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10 04:24:03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网络环境学校行政管理论文

一、对网络环境下的学校管理认识

网络环境是指在互联网大力普及的背景下,如何实施学校管理。利用软件技术和硬件手段将学校的管理工作纳入到网络环境下进行管理。保证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全部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实施网络化管理可以充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对学校个工作效率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网络环境管理也可以称为学校管理网络化,是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和措施。

二、实施网络化管理对学校工作的重要性

在当前这个信息社会里,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都在极大地影响人们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改造环境的主要工具和途径。人们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过去想都不能想的目标,这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学校管理,这是时展的需要,是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社会的现实。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掌握现代技术手段,对工作进行科学、有效、快捷的管理,以便充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网络技术可以有效覆盖学校的全面工作,有效覆盖学校的全体职工。网络管理可以极大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因此在学校实施网络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网络管理的优势所在

节约管理成本这是一个最明显的优势。管理者只要在电脑前进行操作,就可以在瞬间将管理指令下达到各个老师的电脑上或者是手机上。不仅是成本降低,也提高了管理速度,节约了管理周期。节约的管理成本将成为一种积累,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发挥作用。由此可见,网络模式的管理,比起以往纸质管理,也节约成本更提高效率。纸质的管理文件要经过几个部门才能转到教师的手上,而且打字印刷都需要时间和成本。而网络环境下,这些都可以省去,直接在电脑屏幕上就可以接受管理指令,瞬间到达的速度是纸质文件无法比拟的。在微信圈、QQ群里,可以实现即时下达指挥命令,以最为快捷的速度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成本管理。同时实施网络环境管理,还可以减轻人力成本,以往收发文件的人员可以废除,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员成本,可以将这部分人员用在更加需要的位置上。网络环境管理的另一个优势便是解决了和优化了学校的管理结构,网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以往校长下面有着几个层面的领导结构,校长的工作指令要首先到副校长那里,然后到中层干部那里,最后才能到共走主体的老师手里,这样几经周转,时间耗去很多,有时会增加许多麻烦和矛盾。实施网络化就不同了,中间的管理环节可以取消了,人员之间的矛盾减少了。这样优化了管理结构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和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施网络环境的管理,可以实现高效、精炼、迅捷的管理目标。

四、实施网络环境管理的弊端分析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对于学校的管理,其管理的主体是老师,对人的管理离不开情感,以往的管理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谈,有眼神的情感传递,有肢体语言的交流。而网络环境下,就只剩下文字的交流,冷冰冰屏幕,缺乏情感的交流。而校长对教师的管理,其中包含着情感是必须的,因为上下级之间的情感,是管理工作的润滑剂。离开感情的管理,最后的效果,不好估计。教师的情感被管理者以往了,或者是忽略了。使得学校的管理缺乏人性化的情感色彩,而且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减少,人们在互相传递信息时,面对的是电脑屏幕,面无表情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么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将会受到影响。网络环境管理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太强,一旦网络出现问题或者是故障,那么整个管理体系就会瘫痪,从而影响管理的效果。网络技术对学校管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优势和劣势并存,这样的实际情况,需要领导灵活对待,将以往传统管理中的人情味和电脑技术下的隔空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效率的过程中,注重人员之间的语文和肢体交流沟通。发扬网络的优势,为学校的管理助力,克服网络管理的劣势,为学校的管理护航。

作者:吕娇娜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长大小学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高等学校行政管理论文

1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管理缺失

1.1基层工作负担沉重,部门间又人浮于事

绝大部分高校在行政管理中都采取定编定岗的方式,因事设职、以事定岗,以此来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如此,在岗位的设置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岗位,其所负责的范围与工作量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很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甚至是同一个部门的人员工作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导致超负荷与人浮于事并存,从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2行政管理过于依赖制度与责任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依靠规则制度和岗位职责来进行的。但是这样的方式不仅单调、机械,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成员逐渐丧失管理的个体精神,这样也会影响到整个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难以实现整体的工作目标。

2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管理实行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避免高校行政管理当中绩效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高校应该通过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出合理的方法,寻找有利的途径,从而推动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实施。

2.1制订绩效计划,明确绩效目标

对于岗位,应该做出具体的分析,并且对岗位加以说明,明确岗位职责之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就应该提出具体的绩效目标。在绩效目标提出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上下之间的相互沟通,尤其是从下到上的沟通,应该让具体的员工参与进去。待绩效目标确定之后,再根据实际工作,由领导和成员一起制订绩效计划。就静态方面来看,绩效计划是关系到工作标准和目标的契约。就动态方面来看,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对于工作目标达成思想方面共识的过程。在一个周期内的绩效计划,行政管理工作还应该明确完成的时间、完成的任务,需要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都应该做到周密与详尽,进而确保绩效计划与目标的明确,满足高校的需求。

2.2做好绩效指导与绩效沟通

待绩效计划制订之后,行政人员就需要根据计划的内容,努力去完成组织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人应该对绩效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对于成绩不达标的成员,应该第一时间做好沟通,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提升绩效。这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达到绩效管理的目标,管理人员必须重视这一个环节。(1)建立沟通制度,做好绩效沟通。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还应该明白在整个绩效管理当中绩效沟通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将绩效沟通作为一项重大的工作来抓,建立与之匹配的机制与制度,逐渐地培养出良好的沟通习惯。(2)开放式绩效沟通网络的建立健全。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较少,但是,就行政管理来说,由于其工作环节较多,涉及面较广,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多个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所以,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同一个部门当中,只有通过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才能将部门的工作质量加以改善。所以,在高校范围内,应该建立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来支撑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

2.3开展绩效考核

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说,绩效考核是就是绩效目标的程度考核。一般来说,考核分为两个方面:工作结果与工作行为。工作结果指的是对于绩效计划,行政人员具体的的执行情况,也是对工作业绩本身的一种评价;行为评价指的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行政人员的行为表现以及态度等。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综合进行评价,尽可能多角度、多方向地评价行政人员,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4应用绩效考核结果

就高校行政的绩效管理来说,考核并非是其终点站,只能称之为对于一个绩效周期绩效效果的一种评价,如何将考核的结果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就高校来说,考核结果应该同教职工的报酬、晋升等实际的奖励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绩效管理真正地落到实处,才能将教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高校本身的办学目标。(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考核的结果,应该在晋升、奖惩以及培训等多个方面加以应用,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就绩效考核,还应该建立一个正向与负向、近期与远期、物质与精神等相互结合的激励体系:第一,通过福利待遇和物质待遇通道激励员工,坚持优绩优酬、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第二,通过畅通的事业发展来激励员工,考虑到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需求,给出一定的薪酬与晋升空间;第三,利用培训激励人,通过终身学习的机会,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2)建立行政人员档案。对于高校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建立档案,并且与其劳动报酬和职务晋升直接挂钩,也可以让行政管理人员主动去考核结果,从而提醒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在具体的结果考虑中,还应该联系到所在部门的整体考核结果,才能将其公平性、公正性完美地体现出来。

3结论

作为教学与科研的前沿阵地,高校应该根据行政管理的实际规律做好相应的绩效管理,对于绩效的不同阶段管理进行科学的定位与实施,将高校本身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业务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通过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式的绩效管理,确保高校行政管理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下去,进而推动高校全面、稳定发展。

作者:张玉超 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学校行政管理体系的思路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了根源分析,最后在阐述行政创新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根源创新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凭借其结构和制度,通过组织、计划和实施等行动,积极发挥管理功能,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所有的资源,有效完成学校以教学为主中心的各项任务,实现其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目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运行的保证,因此,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1.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行政效率低下。

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的,机构臃肿、管理理念落后和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常见的弊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办事程序复杂、管理职能交叉。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管理决策不科学,管理组织执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

1.2行政权力泛化。

行政权利泛化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行政权力泛化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障碍。

1.3行政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机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两个方面,其中关键是后者。行政人员的专业化欠缺突出表现为行政人员通常是管理和教学双肩挑、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转换频繁和行政人员进入门槛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通常有两个极端,或者转为专职教师,或者充满“官本位”的思维,缺乏服务意识。

1.4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大都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其特点是由高层到底层层层节制,呈金字塔状分布,权力集中向塔尖的高层,学校通过行政命令,利用行政组织实施管理职能。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是容易滋生权力崇拜,结构呆板,阻碍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我国高职院校除了上述问题外,长期学术权力附属于行政权力的现状与现行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2.1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职院校通常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模糊,具体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或者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或者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

2.2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是领导与服从关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管理特征。学校活动大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这种局面自然地延伸到学校内部管理之中,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官僚化,形成体制创新的障碍。

2.3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式陈旧。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组织的创新功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标准用于政府机关公务员考核,按照“德、能、勤、纪”进行考核。显然,该评价体系存在指标粗放,没有体现高职院工作的特点等问题。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3.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理念。

3.1.1服务型行政管理理念。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1938年提出,国内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学者陈新民对“服务行政”概念进行的介绍。此后,大陆的一些学者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总结如下:(1)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2)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4)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高校自主权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3.1.2“扁平化”组织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模式不能解决后工业化时代政府面临的效率和责任两大优秀问题,于是提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打破现行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现实意义是:

减少中间层次,管理中心下移,节省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有效沟通,等等。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层级多、等级森严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而且束缚了学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诸多弊病。

