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知识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3 03:37:08

知识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论文: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1.1知识管理概念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优秀要素的管理,借助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企业的每一员工能够从企业外部,尤其是内部获取、创新、传播,并通过知识共享达到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进而推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获得优秀竞争优势的过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是信息化、知识化浪潮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员工掌握的隐性知识,诸如工作经验、操作技巧等,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显性知识的管理,以达到知识共享并实现知识资源向财富增长的转化,促进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它要求把信息、活动、人和通信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系统,达到知识的收集、整理、共享,实现组织全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组织的优秀竞争力。

1.2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为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最大工作潜能,发挥其优势,对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源通过有效培训、开发、组合并支付相应的薪酬,以达到人力资本为提高企业优秀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积极开展工作的管理工作。计算机计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提供了技术平台。这一变革呈现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应实现有效融合,通过人力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企业的每位员工都是知识的载体,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接受者,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度是建立在积累、发展知识以及与企业内部其他员工间共享知识的基础之上。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将知识管理纳入其中,通过激励机制加快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员工之间传播与共享,鼓励知识创新,达到知识创造财富的目的。

2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

2.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优秀

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具有知识的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存在着内在联系,联系的纽带就是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了企业开展知识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知识管理实现企业员工掌握的占据知识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组织内部的广泛传播、共享。在企业内部,显性知识只是知识冰山的一角,大部分知识是储存在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如经验、技巧、技能。就隐性知识来讲,它们一般是很难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地将其描述出来的,拥有者把其看作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本钱,而不愿意传授给其他员工,而它们又难于被其他员工获得,也不易被编码传播。知识管理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达到员工愿意将其隐性知识交流与分享。一方面,企业通过开展培训、学习等方式使员工不断获取更多的新的显性知识,为员工创造出更多的隐性知识提供动力;另一方面,积极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开展经验交流、组织技能比武等,多管齐下使企业员工愿意将他们所掌握的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实现共享。为达到隐性知识充分共享的目的,人的因素是知识传播和分享的关键因素。企业员工不仅是隐性知识的创造者和载体,也是隐性知识传播的载体。为达到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知识共享的目标,知识管理应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开发、使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帮助。

2.2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推动作用

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资源为基础,起点是知识资源的共享和配置,优秀是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的是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知识管理作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人力资源的管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首先,知识管理把企业员工拥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和优秀竞争力,突出以人为本的知识理念,强调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价值的结合和知识的共享和绩效评价;其次,知识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改变,人力资源管理已上升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即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保证企业的各项日常事务能正常进行,而且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参与或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使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再次,知识管理使企业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并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方式。

2.3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相同———提升企业优秀竞争力

企业优秀竞争力的形成和不断的提升,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起着相辅相成的配合作用。人力资源是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共享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知识资源是企业员工个人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源泉。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特别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全方位、全进程的参与和积极配合。知识管理的实施只有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其提供有助于知识搜集、整理、传播、共享、创新、交流的企业文化和培训条件,才能使每一位员工对企业形成认同感和责任感,为企业提升优秀竞争力凝集成一股知识能量。

3实现企业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措施

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目的在于通过激励、培训、交流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协同发展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创建一种共享隐性知识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做好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合工作需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知识创造与共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融入企业集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优秀为企业的价值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文化的优秀内容就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只有在企业中得到尊重的人,才会将自己拥有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愿意与其他员工共享。企业要建立知识创新与共享的价值观的工作环境,激励机制,使每位员工对知识创新有新的需求,鼓励知识共享和利用。

3.2实行柔性绩效考核,提升知识管理水平

员工愿意将长期积累的知识在组织内实现共享,以提高企业的全体员工的工作技能,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他们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很难给予评价,而是取决于员工的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因此,员工的绩效考核应采取全员评估综合考量,让每位员工参与,更为准确的对员工的绩效进行的评估。为员工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主要通过情感交流来保障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使得老员工忠于组织并且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吸引新的人才加入企业并实现连续性成长,源源不断的为企业提供后备力量,完善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

3.3引入员工终身化职业教育的理念,丰富知识管理内容

企业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知识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提升的当今,无论是从知识的创新速度还是知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来讲,需要每位员工要有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职业技能的压力和责任。企业要有计划的加强对员工知识和技能培训,或鼓励大家自觉学习专业,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人力资本被争夺的竞争中,培训或学习将成为员工终身的需要。正如美国一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总监所说“:不久以前还认为学习是员工工作之外的事情,现在我对员工说,接受培训是你们的工作职责,学习是你们的工作组成部分。”

3.4构建于知识管理系统为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实现知识管理技术保障,是企业充分挖掘员工知识、操作技能与技巧以及智慧,提高企业优秀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推动知识管理活动最直接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进而实现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调动员工为企业发展贡献知识、创造知识、利用知识提供活动平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优秀是知识库(KB)的建设,企业知识库对搜集、鉴别和整理内部各种知识,完成知识有序化和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实现知识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共享,进而促使企业更好的发挥资源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并进而形成企业的优秀竞争力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作者:陈冬梅 邓维青 单位: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昌黎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知识管理论文:技术视野下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1.知识存储技术

知识存储主要依赖于知识库技术。知识库是利用计箅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数字内容所构建的各种超大规模、可扩展的、可互操作的知识集合体,以达到推广知识、促进知识发展与交流的目的。图书馆的知识库可以包含图书馆范围内所有的外化的文档和其他知识,从知识类型角度分析,知识库管理可以分为三类,即基于受控的分类知识库管理、开放的互动知识库管理和业务(项目)知识库管理。

2.知识的组织和描述技术

知识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进行的诸如搜集、整理、加工、整序、揭示、控制、提供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它包括主观知识(隐性知识)的组织和客观知识(显性知识)的组织两方面。通过这些实体间的相互关联,支持相互发现与检索利用。知识组织技术可以分为手工和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包含自动分类、聚类、自动标引、概念聚类和语义索引等,还包括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不但表示语义信息,而且支持推理。

3.交流、合作与学习技术

图书馆范围内的合作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项目的合作,二是部门内部的合作,三是部门之间的合作。图书馆的交流主要表现为公共交流和私人交流,如图书馆员间的交流、图书馆员与专家的交流,图书馆'员与领导的交流等。不同的合作与交流方式具有不同的工作流,需要有不同的交流工具支持。

4.使用与创造技术

图书馆组织知识的使用方式包括检索、搜索和浏览。知识检索是综合应用信息管理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及语言学等多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技术,它基于知识和知识组织,融合了知识处理和多媒体信息处理等多种方法与技术。正是由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根据图书馆领域的知识对图书馆集体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了有效的组织,使得基于元知识的检索、概念检索、等级检索等成为可能,大大方便了图书馆员对知识的利用。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表现出对知识的良好发现功能和检索功能,以真正支持知识使用、交流和共享。

5.相关支持技术

相关支持技术包括工作流技术、知识流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等,主要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流程和访问权限等进行控制。知识流程是指组织的优秀资源一知识在组织内各个知识驻点之间为创造价值而形成的一系列积累、共享、交流的过程。知识流程中显性的一部分是通过信息流程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知识流程中隐性的一部分更多地表现为组织结构、组织制度、沟通方式等。知识驻点是知识价值的增值环节,在图书馆环境中,这些知识驻点就是图书馆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子流程。知识流技术是支持知识流程的相应技术方法,这些技术可以通过角色、授权、权限分配、公文流转等技术指定图书馆范围的相关资源的主体、客体和关系,从而保证特定的知识为特定的业务流程或特定的图书馆员所利用。知识流程的设计与重组包括知识的基础编码与标准化机制、知识的分类与模块化机制、外部知识内化机制、知识重用与授权机制、知识地图与知识搜索机制以及用知识流程统一业务流程与管理机制。从两个角度划分图书馆领域的角色,即按部门或者按业务划分,知识管理系统实现时包括系统管理的角色和系统使用的角色。

作者:韩春花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知识管理论文:信息管理系统与知识管理论文

一、信息与知识的界限

在对知识管理进行深刻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对信息与知识的界限进行了解,并清除知道两者的界限,才能对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关系有更全面的了解。早期研究阶段,有关学者提出知识是“经过加工的信息”,从而提出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后来,有关研究人员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包含在知识中;现代有关研究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因此,信息与知识的界限又如下三种情况:

1.1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在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中,有较多的人都赞成“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这个观点,他们将信息的范围无限扩大,因此,信息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一般的信息是指信息产业经常使用的知识,例如:电子产品中的芯片、电气设备中的集成电路、办公使用的计算机和电信中的光导纤维等。而比较新颖的信息指的是新能源、环境保护、生物工程、海洋、航天、艺术、文化等。在实践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一般不会将知识和信息分开进行研究。

1.2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

在相关研究中,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是由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中相关专家提出的。在知识是经济的基础的相关书籍中,对知识和信息有了初步的定义,并对后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在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的相关研究中,用“是什么”和“为什么”将两者区分开,例如:牛顿创立的力学定律,是根据“为什么”开始的,应确定为知识范畴,而苹果从树上掉下是牛顿产生疑问的信息,应该包含在知识的内容中,由此将信息看作是知识的一部分。

1.3划清信息与知识的界限

在第三种观点中,对知识和信息的概念、范畴等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一般情况下,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是指采集、整理、转换、传送、存储和利用等,通过不同的信息可以知道更多其它事物,并不断探索和创新;而知识是根据人们的应用需求,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以不同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将不同的信息串联起来,从而对事物的形态、特点等有全新的认识,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第三种观点中,信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知识不断创新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对不同的信息进行组合、运用,才能获得更新的知识,以体现信息的知识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不同的知识记录下来,可以形成知识信息,但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明确的区分却比较难。一般情况下,将比较明显的数字、数量和相关描述性的文字看做是信息,而对事物进行总的概述、体现事物本身特征的信息称作是知识。例如:在商场进行物品的购买时,所提出的价格、型号、颜色等就是属于信息范畴,而这个产品的名称就是知识范围。有关研究人员还提出一种比较简单的区分方式,可以用数字进行描述的内容就是信息,不能用相关数据代替的则是知识。在人们不断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形成的经验,在长期的应用和融汇中,可以延伸到其它领域,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作用,是新知识产生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知识具有分层表达的特点,在不同的载体中,知识存在的形态各不一样。一般人的大脑是产生知识的第一层载体,在人的大脑中可以存在很多知识,具有隐含的特征,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可以自动产生;在第二层载体中,知识可以被文字、图片和语言等描述出来,使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因此,具有一定的显性特征;在第三层载体中,使用磁带、录音机、计算机等将文字、图片和语言等记录下来、储存下来,可以使相关知识得到转移、交换和共享,从而使知识得到充分利用。根据上述内容可知,知识和信息的主要不同之处是,知识可以不断创新,但信息不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不断创新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知识。

二、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

2.1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根据相关要求将信息进行加工和管理,则产生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一般情况下,可以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处理、传输的系统,都也可以称作是信息系统,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从实践应用方面来看,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的升级,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应,将通讯、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和数据库处理等多种技术结合到一起,对企业发展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因此,信息系统是由多个结构组成,具有处理相关信息、输入相关信息、储存相关信息和传播相关信息的功能。其中,输入相关信息是指对与企业有关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获取,同时按照要求的格式将其输入到相应的系统中;处理相关信息是指通过统计、计算等对上述数据进行转换,让信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储存相关信息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后,以企业要求的相关形式进行保存,便于在使用时可以快速查找和提取;传播相关信息是指将上述数据加工后的结果,通过信息的形式传输出去。在实践过程中,信息系统必须及时进行反馈,通过不断进行信息的输出,根据信息的应用程度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以不断调整整个信息系统,使输出的效果变得更好。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运营中,不同部分之间的管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根据性质、层次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展中,企业比较常用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

2.1.1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企业的正常运营中,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为数据处理工作人员专门涉及的额,例如:办公室的文职人员、市场部的数据分析人员和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一般情况下,办公自动化系统又叫做OAS,可以有效进行文字处理、日志填写、电子文档制作等,是现代企业办公的必备工具。目前,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在不断完善和升级中,在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方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与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结合,正使办公自动化系统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2.1.2知识工作系统

