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3-05-29 18:00:38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1

   爱国主义的电影观后感1    今天,我在我爸的办公室里看了《歼十出击》这一部影片,这一部影片非常的好看,我一口气把它给看完了。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中国空军903师现代化装备的发展与壮大,里面的主角儿有两个,一个是岳天龙,一个是印双虎,在再一次军事考试中,岳天龙被903师选为了师长,这让岳天龙非常的骄傲,印双虎还为此而感到不服气,有一次,岳天龙要求903师分成红、蓝两队对战测试比武,印天虎还想借用这一次机会教训一下岳天龙,可万万没想到输了,比武结束后,可骄傲的岳天龙来向印双虎学眼镜蛇攻击,可岳天龙上天试炼的时候,飞机飞着飞着发动机故障就停火了,但安全着陆了,就因为这一场突发事故,岳天龙和印双虎却成为了好朋友,在接下来的测试中,他们两个配合的天衣无缝,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我通过看着一部电影,我体会到了,人必须要有聪明的头脑再加上敏捷的身手还有果断力配合起来才是最完美的组合,还有团结一致,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敌人和克服困难。

   爱国主义的电影观后感2    电影《金刚川》聚焦在抗美援朝战役漫长岁月中的一个下午,聚焦在一个叫“金刚川”的河流。金城反击战前,上万志愿军准备奔赴前线,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一役,这场战斗关系到战役成败。但是志愿军却被一条名为“金刚川”的大河拦住了去路。于是,战士们“遇水架桥”,在这过程中不断被装备优良的美军飞机轰炸,桥炸毁了,志愿军就抢修,刚修好又被炸毁,志愿军就接着抢修。战争就在炸桥、修桥、炸桥、修桥之间不断往复。

   电影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战位,听从指挥,服从安排是胜利的前提。步兵班长刘浩认为自己是来打仗的,不是来修桥的,在连长高福来安排下,还是服从命令去往修桥的阵地。影院中,观众们屏气凝神,眼泪不自觉滑落的一幕是两位高炮战士的故事。两个炮位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后方,但两人都争着去前线的炮位。我们都清楚,靠近前线,意味着贴近危险,直面牺牲。前方炮位的战士被炸的血肉模糊,后方炮位的战士立马顶上来;一个战士牺牲了,下一个咬紧牙关冲上来。为了掩护志愿军迅速过桥,高炮战士在黑暗中点火“暴露”自己的战位,将生的希望留给过桥的战友们。任何一场战斗、一项工作、一个项目,都需要身处其中的每个战士、每个成员坚守自己的战位,敢于承担重任,甚至牺牲小我,才能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

   良好的态度是完成行动的前提,效率与执行力是完成行动的基础。战士们重任在肩,态度坚决,执行到位。修桥的战士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磨洋工”,修桥路上跑步前进,修桥过程锤子斧子叮当加速操作,任务完成迅速跑步撤退,充分展示了他们认真的态度、坚定的执行力以及超高的效率。换成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项工作中,在每一个项目上,甚至在自己的生活、家庭中,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认真对待,坚决执行,高效完成,这是最基本的态度。

   每一名战士深知,靠一个人的坚持与热血是完成不了任务的,他们十分清楚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一座高炮,需要四五个战士操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战士即使知道自己可能会被飞机子弹打中,但仍然坚守自己的站位。在美军飞机一次次轰炸中,志愿军在金刚川这条湍急的大河里,脚踩战友肩,手举大木板,从河底层层垒起,相互支撑,互相扶持,生生搭出一座“人桥”。他们都清楚团队意识在部队中是必修课,他们必须信任自己的战友,同时也要让自己值得信赖。一盘散沙,水一冲就支离破碎,但散沙同水泥、钢筋等一些不同的物质按照比例掺杂在一起,就可以铸成大堤,抵御海浪的侵袭!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团队,同事就是我们的战友,坚守岗位并协同合作是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要学会的,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展示出来,迎接任务中的每一次考验!

   我看了一场电影,也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纵观现今世界,风险无处不在,一些国家深陷战争泥潭,疫情在世界范围仍无彻底消灭的迹象,人们眼睛里的光在一点点消逝。但我们身处中国,能避灾祸于乱世,享太平于盛世,正是因为遍布祖国各个角落的军人为我们站岗放哨;我们能享受到平安自由的生活,在灯光璀璨下笑声朗朗,也是无数坚守在各个行业战位上的人们在为我们保驾护航。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渴望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守护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却不必承受他们所遭受的残酷战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自己的“战位”,坚守那份“执着”,让他们的付出“值得”。

   最后,向他们致以无限的敬意。请勿忘记:x年前,那群年轻的战士帮国家、帮我们抵御了战争,他们付出了鲜血、生命,我们要做的就是铭记他们,传承精神。敬一杯老酒:英雄不死,英魂永在!

   爱国主义的电影观后感3

   电影《上甘岭》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友爱,而像我平时那样------今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2

一、唯美主义在韩国偶像电影中显现

19世纪后期,英国的艺术与文学领域中,由济慈、戈蒂埃、王尔德等人带领兴起了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会运动,后人称之唯美主义运动。“唯美主义引导艺术潮流”是当时这场运动提出的口号,他们认为“艺术诞生的意义本就是人类在感官上、灵魂上得到享受,从而向人们传达思想或道德上的真谛”。所以,说教等一些元素不应该出现在艺术中,艺术是纯美感的表现。他们日思夜梦地追求那种纯美感,认为这才是艺术的核心,同时主张生活源于艺术。

而本文所剖析的韩国偶像电影中唯美主义的“唯美”,主要是聚焦在韩国偶像电影是如何竭力追求和展现美的,以及如何将这些融入韩国偶像电影的“骨血”中去,由此韩国偶像电影也打造了别具特色的文化输出品牌与标签。

(一)唯美主义的角色构造

角色特点:韩国本就是个乐于“创造美丽”的国家,所以韩国偶像电影中从来不缺乏帅哥美女。韩剧中女演员基本长发貌美、气质优雅,男演员大都身材修长、面容姣好,这也是韩国偶像电影如此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偶像剧在改造身体、凸显身体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自身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偶像演员的身体不仅是快感凝视的对象,还是引导消费的视觉宣传媒介。而近几年韩国偶像电影中男主角更多地表现为女性化,这也揭露了现如今大多数女性观众内心审美标准的变化,投射出女性观众内心对唯美主义的遐想。这也是随着消费社会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

角色个性:在韩国偶像电影中,主人公角色的个性构造也要凸显出完美主义的构造模式。男主人公角色个性通常有情、有义,有为他人牺牲的精神;女主人公通情达理、隐忍,成为完美女性的化身。例如《不眠之夜》中男主角金洙宪对女主角金周灵的爱,却因在婚后对要孩子这件事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我在路上最爱你》中女主人公在剧中仿佛是真善美的化身;《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男女主角都是身世可怜,正是有了这样相近的遭遇,才有了后来的彼此相爱、彼此信赖,由此舍弃原有的遗憾,拥有了一份简简单单的幸福。《我们接吻吧》中,汉城某杂志社的女记者宋莲花平时不爱打扮,不善与人接触,但是工作认真。因采访演员而延误了和男友的约会,为此男友离她而去。失恋后,情绪低落,做事无精打采。韩庆铉是杂志社新近聘用的摄影师,他为人正直、谦虚、热情。总编将庆铉和莲花分在一组,为了使莲花走出失恋的阴影,庆铉尽其所能帮助莲花。在采访中,莲花逐渐了解庆铉的为人,并对庆铉产生好感。好事多磨,经过一场磨难,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这样的情节设置以及角色个性的构造往往让观众深陷其中对梦幻的角色无法自拔。

(二)唯美主义的主旨设定

韩国偶像电影的主旨总是在以感情纠缠为主线穿插全片,将情感拉到极点,让情感高于其他一切。因此在韩国偶像电影的前期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悲情爱情故事。韩国偶像电影具有商业性、规模性、娱乐性、流行性和普世性的特征,如早期的韩国偶像电影《狼少年》《人间中毒》《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等,及其强烈地触发了人们内心对审美的需求以及渴望,充斥了“悲情美学”的渲染力。在之后的韩国偶像电影中,虽然也有少部分韩国偶像电影改变了女主角必然死去的剧情发展,但是情节的发展依旧是情感戏居多,借此感动观众。主人公这种为爱生死的情节设定,本就注定了感情主线往往是爱到极点或是恨到极点,在这种感情剧情的大起大落后,实现了情感在唯美主义下的感情升华。例如《当男人恋爱时》,人到中年的太逸寄住在哥哥家,生活破败,一直以来过着帮放高利贷的人讨债的游离生活,在他看来借出去的钱必定要收回来,自称牧师却不通人情,总是从裤子开始打量陌生女子,似乎与“爱情”这个词毫不相干。一天当太逸去要账时,在医院与一个叫皓婷的女子相遇,于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爱情。当太逸准备要为自己的人生幸福做最后一搏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于是他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僵局,这样坎坷的生活剧情再一次凸显了唯美主义。《狼少年》中的男主角是一个被人们当作怪物的狼人,他与女主角之间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但是就在情节平缓发展的时候,男主人公却被一帮组织抓走,最后男主角逃出来找到女主角的那一段,主角在命运坎坷和角色之间感情纠葛之后的平静,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反差以及审美新的体验。

(三)唯美主义的故事情节

早期的韩国偶像电影受其他国家电影形式的影响,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主要包括三个特点:一是以情感发展为主,事业并存;二是青春校园类;三是单纯、浪漫类。在韩国偶像电影中,关于情感方面的问题,往往都是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进而展开故事情节,同时,还会伴随着浪漫的场面和唯美的插曲。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地发展,正体现的是唯美主义。不仅如此,影片中对男女主人公的刻画不是很烦琐,通常来说不多于四个人物,而且情节的模式都是固定的。在韩国偶像电影中,问题的来源大多数是第三者的产生或四个人之间相互的感情纠纷,男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也是一成不变的。一是女主人公的身旁有一个忠心不贰的男演员,再者就是男主人公的身旁有一个心狠手辣的女演员。在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破裂都是因为第三者的出现,两个人经历挫折后,在结局之前又重归于好。在这样固定的情节中,不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较少,而且问题明显,感情跌宕起伏,但是能使电影的曲折感更好地展现出来,让偶像电影的审美感进一步升华,凸显韩国偶像电影中的唯美主义。

而在电影《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中,也将唯美主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导演精心的安排,使电影流畅度很高,结构、情节明了,细节刻画得恰到好处,各个方面体现出的唯美主义不尽相同,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美感,同时具有审美感和艺术性。这与唯美主义的口号“唯美主义引导艺术潮流”相符,追求艺术“美”。

二、唯美主义在韩国偶像电影中的语言、环境

(一)唯美主义的外包装

韩国偶像电影在曲折的发展道路上,已经形成了唯美的包装。在影片中,不仅有当红明星的出演,而且其商业化的包装更吸引观众的眼球,剧中通过采用不断地改变男女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吸引观众的目光,引领时尚潮流,并且创造出浪漫、温馨的背景,这都是唯美主义的体现。例如,在由李基宇、赵寅成等主演的电影《假如爱有天意》中,通过变换主人公的服饰、头型等;在电影《白色情人节》中,主人公朴新阳不断更换世界名牌服装,进而体现出他的独特风格与魅力,这样的商业化包装在韩剧中不仅符合主角的独特风格,而且使画面更具有观赏性和审美感。与此同时,韩国偶像电影在选择主人公的穿着打扮上,也都符合主人公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如在电影《热爱》中,同甘苦共患难的男女主人公在着装上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这样刻意的设计,不仅凸显了人物与人物间感情的跌宕起伏,还增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凸显幸福感、喜悦感与审美价值。在这些商业化的包装背景下,增强了造型的唯美包装,也让韩国偶像电影中的唯美主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唯美主义的语言特点

