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零售业发展状况

零售业发展状况

时间:2023-05-17 17:47:29

零售业发展状况

第1篇

关键词:连锁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市场绩效;SCP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1-0030-05

SCP模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它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人物贝恩(Bain)、谢勒(Scheerer)等人建立的三段论式的产业分析范式。[1]本文主要根据“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层次,对我国连锁零售业市场结构、效率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国连锁零售业市场结构分析

所谓市场结构,通常定义为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2]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市场进入、退出壁垒的高低、短期成本结构等,本文主要从产业集中度角度对我国连锁零售业进行了测量。

(一)行业集中度的测算

行业集中度反映了一个行业的竞争程度,是指某一行业中少数几家企业对市场的控制程度,集中度越大,竞争程度越高。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CR)是指市场上前几家最大的企业在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因而,行业集中度常被用于确定该行业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对行业集中度进行测量的相应指标和具体方法有很多,本文选用行业集中率(CRn指数)。计算公式为:CRn=∑Xi/X(其中i=l,2,……,n),设某产业的销售总额为X,第i企业的销售额为Xi,n通常取4或者是8,该指标也称为4家或8家企业集中度。贝恩根据行业集中率对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如果行业的集中率CR4≤ 30%或者CR8≤ 40%,即属于竞争性行业。如果CR4 >30%或者CR8>40%,则该行业为寡头性行业。

测算连锁零售业的行业集中率,CRn通常以全国连锁零售业内年度销售额最大的前4家或前8家企业的年销售额之和占该年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来计算(表1中的CR4、CR8是按公式计算得出的)。[3]

(二)行业集中度的结果分析

根据表1可以看出我国连锁零售业的CR4和CR8都在5%以下,市场集中度仍处于低水平状态。2006―2012年,CR4最高也只达到3.5%,取其七年的算术平均数为3.13%;CR8在2012年急剧降低,下降为3.3%,2007年高达4.9%,取其七年算术平均数为4.4%。CR4和CR8的数值都处于较低的状态。根据美国学者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可得中国连锁零售市场仍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

表2是连锁零售业前100强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相对值来看,2006-2012年这七年CR100的平均值只有10.4%,与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相比我国连锁零售行业集中度还是相当低,真正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龙头企业还没有形成[4],全国性大型的零售连锁企业亟待建立。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管理手段和水平的提高,我国连锁零售行业还大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将面临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和扩张的浪潮。[5]

二、我国连锁零售业市场行为分析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以及城镇化、信息化的加快推进,我国连锁零售行业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单纯追求规模数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是连锁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市场的供应看,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连锁零售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一二线城市零售市场趋于饱和,租金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单店销售增长难度加大。面对强劲的市场竞争,部分零售企业开始注重自我品牌的开发,加快了实体与网络零售的融合,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企业正在从前端店面的竞争转移到后端供应链上的竞争、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从市场的需求方看,居民消费将更加重视安全、环保,对个性化、多样化追求越来越强烈。为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连锁零售业必须尽快适应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不断创新消费服务方式,加快业态结构调整。

(一)扩张行为分析

1.扩张速度放缓,运营效率提高

随着区域市场地位的基本稳固,以及近几年部分连锁企业盲目追求规模导致的效益低下,甚至关门倒闭,不得不让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调整了企业的经营策略,由之前的快速扩张带动销售增长转变为提升单店经营效率拉动企业健康发展。[6]根据统计,2012年百强企业的门店数量增幅8.0%,是百强统计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如表3所示2006年到2010年,百强企业开店数量同比增幅分别为26%、17%、10.6%、18.9%和9.8%,总体呈下降趋势)。分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06年-2012年的“中国连锁百强”名单可发现,虽然从2010年开始连锁百强零售企业门店数量增幅下降,但总体销售额增幅度仍快于总体门店数量的增长,说明连锁零售企业放缓了扩张的步伐,更加注重门店运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2.大举进军网络销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物流、支付等配套服务更加完善,人们对网购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网购对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需求有着独特的优势,网络销售成为国内消费领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传统零售企业纷纷发展电商,网络销售快速增长。部分连锁零售企业利用自身在营销管理、物流管理、商品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线上渠道的运营力度,加大对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的投资,展开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O2O)的多渠道经营探索。统计显示,2012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67.5%。[7]

3.扩张步伐向三、四线城市拓展

近两年,一、二线城市零售业竞争日趋激烈,受租金和人工成本两个方面影响,经营成本大幅上涨,利润空间缩小。而三、四线城市的商业网点分布相对稀少,竞争相对缓和,开店成本较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的实施,大量人口从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发展零售业的优势逐步显现,我国连锁零售市场布局向三、四线城市延伸。目前,我国部分实力较强的连锁零售企业已经在区域内向三、四线城市扩张,跨国零售巨头也将三、四线城市作为未来投资的重点方向。国内电器连锁零售业巨头国美已宣布将重点转向三、四线城市,沃尔玛也将江西新余、江苏镇江、河北保定等纳入拓店计划中,预计2013年将在这些城市开设30家左右新门店。湖南步步高将扩张层级由县下沉至乡镇,计划在湖南省内一些主要乡镇新设门店。

4.跨区域并购加速发展

通过跨区并购及强强联合是兼备资本实力及跨区域扩张能力的连锁零售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网络,增强竞争实力,迅速占领区域市场优势地位的有效途径。通过并购能将竞争对手转变成合作伙伴,可消除行业内部的竞争消耗,增强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控制,增强规模优势和市场地位。2011年零售百强中销售超过百亿的企业有55家,区域性企业26家,跨区域企业29家,跨区域企业数量首超区域性企业数量。跨区域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进入新区域、扩张新业务。例如银座股份收购石家庄东购是为它进军河北市场做铺垫的。华润万家为进军江西市场,实现短时间内拓展多业态,2011年它以32.7亿元的代价收购了洪客隆百货100%股权。连锁零售业跨区域并购已是大势所趋,通过连锁经营、不断增强辐射力,积极向三四线城市、农村市场拓展,强化区域市场整合能力,提升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在整个行业中的比重。

(二)价格行为分析

根据市场集中度分析可知我国连锁零售行业仍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具有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经营商品类别相近,方式雷同,产品的替代性很强的特点。在中国零售业市场上价格依然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为扩大产品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以价格战为主的营销策略仍是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价格大战愈演愈烈,连锁百货、连锁超市、连锁仓储式超市常常推出特价优惠、抽奖、打折、赠品、返现金券、会员卡等形式进行价格战。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战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获得更多实在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市场结构的调整。连锁零售企业要想在降价竞争游戏中分得一羹,必须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和流通费用,则一些劣势企业会退出市场或被资产重组,有利于市场结构的优化。然而,将价格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并非长久之计,利润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营成本的上升以及利润空间的压缩,往往让企业力不从心,会忽略对商品质量的掌控,出售假货、劣质商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连锁零售企业声誉及持久竞争力的培养。企业要获得长期利润必须依靠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准。

三、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绩效分析

根据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市场结构的最终作用点是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厂商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状态。[8]以下主要从厂商是否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两方面来评价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市场绩效。

1.资源配置效率层面

在产业组织学研究中,利润率这一指标常被用来衡量行业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连锁零售业利润微薄,从2004年零售市场开放至今,零售业在一、二线城市的扩张已将近持续10年,一些城市的大型商业网点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扩张、雷同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经营效率降低、竞争无序。2012年百强连锁零售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下降,近半数企业的利润增幅低于5%,利润出现负增长或亏损的企业数量明显高于往年。

面对激烈的竞争,内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纷纷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已由规模转变为规模和效益并举的综合能力的竞争阶段,但我们必须看到内外资企业在利润率这个绩效水平上的重大差距。近年来,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而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lO%左右,纯利达3.4%。[9]图2是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制作而成,选取了沃尔玛、亚马逊、苏宁电器、银泰百货和当当网五家囊括国内国外、不同零售业态,以及不同零售行业的零售企业。沃尔玛代表国外传统零售;亚马逊代表国外电子商务行业;苏宁电器和银泰百货分别作为国内家电专业卖场、百货商场的代表;当当网代表国内图书、百货电子商务。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国内零售业利润率与国外零售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满足社会需求层面

目前,80、90后已成为消费的主群体,消费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他们更加注重服务消费,更加重视品牌和文化内涵,对食品安全和健康、购物的便捷性等问题更加关注,个性化、情感化、便利化消费特征更为明显。连锁零售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城市大型商业区迅速扩张,商场、超市、百货、商店等各种零售业齐步并进,全国各地普遍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局面。中国连锁零售业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缺乏自主创新,市场定位雷同。大部分零售业态都是直接从国外引进或相互模仿的,创新精神的缺失导致商品品牌、商品价格、商品陈列以及商店环境设施等趋于雷同,营销手段、管理方法大同小异,品牌形象模糊,给人千店一面的感觉,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难以培育自己的忠诚顾客。由于各零售企业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准差异不大,对顾客难以形成长期吸引力,导致各商场多在同一层面上过多竞争且多采取层次较低的价格竞争。虽然近年来一些连锁零售企业已意识到创新零售业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混合模式转变,在专业化和精品化方面也开始了新模式的探索,出现了大众百货、时尚百货、高端百货、社区超市、生鲜超市等,但规模还较小,模式还较少,市场的潜力还值得更深刻的挖掘。在未来,连锁零售企业要做的不是紧跟消费需求,而是创造市场需求,引导消费需求。

四、我国连锁零售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外国连锁零售巨头进入中国连锁零售市场,为国内零售业发展增加了新元素,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市场化调整。然而,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零售业,不仅仅是挤占部分零售业市场的问题,还事关制造商的生死。当外资企业手持巨额订单大规模采购时即可凭借网状流通渠道优势和定价优势,向制造业终端、乃至向中上游产业链实施纵深控制的战略。[10]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鉴于零售业渠道命脉的影响力,我国理应按照国际惯例,就国内零售业和制造业的后续发展,作出独立自主的政策安排,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要继续完善与连锁经营有关的管理条例和政策法规,加强对零售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消除行政壁垒,打破地区分割,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零售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不断壮大零售企业竞争力,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规模的零售企业集团。此外,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要做好商业网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必要的政府调控,引导连锁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向有效市场集中度发展。

(二)树立新理念,培育盈利新增点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目前存在规模过小、类型相似、业态趋同、竞争过度等特点。连锁零售企业必须打破一味模仿的旧观念,树立新理念,转变经营方式,培育盈利新增长点,以实现自身实力的壮大和规模的扩大。加速店铺扩张,低位价格竞争治标不治本,连锁零售企业唯有转变原有盈利模式,提高自营能力,开发自有品牌,才能减少中间流转环节,有效降低成本,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为消费者需求服务,最终创造企业价值。此外,多业态经营是零售企业的发展趋势,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群体的需求。根据消费者需求,打造差异化、专业化、精品化的不同业态品牌,既可培养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忠诚度和信赖感,也有利于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增强竞争力。

(三)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连锁零售业要在现代市场中实现不断发展必须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必须借助自动化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这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立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连锁经营创造了条件,完备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唯有不断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才能提高货物的配送效率,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才能增强企业协调、管理能力,快捷高速且精确无误地处理连锁带来的大量繁重事务。连锁零售企业可通过信息系统加速普及自助结账、电子价签、RFID技术,利用技术设备实现部分岗位自动化处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候艳良.谈SCP范式在中国的应用与新发展[J].商业时代,2011(5):127.

