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绿色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时间:2022-03-26 03:03:05

绿色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公路沿线绿色经济论文

1、打造景谷

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设想的目的意义目的是使公路沿线广大农户积极参与通道绿色经济项目的开发,尽快使公路沿线的农民富裕起来,把周边村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开展多种经营。宜粮则粮、宜蔗则蔗、宜桑则桑、宜蕉则蕉、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林则林、使公路沿线闲置的荒山荒地利用起来,形成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意义是通过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组织实施,在公路沿线组织办好项目开发的示范样板起到抛砖引玉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辐射效应,向景谷县农户传递信息、传递各项目推广先进成功经验。公路沿线周边的经济示范样板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宣传成本是最低。方便、快捷、达到宣传推广的最佳效果。

2、500km公路沿线的农业生产现状景

谷境内公路是直接联系县内外的主要通道,是人流、物流、车流必经之地。在公路的两旁居住着许多的农户,从事着各种农事活动。为出行方便,公路沿线两旁居住的农户相对分散,从事二、三产业人员相对较多,住户人员流动性大。生产联动性小。受资源条件所限的环境条件差异,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开发整合不能搞一刀切,应采取综合方式突出重点开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使其公路沿线生态农业四季长青,永续利用。以威远镇为中心,景谷县500km公路通道的主要情况。国道县城至澜沧江110km,景谷至一号桥66km、景谷至益智60km、景谷至民乐56km、景谷至小景谷(接振太)57km、景谷到风山(接按板镇)50km、永平至边江42km,省国道公路全长571km。

3、景谷

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过来的主要组成成分公路周边公路沿线农业生产一应俱全,小而全,没有特色,只要景谷县种植推广的作物在此都能看到,是景谷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公路沿线的农业主要也是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水滔、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蚕桑、甘蔗、水果、咖啡、竹子、香料、南药等;林业也是公路沿线生产的一大优势。森林绿化美化景谷的山山水水,保持水土地,调节气候,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景谷打造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基础。

4、打造

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发展产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足的学科多、面广。需要组织多部门多方面学科带头人员参与、支持和投入,让大家形成共识,积极参与,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会收到明显效果。所谓的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就是在公路沿线,公路周边围绕着绿色产业来做强做大。主要涉足的学科有农业、林业、生物、气象、科技、财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公路交通、银行、公司、厂矿、学校等相关行业部门。

5、打造景谷

500km公路尚线绿色经济带实施方法步骤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县上统一组织各乡(镇)分段实施;2008年威远至正兴一号桥、威远至永平、威远到凤山,为组织实施的重点公路沿线地段;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现有好的传统产业,对有潜力的传统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提升档次,加快发展;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和生产任务,公路沿线的绿色经济带建设以种桑养蚕为突破口,大力推动500km公路沿线绿绝经济带建设步伐。威远镇政府已加大对栽桑养蚕的扶持力度,计划在暖里课里公路沿线,办好6.67hm2联片速生丰产样板,补助桑农500元/667m2,用于种桑养蚕、蚕房建设补助等,加快蚕桑产业发展。

6、结语

靠山吃山,景谷依托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作者:罗啟正单位:景谷县种子管理站

绿色经济论文:绿色贸易低碳经济论文

一、广东发展绿色贸易面临的挑战

1.国际因素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主要经济体受债务危机困扰,经济持续低迷,全球总需求大大降低。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仅增长4.3%,加工贸易进出口仍呈下降趋势,2013年下降0.6%;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国际市场持续低迷时,发达国家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典型地以“碳关税”、“碳标签”、“低碳认证标准”等为代表的低碳壁垒。低碳贸易壁垒将增加广东贸易成本、缩小贸易规模。据世界银行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如果“碳关税”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实施的话,中国出口产品可能要面临平均关税达26%左右,随即可能导致出口量下滑21%左右。另外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严格的产品低碳认证标准及强制要求实施碳标签制度,提高产品准入门滥,减小广东出口贸易规模;三是与不同类型国家的竞争加剧。随着广东省产业升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广东将面临两方面威胁:一方面,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正面竞争;另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竞争。

2.国内因素一是成本上升

按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629美元,广东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刘易斯拐点”来临,劳动力价格上升。目前,广东省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使用、环保等成本持续上升,导致广东企业出口成本上升,长期以来广东外经贸赖以快速增长的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一些大型出口企业及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将产能或订单向内地省份或周边国家转移;二是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内陆各省区后发优势明显,广东外经贸原有区域和政策优势逐步减弱,原有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内陆转移,招商引资面临严峻挑战。

3.自身因素一是广东能源消费结构高碳性明显

广东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平均为45%。由于能源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导致广东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测算,广东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倍;二是贸易结构不合理。广东贸易结构现状是:货物贸易出口远高于服务贸易出口;加工贸易比重较高;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特点。近年来广东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但相比于货物贸易其规模明显偏小,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广东省服务贸易额为1064.76亿美元,仅占货物贸易额的10.82%。广东加工贸易占据外贸的半壁江山。广东加工贸易比重较高的贸易方式导致高消耗、高污染局面。广东省传统出口产品如纺织、服装、家具、鞋类、玩具等,以及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较高比重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无线电话、集成电路等,大多处于价值链中效益较低的制造、加工环节,造成广东贸易顺差,环境逆差;三是广东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截至2012年底,广东省中小企业达502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而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劣势,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实现,导致企业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很难实现。

二、推进广东发展绿色贸易的对策

1.优化外贸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①优化广东外贸结构。首先,优化出口结构。广东粗放型、高碳性的国际贸易产业结构造成贸易顺差过大引发贸易摩擦,环境逆差引发碳排放超标、污染激增的局面。广东应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使之向低碳、清洁的绿色贸易转变。外贸企业应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产品含碳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促进低碳产品出口。首先,可以加快传统机电产品、纺织品等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深度加工,延长加工链增加附加值;其次,适度增加进口。广东长期保持外贸顺差,2013年贸易顺差额达1812.38亿美元,这种贸易结构加大了国内污染,因此政府应引导适度扩大部分制成品如最终消费品和资源能源深加工产品的进口,发挥进口对节能减排的作用。

②优化广东加工贸易结构。首先,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政府应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吸取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经验,鼓励加工企业延长贸易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的加工层次,鼓励加工企业开发自主品牌、自主设计和生产、培育自主营销网络;其次,大力发展服务性加工贸易。低碳经济背景下,服务贸易因其消耗资源和能源较少而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以全球最大的服务型加工贸易基地印度为例,其最具代表性的软件外包作为支柱产业带动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广东加工贸易应尽快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型升级,将目前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加工产业转移出去,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可以跨国公司投资设立的服务外包企业作为承接服务外包的主体,承接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商业流程外包等。大力推进粤港澳合作,承接香港、澳门服务业转移和外包。政府应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扶持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③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首先,提高服务贸易比重。服务贸易具备能耗低、排放小、污染轻的低碳特征,是当今全球贸易发展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广东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增加服务贸易发展;其次,充分发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广东各市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2012年广州深圳两市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八成。广州、深圳作为中心城市要提升服务业开放层次,强化辐射带动功能。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重点开拓旅游、文化、中医药、工程承包等领域,使全省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再次,推进传统优势行业升级,大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世界服务贸易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而广东服务贸易以消费性服务为主,科技含量低。广东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自身发展优势,以服务外包、软件出口、技术引进、文化出口、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旅游相关服务、运输服务等为重点,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服务企业。

2.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保障广东外贸低碳化转型

①着力研发低碳技术推进低碳贸易发展。政府应鼓励并积极扶持低碳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广东外贸低碳发展,必须研究开发并引进先进低碳、节能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石化能源的依赖,促进传统高碳产业转型升级,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促进低碳产业和产品发展。同时,企业必须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通过引进技术或自主研发,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生产出更多的低碳产品。政府还应加强开发低碳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实现清洁生产。

②强化财政政策的激励作用。首先,利用财政激励措施促进广东外贸低碳发展。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出口生产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开发低碳产品及投资低碳产业;鼓励节能降耗、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其次,尽快开征碳税。为避免广东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国家“碳关税”打击,可选择在珠三角几个经济发达城市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作试点城市,在试点市中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征收碳税。征收碳税后将增加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出口成本,有利于抑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通过征收碳税所得的收入可以用作低碳经济发展基金,用于补贴省内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这将降低广东能源消耗和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而促进广东外贸低碳发展。

3.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Cross-BorderElectronicCommerce)不仅能压缩中间环节、化解产能过剩,还能重塑国际产业链、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外贸导向型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最佳途径。广东省具有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优势,其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约占全国70%,年均增速达30%,且广东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产品结构与传统优势产业契合度高。因此,广东应抓住机遇,尽快研究制定促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在电子产品、家电等省内优势领域和重点高新技术产品领域鼓励发展壮大一批专业性的跨境电商平台,推动外贸企业与跨境电商平台对接,提升跨境电商平台的交易规模与影响力。支持大型外贸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改造供应链流程,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利用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如eBay、阿里巴巴速卖通、亚马逊、敦煌网等大型电商平台拓展业务。同时,建立跨境电商园区,与国内外知名的跨境电商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外贸企业发展。

作者:李淑艳吴文亮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

绿色经济论文:外资结构绿色经济论文

一外资结构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1资源严重的浪费与生态平衡的失衡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及碳密集型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从这些国家进口低附加值产品或半成品,这样虽然可以减少发达国家自己的排放量,实现其自身的排放目标,但同时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及全球的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发展历程。对外资商而言,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吸引他们投资的关键之一。由于我国没有最终完善的产品市场供外资投入,因此,引进的外资投资主要以进料加工为主,其资源的生产也仅作为一条加工链条。引进的外资在毫无节制的情况不断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生产和开发,随后,因为我国有广阔的市场,他们又可以借助我们的市场进行销售。如此以来,他们不仅可以在交易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对本国资源的消耗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花费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而我们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2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

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主要以内资为主,外资只是作为对内资的一个辅助和补充。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居民在投资方面比较保守,他们选择将现金存储在银行,这个数目是非常可观的。如果能够将这样的闲置资金拿出一部分来进行投资,就可以为经济建设补充大量的资金。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金融体制改革也不完善,人们就利用闲置的外汇购买外国尤其是美国的证券,或者是存入外国银行。最终出现的一个尴尬局面就是,外国人拿着中国人的钱到中国来投资赚钱。

3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营机制

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使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而不是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使外资与内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构造出和谐的内外资平等竞争体系,发挥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吸引外资,就必须给出一些优惠政策,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的确也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之前的那些优惠政策却显得不十分协调。因为市场经济体现的是公平竞争,但是这些优惠政策打破了公平竞争的机制,反而使本国企业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外资企业凭借中国政府给出的税收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自身不断强大,在与中国企业竞争时也有足够的筹码,反而使本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很多发达国家在引进外资、利用外资方面历史较长,但我们却没能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没能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没能享受到“后发优势”的好处,在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

4外资投向不合理

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严格来讲,招商引资应该从本国利益出发,是为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整我国产业结构而服务的。但是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我们更加注重这个事情本身而忽略了引资的质量。我国产业结构本来就需要调整,但随着外商投资力度的加大,我们发现事与愿违了。按照产业结构来划分,我们最急需发展的是农业。但现实情况是在外商投资中,农业投资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工业和房地产反而投资比例很高,这对本来就需要调整的产业结构根本就是雪上加霜。某些地方政府在引资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监管的偏向。为了追求政绩,好大喜功,不计成本地盲目引进外资,甚至不惜损害当地社会福利而盲目听从外商意愿,导致一些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企业具有生存空间。

5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

重复引进现象严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当代,经济竞争的优秀不再是资本的竞争而是技术实力的竞争。所以我们在引进外资的时候要注重技术的引进。但是目前对外商投资的一些优惠政策对中小规模的外企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实力并不强。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就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但是现在效果并不明显。

