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情景交融的作文

情景交融的作文

时间:2023-05-29 17:51:29

情景交融的作文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古代诗歌;情景交融;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08-02

一、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

诗歌是客观外物触发主体情感的表达,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矛盾统一。诗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是专为主体心灵抒发而存在的艺术,但中国古代诗歌却多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结构。中国古代抒情诗多以自然景物为对象,情景交融可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形体,再现大自然的美,从而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在一般意义上,情与景的关系,实际上是意与象的关系,而情景交融是意象内容的核心。意象是对象的感性物态与人的主观情意水融在诗人心中所形成的物我合一的感性形式,也是诗人的自我表达及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它以主体所感受到的物象为基础,又借助于物象的感发,以传达诗人的主观情意。在意象中,情与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依托而浑然一体。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它语言凝练、内蕴含蓄而丰富将我们带进了—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王国维也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两个重要元素。情景虽有主次之分,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往往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段而使情与景达到内在统一和有机融合,从而使人无法辨清其到底是景语还是情语。中国古代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其中所写之景物,不只对诗人抒感起辅助作用,显示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更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和生动性。同样,自然景物本身也是有生命的,你对它有感情,它也能影响你,进而自我主体和外在的世界主体通过理解交流达到亲密无间的沟通。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因景生,景以情生,二者相互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关系便产生了。

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它能使诗人无形的情思转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使读者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情怀。情景交融的诗篇在如画的景色中,蕴涵着诗人的感受和激情,构成了诗歌特有的意境。情景交融诗篇的最佳艺术效果是,使人仿佛置身其间,感同身受;它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它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统一融合,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做到梅圣俞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取所需,达到艺术美感享受。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这分,而景生情,情生景,衣乐之触,荣翠之通,互藏无它。”这段话,一语点透了情景交融的神韵。情与景融为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情”与“景”作为一对美学范畴互相结合,正式形成情景交融的美学主张,始于宋代。范唏文《对床夜语》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四溟诗话》:“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二人都认为诗的艺术境界是由情与景的互相渗透而构成的,诗歌作品中情与景是同一而不可分的。近代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把“情”与“景”称为文学的两种“原质”,认为“景”是对于自然界及人生的各种事实的描绘,“情”是人们对于此种事实的精神和态度,因而“景”是客观的,“情”是主观的。情景交融是主客观间的互相渗透,“景”因为有“情”的渗透而人性化了,“情”因为有“景”的渗透而感性化、具象化了。实际上,情景交融思想中蕴含着古典的主体间性思想,即把自然和社会当作主体而不是客体,注重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的关系,以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为最高境界,不主张主体凌驾于客体,不认同主体压倒客体,而主张主体与客体相融合。

二、情景交融蕴含的主体间性思想

所谓“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它打破了主体的孤立状态,建构起了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客体、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它努力关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确认自我主体、他人主体以及世界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古代诗歌重视情景交融的意象经营,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自古来就崇尚大自然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文化提倡儒道互补,具体可理解为人与自然的互补,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形态之一,是自然本性的“人”以合自然之道的“天”,“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庄子·大宗师》)“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在庄子看来,人只有归返自然,像“鱼相忘于江湖”那样无为于天地之间,才得以从宗法的压抑下解脱。道家自来就注重个体自由,主张通过人的自然化来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庄子的逍遥游是最高境界,通过人自然化和世界主体化而达到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中国美学史上“天人合一”最主要就体现于“情景交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文人常兼具儒道两家思想,并不断进行内省式自我心灵调节,力求得到精神平衡,以适应社会变化。中国士人关心国家的治乱兴发,渴望为国效力,而当在治国安邦施展抱负道路上遭受挫折的时,投向大自然怀抱就成了摆脱束缚,获得心灵自由的独特道路。同时中国文人又性情温润、心灵细腻敏感,加之古代魏晋老庄哲学思想大规模渗透诗歌,玄学的勃兴、玄言诗的出现,在这样一种生活环境和心灵特性中,中国诗人就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蕴蓄抒感,使得大自然意识在诗歌艺术中地位凸显,出现情景交融的诗歌结构。最突出的表现是谢灵运、陶渊明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歌兴起。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可以因自然景物和特定心情相呼应而达到表现的效果。因此,古代诗人们都特别注重描绘情景交融的意象,使诗歌呈现情景交融的意象美。情意是抽象的、无形的,必须借助于感性形态才能获得具体的表达。而情景交融的意象创构,它往往能使诗意得以很好的表现。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趣味,这样,意就不宜直接陈述,而必须借景,以情景合一的方式表现出来;或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所说:“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是情景交融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和人格修养,目的在于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儒释道对天人合一的理解虽不同,但实质都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儒家注重社会伦理,主张文明教化来调和人际关系,侧重于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并强调“人能弘道”,“成事在人”;道家与禅宗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理解天人合一,即“万物与我为一”,注重个体自由,主张通过人的自然化调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应用于文学创作,则表现出一种民族性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情感思维相联系的人生理想,具体的说,即是“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感兴论”说。审美是外在世界对自我主体的感发和自我主体对世界的感应,而世界不是死寂的客体而是有生命的主体。通过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的交流、理解和沟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将诗情的发动归因于“心物交感,因于天人同源”,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的心灵皆由“一气化生”,而“气”的分化与交会则造成天人、物物以及心物之间的总总感应。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心物交感都可运用于诗词中,只有从触物起情,情景交融,以审美的超功利态度对原来的体验进行再体验,与审美主体再一次进行交流,这一次的心物交感才是审美感兴,其结果则是审美意象和审美意境的生成。宗白华先生说:“文艺家在一个艺术表现里使情和景,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和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相交融互渗,创造出一个独立的宇宙,崭新的意象,就是所谓艺术意境”。这一精辟之论道出了艺术意境与“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

“感兴论”认为审美不是主体认识客体,主体创造对象,而是外物与自我的互相感应。孔子有“兴于诗”、“诗,可以兴”之说。刘勰《文心雕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神与物游”,他指出诗情是由外物感发而生的。王夫之《四溟诗话》:“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情与景是不能分离的,二者是互感相生的。王国维亦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感兴论”实质即把外在世界看作和人一样的有生命的主体,通过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互相感兴而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审美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和征服,不是自我膨胀和自我实现,而是自我与世界的互相尊重、和谐共处。把审美对象当作主体的感兴论或同情论,这是主体间性的,自然有了生命,自我与自然互相交流。自然物本身是有生命的,你对它有感性,它能影响你。万物有情,我也有情,情与景交融。

