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社区教育论文

社区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20 10:31:59

社区教育论文

社区教育论文:90后母婴护理社区教育论文

一、母婴护理对90后社区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难,很多行业人才饱和,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而母婴护理产业还属发展初级,产业形成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需求旺盛,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现在月嫂大部分年龄集中在50岁左右,但是高级母婴护理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于普通的月嫂,虽然从经验,年龄,责任感来讲,他们有着很多优势,但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学历以及,学习力方面而言,普通月嫂不能满足高级母婴护理的要求,所以需要能多新鲜的劳动力的参与。这样就为,90后务工人员进入母婴护理行业提供很好的社会环境,是新时代务工人员的有利就业方向。

二、90后从事母婴护理工作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以及解决的方法

90后这一特殊群体在从事母婴护理工作又有着许多优势:

(一)90后学习能力强。90后一方面具有年龄的优势,同时三十岁之内都是很好的学习阶段,90后不仅能够很快对母婴护理技术进行掌握和运用,同时还能理解这些知识的原理,从原理出发,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90后大多有艺术方面的一技之长。90后人群不同于以往年代的孩子,他们往往都有一技之长,尤其是在艺术方面较为擅长。90后对音乐,舞蹈,表演方面都很擅长,可以把这些知识运用于母婴护理当中,不仅仅能够有利于开展母婴护理工作,有益于孕妇以及婴儿的成长,同时也是对母婴护理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三)90后能很好的利用网络来充实自己的能力。传统的月嫂,由于学历和学习力的欠缺,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90后而言,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信息技术时代,他们能够更好的利用网络来丰富知识,获取最新最详细的知识,更好的运用于母婴护理工作当中。

同时,90后从事母婴护理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会普遍质疑和不信任90后从事母婴护理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母婴护理面对的是孕妇和婴幼儿这种特殊群体,尤其是高级母婴护理师不仅仅对操作能力有要求,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90后年龄小,社会经验不丰富,都会影响他们的实践机会。

(二)90后性格缺点。90后存在一些性格缺点,例如: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很早的就融入网络,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等。

在于社区教育的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当中,本文也找到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专业技能的培训,提供实践环境。在高校可以开设一系列和母婴护理相关的课程。同时在社会教育中掌握实践操作技术,社区应与高级月子会所中心合作为90后提供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场所,使90后更好的掌握母婴护理技能。

(二)工作环境的提高和改善。90后消费能力强,所以提高母婴护理的经济环境,才能更好的吸收优秀人才,促进行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团队忠诚度荣誉感的培养。让90后真正的融入母婴护理工作中来,不仅要提高经济收益,社会也要正视和提高母婴护理师的地位。母婴护理,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同教师一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对母婴护理这个新型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社会的重视和称赞,才能从心理上更好的宜于母婴护理行业的发展,从而培养90后团队忠诚度和荣誉感。

三、小结

中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在政府加大力度创立和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很多新型的行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专业母婴护理作为一个新型的独立行业,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在其中所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受教育方式。母婴护理这一新型行业,是90后很好的发展领域。这一新型的行业也需要90后的参与,通过社区教育能很好的普及母婴护理的知识,使90后一定能在母婴护理这一新型行业暂露头角,成为高级母婴护理行业的重要从业人员,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作者:白峻瑜 孙庆宁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社区教育论文:MOOC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

一、MOOC的概况

(一)MOOC的起源和发展

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开头字母缩写,中文译为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它是一种免费的、大规模资源共享的开放型网络教学模式。这一术语于2008年由加拿大的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Alexander)、戴夫•科米尔(DaveCormier)提出,以Stanford、Harvard、MIT等高校为主的美国教育界很快便相继投入到MOOC教育之中。从此,这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目前MOOC的三大主要平台是:Coursera、Udacity和edX。2013年2月,Coursera旗下5门网络课程的学分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2013年5月30日,硅谷水星报报道,包括纽约、田纳西、科罗拉多、休士顿等美国十所公立大学,宣布将“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纳入其教学体系;CourseraBlog在2013年9月3日消息称阿姆斯特丹大学加入Coursera平台,成为最新的合作大学;我国高校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与慕课旗下Coursera在线签约建立合作关系伙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加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其新入伙的6所亚洲名校之一,北京大学的目标是,在2013年秋季学期推出首批MOOC,在5年内开设100门MOOC课程。[2]

(二)MOOC的特征

MOOC具有两大特征:第一,开放性,所有课程都是开放的,可供全球范围的学生使用;第二,大规模性,课程面向全球学习者而设计,范围广泛,不设置最高学习人数,一门MOOC课程可以容纳传统教育班级人数的千倍、甚至万倍学生数。MOOC不仅学习者的规模大,课程种类也繁多,在MOOC课程中包含各领域专家的课程,学习者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所有课程,学习资源丰富。

(三)MOOC的优缺点

MOOC的大规模兴起,与其自身优越性息息相关,它具有学习者的学习成本低、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范围广泛等优点。但一些学者也指出,MOOC是一种有缺陷的教学模式,如:居高不下的高退出率、对学习者的学业影响不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缺陷等诸多缺点。

二、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的可行性

面对社区教育学习者对大规模性、开放性新型教育模式的强烈需求,MOOC的在线教育模式、大规模性、开放性和无限制准入性,都与其不谋而合,再加上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包括社区教育)已经具有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实践基础,因此,MOOC不失为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MOOC迎合社区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

基于MOOC大规模性、学习资源丰富性的特点,MOOC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社区有成千上万的居民,就意味着有成千上万种学习需求,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思明区是厦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面积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67万人),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96个社区居委会。在不考虑人口居住密度的情况下,平均每个社区居委会有1万居民。这种1万人的大规模性的学习需求,一般传统教育很难满足,MOOC自身的大规模、开放性的特点,正好迎合居民多样化需求。

(二)MOOC促进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进程

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传统教学方法的进步。当前,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手段更主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学习效果也是一种教育趋势。MOOC正是一种新型教育方法,MOOC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平台,能够促进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进程。目前各大MOOC应用平台,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学习者登录页面后,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感兴趣的课程。同时,这种以网络为依托的大规模平台,更适合我国居民分散的广大农村地区,能够让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地区,享受到相同质量的教学内容,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进程。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思明区终身学习网于2013年9月28日开通,该网站的课程资源中心是与全国多个高校和教学资源供应商合作建设而成,目前已拥有各类学习课程近千门,内容涵盖早期教学、家庭生活、人文修养、休闲健身、技能培训、企业管理、老有所学、职场技能、干部学堂等领域。通过视频、动画、网络互动课程等多种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这无疑促进了思明区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进程,使其走在厦门市社区教育建设的前列。

(三)MOOC促进社区居民的就业

一方面,MOOC可以为居民职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在如今社会,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就业环境严峻,竞争异常激烈,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职业需求,需要有一个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地点自由的学习平台,满足人们就业过程中对职业知识的学习欲望。而MOOC正是这种平台,它能够让人们在需要学习职业知识时,方便、快捷学习到所需要的内容,提升学习者的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就业。另一方面,MOOC可以促进学习者和用人单位的交流。基于MOOC的大规模性特点,一门MOOC课程可以容纳传统教育班级人数的千倍、甚至万倍学生数,课程教师无法完成批改成千上万学生作业的任务,常采用校友为新学员批阅作业的形式。已在工作中的校友,通过批阅作业、关注学员论坛发言、与新学员交流等途径,了解新学员信息,挖掘到符合自己公司发展目标、适合公司需要的人才,并向这些学员发出就业邀请。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学到知识、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学习者与用人单位形成双赢,促进社区居民的就业。

(四)MOOC具有其他社区在线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设计,在先进教学平台支持下,学习者按自己意愿,自发组织学习,它呈现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而其他社区在线教育呈现的是一种学习资源,是一种被动学习,与MOOC相比,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缺少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其次,MOOC能够有效联接社区居民的学习、工作、生活,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学习知识,视频长度也更适合社区居民业余在线学习。而其他社区在线教育多以较长时间视频为单元,无法满足居民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最后,MOOC大规模性的特点,使其资源广泛、内容新颖、质量高,这也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MOOC的上述优势,是其他社区在线教育无可比拟的,它比其他社区在线教育更贴近真实环境里的教学模式,更能够满足社区居民随时、随地、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一种更有魅力的新型社区教学模式。

三、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中可能面临的障碍

基于MOOC自身存在的缺点:学习者的高退出率、对学习者的学业影响不大、不能因材施教、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缺陷,结合我国社区教育的特点,在我国社区教育中推行MOOC,可能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参与度可能伴随高退出率

第一,MOOC的课程设计者设计课程内容时,主要从课程性质、内容出发,无法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背景,在这种情景下,很多社区居民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水平限制,无法全程理解课程,最初的兴趣也会慢慢减退,加之工学矛盾、时间有限,导致很多报名者中途退出。第二,社区教育中的MOOC课程大多是免费的,这也导致学习者的重视程度不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把MOOC学习作为闲暇的消遣时间方式,当工作忙碌时,势必放弃MOOC学习,中途退出。第三,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授课的MOOC,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效果较差,学生之间不易建立稳定的学习团队,加之MOOC大规模性的特点,学员流动性大,学生没有归属感,也易导致较高的中途退学率。

(二)MOOC课程的难度和语言可能不符合我国国情

MOOC的课程,多是由全世界知名高校的教授设计,对学习者的专业素养、相关背景知识有一定要求,如:Coursera平台的大部分课程,需要具备本科专业知识,适合那些在职场工作了若干年的本科毕业生,他们感觉需要学习,需要充电,可以通过Coursera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但在我国还未普及高等教育的情况下,这些相对高深的课程,不适合广大社区居民学习,特别是我国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比例较大,他们难以真正掌握MOOC课程的内容和精髓。MOOC起源于欧美国家,因此,很多MOOC课程使用英文授课,对没有英文基础的社区居民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全球学习者进行论坛交流时,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要求。

(三)构建MOOC平台面临技术挑战

在社区教育应用中构建MOOC平台,也将面临如下挑战:第一,我国社区居民水平参差不齐,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如何使用MOOC平台,如何满足各个层次MOOC使用者的可用性需求,对MOOC设计者无疑是一个挑战。第二,MOOC的教师通过课程中心平台,课程内容、学习安排、作业、讨论主题等教学活动。如何让数以千计的学生及时获取信息、按时参加教学活动,是MOOC平台面临的又一技术难题。第三,MOOC大规模性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控制难度增加。教学环节的设计、虚拟网络环境的作业考核、大规模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过程的管理等,都需要较高水平的技术支持。

(四)MOOC运行的经费不足

开展社区教育,需要有专项经费支持,目前全国各地财政水平不同,投入到社区教育中的经费也不一样,多数地区没有足够经费支持社区教育。而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大多是免费的,在这种经费紧张情况下,如何确保MOOC平台运行的经费支持、MOOC平台的成本如何控制、MOOC平台采用什么模式运行等问题,都是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四、MOOC在社区教育应用中的建议

MOOC的兴起,是全球教育资源共享、远程教育飞跃式发展的里程碑,也为在线教学模式注入活力。通过MOOC平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学习者,都可以参与到全球学习的进程中,这无疑是我国发展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契机。为了更好发挥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笔者认为,MOOC在社区教育实施中,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一)强化服务,降低学生的退出率

MOOC的视频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也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应该在MOOC平台中,强化服务功能,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增加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

1.设立每个“课程班”的班主任

由于MOOC打破传统班级模式,学生按照课程聚集在一起,学生彼此不熟悉,是一个松散的集体,这种情况下,需要设立“课程班”的班主任,为这个班级成千上万的学生提供学业服务、咨询服务、邮件沟通等,班主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若发现学生有动摇或退出迹象时,快速做出反应和干预,降低学生的退出率。

2.翻转课堂,增加线下互动环节

以网络为基础的MOOC平台,在集体学习气氛、人际交往、社交体验、情感培养等方面都有所弊端,因此,应增加线下互动环节,翻转课堂,让学生们观看完MOOC课程后,在社区教室集中讨论、学习交流、进行重难点解答等,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降低学生退出率。

3.设立“学分银行”,与开放大学对接

为了降低学生退出率,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可以采用“学分银行”模式。学习者获得MOOC课程的学分后,可以将该学分存入MOOC学分账户的银行中,学分积累一定程度后,可以到当地的开放大学进修,获得正式学历、学位。这种“学分银行”管理模式,以MOOC为纽带,实现社区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双赢,既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也能让学习成果有所用途,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形成。

(二)因地制宜设计MOOC课程及使用语言

在我国社区教育中大力推广MOOC,还需要进行课程、师资的融合,教师设计课程时,需综合考虑学生不同层次的专业水平;教师能够有效连接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探讨;社区教师需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指导学生学习、提供必要帮助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MOOC引入社区教育,还需要降低语言门槛。目前全球MOOC学习者大多来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因此,大多数MOOC课程是英文授课,这给我国社区居民的学习增加了难度。降低语言门槛、由专业组织把英文授课的课程翻译为中文,是MOOC引入社区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2013年8月16日,译言公司加入Coursera课程的汉语翻译工作,[2]这对于我国社区教育引入MOOC平台,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三)设计简单、便捷的MOOC操作平台

由于MOOC用户群规模较大,用户的人员构成复杂,且习惯不同,因此,MOOC应该本着简单、便捷原则进行设计:第一,配合绝大多数用户的上网习惯,MOOC的页面设计应做到简洁易用,如:在页面左右两侧设置导航条,中间显示课程内容,这种方式符合大多数使用者的习惯,满足各个层次学习者的可用性需求。第二,课程教师通过课程中心平台教学活动通知的同时,还应通过课程学习的QQ群、微信群、教师微博等同步信息,多管齐下,让众多学习者及时获悉教学活动。第三,为提高MOOC教学效果,可引入微课概念,每个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视频中间穿插小测试,通过测试后继续观看视频,然后完成课后作业,最后学习者再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如此,形成一个通畅的学习模式,实现教学与考核的无缝对接。同时,课程的教学视频,应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设计,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引入市场机制,确保MOOC平台运行的经费来源

美国的MOOC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为MOOC的运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支持,也为MOOC提供了一批优秀策划和推广人员。在我国社区教育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效仿美国做法,引入商业运行模式,建立多种经费来源渠道,如:鼓励企事业单位助学捐款,对社区教育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有能力的个人,参与到社区MOOC教育中,对MOOC课程进行技术处理,使MOOC课程更符合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居民参与度。在我国社区教育逐步向市场化转型的阶段,可以将MOOC平台的市场化运行作为试点,利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确保MOOC平台运行的经费来源。综上所述,MOOC在全球的兴起,预示着世界教育资源将更加开放,这无疑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但它的引入也面临着技术应用、学员管理、经费支持等诸多问题,如何搭载上这辆飞驰的列车,真正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作者:徐媛媛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社区教育论文:美术类课程中社区教育论文

一、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的社会功能

(一)陶冶社区居民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类的各种教学活动,如素描中对象的再现,摄影画面对象的艺术重现、书法艺术的精气神的表达,都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再创造,是一种可感知的、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社区居民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体会到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陶冶性情。

(二)引导社区居民通过教育活动进行特色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美术类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创造和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观念、感情的过程。美术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社区居民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同时,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在参与文化传承的同时,还可创造出丰富的审美客体。

(三)促进社区居民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美术活动对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是显现的。在社区教育活动中,类似剪纸、国画、摄影等的教学活动,一个阶段就可以明显看到居民的学习成果,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促进社区居民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技能

在培养创新精神和掌握技能技巧方面,美术类课程更有优势。美术教学活动的中没有创新就没有灵魂。各类艺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

二、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的特点

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具有非学科性、动态生成性、开放性、地方性和生活性的特点。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要更多的体现出非学科性、实用性的特点。绘画、摄影、书法等课程内容、进度的设置,要适合社区发展与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知识点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要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课程更多关注的是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美术类课程活动还要注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重体验、重感受、重过程,通过体验、感受从而激励社区成员主动参与,积极学习。

三、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的分类

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主要包括绘画、书法、摄影、设计、手工制作五类。社区教育适宜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国画(山水、花鸟)、基础素描、水彩(风景、静物)、沙画等。这几项教学活动,对绘画基础要求不高,只要有学习兴趣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均适合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开设。摄影课程主要开设数码摄影的初级班和中级班。数码相机的普及和社区居民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参加摄影教学活动的居民也会更多。初级班以摄影器材基础知识和拍摄技术为主,中级班以数码后期处理和摄影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书法类课程主要设置软笔基础班和软笔提高班。基础班以字体结构、楷书为主,提高班则要求学员有一定书法基础,以行楷及其他字体、书法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适宜开始插花艺术、平面设计类教学内容。手工制作课程适宜根据地方特色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如本地(张家港)的乐余风筝、西门社区的剪纸。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的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的建立与发展还处于探索与实验阶段,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仍然需要教育专家和社区教育工作者以及社区居民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作者:蒋萌 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张家港学院

社区教育论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中的社区教育论文

一、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重要性

(一)环境维权意识的定义

给环境维权意识下定义,首先要知道公民的环境权都有哪些,唯有明确权利才能知道权利是否受到侵害。公民的环境权主要包括以下几项:首先公民有在舒适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其次,对环境资源有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权利;再次,有对污染排放物和环境管理状况的知情权;然后,有参与环境立法、决策的参与权;最后,有受到环境侵害的请求权。公民有上述的环境权,一旦受到侵害,就应该去维护,这就涉及到了什么是环境维权。环境维权是通过各种维权手段,切实保障环境资源的利用权、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和受到侵害后的请求权,实现人们的环境权益。意识的概念在哲学和心理学中都有所涉及。在哲学中意识是指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哲学里所说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观创造性、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在心理学中,广义的意识概念是认定意识是赋与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或者说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部分。在分析环境维权概念和意识的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对环境维权意识的理解如下:环境维权意识是一个抽象地概念,是在对环境、环境权益和环境维权手段的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当自己或他人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地寻找合适的途径去维护,以实现人们的环境权益。给环境维权意识下一确切的定义:环境维权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权益和环境维权手段的认识程度以及维护环境资源利用权、知情权和请求权的自觉性和实践性。

