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鸿门宴的故事

鸿门宴的故事

时间:2023-05-29 17:59:20

鸿门宴的故事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 《鸿门宴传奇》 艺术演绎 人性挖掘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30

耗资高达1亿元的古装历史战争巨制《鸿门宴传奇》自上映以来,好评如潮的同时也恶评不断。从电影的眼光来看,该片尽显场面营造的恢宏气势,巨资打造下的视觉奇观也颇具好莱坞的大片之风;而“鸿门宴”的传奇以及杀气腾腾的悬疑铺垫,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特别是张良和范增等智囊团角色的交锋与较量,以及暗藏玄机耐人琢磨的台词,更是为电影增色不少。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鸿门宴并无宴席,几乎被演绎成了“鸿门弈”,弈棋成了贯穿全篇的线索;人物命运更是出人意料:霸王乌江自刎的豪迈演绎成了双双而死的凄凉爱情;韩信万箭穿心,萧何乱棒加身,樊哙挥剑自杀……。这一切,已经不是历史,而是真正的传奇。

事实上,鸿门宴的历史故事只是电影的壳,真正的故事,是编导对历史的精心再造,是对叙事悬疑的巧妙运用,是对历史氛围的细心描摹。但需要注意的是,故事人物的性格,仍然具有着历史的神韵:项羽的有勇无谋,刘邦的狡诈刻薄、樊哙的耿直无畏、张良的智慧贤良,范增的老谋深算等,基本都符合历史人物的形象底蕴。惟其如此,《鸿门宴传奇》才显得非常动人,才能够真正的惊心动魄。细细品味这部电影,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讲故事”方面的精心铺垫,显示了历史传奇的叙事风范,对中国大片的发展富有启示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片迭起却口碑不佳,视觉盛宴下往往掩藏着故事叙事的苍白,这在电影《无极》、《英雄》、《夜宴》、《十面埋伏》中都有着明显表现。但电影《鸿门宴传奇》却多少摆脱了这种嫌疑。这部电影由香港著名武侠片导演,曾执导过《94独臂刀之情》、《黑侠》、《三国志之见龙卸甲》、《锦衣卫》等大片的李仁港执导。而李仁港的电影以个人化的浪漫奇诡风格著称,剧情设置善于层层推进,滴水不漏,在华语影坛独树一帜[1]。而历史中的“鸿门宴”,本就悬疑丛生,是楚汉争夺天下的转折点,有着很好的故事看点。

后人虽然从历史中已经知道楚汉争霸的结局,但是这期间的过程却成为千古兵家之谜,为编导的发挥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导演李仁港也坦言正是这未解的迷局吸引他执导《鸿门宴》:“这段楚汉相争的转折故事,历史记载寥寥数笔,但这个故事却一直流传千年。楚汉双雄,到最后确定是汉家的天下还是楚家天下,很大的决定因素在于‘鸿门宴’这件事。人们只知道刘邦赢了项羽输了,但故事的启发在哪里?我想走进去看看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2]

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电影《鸿门宴》对历史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试图填补空白,揭秘“鸿门宴”迷局。特别是所谓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被展现得触目惊心,范增与张良的鸿门对弈的情节更是紧张刺激、惊心动魄;张良四盘棋局落败,刘邦阵营岌岌可危,随后的情节围绕鸿门宴的棋局展开,布局者是范增与张良这两大高手。而最后的结局,却以范增的“两败皆输”收场,而刘邦作为胜利者的一方,却在猜忌中孤独死亡。其中的悬疑铺垫,变幻之极,达到了电影叙事的极致,取得了极好的审美效果。

正是在对历史的传奇改造中,计谋与智慧,杀戮与征伐成为电影叙事的内在张力。但需要指出的是,电影设计刘项二人的决裂,却是楚怀王心知二人胸怀野心,难以控制,于是求得离间之计,与二人约定先入咸阳者可成王。在此之后,刘邦奇谋入住咸阳,最终导致刘项这对惺惺相惜的昔日盟友决裂。霸气、智勇、清纯、缠绵的剧情在音效与画面质感上给了观众一种视觉的享受,那种谜中有谜,局中有局的情节,给我们很多意外的收获。可以说,编导在“讲故事”方面的精心构造,彰显了历史传奇的叙事张力与审美魅力,对中国式大片的发展富有启示意义。

二、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独到把握与精心塑造,使得《鸿门宴传奇》的人性挖掘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鸿门宴传奇》云集黎明、张涵予、刘亦菲、冯绍峰、陈小春、黄秋生等众多影视大腕明星,无论是在情节叙述中张扬人物的个性,还是演员的出色演技为人物增色等,这部电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黄秋生扮演的范增,每次出场都很惊艳,举手投足一怒一笑之间,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强大的气场。而他在剧中设置的棋局战局,精彩之极。特别是“两败皆输”的谋略,以及对项羽的深厚感情,使得这个人物栩栩如生。

冯绍峰扮演的项羽,霸气之中有着一种英雄的大气。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在大败秦军之后,成为时下最大的义军盟主,拥立了前楚国国君的王孙为王,是为楚怀王。此人出身名门、盖世英雄,拥有四十万大军,又得到了男人们最爱的奇女子虞姬。但同是他又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终因中了张良的离间计而弃用了用兵如神的亚父范增,最后兵败而与爱妾虞姬双双自杀,结束了短暂而又悲壮的一生。电影中的项羽,与历史中的项羽气质神韵极为神似,达到了本质的真实。

其它如樊哙、韩信、张良等人的塑造同样出色。樊哙的粗鄙忠心,以及莽撞中显露的一份智慧,特别是几次冒死进谏还很讲义气,一派正人之风,确实让观众喜欢佩服。韩信虽死于乱箭,看起来有些市井气息却独有大将风范。张良机关算尽却总是表现得怡然自得,他既非大智若愚又不是大愚若智,总是恰到好处地出现、恰到好处地说出一番话来、恰到好处地上演着一出又一出计谋,哪怕是那场苦肉计,也让人一时相信。他的阴险令人称道,他的智慧让人由心底生出一股钦佩之情。

更重要的是,《鸿门宴传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落寞而惆怅的味道:刘邦与项羽的惺惺相惜最后转变成兵戎相见;范增与张良刀光剑影的围棋对局最后却演变成孤村斜廓、破屋寒窗里一局没有下完的棋;韩信、萧何们叱咤风云的矫健身影最后变成鸟尽弓藏后的一团血污;勇猛刚烈的樊哙在天下一统之后却只能醉生梦死最后含愤自尽;笑在最后的刘邦却是饱受心灵的折磨,在屠杀兄弟的鲜血中悲凉孤独的死去。这一切,都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也正因此,电影《鸿门宴传奇》对人性的挖掘给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对乱世中英雄崛起后的人生百态给予了详细的描摹。这里既有历史的真实,更有编导的艺术挖掘,这是这部电影能够成功的最重要条件。

三、重金打造下的视觉奇观,使《鸿门宴传奇》具有了较高的视听审美享受,彰显了大片风范。

电影《鸿门宴传奇》明星云聚,星光灿烂。其中黎明、张涵予、黄秋生三大影帝领衔,另有刘亦菲、冯绍峰、陈小春、安志杰等新生代、实力派影星加盟,组成了七大主演的超强阵容,为该电影在视觉观赏上增色不少。此外,《鸿门宴传奇》中的战争场面十分震撼,刘、项两方的阵营拼搏,奋力厮杀,场面颇为壮观。而且片中多处战争场面都是在敦煌戈壁滩完成拍摄的,壮观和苍凉的氛围弥漫电影,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影片内场戏份在横店秦皇宫广场取景,土色的城墙与青灰的天空相连,显得辽阔、苍劲而有力,也非常贴合影片的历史感。