一般知识工作系统简称为KWS,在企业的知识层工作人员中使用较多,在日常应用中,可以大大提高知识工作人员研究和开发新技术、不断创新知识的工作效率,从而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实践中。目前,比较常用的额知识工作系统是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系统,使设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节约了大量设计时间。与此同时,KWS还具有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功能,如通过网络视频和远程对话的形式,进行同一个问题的研讨,并对图片进行编辑、储存相关数据等。因此,在企业的长期运营中,知识工作系统主要是用于对比较新颖的构思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处理,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1.3决策支持系统

与其它系统相比,决策支持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强,根据企业发展中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已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财务部分的结算方式、人力资源管理的调配方式等。与此同时,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使用相应的模型,可以更全面、有效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和分析,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定操作模式,完成相应的功能,是企业长远发展中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可靠保障。

2.1.4事物处理系统

在企业运行中,事物处理系统一般是操作层工作人员使用的基本管理系统,对企业日常事物产生的数据进行记录,通过常规操作对象数据进行处理,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产品的储存需要打印仓库存货单、产品的销售需要及时记录数量、新人入职时需要填写相关电子信息、工资结算时需要核算业务量等。一般情况下,在企业的正常运行中,使用事物处理的信息系统,都有一定明确的思路和程序,通过不同的结构组成系统的相关功能,在进行信息记录、统计等操作以后,系统可以进行及时保存,最后经济相关处理后将信息输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事务处理系统(TPS)在企业长期发展和日常事物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2.1.5高层主管支持系统

现展中,高层主管支持系统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可以帮助企业高层更好的进行管理、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完成企业运营和发展战略方面的决策,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在实践过程中,高层主管支持系统主要是通过预警和提供机遇信息,为企业高层进行决策时给以有力支持,通过不同形式的模型,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重要决策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1.6管理信息系统

在企业的管理层工作人员中,比较常用的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联机、报告等方式获得当前的和历史的管理信息,以TPS为信息处理基础,通过整理、归纳和计算等形成相应的表格、图形等。在实践过程中,管理层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取有针对性的数据,如每个月的统计报表、结算单等,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一般情况下,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预先顺序和组成结构,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系统。

2.2知识系统

在企业管理中,知识系统是对于企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搜集、整理等,不管这些知识是否存在于企业的文件中、管理人员的发展规划中,都会将这些知识配置到公司的各个结构中,以为企业调整发展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有最合适的知识给以支持,以缩短策略制定的时间,为企业不断发展争取更多有利机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企业发展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做好长远发展的规划,确保未来发展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知识系统是指对一定知识进行创造、收集、整理、传递和利用等的过程,以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系统的管理。在早期的知识活动中,知识存在的形式是隐含的,大多数只在人的大脑中,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捕获,从而不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由此可见,不管在什么形式的组织中,知识都会存在,并在不断创新中,即使没有完整的额知识系统,但知识仍然在你不断变化和充足着。在相关研究中,知识系统主要被划分为Create(个人的创造性活动)、Clarify(使知识明晰化)、Classify(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Communicate(知识的交流)、Comprehend(理解知识)和Create(知识的再创造)六个部分,在结合相应的技术工具、企业文化和方法后,可以在企业不断发展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2.2.1Create-个人的创造性活动

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为了完成某个活动和业务,企业的员工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出的一些新思维、新想法等的方法和技能,被称之为个人的创造性活动。这些活动中的知识是以单独、分散的形式,存在于任何一种情况下,或者是隐藏在人的大脑中,也可以通过图片、录像等形式被保存下来,因此,单独存在的知识所潜藏的能量是巨大的。在企业不断发展中,员工个人的创造性活动,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企业知识系统形成的重要基础保障。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激励员工不断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将这些新奇的想法、新思维和新知识储存的方式,确保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的可行性。一般情况下,企业员工的个人创造性活动是通过现代技术工具,以特定的格式进行记录和保存的,以便于更好的利用。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邮件、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和超文本链接等,已成为最常用的技术工具,是知识系统不断进行知识整理、加工和处理等的重要基础。

2.2.2Clarify-使知识明晰化

在企业不断发展中,为了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必须对知识中隐含的信息进行整理,让他们清晰化,才能使他们得到充分利用。一般情况下,组织中的信息是由硬数据和软信息两部分组成,其中,硬数据是指图表、文字和相关数字等,软信息是指专业知识、个人爱好、操作技能等。在进行知识系统得到构造时,必须在不断创建硬数据的时候,将其中的软知识进行分化和转换。目前,使用较多的技术是被称作“Trapper”的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元数据抽取程序,具有学习和思考等能力,可以对知识中存在的信息进行专业的推理和分析,也可以在个人或者团队中进行应用,从而使隐含的信息变得更好清晰,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2.2.3Classify-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为了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查询,在企业管理中,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以提高不同知识检索的效率。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运用,知识整理和分类的工具越来越多,其中,超媒体链接技术在企业的知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有效的处理较复杂、较大型和内容比较丰富的知识。与此同时,XML系统中的导航功能、查询功能、知识库等,也是进行知识整理和归类的重要工具,具有非常灵活的特点,大大节约知识查询的时间。

2.2.4Communicate-知识的交流

在企业正常运行中,不同部门之间、企业和员工之间、团队个成员之间都需要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和共享。一般情况下,信息交换常用的方法有传真、电话、会议和信件等,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转变为视频会议、自动文档存储、共享白板等,大大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

2.2.5Comprehend-理解知识

在对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中,不同人之间会产生共鸣,进而认同相关知识。因此,在知识系统的构成中,不断交流各种知识,并不断加深理解,对一定的知识产生认同感,是影响知识系统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保障。目前,使用最多的共享工具是超文本链接,在不同的组织团体之间,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存在,即使是不参与相关活动的人,也可以对其进行学习,并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随着企业发展的长远需求,基于Web文档的XML,成为了最新型的知识管理工具,可以让链接点保持最新状态,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企业员工的知识交流和认同。

2.2.6Create-知识的再创造

通过上述几个阶段对知识进行的收集、整理和认同等,不同的知识都会得到创新,并且,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自己所需的、有价值的知识,以完成知识的再创造,最终实现新知识的共享。因此,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知识管理方法,研发新的知识管理工具,以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三、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关系辨析

3.1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异同

3.1.1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

首先,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信息系统的构成技术主要包括软件、计算机硬件、网络通信和数据存储等,知识系统的构成技术与信息系统一样,因此,两者的运行和实践应用都需要依靠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知识管理中,数据流、知识仓库和群件等技术,是属于较新型的技术发展,在信息系统中也可以应用,因此,在技术手段上,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很大差异。然后,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在运用网络的基础上运行的。在企业发展中,知识系统想要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认同等,必须通过网络才能在不同部门、不同团队和企业员工之间进行交流,最终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和再创造等,使新知识得到最终的共享。而信息系统也是由单机操作向着信息全球化共享发展的,在网络的依托下,才能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其次,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形成过程是基本相同的,都是由收集、储存、存储、传播和共享几个部分组成,通过相应的处理后完成不同的功能。最后,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都能在企业不断发展中产生相应的价值。在企业正常运行中,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形成不同的知识,从而为企业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和发展战略提供可靠依据,是企业生产不断创新的重要源泉,对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3.1.2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点

首先,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处理和传播的对象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信息系统收集、处理和传播的对象是与某种事物有关的信息,可以有效的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信息。知识系统收集、处理和传播的对象是通过人的大脑来产生的隐含知识,可以是经验、思想和观点等,是新知识产生的基础。然后,对处理对象进行加工的程度不一样。综上所述内容可知,信息系统进行加工是通过计算、统计和汇总等进行的表面处理,而知识系统是通过分析、整理和合成等对知识进行深层的处理,因此,知识系统进行的处理要比信息系统进行的加工深度大很多。其次,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的产品形态不一样。信息系统一般是通过文档、报告和总结性数据等对信息进行展示,而DSS和ESS等新型信息系统,具有分析和预测信息数据的工能。知识系统可以通过文档、声音和图形等形态展示知识,也可以同超链接形式进行知识的输出,从而发挥不同的作用。接着,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产品的价值取向不一样。在企业不断发展中,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新颖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才能使信息产品获得更多人的注意,从而产生较高的价值。知识系统的产品一般具有一定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等,对知识产生的背景非常看重,从而为新知识产生提供有力支持。最后,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度量标准不一样。信息系统是通过企业的软件、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等进行度量,知识系统是一个不可度量的东西,没有非常形象的度量标准。因此,在企业发展中,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3.2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

在相关研究分析中,不同研究工作人员对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观点。部分研究工作人员认为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是完全独立的新型系统;部分研究工作人员认为知识系统是信息系统的延伸和拓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更多的研究工作人员偏向于后一种看法和观点,他们认为知识系统和一般的信息系统不一样,但与信息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例如:知识系统对信息系统中各种功能的延伸。上述内容中提到,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而知识系统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更深层的加工,因此,知识系统的知识收集、整理和加工,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在信息收集、整理和合成等基础上,知识系统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理解和认同,最终创作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共享。因此,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企业不断发展中,需要正确运用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罗琛 单位:湖北武汉市理工大学

知识管理论文:知识管理下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1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界定

虽然对当前出现了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其中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分析较少,并没有比较完善、全面、系统的探究,及时出现过一些关于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研究,其内容与分析也较少或者较为浅显,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概念,故此,有必要对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进行有效界定。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思就有过关于认知性企业的理论,该理论指出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企业的较好发展,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其重视不够,忽视了知识经济对企业而言的重要作用。直到21世纪初期,才相继出现了“知识企业、知识组织、知识公司”等相关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1986年,瑞典学者卡尔•爱立克•斯维比第一次提出了有关“知识企业”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企业的经营运行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积累,管理以及员工应用知识并创新的能力。”这些也引发了行业对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相关探讨,卡尔也因此被誉为“知识管理之父”。随后Thmas在《智力资本——组织的新财富》中也详细的阐述了关于“知识公司”的定义。他提出“只是公司需要挖掘有价值的细节,并进行实证性模拟,从知识角度出发来发现新的业务。”2002年,汪治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研究,指出“知识企业是知识对企业的成长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一半的企业”。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是指将知识当做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挥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来匹配企业生产发展的各项要素,最终推进企业整体的发展。例如,金融行业的许多企业、咨询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较完备研发设施且致力于产品研发和创新的生产制造业企业等。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是以知识的不断积累、积极创新、商品生产作为企业重要经营发展目标,为了企业的生存和更好发展,有必要从战略的角度深化企业知识管理主导地位,实现企业对知识的发展需求。

2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形成动因

由上文可知,当前有关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善和全面,但大体上都可以归结成:“企业对知识的管理和应用体现在企业把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和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加工,从而用来提供服务,而这个企业对有形资产和资源的应用又取决于知识和知识的转换能力。换句话说,企业对其有形资产的组织和应用是一个知识的函数,企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和量取决于知识变量。从这个意义出发,若是拥有相同水平资源和资产的不同企业对知识变量作出不一样的输入,即企业间对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的水准不一样,则知识管理水平较高的一方得到的知识变量相对较大,用相同的成本而言,他所获得的收益就远要大于管理水平弱的一方。”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推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类企业商家都愈加的推进向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转型,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加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众多企业的整体营销策略以及运营管理方法都更加的以知识为优秀开展,从而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赚取更大的商业利润和财富利益。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为优秀的动力就是进行知识管理。虽然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相应的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也要求的更加全面、复杂。故此,企业就更加需要创新、发掘和利用知识,经营模式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管理化的趋势,最终达到企业内部构建和外部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

3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模式实质的分析

经典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节奏,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模式具有重要的优秀地位。对于企业而言,最为重要的挑战是进行知识的不断积累、全面创新和充分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应该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组织架构,系统的职责分配才能最大限度的推进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重构和调整。

3.1组织结构

经典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一般会非常固执化的实行统一指挥的理念,围绕该理念构建一条适用自身企业的职权等级链条,即每位员工必须也只能接受一个上级领导的领导和指挥,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非常严谨和条理化的管理体系,但是同时也会增加管理的领导层级,扩大从底层来到高层的距离,由于上层领导没办法真实的接触到底层的消息,因而,有必要制定各类详细的规则办法,方便具体管理和具体作业。