情景交融的思想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主客体对立状态,进入了物我合一、主客交融的境界。在情景交融的过程中,诗人对客体(对象主体)的理解,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即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交流而达到充分的沟通,彼此理解,最终把对象认识变成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变成对象认识,从而把握了世界的意义。情景交融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主体间性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是生命间的关系,即把自然当作有生命、有灵性的主体来对待,把人对自然的审美当作最高生存境界。这样通过主客体共同存在,即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沟通、理解,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杨春时.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朱立元.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2

写景记游的抒情散文是最常见的一种散文,它的语言力求如诗如画,力求收到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写这类散文时,既要写景,又要言情,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的那样,要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里,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

古今中外,自然之景,千姿万态,人类对它们的描摹不知已有多少,但流传至今的名句却少有雷同,其原因就在于作者笔下的“景”传达出的是作者个人的“情”。自然景物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我们笔下的景乃是眼中之景,没有寄托感情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感人;其实,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在写景的过程中,要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与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通过对花、草、风、雨的大量描写,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文中既有绘画的色彩美,又有诗歌的韵味美。作家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于字里行间,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流动的、立体的图画中表现了出来。

再如著名作家孙犁在他的名篇《荷花淀》中写道:“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而杨万里笔下的荷花则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孙犁笔下的荷花英姿勃发,杨万里描述的荷花绚烂热烈。为什么会有这种见仁见智的分别呢?这就是因为作者写景时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散文中的景物,是浸透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作者的情感,是附着于景物之中而升华的情感。所以,在散文中,“情”与“景”总是交融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情是第一位的。学生要学会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去选景、写景,而不是根据写景的需要去抒情。面对相同的景物,因为抒发的情感不同,描写出来的景物特征就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运用不同情感色彩的字、词、句去写景,让“景”中含“情”。比如,同样是写雨景,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情感基调、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写成饱含喜悦之情的“喜雨”,也可写成满怀忧伤的“泪雨”。

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往往也少不了景物描写。只是这类文章中的写景,除了上面所述以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要么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情;要么是为了交代环境,揭示背景;要么是为了为后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要么是为了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目的不同,用语不同,写法也不同。

其次,要注意景物描写与全文的联系,不能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使对景物的描写游离于全篇之外,写景必须与全文有机结合在一起。

再次,在景物描写的方法上,必须明确: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写作的目的,尤其是在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作者描写山、描写水、描写花等,往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或为叙述事件服务的。所以在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应该经过慎重考虑,要有所寓意,要“别有用心”,这就叫“借景抒情”。

第四,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大多是粗略的,而且大多要有人。因为有了人,景物才会有灵性;而要想让读者被你所描写的景物吸引,你必须要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自己所写之景带有你的个性体悟。所以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要讲求“恰到好处”,在其应该出现的地方出现,在其应该停止的地方停止。

第五,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大多借助细节来抒发真情。要知道,表达激越的情感,不一定非得浓墨重彩,也不一定非得连连惊呼感叹,有时使用细腻的笔触,把整个心力倾注于细节中,同样也能够收到强烈的反响。在这类散文中,借助叙事抒发真情,并不是重于叙事、捎带着抒情,而是把浓郁的情感融于对事件的叙述中。这也需要学生在写作时对细节的处理下一番工夫。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3

安徽  鲍亚民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中的情与景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刘熙载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那么怎样使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呢?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法”也就是“情以物兴”,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感,发出感叹抒怀的方法。《故乡的榕树》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引出故乡的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的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哪里是对榕树说的,分明是呼唤着故乡的亲人,作者面对榕树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感人肺腑之情。

二、寓情于景法

“寓情于景法”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到景物中去,以景衬情的写法。朱自清的《绿》,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全文依次写了瀑——亭——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寄托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融情于景,还常常直接赞叹:“那醉人的绿啊”、“那满是奇异的绿啊”,抒发出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茅盾的《风景谈》描写北国清晨,朝霞粉红,喇叭嘹亮,两个战士如雕像一般站在岗位上的情景,则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的由衷敬仰之情。

三、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描写景物时,句句流露出感情,将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抓住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中的景物特征来写,在写景之中流露出一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越现实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辅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哀愁紧紧地融为一体。

四、情景相异法

“情景相异法”就是指作者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似乎是相异的,或景美情悲,或景丑情美,然而却是一种自然的反衬,辨证的统一,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茅盾的《风景谈》,写沙漠风光的单调、平板,反衬了人类活动创造“风景”的庄严、妩媚;石洞雨景画面,写了一个沉闷的雨天,在寂寞荒山的原始洞里,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自然界的贫乏,却反衬了人的精神生活的高尚。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4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而产生某种感情。你知道触景生情的出处吗?最早出现在元代无名氏的《闺怨》曲:“风,吹灭残灯,不由的见景生情,伤心。”

一、“触景生情”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1.触景生情:指在某种景物的触动下产生的特定感情的抒发。换句话说,作者有时初无自觉的意念,忽见景而有情,撩拨了缕缕情思。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开头部分,因见到故乡荒凉萧索景色,而产生了悲凉的感情。又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都是触景生情的诗句。

2.情景交融: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虽不直接抒情,却处处隐含作者的感情。情和景的关系,决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二者的焊接,必须完全和谐、自然交融地化为一体。例如,《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形象描写抒写情绪的代表作品。全文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情绪,表现作者的苦闷和追求。但这些情绪,作者不是用直接表露方式倾泻出来的,而是通过对月夜荷塘的环境、氛围等的传神描绘,暗暗地透露出来,悄悄地传递给读者,具有一种间接的潜移默化的特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一种物我同一的写法。又如:《山中访友》第四自然段,我和树已经融为一体,“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3.寓情于景:这种抒情的方式是作者带着主观感彩去描写景物,以情造景,使被描绘的景物特征与先入为主的作者感彩相一致。例如“雨声里,山中的每一片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从绿草,都变成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把雨丝比作手指,那雨声就成了优雅的乐曲,这样的寓情于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寓情于景,都离不开对“景”的具体描写。它们的不同之处是:触景生情是景先于情,寓情于景是情先于景,情景交融则是情景合一,先后难分。在触景生情的写法中,应由客观到主观,“情”的抒发要服从于“景”的客观特征;在寓情于景的写法中,应由主观到客观,“景”的描写要服从于“情”的主观色彩;在情景交融的写法中,“景”的描写愈具体生动愈好,而“情”的抒发则愈隐蔽含蓄愈好。

