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桂林山水的诗

桂林山水的诗

时间:2023-05-29 17:58:47

桂林山水的诗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1

关键词:唐代 桂林 山水诗 奇特

山水诗是自然山水美与观赏者心灵相融合的艺术载体。六朝山水诗从总的倾向上来看,大多着意刻画山水的客观面目,局限于以形写形,工笔细描,再现大自然的外形美。而在唐代山水诗歌中,观赏者于自然山水机械组合,情景分叙的简单模式被打破,山水审美与自然哲学趋于完美结合起来,山水自然美与观赏者心灵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双向反馈,物我合一,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审美的最高艺术境界。

桂林秀美的山水风光在唐代已经引起了许多文人骚客的关注。如杜甫的《寄杨五桂州》是较为有名的一首: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千里外,雪片一冬深。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江边送孙楚,远附白头吟。

本诗写出了桂林宜人的奇特气候,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桂林则清爽宜人。在雪花纷飞的隆冬,梅花在万里之外的桂林盛开,说明了桂林是一处盛夏无酷暑、腊月无严寒的好地方。一年四季都是旅游的好季节。

中唐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一诗描绘桂林的自然山水,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说出了漓江的水,是那么清澈而曲折,登高远眺,像一条青绿色的绸带环绕在崇山峻岭之间;桂林的山,是那么翠绿而挺拔,似一支支插在大地上的碧玉簪子。寥寥几笔,就捕捉了桂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最显著的特征,活现了“山水甲天下”的娇姿,成了讴歌桂林山水之美的千古绝唱。

桂林的山不以宏大出名,而以秀丽著称。正是这些稀罕的石山,形态美、诗意浓,使游人为之倾倒。如:张固在《独秀峰》一诗中写道:

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写出了该峰拔地而起,高插入云,在桂林城的群峰中一枝独秀的气势。“擎天一柱”一语,更能表现出独秀峰的磅礴气势。

桂林的水不以雄伟出名,而以澄碧曲折闻名。张九龄的《巡按自漓水南行》,曹松的《桂江》、刘长卿的《入桂渚次沙牛石穴》、宋之问的《下桂江悬黎壁》和《下桂江龙目滩》都是描写漓江流域风光的诗作。“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曹松《桂江》中的这两句诗,正是用漓江水与天空的白云环绕在一起的胜景来体现漓江水的清澈蜿蜒。而李商隐的《桂林》则写出了别样的情致∶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河俦,萧鼓不曾休。

一层层的展现桂林这个“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旁”的山乡水域的自然环境。桂林不仅山水秀丽,而且岩洞奇巧。山中大小洞穴,玲珑剔透,幻若迷宫。洞中景物,千奇百怪。李涉的《玄岩铭》中就将南溪山上中的白龙洞描写得非常细致,诗云:

……岩之有洞,窈窕郁盘。虎挂龙悬,形状万端。威驰杳冥,仰杳攒玩。玉落磐坠,幽声昼寒……

进入岩中,洞道迂回曲折,洞中石钟乳形成了种种形象:有狮子、大象、斑鸠等形象;有云山、三峡、六月雪等洞中景色。将岩洞的华丽、奇巧描绘得形象逼真。

唐代诗人们展开艺术的想象,以鲜艳的彩笔描绘桂林山水,以优美的语言赞美桂林山水,施展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观,往往是由山、水、洞等景物,相互联系,相互映衬而构成的。诗人在描绘桂林山水的景色时,往往是从宏观上把握每一个景观的特点。许多的诗作是多样统一的自然景观的反映。“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不正是山与水与城的相互联系,相互映衬,多样统一。可见作者是从宏观上把握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观的。总之,桂林奇特的山水在诗人的笔下就变得更加的惟妙惟肖了。正如桂林人们所说的,“不想不象,一想就象,越想越象”。我们通过诗人所描绘的桂林奇特山水更容易感受和欣赏桂林山水的美。

唐代桂林山水诗歌不但表现了桂林的奇特美景,而且还体现出作者的奇特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有别友之情和贬谪之情两种。别友之情主要是指诗人送别友人赴桂林上任时的心情,王维的《送刑桂州》,张说的《送岳州李十从军桂州》、《送人之临桂》,杨衡的《桂州与陈羽念别》、《送公孙四自桂州归属》,张籍的《送严大夫之桂州》,白居易的《送严大夫赴桂州》等,此类诗作虽为送别友人,但并无哀怨凄婉之情,而多是激励友人,别有一番风味。王昌龄的《送高三之桂林》正是此类诗中的一首佳作: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全诗借景抒怀,寄托了诗人对挚友的一片耿耿忠情。夜色茫茫,诗人与好友面对着浩渺的潇湘江流把盏辞行。多情自古伤离别。而诗人在失意彷徨之际饯别友人,竟能从郁闷中跳出来,憧憬美好的未来,盼望着友人归来时襟袖里还沾着馥郁的桂花清香,或许是秀甲天下的桂林风光赋予诗人的这种灵性吧。张籍在听说严谟到桂林赴任时赋诗《送严大夫之桂州》说,到了桂林可以欣赏到那里山水的“幽奇”景致,其实,桂林并不遥远,与五岭相连,九疑山之南。“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那里并不荒凉,农耕还是很发达的。“听歌难辨曲,风俗自相谙。”风俗与中原也差不多的,只是语言和乐曲有些差异。张籍的言外之意,是要严谟放心前去赴任。白居易也写了一首《送严大夫赴桂州》,他首先强调了桂林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去那里做官是值得的,对国家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地压坤方重,官兼宪府雄。”他将会受到称赞的。

贬谪之情主要是指一些诗人被贬到南方做官或到桂林、或途经桂林看到桂林美丽的山水时所触发的感情。宋之问就是其中一位较为有名的贬官。他于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被谪广西钦州,但他途经桂林时被这里的山水深深地吸引,而大部分时间住在了桂林。最终他被“赐死桂林”。宋之问从富丽繁华的长安,来到地僻人稀的岭南。从仕途来说,宋之问被贬广西,是不幸的,但从诗歌创作看,确实是一件幸事。它使宋之问离开了宫廷这个狭小的天地,走向民间,来到山野这个广袤的世界,无论他的精神境界,还是审美意识,都有新的扩展,诗歌创作也有新的开拓,在桂林写的《登逍遥楼》: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逍遥楼在桂林行春门的城楼上,为唐代所建。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题额。宋代改为湘南楼。逍遥楼气势恢宏,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经常宴集的地方。而诗人登上城楼,去国怀乡之情油然而生,回肠荡气,扣人心弦。

唐代桂林山水诗不仅描绘了桂林奇特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奇特的心情,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是诗文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曹邺的《东洲》中“江城隔水是东洲,浑似金鳌水上浮。”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浮想联翩的,将东洲比作一只金色之鳖在水上浮动,不仅用“拟物”的手法,把沙洲比着金鳖;而且“化静为动”地说这夜金鳖正昂头摆尾地浮动于水上,从而更突现了作者的“硬骨头”的精神,有如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不可摇动的坚定信念。而李渤的《留别南溪》:“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次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 诗人在创作手法上则以泉水流逝比喻自己的离去,巧妙自然。