3.2管理职能

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不断发展辩护,也就带来了为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二进行的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更新换代。在企业整体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主导就要求企业员工高效率的获取知识信息、共享知识成果,从而拥有强大的自我学习应对能力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各种改变。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要得以生存和健康发展,就更加应当肩负起随时随机彻底变革组织结构的责任和职能。

3.3管理理念

相比于经典的企业管理组织模式,管理权力大都由上级进行控制和把握,一方面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能保障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业对知识的创新。知识和信息在层层传递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为了私利而采取隐瞒等手段,使得最终的信息和知识变的模糊,甚至失真,但是恰恰这些最能展现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以及经营理念,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作者:黄麟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知识管理论文:高职印花技术隐性知识管理论文

一、课程传统授课情况概述

传统《印花技术及实训》课程首先注重对学生“知识目标”的传授,比如印花的定义、印花的方法和原理等等,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其次是仅以老师讲课的水平来评价课程效果,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相对较小;再次,虽然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引进了高职校园,但真正执行起来仍然是换汤不换药,遵循着老的一套方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建立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没有很好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的欠缺是其被社会认可的一大障碍之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其职业性、开放性及实践性原则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轻松迈入社会。

(一)课程设置依据

通过走访企业、行业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染整产品加工工艺设计、实施、调整,印染新产品开发、印染产品质量控制、染整测配色、纺织品贸易及染料助剂检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理念,根据实践专家职业成长过程,由最初的一线操作工,经过几年职业生涯,职位升迁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能力发展规律序化所经历的行动领域,由实践专家描述在升迁阶段所需知识,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本专业实践专家通过头脑风暴法,共分析、罗列出代表性工作任务30个,继而归纳、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4个。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将企业实践专家提炼出来的4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9门专业优秀课程。其中,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染整工艺实施”转变为含“印花技术及实训”在内的四门课程。由此可见: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染整工艺实施”是本学习领域课程设置的依据。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是以职业活动导向来设计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按照过程分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强调对隐性知识,也就是过程性知识的获取。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通过工作岗分析描述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去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等。

三、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组织与安排

戴士弘教授认为,知识和能力之间是绝对不能等同起来的,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条很深的沟,填平这道沟只有一个根本性办法,那就是“实训”。隐性知识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在实训中“知道如何做”的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组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本课程企业工作岗位及其工作内容,选取、序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并在每个学习情境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工作项目;通过理实一体化工作项目的实施完成学习目标,实现工作即学习的理念。

(一)教学内容选取

本课程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了教学内容,总课时54学时,针对学生对前导课程的学习基础,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学习印花基础知识、直接印花技术、综合印花技术及印花技术提升等四个模块的知识。能力培养按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前一个单元获得的技能为后一个单元技能搭建了必要的阶梯,后一个单元又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技能训练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的实施

本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按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印花产品的生产过程序化、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与工作项目,实现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一致。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要求以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为背景,因此,要以工厂订单样品为来样,分析来样的面料、质量要求、助剂的选用,启发学生进行印花工艺设计,一般先发放任务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对所要做的产品有一定的认识,再由老师讲解方法,并且师范给学生看,并指出操作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学做,老师指导,通过教、学、做完成任务,教师将专业理论、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融入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以模块四(印花技术提升)中的项目2(印花工艺的制定)为例,在课程开始前,成立兴趣小组,教师和小组长一起备课,上课前教师发放工作任务书,学生在接到老师布置的工作项目任务单后,小组成员在工作页引导文引导下,通过老师的讲授指导,查阅教材、专业书刊、专业网络等资料,获取完成工作项目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为下一步控制工作计划做好准备;学生根据印花来样以及工作项目任务单要求,独自完成工艺设计、仪器设备选用、操作步骤设计等,完成工作计划的制定,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通过小组讨论,最终确定工作实施计划,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在实训室进行工作计划的实施,完成工作任务或产品,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对工作结果(任务数据或工作产品)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最终确定调整后工艺,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完成项目报告;小组成员以PPT形式,汇报工作情况,展示工作成果,并进行自我评价;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该小组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的质量给予评价,各小组均展示,评价后,老师就本工作项目作最后的点评和总结,完成本学习情境的教学。

(三)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1.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以典型产品或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法教学。本课程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设计一个或几个典型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设计对应的工作项目,通过“理实一体化”工作项目的实施完成学习任务。在实施工作项目时,首先随机将学生分成工作小组,每组3-4人,并在老师设计的项目工作页的引导下,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六步法”进行工作,即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2.教学方法

本课程总体上采用的是项目化“六步法”教学,但在每一步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分别运用案例引导、阅读探究、小组讨论、团队合作、角色模拟、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等多种教学方法。

3.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将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平面的变为立体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微观的变为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专业机房的应用

本专业机房配有先进的电脑分色制版软件,可实现图案的扫描输入,图案的分色、图案的修改、图案的排版、黑白稿的打印输出等功能,完成电脑分色制感光底稿的目的,为本课程印花制版的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现代化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

本专业实训室配有多种先进的印花产品加工设备和印花产品质量检测设备,为本课程印花产品工艺实施和印花产品质量检测的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现代网络的应用

本课程网站、学校数字化学习中心和国内有关专业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

(四)课程考评方法

《印花技术及实训》这门课程的考核采用校内考核与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鉴于本课程除了有相关理论外,还涉及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中,不能拘泥于常规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等对显性知识的考核方式,在这里,从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教师还应该加入更多新的考核方法,比如反思札记、实训叙事、逸事记录等分析学生的隐性知识对于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影响,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两部分内容:校内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其中,校内考核重在过程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学习态度(20%)、实训报告(15%)、实训叙事(15%)、反思札记(20%)、期末成绩(30%)等;社会化考核以学生通过印花制版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技能鉴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四、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一)重点突出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我们应该首先注重“知识的应用”,并不是知识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重点突出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会××,能××”的目标。

(二)课程效果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直观实例出发,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兴趣,会站在初学者的立场上对待学生。初学者对于知识的积累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现真正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起立答题,而是给学生真正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总结经验,从而形成和自己经验相关的隐性知识。

(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教无定法,只要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在能力上有提高,使用各种模式都是可以的,不限制唯一的教学模式。教师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形式被学生感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教师的隐性知识,在良性隐性知识的影响下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产生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促使自己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使学生增强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信心

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教学,为学生自主获取隐性知识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优秀职业能力得到形成和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入行快,上岗竞争优势明显,但是基本功欠缺,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自我学习时,就有可能不如别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激励体制,不但注重显性知识,更加注重高职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高职学生的知识不但“好用”,而且“经用”。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自己的行业领域中永远走在前面。

五、《印花技术及实训》课程需要继续改进的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隐性知识的传递,职业教育对教师在实践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双师型”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在如何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及怎样达到隐性知识共享的最大化。可以尝试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下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本校(或本专业)的教学经验介绍或者组织教师教学竞赛等方式来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在这一方面,也需要学院建立一定的激励保障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让高职学生更加坚定“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科学学习观

通过有效地隐性知识显性化途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印花技术及实训》这门课程中,学生掌握了很多常用的印花方法,比如平网印花、圆网印花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印花方法也在不断地出现,比如转移印花、数码印花等,我们要让高职学生在自己动手参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方法以后可以用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是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坚定学生终身学习的信念,促进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曾春梅 贾高鹏 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盐城工学院

知识管理论文:图书馆资源与知识管理论文

一、图书馆资源

资源是指社会生活、生产中可供使用的物资或者是能源,主要包括土地、水、矿物等自然物,且具有一定规模。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可以用以创造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客观存在物。图书馆学理论界对于图书馆的要素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笼统到具体的发展过程。1927年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提出了图书馆的设立要有三大要素。到1957年,刘国钧先生将图书馆的要素定义扩展到五个,即读者、图书、领导和干部、工作方法、建筑和设备。进入信息社会后,现代图书馆还有第六要素,就是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的资源是社会用以提供图书馆服务的物品的总称。图书馆资源无疑必须被包含在图书馆要素中,但并非所有图书馆要素都是图书馆资源。在图书馆六大要素中,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活动的目的,而读者是服务的对象,是使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客体。本文研究的是图书馆如何通过建立或改变自己的服务政策,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综上所述,在图书馆六要素中,只有“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员工”“图书馆建筑设备”属于图书馆资源,“图书馆服务”“读者”不属于图书馆资源,以下是对图书馆资源在图书馆活动中的作用做一下简要的概括。

1.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图书馆活动的基础就是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就是围绕文献信息资源展开。具体的流程就是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这些文献信息资源。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也在逐步的增加。具体的类型有:纸质书刊资料、书信手稿等非正式出版物、磁盘光盘出版物、馆藏书目数据、自有数字化文献数据库纸质书刊资料等。另外,部分因特网上可访问的数字资源图书馆通过下载、转载、链接,使这些资源变得有序,也就变成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2.图书馆人力资源。

在近现代图书馆发展史上,图书馆工作人员早年的活动重点是通过对书刊的收集、处理、保存,来实现馆藏文献的有序化。进入信息时代后,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倾向于服务,也就是说,转向依托图书馆资源的服务。图书馆员工有三类:(1)图书馆管理人员。这类人员一般是具有图书馆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高级人才。他们虽然不直接从事图书馆的业务活动,但是能够决定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制定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合理地分配资源,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与效率。(2)图书馆专业人员。这类人员一般受过正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他们对图书馆的使命和优秀价值有透彻的理解,能够通过专门的业务活动,使图书馆所收藏的知识和信息形成信息服务的能力,他们的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图书馆服务的优劣。(3)图书馆辅助人员。现代化的图书馆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支撑的大系统。图书馆除了需要专业的人员外,还需要专门的管理设备、资金、计算机的人员。除此之外,还需要清洁、保安等勤杂人员。以上所述人员,构成了图书馆员工的重要资源。

3.图书馆建筑与设备资源。

所谓的图书馆建筑,就是为图书馆服务所提供的固定的场所。图书馆建筑是为了体现图书馆存在的重要标志,所以它的地理位置通常在交通便捷的中心城区。现代图书馆建筑可分为以下几部分:提供读者书刊外借、阅览和咨询的场所,提供收藏保存文献信息的存储场所,提供读者娱乐休闲的服务场所,提供图书馆计算机系统管理和水电设备管理的技术设备运行场所等等。图书馆建筑的建造花费巨大,而其本身就是图书馆的极为重要的资源。图书馆的设备资源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相关的设备,图书防盗设备,文献数字化加工与复制设备,自助借还设备,书架、阅览桌椅、办公家具设备等其他设备。这些设备大多数直接用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服务资源。

二、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个体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从图书馆实际出发,选择、收集、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符合办馆宗旨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2.系统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保持内容的完整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内容连贯、比例恰当的完整体系。

3.分工协调的原则。

也就是说各图书馆之间,从大局出发,科学布局、资源共享、互相协作,建立有特色的专业图书馆,并形成各具专长的图书馆群。

4.发展与剔除的原则。

也就是说图书馆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剔旧与更新。只有这样信息资源体系才能合理,才能适应用户的需求。

5.经济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合理的利用有限的经费,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

6.思想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选择文献应该考虑其所带有的编著者、出版者和发行者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等,使图书馆不但适应社会需求,而且还代表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我们不但仍应遵循上述原则,同时还应顺应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的新要求,遵循下列要求:共享性的原则。资源共享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主要特征,只有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体现出“大众公平地获取知识信息”的理念。也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特色性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赢得更多的用户和市场,个体图书馆建设应遵循有特色、有重点、专门化的信息资源体系。合法性的原则。也就是说遵循知识产权等法律规定。我们要做到:从正规渠道选购正版的信息资源,拒绝盗版的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馆藏信息资源;注意虚拟馆藏建设的合法性,主要是馆藏数字化中的法律许可问题。

三、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建设途径

1.网络环境下馆藏资源载体呈现多元化

但是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信息建设仍居中心位置,不能忽视;印刷型文献的采集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本馆的性质与用户的需求,审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向,集中有限的经费用于重要的印刷文献的购置,突出专业化和特色资源。

2.首先购置如清华大学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权威性数据库的许可权。

这些是做好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衔接的重要工作,并加强商业化数据库的采集与入藏,和对大学商业化光盘文献、数字型文献的采集和入藏。