电影语言有着很高的价值,其在画面上对于主旨的表达有重要作用,同时它本身的唯美意义更直接地体现在外表,进而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内涵的某种现象。在韩国偶像电影中,语言具有极大的魅力,用短而精悍的人物间的对话,体现出语言中的唯美主义。在不同的电影中,语言能够传达人物间的思想感情、反映背景特点。尤其是在韩国偶像电影中,语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而且还直接地、详细地、生动形象地体现艺术特点,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充满了唯美主义特点。韩国偶像影片中也根据人物间语言对话的特点以及当时的场面,从而常采用镜头远近切换的方式,这样也更能体现语言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渲染了不一样的色彩,让观众看起来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韩国导演考虑到语言中存在的唯美主义,并且充分利用“美”的这一特性,使自己创作出来的电影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在视觉感上存在与众不同的一面。利用语言魅力与现代技术,促进电影的不断进步,从更深层次挖掘电影中的唯美主义。

(三)唯美主义的背景体现

韩国偶像电影中的场景也有很多类型,例如装修豪华、风格独特的屋内场景;空气清新、环境幽雅的大自然场景等。如《白色情人节》中欧式风格的酒吧、《狼少年》中设计精致的西餐厅等,都是因为其独特的风格、浪漫的场景及唯美的设计受观众的喜爱,这些地点在电影上映后都成了旅游胜地。与此同时,韩国偶像电影体现出的五彩缤纷的自然环境,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也衬托了背景环境,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艺术特点。在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风景如画的原始森林,风景独倚的雪后美景,遍地金黄色树叶的乡间小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电影中的唯美主义。也正是因为这样,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拍摄地春川岛,从无人知晓的小岛变成了家喻户晓、世外桃源般的好地方,从此成为全国人民度假首选的地方。

在电影《与犯罪的战争》中,背景也体现出一种“美”感。主角崔翼贤的出生恰好适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他可以屈服,可以忍痛割爱,可以助人为乐,为了谋生存采用各种手段,正如朋友所说的:“想要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你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自己赶上时代的潮流,不会被社会抛弃。”最后的主人公因用各种手段获得成功,使自己从一个被人忽视的公务员奋斗到社会上流人物。无论是场面还是背景,都能反映出韩国偶像电影的审美感,同时这种独特的背景设计,也是唯美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唯美主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背景的渲染。韩国电影的制作人在创作过程中很重视这一点,采用简单的音符来构造童话般的世界,同时体现韩国偶像电影的浪漫色彩。所以,跳动的音符成为塑造唯美主义的一部分。不管是电影《狼少年》的片头曲,还是电影《热爱》中的插曲,或是电影《白色情人节》的片尾曲,电影中美妙的旋律都成为韩国偶像电影的又一大特点。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3

[关键词] 爱国主义电影;时展;教育功能;“以人为本”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深刻地将其思想内涵形象地传递给观众,进而感染其情绪还不是别的艺术形式能够轻易超越的。在艺术的领域,它是一件精品,是精雕细琢的文明世界感受到人类内心渴望回味历史、解读现实与畅想未来需要的必然产物。同时,电影的特性也注定了它是能够体现国家意志的强有力的工具。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抑或是贯穿了国家精神、意识形态的电影,作为一种杰出的宣传媒体,承担起电影事业的先驱们不曾预料到的重大职责――教化民众,团结人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在新的世纪,新的社会环境下,观众的口味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影艺术要更好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还需要新的一代人不断地探索。总书记曾提出,文艺已经是综合国力的一个表现,要作为软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经过近几年电影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终于让我们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了期待,让我们在我们自己的影片中看到了人文精神、人性色彩以及人本思想之上的国家精神。新近拍摄的《建国大业》就是这样一部人性化的优秀影片,同时它的成功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商业爱国主义模式,让观众在完美艺术的面前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为人民服务不辞劳苦的感动,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片新资源。新时期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的制作必须“以人为本”,才能保证电影艺术商业化需求条件下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这样的电影才是新时代的“爱国电影”!

一、传统爱国主义电影发展历程及时代局限性

(一)发展背景

从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算起,中国的电影史已过百余年。而建国初期电影产业的发展源于延安时期,这与解放区文艺事业的繁荣是分不开的,这一阶段的电影主要集中在红色经典和革命斗争题材的电影,如《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等。虽然限于当时的影视技术和社会环境,电影工作者们还是从影片的故事性、感染力等方面进行深入发掘,使其所反映时代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形象的展现,描绘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艰苦朴素的生活场景和乐观主义的精神态度。

同时,随着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也拍摄了一些如《梁山伯和祝英台》之类的历史题材影片。

这些影片共同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电影”。首先,它们激励了劳动人民冲出旧社会,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其次,它们也是刚走出战争年代的中国人民同反动阶级敌人斗争勇敢无畏的真实写照。

这个阶段的影视作品塑造了一批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刚毅的性格和无畏的精神,在同敌人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给欣赏者以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这些人物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大众的代表,对他们形象的塑造也是完成我们民族形象塑造的需要,这些英雄人物的塑造也激发并体现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1]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散发出来的朴素的真、善、美的精神气质来感染观众而完成的。这个年代的爱国主义电影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些战斗和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楷模们,他们高尚无畏的精神给我们以指引,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有战争类的《大决战》《挺进大西南》等,都是以宏大的战争场面舒展了中国人民缅怀历史的豪情,一举打破了10年“”期间艺术界的沉闷,预示着中国的电影事业将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起轰轰烈烈地展开新的篇章。另外还有如《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任长霞》等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杰出贡献者和精神楷模的影片上映。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以细腻的手法描绘了人物的心理和日常生活,通过其对工作的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塑造了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这些当代的共产党人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通过平凡的故事展现了不平凡的人生,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之中,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谱写了一曲党群干部优秀作风的赞歌。国家的意志和爱国主义情怀在这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身上崭露无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

(二)时代局限性

随着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和完善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爱国主义电影在显示它辉煌的同时也随着电影事业一起在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很大程度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文精神的复苏这些电影的精华所在很难与现代人的人性观念发生碰撞,进而产生艺术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则是大众商业文化造成的价值观念混乱对传统艺术价值的冲击。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传统爱国主义电影缺乏人文关怀精神,难以激发新时期人们的共鸣。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的远去让人们无法再感受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进而也无法完全理解其可贵的精神所在。有人就认为《小兵张嘎》里的嘎子和《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思想激进,两个人分别为了把枪和红星甚至不顾性命,作为十来岁的孩子却卷入了可怕的战争。我们不能责怪现代的年轻人,时代的进步让我们更加注重自身,注重人性,时光的流逝改变了许多价值观念的认同。这些电影反映了人刚毅乐观的精神,却忘记了现实生活中人也有脆弱的一面。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已不太合时宜。

2.传统爱国主义电影与现代人生活联系的松散性,割裂了艺术与生活。英雄和模范人物的塑造固然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是其不能为平常人所达到的能力和精神高度,加上较为刻板的情节,久而久之,现代观众就很难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接受电影艺术的感染,进而产生淡漠的情绪。

3.传统爱国主义电影的表现技法有待创新,缺少可观赏性,难以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好莱坞电影式的特技、宏大的场面和夸张的叙事以前是很少能够在国产电影里看到的,所以不能满足新时期文化激荡条件下观众对电影震撼力的期待,影响了票房的号召力和电影艺术的发展创新。因此,20世纪前后的中国只有进口商业大片,而很少有优秀的国产大片。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88-03

红色影视阐释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族解放与发展进程中所凝结的历史认知与记忆,其中所蕴含的革命信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群体。基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运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影视作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界整合的一种创造性尝试。利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主要包括政治教育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两个方面。利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将红色影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将红色影视的剪辑精粹引进政治理论课程两种渠道。

一、红色影视是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影视包括红色电影和红色电视,其中,红色电视又包括红色电视剧和电视政论专题片两个类型。仅从电影来看,我国红色电影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表现人民军队的英勇和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为主,作品讴歌崇高,英雄人物具有模式化特征。例如,建国初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上甘岭》《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等红色经典,教育了几代人,影片的情节和银幕形象成为人们关于我国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以《高山下的花环》为代表的红色作品,其英雄角色逐渐闪现出人性的光辉,故事情节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红色电影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采取多角度红色叙事的创作方法,使作品对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有了更多的吸引力,电影的发行也从逐步试行市场机制到完全进行市场化推广。就红色电视来说,我国是50年代末期开始生产电视机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迟至80年代中后期才普及电视,红色电视作品的大发展则是从90年代开始的。由于电视欣赏与电影相比具有廉价化、日常化等特征,使得红色电视的受众群体比电影更加广泛。综上,红色影视的范畴,包括建国以来的红色电影和90年代以来的红色电视。

新世纪以来的红色影视,特别注重挖掘、还原和建构英雄的多向度个性特征。例如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潜伏》中的余则成等,作品对革命英雄进行生活化叙事,把他们塑造成有常人情感的“人”而不是“神”,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期待和道德憧憬,从而使英雄的故事和英雄的价值观在各个年龄人群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电影《建国大业》则汇聚了内地、香港及台湾的众多明星,大量明星提高了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亲和力,使其政治教育功能、文化审美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另外,影片将商业元素与红色文化完美结合,在2009年上映年即取得了4.2亿票房收入,刷新了红色电影的市场记录。一批作品如《铁人》《南京!南京!》《风声》建党伟业》也弥补了以往电影中对人物角色塑造的不足,并通过整合营销,极大地提升了红色电影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播。当前,红色影视的新主题是,进一步挖掘和激活沉潜在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信仰、思想、情感和智慧,为当下和未来社会政治与道德的进步,注入刚健有为的力量和激情。就这一目标来看,红色电影和红色电视的发展虽有先后,但二者的传播效果、教育作用可谓旗鼓相当。

红色影视是红色文化的影像表达方式,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将红色影视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国情,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利用红色影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

根据题材,红色影视可以细分为理想信念、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教育类别,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身,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中具有重大的教育、鼓舞、感染、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历史逻辑

电影《开天辟地》演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以生动传神的银屏语言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发展逻辑,使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接受了政治思想的熏染。《恰同学少年》描写五四运动前夕,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创办工人夜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展现了毛泽东等一代新青年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的过程。《井冈山》艺术地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光辉历程。电视剧《延安颂》则全景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35年末到1945年6中共七大召开这段11年的革命历史画卷。在延安,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这也是共产党人第一次正式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延安,共产党人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最终度过了苦难岁月,并使党领导人民走上革命道路的崭新征程。电视剧《亮剑》塑造了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个性鲜明的军人形象,更营造了“面对强手敢于亮剑”的不屈精神。这些红色影视都具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文化价值观、积极向上等政治教育价值。

(二)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国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受多种价值观以及市场条件下个体逐利动机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表现为一些学生信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在学习、交往、择业中,过于关注自我利益,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社会责任感,相当一部分人幻想一朝暴富、行为失范。

2013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缺乏社会历练、存在较多思想困惑的时期,因此,党和国家非常注重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爱国情怀、高尚情操的培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面阐释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要求。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灵,使大学生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引领者、推动者。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世界优秀文化,使之整合、转化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红色影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的理想信念,这一理想信念使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步成功,也必将为实现“中国梦”集聚政治力量,即走社会主义道路、具备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前瞻性,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不仅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还要引领未来社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与技能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红色影视以其宏大叙事、逼真刻画、震撼视听、华丽明星和强大宣传,使其所阐释的革命思想和文化涵义使大学生受到感染、引起思考,促进大学生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红色影视与其他教育手段相比,更能引起80后、90后青年的情感共鸣和政治认同。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是对故土、民族、国家和文化的发自内心的爱,是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当前,一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越来越淡化和模糊,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更科学的教育方式,来唤起蕴藏在大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代大学生需要对历史和民族有清醒的认识,需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崇高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各个时期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例如《林则徐》《甲午风云》《西安事变》等,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政治、历史、社会、文化领域的学习资料,观看和交流讨论这些艺术作品,既能强化他们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又能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电影《太行山上》再现了壮观战争场面,讴歌了八路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爱国精神。电影《建党伟业》,通过对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革命历史事件的描绘、缅怀、礼赞,帮助学生认识到共和国的过去和现在发展的历史逻辑。在新世纪,红色影视对英雄内涵进行了重新诠释,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潜伏》《悬崖》《暗算》《恰同学少年》等作品,着力表现和探讨信仰与人生、信仰与个体成长、信仰与中国革命之间的精神联系,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共鸣。