(二)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重要性

居民的环境维权意识,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居民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维权意识,环境状况会每况愈下。环境维权意识越高,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越大。笔者从以下两方面来论述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重要性。

1.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可以促成更多的环境维权行为

提升居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意味着提升了居民了解和熟悉环境维权的方法和途径,一旦发生环境侵权的事件,居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维权,减少维权成本。以收集证据为例,众所周知,很多环境侵权造成的后果在侵权行为发生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显现出来的,等到侵害后果发生,很多事情已经事过境迁,很多证据已经消失,没有证据,无法诉讼或者即便诉讼也很难取得好的结果。提升居民的环境维权意识,可以让居民在受到环境污染的第一时间就注意保存证据,不必等到时候去弥补。因此,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不仅可以减少维权成本,也可以促成更多的维权行为。

2.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可以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工作

提升居民的环境维权意识首先可以使居民了解一定的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知道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污染物排放状况,其次可以使居民了解环境法律知识,比如说《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具体的环境法律,最后可以使居民了解维护环境权益的途径。因此可以说提升居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是全面提升居民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的一个过程,因为要想维权,必须对环境有关的所有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走到环境维权这一步。以福建省屏南县1721位农民诉福建省(屏南)榕屏化工有限公司环境侵权案为例(以下简称屏南化工污染案),屏榕化工有限公司投产是在1994年,在长达8年后也就是2002年才开始诉讼,可以说村民们的环境维权意识很欠缺,如果有组织或者机构对村民们进行环境维权意识的培养,早在建厂之初,大家能够意识到污染的严重后果,也许可以阻止屏榕化工厂的建设;再退后一步,如果能够早几年提起诉讼,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伤害也会小很多。因此,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可以使人们的行为对环境的损害更小,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中。

二、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现状

为了更好的了解居民的环境维权意识的现状,笔者选取了北京市三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①,这三个社区分别位于西城、朝阳和海淀。此次调查问卷共回收了142份有效问卷。通过这142份问卷,居民的环境维权意识的现状初露端倪。参与调查的居民男性占46.5%,女性占53.5%,其中30岁以下的人口占95.8%,大学学历及以上占72.2%。参与调查的居民可以说年龄低,层次高,他们的环境维权意识具体如何,看下面的数据分析。大家对现在的居住环境不满意的人群是66.1%,可以说大部分居民对现在的居住环境是不太满意的。但居民对环境法律制度的了解程度是怎样的呢?以公众参与制度为例,了解的居民只有8.5%,其余的居民只停留在听说过或者一点都不了解的状态。环境公益诉讼的知晓率也只有4.2%,38%的居民听说过。环境保护热线电话知晓率低,只有23.2%。对于什么是环境权益,高达90.8%的居民只是听说过或者根本不了解。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主动维权的只占到25.4%,其余的居民只会被动维权或者根本不在乎。在维权途径的选择上,基本上都是选择间接途径,没有居民选择直接诉讼,居民更愿意通过非诉讼方式来解决环境侵权问题。居民不积极主动维权的原因主要是45.8%的居民对维权结果不抱乐观态度,还有42.4%的居民时间、精力和财力有限。对于公共环境受到污染或者破坏,没有对自己造成直接损害的行为,觉得自己有义务去维护的居民只占到27.5%,大部分居民对没有危害到自己的环境损害行为还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通过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到,居民环境保护法律知识不足,环境维权常识知晓率低,环境维权的被动性以及维权预期悲观等特点都表明了居民环境维权意识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二)居民环境维权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居民环境维权意识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居民环境维权意识培养覆盖地域窄、覆盖人群少。由于培养的途径的单一,主要依靠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来进行宣传,媒体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严重污染的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来引导人们树立环境维权意识,非政府组织是环境维权意识培养的主力军,每年都会做大量的工作去宣传环境法律知识以及维权的途径知识,为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存在的问题是,现在环境维权的民间环保组织非常少,能够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可以说,我国的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培养处于覆盖地域窄、覆盖人群少的局面,这对环境保护是不利的,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也看到,政府在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培养上有所缺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培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一直到现在,仍然有大量的环境侵权事件发生,大量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的居民仍然在雾霾空气中艰难呼吸,居民的环境权益屡屡受到侵犯。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需要进一步去培养,政府也应该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社区教育正在兴起,笔者认为可以将社区教育作为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途径之一。

三、以社区教育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

(一)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

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型的教育的活动和过程。②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总结各类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社区教育的经验,结合国内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起来。现在上海市社区教育发展的最好,目前已经建立了16个社区学院,220所社区学校,近5000个分校和教学点,其他区域的社区教育工作也在积极的开展,像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也稳扎稳打,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他省份也在逐步开展,社区教育正在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发展和推进。社区教育涵盖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正规的与非正规的、学历的与非学历的,老年教育、娱乐休闲、实用技术培训、文化知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等。举例来说,北京市西城区的社区教育学校就有计算机、剪纸、风筝、健康、心理等各种类型的课程,教师也发明了游戏教学法。可以说社区教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实现了突破。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政策层面看,扎实推进社区教育是必然的趋势,社区教育进一步的发展也终将会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社区教育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社区教育中进行学习,进而得到提升。

(二)以社区教育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可行性分析

笔者以社区教育为切入点来提升居民的环境维权意识,主要是基于社区教育的特点来考虑的,社区教育具有全员性、区域性、广泛性、多样性、社会性的特点,社区教育的特点决定将其作为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途径是可行的。

1.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环境维权的全员参与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上发表了《公地的悲剧》一文,文中讲了个故事是这样的,英国的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但由于是无偿放牧,每个牧民都尽可能多的养牛和羊,结果公地无法承受这么多的牛和羊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环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使用都是非排他的,如果大家都只顾着使用而不去维护,那么迟早有一天我们的环境也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环境的保护需要靠大家的力量来共同完成,一旦发生环境侵权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这样实际上也是保护了整体的环境。全员、全程、全面是社区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最基本的特点。在社区教育中,全体居民都能够得到全程和全面的教育,虽然在社区教育中全面得教育的含义是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但从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保护环境的全面教育。通过社区的全员、全程和全面的教育,保护环境和环境维权的意识都能够得到提升。

2.环境侵权造成的危害具有区域性

环境侵权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以屏南化工污染案为例,虽然受害的人数达到上千人,污染的土地面积达到三千多亩,但相对环境这个整体来说,其侵权多造成的危害仍然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因此环境侵权造成的危害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社区教育的特点之一也是区域性,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综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两者特点的一致性决定了可以通过社区教育来指导人们如何对环境侵权行为进行抗争。正是社区教育的区域性决定了其教育更有针对性,对该区域的环境侵权的具体行为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更好地实现人们的环境权益。

3.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形成与提升需要长期的过程

环境维权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他需要人们了解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什么是环境侵权,了解各种环境维权的途径,因此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目前的情况是人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往往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环境教育基本不涉及或者仅仅是偶尔涉及,大家在平时又在忙工作,环境维权意识的提升只能在大家闲暇的时候一点一滴的渗透,其他的教育形式很难做到这点,而这恰好这是社区教育的优势,因为社区教育是可以跟随一个人一生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在某个社区中。从这一点来说,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提升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社区教育正是终身教育的具体体现,对社区居民可以做到长期教育。以上分析了环境的特点、环境侵权造成的危害的特点以及环境维权意识形成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社区教育的特点具有一致性,因此将社区教育作为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途径之一是可行性,而且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做好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培养与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以社区教育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要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种体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忙碌,社区教育又不是强制教育,要想让人们自觉地来学习,就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社区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具体到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上,形式不要拘泥于讲课和讲座,还可以结合模拟法庭、情景剧、科学实验、展览的方法,比如说模拟法庭可能会吸引一些正在受到环境侵权的居民的到来,他们会通过模拟法庭知道自己该如何诉讼;情景剧的形式可以吸引老年人的到来;通过科学试验让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可以吸引小朋友的到来;展览在社区的公共区域展示,可以吸引大部分人群的参观和学习。只有形式多样,才能吸引各类居民前来接受环境维权的教育,才能到达全员教育,才能起到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效果的目的。

2.注意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还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育内容多元化的提出是因为环境维权意识的形成和提升,需要的知识是综合的是多方面的,大家仅仅知道维权方面的知识是达不到效果的。环境维权意识的提升最终体现在人们的环境维权行动上。居民要开维权行动,就需要了解和熟悉各方面的只是。比如说环境权益、还要了解环境权益受到侵害造成的严重后果、侵权证据的保存、维权途径的选择等等一系列的知识。所以,教育内容是多元的,不能为了维权而只讲维权的知识,要让大家从根本上知道维权的根据,这样也可以坚定大家的维权信念。

四、结语

环境维权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举证难、鉴定难、胜诉难,每一个困难都可能让环境维权夭折,提升居民的环境维权意识就是要让居民在了解相关法律的基础上,掌握维权的方法,坚定自己维护的环境权益的信心,唯有这样,才能逐步地改变环境维权难的局面。社区教育具有全员性、地域性、终身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环境的特点、环境侵权造成的危害的特点和环境维权意识形成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将社区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居民环境维权意识的途径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作者:杨晓辉 单位: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宣武分校

社区教育论文:基于资源开发的社区教育论文

一、江阴地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

1、社区物质环境资源

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指社区可利用的有形资源及社区的环境。据调查,江阴大多社区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尽力开发潜在的物质环境教育资源,并建立丰富的教育阵地。如社区注重绿化美化自然环境,建立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党校团校、再就业培训中心、人口学校、全科医护服务中心、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学习阵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如申港镇锦湖苑社区的延陵丝竹社、锦湖书画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新城东滨江社区的香山书屋,自助服务形式深受居民欢迎,曾被央视媒体报导;城区文定社区的“书香文定”活动中心、石牌社区的“低碳之家”等都各有特色;新桥镇绿园社区的休闲广场专门聘请澳大利亚专家设计,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娱乐品质。

2、社区文化资源

社区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社区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有助于居民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对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学习型社区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江阴各社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式多样、效果各异。据调查显示,主要依靠基础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资源,如各社区基本都开设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信息中心、健康娱乐中心等。精神文化资源是社区教育要着重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如塔南社区提出创设“银色港湾”特色社区,建立爱心港、友谊港、健康港、风采港,本着凝心聚力、自我满足、他人快乐的目标开展活动;城中社区的“五个一”活动、申港江南花园社区的“五老队”等,都显示了社区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而且效果显著,深受居民欢迎,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认可度、接受度、亲切度的体现,社区归属感的增强有利于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和参与,因此,社区管理人员要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如新桥镇绿园社区以“家庭归属感”培养为主,提出的“家园”意识、“服务零距离”、“侨之家”、道德讲堂、以花会友美化家园活动、五好家庭评选活动等,给居民创造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增强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3、社区人力资源

社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的事务。据调查统计,江阴各社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教育的管理人员。

这些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管理社区教育的各项事务,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统筹规划社区教育内容和活动安排,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等,由兼职和专职人员组成。2013年数据统计,江阴各街道(乡镇)社区学校,兼职人员737人,专职人员142人;居委会(村)教学点(学校),兼职人员1279人,专职人员306人。

(2)专家学者、教师专业人士。

这些专业人士一般来自学校及社会各行业专业人员,在知识技能方面对社区居民进行理论指导或专业服务,同时也可帮助社区制订、调整教育方案,为社区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开阔了社区居民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副教授等在滨江社区的的香山书屋开设的专业讲座,深受居民欢迎。

(3)企事业单位公益人士。

本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中,一些热心于社区教育的人员,他们可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保健、理财等知识技能。如江阴的教师进社区、百名医师巡讲活动、司法部门的普法宣传等。

(4)离退休老干部。

离退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他们愿意将自己的人生经验、阅历、能力、时间及热情投入到社区活动中,发挥生命的余热,尤其是具有一定特长、技能或领导能力的人员。如申港镇锦湖苑社区的锦湖书画院、延陵丝竹社的负责人,即原文化站站长,退休后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定期组织社区书法、绘画、摄影爱好者进行交流,举办展览,以供社区居民参观欣赏,提升居民审美情趣。另外指导丝竹社艺术团的乐器、舞蹈爱好者100多人进行排练,每周六在社区举办晚会,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有助于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5)志愿者。

社区的志愿者大多来自高校的学生或社会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他们致力将自己的爱心、业余时间投放到社区教育与服务中,让自己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贡献微薄之力,同时将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应用到实践中,不仅服务社区居民,也提升自己。2013年数据统计,江阴的志愿者达32215人。

二、江阴地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江阴一些社区的现状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江阴的社区教育资源基本进行了有效地开发、合理地利用,而且一些社区的社区教育已走在了省市及全国的前列,被评为示范社区。但是,在社区教育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社区教育人力资源匮乏,参与社区活动受限

社区教育的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人员,专职人员较少,并且专职人员中高级职称数量较低,具有社区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数更少;一些社区并未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共建,未能发掘出潜在的人力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居民中的离退休人员、处于中坚力量的中青年人才,在社区教育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开发;学校教师参与社区活动,基本面对的是青少年,局限于为学生服务,只是学校校外课堂的补充。

2、社区教育物力财力资源短缺,筹资渠道狭窄

要顺利开展社区教育的各项活动,必须有充足的物力财力资源做保障。据调查,江阴大多社区的物力财力资源短缺,政府拨款数量有限,社会各界的投资参与投入较少,如各社区的图书大多靠书店、居民捐献,活动资金来源主要采用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社区自筹的较少。

3、社区教育资源缺乏共享认识,现有资源闲置

因各社区“各自为政”,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理念还停留在文字上,未能被社区管理人员及社区居民深入理解,社区间相互保守,缺乏畅通的交流渠道,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基本只针对本社区利用,难以形成社区间资源共享的局面,造成一些现有资源闲置或利用不充分。如各社区的专业知识技能讲座、网吧、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

4、社区间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差距较大

江阴各不同社区在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观念、意识也各异。经济较好的社区相对重视社区教育,并能投入一定的财力,文化设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获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较多,如调查中新桥的绿园社区、城中的各社区。经济较差或距离城区较远的一些社区,社区教育务虚较多,务实较少,基本只注重表面机构设置、挂牌,只有些简单的设施,社区活动开展较少,基本只针对老人和孩子,社区教育潜在资源未能开发及利用,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意识也很淡薄。

5、社区教育无形资源开发偏弱

大多社区,相对更重视有形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学习氛围、精神风貌、文化生态、归属感等无形教育资源开发偏弱,但它们与社区的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紧密相关。

三、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优化路径

笔者针对上述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优化路径,以做探讨。

1、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对社区教育的参与度

(1)优化管理者的配置

社区的管理者,又被称为社区的“公仆”。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并具有社区管理专业知识的管理队伍,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是社区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对现有管理人员应进行摸底排查,对不适合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应进行工作的调配,对一些素质相对高且热衷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

(2)优化补充其他人力资源

专业人员:多聘请专家学者及有组织、指导能力的人员,为社区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可对社区教育活动方案的组织、策划、实施等予以指导。社会公益人士:尽可能地发掘各机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的热心人士,让他们多了解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目标,必要时可以进行相关培训,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兼职教师队伍,作为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提供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志愿者: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社会人士、社区居民,扩充社区志愿者队伍,以作为社区教育服务的人力资源的有益补充。

2、拓宽筹资渠道,保障社区教育的稳定发展

财力资源是社区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支持和保证。社区教育的经费来源虽说是多渠道的,但仅就江阴社区而言,只靠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因此如何拓宽筹资渠道,是各社区都在思考的问题。在现有的资金状况下,社区必须依靠内部教育资源的不断积累,以及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笔者认为,首先,采用各种形式从上至下,从内至外加强社区教育的宣传,尽力使社区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吸引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个人,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各社区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必要时可以施行“社会化、市场化”的资源配置策略,进行资源的交换,实现资源的共享。

3、树立资源共享意识,推动教育资源社会化

(1)社区与区内学校资源共享

对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一般认为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是学生校外教育的阵地,希望社区能帮助学校共同教育学生,为学校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社区环境。两者在教育资源的运用上,是工作伙伴关系,双方既是互相服务的教育对象,同时也是互相利用的教育资源,二者发展的趋势,逐渐向“教育社区化”和“社区教育化”方向发展。据调查,江阴有235个教育机构为社区教育开放,社区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场地、设施等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

(2)社区与区内其他机构资源共享

对于社区内其他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教育也为其他机构提供教育的平台,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实行资源共享机制,寻求双方的结合点,促进双方的合作交流。如区内的博物馆、图书馆、各种民营、私营企业、各小区的物业公司等,社区可以从中挖掘可利用的物力、财力资源,社区也可为机构的员工开设各种培训课程等服务。据调查,江阴有435个其他机构向社区开放,社区应大力开发其潜在资源,合理有效地用于社区教育。

(3)社区与社区资源共享

江阴各社区在经济、文化、教育意识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为避免资源的闲置,或资源利用不充分,各社区应树立资源共享意识,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畅通交流渠道,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4、加大无形资源的开发,培育居民“社区共同体”意识

“社区共同体”意识是社区成员在长期互动中所形成的共同文化意识和彼此亲密无间的关系。培养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社区教育的目标,也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手段。社区居民的情趣、意识、观念、社区氛围、邻里关系等,是人们摸不着看不到的无形的东西,不能用数字或尺度来衡量,也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对社区的稳定、和谐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需通过各种形式,加大无形资源的开发,培育居民“社区共同体”意识。如塔南社区创设的“银色港湾”,有利于居民培养爱心、邻里互助、帮扶助残、提升健康、环保低碳、自我展示意识,增强了对社区管理的认可度、居民间的和谐度、对社区的归属感等。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越容易巩固社区居民间良好的社会关系,提高社区的满意度,越愿意更多地参与社区活动。

5、推进网络平台的利用,满足居民学习需求

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充分利用、拓展、开发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区教育资源网络体系,为社区成员随时、随地学习提供方便。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不断变化,因此要更新社区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把网络作为社区教育的载体。江阴社区教育三级服务网络已建立并使用,社区要充分利用其资源,为教育服务。另外,加大学校、企业的网络资源开放力度,社区的电子阅览室、自建的网站等,开辟社区教育的网页和窗口,逐步建立成多渠道、多方面的网络体系,以形成终身学习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作者:刘秀贤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社区教育论文:数字化社区教育论文