《鸿门宴传奇》的画面是亦大气亦唯美,视觉效果极佳。导演李仁港一直钟情中国文化,在古典美学上也有颇深造诣。小到衣服上的花纹,发型胡须的长短形状,大到一把道具剑,一件铠甲战袍都是导演亲手一笔一笔绘出来的。“哪怕是戏里的剑,每一把都有着它自己的性格,希望每一个走进影院的人都能细心的去看和感受”。李仁港导演对影片后期制作精益求精,本次《鸿门宴》的后期特效制作,力邀韩国顶级特效团队来完成,更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可以说,宏大的故事、经典的历史、盛大的古装、睿智的棋局、谋略的心计、华丽的阵容、刚硬的男人帮等,造就了电影界的一次视觉盛宴。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鸿门宴传奇》虽然场面恢弘大气,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但其历史叙述却非常颠覆,以至于有影评人戏称“如果你不是那么追究历史的话,还是很欢乐的”。对此,李仁港早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把电影当作历史书来翻,我觉得是完全没有意义的,那就不用看戏,直接看历史书就行了。”[3]而这些颠覆,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正如电影片名所强调:这不是历史,而是“传奇”。也正是在传奇的演绎中,体现了编导卓越的创新能力与活力,对我国历史电影的拍摄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新浪娱乐. 李仁港执导的电影《鸿门宴》.[OL]

(2)(3)新浪娱乐.独家对话李仁港 360度解读《鸿门宴》.[OL]ent.省略/m/c/2011-12-02/00583497083_3.shtml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2

细读《鸿门宴》,查阅相关资料,再观项羽的种种表现,笔者以为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放走刘邦,是因为他本不存杀刘之心,也无需当时杀刘,更不忍下手杀刘。放走刘邦,不是因为骄傲自大、缺少谋虑,相反这正是他率真而爽朗、冷静而有谋虑,仗义而不失英雄本色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

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放走刘邦。是项羽美好意愿的外在显现。

连年的征战,终于了秦朝,项羽并不贪心,他不想独吞胜利果实,他只想尽快安定天下,大家分享胜利成果。这从鸿门宴后项羽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进入咸阳后不久“心怀思欲东归”,“乃分天下,立诸将为王,而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假如项羽当时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趁机刺杀刘邦,那么刘邦是除掉了,结果又会怎样呢?刘邦手下10万大军岂能坐视不理,各路诸侯又岂会善罢甘休?他们会以项羽失去仁义,联合反攻,天下将再次陷入大乱,那么项羽也就真成了“亡秦之续耳”。而在连年的征伐中究竟鹿死谁手,谁能夺得天下,皆未可知。这些作为一军主帅,不可能不考虑。项羽的理想是尽快安定天下,杀了刘邦所引起的新一轮征伐,显然不是他想要的。他没有刘邦那样的野心,他无意坐天下、当皇帝。他天真地认为大家一起打下了江山,理所应当各得其所、各享其福。因此鸿门宴上刘邦既已登门致歉,主动放弃关中,项羽自然愿意言和。所以项羽放走刘邦并非骄傲自大、优柔寡断,而是其美好愿望的外在显现。

二、放走刘邦,是项羽自信智慧的集中体现。

《鸿门宴》中记载:“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在这样一种军事力量的对比下,项羽想杀刘邦,不妨正大光明,带兵杀过去,稳操胜券。何须借助鸿门宴,杀掉前来负荆请罪的刘邦而留下骂名?《项羽本纪》中记载钜鹿之战大胜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在这样的威势下,项羽放走刘邦,是有足够的自信的。

鸿门宴前,项羽本来盛怒之下想要击破沛公军,但刘邦拱手让出胜利果实,项羽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关中,所以双方不计前嫌,抛弃“小人之言”带来的隔阂。这里项羽利用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巧妙地转移了矛盾,让自己处在坦然的境地,避免陷于不仁不义,这样的项羽难道不够智慧吗?至于曹无伤本是利令智昏、想讨好巴结的小人,项羽这样气度恢弘、光明磊落之人本也不喜欢这类谄媚奉承的小人,自然也不会在意区区一个曹无伤的生死。所以说项羽在鸿门宴上及时调整战略放走刘邦是自信、智慧的表现,绝不是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三、放走刘邦,是项羽仁义爽朗的性格使然。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勇猛过人,却也不乏真性情。他眷念旧情,重义好礼。韩信曾谓刘邦:“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陈平亦言:“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项羽灭秦后分封天下,仍不忘多年前有恩于叔叔项梁的司马欣,立为塞王。项羽身上还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重义”。对于樊哙的闯人,项羽几近麻木的表现向来是人们疑惑的地方,其实理由很简单,项羽本无意怪罪刘邦,对于樊哙的闯入,他完全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对方,赐酒、赐肉、赐座,这分明是英雄相见,惺惺相惜的表现。而这也正表现了项羽爽朗而重义的英雄本色。

刘、项原本一家,他们都效力楚国,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共同反秦。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秦王朝,有共同的利益――灭秦而享有天下。刘、项曾经并肩作战、相互策应。但是,秦王朝的灭亡是刘、项两大集团的历史拐点,因为此时刘、项两大集团的共同利益消失了,共同目标消失了。剩下来的只有一条:利害之争。但项羽重情重义、顾念旧情,如果鸿门一宴,立刻反目成仇,你死我活,以他的性格自然无法做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原本是盛怒之言,冷静下来,又经项伯劝解,项羽已动恻隐之心。况且刘邦亲自登门道歉,也给足了项羽面子,项羽又怎会弃仁义不顾,而大开杀戒呢?这一点作为项羽叔叔的项伯显然十分清楚,所以才会帮刘邦出计。因此放走刘邦,是项羽仁义爽朗的表现,并非目光短浅、缺少谋虑。

项羽本是光明磊落、忠肝义胆之人,鸿门宴上借机除掉刘邦的小人之事,肯定做不出来。他若真要杀掉刘邦,理想中的情景应该是明枪实剑、公开对决。正如他在广武与刘邦对峙时所说:“天下汹汹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鸿门宴上言语不多、似乎“呆气”的项羽正表现出成竹在胸、仁义豁达的英雄气概。如果我们理解了项羽本不想杀刘的主观愿望,也就能理解鸿门宴上似乎“奇怪”的种种表象。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3

摘要: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几句描写看似泛泛之笔,其实如果仔细深究,可以深味当时情势和气氛之微妙。

关键词:鸿门宴;座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29-01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几句描写看似泛泛之笔,其实如果仔细深究,可以深味当时情势和气氛之微妙。

战国秦汉时期,朝堂宴会的座次是很讲究的尊卑主宾之仪的。《礼记・曲礼上》说;"席南乡北乡,以西乡为上,"这里的"乡"就是"向",而"向"与"方"不同。"以西乡为上",应该就是以东向为尊。也就是说,主人在宴请宾客时,通常是以宾客为尊,让他们东向而坐,而以自己为卑,西向而坐。这一点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八"东向坐"一条里引证丰饶,足资佐证。