6外商转移利润和逃避税收

使我国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一些外商会利用转移价格来转移企业的利润,这种做法极大的损害了中国方面企业股东的权益。他们一般的做法使大幅度提高进口原料和零部件的价格,而在产品向海外销售时又极力压低价格。这样以来,让我国损失了大量的税收。

二优化引进外资结构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和条件投资环境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投资环境,是集合了多种要素的。如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市场优势,而这种优势可以带来社会财富。每个地方的投资环境是不同的,也造就了不同的优势。如珠江三角洲就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就对外商有较强的吸引力。环境对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中国正在逐步调整引进外资的方式,对比从前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引资,如今中国则更趋“精挑细选”。

2优化投资结构可以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

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硬环境。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是需要控制成本的,所以这个也会成为他们考虑的条件之一。例如投资交通设施的项目就可以改善交通环境,缩短产品的运输周期,从而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投资环境的项目就可以降低污染,改善环境。其次,高质量项目的建设可以改善软环境。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项目,带动上下游经济的发展,优化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优化引进外资结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1选择性引资

引导投资方向我们要知道,吸引外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所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不能追求短期的利益,要有长远的规划。在引进外商的过程中,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所以地方政府在引资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选资。

2不断提高外资的质量

我国招商引资的本意是要借助外资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这就需要外资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持。但从目前情况看来,外资质量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我们要做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我们要消化吸收外资的技术,作为内部使用,从而提升自己的技术。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外商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以为己用。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外资观念。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要对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要对外商投资有一个质量评估和风险评估机制。并且高层管理者们要进行学习,通过培训和考核等各种方式让他们对引资的质量有一个宏观的把控和鲜明的认识。

3调整优化外资结构

外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实现均衡发展。首先,继续扩大利用亚洲国家的投资,将引资重点转向欧美国家,改善我国的外资来源结构。因为欧美地区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而且欧美地区经济和技术都比较发达,能给国内企业带来更多的帮助。同时更多欧美企业的加入能让世界各国看到我们的投资环境和企业实力,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其次,要加强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使产业分布尽量均衡。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促进农业的发展。另外,我们要注意区域分布的均衡性。要尽量向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减小地域之间贫富的差距。再另外,要积极鼓励外商以合资的方式投资中国企业。按照区域的情况进行合理区分。部分地区的产业可以出台一些合资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则应该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要求进行合资,不允许外商独资。这样可以保护中方股东的权益。除此之外,加大对外资并购行为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对那些竞争力相对比较差,但对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行业。国家对于外商的参股比例要有明文规定进行控制,避免外商垄断。

4鼓励外资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力度

农业是一个天生弱质的产业,其弱质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和农产品普遍的低值性。这些特点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动力不足。我们要设法吸引外资的投入。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去开拓外资利用渠道。首先,要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一般发展成熟稳定,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现金的技术水平以及现金的管理水平。其次,要大力进行国际证券融资。最后,我们还是要给外商投资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土地的使用,税收减免等。

5合理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

就目前来看,外资在第二产业的投资比例是比较高的,但是结构缺乏合理性。我们要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然后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并在优化引进外资期间,对高资源、高环境成本的生产做出环保风险评估,对那些环保风险生产进行严格的有效控制,使外资逐渐绿色化,从而促进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总而言之,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家之间贸易越加频繁。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在已经非常发达。在内部投资不足以支撑经济建设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大力引进外资。在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转变,我们提供给外商的一些优惠政策反而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选择,优化引进外资结构,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作者:申恩威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绿色经济论文:景谷绿色经济论文

1打造景谷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设想的目的意义

目的是使公路沿线广大农户积极参与通道绿色经济项目的开发,尽快使公路沿线的农民富裕起来,把周边村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开展多种经营。宜粮则粮、宜蔗则蔗、宜桑则桑、宜蕉则蕉、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林则林、使公路沿线闲置的荒山荒地利用起来,形成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意义是通过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组织实施,在公路沿线组织办好项目开发的示范样板起到抛砖引玉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辐射效应,向景谷县农户传递信息、传递各项目推广先进成功经验。公路沿线周边的经济示范样板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宣传成本是最低。方便、快捷、达到宣传推广的最佳效果。

2500km公路沿线的农业生产现状

景谷境内公路是直接联系县内外的主要通道,是人流、物流、车流必经之地。在公路的两旁居住着许多的农户,从事着各种农事活动。为出行方便,公路沿线两旁居住的农户相对分散,从事二、三产业人员相对较多,住户人员流动性大。生产联动性小。受资源条件所限的环境条件差异,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开发整合不能搞一刀切,应采取综合方式突出重点开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使其公路沿线生态农业四季长青,永续利用。以威远镇为中心,景谷县500km公路通道的主要情况。国道县城至澜沧江110km,景谷至一号桥66km、景谷至益智60km、景谷至民乐56km、景谷至小景谷(接振太)57km、景谷到风山(接按板镇)50km、永平至边江42km,省国道公路全长571km。

3景谷500km公路沿线绿色

经济带过来的主要组成成分公路周边公路沿线农业生产一应俱全,小而全,没有特色,只要景谷县种植推广的作物在此都能看到,是景谷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公路沿线的农业主要也是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水滔、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蚕桑、甘蔗、水果、咖啡、竹子、香料、南药等;林业也是公路沿线生产的一大优势。森林绿化美化景谷的山山水水,保持水土地,调节气候,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景谷打造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基础。

4打造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

发展产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足的学科多、面广。需要组织多部门多方面学科带头人员参与、支持和投入,让大家形成共识,积极参与,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会收到明显效果。所谓的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就是在公路沿线,公路周边围绕着绿色产业来做强做大。主要涉足的学科有农业、林业、生物、气象、科技、财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公路交通、银行、公司、厂矿、学校等相关行业部门。

5打造景谷500km公路

尚线绿色经济带实施方法步骤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县上统一组织各乡(镇)分段实施;2008年威远至正兴一号桥、威远至永平、威远到凤山,为组织实施的重点公路沿线地段;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现有好的传统产业,对有潜力的传统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提升档次,加快发展;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和生产任务,公路沿线的绿色经济带建设以种桑养蚕为突破口,大力推动500km公路沿线绿绝经济带建设步伐。威远镇政府已加大对栽桑养蚕的扶持力度,计划在暖里课里公路沿线,办好6.67hm2联片速生丰产样板,补助桑农500元/667m2,用于种桑养蚕、蚕房建设补助等,加快蚕桑产业发展。

6结语

靠山吃山,景谷依托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作者:罗啟正单位:景谷县种子管理站

绿色经济论文:同步小康绿色经济论文

一、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种路径发展

绿色经济就是要实施可循环、无污染、生态协调的发展方式。其具体途径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优秀是将农业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它将传统农业上升到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和生活状态。生态农业是指通过保护土地、水和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不用化学投入和基因工程污染环境,在当前和未来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和提供健康食品,并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以生态化、标准化、无公害化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贵州具有特殊的石漠化地质结构,因此,以贵州地域条件为支点,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产业,因地制宜,实施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等生产方式,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在具体实践上,以建设特色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农业项目建设和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化,建设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基地,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等,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向生态化转型。农业生态化的发展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生态工业传统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直以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影响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是高污染、高消耗、低效能等,对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倡导以绿色企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发展,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加强绿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生态工业以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以资源节约,对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对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使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低,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模式,通过绿色制造业、生态加工业、绿色建筑业等大大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贵州的工业体系对能源依赖程度较高,重工业比重较大,主要体现在煤炭、磷矿和铝三大产业上,这种工业结构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贵州在工业发展路径上,进行合理的工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道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片面追求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速,造成地区贫困与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而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行业,开发具有生态性质的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生态示范区等,是贵州建设工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工业系统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贵州全面实现同步小康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

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近几年来,贵州凉爽的气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避暑胜地。一方面,通过“中国避暑之都“和“多彩贵州”品牌带动休闲度假的旅游发展,贵州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地质,虽然这种地质结构生态脆弱,但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名山秀水、奇峰异洞、瀑布、岩溶、峡谷、温泉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这种“无烟工业”不仅保护资源、美化环境,而且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将生态旅游与西部大开发、贵州生态环境建设、景观改造和生态重建结合起来,发展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生态旅游模式,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以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公园、生态特色城镇等为主的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的生活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加快贵州的同步小康建设,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既具生态功能,也有经济功能的双重作用,有利于促进城镇建设和生态恢复。

二、发展绿色经济对同步小康建设的战略意义

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地区,加快贵州经济发展,全面建成与全国同步小康社会的目标,绿色经济作为同步小康的实现路径之一,其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和地区经济建设,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在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不剥夺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和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走绿色发展的经济道路,是当今地区经济发展较为优化的选择。绿色经济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引领传统工业的变革,对生产领域来说,传统工业化大生产以单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为优秀,发展同步小康的社会在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目的是增进人们的福利,共建小康社会不能仅仅单纯强调GDP增长和发展速度,它必然是体现长期与短期的幸福与福利、局部与全局之间持续和不可持续发展,地区发展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与长期利益背道而驰。贵州经济总体落后,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将给贵州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中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尽量少走先造成污染,再花精力治污的弯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于我省同步小康建设具有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可以解决我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平衡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减少环境的突出问题。

(2)以绿色经济发展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在贵州省经济获得增长的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发展绿色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也是我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经济转型期实现小康和社会和谐。

(4)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将我省企业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合理、科学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建立在“三重底线”基础上,以创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为原则的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同步小康的重要基础保障,而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兼顾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这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彭敏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绿色经济论文:自动化技术绿色经济论文

1把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走向注重坚持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正确判断、识别并坚持自动化技术的方向,对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朝着数字化、绿色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是制造技术发展的优秀,是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交叉作用的共同结果,这将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人们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实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走向,首先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规模较大,但是并没有较扎实的基础,在自动化方面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个国家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直接由机械制造业规模以及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决定.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我国对机械制造业投入了很多,但由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基础较薄弱,没有能够充分地引进外部先进技术,曾在一段时期发生了逐渐降低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机械制造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学习,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需要提高,针对我国国情,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实际生产中,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在借助自动化技术与我国生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自动化技术与绿色经济自动化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在石油、化工、冶金、轻工业等行业,由于采用自动化仪表和集中控制技术,促进了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业的大环境为工业领域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如产业结构的优化、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制造业的绿色与智能化“.绿色”等关键词融入行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定位.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绿色经济是一种全新的三位一体思想理论和发展体系.历史表明,绿色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新的经济结构,是更加高效、和谐、持续的增长方式,也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经济社会之后人类最高的社会形态.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全球共识和发展方向.毫无疑问,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目标、新的经济结构和新的发展方式.新的人本自然的理念替代了以人为本的旧理念,新的效率、和谐、持续的发展目标替代了传统的单一目标.目前,绿色经济正以其强大的力量推动全球经济转变,发达国家普遍转向了绿色经济,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中实现结构增长.在绿色经济模式下,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自动化技术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绿色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自动化技术.

3自动化技术的前景自动化技术

目前着重发展机电一体化、机械功能多元化、结构设计标准化、结构运动高精度化与模组化、控制智能化.国内外的工业发展史告诉我们,实现自动化技术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当机器的操作采用自动控制器后,生产方式才从机械化逐步过渡到机械控制自动化、数字控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只有建立了自动化工厂后,生产过程才能全盘自动化,才能使生产率全面提高,达到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在资源匮乏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果人们不重视这两个问题,一切发展都是没有前途的,都是灾难性的.对于能源和资源匮乏的问题,谁能更好的利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在尽可能少的使用能源情况下,把有限的资源最大化转化为产品,谁就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这是绿色经济的一个表现方面.现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利用自动化技术,高效生产,降低污染,这是各行各业必须放在首位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也许未来的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后,地球就会变成一个不宜居的星球.这是绿色经济的另一个表现方面.由环境污染而衍生的环保行业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环保行业的三个发展方向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人类环境的保护和对地球生物的保护.这些发展方向都可以在自动化技术的支持下,成为绿色经济的支柱产业.总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给很多行业带来变革.正确认识绿色经济,并把自动化技术与绿色经济相结合,才是行业真正正确的发展方向.