第二是构思也非常精巧。如宋之问的《登逍遥楼》诗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诗以起句“望乡关”确立主题,但诗人却在承句漫不经心的绘景,不遣愁词。转句更加看似不着边际,去主题甚远,有悖诗理,实则诗人独具匠心,为读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

唐代诗人从多层次,多角度刻画了桂林山水的方方面面。世间的事物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而人的审美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也是一样,“横看城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坡《题西林壁》)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地位、心境的不同,诗中所描绘的桂林山水,恰恰又是折射他们心灵最好的镜子。神游桂林者的向往;南迁为官者的哀愁;远方游子的惊异;本地诗人的热恋无一不通过山水诗歌跃然纸上。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既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更是个人的主观意念的反映。从而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优秀的桂林山水诗人绝非一般人眼中的“心如古井,波澜不经”的逃遁山林的隐士,诗中表现的正是他们深度的生命意识和永不枯竭的感性生命动力,这才是真正的桂林山水,真正的桂林山水诗。

古代桂林山水诗多达5000多首,据清代汪森编的《粤西诗载》收录,唐代以前的岁月里有关桂林山水的诗歌不足十首,直到唐代桂林山水诗才走向成熟和完美。从客观的表现对象而言,唐代国家的统一和桂林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水环境,为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厚的源泉和空前广阔的审美天地。唐代交通业已非常发达,既为人们访山问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促成了士人漫游各地的风尚。为南居官者众多,再加上本地诗人的崛起,有了这种种的条件不仅为唐代桂林山水诗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且激发了唐人的爱国豪情与逸兴旷怀,使唐代桂林山水诗形成了一种异于前代的开阔胸襟,广大的视野及崇高的感情。

人们在观赏桂林山水的许多景物时,往往通过一些著名的山水诗词得到启发,展开想象,顿时,那山水景观,便增添异彩。许多唐代桂林山水诗歌,就这样将山水景观形象化,它对桂林山水之美可以起到反射作用,从而使桂林山水附丽增辉。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客,不远万里,来到桂林,观赏这里的奇山秀水,而其中反映桂林山水之美的唐代山水诗歌虽是沧海一粟,却折射出桂林山水的无限风情。因此我们不仅要探讨桂林山水自然美的问题,而且要重视唐代桂林山水诗及其桂林山水文学的研究,促进桂林山水诗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总之,江山因佳句的装点而多娇,引人瞩目;人物因江山的衬托而昭著,代代相传。凡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或并存的地方,更能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为人们所神往。相信桂林山水的美名会随着不断发展的优秀诗作的流传而响彻环宇。

参考文献:

[1]《中国山水诗论稿》

[2]《粤西诗载》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2

桂林山水,是挂在中国大西南的一幅绚丽多姿的彩画,令天下人为之神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来到桂林,方知桂林最美的山水是在阳朔。 “桂林的山呀桂林的水,山山水水这样美……”诗人贺敬之的美丽诗句早已让我们认识了桂林,桂林如画的山水也成了我们多年的向往。今天,这幅瑰丽的山水画终于在我们面前展开了。

桂林的山,不像别处山脉连绵起伏,纵横千里,此间的河谷开阔平缓,一座座山头拔地而起,各自独立,山峰不高,四壁如削,山上长满了草木,从山顶到山脚全是可爱的绿色,充溢着蓬勃生机。在桂林,不管走到哪里,随意向任何一方望去,都可看见一座座绿色的山头,奇峰罗列,气势万千,别具风姿神韵。最有名的,当数那神似大象的象鼻山了。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沉水山,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水的巨象而得名,为桂林山水的象征。象鼻山高出漓江水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可见名扬天下的象鼻山,也是一座不大的山头。不知桂林的山头究竟有多少,“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正是桂林山水的鲜明写照。

桂林的水,美丽的漓江、桃花江如诗如画,著名的“两江四湖”连接漓江、桃花江,沟通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形成环城水系。青山绿水,浓墨重彩,绘出了桂林迷人的风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写桂林山水的千古名句。

桂林市下辖12个县。桂林山水的精华地段在阳朔,阳朔山水是桂林山水中最美丽的杰作。从桂林乘船,顺漓江飘流而下,83公里水程便到阳朔。这一段,河道曲折蜿蜒,两岸青山连绵不断,高低错落,变幻无穷,呈现万千姿态,令游人目不暇接。一个连一个的奇妙景观,演绎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也传留下一串引人遐想的名字:单笔峰、浪石村、水帘洞府、鲤鱼挂壁、石人推磨、罗汉晒肚、美女梳妆、望夫仙石、八仙过海、九马画山、老人守苹果、童子拜观音……船行漓江上,一路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映,竹木葱郁,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漓江水清澈透明﹑碧绿欲滴,江中粼粼波光与两岸群山倒影交相辉映,如一幅长长的山水画。船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飘过,颇有“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令人真切地领略到阳朔山水的神奇秀美。有一首有名的《桂林山水》诗写得好: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到了阳朔,山水之外,不能不写一条非常有名的街——阳朔西街,也叫“秀水西街”。西街是阳朔县城内的一条老街,始建于隋开皇十年(590),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阳朔建县时,此街因位于县城西面,故名西街。岁月虽已跨越千年,这里依然是蜿蜒的青石板路,青瓦白墙的小楼,时光仿佛停留在久远而古朴的年代,西街如同守着一个千年的约定而不老。

阳朔西街,是一种梦幻、一种艺术,是一种印象、一种感觉。这里是久远历史和现代气息的融合,也是中外文化的交汇。一里多长的“S”形老街上,一家挨一家挤满了各样的民俗小店、工艺品店、书画店、咖啡屋、旅馆、酒吧……那些店铺都装饰得个性十足,特点甚是鲜明,就连店名也十分独特,比如酒吧,起的名儿叫“没有酒吧”、“如果酒吧”,真是意味无穷。白天的西街,游人不多,街道显得慵懒恬静;到了夜晚,所有的店铺都在门前街面上摆出自己的摊位,整条街上灯红酒绿,琳琅满目,西街就变得浪漫多情,风情万种,魅力四射。而所有来到阳朔的游人,也几乎全都聚集到西街上来,一条街上熙熙攘攘,汇成了人的河流,整个街道上已不见一丝空隙,如果是几个游伴一起来逛西街,在人流中走不出几步,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散。

阳朔西街还有一大特色,这条街上的外国风情是一道抢眼的风景线,酒吧、饭店、网吧、工艺品店、书画店的装修风格大多中西合璧,挂有外语招牌,所有店铺的服务员、普通居民以至于街上卖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西街是聚集外国人最多的一条街,也是涉外婚姻最多的一条街。外国游客来到桂林,游罢漓江,在阳朔登岸,马上就会被西街吸引,他们在西街上悠然踱步,悠然吃中餐或西餐,悠然与中国人聊天,悠然游览山光水色,竟然舍不得走了,于是就在西街安营扎寨,和西街的女孩恋爱、结婚,变成了西街人。西街数不清的店铺中,有20多家是外国人所开,为西街染上了一笔鲜明的异域色彩。

阳朔秀水西街和阳朔山水齐名,凡是来到阳朔的中外游客,必定会到西街一游,必然会记住秀水西街。一条街道能闻名天下,我们国家有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南京路,而桂林的阳朔西街,已是走出国门,四海皆知了。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3

细雨昊天结伴游

两岸奇峰看不尽

碧莲峰下泊行舟

水如罗带山如屏

奇秀莲峰古有名

东岭朝霞新面貌

锦绣河山寿阳城

桂林山水甲天下!