3.图书馆要实现共建共享的重要工作任务是做好特色馆藏转化为数字化资源的工作。

只有对原有文献数字化才能变传统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施这一工作要依本馆拥有的优势和本馆用户需求,把握原则性、前瞻性、效益性,先易后难地分步实施;要坚持高起点、标准化,尽可能选择与国际互联网接轨的技术,以便联网,实现共建共享。

4.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已成为最大的信息资源载体。

目前,全世界约有40多亿公共页面以及6500多亿深层网络页面,用220多种语言写成,为广大用户使用。面对网络信息的动态性、极易破坏性和大量的信息垃圾,使得整理加工工作十分迫切。因此,应选择可信度高、系统性与稳定性好、符合本馆信息资源建设要求的有价值的网站作固定信息源。

四、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

对信息资源的共同了解和认识、共同看法和建设以及共同利用,就是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1.时展的必然性。

如今的世界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每个文献信息机构,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处在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还要与世界出版体系和学术交流体系发生联系,并进行协助、融合,才能够促进本土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动本地的信息资源共治共建共享的发展和实现。

2.图书情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以“用户至上、读者第一”为宗旨的图书馆,只有通过协调信息资源在时效、区域、部门、数量上的分布,才能使信息资源的布局更加合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并满足用户的需求。信息资源共享因此而产生。

3.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信息时代,建立一个又大又全的图书馆是不切实际的。只有走协调发展、分工协作的共知、共建、共享的道路才是有前途的。从国际图书情报领域看,人们已经走过了一条从馆际互借和藏书分工协调到书目控制,再到馆际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的道路,即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一些图书馆协作体开始利用联机技术继续编目资源共享的尝试,书目利用共同体由此产生。多年后实践证明:以图书馆联盟为代表的馆际合作组织是图书馆之间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有效组织形式,而资源共享的理念又是这些馆际合作组织建立的最初动因和思想指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图书馆服务以图书馆资源为支撑,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字信息资源、空间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等。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在网络环境下,不管图书馆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都不会改变,而且会因其内涵的丰富变得更为重要。

作者:朱凤娟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审计处

知识管理论文:高校辅导员知识管理论文

1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方法

知识是主体对主客观事物属性与关系的反映,是结构化了的经验、价值和相关信息的融合。一般而言,可以将知识根据其属性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TacitKnowl-edge)主要指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载体进行记录的数据、信息,易于学习和传播,是客观知识。而隐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则根植于个人的经验和头脑之中,是高度个性化、难以格式化的,被认为是主观知识,包括了技术诀窍、分析能力、经验和阅历、价值观念、创意思维等等。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已越来越成为财富、资产等的重要获取来源,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的获取和管理。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在国内外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中,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维度对知识管理加以解释。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则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由于隐性知识的自身特点,较难交流和被他人学习,因此对于隐性知识进行发掘、交流、共享和创新,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也就成为了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实现知识管理,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其主要方法集中在五个方面。其一是明确知识管理的目的与框架。即明确要在组织中实施知识管理,全力树立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学习意识,并探索建立一套完备的考核制度和评估体系。其二是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团队组织。即要设立组织的知识主管(CKO),按照不同知识领域组建跨部门的知识团队,定期进行横向交流,分享最新知识,获取和创新观点,提高组织的知识更新活力。其三是建立组织的知识库。即把企业现有的知识资源分门别类,给予提炼和升华,形成组织的知识库,并同时建立知识库更新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其四是运用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即大力在组织内部推行互联网技术、云端存储技术等,以此建立知识管理、共享、传递的信息网络,提高知识管理的便捷性。最后是营造一种知识共享文化氛围。即在组织内部倡导成员的开放式交流、互动式学习,尤其对于知识密集型组织要推动成员进行相互间的知识共享,并把这种开放、互动、共享的精神上升为企业的优秀理念和经营文化。

2知识管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高水准的辅导员工作队伍。以知识管理理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能够有效弥补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领域中专业队伍配置不足量、结构单一、连续性不强、发展出口狭小等问题,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知识管理是提升辅导员队伍自身知识水平的有效路径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对于辅导员的自身知识结构、知识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纵向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班级建设、学生党建等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在横向上涉及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诸多学科,都要求深入了解,能够掌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实施知识管理,可以促进辅导员组成知识分享的网络结构,集合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任职领域、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发展方向的辅导员,有效进行知识共享,激发知识学习、创新的强大动力,不断完成自身知识结构,提升知识水平。实施知识管理,还可以促进优秀辅导员将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进行数据化编码,将这些以工作经验、判断力、创意、价值观念等为主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供其他辅导员学习、应用,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同时,实施知识管理符合当今时代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客观要求,能够促进辅导员根据时代变迁,不断吸收最新的知识资源,将自身打造成为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系统,从而加速自身知识更新换代周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2.2知识管理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坚强保障

辅导员专业化是指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为目标,以教育专业性、科学性为要求,以角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特征,使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逐步走向专门职业和特定专业的发展过程。这种辅导员成长为具有一定理论背景的职业化专家的过程,伴随着辅导员不断强化自身知识学习和积淀的过程。因此,在辅导员队伍中大力实施知识管理,可以通过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使用、存储和交流,促进辅导员针对某一领域,结成研究型团队,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产生科学化的理论成果,构建系统的工作理论架构,克服以往辅导员工作经验化、浅表化的弊端。同时,实施知识管理,还可以通过构建辅导员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促进辅导员持续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辅导员在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实现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的有效融合。从而从事务型、管制型的工作模式中脱离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上,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专业化和专家化。

2.3知识管理是增强辅导员队伍适应高标准人才培养能力的必然要求

知识的载体是人。知识管理是基于人的发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优秀思想。而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就是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孕育。从知识论上讲,人才培养就是科学文化知识传递并内化为学生能力的过程。因此,知识管理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张扬、价值取向多元、对知识的获取能力也更强,频率也更快,这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实施知识管理,能够促进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知识的开放和可持续循环,提高辅导员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换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构建一条闭合回路的“知识链”。然后,以“知识链”为源动力,在对各类知识理论充分学习吸收的基础上,有效优化辅导员工作的管理模式,拓展工作的内涵和路径,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趋势。最终,以此助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2.4知识管理是克服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感的有效方式

职业倦怠是指工作者长期处于巨大工作压力和角色冲突下所表现出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负责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在各种工作压力和角色冲突下,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其表现主要体现为工作情绪衰竭,热情和动力不足;对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去个性化,心态冷漠;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降低等三个方面。在辅导员队伍中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将辅导员从“事务管理者”转变为“知识工作者”,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效率性,有效减少工作中的无用功环节,从而降低辅导员工作的压力感。并可通过连续无间断的创新,降低其自身的疲劳感,有效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同时,通过实施知识管理,还可以促进辅导员走上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路径,打造具有一定纵深的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工作成果的价值度,强化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降低其职业倦怠情绪。

3基于知识管理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

以知识管理为导引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必须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应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创造有利于知识传播、分享、创新的体制和氛围,挖掘辅导员自身知识潜能,增值工作中的智力资本因素,以此更好地为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大局而贡献力量。

3.1建立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相关机构和技术基础

在辅导员队伍中实施知识管理,首先要建立有利于知识资本高效运行的系统架构,引导辅导员实现从简单事务型工作人员向知识集约型工作人员的转变和突破。为此,一是要在建立辅导员知识管理领导机构。在学校层面,可以由校学生工作部门牵头,设立专门岗位,承担知识管理专员(CKO)的职能,协调全校辅导员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学院层面,可以设立兼职知识管理负责人,和学校对接,从而形成学校、学院一体化的知识管理组织运行体系。二是要打造知识管理的相关技术支持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辅导员共同参与的网络知识分享体系。积极利用最新的云端传输技术,实现辅导员工作知识的实时快速存储和共享。充分开发和升级现行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在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借力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库,建立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辅导员工作知识的专题数据库。有一定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不同学校之间的校际辅导员知识分享平台,定期上传资料,促进工作交流和知识共享。

3.2建立辅导员工作高效访问和共享的知识库

所谓辅导员工作“知识库”,是指基于知识管理的理论,将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等进行及时梳理而组建的知识空间,以此来减少未来工作过程中的学习曲线,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辅导员工作知识库,可以有效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更新换代,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为此,一是要整合辅导员工作知识资源,将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理论层面的显性知识和经验层面的隐性知识加以归纳分类,进行集中整合。并且建立的工作知识库要有智能筛选和查找功能,方便辅导员进行检索学习。学校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保证知识库建立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二是要积极整合境外数据资源。在有效收集国内辅导员工作知识的基础上,指派专人定期查阅欧美、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教育、心理健康、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最近研究成果,加以翻译、摘要,导入知识库中,供辅导员学习、分享、交流。三是要建立辅导员知识库和手机的同步功能,探索知识库信息的自动订阅、集中推送、工作圈分享等功能。尤其是要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背景、跨办学层次之间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知识库联盟”,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拓展辅导员工作知识库的外部空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建立辅导员知识库,进行知识分享的同时,必须要高度重视保护知识库的个人“知识产权”,从而保护辅导员积累、创新理论知识体系的积极性。

3.3促进辅导员积极开展隐性知识分享

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显然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组织的优秀能力建立在隐性知识基础之上,所以知识管理的优秀内涵是发掘组织成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然而辅导员工作的隐性知识往往表现为个人技巧、魅力和经验等,根植于辅导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经验之中,不易被编码和识别,更不易被有效表达和学习。因此,实施高校辅导员队伍知识管理,更多地要聚焦于隐性知识的有效学习和共享。为此,一是要积极搭建辅导员工作队伍之间的有效对话机制,打造辅导员沙龙、辅导员工作坊、辅导员论坛、辅导员师徒结对等平台,通过相互交流、主题研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促进辅导员队伍之间的经验分享。二是要组建带有一定科研项目性质的“知识联盟”或“实践社区”(CommunityofPractices),由若干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共同参与,在就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探索研讨的过程中,实现隐性知识的横向传播和代际传播。三是创新形式,设立辅导员“公开课”。按照教师实施公开课的要求,组织部分优秀辅导员开展班会公开课、学生谈心谈话公开课等,邀请其他辅导员旁听学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进行现场视频录像,后期加入专家点评环节后上传上网,打造辅导员公开课的网络分享平台。

3.4营造辅导员队伍中知识分享的浓郁氛围

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将组织转型升级为学习型组织,从而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传播、创新和分享体系。而实现这种转型升级的前提在于建立一种倡导知识分享的浓郁氛围和组织文化。为此,一是要塑造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物理环境。学校和学院要突破原有辅导员办公室的传统物理架构,创建开放性的办公环境,减少独立办公室和传统“格子间”的办公格局,以此促进辅导员相互之间的开放研讨、深度会谈、经验观察等。二是要强化辅导员的专题培训。实施辅导员知识管理“培训菜单”制度,设立相应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要求辅导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学分数量的课程学习,通过培训引导辅导员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知识分享机制推行过程中的“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个人推动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期以命令带动式为主,当成果出现后,要逐步转向利益诱导式,最终演变为个人推动式。这样的演变过程,也正是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过程,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辅导员恰当的自我定位、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团队共同愿景,从而营造一种开放、互动、向上的组织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文化氛围。

3.5建设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所谓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就是对于辅导员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价的过程。按照横向维度可以分为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和组织绩效三个方面,按照纵向维度可以分为知识管理结果、知识管理过程两个方面。为此,一是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化监控,在项目开始前要进行现状诊断,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实时跟踪,项目实施完成后要进行及时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从而形成“诊断—跟踪—评估—改进—优化”一体式的知识管理循环体系,做到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相结合。二是要注重不同层次辅导员知识管理的评价。既要评估个人做的效果如何,又要评估所在团队做的效果如何。在评估结束后,要进行及时奖励,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更多辅导员参与到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来。三是要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效结合。由于知识管理概念的抽象化,因此在考核评价过程中难度较大,必须首先建立一套适应于本学校和本学院的定量考核机制,从、参与知识共享活动数量、科研团队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积分排序;同时,又要对工作团队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实际效果加以定性化评判,以此树立范例与典型,为其他辅导员和团队确立可以借鉴、学习的目标。