影视资料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可以促使学生反思历史,关照现实,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爱国问题上,做到情感、思想、行动相统一。爱国既是道德素质也是政治素质,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要将情感培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注意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是有爱国之情的,但是,由于思想单纯、缺乏独立思考,易受错误舆论的误导,在爱国思想上容易出现模糊认识,在行动上出现盲目排外等过激言行。因此,应用红色影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

三、红色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价值

影视作品往往通过精彩故事,展示和评价人性善恶、传递生活方式、审美品位等,为人们提供精神养料。我国处在转型期,传统伦理已经失落,新的伦理价值系统尚未建立。从社会精神生活的氛围看,物质生活已经空前丰裕,但欲望常常“水涨船高”地腐蚀人心,“一切向钱看”的低俗成功观泛滥,社会表情常常“满眼焦虑”,消解崇高。受社会影响,大学生难免陷入精神困惑,而红色影视恰恰具有使人崇德向善、滋养精神世界的人文教育效果。红色影视能引起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在《董存瑞》《钱学森》《袁隆平》《任长霞》《生死牛玉儒》《杨善洲》等一些杰出人物的影片中,诠释坚守与超越,奉献与牺牲,使人情不自禁地被感动,更因感动而心向往之,这种审美价值观的引导,对大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格塑造极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是“读图时代”成长的,影视艺术正是一种视觉文化,因此,影视教育是大学生最容易理解,也最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高校要充分挖掘影视教育的审美教育价值,健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审慎思维能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人。大学阶段正是人生的矛盾与困惑多发时期,恋爱、交友、求职,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常常不期而遇,而大学生缺乏经验,缺乏理智上的清醒认识,急切地要对人生问题探一探究竟。影视是一种人类行为的描绘、诠释、设计的文化,是全方位观察、展示人的有效方式,还是分析社会、解剖社会的工具。大学生在影视欣赏的过程中,深刻思考其主题,并不断地重新发现自己、确认自己。影视欣赏是伴随反思的,反思自我、反思文化,严肃的文化批判与思辨,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和他人、理解历史与现实。

四、利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途径

大学生受到西方消费文化的熏染,容易被潜藏在商品和时尚中的西方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同化,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校园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引领的关键在于构建载体,红色影视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是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文化载体。影视艺术的表达方式“逼真”、“直观”,影视作品是大学生感知社会最形象、直接的载体。影视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绘画等于一身,因其强大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具有多重审美维度。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红色影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载体,进一步发挥红色影视的教化功能和文化引领作用。在操作层面,应该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大学生是有多方面差异的一个极其庞杂的群体,应该了解,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可资借鉴利用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整合各种有利因素,达到润物于无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推进。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相当长时期内是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对于青年学生的相关教育也要长期进行,因此,应用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研究如何让红色影视持续地影响学生,而不是一阵风式地把它当做文化快餐“闪进闪出”。要为校园观影活动建立平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把精心组织观看电影,比如将观看影片和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队日和主题班会以及座谈交流、知识竞赛、演讲诵读、诗歌创作等教育活动相衔接,用红色影视的先进故事和先进价值观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校应该从校级党领导到二级院系设立分管负责人,专门组织和管理将红色影视活动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工作。要设立影视活动进入学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渠道的专项资金,建立“红色影视资料库”。

在组织丰富多彩的影视活动的同时,加强对影评活动的引导。比如,应用优秀红色影视进行时政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使学生了解大国崛起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重温各个时期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不懈努力,观看与讨论交流结合,对片中重要内容进行进一步挖掘和深化。当前,大学生通过歌曲、影视作品、商品、洋节等各种载体,非常熟悉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也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多种价值观的浸染。因此,一方面,要以红色影视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对现代西方文化产品进行必要关注,研究西方国家在传播和灌输其核心价值方面的有效经验,为我所用。

五、红色影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高校思想政治课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出发的,是教学总体架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推介红色影视教学的目的,是要向今天的年轻一代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一步一步完成中国革命胜利目标的苦难辉煌历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红色影视宣传在内容上是高度契合的。

利用教科书进行的意识形态理论灌输是必要的,但是有时候也显得生硬有余,而生动不足。而红色影视恰恰可以发挥其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功效,弥补教科书的短板。剪辑之后的红色影视资料,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短则两三分钟、最长也不过六七分钟,使用起来非常灵活、方便。此种创新教学法的精髓是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构造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修辞与教科书上的理论阐释两者之间的互文性链接。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四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每一个大学生在学期间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红色影视精彩片段插入政治理论课程,对于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影塑史,再现、重塑历史。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烈火中永生》《狼牙山五壮士》《上甘岭》《血战台儿庄》等,其作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视觉图谱,建构一个爱国主义宣传需要的影视与教科书的互文性链接。影视资料将生动、形象、丰富的图、文、声、像展现于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以影鉴政。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理论阐释,其叙事资源可以用取材于生活的银幕叙事,从而将政治理念形象化。虽然,影视与教科书构成互文性链接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但是,由于政治理念是抽象的,所以在理念阐述方面,影视与教科书能构成完整的互文性链接。思想政治理论课逻辑结构严密、理论性强,但结论往往因缺少感性材料的支持,教师如果从理论到理论进行空洞说教,就无法产生课堂吸引力,教学效果堪忧。反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贴切选择红色影视精粹片段,仿佛鲜活的事实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避免空洞又有吸引力。因此,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刚性意识形态与红色影视艺术性阐释的互文性链接,有利于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心理认同。可以预想,以影塑史、以影鉴政的互文性链接,将是网络时代价值观教育的历史走向。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5

《墨攻》里有没有新鲜的东西?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但应该说《墨攻》中的主题,在中国电影中绝对是很少涉及的。

这就是《墨攻》中弥漫的一种强烈的反战情绪。

而这种反战情绪,恰恰是日本电影与文学中经常可见的主题。

当然,这原因看似很简单。就是《墨攻》改编自一部日本的漫画作品。但是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日本历史上曾经有对世界的攻击前科,却在自己的文艺作品中,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反战情绪呢?

看《墨攻》的时候,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影片主人公革离对战争是深恶痛绝的,他讨厌一切战争,不管是赵军还是梁军,在他的眼中,只要有一方去攻击别人,在他的眼中都是他的仇敌。

这种影片的基调,与我们国家多年的影片基调是不同的,与好莱坞电影的基调也有明显的差异,而奇怪的是,这种反战的强烈情结,倒可以在日本电影中经常地看到。

因此,我们一直觉得《墨攻》是一部已经日本化的电影,沾染上了日本电影经常表达的一种情绪。比如黑泽明在《乱》、《影子武士》中都对战争采取了一种超脱的冷然的观看,写出战争的虚妄与非理性。我们注意到的一种态势是,一方面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一方面是日本文艺作品对反战的大力宣扬,这形成了日本文化的一种奇怪的现象。

我们中国电影一直宣扬这样的一种观念,就是正义的战争与非正义的战争,所以,我们不反对战争,而是要尽力表现出正义战争的伟岸与神圣,好莱坞电影当然有强烈的反战主题电影,但大多没有什么反响,像《细细的红线》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一味地表达出对战争的迷茫感,但并不讨好,而与其同年度拍摄的《拯救大兵瑞恩》却到今天依然为人津津乐道。斯皮尔伯格在《兄弟连》中更是强调了“为什么而战”,一旦找到了战争的理由,斯皮尔伯格就不惜强化出战争的壮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对战争的观念更为接近。

日本有反战电影的传统。但是,我们要看到,日本电影的这种反战情结,其实更多的像是藏着一种阴谋。这可能反映出日本人的一种潜在的心态。日本电影回避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而是一味地强调战争的残酷与野蛮。实际上,日本人也正是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二次世界大战。一提到二战,日本人首先会说到原子弹,说到轰炸东京,说到日本沦为焦土,于是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找到了委屈的倾诉与发泄点。日本电影愿意去表现战争的残酷与狰狞,这使它有效地回避了去探讨战争的正义性与目的性,而可以在反战上,与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国家一起找到共同的话题。这已经成为日本游刃有余地逃脱历史反思的一种非常实用的理论模式。这其中的根本因素,就是日本把战争都一律拖下加以反对的“水”里,然后,浑水摸鱼,把所有的战争一棍子打死,于是,不管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在日本的文化体系里统统抛掉。日本电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达到两个好处:一个是站在当年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戕害的国家与人民的一边获得同情,另一个就是让正义的战争一方也被妖魔化,就像洗澡水中的孩子一样,与糟粕一起扔掉。

日本文化中的这种潜在的反战情结,贯穿于他们的动画片及电影中,像“奥特曼”系列,翻来覆去的都是战争主题,本来是很令人厌恶的,但它一套上反战的情结,便变得寇冕堂皇,大言不惭。至于日本拍的很多战争题材电影,都是表现出日本普通人深受战争毒害的主题,不问战争的策划者,一味强调自己的很受伤,这几乎演变成日本人共性的社会情绪。

《墨攻》里也潜伏着日本电影的这样一种瞒天过海的战略情结。它把战争的正义性抛到一边去,而尽力强化战争对民众的伤害与屠戮,从而在批判战争这一主题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样的主题设定是很有它的好处的,你反战肯定是没有人反对的,你写出战争的残酷,肯定也符合人类多少年来的梦想。但是,它这种反战宣传的目的,只是叫对方不设防,放弃固守,可以说,反战电影是一把双刃剑,不妨设想一下,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如果一部日本电影宣扬反战情绪,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想,日本的军国主义向外的侵略野心是不会受到这种宣传情绪影响的,倒是被侵略的一方,会无形地受到这种战争恐怖论的影响,而感到恐惧,放弃城池,缴械投降。因此,日本电影的反战情绪,总是令人狐疑,明明这个国家并不具备反对战争的传统,反而有一种酷爱战争的情结,但叫起反战来,却比谁都响。日本电影甚至没有《巴顿将军》诚实,至少巴顿将军毫不隐讳自己对战争的热爱。

《墨攻》的故事情节移植于日本漫画,这使得电影烙上了深刻的日本文化印迹。当然,我们无法去指责电影中的这种理念,因为日本人谈反战,从来是不会错的,更不会受到指责,但是,日本的反战,向来是混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这一点,便使得它的反战有一种阴谋的味道。

《墨攻》中的革离就像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都不讨好。这种对战争的荒诞感的揭示,很少在激昂的对正义战争的讴歌的中国电影中得到体现。我们感到新鲜,我们感到的确如此,我们看了这个电影后,会不自觉地加入到对所有战争的诅咒。我们既不会站在赵军的立场,也不会站在梁王的角度,我们只会站在中立的位置,反对任何一场战争。

当然,电影是有其合理性的。应该看到,影片把这种反战情结放在“春秋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期,找到了存放的理由与基础,电影更把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湮没无闻的墨家思想拿出来作为最正确的一方,也似乎暗示着日本的这种反战情结扶摇直上从历史的渊源中寻找立论基础的苦心孤诣。墨家思想的这种反战情结与儒家的入世、救世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因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仁人志士,金戈铁马,慷慨赴死,从容就义,这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对战争、对死亡的传统文化观念。日本漫画中,把墨家的子弟东渡日本成为日本祖先,似乎在暗示着日本人继承了和平的传统,这不知是一种自作多情的附会,还是一种皮里阳秋的讽刺。

而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电影也不敢声称革离就代表着正宗的墨家思想。因为革离拯救孤城,并没有得到墨家的认可,是他自作主张前来参战的,手里连梁王的信物都没有。漫画中,他还与墨家发生了思想与行动上的交锋,可以说,日本漫画也深知他塑造出来的这个墨家人物,只是一个挂着墨家头衔、表达着日本文化意识的虚拟形象,所以,日本漫画原著也有意地在情节中安下伏笔,以逃避正宗的墨家思想可能施加予身上的有责认定。电影名为反映墨家思想,其实被编创者已经作了否定。想从电影中去探讨墨家思想,无疑是与虎谋皮。