不过去在我国的北方有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在祖国的南方也有一处闻名于世界

的风景区,它就是山水清秀的桂林。

一座风景秀丽的文化古城,位于广西东北部,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它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在碧绿的漓江中,水面平静得没有一点波浪,清澈得可以见底;漓江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眼前可以看到象鼻山、骆驼峰等;青山围绕着碧水,碧水倒映着青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几只小船正荡漾在碧波之上。

漓江的水真平啊,平得像一面光滑的镜子。

漓江的水真柔啊,柔得像母亲温情的手。

桂林有许多奇峰;象鼻山独秀峰叠彩山……

象鼻山在市内桃花江和漓江汇流处。山状似巨象伸鼻吸水,远看近观,都很逼真,故此得名。西麓有登山盘曲山道通山顶,山顶平展,有明代建筑的实心砖塔,塔身为圆形宝瓶式。塔的两层基座正面嵌有普贤菩萨像,故名普贤塔。山下有水月洞,是由象鼻与象身形成的圆洞。江水贯流,可通小舟。每当明月之夜,看水月洞侧影,酷似皎月浮江。

独秀峰位于市中心。它拔地而起,孤峰矗立,陡峭高峻,气势雄伟,故有“南天一柱”之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刘宋时,在桂林做太守的诗人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独秀峰因此得名。每逢朝阳。晚霞照耀时,独秀峰似披上紫袍金带一般,故又名紫金山。从西麓上山,共306级达山顶南天门,纵目眺望,峰林四立,云山重迭,桂林全城浮现眼底。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4

上课铃响后,老师拿着课本,带着微笑走进了教室,给我们上课。

班长喊了起立,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喊“老师好!”老师便说“同学们好!请坐!”我们都坐下来了,才知道今天讲的是第1课《桂林山水》。

老师讲:桂林山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风景区,名叫桂林山水,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请大家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老师又十分满意地说:“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编一首诗来赞美桂林的山和水,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时,我左思又想,终于想出一首小诗,那便是:

桂林山水

天空蔚蓝薄雾滚,

桂林山水美胜收。

好似舟行碧波上,

又像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5

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桂林便进入了它的辉煌时期。有这么一个说法:漓江“挹中原之文化,揽南海之利权”,所谓“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他们尽管身份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到来,创造了极为灿烂的精神文化,使得桂林在相当长一段历史中,成为广西的文化、政治中心。南北朝大文豪颜延之出任始安(今桂林)郡守,可以看作中原来的第一位文化使者。桂林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叫始安,至唐改称桂州,宋称静江,明洪武五年改称桂林府。历朝历代,都有名臣名士在桂林留下足迹。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途中,曾在桂林小住,应桂林地方官之约,写下了《桂州訾洲亭记》,其中有“环山回江,夸奇竞秀”“盖非桂山之灵,不足以瑰观”句。訾洲在著名的象鼻山对面,是一处平阔的洲渚。历代的有识之士都曾在这里发出过人生慨叹:“象鼻对訾洲,江水两边流;富贵无三代,清官对到头。”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在漓江最末端的昭州——也就是今天的平乐——担任过一年的郡守,今天的平乐新区将建起一座李商隐公园,供人参观凭吊。

到了宋代,桂林历史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大诗人张孝祥曾任静江(桂林)知府,写下了“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范成大在静江经略安抚使任上,为象山水月洞写下“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的名句;大书法家米芾曾任临桂县尉,把自画像留在了漓江边的还珠洞;时任广西提典刑狱的王正功,在为赴京城赶考的桂林考生饯行的宴会上,即席赋诗,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的佳句。有感于历代文人的功绩,《临桂县志》这样说:“桂林山水名天下,发明而称道之,则唐宋诸人之力也。”

明代的靖江王城与靖江王陵,至今保存完好;大旅行家徐霞客,为桂林立下了“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精彩写真。

到了清代,桂林的历史文化已经两千年之积淀,辉煌灿烂,极一时之盛。有一幅对联“高祖当朝一品,玄孙及第三元”说的就是曾任首辅大臣的陈宏谋和科场连中三元的陈继昌。唐代有府学,清代有贡院。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临桂一县就出了五名状元、二名榜眼、二百九十一名进士,是名扬四海的“状元之乡”。桂林四周的崖壁洞穴,摩崖石刻达二千余处,堪称世界文化奇观。

漓江文化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是著名的“桂林文化城”。抗战期间,中原及沿海各大城市相继失守,抵达桂林的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竟达千人之众。其中著名者有郭沫若、胡愈之、夏衍、田汉、巴金、欧阳予倩、柳亚子、尹瘦石、、李四光、茅以升、千家驹、赵家璧等。一个小小的桂林,顿时成为文人荟萃、报刊林立、文化生活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名城。

说到漓江的旅游功能,那更可谓独步天下。漓江的“漓”字,从“湘漓分派”的角度看,有“相分相离”的意思;而辞典上对于“漓”字的解释,则又有清澈透明之义。应该说,漓江两者兼而有之。漓江流经之地,多为喀斯特地貌,故而水之清澈,游鱼可数。清人袁枚的“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就写出了她的迷人神韵。“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很多游客都许下过这样的心愿。人们在市内就可以观赏独秀峰、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南溪山、穿山、塔山、隐山等美景,相比看一个景点得长途跋涉用去整整一天时间的地方,那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出桂林市区,沿江而下,一路好景目不暇接,冠岩、杨堤、浪石、九马画山、黄布滩、兴坪、碧莲峰、书童山……两岸景观包括了十大景类:江、山、岩、泉、洞、峡、湖、瀑、树、洲。这些得天独厚的景致,构成了大桂林的旅游天堂。

其实漓江的美名,早已为天下人所“心向往之”。杜甫的“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白居易的“桂林无瘴气,柏暑有清风”,脍炙人口。他们三位并未到过桂林,而这恰恰又说明一个问题,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漓江的美名就已传到了都城长安。千百年来,多少中外游客沐浴于青山绿水之间,发出“漓江天下秀,桂山天下奇”的感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我和夫人有机会访问过八十多个国家,一百多个城市,我们毫无保留地说,我们所访问过的城市中,没有一个比得上桂林美丽”。而对于漓江山水的神韵,现代诗人贺敬之用陕北的信天游写下的《桂林山水歌》最为动人,诗的开头两句就韵味十足:“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漓江最精华的景区兴坪,三国甘露元年就已是县治所在。叶帅写下“果然佳胜在兴坪”的佳句的那个景点,成为1999年版20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兴坪的一个小小的渔村,竟接待过两位大总统——民国总统孙中山和美国总统克林顿,留下许多激动人心的佳话。

还值得一说的是桂林的文化产业。宋代的静江腰鼓,享誉极高。周去非《岭外代答》有载:“静江腰鼓,最有声腔……合乐之际,声响特远,一二面鼓,已若十面矣。”从湖南祁剧改造而来,经文化名流唐景崧、欧阳予倩的一番努力,遂成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桂剧。土生土长的彩调、渔鼓、文场,更为本地百姓喜闻乐见。如今又有了名扬四海的大型实景剧《印象·刘三姐》,这些充满了八桂特色的地方文化精品,一定会随着滔滔的漓江之水,传唱远方。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6