作者:宁德强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知识管理论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管理论文

一、教师为何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定位局限及困境

分析传统教学理论对教学方法的理论规定,“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等”。从中可以解读出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其一,具有浓烈的目标导向性,即符合于既定的教学单元、课时目标的要求以及讲授固定知识点的需要;其二,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即要求教师、学生必须共同遵守、遵循这些方法、步骤以及策略。反思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规定,其自身存在着过度的预设性、机械的程序性和僵硬的固定性等诸多内在局限,而消解与隔离了教学的生成性逻辑。传统教学理论之所以会面临这些理论的局限以及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法试图“建立一个基于演绎或归纳之上的完美的逻辑系统;但事实上,它是建立在残缺的或虚假的基础之上的,……遵从机械论的和决定论的模式来考察世界的学说只是一种虚假的合法性”。这种虚假的合理性势必引发以下问题: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在这种教学方法面前,教师完全受制于这种外在的、预设的和固定化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角色自然成为教科书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的机械程序的忠实执行者与搬运工,这势必将教师的反思精神、批判意识等从自身剥离,而最终丧失了教学的智慧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彼此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美国课程学者BernardRicca曾明确反对这种在教师熟知学生学习情况与状态之前便提前选择了目标、评价以及课程,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缺席以及不在场。

(二)超越传统教学方法的内在局限———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

产生上述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理论在寻求一种关于课堂教学的普遍性知识的同时,却带有根深蒂固的简单性思维,忽视或遗忘了教学实践本身固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教学实践中学生、教师、学科知识和课堂情境之间的互动,进而产生教学实践中无穷的丰富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由此也引发了传统教学理论不得不面临一个悖论———“复杂情境不是被有效控制了,而是被有效逃避了”。也就是说,“试图以僵硬模型适应管理和操作的需要,来描述一个复杂系统,就像试图用一个不能弯折的木板覆盖一个球:我们连必须的合格目标都完全不能达到”。于是,消解传统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的简单性思维与教学实践所内在的复杂性便构成了鲜明的冲突,呼吁着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明确预设、正在执行或所潜移默化的个体性、缄默性等形态的教学知识进行知识管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将其不断地显性化、明晰化以及编码化,并分别从学生的角度、教学情境的角度、教师自身的角度以及学科知识的角度将其创造性地生成、自组织性地转化。这期间,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看作了一种待开发、亟待管理以及不断动态转化的知识资源;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机械执行者、实施者渐渐转化为反思的实践者以及自觉的管理者,学生也会成为主动影响教师教学方法改变、转化的参与者与行动者。也就是说,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并非单纯将教学方法进行简单叠加或随机转变,而是将学生、教学情境、学科知识以及教师的反思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并共同构成了教学方法产生、实施的关键因素。整个进程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弹性化、情境性、适切性、生成性以及复杂性,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生成性也由此得以恢复与实现。

二、教师如何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

依据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型,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至少涉及对教学方法的表征、编码、转化以及分享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之间彼此联系、相互递进又不断更新、循环反复。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教学方法的表征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实现对教学方法的自觉省察,其表征的途径至少包括:一是教学故事的叙述。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故事和课堂情境的具体描述,从而对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反思;二是教学案例的整理。教师通过对教学故事或事件为素材的教学案例的整理,来对其中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由此实现将教学方法的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自觉的形式;三是教学生活的分析。教师通过对自身专业成长生活史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发觉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地位,由此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并逐步深度地清晰化。

(二)教学方法的编码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对所觉知的各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分类、编码,实现对其理解、反思的条理化与清晰化。编码的分类可依据教学的宏观、微观层面,教学方法可以区分为: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讲授法、讲读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和阅读指导法等。依据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可以区分为:备课、导入、授课、提问、答疑、处理突发性事件以及课后辅导等方法。确定了教学方法的分类标准之后,教师便将教学设计中所预设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分门别类地编码,为下一步实施课堂教学场域中对教学方法的转化提供明确、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方法的转化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对所预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动态性的生成,以此消减乃至消除由于教学展开前的教学方法的预设而诱发的简单性趋向。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持的是:一方面为反思性思维,即对预设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权衡利弊;另一方面为开放性思维,即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保持“悬置”,对教学的展开保持一种动态、开放的思维,等待教学实践的延绵与持续。教师实施对教学方法的转化可以依据以下维度:一是学生的维度。教师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体参与、言语提问以及神态表情等反馈维度。二是学科知识的维度。教师要依据课堂情景中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史、学习体验相联系的情况以及师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进度、程度等;三是教学方法的维度。正如费耶阿本德(PaulK.Feyerabend)曾指出的:“每一种方法都既有其一定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有必要考虑课堂中对预定的教学方法的自身长处、局限以及实践中的实施状况等。四是课堂情境的维度。课堂情境中“,没有一种经验情景能够永远把它的这种最后特征保持不变,因为构成这个情境的互相关系就是一些交互作用的状态,而他们本身也是变化不定的”。教师依据课堂情境中的突发性事件、随机影响以及各种关系变量的角度,审查教学方法的使用境况以及由此确定是否进行更改的必要。最终,依据上述四个维度,教师“对实践情景进行反复讨论权衡,以对情景获得‘一致性解释’,最终做出切当的、一致性的行为决定并执行所做出的决定”,并最终实现对预设的教学方法加以适应性调整与转换,对教学方法做出弹性化、生成性的设计与改变。整个过程体现出所经过知识管理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学生、学科、课堂共同交汇融合而自组织生成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分享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整理何时、何地、何种理由进行了教学方法的转化与调试的记录,或教学方法转化发生的情境或缘由,亦或是基于学生、学科知识以及课堂情景等之间的何种关系考虑而进行的教学方法的转化等。通过这一环节,一方面将上述教学方法知识管理的过程形成各式各样的交流场,实现了教师彼此之间通过相互交流个人实现转化教学方法,以此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学校组织的层面;另一方面,教师个体自身在反思与创新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的分享,了解到不同教师的知识管理,可以此获得相关教学隐性知识,从而帮助自我反思。

三、教师何以实现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

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体现出教师扎根于自身课堂教学场域,自下而上地从事学生研究、教学反思、课程审议以及课堂领导等的行动研究。教师实现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至少涉及以下条件:

(一)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增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敏感性

长期以来,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与课程统一管理方式等因素的钳制,我国教师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的教学身份与角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多局限于考点的掌握与背诵,这也直接导致教师普遍信奉固定性、统一化的传授法、讲解法为教学中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认为毫无必要对其反思或加以质疑,久而久之导致了教师严重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以及相关于课程开发、领导与生成的知识和能力。而教师实施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则势必呼吁提升教师自身课程意识的必要与必须,从而教师才得以从整个课程系统、课程过程的视角,一种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自觉意识审视教学方法的使用与转化。此外,课程意识的提升也意味着教师逐步摆脱作为固定、静态和机械的教学方法执行者的角色,而是要在课堂实践中基于课程运作的整体视域动态,主动以及参与式地反思、建构以及领导规划教学方法。

(二)构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体系,实现教师知识管理的专业养成

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既是一项依托自身课堂教学场域的实践活动,同时更是一项理论参与的专业活动。这便要求教师不仅应清楚自身所掌握教学方法的样态、种类及其功能所指,还需明确其产生的背景、自身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同时还需要理解教学方法知识管理的意义,以及如何将教学方法进行表征,如何将教学方法按照理论逻辑或实践逻辑进行分类、编码和如何对所设计、预设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转化和生成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单凭教师自发的实践经验可能缺乏理论支撑,而最终导致低效重复或机械形式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构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体系,增强中小学教师与教育学研究者的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教育研究者与教师一起合作、扎根课堂,向中小学校提供知识管理的相关咨询和建议,帮助教师完成自身教学知识的更新、管理以及重塑。而且,两者间的合作有必要建立在寻求相互对话、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两者间的共识与视域的融合。

(三)构建学校知识管理体系,配套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管理的制度条件

学校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为教师个人层面开展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与条件供给。这一知识管理体系促进了教师个人层面与学校层面知识管理的相互互动与彼此促进,最终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提升与发展。具体来说,学校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至少需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一是变革学校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有必要构建扁平式的学校知识管理和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将学校知识管理、组织的决策权向学校管理、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以此提供给教师充分的参与权、决定权,从而改变阻碍知识共享、交流的组织结构。二是建立知识管理的奖励机制。有必要构建学校知识管理的奖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从而推动学校整体的知识共享与创新。三是创建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学校文化。构建旨在崇尚知识管理、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分享的学校文化,打破教师思想封闭、合作意识淡薄的思维模式,由此实现教师通过相互交流、合作与分享,不断将个人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转变成为学校层面相互分享的知识资源。

作者:李舒波 单位: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知识管理论文: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论文

一、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档案记载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和智力资源,具有信息和知识双重属性。当档案馆形态发展到数字档案馆这一高级阶段,数字档案馆不再是单纯拥有或存取档案信息的场所,而是组织档案信息交流的中心,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知识信息中心和重要的知识宝库。那么数字档案馆的知识管理,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发展,通过把对数字档案资源的单一的信息管理,转变为对包含在数字档案馆里的信息、知识等各种要素进行综合管理,尤其注重对数字档案知识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最终实现档案知识信息功能与效益的最大化。简单来说,数字档案馆的知识管理就是更加注重隐性知识的开发、人力资源的发掘和数字档案利用服务的深化,为实现知识的共享和转化提供新的途径。

二、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的意义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档案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扩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成为数字档案馆的最新职能。面对机遇与挑战,档案馆只有实施知识管理才能促进其新的发展。数字档案馆的知识管理,是在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下,借助于网络和高科技设备等手段,档案馆开展知识资源的获取、整合和开发利用等服务。它将一改传统的档案工作结构,突破简单的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模式,转向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其次,数字档案馆实质上是一种开放环境下面向用户的网络化数字资源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既有整合的知识,又有参与知识整合的管理者,还有参与整个运作的知识管理模式,它一改简单通过资源管理向用户提供零散、浅层次的一次信息,转向为用户提供有序的、深层次的系统知识服务,这就构成了一种新的知识型实体,而知识管理就是根源于这种体系并被创造出来促进其本身发展的一种最佳模式,这早已在其它多种知识型组织中实践过。再次,传统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已初显成效、循序渐进,但是又很难达到另一个新的高度,服务要深化、资源要共享的设想还是遥不可及。因此,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迫切需要添加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元素,而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它的注入,将突破原先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固有的思维,给数字档案馆建设以重要启示,带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上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其生存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三、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的策略

1.加强对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的认知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强烈要求档案馆服务层次的提升,真正发挥数字档案馆知识信息中心和知识宝库的强大作用。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如何才能使知识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以满足人们对知识更迫切、更复杂的需要成为档案部门的首要任务,而数字档案馆只有积极实施知识管理的运作模式,通过对包括档案信息在内的所有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并提供利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档案部门在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上必须统一思想、加强认知、达成共识。

2.创新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的工作机制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完善,而且是对现有档案管理体制、服务体系的全面优化和深层次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才能有效实施数字档案馆的知识管理。数字档案馆的知识管理应强调知识资源管理、知识服务中人文因素的研究和运用,而不是仅仅强调技术。围绕知识管理目标确定工作机制:一是确保档案管理人员能管理好档案知识;二是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利用,增强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开发新的知识产品,以满足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真正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共享。

3.获取和转化数字档案馆的隐性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是最关键、最具有竞争力的资源,是数字档案馆能否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数字档案馆应更加注重对隐性知识的收集、加工、提炼与服务。隐性知识主要是指档案人员头脑中所包含的直觉、知识、阅历、情感等(如一些重要的传统工艺、技术诀窍、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等),因此知识管理强调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实际是注重对数字档案馆中人的有效管理,鼓励其头脑中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创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要求档案人员能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破传统束缚,更新陈旧观念,探索新的信息规律,以新的视角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使其隐性知识得到更好地发挥、交流和增值并转化。所以数字档案馆承担着及时将隐性知识获取出来并共享,转化为社会记忆,缩短隐性知识显性化周期的任务。