二、深入了解触景生情

汉旺镇是这次四川地震的极重灾区,全镇皆毁,现在已经封闭军管。依仗着带队车辆的特殊通行证,越过站岗的穿着绿白相间迷彩服的海军陆战队的军人,我们进入了汉旺。正午时分,汉旺镇空空荡荡,只有一栋栋布满裂纹的废弃楼房、一堆堆不成形状的残墙碎瓦,看到宽阔的街道和成排的建筑,可以想象出这里曾经的繁华,这是个很大的镇子,比西北地区很多县城还要大。但也就是几分钟、也就是地球的轻轻抖动,一切就全都改观,繁华散尽,人死楼毁。这次地震上万人在此蒙难,至今还有近千人埋在瓦砾之下。环顾四周,鸦雀无声,心里一丝凉意浮起,好像这些遇难者还在周边,这一会儿,我觉得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不甘心,在他们身上,曾经有过多少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如今又有谁记得?又有谁在乎呢?(曾锡文)

我在国内不知叶落何处,但每回出国都思乡。最记忆犹新的是在伦敦,2000年我在伦敦总部工作。中秋的英伦明月同样皎洁,夜深人静独自赏月,仰望良久,思乡之情潜然而生,久久挥之不去。想想八个小时时差,家人们已悄然入梦乡了。我却独自对月伤感。“英伦北京万里遥,我月方起尔月消”。这时再也不想中国哪个城市是故乡了,只想着在遥远的东方,有我熟悉的一切,不管完美与否,在我血液中融入她的文化,包括举头望月低头思乡这种中国人的特殊情结。(曾锡文)

触景生情可以在某个特殊的时间,如中秋、清明、重阳等节日或者某个季节,由特定的时间引发往事,抒感。

触景生情可以在看到某个场景,如观戏、运动会、春游等,引发联想,回忆起相关事情,抒发感情。

触景生情可以在看到某个人,如老太太、老爷爷、小孩等,从而想起与自己相关的亲人、朋友、同学,回忆往事抒发感情。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 抒情 情景 咏物

抒感,能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直观,能从人物的只言片语中,窥探出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与深刻感受,最大限度地提示人物精神风貌,从而达到寓情于物,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此,本文试从以下抒感的方法方面作探讨。

一、直接抒情:情感清晰,揣摩透彻

直接抒情常常有以下两种表达方式:

热烈奔放的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是指作者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在不可自制时让自己的情绪倾泻而出。

深沉含蓄的直接抒情。如郁达夫的《怀鲁迅》中奔丧的一段“这不是寻常的奔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作者带着深沉的思索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抒情要真挚热烈。“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对所要歌颂和赞美的东西感受越深,所蓄积的感情才不能勉强,不能“为赋新诗强说愁”。只有抒发的是真实的情感,才会感染人,激励人。

②抒发的情感要生动、具体。“情随事生”,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感情的强弱程度是不一样的。人的情感也是在变化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各有归类,又各有强弱层次,因而在抒情时,在避免概念化的、公式化的、呆板化的、空洞化的抒情。

③抒情要积极健康。人的情感健康。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写文章时,要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健康进步的、使人振奋的情感来抒发。

二、间接抒情:情感朦胧,理解迂曲

间接抒情是一种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的抒情,也即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的方式来抒情。间接抒情可分咏物寓情、借景抒情、即事抒情等。

(1)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己或抒情主人公因某种际遇而获得的强烈感受渗透到精心选取的景物中去,通过对景物的点染描绘,将主观感受显现出来。这样,虽然展现在读者前面的是一幅幅“自然景致”,但这景是缘于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之情而布的,因而也就多少失去了它的自然本性,而带上了主观色彩。看似写景,实为显情,以形成与所作人物、事件相谐的情绪氛围。

(2)咏物寓情。通过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客观事物的描绘来寄寓作者自己的感情。此法与“融情于物”有所相同,即都有要通过某种事物来抒情,但也有区别,此法重在“寓”,即所写事物应具有象征意义。其特点是只描写对象,一般不出现抒情性的语言,作者的感情完全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委婉曲折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即事抒情。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随着事件的展开,不动声色地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渗透融会在叙事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味、思考,这种融情于事的笔法就是即事抒情。由于不是专门的抒发和渲染,既省了笔墨,又使文章真实简练、含蓄蕴藉。

间接抒情还可以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结合表现,或与直接抒情结合使用。

间接抒情要注意以抒情为目的。借事传情、借理生情或借理喻情都有是抒情的手段,如果情不胜物,那就本末倒置了。

三、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溢景里

情景交融指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情景妙合,水融的抒情方法。它是借景抒情最为理想的艺术境界和效果,这种艺术境界和效果要写景抒情的作品中表现为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景情结合。这种交融是了无痕迹的情与景会,水融,相糅相衬。

为了借景抒情,用景物赋予情感以形体,增强情感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作家对自然景物在审美感受和形象描绘中,必须“以我观物”,融情于景,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成为作家“心灵的图画”。自然景物形象的多变化,人的境遇、审美能务、趣味的差异以及审美观点的不同,决定了感触所生之情的多样性。俗云“年年岁岁有花开,岁岁年年花不同”。

四、叙事出情:事里含情,情事相融

叙事出情指通过叙事传达感情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抒情方法。情由事发,事为情之母体。为了使复杂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客观化,通过叙事抒情交代介绍感情产生、形成的因由、类别、强度,使感情有所依附。叙事出情,属间接抒情的重要一类,具有很好的抒情效果。事和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叙事性作品中,交代事件、描述情节是主要的,事件、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决定作品的布局结构,交代清楚其始末、过程,并要求有条不紊,符合顺序。

五、咏物言志:物象鲜明,情感深沉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意境构思神似情景交融

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意境品评绘画作品,画作的意境体现了作品的深邃精神内涵,在风景写生中营造意境是教学的重要要求。

意境是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它以各种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浓烈的画面气氛和超脱自然的客观物象,表现一种情景交融、物我贯通,无比广阔的艺术的化境。