一山一水,皆有情义,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的词藻里,我所见的都是人与山水相濡相融的意境,情与景相生相合,人随景去,景随人来,真有忘情山水之感。读之,身心偕忘,唯有空山鸟语、青竹幽鸣尚在耳边回响,风过松林的清爽带来无限畅快,月上柳梢的情愫又刻骨铭心。

现代人逐山傍水之风也日盛,“居有竹”的祈望早已超过“食有肉”的追求,眼前有水、背后有山更是有钱人的居住目标。久处城市的喧嚣嘈杂声和高楼水泥房中,人对自然有着强烈的渴望,对古人寄情山水的心情也是早向往之。因而,有些什么景点,就多少与自然风物、山水景观带着边,这样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大香林是原“香林花雨”改造后的景点,虽说要在9月26日正式开园,但禁不住百里飘香的桂花的诱惑,加上电视、报纸等媒介如火如荼的宣传,游人们纷至沓来,时至今日,早已是人流如潮,车驾如龙,整个景区全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景区内游人如织、熙来攘往,比那枝头上旺得不能再旺的桂花还要热烈。整一片竹林花海都被人影、人声挤占了。

要说这么多的人都是冲着什么来的呢?当然是闻名遐迩的桂花林了。这里的桂花着实不简单,不但年代久远,而且成片种植,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也是罕见的。粗的如耄耋老者,风骨犹存,张开铺天大伞迎接四方宾朋,细的则如刚满月的婴儿遍布园区,绿茵茵中泛出生长活力。所有的桂花树一律散发着扑鼻的香味,人远远地在公路上行驶时就能闻见,淡淡如空谷幽兰,或在树下坐拥芬芳,沁人心脾,这样的香味就像天上御赐的美酒佳酿倒入人间,全部散溢开来。凡到此一游的人无不怀着装满桂花香的胸膛而来的。

然而,花果真能让人“吃”饱了去么?看那些贪婪的人们站在满陇的桂花树下,矗立于花团锦簇的桂花丛中,闭着眼拼命地吸着芳香;也有恨不能将鼻下的桂花全能吸进肚子里去的,已将鼻子碰在了那么多的桂花上;更有多数人坐在树下打牌、聊天,任由洒落的桂花缀满黑发。就着满地飘落的桂花,满树稠密盛开的桂花,满山弥漫周际的桂花香,人们真有“饱餐”的感觉了。只是这种“饱”也是各有千秋的。有的妄图将它们全都吸了进去,却发现越接近它们,这种香味就越不明显,反倒是在远远的地方无意地闻到它的香气时来得那么强烈、那么甜蜜!也有的将自己“浸”在花香里打牌、看书或交流、谈心的,也有“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感觉了。倒是那些不贪也不侈的人却总在无意中感受到随风送来的阵阵心愉的清香。人带不走这里的花香浴,人只能在花的海洋里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

这里同样让人有深刻感受的还是山水之韵。山是天成的,水也是自然的,两者经过设计者的精心规划设计,山有了形,山有了声,哗哗地从上头的水库流下来,有溪、有泉、有河、有池,伴着青色群山相映成趣。但我还是感觉太多的人工雕琢,原本虽简陋但自然清新、充满野趣的感觉荡然全无了,代之的是平整开阔的环山路和一幅幅被书画家泼墨成书的诗句作品出没于路边石丛、景点憩处。我分明感到这是一座将山水诗文揖录发展到了极致的园林,似乎是要营造一种特别浓郁的书香气,让人在闻到花香的同时,更到闻到书香。

然而,这显得附庸风雅了。诗是好诗,那样的意境、那样的深情都是难能可贵的,读那样的诗,倘若能有一定的想像,定会腹生青苔草房、绿竹千竿、碧水潆洄之自然,但与眼前全新的修饰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的景生造得太多,这里的人纷繁的很,全没了诗里的情趣。游人只顾自己寻找山水之乐,却全没想到这么多的人根本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山水,真正的山水在于自然之中。比如上次我去的型塘里山的山水景致,清幽得让人脱离了尘埃一般,才有了诗化的感觉。

在人们的追花逐香中,我无意再来,人们在吸纳香气的同时,也吸纳了太多的俗气,我不喜欢。真正的山水之乐不在开了车子、腆了肚子、扯了嗓子的人群中,它在足履的探寻中,在宁静的回味中。

(时2006-9-24)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7

[论文关键词]广西文学史 张呜凤 文学创作

广西文学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中原到广西,从流寓作家到本土作家,从接受到逐渐繁荣并走出广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虽然明代以前广西本土作家已有些许,但论及文学成就最高、最早令天下人瞩目者,非明代后期桂林张鸣凤莫属。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有诗《岭右张羽王明府邀合郡诸名胜会饯虎丘时江右龙司理亦集辄成二章为谢》句“桂林初见一枝来”,就恰如其分地说出了张鸣凤在广西文学发展中的这一先驱地位。

张鸣凤字羽王,号漓山人,或号阳海山人、阳海居士等,广西桂林人。据《广西通志》卷七十三《选举》,知其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举人,张鸣凤诗《见牡丹再开喜索酒》:“可知六十三年老,肯对芳樽惜病躯”(注:本文所引张呜凤诗、文除标明者外,皆出自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康熙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之《羽王先生集》),由此可知,其生年至少在63岁以上。张呜凤一生多处为官,《千顷堂书目卷》卷二十四说:“(张鸣凤)字羽王,临桂人,应天府通判。”《广东通志》卷二十七载张鸣凤嘉靖年间任雷州府推官。王廷陈《梦泽集》卷二十《附录》二有“万历庚辰兴国司马张羽王”之语,可知他曾任应天府通判、雷州府推官、江西兴国司马等职。但他一直很不得志。王世贞说他“十载七徙官,青衫转成敝”,汪道昆说张鸣凤重气节,“以直道三黜”。

在《短歌行与仲美作》中,张鸣凤亦自表:“我命不犹,受辱不少。出自单门,屡遭群小。西迁巴蜀,南放江皋”。另张呜凤还曾因人诬陷而入狱,有《狱中杂咏》多首。

张鸣凤颇重文学,论人也常从文章着眼,以为文章是圣人不废。他的《吴明卿先生诗集叙》说:昔孔父论次六经,其于诗盖取情协而辞文者录以为程,不则删之也。楚人好辞赋,屈、宋之外莫有传者。汉兴六世,瑰辩琦文之士不少,太史公独取贾生、司马相如所为赋具载《传》中。夫经以本情,纬以丽辞,变化万端,而藻映日新,诸公所以度越流辈为称首者以此。孔门用诗,莫之废也。

张鸣凤因此有“文章寄一身”之思。张鸣凤创作十分可观,很得时人称许,文名一时倾动天下。大梅沙门《羽王先生集·序》说张鸣凤“胸藏丹篆,手握赤文,名噪于嘉靖七子之右,才裕德充”。湖南观察使赵日冕更将其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相提并论,作出了如下评价:

明羽王张先生者,文章品谊,卓然第一流人。当时与王凤洲、吴明卿旗鼓词坛,脍炙人口,声标海内……先生穷经淹博,鸿文伟艺,有若严霜酷日,有若阳和甘澍,有若独立层霄,有若千顷澄波。其质也峻岩嶙峋,其品也月渚风柯,其音也黄钟大吕,其气也江淮河海。阐发精微,堂奥理道,讵日祗耀,双龙斗气,亦与落霞孤鹜,白雨黑云,徐孺子、王子安共。

张鸣凤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除《羽王先生集》不分卷、《广西通志》不知卷外,其余诗文多达近10种40卷左右,今仍可见到者,有其孙释超拨整理的《羽王先生集》以及《桂胜》与《桂故》和一些零星的轶文。张鸣凤的诗文成就在广西文学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是值得肯定的。

在明代隆庆和万历年间,张鸣凤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诗人,他与许多诗坛名将特别是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吴国伦,都有密切的交往,并多有唱和,诗誉甚高。王世贞对张鸣凤即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舟中小间读新诗,语语击节,蓝田、嘉州入室而才情恒有余。小引叙致拙宦,宛曲已堪酸鼻,不知安仁、越石见之当何如耳?仆生平交游沦落行尽,晚乃得公,私心慰赏,中夜独笑,度公亦当然否也。

李维桢《南都吟序》说:

余尝考粤西故实,汉则苍梧陈钦治《春秋左氏传》,以经术名;唐则阳朔曹邺,以诗名;宋则宜州冯京,以三元名。皆通显。迄于本朝,衣冠文物与上国等,贤科相业,其人不乏,而称诗者寥寥,余耳目所相及,独张羽王诗有声。

吴国伦对张鸣凤诗歌成就更有具体而较高的评价。张鸣凤在《移楚集》序言中曾引及二人书信中语说:

明卿于余多推长掩短,原其所移书有日“生平删故交三人诗,吴峻伯存者十裁二三,子相、子与十存六七,足下十汰其一犹以为难”。又日“足下自得于诗者三:学然后诗,一也;每篇自匠一意,不相雷同,二也;用句用字多古诗之流而不事纤艳,三也。足下每自求多于宏壮瑰丽,以仆观之,业已在其中矣。至索瑕亦有三:好古太过,或伤才愤世太过,或伤气感遇太过,或伤调”。

张鸣凤本人论诗有遵古之处,与后七子的复古提倡基本相近,因此,论诗常以能古推许人,主张学唐。他为莫公远诗集《广陵诸咏》作序,称赞莫公远为诗“词古气奇,总之不离乎唐”。但张鸣凤也不时以才情论人,又似与纯粹崇古不可等论。他序《王太史》文,评王太史“清才秀思,辉映诗文”,又称赞王廷陈诗,认为王廷陈“江汉之诗,先生为偏时,诸人不逮也。乃今从先生诸子行父得见先生哭武皇帝诗,洒翰清逸,意者类其为人将无然乎”。

从创作而言,张鸣凤一生有诗集多种,如《适然集》(卷数不明)、《过江集》(卷数不明)、《移楚集》二卷、《浮萍集》十卷、《东漕集》一卷等。虽然至今多数已散佚,所见不过110多首诗,但从这一百多首诗以斑窥豹,尚见体裁有近体有古体,有律体有歌行,有五言有七言,亦有六言与四言,由此可见,张鸣凤的创作尝试应该说是全面的。

与诗歌主张相对应,张鸣凤诗作,时袭古意与古词,如五言律诗《闻漏》“穿花偏袅袅,隔水故沉沉”、四言古诗《短歌行与仲美作》“对酒当歌,欢会几何”等,皆从古人句意化来。对此,吴国伦批评张鸣凤“信而好古,则不佞心下之矣”。实际上,张鸣凤的诗学古中更多时候亦能有己,不管袭古意或取古词,一经其点染,神采逸出,断然如新,如羚羊挂角,实不同生吞活剥者。以五律《腊日儿辈置酒含辉阁》为例:

延眺属兹晨,江山半露春。烟澄初聒鸟,云璧(或作碧)欲亲人。风壤开千古,文章寄一身。落梅吾欲赋,儿指北枝新。

诗中“烟澄初聒鸟,云璧欲亲人”句,似化用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呜山更幽”及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江清月近人”意、句而成。至于末句“落梅吾欲赋,儿指北枝新”句式,更是多为前人赋梅者道过。如陆游有《道上见梅花》:“载酒房湖风日美,探梅喜折一枝新”;《探梅》:“江路云低糁玉尘,暗香初探一枝新”;《射的山观梅》:“射的山前雨垫巾,篱边初见一枝新”,等等。张鸣凤的诗句表现出学古倾向,但同时从中也可令人体悟到他在腊日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那种独有的、亲切的感觉以及由此而兴的欣喜的心情。张鸣凤从声、色、形等方面描述了其对大自然细腻的体验和观察,却能了无斧凿痕迹,是为学古中自出新意。又如《广陵口占与莫公远》:“纷纷飞絮搅残春,愁杀维阳一病身。纵使琼花开似昔,看花不似昔时人。”后两句,显系受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影响,但意蕴却大不相同。王世贞说张鸣凤“颇修邺下言,突过景龙际”,将张鸣凤诗与建安和盛唐诗相比,看来也是有其道理的。

张鸣凤的诗更多是自出胸臆,言志言情,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心理路程,读之使人心戚戚然。如《醉题官斋壁》:“酒后狂歌声动天,平生自许岂徒然。丈夫未有封侯日,枉却青萍不值钱。”此诗大概作于张呜凤初入仕途之际,颇有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之风,流露出张鸣凤早期志于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而《狱中杂咏》四首则写于张呜凤仕途挫折之期。如《草》,写自己对误入官场处非其地的悔意:“草色欲含愁,本为非其地。若遣玉阶生,见人岂憔悴。”《萤》写自己在狱中不为人重的卑贱感受:“雨余夕气清,嘿嘿下阶坐。腐草应不如,犹能作萤火。”读来令人唏嘘。

张呜凤的多数诗充满了山水自然之趣,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呜凤十分善于写景,这可能与他秉受桂林山水熏染有关。如《内江一带至屏山》其一:“山鸟飞随水鸟鸣,内江流胜外江清。此间定有龙安卧,试看岩云五色生。”其二:“剑江夹水碧桃开,莫道秦人住此栽。立马看花浑不是,星山点点出云来。”《晦日游隐山》:“节晦前朝重,春山胜事多。岩虚浑驾水,石长半凌波。日影惊鱼跃,泉声答鸟歌。韦吴碑在否,不惜更摩挲。”《春江》:“烟波混港绿萍生,两岸流莺送好声”等。这些诗都形象鲜明、动静相宜、质朴无华、自然天成。

同时,张呜凤的诗生活气息也很浓,充满了趣味性,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如《书堂》:“修篁杂树隐书堂,手卷疏簇又夕阳。答雀不知吟已倦,衔花故落砚池旁。”写出了读书环境的幽雅与读书人的情调。

《九日渚台》:“绕台多种菊,应不异陶家。几拂松余翠,杯浮桂续花。颇矜贫士乐,且幸小儿夸。莫问白衣事,东邻更可赊。”写出了居住环境的和谐与诗人的脱俗。六言诗《雨中杂咏四首》之三:“屋破鸟窥尘釜,窗疏犬吠流云。借问乘骢御史,可知蛮语将军。”