东西向上东向为尊,那么南北向上呢?我们先看《史记・孝文本纪》里记载的文帝(即代王)推辞天子的事:"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说的是文帝一开始坚持以主人的身份西向而坐来接见群臣,群臣不同意,就改坐南向,虽然口头上谦虚推辞,但实际上已经表示要接受帝位了。从这个时事件里可以看出东向为尊之外,同时还说明了君臣相见南向为尊的礼节。

《史记》集解引用如淳的话说:"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日本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引用高淳耀的话说:"古人尚右,故宗庙之制皆南向,而庙主则东向,主宾之礼亦然。"这都可以总结说明战国秦汉时期东向、南向为尊的礼节。

回到鸿门宴的座次上来。如上所述,如果根据"宾主之位东西面"的原则来安排座次,因为刘邦是客人,应该东向而坐,但为何偏偏是身为主人的项羽东向而坐了呢?据当时情形来看,鸿门宴决非一个普通的宾主欢宴的场合,故而座次上也有些不合常例。当时(公元前206年)天下未定,而刘项都尚未称王,鸿门一宴事关霸权的问题,所以很多细如座次这样的问题也都非同小可。本来,沛公起事的时候就是从属于项梁的,项梁阵亡后,项羽自然就继承了他叔父的领导权,何况钜鹿之后 ,项羽已经是"诸侯上将军,诸侯接属焉,"而刘邦自然是项羽的天然的部属了。据此从心理上推测,与其说项羽是把刘邦当作一名平等的宾客看,毋宁说是把他当作自己的部属看了。而从刘邦这一方看,他先破咸阳,因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之约,加之听从鲰生"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尽可王也"的怂恿,他或许萌生了称王之意,但曹无伤这个小贼的暗中告密致使项羽怒以四倍于己的兵力屯结在侧,不但名德尽失而且敌我悬殊,"固不如也"。适逢项伯来给张良指点迷津,便邀来"兄事之",又"约以婚姻",先套上了近乎,终使项伯归项羽并为言忠诚守德之心。因此无论是项羽的自视为主上,还是刘邦的自拜为属下(哪怕是出于情势所迫)都是合于当时的逻辑的。所以项羽东向坐至尊之位而刘邦北向坐最卑之位仿佛也就理所当然,而太史公对于座次的描写也就看似是泛泛之笔了。但事情不会就这么简单。

但是项羽东向而坐是否就像清代吴见思评点《项羽本纪》时所说"是时东向为尊,足见项王自大"呢?项羽虽然性甚粗豪,但出身贵族世家,还不至于像刘邦那样傲慢无礼。《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之言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项羽如此"恭敬慈爱",大约是不会自作主张东向坐而使刘邦北向坐的,那么鸿门宴的座到底是谁安排的呢?

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里提出史学家应有对历史作"先验的想象"的能力,以此来重构历史。我们不妨也作一次"先验的想象",或者是"同情的想象",来推定座次的安排情况。首先,刘邦、张良是来宾,不可能主动安排座次的,范增是陪客,也不大可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项伯了。项伯已经许诺为刘邦"具言"其"不敢倍德",而且也力践其诺,劝项羽莫为"不义","不如因善遇之",项羽也答应了项伯,也就是说项羽是不会杀刘邦的。刘邦次日来到鸿门后就自表忠诚,以求谢罪,而项羽也检讨了自己听信曹无伤谗言的过失,"不然,籍何以至此。"看来双方已经是一团和气,前嫌冰释了。到了入宴时,项羽刘邦他们对谁坐上位的问题肯定有一番推辞和谦让。不过项羽的推辞谦让应当是虚情假意,因为虽然他对刘邦称王之事已经祛疑息怒,但毕竟是人家刘邦先入咸阳;虽然刘邦名属己下,但怀王公约是人尽皆知,因此他亟须在刘邦面前重申自己的权威尊严,给他一个警示,说明他们之间还是尊卑有别的,而当时情形下的最好方式就是东向而坐。但有碍于刘邦已经表示屈服,而且有身为宾客,项羽只好违心地推辞谦让。而刘邦呢,为了使项羽祛疑息怒,为自己在以后的大计着想,暂先忍辱负重,以退为进,以期麻痹项羽,故而选择自居末座,也是极为可能的。正当刘项二人虚虚实实地相互谦让不下之际,他们的"红娘"项伯就站了出来,主持大局,遂了各方的心愿,既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有隐蔽地回护了刘邦,才最终形成这个充满玄机的座次。

因此,鸿门宴座次的最终排定应当是项伯的斡旋调停之力为最多,而刘邦的阴忍也暗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座次如此一定,鸿门宴杀气腾腾之说可以稍歇了,因为项羽早已经没有了杀刘之意,而范增也就只能一相情愿,举玉佩示意再三,又安排项庄徒劳舞剑。在鸿门宴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有意味的事件中,项羽为了满足一时的权欲而致使刘邦全身而退,虎归深林,四年之后(公元前202年)灭羽称王。刘邦曾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而项羽说:"天亡我,非战之罪,"这其实都道出了鸿门宴在楚汉之争中的重要意义。而欲窥鸿门宴的机要,明其座次足矣。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4

(一)

师:读书有味千篇少,说话无心一句多。《鸿门宴》中哪一句话说得最不好?

生:“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师: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一是承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二是启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师:项羽说话,轻易地、不加掩饰地把军事机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泄漏给刘邦,以至于无意中毁掉了自己的耳目,自己砸了自己的脚。凡涉及到军事机密的话应该怎么说呢?

生:当言直处须言直,应拐弯时且拐弯。

师:《鸿门宴》中哪些话是拐弯说出来的?

生:刘邦回答自己的谋臣张良所说的一句话:“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生:樊哙在宴会上所说的“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此处的“细说”也涉及到军事机密,用了暗语,可见说话人的谨慎小心。

……

师:面对樊哙蛮横闯帐后激人发怒的种种言行,项羽的反应是怎样的?

生:项羽几次赞扬樊哙为“壮士”,该发怒的时候项王的反应是“未有以应”;该说“杀”的时候项羽却说了一个不该说的字:“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一个简单的“坐”字,为刘邦逃宴提供了串通的条件。这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一“字”多。

(二)

师:黄钟毁弃千秋恨,瓦釜雷鸣万口诛。这副对联准确地概括了项羽在运用人才方面的错误。文中被项羽毁弃的“黄钟”指谁?而在项羽面前故作雷鸣的“瓦釜”又是谁呢?

生:范增、项伯。

师:在用人方面刘邦的所作所为正好与项羽形成鲜明的对比。鸿门宴前后刘邦对身边的贤才真是言听计从,相互紧密配合,最后得以在鸿门宴上脱逃。刘邦鸿门脱险,主要归功于哪些人――可以用课前我们预习到的一幅对联说明么?

生:宴会不惊,幸有张良决策;鸿门何惧,全凭樊哙护身。

小结:人心易坏因私念,军事难防是内奸。这是历史的总结,项羽却没有记取这一教训,放纵内奸项伯,对于项伯的背叛行径视而不见(借舞剑保护刘邦),反而言听计从(放弃“击破沛公军”的命令);刘邦正好相反,诛杀内奸曹无伤,心狠手辣。

(三)

师:处世应当留美德,为人不可重虚名。根据下面文段说说项羽要追求什么虚名?