3.1.3知识管理理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继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过知识经济形态进行了创新。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人才和管理知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更为滞后,国外的高校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3.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2.1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绝“官本位”思想,摒弃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要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究高职院校运行规律,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3.2.2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完善办学制度,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评价制度过于功利、用人制度价值错位的现状,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活动为科研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生产服务。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切实推行专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来推进进政管理体制改革。

3.2.3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是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基本标准,因此,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关键。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结合有区别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超级秘书网

3.2.4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随着高中毕业生规模的减少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的方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即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实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为学校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构成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3.2.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当借鉴和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增强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工程”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优秀价值观,建立适宜的质量文化。

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有人提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我认为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建议。

4.结语。

我国大规模开展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仅十余年。从高职院校产生来看,有的是中专合并升格而来,有的是普通高校开办的高职学院,以及民办新设改制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短、来源复杂和规模庞大决定了其行政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本文只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作了一般的探讨,具体到每一所高职院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须作具体的研究。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以人为本的学校行政管理路径探究

摘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优秀,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仅局限于党的领导,而是拓展为一种全新的为人所倡导的组织管理理论。这样的管理理论不仅对于企业而言是重要的,对于学校的行政管理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学校的管理系统逐步趋于更加合理化的结构,保证学校机构的有效运转。本文初步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内容、意义以及实现方法做了探讨,希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以人为本;行政管理;教育

教育行政管理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各校应该积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行政管理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理念的内涵

19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上对组织管理的研究理念层出不穷。20世纪30年代起,传统管理学派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行为科学的管理理念占据了主导地位。该理论强调对人格的尊重,注重对人性的发挥,重视管理的民主化,尤其是注重“士气”的存在和培养。简单而言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人性化”和“合乎人情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任何活动都要以人为中心,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维护员工的人格尊严,注重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鼓舞员工的士气,从而实现组织的内部目标,促进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理念的现代意义

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以事为本”的管理理念相对,“以事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指企业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时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它只是片面的强调工作效率而忽视了工作的真正执行者是“人”。所以“以事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应用其实并没有达到其理想的效果。相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注重对员工的激励,一方面通过关注员工的身体健康以及心情等对员工进行激励,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之间建立其良好的情感基础,提高其内部合作的能力,从而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努力。

2.有利于发挥员工的长处,挖掘人才

传统的行政管理者仅仅是把人当做一个“经济人”,采用简单的工资薪酬的建立制度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这种方法片面的忽视了人作为“政治人”、“社会人”的角色,从而注定对员工潜能的激发具有局限性。其实有许多员工除了利用自己的工资满足自己生活的必须外,更多的是享受工作带给自己的精神上的满足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工资薪酬只是简单地满足了人最基本的生存方面的需求,而精神需求才是人最终需要实现的。所以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重视了员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后,就会激发员工追求更大成都的自我实现,从而达到激发员工潜力的目的。而这对于教育的行政管理同样适用。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理念的的要求

1.“以人为本”需要以科学的理念为依据

“以人为本”并不是无章可循的单纯以员工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一种教育行政管理理念,它不仅需要遵循教育方面的科学理论,而且还应该注意管理方面的科学理论。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遵循相关的科学管理理论,制定适合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讲究教育管理活动的层次性,使得各个部门和层次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施奠定良好的组织结构基础。

2.“以人为本”需要遵循教育的管理的方向性

“以人为本”应该始终以教育的使命和指导思想为前提。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贯彻当前国家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教育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应该始终了解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配合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

四、“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理念的实现

1.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实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承认人员本身所具有的缺点,但是强调人员的人格尊严与其应该享有的权益。所以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充分考虑员工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以及心理需要,尊重教职工的人格,对于所有的教职工无论职位高低做到一视同仁。其次,“以人为本”也要求有关部门处理好与各教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善于倾听学校教职工的相关意见。当与教职工发生意见不合的冲突时,要及时进行沟通,以消除这种摩擦。教职工作为教育事业的领军人物对于学校的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学校只有处理好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开展。

2.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否顺利实施。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和谐友爱、团结奋进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培养教职工的集体意识,增强其集体荣誉感以及对学校的热爱。优化教职工身边的“软文化”。

五、结语

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军事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又是一项复杂性极强的活动,所以为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可忽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从人性的角度对教职工进行管理,让教职工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下工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潘旭剑 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摘要:学校行政管理要适应现代信息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地更新信息化管理理念,架构信息综合化平台,促进学校数字化管理,从而提高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进入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新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和计算机应用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信息技术使人们以更快捷便利的方式获取并传递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渠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新的积识,掌握新的技能,并把新的技术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使之对工作和生活产生良性的推动作用,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肩负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职责。为了更好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学校应该主动从内部开始改革,从管理与教育教学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创新管理,因为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1构建学校管理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学校管理工作信息化是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相应的办公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件传输、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应用现代技术,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过程。为了提升办公效率,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和办公经费情况,开始逐步引进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校园办公平台,从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纸质办公状态向无纸化、数字化办公转变。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的办公习惯和人员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校园信息化平台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存在功能使用单一化,软件开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工作人员思想上的墨守成规和长期以来养成的工作习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地扭转和改变。特别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同志更是在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方面存在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在现代化的办公平台面前依然沿袭旧有的习惯和方式,不但没有提高办公效率,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些弊端和问题呈现在学校管理者面前,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推动行政管理工作在网络信息发展环境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推进。因此,学校行政管理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从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素质、改善行政管理环境等方面着手,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以支持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2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提高行政办公效率

为了切实推进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首先就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围绕科学实用性目标,搭建实用高效的信息平台。要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内网运行速度;在有需要的场所、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在办公软件的选用上,要广开言路,充分征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使得相应办公平台模块的设定符合工作需要和绝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才能让大家更易于接受,也才能切实地提高办公效率;否则会失去调研基础,其作用只能是适得其反。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培训,由专业人员细致入微地进行讲解,教会大家具体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具体操作几个工作日之后,再组织一次专题的培训,结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答疑解惑。只有经过这种讲解与答疑的双重安排,才能让大家较为顺畅地对软件平台的使用在短时间内高效能地熟悉和掌握。

3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化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一方面是通过制定制度对人员进行要求,因为科学的方案和计划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为了保障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落实,就需要结合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予以保障,通过制度的约束,细化工作的流程,强化工作的要求,引导工作人员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带给工作上的便捷,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同时将工作的执行情况与个人绩效考核相挂钩,通过这种约束机制促使工作人员逐步由不适应变为习惯,从而激励工作人员积极进取,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是对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依据工作需要,制订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从网络安全、软件升级、信息更新等方面都制定详细的规定,做到定期维护、及时更新、有效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以上两方面同时强化管理,才能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

4转变观念,将信息化与日常工作有机融合

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社会的更好发展。物质资源不会自动地产生效益,只有人充分利用资源开展活动,才能在活动中出效益,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社会。作为现代先进科技的信息技术,只有在充分运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最大的作用。在学校管理中,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促进数字化管理,达到最优化的管理效能,是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学校的行政办公人员充分认识到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实需要和长远效益,需要每一个工作人员及时转变观念、认可接受,相关的领导者科学引导、大力推进,最终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促进数字化管理,达到最优化的管理效能。而信息化技术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确实已经收到初步的效果。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提供学校公共基础数据查询、信息检索等服务,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信息的及时沟通,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造成工作中的撞车和资源的浪费。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架构起了校园的内网和办公平台,在文件传输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已经得到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还有待于深层次的挖掘和实践,如在后勤服务保障和教务管理中的应用都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中可以开发应用信息交互软件,一方面通过各个计算机的终端分布广的特点,可以及时收集到校园内各个部位出现的需要维修的问题,既可以将问题及时快速地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化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又可以弥补后勤人员定时巡查所存在的时效性差和覆盖面窄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交互软件的使用,可以很便捷公正地对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考核,从报修时间到维修完成再到使用者的反馈意见,一系列的数据能够很客观地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在教务管理工作中也同样可以应用信息交互平台实现课程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进行听评课等工作的开展,既能够实现课件资源的共享与相互的交流,又可以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网络空间,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样,行政工作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宣传,可以展示工作的成果,让职工和公众对学校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使得职工和公众通过这个信息渠道对学校工作状况发挥一个监督的职能,也有利于学校的行政工作人员在这种氛围中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加积极努力地去开展工作。

5查漏补缺,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化工作

任何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进社会的更好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由于其共享性、开放性,致使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这些问题,有可能会给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带来工作上的障碍甚至是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如何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现状与特点,通过对安全风险的分析,采取多层次、多方面的安全管理方法来保障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和畅通,是行政管理工作部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来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运用合理的安全技术来实现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技术的培训和防范能力的提升,使工作人员对于网络的有效使用、风险应对有清晰的认识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制定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来进行操作和检查;另一方面是加强对网络系统与设备的监管和维护,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技术是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有力保障,通过技术的更新及时弥补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改进工作中的短板和不畅通的渠道,切实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便捷、资源共享与信息交互的畅通。总之,只有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学校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依托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最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全面提升。

作者:田向阳 单位: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学校行政管理教学质量提升

一、独立学院及案例教学的特征

(一)独立学院的特征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与公办高等学校相比,独立学院有其自身特点:第一,采用民办机制。独立学院虽利用公办母体高等学校的部分资源,但所需经费投入及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筹措,学生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第二,实行新的管理模式。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且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同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第三,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实践应用性。独立学院招收的是三本学生,其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与一本、二本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精心策划,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一系列典型案例,使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并提高其分析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由于案例教学具有双向互动性和实践应用性特征,因此它契合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效用

