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探讨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探讨

时间:2022-07-26 03:16:32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探讨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探讨: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

一、从历史走来的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与以儒家思想为优秀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教育紧密相连,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事业追求于语文教育之中,文字教育与思想教育不可分离。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完备的价值教育体系,产生了宝贵的古代文学文化。在教育方式上,经典哲学思想通过书面记录、口头语言以及艺术作品等形式得以传播和发展。对于语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主要强调把儒家经典文献作为中心开展伦理德教,从而达到自然成俗、不治而成的社会目标,同时却相对忽视了其作为语言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个人价值取向,古代语文教育将理想中的人格作为归宿,表现为“君子”或是“圣人”,“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以超脱的姿态为社会和民众服务。对于语文教育静态的内容,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融合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向心的文化,它海纳百川,博大精深,意蕴丰富,将天地万千融于一身,既综合,又显多样。对于语文教育动态的方式,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大量的教育经验被积累,发掘出了更多根本性的道理,成为了宝贵的财富。对于语文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古代语文教育促使传统文化在社会中不断自我完善,持续千年的教与学中,旧的文化不断传播,新的文化不断形成,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更是不断地进步,造就了一个薪火相传、自新图强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统文化传播这条明线中一直隐藏着古代语文教育的暗线,这条暗线通过书面记录、口头语言、器物刻画等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体在传统文化体系中传播、流传。文化传播在内容上的丰厚性、形式上的多样性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了不少借鉴,特别是在文化育人、人文化成方面的极大成功无疑是今天处于价值多元化社会的语文教育应该努力学习和借鉴的重点。由此可见,中国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是人类社会文明繁衍演变的重要支撑和有力工具。

二、与国外交融的语文教育

中国语文教育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观,同时受到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冲击。1903年,清政府在洋务派开办的学堂中将语文单独设科,开创了中国百余年的语文教育。可以说,中国的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受到国外思潮影响的。其中在外国教育思潮中对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形成倾向性和主导性,大致有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说以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语文教育百年中的前半叶,在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下,我国初步形成了具有民主及科学特色的崭新的现代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上,教材里突出充满新时代生命气息的白话文,尽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交融成一体;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反对传统的灌输法,尊重并培养学生的读写趣味;发展目标上,关注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过程中学生现代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关注其思维和心智的提升、情感和德性的涵养。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给语文教育产生了最大影响的是苏联的教育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思想。他用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观念来建立一个牢固的教育学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强、政治性强等特点。提出了教学过程“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有心理学理论依据且方便实用。凯洛夫的《教育学》是当时全国学习教育理论的基本教材,语文课普遍使用他的教学方法。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以美国教授威廉•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基本教育观到课程观实现了对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即“泰勒模式”的全方位超越。威廉•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师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尊重学生的批判和质疑。其理论精华为语文新课程的崛起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营养。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现,充分反应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而标志着新型教育思想在我国扎根生长,并引发了中国语文教育最深刻的一次嬗变。由此可见,我国语文教育理念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与西方文化思潮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面对西方文化思潮或教育理念的冲击,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妄言否定,而是要在汲取精华的同时,坚持独立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改革之路。

三、向和谐前进的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但代表着分数的变化,更有着承接初等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基础的重任。因而,中学语文教育的好坏不单单影响和决定着学生未来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感情,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其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在最后影响和决定了这个学生的发展道路及其人生航向。由此一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只关注学生语文能力、当前语文素养发展水平,更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当将学生眼前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统一起来,更加重要的是,必须思量当前的语文教育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积淀多少知识,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多少支持,如此才能体现出教育对学生本身的关怀。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将每个生命成长、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教学理念,对生命尊重、关怀、拓展、升华,并将深刻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包含其中。用“科学发展观”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引导学生思考“我打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我为何而活着?我能活成什么样?我为什么这样活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处于特定的时空中,老师与学生通过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发展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文化及其多样性的教育,最终追求的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和谐。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必须也只能是以学生为中心。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革命家以及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多次言明:学生,是“有生命力的生活体”、是“自由的人”。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学民主,学生应彰显个性,他十分反对教师依赖各种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而忽视了学生是“有生命力的生活体”。教师应将学生当作有生命力的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一辈子受用。