[2]刘颂.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分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37.

[3]吴波.我国零售连锁企业规模化扩张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17.

[4]王崇彩.中国连锁零售百强企业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纵横,2012(8):108.

[5]朱亚萍.中国零售业面临第三次挑战及其应对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7):83.

[6]闫星宇,王小佳.我国零售连锁企业城市扩张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37.

[7]中国行业咨询网.2013年中国零售业发展特点浅析[EB/OL].[2013-10-30].

[8]叶森.中国超市业市场结构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4.

第2篇

为了定期总结中国百货行业的发展情况,给行业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2003年开始,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与北京锐迪流通经济研究所合作,对国内百货行业的资料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并在本届论坛上首次推出2003年中国百货行业的发展报告,现在在报告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会员企业的具体情况,对2003年中国百货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做一简要介绍。

2003年中国百货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2年开始,在调整转型的理念引导下,国内传统百货企业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个百货行业的经营状况开始好转,但是2003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使刚刚回暖的百货行业再度陷入困境,短期内销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疫情得到控制后,国内百货企业克服困难,采取多种针对性的措施,销售的业绩又重新回到正常的上升轨道。

据统计,2003年全国202家重点大型百货企业实现零售额1658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作为城市的窗口,在繁华城市的功能方面,国内百货企业一直发挥着其他零售业态不可取代的作用。在2003年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国内百货企业,特别是大型百货企业的销售规模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这表明国内百货企业正在逐步走出困境,以全新的发展模式继续在国内零售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对2003年中国百货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归纳。

第一、销售规模持续增长

从总体上讲,2002年-2003年中国百货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大胆探索创新,进行战略和经营策略的全方位调整。从2002年开始调整的效果开始显现,整体销售状况好转,经营业绩开始提升。据统计2002年全国570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大型零售企业当中,百货商店占377家,占企业总数的66.1%,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6.1%,占零售业商品销售收入总额的62.9%。进入2003年销售状况继续向好,据中国百货商业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全国202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21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零售额达1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同时国内零售业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在上升,据统计,2002年全国限额以上的百货零售业实现的零售额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比上年增长0.3%,相比之下进入中国零售百强的百货企业,它的发展速度更加突出。从2002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的统计数字看,百货企业实现的销售额1640亿元人民币,比2001年增长了59.5%,百货企业实现的销售额占零售百强企业销售总额的56.4%,这一数字比2001年提高了8.7%,充分显示了国内大型百货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商务部公布的数字,在全国前30名连锁企业当中有11家为百货集团企业,约占36.7%。这11家百货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额998亿元,平均同比增长23.5%。2003年最重大的突发事件就是初春时节的非典疫情,这场疫情来势猛,波及的面宽,受SARS影响,2003年百货企业的经营状况呈现了大幅的滑坡。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统计,2003年1-6月份,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实现了零售额771亿元,仅占全年零售总额的36%。疫情对不同城市和地区百货业的影响程度差别很大,最严重的是北京市,北京市的几家百货商场的销售额同比下降幅度高达70%以上。从商品销售状况来看,非典期间服装类的商品销售下降幅度比较明显,其中2003年的4月份销售额下降幅度达18.9%,相对而言鞋类、化妆品和珠宝类的销售比较平稳。从2003年的6月份开始,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市场迅速恢复到往日的销售水平。

第二、经济效益喜忧参半

经过2001年的销售低谷以后,2002年国内百货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员企业主要的统计,2002-2003国内大型百货零售企业的年收入增长率为9.8%,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的SARS疫情,百货行业的销售规模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增长,这是非常难得的。在盈利规模有所增长的情况下,2002―2003年度百货企业的运行效率没有明显的提高。根据统计,2003年国内大型百货零售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74,净资产的周转率为6.47,略高于2002年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在各地区限额以上的百货零售企业中,总资产周转率最高的为私营企业,2003年达到2.23%;其次为外资企业,2002年达到2.1%;而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最低。

此外,根据中百协会的统计,2002年百货企业的人均劳效提高了6.4%,2003年又比上年提高了20.33%。再对这些企业具体分析,2002年进行减员的企业占50%以上,2003年进行减员的企业占92.5%,因此,近两年百货零售企业的人均劳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减员带来的。长期以来管理低效一直困扰国内零售企业,业内人士常常将这种症结归结于体制的禁锢,尽管大批国有百货企业已经完成了重组改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和规范,但是这种体制的变革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管理效力的提升,这说明体制的变革是为企业提供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平台,并不能天然的使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全面提升百货行业的管理水平,经营水平还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在销售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国内百货企业的利润率仍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根据统计,2002年全国200家主要的百货零售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几乎与2001年持平,没有明显的提高,造成利润率多年徘徊不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价格战导致利润下降,由于价格战仍然是国有百货企业最常用的竞争手段,因而大幅度的、高频率的打折促销,大大削弱了百货企业的获利能力;

2.成本费用控制不利,据统计,2002年百货企业的成本费用总额为1512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6.2%,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43%,同比增长了0.25%,成本费用总额的上升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由于诸多百货企业在进行多业态或者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资金需求很大,导致资产负债率较高,据统计,2002年全国570家大型零售企业中,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就有371家,占企业总数的65.1%,百货零售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1%,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不仅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而且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第三、品牌经营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品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消费者开始从温饱型或者功能型消费向品牌型消费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较高收入人群在购买商品时开始关注和重视品牌,市场的变化促使百货商店进行经营策略的改变,品牌的概念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品牌经营寻找市场突破口,已经成为百货企业的共识。例如赛特购物中心在销售规模从2000年-2003年年均增幅在6%的情况下,同期利润总额的年均增幅达到40%,年均人均劳效每年130万元,年人均创利每年10万元,大大高于国内百货业的平均水平,其中品牌化经营是取得这一业绩的重要原因。由此看出品牌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和获利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百货业发展特点

2003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百货行业的主旋律,而扩张则是百货企业实现发展的主要途径,我们经过研究,认为2003年中国百货行业呈现以下三个发展特点:

1、连锁化经营初见成效

由于百货商店具有投资额高、商品结构复杂、服务要求较高等特点,在2003年以前,国内百货商店的连锁化发展之路并不顺利,对于百货业态是否适合连锁经营也一直存在争论。2002至2003年间,百货商店连锁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店铺的数量稳步增长,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商品统一采购比例逐步增加。例如王府井百货集团,在全国开设的百货连锁店已达9家,其中广州王府井百货的投资回报高达100%,成都王府井百货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大大高于当地零售商。2003年中国百盛集团在全国连锁店的店铺数量已经达到34家,商品统一采购的比率高达70%;大连大商集团,利用兼并收购的手段,也迅速的建立了遍布东北三省的百货商店连锁网络。总体讲国内百货商店连锁化发展仍然处于尝试和起步阶段,其中外资和台资企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内资企业,虽然许多百货企业店铺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但多数只是一个品牌店的分店,这种状况是否是百货业态连锁经营的选择,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2、多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在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百货零售企业开始进行多业态的发展,在进入2002年中国零售百强的百货企业当中,采取多业态发展策略的百货企业占31.8%,而且排名越靠前这一比例越高。据统计,进入前20名的百货企业中,有80%是多业态发展,多业态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百货企业参与竞争、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多业态发展策略已经对百货企业的业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进入2002年,中国零售百强的50名百货企业当中,进行多业态发展的百货企业销售额平均增幅达52.6%。在国家商务部2004年2月份公布的2003年连锁30强企业中,有11家是百货零售企业,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是进行了多业态的发展,在巩固百货业市场份额的同时,大力开发新型业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百货企业在选择进入的业态的时候,主要集中在连锁超市和便利店这两种业态,据统计在进入2002年零售百强的百货企业中,有27.3%的企业选择了超市业态,有19.7%的企业选择了便利店业态,体现了业态结构趋同特点。由于目前国内零售企业进行新业态开发时,基本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直接引进国外同种业态的经营模式,在营销策略上也大多是模仿,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了独自探索的时间和成本,但业态的趋同最终将导致同地域、同档次多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2002年至2003年间,一些百货企业也进行了其他新型业态的尝试,例如北京的新燕莎集团,推出了奥特来斯折扣店,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3、资本化扩张方兴未艾