实际上,在《墨攻》中,我们更看到的是根本与墨家思想无关的革离的一种行为尴尬与思想混乱。因为革离本就不是墨家派来的,他基本代表着日本文化中对战争的一种看法,但因为他无视战争的正义性,所以,他自己在很多情况下都无法自圆其说,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巴。革离在影片中是战争的领导一方,但他的思想一直是充满着斗争与矛盾的,他不知道他主持的战争是否值得,可以说,他一直在怀疑着自己,比如他经常提到的就是:真的是杀敌为上吗?当革离向逸悦表达出自己的这种狐疑与不解的时候,逸悦很清醒地看出了革离的内心矛盾,说:“当你问别人是非黑白的时候,其实你的信念就已经动摇了。”电影在这里,也没有让革离继续对战争的是与非作出判断,很快让逸悦岔到爱情的是与非上来,逸悦的话,大致是说,你可以不懂战争,你应该懂爱。

后来,革离再次对那个黑人说:“非攻与兼爱才是和平的道理。”这里本该是革离的坚定的思想,但是,那个黑人很尖锐地指出:“你不懂得选择要爱的人。”也就是说这个黑人看出了革离不懂得选择是与非,也正是革离不懂得选择战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困惑。这句话本该让革离进一步可能思考战争的性质的问题,但电影再次让革离回避了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接下来就是革离回身去“跟所爱的人道个别”。

可以看出,电影中有两个主题,一个是非攻,一个是兼爱。非攻是以否定战争的正义性为前提的,电影在这里闪烁其词,相当混乱,因为电影要表现一个非攻者去主持战争,他的思想立论基础,必然是充满矛盾的,电影不敢直视革离真正的内心。所以一旦革离要对战争的目的进行思考的时候,电影赶快让“兼爱”站出来说话,一旦革离要对战争的正义性与否作出判断的时候,电影立即转换到“爱的选择”的主题上来。这实际上是否定战争正义性所带来的必然的尴尬。电影不得不用“爱”的主题来拯救“非攻”主题的不能成立,革离与逸悦的爱情关系,看似闲笔,也是原来漫画所没有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爱情的线索,那么,革离的非攻主题就会陷入死胡同,无法排解得开。

因此,直到最后,革离的反战情结仍是软弱无力。他依然重复着不分是非的反战观。所以,电影中,革离只能不断地说反诘句,显现出他在抛弃掉战争正义性之后立论上的中气不足。比如,逢到机会,革离就要反问,如对赵将军:“为什么不可用更理智的办法去化解战争?……如果停止杀戮,可以换回更多生命,你说值得吗?”“战争只会将更多的活人往死里推,活的死的都不会安宁”。“难道生命就没有比活着重要吗?”革离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无法选择正义战争与爱情的徘徊者的形象,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恰恰体现出反战情绪在面对真实的战争情境后的左右为难状态。

有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的电影,《墨攻》变得容易得到认同,它是顺向的,是一个历史上共性的主题,所以,少见《英雄》、《夜宴》、《无极》中的那种概念化的拗着观众思想来的古怪主题,后者这类电影中的人心是一种阴谋的代表,是一种欲望的扭曲,是一种图解的需要,虽然很复杂,但写出合理性来很困难,所以,虽然主创者绞尽脑汁,心胸很大,但却犹如夹生饭一般,令人望而生畏,遭人唾弃。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6

新时期中国电影中,爱情类型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红高粱》到《胭脂扣》、《花年华》,再到刚刚上映不久的《云水谣》,爱情影片给观众们带来了一股温情之风。将这些影片放在国际电影的大背景中审视,我们看到这股温情之风吹开了中国电影独有的民族痕迹。

对于民族主义,许多学者认为是将民族文化的具体化,或者是一种民族的认同,安东尼.史密斯就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目的是求得并保持共享一个历史范畴的人群的认同和团结。”这将电影作为了一种“观众群”的共有意识形态和审美观照。在这个意义上探寻他的源头,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带有一种东方美学和东方文化的意蕴,从广义上说,所有属于东方文化领域的电影文化都可以纳入这个“共同历史范畴”的文化体系,虽然属于不同的民族,但是共享着统一的文化渊源,比如韩国爱情电影。

韩国同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一样,经历过欧美与日本殖民者的统治,接受了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电影。从二十世纪初电影登陆韩国,韩国电影经历了朝鲜民族资本主导时期,日本殖民时期,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压迫和展现独立运动斗争精神的“解放电影”时期,经历了朝鲜战争和南北混乱后的美国影响期,直至八十年代以后,韩国新潮派的努力下韩国电影迎来的繁荣期,到今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韩国爱情电影也在此基础上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

纵观现代韩国爱情电影,《八月照相馆》、《触不到的恋人》、《我的野蛮女友》、《我的老婆是大佬》等影片也以或唯美、浪漫或幽默、调侃的风格风靡一时,甚至给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观众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已经成为能够与中国本土爱情电影相抗衡的娱乐力量。对于这一现象,究其原因,中国年轻一代受“韩流”的文化影响可以算作一个方面,但是从深层审美意义上,韩国爱情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了中国观众的传统审美观念,契合了观众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这就涉及到了中韩电影的文化同源问题。

我们首先把中韩爱情电影作为东方电影统一战线放在东西方对比的角度来看,以中国古典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美学和原则讲究阴阳对称、讲究韵味、弱化冲突,以《四书》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人性的内在力量和实际意义。儒学、道学互补原则里,出世与入世、进取与消极、功利与自然正好协调补充,表现在电影中,就容易符合东方人心理上讲求平和、逃避冲突的心理定势,表达出一种东方审美的诗意韵味。而在西方文化体系中,以《圣经》为例。着眼的是人生的精神发展,即个人或者说上帝和他人关系的发展,相信人的灵魂和救赎,这在许多西方影视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由此看来,属于西方的电影文化有着与东方很大的不同。所以从本质上说,中韩爱情电影在国际环境下是有着同样的文化命脉的。

首先,在叙事策略上。中国和韩国的爱情电影都有一种共同的叙事策略,即男女主人公冲破各种阻力而结合在一起,这种叙事模式在民间故事里有不少的“原型”,比如中国的《孔雀东南飞》、《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韩国的《春香传》,都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受到来自阶级矛盾、家族矛盾、父权意志的阻碍,最后冲破重重阻碍,或者结合,或者通过死亡来抗争。这一点,中韩两国民间传说里都有着共同的体现。表现在电影上,中国电影《红高粱》里“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便是封建势力,父权意志阻碍下激发出来的爱情,美丽的姑娘九儿被父亲嫁给有麻风病的烧酒坊主李大头,路遇土匪,轿夫余占鳌率众杀了土匪,救下九儿,两人产生情谊。故事最终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抗争中造成悲剧的结局,神话式、预言式的展现了一段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表达出“强烈的感性生命的律动”。而韩国电影中也有这种反抗精神,所不同的只是反抗的对象成为了封建的社会观念,《我的野蛮女友》、《我的老婆是大佬》便都是在黑色幽默的夸张调侃中表达了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反抗和颠覆我的《野蛮女友》这个顽皮的女孩经常闯祸,在地铁站里喝得东倒西歪、差一点掉进轨道,还假装喝醉乱打人,但与学生健宇两人还是相爱了。《我的老婆是大佬》以女权主义的姿态塑造了一个黑社会女老大的形象,在她身上散发着让每一个男人都需仰视的侠骨柔情。从《我的野蛮女友》到《我老婆是大佬》,这种对传统的反抗不断升级,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影片把背景放在黑社会这个特殊的舞台,又以颠覆传统的爱情模式为点缀,释放了一次女权主义的革命宣言。

其次,在情节模式上,中韩电影也有着共通之处,往往表现在情感的时空超越模式。怀旧模式等角度《胭脂扣》中的爱情便是典型的时空超越,如花穿越时空的爱情寻找,将爱情纳入不可解决的生死困境当中,最终找到十三少,也释然了这份情感。在《触不到的恋人》里,也表达了一段爱情两个时空,浪漫而又让人心痛,“成贤在1997年搬到海边的小屋居住,那里等待他的是一封奇怪的信,上面写着‘1998年1月下了很多雪,小心别感冒’。这是一封从两年后的1999年写来的信,信中的内容如同预言般一一兑现。”男女双方时空差距只有两年,两人能通过一个邮箱交换信件和物品,进行着穿越时空的爱恋。还有一部电影《情迷报话机》,讲述上个世纪70年代的女生用报话机联系上21世纪的男生,竟然提前得知自己故事的结局,男女主人公穿越时空传递信息,也同样是超越时空的爱情。在怀旧的模式中,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可谓将怀旧进行得淋漓尽致,影片不断播放着周璇的老歌《花样年华》,和二三十年代旧上海的老爵士乐。哀婉的音乐,精致的画面,精美绝伦的旗袍,都充满着怀旧的气息。韩国电影《记忆中的风琴》将故事的背景放在六十年代,也洋溢着怀旧的色彩,通过一个回眸往事的视点,讲述女主人公,一位乡村女学生,与初为人师的男性之间若即若离,似有心还无意的生活细节。怀旧总是和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惆怅联系在一起的,映射我们内心某些纯精神性的复杂状态。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往往表现为纷乱、焦躁和焦虑,怀想过去的生活,便能够借助这种精神上的回归排除现实世界对自身的异己感。怀旧模式的意义在于通过制作远离当今现实的影像保存过去的历史,见证并促成了现代人对传统和历史的认同,缓解了面对激烈社会竞争的压力,也维 护了人们心灵中对传统平和生活的渴望。

第三,不论是中国,还是韩国,爱情电影都蕴含着古典文化的诗意表达,特别是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儒学有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八月照相馆》便是一个对传统儒学进行表述的故事,永元是个身患绝症的人,经营着一个照相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死亡之期即将来临,但由于很多原因,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秘密:偶然的机会。他与女交警德琳相爱了,纯洁平淡的感情交往总给人更多的梦幻甜美感觉。一段时间的住院后,即将濒临死亡的他在重新回到照相馆的时候发现了德琳给他的信件,这个时候,德琳是怀着心碎伤痛离开这个小镇。他去看她了,坐在咖啡厅里远远地,用手在咖啡店的玻璃上轻轻地抚摩着远方工作着的德琳的脸,一个垂死的人以何去获得另外一个人的爱呢?永元死了,他在死之前把德琳的照片放在了照相馆的橱窗里,在给德琳的信中,他写到:“爱情的感觉会如老照片一样褪去,而你,把最美好的留在我的心里,一直到最后一刻。”影片的讲述拥有一种东方美学中面对情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的“诗无邪”[3]境界,面对时空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襟怀,和面对人物生活关系的“赞化育,与天地参”[4]的人物和谐相处的态度。虽然描述了面对死亡的种种,但电影中的爱情表达,是人能经历的最自然,最动人,最有原本生命力的一种生命状态或者这种意义上的思想状态。在中国电影《云水谣》里,也随处可见传统的儒学观念,《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与台湾失去联络的陈秋水,为思念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影片以“诗”的方式表达着忠贞的爱情、儿媳的孝心等等传统观念,在人性的美好里构造着“诗无邪”的境界。

同时,对于死亡,中韩两国爱情电影也都有着深层的文化思考。儒家讲究“未知生。焉知死”,重视生命甚于死亡。执著于现世。平静、从容的面对死亡,是中韩两国儒学共同的生命态度。这对于两国爱情电影都有影响《八月照相馆》里有位老奶奶想让永元帮自己拍张最漂亮的遗照。她和永元在拍照时想到了死亡。老奶奶脸上露出的是满足的微笑,启示永元:生命是有限的,需要用一颗平淡的心去面对死亡。永元拍照时,像其他顾客一样,拘束地略显羞涩地坐在镜头前。整理好衣服,等待快门时间的到来,永元用从容为自己拍下了一生中最后的瞬间。而《云水谣》中陈秋水作为军医奔赴朝鲜战场,饱经战争与炮火的洗礼,也结识了单纯可爱的战地护士王金娣,就像他与碧云一样,这个小护士第一眼就爱上了陈秋水,开始了对他执著的追求,并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追随已的他到了当地的医院。由于海峡两岸的分隔,又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在这种绝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陈秋水,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但却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双双殉难雪山。他们从战争中走出来,又是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疗工作者,选择就是对生的虔诚和执著,面临死亡时同样从容接受,这种生命态度的抒写让电影有了格外巨大的魅力,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在广大的世界上,广大的人群中,生活寂静的、平缓的,或者激烈的、坎坷的,生生不息的流淌,朴素的坦露着自己的本质,超越了千古前世和大洋大洲,充满了人性共有的本真和挣扎,这些,也是研究文化同源的共同基点。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7