《晓行见田家即事》:“田家秋务急,未晓事晨炊。夫妇腰镰往,儿童驱犊随。”写出了田园生活的特色,有陶渊明的韵味。《过大儿芝房值渠出戏题其壁》:“若非将妇采苓行,定是寻僧问药名。解到读书蒸服食,忽疑山翠作云英。”末句“解到读书蒸服食,忽疑山翠作云英”一派戏谑,写出了父子间融洽的感情。这些应该说都是生活的真实感受。

整体而言,张鸣凤的诗清新朴实,较少造作,值得一读。

张鸣凤的散文成就要远高于诗歌,且影响较大。著述主要是《桂胜》十六卷,《桂故》八卷和存于《羽王先生集》中的《西迁注》(又称《西征注》)与《漕书》。《漕书》有八章,日漕政、漕司、漕军、漕河、漕海、漕船、漕仓、漕刑,述其漕运主张,文学价值不大,故不论。

《西迁注》是张鸣凤乙亥年(1575年)谪迁利州,自京赴利旋还京的50多天间的见闻记录,述山水名胜、古迹碑刻,文字甚美。王世贞与吴国伦书称赞说“羽王《西征注》辞甚修”,又《答张羽王》说“《西征注》文极尔雅,便觉郦道元、江文通为赘,知复沿檄金陵,稍与其山水人物相接,差足舒吐”,以为过柳宗元甚远。《西迁注》记山水文字特为宏丽,如描述京都近郊西山地理形势:“西山内接太行,外属诸边。磅礴数千里,林麓苍黝,溪涧镂错,其中物产甚饶,古称神皋奥区,盖其一也。卢沟、琉璃、胡良三桥,山水所泄,多归其中。其水皆藻绿异常,风日荡漾,水叶递映,倚阑流览,令人有欣然有欲赋京都之意。”远瞩近眺,援古论今,山水并举,写出了京都少有的形胜雄壮。又如写褒斜道中斜水之恶“批岩跳石,电掣雷吼”,数字已见狂澜难羁。《西迁注》写土俗风情处亦甚有意趣,如述蜀中熊力拔大木,上下高树,捷猎似飞。野猪摩松胶困卧沙中,翻转不休,乃往与虎斗,虎无可奈何而退。猴害庄稼与人搏斗,升树掷石相袭等。是文最大特色是追古述今,以此《四库全书总目》将其视为考证之书,但其与一般的考证文章实有大不相同之处,特别是其间多引土人传说为据。其子张揆为作跋文也说:“或者必日家公此行略尽区中之鸿览,而安知大不然也。何邪?山川之幽秀,古今之书记,六合之外,坟典之前,家公网罗胸中,故非一日。兹盖家公西迁涉畏途不挈一书以随,据鞍引毫,直写记忆,岂与夫披帙按策者同日道哉!”也即是说,张鸣凤之作,非为考证而考证。其实,所谓考证,只是他行文常常会涉及典故,但这却实实在在丰富了《西迁注》的内涵和趣味性,增加了可读性。

而最具文学色彩,能够代表张呜凤散文成就的是他的《桂胜》。

(桂胜》与《桂故》系张鸣凤万历十七年(1589年),应友人钦差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中都节斋刘继文邀约而作,两书内容互补,实为一体。这部著作影响很大,时彦已多推许,后学更为看重。吴国伦《报张羽王书》说:“《胜》《故》二集精霰简雅,成一家言,八桂自此重于三都。日坐山斋而诵之,有若身同古人容与啸咏其境,何止神游]四库馆臣这样论《桂胜》:

以山水标目,各引证诸书,叙述于前,即以历代诗文附本条下,而于石刻题名之类,搜采尤详。又随事附以考证,多所订正。后董斯张《吴兴备志》、朱莽尊《日下旧闻》即全仿其体例,于地志之中最为典雅。《桂故》分郡国、官名、先政、先献、游寓、杂志六门。

郡国,考历代沿革,详列史志,辨今之桂林非古之桂林。官名,则胪举历代之制,盖疆域明,则先献有所断限;职制明,则先政有所征验,乃不至如他志书,人物名宦,附会牵合。故以冠于首也。其先政、先献人各为传,大抵镕铸旧文,剪裁蔓语,务取其有关是土,而不滥涉其生平。又多采金石之文,不尽取诸史籍,故其词简而不支,博而有据。其游寓、杂志,亦多据题名、碑碣,姓名年月,历历可稽。在明代舆记之中,于康海《武功志》,韩邦靖《朝邑志》外自为别调,可以鼎立而三,他家莫之逮也。二书所载,皆止于南宋,盖年远者易湮,时近者易滥。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其书乃博赡而有体,是又鸣凤创例之微意。

从内容上看,《桂故》八卷,分别为郡国、官名、先政上、先政中、先政下、先献、游寓、杂志等,考证桂林的历史与人文,文学性不强,且置而不论。《桂胜》十六卷,主要记桂林独秀峰、漓水等27处名胜及其石刻、典故等内容。每卷由五部分组成,首先列出名胜名称,介绍名胜特色与地理位置,其次为相关前人的“诗”、“文”,再次为前人游历时所留摩崖“题名”,最后张鸣凤作“漓山人日”,对景点来历略作考述。在这五部分中,中间三部分是前人著作,张鸣凤之功在于收集留存,许多人、文藉是得以流传,具有很重要的辑佚作用,当另别论。惟每卷首尾两部分文,属张鸣凤所作。这两部分,张鸣凤之孙释超拨将其收入《羽王先生集》单独流传,体现了张鸣凤的文学成就,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山水美文。如写漓江:

桂林日漓,与湘同源,出兴安海阳山,至县之北酾为二流。漓则经灵渠南出,缭绕桂城东北城之西南带以阳江,从漓山下入于漓水。波宽水广,为桂金汤之固。岸旁数山或扼其冲,或遮其去,故间有乱石,及沙潭处清浅为滩,湛碧为潭,余虽深至一二丈,其下石杂五色,草兼诸种,所有游鱼,群嬉水面,没叶底,停桡少选,种状可尽别。以此水最清,洞澈无翳,飞云过鸟,影不能遁。南中人士祓禊之外,良辰吉日,浮舟宴集,乃其故俗。观宋之问《三月三日》诗自唐为然矣。至宋诸公或有乘月泛游,播之歌咏,良以清景娱人,且无风涛之恶故也。(《桂胜》卷四)

此段写漓江之由来、漓江之曲折、江水之清澈、江鱼之戏乐,以及江边之民悠闲自得,道尽了漓江之美,恰如桂林山水,秀丽可人。特别是以江中乱石、叶底游鱼、飞云过鸟写漓江水的清澈,令人如临其境,读来心旷神怡。

桂林名胜又多名人游踪品题,有厚重的文化根基,因而《桂胜》写山水之时多叙述历史积淀,如写独秀峰:

独秀山踞城稍东,凝秀独出,颇与众山远,故日独秀。国初考卜其阳为靖江宫殿,朱邸四达,周垣重绕,苍翠所及,皆禁御间地,以故彤亭画观,上出云表,下渐清池,最为诸山丽观焉,外人鲜得至者。山故刻有孔子像,按图乃元人所为,及见郑叔齐记,则即山建学,自唐已然,莫休符谓其时有从事所居,似唐以前府治亦在是。有岩日读书,以刘宋时始安太守颜延之著名。(《桂胜》卷四)

先述独秀峰的得名缘故,继之叙述独秀峰的文化渊源,从明初向上溯源,直至南朝宋颜延之。读毕使人感觉独秀峰不止是外观的独秀,且是文明的独秀。如此不仅擅文字之美,且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蕴,显示了文章的厚重。这也是张鸣凤《桂胜》文的一大特色。

总而言之,读张鸣凤的散文,不论是《桂胜》抑或《西迁注》,皆可领略山水之美,享受人文之趣,丰富知识之宝藏。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8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唐睿琪。今天,就让我带领你们一起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吧!

