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25 03:34:20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论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方法

【摘要】八年级在初中三年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而“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眼、耳、手、脑、口”的均衡发展,是“听、说、读、写、看”的均衡训练,每个方面都不能偏废。虽然“孩子们的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但教育可以培育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造力。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创新能力;均衡发展;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创新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活,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路要宽,不要局限在某点某方面,思维不应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放射性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活,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要活,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总之,要在理解、表达中体现出灵活与机智,透出灵性,做到越学越聪明。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创新人格,包括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人格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培育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方法有哪些?

一、从教师角度来说,要主动学习创新理论,提高教师自身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既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也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师要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才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均衡发展。其次,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教育,取得创新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均衡发展的教育。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才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均衡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创新意识。好奇、好问、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要拘泥于传统观点,更不能囿于书本。鼓励学生要敢于怀疑,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吸收,在批判中创新。

三、引导学生感悟思考,促进多种创新能力均衡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要实现多种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挖掘教材,培育学生感知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

,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录音、课件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去创新。

2、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众所周知,学生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往往印象比较深刻,写起作文来自然会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在作文指导课中,要把学生领到室外做一些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真实、生动、兴趣盎然。

3、激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想象能力。学生是最喜欢想象的,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当给学生讲解课文内容、童话、神话和科学幻想故事时,可以不讲结尾,让他们去想象结果。或者可以让他们假设世界上如果没有太阳、或假设不停地下雨,那么会出现哪些后果……,等等。这样可以对他们进行假设性推测的训练。对学生不切实际的联想不要否定、指责,努力使他们在展开联想的同时,接受教育,获得正确的引导和认同,不断地促进其学习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鼓励动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主动将知识向生活贴近,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乐于表现生活,将语文带入生活中,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办手抄报和剪贴报,用情境表演节目等等。这样学生不但乐于学乐于做,而且能有效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其创新人格,从各方面注重教育均衡发展。因为我们知道,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其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八年级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背影》、《五柳先生传》等等。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初探八年级语文教学的导入设计

【摘要】语文教学中,能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语,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课堂更精彩,生动,自然,顺畅。

【关键词】语文课堂 八年级 课堂导入设计

一、预习提问式导入

预习提问式的导入,教师可以在布置学生预习或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有关课文主要内容或主要写作特点方面的问题。而学生只要通过阅读,快速地捕捉文本信息即可。如《老王》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 (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是以 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 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两个字,一曰“ ……”二曰“…… ”。在这样的提问式导入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二、情境创设式导入

(一)教师纯粹的语言描绘情景。即教师组织语言对所要教学的课文加以文字性的表述。如《核舟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和中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サ摹逗酥奂恰肪褪鞘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精湛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如今教学中都配备有多媒体设备,所以在教学导入中恰到好处的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进入新课之前,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可以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的效果,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在讲授鲁迅《雪》时:(播放音乐,《我爱你,塞北的雪》)再配以文字解说,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似乎把我们带到了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北国,塞北的雪如诗如画,心地纯洁,默默奉献,给人美的享受。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心情,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共同学习1925年鲁迅先生写的著名散文诗《雪》,全面回味一番他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体味其表达的情感吧!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到雪的世界,同时又配以教师的语言导入,更能体味鲁迅先生笔下“雪的的世界”。除此之外,通过各种渠道还可以查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以此导入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习《核舟记》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向学生展示从网络搜集的微雕作品图片,在学生的惊叹之余,介绍我国的微雕艺术。继而深入文本,走近核舟,共同去探寻它的精妙奇特。

(三)现场模拟创设情景 ,即创设与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我们即将要教授的内容。在学习《吆喝》一文时,新课授课前,模拟创设r贸市场的情景:我们准备了一些蔬菜水果道具,让学生自行选择其中一种,并且组织语言模仿商贩卖这些商品。之后,对他们的模仿的过程评价――“你们刚刚的口头语言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学生在这种互动性、针对性的模拟情景中,亲身体会,加上之后教师的文字引导,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就更有兴致了。

三、温故知新式导入

温故知新的导入也可以理解为迁移式导入,就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课文导入新课,使学生将知识系统起来,加深理解,加深影响。如《阿长与》中的导语设计:在七年级时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除此之外在文中作者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阿长。这位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这样的导语,联系旧课,引出新课,让学生回顾的同时认识到两课之间有相同的知识连接,在“温故”的基础上,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四、介绍作者导入