20世纪30年代开始,案例教学法逐渐被应用到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公务员培训课程中。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到我国,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将促进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

(一)案例教学适应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定位

2010年上半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民办教育,《纲要》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目标,并且提出民办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纲要》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做出了明确规划,作为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适应这一发展定位,突出应用型或实务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地,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需要有所创新,重实践、重案例的教学方法必将渗透到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去。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接触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典型案例,并通过讨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使学生充分积累实际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多为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形式,教师不仅忽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处于被动状态。其结果往往是,纵使教师耗费大量的精力,也难以改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不足,教师可谓“费力不讨好”;并且,传统教学形式常常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单位,另一方面,许多单位、企业却找不到适用的人才。针对这一窘境,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案例教学法纳入到教学中。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也应因势利导,引入案例教学,这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出既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进而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三)案例教学是连接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行政管理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强调实践应用的专业,它涵盖行政环境、行政组织构建、行政机构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行政领导、行政法治、行政监督、绩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等内容。案例教学“以其实践性、具体性和实证性的特点,沟通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在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1]案例教学将行政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带入课堂,通过探讨行政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适用性,探索管理理论指导现实问题的操作性步骤,既能强化学生对行政理论的学习,又能引导学生利用真实案例深入分析现实问题,还能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机会,达到培养学生行政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目前的案例资源普遍比较陈旧,滞后于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行政案例库,学界根据各自多年的教学体会,收集、编写了一些案例集,但目前这些案例集的案例资料普遍比较陈旧,虽然每天都会涌现大量的行政案例,但由于案例集的编写需要较长周期,因而出现了案例集的案例落后于现实的问题,这成为了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重要障碍,且行政案例的滞后性将降低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学生参与案例教学不均衡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呈现出较大差异,许多同学思维活跃、参与积极,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案例中的公共问题提出一些有创见的解决方案;但也有一些同学由于长期受“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慢慢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惰性,尤其是不愿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羞于表达,不能达到案例教学所要求的目标,因此应使他们由被动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者。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呈现出“马太效应”现象,学生参与的不均衡将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案例教学与提高学生能力结合不够

目前案例教学存在一个重大误区:教师将案例教学简单化为课堂举例子,即认为讲解例子、通过举例子来说明或论证理论就是案例教学。其实二者有着很大的差别:“第一,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占据中心地位,而举例在教学中仅处于次要地位;第二,案例教学法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只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第三,案例教学法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而举例主要是教师的单方教学行为。”[2]更为重要的是,举例的过程并没有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仅仅是对案例的粗放式利用,背离了案例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案例教学在于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行政管理环境中,对现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的对策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一)教师应与学生一同自主进行案例库建设

行政案例库是支撑案例教学的基础性资源,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应与学生一同自主进行案例库建设,以此实现从被动等待案例教材向主动收集、整理案例资料的转变。案例库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养成每天收集行政案例素材的习惯。教师和学生一同建设自己的案例中心,安排教师或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等手段,实时跟踪有影响力的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按主题分门别类记录成案例素材,并做好素材索引,以便于查找利用。第二,教师精心整理素材,形成案例库。案例素材并不是案例,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的和理论教学要求选取典型素材,通过精心整理,提出案例分析的思考讨论点,形成典型的行政案例,为案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案例教学技巧,引起“思维共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师生互动,设法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通过教学经验发现,学生讨论存在一个“思维共振”阶段,在“思维共振”之前,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一旦越过“思维共振”期,学生参与的热情将会明显提高。因此,教师需要为案例教学营造一个有效的课堂环境,为“思维共振”的产生创造条件。第一,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讨论环境,通过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尊重学生思考,做到耐心倾听并及时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剖析;第三,注意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提出独创之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第四,注意对学生案例讨论环节的点评,应多鼓励、少批评;第五,注意控制好学生发言的时间和节奏,当学生对一个话题讨论充分时,教师应稍加总结并引导学生转入下一个讨论话题,以保证案例讨论有较高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不排斥知识学习,它是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因此案例教学应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教师突出重点,讲授基本理论知识。这一阶段属于知识积累阶段,因为没有基本理论知识做基础,学生的讨论必将缺乏专业深度;其次,开展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分析。这一阶段属于知识积累向能力提升的转化阶段,教师应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方法用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帮助其积累管理经验,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与国家对其的发展定位,决定了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因此学生既要熟悉行政管理基本理论又要掌握从事本领域工作的实际技能。案例教学作为能让行政理论与管理实践密切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知识、长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应大力倡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将发挥其最大效用。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探究

摘要:

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是其实施教学管理的前提条件,既对教学管理提供服务和保障,又在整个中职学校管理体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因此,完善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体系是保证办学方向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藉此,本文立足于中职院校行政管理发展的需求实际,例数中职院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中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改革;创新

前言

现如今,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促进了中职学校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对此做出以下分析。

1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良好的行政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推动和保证着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管理、后勤管理等几大块有序有效的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它的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学校的各个部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管理,其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要保证有三大功能的顺利发挥,需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流程及机制。而目前中职学校中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全、机制不活、监督不力,导致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多,不能相互统筹、协调开展工作。

1.2行政管理与教学管理边界不清、职责不明,两者容易失衡:从管理学来说,行政管理强调按等级划分权力,按规章制度办事,但在行使过程中,难以避免它的扩张性和膨胀性。这在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中,常常体现在行政权力超出职能范围,干涉学术权力,强化官本位,弱化教师的学术地位。但是对于一个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学术地位,实现学术自由更为重要。因此,如何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令两者互相促进地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1]。

1.3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前提保障,如此重要的职位理应由一些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人员担当。但是在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任用往往没有明确的标准制度,甚至有任人唯亲的现象。其次,行政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往往低于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致使行政管理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通常采取消极的态度,缺乏工作热情和认同感,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当然,也有些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是因为还肩负教学任务,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行政管理工作中。此外,大部分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缺乏行政管理知识。这都是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上出现的问题[2]。

2完善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有效途径

2.1更新管理理念,树立责任、服务和创新意识:更新管理理念,是完善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前提,首先是中职学校的校领导应该重视学校的行政管理,要有责任意识,既要切实实施行政管理,又要突出学术地位,落实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其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其次是提高服务意识,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质和优秀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服务意识作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最根本的思想意识,对有效实施学校的行政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把原来“管”的工作观念与工作作风转变为“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再次是创新意识。在新形势下,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需要行政人员有创新意识,改变原有固化的管理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2完善行政管理体系,加强精细化管理。一是要建立完善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要整章建制,明确权责,使行政人员开展工作时有章可循。要严格执行具体的规章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促进管理规范化。要建立监督机制以保证制度的落实与纠正。二是要抓好中层干部的行政管理。中层干部是学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中层干部又是学校领导者与教师之间桥梁,他们的行政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管理效率。因些,要加强对中层的量化考评和日常管理,加强中层行政领导联系与服务教职工的工作,提高中层干部履职的责任性与担当意识。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分配制度。要结合目前的绩效工资改革适当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加大考核力度,调动其工作热情。使行政管理人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

2.3明确用人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校领导在任用行政管理人员时,应摒弃“行政管理工作谁都能胜任”的老观念,制定明确的用人制度,并且做到透明化,杜绝任人唯亲。对行政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让每一位行政管理人员能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另外对于职位的划分要尽可能的考虑到行政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特点,比如外向性格的、工作效率高的负责招生工作,心思缜密善于沟通的负责心理辅导。此外,行政管理团队应注意各年龄段的人员搭配,避免行政管理人员偏于“老龄化”的现象。因为许多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都会有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问题,缺乏管理知识和新的管理理念。一个优良的行政管理团队应该是“老”、“中”、“青”集合,借助于老辈管理者的经验,利用中年管理者的干劲,发挥青年管理者易与学生沟通的优势,三者相互配合,完成好行政管理工作[4]。

2.4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去,校园网的建设也基本普及。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也可以充分应用校园网的资源,把学校最新的规章制度到校园网上。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论坛对新的规章制度提出意见,作出反馈。行政管理人员与广大师生通过网络的形式得以更加密切的配合,共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促使中职学校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对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新的行政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管理,从而提高教学成果。

作者:吴小丽 单位:浙江绍兴体育运动学校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学校行政管理有关问题及看法

1、提高法制观念,加强法制教育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框架的建立,我们的管理已经纳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治”,行政管理也必须遵守从法制的范畴。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决定了公民守法,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说人们的行为和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教育和教学要在法律的规范下运行,行政管理更要以法律为准绳,用法律来约束。因此,首先要学好法律,做到知法,懂法,依法办事,树立法律至上的原则,使行政运行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依法行政。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学校需要聘请法律顾问,定期学习法律知识,组织案例教育,设立警务室,法律研究小组,结合实际学习有关法律,提高普法教育,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把法制教育和道德行为教育结合起来。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队伍建设是办好学校的永恒主题,学校要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就必须要带出一支过硬的教职员工的队伍,这里行政管理的好坏体现着学校方方面面的形象和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3.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要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掌握每个教职工的思想、能力、家庭和人际关系等,不断培养和教育教职员工爱国、爱校、爱岗,尽职、敬业和奉献的精神。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和所有员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做到“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切实做到以先进为榜样,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努力争取做爱生勤业,爱教精业的模范。3.2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学习是每个人终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准则,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学习可以武装人的头脑,学习要与时俱进,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呼唤我们要提高素质,精通业务,掌握业务,掌握本领,所以我们要自觉学习,开展集体培训,个人自学相互交流,向先进单位和个人观摩,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新的矛盾,积极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发挥学科带头人和行政管理骨干的作用,把学习作为我们全体工作的基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共同向一个目标努力。