一、河北省社区教育现状

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设立五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共96个、三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共90个,其中河北省只有邯郸市邯山区和唐山市路南区两个实验区,示范区为空白。自2012年6月以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河北电大)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服务河北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和电大战略转型跨越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截至目前,“河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已经在河北电大挂牌成立,河北省多个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设在了市级电大。面向河北省全体城乡居民的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的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河北终身学习在线”正式在省校开通。11个市级电大的平台均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并各自搭建了市级社区教育平台。

二、河北电大系统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

1.建设现状

(1)资源建设数量已初具规模。

河北电大本着“新颖实用、丰富海量、特色优质”的原则,通过购置、整合、自建的方式,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截至目前已超过了6000门,点击量已超过46万次。已有上百人获得养生达人证书和家庭教育素质证书。各市的社区教育二级平台建设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1个市级电大的平台均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

(2)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资源建设模式已初步构成。在“跟我学”和“燕赵回眸”栏目中,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选择了若干门热门课程或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进行制作。制作过程采取项目负责制,河北电大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联系聘请校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作为课程主讲人,并全程负责课程录制的相关工作。这种模式灵活性大,操作性强,且制作效果有保障。如“跟我学英语”课程,由校内人员联系其母语为英语的外教,录制内容和对话情景均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短短半年内就有1340余次的点击量。

(3)资源建设共享联盟已初步成形。

在河北电大系统内,所有市级社区教育平台的资源都与省级平台进行了有效链接和共享,市级社区平台的资源又都是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在资源建设中,还得到了河北省域内的行政部门以及众多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还共享了其部分优秀资源。

(4)资源建设栏目已初具特色。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除了休闲养生等常规资源外,还开辟了“燕赵回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栏目;邢台终身学习网开辟了“青少年素质教育”“大中专学生网上报告厅”“学习俱乐部”和“精彩邢台”等栏目;邯郸社区教育平台开辟了“太极拳”栏目;保定终身学习网则开辟了“感受保定”栏目。

2.应用现状调查

本次调研问卷随机发放共100份,回收86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共得到有效问卷80份,保证各个年龄段、各个类别的人群都有一定的问卷量,部分调查对象为电大学员,比例为20%。

(1)性别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女性数量明显多于男性,占87%,男性占13%。这表明:一是由于家庭地位、社会角色的原因,女性是参与社区教育的首要和主要的人群;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待业在家或低学历的女性不断增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她们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2)年龄情况。

在年龄方面,以中老年人居多。20-26岁的占17.5%,27-30岁的占3.75%,31-35岁的占7.5%,36-44岁的占8.75%,45-59岁的占12.5%,60岁以上的占50%。这与目前社区教育的参与者多以中老年人居多相吻合。

(3)职业方面。

从职业方面来看,退休人员居多,占了50%,事业单位的占了18.75%,企业单位的占了17.5%,商业服务单位的占了2.5%,自由职业的占了11.25%。总体来说,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较广,且较为均衡。这表明社区教育覆盖面广,各个行业的人员都有可能成为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的潜在使用对象。

(4)学习地点。

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是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员。城市中电脑网络普及率相对较高,因此,在家上网学习基本都能实现。据调查显示,在家上网学习的占了76.25%,在单位上网学习的占了23.75%,其中部分人员在家和单位都能上网。这表明,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顺应了时展。

(5)“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知晓度。

据调查显示,对于平台知晓的占55%,不知晓的占45%。这表明通过广泛宣传(包括分发宣传册、进社区调查、校园主页移动字幕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表明,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居民越来越关注自身学习,关注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6)喜欢的资源呈现形式。

在资源呈现方面,视频、音频是被调查者最喜欢的资源类型,占65%,文字描述占27.5%,幻灯片占5%,动画占2.5%。这样的需求与在线平台数字化建设多以音、视频形式呈现是一致的。同时表明,在已经到来的学习型社会中,社区居民的学习将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化学习资源。

(7)使用资源的目的。

调查显示,使用数字化资源的目的,“充实自己”排在了第一位,占42.5%;“提高修养”排在第二位,占21.25%;“获取资格证书”排在第三位,占12.5%。这表明现在居民的学习目的更加单纯,更加务实,已经从以拿文凭为主向以提升生活质量为主转变。同时也证明了发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8)喜欢的资源类型。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养生保健类”的资源使用率占了63.75%,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家庭教育”类排在了第二位,占8.75%;“人文历史”是第三位,占7.5%。这表明随着健康意识和生命质量观念的转变,居民对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同时,与被调查者多为中老年人不无关系。

(9)资源的效果评价。

调查显示,对资源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共计达到了72.5%,认为一般的占了22.5%,不满意的占了5%。这些数字表明居民对社区数字化建设还是基本满意的。这与在建设初期就高起点、高站位、大布局和远规划有很大关系。

三、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河北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点击率、获取各种资格证书的比率还相对较低。对于平台的知晓率,虽然高于70%,但被调查对象包含一部分电大学员,他们通过各种媒介对社区教育的了解相对较多一些。因此,在社区教育宣传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进一步加深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度

河北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已经有一定的数量积淀,如何从开始的外延式资源建设向现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是我们今后要思考的一个课题。如在资源的多种呈现形式方面、资源的适宜学习长度方面、资源的观感度方面都有待通过教育技术进一步提升,以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

3.进一步提高支持服务水平

社区教育是一个过程较为繁杂且自主性较强的学习过程,需要提供学前、学中和学后的一系列支持服务。居民在线学习中还存在着盲目性、消极性、不连续性,其学习过程和结果还缺少从政府层面上的成果认定。

四、应用的策略研究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

除了网络的宣传外,还可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进行宣传,公开资源信息。另外,也可以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沟通机制。此外,全省电大学员不应该被忽视。全省电大系统10万多名的成人学习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他们本身也可能就是社区教育资源的潜在使用对象,再经由他们进一步推介宣传,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2.加强队伍建设,更新资源制作理念

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和支持服务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要知识、能力和技能并重的人员队伍。他们应该成为一支“懂设计、善研发、懂技术、会服务”的立体多元化的团队。根据调查显示,30分钟以内的数字化资源使用者的兴趣还能保持,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因此,要更新资源制作理念,如利用慕课模式和微课形式来制作短而精的数字化资源。

3.加大支持服务力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加大支持服务力度,让居民在学习时有依靠,能互动,切实提高学习积极性。如编写社区“在线学习指南”,介绍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和学习网址,让居民学会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设立“在线学习顾问团”,介绍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帮助在线学习时产生消极情绪的学习者,适时提醒,及时调整他们的情绪。

4.加大成果认证体系,提升学习积极性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成果的转换已是大势所趋。将居民的在线学习成果纳入学分系统,并与电大的各种教育形式形成“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的学分认证体系,以保证居民个人自主学习的开展和整个社区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结语

总之,我们认为大力推进河北社区教育,打造社区教育品牌,应以人为本,着眼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的数字化资源水平,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

作者:李培学 李文娟 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社区教育论文: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社区教育论文

一、社区教育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的社区教育干部都是由村干部兼代,队伍素质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我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涵义在经济上是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贯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加大工业小区建设力度,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壮大区域经济等;在政治上是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减轻农民负担等。新阶段农村工作的这些新特点,对村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偏低,文化素质基础薄弱,思想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开拓进取意识性不强,能动性、创造性不够。而基层社区教育干部都是由村干部兼代,对社区教育关注还很不够,对社区教育教师工作职能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的计划生育教育、单一的种养业培训教育等内容上,从而忽视了社区教育整体建设与发展。

(二)因为现有的社区教育干部都是由村干部兼代,结构不合理。

各社区教育服务站的站长都是由村委会主任兼任,不利于对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运用。从年龄上看,普遍偏大,中青年很少;从结构上看,许多社区教育干部没有成人教育专业背景,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成人教育培训,对成人学员学习特点及成人教育教学规律并不是十分了解。且队伍不稳定,有较大随意性。社区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兼职教师承担,各个社区教育机构大多聘请了自己的兼职教师,但这种聘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与随意性,社区教育机构与兼职教师之间没有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兼职教师往往随着教育培训课程的增加与删减流动,多为一次性授课,兼职教师队伍变动太快而且不稳定。社区教育服务站的站长又不能及时协调,极大的影响了社区教育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重视不够。社区教育组织建设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从当前现状看,主要表现为是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重阵地轻班子、重资金轻思想的现象,对社区教育服务站班子建设没能给与足够重视。二是工作不够。在具体工作中认识有偏差,工作不到位,存在工作漂浮,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思想。三是创新不够。当前村干部存在一个无权、无钱、无威信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性不强,创新工作不够、工作亮点不突出。四是投入不够。主要由于教育培训经费投入跟不上、工作指导力量不足、国家财政和扶持资金倾斜不够等原因造成。

二、加强社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抓好社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根本,“建设强有力领导班子、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始终是我们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有些地方在思考,怎样在保证学校教学的前提下,让社区居民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因此让中小学校长兼任社区教育工作站站长。这样,除了学校日常工作外,让这些校长肩负起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责任。抓好社区教育组织建设,要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做好农村基层社区教育工作,关键在党,根本在人。抓好社区教育干部建设,根本是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一)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支部书记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头雁,抓好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在选人上要拓宽视野。要环顾左右、内外兼顾、海纳百川、唯才是举。重点选有思想、有志气、有责任、有办法、有威望的人。能人大户、企业老板、毕业待岗的大学生、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和退养人员、复员转业军人等,都可以成为村支书的选拔对象。二是在管理上要量化目标,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任期承诺目标,做到任前有承诺,任期要践诺,任满要评诺,使承诺目标在执行中做到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三是在奖惩上要严格管理。依据村支书任期目标责任制,制定详细且科学的奖惩制度,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用人氛围。让各村支部书记把社区教育服务站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配备强有力的基层社区教育服务站站长、副站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着重培养和造就科技示范户和营销专业人才

社区教育服务站坚持“五个一”的建设目标,做到“建设一个基地,引进拳头项目,培养一批骨干,致富一方百姓,推动一方经济”。为当地村民铺就金色致富之路,发挥重要作用,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培训形式上,结合农科教示范基地,主要以成人教育为中心,一是以科技管理部门,大专院校、农科院所专家教授为依托,采取办技术培训班,专家讲座,现场示范,经验交流,印发科技资料,出宣传画廊,二是利用信息网站,科普大蓬车等现代教育设备,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渗透各处,辐射四面八方。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与当地学校密切联系,请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室、音乐室和体育运动设备免费向社区开放,使农村基层社区居民享受到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树立先进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的先进才能推动工作上的大发展。思想解放天地宽,思想的大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的新面貌。加强制度建设。围绕支部书记任期期间社区教育目标,完善社区教育各项规章制度,使村委会和服务站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合作共事,切实推进社区教育各项事业的发展;健全工作议事规则,实施村委会和服务站相联系制度,加强各种培训。以提升整体素质为目的,大力举办培训活动,力争使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培训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基层服务站干部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能力,提升整体素质。

(三)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可以公开招聘的方式,吸纳优秀教师人才,充实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增加这支队伍的生机与活力。适当增加专职教师人数,提高人数比例配备。以前各社区教育服务中心是按千分之二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随着农村基层社区教育需求的增加,应选派年富力强、教育理念先进的干部和教师充实到社区教育队伍中去,进一步改善其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改革社区教育机构的教师引进方式,采取本人志愿、社区教育中心把关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将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积极鼓励、促进农、林、畜、水等专业的专、本科优秀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到社区教育机构工作,使更多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和研究生加入专职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农村基层社区教育服务站面向社会广泛招聘文化层次高、专业技术突出、有一技之长的兼职教师,或者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聘请专家教授以及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社区教育兼职教师的队伍,为开展社区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

作者:张德操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成人教育中心

社区教育论文:农村社区教育论文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农村社区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农村社区教育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农村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构建和谐成熟的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能够满足农民不同的教育需求,建设“人人都需学习,人人都能学习,人人都会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

随着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村社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老年监护人教育能力低下,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可以为留守儿童开辟学校、家庭之外的成长空间,拓展他们的视野、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大程度的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建构起有益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特征相比国外社区教育,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本土化特征明显。

延续几千年来的传统,我国农村社区依然以自然村落为主。居民流动性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语言行为习惯相对固定。这一方面有利于社区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移风易俗教育的难度。

(2)可塑性较差。

与城镇地区社区教育相比,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低,知识面狭窄,思想相对封闭。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可塑性较差。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由于社区教育在农村开展较晚,对于开展的内容,发展的模式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3)多元化特征明显。

我国地域辽阔,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风土人情相差较大。同时,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在农村发展社区教育,要综合考虑本地区本社区的经济水平、风俗习惯、教育需求。如此便产生了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4)后发性强。

我国社区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较晚,虽然发展脚步滞后,但可以充足的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在社区教育上的经验和成熟的理论。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后发性较强,具备跨越式发展的可能。

三、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概况

(1)兴起阶段。

相对于上个世纪浅谈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陈富平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摘要:本文在探讨社区和社区教育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意义,整理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几种模式。为下一步分析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提供了可参考的基础。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乡村教育思想”和“教育平民化思潮”,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开始的步伐要相对较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现代农村社区教育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村镇开展起来。

(2)推广阶段。

1996年,“九五计划”开始实施,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示范村镇,农村教育改革计划开始探索实施路径。2003年,在国家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的联合推动下,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遥相呼应的“燎原计划”开始实施。该计划以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为出发点,致力于促进农村社会改革和农村居民再教育,大力开展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配合的技术培训。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初具规模。

(3)发展阶段。

2008年,“燎原计划”开展五周年,“中国乡镇社区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山东青岛举行。会议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深入研究了“九五计划”之后,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农村社区教育逐步走上了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创收于农业的特色化发展道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重点依然是发展农业所需的农业生产技术、机械设备技能等。仍需加强对居民精神文明教育、良好社会风气培养等方面的培训。同时,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投入不足。但无论如何,农村社区教育为我国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社会文明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社区教育在我国仍然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理论尚待成熟,发展模式尚待完善。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密切联系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走居民所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之路。

作者:陈富平 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社区教育论文:终生教育视域下社区教育论文

一、概念界定

社区教育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出现,而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组织、开发和利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社区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社区教育资源合理、有价值的开发又能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社区教育的发展和社区资源开发利用是关键所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发展的程度及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能否全面实施。

二、开发喀什市内社区教育资源的意义

喀什市是一座以维吾尔族为主要居民的古老城市,民族特色浓郁,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城市。喀什市是喀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宗教中心,其在整个新疆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自从2010年开始,党和政府决定把喀什建立为经济特区,主要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努力以超常规发展步伐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在这样的背景下,喀什需要进行社区教育建设,需要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社区教育切实的受益于每一户居民,能为整个南疆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建立终生教育体系及全面落实学习型社会,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中,社区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愈发觉得教育的重要性,且教育的时间和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尤其自1999年至今,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迅速,而关于国内的社区教育中教育资源开发理论及实践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喀什市区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设定课题,成熟的社区教育资源分析及行动研究,帮助喀什社区教育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和深度,实现喀什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完善、优化升级。其价值在于,根据喀什实际社区情况为市内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提供可行性理论支持和可操作性模式。这不仅促进当地各民族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当地的维稳工作和经济的发展会形成有力支撑,并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目标及全面落实学习型社会出一份力。

三、喀什市内社区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为了了解喀什市内社区资源开发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喀什市鸿福社区、大众蓝湾社区、惠城社区、恒昌社区、山水文苑社区、邮电新村社区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为汉族居民、维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包括各社区的社长、楼长、大中小学的学生、教师、医生、公务员、商人、务工人员、退休老人等,调研形式为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对现在居住社区的想法、建议,对本社区未来发展的期待等,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喀什市内社区建设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发面临以下问题:

1.政策机制不完善和资金投入不够。

喀什现在的社区发展状况属于起步阶段。要想长久维持社区教育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相关部门对社区建设关注不够、投入不多。例如,许多社区的阅览室、活动室空间较小,想要扩建,却没有资金支持。

2.居民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知之甚少。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居民,甚至一些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的理解不透彻,不知道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后,能成为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上的一笔财富,当然也没有如何去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意识。在采访中了解到,从政府到个人,均对社区发展和社区的优秀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关注度远远不够。

3.基础设施不健全,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基础设施是社区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喀什市部分社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甚至没有。有些社区连社区居民学习、开会的场所都不具备,有紧急的事情在社区的空地上通知解决。像综合活动室、资料阅览室、运动健身器材方面也是大部分社区所不具有的。由于喀什市内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从事社区教育的专业人员很少。喀什很多社区中关于社区教育这一方面没有人负责管理。而喀什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进行社区教育的专业人员。所以,社区教育专业人员的短缺是当前开发喀什市内社区教育资源的一个瓶颈。

4.没有建成信息化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喀什地区地处偏远,地理环境不占优势,而且喀什市各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没有落实到每个社区,这样关于各个社区发展动态以及通过网络技术了解内地先进社区教育最新状况受阻。社区间沟通互动少,缺少资源共享平台,这样会影响社区的中长期发展。

四、有效开发喀什市内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议

1.完善社区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喀什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扶持。这其中包括社区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机制的建立。社区有了合理地规章制度才是社区正常、和谐、有序发展的前提。划分好上下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各级管理部门协调统一完成好社区内部的工作。喀什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三方主体的三多支持,而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支持。政府每年专项拨款到各社区用于各社区的发展建设是社区建设强有力的支持。

2.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动员各社区有声望的维族和汉族代表定期进行以“团结•和谐•发展•创新”为主题的社区宣讲活动,在社区的宣传栏中多介绍民族团结协作的事迹和照片,多组织民汉一家亲的亲子活动,把社区团结稳定的宣传工作真正的从娃娃抓起,让维汉等各民族居民在观念上、认识上、心理上认同、接纳社区教育,对社区有归宿感和依赖感。

3.加大对社区教育实体的投入和专业人员的培养。

有效的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相应基础设施的配备,我们调研发现,很多社区没有基本的多功能活动室,供社区居民学习阅览的图书室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政府管理社区部门、社区、居民的共同出资建设,尤其需要政府支持。针对喀什社区教育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我们一方面可以联系当地高校,争取他们的支持,利用其相应的专业师资展开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随着援疆政策出台以及对口城市的大力扶持,我们可以请对口城市的专家给予建言献策,推动社区教育发展。