在介绍作者及作品的基础上,导入对新课的讲授。如《列夫・托尔斯泰》:你们看过《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吗?这几部享誉世界的名著作者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茨威格所写的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在对作者及相关作品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对与作者相关的新课就有了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再如《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他开创了我国白话文小说的先河,可是你知道吗?鲁迅先生年轻时的梦想并不是从事文学创作,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藤野先生》,在探求答案的同时认识一位给予了鲁迅鼓励和鞭策的外国老师。不仅让学生再次的重温了与作者相关的信息,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这就给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方向。

五、承前启后式导入

在对上一课进行简洁地概括评论之后,自然过渡导入新课的学习。如《我的第一本书》: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他人生历程的一段回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这样的导入既对前一课有一定的温习,又能很自然与新课联系,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

六、联想式导入

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回忆,加以联想,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与感受“桥之美”。用这样的文字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带着兴趣去阅读课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八年级阶段,学生刚刚脱离七年级的不适应,已经开始慢慢的适应初中的生活,同时八年级阶段的教学需要为学生九年级的学习以及中考做好准备。因此八年级阶段的教学更多的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空洞和枯燥,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因为学习内容比较无聊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八年级语文教学必须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领会语文学习的魅力,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办法

在现代八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运用科学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语文学习,只有这样,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才能够真长的开展起来。在八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差,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不恰当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而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材教学变教师只备教材为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绵绵铁轨,基石之于巍巍高楼。没有科学、艺术、精到的设计,就不会有优化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因此,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对学生学好语文是无济于事的。在备课中,如若只备教材,就注定了语文课堂只能是一个知识点的简单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只有将学生纳入备课内容中,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才能使课堂成为思考者的领地、智慧者的天堂。

二、多积累,重运用,夯实语文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打好语言基础,使学生正确的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语言的积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是语言的运用。只有夯实认字、组词、造句的基础。才能构建、组段连篇、成文的语文大厦。积累,首先要积累字词。就目前语文教学而言,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学生常见常用的字词不能掌握,语文基础非常薄弱,这将根本无法形成语文能力。其次,要积累诗文。“腹有诗文气自华”,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对于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将增加古诗背诵的篇数,提高古诗文默写的分值。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创新积累。“生活积累”指的是深入观察生活,积极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体察世态人情;“思想积累”指的是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辨的习惯,拓宽自己的认识空间,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创新积累”指的是在积累过程中,善于生疑、质疑、释疑,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对身边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思考,达到更高的层次的积累。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提高语言修养,让字词、诗文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

三、丰富学生阅读内容,激发学生创造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影响和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触到有声有色的图文,并且图片、视频、声音结合,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扩充了知识信息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交流、质疑,充分的发挥自身想象力,在看、听、想、说的过程中,慢慢激发创造力。例如,文言文《口技》一文中,用非常简单的道具,只靠一个口技者,模拟妇人哄两个啼哭的小孩吃奶声,丈夫怒斥小孩声以及千百小孩的啼哭声,千百犬吠声,这个过程一气呵成,无间断之处。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把整个故事模拟出来,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的展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四、对学生心理的引领

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都是学问研究的主体。所谓师傅领进门,学生的修行还要靠自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提问,以此来引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当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课堂互动不积极是目前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一大问题。有的学生天生不善于表达,胆小不敢回答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反应力较快,主观意识差不想表达;也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怕回答不上来被同学笑话等现象,都是初中生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那么教师的有效提问就十分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积极的学习课本知识,养成勤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在现代八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的喜欢上语文学习。八年级阶段学生经过了七年级阶段的新奇,已经开始对学习有一定的厌倦,这个时候教师更加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一点尤为重要。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提高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研究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之中同样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语文教学的目标由追求成绩转变为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八年级语文教学也应当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并以可行的、科学的、有效的策略予以支撑,以此实现学生全员的综合性发展。

一、认真钻研教材,总结教学规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为八年级语文的教学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新版教材。面对八年级教材的重整与改编,教师应当有所心理准备,也应当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进行应对。作为八年级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新版教材,要认真钻研教材,要洞察教材中所蕴含的先进理念与科学思想,要以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标准进行教材内容的剖析与内涵的挖掘,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各章、各节,深挖其中的知识联系与贯穿特点,并在生活素材及其他学科资源之间的有效整合下为学生提供与众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八年级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二、创设教学情境,再现课文实景