虽然国内企业发展历史较长,但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据统计我国2002年零售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均为1%,而在经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几乎在10%以上,因此零售行业存在着极大扩张空间,而通过资本运作,达到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企业规模的目的已经成为百货企业跨地区、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年至2002年间,国内零售百强企业重大并购事件,主要集中在以超市等新型业态为主力的连锁公司中,但是2003年商业重大并购事件的主体几乎全部集中在百货类的上市公司当中。国内百货零售行业正在酝酿一场大规模的兼并重组风暴。在2002至2003年期间,百货行业兼并重组事件层出不穷,概括起来主要有几种形式:(一)区域性的整合。这种整合常常带有政府扶持的背景,例如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有上海一百、上海物资、上海华联和上海友谊等四大商业集团合并组成上海百联集团,实现地区资源优势整合。百联集团目前在国内属于销售规模最大的商业集团公司,资产总额达400多亿。(二)扩张性兼并。对诸多百货零售企业来说,兼并重组是企业迅速扩大销售规模的最有效的途径。有着东北第一商业股之称的大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继续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在区域迅速扩张,百货连锁店已经遍布东北地区近二十个主要城市,在东北三省形成了具有垄断性的、区域性的竞争优势。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凭借自身品牌优势和上市公司的资金后盾,通过兼并租赁等手段进行跨地区连锁化经营,目前已经在成都、广州、武汉、石家庄、包头等地开设了王府井百货连锁点。(三)壳资源重组。在国内的商业上市公司当中,绝大多数属于传统百货业,由于这些企业股本规模比较小,资产质量优良,内在重组需求很大,因此壳资源重组的价值显著。近年来由于商业零售业的竞争越发激烈,一些竞争力差的商业公司没有适应中国零售市场整合带来的强大冲击,只能通过大规模的资产置换摆脱困境,例如长百集团于2003年9月将长百股份29%的国有股转让给上海合浦元企业发展有限公司,ST民生向浙江红楼转让股权等等案例。这些案例全部都是壳资源重组的典型代表,在未来几年当中那些业绩连续下滑的百货上市公司将可能出现转让壳资源,从而成为国内商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重点。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虽然资本再次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但由此引发的重组后公司企业文化的冲突,不仅降低了重组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极大的增加了重组的成本,而且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貌合神离的婚姻应当极力避免。

三、2004年中国百货行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在新型业态的迅猛发展和零售市场全面开放的巨大压力下,国内百货行业的竞争环境将更加严峻。在单店获利空间相对稳定狭小的情况下,百货企业通过多店铺和多业态的策略求得发展空间,因此连锁化经营和多业态拓展将成为2004年中国百货行业发展的主流,从而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但是随着规模扩张,店铺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连锁经营引发的管理问题2004年将更加突出。

其次,由于国内百货行业是典型的竞争性行业,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这种状况不仅为业绩优良而且具有竞争优势地位的国内百货集团提供难得的扩张机遇,同时也使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成为可能,因此那些竞争力衰退、业态单一、业绩较差的百货企业将很可能在2004年成为并购的对象。

第3篇

[关键词]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网络零售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030-03

1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现状

零售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零售业的业态不断创新,新兴零售组织形式不断涌现。近些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步伸入到了各个行业,网络零售行业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但传统零售业还是存在其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从各地区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总计实现销售额27385.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18%;门店总数达到176792个,比2005年增长了67%;年末从业人数225.16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41%;统一配送商品购进额达到17412.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07%。可见,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由于网点的快速扩张、规模效应的增强以及其他业务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和赢利水平的提高,使其经营业绩表现出持续健康增长的发展态势,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还对推动零售业连锁经营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产生巨大作用。图1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2005—2010)

2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与网络零售业的比较

2.1基本特征比较

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与网络零售业在基本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业态分类、企业规模、组织结构、消费者构成和市场状况五个方面。在业态分类中,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业态多样,各业态之间相互渗透,其中百货店、超市、大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是其主要的业态,而网络零售业主要包括网上商店、电视购物、邮购等方式。

2.2经营策略比较

在营销策略方面,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与网络零售业同样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广告策略、库存策略、配送策略和支付方式四个方面。其中在广告策略中,传统零售业主要采用传统的媒体进行营销,如电视、报纸等。而网络零售业主要使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推广。在库存策略中,传统零售业具有自己独立的库存中心,而网络零售业只有少量大型零售商建有库存中心。另外在配送策略、市场状况、支付方式方面。两者还是拥有各自的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问题

3.1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规模效益

形成小规模经营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连锁企业从管理方式上几乎都是直营连锁,并以总店直接投资建立直营店形式扩大连锁规模。在营连锁固然拥有对分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但其最大的缺点是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以支付建立分店所需的购地费、建设费或房租等。而目前我国连锁企业自有资金严重短缺,难以从市场化倾向日浓的商业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有资料显示,全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平均每家拥有的店铺数仅有15家,不少企业只有3~4家,远远达不到国际公认的平均拥有14家分店才能赢利的最低标准。而美国沃尔玛公司到2010年已开设超过8400家商场,2010财政年度(2009年2月1日至2010年1月31日)销售额达4050亿美元。再次荣登《财富》世界500强之首。因此必须重视发展除在营连锁以外的其他连锁经营形式,诸如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加快扩大连锁规模。

3.2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落后,物流成本高

享受统一、大量送货所带来的价格折扣的前提是建立健全物流配送中心。零售业越向着连锁方向发展,配送中心的地位越重要。它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途径。而在中国700 家连锁公司中有规模、有效率的配送中心寥寥无几。即使是开了120 家连锁网点的上海联华超市公司也才拥有4800 多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多数企业集中配送仅达到30%。这种表面连锁经营,本质仍是单体点分散经营的方式,难以形成真正的连锁经营,违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

3.3阶梯状分布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传统零售业总体呈现东部零售业强大而西部零售业弱小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见图2),城市发展饱和,农村零售业滞后态势。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零售业的业态零散度高,商业网点建设不足,消费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经营者业态意识淡薄、业态界限不清、规范化程度低,虽出现诸如超市、连锁店等零售业态的新形式,但很不规范,有些名为连锁店,实为自选商场;名为连锁店,实为“连而不锁”,无论是价格、进货渠道,还是决策、管理都各自掌握,达不成统一,新业态优势难以发挥。

3.4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

我国很多连锁企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扩大企业规模和降低企业成本下,缺乏对企业品牌塑造的重视。有些地区性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忽视了企业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和塑造,使连锁企业在扩张问题上面临很大的障碍。与此同时,随着国外知名连锁经营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使我国连锁企业品牌如何生存、发展和延伸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加紧提高我国连锁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3.5管理机制不成熟,缺乏连锁经营复合型人才

连锁经营的核心是规范化,离开了规范谈经营管理,不利于连锁经营健康发展。大多数零售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机制,注重市场促销、价格战,忽视对经营战略的研究,管理混乱,企业效率低下。另外,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管理人才不足,缺乏营销策划人才、店铺人才等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使传统零售连锁经营在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尤其是店铺迅速扩张中存在问题。

4促进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的对策

4.1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连锁企业之所以要鼓励有优势的连锁经营企业兼并实力弱小的商业网点,合并成统一的连锁经营企业。是因为连锁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能够通过规模采购和批量进货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货成本。因而打破传统产业、部门和区域的界限,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和优化产业结构,把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连锁经营企业同实力强的连锁企业合并起来,实现规模效应才是连锁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因此要鼓励有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培育出一批全国性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

4.2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随着零售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外零售巨头的进入加剧了零售业之间的竞争。尽快建立规范化的配送中心,提高物流的配送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配送比例已成为制约我国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瓶颈”,欧美发达国家连锁企业的配送比例一般为80%~90%,而我国一般城市仅为30%~60%。配送中心是沟通总部和门店的纽带,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可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以及提高经济效率。因此,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经济实力强大,条件具备的连锁公司,可以自建配送中心;二是联合多家连锁企业加大投入,在原有的仓储运输设施上加以改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配送效率,但要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将自建的配送中心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按照现代物流要求,整合物流组织,提高物流业的技术水平。

4.3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我国的小城镇和农村具备广阔的消费市场,而外资零售企业大多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布点,短期内不会进入小城镇和农村。所以与中心城市相比,这里传统零售业的竞争并不十分激烈,正值我国零售业网点扩张、规模壮大的好时机。在网点布局上,我国零售业应积极了解居民的生活消费习惯、民俗文化,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理建立连锁分店,扩大销售规模;在业态选择上,以适合小城镇和农村的消费水平的连锁超市为佳,相应的产品定位,也可以走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道路。

4.4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竞争力

连锁企业应该发挥零售企业贴近消费者,了解消费需求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发设计自有品牌产品,降低成本,占有市场,以提高零售业对抗竞争的能力。要增强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实行全面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维护自有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注重品牌管理,制订品牌信誉方案,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关系,用合适的战略及方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做大做强连锁品牌。企业在关注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同时,要特别关注现实的和潜在的加盟店对其无形资产的高度认同。比如在连锁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转让中,可以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

4.5加快连锁经营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软硬件水平

首先要依靠部门、地方、社会的力量,建立应用人才教育、培训、考核的体系和制度,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上岗培训与轮岗培训相结合。培养适合我国连锁商业发展的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连锁经营人才。其次加快计算机、电子收银机、条码等硬件设施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相应配套的各类管理软件的开发推广。进一步改善仓储设施、配送中心等流通设施,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使我国连锁商店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颖.购物篮分析在网络零售业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11-12.

[2]黄显兵.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4:4-13.

[3]初晓峰.我国零售企业连锁经营模式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15-26.

[4]金晶.零售业连锁经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46-50.

[5]苏梅梅.中国零售业外资进入与过度竞争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4(3):180-181.