4.建立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

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很重要,但人们利用好社区教育资源更重要。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居民的信息化素养的提高,网络学习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形式。随着每个社区局域网络的建立,快速、及时的把社区内发生的最新的动态信息让广大居民足不出户的了解到。

作者:李娜 刘海源 单位:喀什师范学院教育系

社区教育论文:理性教育服务视域下社区教育论文

一、我国社区教育、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之现状

我们了解到多数关于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意义和策略等议题上,较少涉猎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群体利益、行动逻辑和制度设计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

(一)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社区教育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推进发展始有今日之现状,覆盖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组织网络逐渐形成。一般认为,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同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的社会问题,全体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综合体。”作为特定空间内的教育活动综合体,社区教育基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社区与人共同持续发展。即社区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尊重人的自主性选择,向人类提供最广泛而坚实的教育资源、教育条件。由于目标的多样性、对象的全纳性、内容的广泛性、质量的公平性,社区教育被纳入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内容中。尽管我国社区教育呈现普及发展趋势,然而仍处于实验探索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尤为突出的是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问题,虽然政策上已经明确“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拿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经费保障机制,但实际效果上,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多渠道投入格局尚未形成。就浙江省而言,省内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普遍做到按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划拨社区教育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但后续问题接踵而至———社区教育经费效益制约着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政策导向为我们解决现实性问题提供了路径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目前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成为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内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一般是指以支付费用或签订协议的形式向社会组织购买高效、优质教育服务,满足了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与需求。相较于当前社区教育经费直接行政划拨制度而言,“政府购买”政策设计比较契合发展初期的社区教育特点,即运用以“契约”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通过市场资源配置实现政府财政效益最大化,一定意义上拓展社区教育发展路径,也丰富了学习服务载体。

(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之现状

在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最先应用于教育以外的公共服务领域,近年来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地实践与应用。我国学者已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探索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本体问题、价值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立足于本土化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研究范畴。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是“政府与营利、非营利组织或其他政府部门签订契约,由政府界定商品的种类及品质,向受托者支付费用以购买全部或部分公共服务。”就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背景而言,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也缩减了政府行政规模。政府主要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等购买方式,也可采用委托、承包等方式选择承接主体。综合起来,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具有下列特征,即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在于政府作为教育服务购买主体,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的教育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自身对公共教育服务供给的责任,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具备“生产者”与“提供者”的分离、以“契约”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和政府部分或全部支付费用的三个本质内涵。我们看到,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继续教育等具体教育领域纷纷借鉴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理念,通过“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充足的培训经费投入与加强培训资金监管、创新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和探索市场化与社会化路径”等策略,完善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将“政府购买”理念具体植入到社区教育领域中,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加强对社区教育的投入,是盘活社会资源、增强社区教育社会参与度和宣传力的重要途径”,购买服务成为“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理性考察

引入政府购买服务理念,盘活社区教育文化资源,提高了社区教育财政经费利用效度,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教育发展能力。换言之,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有现实的合理性与路向的可行性。

(一)教育治理是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宏观背景

教育治理强调的是治理几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协商与谈判。对于社区教育而言,社区教育治理的主体是政府、社区教育提供者、居民之间确立一种新型关系。这被视为当前推行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充分条件。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方式变革,公共服务理论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公共治理理论为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注入了新的价值因素,蕴含着当代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在教育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我们“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等多条途径,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教育公共事务的管理,并建立共同解决教育问题的组织网络,形成相互合作、共享资源的机制与组织结构,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提出“教育治理”概念,倡导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治理中的功能。教育治理理论冲击和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发展思路,将对社区教育未来路向选择产生积极影响。作为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的主要载体,社区教育亦是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向多元服务型的发展目标体系调整,实现全体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居民终身学习、社区和谐共同发展。同时,教育治理主张政府部门深入洞察社区教育发展需求,寻找社区教育制度设计以及政策的切入口。概言之,教育治理背景下社区教育要合理建构社区公共学习空间,不断拓展公共学习空间的范围和学习功能,处理好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关系,处理好学习需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二)准公共产品属性是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必要基础

一般依据共享程度的不同,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Quasi PublicGood)“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只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中的一个特征,或同时具有两个特征但两个特征都不明显”,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公路、教育等都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从生产和提供方式上看,准公共产品可由政府、市场生产和提供。“由于其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环境中,由民众居住、生活的社区提供,对社区成员具有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性,以及促进生存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的人文关怀”,社区教育与民生问题休戚相关。作为构成未来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动力之一①,社区教育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权威机构都认为,社区教育具有非功利性,属于准公共产品,应以非功利性教育为主导和目的。理论上,准公共产品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供给的原则。为此,在经费投入不充足的发展初期,社区教育依托政府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私营部门的经营技术优势,有效地满足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多样性要求,既满足公平价值,又满足效率价值,可减轻政府公共财政的支付压力,实现经费效益最优化。这是运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理念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路径架构的必要条件。

(三)供求矛盾是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内在逻辑

尽管我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持续多年,成效显著,然而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与社区教育的(教育)学习供给这一内在矛盾尚未得到合理地解决。具体而言,这一矛盾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尚不能满足,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的社区教育,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点课题;其二,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尚未完全开发,随着人类对自我认识的深入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成熟,人类自我学习意识将要求我们加快学习需求的开发与探究。叶忠海教授认为,“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动力,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开发和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已然成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永恒要义,终身学习需求的调适和满足成为了社区教育发展内在动力,是未来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尚不能达到很好满足时,引入具有市场竞争机制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能有效解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平、优质、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与社会直接供给的优质社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三、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利益群体及其行动逻辑

基于利益主体的行动逻辑,探索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对策建议,服务于社区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要求。

(一)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典型模式

目前,国内形成了两种较为成熟的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植入,创新社区教育发展形式,以招标采购或学习券等购买社区教育服务。

1.“终身教育券”运行模式

2004年2月,国内第一张“终身教育券”在杭州市上城区诞生,终身教育券借鉴“教育券”的实践思路与运作方法,以“教育机构设计学习菜单、政府及各行业部门购买”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市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依托终身教育券各类工程,保障和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上城区将社区教育财政经费折算成“终身教育券”发放到居民手中,居民凭券自主选择参与各类培训机构提供的教育培训,培训机构回收“终身教育券”,接受政府考核,兑现经费。简单而言,政府向居民发放终身教育券,居民通过终身教育券选择性参加适合的社区教育活动项目,并向社区教育服务提供机构支付终身教育券,机构通过回收的终身教育券与政府部门实现费用兑换,完成了学习产品的交换与交易,实现了按需所教、按需所学。

2.“项目招标”运行模式

一般企事业为了解决技术工人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失调等问题,政府通过向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成人学校(社区学院)等单位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教育培训项目。此种运行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是:第一步,政府根据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和公布年度需要招标购买的教育服务;第二步,培训机构根据政府公布招标方案,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第三步,根据招标规则,政府与培训机构达成契约合作,培训机构提供教育服务;第四步,政府根据契约和既定标准对培训机构提供教育服务考核评估;第五步,政府根据考核结果支付兑现经费。根据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特点和先行探索的经验,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究其本质而言是政府运用自身的行政权力与各类社区教育提供者签订契约,依据社区居民学习满意和教育服务评估等以公共财政全部或部分支付其费用,已达成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可选择的社区教育服务。为此,我们可以认为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本质上是公共服务提供的契约化模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和深化,其优势在于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使得社区居民在终身学习上从单项接受向多元选择转变,盘活和整合了社区内教育文化资源,提高了财政投入的有效性,以提供更适宜、贴近的学习服务。毋庸置疑,上述两种运行模式充分体现了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蕴含。

(二)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利益相关者

同样,在把握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概念内涵的基础,明确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利益相关者,厘清各主体的参与形式及行动逻辑,是制定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政策保障的首要条件。政府、社区教育服务提供者和社区居民构成了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主体,具有“三角”关系的利益主体。其中,政府是整个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主导者,是教育服务的购买方,制约着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成功与否,是经费投入的支付者;目前而言,社区教育服务提供者主要是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教育机构,同时亦可包括少数符合条件、能供给教育商品的社会组织,是教育服务的生产者,他们是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售卖方;学习者,是社区教育服务的使用者,主要是有学习需求的社区居民。政府、社区教育服务提供者均基于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的满足,也是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最为优秀的因素,制约着整个教育服务“买卖”交易的发生与趋势。除此之外,整个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存在着利益不相关者———社会成员。一定程度上,社会成员对整个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负有监督职责。

(三)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人的行动逻辑

人是社会中的人,而非纯粹“自然”状态下的人。面对社会环境所提供给社会中的人的各种“素材”,社会中的人必然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和需求来对各种素材进行选择与剪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一项符合其行动目标的理性决定。梳理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内涵和主体参与过程,政府和教育服务提供者基于“契约”精神的商品交换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利益矛盾与冲突调试的干预行为,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达成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细致考察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利益相关者内部的“交易”博弈和策略选择显得尤为必要,唯能准确剖析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政府是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组织者、购买者,扮演着“购买交易”主导者身份,必须全程参与整个购买教育服务买卖过程,接受社会监督。政府通过自身的行政权力,行使制定规则,筹集资金、项目审核以及信息管理等职能,旨在达成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实现教育治理目标。社区教育服务提供者是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产品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开发教育服务产品,达到资质要求后与政府签订契约,及时向社会公布教育服务产品,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从而达成合理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满足是政府考核社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优秀要素。学习者是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教育产品”的选择者和使用者,通过约定规则实现自身学习权的享用,选择、使用契合自己学习需求的教育服务是其追求目标。社会成员是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非直接参与者,通过行使自身的监督权达成社会制衡功效,从而达成教育公平目标。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利益主体及行动向度具体内容,不难发现四类利益主体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耦合共生关系。厘清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主体及其行动导向,基于主体的利益诉求表达与回应,为策划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提供的本源性分析和基础。

四、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价值取向与操作策略

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的滞后性,制约着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教育中运用的实际效果。本文从价值取向、利益主体的策略选择等方面研究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发展规划和制度设计,以期达成预期目标。

(一)确立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价值取向

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旨在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性学习需求,价值目标的确立是实施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不可逾越的前提。即将社区教育发展路径思考纳入到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视野中,意在拓宽社区教育发展路向选择,要符合社区教育发展内在规律,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我国社区教育,一般是由“地区住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以提升地区居民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他们自我完善的要求、切实保障居民自主学习权利为宗旨的。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符合社区居民日益高涨的终身学习期盼和要求。社区教育不仅仅具有服务社区居民终身需求的属性,更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征,拥有强大的外部效应,能为社区各阶层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故此,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要坚持教育公共服务性,遵循公益性为主的原则,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多元参与的社区教育发展质量体系,合理建构社区公共学习空间,为居民开展终身学习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应在终身教育框架体系下,充分保障社区居民的学习自主权、学习条件保障权和自身个性发展,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架构设计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政策环境

在上述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的权利形式和行动逻辑分析中,我们发现政府是整个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流程的主导者和决策者,故此,政府有必要通过自身公权力架构,购买社区教育的政策环境。在我国,推行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中尚缺与之相匹配的制度设计与政策环境。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在国家层面上尚无政策法规依据,各地在推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实践中提炼形成了一些政策,如浙江宁波市《关于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实行政策采购的工作意见》中已将教科文体、社会保障纳入到政府采购范围内,另有上海市浦东新区《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从地方性政策文件来看,各级政府对购买教育服务中“购买程序、教育服务内容、经费来源以及评估监管”等基本问题予以明确,这对于制定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政策具有借鉴参考价值。今后,必须加强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完成制定系统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运行程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教服务的质量标准、招标购买机制、服务考核及财政保障制度,落实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评价评估和风险防范机制,以制度规范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发展政策制度,规约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服务生产与提供中的运作职能和过程程序等。

(三)激发引导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

客观而言,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能否实现得益于良好终身学习氛围的形成,也是决定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决定性条件。换言之,积极营造终身学习为优秀的新学习文化,激发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是推行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首要条件。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重要概念,以终身学习为优秀的新学习文化的形成,是学习型社会建设基础,终身学习文化影响着民众自觉主动地终身学习。一是社区教育要充分凭借区域环境的文化条件、文化优势,从积淀丰厚的文化实践土壤中汲取营养,构建良好的终身学习文化环境;二是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的宣传,认真研究和充分发展各类新学习文化,重点推进终身学习物质文化和终身学习制度文化,培育终身学习精神文化等系列工作;三是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深入推进资源共享,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创新社区教育服务载体,不断拓展社区公共学习空间范围。

(四)培育社会组织的交易契约精神

社会组织的契约精神是通过商品交换实现政府购买社区教育的基础之一。对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而言,社区教育服务提供者更多是指各级社区教育机构,以及有能力提供教育服务的各社会团体。契约精神,一般是指契约自由的理念,并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在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利益相关者及行动逻辑分析中,不可否认社区教育服务提供者主要目标是追求其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社区教育是特殊化的准公共产品,这就决定着各类社区教育机构要履行公共服务责任,遵守契约精神,开发一批适合广大社区居民的教育服务。这也要求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其一,评估认定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的准入资质;其二,监督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这也是培育契约精神的重要环节。

五、结语

综上四点,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是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尝试,唯有坚持理念契合实际,研究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内在规律,方可达成社区教育科学发展最终目标。

作者:程仙平 单位: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教育视野下的老年教育论文

一、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现实诉求

(一)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如何运用老年教育的这一载体和平台,帮助老年人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以及推进老年人社会化,最终帮助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这既是构建完整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社区老年教育因其就近性、便利性、低成本性以及面广、量大,更具人性化等特点,具备其他形式老年教育所不及的优势。因此,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无疑成了构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的一种最为适当的选择。

(二)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转型期社区建设的迫切需要

社区老年教育对转型期的社区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首先,通过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成功转变社会角色,使之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有效切合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其次,通过老年教育使每个关联着特定的家庭和人群的老年人安享晚年,让这种社会关系状态的辐射范围扩大,有利于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再次,借助社区教育的丰富资源以及时空上的可及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人际关系的互动性等特点,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增进了老年人社会交往,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改善邻里关系,提高社区凝聚力,为基层的和谐稳定创造了条件。这是学校老年教育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更加切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建设的需要。

(三)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是扩大老年工作覆盖面的有效途径

随着近年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的短板现象是现实存在的。一方面,近年来许多由老干部工作部门主办的老年大学虽然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学校定位是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而对社会老年人的吸纳能力有限,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讲上老年大学仍是不可企及的愿望;另一方面,老年大学虽然大多位于市中心地带,但随着城市的扩大,不少老年人为了上学还是需要来回奔波,一些老年人还肩负照顾第三代的任务,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有的老年人只好放弃学习的机会。而依托社区资源办老年教育,可以有效弥补各级老年大学功能与资源的不足,通过家门口的教育服务、远程教育服务等形式,可为老年群体提供平等、广泛、共享的平台。以嘉兴市为例,目前全市有老年电大基层教学点(班)1081个,覆盖了81.1%的社区,2012年春季虽然只开设两门课程,招生人数就占了全市老年人口的12.4%。从老年电大社区教学点的快速发展可以印证社区老年教育的需求之旺盛!

二、当前推进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上不够重视

虽然近年来老年教育特别是学校老年教育得到较快发展,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老年教育体系,但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地区老年教育尚未列入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老年教育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对待社区老年教育上,不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社区本身,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人没有真正理解终身教育的含义,甚至把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教育理解为唱唱歌、跳跳舞的娱乐活动;有些人认为老年教育是各类老年大学(学校)的事,对社区开展老年教育服务活动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没有必要,以至于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对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方面力度不够、热情不高,在保障教学质量、提供经费保障与教学场所等方面的支持不够。这些错误的观念和消极的认识,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均衡与快速发展。

(二)机制上尚不健全

在推进社区老年教育过程中,由于对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认识偏差,导致在社区老年教育管理机制上的巨大不同:对老年学校教育的管理分属老干部局、老龄办等管理,如老年大学;对社区教育的管理分属教育局和乡(镇、街道)管理,如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对社区社会事务,包括老年电大教育属于民政局管理;对老年离退休社会保障服务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而社区居委会在自我服务、教育和管理方面承担着属地管理职责;有些地方即便有所谓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牵头领导和牵头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老年教育的特点以及其服务和活动内容的千差万别,也经常难以协调一致。如此造成了社区老年教育管理的无序和混乱,不利于社区老年教育的深入推进。

(三)硬件建设上投入不足

老年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在意识和投入上在逐年增强,特别是在对各级老年大学(学校)支持力度上,也体现了对老年人事业的重视。但是,在社区老年教育的投入问题上,却存在着诸多的尴尬:一是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其不同于学校老年教育有正常的财政预算项目,其经费来源不稳定,而经费不足也成为制约社区老年教育的瓶颈;在设施建设上,自有建设项目也比较少,大多数依托社区辖区内的学校以及其他公益资源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存在场所、设施短缺,特别是缺少符合老年人使用的个性化场地与设施的情况。二是由于社区老年教育分属不同的职能单位或属地乡(镇、街道)与居委会管理,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实施管理的同时,在投入保障上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或兴趣点,社区老年教育又缺乏统一有效的规划体系,从而导致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因此影响了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速度。

(四)软件建设上后续乏力

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缺乏和教学形式、内容单一等问题上。一是社区老年教育缺少有力的师资保障,由于缺少经费保障和管理力量,主要是采取临时聘任制和志愿制,队伍稳定性较差,这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带来很大影响。二是大多数社区老年教育在教学形式与内容方面的针对性较差,由于经费、师资和设施等限制,内容贫乏,形式单一,有些老年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感到失望,影响了老年人就近参加社区老年教育的积极性。

三、有效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思想认识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明确对老年教育及其社区化的发展定位,加强宣传和引导,努力形成推进社区老年教育的共识和合力。一是提高办好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办好老年教育是政府的责任;认识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的基础形式之一,是推动全民学习,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提高社区老年教育功能属性的认识。老年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保健、娱乐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要纠正社区老年教育就是保健娱乐的错误认识。三是提高社区老年教育特点作用的认识。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有益结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年教育,主要是为了弥补学校老年教育办学规模、受众范围局限以及教育资源有限等的不足,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老年教育服务。