四、结论

中国的语文教育历经百年沧桑,造就了一代代鲜活的中国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变化的脚步再次走在了路上。中学语文作为初级语文教育和高级语文教育的支点,在吸纳优秀思想的同时,以和谐为目标,本着为学生未来负责的理念,将“以人为本”的“人”发挥到极致,定能划出属于自己的轨迹。

作者:黄义 单位:湖北省秭归县水田坝初级中学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探讨: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法研究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关乎国家根本的基础教育,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展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指出和改进,才能最终确保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让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等方面受益。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改革;对策

一、引言

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受到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中学生更多的是一种长于应试,短于实际运用的人才。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应该发现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合理对策加以解决。

二、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学语文素质要素不完善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中学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常用汉字、语法修辞、工具书使用等等最基本的知识,但是目前很多即将毕业的中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这些知识。更为严重的的,很多学生没有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无法做到活学活用。从而让学生误以为学习语文基础没用用。

2.基础能力不强。中学生基础能力薄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阅读方面,中学生必须具备理解阅读能力,会正确使用快速阅读、精读、朗读等等方法。但是在现实学习中,能够掌握这些技巧的初中学生并不多。至于深层次的赏析、鉴赏和批评性和创造性的阅读,中学生更是没有能力做到。

3.智力培育方面做的不够。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模式。但是目前更多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只是片面追求成绩,追求片面的升学率。

(二)中学语文素质结构不够合理

1.对语言技术的教育多于道德人格的教育。正确重视语言教育是对的的,而且要想学生掌握语言技术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语言运用技巧,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必要工具。但是如果学校和教师因此而过分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那么将无法实现教学育人的目的。尤其是中学阶段,更是构建内心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阶段,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是这个阶段形成的主要时期。

2.强调读写能力而忽视交际能力。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薄弱是当下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源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制度之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对不涉及考核内容的方面不予重视,从而造成中学生应试能力不错,但交际能力差,无法与人有效沟通。

(三)教科书编撰过于乏味枯燥

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依靠课本教材来实现,教材编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一本好的教材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本好的教科书应该体现文辞优美、贴近生活、富有哲理、强于思辨,易于教学等等。这样的教学教材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有序、有趣有益。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

三、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方法对策分析

(一)健全中学语文的教育体制

为了实现课程的完善,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要打破传统模式下的“一纲”制度。就是全国不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需要将编制权下放到地方,并根据当地方文化需要编制有特色的中学语文课。其次,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体系,重新确定一种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构建体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教学成绩的教学方式。最后,需要着力改革中学语文课的结构。教学大纲需要对教学中的必修内容、选修内容、课外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

(二)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和学生评价方式

在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和学生考核的方式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教学方式,这需要从教师方面着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灌输式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当下,教师更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课本丰富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教学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增加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感染力。同时也需要调整好师生角色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传播与辅助的作用,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成分,给学生更多参与和主动的机会。其次,要用好考试这件法宝。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学生考试来统计分析。在中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可以通过考试来引导改革目的。为了实现改革目标,可以将德育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内容纳入考核系统,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这些需要考核的课程,最终自觉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

