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26 03:00:33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板书、作业批改以及日常工作用字方面,都要以工整、美观和干净的书写为学生做出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手好字势必会引发学生的模仿。最后,注意指导学生书写。很多学生书写杂、乱、差,究其原因是写字时“双姿”不正确,即坐姿和拿笔姿势不正确,对此,教师应及时发现和纠正。一年级学生初学写字,教师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简单的笔画入手,让他们学会正确起笔、行笔、收笔。在学生写字时,要先让他们观察例字的笔画,然后看教师示范,注意观察书写时的笔顺和整个字的结构安排。指导学生书写不是一时、一学期的任务,是需要常抓不懈的,只要学生提笔写字,就要让他们写得规范整洁。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开阔视野,可以丰富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呢?第一,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读书,所以低年级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就应从培养兴趣入手。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各年级学生喜欢读什么,喜欢看什么,然后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第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很多学生读书不注意姿势,有的趴在桌子上看书,眼睛离书本很近;有的边读书边吃东西,结果弄污了书本。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第三,让学生坚持每天阅读。小学语文课时较多,教师要合理安排,每天给学生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一到阅读时间就让学生专心读书。久而久之,读书便成为了习惯。第四,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书的习惯。小学生到三年级就已经懂得了如何使用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有利于解决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生字难题,工具书能使他们顺利地阅读下去。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教师,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字典、词典成为学生阅读的得力助手。第五,要培养学生边读边动笔的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读书最好要边读边写,即便是最简单的勾画圈点也是有益的,如画出自己不懂的或喜欢的句子,记下某个词的含义,积累下好词好句等。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带头读书,营造氛围。学生读书时,教师也要坐下来读书,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如边看边写、边看边查等。(2)引导学生合理买书。除学校图书室、班级读书角外,教师要让学生多进书店、逛书市,把零花钱、压岁钱用在买书上,建立属于自己的小书柜,让学生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能读书。(3)及时表扬读书优秀者,激励其他学生积极读书。班级可定期开展读书评比,选出平时读书表现突出的学生,让其他学生受到鼓舞,奋发读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除了要让学生多读书,还要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习惯。有的学生读书很多,但只是“两只脚的书柜”,只是死读书,这样,虽然能积累很多写作素材,但在写作中很难写出真情实感。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花,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季花,有的写的是石榴花,有的写的是田野里的小花,都写出了自己的理由。有一个学生写的是梅花,还写了一大段赞美梅花的语句,但缺乏真情实感。我及时表扬了他善于积累的好习惯,但更重要的是告诉他写作要我手写我心,要表达真情实感。以上笔者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然而,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再探新法,用更好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马秀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三街小学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语文教学座谈会议发言

大家中午好!我今天受中心小学领导委托,借这次低年级语文教学研究活动的平台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些教学问题。我的介绍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我的发言主要是依据现有的一些教学理念结合自己多年来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向大家作介绍,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一、谈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现在从一年级开始就有阅读了。老师们都会为孩子们打抱不平说:“低年级怎么也有阅读要求了?真是的!”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主,阅读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一个主要能力,因此阅读能力与朗读能力就要进行同步训练和发展。我想,如果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能读懂课文容,读出文章里的感情,就能让学生的朗读和阅读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解答阅读问题肯定事半功倍。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对于学生来说,长期的讲解式的教学法,容易抹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一节语文阅读课文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步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整体感知,自由式朗读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依据学生对新异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和低年级课文全文注音的优势,教学开始,可在解题的基础上提出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朗读课文。如《小壁虎借尾巴》可在解题认识小壁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壁虎的尾巴哪去了?他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的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此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般提如下几方面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3)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画出文中生字新词。学生此时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说到这里,可能有些老师会想,一年级的学生怎么能做到?是呀,刚开始肯定做不到,但只要我们的老师持之以恒地训练,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抓住重点,理解性阅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关键之处。处理问题既要照顾全面,又要抓住重点,阅读课文也是如此,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是一个个饱含知识的载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细细地全部消化吸收,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因此,应该大力提倡一课一得,要让学生每节课真正有一点实在的收获,哪怕是一个词语的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一段课文的背诵,或者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应该允许学生在头脑中有不太明了的东西,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如何确立重点并抓住重点让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呢?众所周知,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至几个重点段,一段话一般有一个至几个重点词,学生读书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这儿是精彩之处,那儿是动人之笔,这儿还有个问题,那儿还有个疑点。这些词、句、段及精彩、疑点之外就是阅读的重点,就是需要下功夫感悟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启发读准语气、读好重音、把握语速与语调这三个方面来启发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

在本环节的朗读指导中,教师要重视范读、领读,同时要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混全使用,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体验到自己有进步。在实践中我发现过多的集体朗读不利于指导学生朗读,以前,我总喜欢集体读,因为我觉得大家齐读,能够多训练一些学生,让不会读的学生跟着读,其实不然,过多的集体朗读容易造成唱读,不便于了解学生的个别朗读能力,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不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我们要多一点表演读,让学生在评价、比较中得到提高。集体读可以安排在重点词句、片断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加强机械识记功能的时候使用,效果较好。