意境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且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偕,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中国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是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①这指明了绘画的意境。然而不同的艺术家对意境的理解不一,如:北宋郭熙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李可染说“意境”是绘画的灵魂;唐代刘禹锡的“象外之象”“境生于象外”;有的艺术家重“实景”,有的重“真景”,有的重“梦景”,有的重“神景”。在今天的色彩风景写生中,笔者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以景表情,以独特的构思达到画面有序,气氛浓烈,物象神似,感人至深。色彩风景写生时要求充分的投入,完善画面元素优化,增强画面的意境表达。

写生时营造意境,要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要做到这种境界,就要处理好由景生情,以情表意,由意入境的关系,必须在色彩写生时从多方面进行创造。

第一,格调高雅,深思周密的构思。一幅色彩风景写生作品的格调优雅,耐人寻味,它直接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气质,因此加强自我修养必不可少。面对自然景物在营造意境时首先是选景,选择你感兴趣的景,由景生情,以情观景,从而把看到的繁杂的景物在大脑中加工成艺术形象,确定立意和表现形式。立意或是明快的、简朴的,或是秀美的、苍劲的……不同立意应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笔触的运用、色彩的薄厚、调子明度高低……通过点、线、面、色有机变化组合的视觉造型语言营造意境中的具体形象。立意与形式确定后采取相应的构图方式,如边角构图,三角构图,S形构图等。从构图的规律和法则净化画面中的各种构成元素,如区分物象均衡、对比、节奏、变化统一、主次、虚实、前后、藏露等巧妙的经营位置,以虚求实,以真求神,以有求无,无限寓于有限之中营造象外之境。在这个过程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的妙境。

第二,画面的色调营造一种气氛,就是说要有境。色彩的不同倾向可传达不同的情境,如倾向大红色调让人感到热烈、兴奋,充满激情,使人联想到中午或夏天等;倾向黄的色调让人感觉成熟,使人联想到秋天;冷色调让人感觉凄凉、阴冷,使人联想到雨天或早晨。不同的色调让人感受和联想到不同情境。色调对于作者更能表现当时的感受和情绪,更能使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画作的整体魅力。第三,建造画面秩序和情景。提炼所画物象的各种关系,一幅画中所有表现对象的主宾、空间、透视、轻重等各种对比关系突出体现了其思想内容。反之画面对象平均、秩序混乱、思想模糊不清,让人看不清、没启迪,更谈不上美,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我们画画时要从大小、前后、虚实、远近、高低、冷暖等对比关系;视角变化,画幅大小长短等构图的形式,语言表达形式,材料运用及笔触变化等方面,通过概括、加减、聚散、夸张、重叠等艺术手法的处理给画面建造秩序和情景,清楚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情感,使画面有更深的精神内涵。

第四,注重“神似”。神似是中国画的理念,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强调山水画的“畅神”概念,强调主观作用,抒发胸怀,发挥以形似传神的写意功能。在风景写生中自然物的繁杂不可能都画出,这时我们为解决此问题,应简洁地概括追求形似,以画印象,画感觉取代客观对象。在风景画中忽略或放弃具体的自然景物的细节描绘,取而代之的是意象描绘,注重抒发主观情绪,强调“意”的表达,不拘泥于“形”似和“笔”到,但有时意到,笔不到,形不似,则减弱意境成分。对于“神似”要恰当地把握,才能加强意境。总之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如北宋范宽的《蹊山行旅图》,树丛掩映之下的小人及驴马,人与自然的比例充分表现了人对自然崇敬的高远意境。西方画家也不例外,如法国画家彼爱尔·波纳尔风景油画《棕榈之枝》的空间意境表现独具匠心,他画中光线强烈,色彩纯度很高,画面中间色彩略有变化的红房子,画面上方棕榈叶从头到尾画出许多变化。远处明亮蓝色背景映衬出高高低低不同的造型,细微多样的描绘使画面层次丰富多彩,近景与远景的区分造成空间气韵,色块对比和光影效果引人入神。画中人物很“虚”,隐约的轮廓造成人物“神似”和蓝色背景相协调,中景的房子清晰可见,这种虚实对比和高纯补色对比,使整幅画处于阳光明媚人物闲逸意境中。画中虚实情境和空间韵致的高度意象化和精神化,有如闲逸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作者心里荡漾。这是巧妙地利用虚与实、藏与露的艺术处理手法造成的一种高境界;相反,则境界愈小。从中外大师物象处理中可以看出,各种物体在情境中相互包容、渗透与变化,从而构成深远的意境,使之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幻觉和相应的情趣。审美的愉悦不仅在于美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于反映过程中美的再创造。在创造性的意境想象中,审美者能获得无穷之味、不尽之意。意境是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融合的结晶,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意境的营造是绘画的灵魂,也是构图艺术的最终目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最终目的,融情于景是构思、营造意境的绘画构成方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宋·苏轼),既达到了意境的造化,又不失构图艺术的美感内涵,借景抒情,完美契合,超以象外。色彩风景写生不论是油画还是水彩画、水粉画,在写生过程中需注重构思构图、情感的融入及意境的营造。写生是一种绘画综合能力的训练,大家要重视结合各知识点的综合利用,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各种因素融合一体。面对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优美动人的风景,画出佳作来,顺利地完成写生课程任务。

注释:

①夏征农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P2026.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7

1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的分类

总结我国古代的诗词,不难看出这些词中运用的意境大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情境交融。其中情境交融又包括情中见景、景中藏情、情景并茂等三个类型。情境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2)虚实相生。即作品中有虚有实,描写的景象虚实相结合。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最高一个级别,也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

