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早期教育论文

早期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6 03:28:10

早期教育论文

早期教育论文:早期教育及家庭教育论文

一、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朱熹家庭教育的基本主张

1.及早施教

朱熹认为早期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这时期儿童心理纯净尚未受到外界熏染,如果给其以道德教育,就可“先入为主”,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朱熹将胎教作为早期教育的始端,他认为孕妇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腹中胎儿。他曾提出:“古圣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庄,才过从矣”的胎教思想。在教师的选择上,也体现了“早”。朱熹认为,慎择幼儿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在他看来,乳母与婴儿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婴儿的影响也较大,“乳母之教,所系尤切”,为此朱熹提出了选择乳母的条件:“必选求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为子师”。这是对乳母的要求,实质上亦是朱熹期望儿童所应具备的品行。此外,当幼儿入小学之后“及早施教”的理念仍然不能放弃,这个时期,父母应教儿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孝悌”、“诚敬”等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来抵御“不合礼法”事情的侵袭。由此可见,朱熹教育思想中一直贯穿着“及早施教”的思想,希望子女在童蒙时期能够接受正确的教育,为以后成长奠定基础。

2.取便于童

朱熹批判当时家长不顾儿童心智发展规律,而一味地要求儿童死记硬背的错误教育方式。提出了“取便于童”的主张,为此他专门对古代经典添加注解,以方便儿童阅读,如《四书章句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等,这样便于儿童汲取书本的精华。此外,他认为除了让儿童诵读经书之外,还应该根据儿童身心的特点,适时的更新教育内容,开展一些新的教育训练,提升其子女的心智水平。比如在小学阶段,朱熹认为这一时期儿童“智识未开”,思考能力低下,所以主张儿童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追求浅显、具体,以“教以事”为主,即“洒扫、应对、进退之事、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在大学阶段,重点是“教理”,即教以事物之所以然,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提高儿童修养水平。朱熹认为小学阶段是培养璞玉,而在大学阶段是给璞玉加修饰,使之更加光鲜亮泽。这两个阶段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处理好儿童在每个发展阶段的教育任务,做好衔接工作,才能使儿童获得更完整的教育。朱熹的取便于童,循序渐进的思想符合教育的某些规律,为我国古代蒙养教育增添了新的血液。

3.易子而教

朱熹十分关心子女教育的问题,无论是平时著书亦或交友,都不忘谈及子女教育问题。在其子女婴孩时期,他都是亲身进行教诲,教以读书识字,培养日常品行习惯。子女长成一些后,朱熹自觉能力有限,为了给他们提供优良的教育,他采用古时“易子而教”的教育主张,将自己的子女交给别人教诲。为了教育儿子朱塾,朱熹先后诚请林用中、蔡元定、名师吕祖谦等人进行教导,希望在老师们的学术熏陶和淳淳教诲下,使得朱塾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文学修养,有所作为。

(二)朱熹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1.以身作则

朱熹认为家长是儿童情感上最亲近的人,儿童自出生起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的言语、举止、习惯、爱好等都会在儿童心中打下很深的烙印。因此朱熹就认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为此他提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弟子及家众”。只有这样才能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使之初尝教育的甜果。

2.立规训导

封建“礼教”是封建时代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也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朱熹对“礼教”十分重视,为了规范和约束儿童日常行为,使其有规可循。朱熹专门编著了《童蒙须知》,该书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例如,规定“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凡脱衣服,必齐整摺叠箱匣中;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于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等等。虽然要求比较琐屑,但是也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3.严而有慈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好慈爱与严格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父母自然要对子女爱护,但是朱熹认为“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非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在朱熹看来,父母爱护子女天经地义,但是慈爱应有“度”,父母应担负起子女教育的问题,做到有爱有教。朱熹常教训子女:“起居坐立,务要端庄,不可倾倚,恐至于昏怠。出入步趋,务要凝重,不可剽轻,以害德性。以谦逊自牧,以和敬待人,凡事切须谨饬,无故不须出入,少说闲话,恐废光阴,勿观杂书,分精力,早晚频自点校所习之业。每旬休日,将一旬内书温习数过,勿令心少有放佚,则自然渐近道理,讲习易明矣。”虽然他的有些做法,现在看来有些不合理,但是他的初衷是不可臵疑的。

二、朱熹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一)重视开发早期教育的价值

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孩子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但现在家长过于重视智力开发和文化教育,却忽视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朱熹非常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一时期儿童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能顺应儿童的发展习性和发展要求,顺势利导,将为幼儿一生的道德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要靠从小对孩子进行有明确目标要求的行为规范教育来实现。比如,从小要求孩子爱清洁讲卫生、说话文明、不打架骂人、尊敬长辈、友爱同学、帮助他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等等。这些内容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于被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将为今后的生活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儿童在出生后,首先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而父母则是儿童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好模仿,是非辨别能力弱的特点,家长的言谈举止、教养态度、教育方法等会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首先要能以身作则,亲身做好行为示范,并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在儿童教育方法上,朱熹主张多进行正面引导,少做负面消极防范,当学生取得成功时采取激励、表扬的方式,当学生出现问题多采用疏导的方法。这样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作者:李学隆单位:邢台学院

早期教育论文:家庭早期教育论文

家庭早期教育就是游戏教育。婴幼儿是在游戏中发展了心智、提高了能力、增长了知识。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之水,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有缺陷的童年,而没有融教育于其中的童年则是遗憾的童年,有快乐的游戏相伴而又教育无痕的童年才是有情趣的、美好的童年。

孩子一起游戏,在大自然中,在房间里,在书籍中,在对话里,在一切可以找到快乐因子的地方。那么,怎么和孩子一起玩呢?怎么才能让游戏变得富有教育意义呢?

一、要细心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如果父母多留心,做个观察家,你就会发现,在孩子的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兴趣的亮点,于平凡细微处能洞察到孩子的探究倾向,这时候如能抓住这个兴趣点,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有可能培养出孩子某方面的兴趣。

有一回,我抱着孩子到校内小电影院看电影,孩子看了一会就没有兴趣了。他把身子的重心倾向电影放映室的方向,用一只伸了出去的胳膊示意我——要去那儿。当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来到放映室时,他的眼睛为之一亮,嘴角咧着笑。好奇心使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转动的片子和传动带,看着放映员一遍遍地操作,足足看了有40分钟才肯离开。

从那时起,我发现他一看到转动的东西他就表现得异很兴奋。于是我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转动的、圆的东西给他看。比如停留在电风扇旁,给他玩圆形的钟,到户外看转动的车轮,以至于他对“圆”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来,延伸到让他接触各种几何图形,我买来各种图形的图片,用硬纸片剪成各种形状,并写上阿拉伯数字。陪他一起给他玩积木,让他感受空间感。这又影响到他后来对几何图形及数字发生了兴趣。

就这样,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在我不断的、有意识的捕捉中巩固下来了。

二、要能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

孩子的玩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看不到看似随意的玩耍中所蕴藏着的教育内容。如果成人能有意地引导,让孩子专注地观察,学会深入思考,将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一次,屋外哗啦啦地下着雨,当我喊儿子做事几遍都没有回应时,跑到门外一看,才知道他正脚穿雨鞋手打雨伞,站在雨天里,手中的伞柄在他双手的扭动下,伞飞快地旋转起来,洒得雨花四处乱溅。此刻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躲到伞下,和他一起玩起来。

我问:“航航,你为什么要转伞呀?”“好玩。”儿子开心地回答我。“怎么个好玩法?”“好多雨点被我甩出去了,你看。”“噢,它是怎么甩出去的。”儿子大概不明白我的意思,回答不上来,我启发他:“也就是说是它朝什么方向跑出去的?”这下,儿子认真地边转伞边琢磨起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指了指伞骨尖端,说:“是从这儿斜着飞出去的。”“你把伞停下来,看它又是怎么跑的?”“当然是直直的往下掉。”“这说明了什么?”儿子想了想,终于说:“转和不转,方向不一样。”“真不简单,那么雨点的方向和什么有关?”最后他终于总结出了:“和速度有关!”

看着孩子兴趣正浓,我又和他一起聆听雨声,学习说象声词,看谁说得多。我说一句“叭嗒叭嗒”,他说一句“滴嗒滴嗒”。接着又和他一起打着伞步行,去观察雨点跌落到池塘里、石板上的情景,静听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

三、要灵活多样创造各种方法

幼儿的兴趣不长久,容易转移,这是由于幼儿的注意保持时间短暂这一特点决定的。对于孩子所专注的某项事物,时间一长便容易失去兴趣。那么,如果此时父母能够随机应变,让游戏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孩子的兴趣火花又会被重新点燃。

孩子认字的时候是做成字卡给他认读的,认字容易巩固难。要让孩子牢固地记住汉字,并保持认字的兴趣,还得多想几种办法。那一天,我准备让他巩固旧字,孩子只认了两个就不想配合了。我说我们来个天女散花吧,于是我把7张字卡随手朝空中一扔,和孩子一起抢拾,看谁抢得多。我抢到了“面包”、“西瓜”等,他抢到了“高兴”、“生气”、“沙发”、“月亮”、“兔子”等”。然后我们互相组成句子。我给出“西瓜”,他亮出“杯子”,我说不对,问他谁要“西瓜”,他才出示“兔子”。第二天,我和他用字卡玩起了“开商店”。他的商店“货”很多,我要买什么,他得用心去找出来。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很多生字。

此后,还玩过字卡躲猫猫,一人藏字卡一人找;给字找朋友,即组词认字。比如我手中出示“上”,他得找出“课”、“班”、“学”等;从报纸和故事书中找“老朋友”,有利于新字的巩固;给字词安家,即按字词的分类要他挑出来放到相应的“屋子”里,以便学会词的归类。

在丰富多采的游戏中,孩子对汉字产生了敏感,只要有汉字的地方,他就会主动问我字的意思。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使我能较早地把孩子引入书籍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对书的兴趣。

四、要及时转移教育战略战术

一天,我正摊开画报教孩子认字。当指到“汤匙”两字时,孩子一边用手表示“舀”的动作一边说:“舀,舀,舀饭。”并把书一把扫到地上,显然他没兴趣认字了,他的思维活动已转移到另一方向——头脑中出现了“舀饭”的表象。于是我放弃了教孩子认字,对他说:“噢,”汤匙是用来舀饭的,是吗?”他点点头。“那汤匙还能用舀做什么?”他看到桌上的花生和糖果,脱口而出:“舀花生,舀糖果。”“真聪明,汤匙是用来舀东西的,还能用来做什么呢?”为了直观,我特意从厨房拿来了汤匙。他看到电视机旁的小药瓶,说:“用来盖那个小药瓶。”“对,还有呢?”我不断发问,他不断思考,“用来摆家家!”“用来敲!好听!”“用来转圆圈玩!”他于是把用手推了一下汤匙柄,转了起来。过了一会又说:“用来刮东西!”原来,他拿起汤匙用力在我身上刮!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本来是认字活动,但在引导过程中孩子兴趣消失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活动动向,并顺着孩子的思路走下去,开辟新的领域——想像力的训练。

总之,在和孩子游戏中,要想法把游戏扩大化,多样化,丰富化,创造化。把点点滴滴的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创造契机,及时转换教育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以学习为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早期教育论文:浅析国内外早期教育视觉形象设计案例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期教育备受关注,发展迅速,促使早期教育行业迅速兴起。在这种背景下,早期教育形象设计与之一起发展起来,重视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积极借鉴先经验,引进加盟品牌,但是,缺乏自主创新性,细节处理不到位,其整体水平需要不断进行提升,因此,要重视对相关案例的全面分析。

关键词:早期教育;视觉形象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

1 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0 ~ 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其智力、语言、情感、社交能力及人格培B大部分是在此阶段发展起来的。近几年,婴幼儿早期教育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 20世纪80年代则开始创建专门面向0 ~ 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提供服务。同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一线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我国早教行业最先发展起来的四个城市,在2005年以后,我国的二、三线城市的早教行业才逐步发展起来。

中国早教行业发展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重视婴幼儿(0-3岁)的教育”。第二,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促使新的婴儿潮的出现,这无疑会增加市场容量和社会需求。第三,年轻父母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颇为重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长的座右铭,并且一掷千金将孩子送入知名早教中心。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早期教育行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成为新兴的朝阳行业则毋庸置疑。

但是,在早教成为朝阳产业的大背景下早教品牌形象设计并未真正步入正轨,在权威机构和网站上关于此方面的论文和报告少之又少,这无疑是朝阳产业链中的一个空缺。近几年,早教中心在中国遍地生根且良莠不济,但大部分为加盟国外先进的早期教育中心及品牌,其视觉识别系统多为引进加盟品牌的形象体系。自创民族品牌较少,且设计图形元素较为单一,多为抽象符号,缺乏细节设计,识别系统完善程度有待提高,并且兼具满足中外消费群体的品牌形象设计案例较少,这无疑是中国早教行业中的一个空缺。

