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岳阳楼记翻译

岳阳楼记翻译

时间:2023-05-29 17:38:30

岳阳楼记翻译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1

互文现象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很常见,但是,有些参考资料、甚至中学语文教材对个别的互文句的解释不够准确,对老师、对学生有一定的误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互文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做出归纳,使老师和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并明确它的含义和作用,以利于对教材的把握。

下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句,具体说说互文的几种常见形式,以及互文在教材、教参中的瑕与瑜:

一.单句互文

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渗透、补充映衬,合而生义。

例1: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是这样翻译的:“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翻译得多好呀!把“早”与“晚”;“阴”与“晴”两两互文的含义译得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气象万千的雄伟景象,表现出了“岳阳楼之大观也”的具体内涵。

但是,A.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却把它翻译成:“早晴晚阴。”

B.人教版《中学教材全解》又把它翻译为:“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光线昏暗。”

C.延边教育出版的《鼎尖教案》把它翻译成:“清晨湖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但注释又是跟前面语文教科书所翻译的是一致的,显然前后矛盾)

以上这三个资料的三种翻译很明显都是错误的,都是只简单地孤立地从字面上翻译,没有注意到互文的修辞方法,因而让人感到译得苍白又无味。

例2:“岸芷汀兰”;“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及上面说的三个教参中对这两句话的翻译如出一辙,都把“岸芷汀兰”翻译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把“去国怀乡”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我认为这样的翻译是欠妥的。试想,岸上和小洲上的植物生长就那么分明吗?难道岸上只生长小草,小洲上只生长兰花吗?偌大的湖岸、宽广的小洲,在宋代难道就有人特地栽种吗?有历史记载吗?显然无可考证。对这句话,我认为“岸”与“汀”,“芷”与“兰”两两互文,应该翻译为“岸上、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这样更符合实际,更能表现出洞庭湖景象优美的特点――青绿葱茏香气浓郁。

大家再想,范仲淹籍贯是今江苏人,而北宋的国都是在今开封,他出身贫寒,二岁而孤,家贫无依,也不是皇亲国戚,他的家乡怎能是国都,国都又怎能是他的家乡,就是他为官时难道他不离开国都就不思念家乡了吗?显而易见,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也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去”和“怀”;“国”和“乡”两两互文,应该译成:“离开国都、家乡,怀念国都、家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伟抱负。

二.偶句互文

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相互映衬,互相渗透,文义呼应。

例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选自《木兰诗》)

这句话很多资料都是这样翻译的:“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有的凯旋而归,有的战死疆场。”把“将军”与“壮士”、“死”与“归”两两互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了出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的时间之长,军旅生涯中历尽了千辛万苦,参加了无数次的惨烈的战斗,深刻地揭示了木兰从军时机智勇敢的形象。

例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选自《木兰诗》)

对这两句,不少资料如《鼎尖教案》、北京出版的《倍速学习法》等都是这样翻译的:“打开我东面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面楼阁的床上。”“对着窗子梳理头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中学语文教材没有注释)大家想,这样的翻译还能够充分表现出木兰从军十二年,而今凯旋归来时看到家里旧物时的那种久违重见和恢复女儿身时的喜悦和激动吗?回答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翻译只能表现出木兰的悠闲恬静、松散而无所事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不是吗?你看她:打开东楼阁的房门,漫不经心地看看,又慢悠悠地去打开西楼阁房门,坐在西楼阁的床上,休息片刻,她又对着窗子细致地摆弄着头发,又照照镜子闲适地贴上花黄。何等地闲适、多么地惬意呀!显然这与木兰荣归故里和她能够恢复女儿身时的欣喜心情是不相符的。由此可见,这种不合实际的错误翻译,是因为互文的修辞方法没有表现出来而造成的。

我认为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开”和“坐”、“东”和“西”两两互文,意为:“打开我东楼阁的房门,坐在我东楼阁的床上;打开我西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楼阁的床上。”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木兰从军之久,思乡之切,如今终于荣归故里了,看到家里原来的一草一木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的欣喜和亲切。

下句中“当”和“对”;“理”和“贴”两两互文,意思是:“对着窗子,照着镜子梳理头发,贴上花黄。”这样翻译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女扮男装之久,如今凯旋而归可以恢复女儿身的喜悦急切之情。

三.排比互文

排比互文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选自《木兰诗》)

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词语和“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四个词语分别互相渗透,参互成文,含义是“到东南西北各处市场上去买来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等军需用品”。这种翻译表现了木兰从军前筹备军需用品的急切并稳而不乱、井然有序的成熟老练的形象。

但是《鼎尖教案》《倍速学习法》等资料竟然把它译成“(木兰)到东市上买来骏马,到西市上买来鞍鞯,到南市上买来辔头,到北市上买来长鞭”。语文教材没有翻译。朋友,试想:木兰如果是这样的话,她还能是一个家喻户晓、智勇超群、令人崇拜的巾帼英雄吗?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呆头呆脑、精神不正常的人了――到一个集市上何不把所需要的军需用品能买到的都买齐,而是到一个集市上只买一样东西,还真的有点不厌其烦、不怕麻烦呢。真的就如此的悠闲自在吗?这与下文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争的吃紧是不相符的。她的聪明智慧哪里去了?诚如是,她还能做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吗?

当然中学语文教材中互文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林寒涧肃。”(郦道元《三峡》)等等,翻译这类互文的句子不能只望文而生义,不能被一些资料的错误解释误导!要瞻其前顾其后,上下兼顾,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前后割裂开来理解,只有认识了“庐山真面目”,才能真正地领略出作者的写作意旨。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2

不少学生由于不懂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结果常会出错误,还会闹出一些笑话。如何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主题。进而分析技巧呢?在这里,笔者想与中学生们谈谈文言文学习的一些方法,或许对于大家的学习能有一定的帮助。笔者认为文言文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原则和方法,它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十二个字,即“信、达、雅”和“留、换、增、删、调、选、引、缩、扩”。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三条基本原则。

所谓“信”,就是翻译时要忠实于文言文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地落实,或直译或意译,不歪曲原意,不添枝加叶、不望文生义、不牵强附会:更不随心所欲地撇开原文,去凭空编造。

所谓“达”,就是翻译出来的现代汉语要求表意明确,语言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整无缺,保持原文的语言不走样,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留有文言气。

所谓“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留、换、增、删、调、选、引、缩、扩”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词义和语法已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句子特点和组成句子的实词、虚词的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

一、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词语。文言文中凡是专有名词、物名、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以及一些固定词组(如成语)等,可照录保留。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降职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在翻译时把它们照搬到译文中去就行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译: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就灵性。

这句子中的“山”“水”“龙”古今词义相同,翻译时不用改变它的原意。

二、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有些词语古今差异较大,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已改变,在翻译时就要用相应的词语来替换。例如: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译: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便转身往回跑。

句子中的“还”通“旋”,是“转身”的意思。“走”古今词义不同,应换成“跑”字。

三、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份。在文言文翻译时,增补的情况最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居多,所以翻译时应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增补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句子中“年”“面”“居”都是单音节词,应增补为双音节词“年纪”“面对”“居住”。