(二)完善机制,加强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统筹规划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根据社区老年教育的特点,理顺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管理主体和职责,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社区老年教育。一是要健全社区老年教育组织协调机构。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作为牵头负责人,建立社区老年教育协调小组,理顺和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实现区域内社区老年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推动社区老年教育各项活动和服务的开展。二是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划。根据社区老年教育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社区老年教育。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把社区老年教育纳入对相关单位的考核内容,推动各项老年教育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四是加强教育管理,着力提高社区老年教育质量。社区要着眼自身实际,加强对老年教育的管理,建章立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稳定的师资保障。

(三)强化保障,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把推进老年教育建设作为服务民生的实事工程,摆上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着力研究老年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研究将老年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保障办法,不仅要保障老年大学等学校老年教育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要以提供活动专项资金的形式,兼顾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推动。二是研究借助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力量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的相关政策。在探索利用社会民间力量开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同时,政府要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采取政策优惠、奖励补贴等非行政方式,确保老年教育朝着正确方向进行。三是研究社区老年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办法。严格财务制度,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社区老年教育最为需要的地方,努力树品牌、出精品。

(四)共建共享,推动对社区老年教育的资源整合

如何整合各方资源,营造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的新环境,是党委、政府以及社区共同面对的任务。一是可以借助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资源,通过选聘和志愿等形式培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并利用这些单位的教学资源、活动场所和开放性服务,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联谊活动;二是借助各相关职能部门争取更为有利的公共服务资源,如文教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服务和公共场所,为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便利;三是把社区老年教育作为社区结对共建的重要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结对服务活动,争取各种捐助和支持,开拓社区老年教育空间。

(五)探索创新,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推进社区老年教育

随着老年人规模的扩大,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完全依赖政府行政力量推进老年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探索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新途径。社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患病老人、空巢老人、丧偶老人是社区老人中的重点关注群体,资源获取能力较低,本身就是社区社会工作主要服务对象,用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推进社区老年教育具有可行性。政府可以逐步在社区直接设置一些专业岗位,或者通过委托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老年教育,进行课程开发、项目开发。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老年教育,以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规划老年教育,通过专业的需求评估细分社区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可以准确把握社区老年教育的方向、目标、内容和形式,为社区老年教育制订多元化的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老年教育活动。

作者:鲍忠良 单位:嘉兴广播电视大学

社区教育论文:农村社区成人教育论文

一、成人教育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成人脱离了学校,要想继续提高能力,就需要依靠形式更加灵活的成人教育。由此看来,成人教育对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成人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出农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掌握实际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使农村社区居民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培养优势产业和产品,增强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形成各类经济产业链;还能够指导农村社区居民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推动各类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在产、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内进行利益互补,进而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同时,成人教育能够促进农村社区的科技发展、传播和创新,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强有力地推动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

(二)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政治文明建设

农村社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表现在社区居民人人都能够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成人教育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农村社区的政治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管理者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识与概念较为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和热情。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和介入,使得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行政色彩浓重、自治能力弱、依附性强,导致各阶层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职责落实大小不等问题出现,从而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产生目标不一,自相矛盾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度不高,没有明晰自己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主体地位,导致应有的权利丧失,应尽的义务没有及时履行。成人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有助于这些问题的化解,不仅可以通过制造舆论氛围来推动政治民主,发挥其服务农村社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加强对领导者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社区建设的设计者、服务者、推动者、监管者、协调者,使基层政府迅速有效地融入农村社区建设这一新的制度环境中去。同时,成人教育通过对农村社区成员进行教导,可以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提高他们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号召他们为社区建设和政治民主建设奉献一份力量,由此把农村社区政治文明建设引向深处,帮助农村社区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三)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文明乡风营造

乡风文明是指居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良好的乡风能够凝聚人心,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以及和谐的氛围。目前农村社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并不如人所愿。在某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还不能完全普及,这就导致这些地区的居民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必要的科学素养。农村社区居民处于一个狭小的圈子,血统观念比城市的社区居民浓厚,思想开放程度不高,信息接收量较小,封建意识的残余相对较多,文明程度较低。此外,适合农村社区居民需求的文化产品缺少,娱乐活动单一,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充斥在农村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破坏了农村和谐的风气。成人教育可以帮助农村社区营造一种文明祥和的乡风,促进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成人教育不仅能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弥补农村社区基础教育不足的缺陷,为农村社区居民输入新鲜的“知识血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满足闲暇时间对娱乐方式的需要。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可以帮助农村社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基层官员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建设文明社区的信念,带领农村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乡风,促进农村社区的文明乡风建设。由此看来,成人教育对于农村社区文明乡风的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有利于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

农村社区是居民的生存场所,自然优美的社区环境可以使居民处于健康向上的生产生活状态,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一些农村社区的生存环境恶劣,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村社区呈现出“脏、乱、差”的状态,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农村居民受个人习惯、文化程度的影响,常常把生活和养殖垃圾堆放在门前或者临近道路上,不能够将废弃物分类、分袋和掩埋处理,社区内一般也无专门的废弃物处理设施,这就使得农村社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次,农村社区居民缺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的主动性,对废电池、塑料和重金属垃圾没有基本了解,未意识到随意堆放和处理废弃物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再次,清洁人员主要来源于本村劳动能力比较低的居民,没有进行严格、正规的上岗培训,素质较低,这就导致垃圾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不良后果。成人教育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有的放矢地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成人教育通过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与教育,可以使他们提高整体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深化对环境污染严重性的认识;可以号召有关部门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引进绿色生产技术,把保护环境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引导农村社区居民形成“社区是我家,环境保护靠大家”的共同观念。

二、成人教育应采取的策略

(一)培养新型农民,促进经济发展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他们既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转化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因此,成人教育应大力开展相关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对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国家的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引进,少量的科技专业人才也可以引进,但是劳动者的素质却不能引进”。所以成人教育应采取相应策略,利用其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满足农村社区居民增长知识的需要,培养出能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主力军。首先,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根据农村社区的生产情况、经济特点以及发展需要制定教学内容,使其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同时融入地方特色。其次,根据农村社区的现状和具体情况,创造便利条件开展远程技能培训和特色讲座,普及与农村工农业相关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例如育种、植保、养殖技术、农机、农电实用技术、农作物栽培与深加工技术以及乡镇企业管理等生产知识和技术。再次,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现场为农村居民开展科技指导,提供信息咨询,加强经济、市场、社会生产、科技等方面的指导服务,为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引航指路,全面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科技水平和种植能力。最后,鼓励农民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创业,吸收当地劳动力资源,实现就业及再就业。这既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特色,也是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成员不断提高农业知识和科技水平,真正掌握实用的生产技术和技能,紧跟市场经济潮流,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硕果。

(二)传播社区建设理念,推进政治民主

民主政治在基层的实践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它的运作与居民的思想文化状况紧密相关。民主、公正、自由、正义等政治文明的价值理念若要被广大的政治主体———农村社区居民所接受,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农村政治文明是农村社区居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活动,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外部保证,为此成人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推进政治民主建设。首先,通过广播、网络以及宣传栏等多种传播途径,大力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具体内涵、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使社区基层政府和普通居民能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含义,了解自己在该过程中的职责。其次,通过对领导干部的重点培训,使政府人员转变观念,明确自己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以农村社区居民需求为引导,开展社区工作。建立开放、多元的民主决策制度,在体制上疏通农村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法律知识,增强其法律意识,保证其义务的及时履行和权利的享有。推动社区自治,保障社区居民自由选举,保护居民自由表达个人意愿的权利,推动农村社区的民主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再次,引导农村社区居民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深入了解农村社区民情、地理、发展概貌,找出制约社区发展的瓶颈因素,对其进行培训和教育,切实增强农村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其社区参与和自制能力,引导其从自身需求出发,全面参与到农村社区发展的全过程。

(三)举办文化活动,营造文明乡风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通过在农村社区中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有助于文明祥和乡风的营造。首先,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举办传统的地方特色文艺节目。利用社区内的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在公众假日和民俗假期期间开展文化活动,如手拉手、文化沙龙、纳凉晚会、戏曲大下乡、电影下乡等文艺节目,切实有效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积极健康的文娱活动中融入针对农村社区居民的成人教育。又如,将自学成才的典型事例拍摄成电影,在电影下乡活动中进行展示,通过这种励志电影,提高农民参加成人学习活动的热情。其次,积极开展生产生活技能和科学文化教育培训,运用多种教育文化平台,如图书馆、夜校、培训机构等,提供工农业生产指导,深入挖掘农村社区文化资源,使居民能够随时学习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努力建设“人人都需要学习,人人都能学习,人人都会学习”的学习化社区。例如,农村社区一般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因此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使居民能够及时接触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帮助他们将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让他们在田间地头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再次,加强在农村社区内的法律常识普及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一些不良风气也随之蔓延开来,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在农村社区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咨询和法律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形成老有所助、帮扶济困、和睦友善的农村社区新风尚,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以此来遏制不良恶风俗气的传播,形成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社区。

(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目前在农村社区中,普遍存在着生活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人教育可以开展以下方面的教育活动。首先,针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采用板报、墙画、宣传栏等多种方式来开展宣传活动,使他们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自觉遵守社区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自愿地投身于当地的环境保护中。其次,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相关环境保护探讨会,开展法制教育,使他们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而加强社区成员的生态环境意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社区居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由于垃圾随意丢弃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实地讲解污染造成的危害,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再次,通过长期的培训与授课来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之逐渐抛弃掠夺式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进而深层次地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对于利用生态科技的个案,进行重点讲解、推广。例如,宣传推广使用低碳环保板房,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各项费用,增加保温性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农村社区居民的低碳环保观念。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这些典型个例有意识地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农村社区的建设。

作者:王国光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杂志社

社区教育论文:分流意愿调查的社区教育论文

一、研究结果呈现

在实际调查中,笔者以“您打算让孩子毕业后做什么?第一选择?第二选择?”作为问题,以“务农、打工、当兵、技校、高中(大学)、其他”作为问题的选项。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农业或者涉农专业在家长对孩子初中毕业后就业意愿中占弱势地位的假设被证实。以普高作为首要选择。受访者对孩子毕业后就业意愿的第一选择的统计结果显示:选择打工、技校、高中(大学)、其他的各有1人、3人、28人、1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3%、6.8%、63.6%、27.3%,受访者中无人考虑让孩子在家务农或者外出当兵。经过访问可知,选择“其他”一项的受访者多抱有等等看的心态,“孩子成绩不怎么好,先让他参加中考,看成绩,能考上最好,哪怕自费、择校。考不上读个技校啥的,总不能让他在家种地吧”。由此可以看出,普高成为受访者的首要选择,即使孩子成绩不好,在家务农也未纳入受访者的参考范围。

以职业技术学习作为次要选择。在孩子普高的首要期望不能实现时,职业技术学习成为受访者的次要选择。统计结果显示,选择打工、读技校、当兵以及其他的各有7人、23人、1人、1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5.9%、52.3%、2.3%、29.5%。笔者了解到:选择读技校一项的受访者中,孩子为男孩的受访者预让孩子就读汽修、电焊、电脑技术、理发等技能操作的技校,孩子为女孩的受访者预让孩子选择幼师方面的技校;据了解,选择其他一项的受访者预让孩子读高中,没有具体设想过孩子不读高中或者考不上高中之后的出路,他们的说法是“怎么也要让孩子出去,不能留在农村,这么小就留在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可见,即使将职业技术作为普高后的次要选择,农业或者涉农专业也并未占据优势。

对比受访者对孩子毕业后的就业选择,第一选择与第二选择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第一选择中选择读高中大学一项的人数较多、所占比例较大,直接选择读技校、打工的人数较少,只有4人,所占比例不到10%,经访问了解到,选择此两项的原因是“孩子成绩实在不好,他又不爱学习”,选择其他一项的原因多对孩子的中考成绩抱有期望;在受访者的第二选择中,由统计数据来看,高中大学一项已被剔除在考虑范围外,在受访者的选择中,技校所占比例较大,选择其他一项的部分受访者是因为还没具体想过孩子不上高中之后的事情。据访问可知,当前农村中学升入县级重点高中或者普通高级中学的升学率相对几年前有所提升,有受访者谈到:县里初中班主任的目标就是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全部送入高中,现在F县地域范围内的所有初级中学均已合并到县内的同一初级中学,该中学的每一次月考均会排列出成绩榜单,在榜单上标示出每一名学生的成绩、与上个月相比的上升或下降名次,同时将每一名学生成绩与学生之前所在学校成绩、与当前所在学校成绩作对比。有受访者说:“这样排出成绩,用不着这些家长看,孩子自己都上火,县里是不知道,就咱们村这,这假期家长都让孩子去参加补课班,一天五六节的补、三四个地方跑,这些补课的学生肯定是要上高中的,一般家长还都想让孩子上重点,那些不补课的,这家长也没打算让孩子在家种地,但凡觉得孩子有希望上高中的都会让孩子跟着念,实在考不上再让孩子读个技校、到城里打工啥的,没有说孩子成绩不好,不念了,回家种地,没有......读技校一般也就是读电焊、汽修什么的,之前有读的,女孩子读个幼师、学学理发什么的,挣钱、发展不错,能养活自己。”

对比受访者对孩子毕业后的就业选择,第一选择与第二选择之间结果虽然呈现较大差异,但是都呈现出农业或者涉农专业的弱势表现这一共同点。即使对孩子未来没有具体打算的受访者,“怎么也要让孩子出去,不能留在农村,这么小就留在这,什么时候是个头”的说法折射出农业或者涉农专业弱势的必然性。

二、结论

综上,通过对受访者对孩子初中毕业后的就业预期的调查,笔者提出的假设:农业或者涉农专业在农村父母对孩子初中毕业后的择业意愿中呈弱势表现得以证实。同时笔者亦发现,在受访者对子女初中毕业后教育分流的意愿中,高中大学的升学常作为首要选择,职业技术学校为受访者的次要考虑。笔者以S市W乡初级中学初三学生为抽样范围,以一个班级的学生家长为半结构式访谈的对象,得出农业或者涉农专业在家长对孩子初三毕业后未来择业意愿中占有弱势地位的结论,由于样本量较小,所能代表的总体范围有限,对于中国整体农村社区来说,农业或者涉农专业的发展如何,以及新一代的青少年的未来职业选择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李娜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社区教育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社区教育论文

积极发挥农村社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有效作用,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又要善于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实践和创新。

1.充分发挥党政组织的主导性作用。地方党政机关及相关部门,要努力强化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导性作用,并将其纳入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范畴,进而延伸到农村社区教育规划之中,从而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与此同时,一方面要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手段,最大限度地协调各方因素,努力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有效性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另一方面要组织和督促各类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中。比如:可把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与美丽乡村建设、文明社区建设、宜居环境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各级卫生文明创建及星级家庭评选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与优质服务、文明执法、公正司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最大范围内有效地建立并完善生态文明的公众参与机制。

2.积极发挥教育机制的先导性作用。突出生态文明因素,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活动:一是教育内容力求因地制宜。比如:开展生态知识普及教育,着重介绍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状况,快速传播最新生态环保动态,有效激发生态保护意识;推进如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价值、生态道德和生态消费等价值观念教育;强化土管、水资源、森林和环境等生态环保法制教育;注重对节能减排、防病防疫、施肥用药、秸秆利用等生态技能教育;提供特种绿色种养的技术指导,开展家政、保洁等职训服务,畅通社区居民的绿色收入渠道。二是教育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由于文化层次、思想意识有时空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教育要丰富多彩、喜闻乐见,从中取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通过资料读本、案例分析、板报宣传、广播影视、标语横幅、文艺宣传和社区评选等形式,取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以评促教的效应。三是教育对象上力求全面化。无论是“土著”居民,还是外来“移民”;无论留守老年妇幼,还是外出流动人员,都要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对他们进行以生态文明为主的教育。

3.有效发挥社区民众的自治性作用。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组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它的有效维护和发展,主要通过教育引导和社区自治共同完成,并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深度。群众自治是有序化和有益性的疏导,它“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不是放任,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陶行知语)。对此,可以成立社区各类自治组织,如社区养殖业协会、绿色农副业合作社、环保巡防队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格管理,通过这些自治组织引导和强化对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可以通过农村社区全体居民或居民代表的讨论,制定自我约束的章程规范,如社区卫生公约、土地保护守则、水源保护准则、生态文明家庭评选条件等,从而逐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当然,社区自治尚需注重发挥科学舆论的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多一点生态,就会多一丝绿色;多一点教育,就会多一些文明”。农村社区属于基层“气根”,而生态文明则是一种“地气”化教育。若两种教育和谐相融,那么广大农村“明天会更好”。

作者:金明单位:射阳县千秋镇社区教育中心

社区教育论文:社区成员的社区教育论文

一、教育满意度测量理论

20世纪90年代,顾客满意度以及满意度测量理论开始应用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21世纪以来,教育满意度和教育满意度测量也正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关于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高等教育是主要的测量范围。我国的教育满意度测量研究起步于2000年,研究范围包括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其中高等教育是研究热点,社区教育满意度的研究有3项,最早发表于2011年。第二,学生是主要的测量对象。满意度测量的对象是顾客,现有研究显示,教育的顾客具有多元构成的特点,包括了学生、学生家属、用人单位[2][3]。但学生是各类各级教育活动的直接顾客,其教育满意度的测量对教育活动的发展和改进至关重要,因此,学生一直是教育满意度的主要测评对象。当前,我国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多以非正规教育为主,且学习者构成非常多元,因此,“学生”这个指称比较少用,较多使用“社区居民”、“社区成员”、或者具体的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等。例如金德琅的研究使用了“社区居民”这个指称[4],岑咏霆的研究使用了“社区成员”[5],方薇的研究使用了“青少年”[6]等。第三,学生教育满意度测量指标的构建呈现多样性。目前,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们趋向一致地采用了现有的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尤其是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7]。而在测量指标的构建上,特别是感知测量点的细化上呈现出不一致。例如刘武构建了7类感知测量点:自我发展、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图书馆、文娱活动和校园服务[8];王哲芳以学生为主体的满意度测量指标有12项,包括学校环境氛围、学生管理、食堂、文娱和安全、基础设施、教师职业素质、授课方式、个人发展、宿舍管理、教学管理、辅导员素质以及医院服务[9];谢永飞的测量指标有5个大类,分别是办学条件、教学状况、自我发展、后勤保障、管理服务与收费[10];张蓓的研究生教育感知质量测量点则包括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训练和管理服务三方面[11];金德琅的居民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点有三类:教育质量、教育适应个性化特点、教育保障[12]。可见,即使都是以学生为测评对象,由于具体教育活动本身的差异性,研究者对教育活动构成要素的分类标准的差异性,具体测量指标的构建也会有不同。综上分析,我们应借鉴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研究成果,以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以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和居民的实际需求为现实基础,构建反映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特色的满意度测量指标,为社区教育满意度评估提供理论支撑,为社区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二、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要素分析

