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

时间:2023-01-29 16:25:29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篇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篇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儿童是流动人口的衍生群体,目前对流动儿童的定义较为宽泛,本文采用学者李慧[1]的定义,即跟随在城市务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来到城市居住和生活,其户籍仍为农村户口,在城市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并达到接受义务教育法定年龄的适龄儿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可见,国家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然而,在大部分流动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甚至有的家庭连最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导致流动儿童缺乏家庭归属感。此外,有研究表明,和同龄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并且显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2]。目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以促进流动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推动其更好地进行社会适应与融合。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教育形态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3]。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都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影响,因此,从这三方面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萌发出巨大的力量,助推儿童的成长;反之,如若父母的教育理念或方式方法不当,则会破坏家庭教育生态,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4]。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式两个方面。流动儿童家长因文化水平低,大多持有片面的家庭教育理念,他们更关注儿童生理层面的健康,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使得流动儿童的情绪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等状态中,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严重的还会诱发各种身心疾病。另外,部分流动儿童家长习惯采取专制命令的教育方式,会在儿童犯错时以严厉的手段加以管教,这种以爱之名的禁锢极易引发儿童的逆反心理,严重者还会出现暴力、欺骗等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管理不足、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同辈群体相互接纳能力不足三个方面。首先,学校教育管理不足。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对周遭的一切感到十分陌生,身体和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调整适应、接纳转变的过程,因此,学校有必要为流动儿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其出现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受到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的系统性培养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积极引导[5]。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普遍滞后,大多数学校没有配备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课程更是形同虚设。长此以往,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部分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儿童良好品格的塑造者。然而,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盲目追求分数至上,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缺少心理关怀。个别教师对流动儿童态度冷漠,甚至因其学习成绩落后在言语上对其进行攻击。部分教师教育职能缺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均不利于流动儿童环境适应性的增强和自我认同感的提升。最后,学生同辈群体相互接纳能力不足。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6]。流动儿童在学校中属于少数,好朋友通常也是流动儿童,因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差异,他们很难与城市儿童走到一起。这种边缘化的地位,易强化他们的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同辈接纳的缺乏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社会适应,引发偏常行为,阻碍社交和应对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产生消极负面的自我评价[7]。

(三)社会教育缺失社会教育从广义上讲,主要是指有意培养人、有益身心健康与发展的社会活动。社会教育以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素养为目标,在配合学校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不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社会教育的缺失有关联。首先,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存在偏差,阻碍了流动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部分人对流动家庭及流动儿童存在刻板印象,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认为他们生活习惯差、缺乏教养。这种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偏差,容易使流动儿童自尊心受损、人际关系紧张,进而影响其对整个社会的认知与态度。其次,大众传媒的报道存在偏差。大众传媒对于流动人口及流动儿童的宣传报道总是处于两个极端,要么过分地同情渲染,要么突出报道负面信息。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态度和行为,潜移默化地使社会成员形成认知偏见。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流动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后,流动儿童在户籍和入学等方面依然存在各种困难。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宏观层面已逐步完善流动儿童的教育,但是一些有关农民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研究发现,基层政府、妇联组织、社区等相关部门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支持功能[8]。

三、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优化家庭教育理念,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作为儿童的启蒙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直接影响到流动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流动儿童父母要优化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儿童健康的身心并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树立合理的教育期望,适时给予孩子鼓励;摒弃专制型的教育方式,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尊重、理解、关心孩子;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给孩子营造温馨的成长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多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学校管理者要完善校园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爱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建立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档案,监测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动态,增进流动儿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了解;建设心理辅导室,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关怀,疏导负面情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教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真诚接纳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坚持民主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与流动儿童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师生良性互动;班主任定期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创设机会,让城市儿童多了解流动儿童,形成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

(三)社会各界要关注流动儿童及家庭,给予政策倾斜和人文关怀作为家庭教育影响和学校教育功能在时空方向上的延伸,社会教育在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及政府部门要多关注流动儿童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发展动态,在流动儿童入学、生活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保障流动儿童家庭的基本权益;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引导大众用客观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城市中的流动家庭,消除刻板印象;社区工作人员定期组织流动儿童家庭开展社区活动,增进本地家庭和流动家庭双方的交流互动,减少流动家庭融入城市生活的阻力。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这三种教育力量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携起手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如此才能有效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助推流动儿童全面发展。