语文知识是对生活场景与情感的一种锤炼,是对生活中各种情景境界的一种感悟。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之中,教师要处理好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衔接,要将语文知识寓于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中生动、形象的情境资源进行语文课本内容的真实展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言与文字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领悟到生活的美好。例如,在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性情境:在这个变化超速的时代,学生是想生活在这个繁忙热闹的大都市,还是希望居住在娴静怡然的世外乡村呢?请大家踊跃地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此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探求课本知识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快速地融入课文之中,让学生将自身置于桃花源之中,感受作者所写文章的大意与主旨。

三、开展合作探究,激发学习情感

在八年级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互动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交流环境下自主探究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的外界刺激下达成内在情感的激发与感化。

总之,针对于八年级语文的教学,教师要始终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好“度”,掌握好学生发展的“度”,掌握好新课程标准的“度”,以此提升八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实际性提升。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摘 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各学科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本文从爱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育人;用课文中的形象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言传身教作用,榜样育人;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教书育人;从综合型学习活动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等几个方面阐述教育均衡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语文教学;均衡发展

从事语文教学已有20多年,我深深明白教师肩负着双重责任“教书、育人”,也就是除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长大后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良好的品格。另外语文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活处处见语文,而语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也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何做到呢?尤其是对这个正处在严重叛逆年龄阶段的学生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爱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爱这个职业,而且要敬业,要有责任心。我认为这样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在我们手中,我们不能误人子弟,所以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备好课,通过网络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在讲课的时候教给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育人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时机。教材,就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鲁提辖疾恶如仇、扶弱抗恶、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粗中有细的性格,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但又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若是遇上坏人正在做坏事时,怎样学会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帮助他人。可不能盲目的学鲁提辖那样三拳两脚把坏人打死了事,应学会运用法律,依法行事。

三、用课文中的形象影响学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形象,可让学生深入分析,以其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如《背影》一课,教师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那课时,也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言传身教作用,榜样育人

教师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德育工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在课堂上不随意丢粉笔;活动课上,在剪纸的过程中,将剪废的纸屑都收入在一个塑料袋中,没有乱扔乱放,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将纸屑收拾了起来。这样,在课堂中既传授给了学生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真正发挥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就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

五、充分发挥学科的特点,教书育人

新教材、新课标在课程编排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如:可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参加各种有益的征文比赛;举办主题健康、积极向上的演讲等等。为了教会学生体验自然风光,可让学生观看科技片《人与自然》、《科技博览》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积累创新素材。

进行各种形式的仿写练习,仿照文章的各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学会借别人的瓶子装自己的酒,进行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猜写、设题编写等,练习写想象作文。如《五十年后的我们》、《假如我是一棵树》,以及借鉴古诗词、日常生活的俗语、格言、流行歌词来获取创新灵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六、从综合型学习活动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一个学期语文教学活动有六个单元的综合型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从身边实际情况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还记得秋季我和学生一起到库尔滩去植树,在植树的路上发现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芜着,黄色的土里露出白白的碱;路两边渠道的河水散发出很臭的味道;风也明显要比我们上面强劲的多,而我们以前植的树基本上都没有活,今年还在以前植过树的地方重新植树,同学们看着剩下的断枝、残苗纷纷讨论起来。看着眼前七嘴八舌的同学们,我趁热打铁:“看来同学们对于眼前的景象很有感触呀!这样我们要的不是感叹,我们要行动起来,回去以后同学们就所见所闻,给咱们县长写一份信,帮助县长出谋划策怎样改善这的环境,让我们也当家作主一回,怎么样”?学生纷纷表示赞同。从学生们交上的作文中可发现,孩子们进行了很深的思索,言辞相当的激烈,他们已经从意识到自觉,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从阅读、欣赏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生活需要发现的眼睛,有了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处处都是语文。还记得带着学生们在教室欣赏窗外的鹅毛飞雪,忽然就有学生感叹道:“这样的雪,几年都没有看到了!”这一句话也点醒了我,是呀!的确雪是越来越少了,以至于身在北方的我们也感慨少见这样的大雪,为什么?何不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于是在静默中又有了学生的高谈阔论,喧哗又成了静默,学习委员站起身看着窗外的鹅毛飞雪,说道:“我们应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让我们在该下雪的时候就欣赏到雪”。我在心里为这句话鼓掌,也为之感动,孩子们的心就像这纯洁的雪,在他们的心里已种下了环境和你我、大家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整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真正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真正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使各学科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均衡教育