3、回归整体、品味性朗读

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散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进行感悟。如学完《乌鸦喝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乌鸦找水、喝水的过程。这里的朗读虽然不用花费很大的时间,却能将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堂给予我们40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却很多。我们必须树立语文大课堂的观念,课内不足课外补,因此,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式的朗读,课后巩固式和表演式的朗读训练,这主要安排在早读课进行。

以上是我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同步发展的点滴之见,下面谈谈识字教学的一些做法:

二、谈谈如何提高识字效率

新课程低年级语文教学识字量大,课时较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是非常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为此,我把自己借鉴别人做法且实施得比较成功的方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研讨,说得不好请多见谅!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农村低年级语文教学

(一)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学语言必须儿童化,使学生感到亲切而又贴近。在教学中做到导入有童趣、读文有童趣、识字有童趣、写字有童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节课里,要注意采用猜谜导入,上课伊始,学生的眼球便被谜语吸引住了,兴致勃勃地把小手高高举起,表达自己的意愿。学生也会较快地进入课堂,开心地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为后面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为让学生有兴趣去读文,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赛拼课文:学生和同桌比赛,看谁最快把课文拼读完。二是猜拳读文:学生通过猜拳决定谁先后读(此举让学生在玩中读),看谁读得准?三是赛读说文:学生在班上自我推荐读文,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看谁读得准、读得流利?看谁说得好?四是听读练说:老师配乐朗读,学生侧耳细听,并展开想象,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它们像什么?五是看谁会读:通过“我做你的小老师”练习朗读活动,让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并在班里进行感情朗读展示。这五步读书,让学生真正乐意地参与到读书中去。识字是最枯燥的,学生也害怕识字课,可充分利用同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同桌间的玩耍中识字。用一认二拼三记四组词五展示法。具体操作如下:一是认,即让同桌比赛看谁认的字多。二是拼,即学生认完字后对不对呢?让同桌两个人一起通过拼拼音检查对不对,同时巩固认字。三是记,同桌间玩“我教你记字”的游戏,看谁的办法记字快而又牢固。四是组词,同桌开火车比赛组词,不会的可以让同桌当小老师教。五是展示,通过四环节的识字,学生开始在班里展示自己的识字能力了,一班整张桌子的比赛。这样的操作识字,能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发挥同学间互帮的作用,这样的方法比集体学习生字的效果还好。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过渡时期,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形象和具体材料。学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和兴趣有极大的关系,高兴时效果好,反之较差。由于汉语拼音无法进行实物直观,所以它的直观性教学的开发就得老师自己动手制作,动脑想如何利用好有限教具。要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识记字形,使抽象的符号形象化。长此以往,学生看了图就能感知图意与字的关系,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还可制作生字卡片、活动教具,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好生字、生词。

(三)注重课堂消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由于学生他们忘得较快,回家辅导比较困难,就得特别注意课堂消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因此在每天上新课之前,都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复习,然后再新课。受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在家没有父母的很好的辅导,作业应该在课堂中完成,家庭作业也应该少布置,如果布置也就是让他们排好字头回去书写字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桌的两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他们相互指认、相互拼读,让他们从小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并逐步提高水平和能力。

(四)教师的评价

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教育评价更科学化、正确化、公正化。重视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学习功能和教育功能,发掘学生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凸现个性,展示自我,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农村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一普遍存在的难题,它有着众多的原因,因而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探讨,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让我们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上一台阶,为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张汉云工作单位:江西省广丰县铜钹山镇石人完小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思索

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对课堂语言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生动形象、自然得体、幽默诙谐、悦耳动听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收信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美的感受,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语文教学赢得长青的生命。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指出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让教学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声音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乐音却能有效持久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使其处于兴奋状态。教学语言要具有节奏感,主要是通过句式的整散长短,语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获得。因此语文课中,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错落有致,主要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深奥抽象的内容,应一字一顿,声音响亮;过渡语言及背景介绍应自然稍快一些,音调可低缓一些;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慷慨激昂;表现宁静、优美、深郁、悲哀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温情脉脉。有时,还可合理安排“静音”,以其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课堂教学结束时,如果是故事可用设问,给学生留下意犹未尽之感;如果是散文,可在把学生领进意境中时,悄无声息地下课,达到沉醉其间的艺术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所以,只要我们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就不愁学生学不好我们的语文。

二、舒缓连贯,疏密相间

一位教师应当是一个懂得教育艺术和技巧的语言大师。教学中语言须讲究和谐流畅、舒缓连贯,切忌说话句不连贯、词不达意。但也不能一路紧锣密鼓,没有停顿。流畅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言才能调动和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老师应有意识地调配信息的疏密安排。信息的疏密对应语言的急缓,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效果。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而过于松弛,则注意力又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舒缓连贯,才能抑扬顿挫,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平常我们上课都要设计导语,其实,导语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开始新课之前稍休息,然后逐渐进入状态。随着老师不急不缓的讲述,学生进入到课文,然后教师启人心智地提出问题,跟学生一起展开激烈的讨论,达到对新课的深入理解。期间,教师还可以穿插板书、提问,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被抑制,使自己的声音不至于成为噪音。