2 国外早期教育视觉形象设计案例分析

以美国早教知名品牌“金宝贝”为例,Gymboree金宝贝的英文单词由“Jamboree(意为儿童狂欢聚会)”和“Gym(健身)”两个词组成,Gymboree金宝贝就是蕴含了欢乐的运动场的意思,这也是Gymboree金宝贝早期品牌形象。其标志采用英文字非装饰线体,简洁明了大方,易于识别。颜色采用富有健康向上,激发乐趣的黄色,充分利用颜色带给人的视线引导功能和感官刺激,使标识的区域划分明显,标志更加醒目,标志中显示的育乐和音乐为金宝贝的主要课程体系。

美国早期教育领导品牌“美吉姆国际早期教育中心”为例,其英文名称为Mygym,音译为美吉姆,中文意思为我的运动场。标志选用卡通形象,中英文结合的形式进行设计,选取大脑发达、肢体语言灵活的猴子为标志的卡通形象,中英文字体设计圆润光滑,字体设计的圆形形态呼应卡通形象的圆形图形,使整体的字体设计楚楚可爱之余不失掷地有声的传达了其品牌形象设计与本早教中心课程体系的完美结合。在色彩搭配上选自沉稳理智的蓝色和纯洁的白色,区别于市面色彩复杂视觉冲击力较强的标志,给人宁静又不失童真的感觉。

视觉形象设计体系不仅适用于早期教育的品牌形象设计,同样也适用于以儿童为主体的相关产业品牌形象设计的案例分析。以奥地利萨尔茨堡儿童医院为例,它的导视系统中的图形设计兼顾儿童心理感受,富有人情味和趣味性。萨尔茨堡LKH儿童医院环境系统设计,buero bauer团队通过为医院每个楼层提炼一个主题进行了设计,小鬼穆奇、深海、丛林、深森再到天空,由地下到天空,元素设计得非常可爱、幽默童趣,整个创意玩转了医院的每个角落,使儿童抵消了对医院的惧怕心理。其中墙面的图形设计使用多个圆形符号,使动物手臂、汽车轮胎等穿过下一个圆形符号产生空间位移的视觉感受,充满乐趣,使儿童在好奇心和玩耍中轻松看病,体现趣味性的设计。

3 国内早期教育视觉形象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早期教育视觉形象设计中的标志设计分为3种类型,其情况分为按标志组成成分的文字型:以早教名称的中文名字作为标志。字母型:以早教名称或其简称的英文、 汉语拼音的所有字母或首字母作为标志的组成部分。卡通图案型:大部分早教标志都含有卡通图案,主要指米老鼠、维尼小熊这样的比较完整、精细的卡通角色;还有用简笔画勾勒出轮廓,用字母、 数字等变形组成的图案。

国内知名早教品牌“积木宝贝国际早教中心”视觉识别系统为例,其品牌标志的英文名称是GymAngle,音译中文名称为积木宝贝,标志设计的色系选择冷色系中的蓝色系,运用了积木为设计元素,其中汉字的比划运用积木的造型形态进行设计,将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穿插在字体中,此处的比划颜色采取彩色为跳色,加强了积木的堆积感,使整体的中文字体亮点倍增。英文字体设计恰到好处,深蓝色和浅蓝色的搭配增强了字母的前后位置感以及秩序感,彩色跳色呼应了汉字的比划跳色,整体设计严谨,体现了趣味性。

以中国宁波品牌“东方爱婴早教中心”为例,其标志以爱的英文LOVE为设计元素,并在第二个字母O中加入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婴儿头像,既是对公司服务主体爱婴的形象勾勒,也是对公司最具无形价值的品牌――东方(其英文是Oriental的首写字母O)的高度凝练,从而使标志中所蕴含的中外文化因子得到较为完整的统一。但是其标志设计色彩单一,图形略显粗糙,英文字母比例稍显不均衡整体缺乏统一性。

4 视觉形象设计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与预期目标或成果

在早期教育成为朝阳行业的大背景下,关于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要达到怎样的标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又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早教行业市场广阔,公办和私营性质的早教行业此起彼伏,中国本土设计的优势在哪里?如何区别于市面上如此多的早教品牌?如何使用视觉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是设计师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再次,互联网既把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在官网上搜索到既定早教中心的相关信息,也可以搜索到其他相关品牌的信息。怎样能使得客户从登陆既定早教中心官网的短暂时间内刺激其消费欲望,使之成为有效消费群体,这个目标如何在标志的设计和应用系统中体现是第二个关键问题。最后,既定早教期教育中心如何体现课程体系,在品牌形象设计中如何体现企业文化是第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相关案例分析,能对今后的早期教育品牌形象设计有所助益,使设计工作者能够根据儿童适龄性特点在VI色彩体系和字体设计中体现“关爱”,致力于给儿童和家长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喜悦、安全的环境和良好的视觉体验。

早期教育论文:华德福教育对我们早期教育的启示

摘要: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是一种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从欧洲走向了全世界,并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点推荐。华德福教育对家长及社会日益增强重视的早期教育有启示的作用。

关键词:早期教育 华德福 启示

一早期教育的定义及作用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孩子的早期学习。在国际上,早期教育的年龄范围是0-8岁,这一阶段被称为童年早期。【1】早期教育是指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抓住孩子的关键期,利用客观外界环境和教育训练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给孩子某些器官以丰富的刺激,培养孩子的感知、动作、思维、语言等,以便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

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早期教育在人脑生长期时,可促进脑的生长、发育和脑功能完善。

二、早期教育是开发人类储存在人体内经亿年进化所得的巨大潜能的教育。

三、早期教育有利于人性格基础的养成。

优良的性格品质,使人终身受益,而人性格的基础部分是早期生活中形成的。从生理上看,幼儿脑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高级神经日趋成熟,有很大的可塑性;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都有较大的发展,性格也开始逐步形成和趋于稳定。

二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儿童的早期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儿童早期教育快速发展

现代脑科学证明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至P重要,引导社会和国家大力发展早期教育。

(二)早期教育的不足及问题

(一)将早期教育等同于超前教育

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提前把小学课程学完,早期教育小学化,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其实任何一种超前教育和训练都是以影响别的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烂。”[3]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展示爱玩的天性,让孩子玩中学、乐于学,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就是最恰当的早期教育。

(二)在教育任务方面存在误区

目前普遍认为早期教育的内容就是读、写、算等的训练。这是对早期教育的一种曲解。

(三)早期教育简单理解为智力教育

随着社会对人的才能的要求提高,智力开发逐渐成为家长关注的中心,无意中忽视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如果以放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孩子的智力开发,这是不值得的。

(四)早期教育过早现代化与电子化

高科技和电子产品过早渗透到教育中。孩子们的教育是在高楼大厦、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事物中进行的。孩子想要触摸和感受真实的事物。儿童是需要在自然中不断发展的。

三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是一种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1919年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Steiner)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4】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联合国开始向世界各国推荐华德福教育,它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得到支持和认可。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和发展最快的、非宗教性的教育运动,华德福学校遍布于各大洲各种不同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在亚洲的日本、印度、菲律宾、泰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华德福学校也发展迅速。

一华德福教育理念

华德福教育以史代纳(Steiner)的人智学为理论基础。华德福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发展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智力、艺术和道德得到平衡发展,在滋养儿童心灵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

1教育目的

唤醒学习者已有的天性,而不是给头脑注入外在的事实或概念。华德福教育强调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人发现自身潜力和意识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发展人的身体,唤醒人的意识,培育人的自由精神。

2课程与教学

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兴趣,课程设计要以这种认识为基础,使每个阶段学生的成熟都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换乳牙和青春期的到来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身心发生最重要变化的标志。华德福的课程安排是螺旋式上升的:同一科目会学习几次,但每一次都呈现新的更深奥的内容。课程设置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强调将艺术作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追求艺术化,强调所有学科都要通过艺术的方法来教学。

3教师

史代纳(Steiner)1922年在牛津演讲时为教师规定了三条“金科玉律”:以感恩崇敬的心接受学生,带着爱心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走向属于人的真正的自由。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教育的热情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华德福教师要掌握实践其理念的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学生的权威和榜样,用自己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培育儿童的相互尊重和自律;细致地研究不同个性和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有持续工作的内部动力;最重要是要学会创造性教学,将新奇、创造和运动引入课堂;学会合作,学会召集教师团体会议,共同讨论在教育某个学生时遇到的困难,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华德福教育对我们早期教育的启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被介绍进来,以及它们在我们早期教育实践中的“本土化”,使得我们开始深深懂得独立思考的珍贵,我们希望自己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因为流行而去跟随。对华德福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结合我们早期教育的现状分析,是我们独立思考的参考支点,能为当前我们早期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早期教育应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华德福教育理念认为,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只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才有利于人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杜威曾说:“我们可悲的一种错误,就是急于要得到生长的结果,以至忽视了生长的过程。”进行早期教育需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需要了解儿童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好动、有好奇心、好游戏、有超强的模仿能力,从而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保护孩子的天性,让早期教育成为孩子的教育。

(二)早期教育以创造潜能的开发为目的

华德福教育与现行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创造能力,而不按某种功利标准把“创新能力”贴上等级化的标签。我们的早期教育应让让儿童去发现、感受、思考和创造生活,从而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儿童的造性。

(三)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艺术

教师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之人,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儿童;顺应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耐心;保护孩子的天性,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尊重儿童,让儿童自己探索,不要越俎代庖。老师对儿童的行为不应妄自评论,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教师还要以身作则,把好的行为表现出来,儿童通过模仿就可以获得积极的行为。华德福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高水平教学艺术并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教学,那学生获得的不仅能掌握知识技能,更能丰富他们的心灵,学会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注重家庭在早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和老师一样也是实施早期教育的主体,福禄贝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5】可见家长的重要性。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父母必须“言行合教”,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感受到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家长多与孩子在一起,让孩子尽量少与电子产品在一起,多创造实践动手机会,多多走进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与劳动者充满崇敬和感激之心。

总之,透过以上思考与探索,让我们的早期教育走出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孩子天性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化地道路。

早期教育论文:人品塑造与早期教育的关系

摘 要:早期教育是按照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的一种全面教育,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早期教育是幼儿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探讨了人品塑造与早期教育的关系,人品塑造中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早期教育中人品塑造的方法。

关键词:人品塑造;早期教育;关系

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早期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对于婴儿人品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早期教育对人品塑造的体现

不同的年龄阶段,早期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为主,从而与儿童互动,周岁至3岁儿童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一)活动训练

各式各样的活动,对于早期教育中的人格塑造起着关键的作用,活动能够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具体的活动训练可有游戏设施、脑力活动与劳动活动等,儿童玩耍的游戏设施可以是一些滑滑梯、跷跷板、蹦蹦床等设施,游戏与玩耍可以很大程度上释放孩子的天赋,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儿童活泼的性格,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脑力活动可以让儿童搭建积木、教儿童识字、读书等,培养儿童的智力,劳动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儿童扫地、为花浇水、喂食小动物等,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人际交往

让儿童多接触同龄的儿童,通过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同龄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儿童形成孤僻、自卑、自傲等方面的心理,实践证明,不善于交友的儿童往往就形成了各种不健康、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心理,善于交友的儿童能够从对方身上进行一定的模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进而形成优良的品格,比如谦让、礼貌、自尊、自信、乐于助人等。

二、早期教育中塑造人格的重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塑造完美人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社会更加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使每个人能够发展自己的才能与创造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素质教育的提倡

塑造完美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全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关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个人能力的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的教育,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优秀内容,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下更注重对早期教育的人格培养,早期教育是最基础性的阶段,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塑造儿童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早期教育塑造人格的方法

(一)爱的体现

给予儿童温暖,让儿童感受到爱意,家庭的爱与老师的爱都很重要,幼儿刚出生时,抚摸他,抱着他,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孩子通过接受第一次情感交流,慢慢地发展成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时刻对孩子进行爱的引导,传达爱意,为塑造良好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二)情感体现

情感是后天形成的,大人可以在孩子的面前照顾老人,关心老人等,通过一定的模仿形式激发孩子对长辈以及同龄的爱,引导孩子用行动去表现爱,培养孩子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树立孩子的情感意识,带领孩子去感受外部世界,体验不一样的感受,增强孩子的情感认知。

(三)游戏体验

孩子在游戏中可以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孩子的群体意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为孩子提供游戏材料,让孩子自己选择玩耍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主动性;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履行规则义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扩大孩子的游戏场所,不要只局限在室内,组织孩子与其他同龄阶段的孩子一起去室外活动,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在进行游戏活动时,给孩子设立一些规则,或者由孩子自己设立规则,必须按照规则去进行游戏,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制能力,给孩子安排一定量的竞争游戏,让孩子体会输赢的感受,并适当地教育孩子输赢不重要的理念,游戏对于塑造孩子的人格具有很大的作用。

早期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人格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塑造孩子人品的重要阶段,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未来的发展,人品塑造与早期教育相互作用,密切联系。

早期教育论文:解决城市半留守儿童学前早期教育缺失的对策研究

【摘 要】留守儿童最早的关注点在农村留守儿童,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关留守儿童的矛盾不断的爆出,城市半留守儿童,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城市半留守儿童的学前早期教育的缺少,对于儿童的成长十分的不利,因此很多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希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半留守儿童的学前早期教育的缺失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城市半留守儿童;学前早期教育;缺失;解决办法