3、创造和谐团结的环境,发挥行政管理的团队精神

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世界上有再大的困难,只要上下同心,努力奋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法制,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通过文化活动,意见交流,开展谈心,帮助困难通知和学生的爱心活动加强团结,增进友谊,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努力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爱心”,从而提高我们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抓好学校的安全工作,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安全工作是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没有安全,稳定,持续的行政管理工作就没有教学和教育的正常进行和发展,如食品安全,校园治安,体育安全,校园安全等。每一项安全都联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所以安全工作是责任心、爱心、信心的综合反映,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管理:(1)做好应对复杂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要组织学校生生搞好地震、火灾、毒气、伤害等突发事故的应对演练;(2)经常进行安全教育,抓事故苗头,防患于未然,对重点防护区域要落实责任,确定专人,把问题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3)对公共卫生要加强管理监督,特别是食堂安全和饮水卫生,坚决杜绝因食物中毒引起家长学生恐慌;(4)搞好家长、老师和社会的互动管理,互相联系和沟通,积极办好家长学校,把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行为如实告知家长,以便共同配合搞好管理;(5)体育教学是锻炼学生体质,增强体能,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但是体育竞技也是容易出现问题和伤残事故的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要加强防范,做好保护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发生。

5、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的行政管理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整个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建立一个既有量化数据,又包容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学生评价,社会家庭评价等多元因素的评价体系。对此要建立一整套完整全面的规章制度;其次要成立校领导教师、行政人员、学生代表、家长和社会管理人员互为一体的评价委员会;三是要定期进行考核打分;四是要组织民主评议;五是要把薪酬职称晋升和评先创优联系起来,奖优罚劣;另一方面,评价体系一旦形成要不断完善,增添新的元素,要勤听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其更趋完善,科学,还要学习周围兄弟学校的经验,与时俱进地进行补充和修改,使其成为大家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为了把评价体系固定下来,形成管理的程序,要组织网络化和信息传感,建立网络档案和微博,使网络评价体系和学校管理形成一个系统,为学校的发展、教学、行政管理更上一层楼,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作者:蒋巍单位:西安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民办学校行政管理合法探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是指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代表高校主体,依法律、法规、校规实施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可分为民办高校行政法制行为和行政执法行为。在行政管理领域,即指制定规章、行政管理行为、行政处罚行为。因此,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法治化,就是指制定规章法治化、行政管理法治化、行政处罚法治化,这是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关键。

1.制定规章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若要达到国外一流院校,如哈佛、剑桥等私立大学的水平,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规章。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参照公办高校,制定了一些行政管理规章,包含教育管理、学籍管理、人事管理等。因各民办高校建立的时间较短,参照标准不同,造成了内部规章冲突、杂乱,与上位法冲突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明确制定程序,规章制定一般要参照上位法,国家、省、部门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经周密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提交学院权力部门表决通过。二是明确制定主体,必须是授权的单独组成的制定机构,而非某所属部门或某个个人,必须有专业法律素养和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

2.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是指民办高校所属机构,代表民办高校主体依法依规,对特定对象作出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处理或决定的管理行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的优秀就是具备法律构成要件。一是实体要件,包括行使管理权的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和意思表示真实,并且这四个要件须同时具备;二是形式要件,必须遵循必要的程序和必备的形式。

3.民办高校行政处罚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处罚是指民办高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高校规章规定,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相对人进行制裁的行政管理行为。在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着不敢处罚、处罚权不明确等问题。从高校自身来说,敢于依据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对违法相对人进行必要的处罚,这是法律赋予的权限,也是高校进行内部建设,扭转校风学风的最后一道屏障。从法治化角度来说,必须贯彻法治原则:一是法定原则,包括处罚权法定、处罚种类法定、处罚条件和程序法定,以法定规章的形式明确化、公告化;二是数罚从一,无论触犯几种规范,不能以数罪并罚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一角度,并适当量化,不能重复处罚,只能处罚一次、按一个规章标准处罚、定一种处罚方式。此外,必须制定必要的文书形式,包括内容和格式明确化,使相对人明晰化,对不合法的处罚,有权拒绝。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监督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监督是指民办高校自身授权部门对民办高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是否依法行政进行监督的活动。具体指民办高校督导、民办高校行政监察。

1.民办高校督导法治化

民办高校督导,类似于公办院校督导,但又有不同。这是对民办教育自身最直接的监督。民办高校要敢于尝试建立一支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含教学督导、行政管理督导的专门机构。这是专门的日常督导机构,主要进行日常规律化督导检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对教学、行政管理(不含行政处罚)等方面进行督查。民办高校督导要隶属于民办高校权力机关,是民办高校校长负责下的独立部门,建立民办高校督导,并制定相关的督导规范,可以直接从高校内部加强高校规范化管理,使教育教学、行政管理规范化。

2.民办高校行政监察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监察,主要通过行政监察机关及其人员,对高校教学、行政领域的行政处罚行为进行监督,查处所属部门违法违纪行为,保障高校健康发展。民办高校有必要设立行政监察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履行监察职能,对监察部门职权范围内的违法违纪行为,要敢于提出监察建议。对于民办高校所属部门领导不作为、履行职务有重大过失等行为要坚决予以监察。只有做好民办高校行政监察工作,明确监察权限,使监察行为、程序法治化,才能保障民办高校自身公平。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救济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救济是指民办高校主体依法依规,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予以恢复和赔偿。包括申诉活动法治化和民办高校行政复议法治化。这是对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违法的有效补救,也是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实质意义体现。申诉活动法治化指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诉。申诉是我国法定的制度。我国宪法及法律法规都有明确规定,在此不再赘述。民办高校行政复议法治化,民办高校应设立复议机构,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处罚相对人请求复议的权利,严格复议机构组成人员,建立健全复议程序,使复议主体、复议程序、复议时间、复议文书、复议内容法定化,特别要遵循《行政复议法》规定,实现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就是运用法律、法规、规章的形式来规范民办教育主体,规范行政管理行为,规范行政监督和行政救济,以保障民办高校正常运行,保障民办高校参与者的权益。

作者:宋祺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建筑工程学部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学校行政管理科学服务观具体措施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着官本位意识严重、整体素质低、重视程度不够、待遇不高等问题,为适应当前高校发展,提高服务意识,树立科学服务观尤为重要。奉_文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运行现状和原因的基础,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树立新时期科学服务观的具体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科学服务观

行政管理、教学和研究是高校运行的三要素。j政管理是高校为了实现教育工作目标,依照一定的规章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有效的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它是实现高校教学和研究的基础,足高校教学和研究的辅助。

一、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运行现状及原因分析

邓小平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领导就是服务”,这说明服务是管理的首要含义,服务影响着高校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和质量。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多停留在传统意义“管”的层面,普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没有体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第_,官本位意识严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采取的都是政府办学,资金来源均由国家划拨,这就形成了高校行政管理沿袭政府管理的模式,造成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的局面,管理方式、方法生硬,缺乏灵活性、艺术性。随着教育的逐步国际化,这种管理体制与高校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第二,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现代高校普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多忽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加之原本管理观念陈旧,造成他们的管理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平日管理主要依靠多年的工作经验。第三,行政管理工作未得到充分尊重和重视。很多师生片面认为管理没什么难的,什么人都能做,不能换位思考,体会不到管理者的难处,因此未能充分尊重和重视行政管理人员,造成行政管理人员“怨声载道”,服务意识淡薄。第四,工资待遇不高。近几年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待遇明显提高,社会地位日益上升,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与教学科研人员比,都是三者中最低的。同时行政管理人员的评优评奖也不能和教学科研人员同步,缺少类似“优秀教师”、“讲课大赛”、“科技进步奖”、“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和奖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服务工作的质量。

二、增强服务意识,榭立科学服务观的现实意义

要改变高校行政管理现状,适应现代高校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更新思想,改变观念,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服务观就是要使行政工作者在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端正服务理念,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观念。科学服务观就是要使行政工作人员积极地采用现代科技提供的科学管理手段,适时转变和更新其服务观念,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全面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为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校行政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无论是为谁服务,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人民服务,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要把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办文不返工,办事不遗漏,上=情下达准确及时,下情上报内容翔实,待人接物守信诚实,在服务中提高工作效率,在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

三树立高校行政管理科学服务观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树立科学服务观的重要保证

行政工作以服务为本,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和法制化,减少官本位现象,用制度而不是权力去规范人、约束人。树立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降低教学和管理成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认识到规章制度是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和准绳,促使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做到有章可循,减少中间执行和问讯环节,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统筹协调的整合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的为教学和科研保驾护航。转贴于(二)创新服务是树立科学服务观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创新精神是行政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源泉。拓展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强服务能力,同样也是创新。从大局出发、善谋大事、寻求新观点、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对策;必须立足全局,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先后,从全校宏观角度提出对整体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思路、方案等,并尽可能做到工作安排符合形势发展要求。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才能不断地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

(三)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是树立科学服务观的重要工具

办公自动化“0ffiCeAut0matio13”简称为“OA”,“OA”是利用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更有效地处理办公业务中的各种信息的有机系统这个主要特点。实行办公自动化,可以改进工作方式、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是信息传送的高速公路,对内对外联系、信息等运用网络技术可谓快速、简便、节约:利用计算机对办公室的各种文件、信息、数据、图表等进行处理易于修改快速,而且高效准确。使用办公自动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先进的办公设备、办公手段,尽快实现办公室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树立科学服务观的关键