三、言为心声,饱含真情

在课堂中教师应带着感情、理解、感悟去合理运用语言,激发出沉积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兴奋点,从而产生有效的、积极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古人曰:心明,言才明;心善,言才善。教授者只有对所教内容深思熟虑、熟记于心,才能绘声绘色地加以运用和发挥。课堂中老师的语言表达有无激情、有无感召力,能否营造热烈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情感氛围,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教学如果能饱含深情,你就会把课堂演绎成音乐厅,学生像听音乐一样地听课,自然会感觉轻松,吸收自然会容易。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这样才能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有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提高教学效果。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愿课堂语言艺术最终成为缤纷教坛的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语文教学课改心得感悟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课改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此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非常不利。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肯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师存在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还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于当堂课无关的事情。

在课改教学中,有些语文课堂上,学生就是按导学案的设计学习,学生把导学案看作是试卷对待,有些学生把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就做下面的环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一场“活跃”。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五、六年级作用不是很大。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任务,适时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要无所事事,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对于一些教学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管用一种模式。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原则用方案

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根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笔者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包括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若干个小模块)开展教学,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课前预习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为什么建造长江大桥?大桥有多长?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建造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资料。

4、技能指导法。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指导,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录音,组织学生进行听话、记忆、复述等活动,可以训练、指导学生的“听”“说”等技能。可以通过播放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以利用大屏幕呈现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呈现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笔顺、分析字形和书写汉字等。可以用媒体呈现同题佳作,供学生借鉴,实现习作指导;将学生的作文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改训练,实现作文修改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尝试,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人将以此要求为目标,继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形式、新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涉及到诸多方面。其中,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创新教学的方法可以因对象,因时间,因内容,因目的而多种多样,这里谈的只是其中几种。

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创新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是一门新型课,除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和习惯。而低年级是说话能力培养的黄金时代,所以上好“口语交际”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上好这一内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鼓励学生说、问、评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那么如何在这一内容中实行创新教学,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大凡有兴趣的东西,学生都能学好,并且有所创造,这一点在“口语交际”中也不例外。

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首先,教师要发扬民主,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要竭力避免“一言堂”。对学生要少批评、多鼓励,再就是提倡学生质疑,鼓励求异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享有提出不同意见的权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训练语言表达。如“口语交际”《爱吃的水果》,在上课之前可让学生准备一种自己爱吃的水果,在上课时,出示挂图提问:

⑴图中的盘子里放的是什么?⑵可以用一个什么词代表这些好吃的?⑶还有什么也是水果?⑷说说你喜欢吃什么水果?说说你喜欢吃的水果的样子、颜色和味道。

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学生说话原兴趣、欲望。也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带来水果的样子、颜色,尝一尝味道后再说。最后可让学生画一幅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画。可以是一个、一盘或一棵果树等。这样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2、启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口语交际”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找春天》这个“口语交际”。可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春游、参观等,让学生敞开心灵的窗户去发现,去联想,用眼睛看,再用笔画出自己找到的春天,可以是一处景物、一种动物、一棵树、一株草、几朵花……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画这样一幅画来表现“春天来了”,曾有一位学生就这样画过:在满地枯草中画有一株嫩绿嫩绿的小草。问他为什么这样画时,他说:“我想到的找到的春天就是这样的,因为冬天才刚刚过去,其他小草还没醒来,只有这棵小草睡醒了。”

这就说明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朦胧而又丰富啊!又如《我会画》这个“口语交际”。教师可出示许多由组成的各种图画,鼓励学生说一说这些图画,你觉得像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后,再让学生作画,比一比,谁画得又新又多,且再让学生用自己所画的画来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讲得好,画得美。另外,还可让学生用这三种图形的彩色纸、布块等制作贴画,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展评,这样学生的思维可得到拓展,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古体诗”教学中的创新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古体诗”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有些诗的用词不太容易理解,且有些诗的句子与句子之间跳跃性往往又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新。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本上古诗下的插图,把学生引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分有利。如古诗《登鹳雀楼》,学生在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可在学习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高看远”的活动。到学习古诗时,学生对这首诗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然后再结合本课、课本上的插图,教师再创设情境:太阳快要落山了,在鹳雀楼下面是向着大海流去的滚滚的黄河水,假如同学们像诗人一样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的情境,会用怎样的心情来朗读呢?这样不但让学生容易理解,学生还会用感情去朗读,并且有些学生还会自发地在朗读过程中加入了表演,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2、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表现,提倡争辩;让学生质疑发问。使学生有动力、有压力做到学有所得。如学习古诗《古朗月行》可让学生先说一说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再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问:你觉得黑板上的月亮象什么?再让学生读古诗后再提问:诗人把月亮比作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最后可让学生边朗颂边表演,这样学生思维会得到充分发展。

三、在“课文”教学中的创新

低年级学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爱听童话故事,而教材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童话、寓言,这样就可有意地在教学中实行创新尝试。

1、复述创新

教师在上课文时,可把语文课本摆在讲桌上,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让学生也合上课本认真听。如课文《要下雨了》可按小白兔分别询问其它小动物的顺序,借助表情、动作、手势,生动形象地讲述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进行复述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小学生自己创造想象小动物们的动作,还可对课文上的故事进行续编表演,从而达到创新。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2、分角色表演创新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做事缺乏耐心、恒心,如果采用单一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易疲劳、厌倦。因而可选择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自我创新。如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分别让学生扮演小壁虎、小鱼、牛伯伯、小燕子,课文中的语言、动作,可适当让学生自己创造、想象,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利用简单画图进行创新教学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要求他们记住一篇较长的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假如能充分利用他们喜欢画画的兴趣特点,提示课文中的情节发展顺序,让学生自己一幅一幅简单画出来,将会收到较好效果。如教课文《丑小鸭》可根据课文情节,教师像讲故事一样讲情节,让学生进行简单画图,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画图画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课文内容讲完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条理性。