第4篇

我国作为发展 中国 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 经济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物流领域也已经从导人期进人了蓬勃的产业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尤其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人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 历史 性的进步,但绝对不应放弃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固有的优势。在物流领域更应该利用早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发挥政府职能,进行物流领域的宏观规划。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蓝图。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传统的三级批发体制的崩溃, 目前 在国内物流领域里呈现出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是打破原有体制后,流通领域结构重组,从无序趋于新的有序,从而建立 现代 流通体制的必然过程。

根据国际流通领域历史发展的 规律 ,现阶段我国流通领域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迅速转移;②零售业的大型化和连锁化;③以商、物分流(商流和物流)实现流通环节的简化;④物流职能的专业化和 社会 化等。其中第一项特征决定了其余三项特征。

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简单讲就是最终消费者左右零售商。零售商左右制造商。零售商一方面直接面对最终消费市场,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零售商方面拥有越来越大的进货选择余地。这些优势将使零售商对供应链的上游环节拥有越来越大的主导地位。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之一是 企业 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体制。体现在物流领域里,就是物流职能与设施、设备分散存在于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以及物流业的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中,而且绝大部分是低水平的、传统意义的仓储功能的重复建设。体现在流通领域里,就是商。物同流的原始状态。这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大大加剧了物流职能专业化。社会化的阻力。

从制造商方面来看,制造商本应集中精力与财力投入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开发研制以及确保产品质量方面,由于传统经营思想作祟,以及专业社会化物流产业不发达的客观原因,大部分企业依然保存有自己庞大的仓储设施以及运输设备。加上市场主导权的转移,使制造业被迫对产品促销以及物流服务投人大量精力和财力,真是雪上加霜。这种现状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重组,以及向高新技术产品过渡的进程,同时使物流成本隐含在制造商与供应商向零售商提供的商品价格中,往往造成零售商方面物流成本低廉的错觉。

从供应商方面来看,供应商本应主要承担产品促销。 金融 服务等商流功能,现在被迫承担非专业的物流业务。由于发生在供应商方面的物流业务比较零散,无法有效利用物流设施以及物流设备,同样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高额的商品实际物流成本。

从零售商方面来看,首先,大中型零售企业本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思想,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其次,中小型零售企业虽然单次进货量小,但是其总量却占有零售市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比率。由于不具备独立进行配送的能力,对社会化专业配送尤其具有强烈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零售业新军一连锁商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产业特征的统一配送要求,促使连锁商业企业纷纷建立内部的配送中心。但由于我国连锁企业处于发展初期,个别连锁企业的经营规模尚未达到配送中心经济规模的要求,因此在造成不经济的小规模重复建设的同时,加大了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

从专业物流产业自身来看,从所有权形式及企业形态划分,可分为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及外资独资企业等几种类型。固有的国营物流企业分别隶属铁道部、 交通 部、内贸局等系统,且大多为传统的、单一的仓储、运输企业,在缺乏物流代理业有效发展的情况下,人为割裂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并且由于管理模式陈旧、设施设备陈旧以及历史负担较重等客观原因,经营状况艰难,很难由其发展为现代物流产业。私营物流企业往往规模较小,且技术、管理水平落后,亦难迅速形成经济规模以及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合资以及外资独资物流企业在竞争优势上已经初露锋芒,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出现社会化、现代化的专业物流产业,以充分发挥规模化。专业化、效率化的企业优势,使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抑制,同时产生促进社会产业结构重组、促进零售市场发育、缓解城市交通阻塞等一系列附加经济效益。

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一旦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一旦国际大型物流企业自由进人中国物流市场,如果我们还停留在现有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上,则传统经营方式的仓储、运输等物流产业都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如何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发展能够发挥骨干作用的本土物流产业。

二、国内外经济环境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

1.我国当前的消费市场状况:

2.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的状况

流通市场主导力量尚未形成,流通企业在数量上增长过快,但基本未形成规模,经营也多处于粗放状态,组织化、系统化和现代化水平都很低。企业在小规模。多渠道、高消耗、低质量的情况下激烈争夺商品流通资源。现代物流 网络 尚未形成,流通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社会运力和交通能力未能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流通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最终消费市场需求的发展。

3.中国加入WTO对物流产业发展的 影响

中国加人WTO的另一重要 内容 就是服务贸易的市场准人,包括批发、零售、贸易、连锁经营、售后服务等,中外合资外贸公司试点将从现在的上海和深圳扩大到若干城市和经济特区。商业零售合资企业也会从目前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直辖市和部分中心城市。另外还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对引进外资的限制。从而使国有企业失去中央政策的保护,经济特区也会失去各种优惠政策,同管理先进, 科技 领先,资本雄厚的外国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特别是物流企业,更会遇到极大的挑战,促使我国物流配送的形成和发展,减少流通环节,缩短资金周转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深挖“第三利润源”。

三、深圳市物流产业 发展 环境 分析

1.深圳市政府的 经济 发展政策

深圳市在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九五”计划中提出,在未来十五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和区域性 金融 、信息、商贸、物流中心及 旅游 胜地。近期,更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 现代 物流产业确定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经济增长点。

建设高标准的配送中心是深圳实现物流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配送中心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深圳商品流通业实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并避免小型。分散配送中心的重复建设,节约社会资源,对于促进深切怖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2.深圳市零售业市场概况

1997年,深圳零售行业稳步发展,零售总额达326.5亿元,增9.92%。受宏观经济 影响 ,全市零售行业经营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商品流通费用上升,销售成本增加,购买力趋弱,物价持续回落,有相当程度的通货紧缩,流动资金紧张,供货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分配矛盾加剧。具体分析如下:

国有经济仍占零售市场的主体,其零售额为82.3亿元,市场份额为 25.2%。

3.深圳市大、中型零售商分析

深圳市大、中型零售企业由于“小而全”体制与连锁发展的需要,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自建内部配送中心。据不完全统计,零售企业的独立仓储配送量约占其商品销售总量的30%,其内部的配送中心业务量不饱和、仓储设施浪费严重。配送信息化程度低,致使零售业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调查表明,受降低成本的利益驱动,零售企业普遍对于社会化的配送中心有迫切的潜在需求。

4.深圳市小零售商分析

小零售商方面,由于其网点多、单次采购金额小,针对小零售商的社会化配送一直被忽略。就其整体零售额而言,这一环节的总体配送容量并不亚于大、中零售企业的配送容量,针对小零售商的配送同样大有潜力可挖。低批发成本和方便即时的配送是对小零售商实现配送的基础。调查表明,深圳市内约81.4%的小零售商明确表示对配送有迫切需求。

5.供应商分析

供应商大致分为本地生产商与经销商两部分。

生产基地在深圳的企业,尤其是 工业 消费品生产企业,自建仓库、自有运输车队的情况较多,且为了满足库存的需要,仓库面积较大、运输车队亦较为庞大,大量的资金沉淀于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上,致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外地生产企业在深圳的经销商。代理商,发生在销售中的配送,多自行解决,配送数量、配送规模均极不经济,仓储、运输环节浪费严重。

总体而言,供应商对社会化配送中心的需求较为普遍。

6.大型工业品配送中心在深圳尚属空白

深圳现有的配送中心多为连锁商业的内部配送中心,功能简单、设施简陋、再加工业务极少,信息化程度、机械化程度均较低,配送基本上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客观上需要一个信息化程度高的配送中心起示范作用。另外,企业自建配送中心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因此,组建一个现代化。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配送体系已成为 目前 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7.配送市场容量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医药零售企业 药品零售市场 连锁经营 核心竞争力

2004年,是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年。对医药商业企业来讲也是改革力度最大,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最多的一年。按照加入wto的承诺,从2003年1月1日开始,我国医药商业领域已逐步开放。同时,wto还规定,要在正式加入后3年内零售市场完全放开,医药零售企业一方面面临加入wto的挑战,面临网络经济的发展机遇,面临具有雄厚资金实力、超前经营理念、高超管理水平、现代化经营手段的跨国商业集团的冲击。另一方面,还将面临国家gsp认证的实施,药品降价的冲击的压力。据专家预测,就目前的状况看,有50%的药店亏损。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医药零售企业如何走出困境,逆风扬帆,笔者意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我国医药零售业的现状

纵观过去,国内的医药零售行业呈现出连锁药店圈地、平价药店突起和外资药店挑战三大特征。目前,医药零售企业存在以下问题:

经营模式散乱,形成不了规模竞争力

目前我国有医药零售企业16万多家,其中大的连锁店就有300家左右,但每个零售企业拥有的门店数量不多,与发达国家几千家门店比起来小得多。从全球范围来看,医药零售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医药行业在生产环节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化竞争经验,但在流通领域却面临强有力的挑战。

进入壁垒不高,加剧了市场竞争度

自从国家放开药品零售审批制度之后,“门槛”降低了,零售药店就成为中小投资者趋之若骛的投资热点,行业内外的资本对医药零售业的潜在市场的容量有着过分高估,以及对潜在市场变现速度的有着过于乐观的期望,于是在医药零售业进入壁垒不高的环境下,过度地对城镇医药零售业进行低水平、大规模地开发,有限的市场份额与过多的零售企业形成冲突。一时间,各种商号、各种店式的药房遍地开花,各大中心城市医药零售资源过度饱和的状况比比皆是。

恶性价格竞争严重,零售行业利润受创

药店数量多,并不意味着需求增加。目前我国医药零售企业在营销手段上尚不成熟,药店数量多,势必导致价格的无序竞争。为了吸引顾客,不少药店只好利用降价来进行恶性竞争。一批“平价药店”的出现,给本来竞争激烈的药品零售业雪上加霜。平价药店是一个含糊的概念。老百姓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平价”,只知道便宜,所以,就出现了“平价药店”熙熙攘攘,其它药店冷冷清清的反常现象。没有顾客,就没有销售额,亏损在所难免。单纯追求“薄利多销”,只能说明销售额的增大利润的下降。

当前医药零售业的恶性降价,能否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将直接影响未来整个行业利润水平高低,影响未来零售业态的格局和模式,这种影响程度目前仍然难以估算。

连锁药店管理水平较低,有名无实现象突出

管理滞后也是影响我国零售药业发展的原因。时下,很多行业、企业以资本或品牌优势大开药店,先行建起销售终端,这固然有助于与即将全面进入的境外医药零售巨头相对抗,但由于药店的“附加条件”比较多,决定了其成本必然居高不下。另外,作为医药零售业重要环节的物流业也没有真正“上路”,物流业的不畅通,增大了经营的成本。如果没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如同水中望月、镜中观花。