[关键词] 德国电影;表现主义;约翰・福特;《告密者》

约翰・福特(John Ford,1894―1973)是举世公认的美国西部片大师,曾4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是美国电影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得主。然而,他的第一部获奖影片《告密者》(1935)却是一部极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色彩的作品,只要仔细梳理福特的经历就不难发现,他执导这样一部影片并非偶然……

一、20世纪20年代德国电影的艺术成就与传播概况

20世纪20年代,德国电影以其独特的“表现主义风格”著称于世,并对世界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前卫探索

20世纪初,随着“摄影术”的普及,写实绘画的地位趋于下降。为此,部分欧洲画家开始革新绘画语言,致力于探索“表现主义风格”――试图寻求某种能够直观揭示内心情感的绘画样式。为此,他们摒弃了“透视/逼真/立体/细腻”等摹写客观现实的创作陈规,代之以“夸张/诡异/简约/平面化”的造型,构图粗粝冷峻、色彩对比强烈,旨在直接表现并强调人的主观感受与心理状态。随后,表现主义风格很快波及文学、戏剧、电影等其他艺术领域。

当时,表现主义风潮在欧洲诸国都很流行,但以德国尤盛,其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造成巨大创伤,导致其社会极不稳定,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①,更是严重冲击了德国人的生活,这使德国人(尤其是中产阶级)相当苦闷,失落感与危机感四处蔓延。②这样的社会氛围,无疑给“表现主义”创作方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它能直观呈现愤懑的心灵世界,映射民众的恐慌心理,同时也为艺术家抒发个人情怀提供了有力武器。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艺术潮流的影响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滥觞之作――《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罗伯特・韦内导演)于1920年在德国面世。该片由三位表现主义画家任艺术顾问,其美学特征大体为:摒弃实景拍摄模式,全部使用舞台化手绘布景;非自然的、扭曲的空间关系;人物造型诡异、行动迟滞;多用低调摄影、明暗对比强烈。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阴鸷氛围,具有强烈的抽象化、符号化特征。该片上映后,引发了德国电影的表现主义创作浪潮,涌现了《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茂瑙,1922)、《蜡人馆》(保罗・莱尼,1924)、《大都会》(弗里茨・朗,1927)等杰作。这些影片或直击现实阴霾、或挖掘历史遗产、或忧虑人类未来,但在形态和内容上,都弥漫着一种阴森、迷幻、惊悚的气质。此外,当时的德国影坛还流行过史诗电影和室内剧。这两类影片也都渗透着表现主义色彩,并同样执著于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持续了十余年,给世界影坛留下了丰厚遗产,并直接推动了好莱坞电影的拓展――无论是在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约翰・福特等大师的作品中,还是在后来颇为流行的恐怖片、悬疑片、惊悚片、黑帮片等类型片当中,都可以看到源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滋养和神韵……

(二)德国电影人对好莱坞的直接贡献

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德国电影人主要处于开始移民美国,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

首先,20世纪初的美国已成为各种技术和艺术的“实验室”,堪称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天堂,各类文化资助者、基金会、博物馆和大学随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渴望借此获得成功和财富。③

其次,作为国际电影业的巨无霸,好莱坞历来奉行“无力胜之则‘买’之”的策略。克拉考尔曾这样揶揄道:“作为特有的致敬方式,好莱坞雇用了所有它可以弄到手的德国导演、演员和技术人员”④。从1923年起,德国杰出影人刘别谦、保罗・莱尼、波马等人先后投奔派拉蒙、环球等公司。⑤

20年代的这次移民潮对好莱坞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第一次进军美国后,这种影响延续了数十年之久。模仿德国电影取得成功,加上德国创新型人才涌入美国,几乎改变了盛行一时的美国式电影风格”⑥。

1926年7月,著名德国导演茂瑙与福克斯公司签约。为笼络茂瑙,福克斯投资50多万美元改善公司硬件设备,甚至还在好莱坞贝弗利山西面买下了300英亩土地。

才华横溢的茂瑙果然出手不凡,他为福克斯拍摄的首部影片《日出》(1927年)广受赞誉,一举拿下首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女主角/摄影/影片”三项大奖!自此,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在好莱坞蔚然成风,拉乌尔・沃尔什、弗兰克・鲍沙其等知名导演争相模仿,此时已小有名气的约翰・福特也是热衷者之一。

二、约翰・福特的表现主义实践和《告密者》

福特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风格的领悟经历了较长时间,最终于1935年拍出了《告密者》,这是一部富含表现主义神韵,亦充盈着他个人气质与情感的佳作。据此,福特初步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大师地位……

(一)对表现主义电影风格的初步实践

1894年,约翰・福特出生在缅因州的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21岁进入了环球影业公司,两年后即成为导演。1920年,声望日高的福特因不满环球的薪酬,跳槽至福克斯公司。此后几年,福特执著于探索西部片,并拍出了《铁骑》(1924年)这样的佳作。

1926年,在茂瑙执导《日出》时,福特和许多导演都专门到现场观摩。茂瑙对影片节奏的把控,对纵深空间的制造以及出神入化的移动摄影,特别是揭示人物灵魂的灯光设计,都给予福特以极大启发,他随即将这些经验运用于新片《慈母颂》的创作中。⑦次年,在他拍摄的《一门四子》中,又进一步借鉴了茂瑙的电影风格。

然而,福特此时仍处于模仿状态,尚未把握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精髓。《一门四子》中的移动镜头、纵深调度虽有增加,但缺乏创造性运用;光/影的造型作用也限于个别场景,而多数室内布光仍是“满堂亮”。显然,福特尚未认识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肯綮是呈现人的灵魂与情感――在纷繁的电影技巧背后,是导演对角色内心的关注。凡此种种,致使《一门四子》中的人物未能彰显出个性化的魅力;1927年,福特拍摄了《刽子手之家》,反响仍然平平。

此时,有声电影的出现,给电影公司和市场带来巨大影响,为此,福特只好暂时放弃艺术探索而去努力适应电影声音。同时,福特与福克斯公司也出现嫌隙,转而与米高梅、环球等公司合作,因忙于适应各公司的运作方式,福特已无暇顾及艺术追求,在此期间他执导的影片均不甚理想……

(二)重拾表现主义风格,《告密者》脱颖而出

直到1933年应邀为雷电华公司拍片,福特才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公司制片总监梅里安・库珀对福特青睐有加,给予他充分的创作自由。借此,福特开始重新探索其钟爱的“表现主义风格”,结果他在此拍摄的首部作品《最后的巡逻兵》(1934年)即大获成功!随后,又相继执导了《布尔医生》(1933年)、《朝圣路日记》(1933年)、《普利斯特法官》(1934年)、《转弯处的汽轮》(1935年)等影片,均反响不俗,同时也显示了福特在把握“表现主义风格”上的日趋成熟。

1935年5月,福特酝酿已久、精心拍摄的作品《告密者》上映,不料票房惨淡、很快下线。然而,评论界却对该片的艺术成就交口称赞……在各路有心人的积极推动下,六个月后该片重新上映,结果票房飙升,最终为雷电华公司盈利891万美元。⑧

评论界对《告密者》的推崇并非妄谈。影片倾注了福特对爱尔兰命运的深切关注,简练的对白与忧伤的配乐,显示了几年来福特对电影声音的卓越探索,忍饥受饿但依旧执著于信念的主人公,也迎合了当时身处经济大萧条泥潭中的公众心理,而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经验的融会贯通,则最终成就了本片的艺术品质。

《告密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初,爱尔兰共和国局势动荡。都柏林警察局以20磅悬赏捉拿革命者弗兰克。结果,作为朋友和战友的基波告发了弗兰克,导致了弗兰克被杀。基波对此深感惶恐,其背叛行为受到了革命者的审讯和惩罚。最终,身负重伤的基波逃到教堂,向弗兰克的母亲忏悔了罪行,并在得到宽恕后死去。

可以说,整部影片在风格上颇得茂瑙作品之神髓。如:夜晚都柏林的街道雾气弥漫、阴风四起、幽暗恐怖――这既是影片故事展开的客观环境,也是主人公内心迷茫孤独的外化……显然,对“光与影”的出色运用,无疑是本片最具德国表现主义特征之处。

首先,《告密者》完全摒弃了福特早先影片中“满堂亮”的照明方式,重视运用光影烘托空间感与物体质感,无论内外景均明暗有别、层次分明。

其次,福特还利用光、影来暗示剧情、刻画人物。如:被通缉的弗兰克在餐馆遇到基波,基波的面部明暗相间,暗示其人格的分裂与灵魂的挣扎,而弗兰克则被完全照亮,昭示了他的光明磊落。同时,基波手中的餐刀被过度曝光,闪烁的寒光似乎预示了他邪恶的内心。

还值得一提的是,《告密者》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主题的暧昧性,也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有着不解之缘。首先,与当时大多数好莱坞影片相比,基波似乎很难套入“好或坏”的人物模式,他既软弱到没有胆量处决俘虏,又能残忍到出卖同志;他虽然深爱妻子,却又将两人打算移民美国的20英镑挥霍殆尽。基波似乎并不是个十足恶人,但怯懦的性格、贪婪的心态最终使他滑向了地狱。

其次,作为爱尔兰移民的后代,爱尔兰始终是福特作品的母题之一,《刽子手的家》《青山翠谷》等影片都以爱尔兰作为空间环境,《告密者》则是一部直接体现爱尔兰争取独立的影片。然而,福特在该片中对爱尔兰革命的态度却很矛盾:以弗兰克为代表的革命者热情满腔,但缺乏胆略;作为被解放者的底层民众则相当麻木,与革命者势同路人。在这部饱含情感的作品中,福特所流露出的是对爱尔兰革命前途的悲观与茫然……

当然,艺术作品并非政治斗争的宣言书,其魅力的达成,重在艺术化地呈现编导对事物的个性化思考、观察与呈现。最终,这部技巧与主题浑然天成的影片,使福特在第八届奥斯卡奖上首次赢得了“最佳导演奖”,而且该片还同时获得最佳“男主角/剧本/配乐”等共四项大奖……

三、结 语

毋庸置疑,在福特的成长历程中,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为他提供了最丰盛的精神食粮。从1927年前后的笨拙模仿,到1935年左右的驾轻就熟,经过多年历练,福特最终将德国表现主义熔铸在了自己的电影语汇当中。自此,表现主义的印记作为其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总是水融地呈现在其创作中,并由此造就了《关山飞渡》《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搜索者》等一系列经典之作……

注释:

①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战胜国(协约国)与战败国(同盟国)签订了这部条约,全称为《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旨在惩罚、削弱德国。它的签署,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②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黎静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第2页。

③ [法]让-卢普・布盖著:《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严敏等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⑤ [美]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第85页。

⑥ [美]弗吉尼亚・莱特・卫克斯曼著:《电影的历史》,原雪梅、张明、杨倩倩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8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每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来说,爱国主义思想是他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我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小学时期,孩子们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打好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小学习的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在儿童的心田里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这颗种子将在孩子们成长的历程中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在目前所采用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分为三块来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首先是描写我国大好河山的内容,比如《桂林山水》《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长城》《观潮》《梅雨潭》《海上日出》《日月潭》等等。在教这些内容课文中我找了许多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把课文描写的日月星辰、巨川大山、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景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刻地铭刻在学生的心里头,并融进了作者赞美之情,不再是纯客观的景物,而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美。享受课文中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美的情感,对学生无非是一种熏陶感染,会情不自禁的赞叹祖国之美。使学生陶醉于美景中,自然他们的心灵得以美化,爱国之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又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描绘了“甲天下”的山和水。山:奇、秀、险;水:静、清、绿。人坐船行之,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文中这美的动态与美的静态高度结合,构成广阔而深邃的意境,给人一种清丽恬静、朴素、清新的美感。祖国有这样美的山山水水,有谁又会不去热爱她呢?