总之,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创新教学还有许多方式,以上所述只是粗浅的几例,而更深更高要求的创新教学有待于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自我提高中提炼出来。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

[摘 要]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刚入门,这是一个难点。小学语文教师可尝试以教材为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加工与创造,使写话训练与正常语文教学同步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话训练;乐趣;实践

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刚入门,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一提到写话就感到头疼,无从下笔。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教材其实就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肥沃的土壤。我有意以教材为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加工与创造,使写话训练与正常语文教学同步进行。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仿写小诗,感受写话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借助教材,巧妙引导,采用仿写的形式,鼓励学生写出富有童趣的儿童诗,感受写话带来的无限乐趣。

语文S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的课文第8课《树叶》,我先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落在地上,(小虫)拿它(当被子)/漂在河里,(鱼儿)拿它(当被子)/飞到天上,(小鸟)拿它(当风筝)……

然后,让学生仿照着也来写一首小诗。有的学生写道:落在草地上,蚂蚁拿它当运动场/漂在池塘里,蜻蜓拿它当停机场/落在小溪里,虫儿拿它当小船/飘在天空中,秋天把它当信使/落在地上,小朋友拿它当地毯……

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呀!读着这些作品,感觉到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与生活密切联系,融会贯通。总之,孩子们在原有范文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文章”,仿写能力真是不可小看。

二、巧借句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许多课文插图栩栩如生,是绝好的训练句式的素材。如学了《猴子种树》一文后,请学生结合文中插图以填空的形式写一段话:猴子种果树,先种了________,接着种了_________,然后种了________,最后种了________,但由于等不及,结果_________。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句式训练,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模式,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易以动笔,有话可说,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续编故事,放飞学生的想象

在写话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如第四册的课文《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课文,直到文章结束,都没有明确揭示什么是快乐。上完课文后,我对课文进行了扩展延伸,让学生想象:后来,波斯猫找到快乐了吗?是怎样找到的?学生大胆想象,进行了续编故事。通过续编故事,我发现孩子们对快乐有着深刻的体会。一名学生写出了这样意味深长的结尾:

波斯猫非常失望, 一边走一边叹气:“哎!到哪儿才能找到快乐呢?”正好牛伯伯从它身边走过,听到这句话,语重心长地对它说:“燕子、蜜蜂、青蛙感觉到快乐,是因为它辛勤劳动,你找不到快乐,是因为你平时不诙。”波斯猫听了,终于明白了。从此,它天天晚上都帮主人捉老鼠,它过得很快乐。

四、课后感言,激活学生的表达

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每上完一课,我都会问学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以此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回忆知识,自由表达,体验收获的快乐。开始,我只是让学生用口头表达,慢慢地,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表达欲望越来越强烈,常常表现出“不吐不快”之感。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把这些感想写下来,可以随便写在课文周围空白的地方。写的内容不限,可以是学会的知识,也可以是明白的道理,还可以是学了课文后的感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这样,让学生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不仅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写话的自信心。

五、看图写话,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如,二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四”中的“看图说话写话”《我喜欢它》,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然后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说说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你最喜欢那种动物?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学生写最喜欢的是漂亮的孔雀,因为孔雀表演舞蹈:他昂着头、挺着胸,慢慢地展开尾巴,轻轻抖动着羽毛;他的头时而摆向东、时而摇向西,那条扇子似的尾巴像一件绚丽的七彩衣,紧紧吸引着观众的眼神。有的学生写出最喜欢的是小狗, 因为小狗表演荡秋千:只见他纵身一跃,跳到秋千上,双手紧紧抓住绳子。他先是轻轻地荡了几个来回,然后就使足劲,直冲云霄,他高超的动作看得人眼花缭乱…… 看到学生写出的丰富的想象,我真为他们的创造力喝彩。

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开拓学生的写话思路,才能调动学生今后写作的积极性,学生享受到写作的乐趣,越学越有劲,越学越爱学。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

摘 要:语文教学中规范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提升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小学阶段至关重要。落实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任务应从娃娃抓起,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进行到底。因此,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言文字”;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担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提升的重任。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增强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语文教师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书写规范字,才能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普通话和规范字。这样既培养了自己严谨的教风,又养成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风。

首先要增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识。我们要培养学生读准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作为学生的指路明灯的语文老师,更应当责无旁贷,意识到自身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加强自身这方面的素养。

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教师朗读、讲话时注意做到发音正确,特别是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读音。如“熟”,既可读“shú”也可读“shóu”,声调均为第二声,怎么区分?一般说来,前者一般用于书面语,而后者一般用于口语。板书时要注意书写正确,有了错误要及时纠正,比如有一次我在写“满”字时写成了上下结构,学生告诉我是左右结构,经改正后,我至今难忘。