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越快,各行各业的工作量与日俱增,很多父母为工作,早出晚归,忽视了对幼儿的学前早期教育,最终导致幼儿成长出现问题,在性格和人格以及心理出现缺失。由于城市半留守儿童是留守儿童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的现象,所以不能仅仅依靠某一方面,就能够解决这个现象,而是需要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配合。解决城市半留守儿童的学前早期教育缺失的问题,是为了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发展。

一、城市半留守儿童学前早期教育的缺失原因

城市版流失儿童出现学前早期教育的缺失问题,主要因为父母工作太忙,忽视了早期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而父母工作的调动,以及异地工作,或者工作量大忽视早期教育,或者父母会选择孩子交给老人教导,而很多老人不重视早期教育,所以造成了学前早期教育缺失的现象。

二、城市半留守儿童学前早期教育的缺失解决办法

1.幼儿在哺乳期,需要母乳喂养,减少奶粉喂养

当今社会,许多年轻的父母在生完孩子以后,为了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工作,把幼儿留在家里,除了最早期喂母乳以外,其他时候多数喂奶粉。奶粉虽然组成成分和母乳相似,但是却不如母乳有营养。幼儿的早期教育主要针对的是0~3岁的小朋友。所以,母乳期的幼儿的早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定要保证母乳喂养。除了提前挤出母乳以外,还需要社会各个行业,对哺乳期的母亲予以更大的方便,尽量让母亲可以完成母乳喂养。也是幼儿早期教育奠定基础的关键时间段。

2.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教育

幼儿早期的教育中,需根据幼儿的具体年龄,进行具体的教育指导。进行分段教育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幼儿在处于不同成长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存在很大差异。首先,在0~1岁的幼儿教育中,应从幼儿自身活泼好动的特点出发,主要以行为示范的形式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父母起到表率作用,给幼儿示范“好”行为,但不强制幼儿一定要做到,通过转移幼儿注意力的形式,安抚其焦躁或哭闹的情绪。1~3岁的幼儿逐渐形成羞耻心,是人格萌芽的初期阶段,喜欢挑战和冒险,对于每次完成一个任务都会表现自豪和满足感,但面对挫折时也会发脾气。在此阶段中,父母应适当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完成,对其努力的行为多给予鼓励和赞扬,即使幼儿并未完成任务也不要进行责备,而是要鼓励幼儿加油。3~6岁的幼儿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意识,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应重点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

3.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语言教育

幼儿语言发展作为幼儿早期教育的关键时期,需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0~1岁幼儿语言发育阶段,此阶段的幼儿常常通过单个字或叠字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伴随一些肢体动作和表情,在该阶段的父母教育中,多以刺激和引导幼儿为主,与幼儿建立默契的肢体+情绪的沟通。1~3岁幼儿语言发育阶段,此阶段的幼儿常常对周遭事物有了明显的感知和认识,是词汇量累计速度作为明显的阶段,通过语言训练可纠正幼儿在0~1岁阶段中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的问题。3~6岁幼儿语言完备阶段,此阶段中,幼儿父母可参与到幼儿园组织的家校课堂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习如何培养幼儿将简单的词汇组成连贯性的单句,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并伴随幼儿的成长发育,将简单的单句演变为复合句。

4.父母要避免做“假期”父母

很多父母会借口工作忙,忽视对幼儿的教育和照顾,让幼儿只有在假期和周六日才能和父母在一起一整天。而且很多父母是低头族,对于手机格外的钟爱,也忽视了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所以,很多幼儿在应该接受早期教育的阶段,没有父母的陪伴,对幼儿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所以,父母应该多陪伴幼儿,多参与学前早期教育活动,并且积极和幼儿沟通,这样幼儿才能健康的成长。

三、结束语

我国城市半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就是父母忙于工作,忽视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最终导致幼儿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心理的问题被忽视,从而影响了幼儿正常的成长。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学前早期教育的缺失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待可以为解决城市半留守儿童学前早期教育提供一点助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家富强的希望,多以解决城市半留守儿童学前早期教育的缺失刻不容缓。

早期教育论文:公益普惠领航 区域联动推进早期教育

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都明确指出: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原铜官山区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将育林幼儿园旧址(该园因小区老旧生源萎缩于2013年停止办园)改建为铜官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早教指导中心,自2015年10月正式启动以来,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关怀下,肩负着指导全区早教事业发展和打造精品早教中心的双重使命,旨在指导全区乃至全市开展公益、普惠的早期教育和亲子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一、公益普惠领航

该中心是由铜官区教育局创建的全市唯一的早期教育指导中心,是以努力打造铜官区早期教育品牌,将学前教育向0~3岁早期教育延伸,将幼儿教育向社会和家长延伸,提升家庭建设能力,培养家长科学育儿观念和方法,该中心以政府投入保基本、市场运营促发展,公益课堂、普惠课程、特色教育、品牌活动等四个层次活动为抓手,是区0~6岁早教指导工作的实验基地和研发中心,也是区早期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是铜官区建立规范化早教指导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标志着铜官区早期教育指导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心创新定位

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铜官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从最初的迷茫到现在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别人不可复制的路:

1.特色活动 书香满园――亲子绘本馆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公益,建设书香城市和家庭,创新思路,因地制宜,由区教育局投资改建一所公益的亲子绘本馆。馆内面积300余平方米,内有绘本二千余册,适合2岁以上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阅读。免费对外开放以来,受到广大家长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参与。2016年以来受到区宣传部、文旅局的高度关怀,领导多次莅临中心,并以实际行动捐书助教,先后两次赠送一千余册精装绘本,创建唯一的全民亲子阅读点,体现政府对早期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早教指导中心通过幼儿园、社区、卫计委向辖区内在园幼儿、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发放了五千余张阅读卡,利用周末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每周二、三下午定期向全市幼儿园开放,有计划安排幼儿园组织孩子、家长前来参加这种亲子阅读和体验活动,一年来共接待2000余人次。并在馆内开展好书推荐、亲子故事会、绘本体验等公益活动。这种公益的亲子阅读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亲子绘本馆常常呈现一幅幅亲子相偎快乐阅读,每次的阅读时光是亲子之间最温馨的时刻!

为了加强管理,不断推陈出新,弥补工作人员的不足,亲子绘本馆还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在高校和全区幼儿园招募专业幼师为志愿者,协助绘本馆开展管理和公益活动,这也成为该中心的一大特色。

2.公益课堂 科学育儿――亲子课堂进社区、幼儿园、智慧家长课堂

为了加强早教事业的管理和引领,谋划学前教育向早期教育延伸的政策,探索幼儿园教育向家庭和社会延伸的有效途径。早教指导中心创新思路,解放思想,引领全区早教机构,悉心合作、共同努力,通过学前教育与早期教育的契合,努力打造公益性、普惠性兼备的早期教育环境,以早教公益课堂为抓手,为老百姓提供“上得起、乐意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亲子课堂,区卫计委、教育局联手推进早教进社区活动,联合下发公益课堂进社区文件,现在已经成为该中心的每周2次公益送课的常规工作。这样家长不出小区、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这种政府免费的、公益的、优质的早教课程,早教公益课堂就在一个个充满童趣的亲子互动中,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养观念,传递科学的教养技能,从而实现早期教养指导的目标。全年共有1500多孩子享受到政府的这种优质、公益课堂。

3.普惠课程 智能钢琴――数字音乐教室

早教中心引进智能钢琴教学作为普惠课程,向全社会推出,这种先进的教育课程有这样的优点:

(1)趣味性: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是在游戏闯关中M行充满乐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幼儿喜欢学,是一门上了还想上的教学活动。

(2)专业性:首先钢琴是专业的,其次教学是专业的,第三教材是专业的,第四教师是专业的:专职钢琴系的老师教课。促进孩子音乐素养的形成。

(3)普惠性:作为我们中心的普惠课程,每课时仅收35元,仅用于工作人员的费用,前期的钢琴投入、装修都不计成本的。其他费用均由政府补贴。每周接待全区幼儿园来中心体验智能钢琴,先后接待2500人次前来体验,作为该中心特有的普惠项目,让更多的孩子学得起音乐,学得起钢琴,让更多的孩子喜爱音乐,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

早教指导中心以0~6岁婴幼儿及家长为对象,以阅读和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游戏为基本手段,以亲子绘本馆、数字音乐教室、社区公益课堂、智慧家长课堂、教师培训(该项目正在申报中)为阵地,面向全区,以“为孩子终生发展积蓄力量”为己任,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兼备的早教指导和服务工作,区域联动推动铜官区0~6岁婴幼儿早教事业的稳步发展。

早期教育论文:英国早期教育政策与实践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英国0-5岁保教一体化的早期教育服务体系对推进我国早期教育政策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英国已经在法律、管理、机构、师资、经费等各个方面完成了保教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在《早期教育阶段法定框架》(EYFS)的指导下,以独立式幼儿园和托儿所为主体的多种类型的早期教育机构为0-5岁的英国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国家教育标准局(Ofsted)所实施的早期教育督导对于推进英国早期教育事业发展和早期教育机构保教质量的改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早期教育政策与实践可以从制度设计、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督导评估等方面借鉴英国的有效经验。

关键词:英国;0-5岁保教一体化;早期教育

世界范围内对早期教育的长期追踪和研究成果表明,婴幼儿阶段是人类脑部发育的“黄金期”,早期教育对儿童成功的学校学习生活与后续生涯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等机构均指出,发展早期教育是在构筑国家财富,投资早期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由此可见,成功的早期教育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国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早期教育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年)的颁布实施,我国早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对早期教育相对发达国家的最新政策与实践进展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有效推进我国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英国早期教育的现状

1. 英国早期教育发展遵循保教一体化的国家教育价值观,并且在法律、管理、机构、师资、经费等各个方面完成了保教一体化的制度设计

英国对早期教育(early years education)的定义是指0-5岁婴幼儿的教育(education)和保育(care)。目前英国的早期教育从国家层面秉持着保教一体化的教育价值观,并且已经从法律上明确了保教一体化的理念,为保教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98年英政府在《应对保育挑战》的绿皮书里指出要改变英国当时保育和教育分离的状况,强调保育和教育的关系,把保教一体化作为国家在早期教育方面的战略重点。2004年的《儿童法案》和2006年的《儿童保育法案》都重申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服务包括教育、保育、卫生等各个方面,明确要求政府和地方各个机构或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整合式的早期教育服务,从法律上明确了保教一体化的思路。2008年9月正式生效的《早期教育阶段法定框架》(EYFS)彻底消除了儿童早期教育和保育的界限,使早期教育与保育有了统一的标准,英国的早期保教一体化初步建立。

此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巩固和完善保教一体化的早期教育体系。通过颁布法规政策和统整保教标准,对保教服务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通过整合中央、地方等保教行政部门理顺管理机制;通过设立保教中心和调整已有的保教机构服务时间等园所层面的改革使保教一体化在实施层面得以落实;通过统整保教内容使保教一体化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统一保教人员的入职资格、专业标准和在职培训,平衡保教人员工资待遇和师幼比例来统整保教师资队伍;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改变优化投入途径、减免家长保教费用等为保教一体化提供经济基础;通过整合父母和社区的参与提供更符合家长需求和地区需要的保教服务。至今,英国基本实现了在早期教育阶段实施保教一体化的制度、管理、师资、机构、投入等各个方面的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并在促进儿童持续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2. 英国已经制定并出台较为完善的早期教育政策体系,有利于从国家层面长远规划和整体统筹早期教育的发展

英国已经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涵盖了0-5岁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对0-5岁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整体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对于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并不重视。直到1998年新工党上台执政后颁布了“国家保育战略” [1 ],并且提出了第一项国家对早期教育的干预政策――“确保开端”计划(Sure Start),以此为起始和标志,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0-5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政策。

如果将英国政府近20年来的从国家层面颁布的早期教育政府文件进行分析与梳理(见表1),可以发现这些文件所反映出的英国政府的早期教育政策取向和政策视角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但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教育发展思路的一致性和政策体系的连贯性,并且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并不断明确政府在早期教育发展中的职责。一方面强化中央政府的教育责任,同时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早期教育发展责任;另一方面明确政府的各个部门在发展早期教育中的职责并强调重要部门的关键领导者的权力和责任。第二,国家的早期教育系列政策具有明确的教育价值观且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没有因为执政党的更替而出现较大的改变。提倡“全纳教育”和民主公平,重视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重视父母的义务以及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强调社区对公民美好生活的作用,充分重视和利用社区在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第三,早期教育政策逐步实现体系化,涵盖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具有可操作性。从宏观层面的国家早期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到中观层面的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指标、早期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和不同早期教育机构的准入标准,再到微观层面的早期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框架和指标,不同早期教育机构的人数规定,人员构成等具体规定,基本都以国家文件甚至法律的形式进行了规范。第四,通过逐步立法来保障早期教育政策的贯彻实施。立法是影响早期教育的基本趋势之一,《2000年幼儿看护标准条例》、《2006年儿童保育法》、《2008年儿童及青少年法》等法律文件对各级政府有关儿童及青少年的服务以及对儿童及青少年相关的保育教育标准做出严格和明确的规定,为英国早期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与法律保障。