摘 要:八年级在初中三年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眼、耳、手、脑、口”的均衡发展,是“听、说、读、写、看”的均衡训练,每个方面都不能偏废。本文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引导学生感悟思考,促进学生均衡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均衡教育思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均衡教育

增强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造人格,是八年级语文教学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三个方面,也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和要求。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语文教学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更不能扼杀其创造力,而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时就有非常多的好奇心。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创新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活,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路要宽,不要局限在某点某方面,思维不应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放射性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活,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要活,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总之,要在理解、表达中体现出灵活与机智,透出灵性,做到越学越聪明。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创新人格,包括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人格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培育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方法有哪些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下面几点。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从教师角度来说,要主动学习创新理论,提高教师自身教学创新能力。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的前提。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均衡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既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也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师要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才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均衡发展。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教育,取得创新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均衡发展的教育。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才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均衡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创新意识。好奇、好问、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要拘泥于传统观点,更不能囿于书本。鼓励学生要敢于怀疑,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吸收,在批判中创新,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三、引导学生感悟思考,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要实现多种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挖掘教材,培育学生感知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录音、课件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去创新。二是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众所周知,学生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往往印象比较深刻,写起作文来自然会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在作文指导课中,要把学生领到室外做一些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真实、生动、兴趣盎然。三是激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想象能力。学生是最喜欢想象的,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当给学生讲解课文内容、童话、神话和科学幻想故事时,可以不讲结尾,让他们去想象结果。或者可以让他们假设世界上如果没有太阳、或假设不停地下雨,那么会出现哪些后果……,等等。这样可以对他们进行假设性推测的训练。对学生不切实际的联想不要否定、指责,努力使他们在展开联想的同时,接受教育,获得正确的引导和认同,不断地促进其学习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四是鼓励动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主动将知识向生活贴近,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乐于表现生活,将语文带入生活中,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办手抄报和剪贴报,用情境表演节目等等。这样学生不但乐于学乐于做,而且能有效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其创新人格,从各方面注重教育均衡发展。因为我们知道,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其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八年级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背影》、《五柳先生传》等等。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摘 要:立体引学式教学明确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呢?本文从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进课堂提问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进课堂表演对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立体引学式教学明确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启发引导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学生能自主学习与否的重要因素。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上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一)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能自主学习。再如,教学中也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二)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几次的“背影”语句。从片断来说,文章第六段是重点,要深入理解和体会此段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借助抓几句“文眼”。这一课学完后,接下来的《台阶》和《老王》两课,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阅读。《台阶》中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句,《老王》中反映几件事的句子。当然,以后的许多文章都会有,如《陋室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适当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是否学会了此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单法”为“多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适当新颖”原则,指出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适当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当然,传统的传授法如果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改革教学法,不是全盘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而是要吸取传统课的精华,加于继承和发展,同时又运用现代教学法研究成果,多样化。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用powerpoine格式将课堂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做成幻灯片。用flash格式将课文重点段的朗读做成音像课件,用于朗读示范。下载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背影》:父亲过铁道片断(rm格式),借以加强朗读训练,朗读示范,加深对背影的直观感受,助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加深入感受父亲的关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情绪,参与情感的体验。还可下载MP3歌曲《爸爸妈妈》,作为课堂教学气氛调节或课前课后学生休闲用。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一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就“船头”和“船尾”两段的描写进行背诵时,可以邀请学生做人物的模仿状,以此造型,一者指导、检查学生背诵,二者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描写内容的感受,课堂教学有趣,生动活泼。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石壕吏》一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一堂短“剧”演出,让学生将课文搬上“舞台”。成立几组剧组,由学生自行组织组合,还可对各组的演出进行评比,也还可组织进行剧评,以提高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师问”为“生问”,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回答。课堂教学行为中,过多的行为是教师提问的行为,学生提问是非常少的。教师带着预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和明确的答案进入课堂,总企图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好了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总想揣摩老师的意图,发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个人的真实见解。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处于课堂教学中心地位和主动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学生只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一种单项的、预设的课堂支配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最初近十年中,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问题、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发问精神,学生的好奇心将被泯灭,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怀疑,学会提问题,学会讨论、解决问题,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提问题、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尽情提问题,再启发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不以教师的问题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提问有如下的方式。