三是要不断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终身学习,不能满足现状,过去习惯把“自术”“苍术”“莪术”中的“术”念成“shù”,第四声,后来翻字典才知道念“zhú”,第二声。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总有学不完的知识。

二、加强普通话朗读训练

语文课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训练学生使之具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普通话,包括普通话的口语和书面语。在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知识时代,就缺乏必需的竞争能力。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的语文课,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还需更加侧重一些。好在,正在试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将“口语交际能力”与“识字”、“阅读”、“写作”并列起来,并且提出了基本的教学要求。

(一)要求学生学好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一年级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扎实有效地学好拼音,会读、会拼、会运用、读准调、发准音,掌握每一个汉字的正确读音,如:汉字的变调、儿化音、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为学好普通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课文朗读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在学读课文之前,让学生借助拼音,用普通话轻声地自由练读,强调在“正确读音”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句子,按句号,逗号正确停顿,逐步达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顿读、不唱读的程度。

(三)加强口语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可见,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口语交际要求,加强训练,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应用。例如:一年级下册中以“指路”、“学会道歉”、“学会作客”等为内容的言语交际实践训练,教师可根据现实现象,创设交际情境,指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认真抓好规范的书写方式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道路上缺一不可。书写作为语文教W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实际上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不仅要求书写纯熟,而且字体美观大方端正,具有硬笔书法的品位。

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笔顺笔画。很多学生写字时不注意笔顺,比如在横竖训练时“土”、“王”等字时总会有些学生先把横写完再写竖。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记忆字形,也会严重地影响书写速度。还有一些学生写字时容易把笔画写错,比如把“字”里的横钩写成横竖的,把“代”字的斜钩写成竖弯钩的,把“忠”字卧钩写成竖弯钩等。因此,笔顺笔画的教学应该加强。再次是指导书写。一年级学生初学写字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笔,先让孩子们观察例字的基本笔画,然后老师再示范,让他们从中体会起笔、行笔、收笔。当然,指导书写不仅是低年级教师的任务,同样也是高年级教师的责任。教学生字时不仅要指导学生记住字形,还要指导他们书写规范、美观,表现出汉字的形体美。

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由此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开展演讲、诗朗诵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感悟到学习普通话的快乐,培养了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这些做法,既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自觉地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析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摘 要: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做起,简单扎实地从掌握语文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关键词:倾听;口语表达

一、运用方法,及时评价,培养倾听能力

学会倾听是获取信息的法宝,是学习的基础。对刚入学的学生要提出具体细化的倾听要求,如倾听时要学生做到听人讲话态度认真,注意力集中,还要边听边想,边听边记。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学生刚开始对要求还不能完全明白,老师就有意识地随堂评价:“××听得很认真,因为他把老师刚才说的话记住了。”“××听得真认真,老师说的这句句子他能一字不差地重复一遍。”“老师发现××听得似乎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小耳朵竖得直直的,老师知道他一定听得很认真。”这样学生明白认真听的要求,就初步学会听。经过训练后,再提高评价的要求,如专心听别人的发言,听清主要意思,不重复别人说的话。如此循序渐进,学生就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听的习惯。

二、激发兴趣,课内外结合,培养口语表达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积累的词汇量不多,语言组织能力较弱,多数学生没有表达完整的话的习惯,回答问题时习惯用一、两个词简单回答。还有一些学生心里清楚,但是总是表达不出来,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不知从何说起。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我利用课文中的句式,如一年级的六种基本句式:谁(什么)是什么;谁(什么)干什么;谁(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用这些句式表达最简单的语意。而且,教师自己一定要做到示范作用,把话说完整、清楚、有条理。在学一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默读课文之后,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复述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由于低年级课本中的文章较短,在多读几遍课文后,大多数学生能够背诵出来,让学生集体背诵、展示背诵,这样长期做下去,学生们就能把书本中的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说话中去,表达就会更连贯、更完美。还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自由说一段话,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和想说的话说出来,坚持训练就会定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利用这些直观、色彩丰富的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时,先学生看图,再让学生利用根据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象。然后再朗读课文,把自己的表达和课文中的表达进行对比,发现课文中生动表达的词语,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出现的优美词句收集到自己的积累本上,这样日积月累下去,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说话训练光靠课堂上的阅读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童话书、绘本故事等,教师可以通过诗歌诵读、讲故事比赛、猜迷语等活动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学生既吸收了书籍中的书面语言,扩大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多读多练,循序渐进,提高阅读效率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水平有限,朗读时容易出现唱读、顿读的现象。作为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急于求成,但要狠抓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即用小手指读,读到那儿指到那儿,眼睛跟着字“跑”,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加以纠正。此外,也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习惯,允许学生带喜欢的书到学校里和同伴一起读,鼓励学生每天回家读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的课外书,经常组织同学交流,爱看的书,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巩固生字,发展语言,做到识字、阅读、发展语言三促进。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前有的学生的识字量完全可以朗读小短文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朗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然后抓住关键词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表达,鼓励学生有声有色地读,有滋有味地x。在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按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正确的停顿。通过多读多练,提升学生的朗读效率。

四、姿势正确,笔顺正确,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指“书写”。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书写坐姿、握笔方法,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学生,而不能放任自流,有了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写好字,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书写教学一开始,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按照规范笔顺书写,要教好每一个笔画的正确写法,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出脚,教会学生观察关键笔画的位置,同时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大小适中,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保持纸面整洁,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