负责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高等院校在招收学生之前就应该了解这些生源是否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并愿意终身投入教育的人群才可能成为出色的教师。高等院校在录取生源之后需要根据中学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中学需要的语文教师。中学除了招聘更适合的教师外,还应该通过后期培训、再学习等方式让更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需求。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关乎国家根本的基础教育,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展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指出和改进,才能最终确保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让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等方面受益。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探讨:比较文学基本理念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世界文学评论》执行主编、《中国诗歌》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出版有《“和”的正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现代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现代诗的意象结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胡雅玲(以下简称胡):邹教授,您从事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研究多年,出版过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研究专著多种,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文学伦理学与文学地理学有精深的研究;同时,我知道您对中学语文教育也很了解。这里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当代中国的语文教改这些年,语文新课标实行也有好几年,您如何评价当代中国的中学语文教改?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邹建军(以下简称邹):我个人的感觉是,中学语文教育在最近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所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有成效的,但成效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从高考的作文写作与自主招生中的特长生情况来看,中学语文教育的确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有了很大的改善。原来那样一种使用教材五花八门的情况有所改变,教学中只注重向学生满堂灌的情况也有所改进,背诵几条术语与观点而应付期中与期末考试的情况有所改进。我们发现,注重对学生的读与写的训练,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师的理念,许多学生都写出了好文章,在作文大赛中多次获奖,报纸上发表了许多中学生的作文,有的报纸还专门办有中学生的作文专版。不过,我这里所讲的只是一种总体情况,并不表明所有中学语文教育都达到了同一水平。如果要说中学语文教育存在什么问题的话,我认为主要存在这样三个问题:一是现代教育观念没有受到重视,二是阅读原文的传统没有得到真正的恢复,三是各种文体的写作没有取得更好的效果。传统的学术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现代的教育观念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的教学理念是根据新的形势要求而提出来的,而一些知识结构老化的教师改变起来有困难。读原文本来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势,然而在应试教育中不可能得到落实。语文篇目是为审美而设计的,如果没有阅读与背诵就没有审美的过程与审美的体验。作文的形式是多种式样的,笼而统之的作文概念很难体现学生对于文体的把握,所以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游记、日记、杂文、随笔、评论等多种多样的文体,都要受到同等重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可能在一时之间就全部解决,可以有一个先后秩序。我认为观念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成败,因此中学语文教育与比较文学理念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比较文学理念对于有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也许是比较陌生的,然而它特别重要,因为它正是当今世界最基本学术理念与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胡:从您个人的理解来说,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与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拥有哪些最基本的理念?这样一些理念对中学的语文教育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与意义?

邹: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中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在当前的中外文学研究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中外学者所共同关注,这样一种研究方法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理念。

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比较的理念。从前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者,往往就作家论作家、就作品论作品,因此许多时候我们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的视角如果能够集中深入对象,也并不是不可以存在。然而,真正要认识到一个作家与作品的价值与意义,还是要将其放在与他者的比较之后,才会有更准确与更深入的把握。我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中有两个最为优秀的术语,一个是自我,一个是他者。自我无疑是重要的,因为没有自我,就没有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任何见识都是建立在自我的阅读与体验基础之上的;但是,只有自我而没有自我之外的他者,就不会有比较的视角与比较的视野,那么我们对于作家与作品的判断,也许就只限于自我的一己私见,不会有科学性,也就不会真正地发现所谓的真理。虽然有人说“比较不是理由”,似乎认为比较没有任何的意义,我并不这样看。比较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确不是由于比较方法的采用,然而比较文学最为基本的理念还是在于“比较”二字,也就是说,在比较文学研究者看来,在自我之外要有他者的地位,要处理好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比较文学的多元视域才能建立起来,才有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同一个作家与作品的可能性。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根基虽然不是比较,但比较却一定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比较文学学科一定不能离开“比较”。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对相关的课文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在讲鲁迅《狂人日记》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到果戈里的同名小说,讲李白《静夜思》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彭邦桢的《两个月亮》。一个是中外的联系,一个是古今的联系,都是名家与名作,看一看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差异。这样的讲解就比单纯讲一个作品更好,至少可以让学生从一种比较的视角对相关的作家与作品进行思考,可以为他们接受中外古今的文学打开一个新天地,让他们认识到在中外文学史上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同类作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让他们思考更多的问题、探讨更多的文学现象。

二是跨越的理念。比较文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跨越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家与跨学科,不是要求研究对象同时要跨越四个方面,只要能够跨越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体现比较文学的跨越性。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如果研究的对象没有跨越性,就不能构成为比较文学研究。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跨越性,主要体现在两种民族文化的跨越,即我们研究的对象只要是两种文化的跨越,就能够体现出独立的比较文学的意义,即认识到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因为这是两种文学存在可比性的基础,两种以上的文学之所以存在各自的价值之最根本的原因。在四个跨越中,跨国家与跨民族并不说明实质性的意义,或者说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跨越。从一般的意义而言,只要跨越了语言也就跨越了文化,然而也不尽然,比如英语世界中却存在多种多样的文化。因此,跨越性的理念其实就体现在跨越文化上,只有跨越文化才与文学的不同特点产生密切的联系。跨越性的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有什么联系呢?如果能够体现这样一种跨越理念,可以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更大扩展,尽可能地在两种文化的比较里来认识作家与作品等文学现象。我们在讲郭沫若早期诗作《凤凰涅磐》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到阿拉伯的民间传说与印度的佛教文化来认识“菲尼克斯”意象;我们在讲曹禺话剧《雷雨》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到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进行比较分析。自然,这样的讲述是存在相当难度的,因为如果只是从思想与艺术上分析作品本身,与要从两种文化的联系与高度进行比较,其途径与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将一些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还原到具体的历史境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西互动进行讲解,学生得到的东西也许就不仅仅是一种理解,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