大家一定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言,它出自清代诗人金武祥之手。另外还有许多诗人曾经为桂林题过词,可见桂林的山水多么出名。

下面让我们乘船一起荡漾在漓江上吧!

漓江的水有三个特点,分别是静、清、绿。它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在流动,它清的能看见活蹦乱跳的小鱼,它绿的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山水,山水,有了水就不能没有山。大家请往这边看,这就是象鼻山。象鼻山又叫象山,它的山形酷像一头巨象,像伸着长鼻子,这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只母象生了一只小象,一天小象在河边喝水,不小心滚了下去,象妈妈知道了不停地在呼唤,日长天久象妈妈一个姿势不动,最后象妈妈变成了象鼻山。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啊,这又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也是一个伟大的母爱,让我们小象早日和象妈妈能早日团圆。

桂林的山即奇又秀还险。北面的山连绵不断,南面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桂林的山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还很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心就会摔倒下来。

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加起来怎么能不使人流连忘返?今天导游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下次还来桂林玩,我在这里等着你们,再见!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版权归作者及作文库所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9

 

洋浦实验小学   符学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学习准备

预习、方格练习本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了解汉字文化。

1.板题:桂林山水(甲骨文板书),讲汉字文化。

2.课件:桂林山水图片

(1)看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理解意思)

(3)有时候,文章比图片更美。因为图片中的美,是你发现的,文章的美是作家发现;而图片中的美是眼睛发现的,文章中的美心灵发现的。比如说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比图片还美,不信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感受汉字悠久历史及其魅力,此外,还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感受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好,让生命在增长知识和提升感悟中得到成长,让课堂充满着生命的味道。)

二、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词语

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屏障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2.指名带读(带读、齐读)

3.范写生字,学生练习(澜、瑕、攀、峦、泰)

4.课件出示:成语解释连线

(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安排合理,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得以保障,让学生真正“动嘴、动手、动脑”,课堂真正体现了“三角形课堂”理念中的“真学”特点。)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全班通读全文

1.小老师听队员读书,纠正读音。

2.哪段写桂林的山,哪段写桂林的水?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小老师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指导读出美。

2.教师范读

3.齐读

4.小组讨论:找出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先找到的小组抢到回答机会:队员汇报)(老师板书:静、清、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思考、发现的自主学习方式,并采用“抢答”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习得以真正发生;此外,本环节还安排了小老师“一对一”检查队员通读课文、全班齐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全员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现了课堂的全员性特点。)

四、学习“漓江的水”

1.指导读“漓江的水”段落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分析“漓江的水”写法

通过格式调整,清晰地明白采用了“排比式”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填空背诵朗读

指导导学生抓住“漓江的水”特点进行背诵练习。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

4.导游词转化(全段背诵)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对游客介绍“漓江的水”?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学习“漓江的水”,在这个环节学习中,指导学生通过调整段落格式发现“漓江的水”特点,并引导学生采用抓住特点背诵的方法和填空的方法进行课文背诵,从而积累了优美的语言,再采用导游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将记忆的段落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个环节也更能体现了“三角形”理念的“真学”特点,课堂中摒弃了形式主义。)

五、仿写练笔

1.将“漓江的水”的段落调整成诗歌的形式。

课件出示:

《漓江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课件出示老师儿童诗下水文,指导学生仿写。

《公园的花》

符学中

公园的花真多啊

多得像是走进花的海洋

公园的花真香啊

香得像妈妈的头发

公园的花真艳啊

艳得像我们绽开的笑脸

3.学生仿写。

4.交流仿写作品。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在语文课堂里,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学习、课文朗读等,课堂里还有儿童诗,儿童诗是充满童趣和诗意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学习安排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的生命里多一些诗意与美好,让课堂多一些生命成长的气息。)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仿照第二段的写法,写一首关于“花”或“云”的儿童诗。

七、板书设计

桂林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10

今天,我们登上轮船,去观赏漓江的风貌。

漓江,发源于桂林北面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至梧洲,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她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山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漓江绮丽风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这条如诗似画的漓江。

我们从磨盘山码头出发,其中经过了大?古镇的蝙蝠山,仙蝠迎宾,陡壁上隐显出两只展翅,飞翔的蝙蝠,似偏偏祝福。还有让人落泪的望夫石,美丽的草坪风光;冠岩幽洞有“洞府深深映水开,幽花怪石白云堆。中有一脉清流出,不知源从何出来。”的诗句,仙人推磨、童子拜观音、还有著名的九马画山……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11

盛唐时期出现了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涌现了大批不同流派的优秀诗人,并创作了大量内容相当丰富的诗歌。山水田园诗在其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还是王维和孟浩然。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所以我们习惯上又称他为王右丞,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佛”之称。所谓山水田园诗,顾名思义,主要描绘对象就是自然界的山川树木、清泉白云、明月清风等田野风光,通过描绘自然之美的钟灵毓秀,田园生活的恬淡清闲以及隐居生活的安逸舒适,寄托作者远离俗世的纷扰,回归自然,追求自由和本真的精神追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淡而不单薄、自然而不粗陋,言有尽而意无穷,正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①王维对大自然的观察非常仔细,最擅长捕捉大自然的色彩,声息和动态,用细致深刻的笔调传神的描绘出来。他有着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是中国古典诗坛上最灿烂的景象之一。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幽静之美

王维的博学多艺使得王维在诗歌字词的组合时不露痕迹,不显雕饰,浑然天成。他通晓佛禅义理,他的诗中的意蕴美,天然去雕饰,于幽静中彰显恬淡、空灵之美,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幽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可以从王维的很多诗中感受到这一意境美。

(一)听觉感官的幽静之美

王维的《鹿柴》一诗中写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作者在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杳无人烟的空山深林之中,这里本应该是幽暗寂静的,却突然传来了一阵人的话语声,但环视左右,仔细寻觅却又看不见一丝人影。能听到人语声,说话的人一定就在离作者不远的地方,作者却不得相见,这从侧面突出了森林的茂密幽深。而山越深,林越密,就会越显得周围的寂静。根据常识,其实山林中本不应该是一片寂静无声的,而是有很多大自然本来的声音,有风吹树叶的声音,鸟虫的鸣叫声等。而作者却巧妙地让这些声音淡化了,只抓住了传来的那一阵人语声。在寂静的山林中尤显突出,打破了山林的和谐。作者不仅运用听力的以动衬静,使山林更加空寂,紧接着作者又用眼睛观察林中的细微变化。用视力上的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山林的幽暗。在前一句作者用只听见人语响而见不到说话的人来侧面描写了山林的茂密和幽深。山林本就幽深,林间树下生长的青苔衬的林中越加幽暗。作者抓住了夕阳返景入林中的一小个片段,写出了夕阳透过层层遮挡的密林,照在了林中的青苔之上,为林中浓重的快要溢出来的暗绿色带来了一点光辉,仿佛带来了一抹暖意,打破了山林的幽静。但事实上,这一抹余辉不仅没有为山林带来暖意,反而衬的本就幽寂的冷色调的山林更加显得幽暗。仔细回味,会发现夕阳的一抹余辉就算是穿过密林,照射在了青苔之上,但却和周围浓重绿色的幽暗的山林形成强烈对比,在幽暗的山林中显得孤立无援,如同在作画时在大片的冷色画面中掺进一抹暖色调,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暖意,打破整幅画作的基调,反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冷色更显突出,让人留下更加深刻的映象。