英国政府重视改革早期教育投入制度,一方面中央财政通过直接拨款的方式为教育部门举办的早期教育机构提供资助,另一方面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进行二次拨款,再由地方政府负责为其他早期教育机构提供经费。只有公立早期教育机构完全受政府资助,而大部分的私立早期教育机构、游戏小组及私人居家保姆等只能获得部分费用的政府资助,还需要收取保教费用维持运营。英国政府于2006年实施了“儿童、青年及家庭资助拨款计划”,2007年又规定所有地方当局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出符合地方实际的“特定经费投入方案”(single funding formula),以保障当地所有受Ofsted监管的早期教育机构中3-4岁的儿童可以获得法定的每周15小时的免费教育,并最终于2010年4月根据出台的“特定经费投入方案”制定早期教育经费预算。这样,英国政府既颁布了具体的拨款法案,也保证教育经费单支单列,以此来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投入力度。

6. 英国政府通过提高早期教育师资从业标准和经费支持鼓励教师专业培训,不断推进早期教育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近20年来英国政府对于早期教育师资的专业要求一直在不断提高。通过英国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对早期教育师资专业素养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对早期教育师资专业化的重视。1990年代以前,英国的早期教育师资只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远远低于当时中小学教师的文化专业要求,早期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很低。1999年英国政府开始研究并制定新的教师资格培训大纲,2004年通过修正国家职业标准对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优秀技能与专业知识进行了重新界定。2008年英国儿童工作者发展委员会颁布了针对0-5岁儿童优秀教师的《早期教育专业教师认证标准指南》,对早期教育专业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5 ]。2013年英国国家教学和领导力联盟又颁布了《早期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任职资格标准》,并规定所有英国境内的早期教育机构从业人员必须达到这一基准职业要求。

随后,相关证书颁发机构便制定了旨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任职资格条件,英国政府对早期教育师资的培训和专业支持也在不断加强。英国政府为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推出了早期教育基础学位(EYFD)。该学位专门为已经参加工作但并无学位的早期教育工作者设计,他们可以针对自己目前的工作选择自己的课程与学习项目,政府对此项目投入了大力的资金支持,并于2007年引入了早期教育专业职业资格(EYPS)。2014年英国政府又提出全新的早期教育教师资格标准(EYTS),目的是培养更多的研究生领导者。

为了不断提高早期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英国政府不但从源头上提高了早期教育师资选拔的门槛以提高人才选拔标准,而且提供更灵活的培训途径,严格审批培训组织资质与名额分配,重视专业实践,从申请人与培训学校及专业岗位三方面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致力于提升整个英国早期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自2014年9月起,所有教师培训都由教育部指定的大学或组织承办,以保证统一性与高质量。根据申请者所参加的培训的性质,英国政府会给予一定的学费补助和奖励支持。

7. 英国政府致力于制定系列标准规范早期教育实践,并且通过建立全国性的早期教育督导机制以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目前已经建立了国家层面的早期教育质量年度督导报告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国家之一,其早期教育督导制度也已经初步建立。2000年颁布的《儿童保育标准法案》授权Ofsted全权代表政府对儿童早期教育机构进行监管与督导。自2008年9月起,所有的私立、志愿性、独立学校以及为0-5岁儿童提供服务的早期教育机构,不论其规模、类型和资金来源,都需要接受Ofsted早期阶段登记处的注册,并使用全国统一的早期教育评估表来进行督导,以保证督导更加系统化和标准化。在实际的操作中,Ofsted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英国早期教育质量进行规范与督导:早期教育机构的注册,对已注册的早期教育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包括未注册的)早期教育机构的注册资格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对督导结果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早期教育机构采取干预或强制措施 [6 ]。

近20年来,英国以教育部门、儿童福利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等政府部门为主,各类专家学者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规范早期教育机构保教实践行为和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文件。已经出台的早期教育机构管理、早期教育师资标准和培训、儿童发展框架等都是从早期教育的各个不同要素、不同环节来制定国家标准,以规范对不同类型早期教育机构的准入和运作、保育和教育行为、师资聘任与管理流程、质量监控与督导、财政支持与教研引导等诸多影响早期教育质量的方面。例如,作为英国早期教育机构之一的居家保姆受到英国官方的认可与支持,但其开办的准入和整个运行过程受到Ofsted的严格监管,同时也需要接受其他相关部门的管理与督导。同样,对于儿童中心、独立幼儿园等不同类型的早期教育机构的开办与管理,Ofsted均明文出台了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的相关规定。因此,虽然英国政府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办早期教育机构以满足民众对早期教育的需求,但政府对于不同类型早期教育机构的管理和质量监控非常严格、细致和到位,以保证在多样化的早期教育机构格局下保障合格的早期教育质量。

此外,由第三方组织定期对儿童发展水平进行抽样调查并向社会公众进行报告的早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与公示制度,也成为英国促进早期教育发展的有力因素。自从2005年《早期奠基阶段法定框架:0-5岁儿童学习、发展和保育标准》(EYFS)公布以后,依据EYFS规定的儿童发展领域和学习目标对2岁儿童、5岁儿童进行发展水平的评估已经成为英国政府明文规定的早期教育阶段需要进行的两大测评。这种基于评估基础上的年度报告和公示制度无论是对于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当局还是早期教育机构本身,甚至从事早期教育的教师们都产生了很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8. 英国对于保障处境不利儿童接受早期教育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并在政策、经费、机构、研究等各个方面予以倾斜

1998年新工党执政以后提出“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尤其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弥补功能。通过一些政策和项目,逐步提高处境不利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缩小儿童早期阶段的发展差距,改善处境不利儿童的未来发展,以缩小社会的贫富分化,实现社会更加稳定的发展。

其中最为影响深远和著名的一项举措就是1998年“确保开端”(Sure Start)项目的出台。“确保开端”项目包括四项主要内容:学前教育、儿童保育、家庭支持、医疗卫生。每项内容都为处境不利儿童进行了特别的设计,通过专业团队为处境不利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为4岁以下的处境不利儿童解决困境。2011年英国政府设立了“优先拨款项目”,主要用于帮助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为职业军人的学生或双亲亡故的学生,以便于早期教育机构利用这笔额外拨款鼓励更多的处于不利环境的儿童入学并在入学后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此外,英国还对处境不利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情况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长期追踪研究,并撰写报告,为政府改革和出台针对处境不利儿童教育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从1993年至今,Ofsted每隔十年一次针对处境不利儿童资助及其成效的专门咨询报告,向政府当局和社会公众公布处境不利儿童教育情况 [7 ]。1993年首次《城市教育的途径与成就》报告,主要关注位于城市边缘贫穷地区的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2003年再次《城市教育的途径与成就:10年发展报告》,报告指出: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依然严重影响贫穷地区的教育质量;同时不合格的学校与杰出学校之间鲜有联系,无法获得专业的支持和建议;另外学校与社区间联系不紧密,无法获得社区对办学的支持。2013年第三次《被忽视的儿童:20年发展报告》,报告称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在英国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所学校取得了难以超越的进步,处境不利儿童的后续发展水平落后于同龄人的问题也得到极大改善。虽然目前来看,在英国因为环境造成的不同教育机会导致儿童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儿童的出身依然制约其未来的发展机会,但政府明确承诺在2020年前保障所有处境不利环境的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并中止贫穷等社会不利因素对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二、英国早期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英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保教一体化早期教育服务体系。当然,英国的早期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也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实际上,早期教育保教一体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发展理念、思维方式等涉及民族文化与传统的诸多问题,而且关系到政府职责定位、儿童发展目标等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但英国近年来在早期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成效,可以为思考我国早期教育政策与实践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借鉴。

1. 有机整合0-3岁婴幼儿教育与3-6岁幼儿教育,逐渐形成并重新设计我国0-6岁保教一体化的早期教育服务体系

从词义上看,儿童进入小学之前接受的教育可以统称为“学前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中0-3岁与3-6岁两个年龄段的保育教育体制彼此之间是独立的:0-3岁儿童的医疗、保健等主要由卫计委等部门负责,0-3岁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则更多由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培训机构等以商品提供的服务形式在实际承担;3-6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则主要由教育部门为主负责。并且由于学制传承等历史原因,我国实际上无论是从法律定位、制度设计、还是管理机制、师资配备、财政支持、专业引导等各个方面都主要涉及的是3-6岁儿童的教育。可以说,目前我国对0-6岁儿童的保育教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但随着社会对0-3岁年龄段保教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人民群众对0-3岁婴幼儿教育的强劲需求,加上本届政府明确提出要建立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规范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L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基于此,教育部也在2012年启动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项目。但我国至今还没有在国家政策上明确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管部门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

一方面,国际上以英国为代表,构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前保育教育一体化的早期教育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趋势,也成为各国进行早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力举措。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纵”和“横”两个方面:在“纵”的方面,早期教育被纳入到终身教育的整体框架中,同时向下延伸到0岁;在“横”的方面,早期教育机构、家庭、社区等密切合作,形成早期教育的网络,共同承担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任务,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国内以上海市为代表,地方区域性的对早期教育一体化的探索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效为我国早期教育的推行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上海市把“托幼一体化”分为三层含义:第一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管理体制一体化和教育一体化,也即在0-6岁的早期教育中,理顺托幼管理体制,把握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完整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教育策略。第二是采用系统、整合的观点对早期教育进行横向和纵向连接,即托儿所和幼儿园两个机构纵向连接,家庭、机构和社区横向连接,对0-6岁婴幼儿进行整体性教育的过程。第三是对0-6岁的婴幼儿教育实施一体化的规划、一体化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实施一体化的教育,包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师资融通、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8 ]。

我国需要顺应这种世界性趋势,藉此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对早期教育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之际,从国家层面整体设计和构建“0-6岁保教一体化早期教育服务体系”。我国的早期教育在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的6年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3-6岁幼儿教育体系在制度和实践层面都日趋完善,向下延伸到0-3岁成为可能。目前,我国社会关注早期教育、政府重视早期教育、民众需要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理论研究广泛深入,早期教育实践百花齐放,在此“天时地利人和”之际,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回应人民群众对0-3岁早期教育的渴求,从国家层面在政策、制度、管理、机构、师资、质量标准等各个方面将已有的“3-6岁幼儿教育体系”拓展为“0-6岁早期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必要,也已经成为可能。

2. 加快我国早期教育的制度建设进程以提高时效性,加强我国早期教育规章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以提高有效性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制度建设是英国早期教育在短短二十几年实现从“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保育式”为主转向“0-5岁保教一体化”为主的重要促进因素,法律法规所具有的强制性与稳定性保证了英国早期教育政策的连贯性与有效性,有利于政策的良好实施。英国政府各个部门及其授权的相关研究机构颁布或的与早期教育相关的法律、制度、规章、标准、年度报告等均成为民众问责政府、质询早期教育机构以及督导早期教育发展的依据。没有这些制度的保驾护航,在英国这样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中不同形式的早期教育实践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引导。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教也成为应有之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早期教育领域也连续出台和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宏观层面的《教育法》、《教师法》,中观层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微观层面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城市幼儿园建设标准》等法律法规都已经成为早期教育实践的依据,但目前我国的早期教育制度建设与早期教育实践相比而言还相对滞后,造成实践缺乏明确的制度引领而出现了混乱。尤其是我国缺乏0-3岁年龄段儿童早期教育的规章制度设计,因而目前“0-3岁早期教育机构的管理存在监管真空,从业人员专业化低、幼儿园化和收费混乱”等问题已经为诸多有识之士诟病。

加快我国早期教育阶段制度建设的进程是我国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早期教育实践现状的呼吁。制度建设从本质上又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二是行业层面的制度标准建设。只有出台了国家层面的《早期教育法》,才能为早期教育事业提供最高层面的法律依据,才能确立一个国家发展早期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和具体的思路、方向和策略,才能将促进早期教育发展作为各级政府的政治责任,才能从法理上凝聚各个部门都围绕着“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优秀目标而共同履职,共同努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科学保教的主流共识。行业层面的制度建设大多涉及早期教育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定,如对机构的准入要求、对师资的专业要求、对机构和人员管理的具体规定、对安全卫生的具体指标、对保教活动的具体引领、对质量的具体评估等 [9 ]。我国已有的相关具体规定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完善,比如缺乏对保教质量评估的具体指标设计等;二是互相之间缺乏一致性,甚至在一些基本概念方面还没有统一标准,如“幼儿园教师”和“幼儿教师”、“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等内涵相同表述不一的概念还散乱在不同的文件中;三是在0-6岁保教一体化的早期教育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趋势的大背景下还需要向下拓展年龄段至0岁。

时效性和有效性是法律文件和制度建设的两个基准。尤其对于目前我国的早期教育现状而言,刚性的社会需求、混乱的教育实践、不完善的管理机制、缺乏制度保障的教育投入以及急需提高的保教质量,都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尽快研制、出台相关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从制度上对我国的早期教育做出整体设计并引领我国早期教育继续朝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3. 加快各地区和各年龄段早期教育成本核算,尽快根据地区、人群、年龄段等要素建立早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并最终构建早期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持续而充足的教育投入是早期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英国早期教育的快速发展就是在英国政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的直接刺激下而产生的积极效应。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保障了对早期教育的财政投入,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就规定了建立教育拨款预算制度,实行中央直接向公立早期教育机构拨款,确保了中央财政在这些机构的合理使用,英国议会每年讨论通过的当年的政府预算及其各具体金额都以《拨款法》这一法律形式颁布执行。可见,通过增加政府对早期教育的财政投入,并将早期教育有关预算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单列是英国早期教育法律强化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与特点之一。