项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生:为人不以金为贵,处世无疑义当先。(义)

立诚须守千金诺,取信莫违九鼎言。(诺)

不难看出:项羽要追求的是重义、守信的虚名。

师:由于重虚名导致项羽在谋略上失败――这些失败概括起来有哪些?

生:宴会前欲击而未击;宴会上可杀而未杀;宴会后宜追而未追。

师:以上诸多方面都预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结局。此外,《鸿门宴》还从哪些方面预示了刘项之争的必然结局?

生:根据怀王事先的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生:项羽该亡,鸿门宴上放雄虎;刘邦应王,函谷关前夺首功。

……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5

二狗说,要不是得知《王的盛宴》导演是陆川,他还真以为是个韩国片。我猜狗哥肯定是把《王的盛宴》活脱脱看成了《王的男人》!

不过,顺狗哥视角看,这个《王的盛宴》还真是有点“王的男人”的味道!刘邦、项羽和韩信,三个大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即使没有点儿“断背”的味道,也确实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男人之间的那点儿事——韩信背弃项羽投靠刘邦,之后又被刘邦不爽,最后惨死。

那既然是“王的男人”版的《王的盛宴》,自然离不开刘烨演的刘邦这个王。导演陆川果然很会搞,直接让刘邦在开篇说道:“我叫刘邦,我61岁,是汉朝的皇帝。”其实,我猜想他更想说:“我是个王,也是个男人,我是管天下男人的男人。”果不其然,故事果然围绕着一律大胡子、蓬松凌乱得如同杂草的头发,宽大袍子、各有各不同程度褴褛的男人们展开,其中还穿插着吕后和戚夫人,仿佛红花两朵,却如泣血的玫瑰,围绕并干扰着刘邦这个王的思维,反而让陆川镜头下的刘邦更像一个精神失常的患者在讲述曾经,在创造历史。

一个网友直言道:《王的盛宴》说的就是一个精神病在讲鬼故事。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毕竟善于思考的陆川这次出了奇招,绕开了详尽描写人人皆知的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而是用质疑视角窥视那段历史——“修史的人,要对得起历史”,而且借助刘邦神神叨叨的抓狂恐慌及疯疯癫癫式的自说自话来呈现,不得不说真像极了一个“精神病”在讲过去发生过和将来可能发生的种种“鬼故事”,而这些故事凑成了像雾像雨又像风的,谁也不分不清真假到底各有几分的历史。尤其,刘烨出色的演技,不仅将一个落魄君主塑造得惟妙惟肖,更让电影《王的盛宴》变得有血有肉,历史质疑感随之弥漫开来。

或许,《王的盛宴》本身就是一部“精神电影”,向左一迈就是有质疑精神,向右一跨就成了“精神问题”。这种感觉,看来完全要观众自己去体会,去咂摸,去玩味——向左看,能看到陆川在重新解读历史,借助被心底恐惧击败的刘邦这个王杀害忠臣韩信的事,来诠释“修史的人,真的能对得起历史吗?”;向右看,可能却看到一群男人之间尤其以为首的“屌丝”刘邦能屈能伸,心机算尽,最终算计到快人格分裂,宛若精神病患者。

我想,无论丰盈的精神食粮,还是神神叨叨的精神问题,都算是《王的盛宴》带给人们的另类感受。与其说这部电影像极了精神病在讲鬼故事,不如说它更像一部“辣根电影”——不吃馋,吃了就可能泪流满面,就可能开始胸中堵得慌,过后却大呼过瘾。毕竟,流传下来的历史是修史的人写下的记录,而一定不是100%纯度的真实。

也正因此,我们有理由向陆川致敬——作为导演的他,借着片中萧何之口,对《史记》的那段描述提出了诸多的质疑:“张良带着樊哙是怎么冲过十几郎中”解救刘邦于危难中的?不让佩剑进入的鸿门宴上,项伯用来挡住项庄的攻击的那把剑是哪里来的?而历史上真实的答案是怎样的呢?在这部为司马迁署名为“创作”的电影里,陆川似乎也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于是,在影片里,如是有了这样的著名台词——“历史的真相,往往是隐藏在黑暗里的。”这句话,恰恰如同一个勇敢的“精神病”讲出来的“鬼故事”,真知灼见般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阅历史,《鸿门宴》不是一场饭局。看今朝,《王的盛宴》并非一场闹剧。

【责编/九月】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 樊哙 礼节 文武双全 全身而退

《史记》以其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成为中国史学的扛鼎之作,同时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文学的厚重之笔,正如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作为文本中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片段,给古往今来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诸多学者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作为统帅的项羽、刘邦,研究项、刘二人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剖析项刘二人的性格特征,解读刘成项败的内在原因;或把眼光投向他们的谋臣张良和范曾,分析张、范二士的文韬武略,总结张良顺利范曾失利的原因;或界定鸿门之宴作为历史片段,对于整个楚汉争霸乃至历史发展具有的重大转折意义。应该说,这些视角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回顾鸿门宴的研究历程,文本中一个次要人物――樊哙因身份卑微,很少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也很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笔者认为尽管樊哙不是鸿门宴上叱咤风云的主角,但他关乎刘邦集团的生死存亡,甚至可以说他的英勇表现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虽然项强刘弱,军力悬殊,范增却从未放弃对刘邦的警惕。鸿门宴上,范增灭刘心切,先是“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敦促项王清除心腹大患。接着范增出召项庄,命之假以舞剑助兴,伺机刺杀沛公。刹那间,觥筹交错之间充满杀气,沛公性命危在旦夕。同行的张良紧急寻求对策:

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目前“与之同命”的解读有两种倾向:一是“同他(项庄)拼命”;二是“与他(刘邦)同生共死”。不少学者和不少版本将“与之同命”翻译成“同他(项庄)拼命”,初一看,好像很符合樊哙这一武夫的身份,体现出作为忠臣的赤子之心,而且渲染出当时千钧一发的氛围。但是读完鸿门宴整个故事,笔者认为做这样的解释并不恰当。仔细品读,樊哙这一形象行为勇猛,语言犀利,对宴会现场的掌控恰到好处,对宏观局势的分析高屋建瓴,使得樊哙形象力透纸背。本文结合鸿门宴中人物的语言和情节把握“与之同命”的内涵,以期深入解读樊哙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

一、行为勇猛仍不失礼节

当形势危急之时,身在帐外的樊哙侧盾撞倒交戟之卫士,文章运用简笔勾勒了“卫士仆地”之状。尽管没有直接大肆渲染、极力叙写他独闯龙潭虎穴的壮观,司马迁以精炼的笔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樊哙的骁勇,勇武形象跃然纸上。接着作者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怒气逼人的勇士形象。此时的樊哙怒显其威,威显其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初见樊哙刚烈威猛之势也不禁“按剑而跽”。一问一答之后,项王赞不绝口,不仅不治樊哙带兵闯帐之罪,反而称之为“壮士”,并“赐之卮酒”、“赐之彘肩”。且看樊哙的表现: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按常理而言,一介武夫闯进帷帐之后定有鲁莽甚至出格的举动,但樊哙“披帷西向立,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可谓一触即发。文本中的樊哙不仅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还怒观事变,极度愤怒之中又保持着极度克制,这不是一般武夫能做到的。项羽赏赐之后却能拜谢,立而饮之,这拜谢固然体现旧时的尊卑观念,但说明在极怒之下亦能恪守古时的礼节和制度,从而体现出樊哙个人深厚的内在修养。