(一)预习时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许许多多问题,五花八门。那么,就可以从中选取与单元目标相关的问题来组织讨论,范围主要集中在母亲的爱的主题上,思想内容、精彩段落、词句理解及语气运用的技巧的理解。具体的如:“拿一支粉笔写两个字”为什么会“使出全身力量?”“钥匙”是什么?如何理解“母亲的爱”等。然后逐渐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范围来提问题。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师演”为“生演”,即课堂角色的改进,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过程,大力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师生的角色地位,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讨论、交流。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学生是人,只有当学生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激活其学习动机。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表演”,以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分成三大阶段。

(一)个人阅读阶段。

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二)小组学习阶段。

建立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这种轻松的氛围,将使学生如鱼得水,从而海阔天空地表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欢迎每个学生都提问题,都来参与讨论。这样各类学生都有获得表演的机会,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特别是中下生,都会较好地参与合作、交流。这样的阶段,将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真正阶段,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都是独特的。

(三)全班讨论阶段。

让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老师汇总启发引导学生共同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然后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究。此阶段,由于问题都是学生在小组长中无法解决的,急于求知的,大有主动“请战”情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轻松。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论证,共同解决问题。特别是那些较高层次的同学,他们的更深层次的求知及表现欲都得到了满足。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也可以有效落实。

总之,在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提问、讨论等主体学习活动及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锻炼能力,体验情感,确立价值观,以及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不断从以上诸多方面加以改进。如此改进,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走上成功之路。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立体引学式教学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

摘 要: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立体引学式教学?本文从介绍立体引学式教学概念和立体引学式教学的提出,进而探究立体引学式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和应用。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八年级语文教学;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学仍在低效甚至无效中徘徊不前。在教学目标上,追求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讲授式教学几乎垄断了整个课堂,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不能不让我们语文教师深思: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究竟是什么?

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最终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在这一目标之下,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便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兼而有之的特质,就让我们选择了立体引学式这一支点,实行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扩大知识视野,增强学生语言的实践能力。

一、立体引学式教学概念

立体引学式,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立体引学式教学,主要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教学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立体引学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主实践,它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进行主体教育和实现主体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

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与个性养成是立体引学式教学最为显着的特点,这与新课程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完全吻合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而立体引学式教学则是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了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把“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变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中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

二、立体引学式教学的提出

立体引学式教学,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以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改革为优秀,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立体引学式结构是根据“语文即生活”这一论断而提出的。立体引学式结构的机制是:减少教材教学授课时数,另立实践教学,即将原来的语文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作教材教学,一部分用作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线中,又分为两部分,即课上部分和课下部分。课上部分,结合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内容,如初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下部分,以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主,如阅读报刊,写文摘笔记、日记,办手抄报,开展社会调查和语文社团活动,等等。

立体引学式教学,是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灵魂,实现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前者是指,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单一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为目的的认知实践,变课堂为教学活动的“场”;后者是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根据教学的长远目标与短期要求,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使课堂的“活”与学生的“动”更具实践性、实效性。因而,这种活动不是教学的某一环节的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活动课,而是全程教学中师生多元互动的一种存在形式,教学活动既是师生本身的存在,又是师生通向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立体引学式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内外互动互补为突破口,着力于教学活动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将教学内容有机地内化于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主体活动之中,借助于“教学活动”这个中介机制,顺其自然地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三、立体引学式教学促进八年级语文教学方式改变的具体策略

(一)教材教学变教师只备教材为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绵绵铁轨,基石之于巍巍高楼。没有科学、艺术、精到的设计,就不会有优化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因此,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对学生学好语文是无济于事的。在备课中,如若只备教材,就注定了语文课堂只能是一个知识点的简单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只有将学生纳入备课内容中,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才能使课堂成为思考者的领地、智慧者的天堂。

立体引学式教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整体性,它既包括物质的、实践的操作,即外部活动;又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即内部活动。合起来看,内部活动是融通,是建构,是外部活动的内化与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是“备课”而是“设计”。其基本原则是:不求多而细,而求精而活。也就是说,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要针对易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的疑问点或关键点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