行政管理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教育,知识水平比较低,文化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强化行政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等,这是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的关键。学校要提供不定期的培训或提供进修的机会。行政管理者也要时刻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实践,熟悉学校的各个管理环节,掌握管理知识和技巧,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提供高效和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学校要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结构,招聘懂管理、善管理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中粜改善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充实年轻人,使人员比重更合理化。

(五)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是树立科学服务观的物质保障

为行政管理人员建立评优评奖和晋升职称机制,并为之提供相应的工资待遇。要让管理人员觉得管理工作者并不低人一等,要让全校教师认识到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人员也是不可缺少的人才。让有管理能力的人愿意充实到管理队伍中来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资金投入,让他们享受与教师同等的待遇,这样也可稳定管理队伍,吸收优秀人才,同时也为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树立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科学服务观,是新历史条件下实现高校行政改革的积极举措之一,必将为高校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科学服务观,在新型服务观指导下,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服务。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技工学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支持和重视,目前各个学校都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技工学校来说也是如此。在全球化不断推行和信息化加深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在技工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会受到其行政管理是否科学的影响,因此需要创新和改革行政管理,保证技工学校的发展与时俱进。本文围绕着技工学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首先介绍了技工学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技工学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技工学校;行政管理;改革;创新

行政管理、后勤管理以及教学管理都属于技工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技工学校对学生和教学管理实施就需要建立在行政管理的基础上,行政管理也是技工学校依法治校、对办学方向进行保障、对国家和党的教育政策方针进行贯彻执行的保证。在技工学校管理体系之中,其行政管理十分重要,行政管理既处于基础地位也处于领导地位[1]。对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对技工学校行政管理创新和改革进行促进,将服务于师生和教学的理念建立起来,能够对技工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改变,从而对技工学校的发展水平进行提升。

一、技工学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团队缺乏较高的素质

行政管理这一工作十分特殊和重要,这两种特性使得其需要精于业务、具有较强能力和较广知识面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在技工学校,学校和领导往往忽略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技工学校的管理人员具有较低的学历和较大年龄,但是一般情况下教师若想对自身学历进行提升,就可以通过脱产学习来实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些行政管理人员无法控制自身工作量,并且人员少工作繁多,因此其学习进修的机会十分有限,在这种环境中,行政管理人员就会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其素质也较低,并且观念落后。第二,一些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和领导,其负责的对象包括管理和教学,因此其很难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投入所有的精力,这就会使得行政管理工作缺乏较高的效率,很难提升整体管理水平[2]。第三,近些年,技工学校对教师待遇进行了提升,并且改革了分配制度,在此情况下教师的平均薪资水平要远远高于行政管理人员,这就使得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激情和热情缺乏,对工作保持消极的态度。

(二)行政管理权力不够集中

技工学校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行政管理权力不集中会造成学术权力削弱,从而使得行政管理权力变为为学术权力服务的对象。站在管理学方面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行政管理有利有弊,一方面,行政管理对管理事物的方法和重要性十分重视,其倡导在办事的时候按照规范和程序进行,对权力依据等级进行分配这一观念十分强调。另一方面行政权力对膨胀性、放射性和扩张性十分强调,经常对自身职能管辖之外的事物进行管理。这就会导致在技工学校行政管理中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干涉和介入太多,行政权力和行政化管理会使得教师的学术地位弱化,对官本位思想进行强化。对学术自由和权力进行尊重,这也是技工学校对整体竞争力进行提升必要基础,行政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也会使得技工学校发展十分艰难[3]。

二、技工学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一)对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

技工学校领导需要对自身观念进行转变,在安排行政管理人员的时候对个人特点和工作性质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将就业、招生部门工作安排给对沟通和思想政治工作较为擅长的外向性格的管理人员。学校领导需要对中长期培训计划进行制定,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应用于行政管理人员,将业务培训有计划的展开,从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先进的管理机制和岗位竞争机制引进来,将岗位责任制建立起来并对其进行完善,将定期考核的工作做好。目前技工学校所实施的考核机制是年末考核,在这一考核制度下,许多员工即使平时工作不认真,也可以在年末进行补习。所以需要将考核办法制定出来,并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保证,结合年终考核和平时考核,将晋升和考核制度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行提升,提高其管理水平[4]。

(二)对管理理念进行转变

技工学校原本在教学过程中,其观念都是对管理进行轻视、对教学进行重视,对这一观念进行转变,对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分配制度进行制定,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从而对技工学校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技工学校的民主意识进行强化,从而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将重点定为学生和教师,从而保证管理的科学性。与此同时,还要将共产党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不断提升技工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

(三)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科学的应用

若想创新管理,就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科学的应用,技工学校的行政管理处在向有关部门传递学学校会议精神以及学校通知和决定的时候,通常都是通过对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一校园网的重要部分进行应用进而实现的。教师可以将学生成绩、管理情况以及教学课件等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传递。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将住宿、伙食、教学等方面的建议和情况向有关部门通过网络留言板进行反映。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降低技工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管理工作,能够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资源进行节约,并且提升其管理效率[5]。

三、结语

本文就技工学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探讨,首先对技工学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将技工学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措施提了出来。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水平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和更新会对技工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产生很大的影响。安排行政管理工作对技工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开展、教学任务的开展、科教活动的开展以及技工学校发展的实现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水平,能够帮助技工学校发展的更加科学合理。

作者:韩玲 单位:南通市蓝领技工学校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成本归集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全部或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较小,政府有能力也有意愿承担高等教育的成本。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心由高等教育逐渐向基础教育转移。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持续大规模扩招。教育重心的转移和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直接导致政府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意愿和能力逐渐减弱。要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寻求高等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改革、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同时,高校也必须加强绩效管理,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学生和家长作为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十分关注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成本。在资金量一定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是需要高校管理者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很高,但如何计量高校行政成本和如何评价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从分析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入手,尝试说明在现有的财务信息条件下,高校行政管理成本合理归集的可能性,并量化绩效分析的经济指标,为能够进一步评价行政管理绩效和有效控制行政管理成本提供数据支持。

一、高校行政管理

(一)高校行政管理概念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将学校的要素归结为三方面: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相对于教学和科研活动而言,行政管理是辅助性的,但它是高校实现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础。我国高校从单位性质上看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依然是国家财政拨款。受此影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还普遍存在着行政权力至上的管理理念和依赖意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不再仅仅是政府的代言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对政府负责的同时,也必须对自身各项事业的发展负全面责任。这种责任角色的转换,要求高校的管理理念要逐渐向效率意识、成本意识转变。高校科学管理理念的建立会直接体现在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上。在我国学术界,对高校行政管理概念的理解已经达成了共识,是指高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协调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校作为传统的事业单位,机构庞大,行政管理的内容体现了高校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治理关系,繁杂多样。高校与外部环境的治理关系主要体现在高校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上。高校与内部环境的治理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即掌握学校行政管理的领导或具体执行人员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专家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行政功能与行政部门的关系,即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三是行政机构人员与行政部门的关系。理顺这些复杂的内外部治理关系,高校需按照不同的教育职能设置相应的二级管理机构。

(二)高校二级管理机构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机构的设置基本沿袭传统的“校-院(系)”二层机构的设置框架,并根据高等教育职能分工分别设置相应的二级管理机构。高校二级管理机构大致可划分为:行政管理机构、教学科研机构、教学辅助机构、后勤等保障机构和直属机构等。我国高校二级机构设置最大的问题是设置重叠和职能交叉,尤其是在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在一份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的现状分析》的文章中,作者对我国20所“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的内部机构设置以及各类机构占总机构数的比例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高等学校的内部机构设置中,行政管理机构的数量占总机构数的47%。行政管理机构的规模如此之大,出乎想象,有些高校的管理机构数量甚至超过了教学科研机构的数量。“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都如此,其他普通高校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

(三)高校行政成本

高校行政管理反映了高校的行政职能和活动方向,其成本可以理解为是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为履行其职能而进行的行政活动对经济资源的耗费。高校二级管理机构多是实体性的机构设置,只有少数机构如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是虚体性的。这些实体性二级管理机构在履行各自的教育职能活动中,会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在教育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必然会挤占其他教育资源,造成教育经费的不足。高校行政管理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育培养成本的水平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行政管理成本作为行政学的研究范畴,有着不言而喻的敏感性。目前,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很高,但学术界对高校行政管理成本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很难在已有的文献当中找到高校行政管理成本计量、归集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资料。本文从分析高等教育成本结构入手,对高校行政管理成本如何计量、归集和进行绩效评价做出尝试性的分析。

二、几个概念

不考虑社会和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而失去的机会成本,高等教育成本仅指高校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为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行政成本结构分析,在分析之前需要明确几个相关概念。

(一)高等教育成本记账基础

2012年财政部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事业单位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确定为收付实现制,但同时也规定“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高校按照成本属性归集高等教育成本就存在实际困难。支出替代成本是目前国内外考察高等教育成本唯一务实且可行的办法,但对一些特殊的支出项目应进行成本化的修正。在下面的成本分析中,成本归集基础采用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二)高等教育成本项目的分类依据

200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发改价格[2005]1008号),将高等教育成本分成四部分: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本文的分析以《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中高等教育成本的分类为政策依据,对高校行政管理成本进行分类计量和归集。