2 文言文是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时应把量词增补上去。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译: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 句子成份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为了表意明确,应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村里人)看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便)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应将它们补上去,并用括号表示。

4 有些句子,它们的句子成份是完整的,但是为了上下文的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翻译时也要作适当的增补。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鱼为职业。(有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忘记了(划行)路程的远近。

四、删删去一些不译的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在句子中只起某些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因此,可删去不译。例如: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句子中的“夫”是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删去不译。

五、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它们的语序调整过来。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译:你太不聪明了。

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

译:有什么简陋呢?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状语后置)

译:行人在树下停留休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定语后置)

译:(马类中的)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一石饲料。

六、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十分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来翻译。例如: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根据上下文,这个句子中的“顾”用H项最恰当。

七、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很多,因此有些词很难从它的本义在现代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对这类词应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引申义来替代。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这里的“增”本义是增加,此处引申为扩大;“制”本义为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

八、缩缩就是简化。即把文言文中的一些繁笔合并翻译为简笔,使译文简洁通畅。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译:总计一条小船,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户,还有竹篷、木桨、火炉、茶壶、画卷及念珠各一件。

九、扩即对过于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类句子,翻译时如果不多用些笔墨,就难以把意思全部表达清楚。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3

《岳阳楼记》一文结尾处,“微斯人,吾谁与归?”历年中学语文课本上译注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初中文言文》注译为:微,无,没有。斯,这、此。指“古仁人”。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意为“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笔者纵阅多种版本古籍类书籍,且亦如是。如果仅此而已,读起来显得过于低沉而伤感,颇有悖于原文情绪高昂,积极进取的行文语调,和作者撰写此文时精神勃发之初衷。

据说作者撰写此文时,并未亲临过岳阳楼,仅是受友人滕子京之托,通过滕氏信中对其贬守巴陵郡后的作为、政绩的介绍,和滕氏所绘重修过的岳阳楼之形状、地理环境而写成的。作为平民出身而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业的知识分子、政治家,从他踏入仕途起,到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便针贬时弊,锐意改革。庆历年间,他大力推行庆历新政。须知历史上的任何改革,都势必要触及到统治阶级核心阶层的既得利益,一定会遭到激烈的阻挠和破坏。推行未几,庆历新政便以失败告终,范仲庵也和滕氏一样,以行边为由,出贬邠州。作为有理想、有抱负、且意志坚强的政治家,走到这一步,虽然他的改革尝试失败了,但他绝不认为这就是他事业的终结。他所追求的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逆境中努力进取,干出更大的一番事业来。

所以,当他接到滕氏的信后,他为有这样的同僚、朋友而感到高兴。对于滕子京所托,写什么呢?他是有斟酌的。至于郡之形胜,楼之景状,“前人之述备矣”,不是本文所要表述的主要内容。在通讯条件十分落后的时代,名山大川,楼台亭阁,是比较有效的宣传载体。因此,范仲淹考虑的是怎样利用这一有效的载体,通过滕氏处逆境而不颓废,遭贬谪仍思进取这个典型以及由此所折射出来的历代先贤的思想、行为,来激励、鼓舞和自己一样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们,同时也给历史留下一点什么,这就是作者撰写本文的指导思想。

接下来,文章在对“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境况及迁客骚人在这两种境况中表现出的不同思想感情的描写后,作者用“嗟夫,予尝求”引出本文的主旨议论,提出了“古仁人”所具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须知作者写作此文时,已曾几度宦海浮沉,最后又多次转知任所,皆德声政绩卓著,不久病故转知颖州途中,而他一生一直未曾沉沦过。表明作者这点睛之笔的议论,并非仅是写作此文时一时兴之所至,有感而发,而是他毕其一生从从政之道、为官之道、为人臣之道上,作过颇为艰辛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的结晶。这是作者撰写此文所要阐述、提倡,并迫切希望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高尚的思想境界。正因此,《岳阳楼记》这颗中华文化古籍中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明珠,照耀、鼓舞、教育和激励了中国历史上一代代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们。时至今时,乃至后代,她仍将昭示、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走向。

综上所述,“微斯人,吾谁与归”究竟怎么注译,笔者查阅了古今多种有关字、词的书籍,相关字句的注释与课本和辅导资料上的注释基本一致,且例句都是此句。但在《康熙字典》“归”字条中说:“又指趋曰归。”百度词典“归”字条中第3条:“趋向,去,往,归附。”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一道干什么呢?让人不知所宗。作者本文要赞美的是古仁人们高尚的境界,高尚的情怀;提倡和希望的是今人要从精神上寻找到自己的归属,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从精神境界、情怀上,向“古仁人”们看齐,以达到他们的高度,从精神上把自己“归附”到这类人类精英的行列中去。为此,这一句试注译如下。微:没有。归:归依,归附,有趋向,去,往的意思,引申为“达到”。“吾谁与归”系反问句式,反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全句可翻译为:这样的人早已离我们而去了呀!我还能和谁(一道通过努力)去达到(他们那样的思想境界呢)?其所以说它是反问句,是因为反问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我和谁一道呢?当然指的是我和滕子京们这些有识之士。句式一变,语调也就铿锵有力得多,首尾照应,和全文的行文意思、语调和谐地统一起来。

其实,笔者潜意识里,总认为“微”作“没有”注释,是囿于古文言文遣词造句的陈规,如“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此文中,倒认为“微”作“细微、轻微”注释,引申为“少”,译为“很少呀,这样的人”或“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呀!”用以强调这种境界之难能可贵,从而发出希望和像滕氏一样的当今这些有识之士一道去努力达到这一境界的感慨。这样上下文语意表达要连贯通达得多。且用反问句式表达,具有极强的倡导性和号召力,也似乎更接近于作者本文写作的原意。

本文内容为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古文言文注译辨析《“微斯人,吾谁与归”究竟怎样注译为好》。

(作者单位:湖北监利县朱河中学)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4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来联系,如“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表示日子、天气、籍贯的判断句也可不用判断词“是”,如“今天星期五”“明天晴天”“他甘肃人”等。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指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翻译时,主谓之间要加上“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者,……也”(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也”(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者也”(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连用“者也”)。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者,……”(主语后面有“者”,谓语后面无“也”)。如: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5)用“乃”“则”“即”“为”等帮助判断。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6)不用“者”“也”。如:刘备天下枭雄。(《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用“是”表示判断,是较为晚起的。如:①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大家还应注意如下几种特殊的判断句:

其一,表示比喻。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其二,表达较复杂的内容。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其三,解释原因的判断句。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怎样识别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不管哪种形式的被动句,我们在翻译时,都要在主语后面加“被”字。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

(1)“为”表被动。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2)“为……所”表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

(3)“见”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译为“白白地被欺骗”。

(4)“于”表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5)“见……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即不借助被动词,但意念上表示被动。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此句虽没有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怎样识别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中也可以省略,如主语、谓语的省略。碰到省略句,我们在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习惯上用括号表示。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常见的有:

(1)省略主语。如:忠之属也。(《曹刿论战》)该句省略了主语“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种做法。今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5

一、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长期以来,文言文给学生的感觉都是陌生的、无聊的,甚至有些学生简单地认为文言文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平时生活中谁也不会去应用,所以,能够正确地解答问题就可以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言文课堂效率的提高的。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概述。

1.思想上的不重视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待文言文的态度就是应对考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课堂文言文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的单一

一直以来在面对文言文教学时,大部分教师都选择的是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论是课文要求背诵全文或者是部分段落的文本还是对一些重点词汇的意思的掌握都选择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严重不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的培养。

3.文本自身的枯燥

文言文不比白话文,学生既不会断句,也不能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枯燥的文本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阻碍文言文魅力的展示。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重新展现文言文教学的魅力和价值,以为高质量文言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改下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1.反复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来说也是一样的,当学生能熟读成诵的时候,学生就能大致理解文本的含义。所以,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断句,也就是文言文中所说的“句读”,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否则,即便是学生将这些汉字熟练地读在一起也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断句,进而,为学生高质量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找文言虚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气词,这往往是断句的地方。但是,首先我们要清楚文言虚词都包括哪些,即:夫、盖、焉、惟、斯、也、矣、乎等。这些可能出现在句首,也可能出现在句尾,这些都是需要断句的地方。比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当然还可以通过修辞、辨别句型等方式来进行断句和停顿,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而且,对学生阅读语感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大意,进而,为提高文言文课堂的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2.自主整理

积累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整理习惯,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掌握一些常见文言文字词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积累中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提高翻译能力,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以“之”字为例,该字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一,但不同句子中含义也是不同的。如,在句子中充当代词作用。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在句子中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等等。总之,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整理,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质量,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先翻译后理解

翻译能力是考查文言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成绩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先翻译后理解的教学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翻译,对文本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进行重点句子的解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对于一些类似于《隆中对》《出师表》《愚公移山》等文本,我们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翻译和理解,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高质量文言文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因素,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确保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6

关键词:红楼梦;中医方剂名称;翻译原则

作者简介:穆春玲(1963-),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50-03

一、概述

中医方剂是中国医学的宝库,用方剂治病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国方剂是历代名医临床经验的浓缩和学术水平的精华。传统方剂经过历代中医的沿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卓著的临床疗效。由于中国方剂名称是中医学有的,在英译时找不到对应语,存在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是指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可明确标记的单个词语,非要兜圈子才能表达出来。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常常遇到词汇空缺现象(戴拥军 张德让,2004:78)。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着词汇空缺现象,它给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带来了困难。对于存在词汇空缺的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一要符合英语词语结构规律和用语习惯,二要保证源术语在英语中具有相等或相似的功能。

二、红楼中医方剂名称三种译名具体比较

曹雪芹用自己丰富的中医知识描写了《红楼梦》人物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和秦可卿等人的病因和症状,并针对其临床症状,写出应服用的中医方剂名称。虽然《红楼梦》涉及许多方剂名称,但由于《红楼梦》属于文学作品,其中的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应遵循忠实原文、“等效翻译”、简洁的原则,其翻译方法是:①音译+剂型;②直译+功效+剂型;③音译+意译+剂型;④意译法+剂型。通过比较杨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霍译(David Hawkes)和乔译(H. Bencraft Joly)18个方剂名称的译名,采取回译的方法,以“等效翻译”、简洁为翻译原则,对三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方剂名称翻译的方法和原则进行改译。

1.延年神验万全丹

在第27回,丫环小红找王熙凤说了一番话:“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曹雪芹,1998:298),杨采取意译,译为longevity pills(杨宪益,1994:394),回译为“长寿丸”;霍采取直译,译为Golden Myriad Macrobiotic Pills(Hawkes,1973:272),Myriad万,Macrobiotic延年,回译为“金万延年丸”;乔采取解释性翻译,译为long-life-great-efficacy-full-of-every-virtue pills(Joly,1982:256),译名过于繁琐,有违中医方剂翻译应简洁的原则。中医pill表示小丸,bolus表示大丸、丹,从只要两丸得知此药是大丸,采取意译的方法,可改译为“Macrobiotic Wonderful Bolus”。

2.人参养荣丸

在第28回,贾宝玉说林黛玉体弱多病,先天生的弱,禁不住一点风寒,贾宝玉建议林黛玉吃丸药,提到了气血双补的“人参养荣丸”、“八珍益母丸”、“左归丸”、“右归丸”、“麦味地黄丸”和滋养安神的“天王补心丹”(曹雪芹,1998:307)。

人参养荣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与主治:益气补血,养心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虚惊悸症,形瘦神疲,病后虚弱,行动喘咳等(李永来,2008:148)。杨译 ginseng tonic pills(杨宪益,1994:404);霍译Ginseng Tonic Pills;乔译ginseng as-a-restorative-of-the-system(Hawkes,1973:278),三者均采取了音译+意译+剂型的方法,但杨译和霍译更能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乔译为解释性翻译,缺乏简练。

3.八珍益母丸

八珍益母丸出自《景岳全书》,四物汤加四君子汤为八珍汤,“八珍汤”加益母草制成丸为八珍益母丸。其功能是补气血,调月经,主治妇女气血虚亏,月经不调,体弱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气血两虚者。杨把“益母草”用拉丁语leonurus表示,采取直译,译为Eight treasure-leonurus pills(杨宪益,1994:404),回译为“八种珍贵益母草丸”;霍把“益母草”用英语motherwort表示,也采取了直译,译为Eight Gem Motherwort Pills(Hawkes,1973:278),回译为“八种精华益母草丸”,二者的译文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此药是由八种益母草制成的,而不是由八种药材加入益母草制成;乔译Eight-precious-wholesome-to-mother’ pills(Joly,1982:262)采取的解释性翻译,没有保持方剂名称翻译要简洁的风格,可采取音译+剂型,改译为Bazhen Yimu Pills。

4.左归丸

左归丸出自《景岳全书》(李永来,2008:117),左归丸的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用于真阴不足症;杨译left-restorative(杨宪益,1994:404),采取意译,回译为“左补药”;霍译Sinistrals(Hawkes,1973:278),回译为 “左旋”,达不到“等效翻译”的效果;乔译Left-angelica(Joly,1982:262),采取意译+直译,回译为“左当归”,译文容易使人误认为此方的君药是“当归”。左归丸是补肾阴的方剂,采取意译+剂型的方法,改译为“Kidney-yin Restorative Bolus”。

5.右归丸

右归丸也出自《景岳全书》(李永来,2008:169),右归丸的功能与主治:温补肾阳,填补精血,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饮食少进,能使元阳得归其原,故名“右归丸”。杨采取意译,译为right-restorative(杨宪益,1994:404),回译为“右补药”;霍译Dextrals(Hawkes,1973:278),回译为“右旋”,达不到“等效翻译”的效果;乔采取直译+意译,译为Right-angelica(Joly,1982:262),回译为“右当归”,译文容易使人误认为此方的君药是“当归”。右归丸是补肾阳的方剂,采取意译+剂型的方法,改译为“Kidney-yang Restorative Bolus”。