作者:周嘉欣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篇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开展、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深刻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心理健康问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与引导,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从而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1]。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班级管理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发挥班级管理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发挥班级管理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应积极拓展思维,主动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教育装备,优化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班级管理实效性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一、引入教育装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教育装备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技术与物质保障。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引入教育装备辅助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教育装备的引进和运用,使得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手段得到优化,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物质条件学校教育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支持,物质环境建设水平越高,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支持效应越明显。教育装备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可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条件,改善传统说教的做法,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诊断,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施以科学的引导,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高效。

(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含量学校教育具有显著的时代属性,会随着外部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装备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教育装备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无论是教学器具等物质装备还是信息化技术,都体现出很高的技术含量。教育装备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将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升级,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适合儿童心理发展需求。

(三)营造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教育氛围对教育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非常深远的。教育装备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将有助于营造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更易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性,进而针对不同问题的儿童,实施差异化教育指导。例如,个体辅导室给教师和儿童创造了私密性较强的交互空间,可有效消除儿童的心理顾虑,使其更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再如,放松椅的运用,可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得到放松,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教育装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技术的运用,它改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技术环境,能够借助信息化交互工具,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路径。教师和儿童除了进行面对面的现场交流外,还可以借助先进的交互工具进行便捷的交流,交流方式不拘一格,可以是点对点的交流,也可以是点对面的交流,打破了心理健康教育现实环境的束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路径更加多元,更加便捷高效。

二、利用教育装备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班级管理中,利用教育装备辅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讲究方法、策略,以更好地发挥教育装备的价值,促进教育装备与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

(一)运用媒体装备,优化心育知识呈现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对留守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传统教育环境中,心理健康知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教师应基于教育装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影响,合理地运用媒体设备,优化心理健康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心理健康知识教学更加符合儿童的学习需求,成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补充。如开展“学会自我控制”教育时,在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学时,笔者借助媒体装备,为学生展示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典型案例的视频,结合视频师生共同探究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方法有哪些。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直观的视频引导儿童认识到,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首先需要具有自我检查的意识,学会定期审视自我,及时发现自己在自我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引导儿童学会运用自我控制量表,对照量表指数学会自我评比,将不同时期的自己进行比较,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从而达到自我完善与自我提升的目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儿童借助直观的视频进行自我建构。儿童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完成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建构。儿童心理受到触动,获得的知识更加完善,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知识,逐渐转变为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的养分。

(二)运用场所装备,实施精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装备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大大改善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环境,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场所装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为精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支持。教师应合理运用场所装备,借助不同的功能室,对留守儿童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个体咨询室,一些儿童性格相对内向,加上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他们不愿表达真实的心理感受。为此,笔者通过个体咨询室,利用心理测评软件对儿童心理进行检测。个体咨询室的运用,较好地消除儿童的心理戒备,使其逐步敞开心扉,主动配合教师的引导。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把握儿童心理世界,并根据他们的心理问题实施精准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2]。再如情绪宣泄室,教师可以利用情绪发泄室给儿童创造情绪宣泄的机会。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比较特殊,获得的情绪支持也相对有限。当儿童情绪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将情绪疏导和堵截有机结合起来,如果一味地采用堵截的处理方式,儿童心理容易出现问题。教师要能够合理地运用情绪宣泄室,给儿童创造情绪宣泄的机会,让儿童通过正确的渠道及时宣泄负面情绪,进而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留守儿童的负面情绪得到及时宣泄,心理趋向平和,教师再施以及时的心理引导,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场所装备的运用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发展水平,给留守儿童提供精准的心理教育服务,提高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成效。

(三)运用器材设备,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趣味教育装备中,器材设备是重要的资源之一。目前,基于儿童心理问题开发的器材设备形式多样,这些设备融科学性、趣味性等为一体,对于增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合理地运用器材设备,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器材,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趣、高效。如团体心理辅导室的器材设备,主要包括心理活动包、挂图、折叠椅等。借助心理活动包器材设备,笔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通过心理活动包开展的心理游戏活动以游戏为载体,较好地促进了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获得提升,能够快速适应陌生的环境,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群体意识不断增强,能够主动融入集体。游戏与比赛的结合,又使儿童的竞争合作意识与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更强,意志力也得到有效的发展,能够主动承担应尽的责任。再如心理沙盘室器材设备,一般来说,主要的器材包括沙具、细沙、沙箱与沙柜等。其中,沙具类型丰富多样,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借助沙盘器材设备,寓教于乐,在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中,儿童内心世界得到自然、真实的流露,使笔者能够掌握儿童的真实心理世界,借助游戏的形式帮助儿童消除心理问题。