三是整体的理念。比较文学研究与从前的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相比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整个世界的文学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不是像从前那样只注重个体的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现象,那样的研究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只有将整个世界的文学当成一个整体,才有超越二元以上的比较方法的产生,才可能将一个对象放在与其他相似对象的比较中进行认识与分析,只有这时比较文学才产生了。我在给本科学生讲授比较文学课程的时候,讲过一句比较直观的话,说比较文学其实就是我们在大学中文系里所学过的所有课程以及即将要学的所有课程的综合,因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三个大的方面,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具体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学各门课程的交汇上。比如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影响关系就是平行关系;语言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文艺学、民间文学、人类学、宗教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跨学科的研究。如果我们能够将所有的课程所讲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发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在做比较文学的研究了。比较文学可以做个案的研究,并且最好是从个案研究入手,但这种个案与从前文学研究中的个案是不一样的,它是由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而整体却是比较文学的一种基本观念,比较文学研究者就是讲联系、关系、交叉与汇通,就是要以自己的努力来追寻这种联系、关系、交叉与汇通,最后寻求到世界文学构成的基本规则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我们在文学研究中能够眼观六路而且耳听八方,那我们就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了,因为我们的研究体现了比较文学的整体观念与整体研究的方法。

四是变异的理念。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中有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与形象学,最近几年中国学者又提出变异学或者叫变异研究。平行研究也许是一种静态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于两个以上的作品进行审美的发现;而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与媒介学中,都着重于对其中种种变化因素的探讨。变异研究就更是如此了,其研究的对象就是变异的过程、方式、成因与价值。所以,我认为变异也就成为了比较文学的一种基本的理念。中国最古老经典之一的《周易》,其实就是讲变易之理与变易之道的,虽然此“变异”与彼“变易”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变”却是一致的。比较文学不仅要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变,也要研究在这种“变”之中或者之后而产生的“异”。这就体现了一种观念,就是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在这种联系中会产生变与不变,会发生异与不异,而文学作品与作家之意义与价值,往往就体现在这种“变”与“异”里。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价值,平等对话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基本道路,也是世界文学构成的重要方式。在中学语文教所选入的作家与作品,也能够说明如此的观念。