2意境特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情景交融

情境交融就是作者的情感和画面和眼前的景物相结合,景象勾起作者的思绪,感染作者的情感,而作者因为自己的思绪又联想到景物,两者结合使得情境交融作者的思维会更上一个层次,勾勒一个独立的意念中的精神世界。具体来说:1)景中藏情。景中藏情的有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这样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首景中藏情的送别诗,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感情是十分恋恋不舍的留恋之情,诗词的前两句描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三月和黄鹤楼,而后两句则是以帆船的远去和浩瀚的长江为背景渲染出作者送别友人时看着帆船越走越远消失在无尽的长江尽头的留恋之情。浩瀚的长江,远去的故人的帆船,远处的天际等相互结合生成一幅意境开阔的送别画面,表达出作者的情思不绝。2)情中见景。情中见景一般都是作者直抒胸臆,表现方式一般是作者因为自身的情感因素而联想到相应的情境,;例如杜秋娘的《金缕衣》中这样写,“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一首诗本来是劝解人珍惜时间的,但是作者利用的花开这折枝的比喻来更好的说明这一问题,使得花开折枝的景象明朗的出现在读者的眼前,更加明了。并且作者把这一情感寓于花身上,是在这样的情感中才想到了利用花的这个比喻,是作者在怀揣这样的情感时在意境中看到了这样的场景。3)情景并茂。情景并茂是作者把写景和抒情混为一体,把自身的情感和景物的景象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景我相融”的意境高度,使得作者直接景物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通。例如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这样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中的景物有“月落”“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还有作者听到的“乌啼”等,这些一个个的单独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夜桥枫泊”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悲伤寂凉的意境,也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这首诗中,作者把自身的感情寄托于夜晚窗外的种种景物,使得景物也蒙上了作者悲凉的感彩,可以说是情景并茂。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就已经分出了物我之境,具体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这就是说在情感的表达方面要依赖于主人公的自身的情感,这个时候看到的景物,景物就会带上作者的主观认识事物的思想,而如果在看景物的时候没有带有任何的感彩,景物和景象也就和作者无关,更不存在感情上的交融。那么如果用“有我之境”观察事物就会直抒胸臆地把作者的情感作用于景物上,也是表达情感的直接方式。而无我之境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就相对比较含蓄,作者的感情都隐藏在景物中。但是人物感情的表达都和借助与景物分不开,因此情境交融是主要的意境特征。

(2)虚实结合

在文学中进行表达的时候有时候是为了帮助表达主题,有时候是情境的需要很多时候会用到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展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一个主要特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实景,即诗人去游园的时候看到了台阶上的苔藓,并且看到了很久没有开的院子小门,觉得这次的游园很扫兴,于是转身要走。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作者虽然没有进到院子里面去,却在墙外看到了一直跃出墙来的红杏枝,这是作者就产生了联想“院子里的植物一定长得很茂盛,要么怎么这支红杏会隔着墙就生长出来了呢?由此可见虽然我没有看到院子里的茂盛景象,但是通过这一支出墙的红杏的就可以推断墙里面的茂盛景象。”这一种把眼前看到的较为惨淡的景象和作者心中由推测虚构的较为繁华的景象是虚实结合的描写,也表达出作者由一开始的游园失望,后来因为对园中的茂盛景象感到欣喜的一个情感变化过程,这中间有一种意境变化到了另外一种意境,两种意境的变化和作者的自身情感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又如贾岛的《剑客》中这样写,“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一首诗的表面意思是作者用了十年的时间打磨了自己的宝剑,却没有用过一次,今天把这把宝剑拿出来试试,看看谁有不平之事就可以为他打抱不平。这是诗词的表面意思也是作者表述的实景。但是细细读来,作者表达的深层次意思却是自身寒窗苦读十年却没有被重用,如果自己的才华得到了重用和认可,就一定会为百姓做好事为百姓打抱不平。这一层意思作者没有在诗词中用文字表达出来,但是作者通过磨砺宝剑的实在情境联想到了自身的命运,使得文章即使没有提及自己寒窗苦读的经历也会联想到这样的意境。这样,可以让读者意味无穷的同时,也会同情作者的命运,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虚实结合后产生的另外一种完全升华于纯粹写实的情境所带来的震撼的效果。读者在欣赏的时候也只有读懂了作者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才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理解作者的用心良苦。

(3)韵味无穷

韵味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是作者想要表达倒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东西,要靠读者的悟性和领会能力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去向。而在读者领会这种韵味的时候,又会因为读者的认识和阅历的不同而对这种意蕴产生不尽相同的理解。这种韵味是一种咀嚼不尽的回味无穷的美好感觉,作者即使收住了笔锋但是其心理上的感情还在延续,而相对来说读者即使是读完了文字作品,但是这种文字中蕴含的情调还在心间荡漾,难以戛然而止,因此在情感上和思绪上都会绵延不尽。例如《三国演义》首页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4]。《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着名小说,这一开头词中的每一句都是对小说中的一个阶段或是一个整体的概括总结。描写出了《三国演义》故事中的人物的斗争,英雄的成败,世事变迁,有得有失,恢弘的气势等,将这一部恢弘巨制用区区几个字概括的淋漓尽致却又巧妙恰当,让人读起来就能够联想到其中的各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并感受到小说所展现出来的巨大的吸引力,令人回味无穷,意味犹尽。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主要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韵味无穷的特征。但是这三个特征在意境表现中又有不同的分工,其中情境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虚实结合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这几种特征的恰当结合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文学作品的生命活力和文学的魅力。

3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大体来说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类的,这些作品中意境的运用都离不开这几种模式,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总结出了这几个特征对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8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认为意与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情随境生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的就是由意及境的过程。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阳头扬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诗中的人物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王》:“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因薄幕起,兴是清秋发。”《宿中同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日照一孤舟。”崔景页 《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上,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这类诗中,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景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景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这首词共三叠,层次很分明,景物的转换引起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又反过来改换了景物的色调,可以说是达到了“意与境深”的地步。

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自己,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

二、移情入景

在意境隽永的抒情作品中,“一切景语皆语也。”(王国维《人间语话》)。景物是有开的,实的,情思是无形的,虚的,化情思为景物,就是以神求形,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通过境来表现意。譬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崔莺莺送别张生赴试时唱的一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布满青云的天,铺满落花的地,秋风萧瑟,北雁南归,连排四个景物,画出一片荒落衰败的景色,正好衬托出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一派灰蒙中也有一片红色的树林,在别人看来“红于二月花”的枫林,映入莺莺眼里,片片红枫都化作了离人的血泪。于是透过这萧条凄厉的秋色,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恋人伤别悲凉痛苦的心绪。秋凉与悲秋融成一体,构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

将情思化入景物的笔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一词一物,一句一景,看起来它们互不干涉,但并不各自为政。这是因为每个景物都呈现一种枯瘦昏暗的色调,连那小桥流水也仿佛没精打彩的样子,于是这些景物将结连成为一脉景色,这沉沉暮勾通,正适应着天涯孤客的肠断心裂。这里用景物的色调来把情思溶入景物的。

移情入境,景不过是达情的媒介。情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们的媒介物,这就是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产生诗的意境。

