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3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3篇

时间:2023-01-29 15:48:46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3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篇1

一、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必要性和现状

主题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将某一教学内容设为主题,作为贯穿一节课的主线,将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隐含于主线中的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多元化、智能化发展。1.人地协调观念下主题式教学的必要性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关注的社会问题,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现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才能使人类重视环保,促进人地协调发展。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了解人地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良好习惯及社会责任感,而关注环境需要高度自律,而高度自律的培养,可以促进高中生的道德发展。主题式教学具有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优势,通过主题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某一主题的同时,将自然科学、人文思想和地理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联想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他们的自信。主题式教学需要通过实践巩固自己的地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实施主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必要性。2.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现状目前,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没有被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还是传统方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主讨论和思考环节。形成这种现状,关键是主题式教学需要做足课前准备,需要教师收集素材,创设情境,还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但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主要是为高考服务,由于地理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在教学中,无论师生,都更加重视对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主题式教学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不重视。有些学校不仅对主题式教学方法认知不足,对人地协调观也没有充分认知,在地理教学中,没有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缺少实践教学。在人地协调观念下,实行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多方面意义。学生乐意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也愿意用这种方式教学,但需要社会观念支持、教学理念改变,以及学校评价体制支持,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人地协调观念下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原则

利用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需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首先,学生主体性原则。利用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要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只有当学生自主将教师呈现的地理教学主题转化为自身学习主题时,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统一,培养人地协调观。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前提是需要学生具有自我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精神。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科综合性原则。地理学科具有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性,在教学中,需要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教学,在讲解地理和自然环境时,要综合生物学中的生物循环、生态系统、群落演替等相关知识。在关于人类活动教学时,又需要和人文学科相联系,因为人类活动离不开大自然环境的物质支持,但人类过度使用大自然资源,又会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形成影响。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辩证能力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生活体验原则。因为人地协调观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时,不能仅依赖书本知识,还需要遵循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让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获得更加翔实的知识。最后,情境迁移原则。因为地理教学具有情境迁移的特征,需要学生在不同的情境思考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三、人地协调观念下的主题式教学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需要从确定主题、收集素材、案例分析、实地调查方面进行。1.确定主题确定主题是根据教学内容列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总结出人地协调的主题,如学习《地球上的水》时,首先要确定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个主题,从这个主题探讨水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再分析目前水污染的原因,最后总结如何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2.收集素材因为主题式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印象。因此,在确定主题后,还需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素材作为讨论内容。收集素材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影视资料、文学作品、社会新闻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被运用。收集素材的目标是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从书本知识过渡到生活现实,切身感受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在学习《荒漠化防治》时,可以利用影视资料,表现森林草地等植被被破坏的过程及沙漠化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和沙漠有关的影视剧,表现沙漠给人类带来的不便。然后,让学生关注沙尘暴带来的空气污染的社会新闻,再让学生阅读古诗词中的沙漠,以及当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沙漠。利用影视化、社会新闻和文学作品进行情境创设,可以让沿海地区、南方地区的学生感受沙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因为这些地方的学生没有在沙漠中生活过,对沙漠的印象是充满诗意的,不知道沙漠与沙尘暴、缺水的关系。通过影视作品、社会新闻和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沙漠,进一步了解土地沙漠化的后果。3.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主题式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也是地理教学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部分。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保护》时,可用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过度开发为例,分析生态环境破坏后对人类的危害,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视频、文字介绍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特点,以及巴西热带雨林过度开发后形成的生态问题,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和讨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4.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遵循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自己家乡的环境存在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学生都可以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分析家乡地理环境,如沿海城市的学生,可以利用海洋知识分析,南方地区的学生可以分析南方农业生产和当地的工业对环境的依赖与影响,以及当地的水源问题;北方地区的学生可以分析北方工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草原、沙漠的生态环境;有旅游资源的地区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审美特征。实地调查不能走过场,而是要结合本地特色分析人地关系,对于地理环境被破坏的地方,提出改善建议,将人地协调观念落实到生活中。主题式教学方法多样,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地理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地理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人文知识和艺术创作能力,需要发掘和创新,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收集素材进行主题式教学。

作者:徐妍 单位:江苏省姜堰中学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篇2

一、合理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音视频和实物道具是常被用来展示地理学科特征,辅助学生形象理解知识的教学工具,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具有一定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地理问题时,可以适当创新问题形式,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进行问题的解析与探究。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展示地球仪,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结合实物,参考视频,尝试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带来的日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在演示地球仪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地球自转是按照怎样的方向进行的?地球自转以什么为旋转轴?在学生对地球自转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可以一边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另一面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照射地球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在阳光照射下,地球为什么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地球自转如何导致昼夜更替?通过实物模拟提出问题,学生也能够借助实物模拟观察现象,得出问题答案。