所谓“连锁”=“连接(联盟)”+“锁定”。“连”是外在的,“锁”才是其精髓,“连”而不“锁”,只是形似而已。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还是粗放型的。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信息,总部与分店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及时,没有构筑起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核算和统一形象的连锁品牌体系,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连锁。

医药分业不到位,药店面临不公平竞争

造成药店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药不分家。表面上看,市场已经放开,实际上根本没有放开。国家虽然已经明确要求医药分家,像发达国家那样,医生只开药方,不许卖药(只允许有10%至15%的药品用于住院病人),患者持医生的处方到药店买药。但我国现在的情形是,医院既看病又卖药,卖药的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80%至85%。医药不分业,使医院一直扮演着垄断的角色。这样,对于十几万家医药零售店来说,销售份额微乎其微,只有15%左右,亏损是一种必然。

对医药零售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改变当前医药零售企业处于寒流的局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医药零售企业应向大型化、规模化、连锁化的方向发展

医药零售业面向普通消费者,必须考虑遵循零售商业的运作规律,即在经营业态上形成规范的连锁“大卖场”,我国医药零售企业“多、小、散、乱”的状况严重,未来的趋势只有通过行业的快速整合,将规模较小的独立药店逐渐淘汰出局,让少数几家全国性的连锁药店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才能提高行业素质,应对外资的进入。连锁经营是药品零售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连锁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价格竞争优势。从这一点来说,现代药品零售商能否具有足够的网络资源,从而增强其在价格谈判席上的影响力,成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为此,各级地方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打破地方保护,支持我国连锁药业的发展。各连锁企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也要严格准入条件,吸收那些管理模式先进、有成熟管理经验的企业加盟,并维护好已经构筑起来的营销网络。再者,国内医药零售业正在加速分化,传统的药品零售企业正面临无法逃避的变化。但从与海外药品零售巨头的抗衡的角度来看,这种变革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进一步加大医药零售业的优势整合,让大型企业集团各有专攻,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延续,树立市场分层意识。

优化竞争环境,建立完善的药品零售市场

首先,政府应加强药品经营许可工作的监督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已于2004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规定了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具有的条件。这些法规的实施严格了准入条件,对维护行业竞争秩序意义重大,各级地方政府应严肃对待,认真执行,而不是流于形式。

再者,加快医改和医药分业的步伐,将医药零售业的市场从“潜在”的状态推向现实状态。长期以来,城镇医药市场基本超过85%的比重在于医药一体化的各大小医疗单位中卖出,药店所占有的比例极低。因此我们可以说,医药零售业只是城镇公费医疗用药和劳保医疗用药的一种补充,是药品消费市场的一个配角。医保改革使医药零售业增加新的市场机会,这是市场变现的具体例子。但是,目前推行医保的城市都反映有共性的特点,就是持卡人凭处方到定点药店购药的机会很小,数量很少,医院普遍控制处方外流,这种现象更引人注目到千呼万唤的医药分业改革这块坚冰上。所以,医药零售业要获得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或者说医药零售市场真正能形成,需于医改和医药分业完全推开之后。

多管齐下,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信息化管理 针对上述医药连锁零售企业的管理特点,医药连锁零售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药品信息统一管理。医药药品种类繁多,进行统一管理可防止编码混乱;药品和化学制剂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品,进行统一管理可在销售时对特殊药品进行控制;药品对批号和有效期的要求相当高,进行统一管理,管理者可及时了解哪一种批次号的药品是否超过有效期,给企业挽回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价格信息统一管理。价格信息统一管理可使企业对各个零售店的利润率进行控制,防止造成地区性价格差异,还可防止出现零售店追求高销售额不顾及利润的情况。

进销存相关数据进行网络信息集成。采购配送信息统一,使企业可以实现采购统一配送,降低了采配成本;销售数据的集成可使企业及时了解各零售店的经营状况,进行相关的销售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保障。

统一财务核算。连锁零售的财务管理基本上都是采用统一财务核算,因为各零售店基本上都是非独立核算单位,所以零售店的财务都是由企业总部进行统一管理。

符合医药连锁零售企业管理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基础数据设置、药品价格管理、订货计划管理、零售店订退货管理、零售店库存管理、vip客户管理、零售管理、零售店销售分析、零售店数据传输和交换。

管理信息化将为医药连锁零售企业面对入世所带来的挑战提供有力帮助。医药连锁零售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后在工作环节方面,减少了以前手工整理、复核、汇总单据的繁琐环节,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一笔业务的完成时间将缩短,人工成本也随之降低。

引进gpp,全面提升药房经营服务水平 gpp是《优良药房工作规范》的英文缩写。与目前国家强制执行的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不同的是,gsp是国家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硬性规范,而gpp则是一种行业自律规范,是在gsp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竞争平台,是全面提升药房经营服务水平的软件。

gpp作为行业自律规范,对药店主要有四点要求:药店的药学技术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首先关注的是患者的健康;药房所有活动的核心是将合适、合格的药品和健康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客户,并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建议,监督药品使用的效果;将合理和经济地指导大众使用药品作为药师的一项重要职责;药房应该提供优质的、明确的、多样化的服务。

制定gpp,是适应我国深化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形势的需要,能满足广大群众自我保健、自我药疗观念日益增强的要求,它将充分发挥社会药房在医疗保健体系中的作用。

内外并重,培育品牌价值 品牌价值包括品牌外延和品牌内涵两个层面的内容。品牌外延,是指消费者对于该品牌的认知度;而品牌内涵,则表现为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综合满意度。品牌价值将会受到该品牌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价格、促销、广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企业如果要创造最佳的品牌价值,需要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一方面通过品牌内涵的提升拉动品牌外延的增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发挥品牌外延对于品牌内涵的促进作用。

随着药品零售业竞争强度的增加,许多的企业开始充分意识到忠诚客户培育的重要性。在药品经营日益同质化的情势下,专做“市场专业化”或“产品专业化”的药品零售企业已经越来越少,大家面临的客户群体没有显著差异。这个时候,如何建立有效的客户资源培育机制,就会成为药品零售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观成功企业的品牌运营之路,最为重要的一点启示是企业本身不仅注重品牌知名度的宣传,而且对于品牌美誉度的培育同样十分关注。事实上,作为药品零售企业来说,药店的知名度可以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一个理由,但它却不能为企业带来长远可持续增长的顾客,主要决定因素在于品牌外延与品牌内涵的共同成长。

一个药品零售企业不仅需要对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进行推广,如果要培育忠诚客户,更为重要的还是需要苦练“内功”,从药品质量、服务水平、价格优惠、购买便利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连锁 零售企业 会计信息 问题 对策

近年来,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连锁零售企业不断在国内设店经营,本土连锁零售企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常通过采用新技术、扩展业态、扩大规模等方式来谋求发展。而在竞争发展过程中,连锁零售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其中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连锁零售企业会计信息处理体系建言。

一、引言

连锁零售企业是将采用同一品牌及专业管理的两家或两家以上分公司以连锁经营方式组成一个整体,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销售及相关服务的商业企业。

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依据会计制度规定收集并处理会计凭证等原始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分析处理后而形成的财务报告、账簿、报表的内容及信息。

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关系到企业利润的分配,影响到经理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决策行为。因此,分析连锁零售企业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迫切而紧要的。

二、会计信息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连锁零售企业在处理会计信息时,主要存在电子操作系统应用层次较低、财会业务操作流程欠规范、会计信息覆盖面窄、复合型会计人才少等问题。

(一)电子操作系统应用层次较低

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普及,不少连锁零售企业配置了高性能的计算机、采用了ERP系统等先进的财务软件用于处理会计信息。这些操作系统可以集中调用系统中储存的会计信息并对之进行分析,进而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满足需求的会计信息。然而,在为企业带来效率的同时,电子操作系统也给企业和会计人员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不可否认,不少连锁零售企业已经采用系统对货款等进行结算,但对这些系统的应用仍处于低层次的简单的电子数字记账层面上,系统操作在涉及商品单一促销方式时所取得的数据相对准确,涉及商品多种组合促销时则可能会出现系统数据与供应商系统数据存在差异的情况。此外,财会人员未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电子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业务处理流程,以致自身的技术与操作能力达不到系统操作所需的水平,未能进行更高更深层面的应用操作,无法充分利用系统的集成优势来处理会计信息,所得出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不理想,最终形成电子操作系统应用层次较低、使用效果不佳的局面。

(二)财会业务操作流程欠规范

对经营商品品种多、数量大且分店多的连锁零售企业而言,会计核算需要经过相当多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复杂度,因此,财会业务需要相对合理完备的操作流程来支撑。但由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各项制度措施尚未完善,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尚未建立,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完善的账务操作流程、会计核算操作流程可资借鉴,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无法快速有效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会计信息应有的反馈功能,或多或少给连锁零售企业总部的宏观调控带来不利。

与此同时,连锁零售企业一般有多个分公司(分店),企业总部需要联系市场环境并根据各分店的实际经营情况来进行财务分权,开展有别于非连锁零售店的会计核算及全面预算工作。目前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已陆续有相应规范化操作流程,但相对于零售企业这一特殊的行业来说,还需要更加详备规范的流程。在实际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部分财务人员无法明确分工合作,出现了核算会计开具商品付款凭证、结算会计开具商品进货凭证等不合理不合规的现象,最终引发货款结算时多头查账、对账的情况。

(三)会计信息覆盖面窄

连锁零售企业需要各种类型的会计信息资源。然而,对于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不少企业仅侧重于对某一类型信息的收集整理,比如部分连锁零售企业中财会人员的工作不够主动,多把精力集中在编制记账凭证上,仍停留在处理财务会计领域的日常账务层面上,按部就班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填写原始的会计凭证,而没有主动地去拓展利用其它的会计领域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信息;同时,企业的财会人员很少参与运作具体的企业经济业务,在进行财务报表等各类分析时只是有所选择地使用各业务部门传递来的单据及信息,因此,未能真正地结合公司的经济业务与财会业务来对整体业务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使得财务报表分析没有深入业务活动的实质而仅对原始数据进行简单罗列,出现数据未能真实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现象;同时,也导致了信息开发的力度不强、开发覆盖面过窄,造成了重财务信息轻经济业务活动信息的局面。而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连锁零售企业的决策也越来越需要得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各类会计信息的支持。但目前,连锁零售企业会计信息的覆盖面不广,综合利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各类会计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使其在企业经营中全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复合型会计人才少