(四)运用技术装备,提高心育技术含量技术装备是教育装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能够改变“蛮干”现象,凭借先进的教育技术,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更加丰富。如音乐放松椅装备的运用。音乐放松椅设计技术含量高,设计理念源自飞机头等舱,椅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节,除调节功能外,放松椅还带有震动功能、按摩功能和音乐播放等功能。在儿童心理出现问题或者情绪失控情况下,笔者运用放松椅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让儿童在放松椅的帮助下,放松心情,舒缓情绪。在儿童心理和情绪趋于平和时,再对儿童实施心理疏导,教育实效性更高。教师应带着目的选择技术装备,提高运用教育装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作用,使之成为一种实用且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育装备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将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应提高教育装备运用意识,探索教育装备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多元路径,让教育装备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切实发挥作用,呵护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邓赫生 单位:甘肃省皋兰县教育局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篇3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行为表现

(一)性格孤僻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当中缺乏父母教育,导致其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告知其他人,而父母也因为一些原因,无法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另外,由于其年龄原因,心智还不够成熟,不能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容易形成封闭的心理状态,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更不愿和同龄人一起玩耍。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他们产生了十分敏感以及自卑的心理状态,认为周围的人都会瞧不起自己,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都会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正常地面对考试以及课堂提问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儿童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形成不良的成长状态。

(二)逆反心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因此,导致其长期缺乏安全感,在社会中没有归属感。不良心理问题的长久积压,使留守儿童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课堂学习中,不认真听讲,甚至出现睡觉、逃课等不良现象,在学校生活中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在自身出现问题时也不能与其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最终导致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

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童年阶段对成长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童年时期所塑造的人格、交际能力、情感以及心理状态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儿童而言,童年阶段不仅是对人格塑造、心理承受能力、知识开发以及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还对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空间拓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更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关系失衡等不良因素,当孩子长期缺乏父母关怀,就会对社会产生没有归属感的负面情绪,进而逐步疏远社会生活,封闭自己。

(二)倾诉对象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当他们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及时地与父母沟通、交流。因此,他们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朋友,然后是老师,最后才是监护人。当留守儿童与朋友进行分享时,由于朋友大多是同龄人,因此,朋友有时候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有一部分朋友会将留守儿童倾诉的内容传递到其他人那里,而其他人会用这些事嘲笑他们,导致了留守儿童与朋友之间逐渐产生间隙,越来越不相信别人,逐步地封闭自己。向老师倾诉时,由于儿童对老师存在一定的畏惧感,当留守儿童真正遇到问题时,也不会与老师进行交流,只会把遇到的问题默默地藏在心里。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无法对孩子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进一步导致留守儿童不愿意去上学,不仅影响了其对知识的学习,还无法有效树立留守儿童正确的价值观。

三、班级中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重视心理引导在农村小学班级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此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项工作内容的有效开展,需要其重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从而进行心理引导。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有语言的教育引导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总结,以此为出发点开展科学的、趣味十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有效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内心不良的思想状态,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例如,班级内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大抵相同时,班主任可以创建游戏活动,要清晰明了地设置游戏活动的规则,安排多样性、综合性的游戏内容,既符合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具有非常强的教育特色,这样当留守儿童与班级内其他学生进行游戏互动时,会感觉到大家都一样,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找到努力的方向,从而积极端正心态,消除不良的想法,积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二)重视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渠道在农村小学班级中,外界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不足,班主任需要重视在班级中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渠道,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一般情况下,农村小学班级中经常开展的交流活动是主题班会。如开展学习交流班会。学生会在此次班会中将自己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心得与其他学生和班主任分享,这时,班主任会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解决。基于此,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设以“心里话交流会”为主题的班会[1]。其开展形式要与平时班会开展形式不同,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开展。班主任在班会开展前可以这样引导:“今天的班会主题是‘心里话交流会’,但并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以匿名信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对这样的班会形式感到好奇,而且是以匿名信的形式进行表达,让学生可以放心书写。在班会中,留守儿童也会放心地将心里话与疑问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可以让其感觉到没有被区别对待,并能让其安心、放心地进行文字记录,写出内心真实想法。最后,当所有“匿名信”都写完上交后,班主任要对每一封信进行细心、耐心阅读,最终发现留守儿童的内心渴望,以此做出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开展多样性体验性的心理成长活动农村班主任在开展多样性、体验性心理成长活动时,要重视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性,以此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设计不同的、个性化的心理成长活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正确的学习观学习知识[2]。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班主任充分结合教学经验,留意留守儿童性格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成长活动设计。例如,班主任可以设计活动让班级所有学生都“动”起来,每日有事情可做,有问题可解决,从而逐步体会到他人的困境,做到理解、沟通、体谅。如“值日生”的设计,这个值日生与平常的卫生值日生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以说其管的内容更全面、涉及的学生个体行为更深入。这样的活动设计目标,可以使留守儿童在“值日”中,与其他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感受到有效交流互动的重要性,从而以此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敞开心扉,与父母多进行言语沟通、互动,最终使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方向和目标。