上文提及,满意度的测量,重点是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测量。因此,对社区教育满意度的测量,我们首先要明确社区教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社区教育的影响因素,据此来确定影响社区居民感知社区教育的测量点。

(一)社区教育的特征当前,我国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普遍地界定为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所有社区成员为服务对象,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以促进所有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区教育活动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服务对象的整体性,面向所有社区成员。第二,服务目标的社区性。社区教育活动,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素养,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二是通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发展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发展社区居民的社区自治能力、培养社区文化和社区意识,促进社区成员归属感的形成,促进社区发展。第三,服务内容的多样性。社区教育的内容,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和社区发展而进行的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成员需求的多元性和社区建设内容的丰富性,必然决定了社区教育的服务内容的多样性,例如它可以是正规教育,也可以是非正规的、非正式的教育;可以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也可以是休闲娱乐的。也因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实施形式的多元性和灵活性。第四,服务机构的便捷多样。国内外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表明,成功的社区教育,必须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因此,社区教育的承办机构,可以是政府行为,可以是驻社区的各种机构的行为,可以是社区成员自主发起等等。同时,便捷的距离也是服务机构吸引社区居民感知其服务的重要条件。第五,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并存。社区教育的服务形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硬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活动条件和场地,例如图书及其相应配套设施、电脑、教室等;二是软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具体教育学习活动及其相关管理,主要涉及的是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志愿者)的各类服务活动。第一类服务可以称之为有形服务,无论服务活动是否进行,这些服务条件都是可以被看到或者被感知的;第二类服务形式,具有非存储性,其存在是与服务过程紧密相随的,随着具体服务活动的结束而结束。第六,免费服务与付费服务并存。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老龄人口、青少年、以及下岗、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因此,社区居民获取社区教育的方式,以免费服务为主。因而,服务取得的是否免费,是吸引社区居民是否参加、是否满意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对于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服务对象来划分,有老年社区教育、青少年社区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根据内容划分,有技能培训、公民素质、休闲养生等等。我们认为,第一种分类方式容易导致社区教育内容归纳的不周全,第二种分类方式易于社区成员明了社区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但是,存在构成要素分类逻辑交叉重复的问题。再者,在实际的社区教育活动实施中,很多教育活动是相互交叉,综合进行的,因此,在构成要素的分析上,应最大可能地避免前两者分类方式的缺点。我们认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实施,可以看作是一个过程,在其中,人员凭借相应的设施和机构,实施具体的活动项目。在这样的分析视角下,社区服务的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等四个要素。各个要素的具体内涵如下:1.人员: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中专职工作者的配置及其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各类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社区志愿者建设等。2.设施:指的是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所提供的相关服务设施及场地。3.机构:指的是承担社区教育服务职能的社区学院、社区分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4.项目:主要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主要指各社区教育机构设置的社区课程,例如职业技能类课程、公民文明素养类课程、生活保健类课程等,它可以分为有形存在形态(例如课程教材、课程资源)和无形存在形态(例如讲座、活动等)。虽然各个社区的服务项目不尽相同,但以社区课程为主的“项目”作为构成要素之一是不会改变的。综上,我们认为,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是否满意,是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这个整体性评价的形成,来自于社区成员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的各个要素的具体感知,因此,测量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应该以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为具体测量点。据此方法,满意度测量结果才能明确反映出影响社区居民满意度水平的具体因素,从而为社区教育的活动改进和质量提升提供确切依据。

三、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指标构建

(一)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模型依据顾客满意理论、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理论、以及社区教育服务构成要素分析结果,我们构建了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模型显示出:1.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具备了满意度测量模型的基本特征,揭示出社区成员的社区教育满意度,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期望,与他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实际感知,进行比较所形成的心理状态。2.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期望,具体表现为他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活动的各个要素的期望。3.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总体满意,是基于他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活动各个要素的具体感知和满意基础上,形成的对社区教育的整体性评价。4.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有免费和付费两种获得方式,因此,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感知,由两个方面构成: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从当前社区教育服务活动开展的现状来看,社区成员对价值的感知途径是通过设施和服务项目的使用,因此,社区成员通过人员、机构、设施、项目四个要素感知质量,而仅仅从设施和项目两个要素感知价值。因此,我们认为,本研究构建的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遵循了满意度测量模型的基本结构,反映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服务的基本特征,从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两个层面,将社区教育服务的感知对象分解为人员、机构、设施、服务项目等四类测量点,因而模型具有较好的现实操作性。

(二)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指标体系在我们的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中,社区成员从质量和价值两个方面,对社区教育的四个构成要素进行感知和比较,从而形成满意度评价。但是,这四个构成要素是不能直接测量的,原因在于,首先,这四个要素指的是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要素,不是一个具体的要素,而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感知,总是和具体的人员、设施、项目相关联;第二,对于四个构成要素,到底感知的是它们的哪些属性,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因此,对每个要素的感知,还需要再细分若干个子测量点。1.人员,测量上述机构中的专职服务人员的数量及专业水平,兼职服务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2.机构,虽然其构成包括社区内承担社区教育服务职能的社区学院、社区分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等,但是,社区成员对机构的感知,侧重机构服务的可获得性,具体包括:机构的设置对社区成员在距离上的便利性,机构的服务制度对社区成员在实际享有上的常规性。3.设施,主要指上述机构以及社区公共场所配备的相关教育、文化设施,如社区图书室、学习室、电脑等学习活动开展的相关设施的齐备性、可获得性、获得方式和可利用性。4.项目,主要指以社区课程和社区文化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类教育服务,这是社区教育服务的优秀要素,是反映社区成员与社区教育之间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关键性因素。在本研究中,将服务项目统称为“课程”,对它的测量,包括五个层面,即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实施、社区成员获取课程信息的途径、社区成员获取课程服务的方式、社区成员对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参与。依据上述分析,形成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5个。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以满意度理论和满意度测量模型为基本逻辑框架,在有效结合社区教育服务特征基础上,尝试对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进行了理论上的建构,该指标体系的实践性和可测性,有待后续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

作者:李训贵韩娟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社区教育论文: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论文

一、概念界定

(一)社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4]据此定义可看出,社区教育的优秀特征是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近些年来,围绕社区教育内涵及其概念的界定上,我国学者们见解不一。2000年4月,教育部职成教司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5]本文采用此定义,因为该定义强调了社区教育的优秀要素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居民生活质量以及满足其需要等方面,强调了“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大教育。本研究的社区教育对象主要指农民工,而不是泛指社区内的所有成员。

(二)城市融入城市融入的概念很宽泛,从移民社会融入的角度出发,所谓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即农民在城市确立经济地位、适应城市社会互动规范,并获取市民身份、享受市民待遇,最终实现在城市舒适生活的融入过程。[6]有学者在综合相关研究后认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系指农民工从原来所在地流入城市,通过身份、职业、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认知等方面的调整与适应,逐渐被城市社会和城市人所接纳和认同,同时建立起自己对自身市民化身份的认可,最终能够享受平等、公平的市民化待遇现实结果的动态过程,它是一个动态性的、结果性的、多维度的概念。[7]本研究中的城市融入就采用此定义。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三个社区教育示范点来开展实证研究,探索建立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新模式。

(一)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对天津滨海新区的三个社区进行实证调研,了解三个社区的农民工分布情况、周边设施和产业分布情况,并进一步了解农民工的融入需求。第二,调查三个社区的社区结构的特点,分析这三个社区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实践内容,并运用增权理论对其社区教育培训实践进行分析与解读。第三,结合实证调研情况,寻求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可行性的培训路径和策略,探讨新型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构建。

(二)研究样本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是我国京津城市和环渤海城市带的交汇点,目前常住人口248万,其中外来人口为124.45万,农民工群体占了绝大部分,是全市农民工数量最多的城区之一。为了让农民工尽快融入当地社区,2009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展了“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试点项目,滨海新区向阳街道社区为项目的承办方。自2009年开始实施,为期3年。项目实施以来,向阳街道积极创新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滨海新区积极创新社区教育手段,探索和建立“创新社区教育手段,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设立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数字化学习中心、滨海社区学院、新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寨上街铁坨里社区服务中心、开发区翠亨村社区、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等6个项目示范点。这六个项目示范点将通过不同形式的组织和实践经验,促进农民工素质的自我提升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本研究从上述样本中选取了向阳街道、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大港太平示范镇对这3个示范点社区的实践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主要是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向阳街道、中新天津生态城、大港太平示范镇等三个社区内的农民工,本研究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发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50份,回收率为93.7%,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为90.3%。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本研究还对部分农民工和社区管理人员进行了半结构访谈,包括对他们所在社区的参与和认识、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工作特点、社区教育给予他们的变化如日常生活、居民的互动和交往、对社区的归属和认同、对未来的规划等若干面,力图深刻认识社区教育中的各种参与力量以及农民工融入效果等。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梳理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从大量的文献中搜索和梳理出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总结和思考,建立分析框架。

三、数据统计和实践分析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一,农民工主要来自邻近省市,外来务工人员迁移时,比较看重地域的邻近性。接受调查的农民工有32.5%来自河南省,21.3%来自内蒙古,14.1%来自山西省,其余为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农民工进城打工时间,如图1所示,进城时间是1~3年的44.5%,3~5年的为32.7%,5~10年的为20.5%,10年以上的为2.3%。所调查的农民工中,男性比例为61.6%,而女性比例为38.4%。男性比例相对较高,这一方面与天津滨海新区建筑业、制造业比重较重相关。第二,农民工来源以25~40岁的青壮年为主。所占比例达到55.6%。图2显示,18~25岁的占28.6%,26~35岁的占25.7%,35~40岁的占18.5%,40岁以上的占15.9%。从婚姻关系来看,未婚的占32.4%,已婚的占67.6%。可见,城市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精力充沛,家庭负担轻,便于外出务工。第三,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升。在接受教育方面,图3如示,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比例为37.7%,高中及中专、中技毕业的劳动力比重为42.5%,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比重为20.8%。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能力、探索能力也会更强,亦更容易适应并融入快节奏城市生活。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需求分析1.城市融入的意愿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自身融入的主观愿望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首先设置了“你是否愿意增加与当地城市居民交往”这一问题,被调查者的回答如下:(1)愿意(占70.61%);(2)不愿意(占10.51%);(3)不知道(占18.88%);而对于“您是否希望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这一问题的回答是:(1)希望(占67.31%);(2)不希望(占20.10%);(3)无所谓(占12.59%)。由此可见,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对于融入城市有着强烈的愿望。2.城市融入的需求分析总体上,城市融入这一过程大体上包含了三个层面: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和社区融入。理论上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衡量涉及经济能力、住房、社会保障、社会参与、生活方式及心理认同等多个方面。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证调查所得数据,本研究将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需求分为信息技术与电脑知识、就业和职业培训、权益保障、城市生活、人际交往、卫生健康等几个维度。我们在选取的这六个项目示范点进行抽样调查,抽样时兼顾了不同行业的城市农民工,包括从事建筑业、批发和销售经营、电子加工业、家政服务、餐饮服务业的人员。问卷以“外来人口城市融入需求调查”的名义进行。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需求,作为问调查的补充。从调查数据的分析中(见表2),我们可以看到外来农民工需求最大的是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卫生健康、权益保障以及信息知识与电脑知识。说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本研究结合调查数据和深入访谈,就外来农民工关于信息化技术与电脑知识、人际交往、权益保障、卫生健康等五大方面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1)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的需求互联网信息量大、实时性强、交互及时,使得农民工获取信息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获得信息的基本前提是掌握、运用电脑。数据显示,79.5%农民工认同电脑和互联网的运用能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因而,这种需求具有普及性,也成为农民工比较突出的一个需要。(2)人际交往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被访农民工的交往对象呈现高度同质的特点。图4表明,58.8%的农民工交往对象是与自己同质的城市务工人员,大多为老乡和同事;34%的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交往较多。可以初步判断,农民工对与城里居民人际交往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在深度访谈中,被访的农民工表示,自己与天津本地人不一样,他们很少有机会融入天津本地人的生活中,对于城市生活经验更多来源老乡的经验交流。他们非常希望能通过活动促进与城里人的互动,增进了解,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3)不良情绪调节的需求数据显示农民工对于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的需求也较高(82.5%)。城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必然给农民工身心带来极大的压力,因而,对自我情绪控制和心理调适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实需求,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为外来者在完成经济方面融入之后,在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方面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4)权益保障的需求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工群体渴求获得尊重、平等、合理的权益,具备基本的维权意识,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维权途径。数据显示,45%的农民工学习过《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21%的农民工会主动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深度访谈中也发现,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意识相对较强,权益保障的需求增大。值得关注的是,女性农民工对于在其怀孕、生产和哺乳期间的权益非常关注,需求也非常强烈。(5)健康及医疗卫生需要从某种程度来说,健康身体是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前提。数据显示,84.5%的农民工认为自身健康非常重要,认可健康预防知识的重要性,即生病之前的预防。然而,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城市所提供给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及所处的职业环境有很多健康及安全隐患,如传染病、生成事故及职业危害。大多数农民工对此并没有相应的了解和预防知识。51.4%的被调查农民工对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等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不清楚;34.5%的农民工对本企业的职业危害一无所知。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设计还未将外来人口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访谈中农民工自身医疗保健意识比较弱,遇到生病时经常会有拖延病情情况,69.7%的被调查农民工希望一般的小病能够在社区内直接解决,并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预防措施或是预防信息和方法。(6)城市生活虽然农民工居住、工作在城市,但是他们还是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文娱活动单一,并没有融入到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来。数据表明,农民工最普遍的生活方式是看电视,约占28.6%,其次,和老乡聊天、打牌及逛街,约占15%。深度访谈发现,农民工缺乏与城市居民持续互动的交往,基本生活在内群体中,他们也较少能分享到日趋丰富的城市公共生活,或者没时间、没能力去享受城市公共生活。他们迫切希望能享受到城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三)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践分析1.样本1:向阳街道社区(1)向阳街道社区基本情况向阳街道属于成熟型社区,据不完全统计,其外来农民工数量在滨海新区是较多的社区之一。(2)向阳街街道社区教育的探索及组织形式根据调研,向阳街道社区有45%的农民工居住打工的时间超过3年,其中25~35岁的农民工占45%,青年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有强烈的认同与诉求,关注青年农民工的现实诉求,以城市社区为依托,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其在城市社会生活的全面融入成为了向阳街道社区面临的新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向阳街道依托“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项目,探索和创新其社区教育:首先,提升青年农民工综合素质,增加融入城市的人力资本。基于青年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向阳街道社区重点围绕“以培训促心理融入”这条主线,对培训内容和计划精心设计,引导、帮助青年农民工,参加职业资格教育和后取学历,探索培训的新方法、新模式,2009~2012年,先后组织各类专题培训20余场次,参加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其次,建设农民工活动场所,扩展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农民工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其城市融入的重要标准。向阳街道社区建立活动场所,如社区工作站、青年农民工之家、流动党员之家等场所,为其提供文化知识教育、计划生育、权益保障等。同时,进一步拓展教育形式,通过联谊会、志愿帮扶、邻里结对等系列活动,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促进农民工与社区、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此外,社区还开展专题艺术节,展示青年农民工特色乡土文化,增进农民工与市民的交融。2.样本2: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1)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基本情况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就是滨海新区为外来农民工打造的专属社区,蓝领公寓内配套设施齐全,配有公共浴室、洗衣房、洗衣机等,离厂区不远,周边设施环境较好,有专门的商业区,包括餐饮、超市、银行、旅馆、美容美发店、服装店等,使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不断地成为一个有利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良好场所。(2)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社区教育的探索首先,探索了开展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模式。数字化学习中心免费为农民工开放,提供各类纸质图书阅读和网上学习休闲服务,让农民工体验数字化学习。为满足青年农民工的学历教育需求,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会与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合作,通过数字化学习中心开展以网络为主要形式的学历专科与本科教育体验活动,为农民工提供学历教育通道。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促使社区教育功能辐射面扩大。如通过流动课堂和流动影院,定期为蓝领公寓的农民工开展法律、摄影、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和卫生防护等知识讲座,同时还适时开展“宿舍文化节”活动、球类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多种文化活动,让农民工真切感受到“城市生活”与“城市生存”,使农民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3.样本3: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1)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基本情况调研发现,太平镇是大批青年农民工的输出地,同时也是大量外来劳动人口的聚居地,农民工流动频繁。同时,大港太平示范镇作为天津农村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单位,其社区管理特色为住区—社区—邻里三级社区管理模式,形成了“住区能开放,社区有特色,邻里强管理”的面向新时期新区域发展的现代农民社区格局。(2)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教育的探索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在调研农民工流入流出的“双流动”行为及其教育需求后,通过大港太平示范镇镇政府与企业联手,启动“凤还巢工程”专项工程,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提供有关技能培训要点,如电子培训,鞋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4.小结如前所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是综合的、多元的。根据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本研究中的社区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向阳街道采用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搭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信息化平台,提升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及城市融入意识;中新天津生态城设立为农民工服务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建立学历教育通道,促使农民工信息化及整体素质提升;大港太平示范镇镇政府与企业联手开展的专项工程,提升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本研究对所调查的一部分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检验社区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效果以及农民工对社区教育的评价。结合访谈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教育提高了农民工工作和生活能力。所访谈的农民工普遍认为学习网络知识后,工作生活能力提高了。工作方面包括:对网络、电脑有进一步了解,提高计算机知识;“计算机知识得到了强化,通过学计算机,也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和别人沟通也多了。这很大一部分源于在数字化学习中心学习的学习。”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有了提高;“现在会主动到网上找资料,办事情脑子也活了,而且工作水平也提高了。”生活方面包括:学会使用电脑,如打游戏、上网、看电影和储存编辑图片等,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健康、卫生意识提高,开始注意到常洗澡、讲卫生习惯;有意识的寻求去帮助。如“原来经常买书籍,现在可通过网络获取资源和信息”“现在也通过视频教学来学习一些东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原来自己脾气不好,也自卑,觉得自己啥也不行,现在交往人多了,遇到问题也会想想,性格没那么急躁了,同事也愿意和我聊天了。”“社区里的活动,让我也能与城里人接触了,性格变的更加开朗。”“通过培训对计算机更熟悉了,也学会用网络和朋友保持联系”。生活领域扩大,与人交往范围扩大,增强了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度。“感觉对社区服务机构很有亲切感,也增加了我对政府与城市的信任感,没那么陌生了,我感觉在天津还是很温暖的”。第二,社区教育帮助农民工提升自信心。自信心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农民工感觉自己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敢于接触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敢进大商场了;乐于接纳自己(包括性别、长相、出身等);不逃避,能主动、大方地跟人交往;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乐观向上;向别人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敢于给自己设定目标,并坚信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我现在也给自己设定了目标,以前没来天津之前没有想过。那就是过3年,工资比现在提高一倍,积累资本;3~5年后,开始自己搞承包,之后找合适机会自己开店,这一过程得需要大约6年吧。实现这一过程,很艰难,但是我相信能够实现”。尽管自信心是存在于个体内心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难于测量,但是通过访谈,仍然感受到通过社区教育,农民工自信心的变化和提高。在访谈中,三个示范点社区的农民工对本社区教育培训(如生活技能、自信心、与人交往等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数字化学习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我的感觉电脑培训很好,帮助我打字,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怎么会写,反正很好,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谢谢政府、社区让我们在他乡有个良好的免费的学习环境。不仅给我们知识,还给了我们友谊,谢谢。”“通过网络学习,还可以靠自己努力拿到电大文凭,成为大学生,这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终身学习的含义。”“社区组织的维权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让我对自己权益更加了解,收获很多。”“通过社区组织的活动,我交到了很多朋友,不感觉那么孤单了。”