现有不少零售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仅能简单地进行记账、算账等工作,整体技能普遍偏低,会计技能较单一,缺少新的知识技能。而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对会计信息处理也将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在企业内部及外部均将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供应商、客户、工商、税务、银行等各政府企事业单位及金融部门等,会计信息涉及到更多的部门及更广的群体。因此,连锁零售企业对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能够担负财会工作职责,从传统的记账、算账、事后报账工作方式转向预测、分析、决策这样一种全新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还要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外部其它对会计信息有需求的相关单位如投资者、供应商等提供企业会计信息及相应会计服务。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多数连锁零售企业缺乏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

三、强化会计信息处理的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恰当处理有利于连锁零售企业应对竞争、把握商机、有效决策等。因此,会计信息处理的合理合规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针对会计信息处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综合运用电子操作系统、规范财会业务操作流程、拓宽会计信息覆盖面及提高财会人员综合能力这四个方面来寻求对策。

(一)综合运用电子操作系统

针对连锁零售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现况,建立起高效智能的信息处理系统,以便快速处理企业的会计信息;已建立起电子操作系统的企业,可以进一步构建系统数据分析模块,充分利用系统发达的信息处理功能,将商业信息系统中的收银、存货及成本等数据直接导入到操作系统软件中,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并能自动生成直观的数据分析曲线图表。财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商品进行大类分析,还要注意根据分析的需要对系统进行指标设定,利用电子审核系统对门店用款进行审核与支付,扩大电子操作系统的综合运用层面,使得企业相关部门能共享会计信息,使之成为连锁零售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

(二)规范财会业务操作流程

一般来说,连锁零售企业由于营业额大、原始数据庞大、核算量大以及管理层级多,信息的处理需要经过较多的流程,信息处理的难度较大较复杂,因此,会计信息的规范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财会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合理成为有条不紊处理大量会计信息的有力保障。

会计信息是财会人员依据会计规则来加工处理而形成的。因此,会计信息的处理会受到会计规则流程的影响。针对连锁零售企业的特点,依据“流水作业、合理分工”的原则,制定会计信息处理的操作规程,规范进、销、调、存等各环节的操作流程,明确会计核算、凭证及报表的处理程序及操作方法等,制定销售成本结转办法并强化商品的核算办法,科学分解各岗位、各环节的操作并加以标准化、制度化,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形成量化的指标,从而达到规范业务流程、提高连锁企业会计信息处理水平的目的。

(三)拓宽会计信息覆盖面

为解决零售企业快速发展而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困难,企业应该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发展现状,细化企业财会工作体系,拓宽会计信息覆盖面,主动地去拓展利用其它的会计领域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信息,加大信息开发的力度、开发的覆盖面,财务信息与经济业务活动信息双重并重,收集整理好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各类会计信息;同时,财会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等各类分析时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与财务会计来对业务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使得财务报表分析真实反映公司经营状况;做好数据分析,根据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需要设定商品周转率、毛利率、保本点等分析指标,建立相应的计算机数据分析模块,为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服务。

(四)提高财会人员综合能力

财会工作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尤其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加剧,会计人员亟需在传统财会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操作系统中的历史数据与当前的统计数据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这些新的变化,要求财会人员具备综合能力,能够掌握较高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连锁零售企业的财会人员应结合行业特点,着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操作尤其是相关财务辅助软件应用能力、财会分析能力以及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连锁零售企业正由成长走向成熟,会计信息处理已成为零售企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量。现代化连锁零售企业正面临变革,企业需要正确看待会计信息处理对提高连锁经营效益的作用,正视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有利于企业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控体系,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晔清. 连锁经营管理原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陈良华,李文,缪云霞. 基于供应链理论的会计信息重构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吴翠兰. 浅析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1(8)

第7篇

引言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业务也就是零售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业务,其对于提高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实现商业银行的更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要实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必须要求商业银行转变过去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然而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在这一点上商业银行明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1.思想观念仍然较为落后

商业银行因其国有企业性质且过去的特殊地位,发展观念较为落后,则是限制当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零售业务是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兴盛起来的,其更加仰仗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现代化市场营销理念,因此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实现营销理念和发展理念的创新[1]。但是从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发展理念,采用的发展模式也以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致零售业务的发展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人员的市场营销意识较为薄弱,营销能力下降,对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较为不利。

2.营销策略不当

要做好市场营销要求商业银行能够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开发出更多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零售业务的发展更加要求银行能够具备较多的客户群体,并且对这些客户进行市场细分,这样才能够针对客户群体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产品[2]。但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营销状况来看,商业银行的客户数量较多,但是分散严重,加上银行并没有对此进行细分,因此也谈不上根据客户群体的细分而设计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

3.创新程度不足

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也逐渐下降。尤其对于零售业务而言,不少其他银行或机构因为发展观念的创新以及起步较晚,没有受到过去发展观念的束缚,因此营销理念较为先进,在市场中的优势逐渐突显出来,服务和产品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3]。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就必须要求银行能够进行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实现服务和产品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但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服务和产品类型较少且比较固定,创新意识和能力均严重不足,导致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并不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优势发展。

4.渠道较为单一

零售业务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能够从多种渠道着手,帮助拓展零售业务。但是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渠道来看,商业银行采用的营销渠道大部分为厅堂模式,这种模式下零售营销较为被动,只能够依靠简单的营销宣传和客户的主动来访,对于促进零售业务的发展十分不利[4]。此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越来越多的银行以及金融机构选择实行网络营销,相比这些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目前的营销模式显然弊大于利,因此零售业务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探析

1.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并且受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新时期要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必须要求银行能够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以符合时展的新理念和营销模式实现零售业务的发展,促进商业银行的更好发展[5]。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该要转变过去的计划经济发展理念,重视市场营销理念在零售业务发展中的应用,重视营销过程中客户的不同需求,尽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和贴心的服务和产品。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重视服务和产品的市场化,从市场形势和市场需求进行服务号和产品的开发,从而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

2.重视市场细分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要求银行能够更加证实市场以及客户对于服务和产品的需求,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的认识,要深入到市场中,充分了解商业银行客户以及潜在客户对于服务和产品的需求。虽然商业银行的零售客户较多,但是由于银行过去对于客户需求的中表示程度不足,因此并没有重视市场细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对客户进行细分,自然无法根据客户的细分和对服务、产品的差别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研发[6]。因此,从这点来看,现阶段商业银行需要做的是就是转变过去的零售业务发展行为,重视市场调研,并通过市场调研的数据研究和支持,对商业银行的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市场细分,最后在细分的基础上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门别类,并根据不同客户群体对于服务和产品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针。这样,商业银行就能够掌握市场更多客户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更加适宜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扩大客源、稳定客户群体以及拓展零售业务等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3.创新服务和产品

现代化社会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客户对于银行零售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也跟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的拓展中能够加强对创新的重视,根据时展的变化不断创新服务和产品。当前商业银行在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中普遍表现出同质化特征,这种现象在市场经济下不具有任何竞争优势,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要认识到创新才是保证零售业务发展的基础,启发、鼓励职工能够进行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当然,要做到这单必须要求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银行还需要从这方面进行努力,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促进商业隐含零售业务的创新发展。

4.拓宽业务发展渠道

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也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在网络金融大力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要促进零售业务的发展必须要求能够实现业务渠道的拓宽,以增设网点、?U大网点规模的方式来促进零售业务发展,弥补过去的业务发展渠道中的不足。

第8篇

一、零售改革给零售业务以及个人发展带来的变化和机遇

(一)零售改革给零售业务带来的变化。改革中撤销中心支行管理层次,分行直接面对和管理所辖范围内的全部支行和网点,即从原来的三级管理转变为二级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的调整导致了零售业务运作方式的变化。1、零售业务营销组织方式改变。2、零售业务管理方式的改变。3、零售业务运作流程改变。

(二)零售改革给个人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改革前因零售管理员、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等人员紧缺,造成零售队伍建设滞后,零售精细化管理水平不足;柜面人员的紧缺,也是造成零售业务增长缓慢的障碍。改革后,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举牌”机制,鼓励个人业绩好、管理能力强的优秀员工通过“举牌”走向支行管理岗位,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价值。

二、零售深化改革实施后,对分支行零售业务营运管理的展望和期望

(一)零售业务指标的下达市分行直接到各支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沟通,分行对各支行经营状况逐步掌握和了解之后,指标的下达将日趋合理化和科学化。这样分行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对零售业务发展做全面统筹和整体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改革后,分行个人金融部对各支行直接进行管理、指导、检查和辅导,这样的管理更直接、标准更统一、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大大提升,有利于风险和差错的控制和防范,有利于促进支行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运作和发展。

(三)零售业务部分的中后台管理职能(如会计处理、事后监督、授信审批等)逐步集中到了分行相关部门,支行侧重于零售业务的市场营销,而零售业务的中后台管理、支撑等功能则集中到了分行,这使零售业务前中后台职责的划分逐步清晰,并形成了有效的分离与制约。

三、个人对分行零售深化改革的认识

(一)事业部改革是适应行业竞争的迫切需要。截至年月末,当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达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竞争将日趋激烈。;内需的扩大,为零售事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

(二)事业部改革是内部形式的必然要求。截至年月末我行零售有效客户数仅2万余户,深化改革有利于加强零售业务基础,扩大零售客户规模,提高零售队伍建设,促进零售精细化管理,提高零售业务整体竞争力。

(三)事业部改革是加强零售产品创新的需要。近年来,分行一直坚持“以产品带动业务”的发展理念,相继推出了具有分行特色的兴业通、兴运通、通达卡等零售产品,赢得市场认可,有力促进了分行零售业务的发展。事业部对机构垂直管理,分行管理部门更贴近客户,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客户服务需要进行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实现更好服务客户的目的。

(四)事业部改革是提升零售业务专业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里的需要。改革中要求切实做到“四个明确”,明确职责、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标准。杜绝以往人员兼岗情况,提升营业厅综合服务能力。

四、对分行深化改革的建议和期望

(一)强化分行个人金融部市场营销功能。改革中,分行个人金融部必须突出和强化自身的市场营销职能,建议对分行个人金融部的架构体系和职责功能进行调整,突出其市场营销的功能。条件允许可设立直接隶属于分行个人金融部的营销机构,如个人理财中心、住房按揭贷款中心、汽车按揭贷款中心等,成为分行零售业务营销的主窗口。

第9篇

和以往相比,如今的零售业已经大不相同。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兴起,零售行业的流转速度越来越快,这包括产品流通速度、资金流转速度以及供应链整合速度。面对这些挑战,零售行业又该如何应对?