6.麦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由六味中药材组成,其中熟地黄为君药,故名为六味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麦冬和五味子为麦味地黄丸,首见于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寿世保元》,功能与主治:滋肾养肺,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杨按构成此方剂的药材数+剂型的翻译方法,译为six-flavour-digitals pills(杨宪益,1994:404),因为麦味地黄丸是由八种药物而不是六种药物构成,此处为误译;霍译Adenophora Kidney Pills(Hawkes,1973:278)是按其补肾的功能翻译,回译为沙参肾丸。麦味地黄丸是由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和泽泻构成,不含沙参,译为Adenophora Kidney Pills为误译;乔采取直译的方法,译为Eight-flavour Rehmannia- glutinosa pills(Joly,1982:262),可回译为“八味地黄丸”;可采取音译+剂型的翻译方法,改译为Maiwei Dihuang pills。

7.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由十六味中药材制成,功能与主治: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阴虚血少,心烦不眠,心悸神疲(李永来,2008:446)。杨译 heavenly-king-fortifying-the heart pills(杨宪益,1994:404),霍译the Deva-king Cardiac Elixir Pills(Hawkes,1973:278),乔译the lord-of-heaven-strengthenthe -heart pills(Joly,1982:262),三者都采取了直译“天王”+功效“补心”+剂型“丸”,但都加入了宗教文化的元素。杨译“天王”heavenly-king带有中国文化的元素;霍译“天王”the Deva-king带有佛教的元素,而乔译“天王”lord-of-heaven带有基督教的色彩。采取意译+剂型的翻译方法,改译为“Cardiotonic Bolus”更能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

8.香雪润津丹

第30回贾宝玉见王夫人睡着,金钏儿在一边犯困,贾宝玉掏出一丸香雪润津丹喂在金钏儿口里(曹雪芹,1998:340),不巧被王夫人发现,大怒不止,金钏儿含冤跳井而死。香雪润津丹的“香雪”应为白梅花,梅花在早春盛开时犹如雪花般洁白,又清香袭人,故名“香雪”。《本草纲目》记载白梅花入肺、肝经,清香开胃,散郁化瘀,生津助气,尤其能止夏季暑热心烦、头昏头痛。以梅花为主要原料的“香雪润津丹”可以缓解由于暑湿困脾造成的乏力纳呆、食欲不振、烦热头痛,夏天服用可以解暑、清火。杨译a peppermint pastille(杨宪益,1994:445),回译为“薄荷丹”,我们无法考证“香雪润津丹”是否由薄荷制成,杨译应为误译;霍译a Fragrant Snow ‘quencher’(Hawkes,1973:312),采取直译“香雪Fragrant Snow”+功效“quencher熄灭,冷却”;乔采取直译+意译+剂型的翻译方法,译为scented-snow-for-moistening-mouth pills(Joly,1982:282),可改译为“White Plum Saliva-promoting Bolus”。

9.山羊血黎洞丸

第31回,贾宝玉见袭人吐了血,忙叫人拿来“山羊血黎洞丸”(曹雪芹,1998:345)。山羊血黎洞丸应是黎洞丸,黎洞丸源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功能与主治:行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淤血凝滞肿痛,痈疽疮毒(李永来,2008:311)。杨译 pills compounded with goats’blood(杨宪益,1994:451),属于“等效翻译”;霍译Hainan Kid’s blood Pills(Hawkes,1973:317),回译为“海南小山羊血丸”;乔译Li-Tung pills compounded with goat’s blood(Joly,1893:291),采取音译+意译,乔译较能表达原文的原意。

10.梅花点舌丹

在第42回,刘姥姥要离开贾府,贾母送给刘姥姥的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催生保命丹也有”(曹雪芹,1998:482)。

梅花点舌丹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其功能与主治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肿毒、疔疮等”(李永来,2008:567),杨译plum-blossom powder(杨宪益,1994:21),霍译 the Red Flower Poison Dispellers(Hawkes,1973:443),乔译plum-blossom-spotted-tongue pills(Joly,1982:392),分别回译为“梅花散”、“红花排毒丸”和“梅花点舌丸”。杨译采取直译的方法译为plum-blossom,但把“丹”误译为散powder;因为此方剂含有红花,霍采取意译,但“梅花”和the Red Flower不对等;乔采取直译,可采取直译Plum-blossom+意译Antidote功能+剂型bolus的方法,改译为Plum-blossom Antidote Bolus。

11.紫金锭

紫金锭为外用药,功能与主治为“辟瘟解毒,消肿止痛”。杨宪益采取直译方法,译为purple-gold pills(杨宪益,1994:21),紫金锭是外用药,pill为内服药,此方剂的剂型不能译为pill;霍采取直译+意译+剂型的翻译方法,译为the Old Gold Anti-Fever Pastilles(Hawkes,1973:443),回译为“老金退热锭”,译文与原意相差甚远。乔采取直译方法,译为purple-gold- ingot― pills(Joly,1982:392),此方剂的英译已经用了ingot(锭),pill实属画蛇添足,可采取音译+剂型的方法,改译为“Zijin Pastilles”。

12.活络丹

活络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邪留滞经络之症等。杨采取意译,译为tonic for the blood and restorative pills(杨宪益,1994:21),“tonic”为补药,把活络丹译为补药不妥;霍译为 Blood Renewing Elixir(Hawkes,1973:443),回译为“补血万灵药”;乔译为“vivifying-blood-vessels-pills”(Joly,1982:392)。“络”是中医有的术语,可改译为“Meridian-regulating Pills”。

13.催生保命丹

催生保命丹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主治产妇产育艰难,或横或逆。杨宪益漏译了此方剂;霍采取意译,译为 Easy Birth Pills(Hawkes,1973:443);乔采取直译,译为driving-offspring and preserving-life pills(Joly,1982:392),虽然达到了“等效翻译”,但不够简练。霍采取意译把催生保命丹译为 Easy Birth Pills,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传达了原意,译文简练。

14.安魂丸

在第73回,贾宝玉正在读书,忽听外面有响声。晴雯因见宝玉读书辛苦,便生一计,让宝玉假装吓着。晴雯便道:“……如今宝玉吓得颜色都变了,满身发热,我这会子还要上房里取安魂丸药去呢。”(曹雪芹,1998:842)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得知安魂丸具有安神的作用。乔利只译了56回,无此方剂名称的译名。杨宪益译a sedative(杨宪益,1994:363)和霍克斯译a sedative(Hawkes,1973:766),二者的翻译均采取意译的方法,此译名简洁,表达了原意。

15.调经养荣丸

第77回“王夫人见中秋已过,凤姐病已比先减了,虽未大愈,可以出入行走得了,仍命大夫每日诊脉服药,又开了丸药方子来配调经养荣丸。”(曹雪芹,1994:948)调经养荣丸源于《治疹全书》卷下,功效与主治:清热养血。杨译The fortifying pills(杨宪益,1994:559)简练但达不到“等效翻译”的效果。霍译a course of pills designed to regularize her periods and make some new blood to replace the quantities she had lost(Hawkes,1973:812),属于解释性翻译,繁琐同样没有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采取意译+功效+剂型,可改译为Menoregulating Tonic Pills。