四、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探究

社区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演变的转换区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化组织载体,是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的有效方式和最终目标。农民工的社区参与和融入是其社会融合的微观基础(王桂新、罗恩立,2007)[6]。本研究表明,社区教育是农民工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的一个良好途径,能有效地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一)社区教育需要融合增权实践依据增权理论,增权实践可分为个体、人际关系、社会参与等三个层面,本研究中社区教育内容、培训形式及其培训方案的设定,融合了增权实践的三个层面。向阳街社区注重提升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识,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侧重提升农民工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着重提升农民工岗位技能及职业能力,这都有效地满足了农民工群体期望被城市所接纳、所认同的心理需求。社区要积极搭建城乡居民的互动、沟通及发展平台,营造城市接纳农民工的良好氛围,改善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促进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这也就实现了本次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本研究的调研也发现,这三个社区对农民工群体的融入学习需求都进行了调研,基于此基础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非常灵活,如主题活动、联谊会、讲座、宿舍文化节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对他们需求的反应及时、灵敏,也获得农民工群体的信赖与支持,促进他们与城市社会迅速、有效地融入。

(二)社区教育需要激发个体增权意识依据增权理论,增权模式可分为两种,即个体主动模式、外力推动模式。本研究中,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是其个体主动意识的体现,尤其是青年农民工,他们有主动积极的融入城市的强烈意识。但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缺乏外部力量的推进及外部支持,于自身来说,无法主动地增权,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如政府、社区组织、企业及其社会力量的资助,来激发农民工个体增权意识,从外部提供多种支持路径。本研究中的三个社区教育案例就集合了政府、企业、工会、社区组织机构等多种角色介入。

(三)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初建结合本研究的三个社区教育的探素,依据增权理论,本研究认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是其个体主动意识的体现,是增权的关键所在。而在农民工城市融入实践过程中,社区教育作为其增权的外部力量,通过外力不断推动和帮助农民工在个体、人际关系、社区参与等三个层次的持续增权,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提供了现实途径,进而最终达到了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目的。图5为本研究初步建构的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图。基于模式图和本研究三个社区教育实践案例表明,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要运用外部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行各界的社会力量;提高城市社区管理水平,营造人人尊重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运用增权理论及模式,从个体、人际关系、社会参与等三个层面,激发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主体意识,进而有利于农民工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实践过程,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策略的不可避免的现实课题,它具有深刻的内涵。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既需要政府逐步消除体制障碍,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也需要社区组织、企业、高等教育机构的共同参与,基于增权理论,对有需求和具体问题的农民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因而,从其实质意义上来说,本研究可视为社区教育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一个兼具操作性和示范性的实践探索。

作者:王迎江小青 单位:国家开放大学

社区教育论文:城乡居民的社区教育论文

一、学会减法,提升幸福感知力

社区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居民提升幸福的感知力。合理设定期望,学会过“轻生活”。有一种生活叫“轻生活”。所谓“轻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把生活简化到最简单的境界,不让自己有过多的包袱和负担,简单、节约、减重、减压、减少事务、减少花费。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生活态度,我们会发现,可以抛开比较和计较的心理,能够分辨别出“需要”和“想要”的不同;我们会突然发现,太多的东西根本就不需要,生活中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而我们想要的太多,欲望太多。懂得生活智慧的人,认为生活不是练习加法的数学,而是学习减法的哲学,他深谙“够好”比“最好”更有意义,因为,知足才会常乐。正如富兰克林所说“:谁是聪明的?那些以人为师者。谁是有力量的?那些管理热情者。谁是富有者?那些知足者。”整体评估现状,学会享受过程。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比,前者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与自己的过去比,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多看他人的付出和牺牲。在物质文明空前高度发展和精神家园缺失的今天,更应把快乐与人生的意义联系起来,个人的幸福只有在其为社会谋幸福时,才是最高意义的幸福。太过于执着于自己设定的目标,而忽略了过程,生命就会丧失应有的浪漫和快乐。生命本身其实没有意义,只是我们自己赋予了我们生命一种希望实现的意义,因此享受生命过程就是意义所在。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太在乎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事情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做事情的过程同样重要,结果好让生活精彩,过程更使生命充实。保持积极心理,学会悦纳自己。幸福学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和收入等这些人们生活的重要决定因素跟幸福程度相关度很低,而人的特质如乐观、知觉能力、自尊、内部控制能力与幸福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因此,所有的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人是情绪的动物,发现和引导正面的、积极的、阳光的情绪,显得非常重要。正面的情绪或想法,能突破负面情绪的影响。要相信成败得失,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也是幸福的拼图之一。幸福的内涵里,有失败的成份,那是因为,失败可以培养耐挫力,让我们最后达到幸福的彼岸。

二、品质学习,提升幸福创造力

创造性活动对于幸福力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提供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它创造人的需要本身。学习改变人生,品质学习成就理想未来。学习是提升幸福创造力的根本途径。能让所有社区居民都能进行品质学习,是社区教育彰显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增长本领,使生活更有尊严。虽然幸福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但是一个不能用自己双手创造财富的人,是不会有幸福感的。提升幸福创造力,首先要提高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而掌握一门或多门职业技能,是创造财富的基础。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而获得报酬与财富,是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的根本所在。基于居民需求的社区品质学习,可以使失业人员、新生劳动力获得就业与创业能力,使其走上就业岗位;使残疾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掌握一技之长;开展农民致富技术、营销策略培训,培养精通技术、善于经营、懂得管理的新型农民。崇尚劳动,解放双手,增长生存与致富本领,提升幸福创造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增添情趣,使生活更有诗意。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存的,而是希望活得有滋有味,把自己生命中的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一切可能争取到的幸福都变成现实。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地改变生活条件,创造人生幸福,展现人生的目的性和超越性。“诗意地栖居”是每个人的理想,而只有兴趣广泛、情趣浓厚、情调高雅的人,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富有诗意。社区品质学习,就是要为居民增添生活情趣,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居民提高琴棋书画的技艺提供条件,从而提升居民的幸福创造力。增强使命,使生活更有意义。“没有目的的人生就是漂泊的人生,使命感的失去就是意义感的失去,幸福就无从获得”。心灵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事业的成功更重要。因为没有心灵的健康成长,即使事业成功了,人也并不幸福。以心灵成长助推事业成功,其生命将更加从容和阳光。要使心灵健康成长,就是要给人生抹上一层意义,把人格的塑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幸福创造力是个体的健全人格与其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人格的健全激励着人们不断地创造幸福,而在创造幸福的实践中,人格特质也在逐步升华。因此,社区学习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值得高度警惕的。人的本质是实践的,创新创意创造是人不变的追求。提升幸福力的过程,是创造、发展与超越的过程。人们在永无止境的创造性的活动之中和永远进取的追求中,体验到生命的充实与丰满,在提升幸福创造力并将它奉献于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三、敬畏生命,提升幸福享受力

人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机整体。生命是幸福的根基,幸福凸显完整生命。幸福享受力是幸福力的重要支柱,它是使人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没有享受幸福的能力,幸福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失去意义。而提升幸福享受力的关键在于敬畏生命、闲适自得、有所担当。淡然从容,回归生命之真。以身体为物质载体的自然生命,是脆弱而渺小的。在大地晃动的刹那,无数生命瞬间悄然逝去,他们或者还有对未来的憧憬、还有未完成的梦想,就告别了这个世界。人的生命,相对于地球与宇宙是那么的渺小,就像我们感觉蚂蚁是多么小一样。自然界伤害人类的时候,就像我们不小心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生命是柔弱而神圣的。活着就是幸福,活着无比神圣,活着就要顺应自己的个性,不虚伪、不压抑、不执着。当我们能如婴儿一样纯真,能袒露自己内心世界而不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如赤子一样质朴,勇敢追寻个人的人生价值而不过度追求名利与财富的时候,生命才能回归质朴与本真。返朴归真,生命才是最可爱的。闲适自得,享受生命之美。“假如你正在失去悠闲,当心!也许你正在失去灵魂”(洛•皮•史密斯)。休闲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特征,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态度。闲适自得,是享受幸福的一种能力,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闲适自得,就是悠然清闲,自由安逸,随意而满足,得意而舒适。闲适自得,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闲适中与自然的交汇融合,在逍遥自乐中与万物融为一体,在远离喧嚣中求得平和安稳。闲适自得,并不是逃避,而是超越,是抛开社会或他人加给自己的羁绊,任自由天然之心与天地合一。一个人只有在宁静平和的环境中,才能进入人生的真境界,所以再忙碌,也要想方法让自己闲静下来,舒展身心。现在,我们一方面越来越少有空暇,另一方面不知道怎么享受多余时间,往往耐不住寂寞,或是面对空闲时显得手足无措。

为什么许多人“有钱又有闲”,却并没有感到幸福,那就是因为不能做到闲适自得。有所担当,焕发生命之光。人的社会生命亦即人际生命,体现在人的多种生活角色、多种权利义务之中。家庭中,为人子女、父母、兄弟,孝顺、慈爱、友爱,我们为家庭的和谐承担责任;工作中,倾心事业、真诚付出,我们为社会的进步奉献聪明才智;回到社区,受人服务也服务于人,我们为生活环境的美化净化献计出力。人生在世,就是要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更加阳光,更加精彩、灿烂。因为,幸福是人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一种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如果每个人都能走出小我、走进大我,走出小家、走进大家,为国家、为民族,甚至为人类有所作为、有所担当,我们的社会将是和谐幸福的,我们的人生必然焕发出无限光芒。“以人为本”的社区教育,是以提升居民幸福力为宗旨的教育,它把休闲教育上升到使人“成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努力提高人的休适自得的能力,同时鼓励人们用爱心服务于他人,学会为家庭、为社会承担责任。敬畏生命,淡然从容,从而使我们的生命在恬静自由中张扬与奔放,在社会担当中丰圆与饱满。

四、学会分享,提升幸福经营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幸福生活更浓郁、更久远。感受、创造与享受幸福固然重要,但只有不断提升幸福经营力,幸福才能持续。幸福经营力,就是能让自己的幸福产生乘法效应和持久效应的能力。真正的社区教育是能够提升居民的幸福经营力的。与自己对话,知道我要什么。能与自己对话的人,是幸福的人,是内心强大的人,也是少有孤独感的人。与自己对话,是沟通的最高形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会无奈地按照别人的意愿去生活;因为有主见,就不会让别人的观点淹没自己的心声。“知足常乐”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但又常常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听从内心的呼唤而被虚名近利所困。人们常常在很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很少的时间和精力,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投资”幸福。社区教育能帮助幸福的人们投入真诚与爱心,知福惜福。与他人分享,知道我有什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通往幸福大道的必备条件,而善于与人分享,则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幸福的人会淡忘自己的利他行为,却能记住他人给予的滴水之恩。幸福经营力强的人,总会以恰当的方式与人分享成功经验和快乐愉悦的心情。塞缪尔说“: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得到同伴帮助和赞许的同时,以阳光的心态和灿烂的笑容带给别人“正能量”。

与山川拥抱,知道我是谁。大自然是神秘而伟大的,自然之美最具普适价值。伟岸的山川,隽秀的河流,深邃的湖海,最能洗涤灵魂,启迪智慧。亲近大自然,不仅让人感受到当下的幸福与快乐,更能培育人宁神、静气、超越之品性。流连于山川河流,能引发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幸福真谛的思考;真诚地拥抱自然,仁爱之情会油然而生,智慧之门能自然开启,即所谓“乐山者仁,乐水者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到的是温暖,体悟到的是精神。社区教育能激发居民与山川对话的热情,提高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与智者畅谈,知道我在哪里。能结交智者为友,是一件美妙而又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智者的促膝长谈,多读好书,就能跨越时间和空间,与洋人攀谈,与圣贤畅聊。与智者沟通,方能知道我们现在在哪里,将向何处去。社区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形成社区的学习文化,引导和激励居民爱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社区居民生活常态,成为幸福的一种方式。寻找幸福不如用心经营幸福。经营幸福,一是投资爱心,真诚奉献;二是珍惜拥有,活在当下;三是善于分享,放大快乐。能促进居民有效沟通,提高幸福经营力的社区教育总是深受群众欢迎的。

作者:汪国新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成人教育研究室

社区教育论文:基于成功经验的国外社区教育论文

一、各国政府在政策及法律法规方面对社区教育的支持

(一)美国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制定和执行能够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社区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1862年,美国出台了《莫雷尔法案》,这是在社区教育兴起之初出台的一部法律。通过这部法律,各州成立了“土地赠予学院”,规定学院将向社会的工业和生产阶级提供最好的设施,以使他们获得实用的知识和精神文化。这部法律的出台,客观上起到了确立社区教育的法律地位的作用,保障了社区教育的有序发展。1874年,联邦政府通过了《海奇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出资建立农业试验站。试验站不仅研究解决实际农业问题,还直接向农民传授农业科学知识。1914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史密斯-来沃法》,该法案拨款资助在国民中传播农业和家政的实用信息,并且鼓励国民利用这些实用信息。1917年,政府又通过《史密斯-休斯法》,该法案对成人职业培训的各种计划实施拨款资助。1963年,联邦政府出台了《高等教育设备法》,在该法案中联邦政府首次在立法中提到社区学院,并以立法形式规定给予社区学院教育经费。1978年,出台了《社区学校和综合教育法》,该法案中联邦政府要求社区学校“根据社区需要、兴趣和有关问题,通过社区教育项目,提供……教育的、娱乐的、文化的和其他相关的社区和健康服务”;并建立了基金,用来促进社区教育的研究和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20世纪中叶之后,美国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如《经济机会法》、《训练就业综合法》、《成人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综合雇佣和训练法案》、《2000年美国教育法》等等。这些法律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社区教育全面、有序的发展。

(二)日本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日本政府是日本社区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为了推进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律法规。1949年,日本文部省根据《教育基本法》制订了《社会教育法》,该法案中规定公民馆为日本社会教育机构,并规定了设置公民馆的目的是为市町村及其他一定地域内的居民,开展有关实际生活的教育,推进学术及文化方面的各种事业,提高居民的教养,增进居民健康,陶冶居民情操,振兴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因此,可以说,公民馆是按照居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对其开展多种教育、学习、文化、艺术、体育、娱乐活动的综合性的社会教育机构。为了达到其目的,发挥公民馆的职能作用,依据《社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公民馆还开展一些方便居民生活学习的业务。如公民馆开展了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文化补习活动;还为居民开设了各种内容的定期讲座;举办讨论会、展览会等供居民学习;公民馆还置备了各种书籍、模型、资料等,供居民利用;公民馆还会组织文娱、体育活动等。该法在法律上确立了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制度中与学校教育并列的地位,进一步加快了社会教育的发展速度。1950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图书馆法》,该法案规定图书馆是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图书、记录及其他必要的资料,供一般公众利用,以促进公众教养、调查研究和文娱活动为目的的,是为了使全体国民能够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提高文化教养水平而设立的社会教育设施。为了实现图书馆的目的,发挥其应有职能,根据《图书馆法》规定,“根据当地的情况和一般公众的希望,进而注意可以援助学校教育,努力实现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开展一些便于公众学习的业务。如图书馆要充分收集乡土资料、地方行政资料、美术品、录音、电影、图书等资料供一般公众利用;图书馆还要求工作人员对馆内资料应具有足够的知识,并对公众开展使用咨询;图书馆还要设置分馆、阅览所、以及巡回开展汽车文库、出借文库活动等;此外,图书馆还会主办读书会、鉴赏会、资料展览会、研究会等。1951年,日本政府又出台了《博物馆法》,该法案规定:除了将历史、民俗、科学、乡土等原先就被称作博物馆的纳入其中之外,还将天文馆、美术馆、动植物园、水族馆等也包含在博物馆之中。该法案还规定,博物馆是以收集、保管、展示历史、艺术、民俗、自然科学等有关资料,并向一般公众开放,为提高国民修养、调查研究等实施必要的事业,同时对所收集、保存的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为目的的社会教育设施。博物馆为了达到其目的,发挥其职能作用,根据《博物馆法》的规定,日本博物馆也开展了一些方便公众学习的业务。如对一般公众,在利用博物馆资料方面给予必要的说明、建议、指导等,以及设置研究室、实验室等供利用者使用;博物馆还会设置分馆或在该博物馆以外的地方展出博物馆的资料,供公众参观学习;编辑和颁发有关博物馆资料的指南书、解说书、图录、调查研究的报告书等;博物馆还会主办有关博物馆资料的讲演会、电影放映会、讲习会、研究会等;对博物馆所在地或周围地区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文化遗产进行编辑解说或编制目录等方便一般公众利用该文化遗产等等。这三法即社区教育“三法”,由此完成了对社区教育主要设施———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的立法。1990年6月,内阁及国会又先后通过了由文部省提出的《终身学习振兴法》。该法案的目的“:鉴于国民普遍终身追求学习机会的状况,为促进都道府县振兴终身学习的事业,对整备该项事业的推进体制和其他必要事项,以及为促进在特定地区综合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措施予以规定。同时,通过采取设置调查审议有关终身学习等重要事项的审议会等措施,以谋求整备振兴终身学习措施的推进体制及地区终身学习机会,进而为振兴终身学习做出贡献。”随着《终身学习振兴法》的实施,日本终身学习运动也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日本政府所制定的这些法律法规是日本社区教育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对我国社区教育立法的启示