作者:潘宇锴单位:济南市半导体元件实验所

绿色经济论文:发展规划绿色经济论文

一广东省高州市在发展绿色经济时存在的问题

1资源负荷与生态环境都面临较大压力

近年来,伴随着广东省高州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城市建设速度也在突飞猛进中,于是,城市建设的开发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就当前来说,分析高州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可以发现,建筑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日趋密集的建筑对高州市的生态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另外,伴随着车辆的增多,高州市也面临较为严重的交通拥挤压力,这些都给高州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此,就使得其生态环境伴随日趋弱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中的绿色经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就目前来说,广东省高州市中很多部门及阶层对绿色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绿色经济就是节能减排,更有甚者,认为绿色经济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限制。在公众层面,对绿色经济的认知也不多,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一种自觉的绿色经济意识和行动,如此,会使得绿色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一定阻力。

3统筹机制不能及时落实

相关制度不能与时俱进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做了相关的明确规定,在长三角,很多城市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对于广东省高州市来说,还缺少相应的规划。就当前广东省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体制来说,其统筹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职能都分散于各个委局办,没有形成相应的合力,如此就使得绿色经济在规划、协调以及监管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空白地带。另外,类似政绩考核机制、公众的引导机制等相关制度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广东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相关措施

1强化绿色经济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

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4突出绿色优势

推动结构转型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

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三结论

综上所述,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选择。当前,对于广东省高州市来说,面对目前发展绿色经济时存在的问题,应该认真分析,并结合相应措施,将发展绿色经济的有利时机紧紧抓住,从而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存在问题及时解决,进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抢占先机,在激烈竞争中获取到自己的位置。

作者:李程单位:广东省高州市委党校

绿色经济论文:TVET绿色经济论文

一绿色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绿色经济增长是一种必要且高效的发展模式,绿色增长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时还可以防止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流失以及资源的浪费(OECD2010)。以往许多国家都是依据GDP或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来衡量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人们在此基础上纳入新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比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幸福感等,绿色经济增长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①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水电以及城市堆填区沼气。②会涌现出越来越多高效利用能源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高效的生产设备、汽车以及建筑等,另外,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能源储备和分配的效率也将会大大提高。③生产工艺将向降低污染、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能源再循环利用方面转换。④保护自然资源的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这其中包括有机农业、可持续林业、土地和土壤管理、土壤和野生动物保护、水资源管理等。⑤产品和劳动服务能更加符合环境法规和标准。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虽然过程比较缓慢,但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推进这一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迫使各主要经济国家做出减排要求,人们对商业经营模式的重新认识,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以及人们对更好工作环境的向往等。

二绿色经济增长对TVET产生的影响

1向绿色经济转换的关键因素是技术

绿色经济以及绿色工作岗位的出现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重大调整,ILO(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LaborStudies2011)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向绿色经济转换过程中,人们对技术的需求主要受以下三方面的影响:①对与可再生能源此类扩张性行业相关的特定技术需求强劲,而对于以矿物能料为基础行业的技能需求却不断下降。②一些新型涌现的工作岗位(比如碳足迹评估师)需要人们掌握新的绿色技能去解决问题。③由于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们需要掌握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这就需要对现有的劳动技能进行提升和改造。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充足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决定能否向绿色经济快速转换的一个关键性因素。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调查显示,技术性人才短缺正在阻挠许多国家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现象在节能建筑、机床改装、可再生能源及环境服务等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国,农村电气化项目正遭受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困挠。而造成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包括:缺乏相关科技人才和工程师,一些新型的绿色工作岗位(比如废物管理)由于名称不太好听而对劳动者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就是在环境服务方面只有有限的教师和培训人员。

2掌握绿色技术的专业人才

非常受欢迎世界各国对减排承诺的实施正导致人们对新技术需求的渴望。在迈向低碳经济社会进程中,虽然有些领域会要求全新的技术,但大部分现有的工作岗位只要求人们在现有基础上掌握一些额外的技能。劳动者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掌握这些新型的技能,因此TVET不仅需要开发新的培训教材,而且应当在传播绿色技能知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另外,还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全面的绿色技能标准和认证体系。全球在迈向清洁绿色增长转变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掌握绿色技能的专业型人才,比如需要账务专业人才来解决碳金融相关的问题,需要投资分析人员来构建采用绿色技术的商业运营模式,需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掌握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体系和服务。目前,这些人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构建起一支专业化的绿色技能人才队伍,而且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培养绿色专业人才还缺乏足够的研究。

3为绿色经济培养新型专业化人才

随着气候变化法规的实施以及绿色增长方式的进一步推进,劳动力市场将在很多方面受到影响,在由《农业网络信息》2014年第12期农业信息化矿物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换以及由填埋、废物燃烧向循环利用转变过程中,原有一些工作岗位将被替换成新的工作岗位,还有一些工作岗位很可能由于法律法规禁止生产某种产品而彻底消失。另外,一些新型的工作岗位将会涌现出来,如为了保护环境将生产一些新的产品或提供一些新的服务。很多现有的工作岗位需要掌握新的技能才能胜任,例如随着建筑业采用更多的绿色措施或开发具有节能设施的建筑,木工、电工、建筑工人的知识都需要进行更新和提升。为了适应新的生产工艺,绿色经济需要对现有劳动者进行新的培训,如果劳动者不提升、更新自己的技能或接受再培训,就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4提高技能培训地位,重塑TVET品牌

新型工业化国家为了满足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重视劳动力技能的提升。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然而现有劳动者的素质却无法满足技术进步和行业提升的要求,我国目前有很多人因为技能不足无法找到相关的工作。为此,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要解决职业培训和推动就业等问题。随着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力低成本竞争优势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方向的转变,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对于确保竞争优势尤为重要。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和行业发展政策时需要将劳动者技能培训和提升战略考虑在内,例如,为了使劳动技能更适合市场需求,可以考虑校企合作、学徒制等方式来解决技能与工作岗位不匹配的问题。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技能培训和学历脱节,导致TVET相比本科教育名声较差。如何让职业院校和技能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本科甚至研究生学位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在学历、学位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在加拿大有150所技术院校原来只向学生提供2至3年的学历证书,目前为了应对市场需求,这些院校已经开始向学生开设4年的本科学历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当将技能培训与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TVET的社会地位,谨防它成为一条没有上升空间的学习通道。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最近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无疑对TVET是一重大利好消息。

三结论

绿色经济转型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这就要求TVET能够灵活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我国政府主管部门也应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学校都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以便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技术人才。

作者:肖敏知李玉清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绿色经济论文:能源效率绿色经济论文

一绿色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和指标选取

从以往学者的研究来看,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对外开发程度、经济发展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和市场化程度。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从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三个角度来评价能源效率。

1技术进步

不管是古典经济学还是内生经济学,都认为资本、人力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产率,因此,众多学者在研究能源利用效率的时候,重点考察了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Huang通过使用Divisia指数法将能源消费根据六大产业进行技术和结构分解,对1980—1988年间的能源强度进行分析,发现技术进步能够解释其降低原因的73%-87%。李廉水、周勇(2006)关于能源效率的研究也表明技术效率是各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不仅仅在于提高能源资源的有效配置,它还能通过调节产业结构影响能源强度。本文将选取政府财政科技投入、R&D试验经费和就业人口增长率三个指标作为技术进步的观察变量,通过研究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的协同作用来考察能源效率的变化情况。

2产业结构研究能源效率时

产业结构变动一般指的是一二三产业或者轻重工业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王俊松、贺灿飞(2009)采用对数平均的LMDI方法表明,1994—2005年,我国能源强度降低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的贡献在2001年后不断降低,而产业结构变化在1998年之前降低了能源强度,之后由于高耗能产业在1998年后的比重上升导致能源强度的上升。学者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意见基本一致,即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比重过高,会大大降低能源效率,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而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本文将选取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两个指标作为产业结构的观察变量。

3对外开发程度对外开发程度主要测量

地区吸收外国投资的程度,包括我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包括在外商在我国投资带来的技术外溢。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吸收了外国先进技术,有利于提高本国的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能源效率时将关注点放在对外开发程度上。MielnikaandGoldemberg(2002)在分析了20个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和能源强度后,得出了能源强度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的结论。邓瑜(2013)通过构建中部六省国内R&D、FDI技术溢出与能源效率的框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可以有效地促进中部地区能源效率的提高,另外,结合国内研发投入,发现国内研发投入不仅能提高能源效率,还能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前提下更好地吸收外商投资,从而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因此,本文将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进口贸易额增长率、地区出口贸易额增长率三个角度观察对外开放程度。能源效率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指标,同时还要兼顾环境指标。吴琦、武春友(2009)认为能源效率应该是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的综合效率,能源经济效率即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出量,能源环境效率即单位能源消耗的污染排放量。本文也将从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废气量两个角度来考察能源效率,

二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对影响

能源效率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后还需要进行实证验证和量化,为说明各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相互之间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协动影响程度,本文将采取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性研究,并提出如下两个假设。假设1:地区开放程度会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能源效率。假设2:技术进步不仅对能源效率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还会通过对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从而间接作用于能源效率。

2数据来源与预处理数据采用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相关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在数据利用之前,观测到有些省份的数据不符合拟合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初次剔除和处理。

1)缺失值处理。在数据收集时,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万元GDP能耗数据缺失,因此剔除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样本数据。

2)离群值处理。使用SPSS软件对每一个变量的箱型图进行检查,发现北京市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单位GDP能耗数据严重偏离其他样本,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和技术发展远远超前或落后于其他地区。过度离群值不利于找出各种能源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的路径作用和效果,因此,删除这些不利于找到数据规律的样本。

3)指标的标准化处理。①正向化处理。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所采取的指标中,有些指标是逆向指标(包括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废气排放量),指标不同向不利于对整体结构进行同向化分析,因此需要对这些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通常做法是将逆向指标取其倒数,最后处理完的指标能体现出该指标的数值越大,反映该能源利用效率越高;②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各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同时正向化换算也会使指标的离散程度发生改变,不利于对各指标之间的数值大小进行比较。因此,本文将选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结构方程模型最常用的的估计方法是最大似然估计法,这要求数据尽可能的符合正态分布,而经过Z-score标准化方法处理后的数据已达到正态分布,因此满足条件需求。同时,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量有严格的要求,本文在经过数据处理后剩下28个样本数据,虽然达到样本量最低要求(15个),但观测样本数据需达到200个以上,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才能比较稳定,本文将使用amos21软件中的自由抽样技术(bootstrap)对数据进行再次处理,从而达到200个样本需求。

3模型估计

1)选取卡方自由度比((2/df)、SRMR、NNFI和CFI四个指数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价。初次设计的模型中,开放程度对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效果影响的P值明显大于0.05,不符合要求,但模型拟合指数合格。

2)考虑到模型输出结果中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正向影响关系不显著,删除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关系,修正后的模型分析结果明各项系数P值均小于0.05,模型评价指数也达到要求,因此模型合格。

4模型数据结果经过分析和修正的最终模型和标准路径系数分别。结果验证了假设1的成立性,即地区开放程度会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能源效率。但数据结果不支持假设2的成立,即技术进步虽然对能源效率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但不会通过对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进而间接作用于能源效率。