语文教材是文选性的,每篇文章都具有全息性,课文的教学目的也不是既定的,教学设计更可以五花八门,这无疑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开发教材,设计教学活动不等于将教材抛掷一边,也不等于知识性的内容就不予以传授,而是应思考如何将教材用得适度、用得适当、用得适合。开发与设计的终极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使他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立体引学式教学,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例如,导入新课可以设计“抛砖引玉”的活动,或是视频资料,或是复习旧知,或是事例分析,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再如,解决字词问题,可以设计“查字典”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时,可以设计“浮光掠影”的活动,学生或是复述文章内容,或是快速梳理出文脉。应该说,教材教学的自主学习摒弃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追求所谓的“进度”或“速度”,更反对不顾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而强行灌输,它强调的是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索、自主体验。

(二)实践教学变学生“在听中学”为“在思中学”。

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以往的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总以听客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立体引学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主体作用于学习客体的有目的的实践过程,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同桌活动或小组活动,指导、协助可来自他人,但具体操作只能是学生自己,因而学生的主体性是立体引学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目前,课堂教学有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讨论的课堂就是没有活动的课堂,就是气氛不活跃的课堂。而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恰恰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让学生静下心、沉进去,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而这种精神关怀既有“文以载道”中的“道”,还应该有知识的建构和习惯的养成。语文课应该让学生获得一些终身受益的阅读方法,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要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自主学习变教师的预设为学生的生成。

立体引学式教学的活动是兴奋点,活动的磁力吸附着各种因子凝聚成活动磁场,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产生了一种竞争意识,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立体引学式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活动富有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潜能。因为活动是自主的,是在宽松、宽容、民主、友善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师只在活动中起“导”与“托”的辅助作用,不再是主宰与代庖者。活动越是充分,学生的自主性越强。这样,伴随着教学的活动化,民主、平等、友善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建构起来了。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前见”逐步达到融合的过程,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变换、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心理与学生的心理逐步共融交汇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单纯地讲授与灌输,而必须要积极地、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各自以自己的视角和经验,用自己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和表述方式,通过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实现智慧的生成。

例如,八年级语文的诗歌教学时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由学生自发组织,从主持到策划,从音乐到幻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学生自己完成,这一过程体现了语文活动的综合性特点。对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变换成竞赛式活动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如何运用说明语言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学校,让“体验”二字贯穿于活动之中,将活动设计为资料采集、课堂展示和梳理提升三个部分,让学生通过动手去实践,通过动脑去思考,通过表达去运用,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形成了一种“大语文观”,使学生更加爱语文、爱生活。

总之,立体引学式教学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是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的支点。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体现教育均衡发展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上得到均衡发展。如何在八年级语文中体现均衡发展呢?本文从在学思结合中获取知识,达到教育均衡发展;对不懂的知识在听老师讲解中获取,达到教育均衡发展;在互相问答中获取知识,达到教育均衡发展;在兴趣学习中获取知识,达到教育均衡发展四个方面探讨。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教育均衡发展

大教育家孔子很注意了解自己的学生,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我们是新时期的教师,应借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八年级语文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应分别遵循“能力强的学生吃得好;能力一般的学生吃得饱;能力较差的学生吃得了”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做得了,做得好;能力一般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让学生都能学到知识。

一、在学思结合中获取知识,达到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学生能力大小,设计深浅不同的两组题,让学生有选择地探究。如学习八年级语文下册《21与朱元思书》时,我们设计A、B两组题让学生探究。合作探究。(共四题,每题分A组B组。喜欢答A组题的学生分成三小组讨论,喜欢答B组题的学生另分成三小组讨论。)

(1)A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B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2)A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结构。

B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3)A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B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4)A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明确:

(1)A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所写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2)A第一段总领全篇,点名“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描写异水、奇山。

B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A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的高俊。

B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4)A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总之,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通过答案对比,很明显A组题较容易,选择这组题的学生基本能正确地回答问题,满意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自己的答案,学生们学思结合,根据自己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组题较难,能力较強的学生选择了这组题探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满意自己的答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无论学生选择哪组题目探究,都达到了合作探究,整体感悟文本的目的。符合“能力强的学生吃得好——能力一般的学生吃得饱——能力较差的学生吃得了”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做得了——做得好——能力一般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让学生学思结合,都能学到知识,达到教育均衡发展。

二、对不懂的知识在听老师讲解中获取,达到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学生能力大小,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如教学《21与朱元思书》,能力一般的学生了解本文内容和完成本文练习就可以了。然而,能力较强的同学则要求他们把《21与朱元思书》与《26三峡》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了解的多谈。然后,由教师小结:相同之处: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不同之处:写作目的不同……