“零售行业有4个发展趋势:一是数字化的消费者出现;二是企业更重视可持续性发展;三是企业需要更加智能的计算;四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印孚瑟斯(Infosys)中国CEO朗格( Rangarajan Vellamore)说,零售行业许多变化将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但最终都落实在全面地整合供应链上。

零售企业正面临多渠道的销售方式,如大卖场销售、专卖店销售、批发销售以及电子商务。每一家零售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销售渠道,供应商也是来自不同的渠道。在这种挑战下,零售企业正从过去单纯的产品销售商,向整合销售商的角色转变。这意味着整合供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渠道,而IT系统将帮助零售企业管理库存和订单等系统。

“印孚瑟斯从多方面实施供应链整合的解决方案,一是对整个订单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包括前端和后端;二是实现全供应链的可视性,这个可视性是针对每个人的,包括零售店面的工作人员、仓储管理人员,甚至零售企业的CFO和技术人员,让每个人都能理解供应链的状况和进程;三是提供数据和信息的iConnect解决方案,实现供应链数据收集和集成。”朗格说,有了这些全面的解决方案,零售企业就可以拥有清晰的路线图,就能达到快速整合的目的。

与大多数系统集成商不同,印孚瑟斯还将提供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把CRM、ERP等系统也集成进来。比如在电子商务方面,朗格介绍,美国电子商务已经占到传统销售的10%,但这个比例还远远不够。在这个转型时期,更需要企业自身转变,加入商品零售、连锁店等因素,全面推动电子渠道的销售。朗格说:“不管怎么销售,整合销售渠道最为关键,要促使零售企业无缝整合供应链。换句话说,假如零售商自己有能力和决心推动电子商务,那么,它们的系统实施将会更为成功。”

“面对新技术,零售商也在转变,比如一些大的零售商,正在逐步以移动终端代替传统的POS机。”朗格认为,零售商需要加大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将新技术整合到市场需求当中,帮助用户获得成功。

据悉,针对中国广阔的零售市场,尤其是农村零售市场,印孚瑟斯正在展开研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零售企业从一、二线城市进入到三、四级城市。“这对整个零售企业而言意义重大,零售业将带动物流行业等,市场机会很多。作为零售企业,必须要重视中国的区域不均衡状况以及农村

市场。”

第10篇

【关键词】个性化;银行;零售业务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47-01

一、零售银行业务含义

按照银行的业务类型,国际银行业主要把银行分为零售银行和批发银行,面向小企业的和消费者提供银行业务称为零售银行业务,将主要面向大机构和公司提供的银行业务称为批发银行业务。零售银行,是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单笔小款金额业务为客户取得收益和防范风险的各种金融服务。更完整地说,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依托高科技手段,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向中小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的一体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包括存汇兑、贷款、结算、投资理财、取款等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日益为现代商业银行所重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二、国内银行零售业务现状

虽然我国银行已经进入如向零售银行转型的高潮,但与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只是处于初步阶段。在管理水平、经营体制、资产结构及资本实力方面我国银行都与外资银行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国内零售银行的盈利性情况不容乐观,零售银行业务占业务总量和银行利润来源和比重仍然很低。信用卡与消费信贷往往是各行目前在零售业务发展上的重点,且消费信贷业务近80%的业务是住房按揭贷款。但是,信用卡业务由于前期超免息期透支使用率低、建设成本高及推广期免年费政策等并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高利润盈利;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由于利差很薄、费用高、效率低、缺乏科学定价的能力和科学量化风险等原因,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与发达国家银行零售业务相比虽然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总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零售客户缺乏分类零售业务产品单一,零售业务忽视流程观念,单渠道经营模式,职员专业化程度低

三、对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建议及结论

(一)建立客户信息数据仓库

通过问们实际问卷调查得出,不同的客户群体具有不同档次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因此,要想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银行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不同区域、不同竞争态势,分析不同客户群对金融产品的偏好,比较不同类型客户的盈利状况,找出最具有获利潜能的客户群;改变银行零售业务趋同化、大众化和粗放化,向客户群体细分化、营销观念个性化、产品服务特色化转变,为不同类别客户“量体裁衣",提供高增值的、切合其个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此,银行必须建立客户数据仓库,促进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

(二)注重零售业务产品创新和突出品牌

品牌战略品牌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产品与服务品质、企业标志、商标、公共关系、广告语的相互融合。当今社会已进入品牌经济时代,国际先进银行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都拥有知名的企业品牌,知名的企业品牌为银行赢得客户信任,引进优秀人才,进入新兴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实施品牌经营管理是银行机构在品牌消费时代我国金融产品与服务营销日益差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竞争日渐向深层次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积极开拓营销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向客户提供服务的主渠道是分行、支行,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当下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和电子技术,努力发展网上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民生TM)、个人电脑银行服务、电话银行、互动电脑银行服务,使银行分销渠道多元化。这就要求我国银行加紧调整现有经营管理架构,进而有效提高运作效率。具体作法是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改善上下沟通,进一步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在调整干部结构时,要使银行机构扁平化,即适当增大中间层,让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者充实到管理、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等基础营销工作岗位上去。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份额和营业网点的绝对优势,抓住现有的分销渠道,同时大力开辟新的分销渠道。

(四)加强人才培养

只有重视人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拥有一支过硬的队伍是零售银行业务在竞争已白炽的生存环境中要想异军突起就必须具备的。在人才战略上要两手抓,一方面是积极吸纳业界优秀的人才,包括以前没有做过银行的,虽然他们没有银行经验,但一般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另一方面是组织人员培训,特别是加大对大堂经理、客户经理和营销、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了满足零售业务的贵宾客户一高端人群的心理预期,需要一批零售专家来参与到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中来,使零售银行的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郑璇.国内外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对比及启示[J].海南金融,2006(10).

[2]连建辉.零售银行业务: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重点[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

第11篇

关于区域促销战略(这里指广义的促销,广告、公关、销售促进、人员推广等方式),通常有2种可供选择:推进战略;上拉战略。

正常的操作应该是双管齐下,两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在确定2种战略的轻重时还应该根据企业及目标区域市场的实际情况来定。

以某食品企业为例,该企业拥有全国性的销售网络,收益在年年增加,发展潜力很大。作为一家制造厂商,该企业认为下列网络状态最为理想(简称状态A)。

状态A:一家批发商拥有60家零售店,每家零售店各拥有60个顾客。

如果产品的效用价值及其它条件一定,但目前的网络状态如下(状态B),该采取何种销售战略呢?

状态B:一家批发商拥有20家零售店,每家零售店各拥有100个顾客。

分析可知,状态B的批发商层次的占有度(与企业来往的店数/总店数)非常低,但是零售店层次的占据率却很高。这意味着在顾客层次,该企业的品牌知名度相当高,但还没有充分销售到大多数零售店中去,也就是说,批发商的力量很脆弱。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制造厂商或批发商,都有必要多雇佣业务员,积极建立销售网络,也就是说,应展开“推进战略”。

又比如,其它条件都一样,而目前显示出来的网络状态如下(状态C),该采取何种销售战略呢?

状态C:一家批发商拥有100家零售店,每家零售店各拥有20个顾客。

分析得知,状态C意味着批发商层次的占有度很高,但是在零售店层次的占据率却很低。这说明过去在流通阶段已经下过功夫,也就是“推进战略”相当积极,但就末端顾客或使用者而言,使他们对产品发生兴趣的“上拉战略”还是做得不够。因此,应该有效地使用电视或其它媒体编列预算,执行“上拉战略”。

第12篇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传统的三级批发体制的崩溃,目前在国内物流领域里呈现出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是打破原有体制后,流通领域结构重组,从无序趋于新的有序,从而建立现代流通体制的必然过程。

根据国际流通领域历史发展的规律,现阶段我国流通领域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摘要:①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迅速转移;②零售业的大型化和连锁化;③以商、物分流(商流和物流)实现流通环节的简化;④物流职能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等。其中第一项特征决定了其余三项特征。

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简单讲就是最终消费者左右零售商。零售商左右制造商。零售商一方面直接面对最终消费市场,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零售商方面拥有越来越大的进货选择余地。这些优势将使零售商对供给链的上游环节拥有越来越大的主导地位。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之一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体制。体现在物流领域里,就是物流职能和设施、设备分散存在于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以及物流业的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中,而且绝大部分是低水平的、传统意义的仓储功能的重复建设。体现在流通领域里,就是商。物同流的原始状态。这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大大加剧了物流职能专业化。社会化的阻力。

从制造商方面来看,制造商本应集中精力和财力投入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开发研制以及确保产品质量方面,由于传统经营思想作祟,以及专业社会化物流产业不发达的客观原因,大部分企业依然保存有自己庞大的仓储设施以及运输设备。加上市场主导权的转移,使制造业被迫对产品促销以及物流服务投人大量精力和财力,真是雪上加霜。这种目前状况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重组,以及向高新技术产品过渡的进程,同时使物流成本隐含在制造商和供给商向零售商提供的商品价格中,往往造成零售商方面物流成本低廉的错觉。