二、严加斥责却不失分寸

通过持盾撞帐、拜谢饮酒的情节,樊哙已经完成了一个勇士的角色,他的故事似乎也该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但是作者笔锋一转,让樊哙借酒发挥,谴责秦王言而无信、欲诛有功之臣的不义之举。文中写道: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先直数暴秦之罪行,“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最后导致了身死国灭的结局;接着夸刘邦之功劳,“先破秦入咸阳”,暗中批评项羽不守当初的约定;再赞扬沛公之德行,“封闭宫室,还军灞上,以待大王”,痛斥项羽的背信弃义;最后得出结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一段文字,“语言犀利,锋芒毕露,直斥项羽的痛处,而且用语准确,逻辑严密”[1],既痛斥了项羽的行为乃不仁不义之举,又有理有据,让有血性的项羽无地自容,觉得理亏。

从结构上看,樊哙一番慷慨陈词,与前面沛公的言语似同出一辙,但在这样一个命悬一线的场合下、一种剑拔弩张的氛围中由樊哙之口说出,理直气壮,逻辑缜密,旁敲侧击,论辩有力,句句击中项羽要害,“侃侃而谈之中有隐喻,有引用,有伪饰,有托辞,逻辑缜密,论辩有力,足见樊哙反应之敏捷、胸怀之韬略、头脑之机巧”[2]。樊哙虽一介武夫却不失纵横家巧舌如簧的技巧。樊哙闯帐后的义正词严将鸿门宴情节进一步推向高潮。

三、行事谨慎又极具远见

鸿门宴高潮之后,历经了刀光剑影之后的刘邦虽然知道眼前劫难告一段落,但是身处敌营的危机依然没有解除,便想借如厕之机欲先逃跑。刘邦心头犹存顾虑,“未辞,为之奈何”?且不论以刘邦的性格是否真想和项羽道别,还是刘邦临阵脱逃的一种曲语,樊哙一席话却让刘邦茅塞顿开: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在刘邦优柔寡断的情况下,樊哙主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作为一介领袖,应该具有对大局的判断能力,而不应该在细枝末节中纠缠不清。“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寥寥数言,以形象的比喻突出刘邦所处的危险境况,促使刘邦当机立断采取“遂去”的主张,真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如果没有樊哙对形势的清醒认知,那么刘邦的生死将如何?这段文字篇幅虽然不长,却精警有力,充分展示出樊哙对现场形势的准确判断和远见卓识,成为刘邦合理出逃的推进剂。由此可以看出,樊哙绝对不仅是一位勇猛的武夫,而且是一位极具智慧和远见的文才。

四、尽显忠心又全身而退

《史记》中,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又是刘邦的参乘。因此,“樊哙与刘邦,既有君臣之谊,又有亲戚之情”[3]。如何助推刘邦成就大业,建立政权,成为樊哙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鸿门宴作为高级领袖的聚会,樊哙因身份卑微无缘参加,我们不难体会樊哙此时身在军门之外,心系营帐之中的内心世界。当听张良说到“甚急”之时,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一个“即”字把樊哙此时忠君救主的迫切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撞击卫士,还是慷慨陈词,痛斥项羽,樊哙都没有忘记一个中心,那就是保全自己,保全刘邦,力求全身而退。在樊哙出场的整个过程中,他情理兼施,没有激怒项羽,避免危机四伏中的杀身之祸。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染,忠君报国思想已经深入许多仁人志士的骨髓,成为中华儿女心灵深处的潜在意识。“在古代社会,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它对国人有一种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呼唤着国家利益的认同和归依”[4]。每当外族入侵、更朝换代时,军人便胸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理想,实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之志向,马革裹尸,献身疆场。而《史记》中的樊哙没有简单地追求舍身报君、舍身报国,也许他更懂得生存才是立身之本,唯有生存下来,才能实现自己作为人臣的历史使命,才能助推刘邦实现经世济国的宏图伟略。

在《史记》勾画的浩大历史进程中,以鸿门宴中樊哙的言行,传达出樊哙“舍生忘死与主子同呼吸共命运的至纯至真的忠心”[5],完成了樊哙这一历史人臣的塑造。

综上所述,在“与之同命”的两种解读中,“同他(项庄)拼命”显然过于简单和粗暴,与樊哙的所作所为相距甚远,也与樊哙在鸿门宴中的整体表现格格不入,同时与作品的情节走向难以吻合。

把“与之同命”解读成“与他(刘邦)同生共死”,既与樊哙前后言行相一致,又形象刻画了汉楚争霸历史洪流中的忠勇形象。联系刘邦攻下阿房宫贪恋女色与金钱时樊哙的劝阻,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与之同命”理解成“与他(刘邦)同生共死”更恰当。

“与之同命”,话语虽短,却掷地有声,字里行间表现出樊哙的勇武之气,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情同手足的君臣之谊。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樊哙审时度势,赢得了历史的转机;没有光彩夺目的功勋,但是樊哙保全了刘邦的性命,为后期楚汉争霸保存了必要的力量。他的智慧无法与张良、范增等人的运筹帷幄平分秋色,他的表现使他成了“智勇双全的可与韩信张良相提并论的人物形象”[6],但是樊哙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是仅凭智慧的张良和范增等人无法企及,更是无法超越的。鸿门宴上,樊哙以闯帐的行为完成了智勇双全形象的塑造,可谓义薄云天,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参考文献:

[1]陈兴强.浅析《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J].文学教育,2008(11):102-103.

[2]王立强.“小人物”尽显英雄气概[J].时代文学,2009(6):133-134.

[3]张蓓蕾.《鸿门宴》中樊哙所起的关键作用[J].文学教育,2008(5):96-97.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7

在经历了乏善可陈的9月、10月后,今年的贺岁档格外让人期待。这个云集了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的档期,犹如每年电影市场的“嘉年华”,在欢呼声中将这一年的表演推向高潮。而十几部贺岁电影一股脑地上映,如烟花密密匝匝地绽放,绚丽却又让人眼晕,所以提前做做功课,提高鉴别力很有必要。

纵观整个贺岁档,原创剧本寥寥无几,改编、拍续剧几乎一统江山,这是我国电影编剧一贯薄弱的表现。《杨门女将》、《鸿门宴》都是对历史经典故事的改编和再现,《金陵十三钗》、《大魔术师》是根据经典小说改编而来,而《东成西就2011》、《龙门飞甲》都是向“经典”致敬。

另外,贺岁系列中,喜剧片仅占了1/3,在冯小刚缺席的2011年,《东成西就2011》和《开心魔法》担当起了找乐、搞笑的职责。今年贺岁大片,看点几何?下面为您一一揭晓。

《一代宗师》

导演:王家卫/主演:梁朝伟、章子怡、宋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慧乔、张震、赵本山

上映日期:12月

期待指数:

简介:故事内容从未正式公布,再加上王家卫天下闻名的“无剧本拍摄”,令影片变得扑朔迷离。

看点:影片从2002年开始筹备,旨在讲述一代咏春宗师叶问因战争来到香港,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故事。而由于叶伟信、甄子丹抢先拍摄了《叶问》,王家卫的目光已不仅仅是“叶问传奇”,而是锁定更宏大更气魄的格局——“逝去的武林”。WWw.lw881.com另外,众星加盟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让人浮想联翩。

《金陵十三钗》

导演:张艺谋/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佟大为、窦骁

上映日期:12月16日

期待指数:

简介:《金陵十三钗》是严歌苓去年出版的小说。讲述的是1937年的南京,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票房目标,10亿元。

看点:《金陵十三钗》让人想起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两部电影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南京大屠杀,也有着一段相同的故事情节——妓女牺牲救人。不知道这两部电影的基调会有何差异?