英国关于早期教育投入的经验表明,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早期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建立早期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是根本。有效的教育投入的前提是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成本预算,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的早期教育成本有所差异,英国的操作方式是责成各地区的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对每一所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成本进行具体核算,在此基础上建立本地区不同类型早期教育机构的教育成本统计模型,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测算出了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入托或者入园的基础成本以指导各地的成本估算。在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之后,政府根据财政支持能力估算出早期教育免费的课时数、免费的范围等,以探索出家长和政府作为主要的早期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各自的分担比例。英国的财政投入遵循着两个大的基本原则:第一大原则是优先保障5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经费,实现了5岁儿童全部免费进入学前班,其次才保障90%的3-4岁的儿童每周能够接受15个小时的免费早期教育,其余时间段需要家长付费,对于2岁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问题,近两年才开始启动免费支持举措;第二大原则是优先保障处境不利儿童和贫困地区的早期教育经费,无论是那个年龄段的免费教育都是从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开始,对于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有特殊的国家财政投入政策。

政府对早期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如何直接决定了政府在早期教育事业中的职责发挥程度。我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投入,特别是2011年开始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后,学前教育投入持续增长。2010-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693.67亿元,有效带动地方投入超2 000亿元,至2014年,全国早期教育经费总投入已经达到2 048.76亿元。但目前我国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尚未建立早期教育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很多省市地区没有将早期教育经费纳入地方教育经费预算,现有的财政投入多以专项经费的形式执行,缺乏长效投入、稳定投入和持续投入的法律法规依据。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早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症结。科学测算我国不同地区早期教育成本并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早期教育投入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4. 根据我国实际建设结构合理的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实施分层次、分类型、多选择、严标准的早期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模式

师资问题实际上是世界各国早期教育数量普及和质量提升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由于各国的早期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对而言都不高,如何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早期教育教师队伍以从源头上提高早期教育师资的素养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推动早期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之一。从近20年来英国早期教师资格认证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中不难看出,除了提高早期教育教师的薪水之外,向社会广泛宣传早期教育工作的专业属性,财政补贴和奖励社会人员学习早期教育专业学位和报考早期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等都是一些具体而有效的举措。英国政府把不断提升早期教育教师素质,使早期教育教师变得更加“卓越”作为追求的目标。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目前幼儿园阶段的教师队伍的学历已经基本为大专和高中学历,其中专任教师的学历高于保育员学历,但如果考虑到0-6岁早期教育一体化的需要,我国还需要大量合格的早期教育师资。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可以胜任早期教育保教工作的师资队伍。我国可以先支持要进入早期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人员完成上岗培训性质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再获得保育员资格证或者教师资格证。同时早期教育教师资格证需要在现有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修订,加强0-3岁婴幼儿保育教育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内容。保育员资格证则需要教育部门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并将保育员资格证书的考核与获得、认证等程序纳入教育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先上岗培训再获得资格证书,边上岗W习边考取资格证书是英国等国家的经验,也是我国部分地区在实践中运用的策略,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缓冲早期教育教师队伍数量短缺的困境,也有助于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

早期教育师资队伍主要包括园长(副园长)等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和保育员三大部分。这三部分人在培养和培训方面都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培养方面,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将0-6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能够胜任整个早期教育阶段的师资,并在此前提下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以适应实际需要。在培训方面,则需要建立分类型、分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在我国地区差异显著、城乡差距甚远的大背景下,不同岗位的人员专业素养相差很大,需要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各个方面有多样化的选择。我国已经有五年“幼儿园教师国培”的实施经验,对早期教育师资的培训也正在从大一统的集中式培训逐渐向分类培训、分层培训转变。当0-6岁早期教育体系建立以后,早期教育师资队伍的岗位结构和学历层次、人员素质将会更为复杂,更需要进行在职培训模式的改革,从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周期、培训者,甚至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都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

5. 充分发挥督导评估对早期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而有效的早期教育督导评估体制和机制

教育督导在教育行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可以定位为“督政”和“督学”。对于早期教育而言,“督政”即督导各级政府在履行推进早期教育发展的职责时是否在规划、支持、服务等方面有所作为,“督学”则是督促早期教育机构在质量提升、儿童发展和特色发展等方面不断着力。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学前教育督导暂行办法》(教督[2012]5号),目前学前教育督导的主要作用在于督促各省市、区县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更为关注“督政”层面,还未触及“督学”层面。但实际上“督学”才是早期教育督导更为关键和更有实质影响的功能 [10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真正能够到达实际操作层面和发挥实际督导实效的早期教育督导机制。

从英国的经验可以看出,完善我国的早期教育督导制度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早期教育督导专门机构的设立和专职督导队伍的建设。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成立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承担委员会日常工作。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主任由国务委员担任,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10个部委的领导任委员,这在我国教育督导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就早期教育督导领域而言,目前各级督导部门都还没有设置专职的督导人员,实际的督导组成员常常是在工作需要时临时聘请专家、园长等组成督导小组,督导人员的选拔具有随意性和随机性,因而难以保证督导的时效性、科学性甚至公正公平。我国应该逐步建立督导资格证书制度,选拔合适的人员充实早期教育督导队伍。其次是督导评估的框架与标准、实施细则和操作过程等早期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设。我国已有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分为政府职责、经费投入、园所建设、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发展水平等6个一级指标及22个二级指标,主要是为了“促进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在“督学”方面对于早期教育机构的质量督导还缺乏全国性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建立国家层面的督导评估指标,使全国各地的早期教育评估以及不同早期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估遵循统一标准。

要使督导真正发挥促进早期教育机构保教质量的作用,需要对每一所早期教育机构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估与改进建议。我国可以采取分类先行、逐步覆盖的原则,优先督导评估那些平时缺乏专业引领的民办和集体办的早期教育机构,在评估基础上出具详细的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布,使公众可以通过督导报告了解某一个早期教育机构的保教情况。因此,早期教育督导的重点并不局限在给早期教育机构评定级别,更重要的工作是关注机构的不足以及为其提供合理的改进建议。

早期教育论文:浅析视唱练耳早期教育

早在1978年吉林艺术学院就开办了业余艺术学校,视唱练耳的早期教育也就从此开始了至今28年的教育及普及生涯。从开始的几人,到十几人,到上百人逐年递增,现在已遍及到全省各地,遍及到边远山区。在长春,视唱练耳教学已经深入到幼儿园。一个曾经非常陌生的名词现如今已经被大家所接受,就连外语教师也希望他的学生通过视唱练耳课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外语听力。这要归功于教师们的不断努力和对音乐基础学科的深刻认识,归功于广大的家长在培养下一代方面付出的辛勤汗水,也要归功于社会各界对视唱练耳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视唱练耳课是音乐的基本技能课;是音乐学习的必修课和基础工程;是音乐文字和音乐语言的综合学习课。通过视唱练耳课的学习能够认知音乐中各种表现符号以及应用形式,其整个学习过程除培养看谱即唱能力和正确的音高感和节奏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音乐记忆力、培养创造力和提高综合音乐素质等能力。教学实践结果表明,3―4岁开始接受视唱练耳训练的人中有92%的人可以获得绝对音高感,在5―6岁开始接受视唱练耳训练的人中比例便下降到70%,按照这样的比例推测下去,8岁以上的儿童获得绝对音高的可能性就太小了。所以说及早、系统地对儿童进行音乐听觉训练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对这么小的孩子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对于儿童视唱练耳教学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1、趣味性教学

儿童时期的音乐活动是音乐、语言、形象、律动等艺术行为的综合方式,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歌谣和游戏性的活动以及形象的语言来发展儿童各方面的音乐能力。通过儿童能够接受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生动的语言和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视唱练耳各个教学环节的感知和分辨能力的训练。比如说:在视唱训练上,教师要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音乐故事,像“小蚂蚁搬豆”,“唐老鸭的故事”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拓展了儿童的想象空间,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鼓励与夸奖

针对儿童这样的教学主体来说,教师首先应做到的就是要有一颗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对儿童所进行的知识交流、情感交流,都要采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去与之交谈,使其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但有些家长对孩子没有耐心,挖苦、讽刺甚至动手打骂。家长和老师都应看到孩子们进步的一面,多使用一些赞美和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真棒”、“真聪明”等,来增强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3、挖掘其潜能体验

柯达伊认为“只要有正确的指导,儿童可以开发的潜能是无限的”。成功教育是通过孩子们对成功的向往和体验,是引导孩子们不断有意识地去积累成功因素、走向成功的过程。但是,在绝大多数现实的教育中,孩子们往往感受不到快乐和骄傲,往往把成功的准备看作是老师、父母“要我做”的负担,而没有“我要做”的愉快。施教者必须调动儿童认知和创意的主动性,使其大脑进入兴奋状态,才能将认知和创造力推向一个高峰,开发出儿童智慧的潜能,使其得到成功的体验。

在儿童视唱练耳教学中,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表现的机会。可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提问方式,对回答问题的孩子要因势利导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比如“真勇敢”、“唱的真好”、“想象力真丰富”等语言,使孩子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4、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的教学活动。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经常让孩子们创造性地探索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使其不断变化和重新组合,这种创造性即兴活动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和独创能力,同时使儿童潜意识中形成了音乐语汇的重组过程,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基础,在即兴节奏创编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某种辅助教具,让儿童即兴地编配节奏,播放后再进行模仿、旋律短句创编、以及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敲击节奏等形式,使儿童不断的接受挑战,获得愉悦的满足感,从而焕发出潜在的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有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开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不断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教学语言,让儿童在兴奋愉悦的情绪下,不断提高和发展综合音乐能力。在视唱练耳教学各个环节中,使儿童获得情感的、审美的、知识的、技能的学习,从而为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早期教育论文:0-3岁早期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现状与对策探析

摘要: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早期教育机构的师资队伍存在不少问题,如师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职后培训欠缺,课程研发能力薄弱以及流动率较高。针对这些问题,应规范0-3岁婴幼儿教师的选任渠道,建立多元化的0-3岁婴幼儿师资培训模式,提高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以及加强对早教机构的管理。

关键词: 0-3岁婴幼儿 早期教育 师资队伍 对策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己经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并从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都在向我们证实: 0-3岁是儿童脑发育最快的时间段,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有最适宜的养育环境配合,将会最大程度促进儿童在该领域的发展。因此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正在成为世界潮流,在我国不仅被纳入学前教育体系,而且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近几年,国内各种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了。一方面,许多幼儿园以“低成本,高质量”和“托幼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开始普及和推广0-3岁早期教育;另一方面,许多私立早教机构开始面向0-3岁婴幼儿推广专业的早期教育。而师资水平作为0-3岁早期教育实施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 、0-3岁早期教育机构的师资水平现状

(一)师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

陈红梅,胡秀玲(2008)研究发现,0-3岁的婴幼儿师资中,有45.5%教师学历在大专以下,12%的教师在高中以下。除了一部分教师是幼儿师范的中专类学校毕业,还存在相当一部分是电大或各类院校的函授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办委培学前专业类的毕业生。这些学校入学门槛低,管理松散,学生的文化层次不高,因而造成0-3岁婴幼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0-3岁婴幼儿教育的多数教师并不完全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少部分是其他专业背景出身,如各大专院校音乐、舞蹈、英语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可以满足家长对子女进行特长教育的要求,但缺乏婴幼儿发展与教育的专业知识。此外,就算是学前教育或中等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教师,其所在学校的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均是按照3-6岁幼儿教育来培养的,所受的教育都是针对3-6岁普通幼儿的教育,而3岁前儿童与3-6岁岁儿童在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很少有人拥有专门针对0~3岁教养的职业资格;很少有教师在入职前有在其他0-3岁教养机构的工作经验。甚至有的机构的教学岗教师甚至既没有幼教专业背景,有无工作经验,只经过职前培训就上岗了。

(二)职后培训欠缺

虽然很多早期教育机构是加盟机构,总部都有相应的职前、职后培训。由于上岗需要,职前培训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而职后培训欠缺严重。一方面是总部着眼于经济利益,存在管理问题,在扩张的同时不重视教师的继续培训,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因此整个个服务体系的质量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早教行业教师流动率高而专业素质不高等特点,许多早教机构限制教师的职后培训,认为“训的越快,走的越快”,从而使职后培训严重欠缺。

(三)课程研发能力薄弱

早期教育的特殊性必须有强大的科研力量作后盾。一般早教机构的课程来源有三种:使用总部授权的成型课程,在合作机构的成型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课程,完全自主开发课程。虽然大多数早教机构都是加盟机构,使用总部授权的课程,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职后培训欠缺,而课程自身有不断发展的要求和为满足婴幼儿发展的需求及家长的育儿需求,几乎所有的机构都承担着不同程度的课程研发任务,在实践中反思和调整现有的课程,编写新的课程。但由于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所限,各类早教机构的课程研发能力较为薄弱。甚至,有些早教机构没有成型的课程,基本上是来自书本或从其他机构去模仿,无法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为了课程而疲于奔命,最终导致早期教育课程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无法发展会员,以至失去市场。