二、鼓励学生合作,共同讨论探究

问题式教学法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主要目的,凸显了新课改提倡的学生主体的理念。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将探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以此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沟通与合作,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时,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思维差异,将其合理分组,并使小组讨论的问题体现差异化,以符合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使其获得逐步提升。比如,教师提出问题:人口的合理容量是固定的吗?最大值如何计算得出?最大值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环境人口容量都与哪些因素相关?它具有怎样的特点?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合作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展开分析。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看准时机适时加入,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引导性意见,增进师生互动交流的同时确保学生讨论方向的正确性。然后,学生通过相互交换观点,共同总结答案,得出了环境人口容量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讨论,思维得到锻炼,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布置课后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地理是一门解释自然地理现象和环境变化的学科,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只是停留在封闭的课堂内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基于此,教师还应该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内拉向课堂外,通过布置探究性课后问题,引导学生“走出去”,在现实生活当中发现地理知识,在自然环境中检验地理理论,通过体验、尝试与实践得到思想的升华与思维的提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时,教师可以展示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交通布局,让学生理解交通布局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观察当地商贸中心交通布局”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安排时间进行观察,通过拍照片或视频的方式自主绘制一幅交通布局图,并思考问题:商贸中心的交通运输布局有何特点?该地区交通运输布局是否与经济发展有关?交通运输布局对交通流量有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将知识活学活用,对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拓展作用。总而言之,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的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地理教师要遵从学生认知和思维的发展特点,结合高中地理知识规律,合理构思问题,巧妙呈现问题,创新问题解决形式,激发学生解题兴趣。通过问题引导改变学生依赖教师、被动学习的状态,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作者:何文斌 单位:江西南昌进贤县李渡中学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篇3

一、提升实践活动比例,打破全书面化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单一片面、教学全书面化是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显性问题。地理是一门围绕生活环境与自然规律展开的自然学科,开展实践活动能有效深化学生对书面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出于应试心理、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采用全书面化教学方法,使实验课程仅占极小比例。学生“纸上谈兵”,理论功底扎实,但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难以产生切实体悟,因此缺乏知识应用能力。要解决此类问题,还需从调整实践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入手,以优化学生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激趣,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因地制宜,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采集土壤样本,对同一区域内不同土壤状态进行成因分析,以理论佐证实践成果,以实践成果反推理论,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教育格局。

二、延展地理生活应用,强化学生学科重视程度

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力度、投入时间、精力均不足以满足学科素养培养需求,是传统教学模式与创新性教学模式之间的隐性矛盾。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学生普遍功利化看待学习。地理在高考中与思想政治、历史并列文综,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内心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进而受积极心理驱使,给予地理学科匹配的学习重视力度。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第四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可持续发展观念,介绍有关地理环保的职业发展,如:自然环境勘探、地理信息系统管控、城乡规划建设、区域绿化等。教师细数行业领域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对相关工作性质和薪资待遇展开简要描述。学生受到鼓舞,在内心植入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的种子,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地理学习。

三、重视空间思维培养,突破平面学习思维误区

思维平面化、二维化是学生“听得懂、学不会”的重要因素。地理学科知识较为松散,需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洋流、季风、经纬、气温等客观环境要素后将其组合推导进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需在学生脑海中延展想象,对其区域时空产生直观、立体的认知。部分学生空间思维力较弱,其想象大量留白,思维僵化,学习效率低下。解决此类问题还需从空间想象力的强化训练入手。教师可以利用实体教具、沙盘模型、影视作品等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素材,使学生空间想象力得以进一步提升。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教学活动中,气候类型与分布特点是高中地理的重要考点,难度较大。教师采用小组合作、设计模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现象力,让学生利用生活材料灵活创作,将太阳直射点、风带、气压带以不同形式呈现在地图上,使之成为立体的气候群。学生结合要素特点,利用衍纸和棉花代表气压带和风带的模型,以衍纸循环缠绕的形象凸显“三圈环流”的运动走向,以细铁丝固定位置。在趣味活动驱动下,学生对该课内容的空间分布产生深刻印象。综上所述,对于全书面化教学困境,以调整实践课程比例、丰富实践活动的策略来应对,使实践与理论课程达到教学平衡,优化学生实操智能;通过强化学科作用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以提升学生素养;以立体空间思维的培养突破学生平面思维之误区,使想象疆域、维度得以充分延展。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需因地制宜,结合具体学情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方法贴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

作者:耿虹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