(三)高等教育成本归集的相关性原则

进行高等教育成本分类与归集,要按照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高校发生的全部费用进行梳理,逐项进行与高等教育成本的相关程度分析。按照相关程度全部或部分计入高等教育成本。在学术界,一些费用支出,如离退休人员工资等,是否计入以及如何计入高等教育成本存在争议。下面的分析主要讨论高校行政成本计量和归集的方法以及高校行政管理成本水平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对有争议的费用支出不做计入与否的争议性讨论。本文中,此类费用按计入高等教育成本考虑。

(四)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界定

高校行政管理机构涵盖党群机构是目前大家对高校行政管理机构普遍性的认识。但党群机构中的校团委、校研究生会和校学生会等属于学生群体性质的思政机构,其工作职能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来展开。进行高等教育行政成本归集,将学生群体性质的思政机构作为教学机构来考虑更为恰当。本文行政管理成本分析中行政管理机构是指除校团委、校研究生会、校学生会等党群机构之外的行政管理机构。

(五)二级会计主体假设

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成本是高校作为主导者对教育资源耗费进行分配和归集的结果,高校作为独立的事业法人是归集高等教育成本的会计主体。在“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下,高校二级管理机构拥有相对独立的核算权。进行高等教育成本归集时,可以把高校二级管理机构看作是高校成本核算的二级会计主体,以便可以获取更为准确的高校行政管理成本数据。

三、高校行政管理成本的计量和归集

在实务操作中,高等教育行政成本的计量和归集可以按照不同维度分别进行。首先,参照支出的功能属性将高等教育经费支出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是将高等教育成本按教育职能在高校二级管理机构间进行分配和归集,以便分析教学成本、科研成本、行政管理成本等项目在高等教育成本中的占比关系,从而确定行政管理成本总体水平以及对教育总成本的影响。其次,根据支出的经济属性对高校行政管理成本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构成行政管理成本的各要素间的占比关系,为进一步分析行政管理效益提供可量化的数据依据。

(一)界定高校二级行政管理机构的范围

我国高校根据教育职能设立的内部二级管理机构大多相似,只是在机构的称谓上有些许不同。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成本归集之前,高校需按照行政管理成本的概念,区分二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明确界定属于高校行政管理的二级行政管理机构的范围。这里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进行说明(资料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官网)。北京师范大学二级行政管理机构包括: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纪检监察办公室、督察督办办公室、审计处、离退休工作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内合作办公室、研究生院、教务处、研究生工作处、本科生工作处、人事处、财经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基建处、产业管理处、保卫处和校工会等。需要说明的是,群众组织中的校工会更多服务于教职工,在归集高校行政管理成本时纳入行政管理机构,而校团委、校研究生会、校学生会等更多服务于学生培养工作,故不列入行政管理机构。以上列出的是我国高校相对共性的二级行政管理机构,在归集高校行政管理成本时,还需要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在一些特殊条件下设立的二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机动调整列入行政管理机构的范围和时间。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确定好纳入高校行政管理的二级行政管理机构之后,以确定好的二级行政管理机构作为归集行政管理成本独立的二级会计主体,将这些机构在履行各自的教育职能活动中耗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进行归集,以便可以获取基础单位的高校行政管理成本数据,为指向性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控制打下基础。

(二)按照支出功能属性对高等教育支出进行分类归集

2013年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政部财会〔2013〕30号)将高校的教育经费支出划分为九大类: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其中,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后勤保障支出,是按照高校主要职能活动的性质来划分的,划分原则基本上与高校二级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能相匹配。教育经费支出按功能分类为高校分部门归口归集教育成本提供了可能性,是合理归集高校行政管理成本的基础。

1、高校行政管理支出归口归集。高校行政管理支出是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活动所发生的资源耗费支出。在归集高校行政管理成本的实务操作中,可以将二级行政管理机构作为独立的二级会计主体,对行政管理支出进行归口归集。归口归集的支出数据,一些可以从二级行政管理机构的部门财务明细账直接获取。一些在学校层面进行一级核算的费用支出,如人员支出、水电暖支出等,在二级行政管理机构的账面上没有直接反映,这些支出需按照二级管理机构性质进行归口分配,属于二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支出计入行政管理成本。

2、高校行政管理支出分类修正。这里的高校行政管理支出并不等同于高校行政管理成本。2013年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不是完全按照支出的功能来进行分类的。其中,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带有支出经济分类属性。在高校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中,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及其他支出和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并行分别列示。在进行高校行政成本归集时,需按照成本相关性原则,将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与行政管理成本相关的部分按部门进行归口归集。尤其是离退休支出需按照人员归属按部门进行分配,属于行政管理机构的离退休支出计入行政管理支出。对于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需分析其支出内容与高校行政成本的相关性,与高校行政成本相关的支出计入行政管理支出。

3、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修正。再次强调,校团委、校研究生会、校学生会等学生思政部门在高校机构设置中属于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但这些部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与学生培养更为相关,成本核算时,将这些部门的支出进行调整,计入教学成本,而非行政管理成本。由此,修正后的高等教育成本可以分为五类:教学成本、科研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保障成本和其他成本。修正后的高等教育成本分类数据,可以反映出高校行政管理成本的总体水平以及与其他各成本项目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可以指向性地反映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高校行政管理的水平。评价指标可以描述为:高校行政管理成本占比=行政管理成本/高等教育成本高校行政管理成本占比可以客观地评价高校行政管理的绩效。在等量的教育经费条件下,行政管理成本占比越高,行政管理的效率越低,说明行政挤占教学和科研资源的情况越严重。什么原因造成行政管理成本的浪费,需要进一步分析高校行政成本要素构成关系,高校行政成本构成要素是高校行政成本控制的关键点。

(三)按照高校行政管理成本要素进行分类归集

依据财政部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高校的教育经费支出科目有: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按照支出经济属性分类是分析高校行政管理成本构成要素的基础。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成本构成要素分析时,依然以二级行政管理机构为基础会计主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归属二级行政管理机构的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进行明细梳理,逐一分析各明细支出科目的用途与行政管理成本的相关性,从而确定计入高校行政管理成本的费用。有些支出,具有高校的特有属性,不能直接从财务信息中获取。如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和房屋建筑物支出等。这部分支出是资本性的,但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这部分支出不计提折旧。对于这部分支出,需采用权责发生制对支出信息进行修正。一般情况,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基本落实到二级管理机构,对已购固定资产按一定的规则补提折旧并计入高校行政管理成本虽有很大工作量,但具可操作性。但房屋建筑物的管理情况复杂,很多高校现有的财务基础信息不够支持成本核算。鉴于此,高校进行行政管理成本分析时,可暂不考虑房屋建筑物的折旧价值。为了说明此项成本的水平,可以将二级行政管理机构占用办公用房的面积作为一项补充资料,单独列示。为了便于分析,修正后的高校行政管理成本要素构成口径可以参考200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发改价格[2005]1008号)中的成本要素分类,将高校行政管理成本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类。在实务操作中,可以在支出经济属性分类的基础上,将计入高校行政管理成本的支出与高等教育成本项目进行对应,完成高校行政管理成本分要素归集。按照支出经济属性完成高等教育成本分要素归集,可以清晰地反映高校行政管理成本各构成要素的水平和各要素间的构成比例关系,并可以将行政管理成本分解到最基础行政管理机构和最小成本要素,为确定高校行政管理成本控制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评价指标可以描述为:人员支出占比=人员支出/行政管理成本公用支出占比=公用支出/行政管理成本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占比=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行政管理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占比=固定资产折旧/行政管理成本人员支出占比过高,反映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占高校有限的事业人员编制的数量过高,挤占教学科研人员编制的情况严重,需对人力成本进行控制;公用支出占比过高,反映出高校行政部门职能划分重叠,需对商品和服务性支出进行控制;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占比过高,反映出高校行政管理成本中背负的离退休人员的费用过高。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周期,这部分费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不可避免地继续增长;固定资产折旧占比过高,反映出高校行政管理占用办公用房和设备重复购置的情况严重,需对资本性资产加强管理,进行有效控制。

四、结束语

目前,评价高校行政管理绩效没有统一的标准,绩效评价缺乏可量化的经济指标。查阅高等教育成本相关资料,仅在200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中找到了高校行政人员的占比规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原则上控制在事业编制教职工人数的12-15%(校部党政机构人员编制可按全校事业编制教职工人数的6-10%掌握)”。这一规定也只是政府考察高等教育培养成本时,对高校行政人员规模提出的限定要求,并不是对高校行政人员编制做出的硬性规定,对高校行政人员规模不存在实际意义的限制。从目前行政在职人员的数量上看,多数高校的行政人员数量都高于上述的比例规定。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高校行政机构冗杂,行政效率低下。当前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很高,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已势在必行。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应根据现有的财务信息,建立一套完成的行政管理成本计量和归集的方法,为进一步评价行政管理绩效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刘玉美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实践与创新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增强,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事业逐渐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高等学校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其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行政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内部各项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对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积极探索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优化途径,为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本文围绕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进而探索其创新和优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实践;创新意识

人作为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应当受到重视,落实公开招聘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不仅能够促使用人行为、人员考核行为等得到规范管理,而且还能够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对高等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索创新、优化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就应当从高等学校人员管理方面入手,对其实施科学管理,将人员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实践