16.十香返魂丹

在第91回,薛宝钗得知薛蟠犯了事,急火攻心,得了病,宝钗的病早惊动荣宁两府的人,“是先凤姐打发人送十香返魂丹来,随后王夫人又送至宝丹来。……一连治了七八天,终不见效,还是他自己想起冷香丸……”(曹雪芹,1994:1130)。

十香返魂丹源于《春脚集》,其处方中含十种带“香”字的中药材:公丁香、木香、沉香、藿香、苏合香、降香、乳香、檀香、安息香、麝香,其“功能与主治”为开窍镇静,化痰安神,用于中风痰厥,卒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等(李永来,2008:362)。杨译Ten Spices Restorative Pills(杨宪益,Vol 3,1994:158);霍译Ten Fragrances Revivifying Pills(Hawkes,1973:950);杨译和霍译均采取直译+意译,杨译“十种药材Ten Spices+功效Restorative+剂型pills”,霍译“十种香料或者说香味Ten Fragrances+功效Revivifying +剂型Pills。可借鉴“六味地黄丸Six Ingredients Pills”的翻译方法,采取直译+意译+剂型的方法,改译为Ten Ingredients Revivifying Bolus,Ten Ingredients说明方剂由十种草药组成,Revivifying 说明方剂的作用,Bolus是剂型。

17.至宝丹

“至宝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清热解毒,开窍化浊,主治:中风、中暑等(李永来,2008:354)。杨宪益译 Wonder-Working Pills(杨宪益,Vol 3,1994:158);霍克斯译Most Precious Pills(Hawkes,1973:950),二者都采取了意译,强调了“至宝丹”的奇妙作用,较好地表达了此方剂的疗效。

18.冷香丸

薛宝钗的热毒发作时,会喘嗽,薛宝钗一吃“冷香丸”就好,倒灵验。“冷香丸”是个偏方,成分:春天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英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做成龙眼大小的丸子,盛在旧瓷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曹雪芹,1998:75)此方制作非常考究,花蕊具有脱敏的作用,雨、露、霜、雪这些自然水含的杂质少,进入人体后易被吸收利用,并能激发酶的活性,促进代谢,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杨译 Cold Fragrance Pills(杨宪益1994:158),霍译Cold Fragrance Pills(Hawkes,1973:950),乔译cold fragrance pills(Joly,1982:78),三者都采取了意译,较能传达原意,根据《红楼梦》中描写宝钗犯病时只吃一丸和“做成龙眼大小的丸子”判断,此方剂应改译为“Cold Fragrance Bolus”。

三、总结

比较分析红楼中医方剂名称三种译名,得知大部分的杨译和霍译较能传达原意,达到了等效翻译的效果,乔翻译的部分中医方剂名称采取解释性的翻译方法,欠简洁。《红楼梦》中的方剂名称的翻译方法为①音译+剂型;②直译+意译+剂型;③意译+剂型;④词素翻译法+剂型,可采取回译法检验译名是否达到了“等效翻译”和简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戴拥军,张德让.词汇空缺与英语法律术语的翻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8.

[2]曹雪芹.红楼梦[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75,298,307,340,345,

482,948,1130.

[3]曹雪芹.A DREAM IN THE RED MANSIONS[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Vol 1)394,404,445;(Vol 2)21,363,559;(Vol 3)158.

[4]曹雪芹.The Story Of the Stone[M].David Hawkes,译.英国企鹅出版社,

1973:272,278,312,317,443,766,812,950.

[5]曹雪芹.Hung Lou Meng or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M].H.Bencraft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7

【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4.以上诗文都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2)《小石潭记》(3)《观第五泄记》

5.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1.D 2.B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4.(1)平(或:绿);(2)清;(3)伟(或:疾)5.(1)思乡之情(2)而犹不忍去。

这是一道新颖的“古诗文阅读”题。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诗文一体化”阅读上。以往各地中考“古诗词赏读”与“文言文阅读”都是分块考查,前者侧重考查同学们对古诗词思想内容、情感主题的概括和理解能力,以及对生动传神的字词、蕴涵丰富的名句的品味赏析能力;后者则侧重考查朗读节奏停顿、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重要语句的翻译,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写作特色的简要分析等知识点和能力。而像这样围绕某一个专题将古诗与古文作为一个阅读整体来设题考查,是一次突破与创新。该题围绕“水”这一专题,选取了一首古诗、两篇古文,从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内容情感的概括和理解等角度,考查了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和“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但是,同学们千万不要被这类试题的表象所吓住。要相信:中考试卷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试题,它所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要求都不会超出教材与《课标》的要求。为此,一方面,命题者往往会设法将考点与同学们的课内所学相联系,唤起同学们的记忆。譬如这道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考点的设置,就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的特点,尤其是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还能突破阅读材料的界限,力求辐射效应,拓宽考查面。其中第1题借材料中“伐”“乐”“疾”“观”四个实词,分别引出了对《曹刿论战》《醉翁亭记》《公输》《岳阳楼记》等四篇课文中的相应实词的考查;第2题借课外材料“以面受沫”句中的虚词“以”,引出了对《送东阳马生序》《伤仲永》《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四篇课文中相同词语的考查。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8

摘要:以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据,从语言、文化、交维三重维度探析我国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服饰颜色词的英译,以杨宪益译本为参照,探析在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对红楼人物服饰颜色词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实现整合性译论研究。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红楼梦》;服饰颜色词;整合性研究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不仅思想内涵深邃,而且语言艺术精湛,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对《红楼梦》作品的研究与评述逐渐形成一门显学,研究视角呈多元化趋势,而对于该作品的译介研究也逐渐向跨学科领域延伸,形成多元维度交叉渗透的研究趋势。

一、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对主流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发现,近年来,学界主要从叙事学、跨文化交际、功能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目的论、比较文学、解构主义、接受美学等视角探究《红楼梦》作品的译介,而从跨学科的生态学视角开展的相关研究为数不多,尤其是将生态翻译学与红楼人物服饰颜色词的翻译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翻译理论的整合性研究视角探究《红楼梦》中人物服饰颜色词在语言、文化与交际三元维度的整合性翻译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学典籍的海外译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参考维度与研究

视角。

二、核心概念界定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清华大学著名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全新翻译理念,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 [1],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关注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关联并进行整体性研究,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重维度对翻译现象进行全新的阐释和描述。(胡庚申,2003)

三、生态翻译维度下《红楼梦》人物服饰颜色词的英译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人物不仅形象丰富,其服饰描写更是绚丽多彩,与自然景物相得益彰,展现了极高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底蕴。据统计,《红楼梦》中梳理出的服饰颜色词达228条之多,分属红、黄、蓝、绿、紫、褐、黑、白、灰、杂等10种颜色范畴,[2]例如海棠红、碧玉红、杨妃色、蜜合色、松花绿、鱼肚白、秋香色等;这些缤纷的服饰色彩,不仅烘托出红楼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且揭示了作品深邃的文化内涵。