学生对自己了解的知识可以各抒己见,,对自己不懂的知识,则要认真的听其他同学或老师的讲解,获取知识。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属于自己的知识,达到教育均衡发展。

三、在互相问答中获取知识,达到教育均衡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学生擅长阅读现代文,有的学生擅长阅读文言文,有的学生擅长阅读古诗文;有的学生擅长写写景类文章,有的学生擅长写写事类文章,有的学生擅长写评论类文章。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别人的老师。学生们可以拜不同的学生做老师,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自己也可以做别人的老师,将自己的长处教给其他同学。如学习《27岳阳楼记》第三自然段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可不可以将“国”解释为国家呢?为什么?那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请擅长阅读文言文的同学来做老师。这样,同学们在语文方面的知识将会不断增多,达到教育均衡发展。

四、在兴趣学习中获取知识,达到教育均衡发展

孔子认为,教给学生知识,比不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喜爱、爱好、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爱好,比不上使学生因自己研究能获得知识而快乐。那么,对于学生问的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给予不同的回答。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22课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们围绕“托物言志”请求老师解释。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是不完全相同的。1、托“陋室”(物)言“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情操。(志)或者托”莲“(物)言作者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志)2除了“1”点解释外,还告诉学生《陋室铭》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进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对所托之物陋室进行描写)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情操。(言志,即抒发感情)3、除了“1”“2”点解释外,还告诉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也可以言志,如竹子(物)言正直(志),松柏言坚强,兰花言高洁。这三种答案,第一种针对能力较差的学生;第二种针对能力一般的学生;第三种针对能力强的学生。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觉得压力不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研究、获取,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因而能保持自进的动力。也可以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兴趣学习中获取知识,达到教育均衡发展。

总之,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在八年级语文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质。正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提出的:“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谈谈八年级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均衡发展

摘 要:语文课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在八年级语文的听、说、读、写中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呢?本文从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日常用语交际能力;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培养学生的敏捷驾驭语言能力;语文课堂上加强读写结合,抓好平时的小练笔;学会作文的习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四个方面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均衡发展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彼时国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重“文”轻“语”,重读写而轻听说。许多一线语文教师一直总认为,读写是“硬”任务,是教材分配的,学校也要纳入考核,与教师的利益挂钩。听说是“软”任务,练不练不要紧,从而造成了这种欺“软”怕“硬”的现象。长期以来,教师由于重读写而轻听说,使得语文教学得不到均衡发展。特别是八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还存在说的能力的缺陷,整个语文学习得不到均衡的发展。

众所周知,人类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有两种,即“说”和“写”。在教学活动中,“说”就是我们所谓的口语,写则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即书面语,由此可见,“听、说、读、写”对处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此时的语文教学中对这四个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不紧紧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以后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均衡地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各方面均衡地发展。

如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训练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浅谈自己的见解。

一、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听说能力是口头语言的接受和发表能力,也是两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第九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看来,听说能力训练势在必行。

在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注意听教师讲,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听”。其实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上的“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听”的态度和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听”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听”的兴趣。

要求语文教师上课要生动、有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广泛地听,不仅听老师的,也听同学的。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例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开展辩论、讲故事等;听的手段有录音、影视、录像等。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接受、敢于质疑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

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不对别人进行讥笑或人身攻击。

(三)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

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与有关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围绕对方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地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八年级五六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连续两个单元的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可以先从文章的朗诵、吟唱入手,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点拨,这样既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了文言文,又达到了听力训练的目的,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语文》每一个单元后面都安排有“口语交际训练”这一部分内容,可见“说”的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只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八年级语文教学上的“说”,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任务、环境、标准来进行。

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首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懂得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的重要性。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如果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活动,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对学生“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地训练。如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该课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青海湖景,为学生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把口语训练融入到课文教学中来。第一步,加强课文朗读。把青海湖的美丽风光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为学生放映出来,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景物的优美的语句来,带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从而增加对文章的印象。第二步,看图说话。让学生找出纪录片中拍摄到的美丽风光的画面,作为看图说话的内容,互相间说出图画的美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三步,介绍景点。可以把课堂内容引申到课外,把平时学生们所见到的美景,特别是风景名胜地的景色介绍给其它同学。可安排在下一节课来展示成果。这样可鼓励学生查阅参考资料,归纳整理后再把这些写景的内容在班上作介绍。这种活动的开展既让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说”的实践。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适当布置“说”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说得清楚、准确而富有表现力。