(四)流动率较高

大部分私营早期教育机构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尽量降低教师工资成本,无视法律规定,对于教师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福利,实行一保、两保,甚至根本就不给教师提供任何社会保险。由于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没有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流动过大。频繁的教师流动,使早期教育机构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长远目标的教师团体,这不仅打乱了早期教育机构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了早期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而且每换一位教师,孩子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增加了师幼间相互了解的难度,对婴幼儿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 、对策探析

(一)规范0-3岁婴幼儿教师的选任渠道,把好“入口”关

在2001年开始我国已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在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中介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0-3岁婴幼儿的教师应受过专业的早期教育培训,应具有由教育部门认定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或劳动部认定的育婴师资格证书。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应对是否具有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资格证、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等方面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不符和教育发展要求的人员一律不准采用,从而提高从事早教工作的“门槛”,提高早期教育水平发展的起点。

(二)建立多元化的0-3岁婴幼儿师资培训模式

研究机构、早期教育机构及职后培训部门要加强多方合作,各司其职,保证培训效果, 建立多元化的0-3岁婴幼儿师资培训模式。其中,研究机构应承担相应的研究责任,迅速地将教科研的成果应用于师资培训过程中。早期教育机构要及时从婴幼儿发展的需求及家长的育儿需求出发,充分挖掘和不断更新0-3岁早期教育的课程资源。职后培训部门要着力抓好婴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切实提高婴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此外, 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训应认真研究早期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针对不同对象的培训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如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幼师生、托班教师、亲子教师、保育员、管理者。每类培训对象扮演的角色、专业背景和工作性质不一样,师资培训应紧紧抓住其差异,进行合理定位,制定出符合其角色特点的“服务菜单”,更好地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需要。

(三)提高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早教机构应按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为教师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福利;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实行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工资结构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使师德好、业务强、绩效优、态度佳的教师获高薪得重奖,形成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激励竞争氛围,解决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

(四)加强对早教机构的管理

0-3岁早期教育涉及教育、计生、妇联、社区等多个管理部门,但这些相关职能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各自为政,大大影响了管理的效果。为了加强管理效果,可以实施以教育部门为主导,通过多种方式与相关部门联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深度合作的管理模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0-3岁早期教育研究力度,规范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制订继续教育计划时要将0-3岁早期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确保0-3岁早期教育师资编制,依法保障早期教育师资在进修培训、评先晋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稳定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早期教育论文:论幼儿早期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任何一个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其智力水准都是在同一水平上的,而这个孩子的未来究竟会如何,成就到底能有多大,取决于他的早期教育。但在早期教育究竟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上,仍有许多家长在观念和方法上存在不少误区。本文旨在引领家长重新认识早期教育,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更好地帮助家长实施早期教育。

关键词:早期教育;重要性;误区;对策

科学意义上的“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是指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以前这段时期对儿童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以便为儿童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它主要是指家庭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按照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智力潜能的充分开发和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教育。

一、早期教育与儿童发展

从古至今有许多教育学家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有过精辟的论述。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她的《有能力的婴儿》一书中指出:“人类在3岁前吸收获取知识和能力,相当于成人花60年时间学习获得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怀特曾说:“孩子头三年经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过去所想像的。对于婴儿和学步的孩子,每个生活中简单的动作都是他们日后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什么工作比抚育头三年的孩子更重要。”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我们幼小时候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他认为早期教育关系重大,主张一定要慎而又慎。他说:“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我国北宋思想家颜之推之所以重视早教,是有他的理论依据的。他说:“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有些研究材料证明,人脑还有很大潜力,有着过去想像不到的发展的可能性,人人都有变得更聪明的潜力。教育得好,教育得早,幼儿就发展得好。

(一)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和身心的发展

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早期教育不仅可以造就超长儿童,而且能让普通儿童更聪明。有调查发现凡是受过早期教育的幼儿,智商可以增加几十分。有人曾对得分最高和得分最低的孩子的家庭状况做过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得分高的孩子的家长,一般比较重视早期教育;反之,则不注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同时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发展和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3岁幼儿的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已经完成70%~80%,而4岁幼儿的智力水平则达到成人的50%,我们更应该进行早期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农村偏远地区的儿童的智商之所以普遍低于城市中同龄儿童的智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早期教育这个环节。所以,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儿院的儿童更应该接受早期教育。同时,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丰富幼儿学习的环境,使幼儿在情绪、心理发展、语言反应、脑力思维方面较早得到良好的锻炼,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化、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二)早期教育可以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在人类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期:即在某一特定年龄时期,个体处于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此时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而错过了这一特定时期,再去学习这些知识、经验就要花费更大的力量,并且效果也未必好。“狼孩”的例子告诉我们二三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最佳年龄,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没有很好地让他的口语得到发展,在教他说话就比较困难了。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键期,如果此时父母不进行相应的教育,只靠幼儿自己发展,必然会减缓幼儿心智的发展,而早期教育却恰好抓住了幼儿发展的关键期,不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轻松与乐趣,加速了幼儿心智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二、早期教育存在的误区

随着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得到父母和社会的关注。但是,他们是否真正懂得早期教育?据调查,大多数父母对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关于早期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早期教育等同于提早学习文化知识

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提早学习文化知识,把大学的课程放在中学学习,中学的课程放在小学学习,小学的课程放在幼儿园学习。这种教育对个别人可能能够适应,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可取的。美国儿童学家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更看重的是“成熟”。他的观点是: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特征在环境影响下,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儿童的生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不见得有那个必要。有时不仅没有必要,还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早期教育成了超前教育

许多家长在看到早期教育成功的例子后,便想尽一切办法让幼儿学习一切知识,尤其是参加各种学习班和特长班,想把孩子培养成为“超级儿童”,具有“超凡”的智慧和能力,成为所谓的“神童”。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这样不但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模式,更严重的是超前的教育可能是儿童厌学的根源。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培养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昆体良提醒父母和教师:“最要紧的是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至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过苦艾心有余悸。……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

(三)早期教育成了智力教育

有些父母将早期教育误认为就是智力开发,于是在幼儿还不懂1、2、3、4的时候,就教他们数学知识,因为他们认为智力开发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幼儿思维的发展是按以下顺序的: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并且它们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比婴儿期有明显提高,而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所以这时期的幼儿不适合进行高难度的数学学习,也不宜进行复杂的知识教育。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养成勤于思考和探索的习惯。

另外,早期教育还存在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视营养,忽视锻炼等误区。

三、实施早期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优秀

教育与儿童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教育在促进儿童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又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必须通过外因方能起作用。我们知道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智力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故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应遵循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幼儿从出生到上小学是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幼儿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它是按照一定规律,有序地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量的积累而达到质变。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地发展变化,各个发展阶段的儿童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早期教育既要符合各阶段儿童发展的水平,又要促进他们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儿童先天的素质不同,兴趣、倾向也有差别,应尊重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儿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教育既然要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对幼儿的学习、成长不能只满足于知识量的增加和最后的成绩,而要重视幼儿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如何学习,以及在学习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注意他们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杜威曾说:“我们可悲的一种错误,就是急于要得到生长的结果,以至忽视了生长的过程。”皮亚杰也曾批评某些人“只关心培养出来的完人,而不关心儿童以及其发展规律。”

(二)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与关键期是重点

为了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早期教育还必须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掌握“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每个学习个体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最佳期限,即前文提到的关键期,这与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首先要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然后引导其完成他们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直到他们把外在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化到自己的潜在能力中,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成熟为现有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出现了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幼儿不断拥有新的最近发展区与不同时期的最佳期限,如此循环。所以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习者的前面,针对学习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与最佳发展期限不断的调整,利用其中的规律,以给予最有利的支持与帮助。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所以,父母应该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加速智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早期教育的最大价值。

(三)家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平台,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实际上,早期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习惯、品德、爱好和特殊才能的形成与发展,同他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关系极大。有人专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他把一对同卵双生子的女孩子从小分开,一个留在大城市的家庭里,一个被送到边远的森林里随亲戚生活。两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几乎是相同的,但由于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同,两个孩子在个性的发展上完全不同。另外,家庭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影响作用也是相当大的,早期家庭环境的影响,甚至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及时强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强化是指在幼儿出现父母所期望的行为时,为了保持此行为的出现,而施加的某种刺激,主要是指积极强化。通过积极强化可以塑造幼儿的行为,并且要及时强化,否则是不利于儿童行为发展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儿童在一生中第一次做某件事,或许是出于模仿,或许是出于尝试错误,或许是一种应答性的条件反射,无论属于哪一种,均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后果“多少是令人愉快的”,也就是说他得到了报偿。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报偿即积极强化,儿童的有关行为就养成了习惯。但在强化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幼儿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防止出现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知,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短、最差的那块桶板”,而中国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取决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块桶板。新的世纪为早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我们本着“教育为先,幼儿为先”的教育发展理念,早期教育的发展会更加完善,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早期教育理s论体系。

早期教育论文:儿童早期教育供应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近年来,早期教育备受关注,各种公立或私立的早教服务机构应运而生。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不仅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行为,更是一种市场行为,需要经受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本文从分析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以政府为主体的一主多元的办学力量、多样化的供应方式、多部门统筹合作的供应体系、多渠道完善师资培训等措施来整合早期教育资源与相关影响因素,使早期教育发展低成本、更有效。

关键词: 0-3岁婴幼儿 早期教育供应 问题 应对

一、问题的提出

早期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儿童生长发育早期进行有计划的培养。目前,比较广泛的认识是0-3岁婴幼儿属于早教范畴[1]。在我国,0-3岁婴幼儿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家庭是婴幼儿学习的第一环境,也是影响其一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策略缺乏,出现教育问题不善咨询等,还有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原因将孩子委托给爷爷奶奶或是社会上的早期教育机构代管。在此背景下,连锁早期教育机构、0-3岁亲子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线城市各种早教机构众多、鱼龙混杂,二、三线城市较少,农村几乎空白。这些早教机构多以营利性为主,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队伍资格不齐,收费昂贵,教育不能系统化、科学化等。再加上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对婴幼儿教育的关注度更高,年轻而无育儿经验的父母们开始购买各种育儿书或是网上查询教育方法,面对教育中的问题和疑惑,父母们希望得到更专业、更权威、更系统的指导。对于我国0-3岁儿童早期教育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仍面R很多新问题: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对象是谁?政府应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应该由谁来承办?社会私立或集体的亲子园、早教中心等该何去何从?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不仅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行为,更是一种市场行为,需要经受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如何整合早期教育资源与相关影响因素,使早期教育发展低成本、更有效,这就类似于企业发展中的运营与管理。因此,可引入企业管理中的供应理论,它强调供应中各节点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产品生产供需之间系统关系的形象表达,具有快速反应市场需求、高柔性、低风险等优势,随着供应链研究的深入,其应用领域开始由营利性组织向公共卫生、社区服务、教育、公益事业等非营利性的实践领域延伸[2]。对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来说,要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因素才能使早教事业发展更优化。因此,借鉴企业管理中的供应理论,或许可以为解决早期教育中的问题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笔者认为,早期教育供应,就是把供应源、培养源和需求源等主体联系起来,使0-3岁婴幼儿及家长通过早期教育促进幼儿发展并提高家长指导能力,满足儿童、家长、社会的需求,推进托幼一体化。只有解决了这些0-3岁儿童早期教育供应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本文旨在探索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供应中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为进一步深化0-3岁婴幼儿教育完善与发展加砖添瓦。

二、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供应中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职责方面。

随着全世界掀起的早期教育热,如:美国的“整体教育计划”、英国的“早期开端计划”、以色列的“0-3岁教养计划”、新西兰的“普鲁凯特计划”等,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与指导服务计划已经全面展开。当前,我国对0-3岁婴幼儿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家长需求也不断增加,亲子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0-3岁婴幼儿及其教养人的专业早教机构在全国纷纷出现。研究表明,高收入群体的学历较高、早教意识强、教育投资能力强,其子女进入亲子园的机会远远大于中低收入群体。随着家长早教意识的逐步提升,早期教育很快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有待政府解决[3]。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决定在上海市、北京市海淀区等14个地区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并对试点任务、内容和有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多地都开展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探索与研究,并已形成了初步的本土情况下的早期教育模式。虽然政府已经开始加大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投入与引导,但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政策与指导方针、体制、模式、对象、指导内容与实施等都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地完善。在大多数地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还是摸索过程或是空白,这就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的推动与引导,并强有力地落实。