(一)译者在“语言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

从英汉颜色词的构词方式来看,汉语颜色词主要包括:基本颜色词(红、绿、白等)、限定颜色词(水红、绛红等)和实物颜色词(葱黄、桃红等);而英语颜色词主要包括:单词颜色词(如red,purple),复合颜色词(如pale green),实物色词(如peach-red),可见,英语和汉语颜色词的构词方式基本相同,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适应性选择转换时基本保持原语与译语在语言符号维度的对等,例如:“白绫红里的肚兜,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3](第三十六回)将文中“白绫红里、红莲绿叶”中颜色词进行直译,译为:“ A white silk stomacher lined with red”, “The lotus flowers were pink, the leaves green”。

(二)译者在“文化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密不可分,而翻译作为跨语际的语言转换活动,必然受到语言所承载的社会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 [4](包惠南,2001)。《红楼梦》中人物服饰色彩负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内涵,因此翻译中,应透过文本层面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第八十九回描述黛玉“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锦裙” [5],此句中的“杨妃色”让人联想到我国历史上的倾国美人杨贵妃,这一颜色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据《太真外传》记载, 玄宗曾将杨贵妃醉颜比作海棠,因此将海棠红命名为杨妃色[6],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考虑到相关历史背景,将“杨妃色”译为“pink”或“reddish”,使译文符合翻译生态环境的要求,具有生命力。

(三)译者在“交际维度”的适应选择转换

《红楼梦》中人物服饰颜色词的翻译分析主要基于实指和喻指两重维度,即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然而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主题思想的突显,人物服饰的生态色彩也逐渐由富丽堂皇趋于暗淡,隐喻了封建大家族由兴到衰的悲剧结局,因此,服饰颜色词的翻译应符合这一生态环境的变迁,将翻译重心转移到交际意图维度,脱离文本形式的束缚,考察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例如《红楼梦》中描述鸳鸯道“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裙子” [7],黛玉初见宝玉时,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8],两处均使用“青缎”描述人物的穿着,颜色词“青”在我国古代属于抽象色,兼有灰、黑、绿、蓝之色,因此,译者充分考虑到这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生态语境,将其译为“black stain”,再者考虑到宝玉是男子,将“粉底”(靴)译为“white soles”,黑白相称,更为符合男士装扮,也契合了生态翻译论关于译者在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

参考文献:

[1][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译论研究. 2011(02):5-9.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9

[内容]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围绕着同一话题,引起大家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意见分歧,有师生看法不一,有教师观点相左,有教师见解与语文内容或权威观点产生矛盾。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如何运用比较法在课堂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解决学生的意见分歧。学生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致,这在语文课堂上是最为常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常会针对一个话题据理力争,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每遇此况,我都注意认真揣摩他们意见的缘由和思想,去发现他们的“之所以然”,以便对症下药。例如分析“临事而迷”这一成语的词性及关系时,学生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偏正式动词短词、并列式动词短词、偏正式形容词短词、并列式形容词短词。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答案?我只是把四个答案板书黑板上,不急着公布谁是谁非,因为留着悬念倒有利于诱发学生积极展开思考。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临事而迷”的意思,这里关键是弄清“迷”是何义。“迷”是“迷惑、糊涂”的意思,它一般不能带宾语,同时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反映了形容词的词性特点。进而我又组织学生回顾偏正与并列两种关系的特点,加以比较区别。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比较辨析,教师未下判定,学生却已经找到了正确认识,一致认定“临事而迷”是偏正式形容词短语。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我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从而掌握在课堂上已经演绎过的有效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训练,不仅弥补了有关知识的缺漏,还纠正了以往解题的错误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

解决师生之间的意见分歧。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师生平等。我经常向学生宣传做学问应该不“唯书”,不“唯上”而“唯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认为做学问除了要谦虚外,还要有破除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向权威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倘若养成勤思考、常比较、敢质疑的习惯,那么不仅能克服死读书的僵化局面,还有助于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自觉辨清问题的是非,提高自学能力。这有助于教学相长,师生双方同步提高,真正起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积极作用。另外,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他们与教师开展学术争论,并不影响教师威信,反而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更亲近教师,信任教师,这无疑为“情感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剂,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师生分歧意见的比较,有利于教师捕捉学生偏见的根源,一旦发现,教师就紧追不放,授之以理,这也可以说是“欲擒故纵”吧。当然,让学生充分发表议论,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促进,必须在课前课后多花时间,使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处理更科学。有时我故意抛出一个错误见解,以刺激学生据理力争,在课堂上形成唇枪舌剑的局面,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好语文这门功课的欲望,而且也造就了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和胆略。

解决教师之间的意见分歧。调换课任教师在教学中是常有的事。新任教师复习旧功课,难免遇上这种情况:对某知识或某问题的看法与前任教师的意见不尽统一,甚至有严重的分歧。那么学生该听哪位教师的呢?面对这种棘手的问题,我的态度很明确,教师的看法不意味着永远正确,它只代表一家之说。面对不同意见,学生自己要动脑筋,比一比,想一想,谁更有理就听谁。记得组织学生复习宋代名家范仲淹的佳作《岳阳楼记》时,翻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句话,我的译文是:“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的雄伟景象。”或者“这就是岳阳楼(所面临的)雄伟景象。”而前任教师的译文则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当学生无所适从时,我坦率地告诉他们,语文老师意见不统一是常有的事,做学问不应盲从,要肯动脑筋,比较两个译文应好中选优。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融会贯通。上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绘的对象显然是洞庭湖,而不是岳阳楼,那么下文中的“大观也”能说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吗?当学生通过比较获得满意答案后,还认识到学海无涯,文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认识到要想获真知,就要善于比较选择,这样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全面、更准确、更透彻的理解,从而真正消化和掌握。

解决教师与课文之间的分歧。“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常以此告诫学生要正确对待书本,树立以书为师,以书为友,以书为敌的观念,这样才能避免死读书。我鼓励他们在虚心学习的同时,对课本里的某些不合理的内容要敢于怀疑,并大胆指出。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教师就要身先士卒,为人师表。平时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大胆地“以书为敌”,我特别注意去发现书中一些明显的谬误,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去比较鉴别,判断出谁是谁非。课文中对成语“油然而生”作如下解释:“形容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于这个解释,我不敢苟同,查询了几本词典后,更增添了决心否定它的信念。于是,我告诉学生,书上对“油然而生”的解释不妥,并造句说明——假如我们在黑夜时听到怪异的声响,或者突然遭受亲朋好友的误会,那么一种恐怖的心情或痛苦的情绪就难免油然而生了。所造的句子情理上无可挑剔,那么若照课文上的说法,所谓的“恐怖”或者“痛苦”又是属于哪一种好的“思想感情”呢?这种归谬法的推理和比较立即否定了课文中的说法。仅此我觉得还不够,树立正确的观点还要进一步以理服人,我对学生说,“油然而生”原指油在加温时达到一定的温度,其液体自然而然往上涨溢,后来人们借此来形容人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或刺激,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油然”侧重表现自然而然的精神状态,而不在于限制感情的好坏。我的道理论证让学生心悦诚服了。前几年初中课本中载有元帅的回忆性叙事散文,其课文题目为《母亲的回忆》。我把这个题目交付给学生讨论,让他们联系课文内容作比较。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对《母亲的回忆》这个题目产生了怀疑,师生达成共识:只有把题目改成《对母亲的回忆》或《回忆我的母亲》,文章的题目与正文内容才能达到一致。近年来,这篇文章的题目果然改成了《回忆我的母亲》。许多学生在事实面前领悟到,尽管是名家名篇,其篇章结构、遣词造句也并非天衣无缝、白玉无瑕,只要肯于思考,敢于怀疑,勤于比较,读书就能读得主动,读得灵活,读出真谛。