4.深化数字档案馆的知识服务

档案馆历来把“为利用者服务”作为最高宗旨,但落实到行动上往往只是满足于提供表面的“你查我找”等浅层次服务。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远远不够的,数字档案馆的发展需要更加强劲的动力支持和更为有力的保障,尤其在数字档案馆中引入并推行知识管理后,只有把知识服务当作数字档案馆的首要目标和最高标准来追求,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知识需求。数字档案馆的知识服务是一种面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知识应用的服务方式,是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的高级形式,服务的高知识含量是其优于传统档案馆的主要特征,因为知识服务“是在运用馆藏档案信息的同时,大量吸收并运用馆外各种非档案信息和档案人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从一定意义上看,数字档案馆的知识管理是通过整合馆藏档案信息等显性知识,综合档案人员的隐性知识,依靠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动,发挥数字档案馆强大的知识库作用,为利用者提供更为有效、更广泛的深层次的知识服务,从而充分实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同时,数字档案馆在综合利用显性档案信息与隐性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以用户的知识需求为导向,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层组织,揭示并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形成知识产品,提供知识与价值服务。

5.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档案馆文化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而智力资源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焦点。数字档案馆注重对人的管理,关注人获取和整合档案的能力,对人的管理是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的优秀。只有充分调动档案人员智力资源的发挥,才能真正提升数字档案馆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知识服务能力。首先,要重视档案馆员的作用。因为档案馆员是把档案资源与利用需求对接起来的桥梁与纽带,只有通过档案馆员的积极努力和对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组织创造,才能满足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因此,要积极为档案馆员提供有利于实现自我提高的良好环境,支持个性发展,促使其潜能和信心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知识管理以知识共享为目标,通过知识的应用来创新更多的知识,创造更多的效益,数字档案馆应创造一种知识学习、交流与共享的氛围,鼓励每一位档案人员能充分发挥潜能,乐意分享创造性的想法,勇于提出新的建议,通过相互间不断地交流学习、吸收改进,激发档案集体的活力,最终达到群体知识结构的优化,从而增强数字档案馆的整体知识管理水平,提高团队知识服务能力。

作者:周玉香 智通海 单位:盐城工学院档案馆

知识管理论文:企业文化创新及知识管理论文

1.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创新及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

1.1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特征

在新经济时代,人是最为活跃的生产力,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不再只是经济创造的主体,而被创新性赋予了多重时代内涵与特征。首先是以人为本优秀价值观的树立。以员工为最基本视角,协调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问题,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其次是通过文化创新来提升员工的素质,实现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三点是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只有企业管理者拥有了文化自觉性,才能指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及知识管理高莹(国网宜昌供电公司,湖北宜昌443000)导企业发展,成为真正优秀的企业家。最后则是要体现文化主导性,提升企业文化创新的地位,转变为企业发展中的主导性因素,大力培育发展企业文化。

1.2新经济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知识是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起来的经验与总结,不仅是他们思想、价值观等的集中体现,更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新经济时代,基本的要求与素质是对知识的尊重与崇尚。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升自身的科技知识含量,才能实现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与企业内部的改革完善,抓住发展机遇,锐意迎接挑战。对于企业职工来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企业也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完善的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具体内涵是指通过文化氛围的创设与知识教育,转变员工传统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优化企业内部环境,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创新以及知识共享性的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全体成员的协作与集体智慧的发挥,最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增加这一终极目标。

2.当前企业文化构建与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企业当前的发展战略存在不足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一定要贴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发展战略,因为无论企业的规模如何,具有指导意义的发展战略都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我国企业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战略定位方面就存在较大的问题。战略定位应该包括市场与行业两大方面,但是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模式较为单一,通常都针对企业的市场发展与扩张,甚至会出现盲目扩张的情况。部分经营管理者对发展战略制定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片面化的或盲目的认识都会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当前企业发展战略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战略的实际指导性意义不足,导致在实施时形同虚设,不仅不能达到发展指导的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领导层的权威,也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

2.2管理者队伍本身建设存在问题

关于企业内部的文化体系建设与知识管理的工作开展,领导人与管理者队伍的建设以及思想觉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有些中小规模的企业由于经营业务简单、管理职能单一以及整体规模小等因素,导致管理者在创建企业文化体系时没能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规划。一旦企业的业务得到大规模的扩展,企业文化就呈现出与之相背离的局面。其中一方面就是员工思想的调动以及员工归属感的建设。综上,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管理者队伍一定要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与管理基础。

3.企业文化创新及知识管理的落实对策与建议

3.1转变企业战略发展模式,推动企业创新改革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良好的战略方针是指路明灯。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模式的转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在全企业领导及职工心中树立起学习型的战略理念。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市场要求企业更加注重知识的更新与累积,并在知识化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落实相关教育理念与措施,力图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型组织。二是国际视野战略理念的树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资源、劳动力的分工协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了适应市场发展趋势,企业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即国际性战略理念的树立。对于企业而言,要注重国际市场的开拓以及精通外语的员工的培训工作,在实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的前提下,为企业跨国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团队型的战略理念的渗透,对于企业而言,不只是一个组织,更是一个具有强战斗力的团队,而企业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内部团结一致的基础之上。

3.2加强员工培训,实行人才激励式管理

知识管理理念强调的是每一个员工都能基于自身的智慧、能力、技术等为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就我国当前的企业普遍状况来看,无论是领导层干部,还是基层员工,都存在着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技术亟待提升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塑造全新企业文化,创建知识管理体系,就需要鼓励、提倡并为员工的学习创设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激励管理模式。首先要加强人才管理,体现对知识、对人才、对技术的重视,把人才提升到决定企业发展成败的重要战略地位上。其次要通过相关激励措施的实施来进行管理,如实行人才奖励制度,并创新分配制度等。

3.3创新性企业文化塑造的途径

企业文化的创新要适应时展的需求,也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塑造的要求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背离,存在较大的分歧,严重阻碍了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因此,我国企业的文化改革与创新应该是一个创新、整合、提升的过程。企业领导及员工的观念转变是工作的重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解决观念问题,首先是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企业发展为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其次是明确树立企业的发展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完成工作任务。最后是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只有基于这样的机制,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4.结语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变革了我国的政治经济现状,也引发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浪潮,使我国的传统企业面临着全新的市场挑战。我国的市场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与完善,但是要想继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必须要适应时展的潮流。企业在进行文化创新以及知识管理时,一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切合实际的可行的发展道路。

作者:高莹 单位:国网宜昌供电公司

知识管理论文:高校范式档案知识管理论文

1档案知识管理范式的内涵

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它的概念和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SamuelKu-hn)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档案知识管理范式是在批判继承原有的档案史料管理范式、档案实体管理范式、档案信息管理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主流管理范式,是一种社会化了的“范型意识”,与以往的管理范式不同,它以知识服务为优秀和最终目的,千方百计地为用户寻求“答案”,满足档案用户多层次、多方式的需求;以整合档案显性知识,挖掘隐性知识,并使之显性化为管理对象,注重档案知识价值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实现;它既重视档案工作者的智力成果,强调保护档案知识权益和分配,又重视成果形成过程的管理和创新,在重塑档案管理思维和文化显化,推动档案自身专业生命和专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档案知识管理范式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启示

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基石,是高校重要的知识资源,具有原生性和唯一性。高校档案管理本身就是对学校历史知识的记录和当前知识的管理,既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统计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工作,也包涵对档案资源隐性知识的挖掘、加工和开发利用工作。档案知识管理范式的知识优秀向度、“人本”向度、技术的传承创新以及文化显化向度,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唯有树立知识管理理念,融会贯通显性与隐性知识,挖掘隐藏在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集成化,知识创新常态化,推进知识“螺旋式”纵深发展,扩大知识共享,重用知识型人才,创建学习复合型档案团队,高校档案事业才会蓬勃发展。

3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档案知识管理范式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管理范式,它代表了当前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由于社会和高校自身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3.1档案管理重传统,轻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档案以传统经验管理为主,创新理念比较淡薄。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不重视,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也较薄弱,档案工作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档案人员管理观念滞后,片面侧重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等传统的“保管”工作,忽略了档案的开发利用,档案管理呈现封闭半封闭状态,不利于新知识的吸取和新技术的引进,高校档案发展进程比较缓慢。

3.2档案服务重形式,轻人本

在档案的服务利用方面,档案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消极被动地等人上门查档,借阅手续复杂,手工查档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档案用户快速阅档的需求;档案的利用囿于纸质案卷,电子文件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档案用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服务对象局限于校内单位和师生员工,社会服务项目较少,档案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不利于档案资源共享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3.3档案队伍重使用,轻培养

档案队伍的素质是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档案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理论水平有待提升。档案人员外出调研学习,参加业务和理论知识培训的机会较少,对档案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和档案发展方向了解不多,档案队伍创新能力较弱,急需补充创新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理论知识丰富的档案人才,以及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从事网络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高技术人才。

4高校档案知识管理范式的研究与实践

档案知识管理范式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调适变化。它“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个理论学派”,指引人们在档案管理实践中逐步揭示和确认档案领域潜在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并通过档案学者和档案管理主体之间的互动,探求档案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联系,塑造档案共同体的主体意识,增强档案理论整合度,提高档案管理的现实功能和服务利用功能,确保档案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4.1摒弃滞后的管理理念,树立知识管理理念

高校档案管理应摒弃“重管轻用”的传统管理理念,树立知识管理理念,不仅注重丰富馆藏资源,积累显性知识,而且重视挖掘潜藏的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集成化,知识服务优秀化。野中郁次郎精辟地指出,正是由于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或者形象地说形成了一种“知识螺旋”运动,新的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企业才会获得持续不断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智慧。高校档案要赢得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注重知识创新,激发档案人员所蕴藏的暗默知识,重视由暗默知识所引发的知识创造,鼓励个体亲身体验、切身领悟和共享知识活动,通过档案编研、课题研讨、项目合作、会议交流等形式交流工作经验,分享个体技术诀窍,提升团队理论水平,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整合显性与隐性知识,开发档案知识产品,高校档案工作才会持续健康发展,档案知识服务的最终目的也才能实现。

4.2继承优秀服务传统,创新现代服务机制

我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吴宝康教授说过:“档案必须利用,通过利用来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社会服务,并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档案的自身价值。”高校档案是高校最宝贵的资源,只有通过服务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在知识管理范式“人本”向度的指引下,高校档案人员要转变观念,树立“以档案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传承手工服务方式的基础上,拓展服务利用方式,提供电话、传真、邮寄、网络、预约等多项服务,满足档案用户多形式的利用需求;丰富档案服务内容,增加电子查档、信息审核、出国材料翻译,网上案卷浏览、复印、利用等服务内容;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实现档案人员与用户直接的互动交流,及时收集案卷利用反馈信息,调整完善档案服务机制,为档案用户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扩大档案服务范围,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开展与校内单位、校外企业、国内外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最先进的服务理念,把握最前沿的档案发展动态,借鉴现代档案开发利用方式,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把档案推向社会,发挥档案的社会价值。

4.3注重技术传承创新,创建学习创新型团队

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高校档案工作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重用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吸引人才参与档案管理工作,并学习前瞻的管理理念,培养团队和创新意识,注重知识、经验、技术、智慧的传递分享,加快技术创新。注重团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操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培训学习,以提升档案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创建业务精、技术高、能力强的学习创新型团队,确保高校档案事业蒸蒸日上。

5结束语

档案知识管理范式作为知识管理时代背景下催生的新范式,同其他管理范式一样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是一种社会化了的“范型意识”,是共同体价值信念和价值信仰的体现,但它又不同于以往的管理范式,它以知识服务为优秀和目的,体现了关注知识价值、重视提供知识、强调应用知识的思想理念,反映了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高校档案工作者唯有牢固树立知识管理思想,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加快档案开发利用,提高技术水平,创建一专多能的学习创新型团队,高校档案工作才会在信息时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张爱新 牛庆玮 万启存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档案馆

知识管理论文:高校学习型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一、建设以知识管理理念为基础的学习型图书馆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实施知识管理