知识的缺陷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补上来,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将是自然、流畅的,将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事倍功半。让我们从“习惯”入手,从低年级抓起,教会学生学习,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析小学低年级标点符号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标点符号是小学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配合文字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标点符号没有汉字那么多的笔画,但是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并且要随文巧安排,练习巧设计,做到多样有趣,有效运用,多渠道落实标点符号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标点符号;汉字

汉字是一种符号,每个汉字符号有音、有形、有义,选字组词、连词成句都有一定的法则。标点也是一种符号,与汉字这一符号不同的是除了有名称外有形无音,但标点绝不是无“义”,标点的“义”不是直抒而是蕴涵的,尽管我经常告诫说:它们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延伸出文章的未尽之意,不同的标点符号用在相同的一句话中还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收效还是甚微。朗读文章时,学生读不准文章的语气和意思;写文章时,他们有的通篇只有一、两个标点符号;有的却想在哪里加标点符号就在哪里加标点符号,以致一段话就有很多标点符号。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书写格式也是错误百出,有的把标点符号随便贴在哪个字的边上,有的不知标点符号要占多少格子,有的随心所欲点在文中。

一、小学阶段必须要重视标点符号教学

落实课程标准就必须要重视标点符号教学,新课标对标点符号教学很重视,明确提出了如下要求:

1.第一学段(1~2年级)

(1)阅读: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2)写话: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2.第二学段(3~4年级)

(1)阅读: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2)习作: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3.第三学段(5~6年级)

(1)阅读: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2)习作: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这些内容同过去实施的《大纲》是完全不同的。《大纲》没有明确、具体地规定小学阶段要掌握哪些标点,而新课标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在小学的不同年段应该掌握的标点。《大纲》是要求学生达到的理想境界,新课标提出的则是最低要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课标对于小学阶段的标点符号明确提出了以下八种: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顿号、分号和引号,七种点号一种标号。所以,学习和掌握标点符号是落实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二、根据教学实际,介绍常用标点符号

尽管新课标对小学生的标点符号要求并不高,但是他们在实际阅读与写作时经常涉及的标点符号的范围广泛。因此,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实际需要的常用标点符号知识。

常用的标点符号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1.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2.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5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和书名号。

三、根据标点符号,介绍实际意义

句号:用于陈述句和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问号: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

感叹号:用于感叹句、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和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逗号:用在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停顿、句子内部状语后边的停顿和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和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本段主要介绍在小学语文中,学生在日常主要用到的标点符号进行分析。

四、标点符号有重要的功能,必须要重视标点符号教学

标点符号的作用万万不能小看。叶圣陶曾说过:“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郭沫若也曾f过:“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错了。”前者是作为语文教学家提出的看法,标点同语言表达清楚与否直接有关;后者是作为大作家在谈文风问题时提出的看法,标点同语言表达的意义是否准确直接有关。两位名家的话都强调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1.表语气停顿

这一点,大家都会承认,也不会提出疑义。语言的表述,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会有间歇,这间歇有长有短,需要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读者根据这些不同的符号,随之注意这或长或短的间歇,从而去领会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意。

一般人都认为表语气停顿的只是点号,标号不表语气停顿,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任何标点符号都有提示间歇的作用,只是点号更明显一些而已。

语气停顿有长短之分,长的显得缓慢、稳重,短的显得急促、有序,语气随之出现高低、快慢之分。为了表示停顿的语气有所不同,又配之以相应的符号。

2.有修辞功能

要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离不开标点符号的调遣和使用。许多修辞学的著作把修辞的内容规定为:用词、炼句、调音、设格、谋篇几个方面,把正确选用标点符号这一项排除在外。事实上,上述修辞内容一个也离不开标点符号,它们需要标点符号的帮助才能达到修辞的目的。

3.起语法作用

标点符号在语法现象中有明确的位置并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汤姆说:“放心吧,爸爸……”这是主谓倒装句,倒装了,就要借助标点,在主谓间用逗点隔开。

标点符号的语法作用大,大到可以改变文章的题材,如杜牧的《清明》,是首七言律诗,前句实写,后句一问一答,饶有情趣。变换标点,就可以成为优美的散文,还可以变成朗朗上口的小令和耐人寻味的短剧。

五、结束语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一种技能,我们必须要像重视建房打地基一样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夯实学生的标点基础,切实地提高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版《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明确的培养要求,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精心训练,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良好的听讲习惯尤为重要。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走进文本,接受、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小学生由于识字不多,认知水平所限,一些问题需要老师来读题,因而就需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小学生天性活泼,直观感觉强,我采用语段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心听讲习惯。给学生读一段话,读前先让学生明白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看谁能够准确回答。同时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语段读两遍,然后说题,读完后学生回答,回答快的学生给奖励小红花。开始时,有个别学生可以回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提高了,能够记下问题,并抓住问题的关键来回答。经过这样精心的训练培养了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要运用问题导向的方法,以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精心设置问题,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利于学生操作、阅读和理解。对于问题的设计应该有层次,先从表层出发,设置简单的问题,W生可以轻松回答,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然后后面问题可以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深入一步,这样环环相扣,学生在思考中,也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适时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时,教师的作用是观察,观察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此时,教师就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找途径,发现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小学生比较好动,对问题的理解不是很透彻,有的学生想出答案,就急着和别人交流;有的学生没有想出答案,不进行深入思考,就询问同学;还有个别差生,做小动作,而不去思考等。这时我就会观察并提示,让找出答案的学生要把答案写出来或者记在心里;没有找出答案的学生,再认真思考;不去思考的学生要给他提醒,引导他来思考。