三、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各有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古代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登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冈,良苗亦怀新”。杜甫《发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再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二:“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诗人体贴鸬鹚那种欲近人又畏人的心情,向它表示亲近,欢迎它常来作客。诗人和鸬鹚达到了凉解,建立了友谊,他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不论运用何种手法,都是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景生情,情生景,形神兼备,虚实相生,从而创造出生动优美、韵致精深的意境。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要像欣赏音乐一样,要有心灵的参与,要用心地去领悟,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要让自己的思绪在诗人创造的诗歌的意境美中驰骋翱翔。既要用上述的方法对诗歌的意境美进行比较深入的赏析,又不要拘泥于这些方法,不要拘泥于前人已有的对诗歌注释,不要对诗歌做吹毛求疵的挑剔。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受到周围境和自身意(情)的影响因素太多,已完成的诗歌是诗人当时意境交融的结果,是已经凝固了的琥珀。让我们用欣赏琥珀的细心和敏锐的眼力,去品味琥珀的形、色、意之美,去体会琥珀形成的过程美!这诗歌的琥珀在每一位细心的欣赏者面前都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独特的意境美!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9

关键词:小学英语 英语教学 情景剧 开发 运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51-01

小学英语因其特殊性,课堂教学中,一般以汉语为主,英语交流的几乎不多。为此,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尤为重要,而“情景剧”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和开发贴近生活的“情景剧”,让学生在自由的情境中互动和和合作,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景剧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单词、句型,让学生在交际中玩中学、学中练。下面,简单谈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景剧的实施途径。

1 根据年级和课型灵活创编与表演

小学英语起始年级的英语内容简单,以简单的1-2句话为对话形式,因此,情景剧的创设和表演也极为简单。教师应将单词、短语和句子首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先梳理和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再通过情景剧的表演而强化这些知识,因为,起始年级的小学生的英语基础本身极少,如果不引领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铺垫,情景剧也没法开展,就是开展,也是汉语,起不到巩固和强化基础知识的作用,更起不到英语的综合运用之功效。

如,学习三上Unit6 Colours时,对于Story time的第一幅图片的内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创编和表演情景剧,让学生模仿图片内容而表演出来。但表演之前,教师应务必让学生掌握Look at… It is… 两个句型,而这两个句型中的“看……”“是……”,再引领学生复习服装名称,如T-shirt、shirt、cap、jacket等,对于颜色的名词,也应该先掌握,如red、green、yellow、orange等,再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就轻松了许多,学生们也感到不陌生:A: Look at my skirt,it is red. B: It is nice/cool/… 并且,情景剧的表演也促使孩子们“活学活用”。

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因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此时的情景剧,除了教师指导之外,可以把创编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Story time结束之后,就把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的单词、短语和句型进行情景剧的创编,让学生先将要使用的单词、短语、句子写下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对话设计,上课时表演出来。如阅读了The king’s new clothes后,教师布置任务,针对某一个片段或内容编写一个小短剧,上课时小组汇报表演。这样的情景剧,既有效复习课文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2 利用熟悉的人或事创编,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目前网络资源的普遍、电视、电脑的普及,小学生观看的动画片与日倍增,知道的明星、歌星数不胜数,甚至天文、地理、历史、科学也涉猎颇多,使小学生兴趣广泛,接触的人或事也多,因此,孩子在一起共同的话题也比较多,利用孩子的年龄特点、喜好、兴趣等投其所好,编排情境,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合作表演、合作创编,小组学习兴趣高、活动热烈有序。

如,学习新译林4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片进行表演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创编,模仿乔丹、姚明等篮球运动员的投篮的情境,而进行表演I can play basketball like Yao ming. Wow, how great等,这样,教学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人或事,情景剧更富于趣味性、情趣性。

3 情景剧应凸显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融合

情景剧的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因此,情景剧应注重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备的原则,使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融合,起到“一箭双雕”之效。

情景剧,不仅仅注重戏剧的表演、戏剧的再现、矛盾的冲突,也应注重在情景剧中融入儿歌、chant、游戏等,使学生在趣中学、学中练、乐中学、学中玩。

如,学习Helping our parents时,引导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的情景,在情景中使用chant,增添情景剧的趣味性与知识性。如:

Mr bear Mr bear

What are you doing?

I am dancing, dancing, dancing.

Cha cha cha.

Miss Robbot Miss Robbot

What are you doing?

I am hopping , hopping, hopping

Hop hop hop

……

这样的情景剧既趣味浓厚,也融知识于一体,并且边唱边演,给孩子们发挥的空间,兴趣更急浓厚。

此外,在情景剧中融于游戏、竞赛、挑战性的活动或者环节,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孩子们的快乐合作学习和活动。

情景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与开展,应注重趣味性与知识性的融合,学段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并将学生熟悉的人或事而融入情景剧,再注重情景剧的延伸与拓展,那么,情景剧将为孩子们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锻炼口语的机会,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培养小组合租意识,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10

采用借景抒情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中有我的感受。

借景抒情的作用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回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答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借景抒情是写景和写人记叙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表现技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借助描绘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文中人物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感情和感受两种。感情是受到对方的行为和状态影响而产生的人对人、人对物、物对人的爱、憎等心理,体现的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态度。感受是对方的行为或状态影响而生成的一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更多的表现为人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关系;而感受更多的表现的是受对方影响后感觉主体生成的独立心理状态。

(来源:文章屋网 )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1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支付宝;场景化金融;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量的消费行为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而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一场基于场景的视觉竞争。而传统产品设计思路并不是以场景为出发点,在未来的场景化金融时代很可能会逐渐脱离市场。所以未来将越来越重视将产品设计与场景相结合,而掌握产品设计中如何挖掘设计新思路,如何将场景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又该基于哪些场景进行将是未来金融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研究场景化金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场景化金融概述

(一)场景化金融概念

互联网发展使信息全球化造就了人们口中的“地球村”,而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让各行各业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向金融化发展,于是我们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与传统金融概念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是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的创新型金融,而将这种创新型金融下产生的金融需求与各种场景相融合,让金融需求变得更加自然,风险定价更加准确,使现金流处于可视或可控状态就是所谓的“场景化金融”。

(二)场景化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互联网推动金融发展的潮流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极为迅速,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贷、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六大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各平台间的发展日益同质化,如何有效的运用数据,及时的获取用户需求,扩大市场,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了开发商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如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成功,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信息的交互场景、人与商品之间的消费场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场景的成功,是场景引起了用户需求从而导致用户的相关行为。在本质诠释人与资金关系的金融行业,场景的应用已初出茅庐,电商巨头场景生态布局占有明显优势,在汽车行业竞争对手强大,在旅游业成为新的爆发点,在校园不断延伸与完善,在医疗方面普遍普及度较低,在房地产行业趋于白热化。就整体情况而言,金融行业都还是在传统的互联网金融向场景化过渡阶段,接下来就需要把这种过渡转接到场景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行业,着力培养校园毕业后市场的场景入口,更深层次的了解用户需求,引导市场进行转变,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向着垂直、细化领域发展,打造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理财平台和融资供应链。