1.高等学校行政人员聘用实现了分类分级管理

为了系统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高等学校在行政人员招聘任用工作中应用了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在实施分类分级管理机制的工作中,对高等学校各行政岗位实施合理的分类,提高了行政人员招聘任用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秩序性,为评价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对行政人员实施分级管理,能够促使行政人员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进而促进全体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在行政岗位管理工作中,其制度的改革对行政岗位实施了明确的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使得各行政岗位职责得到明确界定,将高等学校内的行政岗位分成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个类别,并将管理岗位细分成十个等级,将专业技术岗位细分成十三个等级,将工勤技能岗位细分成六个等级。并且高等学校还对各类各级行政岗位职业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促使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行政岗位体系得到有效构建。高等学校的自主招聘任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自治,符合现代高校制度的优秀思想,在人事管理方面,学校自治强调了工作人员招聘任用工作的独立性,要求在不受国家行政力量限制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对内部人员的自主管理。同时,“管理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的贯彻和落实为现代高校管理体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2.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得到贯彻和落实

对目前情况进行分析可知,高等学校的行政岗位主要是指校内行政人员受聘上岗后的工作岗位,其工作绩效主要是依据其岗位职责范围、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以及工作环境而定。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是一种将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结合而成的综合制度。通过对行政人员劳动成果的考核和评价得出量化数值,进而根据其量化数值支付行政人员劳动报酬。高等学校行政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贯彻落实效果对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产生积极影响,不仅能够促使行政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还可以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得到充分实现,为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二、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管理工作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知,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漏洞。一些学校在确定考核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倾向性,有失公允。在行政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未对行政人员的工作规律进行充分考虑,在评定行政人员工作情况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较高的目标,导致行政岗位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与行政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严重不符。与此同时,相关竞争机制较为滞后,未得到及时的更新。并且在实施人员聘任制度的过程中未能将人员聘用制度落到实处,导致行政人员工作过分自由和放纵,在没有工作压力、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形成懒惰、散漫的工作风气,使行政人员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教务管理工作上,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发展脚步。

三、创新优化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创新高等学校综合管理制度,优化行政管理效果

在高等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运用相适应的聘用管理方式。始终坚持知人善用的原则,促进行政人员资源和骨干人才资源得到深入开发和应用。为此,高等学校可以采用柔性管理原则,运用专职和兼职并存模式,引进领域专家扩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思路,促使人才聘用制度得到落实。同时,高等学校还可以结合行政管理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管理制度,促使管理工作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领域精英跨行业、跨地域、跨院校的交流融合,进而极大限度的促进领域精英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另外,在创新高等学校行政人员聘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在借鉴国外聘用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构建长短聘期结合、专职兼职共存的聘用管理机制。

2.创新行政岗位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优化绩效考核工作

在完成高等学校行政岗位聘用制度创新工作后,应当创新与之相配套的岗位绩效考核制度。若是高等学校未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师资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那么会影响其师资分配工作和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应当坚持激励性原则开展行政岗位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将激励理论联系到实际工作中,促使行政人员绩效工资与其职责范围、技术含量、劳动强度等具体情况挂钩,为此,高等学校应当分层设计行政人员的绩效工资,使不同能力行政人员的绩效工资拉开一定差距,进而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促进校内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进取心得到充分的调动,为良性竞争氛围的营造奠定基础。同时,高等学校还应当充分考虑经济性因素,在保证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关注行政人员的个人利益,促使绩效工资制度得到科学、合理的建立,保证行政人员工资收入的可持续性。综上所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应当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并在人的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创新,促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得到优化和完善。同时,还应当立足高等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校长远发展。另外,高等学校还应当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将行政改革作为切入点,努力完善校内各项工作,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作者:韩贵丽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效率探析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在中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技术手段,积极转变当前的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和推动学校的行政管理,进而全面提升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工作。

1.更新行政管理人员观念

行政管理人员的观念是提高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前提。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彻底改变传统的陈旧思想观念,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办公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但是,当前由于传统观念和管理习惯的影响和制约,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超前意识,对网络信息化管理产生抵触心理,仍然采用陈旧的管理方式和习惯,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学校行政管理的效率,造成了信息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工作,不断增强信息管理意识,提高搜集、处理生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之灵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快捷性、便利性和高效性,从而不自觉地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强化和约束工作要求,将工作的执行情况与个人的绩效考核有机结合,引导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运用,成为一种习惯性工作方式,激发行政管理人员为适应时展需要不断创新,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构建行政管理信息平台

构建行政管理信息平台是提高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要顺应信息时展的需要,切实开展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努力构建一个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平台。当前,为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首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让行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较为顺畅地运用网络信息平台,例如在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中,管理人员要采用适合自身需要的网络管理软件和硬件,有效地保证管理网络的运行速度,同时,要在一些有需要网络的场所和办公室设置无线网接入设备,并且科学合理地选用办公软件,使之符合多数人的工作需要和工作习惯,这都利于行政管理人员接受和使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办公效率。其次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沟通交流功能,建立动态化的服务网页,既可以实时教育信息对外动态,给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建立沟通的桥梁,及时了解有关就业、教学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及时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从而教育教学决策和改革提供重要依据。

3.创新行政管理技术手段

创新行政管理技术手段是提高中职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创新行政管理技术手段,积极采用虚拟化、协作化和自动化等新型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校园网作用,实现信息传递的高效化,从而有效地简化和缩短行政管理流程,使中职行政管理工作走向高效、便捷和有序的道路。例如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校园网,及时把学校的相关决定、通知和会议精神及时传达给各个部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向学校反映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加强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另外,行政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现代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建立统一规划的学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努力做好学校历史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清晰、高效地为领导呈现学校教学工作的优点和不足,便于学校领导及时做出理性决策,有助于中职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是提高中职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中职学校在日常行政管理中,管理人员就要积极整合信息资源,打破传统的各部门之间和相关单位之间信息资源各自为政的状况,把不同部门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传输到信息管理平台上,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共享和信息的沟通,从而让信息资源发挥最大化的利用效率,有效地避免由沟通和交流阻碍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实现行政管理的高效化。首先,中职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置专门人员,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构建具有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不同内容的网站,使各部门人员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轻松地获取信息,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例如中职行政管理人员为了让学生获取更专业的教学教研资料,更好地服务育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数据库之间建立网站链接,有利于学生接收信息资源,让中职行政管理更高效。另外,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中存在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问题,严重制约着行政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资源共享过程中,要对使用对象和权限进行严格分配,充分利用数据加密技术,有效防止在资源共享中出现保密数据库信息泄漏现象,进而不断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总之,基于网络环境下提高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效率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保证中职教育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行政管理人员要积极更新观念,努力构建信息平台,不断创新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管理,让中职行政管理高效化和信息化。

作者:吴天元 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学校发展十分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岗位多变的需求,我国中职学校加强行政管理改革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是针对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展开分析和研究,并分析在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和创新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改革策略;创新探究

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管理主要包括三部分,由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行政管理组成。其中行政管理是尤其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中职学校有效的实施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这是中职学校依法治校的基本保障。因此,为了保证学校能够有秩序的展开教学活动,必须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其行政管理职能,对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究。

一、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管理权力“一家独大”,干涉学术权力。通过对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调查可以发现,在中职院校中,行政管理权力的行使并不科学,甚至存在权力泛化、“一家独大”,干涉学术权力的现象。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行政管理本身就是要对事物进行科学性计划性的管理,让组织中的人能够按照等级和章程规范做事情。但是在行使的过程中又无法避免它的扩张性和膨胀性。权力泛化后的行政管理会让整个中职学校笼罩在其影响下,会相对弱化教师的学术地位。但是对于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突出学术权力和学术自由,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使行政管理权力和学术权力获得平衡和谐互相促进的发展,是当前中职学校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中职学校行政管理队伍素质水平达不到标准

在中职学校中,毫无疑问,行政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够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提供更好的实施条件。这种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必须是一支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善于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对组织中的人进行科学化管理的队伍。但是,在中职学校中,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任用往往并没有明确的岗位任用标准,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领导相对比较信任的人员,并没有注重所选择的人员是否能够适应行政管理岗位。这些行政管理人员是处于学校中的重要地位的。还有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基于基本岗位,学校领导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首先,就表现在工资待遇上,他们的工资水平明显低于教师的工资水平,这种差别性待遇就导致许多行政管理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缺乏热情、充满抱怨,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其次,就是有些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身兼好几个职责,既要实施行政管理权力,还要进行教学,这种情况,很难把全部身心精力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当中,这就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比较低。最后,还发现大部分的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年龄比较偏大、学历相对不高、对于行政管理知识比较缺乏的人。

三、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策略和创新探究

1.创新思想观念,树立具有创新性的行政管理理念。在中职学校中,尤其是学校的领导班子一定要转变行政管理理念,既要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对学校实施行政管理,还要突出学术地位的重要性。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点,让其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首先,学校要制定具有科学性的教师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分配制度,并实施工资平等化待遇,以此来激发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其次,学校要注重学校良好校风的贯彻实行,坚持以德行政、以德服人,充分提倡民主意识,让中职学校的管理工作坚持以学术为中心,行政管理为辅助的科学管理教学,避免行政管理权力泛化。最后,对于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权力的运用要实施监督与检查,让其行政管理人员定期提交工作报告,并定期对其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评,然后根据考评结果给予适当的奖惩。这种方式既能够让行政管理人员尽职尽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够提高下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明确岗位职责,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学校领导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任用一定要依靠科学合理化的用人标准,并明确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充分考虑好任用人员的自身特点和工作性质后再进行任用。首先,领导一定要避免用人唯亲的思想,坚决抵制关系人情,对于行政管理工作只有唯一一个标准就是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其次,学校领导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任用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一人兼任好几个岗位的现象要坚决予以避免行政管理人。最后,关于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最好是“老、中、青”三个年龄结构层次共同构建,因为年龄偏大的人员对学校实际情况了解透彻,并且经验比较丰富,一旦出现棘手的事情,有他们坐镇,不至于慌乱。中年人作为学校的中流砥柱,考虑问题一般比较全面,既有经验,又能够掌握相对比较适用的创新性方法,十分有助于实施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而青年人,虽然经验可能不足,但是有活力、有新思想,并且与学生的代沟比较小,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想法。所以这样的组合方式非常有助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