三模型结论分析

1结构模型路径系数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假设1成立,假设2不成立。可能原因是采用的数据是一年内的数据,而短期内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作用不明显。开放程度对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明显,分别达到0.89和0.96。说明吸收外资和提高国际贸易往来能够享受其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在综合比较国外先进生产方式的前提下,能够促使我国淘汰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资源浪费现象,最终致力于能源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相比产业结构更能有效的提高能源效率,路径系数为0.639,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为0.398。由于产业结构在短期内变动不明显,因此,从短期来看,各部门和各行业开发新技术,投入新设备,能够有效的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而从长远来看,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所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才能更好的利用能源资源。

2测量模型路径系数分析

模型分析结构中,各观测变量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7,说明各指标的选取均能很好的解释对应的潜变量。对产业结构而言,正向化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12)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884;R&D经费支出(x22)和政府财政中科技投入(x23)是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影响的主要因素,路径系数分别为0.963、0.952,因此,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大在这些研发经费的投入,研发有关能源利用的管理方法、技术与设备,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科技进步来带动技术发展。在开放程度的三个观测变量中,外商直接投资(x31)对其的作用最大,积极的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形成具有高素质和先进技术的人才高地,而且在外资流入过程中能够产生技术外溢效应,通过借鉴、知识流动和管理技术的扩散等,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资源利用技术上的差距,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结语

本文从绿色经济发展潜力的角度出发,将影响能源效率的各项指标与结构方程结合,对各项指标作用于能源效率的程度进行探索性研究。但由于指标的选取、模型的建立、数据的选取和处理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样本也仅只反映了短期内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更全面地考察长期内产业结构变动与技术进步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协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彭珍珍朱斌单位:福州大学

绿色经济论文:绿色采购绿色经济论文

一、当前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法律法规

现状虽然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成立,我国的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在绿色经济立法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配合绿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等;二是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采购行为的环境法律,现行规定侧重追究企业违规责任,而对作为节能减排主要参与者的政府部门涉及甚少,采购监督制度有待完善;三是绿色消费的观念仍需继续深入人心,绿色消费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国家的金融、税收财政支持,需要建立可持续生产与绿色消费监督管理系统。

二、探讨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构建的法律支撑

(一)绿色金融制度

1.完善我国绿色银行制度的措施。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创立、参股或者保证,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而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的产物,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对企业进行环境友好评级,确立生态效率贷款制度,根据环境友好评级报告,分别使用四种贷款利率:优惠利率贷款、一般贷款、利率较高贷款和不予贷款。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应对放贷资金的用途负责,并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严格监督企业信贷资金使用过程,如果没有尽到此义务,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发现企业无视环境保护,随意投资的行为,应该通过提高利息率、要求提前还款等措施要求企业加以改进。在信贷发放上,利用金融杠杆,优先考虑符合信贷资格的环保企业的资金需求,对绿色产业给予更多支持,适当降低利息率、延长信贷年限等措施,对绿色产业和传统的污染耗能型产业加以区分,鼓励有意从事环保产业和技术开发的企业、个人进入这一新兴领域。

2.完善企业绿色债券发行制度。债券发行是指特定企业的债券行为,即环保企业发行绿色债券。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了第一个“绿色债券”,随后由世界银行发行了类似的债券。2014年5月初,由浦发银行主承的10亿元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利率5.65%。这标志着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紧密相关的绿色债券顺利推出,填补了国内与碳市场相关的直接融资产品的空白,充分体现了金融市场对发展国内绿色经济的支持。虽然国家还没有将环保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作为证券法中债券发行的特别条款予以规范,但是我们国家已经开始这条道路的探索。

3.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立以专门机关监督为主,全民监督为补充的环保监督体系。在绿色金融的监管立法中,作为商业银行的行政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可以赋予其对绿色银行的监管权限,明确银监会对违规贷款银行的处罚职责,相关惩罚措施包括罚款、暂停授信业务、停业整顿等。与环保部门联手建立环境监管信息共享体系,环保部门可以定期向银监会提供企业的环境信息,以便于银监会及时跟踪、检测企业的违法污染环境的行为,对银行信贷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广泛性作用,对银行和企业进行监督,如若发现银行违规贷款或者企业破坏环境等行为,可以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或者银监会举报,查证属实,给予举报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各阶层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4.完善绿色金融法律责任制度。我国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措施,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责任制度以刑事责任为主,民事责任为补充。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也逐步实行股份制改造,很多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相继成立或者进驻我国,如果继续沿袭计划经济的思维,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私有银行,终归要回归市场,再也不是行政机构的附庸。我们应把银行变为真正民事上的主体,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民事主体,其“私”的性质就决定了法律责任制度应当以民事责任为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为补充。

(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1.完善供应商救济制度。我国的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投诉质疑程序,但程序设置冗长,必须用尽行政救济后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也就是说,供应商必须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救济:向采购人提出询问——向采购人提出质疑——向同级政府采购监督部门提出投诉——提请行政复议或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意味着供应商要获得救济,必须经过多重环节,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即使获得救济,也无法弥补失去重要商业机会的损失。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供应商而言,最希望的状况是救济程序及时、高效、便捷,尽快解决与采购人的纠纷,力图保住商业机会。质疑是采购人的自我审查,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如果将质疑前置程序取消,能够减少供应商寻求救济的成本和时间,不但便捷,而且有利于供应商维权。

2.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监督制度。目前政府绿色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批与监督职能不分,采管不分,监管的具体机构不明,职责不清,救济不力。这就大大降低了绿色采购制度的效力。一个部门身兼多重职能,自己审批计划,自己审核计划执行过程,还自己处理计划执行中的违法行为的怪现象。自己监管自己肯定不合适,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自己监管自己,常常无法公正行使监督管理职责,最终为权力寻租。综上所述,我们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集中负责对政府采购的监督,做到审监职能分离,采管职能分离,形成权力分解、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工作机制。我国政府采购监督一向重事后监督,轻事前监督,等发现问题在挽救往往为时晚矣。在具体采购活动之前进行监管,可以减少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盲目性,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加强事前监督,以便对采购各环节加强全方位监督。在审查采购计划时,不但要审查采购预算限额,还要审查采购要求是否合理,减少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的问题。

(三)绿色消费制度

1.建立绿色消费的主体制度。绿色消费立法中的主体应当是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消费者,国外的有关立法中就规定了消费者的责任。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如法国曾立法规定,1993年及以后的上市消费品,50%的包装物必须回收利用。同时,加强对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与开发,任何废弃物都是另一种物质或者资源的异化形式,都具有再次利用的价值。

2.完善绿色消费税收法律制度。实施差别税率,提倡绿色消费。给绿色产品定价时要计算对其投入的高额环境成本,而非绿色产品因为没有高额的环境成本,定价往往比绿色产品低得多。此种价格差额使大部分消费者不能理性地形成环境保护的消费价值观,并且,大多消费者受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使得价格较低的非绿色产品占据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政府对绿色产品征收相对低的税率,对非绿色产品征收相对高的税率,减少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的价格差额。

3.完善政府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财政补贴制度。为了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地对资源高效率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原材料,政府可以对那些较好控制环境污染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或者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对那些重视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贷款担保。

作者:陆茜单位:上海大学

绿色经济论文:经济发展下的绿色经济论文

一、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和基础条件

1沈阳市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传统的产业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传统主导产业耗能较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紧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沈阳市传统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并对环境安全产生持续压力,如辽河、浑河(沈阳段)的干流水质基本达到Ⅳ类水体标准,而其他11条重要支流河还只是消除了劣Ⅴ类水质。另外,沈阳市生态资源呈现植被生态功能低下、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城市生态环境呈现水生系统失衡等问题。

2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机遇应对金融危机引发对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视,绿色经济从学术研究层面走向国际和国家政策操作层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对策。发展绿色经济也是沈阳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沈阳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增长极,区位优势将带动沈阳绿色经济发展。2010年4月,沈阳经济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上升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就要实现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沈阳经济区提升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政策机遇。国家发展战略为沈阳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政策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给沈阳提供了实现产业升级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决策,为沈阳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3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挑战目前,沈阳绿色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沈阳市经济发展表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征,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弱化了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沈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尤其是重工业比重居高位的产业结构将加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随着沈阳市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沈阳市优秀城区及邻近地区对资源的需求将日益迫切,必将使资源承载力难堪重负。据预测,到2020年,水资源的缺口将达1亿立方米,对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也难以改变,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面临很大的资源供给压力。

二、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

(一)构建具有沈阳优势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优秀,加快推进化工、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沈阳市区域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构建包含绿色金融业、生态物流业等业态的绿色服务业体系。

(二)节能减排,开发利用“绿色能源”促进资源节约,做好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各项工作;以节能减排为倒逼,把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实施燃煤锅炉脱硝改造,促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快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原油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结构转变,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有序开发。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包括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如加强辽河、浑河、蒲河流域生态治理和棋盘山、卧龙湖生态保护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污染环境等。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继续推进“青山”、“碧水”、“蓝天”工程。

(四)强化政府职责,加强环保制度和法律执行力度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职责。要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大财政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快环保物联网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完善绿色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强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执行力度。

(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沈阳实际,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六)推行绿色消费模式要强化沈阳市民的环保理念和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消费观,扩大绿色产品消费;优化消费结构,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经济转型,开发绿色产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扶持绿色产业,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建立绿色产品营销体系,加强对绿色产品和绿色市场的监测、监督和管理,创造安全绿色消费环境。

作者:王艳单位:中共沈阳市委党校

绿色经济论文: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经济论文

1绿色建筑与项目全周期成本理论

1.1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体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应以建筑物的存在时间向前、向后延伸,涉及从建筑材料的开采、生产到建筑的报废、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等方面,贯穿于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拆除处理、后续环境影响等全过程。第二,在绿色建筑的建设与推广过程中,要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利用的有效统一。绿色建筑不仅遵循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也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第三,绿色建筑完全遵循环境的承受力规律。在建筑物产生和报废的过程中,当以自然的再生能力和净化能力为前提。即在成本、收益均衡的基础上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2建筑项目全周期成本建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在勘探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护、翻修和拆除等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建筑项目的全周期成本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单纯的建设内容上分,建筑项目的全周期成本可以分为投资成本、效用成本、运行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从时间上分为初始成本和未来成本;从成本类型上可划分为资金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因此,建筑项目的全周期成本具有多阶段性、多主体性和复杂性特征。在全周期成本视角下,建筑项目各阶段的成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因此建筑项目的全周期成本不是简单的叠加,建筑项目全周期成本管理的对象也不只是建设期内的成本。

2绿色建筑成本与效益分析

2.1绿色建筑成本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成本可分为设计决策成本、建造施工成本、使用维护成本和回收报废成本。

2.1.1设计决策成本在前期的设计决策阶段,不仅包含项目策划、信息收集、可行性研究和方案选择成本,还包括市场调查、资金筹措等方面的成本。由于绿色建筑的项目还涉及到项目后期运行、节能环保、拆除影响等论证分析,因此,决策成本较一般传统建设项目会相应增加。

2.1.2建造施工成本绿色建筑的施工建造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阶段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成本和管理成本及各种税费均属于建造施工成本。施工建造阶段的政策变化、材料价格和市场供需变化将对整个绿色建筑的全周期成本产生直接的影响。整个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也将直接影响绿色建筑项目在后续使用、维护及拆除方面的项目成本。

2.1.3使用维护成本在绿色建筑较长的使用阶段,业主、物业管理等部门将需要付出人力、能源和维修保养等方面的成本,因为维护时间较长,此阶段支付成本在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1.4回收报废成本回收报废成本根据不同的回收方式而有所不同,当然,其对环境和生态所产生的影响也将是不同的,绿色建筑的报废与回收成本与建筑材料有很大的关系。