《大魔术师》

导演:尔冬升/主演:梁朝伟、刘青云、周迅、闫妮

上映日期:12月22日

期待指数:

简介:根据张海帆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北洋时期的传奇故事。看点:众多精彩绝伦、心惊肉跳的魔术表演是本片的一大看点,还上演了中西魔术交锋的精彩时刻。另,《大魔术师》的五款人物海报个性张扬,每个人物均对应一种珍禽异兽,玄

机密布,引人遐想,可谓独具匠心。

《鸿门宴》

导演:李仁港/主演:黄秋生、张涵予、黎明、刘亦菲、冯绍峰

上映日期:11月24日

期待指数:

简介:以鸿门宴为故事矛盾中心,集中再现了楚汉战争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看点:黄秋生是众口一词的实力派影星,此次加盟《鸿门宴》饰演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是众多影迷的一大期待。从照片来看,黄秋生造型沧桑,须发皆白,脸上表情深不可测。张涵予饰演刘邦的谋士张良,以军谋家著称。张涵予版张良和黄秋生版范增在“鸿门宴”上将上演怎样的巅峰对决?

《龙门飞甲》

导演:徐克/主演:李连杰、周迅、陈坤、桂纶镁、范晓萱、李宇春

上映日期:12月18日

期待指数:

简介:《新龙门客栈》的改版。看点:虽然《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口碑有好有坏,但不得不说徐克的状态是越来越勇。这次《龙门飞甲》的故事,和当年他的得意之作《新龙门客栈》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有了一个新的包装一一3d。功夫3d+李连杰,是此片的最大看点。

《东成西就2011》

导演:刘镇伟/主演:陈奕迅、莫文蔚、郑伊健、李宗盛、黄奕、杨幂、房祖名

上映时间:11月下旬

期待指数:

简介:这是一部时尚搞笑的现代喜剧,沿用旧名只为发扬“东成西就”的精神内在,表达对经典的敬意。

看点:延续了刘镇伟一贯的喜剧风格,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时尚达人”逐一登场,既有大人物的失落,也有小人物的幸福瞬间。刘镇伟说,“拍这部电影就为让观众再开心笑一次。”另外,老版“草木皆星”的特色也得到继承,无论是主角配角,还是打酱油跑龙套的都是明星。

《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

导演:陈勋奇/主演:张柏芝、郑佩佩、刘晓庆、任贤齐

上映日期:11月18日

期待指数:

简介:改编自《杨家将》中“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

看点:张柏芝此番演穆桂英。不仅需要演绎痛失爱侣的悲伤,还得诠释送子上战场、兵变救国、当众解除亲子帅职的纠结母性,陈勋奇肯定张柏芝:“选择张柏芝就是因为她的性格与穆桂英非常像,同样的坚强。”

《亲密敌人》

导演:徐静蕾/主演:徐静蕾、黄立行

上映日期:12月

期待指数:

简介:讲述了一对“金领”恋人之间的商战爱情对手戏。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8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运用;浅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76-01

近几年,经历了课改前老教材的一轮高中语文教学,又刚刚体验完一轮新教材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如今我又一次站在高一语文的课堂上,便有机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对比反思、审视自己的课堂。我希望带着学生和自己一起去研究语文,感受语文的美丽与魅力。“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让我惊奇地发现,这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语文魅力,共同开发多元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

“比较”,是对事物进行辨别,发现异同、高低等差别。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比较阅读”教学法,就是指在我们的课堂中采用这种研究学术的新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感悟,在比较中吸取。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较。

下面就我的《鸿门宴》一文的课堂实践来谈谈比较阅读教学法的运用极其效果。《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经典的篇目之一,也是司马迁自己眼中的得意之作,可是,高一学生一看到文言文还是这么长的文言文就皱眉头,针对县上学生普遍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我从头至尾大量运用比较法,使课堂显得饱满充实灵活而又趣味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效果很好。

一、导入部分历史典故横向比较,激发兴趣,初次讨论

我首先用典故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让学生进行比较讨论交流,谈谈第一印象。然后明确史书为了增加一些对于帝王的赞美可能会有些地方夸大或美化或很有传奇性。这两句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嫌疑,为什么争天下的那么多人里,只有他们两个才会说这种话,别人或许也说过.但就这话来看,反映的是两人对帝王地位的不同的心态.项羽霸气、痛快、直接,但是只代之而未必代的成功,或成功了会怎么样呢?刘邦则是一句当如此,好似自己生下来就却是王者一样,很有气魄,实际上比项羽的”取而代之”更加有力度,更加深刻,更加霸道。

为了加深印象,我又让学生比较了两首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来猜测作者并说明原因。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课堂的气氛起来了,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了《鸿门宴》。

二、人物形象分析部分运用团体分类横向比较,在对比分析中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内容

这篇文章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运用了对比手法,我让学生试根据人物语言和表现,对比分析谋士张良和范增,武士樊哙和项庄,首领刘邦和项羽等几组人物。以分组讨论上黑板填表后交流反馈的方式,开展人物形象分析。

范增――有远见卓识,忠心耿耿、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张良 ――对刘邦忠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项伯――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为臣不忠,为小义背大忠。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办事不力,刺杀刘邦没成功。樊哙――赤胆忠诚、粗犷豪放、能言善辩、有勇有智、誓死卫主。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不义之人。可见,项羽集团不团结,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刘邦集团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

在讨论分析填表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必须有理有据,精辟准确。情节总离不开人物的表现,故事性作品的内容也要靠人物加以显示,通过人物优劣比较,我们就可以明确“鸿门宴”的必然结局,也能从“鸿门宴”的故事中推知楚汉相争最终情况--刘邦胜在策略,项羽败在轻敌。

通过这种横向比较我闪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透,印象也更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体会也有帮助,是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三、细节欣赏部分运用名著同题异构比较,找出同中之异

《鸿门宴》上关于“座次”的描写,不足30字,却是传神之笔,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文字的妙处,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拿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一》中的相关文字,让学生对比阅读。比较之后会发现司马光几乎全部继承了司马迁的记载,但却删掉了“座次”的描写,作为同样伟大的史学家,同样伟大的历史著作,为什么一个要写,一个要删呢?我结合古代礼仪常识,让学生结合现代生活礼仪常识,是学生认识到在《鸿门宴》中本该坐最上位(坐西面东)的是沛公,然而项羽却自己坐了,由此可说明项羽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从而更加使项羽的悲剧性格丰满而突出。所以一个小小的细节,实际也表明了作者的良苦用心,真乃妙笔。而对司马光的删除原因的讨论,又可使学生发现,如果体裁、写作目的不同,文章的侧重点就会不一样。《鸿门宴》选自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当然要调动一切因素来刻画人物性格,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司马光编写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即是如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去写细小的座次了,这样看来,一个是写得精彩,一个删得合理。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9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86―01

高中文言文中《鸿门宴》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对楚汉双方军事集团领导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刻画也是掌握的重点之一,如何让学生分析和总结刘项这两个人物形象呢?