事实证明,无论是教还是学,运用比较这种方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各类矛盾,基功效不可低估。当然,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在具体操作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比较的对象要注意代表性,力求使学生通过比较,对某知识点或某问题的悟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程度。其次,确定了比较对象和内容后,可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而教师更应认真备课,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尽量做到胸有成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第三,要注意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把握好比较内容的难度,难度适中,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目的。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10

近读萧金鉴先生所著《站在阳台看风景》一书,内有《滕子京贪污》一文。文章大意是说滕子京被“谪守”是因为贪污公款。到了岳州任上,又当了重修岳阳楼的“包工头”。大肆催缴民间陈年旧债,来个收款不入账。修整好极富丽堂皇的名楼,个人腰包也塞得满满的,依然无账可查。

滕子京究竟是不是贪污分子呢?还是让我们来翻阅一下历史吧!

据《宋史・滕宗谅传》及《续资治通鉴・宋纪》所载:在重修岳阳楼前三年的九月,滕子京时任甘肃泾州知州,西夏大举攻宋。宁夏定川寨之役,泾原副都部署葛怀敏,知镇戎军曹英等16员战将牺牲,三军伤亡惨重。滕子京镇守城池,“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会范仲淹引番汉兵来援。时天阴晦十余日,人情忧沮,宗谅(即滕子京)乃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籍定川战殁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其所,于是边民稍安。”滕子京因守土有功,得以迁任庆州职。但是当时有个别人如郑戬、燕度却弹劾滕子京此举是“滥用”公使钱。谏官欧阳修与范仲淹当即伸张正义,范仲淹举例说:“臣在庆州日,亦借随军库钱回易利息二万余贯,充随军公用支使。”范仲淹为之连续上表三次,极力表明:边关将帅在非常时期处置公使钱以应付紧急情况的权力乃是设置此钱的题中应有之义,合情、合理、合法。他还以自己知道这些事情的原委为滕子京做证,声言如有不实,甘愿同罪。谏官欧阳修也为之上表谏言:“近来传闻燕度勘鞠滕宗谅事,枝蔓句追,囚系满狱,人人嗟怨。自狄青、种世衡等,并皆解体。乞告谕边臣,以不枝蔓句追之意,兼令今后用钱,但不入己外,任从便宜,不需畏避。庶使安心用命立功。”可是,就在这些正直大臣表奏与谏止的过程中,滕子京却一年之内被违法连贬了三次,最后谪守到了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不屈不挠的滕子京,实在是顶住了各种压力在继续着实干兴邦的庆历新政!

稍后,就连起先弹劾滕子京后来正式受命“勘鞠此案”的燕度所作的结论也是“滕子京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己。”(见《续资治通鉴・宋纪》)根本不存在什么“个人腰包也塞得满满的”这个问题。又据同朝史学家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滕子京“修岳阳楼不用库银。不敛于民。”司马光饱蘸着赞扬的笔墨介绍:“有债不肯偿者,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宋史》也有评论:“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就是《宋史》对其他一生的评论,哪有什么历史却“也无情地记下他贪婪成性的劣迹”?

其实,所谓公使钱一案,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的:时值庆历三年八月,范仲淹入参大政,主持庆历新政,大行革故鼎新之举,确实触动了一些朝中权贵和既得利益者的权益。但是这些权贵在皇帝信任范仲淹主持改革之始,也不敢对范仲淹讨伐攻讦,因而四处寻找攻击范仲淹的借口,对滕子京、张亢、狄青、种世衡等边关将领的揭发,正好迎合了这部分人的意愿,他们借题发挥,打击他们所认为的范仲淹一党的改革“势力”。可以说这是一场改革与反改革力量的角斗,是朝廷保守势力破坏和攻击庆历新政的前奏曲。

只有明了上述真象,才能真正了解滕公为何许人。滕子京,乃河南洛阳人。他与范仲淹同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任左司谏、尚书祠部员外郎等职,颇有政声,因遭诬告,于庆历四年春(公元1044年)被贬知岳州。他在岳州三年,承前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筑偃虹堤,三年治政,即成就了三件大事,无怪乎同朝史学家司马光赞其在岳州“治为天下第一”。庆历六年六月十五日他写了《滕宗谅与范经略求记书》,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派人送给当时也被贬谪于邓州(今河南邓县)的范仲淹。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他在《求记》中写道:“窃以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并具体地请范仲淹“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庶漱芳润于异时。”作为同年进士、政治思想上的知己和莫逆之交,滕子京是深知范仲淹“文章气业凛凛然为天下特胜”,也深信范仲淹“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就一定“漱芳润于异时”。范仲淹当然不负重托,果真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金石之声,并绘就了“气象万千”的“巴陵胜状”,留下了《岳阳楼记》这超越时空的千古绝唱。范仲淹与滕子京,一个是同朝大哲学家朱熹所称赞的“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一个是同朝大历史学家司马光称赞的“治为天下第一”。元好问有言:“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同样由布衣而进士,在边关“渴饮刀头血,困劳马上眠”的战将在贬谪至州郡后能创“治为天下第一”的滕子京,却在庆历新政中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史载滕子京在岳阳三年任满,于庆历七年初调任苏州,离开岳阳三个多月不幸病逝苏州任所,人们发现他竟是孑然一身,别“无余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滕子京政绩卓著,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连遭贬谪,“污水”有如“连月”的“淫雨”泼来之时,做到了愈挫愈奋,使其治内“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当岳阳高楼重修落成之日,反倒他只是“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他就是范仲淹所赞美的 “进亦忧,退亦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种人!正因为如此,所以范仲淹在千古绝唱《岳阳楼》的结尾感慨地说道:“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文言意译为现代汉语,即是“除了这种人,谁是我的同志和朋友呢?”滕子京,他才是范仲淹当之无愧的朋友和同志!范仲淹是“先忧后乐”精神的宣扬者和践行者,滕子京,又何尝不是“先忧后乐”精神的宣扬者和践行者呢?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11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59-0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多年以来,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上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但不知为何,新课标理念不能渗透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课堂仍然重复着传统教学模式---奉行"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教学观念,教师借助教参让学生背词语解释、背语句译文,学生被动记忆,看不到成功,更没有文言文学习兴趣,致使文言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新课标理念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去,提高教学效率呢?这是初中语文教育人一直追求的教育梦想。笔者结合多年来文言文教学实践,主要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妙的新课导入,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还能为学生放开思维、驰骋想象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语言,与学生口语和常接触的书面语都相差甚远,读起总感觉拗口、理解不通,难度大,这也是学生难以爱上文言文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师变换形式的课前导入,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进行,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师回肠荡气、神韵别致的范读;讲趣味盈满、内容新颖的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可以借助声像俱美、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以优美的朗读声把学生带入幽美的的"世外桃源"。总之,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加强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