2.2绿色建筑效益根据效益的不同性质,绿色建筑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1)经济效益通常可以根据量化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即为显性效益。比如,通过能耗分析与传统建筑对此可以计算出绿色建筑在节能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效益;2)环境效益则表现在对室内和室外环境的优化方面。绿色建筑可以排除室内污染,减少污染物或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产生环保效果;3)社会效益体现在绿色建筑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方面,创造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将更加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生活和消费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2.3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

2.3.1评价方法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对建筑项目的各种经济因素、方案投入与产出的相关财务数据、经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并对建筑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可行性、合理性的分析和论证,得出评价结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经济评价的角度、范围和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建筑项目的经济评价有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层次。其中,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用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计算项目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效益,评价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财务评价方法是指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结合国家现行的财税政策和市场价格,对绿色建筑项目的投资费用、产品投入、销售收入及相关税费进行测算,得到建筑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预测期盈利能力并判断项目实施的经济可行性。绿色建筑项目是通过节能环保技术等为社会和人类创造价值,财务评价是国民经济评价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3.2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将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经济评价结果的有效性,除了项目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决定着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是否与实际相符合。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不是唯一的,这与项目能够搜集和提供的资料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资金的时间价值、评价指标的类别和经济评价指标的性质分类。本文主要选取增量成本和经济效益测算两个指标进行财务评价和分析。其中,增量投资回收期是指绿色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在能源消耗方面的节省量来弥补增量投资的年限;投资内部收益率是指两个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而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是指两个方案的净现值相等时的折现率。这两个评价指标均采用两个互斥型的投资方案比较测算的方式来进行分析。

3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与经济效益测算

3.1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测算增量成本是指增加一定产出量而增加的投入成本。根据《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有六个方面的增量成本:节地和室外环境、节能和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节地和室外环境技术的增量成本,主要表现在绿色建筑的公共服务设施、旧有建筑的利用、声热风等物理环境、地下空间和废气场地的利用等方面;节能和能源利用的增量成本,主要表现在住宅采光通风、照明节能设计、能源回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节水和水资源利用的增量成本主要有雨水入渗、节水灌溉和采用非传统水源技术所增加的成本;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增量成本,主要是预拌混凝土、高强度钢筋等建筑材料方面的成本;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的增量成本,主要表现为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热、声、光环境等。总之,在绿色建筑项目中,新兴材料、智能化管理系统等新技术的运用所需的成本均较传统建筑成本高出许多。在测算增量经济成本时,可以采用互斥型的方案,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

3.2绿色建筑增量经济效益的测算根据计算绿色建筑项目在节约能源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测算出绿色建筑的增量经济效益。“四个节约”是绿色建筑增量经济效益测算的主要对象。绿色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太阳能、风能、地下冷热源、生物能等为代表,目前绿色建筑中对太阳能的利用较为普遍,对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和光电利用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也是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区,当其他的电力来源成本相对较高时,绿色建筑对风力发电或者潮汐能发电等节能技术的运用也是较为常见的。本文以节能和绿色照明技术为例,对绿色建筑增量经济效益测算进行具体的分析。

4结语

综上所述,应坚持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重视绿色建筑成本与效益分析;利用节能环保技术,大力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对绿色建筑成本与效益分析,构建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框架及其指标评价体系;应改变当前绿色建筑投资额大、回收期长且收益率低的现状,解决其资金匮乏的难题,实现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姜帆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绿色经济论文:我国发展绿色经济论文

1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1.1国际环境下所面临的机遇相比于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绿色经济地发展,而在全球资源一体化环境下,西方发达国家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所运用的先进技术与资源也被转移到中国,并对中国绿色经济地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具备共同的环保理念及资源共享理念,西方发达国家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也给予中国一定的指导与帮助,以达到共同保护环境的作用。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也给我国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这些都给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创造机会,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1.2国内环境下所面临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产业结构调整速度逐日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投入到绿色经济建设中,这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且较为开放的环境。同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三要素:(1)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这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作用,通过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可以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形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不上去,与其服务水平不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提高配套的服务水平,让更多的消费者感受到绿色产品带来的好处,才能让更多的接受绿色产品,才能更好地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3)建立与完善基础产业设施。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是其发展的瓶颈之一,只有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产业调整,才能真正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上述三要素均有利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此外,近年来,我国再生清洁能源得到较快的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技术日渐成熟,这些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与推广,推动了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也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1绿色经济项目融资难度大目前,我国绿色经济项目最主要的融资平台为商业银行,产业水平普遍不高,规模不大。在绿色产业投资中出现渠道单一、融资难度大等特点,部分商业银行在绿色产业信贷支持方面也不给力。同时,在绿色产业项目上,银行所给予的支持通常只为贷款,缺乏相应的金融产品,也没有相应的融资工具,这对绿色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也是导致绿色经济项目融资难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2绿色企业发展难度大目前,我国绿色企业发展面临着重重的困难,一为成本高,绿色产业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撑,这使得绿色产业的成本比传统产业的成本要高很多。在高成本环境下,企业市场化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二为企业领导缺乏绿色创新意识,运用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去发展绿色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产品的发展与推广;三为企业绿色营销不到位,当前我国许多绿色企业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不了解,缺乏完善的营销渠道,致使绿色产品营销效果不佳。

2.3受国际绿色壁垒的阻碍虽然近几年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得到较快地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口我国绿色产品时,有意无意地将绿色商品标准复杂化,或为绿色商品制定较为复杂的法规,使我国绿色产品在国际上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绿色壁垒障碍。甚至有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手段、理由阻碍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使我国绿色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不利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3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策略

3.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绿色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功能,如加强绿色产品相关的法律与法规,为绿色经济发展提法律上的保障;加大对绿色企业的投资与扶持,对于做出巨大贡献的绿色企业,可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扶持政策,对于与绿色经济背道而驰的企业,必须给予严厉的处罚。同时,政府可以发挥其税收调控作用,对绿色企业实施必要的税收减免政策,使绿色企业的经营成本有所降低,从而可以推动绿色企业的发展。此外,政府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地宣传,在广大消费者中宣传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3.2提高绿色企业的发展水平绿色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营销道路,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必须时刻贯穿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理念,尽可能降低绿色产品生产成本。绿色企业应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绿色技术水平,通过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其整体的发展水平。同时,绿色企业必须推广产业化经营,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加强与外界技术资源及绿色产品的交流和借鉴,提升其经营水平。此外,绿色企业应不断扩大其企业规模,提高其自身的绿色竞争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在国内外形成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提高其市场认可率,这样才能提高绿色企业的发展水平,提高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水平。

3.3积极应对绿色壁垒面对国际上存在的绿色壁垒,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在绿色经济方面,不断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针对国际环境及国际绿色标准,建立相应相符合的环保法规,不断提高环保投入力度,提高自身的环境自理能力,使经济与环境能够和谐发展,加快绿色产业升级,增强绿色产品国际竞争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既给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机遇,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咬紧牙关,迎接新的挑战,不断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在改善我们经济生活的同时,也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友好、和谐地发展。

作者:王惠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保定站

绿色经济论文:绿色农业经济论文

1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

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经济的必然趋势。绿色农业经济相较于传统农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1.1综合效益更高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其发展目的主要是将地方农业经济水平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相结合,从而实现3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同时,绿色农业经济还能推进我国综合效益增长型农业建设的整体进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1.2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要求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农业生态的发展规律,利用清洁、节约的新型农业技术,对多种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相较于传统农业发展而言,可以更高效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1.3产品成本较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降低农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理污染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使产品的整体成本水平显著降低。由此可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有效降低农产品成本,间接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绿色农业经济的现状及其问题

2.1发展现状近几年,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可将其发展现状所表现出的特点总结为2个方面。

2.1.1实现规模化生产自2004年我国首个绿色农业经济生产基地在黑龙江省试点并取得良好成效后,各地相继在自身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地的建设,并以此为主要依托,发展优势最为明显的绿色农业经济。目前,我国已有592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年收益超过2.5×107万元,且农民合作社已逐步成为近年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2.1.2品牌效应日益显著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使得我国绿色产品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多。有调查显示,我国的绿色产品不仅在国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其品牌注册范围也已扩大至芬兰、英国等多个国家,全方位的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模式正逐步形成。

2.2存在问题

2.2.1市场体制落后由于有关经验的缺乏,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生产、销售、流通渠道等市场制度均存在较明显缺陷,不同地区间的绿色农业经济水平差异显著,整个市场的发展水平低下。政府的有关监督机制执行力度较差。绿色农业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产品良莠不齐,容易出现未达标产品,给顾客造成较严重损失。

2.2.2后继动力不足资金和技术层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农业的整体发展。由于缺乏有利政策和充足资金的支持,造成不同地区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投资和综合技术水平出现明显偏差,从而导致我国的整体绿色农业经济出现明显发展停滞现象。

2.2.3带头作用不明显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年限短,不同地区或企业间尚未形成较大差距,各绿色农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基本相似,产业间缺乏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单位,使企业间的生产、经营过程缺乏规范性,进而导致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低下。此外,相关企业领导人缺乏较高的品牌意识水平,也是导致高实力龙头企业缺乏的重要原因。

3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绿色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模式实现有利改革的主要动力。加强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针对我国现阶段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有关文献资料,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归纳如下,以期实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整体腾飞。

3.1优化产业发展结构科学的产业发展结构在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有:对农作物种植业、林木种植业及家禽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可扩大烟叶、药材等较高经济效益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加强生态林、经济林等林业种植模式建设,并在家禽畜牧业方面增大财政投入,提高水产品等农产品在整体农业产品中的比例,更显著地提高经济效益。打造生产、加工、销售等产品一体化产业链,例如水果产业链、药材产业链等。产业链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的资金损耗,间接地降低农业产品成本。此外,产业链的成功构建还能显著提高整个生产销售过程的规范性操作,从源头上减轻环境污染,很好地实现绿色农业。

3.2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绿色农业技术是绿色农业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根本保障,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势在必行。应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绿色农业的技术需要,构建全方位、层次化的农业科技研究体系,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和社会联合投资的方式加大技术科研投资规模,为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应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广新型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实践,可先将某一农业生产基地作为绿色农业技术的试点地区,取得良好效益后将这一试点地区作为农业发展范例,鼓励各地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积极应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从而顺利实现区域绿色农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应大力实施农民培训项目,通过授课、讲座等方式,向农民传授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知识,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相关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过程更为顺畅。

3.3进一步完善法规建设法规建设是确保整个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健康、正常运营的根本基础。因此,政府应针对当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在现有法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相关政策,使绿色农业经济实现规范化发展。为了进一步落实绿色农业经济法规,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渠道宣传方式,向农业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宣传绿色农业政策及相关技术知识,更好地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实现健康发展。此外,还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长足发展。

3.4提高产业集中效应龙头企业的带头效应可有效提高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的竞争力度,实现各绿色农业相关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因此,地方基层政府应鼓励农民形成合作社等组织,使地方绿色农业实现集中化发展,形成龙头产业,带动周边企业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地方农业的整体绿色农业经济水平。龙头企业在发挥带头作用的过程中,也应严于律己,在企业内部形成完整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确保各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符合售出要求,不仅可为农民提供发展绿色农业所必需的技术等资源,还能为农民提供更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为农民自身利益提供更可靠保障,真正实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4结束语

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市场体制落后、后继动力不足、带头作用不明显3方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问题,给我国绿色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政府及有关工作人员应完善法规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使整个绿色农业的发展更具规范性;应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研究,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应提高产业集中效应,建立龙头企业并发挥其带头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使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更全面,从而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

作者:曹艳双单位:榆树市弓棚镇农业经营管理站

绿色经济论文: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经济论文

一、绿色建筑经济本身的含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使用期限内,实现节约能源最大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降低环境破坏率,减少能源消耗,对建筑工程设备和技术进行完善和创新,提高建筑的品质是绿色建筑的优秀。绿色建筑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基础。关于绿色建筑经济,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其不但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还能够降低能耗,并且这种建筑在建设的时候,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较的小,想要更好地利用建筑资源,便必须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政府对其不够重视政府部门在认识绿色建筑经济的时候,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这便导致了政府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管理的时候,力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也没有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护机制的建立,这也导致了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方面,政府的束缚力不够。