(二)早期教育中的教育主体的确定。

我国目前私立性质的早期教育机构多以家长参与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为主,可是对于0-3岁婴幼儿来说,他们不能有意识地对自我进行教育,这是早期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最大的不同点,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照搬3-6岁幼儿教育模式,一个月几次的早期教育活动不能解决0-3岁婴幼儿发展的根本问题。发展较早的公立的早期教育机构大多经历了从以婴幼儿发展为目标转向以家长指导为主要目标,削弱了很多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对不同年龄阶段早期教育的针对性。所以,对早期教育不能片面理解为家长教育指导,因为这种指导方式与其他家长指导是有区别的。这种指导是融入婴幼儿的活动当中,对于年龄越大的幼儿和家长来说,对婴幼儿发展的活动需要也会增加,所以早期教育中的教育主体不仅仅是0-3岁婴幼儿发展,也不仅仅是家长指导,它具有双重性,即早期教育中的教育主体是0-3岁婴幼儿和家长,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婴幼儿活动的需要越来越大。

我们常规的早期教育中的家长一般指父母。的确,在0-3岁婴幼儿的成长中,父母的影响非常大。但现在年轻的母亲需要工作,很大部分的婴幼儿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教养,“隔代亲”与“教育观念的矛盾”是困扰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家长指导工作中的家长不仅包括父母,还应包括所有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成员,使家庭教育观念一致、科学、合理,从而更有利于婴幼儿成长。

(三)早期教育师资的缺乏

在普及和推广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时,早期教育师资专业水平作为实施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我国,师范院校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专业几乎处于空白,且相应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实践环节等都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早期教育的质量。目前在早期教育中,育婴师资格证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比较能反映老师的职业资质。因此,为迎合市场需要,一些幼儿师范类院校开始鼓励学生参加育婴师资格证考试,而早期教育机构也鼓励在职的教师参加育婴师的资格考试。刘金华认为,作为早期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发展也较成熟的上海市,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状况较起步时师资力量薄弱、学历低下、缺乏职业资质等情况相比,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男女老师比例失调,没有专业的早教人员,教师流动性较大,育婴师资格证持有率偏低等问题[4]。对早期教育发展较早的江苏省,张建波、王曼雅也同样认为,0-3岁婴幼儿早教师资的问题主要有:总体数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具有早期教育专业学科背景的仅占9.6%,师资队伍不稳定等[5]。

三、进一步优化我国0-3岁儿童早期教育供应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实现“一主多元”的投资办学体系。

首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与管理,使政府成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供应的主体,包括对早期教育的计划、制定高质量早期教育机构评价标准、制定适宜的早期教育内容纲要等,特别是确立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的主体地位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主体,对私营、集体的早期教育机构给予必要的监督、指导与管理。政府主体的确立,将促进早期教育供向公益性和普及性方向发展,并通过立法,保证早期教育的经费投入。其次,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供应体系在各个省市的模式也不相同,所以不能采用传统的高度集中办学管理模式。政府在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管理规范、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方向性指导时,应适当放权,促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供应,以满足广大婴幼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需求。同时对于低学历、低收入家庭,需要提供免费的早教指导,即实现教育普及性的政府应承担的早期教育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8000万0-3岁婴幼儿,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大[6]。因此,在确立政府为主体的前提下,可适当吸纳和利用社会力量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如政府可对社会上优质的私立早教机构进行扶持并规范管理,鼓励大的企业和公司进行资助及家长缴费等,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主体。

在以政府为主体,各类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兴办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中,政府应解决全民性的早期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而各类社会力量应解决的是家长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二)形成多样化早期教育供应方式。

在为0-3岁婴幼儿及家长提供早期教育服务时,早期教育中心应提供多样化供应方式,让家长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熟悉、了解普及性的早期教育内容,精力旺盛的家长及婴幼儿可以为其准备不同形式的早期教育内容供其选择。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供应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免费的、普及性的早期教育定期指导。

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政府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中,政府应普及早期教育的目标。大多数0-3岁婴幼儿都散居在家庭,这就决定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必须以社区为依托,以早期教育中心为专业发展指导,结合志愿者服务、专家讲座、网络宣传与指导、电话咨询等方式,对社区内每一个0-3岁婴幼儿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并开展社区亲子活动、婴幼儿发展活动。但目前我国早期教育的普及性不够,志愿者团队不够专业和稳定,很多活动侧重于形式。我们应该立足于社区和本地区专家与学生,由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等组成一个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服务机构“0-3岁早期教育志愿者指导中心”,可开展长期的电话咨询、入户指导、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亲子沙龙等活动,有效传递社会力量,使早期教育供应方式和时间更加灵活、多样化,同时储备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后继力量,为志愿者,特别是专业学生在服务的同时积累自身经验,提高自身的早期教育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2.收费的早期教育指导。

在政府提供的免费的、普及性的早期教育定期指导的基础上,对家长的更多需求,如托管的早期教育、更多的亲子活动、希望学习更深的家庭教育知识等,早期教育中心在满足普及早教的基础上,可以开设不同的服务项目,进行有偿提供。因教育经费问题,国家不可能建立大批的适应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因此可以利用社会力量满足家长的需要。如:利用社会上成熟的私立早期教育中心,政府、教育部门和早教中心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由于教育理念的更新、社会的进步、国家政策的导向,及民办幼儿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功能,今后应从加强政策和立法保障、完善教育服务及做好师资优选和培训等方面促进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机构搞好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7]。所以,民办幼儿园可成为早期教育的补充力量。

总之,运用免费的、普及性的早期教育定期指导、家长需求的服务项目、志愿者宣传、网络宣传与指导、电话咨询等方式,将服务家长、社会,提高教育素质与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整合为一个整体,使其效应最优化。

(三)部门统筹合作,共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供应体系。

0-3岁婴幼儿有着非常特殊的年龄特征,早期教育不只涉及教育一个方面,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服务,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特点,具有教育性、公益性、福利性和创新性的作用。早期教育仅靠教育部门不可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配合下,逐步建立起包括教育、卫生、计生、妇联等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早期教育供应的主要承担者是家庭、社区、幼儿园、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但目前我国早期教育供应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如:上海等经济、教育较发达地区,相对配合较成熟,但对于大多数地区,社区教育只是一种形式,利用社区进行早期教育活动则更少。付红珍对广西南宁市0-3岁婴幼儿社区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社区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但家长对于社区开展的早期教育服务很期待[8],但各部门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缺乏有效统筹,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效果不明显,很难达到最优化。

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应该是政府与教育部门的组织机构,应成为优秀的专业指导机构,合理统筹幼儿园、社区和家庭的活动方式和组织方式,它与家庭教育的契合点是家庭指导工作,指导形式应该多样,指导内容应该全面,对家长具有针对性;与社区的契合点是利用社区资源,低投入地宣传与普及性活动的开展,包括社区内0-3岁婴幼儿信息、社区的宣传橱窗、场地等;与幼儿园的契合点是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做好2岁以上幼儿活动及入园前的适应与准备。此外,现有私立的亲子园、早教中心和幼儿园等,也是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供应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公立园不能满足的家长需要提供补充。

形成“幼儿园、社区、家庭和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四位一体为主要依托,以所有部门的统筹合作为主要途径,将每一个0-3岁婴幼儿作为一个个体,协同分工,建立统一的电子档案,将社会的力量整合于早期教育资源中,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资源优势和社会责任,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共同促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发展,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完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专业师资培养途径。

婴幼儿早期教育师资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者,也是推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高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者队伍,有利于提高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质量,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提高0-3岁婴幼儿家长的教育指导能力,同时为基础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有人认为,0-3岁婴幼儿不存在教育问题,主要是家庭的教养,所以早教教师只要有保姆的育儿经验就可以,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论知识,也不需要专业的训练。但我们知道,0-3岁是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等最关键的萌芽时期,年轻的父母基本没有育儿经验和咨询途径,所以早期教育专业教师不仅肩负着开发、组织活动促进婴幼儿发展的责任,还担负着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科学化的任务。

因此,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早期教育专业培训系统。

1.幼儿师范类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培养早教专业师资。

为满足早期教育的需要,政府应及早批准幼儿师范类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组织高校专业及一线早期教育工作者编写相关教材,加强早教专业学生对0-3岁婴幼儿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护理基本常识等专业能力的掌握,提高对0-3岁婴幼儿早教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能力。

2.增加早期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认证渠道。

对现在在读的幼儿专业学生,如取得育婴师资格证书及通过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专业能力考试,可以参加早期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认证,通过考查即可获得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专业教师资格证。

3.通过多样化培训提升在职早教教师的素质。

对目前在职的非早期教育专业的人员,不能一概否定,他们有一定的一线工作经验,可以给予定期的灵活多样的专业培训,有效提升他们的教育理念、专业技能技巧。

同时,政府要提高早期教育教师待遇,使早期教育教师产生职业认同感,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确保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持续稳步发展。

早期教育论文:我国与发达国家早期教育政策发展的比较分析

摘 要 0~3岁早期教育是教育研究中的新兴领域,本文从政策发展视角,对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发展历程展开了对比分析。并通过对中外早期教育的实践研究与政策发展的对比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早期教育研究领域是幼儿生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交叉领域;二、早期教育实践研究发展对政策发展有推动作用;三、政府补贴扶持早期教育的覆盖年龄呈现出由高龄向低龄逐步扩展的态势;四、民办早教机构的发展对于推动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早期教育 研究综述 政策发展 对比研究

1 基本概念

广义的早期教育即从婴幼儿出生开始进行的教育活动,对于早期教育的涵盖范围,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意见并不统一,总体来说使用了0~3岁、0~5岁、0~6岁、0~8岁几种划分。就我国来说,多数学者与社会舆论都比较认同将早期教育定义为0~3岁婴幼儿教育的做法。因此可以把狭义的早期教育定义为主要针对0~3岁的婴幼儿,根据其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结合个体儿童的发育水平,通过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全方位开发孩子的多方面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2 国外早期教育实践研究与政策发展

西方早期教育理论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主张教育应尽早开始。1818年,当时的德国著名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将其教育儿子的心得体会写成世界第一本早期教育著作《卡尔・威特的教育》,开创性地提出了早期教育的一些理念,但在当时获得的认可不多,影响力并不大。

19世纪末,随着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0~3岁婴幼儿存在着学习活动以及受教育的可能性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根据自己的研究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2个阶段,即无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0~3岁)和有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3~6岁)。为了促使幼儿的心理发展,她主张儿童的教育应开始于诞生时。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赛格尔进行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楼实验,证明了婴幼儿能力发展存在客观规律,人为加速发展过程未必都能奏效,并设计出格赛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来衡量婴幼儿各项能力发展水平。同时期的心理学家华生进行了婴儿恐惧实验,证明了婴儿存在情绪习得。弗洛伊德首先对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对自己的三个子女的婴儿期研究入手,通过以客体永久性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创立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哈特(S.Harter)对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理论。布鲁姆1964年出版的《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5岁前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关键的阶段”这一观点。在此之后,美国于1965年开始实施“开端教育计划”,前苏联从六十年代开始将学前教育覆盖年龄向下延伸,主张从出生起就对婴儿展开有计划的早期教育。

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早期教育的机构提供早期教育服务,进一步推动了早期教育在上述国家的发展。美国在1995年出台“早期开端教育计划”将“开端教育计划”其扩展至3岁以下婴幼儿;英国在1998年启动“确保开端”等项目,针对四岁以下婴幼儿提供高质量的环境和儿童教养来促进早期学习。随着上述项目的不断推进,欧美国家的早期教育体系逐渐成熟。

总体来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研究发展较早,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研究较为成熟。从早期教育政策来看,大致经历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完全不重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开始重视0~8岁早期教育并侧重发展3-8岁早期教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全面发展三大阶段。

3 我国早期教育政策的发展

3.1 幼托分离阶段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在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双职工家庭,这些家庭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保育工作出现人力不足,难于自己解决,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城市中出现了针对0~3岁婴幼儿的托儿所与针对3~6岁幼儿的幼儿园等保教机构,为城市家庭服务。1956年,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颁发《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对幼儿园与托儿所进行了划分。这一时代的托儿所与幼儿园开设的指导思想有一定区别,托儿所更为侧重保育工作,主要关注婴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对于教育活动关注不多,由卫生部门分管。而幼儿园更为侧重教育工作,由教育部门分管。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该政策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早期教育发展也因此回到正轨。1980年,卫生部颁发《城市托儿所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第一次明文确定了我国现行的托儿所制度。1981年,卫生部妇幼卫生局颁发《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明确了我国0~3岁早期教育的各阶段一般规律和目标。

3.2 幼托一体化背景下的托儿所萎缩与社会早教机构出现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开始重视0~3岁的婴幼儿教育问题,教育部门开始逐步统管包括托儿所在内的幼托机构,逐步展开了一系列“幼托一体化”实践,贯通0~6岁的学前教育阶段。但实践中常常表现为幼儿园向0~3岁的拓展扩张和托儿所的萎缩。与此同时,幼儿园对托班教育的特点,托班教育所遵循的教育规律并不明确,托班教育幼儿园化倾向明显。同时社区对于早期教育提供的服务也极为有限。在这一大背景下,民办早教机构开始在我国出现,逐步填补0~3岁早期教育的市场空缺。