要想建设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学习型图书馆,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知识管理和学习型图书馆的认识。需要提高对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图书馆的认识。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信息进行知识管理,要建立流程管理方法科学的知识库,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要与当前的发展的环境相适应,要确保不同种类的知识能够相互转化,促进知识有效流通,要发挥出知识管理积累、转化、共享与保护等基本职能。同时要在图书馆内部适当开展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图书馆理论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让图书馆员了解到学习型图书馆的真正含义与特征,使其认识到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重要性,逐步探索与掌握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有效方法。积极引导广大图书管理者把以文献为本的理念转变到以知识为本的高度上,要注重对知识、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从以往的收藏、借阅图书,转变到信息资源与知识库的建设,重视图书馆在建设研究型高校中的作用;从传统的服务与封闭式管理;转变到现代化服务与开放式管理;注重对新知识、新观念与新技能的吸纳与掌握。

(二)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学习型图书馆的建设中要重视对数字数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知识数据库的建设中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能够极大提高知识的编码、传输、储存以及扩散的速度,降低成本。注重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图书信息描述、管理与服务的网络一体化,通过对元数据的大力应用与普及,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组织研究,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数据库系统。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要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使数字图书馆更好发挥出提供知识的增值服务。

(三)推行学习交流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学习型图书馆是一个知识型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中,图书管理人员承担着巨大的责任,知识管理与服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建设学习型图书馆,需要在相关管理部门与服务团队中推行学习交流机制。一方面,促进图书馆的内部知识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一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共享利用,提升学习型图书馆知识价值量与价值。另外,由于人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想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学习型图书馆,需要拥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知识、信息素养,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与知识的创造者。高校在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同时,要注重对管理人员培养,加强管理人员终身学习与岗位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管理、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二、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是是知识的管理者,同时也是知识管理的对象,因此,要重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加强对学习型图书馆的建设。高校图书馆需要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出学习型组织,提高知识管理的作用,通过知识库的建立与知识转移实现图书馆信息知识的共享。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学习型图书馆的建立,加强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体系的建立,实现知识信息的有效共享,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能力,促进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亚丽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知识管理论文:资源规划视域下的知识管理论文

一、知识管理平台的简述

知识管理平台主要指知识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有关信息技术和组织内的工作人员,完成制度管理和团队运作及经验交流。而知识管理的改革主要是充分分享组织文化,从而系统的转移和分享知识,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为便捷、快速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的流通和分享,进而实现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健全的知识管理一定要具有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也就是企业想要具有健全的知识管理体系功能,就一定要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可是,制定知识管理的平台仅仅是提供知识分享和知识积累的工具,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知识文化的分享,然后形成一个有效学习的组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制定知识管理平台就要消耗企业许多资源,对于怎样创建知识管理平台,曾经有人提出很多要注意的问题,包含的内容如下。怎样加强系统的可用性,比如怎样加强工作人员利用系统推动组织学习的氛围。怎样整合信息技术和工具或是网络技术的知识管理。怎样实现工程流程和产品之间的持续创新。怎样成功的改变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创建一项导入系统,就意味着引入一项制度,而企业投入的有关资源,除去有形的硬装置之外,还包含人力、组织的合理调整及流程的变化等有关无形资源。另外,促进知识管理还要凝聚共识,创造一个分享和学习及信任的先进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管理的理想目标。

二、企业资源规划和知识管理平台的相关性

导入企业的资源规划和创建知识管理平台相对企业来讲,全是信息科学技术战略的利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知识管理系统必须利用以信息的整合系统和数据库作为关键选择,将信息科学技术显示在知识管理方面。当前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导入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有关系统,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的规划。因此在创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前必须了解资源规划和知识管理平台在导入条件方面存在的而差异。现阶段,企业资源规划依然是经过信息可U型额基数的整合和有效的管理信息完成成本的控制,将提升产能、减小成本、高效能作为取向。同时知识管理主要是透过知识完成分享和学习,推动流程的创新和改进。企业导入资源规划(ERP)的主要目的就是持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运用知识管理体系把企业知识输入到资源规划(ERP)系统中,并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已有的优秀能力,能够持续坚强企业的优秀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知识管理主要是用来适应企业变革的一项战略,积极完成知识管理的企业可以有效的应对所有变革,长期展现雄厚的实力。由于知识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尽快适应外在的环境和新的经营形态。只有创新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企业才能够在企业变革过程中取得成功,才可以在知识时期利于不败之地。成功的知识管理和企业资源规划全离不开变革,而企业资源规划必须配合企业的流程再造,知识管理可以为组织促进变革。因此创建知识管理平台对于企业的资源规划有着深远影响。创建知识管理平台提高企业的资源规划系统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经营绩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企业在创建知识管理平台过程中,对组织工作人员和营运流程及信息科学技术投入大量的资源,那么企业的资源规划就会变现的更为合理。另外企业在创建知识管理平台过程中,要组织和主管一定要大力支持知识管理的实施,可以制定相对标准的奖励体制充分激励工作人员分享知识。而在运营的流程方面,一定要对知识管理的导入完成变革,而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也要把不同的系统完成整合,降低重复作业,从而呈现更多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资源规划系统有关表现力。资源规划(ERP)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的优秀枢纽,ERP系统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资源规划(ERP)在硬件和软件的导入全代表一项流程的创新,各个流程在管理知识方面或是内隐、或是外显,可是全可以直接影响ERP的再造程度和绩效,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知识利用在企业的运行系统之中,同时利用知识管理的漩涡形式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的智能增长,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可以实现企业运营的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作者:廉晶晶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

知识管理论文:新时期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一、知识管理同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密切联系

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来合理配置、使用图书馆中的各种人、财、物、知识信息等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对知识信息不断变化的需求,以此提升图书馆各项职能、服务和作用。它同以往的图书馆管理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①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不像以往的图书馆管理那样以传统的管理学为基础,而是建立在知识管理理论之上。②图书馆管理多是一般的事务性管理,着重对已编码对信息进行管理和与维护;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围绕着人力资本管理这一优秀,坚持以知识的服务、创新为直接目标,不断推动知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③以往的图书馆管理以人员、文献材料、设备、经费、馆舍、技术方法等图书馆资产为管理对象,偏重于物质领域;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对馆藏知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物资资源和图书馆文化等资源要素的管理和维护,更偏重于知识信息层面。一定程度而言,知识管理需要图书馆建立一定的机制、方式和途径来共享其所具有的各种知识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信息。这需要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能力,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来预测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能够对用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准确、适合的反应,从而服务用户和市场。当然这需要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员工的聪明才智,以及社会新知识、市场新信息;也需要强化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传递;更需要把握好各种知识信息间的关联、交互与转换。当然,这不是要否定、抛弃此前的管理理论或方式,因为知识管理理论与当代信息处理技术并不排斥传统的经验管理,而是努力于把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整合、转化为图书馆的重要生产力,通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大力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社会效能,进而实现知识成果的人人共享。

二、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图书馆的改革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图书馆管理主体相对独立,图书馆网点布局下延,信息资源共享日益扩大、服务规范逐渐统一、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基层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持续受到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呈现出飞越式发展,人们对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方式和知识信息传播体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然而,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仍存在诸多困境。

1.旧的政策和体制依然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

从而导致图书馆发展中地区间、单位间、级别上、服务上的不平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不到及时建立健全;由于小团体利益的膨胀,一些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公益目标,加之官僚作风的存在,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缺乏创新和活力;有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虽有法人之名,却无法人之实;而运行成本过高、责任机制欠缺、产权关系不清晰、制度供给不均衡,则导致了发展资源不足、图书馆运营艰难。

2.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购置费已经超过纸本资源的购置费,网络信息服务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亮点,以其高效、便捷、新颖等特征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和好评。但是,数字资源和纸本资源之间、传统文献和网络服务之间又相互隔离、缺乏关联。由于集成型数据库中全文期刊的收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而数据库商又捆绑销售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使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和服务一体化进程受阻,数字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前景堪忧。

3.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

虽然各种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日益增多,但是却越来越无法集成全部的业务功能,各类信息和管理功能之间缺乏良好的融合、对接,系统操作相对复杂,一些信息服务获取相对困难,使得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由于系统开放性和接口设计中的问题偏差,不仅存在重复登录、使用不便的问题,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困惑,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难度,大大影响到后续的资源和服务整合。

4.云计算在图书馆管理中给图书馆使用和选择信息服务的内容、工具和平台提供最大方便

也面临诸如优先访问权风险、管理权限风险、数据处所风险、数据隔离风险、数据恢复风险、调查支持风险、长期发展风险等7大风险,“审计、账单、备份、数据、接口、法律、位置、安全、服务、标准”10项权利义务成为云计算用户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系

什么样的图书馆价值观念,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图书馆管理行为模式和任务目标,这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对于图书馆管理价值的认识,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基于图书馆与图书馆管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图书馆的价值就在于它储存、传播情报知识,满足了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各种需求,以及发挥出的社会教育作用。只有实现了图书馆价值,图书馆管理的价值才能最终得到体现,即:图书馆管理者在遵循图书馆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其已有的资源设备,有效地改造、发展图书馆,从而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作为客观的图书馆管理活动,以其功能和效用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才是图书馆管理的价值所在。图书馆管理活动既要在外部协调与整个社会的各种联系,不断摆正图书馆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拓展其活动的最佳空间;又要在内部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从而优化整体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说,这两种观点都强调: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也是图书馆的优秀价值,更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当前,知识信息服务面临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不断变化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以提供文字信息为主的信息内容、信息源浏览和查询、基于标准和单一知识的信息产品、基于刚性标准化劳务或事物性服务的信息服务模式已经过时,信息服务已经向知识服务转变。而服务方向的转变必然影响到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定位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书馆管理的价值体系。

1.在初步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基础上,图书馆应当努力实现其与用户、社会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这需要图书馆拥有一个广泛的知识网络和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这就构成了知识管理理论下图书馆管理的基本价值要求所在。

2.图书馆要实现知识管理,关键还在于高素质的人才———知识工作者。

图书馆虽然可以依靠个别员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但是不可能仅仅依靠这几个人就能开展全面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它客观上要求图书馆要加强人力资本管理,提高全体员工(包括馆长和职员)的素质与能力。而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往往与图书馆组织结构、组织学习、图书馆文化紧密相关,需要建立知识型团队组织和学习型图书馆,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这样,培育知识工作者就必然成为知识管理理论下图书馆管理的中级价值要求。

3.近现代以来,图书馆一直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1852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依法建立、公费支持、免费使用、一视同仁的曼彻斯特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就一直以自由、平等、公共、公开、公益、共享的价值理念,服务于社会公众。而在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可以说,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价值追求就是要努力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价值更高、针对性更强的知识服务。可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培育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管理的支柱,“服务用户需求”则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三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支撑、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系。

四、对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途径的探讨

通过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价值体系的分析,对于图书馆管理实践而言,“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活动中的应用,也应当紧紧围绕“服务用户需求”这一根本任务,不断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着力培育知识工作者,切实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真正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1.市场经济下,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保证者,其在图书馆事业中,应当着力做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政策制定和长远规划工作

要建立健全提供图书馆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同时强化监管,确保图书馆在公益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要强化责任意识、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健全监管机制,认真做搞好配套制度的改革工作,切实将图书馆建设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不断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真正强化图书馆的中心协调能力,从而以图书馆业务工作为纽带,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不断加强各级、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努力形成一个高效、便民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2.以知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

着力建设一个以信息检索、知识出版与供给、知识获取与共享、知识通信与合作、学习与自学、知识服务与维护为主要功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系统。通过充分发挥知识杠杆作用,依托信息库开发、知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进一步增强信息检索、信息和信息过滤,不断拓展通信、电信会议、web内容管理等基本功能,实现个人、团体、组织与内部诸层次的知识传递与创造,强化信息合作与交流,从而为用户提供结构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信息参考咨询等服务。

3.加强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型的图书馆管理团队。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工作是旨在增加人、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存量和提高这些知识应用的创造性系统化行为。图书馆要保证领先和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知识工作者的培育,维持、组织、开发和利用其才能。一方面,以人本管理为基础,正确树立能本理念,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将员工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通过“因才施用”,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员工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从而充分发挥其潜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促使其跟上职业发展步伐,掌握图书馆管理新知识、新技能,着力打造一支以知识创造、传播、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融信息资源建设、知识共享与服务、技术支持与开发、高层管理为一体的知识型图书馆管理团队,继而实现在内部网和互联网协作平台下的知识共享。