(二)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认识不够人是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优秀主体。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甚至很多人并没有把绿色建筑经济归入到可持续发展中去,并没有重视其发展前景。

(三)对绿色建筑经济扶持力度不够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还停留在嘴上说说的阶段,并且,现在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时候,原料成本比较的高,若是经济基础达不到要求,那么绿色建筑在发展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便会比较严重,所以必须提高对绿色建筑发展扶持的力度,才能帮助其更好地发展。

(四)依旧停留在理论方面,实践比较的缺乏建筑企业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主体,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建筑仅仅靠先进技术堆砌是不行的,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此外,在进行绿色建筑发展的时候,有些企业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宣传手段,来进行利润的获取,并没有真正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其建设出来的建筑工程也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无法真正达到建筑节能减排指标。

三、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措施

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还在初级的发展阶段,在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必须通过以下措施,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对政府资金扶持的相关政策进行完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政府必须将自己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绿色建筑经济更加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经济资金补贴的水平,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投入,这样才能够给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个物质基础,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在进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时候,做好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这样能够很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绿色环保方面的意识,所以,应该大力的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政府在宣传的时候,应该经过调研,将媒体的力量利用起来,通过媒体来进行绿色建筑观念的宣传,这样全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很容易提高,这也能够给绿色建筑经济更好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地认识到其重要性,才会愿意支持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更好的实现良性循环。

(三)加强培训工作想要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仅仅通过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好培训方面的工作,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通过实体培训,能够更好地落实绿色建筑经济思想。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的培养,确保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想要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必须构建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建筑耗能认证体系、建筑节能认证体系、建筑能源消耗统计体系等。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调动社会积极性,加快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加强绿色建筑产品的认证,实施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评价机构,推动绿色经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五)参与到国际交流合作中去,帮助我国绿色建筑更好的发展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能够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引入进来,这对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我国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参与国际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里的国际组织指的是与绿色建筑经济有关的国际组织,要跟随国际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趋势,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还应该鼓励技术创新,重视相关技术的研发,提高自主研发方面的能力,提高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一切技术水平。此外,参与国际技术合作,还能够对市场的融合进行推动,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平。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真正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应该不断的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并将其和绿色建筑思想理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对建筑行业结构进行优化;其次,在贯彻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时候,还应该重视建筑行业的投入和回报的比例,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建筑行业经济方面的效益。只有这样,我国的建筑经济效益才能够提高,从而发生质的变化,真正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这给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是符合我国建筑发展需要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应该给其政策上的支持,还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去,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科研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帮助我国建筑行业更好地实现良性发展。

作者:程志雄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绿色经济论文:排污权交易绿色经济论文

一、排污交易权的概念

排污权交易,又被称为排污指标交易、环境容量使用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条件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环境有偿使用为前提,通过核定区域内排污总量,建立污染者之间交易排污权,建立供求双方交易市场等措施,探索出来的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实现低成本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排污权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Dales在1968年提出。他在《污染,财产与价格:一篇有关政策制定和经济学的论文》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排污权交易(Emissions-TradingProgram)的理论设计:把环境当作一种商品,政府是这种商品的所有者。作为环境的所有者,政府可以在专家的帮助下,把污染废物分割成一些标准的单位,然后在市场上公开标价出售一定数量级的“污染权”。排污权的发放由政府机构的有关管理部门负责,政府代表国家作为环境资源的拥有人,出售排污权,排放企业从政府手中购买排污权,同时企业之间也可以彼此交易。这样,使得在政府的宏观控制下,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污染排放的交易,利用了市场的调节自愈机制,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所谓的“排污权交易”,其实质在于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这种污染权政策,后来发展成为‘买卖许可证制度’。它首先被美国国家环保局(EPA)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污染源管理,而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践。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等发达国家把排污权的初次分配逐渐从无偿转向有偿(拍卖、奖励等),还出台了排污权交易政策,使排污指标像商品一样在市场上流转。”

二、可交易排污权的经济学分析;

(1)环境资源的产权化

环境的产权化是对环境的有偿使用权利进行明晰,并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前提,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对于企业来讲,他们要进行污染物的排放,就要在几种情况中进行选择:要么去购买排污权,要么自己去花钱治理污染,要么去出售自己从政府那里获得的排污权。当治理污染的成本高于购买排污权的成本时候,企业就会放弃治理污染,转为购买排污权;当治理污染的成本低于购买排污权的时候,企业就可以出卖自己的排污权,转而治理污染,这样,企业在利益面前,通过产权交易,遵照市场规则,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2)排污权交易的经济价值

在政府环境目标的制约下,排污权的总量在政府的调控当中,而且这样的排污权总量随着环境治理的好转是在逐步减少的。由于总量控制,所以在市场中排污权价格的变化并不会造成环境排放总量的增加。由于企业对排污权的需要取决于其治理排放的边际成本,在市场竞争中,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需求减少就会降价,需求上升就会涨价。一些经济效益差或者治理污染成本过高的企业,在排污权交易中就会处于不利位置,导致被市场经济淘汰,促进了市场的优化配置。

(3)排污权交易的环保价值

排污权的市场交易,使得企业对治理污染有了积极性,因为高效益的污染治理工作就等于减少了企业经营的成本。所以,促使一些企业对环保治理污染进行投入,寻求更加先进的污染控制设备。同时,也促进了一些环保企业的发展,因为更加先进的、效益高的污染治理设备更加适合市场需求。有的企业甚至会把自己的排污权节省下来,到市场出售,这样排污权就成为企业收益的一部分。排污权的总量控制原则使得政府在污染的控制上得心应手,而且工作更加具有目标性。随着环境的改善,技术的发展,政府可以逐步削减排污总量,这样政府的排污总量控制工作就成为促进市场中企业进行排放竞争的动力,促进环境的改善。同时,这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污染治理的政府投入的资金。

三、国外可交易排污权的先进经验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首先被美国环保总局(EPA)用于大气污染及河流污染管理,而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践。早在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保局就制定了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并将此政策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等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取得了经济和环境效益。世界上最有名的排污权交易事件是1990年以后美国推出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政策。整个政策以一年为周期,通过确定参加单位、初始分配许可证、再分配许可证和审核调整许可证四部分工作来完成污染控制的管理目标,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美国的酸雨计划是排污权交易最的成功案例。该计划用最小的社会成本,将传统的控制手段进行创新,用排污权交易来控制大气污染。根据资料:2003年,电力工业企业的SO2排放量比1980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酸雨计划的控制效果显著。在水资源排放权方面。1996年美国环保局正式颁布《基于流域的交易草案框架》,在《框架》的指导下,流域排污权交易在美国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截止于2009年2月,美国已有18个州实施或开始规划,另外还有州际间的流域排污权交易,如切萨皮克湾流域的水体营养物质排放权交易。就目前总结而言,美国的水排污权交易实施情况有以下特点:

1.开展试点的范围广

2.以流域的水质标准作为控制目标

3.实行定期的实施效果评估,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四、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或实证分析

我国从1991年就已经开始了排污权交易试点的工作,但目前仅限于制度层面,在实践工作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1、背景分析

(1)必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环境问题严峻。2007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对黄河、长江等四大流域的污染调查得出了惊人结论:四大流域的整体污染现状已成为常态。研究统计表明,全国大于10km2的天然湖泊已经从《中国湖泊志》统计的656个减少到目前的581个,总面积从85256.94km2缩小到目前68671.58km2。重点监控的9个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V类和劣V类水质的就达7个。V类水已不能和人体接触,劣V类水更是丧失基本生态功能,甚至不能用作农业用水。低碳时代又面临着削减排放的沉重负担,对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寻求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治理污染的手段无疑具有环境和经济意义。原有的排污收费政策起不到控制排放的效果,一些企业缴费排放,同时企业对收费认同程度低。环保部门只收费不治理,政策起不到整体控制排放的目的。企业对于治理污染没有积极性。

(2)发展情况分析

2002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和美国环保协会开始在中国实施排污权交易项目的第二阶段实验,选取了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上海市、天津市、柳州市、华能发电集团作为试点,简称为4+3+1。如今这项实验已经进入第三阶段,试点由第二阶段试点地区的点状分布转向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三个地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实验。

在2006年上半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督促企业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或服务价格,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社会成本企业化。2006年4月,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水权制度框架下排污权分配和交易管理研究”项目启动,通过收集资料、赴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调研、召开研讨会。课题组就国外实践和我国水污染排污权交易试点进行了总结和经营借鉴,提出了我国实施排污权分配和交易制度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和推进的启示,从水功能区划分、排污总量确定、水污染的初始排污权分配、水污染的排污权交易等方面对水污染排污权分配和交易制度进行了设计。为我们政策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可能性

在法律上,我国对排污权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进行了确认,并定点南通、太原等城市进行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工作。同时,近年来在排污权交易方面的国际合作等条件已经逐步成熟,为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奠定了基础。

(1)总量控制制度

1996年9月,国务院的《“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正式提出全面地规定总量控制的要求。例如: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中具体规定了国家在淮河流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办法。在试点城市本溪制定“本溪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条例”,确立了总量控制的法律基础。

(2)许可证制度

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从1989年起开始实施。它是以企业排污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了许可排放物的种类、数量和去向。许可证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法律管理的开始具有法律效力,意味着排污工作受到法律约束又受到法律保护。排污许可证制度与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构成了我国排污权的基础。

(3)成功经验

其实,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10个城市进行过排污权交易工作的试点。1987年,上海的钢铁十厂要在塘湾乡新建一家联营厂,每天需要排放10吨废水,而该地区的排污许可证已经分配完毕。在当地环保局、乡政府的协调下,将一个经济效益不太好的车间关闭,将排污许可证转让给联营厂,由联营厂每年支付4万元的经济损失。上海市闵行区环保局的行为首开了中国排污权交易的先河。

(4)2008年,江苏省环保厅在太湖流域开展COD排污权有偿取得试点,建立有序的排污权交易市场。2009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长江论坛上,国家水利部透露:将抓紧制定长江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做好流域水量的统一调度。实现一级市场初始水权分配,二级市场,水权可以交易。

五、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水资源污染状况十分严峻,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国际环境大会中,我国做出了减低碳排放40%的承诺,但是低碳问题只是我国环保严峻形势的一个方面,水资源浪费及污染情况同样需要予以高度的关注。建立一个由市场主导的,政府调控的水资源排放交易制度,建立资源排放交易的市场是弥补政策缺陷的一条好的渠道。目前,在我国水资源排污权交易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一些试点城市已经进行了几年甚至近十年的政策探索,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良好的经验。为进一步建立完善合理的水资源排放权交易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任何新鲜事物都需要一个逐渐被接受的过程。水资源排放权交易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实行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从发达地区开始,从条件好的地区开始,在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和各方面条件逐步加强后再大范围地推广实施。三家不同企业的污染量Q越大,其生产成本越高,而治理污染的水平越差,治理费用MAC越高,其成本价格P也越高。所以,当一个企业的排污量低于政府给其的排放量的时候,可以出让排污权,排污权成为有利可图的商品,这对企业改进治理工作是一个动力。相反,如果一个企业的治理成本高,就不得不去购买排污权,导致企业成本更高,这符合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因为政府可以从宏观上控制排污的总量,所以在总量内实行可交易排污权制度,可以利用市场规则促使企业对治理污染问题进行经济权衡。“在健全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有多个排污者参与并进行自由交易,则当排污权的供需达到平衡时,企业个体的污染治理成本减少到最小,最终实现治理总成本的最小化。