胡:您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学到这样的比较文学理念?比较文学理念对于中学教师的语文观念的现代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邹:首先,我们要看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是不是拥有比较文学的观念。从中学语文教师的人员构成而言,有一部分教师对于比较文学应当是比较了解的,如近十年来从师范大学或者进入211行列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他们是必须学习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据我的了解,北师大、华中师大、上海师大、东北师大、天津师大、湖南师大等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与研究生,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是必须学习比较文学及其相关课程的。像华中师大汉口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的。因此,近十年来从这些高校毕业的本科与研究生,如果他们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话,在教学实践中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文学观念与研究方法的运用;然而,如果是五十以上的那一批高中教师,对于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观念,也许就不是那么熟悉了。所以,这有一个层次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不能说高中语文教师都没有比较文学观念,或者都有比较文学的观念。但高中语文教师的确是需要有对于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基本了解,要有一定的比较文学理念。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拥有比较文学观念?可以通过这样四条路径:一是通过培训。在21世纪初,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曾经提出这样的要求:中师与中学语文教师需要重新学习一些新的课程。其中就有比较文学。北师大的刘象愚与陈两位教授,曾经主编过专供其用的《比较文学》,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究竟有多少中学与中师语文教师参与了这样的学习,我们不得而知。我认为这样的构想是很好的,因为教师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的,将一些最新的学术观念与学术研究方法提供给他们,是有重大意义的。二是要求现有的还没有硕士学位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而现有的学科建设・语文专业的教育硕士课程中就有《比较文学》。有了一个系统的学习与了解的过程,可以用比较文学的观念与研究方法来探讨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写成硕士论文。这样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效。三是提倡现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订阅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书刊,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有所了解,自然就会建立起比较文学观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办有《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另外像我们主办的《外国文学研究》《世界文学评论》,以及北京出版的《外国文学评论》等都有一些比较文学的栏目,通过阅读也可以了解比较文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四是自学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中学语文教师都是在职工作,平时很忙,要他们花许多的时间再来系统的学习比较文学,并不是都能办到。如果能够选取一到两种比较文学的最新教材,进行自学式的阅读,也会很有意义。最适合于中学语文教师学习的,一是曹顺庆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是胡亚敏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华中师大出版社)。如果能够选取其中的一种进行阅读,对于比较文学的基本理念就会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如果能够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加以运用,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比较文学理念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语文观念的现代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中学语文观念存在不存在一个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是相对于什么观念而言的?语文观念的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的语文观念而言的。由于所接受教育传统的差别,有的语文教师的语文观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教育与文学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强调字词句篇的阅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老师可以不进行讲解与分析;有的语文教师则喜欢按西方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如加大对课外文章的阅读量,开出比较多的书目,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阅读与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教学观念需不需要现代化呢?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其中就包括了教师要有现代化的教学与学术观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比较文学观念是不是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呢?是不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法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门学科里面,在外国语言文学的各门学科里面,比较文学是最具有自己独立的基本理念的学科,在研究方法上也是最具有创新意义的学科。上述比较文学理论中的比较的理念、跨越的理念、整体的理念与变异的理念,都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独立的学术理念。不过,因为比较文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学科,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都可以为比较文学研究者所运用。比如说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就成为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主要方法。因为平行研究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对两种及其以上的文学现象特别是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没有一个自我投入的审美过程,其实就没有办法进行比较分析与学术价值判断。而所有这些基本理念与研究方法,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中学与中师的文学教学而言,如果没有基本的比较文学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那他绝对算不上拥有了现代的语文观念。现代的语文教育要求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人才是一种综合性的、拥有世界信息的、面对世界而能解决问题的人才,而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就能够提供这个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胡:邹教授,您认为比较文学理念的建立,对于当代的中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比较文学理念在当代中学生的现代观念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邹:比较文学理念对于当代中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现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他们的人生观念与文学观念的结构里,会占据一席之地。从前的中学语文教育比较注重对于单篇课文的阅读,比较注重对于字、词、句与篇的理解,而比较文学强调在阅读一篇作品的同时,也要与相关的作家与作品联系起来,与同类的文学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同时,将多种文学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对于其写作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比较文学理念与研究方法,对于中学生们更清楚地认识一部作品的特点与价值,往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教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曹禺《雷雨》的时候,就可以联系到影响这部话剧写作的古希腊悲剧、易卜生《玩偶之家》等进行一些对比分析,可以认清其来源,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经典作品之间的差异。我们在讲中学语文第三册里李白自然山水抒情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也可以联系到华兹华斯抒情长诗《序曲》进行比较分析,看一看他们是如何描写中国与英国的自然山水的,他们是如何处理自我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读诗必此诗,并非真诗人”,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读哪一部作品就只知道那一部作品就可以了,与读一个作品而了解许多同类的作品,并且能够联系到相关的作品进行研究,其效果则大不相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文化视野,让他们在对比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课外阅读提供助力,为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中国正在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比较文学的观念与研究方法,正适应了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现代的教育观念强调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比较文学正是面向整个世界文学的研究,也是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的文学研究,因为比较文学学科建立一百多年以来,一直与时代同步发展,从来没有落后于其他学科,总是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资源与发展动力。中学生的现代观念,主要包括自我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民主观念、美学观念、辩证观念、全局观念与历史观念,而比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念与学生需要的全局观念是一致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观念与学生需要的辩证观念是相通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各民族文学对话的观念以及以审美为基点的平行研究与比较诗学研究,与学生需要的民主观念与美学观念也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所以,就中学生现代观念的构成而言,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结合就显得尤其重要。

胡雅玲,武汉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