4.图书馆要培育知识工作者、实施知识管理

就需要从组织文化着手,建立一种知识创新、共享、学习、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文化。一要确立一个图书馆管理的共同目标,依此可以评估、判定图书馆所创造、提供的知识信息服务的质量。二要建立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制度规章,培养员工知识创新的自主性。三要建立知识共享的基础和措施,特别是内联网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四是大力开展图书馆间的合作、图书馆与社会的合作,如项目研究合作、服务推广合作、用户教育合作、信息交流合作等。五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服务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使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用户真正为社会作贡献。

5.以知识服务为主要任务,着力提升图书馆知识信息的供给保障水平。

坚持把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连续收集诸如用户人群、阅读倾向、各群体数量比例、知识信息使用频率和方式、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等参数,以科学、深入、系统、细致的评测分析,客观准确地确定用户知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同时,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立足用户需求,围绕资源、服务、管理三大要素,合理设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自动化流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PDA外采、笔记本外采、学术资源门户管理系统,以及数字资源、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和一站式的知识发现与服务系统等管理平台,不断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源管理、资源整合的需求。

6.加大知识服务市场的开拓力度

通过在线采购、联机编目、付费阅览、在线销售等方式,不断推进知识产品的开发与营销、ISP/ICP/ASP服务、在线参考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整合、商业情报服务、远程教育等形式的知识信息增值服务。同时,努力拓展为政府和科研机构提供科技创新决策支持服务,实现“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促发展。”

五、结束语

当前,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管理面临这一系列新的挑战。这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观念束缚,在知识管理观念下,明确图书馆管理价值体系,运用一些新的管理途径和手段,发展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以便在新的环境下更好地指导图书馆工作,真正使图书馆事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作者:梁莉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

知识管理论文:创新工程数据知识管理论文

1工作瓶颈新挑战———数据需求和数据沉寂的矛盾

工程技术可以说就是以数据说话的领域。不仅科研工作需要与数据打交道,就是日常勘探生产、工程监督管理、制定决策参考、进行技术创新、做好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等工作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作为石油行业的科研院所,实施走出去战略后,不再是闭门造车式运转,需要更多地密切联系油田实际,以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为工作目标,解决更多的具体技术难题,优化、完善和改进作业与生产的工艺及流程。这样在工作中需要掌握和了解更多最新数据和历史数据。特别是在油气勘探生产领域,更是数据需求大户,每天的科研生产、工程监督管理、总部支持、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虽然工作上在某些方面实现了科研院所与油田的联动,但数据支撑方面正日益暴露出短板缺口,工作中面临所需大量数据、资料难以按需获取、按时获取的难题。例如,对某区块通过进行优选钻头选型、筛选钻井速度提速集成模式、预防钻井故障技术措施分析、优选地质导向方式、数据反演等手段来改进本区块的钻井工程设计和施工作业,达到安全、优质、增效的目的,就需收集、调研、分析本区块大量的有关钻井设计、钻井井史、综合录井、电缆(随钻)测井、生产测试等方面的大量数据和资料。而这么多数据资料不可能都在一个部门、更不可能从一个人手里获得。同样,对于工程监督管理,要使油企内各级监督管理机构和监督人员间加强联系、人员和现场间加强支持与沟通、及时传达信息、共享技术和经验,达到实现全程化跟踪监督、为勘探生产提效增值的目标,也急需大量的工程数据支撑。目前,国内油企跨区域、跨部门获取现场数据资料的途径还相当老套,要么是因工作项目关系名正言顺地索要,要么就要靠领导、同学朋友等熟人关系提供,同行和个人手里拥有的数据资源量毕竟有限,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的数据资料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工作所需。而国外油公司和跨国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已形成并采用数据信息与知识的闭环管理模式,这种创新的数据利用模式,强化对原始数据的集成整理、深度分析和加工利用,并提升至知识管理层次,已成为国外油公司增值管理服务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国内油企绝不是缺少数据资料,油气勘探生产每年投入那么多,录取采集那么多数据资料,只是许多数据一经完成上交任务,就发生了数据沉寂。一边是数据需求的增加,一边是数据沉寂依旧。这就是不少人在工作中面临的尴尬局面和瓶颈性新挑战———数据需求和数据沉寂的矛盾。

2数据沉寂原因分析

通过对目前工作中获取数据的途径进行分析,发生数据沉寂不外乎以下主要原因。

2.1体制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油气公司下面的各油气田一般采用分块式管理架构,各油气田形成各自独立的管理体系,相互之间实质业务往来很少,各自产生的业务数据实行封闭性管理和使用,业务数据在各油气田间横向开放和流动共享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国内油企大都存在关联交易,担心影响各自效益,油公司和服务公司难以共享数据,甚至油企总部都不能直接共享数据。

2.2机制原因

在勘探生产过程中采集录取的大量数据,连同服务商对其所作的解释、分析、评价等成果资料与原始设计一块都视作技术档案资料,会定期归档进入技术档案库。而数据当作档案与资料一块归档入库后,因各油气田档案馆的开放程度、开放范围、服务时间、服务水平和网络化服务功能参差不齐,特别是为了维护企业档案的安全和出于商业保密的考虑,下载、浏览的利用用户不仅要受到身份证明、使用权限和领导签字审批的制约,而且利用的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蕴含着丰富数据和资料的馆藏档案,被人为的限制性数据沉寂。

2.3企业文化原因

长期以来只注重外视性企业文化建设,弱化内视性企业文化建设,很容易形成企业内部竞争性文化土壤,从而缺少共享性工作理念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实际工作中好的安全经验不愿分享,出现事故能瞒则瞒,事故教训难以共享,优选的方案、参数和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数据不愿内部公开,难以形成共享。

2.4管理模式

现在的数据管理还是属于分散式平行管理模式,缺少总部级的数据集成管理中心和集成管理渠道,还未形成一体化数据垂直管理体系。即使是总部领导所需要和关心的数据,也仍停留在靠层层汇报、再统计整理的原始模式上,难免出现因数据偏差而失真。数据管理还远未实现完全自动化、实时化、集成化、共享化。

2.5工作方式

目前许多工作还停留在单独工作模式上,协同式工作环境还未建立,数据流动也以单向流动居多,要达到协同式工作,数据共享是必然选择。移动办公、家庭式网络办公的信息安全管理架构还未建立。

2.6保密理念和方式

保密理念仍保持原有思维惯性,还停留在局部保密的格局上,未上升到整个油企层面的全局保密工作方式,就不可避免会造成内部组织之间的相互保密,数据就难以冲破内部组织之间的樊笼而达到共享。保密方式还是采取人为控制的封闭式保密,而非采用开放式的技术手段来保密。

3从数据沉寂到数据共享的桥梁———知识管理

一般意义上讲,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一组特殊的、对象化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可以是数字,而且还可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准确和特定的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但数据经过人们正确地运用知识对其作出解释、被赋予相关性和目的性后就成为有用的信息。可见知识与数据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知识可以看作是以数据为基础而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得出的有用信息,对知识进行管理就是采用一定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来获取、共享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为实时决策服务。知识管理的一个显著价值特征是其共享性。这种知识管理并不是停留在制度建设层面,而是要引入到工作流程中并提升至企业文化层面,通过文化层面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可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使知识共享变成员工具体的自觉行动,形成整个油企的知识共享文化、团队文化和学习文化,从而帮助员工弱化传统独占观念,有利于加强协作和学习。全面实施知识管理后,就可彻底打破数据沉寂,在实现知识共享的同时架起数据共享的桥梁。

4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知识是个人成功的力量,知识管理则是企业成功的力量源泉。作为全球化经营的跨国油企,要确保能挖掘企业优势、保持技术领先能力、增加国际话语权,必须加强优秀竞争力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创新速度,而建立学习型企业是增强优秀竞争力的关键,特别是只有实施知识管理,才有助于知识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全面实施知识管理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孕育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网络图书馆、网络大学、知识库、最佳作业案例库、知识互动和远程培训平台的建设,减少重复建设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克服员工流动性大的弊端,有利于企业快速培养人才,可以深入挖掘潜藏在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知识的积累和提炼,能多快好省(节约时间、避免错误、降低成本)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在增值的同时,还增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壳牌石油公司多年前就已实现全球一体化的数据和知识管理,怎样利用其全球一体化的数据和知识来进行协同工作,是壳牌新员工入司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因保密分级都已后台完成,对员工的分级管理通过智能卡进行,员工可凭各自的多功能智能卡一站式登录内部网络,而且数据和知识对服务商也是开放的,并采用同样的智能卡管理模式。世界知名的其他跨国油企管理经验也表明,通过数据共享和知识管理,提高数据交叉利用程度,有助于实现整个油企降低成本、发挥价值、提高效益的整体经营目标。国外很多企业早在20世纪就已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程,目前国外大企业可以说是已普遍实行知识管理,有的跨国企业还构建了多语种知识管理环境,知识管理已变成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已融入工作流程中,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报道BP公司在实施的当年就节约3000万美元,雪佛龙在利用知识管理后每年能降低成本20亿美元。作为油企服务商斯伦贝谢早在1999年就开始进行知识管理的先导性试验,通过全球性应用在风险勘探、NDS钻井方面创效巨大。国内油企在知识管理方面可谓还未起步,与国外大油企相比相差10多年,这也是单桶油气当量勘探生产成本比国外油企的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创新两大基石———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

采用一体化管理,寻求一体化解决方案是国际名企的通行做法。油企局部的一体化管理成功经验应该当做宝贵财富全企推广,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更应采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寻求总部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样才有推动力,方可夯实创新的基石。采取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可避免重复性建设,便于建立知识管理的标准体系,加快知识管理的推进速度。实行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一体化的过程,也是油企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激活、高效利用的过程。作为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龙头角色由油企总部级的研究院担任比较合适,因这类总部级的研究院通常承担着作为总部的战略决策参谋部、重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人才培养中心等“一部三中心”职能;既有基础设施好、硬件先进的资源优势,又有主要学科门类相对齐全、人力资源丰富的人才优势,更重要的是能达到系统开发、日常维护、深度挖掘创新利用的三统一。通过创新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大基石,有助于拓展和夯实“一部三中心”功能,增强整个油企的创新、创效综合能力,为油企增值管理服务提供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和集成工作平台。

6结论和建议

在国外油企已普遍进行知识资本经营的时代,知识管理已成油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油企优秀竞争力,就必须有所创新,这种创新不只是技术的创新、更应是管理的创新,创新也不能限于局部,而应是整个油企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知识管理才能为油企奠定创新的环境,同时为油企提供创新的源动力。要把知识管理作为油企优秀能力建设的抓手,建议先期解决以下几点:

1)解放思想,打破数据壁垒。

要打破数据封闭,就要从树立档案开放意识开始,增加档案工作的透明度,油企档案馆要摆脱封闭保守的工作模式,必须加强档案利用宣传工作,打破坚守门户的观念,摈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知识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渠道,实行全部档案网络化管理和开发利用。

2)实行数据剥离,统一数据结构,充实完善各类数据库。

原始数据管理要从档案管理中剥离出来,实行数据管理与档案管理分开运行,便于分类、分级管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汇交制度,建立各类数据库,通过数据汇交,实时充实完善各类数据库,为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3)保密关口前移,变人保为技保。

数据保密应该取消对内保密制度,由对油企内保密变为对油企外保密,保密方式应由人保方式(即采取纸质化的人为控制的封闭式保密方式)提升为技保方式(即采用开放式的技术手段来保密),通过采用身份识别智能卡在网络终端“一站式”登录来进入信息管理网络,再通过网络申请、后台审核、网络票证和时间授权、网络备案来确保安全、高效,可消除繁琐的纸质手续弊端,真正实现“对事不对人”。由局部的对内保密变为整体的对外保密,从而实现数据共享,便于知识管理的实施。

4)做好顶层设计,采取一体化垂直管理模式

落实好数据集成管理中心、知识集成管理中心的建设,应用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分类建立各种知识库、最佳作业案例库和闭环远程监控支撑系统,全面全力强行推进知识管理工程。

作者:汪光太 高魁旭 赵星 王丽华 单位: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