三、案例分析—支付宝场景应用

(一)支付宝场景应用

1.支付宝简介。支付宝是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旗下有“支付宝”与“支付宝钱包”两个独立品牌,致力于提供“简单、安全、快速”的支付解决方案。其主要涉及网购担保交易、网络支付、转账、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水电煤缴费、个人理财等多个领域。在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后,支付宝接入手机端口,开通支付宝手机支付功能,对客户私人电子商务交易进行支付,为百货零售业、电影业、连锁业和出租车行业提供服务,同时还推出了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成为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领域最为普遍的合作伙伴。2015年7月支付宝9.0版本打造蚂蚁金服超级APP,让支付宝成为支付宝钱包、微信、和大众点评的结合体,其中场景拓展变得系统化、生态化和多元化。2016年5月,支付宝医保移动支付平台上线,结合群众医疗支付需求场景,开始在深圳6家医院落地试运行。11月1日支付宝为迎合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入住苹果AppStore,将自身便捷的优势和苹果的品牌效应相结合,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厂商。2.支付宝发展中场景的应用。第一,支付宝中的社交场景应用。支付宝是将社交场景融入到发展之中的典型例子,它将自身所开发的红包、转账等资金往来功能运用在微信、qq等多种社交应用软件上。在微信、qq等社交应用软件发展的浪潮下,支付宝的应用更是得到进一步的普及。支付宝看到了社交场景与金融相结合所带来的优势,选择与当前最为方便、快捷、普遍的社交软件合作,亦是将社交场景与自身的金融服务相融合,进一步确保在场景化金融发展的潮流中不被淘汰。第二,支付宝中的旅游场景应用。人们在闲暇之余通常会选择外出旅游以缓解自己工作之中的压力,支付宝抓住了其中的商机,开发了周末游,用户通过支付宝APP点击周末游,会通过定位用户所在位置为用户提供相关旅游景点,从订票到返回服务一体化。在旅游过程中,支付宝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支付工具,而将旅游场景运用到支付宝中亦是将金融与消费场景相结合。第三,支付宝中的网购场景应用。支付宝最初就是为购物平台淘宝网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所以将网购场景运用到其发展中乃情理之中。以蚂蚁花呗为例,它通过支付宝最初为消费者提供2000元的消费额度,在网购时提供贷款消费,以用户生活中的网购场景为基础,在无收入的校园市场极为受欢迎。它一方面与电子商务平台连接吸引消费者,一方面通过欠款额向消费者收取贷款利息,大大的吸引了无收入或低收入的客户群体,把网购场景同支付宝融合,扩大市场占有率。第四,支付宝中的娱乐场景应用。提供娱乐消遣活动是吸取资金的重要方式,支付宝中的淘票票和游戏中心就是致力于提供休闲娱乐场景选择的平台,通过支付宝订购自己喜欢的电影票和下载自己喜欢的游戏,一方面支付宝可从相应的战略合作伙伴收取相关服务费用,另一方面用户消耗使用的流量也会使得运营商获利,从而使得支付宝从娱乐场景消费中获取利益,扩大用户群体。

(二)支付宝场景金融发展建议

支付宝作为颇具影响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其实一直没有脱离“场景”二字,而以前很少有专家学者将支付宝发展过程同场景金融结合分析,并不是支付宝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利用场景,而是那时场景化金融这个概念还没有诞生。在我看来,支付宝未来的道路必然与场景化不可分割,因此为促进支付宝场景化金融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高效获取场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谁能率先取得数据和懂得分析数据,谁就掌握了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也就掌握了未来拓宽领域的风向标。因此,支付宝须利用大数据拓展产品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开发客户群体中的新场景。2.实行社群分区服务。支付宝应基于场景将具有相同特征和需求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对他们提供同一场景下的同一类服务,而对于相同场景下不同特征和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适合的、最佳的服务。支付宝可以在相同的消费场景下用不同的消费逻辑设计产品,使得产品服务与消费者更加匹配,增强客户粘性。3.创新支付方式。如今大多数第三方支付都是通过账号密码进行操作,其实很多情况下存在风险问题。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识别支付,是否也可以通过扫描其它东西进行支付操作呢。例如在支付时需要识别用户的一些特征:眼睛,指纹,甚至是五官各个部位。相信在这样的创新支付下,支付宝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4.实行多方跨领域合作。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场景化金融具有“跨界即连接”的特征。当支付宝拥有大量的战略合作伙伴时,那么合作者所累积的客户资源就会成为支付宝的新客户群体。战略合作伙伴声誉越好,市场越广,越具有业界影响力,越有利于开发自己的新客户群体。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行多方跨领域合作实现了双方数据流的交换,为场景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我国场景化金融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场景化金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借贷支付方式已从单一平台逐渐向生活各个场景平台靠近,融资理财工具也出现大量新型平台。从对支付宝场景化金融的运用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金融中融入场景,这极大的拓展了其发展空间,实现金融需求同场景相结合。场景化金融的发展之路已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产品设计需完善

就目前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许多金融产品在设计中为迎合市场,效仿市场受大众欢迎的产品,逐渐违背了产品设计之初的市场发展方向,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花费巨大成本买进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面。但由于技术开发具有“”单方面产品核心技术”特点,使得引进技术与被效仿的技术存在质的差异,从而开发的产品出现“杂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现象。

(二)风控能力待加强

现行金融市场处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向场景化金融市场的过渡阶段,场景的挖掘和应用在增加产品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据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上半年通过网络购物被骗案例达五百多万起,总额近十二亿。在这庞大的数据背后,都是现行金融行业风控能力不足的体现。

(三)消费场景需增多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场景挖掘不足,使得市场的产品功能趋于同质化,这使得金融市场缺乏创新意识,若长此以往,一旦上市产品不受大众欢迎,将会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出现萎靡,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信用体系需完善

随着场景化金融时代的到来,要求产品设计提供的金融服务要与场景相匹配,技术分析更为复杂,大量涌向市场的产品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导致不法分子利用其中漏洞,致使消费者蒙受损失。消费者缺乏安全保障,就会大大减少产品使用率,使得开发成本提高,出现发展的“瓶颈”状况。