再者,我会把展示我国丰富厚重的灿烂文化和历史成就的课程作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比如学习了,《张衡》《黄道婆》《詹天佑》等课文后,我又找到相关的详细历史材料,以讲故事的形式,详细向学生讲述了前辈的生活年代和他们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奋发图强,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从而也激励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在课后我也经常提问一些相关问题:你认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学习了《一定要争气》,设问:童第周的学习目的是什么?你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应当怎样向童第周学习?通过正确的引导和丰富的想象,耳濡目染,循序渐进逐步地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最后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记述近现代革命历程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事迹作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点领域。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利用课堂教学之余,组织学生观看了一系列红,学生们兴致很高,感触夜很深。比如一位学生在看了电影《南京南京》后在作文里写到“看完电影《南京》,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那段血型而残酷的历史这部纪录片是由几个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几位西方友人以及一些日本老兵的口述和当时的一些记者拍摄的历史影像和照片,真实的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血腥的历史。看这部影片的目的,我想主要是重温那段历史,永远铭记那段历史,来陶冶我们的爱国情操.并从中反省,从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增强我们振兴中华的决心!”结合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英雄形象,我及时给学生们进行引导,从他们心灵的深处种下了爱国的种子,为他们以后成人长大走上工作岗位继续为伟大的祖国出力报效。

另外,在上历史课和地理课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少先队的工作,潜移默化地进行着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我们开设了爱国主义展览室,把国旗、国徽、国歌、祖国地图、伟大成就、古今名人等制成版图,选派学生做讲解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使队员从中受到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也深深地理解到要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广大教师和学校以及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多组织学生到校外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实地感受爱国主义的深刻精髓,在语文教学中从爱国主义教育着手,为广大学生初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因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作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展望着丰收的明天,更应立足于今天的耕耘,播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在儿童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切实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精耕细作,我们必定会收获爱国主义思想与行为的丰硕之果。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9

[关键词] 印象主义;审美意境;朦胧美感

电影艺术的艺术魅力一般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一是画面精美,妙不可言。沿着这一电影的制胜规则,英国的电影《苔丝》《简·爱》《呼啸山庄》《伊丽莎白》等均取得成功。在英国过去的艺术大片中,画面与情节并行的两条主线永远没有改变,只是影片构图的手法略显古典与庄重,缺乏生动的色块和画面的流动视角。斯蒂芬·弗雷斯在2009年所拍摄的电影《谢利》,跳出了以往沿袭已久的色调,将人物与故事的情节置于一种色泽交错、光影朦胧、画面炫彩、印象浑浊中,给人造成极佳的审美效应。电影《谢利》所表达的电影语汇是浪漫的,具有印象主义艺术的审美特征,在该片间,美的镜头和画面与人物进行着优雅的衔接。电影的构图形式被导演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电影属于法国经典的印象派手法,追求形式的美比表现内容显得更为主要。当今电影评论家路易斯·贾内梯认为:“形式主义的电影基本属于导演的作品,作者的个人标志通常非常明显。”[1]

电影中对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探索者不单是斯蒂芬·弗雷斯一人所为,法国本土派导演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都打着印象主义的旗号纷至沓来,一时间,法国原有的电影古典之美的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在昏眩混沌光影下求其发展的新阵营悄然兴起。

欲去理解导演斯蒂芬·弗雷斯的画面语言,需要对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原理浅着墨色。印象主义是一种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它在追求“户外写生”,反对画坛固有色的美学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鲜为人知的绘画语汇。集结在印象主义艺术旗子下的不仅有画界的马奈、莫奈、梵高、高更等人,还有音乐上的德彪西、拉威尔、摄影中的“软调摄影手法,文学中保尔·魏尔兰朦胧的文学语境,日本的“浮世绘”艺术等,都受印象主义美学理论的支配。电影中的印象主义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法国的电影与发展势头强盛的美国电影和德国电影相比,日渐衰竭,以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人为其代表的新一代革新派人,力图踏上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节拍,在旋转的光影间,寻找一种新的电影语言。于是,绘画中莫奈等人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艺术感觉,就成了法国影坛新的突破点。与此同时,音乐上的德彪西在他所制造的和声语汇中,那种摇曳晃动的感觉也应运而生。印象主义起初并没有明晰的审美标准,这个以反对法国路易十六以来沉郁闭塞的官方绘画风格的团体,公认始于1874年莫奈展出《印象:日出》,一些光怪离奇、色泽浑浊的画被罗浮宫踢出了门外,继后不甘沦落的年轻人将他们的作品摆在巴黎大道上让人评说,路人越集越多,治安警察最后使用高压水龙头才将人群驱散。不管怎样,印象主义诞生之初,鲜有脱离法国固有的绘画风格,一种叛离与挣脱前往的锐意进取精神,将这批法国青年带到了另一个高度,一个前人未曾达到的美的境地。影片《谢利》所瞄准的,正是印象主义这样一条审美线。影片在Lea(谐音莱亚)去拜见她昔日行当竞争的老对手Charlotte(谐音萨娜特)时,坐着一辆英式老爷车,穿行于古乡间小道,急速的车与田间和路上的植被庄稼形成昏花之影,放眼看去,一片色彩闪烁——金黄、翠绿、暗紫、浅粉等色彩叠置在一起,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跳跃的色块,在光的照射下,人的视眼膜会重新组建成观众自己的色彩。导演斯蒂芬·弗雷斯深谙印象主义绘画这样理论原理,他将观众的视角放置于大自然中,由此产生类似印象主义绘画美感的镜头。

根据法国作家科莱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谢利》,故事比较简单,描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一个年轻的富家子弟(谢利)爱上了妈妈的朋友——一个徐娘半老的。而谢利的母亲却强迫自己的儿子放弃这段长达6年的感情。在和另外一个女人结婚之后,谢利依然无法忘记这个教会自己如何去“爱”的人,最终选择了逃往一个幻想中的世界,用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电影开场被安排在家庭聚会谢利家的后花园,影片人物完全被葱茏的植被所包裹,这里有法国梧桐、英国芦荟、日本丁香、中国文竹,导演处心积虑地去营造一种色调的交响,就好像马奈当年那幅色彩富贵的《草地》一样,墨绿、深青和花卉与人白皙的肤色形成对比,让观者在影中人谈论那些无聊的家常时,视觉不会感到疲劳。注重视觉的审美感受,是当代欧洲电影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如《成为简·奥斯汀》(英)、《天使爱美丽》(法)、《红尘极路》(俄)、《断臂山》(美)均以画面取悦于人,这也是许多摘取奥斯卡电影金奖者最关键的要领之一。美国艺术哲学家马克·罗思科在一次艺术美探讨时说:“艺术的装饰性是精神和哲学上的,它坚持并且展示其基本法则。我们期望能够得到一个令人愉快的路标,而非丑陋的存在。”[2]然而,当下许多导演并不在乎观者这一感受,他们将人物的对话随随便便置于一个简陋的地方,电影中思想的画面的审美愉悦往往让位于冗长无聊的文字游戏,观众不买账,失败也就成为必然。电影《谢利》中的男主角谢利,是个少有的美男子,深陷的眼窝,黝黑的眉毛,高挑的鼻梁,整张脸看上去仿佛具有古希腊神像般的雕塑美感。另外,他的衣着也是有一定讲究的,褐红色的西服被雪白的内衣所衬托,修长的身段再穿上一条纯黑色的西裤,手执一杯红葡萄酒,说话斜靠着身躯,看莱亚时那种眼神深含韵味,是个女性都会被他那副纨绔且有点的神情所迷倒。由男主角的人物选材到服饰的选料,都显示出影片的执导者高超的美感知觉和趣味,这是结合导演斯蒂芬·弗雷斯去表现印象主义画家那些审美思想的一体标准。美,成为影片《谢利》最主要的述语,与观众心灵的审美产生碰撞。沿着影片所指的艺术路标,我们来到印象主义诞生之初的法国上流社会中,感触那番胭脂粉末的不凡岁月。

自从德国思想界沦落以后,巴黎就成为世界文化要人集结之地。19世纪中叶,波兰的肖邦从聂伯河乘船来到法国与匈牙利的李斯特汇合,在法国沙龙结识雨果和乔治·桑,尔后肖邦与乔治·桑相好。肖邦是音乐上的英才,曾被法国上流社会的女名媛视为掌上的明珠。与他大6岁的乔治·桑交往过甚,必将引来社会舆论的非议。迫于窘情,两人避开巴黎媒体的视野,逃到郊外一座叫玛略卡岛的野外去生存,这种姐弟恋的浪情一直被法国上流社会热炒。有评论认为,《谢利》影片中的姨妈与侄子的恋情也是从乔与肖那里学来的。巴黎不仅是一个情感的涡旋之地,更是产生世界级艺术人才的摇篮。雨果、梅里美、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德拉克洛瓦、梵高、高更、萨特、莫泊桑、伏尔泰、柏辽兹、德彪西这些艺术界和思想界的重量级人物均出自巴黎。许多观众会发问,为什么这块土地能够生长如此多的音乐大师,绘画领袖,思想巨擘,文学巨匠?只在于巴黎的多情与浪漫,在于这块热土既能产生艺术天才,同时也能容许污垢存在。《谢利》也正是将镜头瞄向社会最肮脏的人流,让她道德沦丧与自己差辈的小子谢利厮混,一段激情过后,人性本有的良知被唤醒,毅然决然与他分手,才酿成谢利开枪自杀的人间悲剧。印象主义从那烟波浩渺的粉尘中诞生,又怎能在纷繁混杂的当今社会驻足呢?

电影是视觉的语言,只有眼睛舒展了才能够更好地去表达电影的语意。因此,电影中对人物和场景的设计至关重要。“对场景的视觉强调是导演风格的重要反映。”[3]《谢利》给我们展示的美感首先是从优美画面开始的,进而对人物的美的外形塑造,渐次进入到故事本身。这个被文学炒烂的脚本,如果没有导演斯蒂芬·弗雷斯匠心独具的安排,没有他与摄影师默契的合作,影片《谢利》再次去累述类似这样敏感的社会话题,世人对此会嗤之以鼻的。在电影中,谢利被莱亚诱惑上床后,镜头转向了他与拳击手操练那一场,莱亚站在用花环铺就的桥梁上,看着自己的恋人与拳击手对峙,镜头采用俯视角度往上拍摄,花的桥梁、花的水面、花的门庭和柱廊,和着花般美丽的莱亚,一一都映入观众的眼帘。尤其在阳光闪耀的辉映下,镜头产生了昏影,水面出现金色十字的波光,一幅印象主义画家的视觉美感图油然而生。印象主义在法国被誉为“情感表达的瞬间”,即抓住转瞬即逝的印象。实话,只要稍微具备一些绘画欣赏知识的人都知道,马奈、莫奈、梵高们怎样去营造美的画境,在造美的路径间,艺术家们登上了艺术最高的山峰,看到了最美的风景。当代言情小说家郑枫在《天使爱巴黎》书中写道:“天才是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一出手便是辉煌的,就如梵高,肖邦。”[4]斯蒂芬·弗雷斯(Stephen Frears)凭借敏锐的视觉意识和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影坛晋身为一流导演。这个无视当今舆论非议的导演,直接将他的电影镜头对准这个不洁行当,以唯美的画面之美,耐人寻思的深刻哲理,开启了人性原本真诚与善良。当谢利被母亲安排与年轻Edmee结为夫妻时,莱亚终于意识到必将与谢利分手的时刻到来。她在谢利结婚开始新生活后,故意冷淡他,甚至只身一人逃亡至海边,导演有意安排了她与那位肌肉和雄激素同样发达的私家拳击手一段短暂的邂逅,上床、厮混,成天浑浑噩噩。但是,当苏醒过来的莱亚终于明白她生活里不能没有谢利时,旋即回到故里,与谢利见面。然而,她再次拥有谢利的感觉与以前显得不同,她身体潜藏的一种母爱之情升腾出高尚的德行,她压抑着内心的真实情感说道:“原谅我,我将爱你到死,你在我心里已经进驻了好久,我忘记了你还得回去肩负自己的重任,年轻的妻子,也许还有孩子。所以,你要去受苦,你会想我的,还要用理智和宽容,尝试不给他人造成伤害……”一段感人肺腑的话语已经让观众泪眼蒙眬了,这段真诚的、发至内心的话语,很快就被人记住了,以至于忘掉了她在自家花园对按摩师所说的:“很奇怪,我形容不出那种感觉(指与谢利接触),就像与非洲人和中国人上床一样,不是说我有那种经验。”美国导演和英国导演为赢得持非洲和亚洲人文化的理解,常在电影中加入一些文不答题对话,结果讨好变成了伤害。也许,笔者并没有吃透导演斯蒂芬·弗雷斯为什么在此间加入的这段话。影片《谢利》结尾处是感人的。谢利在听完莱亚最后的道别语后走了,这一走再也没有回到莱亚的身边,他也再没有回到这个星球上。谢利自杀的消息是电影用旁白告诉观众的,影片在一段凄美的乐声中,看见谢利的背影渐渐消失,留给世人遐想思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焦熊屏,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6.