3.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中职学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在21世纪的今天,不可避免的是互联网已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中职校可以通过学校校园网的构建,及时把学校的最新通知、规章制度、有关决定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全校师生。教师也能够通过校园网将教学视频、学生成绩等信息传递出来。学生更可以通过校园网论坛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与全校同学进行讨论或者一旦对学校的某些做法产生质疑,都可以进行网络留言,反映给学校的相关部门,促进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更好的实施。总而言之,为了促使中职学校能够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新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够增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中职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

作者:陈福东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实证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对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作用也日趋明显。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安徽省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技术;管理效能

近年来,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已成为中职学校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的直接抓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消除信息不对等、不齐全及“信息孤岛”现象,促进教学和管理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必然。

一、信息技术对提升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效能的作用

1.提高了管理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使中职学校建立有效的网络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机构垂直化,减少了中间管理机构的介入,促进信息沟通、反馈,提高了管理效率。以对安徽省19所中职学校的调查(作者设计了针对信息技术运用与安徽省中职学校管理的调查问卷,并在19所部级重点中职学校进行了有效调查,包括7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文中有关数据未另行说明的,均出自问卷统计)为例,各校均建立门户网站,17所学校的网站具备网上咨询、交流和互动的功能,7所学校已建立校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正在建的有4所。党政、教学、学生管理类信息平台已逐步建设和使用,建有公文流转、人力资源、教学安排、教学调度平台并使用的分别占57.9%、47.4%、63.2%和42.1%。

2.提供决策依据

科学的决策需要大量基础信息和数据。信息技术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校内行政管理所涉及的信息,决策者可以检索相应数据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因数据和信息归集在同一终端,传输和检索发生在同一个数据库,可避免因人工记载、传递造成的不全面、不准确或部分丢失等现象,确保决策依据的可靠性。

3.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推动了信息资源在学校范围内的共享,打破了由时空限制、机构隶属关系等造成的信息壁垒,扩大了信息的使用范围,实现互通有无,提升了管理效能。例如学生离校时,审核部门可以通过共享的信息验证学生是否已完成缴费,是否修完所有课程并考核合格。调查显示,94.7%的学校倾向于实现教学、管理等数据资源的共享,并有26.3%的学校已实现上述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47.4%的学校部分共享数据资源。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完全适应

受传统行政管理理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还未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上升为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度,只是作为行政管理手段的一种辅助或补充。同时,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年龄较长的人员,缺乏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的意识,既有的信息系统,功能模块闲置、信息上传不全面等现象屡见不鲜。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学校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的力度也还不够。诸如中职招生、学籍管理、专业设置、学生资助等信息平台在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层面上也未实现资源共享,不同处室主管着若干个不同的管理平台,诸多数据需要重复维护和报送。

2.信息技术运用机制不健全

(1)配套制度不健全。以安徽为例,《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安徽省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价标准(试行)》均是近期才的。与之相应,各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也才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关于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协调、检查督促尚未形成章法。仅以信息中心设置而言,多数中职学校是将这一职能配置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系或挂靠在学校综合管理部门,即信息技术人员多数是兼职。(2)人员结构不健全影响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运用所需硬件设施投入相对充足。2011至2015年间,安徽省教育厅已在47所中职学校建立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点或实训基地。依托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全省多数骨干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实训条件有明显提升,也改善了行政管理所需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条件。但管理人员中既懂得教育管理又具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兼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程教学和研究,对日常行政管理事务的积极性不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能力参差不齐,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程度差别明显。

3.“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存在“信息孤岛”。被调查的19所中职学校中,管理平台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的达26.3%,有技术原因,也有管理者主观因素的作用。其中5所学校未曾考虑各类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9所学校虽有考虑推动数据全面共享,但尚未付诸实施。围绕一项业务开发或引进应用系统的工作惯性依然存在,每个信息系统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在考虑自身数据标准的同时,忽视了其他系统的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问题。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效能的对策

1.切实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能的意识

(1)学校管理部门要将党和政府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宣传到位,对技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退缩。信息技术部门或专业人员要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管理信息化的理念,促使管理人员以积极的工作状态适应信息化建设。(2)“人”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效能的促进作用取决于运用。要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搜集信息及处理、运用的能力。技术运用的程度越深、广度越宽,越有利于共享的数据、信息发挥作用。(3)随着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配套制度必不可少。通过制度,对行政管理中信息技术运用的结构、人员、技术支持、检查督促等予以确认,是信息技术的制度保证。

2.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的机制设计,努力消除“信息孤岛”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一规划。中职学校要结合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适应办学管理工作需要,做好机制设计和统筹开发、利用。要从全局出发,建立高效的中间构件系统,搭建信息化管理共享平台,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兼容问题。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该校通过近10年的自主研发,建成了“校园资源计划”平台,全方位覆盖学校教育教学、行政后勤、招生就业管理,实现了各系统模块的相互贯通和连接,消除了“信息孤岛”,提升了效能,实践了“透明办学”的理念。

3.充分保障行政管理所需资源共享平台的信息安全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信息、数据的安全也受到了关注。调查发现,52.6%的学校对数据共享的安全风险表示担忧,57.9%的学校认为数据共享后信息保密难度会增大。信息安全隐患的存在也制约着中职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的积极性。故而,要对学校数据库共享过程中的使用对象和使用权限等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分配,避免共享过程中出现数据库外泄、木马攻击及数据库崩溃等安全问题。要加强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数据使用情况的在线监督和监控,避免因安全意识淡薄,造成重要信息外泄或被盗。

作者:吴立伟 单位: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

学校行政管理论文:互联网对学校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现今学校行政管理暴露出的问题

1.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校行政管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确可以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学校的发展,但是这也对学校行政管理的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具有充足的校园行政管理经验,还要熟练地掌握互联网知识。除此之外,校园行政管理人员也要充分认识网络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初等教育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导致校园行政管理流于形式化。由此可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

2.每个学校的发展不同,导致网络资源的分配有着较大差异。由于学校的等级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导致每个学校自身的发展水平不同,所拥有的网络资源也有差异,从而影响学校行政管理的水平。比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于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的思想较为先进,对新兴技术的接纳程度高,从而导致东南沿海地区的校园互联网化程度远高于西北内陆地区。除此之外,学科的结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网络水平,这主要体现在各大高校之中。比如,高校中的一些文科学院,在行政管理的效率上要略微逊色于理工科学校。

二、互联网对校园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

1.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校园行政管理的结构。相对于过去校园内管理系统繁杂,管理范围受到较大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行政管理的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然而,校园行政管理同互联网有效结合后,就可以最大化地避开校园管理的层级系统,通过精简校园行政管理系统,提高校园行政管理效率。

2.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校行政管理的花费。校园行政管理引入互联网之后,需要通知信息,只要在网络上一个通知,就可以让浏览的教师都接收到信息,减少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3.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行政管理的效率对于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引用互联网后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校园行政管理的效率,越过学校的层层管理等级,将信息定点下发到每个教师的手中,免去原先各个部门教师集合开会这种冗杂的方式,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同时,还减轻了学校领导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三、互联网对校园行政管理的消极作用

1.校园行政管理的互联网化,作为一项较为前沿的技术,其费用比较大。学校使用互联网管理行政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需要对其做定期维护。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不仅关系着校园行政管理的流畅程度,还具有其特别的意义,其中储存着教师的个人信息、学生的成绩录入,甚至还包括学校财务上的诸多信息,一旦这些信息遗失或泄露,都会给教师个人以及学校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为此,学校在建立行政管理系统之初,就必须购入相应的软硬件设备,还要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为其设计合理的行政管理系统,同时定期对其进行维护,这就造成了较大的开销。即便做到了这些,也不能保证校园行政管理系统就能一直流畅运行,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导致系统出现瘫痪等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用于维护校园行政管理系统的费用,有些时候还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2.校园行政管理的网络化缺少必要的语言沟通交流,过于机械化。在现今阶段,人们过分看重行政管理的效率,行政管理的网络化正是为此应运而生,然而,这种苍白的管理方式大大忽视了管理的对象,过于机械化的管理,不利于教师同学校管理层的交流。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对导致基层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给上级领导,从而影响到管理层的决策,造成恶性行政率。长时间实行网络化的行政管理也会让基层人员感到管理的坚硬和死板,上层领导不能体察基层教师的情绪,最终导致行政管理偏离正常轨道,从长远角度上看影响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校园行政管理网络化还不很成熟,仍旧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校园行政管理的效率,成为普及校园行政管理网络化的障碍,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学校需要不断完善行政管理手段,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共同将行政管理的网络化推向更高的层次。

作者:张金平 单位:甘肃省舟曲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