绿色经济论文:草原生态绿色经济论文

一、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总面积中,草原是绝不能忽视的,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地)我国共有各类草原60亿亩,占整个国土面积的41%,约为森林面积的2.5倍、耕地面积的5.2倍。且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势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地处上风向,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风多且大;夏秋季节降雨集中,多暴雨,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的发生区,所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就十分重要,若建设良好,则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固土蓄水,紧锁沙龙,保护东南部地区冬春无沙尘之忧、夏秋少洪水之患。而若保护不力,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固持水土能力大幅降低,夏秋多雨季节极易形成洪水,泥沙俱下,滚滚东流,使东南部地区河道和水库淤积,河水暴涨,酿成洪灾;而冬春季节极易起尘扬沙,“沙尘暴”东侵、南下,很容易给东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从另一重要性来说,由于我国的草原大多地处边疆,且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草原也具有保护少数民族居民的美好家园,建设边疆,维护边疆稳定,巩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草原生态状况却并不能如人意,由于多年来的超载过牧,牧民将草原生产的绿色植物质全部让牲畜“吃干耗净”,造成了中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由此诱发了沙尘暴等生态危机。当然有人会问,难道如此广阔的草原就“喂饱”数量仅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牧区牛羊吗?原因是这样的,按生态学上的十分之一定律(即初级生产者的能量约10%进入次级生产者,这样利用才能保障草原生态系统不退化)也就是说,从质量看,在健康的生态条件下,中国大陆全部草原生物量只有干重约3亿吨,按照上述十分之一定律,全国能够利用的天然牧草产量只有3000万吨左右,但按中国现行草原流行的畜牧量计算是将草原生产的干物质全部让牲畜“吃干耗净”的,这显然很有问题,况且在实际操作中,牲畜的养殖数量还大大超过按我国现流行的绿色植物所能承载的蓄牧量,这样草原绝没有不退化的道理。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退化不仅使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损害,广大牧民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而且,还对我国的华北(包括北京地区)、中部、东部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研究如何使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重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草原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8%,提出我国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设计出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近几年,由于草原生态所面临的危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但在具体的实施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期待完善与可持续性

在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不强,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的倾向,政策预期和项目前景不明确。草原生态治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制度,休禁牧制度及项目等草原生态治理方式都囿于一定期限和范围。同时,在制订政策与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了以草为本,而非以人为本,草原生态治理往往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却偏偏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以致政策和项目常常得不到牧民群众的支持。

(二)需加大治理与监理中的经费投入

经费问题也是目前草原生态建设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由于各级草原监理机构的事业费来源是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而许多牧区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只能保证人头费,各省区基本不能保证草原监理专项经费,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拖欠草原监理人员工资和差旅费的情况。由于经费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经济民警队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国家必须加大重大的草原生态治理项目如退牧还草工程、生态移民(围封转移)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的经费投入。

(三)亟待科技水平解决牧民的经营性问题

草场家庭承包到实行后,牧民也面临着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尤其是纯牧区,当地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草原畜牧业,靠畜吃饭、靠草吃饭。在这种条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无其它科学技术指导,也无其它途径与道路可想,只有靠牲畜养得越多越好,而且随着近年来牧区和外界沟通的增强,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从有限的草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来维持其相对于以往的高消费,结果导致对草场的进一步掠夺,这样下面必然导致草原不堪重负,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增收致富与生态保护间矛盾激化,所以帮助牧民通过科技手段增收致富就显然极为重要。

(四)监理体系建设迫不及待,监督权力急待加强

由于草原管理机构位势低,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处理草场纠纷、工业征占用等问题时,往往执法能力弱,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根本无法完成执法任务,或只能听之任之。而且在草原管理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重农轻草、重林轻草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这些都需要监理体系的建设,与相关监督权力加强。

三、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对策与新思想

(一)退牧还草,利国惠民

对于草原保护和建设,要“小草,大事业”,即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极理想的对策还是退牧还草,通过退牧还草,完善生态屏障,改善经营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这项工程在项目实施地区,既有效益、又能保护生态,还能得到实惠。从国家层面上,以政策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也是国家从政策层面保护草原,保护自然资源,是利国惠民的一项政策。从农牧民角度来看,退牧还草项目存在以下一些暂时性的问题:一是补偿标准低,饲草料及资金短缺。二是增加了养殖成本,减少了牧民收入。三是违禁放牧问题较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后续产业发展不足也是影响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还有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偏远,基础设施建设难度相当大,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直接制约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也使得牧民的生产、生活费用支出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牧区干旱缺水使相当多的旗县人畜饮水困难,制约着饲草料基地的建设,使这些区域普遍面临人畜饮水困难和饲草料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农牧民生计等等。另外,还应加大对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的投入,在某种情况下,对牧区应重点扶持才对。这也是中央的政策。不仅农业上要加大投入,还应从环境和生态方面加大投入。在重大项目、起引导作用的是国家投入。此外,还应发挥国内国际慈善机构、基金组织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投资。治理盐碱,治理沙漠,本身就是国际性的。总的来说,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会逐步加大;实用科技的普及以及对牧民的培训,在科技研究上既要重视基础研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促进草原全面协调发展。面对草原的实际问题,最需解决的还是实用技术问题,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特别注重加强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科技素质,重视对牧民的培训。

(二)“畜南下、禽北上”的新思路

“畜南下、禽北上”的思路也成为了目前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种新思想。这一思路主要针对畜禽所食植物的特点与植物所分布的特点来解决目前的草原生态退化所面临的难题,其优秀思想是通过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牧区和农区各自的优势,使得单位土地面积的光合产物增值,土地增值,节约出大量的土地用于生态保护。由于全国18亿亩农田除了生产了约5亿吨粮外,还生产了7亿多吨的秸秆,其中玉米占38%,小麦22%,水稻19%;另外,豆类、薯类、油料类各占4.8%、2.8%、8.3%,利用微生物将农区秸秆转化成饲料。但在农区,大量牲口的饲料被作为废弃物在田间地头焚烧。尽管国家明文规定不准烧秸秆,但因为没有给秸秆找到一个很好的出路,秸秆如果全部转化成饲料,将是草原合理利用生物量的22倍,足以喂饱全国的牛羊。相反全国养鸡47亿只,平均每人年需求3.7只。但糟糕的是,农民们将鸡的生存空间缩小到几层铁丝笼子里,滥用饲料添加剂使其“速肥”,将生理周期由散养的300多天缩短到不足45天。这样违背生物规律产出的鸡肉造成了城里出现了大量“肥胖族”;狭小的生存空间造成禽流感的蔓延,给食品和卫生安全造成大量隐患。而草原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很好,但生产力很低,延续了几千年的畜牧业没有科技投入,牲畜一年里2/3的时间吃干草,甚至连干草也吃不上。如果将鸡等家禽转移到草原养殖,几百平方米养一只的空间都够,且草原虫害可得到控制,还可节省1/3的粮食。“畜南下,禽北上”,这是既能解决草原退化、又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在草原解决的是沙尘暴、生态退化的问题;在农区解决的是烧秸秆、农田污染、农业生态不可持续的问题;同时,对农牧区来说,这还可以解决当前农牧民共同的致富问题。

绿色经济论文:水资源管理绿色经济论文

一、征收水资源费的法律、法规

依据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是国家调控与管理水资源、保护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措施,随着法治建设的健全,水资源费征收的法律法规也逐步完善。目前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二款规定: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缴纳水资源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年度取水计划取水。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的,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

3、《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超计划取地下水和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超计划取地表水的,对超计划取水部分,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加收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五以上不足百分之十的部分加收一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加收二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二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加收三倍水资源费;㈣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部分加收五倍水资源费。另外,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水资源费和超计划加收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二、水资源费征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困难比较多,通过对征收工作人员的调查走访,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在于: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复杂,虽然国家在1988年制定了《水法》,国务院出台了《管理条例》,江苏省出台了地方《管理条例》,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均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征收标准。导致各地区各自为政,部门之间职能分工不清,执法盲区与较差执法现象时有出现,很多地方对水库用水、矿泉水、地热水、城市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问题还在争论不休,有的地方水政部门在执法中还承受了败诉的结果。使得水资源费的征收严重缺乏权威性。

2、取水户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水资源和空气一样,不应当交费。同时,在实践中出现各地水资源费政策不统一、征收程序不规范、使用方向不合理等问题。而地方性的收费标准给人一种乱收费的假象,导致水用户对政策不理解。有的用户认为自己已经交了水费,不应该再交水资源费,对水资源费的概念都不理解,因而部分用户拒绝交费。

3、执法力度不足

过去受立法限制,对于无证取水者只能“责令停止取水”,对于不按规定取水的只能“责令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水政部门的这些处理手段对当事人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也难以实现纠正当事人违法行为的目的,给水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当前,虽然执法的法律依据已经解决,但是无论是执法者与违法者在接受上还需要宣传教育。

4、地方行政干预严重

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除了经常遇到的人情阻力之外,更多的是来自行政部分的干扰。一些政府人员把干扰水资源费的征收作为对企业的保护措施来对待,给水政部分增加压力。这种至上而下的压力,严重干扰水资源费征收,也影响了征收的权威性。

5、执法人员信心不足

执法人员在本身在长期的执法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执法信心不强,在征收过程中有畏缩现象。缺少与违法现象做坚决斗争的信心,导致了水资源费征收不到位,有的“意思意思”了事,有的比之不谈。

6、管理监督难,标准不统一

一方面,对于用水的监管与定量不准确,存在过大的弹性,例如:一些工业企业取水普遍采用包年协议收费方式等。另一方面,存在着监督难的现象,例如:一些单位和个人偷偷打井,或者在打井的时候避开执法人员的检查,甚至不让执法人员进门;一些用户私自更换计量表等等。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这种现象与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工作的改进。在工作中我们具体的策略是: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严格执法力度。同时,对执法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过去,我们每年的水法宣传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利用很少的时间在沿河乡镇、村庄醒目位置拉挂几个条幅,散发一些传单。这样做的效果是:群众只知道有“法”,但是不理解“法”。为此,我们加强对群众与干部的水法咨询工作,让他们了解具体的水法知识。尤其是对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村镇干部,加强对他们的宣传力度,争取他们的支持。强化队伍建设。当前,水政执法缺少正规的法律专业人才。有的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和水利专业知识都很薄弱,学习自觉性也不高,业务能力差,执法不规范。所以要加强业务知识与执法方法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与原则非常重要。严格依法办事。水资源费的征收需要大家对《水法》的高度权威性的认同。要提高《水法》的权威,首先我们要执法有据、执法必严。执法有据,就是要做好执法的证据收集,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建立好水网监管系统,做好用水标准制定工作。

执法必严,要求我们严格依法办事,避免人情与干扰,这样才能让百姓服气,同时对于个别“刺头”,要采取强制措施,办好大案,一查到底,起到震慑作用。强化联合执法。要取得公安、行政等部门的支持,进行大的联合执法,强化执法权威,提高执法的宣传效应。让执法行动成为执法宣传活动与震慑活动。让取水户知道水资源费是靠法律保障的。要用好水费。指导思想要明确,水资源费是国家规费,征收工作是水利部门的工作职责,不能想着钱收来自己怎么花,要严格执行收支分离制度。让取水户了解水费的去处并不是发了执法人员的工资,而是国家收入。另外,对于上级立法部门提一些建议:针对执法难的问题寻找一些法律上的漏洞,为基层执法提供便利,提高法的权威性。例如:“水表走的慢、大门进不去”等问题,提供一些法律上的依据,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避免执法中的难堪与无奈现象等。