[2][美]马克·罗思科.艺术家的真实[M].岛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7.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10

关键词:国产“小妞电影”;愉悦符码;观影愉悦;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093-02

一、国产“小妞电影”与观影愉悦

国产“小妞电影”是在我国消费文化盛行和“她经济”崛起背景下,新兴的一种女性电影类型。它以年轻女性观众为目标群体,创作题材紧紧围绕都市女性展开,影片风格属于时尚浪漫的爱情轻喜剧。作为一种商业片,追求愉悦体验已成为其创作和生产宗旨,以最大限度满足女性观众的娱乐需求。“小妞电影”来源于英文Chick Flick 的翻译,直译“小鸡电影”。但在中文里,为避免不必要的混乱,转译为“小妞电影”。它兴起于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的欧美国家,目前此类型电影在中国内地方兴未艾。2009年《非常完美》上映,被称作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妞电影”。随后《杜拉拉升职记》 《失恋三十三天》上映,因中小成本制作而票房过亿引起业内对这一类型的重视。接着《一夜惊喜》《北京遇上西雅图》《撒娇女人最好命》《整容日记》《闺蜜》《我的早更女友》《新娘大作战》《小时代》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的国产“小妞电影”相继出现。可以说,“小妞电影”已经在内地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更令人关注的是,它的发展显著改变了中国内地电影观众的性别比例,女性已成为电影市场最主要的观众群体。“小妞影”是介于爱情片与喜剧片之间的一种电影亚类型,它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讨论现代年轻女性关注的问题,对她们而言“小妞电影”是一种理想的愉悦体验文本。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愉悦”(Pleasure)成为解读流行文化的重要概念和议题。在心理学上,愉悦是一种快乐的感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满足的状态。流行文化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能给受众提供愉悦感,没有快乐体验的文本形态,不会受到追捧。观众的快乐体验建立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流行文本的国产“小妞电影”,其文本中存在诱发观众获得快乐体验的“资源”,这种“资源”就是愉悦符码。

二、国产“小妞电影”中的愉悦符码

根据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思路,流行文化的文本由若干符码组成而成。国产“小妞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本,其受众的观影愉悦体验来自文本中的愉悦符码。本文以符码的能指形态差异作为分类依据,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国产“小妞电影”中的愉悦符码主要有:

一是名人符码。明星演员更容易吸引公众的关注并带给他们观影愉悦体验。例如《非常完美》中的女主角章子怡,是华语五大电影奖的“大满贯影后”,《滚蛋吧!肿瘤君》中作为女一号配角的男主角,由“影帝”吴彦祖出演等。

二是感官事物符码。它直接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并带来视觉享受,与人的欲望相关联。都市景观、衣橱、婚礼场景、人物美色是该类型片的主要感官事物符码。都市中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商场等常作为该类型片的视觉背景出现。女主角们的衣橱极尽奢华感,例如《小时代3》中的衣橱里有超过7000件的大牌时装,还有许多名牌包、高跟鞋等。盛大而洁白的西式婚礼在该类型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非常完美》《失恋三十三天》《我愿意》《我最好朋友的婚礼》《新娘大作战》《北京遇上西雅图》等都设有婚礼场景。人物美色,尤其是一改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男色”,男主角们拥有花样的面容和修长性感的身材,带给女性观众审美上的愉悦感。

三是爱情故事符码。爱情故事符码在这类影片中处于核心或重要码位。例如《非常完美》中爱情故事是文本的核心来源,它建立在能够产生怜悯的内容以及剧中人物意志与外界阻力的戏剧冲突上。影片中的苏菲遭遇第三者并被未婚夫抛弃,观众对她的同情及她与第三者之间的争夺,构成了观众观影愉悦的来源。当爱情故事处于重要码位时,起增加快乐因子的作用。例如《整容日记》,“整容”是贯穿影片的主线索,但女主整容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爱情,如果缺少了该线索,故事将单薄许多。

四是特定认知符码。电影的生产实践证明,包含竞赛、搞笑、幽默等因素的情节易引发观众的笑点。“轻喜剧”的特质使“小妞电影”天生具备“搞笑”和“幽默”的特点。在《新娘大作战》中“竞赛”是贯穿友情、爱情的主线索,影片围绕两个闺蜜为各自顺利举办婚礼而展开了一场窘态百出的教堂争夺战。

三、国产“小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与观影愉悦

意识形态(Ideology)被称作“观念的科学”,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和价值观的总和,是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应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思想体系的直接表现,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而电影通常以隐蔽的方式将意识形态隐藏在其文本中。通过对国产“小妞电影”文本中愉悦符码的深入分析发现,国产“小妞电影”主要受到商业资本文化、女性主义的自我意识以及传统的男权社会规范这三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些意识形态对文本中愉悦符码的编织运作及观众的观影愉悦体验产生了支配性的影响。

1.商业资本逻辑下的观影愉悦

在商业资本的文化逻辑下,肉体与感官的受到高度肯定,享乐主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目标之一。植根于消费文化土壤的国产“小妞电影”极力追求视觉感官刺激,在对感官事物符码的编织上渗透着商业资本文化的逻辑。这类影片中常见的都市景观、衣橱等感官事物符码提供了一种与物质直接相关的视觉刺激。《小时代》是将这种逻辑贯彻到文本愉悦生产中的典型代表。该系列影片以魔都为拍摄背景,上海地标性建筑、豪华别墅、高档星级酒店及商场等频繁出现在影片中,充分向观众展示出一个被“物质流放”的消费世界。女主角的衣橱是《小时代》物质化的另一个象征。在《小时代3:刺金时代》中,奢华的衣橱里有独一无二的T台秀款、各式各样的高跟鞋、名牌包等,营造出一个女性专属的华丽幻象。《小时代》系列被消费主义的氛围笼罩,女主角们穿梭在各种高档场所游玩寻乐,这正是商业资本文化及其阶级提倡的,鼓励女性沉浸在购物、享乐的世界中。电影通过大量编织这种物质化的符码带给观众愉悦体验。

2.女性自我意识下的观影愉悦

作为一种新兴的女性电影,国产“小妞电影”包含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同以往的家庭伦理剧和爱情片,该类影片不以家庭生活而以女主角的职场生活为背景展开情感关系,女主角不再是完全被征服或吸引,而是积极主动追求爱情甚至可以拯救男主角的形象。这种现代女性意识的导向使电影生产者在女性形象符码的编织上一改以往的男权审美,塑造积极独立的女性形象。女性观众通过认同这种银幕形象来达到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从而产生观影愉悦。《非常完美》中的苏菲是一个成功的漫画家和作家,《一夜惊喜》中的米雪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高管,《我愿意》中的唐薇薇是事业有成的职场金领等,她们通过努力奋斗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甚至有能力拯救男主角于危难之中,唐薇薇帮助男二号成功渡过经融危机,苏菲帮助男主角重拾信心等。女性拯救男性情节的设置,是该类影片最具有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女性不再处于被拯救的弱势地位,而是和男性地位平等的一方。

3.男权制社会规范下的观影愉悦

当前社会是一个男权思想主导的社会,女性无意识的认可其制度规范并从中获得观影愉悦。该类型片中的女性追求美貌与时尚,但仍遵循男性的审美标准,积极主动追求爱情,但最终逃脱不了对男性和家庭的依附。在女主角的选择上,女演员的形象气质始终符合男性的审美标准,《整容日记》中的白百合饰演一个丑女,但她本人五官端正、身材窈窕;《撒娇女人最好命》中的周迅饰演一个“女汉子”,但她长相清秀,声音富有女人味等。在爱情故事符码的编码上,影片将缺失爱情和婚姻的女性描述为“剩女”“恨嫁”,《我愿意》《一夜惊喜》《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均v述事业有成的高龄剩女为弥补情感遗憾而努力寻找爱情的故事,女主角最终要依靠男人才会拥有幸福的结局。在名人符码的择码及爱情故事符码的编织上,男权思维都根深蒂固并获得女性观众的认同。

四、结 语

国产“小妞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本,其受众的观影愉悦体验来自文本中的愉悦符码。然而,文本愉悦符码的编织运作脱离不了整体的社会文化关系,通过对国产“小妞电影”文本中愉悦符码的分析发现,其符码的编织运作主要受到商业资本文化、女性主义的自我意识以及男权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植根于消费文化土壤的国产“小妞电影”具有浓厚的商业片气息,追求“物质感”,提倡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但同时又契合传统父权社会的规范。该类型影片,正是通过大量编织物质化的符码以及在传统父权社会规范下积极塑造现代都市的女性形象,从而带给观众愉悦体验。

参考文献:

[1] 鲜佳.“小妞电影”:定义・类型[J].当代电影,2012(5).

[2] 徐敏.大众文化的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11

不久前连续看了几部美国电影,从《被解放的姜戈》到《林肯》,特别是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故事片等三项大奖的《逃离德黑兰》,竟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自己解嘲说,是被好莱坞电影洗脑了,但冷静一想,其实是动心了。这些影片打动我的绝不仅仅是其制作技术的精良和视听奇观的冲击,更是其中所表达的一种贯穿了尊重个体、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以《逃离德黑兰》为例,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叙述1979年11月4日,伊朗的革命军攻进了美国在伊朗德黑兰的大使馆,将大使馆工作人员劫为人质。但有6人逃脱并躲在加拿大驻伊朗大使家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派专家唐尼以拍摄电影的名义,到伊朗营救这6人。好莱坞还特地为营救活动虚构了电影项目。但是当正要执行逃离计划时,美国政府为了让军事行动合法性不受质疑,突然要求放弃营救活动。但唐尼经过艰难抉择,不愿意让6个已经暴露的美国同胞面临绝境,毅然擅自决定继续执行营救计划,逼迫中央情报局配合营救,最后6人死里逃生,成功获救。

这部影片,基本是线性戏剧性叙事,采用危机、任务、波折、营救、困境、成功的基本类型模式,视听语言中规中矩,在艺术上并无特殊价值,但是却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三项大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故事”像打动我一样打动了评委。这部电影表现了一个美国英雄,从遵命到抗命,最终拯救6个陷于绝境的美国人,似乎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式主旋律电影。但是,值得深思的是,这样一部表现美国人“胜利大营救”的影片为什么能够打动我甚至全球众多的非美国观众?相反,我们国产的许多主旋律电影为什么却很难打动我以及大多数中国自己的观众?