(二)以动衬静的幽静之美

《鸟鸣涧》一诗中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一旦闲下来,就会不自觉地注意周围的景象,细心之下就观察到了桂花飘落,春天的山林在夜色下仿佛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我们知道桂花花瓣细小,隐藏在繁茂的枝叶后面,不细看很难发现,更何况还要记录下花瓣飘落的一瞬间。作者却总能捕捉到这样细微的画面,究其原因,不过是开头交代的“人闲”二字。人闲,闲的不仅是身,没有俗事牵扰,更是心闲,内心平静,没有任何干扰牵挂,只有这样,才能让诗人总能在茫茫大山中捕捉到美丽的瞬间,并把瞬间记录成永恒。山涧中传来声声鸟鸣,打破了夜的宁静,原来是月亮悄悄地升起,被鸟儿们察觉到了。鸟儿们能轻易的被月光干扰,足以证明原来的山涧是有多么的幽静。它们习惯了平时山谷的幽静无声,才会连月出都会觉得是一种打扰。春天的夜寂静无声,鸟儿被月光干扰也只是在巢穴中时不时鸣叫几声,在幽静的山涧里,鸟儿的啼叫显得清越悠远,打破了山涧的宁静,但鸟儿鸣叫之后,山涧又恢复了之前的幽静,因为有了之前鸟鸣的喧嚣,使得现在的平静更加显得没有尽头。用短暂地动来衬托永恒地静,让这种静显得更加深沉而无涯。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王维的诗中经常可以看到,动静相生,不仅给幽静的山谷增添了几许生机,又更突出了山谷的静,是整首诗更加具有幽静之美。

三、结语

正如李泽厚所说:“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这便是在‘动’中得到的‘静’,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域中获得的永恒。”②王维用他禅者的眼光捕捉到了山林中最富表现力的瞬间,用诗句将这一刻定格下来,他特有的敏感和细腻的感情成就了这首诗的艺术经典。在《鹿柴》和《鸟鸣涧》中,王维巧妙地运用听力和视觉的双重感官来再现山林的寂静和幽深,体现了王维诗中的寂静之美。由此也可看出王维在设辞着色时的高超手法。

注释:

①陈殊原:《中国古典诗词精品导读丛书:王维》,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

②李泽厚:《华夏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1页

⒖嘉南祝

[1]陈殊原.《中国古典诗词精品导读丛书:王维》.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10月.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12

【关键词】语文课堂 多媒体课件 巧用

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与之相呼应的是,教育改革对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迫切呼唤。对此,时代要求今天的教师必须在科学合理使用教材的大前提下,探索掌握灵活自如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氛围中很快入情入境,主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经过数年艰辛尝试和不悔探索,我有几点简单的感受: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有效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播放一段反映桂林山水秀美风光的视频,在舒缓优美的古典音乐声中,富有磁性的配乐散文如淙淙清泉从山间涓涓流出,如夏夜月光从云间静静倾泻而下。在静静的聆听中,每个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被桂林秀美的山水所感染,所陶醉,早已将自己当作桂林山水的一部分,无声地将自己融入秀美的桂林山水中去了。视频中桂林的水的“静”“绿”“清”的特点,桂林山的“奇”“险”“秀”的特点,此时无疑都已经水到渠成地悄然展现在学生眼前,深烙在学生的脑海中了。早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效果了。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还让学生在欣赏视频、感受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桂林山水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抓住桂林山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水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课文第1至第5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总分总)欣赏完视频之后,检查提问,然后师生共同简单地讨论一下课文,重点讨论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及汉语言的音韵美。借助音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激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授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时,我就在课前播放美丽草原的视频,并配上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腾格尔的《天堂》等反映草原风光的优美乐曲,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感受。学生的思维早已穿越时空,来到无边的大草原。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老师乘势“火上浇油”,要求学生大胆想象:现在自己就与成群的牛羊为伴,与蓝天白云与蒙古包为家,骑着骏马驰聘在辽阔的草原……此时,丰富的想象早已将学生的心灵拖拽到恬静安详的草原。对于后面感受课文内容,升华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1.文字输入及修饰

利用多媒体,在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按照显示顺序,逐一对每一幅幻灯片进行文字输入。内容包括需要讲解的诗词,有关诗词的背景解释等。在幻灯片模式中,还可对该片的文字进行相关艺术修饰,让它与书法艺术等中国元素有效的结合起来。

2.动画效果及修饰

动画是孩子们喜爱的艺术形式。教师完全可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把动画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从而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多媒体动画功能的辅助下,对需要输入和修饰的诗词及有关注释,逐词逐句进行动画效果配置,将文字的动画效果与教师吟颂品读的抑扬顿挫节奏衔接一致,从而达到诗词音画多种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此举,可在教学时大大增强学生诗词学习时情景交融效果,让学生充分提升对古诗词美的艺术境界的感受能力,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3.图像背景

图像背景设置是将一个图像文件设置为一幅幻灯片的背景,用幻灯片形像生动的画面与文字的特点来烘托古诗词的相关主题,实现诗词画互为衬托的强烈艺术效果。如在学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时,教师就可在课堂利用多媒体设置古山水画背景一幅。背景画中,苍茫的天空背影,仕途失意的李白独自秋游敬亭山,怀才不遇的孤独内心通过图画尽情渲染,山与人相互对比烘托,鸟与人相互对比烘托,人与云相互对比烘托:众鸟飞尽,孤云独闲;独独只有敬亭山相伴与我,方能知我心,方能与自己惺惺相惜。画中的李白,仰望着苍茫天空默默发呆,似有仰天长啸在山间久久回荡,不绝于耳……此情此景充分展现了诗人当时极度的失意和寄情于山水希冀获得慰籍的强烈渴望。这就为学生深层次理解李白此时的孤独内心境界做了无言的渗透,也为后面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巧用多媒体,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动静自由变换,大小自由变换,快慢自由变换。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此举,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会感受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孩子们学习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又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时,最关键的就是在孩子们听完这个故事后,能够提升对文本的认识,领悟到“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巧借身边的其他事物的力量的”这一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一只虎要吃狐狸,狐狸大肆夸口,骗老虎,老虎跟着狐狸走,百兽见虎大叫“虎来了”而后纷纷逃命的动画视频。我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动画,然后再问学生:“百兽都吓跑了,是真的怕狐狸吗?”由于学生都观看了生动的动画片,被狐狸的聪明与机智给吸引住了。同时,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过多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甚至有学生还能列举自己身边的例子。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地实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