(四)建立班级心理健康中心一般情况下,一个小学班级中的学生在40名左右,其中留守儿童占有一定比例。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时,难以从全班学生中精准找到需要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学生,所以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及时有效。为此,必须将一对多的这种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模式转变为多对一。简单来讲,就是在留守儿童有心理疑惑想要和班主任沟通时,可以主动找到班主任进行语言交流,主动寻求帮助,这样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模式会大大提高效率和质量,有效帮助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为此,需要班主任在班级中建立心理健康中心,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例如,班主任要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多种心理复杂影响因素,从而将班级内的“心理辅导中心”以“暗号”的形式开展。具体可以这样操作:班主任在讲台的一角,安置一个笑脸盒子。当学生有想要倾诉的想法时,需要班主任的帮助时,可以在笑脸盒子中留言。这样当班主任知道后,可以找合适的时机,与留言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疑问。

(五)重视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开展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究其最终的成效结果,只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3]。若想获得更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缺少任何一方的辅助教育,都将会使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对学校而言,要重视积极开展线上交流活动,即使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到学校参加亲子活动或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但其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拍摄一段视频或录制一段音频,以此表达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之心。对于社会教育力量而言,可以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等形式向留守儿童传递关爱,使其知道在社会中也有很多叔叔、阿姨在关注他们,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其传递爱心。而对于父母而言,其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此需要父母在外工作的闲暇之余多与留守儿童沟通,将交流的内容多放在日常生活上,少一些对学习的督促,多一些心灵上的关心,使其感受到父母之爱、亲情之浓,最终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健康成长。

(六)引导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心农村小学班级中留守儿童的占比较大,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些心理问题:(1)性格内向、孤僻,不愿意与他人交流。(2)心理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容易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3)叛逆、逆反心理情况严重,虽然目前有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但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更敏感,常会因同龄人或长辈等的语言而产生对抗情绪。(4)电视、网络等娱乐成瘾。(5)行为不遵守规范,形成道德缺失,易形成消极心理。综上可以看出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纠正并转变其心理状态的主要手段是重视引导留守儿童,并帮助其建立自信心。有研究调查,若一名学生长久地被贴上一个标签,那么其就会一直朝着标签的方向转变。例如,一名学生是优秀的、孝顺的人,其一直在这样的标签影响下会一直积极向上,做一名有正确“三观”的新时代少年。但若留守儿童留给外界的印象是存在以上五种心理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其长久在这样的标签影响下会逐渐转变为问题儿童。为此,农村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引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使其明确,在班主任眼中,在同学眼中,甚至在社会大众的眼中,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这时,班主任在开展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或心理辅导交流时,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是平和的,是愿意与人倾诉,与人和平沟通的。在这些基础工作开展并影响下,留守儿童的自信将会逐渐建立,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责任,明确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学习中,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更多心灵激励,促进其全面、综合、健康成长。

(七)整合教学资源开展科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其形式需要多样化、新鲜化和科学化。当班级中有留守儿童时,若班主任不注意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的开展形式,还可能会引起留守儿童的心理误解,从而认为自己被区别对待,这种现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严重偏离,甚至起到严重的反效果。为此,农村小学班主任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内容时,要慎之又慎,给予高度重视。学校是一个教育的大环境,学生需要在学校中学习多个学科知识,并且这些知识都是参考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专门设置并编写的教材,同时这些学科间也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为此,农村小学班主任要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多个学科教学中,使其自然地植入留守儿童的心中,形成正确的行为和心理引导方向。例如,小学阶段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这是非常适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学科,其中涉及很多人文道德、法治观念和富有情感的社会交往等的引导教育内容,对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此外,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并定期组织阅读交流会,方便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在交流会中将阅读心得、心得体会畅所欲言,获得自信,这样班级中会营造一个轻松、向上的学习氛围,利于留守儿童成长。总而言之,为了顺利开展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应当结合班级内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找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留守儿童在班级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学习中积极地学习。

作者:钱承英 单位:甘肃省永登县中堡镇鲁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