刘邦的机智善变,沉着细致,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处事坚决果断,对其事业成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项羽却更多表现出豪爽粗犷,胸无城府,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性格特征也导致了他悲剧性的结局。

两者之性格围绕着鸿门宴前,宴中,宴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鸿门宴前,战云密布,山雨欲来之时,两人之反应就很有戏剧性:

刘邦手下的高级军官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刘邦欲王关中,项羽的反应是“大怒”,非常霸气地说了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 军 ”。刘邦通过项伯闻此消息,大惊之余,马上意识到项伯这个人物的重要性,于是对其展开情感攻势,“君为呼入,吾得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将项伯牢牢地结成了自己的同盟军,反映出其善于应变,机敏过人的性格特征。此人的英明还在于能正确估计敌我形势,客观地认识到自己与项羽的力量对比悬殊,并能在此不利形势下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方针,在此过程中,刘邦的远怀,虚伪狡诈,沉着冷静,忙而不乱的政治家的胸襟展露无遗,相反项羽却显出一种简单,粗线条,对敌人轻视而自负的性格。

刘邦与项羽对自己集团的重要人物与对方集团的重要人物的关系也持不同 态度。张良劝说刘邦“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后,刘邦马上警觉地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对张良与项伯有如此亲密的关系马上产生一种警惕防范心理,而项伯在项羽面前为刘邦求情:“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对项伯为何替刘邦求情却没有丝毫疑问,相反,对项伯的意见不假思索地加以采纳,前者的处事周密,老奸巨猾,后者的简单直爽,胸无城府凸显得淋漓尽致。

二、宴中宴后刘项的差异

刘邦赴鸿门宴,初见项羽,卑躬屈膝地道歉,回避当前矛盾,叙说旧日情谊,并将项羽对自己的怀疑归咎于小人的挑拨,文中描写道“沛公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S……’”,项羽听了刘邦这一番貌似谦逊的语言道白,竟天真地以为自己“称王”已成事实,不仅完全打消了对刘邦的戒备心理,甚至还将告密者一下子轻易供出,自绝敌营内应,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文中对项羽的语言进行了描写:“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至此,刘邦的巧言善辩与项羽的天真简单,口无遮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宴席的座次,再次表现了项羽的骄傲自大,刘邦的顾全大局和忍辱负重意识。文中描写道:“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留沛公与饮,然而在座次安排上却不以宾客之礼相待,而是安排刘邦坐在自己部下范增的下边,面对这种带有屈辱性质的安排,刘邦坦然自若,默然接受,既迎合了项羽自负霸道的心理,又保全了自己。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10

华夏子民已经深受战火创伤,人心思安,纷纷期盼出现一位明主指明出路,乱世中出现了两位争夺天下的英雄人物。一个是地痞流氓,言行轻浮;一个是贵族后裔,风度翩翩。一个是军事小白,屡战屡败;一个是沙场军神,攻无不克。一个是大器晚成,老谋深算;一个是少年得志,天真烂漫。前者是刘邦,后者是项羽。出身和才能都没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而阅历和年龄左右了天下的归属。其中,潜藏的内因就是刘邦善于借势。

本文将透过《鸿门宴》探析,力拔山兮的项羽这只老虎,败给善于借势的刘邦这只狐狸的原因。

刘邦从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听从儒生的建议,派兵把守函谷关,自己欲在关中为王。然而,刘邦这一看似顺势的做法不仅惹怒了各路诸侯,使他们同心协力要消灭刘邦,还得罪了楚霸王――项羽,使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失策在急功近利,在自己实力不可与项羽相提并论时,过早暴露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野心,惹来了鸿门宴的杀身之祸。然而,刘邦却在鸿门宴中三借势,反败为胜。

一、刘、项二人不同的用人策略和心胸器量

项羽用人,轻文重武,麾下猛将如云,谋士仅范增一人尚不能用。项羽不重视战略上的谋划,也不善于发现和运用人才。而刘邦则与之相反,知人善任。《鸿门宴》中,当他听到张良由项伯提供的消息――项羽要击破自己――不由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并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当张良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时,他又是一个“为之奈何”。作为一个欲争夺天下的霸主,刘邦此时的表现张皇失措到极点,让人鄙视,这与他将来的帝王身份实在不符。但他一次又一次向属下无意或有意地流露自己的笨拙,却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无形中拉近了对话双方的距离,消除了君臣的隔膜,使言者言无不尽,为其效命。可以说,刘邦用自己的“笨拙”搭建了一个君臣友好交流的平台,让许多能人甘愿在这个平台上为主子卖力。“为之奈何”并不表示他真的无计可施,这是他处理君臣关系的艺术手腕。他不仅仅是在询问计策,更多的是在摆出一种姿态,这也成为君臣之间极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刘邦更像一个战略家,他能把握住整体形势和一个阵营的步伐,他懂得向合适的人征求合适的意见。果然,他得到臣下死心塌地的追随,在他与项羽的四年楚汉战争期间,他手下重臣很少有背叛他的。张良面对他的“为之奈何”,也很快提出由项伯做传声筒,劝解项羽,传达自己以项羽为尊的忠诚。

二、笼络手段极为高明

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鸿门宴》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地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是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范增是项羽身边的一位重要谋士,且被尊为“亚父”。如果项羽善用范增,在鸿门宴上,刘邦早就没命了,但是项羽的妇人之仁最终占据了上风。范增是一个有谋略的人,但是项羽偏好武力,不屑采纳他的计策,所以两人之间早就有了分歧和矛盾。刘邦真是借了这一个势,使其顺利逃脱鸿门宴。在逃亡中,刘邦又一次借人成势。他在项梁和楚怀王手下混了这么久,对楚国内部情况非常熟悉,对楚军将士的个性和矛盾也非常清楚。与楚军里面的很多重量级人物关系很好,与盟军里的一些头目(如张耳、韩王成、梅等)关系也很好,故刘邦在鸿门宴中出来后,项羽派都尉陈平来叫刘邦,陈平装聋作哑。刘邦要逃回霸上,必然要从项羽四十万大军的很多营地经过,这些官兵难道都没有发现他们的踪迹?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了极大地作用。

观刘邦一生,他生于乱世,正是借助于时势,成就一代伟业。可以说,刘邦在以势借势上,天下无人能及。先借助农民反秦大起义之势,刘邦成为起义军的领袖;后借助仁义天下之势,进入咸阳城成为关中王;最后借助天下统一的时势,灭掉项羽,成就帝王之业。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11

李仁港执导的年度巨献《鸿门宴》拥有“七大主演”的豪华阵容,但制片方公布了黎明(饰刘邦)、张涵予(饰张良)、刘亦菲(饰虞姬)、黄秋生(饰范增)、陈小春(饰樊哙)、安志杰(饰韩信)的角色后,独独空出了项羽的人选吊人胃口。在专门为“西楚霸王”召开的揭晓会上,冯绍峰帅气亮相,娓娓道来自己的赴“宴”始末。

可以书生可以霸气

近期《宫》、《天涯赤子心》、《美人心计》的连环热播,让冯绍峰成了当之无愧的收视王、人气王。面对雪片般飞来的各种演出邀约,冯绍峰挑中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鸿门宴》。为了演好该片,他婉拒了众多影视剧、商业活动以保证演出档期。冯绍峰坦言:“接到一个好剧本,演活一个好角色,才是演员的终极目标。能够饰演项羽是我一直的愿望,现在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至于收益的多少,我从来都不是很在意,那只不过是演员证明自我价值的一方面而已。”