3.3 民办早期教育机构的问题凸显与政策跟进

2001年,国务院颁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建立并完善0~3 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并办好教育部门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 同时鼓励社会多渠道、 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自此我国民办早期教育机构开始迅速发展。2009年底,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应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标志着我国早期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的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有较大不同的是,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的早期教育机构目前以民办营利性早教机构为主,不受任何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的规范与制约,课程体系、师资水平、办学条件良莠不齐,经营活动乱象丛生,早教机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200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印发《上海市早期教养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在国内首次明确早教机构的管理规定,一年后又将其重新修订为《上海市民办早期教育服务机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民办早期教育服务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走在我国前列。2013年,南京市出台《南京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机构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南京市早教机构由人口计生部门主管。同年稍晚,南通市出台《南通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设置基本条件(试行)》,由教育部门主管早教机构。

4 结论

4.1 早期教育研究领域是幼儿生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交叉领域

文献回溯发现,早期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出现了幼儿生理学和学前教育学两大源头,证明了早期教育研究属于幼儿生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交叉领域。可能的解释是3岁以前的婴幼儿与3岁以后的幼儿有较大不同,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十分迅速,与外界交流沟通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尚未完全建立,处在无意识吸收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与保育保健活动结合更为密切,教育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幼儿的生理状态而非心理特点。因此,在早期教育领域,生理学与教育学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早期教育目前由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管理这一现状的合理性。

4.2 早期教育实践研究发展对政策发展有推动作用

研究发现,我国和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政策发展都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而这些阶段的出现,与早期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时间上来看,早期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发展要领先于早期教育政策的发展,因此有理由相信,早期教育实践研究发展对政策发展有推动作用。

4.3 政府补贴扶持早期教育的覆盖年龄呈现出由高龄向低龄逐步扩展的态势

对比中外早期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政府补贴扶持早期教育的覆盖年龄呈现出由高龄向低龄逐步扩展的态势。一般的路径都是先普及6~7岁以后的小学教育,然后扶持3~6岁的学前教育,接着普及3~6岁的学前教育,然后扶持0~3岁的早期教育。目前发达国家正在扶持0~3岁早期教育的阶段,而且开始出现一些开始普及早期教育的趋势,而我国正处在普及3~6岁学前教育的阶段并尚未完成,对于0~3岁早期教育还处在鼓励发展,逐步规范的阶段,政府投入的扶持目前还很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从这一点来看,有理由相信在3~6岁学前教育普及后,我国政府会启动扶持和普及0~3岁早期教育。

4.4 民办早教机构的发展对于推动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对比研究也发现,民办早教机构对于推动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国外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私立早教机构,十余年发展之后,政府开始推行早期教育政策。我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出现私立早教机构,目前早期教育政策已经在部分发达省市开始试点。但在承认民办早教机构的发展对于推动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仅靠民办早教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切实发挥政府与行业协会的作用,才能实现早期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基金项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5科研基金项目“西安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发展现状及经营管理问题研究”

早期教育论文:直视性心理的早期教育

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身心的成长是必然的,孩子在生理、心理的成长过程中,性别意识逐步加强,渐渐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此时若不及早给予正确的辅导,很容易走向“早恋”的通路。

“早恋”问题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难关,曾遇一帮资深退休老教师,闲谈之间交流教学心得,席间有老者感叹:“咱从教三十余年,处理过无数教育问题,但唯独‘早恋’无法根治。学生一旦恋上了,心理的这根刺就很难拔出来,比的瘾更甚,人变得又聋、又盲、又蛮,所以,尽早给以学生打好‘早恋’免疫针,才是最有成效的。”

但“早恋”这一针可不容易打,它需要科学的实际理论,掺和大剂量的关爱,并且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同心合注,才能发挥效力。要是个别学生还是被感染了,我们不能采取隔离、歧视的措施,更不能恶言以对,这只会加重病情。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关心、体谅和开导,帮助学生及早走出心理病灶,恢复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人们往往指责是学校、老师没有教好学生。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老师身兼的是教育的责任,但是否把孩子送到学校受教育,家长就不用再负教导自己儿女的责任吗?怎就能割断父母给予子女爱的机会?

所以,要解决学生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的问题,家长往往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学习榜样,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学校教育要紧密联系家庭教育,再联系社会教育风气,让各家的孩子成为人们共同的孩子,让孩子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学习成长。

要想解决“早恋”的问题,社会、学校、老师、家长都不能推托自身的责任,必须好好合作,让孩子感受社会、学校、家庭的温暖,并从小打好“早恋”预防针,不可抱侥幸心理,期望事情不会降临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或待事情真的发生了才想救治的方法。要知道,“早恋”这病,伤的是“心”,要治疗的是“心”,并且是一颗颗鲜活幼小的“心”并不等同于身体表面的伤,这种伤口看不见、摸不着,却让受伤的心永远留着伤疤。

都说老师是“灵魂工程师”,但工程师要建造人类灵魂的大厦,需要很多很多的支持与合作,摩天大楼绝不可能由一人独立筑建,孤军岂能凯旋归?

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小孩来到世界的第一任老师,但许多家长没有发觉自己的重要性,面对子女的“早恋”视而不见,以为老师会解决。特别是男孩的家长,往往认为儿子不会吃亏,庆幸自己不是生的女孩,可以少操一份心。其实“早恋”是心态病,吃的是思想、亏的是心理;有的家长只会打骂孩子,不论事实与否,“老爸打子总没错”的思想主导,认为这就尽了“责”,根本不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往往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盲目寻找认同与安慰,或者形成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还有的家长,要求子女严格,而自己却不能做好榜样,那又安能尽好教育的责任?所以,要教好孩子就得先教好家长。

现今社会热推早教,幼儿的学习能力不容小看,俗语有云:“三岁定八十”是很有科学依据的。教育一个孩子就像搞一次伟大的艺术创作,人之初,性本无,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我们教授什么,他们就在人生的白纸上绘画什么样的彩图,别让他们任意涂鸦,使人生变得一塌糊涂了,才想办法去擦,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很多生命的痕迹是擦不掉的。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紧密合作,老师和家长都要多关心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千万别单纯看重成绩。还要适时恰当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生理知识,并加强性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比较保守,对生理知识和性教育的推行造成较大的阻力,这种传统必须打破,要大大方方地,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别把事情搞得神秘兮兮的,这样只会引发孩子的好奇心理,设法去尝试不许尝试的事情,造成难以收拾的恶果。

若孩子提出生理或性方面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单纯地予以批评,压制问题的提出与评论,而是应该严肃认真地运用科学角度去解说问题,抹去神秘的迷雾,认清事实的本质,并指导正确的行为准则。

有一初二年级的男生,找我诉说他喜欢初一年级一女生,但不敢表白,让我代他向她表白。我跟他说,你不敢表白是因为你自知这行为不当,也自知自己现在没有足以自豪的优越性,你该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价值……接着我找来那名女孩,告诉她这事情,她表现得很别扭,我就跟她说有人喜欢自己是值得自豪的,也应该感谢欣赏自己的人,同时应该尽一份力,帮助他认识错误,回归正路……我让女孩跟那男孩说,感谢他的美意,但现在的他知识水平还很低,看不见光明的前途,人生没有方向,不能给她半点安全感,而且年纪尚小,若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理想高中,就考虑与他当学友,在这之前,也要为她的前途着想,别打扰她的正常学习生活……

结果那男生从此发奋学习,考上了高中,这时他已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前来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我知道当初自己有多傻了,现在我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了,我会努力的!”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明日社会的缔造者,是鲜嫩的小树苗,别在他们尚幼小的树干上乱刻画,别让歪风把他们吹到,他们将来是一片壮观的林海……别让孩子烂漫的花季留有遗憾……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藤湖中学)

早期教育论文:对早期教育教育内容的思考

摘 要: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与老师出现了种种问题,产生很多疑问,作者在分析孩子的成长发育特点的基础指出:早期教育应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真正的童年为目的。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教育者更应从多方面入手,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好奇心,让孩子快乐地享受童年,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

关键词:早期教育 内容 智力 非智力因素

暑假,应是众多学生休息、放松的日子。但是,目前的暑假对于一些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日子。假期里,我曾对一所县城幼儿园做过一个初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许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老师来说,明确早期教育的内容、任务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孩子的父母和教育者来说,早期教育究竟要教育什么,教育者们应对孩子进行怎么样的早期教育呢?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而新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在《规程》和《纲要》颁布并实施多年后,很多幼儿园教师头脑仍拘泥在传统观念之中,偏重于灌输,习惯于“上课”。她们仍然认为幼儿园只是一个幼儿接受智力教育所在。调查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时值七月底,酷暑难当,但幼儿园中却仍有不少三岁左右的孩子留园“上课”,而且绝大多数是刚入幼儿园的小朋友。疑惑之下,我为此询问了老师。一位当班老师告诉笔者:“他们是来上预备班的。”预备班?上幼儿园之前还需要上预备班?望着我不解的神情,这位老师更进一步解释说:“不上预备班,开学功课怎能跟得上班?”这句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九月份要上幼儿园小班,还怕功课跟不上班,要提前两个月到幼儿园来接受“园前预备班”?望着一群本该在快乐玩耍的小朋友,却像个小学生似的在老师指挥下,望着黑板上的字,在一五一十地鹦鹉学舌,望着他们那沉重的大书包,望着他们面前摊开的作业本上或“√”或“×”的符号,心中不禁为他们过早失去的童年悲哀。

其实,幼儿的智力发展的确有着极大可塑性,经过家长、老师一段时间的“强化”,效果可能十分明显。于是乎,教育者们被认为是“教育有方”,而这个孩子也可能被认为“神童”。但是,儿童智力的发展最终会受到规律的限制。当今流行的许多“神童”教育的方案所提供的实例佐证仅仅是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三岁后、五年后如何,其长期效果如何却没有一个方案给予结果,许多的研究表明,许多所谓“神童”,实际上仅仅是“早慧”儿童,即他们的智力或才能发展较早,或者说,在婴幼儿期智力或才能发展比一般儿童迅速。但是到了成熟年龄,其智力或才能并不一定出众,后来的智力水平未必超乎常人。因此,有人提出应区分“早熟”与“天才(超常)”。

通过训练与灌输,人的智力虽然可以人为拔高,但人的社会性却不能拔高。在现代管理学上有个“木桶”理论,即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取于构成核木桶的最短的那木板的长度。不管哪一块木板短小或缺失,木桶都不再可能装满水,水都会从缺少的那块木板位置上流走,对孩子来讲,亦是如此,孩子内在的各种素质要素,如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就像一块块“木板”共同构成了“木桶”的整体。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增大“盛水量”,教育者“加长”的同时不能忘了“补短”和“补缺”。片面地去加长“一块板”或放弃“一块板”都不利于增大“盛水量”。以童年的天真、快乐、游戏为代价换来的“神童”可能从某一个方面看他是完美的,但是一块缺失的“木板”最终使他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木桶”。许多例子证明超前的“拔高教育”仅仅是提前结束了灿烂的童年,把孩子提前变为一个成人,而为达到这种早熟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太大了。从很多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超前教育”来看,许多教育内容实际上根本无必要提前进行。如美育婴专家冯德・歌柏就举了一个例子,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间就教孩子数数:“来,数数你有几只手指?一、二、三、四……”父母们认为这是一种学习。但是你想想,学会数手指有什么意义呢?每一个正常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都会明白自己有几只手指,何必在孩子玩耍的时候硬把他拉来数手指,弄得他厌烦,自己也烦燥呢?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实验对象是双生子T和C,T从生后第48周起每日作十分钟爬梯训练,连续六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直到58周才开始作爬梯训练。实验结果表明,C只接受两周的爬梯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因此,他得出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这一实验对于我们研究教育(训练)和发展的关系很有启发。如果要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就要使教育适合于儿童发展情况,要求太低固然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要求过高也无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毕生致力于观察研究智力超常儿童的成长情况。他选择了1528名智商超过130的中小学生(男857人,女671人),对他们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踪。特尔曼去世后,心理学家西尔斯等人继续他的事业,一直追踪到被研究者平均年龄超过60岁时为止。这项旷日持久的研究表明,智力与成就并不总是成正比。有才能、有成就的人常常不是当年老师和家长认为十分聪明的孩子。在男性被调查者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的明显差别不在于智力的高低,而在于个性品格的不同。即非智力品质的不同,所谓非智力因素是人的意志、情绪、行为习惯、自控意识、求知欲望等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非智力因素往往在成才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谨慎、有进取心、自信、不屈不挠、坚定性最终成就了那些成功者。

在《中国教育模式反思》中,作者反思到,美国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

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而这是我们教育上最为欠缺但现代社会最为需要的品质。

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占总数的一半。但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通过国家介入,德国宪法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是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与他们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早教的广告天天告诉我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北京的早教中心,9~16个月的婴幼儿上课时间竟长达45分钟,这一现象差点把来访的德国幼教专家惊得险些从座椅上跌下来。

既然中国的教育者花了那么大力气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把孩子提早教育了那么久,那么是不是人们该有理由担心,德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但事实如何呢?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实际上,单纯地提前学习时间并不能加快儿童成长的速度。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生长的时间表,不应该人为地提前或推后。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违背教育的自然规律是会受到惩罚的。有时一个错误的教育理论将会导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营养不良”。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人的成长是一次长跑,起跑线上的输赢不能决定孩子最后的输赢。

因此,早期教育应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真正的童年为目的。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教育者更应从多方面入手,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语言能力和好奇心,让孩子快乐地享受童年,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