绿色经济论文:快乐幸福绿色经济论文

一、关注人的幸福是经济发展的本来目标

资源配置应该是财富快速增长的途径,但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来看,则有可能不同集团之间在利益分配上是存在分歧的。在分歧之中只有通过利益博弈的公共选择实现新的资源组合,而实现的也许不是使财富最快速增长的组合,却可能是社会幸福指数较高的组合或一部分弱势人群痛苦指数得到有效降低的组合。追求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以人的快乐幸福为基础的。试想,如果一个人不快乐幸福,处在痛苦之中,又怎么能全面发展呢?正因为快乐幸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那么当前中国要推进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更应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理念。从理论角度来看,以人的快乐幸福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虽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可能完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我们通过研究“幸福指数”,可以为经济决策提供新思路、新视角,可以了解什么才是全民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可以方便我们找出主要矛盾并按轻重缓急来解决,为我国认识非经济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供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并在此基础之上,改进我们现有的发展模式,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正是在追求人快乐幸福的发展背景下,我们顺应进步潮流,及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和谐社会,这正是一种“快乐幸福”的追求,在追求GDP不断增长的同时,追求绿色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二、绿色经济美丽中国的新境界

绿色经济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传统现代化过程批判反思的结果。它强调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和亲近自然,其优秀价值观念是和谐,蕴含着把水净、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留给子孙后代的责任,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转换。千万年来,在与自然的斗争和相处中,人类经历了被动地为自然所支配,到逐渐了解和熟悉自然、利用和征服自然,以及最终认识到保护自然的全过程。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从畏惧自然到人定胜天,从无视自然到敬畏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反复复,几经位移与变迁,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没有大自然庇佑,人类社会的发展终将走向末路;破坏自然环境就无疑是毁灭人类自己的未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是人类永远的家园。所以,发展绿色经济是欣赏和爱护自然,赞美和保护自然,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实践基础,也是人类的情感基石。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既是总结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历史经验教训,更是中国传统文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时代性阐释。绿色经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新境界。

三、绿色经济是实现快乐幸福的必然选择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既包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更包括对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追求。然而,以自然资源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和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经济增长,仅仅满足了少数区域人或当代人的物质利益需求,往往忽略了其他欠发达区域人或后代人的生存需要,将全人类或子孙后代的资源、环境用以满足部分当代人的物质上的奢侈,这是极端不公平的。而绿色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环境的生态保护,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环境自净能力,从理论上而言,可以同时兼顾当代人之间的区域利益平衡,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代际利益平衡。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于重资本而轻劳动,重GDP、重财富的增长而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已日益凸显。无可否认,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收入增加能相应带来一定的快乐幸福,然而,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比如3000-5000美元)以后,快乐幸福感并不一定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一方面,收入的提高,期望值也在提高,相互抵消;另一方面,像环保这样的公共物品,不是个人能够改善的,若由个人选择,几乎人人都选择多赚钱、然后多消费,最后就造成了多污染,结果谁都不快乐。有许多东西比GDP更重要,正如这样的统计数据——新加坡的人均国民收入是印度的82.4倍,折合为实际购买力为16.4倍,但是两个国家的人均快乐幸福却是相近的。由此说明,并不是国民财富越多,人们的精神就一定快乐幸福。收入(财富)对快乐幸福的影响是相对的,收入(财富)的增加也可能意味着交通拥挤、噪音、污染等导致负性情感的过激事件的增加,这可以解释为某些国家或地区的GDP在增长后,但人们并不快乐幸福的原因。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当社会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时,绝大多数人都开始消费私家小汽车。如果人人都忽视环保,那么人们就将不得不面对:下面是寸步难行的交通堵塞,上面是黑色的、浑浊的空气笼罩,中间是烦杂的噪音污染和频繁的交通事故这样的社会病态。也许拥有了小汽车的个人拥有了眼前的、短暂的快乐幸福,但是从集体的、长远的利益看,我们却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与人类健康状况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指标包括:预期寿命、性格、消费结构、人均医生数、人口增长率、国民体育运动状况等,这些指标都与人类健康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谈到健康,每个人第一反应就是身体素质如何、是否有病、预期寿命长短。在所有这些健康状况指标中,预期寿命的确是衡量快乐幸福的最高指标。而与预期寿命紧密相连的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饮食状况,人类的“吃”对于快乐幸福的影响系数很大。因此,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将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关键因素。如今市面上很多食品都是经过质量检测的,是合格的,但是从“绿色”上来考量,很多食品那就“不合格”了。随着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增加,绿色农产品覆盖率已越来越低;大量的人工饲料饲养家禽、家畜,使得类似“土鸡”、“土鸡蛋”样的食品几乎从市场上消失;食品加工企业在产品中色素的添加、防腐剂的使用等等原因,导致人们消费原滋原味的绿色食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有这样的问题都变得越来越紧迫,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强化全民绿色意识,已成为人类追求健康的必然选择。要想增加预期寿命,要想更健康,人类不得不回归自然,走绿色路线,为人的——“铁”提供绿色的饭——“钢”。

绿色经济可视为环境友好型经济,“绿色”意味着人类经济行为将受到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约束,发展绿色经济目的是向人们提供无公害、无污染的劳务或产品,以让人们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人类追求极致的目标就是快乐幸福,要实现永久性的、最大化的快乐幸福就必然要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消费的目的是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但如果我们盲目地生产,盲目地消费,缺乏“绿色意识”,忽视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那么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有一天带来的却是没有得到幸福,而是自己为自己的幸福挖掘了一个坟墓。常言道“健康是福”,没有健康谈其他的一切都将无能为力。因此,健康与否,对于每个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其快乐幸福指数的大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健康对快乐与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绿色食品能给人们带来健康,人类要追求快乐幸福避免痛苦,生产和消费绿色食品是最佳途径,我们应努力建设以绿色为特征的经济体系和居民消费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安(全)健(康)(ESH)”机制。在这种机制下,“那么,消费就必然包括阳光、空气等在内的广义消费而绝非仅仅是商品与劳务的狭义消费,生态、环境就应当受到非常的重视,因为它具有人类命根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走向绿色世界的一天,因为只有绿色才环保、才健康、才真正快乐幸福。

四、结语

总之,发展绿色经济是为了使人类精神快乐幸福最大化、持久化,这恰恰是社会经济发展所追求的优秀思想,绿色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取得快乐幸福的必然途径,幸福要通过绿色的发展来实现,发展绿色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追寻幸福的终极选择。

作者:龚凤群 单位:中共桂林市委党校

绿色经济论文:协同推进绿色经济论文

一、政府部署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能源消耗从1990年的9.87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12年的36.17亿吨标准煤,增长了3.66倍。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更为敏感,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中国各地显现,极端天气现象(洪水、干旱、蔓延全国的雾霾天气等)的频繁发生,已切实威胁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公众的日常生活。

1.1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转变发展观念

政府在国家发展规划层面对绿色经济进行了相关部署。从2011年底颁布的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就可看出,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努力,“十二五”规划在战略层面和政策层面都对能源和环境给予了特别强调,绿色相关指标比“十一五”规划中的数量翻了1倍还多。政府还在产业发展规划层面对绿色经济进行部署。2012年国务院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数内容都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求,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占GDP的8%,到2020年占15%。

1.2绿色经济将使经济增长更健康

绿色经济中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支持绿色技术的发展,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可以创造更多体面的就业机会,减少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依赖;拥有更多的森林面积、更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更多的公共交通、绿色建筑,以及更健康的消费方式和更少的食物浪费。

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对中国GDP会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仍在可控范围内。在绿色情景下,GDP增速将放慢,但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增速。从3个情景的GDP总量来看,褐色情景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绿色情景中,2015-2020年的GDP增速将从基准情景的7.46%下降到7.28%,2020-2030年从4.75%下降到4.52%,2030-2050年从2.73%下降到2.42%。虽然增速下降,但这种增长速度仍然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算上环境成本,绿色情景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经济总产出下降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然略有增加。因为绿色发展使得耕地面积得以保护,亩产在水、土壤、技术等条件的支持下也有所提高。绿色情景有利于保障中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更健康。研究表明,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经济存在负面影响的冲击。绿色情景下,中国的石油需求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减少,这可以减小石油价格变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绿色情景下从2011-205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比基准情景可以减少约72.30亿吨,平均每年减少1.81亿吨。

在绿色情景中,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有明显的下降,消耗峰值也会更早到来。在绿色情景下,2011-2050年消耗能源将比基准情景累计少295.47亿吨标准煤,比褐色情景少647.53亿吨标准煤,数量巨大。绿色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的峰值将在2044年到来,比基准情景早2年,而峰值消耗量比基准情景少了9.92亿吨标准煤。而在褐色情景下,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耗量仍在持续增长。在绿色情景中,非化石能源的比例将提高到33.77%,而煤炭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到31.87%,非化石能源成为中国一次能源最主要的来源。在绿色投资的支持下,中国水泥产业可以有效完成绿色转型。基准情景中,从2011-2050年,中国水泥产业所需的绿色投资共约8000亿元,平均每年约200亿元。通过对余热发电、CCS应用、脱硝、替代燃料4个方向的支持,可以带来每年10-30万人的绿色就业。到2050年,绿色就业岗位可以占到水泥产业全部就业岗位的38.44%,吨水泥能耗将下降到0.1吨标准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发展需多方面政策协同促进

发展绿色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的方方面面,不是某项政策或措施能够单独实现的,需要绿色政策、绿色投资、绿色技术和绿色消费的协同推进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从整体层面制定绿色经济相关规划。国内现有的一些发展规划,如环境保护规划、能源规划、节能建筑规划、交通规划等都涉及绿色经济的内容,但特别缺乏在整体层面的绿色经济发展统一规划。应建立绿色经济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2.1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效应

在基准情景中,2011-2050年仅6个部门的绿色投资就需要32万亿,资金量巨大。加强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等一揽子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为绿色融资发展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用好用足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绿色融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强窗口指导,使金融机构将有效控制“两高一低”行业的过快增长、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等纳入信贷决策体系当中。

2.2建立多元投融资体制

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绿色相关产业,增加绿色投资来源。在绿色投资上,政府推动与市场行为相辅相成。政府推动将使绿色投资在投资效益和回报期上得到政策保证,会极大地促进市场行为的绿色化。政府可以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为相关企业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也可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一些财政资金可以用于对环保企业贷款提供贴息,减少直接的项目投资,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对环境基础设施运营环保补贴的长效机制,重点针对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按照处理规模、达标要求等给予一定财政补贴等。

2.3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

全面改革资源税,健全绿色税收、绿色证券、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改革能源、水和自然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对污染和垃圾提高制造成本,加快要素的市场改革。可以通过阶梯价格、产品加税、提高定价等方式,让资源开采和污染、垃圾形成对环境和健康的负外部性能被市场反映出来。

2.4政府采购是引领绿色消费的可行办法

政府采购规模巨大、市场带动效应明显,是政府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绿色消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国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分行业、分产品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引导绿色消费成为生产者、流通企业、消费者的共同行为。

2.5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可以有效节约资源

在影响消费者和家庭行为方面要密切注意“软”工具的使用,包括消费者政策、消费者教育、绿色标签以及绿色认证等。根据模型模拟,在建筑领域,如果2050年的城乡人均面积都从50平方米减少到45平方米,从2011-2050年就可以累计减少能源消费66.39亿吨标准煤,平均每年减少1.66亿吨。适当、有度、绿色的消费观念需要政府的宣传和引导。重视颠覆性技术的研发。颠覆性技术能够打破现状,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重新配置价值体系。核聚变技术、低成本的CCUS技术、分布式和高效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高效节能汽车和电动汽车技术,都属于这一类颠覆性技术,会对未来的能源和排放状况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结语

努力掌握绿色发展关键优秀技术,实现重大技术的国产化。重大技术的国产化和大规模应用,可以快速降低成本,让绿色技术获得市场空间,加快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的推广。

单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