从供给商方面来看,供给商本应主要承担产品促销。金融服务等商流功能,现在被迫承担非专业的物流业务。由于发生在供给商方面的物流业务比较零散,无法有效利用物流设施以及物流设备,同样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高额的商品实际物流成本。

从零售商方面来看,首先,大中型零售企业本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思想,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其次,中小型零售企业虽然单次进货量小,但是其总量却占有零售市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比率。由于不具备独立进行配送的能力,对社会化专业配送尤其具有强烈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零售业新军一连锁商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产业特征的统一配送要求,促使连锁商业企业纷纷建立内部的配送中心。但由于我国连锁企业处于发展初期,个别连锁企业的经营规模尚未达到配送中心经济规模的要求,因此在造成不经济的小规模重复建设的同时,加大了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

从专业物流产业自身来看,从所有权形式及企业形态划分,可分为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及外资独资企业等几种类型。固有的国营物流企业分别隶属铁道部、交通部、内贸局等系统,且大多为传统的、单一的仓储、运输企业,在缺乏物流业有效发展的情况下,人为割裂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并且由于管理模式陈旧、设施设备陈旧以及历史负担较重等客观原因,经营状况艰难,很难由其发展为现代物流产业。私营物流企业往往规模较小,且技术、管理水平落后,亦难迅速形成经济规模以及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合资以及外资独资物流企业在竞争优势上已经初露锋芒,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一、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阶段的分析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物流领域也已经从导人期进人了蓬勃的产业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尤其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人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绝对不应放弃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固有的优势。在物流领域更应该利用早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发挥政府职能,进行物流领域的宏观规划。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蓝图。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传统的三级批发体制的崩溃,目前在国内物流领域里呈现出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是打破原有体制后,流通领域结构重组,从无序趋于新的有序,从而建立现代流通体制的必然过程。

根据国际流通领域历史发展的规律,现阶段我国流通领域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摘要:①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迅速转移;②零售业的大型化和连锁化;③以商、物分流(商流和物流)实现流通环节的简化;④物流职能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等。其中第一项特征决定了其余三项特征。

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简单讲就是最终消费者左右零售商。零售商左右制造商。零售商一方面直接面对最终消费市场,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零售商方面拥有越来越大的进货选择余地。这些优势将使零售商对供给链的上游环节拥有越来越大的主导地位。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之一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体制。体现在物流领域里,就是物流职能和设施、设备分散存在于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以及物流业的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中,而且绝大部分是低水平的、传统意义的仓储功能的重复建设。体现在流通领域里,就是商。物同流的原始状态。这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大大加剧了物流职能专业化。社会化的阻力。

从制造商方面来看,制造商本应集中精力和财力投入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开发研制以及确保产品质量方面,由于传统经营思想作祟,以及专业社会化物流产业不发达的客观原因,大部分企业依然保存有自己庞大的仓储设施以及运输设备。加上市场主导权的转移,使制造业被迫对产品促销以及物流服务投人大量精力和财力,真是雪上加霜。这种目前状况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重组,以及向高新技术产品过渡的进程,同时使物流成本隐含在制造商和供给商向零售商提供的商品价格中,往往造成零售商方面物流成本低廉的错觉。

从供给商方面来看,供给商本应主要承担产品促销。金融服务等商流功能,现在被迫承担非专业的物流业务。由于发生在供给商方面的物流业务比较零散,无法有效利用物流设施以及物流设备,同样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高额的商品实际物流成本。

从零售商方面来看,首先,大中型零售企业本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思想,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其次,中小型零售企业虽然单次进货量小,但是其总量却占有零售市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比率。由于不具备独立进行配送的能力,对社会化专业配送尤其具有强烈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零售业新军一连锁商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产业特征的统一配送要求,促使连锁商业企业纷纷建立内部的配送中心。但由于我国连锁企业处于发展初期,个别连锁企业的经营规模尚未达到配送中心经济规模的要求,因此在造成不经济的小规模重复建设的同时,="left">

一、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阶段的分析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物流领域也已经从导人期进人了蓬勃的产业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尤其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出现社会化、现代化的专业物流产业,以充分发挥规模化。专业化、效率化的企业优势,使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抑制,同时产生促进社会产业结构重组、促进零售市场发育、缓解城市交通阻塞等一系列附加经济效益。

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一旦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一旦国际大型物流企业自由进人中国物流市场,假如我们还停留在现有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上,则传统经营方式的仓储、运输等物流产业都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如何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发展能够发挥骨干功能的本土物流产业。

二、国内外经济环境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

1.我国当前的消费市场状况摘要:

消费需求大幅度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2年的9705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4614吟导力量尚未形成,流通企业在数量上增长过快,但基本未形成规模,经营也多处于粗放状态,组织化、系统化和现代化水平都很低。企业在小规模。多渠道、高消耗、低质量的情况下激烈争夺商品流通资源。现代物流网络尚未形成,流通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社会运力和交通能力未能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流通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最终消费市场需求的发展。

3.中国加入WTO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加人WTO首先是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和非关税逐步取消。近年来,中国已大幅度降低了关税水平,关税总水平已从1992年的43%降到1997年的17%,其中 工业品关税算术平均水平将在2005年降至10.8%,农产品关税在2004年以前降至17%。按中国政府的过渡性布置,在目前实施非关税办法管理的300多项产品中,加入WTO后即取消25%以上,大部分的非关税办法将在加人WTO后到2 0 0 4年之间取消。另外,还要进一步取消出口补贴,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由于上述原因,外国商品的价格优势将大大增强,并大量涌人中国,扩大市场份额,压迫国内同类商品价格和市场份额。

中国加人WTO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服务贸易的市场准人,包括批发、零售、贸易、连锁经营、售后服务等,中外合资外贸公司试点将从现在的上海和深圳扩大到若干城市和经济特区。商业零售合资企业也会从目前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直辖市和部分中心城市。另外还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对引进外资的限制。从而使国有企业失去中心政策的保护,经济特区也会失去各种优惠政策,同管理先进,科技领先,资本雄厚的外国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非凡是物流企业,更会碰到极大的挑战,促使我国物流配送的形成和发展,减少流通环节,缩短资金周转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深挖“第三利润源”。

三、深圳市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深圳市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

深圳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中提出,在未来十五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信息、商贸、物流中心及旅游胜地。近期,更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确定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经济增长点。

建设高标准的配送中心是深圳实现物流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配送中心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深圳商品流通业实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并避免小型。分散配送中心的重复建设,节约社会资源,对于促进深切怖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功能。

2.深圳市零售业市场概况

1997年,深圳零售行业稳步发展,零售总额达326.5亿元,增9.92%。受宏观经济影响,全市零售行业经营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商品流通费用上升,销售成本增加,购买力趋弱,物价持续回落,有相当程度的通货紧缩,流动资金紧张,供货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分配矛盾加剧。具体分析如下摘要:

国有经济仍占零售市场的主体,其零售额为82.3亿元,市场份额为 25.2%。

私营零售企业和外资零售企业发展迅速。私营商业购销两旺,购进额12.06亿元,销售额15.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7.2%和99.7%;外商投资企业自从1996年“山姆会员店”,“沃尔玛”和“家乐福”进军深切0零售业以来,其零售额明显增长。1997年为15.6亿元,增长 71.3%。由于在经营管理,销售方式,服务质量等优势,1997年就进人全市十大商场。而且今后将会给深圳零售企业带来更大的竟争压力。 规模经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随着市场竟争的加剧,加快了零售企业转变经营观念的步伐,增强了零售规模经营的思想。1997年,全市十大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达49.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市场份额也从12.9%升至15.1%。相比之下,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其变动、消亡率也较高。商品库存下降,结构日趋合理。零售企业以销定购,库存量大幅度减少,库存额下降15.9%。

3.深圳市大、中型零售商分析

深圳市大、中型零售企业由于“小而全”体制和连锁发展的需要,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自建内部配送中心。据不完全统计,零售企业的独立仓储配送量约占其商品销售总量的30%,其内部的配送中心业务量不饱和、仓储设施浪费严重。配送信息化程度低,致使零售业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调查表明,受降低成本的利益驱动,零售企业普遍对于社会化的配送中心有迫切的潜在需求。

4.深圳市小零售商分析

小零售商方面,由于其网点多、单次采购金额小,针对小零售商的社会化配送一直被忽略。就其整体零售额而言,这一环节的总体配送容量并不亚于大、中零售企业的配送容量,针对小零售商的配送同样大有潜力可挖。低批发成本和方便即时的配送是对小零售商实现配送的基础。调查表明,深圳市内约81.4%的小零售商明确表示对配送有迫切需求。

5.供给商分析

供给商大致分为本地生产商和经销商两部分。

生产基地 在深圳的企业,尤其是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自建仓库、自有运输车队的情况较多,且为了满足库存的需要,仓库面积较大、运输车队亦较为庞大,大量的资金沉淀于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上,致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外地生产企业在深圳的经销商。商,发生在销售中的配送,多自行解决,配送数量、配送规模均极不经济,仓储、运输环节浪费严重。

总体而言,供给商对社会化配送中心的需求较为普遍。

6.大型工业品配送中心在深圳尚属空白

深圳现有的配送中心多为连锁商业的内部配送中心,功能简单、设施简陋、再加工业务极少,信息化程度、机械化程度均较低,配送基本上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客观上需要一个信息化程度高的配送中心起示范功能。另外,企业自建配送中心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因此,组建一个现代化。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配送体系已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7.配送市场容量分析

从零售业的配送市场容量来看,深圳市且 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中型零售企业约占1/3,即约120亿元人民币。按其自有配送率为30%计,仅大中型零售企业的年配送容量即约为36亿元人民币。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除大中型零售企业所占份额外,小零售商。批发商的销售额约为240亿元人民币。这一部分按40%的配送需求计,约有96亿元人民币的配送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