四、组内互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小组内学生认知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我就选出学科基础好,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组内学生情况的了解和帮助。在自主学习中,小组长往往学习能力强,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组内接受能力较差,学习程度较弱的学生,可以让组长作为“小老师”,通过自己的理解,帮助他们来学习。这样组内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提高了组内自主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留给在班内的相互交流解决。组内互学使学生整体的学习自觉性增强,也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也得以培养。

五、多样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可以通过展示交流来体现,相互间展示,学生学到了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学到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可以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进行。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竞争,促使学生会发现、会思考、会合作、会解决问题。如开展“问题我参与活动”,采取提出问题比谁回答快、回答的准确,胜者奖励小红花或小红旗;开展“小组间比赛活动”,看哪一个小组解决的问题多;开展“你说我议活动”等。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也增强了,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培养,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完成学习任务,深化课堂改革的目的。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巡检镇中心小学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思维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优秀,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在小学低年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有效开发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然而,传统的教学思想依然认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启蒙教学”“初始教学”,并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是个“零”,或者才是个“起步”,只能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只能是让学生“识文字”“背课文”,哪里还谈得上“思维训练”?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导致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的偏离。这样在每堂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中就减少甚至是放弃了思维训练的目标要求,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就更是如此。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是起步的基础教学,但不能因为这样的理由而不重视甚至放弃思维训练。应该说,低年级的起步初始教学,是整个青少年学生生涯的基础教学,从开始就重视和加强思维训练,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力,意义及影响力十分重大且深远,做好这方面的教学工作非但不可少,且应十分必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练习扩词成句。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求异的思维方式。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说话是平面式的,所以,培养其发散思维具有格外重要的智力开发作用。例如初始教“水”一词时,我先让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水(海水、河水、开水、凉水、盐水、糖水……),接着又说有关于水的句子(黄河之水天上来,春江水暖鸭先知,泉水叮当响,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时再突换思维角度,提问水有什么用处?学生纷纷说出:“水可以发电、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可以航船。”等等。这种练习使学生的语文口头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语言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拓展、提高。

二、用好语文插图。培养思维的想象性

想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少儿喜爱形象感知事物,具备良好的想象素质,而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具有情境性、形象性,如果利用得好,更能“以图引说,以说入文”,达到语言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共同提高。插图在课文中是以静态出现的,但它所描述的事物却可能是动态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力求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有色,达到延伸课文,拓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如《小小的船》是一则写景的诗,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图景让学生看到两头尖尖的月亮,蓝蓝的天空,一闪一闪的群星,然后是小朋友摇动着的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邀游这样一种情境。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在太空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想象的空间一下子无边无际地打开,表达了许多富有想象的思维的语言及画面。课后,我还布置了一道特殊作业――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作幅“续画”,这样他们既画下了想象的情景又提升了思维深度,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三、注意分类归纳。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过程。而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受阻,则会影响进入中高年级的学习。而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这方面的训练内容非常丰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归纳运用好。如在识字阅读中,第四册课文“归类识字三”的第一课,第一行:黄鹂、喜鹊、海鸥;第二行:蝴蝶、蚊子、苍蝇;第三行:狮子、猩猩、野猪。如果仅教看图识字,教完音形、字后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如果在教学后提问:这些字的插图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打乱安排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指出:是按鸟类、昆虫类、兽类来归类的。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那些动物,也属于同―类等等。学生们的发言非常活跃。在引导归类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巧妙设计提问,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思维是一种摆脱因循守旧的习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低年级对学生进行这类训练,要紧紧结合课文内容,巧设课堂提问来实施。教师在提问时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通过“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第二册中《小猴子下山》一课,讲到小猴子空着手回家时,为了让学生把事情的结局延伸,拓展思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然后问清了原因后,会说些什么?”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考的浪花,纷纷举手作答,设想了好几种结果,如老猴叫小猴下山掰几个玉米,再摘几个桃桃子;老猴教小猴以后做事要专心等等。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摘要:你有多久没朗读了,朗读者给我们带来了读书的热潮,文学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的重要阶段,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成为教学重点,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己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质是良好阅读的开端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阅读;策略

引言:

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时代快速发展,语文教学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教师的传道方法也至关重要,如何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老师们的关注点。我们要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怎么去提高文学素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顾名思义就是指语言文化,不仅仅是我们小学学习的科目,更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它承载了人类文化,促进历史发展。语文的文学素养的内涵特别丰富,我们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老师们要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它不是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素养,促使我们融入社会,促进自我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方法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激发学习语文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学习动机,首先就必须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言能力。追寻新时代下的文学发展趋势。小学语文教师要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引用多媒体技术,让孩子们感受声光结合,感受文学作品传递的精神力量。再比如,学生们识字,带有“火”“水”“反犬旁”等的,老师们可以利用图案来教学生,同时加深了孩子们的记忆,会意自如。将“离离原上草”这句诗词时,老师同样可以抽象转为形象,通过小草的样子,理解“离离”描述的画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了效率。