五、场景化金融发展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场景化金融发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突破口,将场景和金融结合促进发展,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产品设计出发点

产品设计是一个较为程序化的、完整的生产过程,它不单是一个企业行为,亦不仅仅是使用生产技术及科学技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塑造,而是在对市场、消费者考察之后,从客户的生活场景中选取产品设计的出发原点,为设计师寻找产品设计新的突破口。同时,我们须认识到:客户并不是为了支付而消费,而是为了消费而支付,确切的说,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某一场景让消费者愿意发生支付行为。所以,产品设计首先要基于生活中某一消费场景,让客户基于场景而消费,而不单是实现某一功能或是谋取利益。

(二)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场景

大数据是各个开发市场最为宝贵的资源,在产品设计之中,我们可以向阿里巴巴学习:利用整个大数据产业链,将数据库和产品分开管理,然后基于客户消费情况进行数据跟踪,主要利用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预测性分析、数据挖掘算法等手段发掘场景,将广告优化、市场营销等同大数据结合为产品提供强有力的后备支持。除此之外,须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新场景给产品设计提供新思路,将产品设计中接入各种关系链所带来的场景,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

(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金融市场的多层次结构影响效率提高,可将其界限划分更明确,简化层次之间交互的复杂性。促进产品开发商、银行、消费者的合作,使得开发商能够及时获得效益,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同时开发商需缩短渠道长度、减少渠道层级,使产品涉及渠道扁平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客户和开发商之间的信息交互渠道,使其可以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获取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加快对消费者的反应速度,减少对多级渠道收集信息功能的依靠,降低交易的时间成本。在金融市场内部需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这会使得参与者自觉遵循市场规则,降低交易的内部管理成本和考核成本。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信用体系

从国家角度来说,我国风险管理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建立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上,考虑我国市场的状况,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使得政府操作降低风险,市场运作更加有效。同时,须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调动资源的能力,有效整合现有信用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构建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优胜劣汰,促进创新。以开发商的角度来说,由于场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获取客户信息,此过程中为保证相关信息不泄露,可引进技术防止外界因素对数据库的攻击,同时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减少各个不同岗位人员的相互接触,避免内幕操作。开发商还可在筹集资金时接入银行端口,增加银行入口的打开频率,通过银行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并再次建立客户档案,使得风险管理体系和信用体系得到双重保险,并依靠国际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性降低外部风险。

参考文献

[1]童芬芬.金融场景化将成未来支付趋势[J].中华工商时报,2015,(07).

[2]杨旭,.基于场景化的流量经营研究[J].管理探索,2016,(06).

[3]虞洁颖.支付宝网络支付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6,(11).

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12

关键词:大江东;金融小镇;景观设计

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与生态平衡的重视,人们在享受便利的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希望能够更多地接触或回归大自然。作为人们工作的重要场所而言,其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们工作时的心情与身心健康。长久以往,人们逐渐的提出了一种新的景观设计一办公空间的景观设计。

商务办公景观顾名思义是指办公楼周边包括办公楼内庭的景观设计,商务办公空间具有“简捷、快速、高效”特点。景观功能空间的基本特性也可以与之适应包含简约、通达、开敞的设计概念。

商务办公景观以办公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为满足办公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所以需要通过自然材料与生态景色的相互配置,以柔化办公建筑的工业感,调动办公人群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强调灵活可变的办公空间,加强景观设计的融入感。

国内办公景观设计经过不断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景观设计中人性化设计匮乏;对设计场所主要适用人群的需要把握不够准确;交通混乱、停车y等。其中整体景观排水不畅,存在雨天“看海”现象尤为严重。

下面就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大江东的小镇的景观规划设计。

1.工程概况背景

本基地位于杭州市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内,位于大江东中心区,临近钱塘江畔。金融小镇为套整个大江东产业而存在,功能上配置了一层的沿街商业、停车库、设备用房、2-5层商务办公组团等。金融小镇项目为EPC项目,即工程总承包项目,建筑采用的是装配式建筑。

2.景观设计方案

2.1设计理念――绿色创想空间

简洁、秩序、人性化的绿色空间为目标,提出创造“绿色创想空间”的设计理念,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塑造集休息、观赏、交流和集会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人文化、特色化的生态环境。体现独特的企业文化精神及企业形象。

景观定位:

(1)人性化的办公空间――创造符合人的尺度的交流空间以丰富、细致的设计和优美的环境来满足办公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生态的休闲空间――重新构筑自然环境,使办公人员在轻松、舒适的室外环境中与自然亲近,与同事交流,释放苦闷。

2.2设计手法

(1)将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完美结合,体现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

(2)植物配置以本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通过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区域达到四季常绿;

(3)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周围的绿地不仅可以对小品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全区的绿地形成以集中绿地为中心的绿地体系;

(4)景观设计营造出品味高雅的文化环境,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3.设计难点

3.1屋顶绿化

由于金融小镇建筑一层为停车库,沿街商业,从效果考虑并同时达到30%绿地率的要求,需要在建筑二层屋面及五层屋顶设计大面积的景观绿化。

屋面的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的荷载要求,屋面植物的排水及覆土要求。因为金融小镇的建筑采用的是工业化的装配建筑,所以屋面的荷载不大,只能负荷300mm高的覆土,只有少部分区域能负荷500mm高的覆土。

由于金融小镇2-5层为商务办公组团,为了确保办公区域的通畅可达,景观设计需要避免因种植绿化植物而出现的花坛立面,所以在设计将铺装抬高与花坛齐平。

屋面绿化主要以常绿地被及球类、开花藤本为主,在重点区域点缀紫薇、桂花、早园竹等小乔,力求达到季节景观分明,色彩明快,空间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效果。

3.2透水材料的使用

为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金融小镇二层大屋面及五层屋顶铺装均采用透水铺装。一般在地面上的透水铺装基础多为碎石垫层,但是碎石荷载较重,无法在金融小镇的屋面使用。通过各种材料的对比,最后决定采用荷载轻的轻质陶粒。

由于陶粒表面过于圆滑,没有碎石的棱角,无法做到碎石垫层的稳定性,不利于上层透水铺装的表面平整。所以最终考虑先使用间隔3米。3米的砖砌体分仓隔断,在隔断内满铺陶粒,最后在陶粒上浇筑100-150mm厚的轻质透水混凝土稳定透水铺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