(一)加快社区教育立法速度,做到有法可依社区教育立法是社区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各国政府管理和控制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纵观社区教育发展较好的各个国家,我们可以看到,制定和执行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是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先进与否,最重要的标准是看这个国家法制化建设和完善的程度。北欧、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社区教育发展较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反观我国社区教育现状,虽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社区教育立法的重要性,但至今没有一部社区教育或终身教育法规,只有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政府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但是其权威性不够,而且具有较多的局限性。至今只有福建省人大制定了终身教育法规,其他诸省至今还只停留在政策文件、章程制度水准上,也都没有上升到法规程度。因此,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在社区教育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引导、推动的状况下,加快社区教育的立法步伐,可以将某些地区现有社区教育的“工作章程”“、组织章程”、“暂行条例”等加以修改和充实,使之上升为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确立社区教育的法律地位,促使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

(二)形成依法治教的观念,做到依法治教法律建设是制定法律、执行法律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法律建设的过程。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不制定法律,执行就没有依据;没有执行力,制定的法律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即便政府制定了一些有关社区教育的法律法规,若是这些法律法规没有很好的贯彻实施,法律的权威就会受到挑战与质疑,社区教育的正常发展就会没有保障。北欧、美国、日本这些国家不仅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发展社区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还很好的贯彻执行了社区教育相应的政策法规。如瑞典学习小组在申请政府资助时,也必须写出详细的教学计划、人员组织等情况报告,供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部门审阅,只有学习人数和学习时间等各方面条件达到《学习小组法》的要求时,才能获得政府的资助。日本图书馆和博物馆也都依据《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的相关规定,开展了相应的有利于为国民服务,提高国民素养的业务。如图书馆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资料应具有足够的知识,并开展使用咨询;设置分馆、阅览所、巡回开展汽车文库,方便国民阅读学习等;博物馆也对一般公众,在利用博物馆资料方面给予必要的说明、指导等,并设置研究室、实验室、工作室等供公众使用等等。因此,为了社区教育有序、健康发展,相关部门还要有计划地宣传和普及教育法制,增强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依法治教的观念。在社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后,便可以保证社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通过社区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促使社区内各种社会力量都把发展社区教育作为法定义务,以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的深入展开。

作者:李艳云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社区教育论文:基于资源整合的区域社区教育论文

一、基于资源整合的区域社区教育一般模式分析

1.模式表述以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优化资源整合及合理布局使用为手段,构建多元、立体、网络化的社区教育超市体系。以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为导向,要求要真正深入社区,了解掌握居民的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资源整合的切入点是机制整合,基础是硬件整合,关键是队伍整合,优秀是业务整合。只有保持资源整合的动态性,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社区教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才能够保持社区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和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多元”体现为:社区教育多样的教育服务功能以及灵活的教育服务方式。“立体”体现为:社区教育机构内部横向和纵向的多重运行轨道。横向体现为多种办学板块;纵向体现为以社区学院为枢纽、辐射各社区分院、居民学校的延伸。“网络化”体现为:各教育板块之间横向的和纵向的相互关联关系。“社区教育超市”体现为:社区教育以灵活便捷的方式提供多种教育元素,满足居民多种学习需求。

2.模式示意图为了更加直观地描述基于资源整合的社区教育模式,本文以天津市北洋社区学院为例,以图表形式描述如下:

二、如何构建基于资源整合的区域社区教育新模式

1.充分挖掘区域社区学院的整体联动力量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中,社区教育与继续教育、区域职业教育占有同样地位,同属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交叉发展、共同发展的关系。随着社区建设深入发展,社区内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将更贴近群众,更适合群众需求,因而将有更大的发展。区域内的社区学院承担了成人继续教育、区域职业教育、幼儿及小学、初高中的补偿教育等多种功能,这种功能的实际存在和进一步拓展,将社区教育的功能和内涵进一步扩大。区域社区学院大多形成了多种办学板块的格局。所不同的是:有的社区学院形成多种办学板块实质性合并,采取一套领导班子、一个财务中心的集中管理的方式;有的则采取分板块管理、财务独立核算的松散结合方式。相比较而言,要推动基于整合的社区教育模式构建,应采取“一套领导班子、一个财务中心、板块办学、资源统一调配,整体联动”的集中管理的方式。在兼顾各办学板块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侧重发展社区教育,扩展社区教育的功能。社区学院可以采取移动工作重心的方式,对于各办学板块的重大事项或活动,学院领导统一指挥,及时集结力量,高效、高质量完成工作。对于相对人力、物力基础薄弱,而学习需求市场潜力巨大,正处于强力上升发展时期的社区教育,尤其要重点发展。

2.构建区域社区学院内部办学立交桥,各办学板块捆绑借势发展和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教育功能定位一直比较宽泛和含糊。究竟区域社区教育应该实现其那些功能?目前区域社区学院大多兼具日校职业教育、夜大成人教育、老年人教育、各级各类培训等多个办学板块。基于此,在发展中应挖掘各办学板块之间存在的生源供求关系。构建内部教育“立交桥”。在学历证书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文化素质教育、教育资源共享、招生就业体系等教育优秀环节上,各办学板块相互协作,通过整合所有形式的教育要素,科学地调配教育资源,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整体和协调发展的大教育体系,通过建立独具特色的内部教育“立交桥”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接机制,多元化招生体制,校企合作机制,从而形成协调统一的信息化整体化的网链结构,形成多层立交、四通八达的社区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3.立足社区学院教育及宣传阵地,扩展区域社区教育整合下的辐射能力充分挖掘现有社区教育资源的潜力,以社区居民多种学习需求为导向,统筹各类资源有组织地向居民开放。各街区中小学校可以与所在社区签订了共建协议,并按照协议规定坚持定期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抓住天津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契机,充分利用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达标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学校与社区合作,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充分利用社区学院向下的辐射功能,做好对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的调研工作。社区学院服务指导中心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阵地和宣传阵地,除了开展老年人教育、少儿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服务等多种教育活动外,也是向社区居民宣传的窗口。对各街道的宣传可以通过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了各种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另外,也可通过与区域文明办、教育局、体育局、卫生局等联手,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打造教育品牌。

4.多点位开发、多渠道培养社区教育人力资源社区教育的人力资源包括三只队伍,即教师队伍、管理人员队伍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作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网络的龙头,区域社区学院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对整个社区教育的队伍建设发挥着引领、推动和指导的作用。以红桥区职教中心内部人才合理流动为主要方式,构建社区教育主体队伍。区域社区学院可以利用其整合优势,采取“人才内部合理流动”的方式,针对社区教育管理业务和专业教学业务的需要,从日校职业教育、成人夜大教育等其他教学办学合理调动人员。同时,针对社区教育多样的专业类别,从学院其他教学办学聘用兼职教师或从学院外聘任兼职教师的方式,充实教师队伍。同时,我们充分挖掘来自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以及部分老教师、老干部、老专家的教育资源,组成社区教育的志愿者队伍,宣传社区教育,积极参与、组织社区活动。

三、新模式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首先,区域社区学院没有法人资格,其内部各办学板块在对社区教育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时,缺乏政策支持。比如说,对于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硬件投入、活动参与方面,如果政府以下达文件的方式,规定职教中心有义务并有权利集结各种人力、物力资源,支持社区教育,那么会更有利于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其功能的发挥。其次,社区教育具备的向下辐射延伸的功能,可以为社区学院其他各办学板块提供非常好的宣传平台,只有加大所有教育板块的宣传力度,才能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这需要社区内部各办学板块之间更好地相互融通,这个方面也有待于强化。再次,社区教育的主动服务意识、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关注度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如果把希望仅仅依托于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增加社区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显然不太现实和难以实现,而充分整合各校区、各办学板块、各部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充分挖掘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在“多元、立体、网络化的社区教育超市体系中不断拓展社区教育功能。总之,我国全民经济水平的发展必然带动全民文化教育需求的增加,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是满足大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着力发展社区教育,通过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要,使所有年龄层次的成人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获得最佳可能的发展。

作者:任宏娥单位: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

社区教育论文:生态学理论的社区教育论文

一、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农村社区教育中的启示及其应用

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微观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强调个体发展的时候,不但要求必须考查诸如家庭、学校、社会等所有可能的子系统,还特别注重要全面细致地把握它们之间彼此的潜在交互关系。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这个理论,要满足村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扩展农村社区教育学院的服务功能,对村社区居民的培训必须将家庭学习点、社区教育学院、当地政府等联合起来,这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家庭学习点的建立是慈溪市推出来的一项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工程,它的发展能促进当地朝学习型社会迈进,同时随着不断深入迈进学习型社会,也能促进家庭学习点朝更高的标准迈进。家庭学习点与当地社区教育学院也一样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家庭学习点是在由社区教育学院负责指导落实工作的,是社区教育学院落实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实践点,是服务广大村社区居民的一个服务平台,它的工作开展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着社区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目前社会的多元价值观状况及主流价值观体系、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风尚、人们的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等,都会作用于其他三个系统,进而构成了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宏观系统,影响到了个体的心理发展。面对周巷镇社区教育中家庭学习点开展情况,作为家庭学习点、社区学院、政府的联络者,社区教育工作者联系发展生态学理论,积极开展创新工作,逐步解决村社区居民日益暴涨的学习需求与当前有限的学习资源的矛盾。主要从2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扶持相对比较成熟的家庭学习点,扩大其规模,适当扶持,成立农村老年大学热心的家庭学习点的负责人亲眼看着越来越多的相同爱好者想步入学习点,又苦于没有足够的场所。其中来自镇界塘村的张国桥同志,作为家庭学习负责人代表,同时也作为老年代表,及时把这个情况反映到周巷镇老龄委,立刻引起了周巷镇老龄委的重视。同时作为周巷镇老年大学的承办单位,周巷社区教育学院也立马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了解和跟进。经过一次次的深入了解,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渐渐浮现在大家面前,那便是在家庭学习点的基础上开展老年大学小班化教学。在发现优秀的家庭学习点的基础上,适当扶持,并把条件适合的家庭学习点“搬”进周巷老年大学,让更多的渴求丰富多彩生活的村社区居民能有更多的选择,让更多人享受学习。这个以家庭为依托、学校为平台的办学模式,我们称之为“学校+家庭”办学模式。1、确定创办周巷镇老年大学天元分校。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体艺馆,内含的演艺大厅、舞蹈室、四层大会议室和六只标准教室及所有的室内外硬件设施均可作为老年大学天元分校的活动场所。创办老年大学师资最为重要,办学的成败得失全在此一举。同时我们周巷镇也有着不少的人才、人力资源,如张国桥本人已经免费开办“电脑扫盲班”6年,将近200多老年人在他的培训班结业。退休教师许水土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多年,管理经验丰富。还有退休教师卢泉鸿、太极拳教练许华珍、舞蹈教练曹慧芳等一大批志愿者都乐意为老年事业奉献余热。2、广泛宣传、全面发动,顺利推进办校工作。创办周巷镇老年大学天元分校的建议经周巷镇老龄委实地考察,确认此方案切实可行,于是马上委托周巷社区学院具体承办周巷镇天元片老年大学事务。2014年伊始,创办“天元片老年大学”的工作在周巷社区教育学院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展开。开设“健身气功,舞蹈,42式太极剑,门球,中医保健,电脑基础与上网”等班级。落实教室、课堂等具体事务,聘请了高级讲师担任主课教师,制作了“招生简章”,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招生任务新招学员157人,就学361人/次,平均每班45人,大大地超出了招生的预期目标。课程教育按小班化形式授教,每一门课程每星期上课半天二节。每位教师都有全学期的教育计划、每节课都有通俗易懂的讲义,学校不设课外作业、不设考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老年学员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3、扎实办学、初显成效。老年大学开设的每个班级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教学活动,每周1-2次的教学频率,可以方便各学员调整自己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又不影响日常生活。期间还组织学员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演出,如周巷镇炫舞大赛,如组织参加慈溪市太极拳比赛,又如参加镇武术比赛,比赛内容基本囊括了所开设班级的教学内容。平时教师扎实的教学,学员勤奋的练习,让初次参加比赛的学员在各级比赛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健身气功站点荣获“宁波市健身气功优秀站点”称号、参加镇全民运动会武术比赛,摘得金牌、银牌。一学期结束后“老年大学2014年上半年休学仪式”,各班学员将一台精彩的成果汇演展现在大家面前,得到了市内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扶持特色家庭学习点,成立艺术团多次演出,民族音乐走进乡村位于周巷镇蔡家社区的蔡志湧家庭,是周巷社区教育学院在2012年发现并确立的家庭学习点,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工作。这一过程中,有学习点与社区教育学院的联系,有学习点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有社区教育学院与政府部门的沟通,相互之间紧密联系,随时把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把想到的建议进行沟通,将发展生态学理论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充分应用,待回头再看一看时,发现这个家庭学习点已经完成了一个从普通的家庭学习点到特色艺术团的华丽转身,同时还把高品质的民族音乐带进了乡村。1、每周定期活动,被评为2013年慈溪市优秀家庭学习中心户。每周一、三、日晚饭后,是蔡志湧家庭学习点的固定活动时间。这是一户普通的居民家庭,没有宽敞的庭院,但屋子里院子里坐着的站着的有六十人之多,没有喧闹,没有嘈杂,每个人带着幸福的笑容把目光都聚集在客厅中间的演唱者身上,和着音乐的节拍,时而低吟,时而拂手移步,沉浸在迷人的音乐声中……2012年被周巷社区教育学院发现这个家庭学习点后,也得到了该校的大力支持。先后资助近一万元帮助蔡志勇购买了一套可供演出需要的音响设备和其他道具,并指导规划该家庭学习点从个人自娱自乐到成立文艺队伍、再到有水准的艺术团“三步走”发展方向。这给一系列的支持和指导,让这个家庭学习点的成员的活动积极性日益高涨。2013年还被评为慈溪市的优秀家庭学习户。2、成立家庭学习点的“舒悦艺术团”,并多处多次进行演出。2008年夏天,蔡志湧家庭添置第一套音响设备开始,便吸引了附近的戏迷到这个家庭过过戏瘾。经过两三年的发展,随着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多,他们从自娱自乐式的玩票渐渐地向正规化逐渐靠拢,不仅添置了演出必须的行头和道具,并且还有专人负责乐谱和安排排练,这样使得每一次活动过程井井有条,时间安排有序。自从得到镇社区教育学院的支持和指导后,蔡智湧家庭学习点好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越飞越高,成立“舒悦艺术团”,完成华丽转身。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微观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蔡智湧家庭学习点做到了。2013年5月,根据实际情况,蔡志勇家庭被评为慈溪市优秀家庭学习中心户。2013年11月,为进一步规范参与者的排练演出行为及艺术水准,叶晓斌校长和蔡志勇以及金辉等戏曲队伍骨干进行研讨,决定成立艺术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舒乐艺术团”终于成立,并在2014年2月26日在周巷文化宫举行了首场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良好的赞誉。艺术团成立了,排练、演出按计划有条不紊的在运行,但大家毕竟不是专职的演员,各自都有工作、也有思想不统一的情况发生,如何处理好内部的人际关系,如何接纳未来的参与者,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队伍的健康与发展。家庭学习户的户主蔡智湧强调:“我们从不拒绝来参加的任何一个人”。他说,由于自己家是家庭学习中心户,凡是来她家里的,无论演奏能力大小,唱的好与否,都一视同仁,按照她的话说,就是自己家已经先后成为家庭学习点、阿拉文化吧、家庭学习中心户,大家都知道的,要对得起学习中心户这个名分,不能得了荣誉就给人家摆架子,给周巷社区教育学院抹黑。如今,舒乐艺术团已小有名气,吸引了不少来自市区、以及周边村镇高水平的戏迷朋友加入队伍,这无疑对艺术团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成立以来至今,“舒乐艺术团”演出场次达15场之多,今年五月,还被邀请去杭州西湖进行演出交流。

二、启示思考和展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崇尚学习、追求精神文明是新时期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特征。根据发展生态学理论,将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相互紧密联系,完成对家庭学习点的华丽转身,变身特色老年大学学习课程,以老年教学特色,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走进课堂,常学常新,久学不厌。或变身特色艺术团,把民族音乐在家庭中绽放光芒,进而深入乡村。各家庭学习点,通过自己的精神追求,用爱架起了邻里之间友谊的桥梁,用爱创建社区的和谐,以小家庭的进步促进社会大家庭的进步与发展,有效的推动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为加快迈向学习化社会发挥作用。发展生态学理论在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中已经展露其魅力,它的应用还将继续深入到农村社区教育的各个角落,开展社区教育第四级培训网络的扩阵工作,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全面开花,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孙银儿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社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