语感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语感,新课标给出了方法,要求学生直接接触文言文材料,多读多积累。因此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突破口,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以其人之见读其人之文,自然能通晓、领会其文章内容。这样读能解意,读能培养语感,加强朗读,反复地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法宝。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就能变成有感情的音响,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内容和感情,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如《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岳阳楼记》中的"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优美工整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产生兴趣,为语感打基础。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不教就要先教,教他方法。文言文教学也应该这样"授人以渔",授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预习文言文、如何朗读文言文、如何理解文言文等等。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而了解文言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弄清生字、通假字等特殊字的读音,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应深入地学习了解相关的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阅读水平。如教学《爱莲说》时,比较文中八个"之"字的用法,哪些"之"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有就是文学常识了,采取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一课、一单元乃至一册书中的作家、作品和出处,按朝代顺序整理出来,更便于记忆。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指导,甚至参与学生的预习中去。

4.实词教学,加强文言文新旧知识联系

语文是一门渐进性很强的学科,它比其它学科更需要日积月累,文言词语教学更是如此,分实词和虚词,虚词数量有限,常见意思也较少,而实词数量多,义项复杂。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效积累常用实词,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旧带新,新旧对比,古今对比,逐步整理等新旧联系的方法。①以旧带新。我们不仅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异",还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同"。"异"是我们可以突破的难点,"同"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条件。到哪里去找这个"同"呢?从学生已有的知识里找,如学习《隆中对》中的"此用武之国"一句时,我首先叫学生解释"北国风光"的"国",使学生知道"此用武之国"中的"国"和"北国风光"的"国"字词义相同,即"地方"的意思。②新旧比较。一词多义,是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困难。要掌握一个词语的多种解释,我采取新旧比较,词义辨析的方法。如学习《两小儿辩日》,在解释"去"时,我着重联系旧知识,使学生掌握古今词义的不同,然后作为新知识积累下来。待到学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岳阳楼记》)则着重于比较,通过辨析,让学生掌握"去"有"离开"、"除去"等不同解释;③古今对照。学习文言文,归根结蒂,是为了提高理解阅读和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

5.温故知新,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并积极运用教师授予的学法,去实践文言文的自主学习。那么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就会大增,学生文言素养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岳阳楼记翻译范文12

1、树立较高的目标

在我看来,初中古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三维的。第一个层次,是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第二个层次,是很好地完成初高中的衔接;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真正了解古文、喜欢古文。第三个层次,才是古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但问题是,现在的初中古文教学的情况是,绝大部分教师能够完成也必须完成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低层次的教学;部分老师在追求第二层次的教学;至于第三层次的教学,则有点可望不可即。

教学要真正做到有效,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必须站得高、看得远。如果仅仅着眼于第一个层次,那么教学实践就永远不可能达到第三个层次;只有在理念上树立了最高的目标,才可能更好得完成第一、第二层次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2、讲究方式方法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孔子的这句话,是说如果学生能自己理解清除文章、讲得通道理,那么老师就不要多讲了,否则就是做无用功;如果学生碰壁了,又无比想弄明白,这时候你一出手,学生才最容易弄明白。这是孔子留下的有效教学的方法。

落实到初中古文教学,起码要做到两点:

第一,是“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其实很简单,一个是要培养他们朗读的习惯,第二是要培养他们使用字典的习惯。要培养朗读习惯,可以设计专门的朗读课。可以选择一些深入浅出,又容易上口的作品来训练,比如《小石潭记》、《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可以按照“正字正音——自由朗读——个别朗读——教师指点——教师范读——再次自由朗读”的顺序来进行。这里头最关键的当然是教师的指点和参与。教师的指点要精准到位,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告诉学生轻重缓急的节奏处理;老师的泛读要声情并茂,把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自然表达出来;老师的参与,要积极投入,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当然,这需要老师有相当好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所以,要真正做到有效教学,需要不断提高老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是后话。在这样的课堂里,要尽量做到不解释一个字,仅仅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和文言的精妙,达到“不着一字,尽得分流”的境界。这里还要区别的一个概念是,朗读和背书是不同的,前者更强调学生对古文的一种感性认识。

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教师才能进行第二步,也就是理性的指导。贵阳市中考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要求,是字字落实。如果说朗读的教学是一个难点,那么翻译的教学则是一个烦点。准确翻译句子的前提是深刻理解词语,这样才不会产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最好的方法,是告诉他们如何使用字典。要让他们通过字典的义项和例句,自己辨别一个关键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或作用。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比授人以鱼自然是要慢些,但是一旦训练成熟, 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发展,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初高中的语文才能更好地衔接起来。

第二,让学生学会提问。学问学问,学向来离不开问。道理人人都知道,但在实践中能落实的却不多。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要指导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问,可以针对最基本的字词提问,也可以针对文章的具体内容提问;再次,学生提出问题以后,鼓励学生之间的自问自答,让思想碰撞出火花,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和适时点拨;最后,学生问题全部提完以后,教师

最好能追加几个问题,一方面会让学生感到老师也在一起参与思考,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应该具有点拨指导作用。比如《晏子使楚》这一课,有一句“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一个“视”字,大家都知道是“看着”的意思,一般都会忽略过去,在最后的点拨环节,我就特别问了一句,这个字怎么翻译,有学生就说“看着”,也有学生提出可以翻译成“冷冷地盯着”“微笑地看着”“斜着眼睛看着”“瞟着”等等,并且都说了各自的理由;然后,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了楚王的那句话,请学生品味楚王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心态和语气,学生公认楚王的话中有挑衅、有傲慢、有轻视,最后他们一直得出的结论是用“瞟着”,因为这个翻译既能体现出楚王的这种心态,又简洁易记。通过这样的提问和讨论,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用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古文的精炼和微言大义。

3、培养课外兴趣

要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做一些诗外功夫,比如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我的方法是精讲多背 。精讲,前提是精选。首先、精选初中语文篇目中的经典文章仔细全面讲解。比如《幼时记趣》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都属于语言精练、深入浅出的千古名篇,也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地位最重要的篇目。这些文章,在教学时,就必须综合运用朗读课、提问课、讲解课等各种课型,甚并且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深入、全面地讲解;其次、有些古文篇目并非字字珠玑,但是自有亮点,比如《晏子使楚》 中一个“视”字、一个“笑” 字,就是亮点。在分析的时候,要把这些最有表现力的字讲透,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当然,也有一些文章,只要粗粗串讲就可以。总之,要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一来要讲得实在,二来课型要多元,三来要全局把握,详略得当,把古文中经典和优秀的地方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