其实,关键在于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式主旋律电影所体现的价值观差异。中国主旋律电影,有两个普遍性特点:第一,国家凌驾于个体之上,集体淹没个体,使命替代生命,所以主旋律影片中的英雄,往往不食人间烟火,公而无私、舍己奉献,将抽象的整体价值高置于个体生命和价值之上。这种道德圣人的不可模仿性,与个性意识、生命意识、人道价值等隔绝,往往导致价值观表达的虚高和架空;第二,主旋律影片中的所谓“英雄”,都仅仅是道德英雄,在现实中却往往体现出“好人无好报”的结局,多数英雄模范人物最终“非死即伤即残”,白血病、肝癌、肺癌、车祸等等往往成为这些正面人物最后归宿,其英雄的示范和引导功能被降低到最小限度。道德圣人学不到,悲情英雄不可学,是中国式主旋律电影大众引导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相反,《逃离德黑兰》在价值观上,表达的不是人人必须爱国家,而是国家必须爱人人。如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国家有义务不惜代价地去保护每个个体、每个公民,国家不应该有保护公民之外的抽象价值,国家价值就是保护每个自己的公民。唐尼作为国家机器的一员,保护和营救公民也是他的职责与使命。当国家为了某种抽象的整体利益,阻止唐尼继续营救行动的时候,他甚至可以违背国家的命令,最终国家机器也不得不服从于个体生命至高无上的核心价值,最终完成英雄大逃离。通过精心选择的故事,不强调人人爱国家而是强调国家爱人人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恰恰更巧妙地让电影观众产生人人爱国家的认同感和整体感。

当然,不仅是这部电影,无论是表现好人好报、天道酬勤的好莱坞电影《当幸福来敲门》(ThePursuitofHappiness,2006年),或是表现美国军人宁愿冒着影响战争进程的风险也要前往菲律宾营救被困在卡巴那图的盟军战俘的《大偷袭》(TheGreatRaid,2005),这些影片都在传达一种最高价值观:生命个体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没有任何人和任何理由可以剥夺这种价值,除非他自己愿意为更多个体生命而自觉放弃自己的生命价值。这种价值观的出发点,是从个体人开始的。英雄不是为追求高于个体生命的价值而成为道德完人,而是为了捍卫个体生命价值而付出牺牲。国家和整体的价值恰恰在于尊重和爱护每一个个体生命而不是凌驾于个体之上,施舍价值给个体生命。换句话说,好莱坞电影的核心价值传达,不仅通过英雄成功的胜利故事来完成,更重要的是通过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来完成。这些影片真正打动我们的,不是人人爱国家而是国家爱人人。在《逃离德黑兰》中,唐尼宁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和国家利益受到可能的伤害,也绝对不把同胞留给“敌人”杀戮;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小组宁愿自己身陷绝境,也不愿意让一个母亲逝去最后一个儿子……这里体现的不是一种价值换算,而是某种人道主义的信念。

前一段时间,电影界在讨论如何将主旋律电影转变为主流电影,除了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观念层面的问题也许更加突出。究竟是以“人人爱国家”为出发点,或是以“国家爱人人”为出发点,也许恰恰是自娱自乐的主旋律电影与感动大众的主流电影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事实上,也许只有我们表现出国家爱人人的时候,电影才能真正影响到人人去爱国家。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12

一、经典欧美电影的主题类别

电影中的主题和歌剧之类的主题是不一样的,歌剧之类的舞台剧的主题更加偏向对言语和视觉效果的华丽修饰,大多偏向于表现效果的深奥精美,为了表现文化艺术的高深;而电影中的主题文化则不一样,电影源自于生活,将生活萃取,得到既有文化创造而又与生活相结合的作品。电影中所表达的大多是现在人们所需要、所欠缺的主题,让整体变得简单易懂,让观看的人们更容易了解电影的意思,尽快地感受身临其境。例如Hercules(大力士):在毅力、能力、智慧上有着过人才能的人类或坚如磐石,领导能力超群的倜傥人物才能称得上英雄。赫拉克拉斯虽然是宇宙之王的儿子,但是却成长于人间的农家,吃遍人间的苦难,经历了种种磨难,在困境中展现王者本色。这教会大家要坚持刻苦,不怕困难,才能成功。

有那么多唯美的爱情故事,有的爱情故事凄美,有的爱情故事壮烈,有的爱情故事卑微,有的爱情故事美好。众所周知的影片《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和简在生活中早就彼此相爱许久,简虽然有着冷淡的外表却拥有火热的内心,然后罗切斯特就利用美丽小心眼的英格拉姆使得简不开心,使得简再也无法淡定,最终向罗吐露自己的内心。她的语言中强有力地表现了她的自尊、自爱、自强,她不仅仅给自己的爱夺回自尊,更加给了世界千千万万平凡女孩勇气,给了那些正犹豫的女性无限的正能量。

在一生中,一个人可能会爱上很多的人,当你最后获得了自己的幸福,你就会懂得先前的伤心是一种财富,它能使你更好地珍惜你爱的人,爱情是伟大的,深爱的两个人,在生命的抉择里,都会希望对方会活下去,在《泰坦尼克号》中Jack爱上Rose不能自拔,他希望Rose能够坚毅地生活下去。Jack用动情的言语展示了他对她的爱意和祈盼。你一定会脱离危险的,你一定要活下去,拥有许多孩子,你会陪着他们成长,拥有幸福的晚年,沉睡在温暖的床铺。而不是在这里的这个晚上,不会像这样死亡。即使再过多长时间,这样真情实意,感动人心灵、使人潸然泪下的言语也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这是对爱情高度的提升,是真爱的制高点。影片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纯真的爱的期盼,也希望大家能够拥有如此的真爱。

我们的精神支柱是那些正直的、光明的、符合广大民众思想的正能量。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基本上想了解一个人,我们都会从他的思想行为来进行判断。而电影的主题思想和文化意义,观众都会从中得到感触,从中得到生活的体验,因为大多数电影是来自于普通生活中的,那么,对于人类思想――善良丑恶与美妙的表现便变成电影的主题。电影是揭露一个人物心理想法和个性的最佳方式。电影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各不相同的表演展示他们不同的性格。有的天真烂漫,有的坚强有毅力,大千世界,众物万象,全部都可以包含在电影的主题中。

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出生就是一个低能儿,而且患有脊髓灰质炎,阿甘的双脚时刻佩戴着几公斤重的矫正器,生活本是悲惨的,但是阿甘的妈妈却用“生命是一盒巧克力糖果,你永远也猜不到自己会拿到什么口味的巧克力”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天天向上,不放弃。给阿甘的未来点亮了路灯,指引阿甘前进。这也成为阿甘警戒自身、激励他人的语言。就是这句拥有哲学含义的话,鼓励着善良诚实、乐观的阿甘一步一个脚印,积极进取,最终从一个低能儿成为美国人心中不灭的神奇人物。整部电影一开始观众可能会对阿甘的笨拙感到滑稽,但是随着情节发展,主题渐渐浮出水面,大家也就明白了整部影片的意义,是那么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在《狮子王》里面,狮王穆法沙是大草原上所有动物的王,同时是一位看透生命奥妙的智者。他在影片里,看透人生真谛,他告诉自己的孩子――历史这辆大车永远不会停止步伐,每个人的路上都会拥有着崎岖坎坷,只有勇士才会直面困难和伤痛,他会在美丽的大地上,坚毅地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将生命传递,香火万代。整部电影都表现着积极向上的思想,狮王穆发沙是智慧的象征,他看透了历史,看向了未来,知道未来历史的发展。他向孩子的讲述其实也是对观众的讲述,讲述那些人生真谛。

在影片《功夫熊猫》里, “过去成为历史,未来不可预测,当下才是命运的礼物”这个主题,贯穿整个剧情。警戒大家不要总是沉浸在昨天和明天,却让命运与时间从指缝滑走,努力尝试着专心致志地生活在当下,你就成功地拥有了你一生中的每一天。做好每天需要做的事,完成每天自己的目标,每一天不要只想着匆忙着急地度过,这样你会迷失方向。不要轻率地对待时间和言语,它们会像倒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要做到说得少,做得多。人生这辆车是不会停止的。现在,就是这辆车所经过的道路,不好好地走过这条路,就会很轻易地行驶到水沟里,跌落到山崖下,而到了那个时候,悔恨也是徒劳无功,一切也无法从头再来。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场谁跑得快的比赛,而是一段需要观赏沿途风景的旅途。只有将正在经过的道路稳稳行驶,也就是把握好现在,那么才会有机会驶向下一条路,才能到那未来的终点。

然而并非每部欧美电影都有着深奥的大道理,其中也不乏一些娱乐大众,使观众开心的影片。众所周知,电影最开始产生的原意是为了让大家开心,让人们感到快乐。所以,有些电影的内容有着各种讽刺和幽默,演员特别的演出方式更加将其修饰得美轮美奂。人们之所以要看电影,就是因为电影是反映生活的一个作品,电影可以反映生活中的开心、难过、愤怒、恐惧。然而当下大多数人们在生活中是不如意的,他们希望能够通过电影来得到慰藉,而因为人们生活有那么多的不开心,那么喜剧类别的电影当然是十分受人喜欢的,这种电影内容十分逗趣,引人入胜,而这种类别的电影,代表着电影的喜剧文化。

像电影《加菲猫》里,加菲猫是一直贪吃懒惰的大肥猫,但是却为“猫”善良,虽然它很爱整蛊自己的朋友欧弟――电影里面的一只小狗,但是当欧弟有困难的时候,加菲猫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的。整部影片诙谐幽默,加菲猫说着数不清的“段子”。配上它可爱又滑稽的外形,使得观众忍俊不禁。其实,即使是《加菲猫》这样的动画喜剧,也或多或少讲述着那些真诚与善良、友谊与爱情、努力与坚持。电影嘛,总归是要传递正能量的。

对于电影的编剧们来说,电影所表达的意义是用来表现他们对当今社会或者过去事件的看法的媒介。他们可以运用电影来批判现在人们的人情味太淡,而又过分追求那些金钱权利。也可以赞颂那些社会上的真善美,表现世界文化的新旧交替。他们希望人们从电影中得到快乐,也可以从电影中得到启迪。

二、经典欧美电影的意义

在《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里。瑞恩的命是用8个人的命换来的,从另外方面看,这是超于功名利禄,是无比珍贵的,是无法用价值衡量的。瑞恩得到拯救,灵魂也得到了升华。人的内心可以在杀伤中跌落,也可以在困境中得到重生,瑞恩在深思后,决定用余生帮助他人,报答帮助过他的人。这是对瑞恩生命最完美的诠释,表现了生命的真谛。电影警示人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把生命当儿戏,学会感恩,懂得帮助他人,成为有意义的存在。

而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主角说道,我们要么活着,要么死去。但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心中的梦想如太阳一样永不熄灭,那么人生将会被希望的光芒所照耀。把希望埋藏在心里内部,再赎去自己灵魂的罪过同时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利益,与其碌碌无为浪费时间,不如把这些时间都使用到自己应该做的,是自己的责任的那些事情上。拯救,仅仅只会为了那些已经做好一切安排和准备的灵魂。就像鸟儿的翅膀沾满着自由的光芒,这种鸟儿是永远也无法将它们锁在牢笼里面的。不要遗忘,这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被高高的墙壁所遮挡,这种东西能够穿过一切的障碍物,它存在于所有人的灵魂里,没有人能触摸,因为那是希望。自由是人们内心自始至终的渴望。从古至今,有多少名人勇士为了自由开战。头可以掉,生命可以失去,但是梦想永存。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理念和追求。安迪获得了自由,他得到了希望,得到了灵魂的解救,得到了人们的敬仰。整部影片讲述着其追求自由的渴望,从含冤入狱到获得希望,希望破灭后的成功越狱。影片剧情跌宕起伏,为的是突出表现自由的光芒。邪恶终究是敌不过正义,正义终将会得到声张。

电影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悲观可怜的,经典的欧美电影也不乏一些悲观的电影,像电影《王子复仇记》就改编自人们耳熟能详的《哈姆雷特》。讲述的是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的英国。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就读大学的这段时间里突然接到消息,得知自己父亲去世,回国参加丧礼而遇到一系列的事变,哈姆雷特凭借自己的机智最终查明了真相,虽然他自己也牺牲了,但是也给了坏人应有的惩罚。《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单单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同时还在于影片使得人们沉重的反思,对王子的人生的思考,对那个年代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思考。而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结果,则是整个时展的必然后果,他的自我牺牲也是影片发展的最终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悲剧并不代表不幸,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美好。在这种所谓的悲剧中,索菲亚、哈姆雷特既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他们对所谓的坏人所拥有的对抗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电影里,哈姆雷特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是触动观众的最大亮点。

有一位电影导演曾经在采访里表示,他认为欧美电影是十分不一样的。人们也许会说,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电影都是那么不相同的。原因是欧美电影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艺术,他们也有着这样一种信念:电影是一种可以深入人心、可以表达对现实看法的作品,电影还有改变观众的思想和态度的能力。欧美电影制作者从来都是从观众出发,为了观众。所以总的来说,欧美电影是出自生活,所表达的主题也是服务大众,教导大众。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