谈及第一次见到李仁港导演的经历,冯绍峰感慨就像做梦一样,“我当时还在横店拍《后宫》,收工后来不及换下戏服就去见导演了。当时我是一副古装书生的打扮,手上还拿着箫,去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要面试什么角色,到了剧组看到我的照片放在项羽名字下面,真的像做梦一样。我很担心导演觉得我当时的打扮和项羽相差太远,但是导演说‘不管你穿什么,我都能感觉到你像不像’。”当天,李仁港全程陪同造型师给冯绍峰做了九个小时的形象设计,甚至每根头发的处理都亲自盯着。最后,冯绍峰的项羽造型出来后震撼了全场,李仁港问他:“难道你觉得你不是项羽吗?”一句话彻底打消了冯绍峰的顾虑。

研读史书全心投入

冯绍峰与《鸿门宴》的制片方星光国际并非首次合作,早在十年前,他就出演过该公司投拍的首部电视剧《男才女貌》。星光国际的总裁毫不讳言选择冯绍峰出演项羽有着商业因素的考量,“电影需要新鲜血液,大银幕需要新鲜面孔,冯绍峰作为新一代的人气王,外形俊朗、演技精湛,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商业角度,他都是项羽角色的最佳人选。”

角色定下来后,冯绍峰马上开始积极做功课,在精读剧本的同时,他还查阅了大量与项羽有关的资料,《史记・项羽本纪》、《霸王歌行》等都是他重点研究的对象。此外,冯绍峰在自己的形象方面也没少下工夫,“虽然我演的书生形象的角色比较多,可我是一个演员,我会演出一个多层次的项羽。导演说我就是拳击手,他就是教练,会教我怎么打组合拳。我最近是豁出去了,天天就是健身、练武、学擒拿,我还买了很多器材和保护装备,希望能练出硬汉的身板。”对于要在《鸿门宴》中与黎明、张涵予、黄秋生等前辈同台飙戏,冯绍峰笑言并不担心被他们的气场压倒,“在电影方面我算是一个新人,但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虽然都是影帝,但是拍戏的时候我是霸王,他们看到我还得跪下呢!”

两个项羽两个虞姬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一直广为流传,“霸王别姬”的桥段也为楚汉相争的历史平添了一抹凄美。此番在《鸿门宴》中,跟冯绍峰携手演绎这对经典情侣档的是刘亦菲,有趣的是,冯绍峰的老搭档杨幂在陆川的电影《王的盛宴》中饰演的也是虞姬的角色。得知要与刘亦菲合作后,冯绍峰特意“请示”了杨幂,“因为我和刘亦菲没有合作过,但是杨幂和她比较好,所以我问杨幂来着,刘亦菲是什么样的性格,她说刘亦菲和她都是处女座,性格很像,都是对待工作非常认真的人。”

对于要跟《王的盛宴》中吴彦祖饰演的项羽对阵,冯绍峰显得十分自信,“很多人演过项羽,就好比梁朝伟和甄子丹都演过叶问,虽然梁朝伟没有甄子丹的功夫好,但是两个人各有各的特色。我这个人是只管好自己的事情,我跟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吴彦祖是吴彦祖,冯绍峰是冯绍峰,我们不是一个妈妈生的。”

鸿门宴的故事范文12

孟瞳迪是星光国际旗下力推的新人,一直以清新甜美的形象示人,她是前不久上映的李仁港导演的《鸿门宴》中的南宫三姐妹之一。南宫三姐妹都是巫女,外形冷艳,眼神犀利,能够预测未来,她们虽为杜撰的角色,却似神来之笔,为该片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

《鸿门宴》中的哑巴仙女

孟瞳迪是宁夏人,高考那年,家人为她选择了海口经济学院。上学的时候,孟瞳迪因为身高“鹤立鸡群”,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学校的模特队。孟瞳迪没想到这个学生社团为她开启了职业之门。孟瞳迪接的第一个活儿是为车展做模特,她站在一辆豪华奔驰跑车旁边,记者照相机的灯光噼里啪啦地闪得她眼睛直冒金星,恍若一个大明星。第一次做车模,孟瞳迪挣了1500块钱,瞬间成了同学中的小富婆。毕业以后同学们奔赴各自工作岗位,孟瞳迪却从来没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她说,即便今后不做演员了,也会自己开个小店,绝对不会去上班。

毕业以后,孟瞳迪的父母不想让女儿当职业模特,认为模特是抛头露面的工作,女孩子做这样的工作太让人操心。但是孟瞳迪反复争取,父母又看到女儿非常独立坚强,最后终于点头默认。没过多久,孟瞳迪幸运地与公司签约,成为一名专职模特。签约以后,孟瞳迪参加了一个叫“越跳越美丽”的平面模特比赛,并获得了冠军。她所在的模特公司隶属于一个更大的影视公司,每年投拍好几部影视剧,同时也有影视演员经纪部门。后来,孟瞳迪索性转行做演员,她的第一个角色便是李仁港导演的电影《鸿门宴》,她在其中饰演南宫三姐妹之一。

在电影的开头,南宫三姐妹说出了有关“鸿门宴”的寓言。第一次登上大银幕,孟瞳迪的压力很大,好在南宫三姐妹被导演设计成“聋、哑、瞎”的组合,她扮演的哑巴小妹,干脆连台词都没有,她把想说的话,写在姐妹们的手上,然后再由他人传达出去。在孟瞳迪眼中,导演李仁港是个既温和又刻苦的人进剧组之前,他是全剧组皮肤最自的男人,等戏拍完,他成了晒得最黑的一个。拍戏的时候,李仁港还会在胳膊上写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文字,时不时对着它们念念有词,激励自己。

爱上“大叔”

电影《鸿门宴》在各大影院上映以后,孟瞳迪特意请爸爸妈妈去影院看。回家之后,孟瞳迪的爸爸“严肃地”表扬她:“演得像个仙女。”《鸿门宴》刚刚下线不久,孟瞳迪已经在为她的第二部电影《乐翻天》做准备了。

王岳伦的贺岁喜剧新片《乐翻天》是继《十全九美》《熊猫大侠》后的又一部喜剧作品。影片将在北京、大连、韩国三地拍摄将沿袭其独有的夸张风格。《乐翻天》讲述了一群普通人因意外卷入欠债风波,从而引发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孟瞳迪在片中出演女二号,在戏中,她爱上姜武扮演的角色。一开始在片场,孟瞳迪对这位有着“影帝”头衔的前辈有点害怕,但姜武对她非常照顾,让她很快放松。孟瞳迪说,在现实中,她绝对不会爱上姜武这样的“大叔”,相比成熟男士,她欣赏的是阳光、帅气、爱笑的大男孩。

孟瞳迪喜欢小城市甚于大城市。她刚来北京的时候,对动辄堵车两、三个小时的路况,感到很不理解。来北京时间长了,孟瞳迪每年都会回海南一次,那里有她关系最铁的大学同学和最美好的青春记忆。为此,她还特地拍摄了一组“椰子妹妹”的硬照。孟瞳迪这组大尺度的照片吸引了很多眼球,也为她在网上赚足了人气。孟瞳迪说,这组“大胆”的照片与真实的她相去甚远,日常生活中,她是胆子很小的女生,最害怕蟑螂和走夜路。现在,孟瞳迪已经转职为专业演员,她感恩父母,不但给了她美丽的外貌,还有吃不胖的体质,这让她在无论做模特还是演员的时候,都备感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