二、语文生活化,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生活化,让语文走进学生们的世界,要让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和积累与生活相结合,消除障碍,打通语文和生活相关联的通道,让语文真正的充满生活中。语文教学课堂“生活化”,学生的生活“语文化”。识字是阅读和提高素养的基础,低年级学生首先要多识字,只有基础打好,才能逐步提高能力。教室要用形象记忆的方法来教低年级学生识字。用形象化来描述抽象化思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利用汉字的会意,指事等方式,抽象化变为具体化,转换为可感可知的物,让学生不仅识字还了解了汉字的来源,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质的培养是在好书中构建出来的,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时段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学习文学知识,开发想象力,在思维的认知中提高鉴赏能力。小学时期,学生的阅读量很小,不管是阅读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不够。因此老师要引导他们从课外阅读生活文学作品,紧扣这一点,以阅读为主线,使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充满兴趣。阅读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实施。比如,引导学生吟诵诗词,先是课内,再是课外,最后课外阅读与课内相结合,把诗词歌赋的教学阵地延续到生活。好的习惯21天养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逐步提高文学素养。读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发散思维,成效往往很慢,但是量的积累达成质的飞跃,在不断的累积中汇聚成巨大的能量。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自内心。为学生推荐书目,结合实际,由浅及深,由近到远。学生和老师互动,同学和同学互动。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无时无刻充满生活中,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口语交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要学会积淀情感以及情感表达。沟通能力特别重要,尤其是小学这个黄金发展时期,老师要注重学生们的表达沟通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同时语文离不开写作,要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一周要安排写作课,让学生们自由想象,充分发挥,写完后上交,老师给予批注给其建议,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语文是我国母语教学的基础,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可以开展演讲活动来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我们可以搞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项活动,学生是参与者,要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诗词朗诵,书法比赛,相声小品,画展参观,话剧表演,黑板报比赛等等,通过活动来把语文和生活相结合,在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活动中提高文学素养。

结论:

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习语文兴趣,形成学习动机;语文生活化,将理论和实际结合。抽象转换为形象,以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来逐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文学素养,调动各种感知,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老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引导学生。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步提高文学素养。

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五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道:“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每一学科都有自身的规律性,就低年级语文课来讲,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五性”。

一、情感性

教师上课时要使自己的“情”与课文的“情”融为一体,并把这种情传导给学生,激起他们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声情并貌的描述、情感真挚的朗读、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的鼓舞和情感的激励。这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首先用饱含感情的导语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滴答、滴答,下雨啦!小雨点离开云朵妈妈的怀抱……”接着,这位老师又用轻柔的语音,和谐的节奏和优美深情的语调范读课文:“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进了课文美好的情境中,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

二、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教材的优势,努力挖掘其中包含的情趣。同时也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特长,用幽默、风趣、传神的语言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三、形象性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教堂语言的形象性。不仅要准确简练,通俗易懂,而且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运用绘声绘色的讲解,贴切形象的比喻,惟妙惟肖的拟声,力求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燕”这笔画繁多,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难记,一位老师在教这个字时,先用简笔画法在黑板上画了只燕子,让学生观察,然后领着孩子们“画”燕子,最上面的就是燕子的头,中间的“口”作燕子的身体,“北”相当于燕子的一对翅膀,最后再给燕子“画”上剪刀似的尾巴――四点底。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了形象直观的图形,把单调乏味的写字变成了轻松有趣的画面。孩子们在轻松的“画面”过程中认清了“燕”字的字形,掌握了P顺和笔画,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四、开放性

首先是课堂的开放。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开放的学习空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展学习时空,打破课堂壁垒,注重课内外结合,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不可囿于四十分钟,更不可囿于一篇课文,而应该充分从社会、家庭、生活以及自身中挖掘可供学生学习的资源,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引领着学生将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思维的开放,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养成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应答或复述课文时变换叙述的方式;分析问题运用直观思维;敢于对教材及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大胆发表独立见解;积极寻求其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的意识等等。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独特体验。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读者对读物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于同一段内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蹲下身来”充分尊重他们的见解与观点,切不可强求统一,而应与学生“商量、商量、再商量”,引导他们读出自己的感悟。

五、实践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能力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起着作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运用各种方式去体验其隐含的生活本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的现象去领略生活中的精彩美妙情趣,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操。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运用。如通过复核课文、讲故事、讨论交流、人际交往、写话练习、课本剧表演、做小导游、办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如《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之后,让他们演一演这三种不同的昆虫:“请你做其中的一种昆虫,说一说自己的遭遇,好吗?“孩子们一个个边说边演,有的孩子高高地展开自己的小裙子,自豪地说:“我的翅膀特别大,当大风来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害怕,用力的扑扇着我有力的翅膀,飞到安全的地方。”有的抓住自己的衣袖说:“我的翅膀比较小,我弱小的身体怎么经得住大风呢?”然后我又请他们上台进行表演。孩子们在活泼的表演,生动的叙述过程中,将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了自已的生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