三、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重视课文的朗读、精读、泛读、略读,却往往轻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我个人认为八年级语文教学上的“读”,应该在重视朗读、精读的基础上,更强调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语文》教材中的篇章都是经过科学筛选的范文,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如在八年级语文下册中《海燕》一课,教学时要重在朗读。配以音乐,让学生在课堂上放声地感情充沛地朗读,才能充分体会海燕在暴风雨中的勇敢形象。

另外,注意训练学生泛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量。通常要求泛读量在精读量的四至五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培养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终生受益的事情。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

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写”往往只是一种学生被动的应试训练。我个人认为八年级语文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平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思考其中的情与理,在表达时做到准确、通顺、鲜明、生动。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仅仅靠传授写作方法是不够的,要把重点放在写作时的构思、创新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办法,及时加以讲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的生活或者议论熟悉的生活为主,使学生能写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而克服写作训练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另外,写作训练还与观察、思考密不可分。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积累各方面素材,通过学生实际的体验,唤起他们的思维和兴趣,从而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要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发挥示范和激励的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

总之,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由于八年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均衡地进行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得到均衡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八年级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语文新课改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新课标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语文教学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 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情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孤胆英雄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动人场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展现了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三峡》、《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长江三峡、杭州西湖、滁州琅琊、湖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我的母亲》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体会到做作母亲在教育子女上良苦用心,更易与自己母亲沟通,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老王》中老王身处社会下层,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阿长与<山海经>》中保姆阿长质朴、善良、热心,对乳儿怀有深厚的感情。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再塑生命》告诉学生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人生有不幸生活有得失,灾难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台阶》让学生了解山区人们生活的艰难,我们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则讲述自己走过迢迢人生征途,饱尝世间甘苦,回首往事,仍挥不去儿时那段苦艰经历。《送东阳马生序》明白贫困不是成材的障碍,反而是成材的动力,只要有恒心,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止不了求知的脚步。

2、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雪》、《雷电颂》、《短文两篇(巴金)》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海燕》中海燕的象征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学,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世界观的内容。《大道之行也》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天下为公”、“选闲举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这种社会依然是今天我们所追求的,从中培养学生远大的世界观,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远大理想,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再塑生命》通过海轮凯勒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读书学习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送东阳马生序》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

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有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谈谈八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均衡教育

八年级在初中三年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而“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眼、耳、手、脑、口”的均衡发展,是“听、说、读、写、看”的均衡训练,每个方面都不能偏废。虽然“孩子们的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但教育可以培育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造力。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

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增强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造人格,是语文教学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三个方面,也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和要求。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语文教学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更不能扼杀其创造力,而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大家在学习《奇妙的克隆》时就有非常多的好奇心。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创新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活,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路要宽,不要局限在某点某方面,思维不应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放射性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活,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要活,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总之,要在理解、表达中体现出灵活与机智,透出灵性,做到越学越聪明。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创新人格,包括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人格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

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培育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方法有哪些?

一、从教师角度来说,要主动学习创新理论,提高教师自身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既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也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师要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才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均衡发展。其次,教师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教育,取得创新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均衡发展的教育。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才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均衡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创新意识。好奇、好问、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要拘泥于传统观点,更不能囿于书本。鼓励学生要敢于怀疑,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吸收,在批判中创新。

三、引导学生感悟思考,促进多种创新能力均衡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要实现多种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挖掘教材,培育学生感知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录音、课件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去创新。

(二)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学生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往往印象比较深刻,写起作文来自然会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在作文指导课中,要把学生领到室外做一些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真实、生动、兴趣盎然。

(三)激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想象能力。

学生是最喜欢想象的,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当给学生讲解课文内容、童话、神话和科学幻想故事时,可以不讲结尾,让他们去想象结果。或者可以让他们假设世界上如果没有太阳、或假设不停地下雨,那么会出现哪些后果……,等等。这样可以对他们进行假设性推测的训练。对学生不切实际的联想不要否定、指责,努力使他们在展开联想的同时,接受教育,获得正确的引导和认同,不断地促进其学习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鼓励动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主动将知识向生活贴近,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乐于表现生活,将语文带入生活中,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办手抄报和剪贴报,用情境表演节目等等。这样学生不但乐于学乐于做,而且能有效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其创新人格,从各方面注重教育均衡发展。因为我们知道,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其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八年级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如《背影》、《五柳先生传》等等。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