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可持续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报告

时间:2023-05-15 15:20:56

可持续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1

联系区情地情,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是地方干部的职责。贵港市土地面积1059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485多万人,在广西14个地级市的排列前位,土地面积居第12位,无论是土地面积还是人口,世界上还有20多个国家比之还小呢。因此,贵港市能否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全市人民及其子女后代的福祉,而且对全广西、全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就贵港市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笔者以本文汇报一些肤浅认识:

(一)人口安全问题。所谓人口安全问题,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质量和行为能否与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地发展,如不协调,就出现了人口不安全问题;不协调的情况越严重,说明人口的安全性越差,反之,人口的安全性就较良好。从定义可以推及,人口的安全性越差,对该国或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危害越大。贵港市的人口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存量过大,20**年期末总人口达到485万人,每年净增人口5万。土地面积是广西14个地级市的倒数第3位(仅大于防城港和北海市),而人口密度却是前三名(仅小于玉林市和北海市),达每平方公里453人,在全国来说,地属人口高密度的地区之列;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是4000元左右,属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见,贵港市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十分明显的。人均土地资源,人均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都较低,还有因人口的压力导致的大量的高坡度(25度以上)全垦(实施退耕还林以来严重情况有所减缓,但在低丘岗地区还是大量存在),森林覆盖率偏低,有林面积的林分结构以中幼林为主,林地植被群落向低级化演替,加上工业废水和石化农业导致的土壤和水污染(特别是郁江河段属自治区点名的邕郁左右四大污染河段之一)等等,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还有治安和民事纠纷的案件日益增多,这都表明目前的人口存量已经造成了与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状况。人口基数大,而目前要稳定低生育水平还存在较大的难度。二是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高,人口素质提高受阻。据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部门调查资料的反映,20**年,广西住院分娩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为21.57‰高出全国平均数8.73个千分点。贵港市近年出生婴儿缺陷的人数达2.33%,这对今后社会的统筹发展压力是可以预见的,优生优育的任务异常艰巨。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人口性别结构长期失云平衡。2**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1.24,高出全国平均数2.66个点,高出正常值14.24个点(全区20**—2**年平均二孩出和性别比为136,三年平均多孩出生性别比为170)。从“五普”资料反映,贵港市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32,已严重超出1**的警戒线。从理论上分析,这30%的人没有性生活幸福或家庭生活幸福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又据贵港市的抽样调查资料,在30—49岁的未婚群体中,男性占86.85%,是女性的6.6倍,在理论上来说,这意味着该年龄的未婚男人中有73.7%是可能娶不到老婆(当然这只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理论分析,实际上还可以通过与较低或高年龄段的未婚或丧偶女性的搭配,或通过与市外女性搭配解决婚姻问题)。四是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加速老龄化的挑战十分严峻。据“一普”资料,65岁以上的人口,广西为445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9.57%,贵港市为38.7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还略高于广西的平均数。即使以到达65岁才算是老年人,目前老年群体的人数仍以3.32%的速率增长,今后的老龄化还将加速,“未富先老“的社会压力对贵港市来说,是十分突出的;还有老年歧视主义的泛滥也是影响贵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此外,还有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问题,也就是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农业问题。贵港市处于低纬地区,大部分土地面积在北回归线以南,距海不远,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气候,一年的光热资源都很充沛,无霜期长达360天以上,完全可以实施全季候农业。但是太阳光照强烈。蒸发量大,尤其是主要农作物生长期的月份蒸降比多大于1,加上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水旱灾害十分频繁。贵港市的林果用地绝大部分没有喷淋设施,在全市19.59万公顷耕地中,有8万多公顷是没有灌溉设施的旱地或望天田,有5万多公顷是低于浔、郁大河的洪涝警戒水位以下。贵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受抗旱防洪设施不完善的制约之外,更严重的是石化农业的危害。早在10年前(1998年)我国专门召开过科学会议研究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作用,科学家提出了“化学定时炸弹”的说法,他们说认为,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土地的生长能力越来越低。土地容纳化学物质的能力是有一个限度的;当低于这个限度时,土地的生长能力下降,迫使农药、化肥施用量递增;当高于这个限度时,土地生长能力就会丧失,一旦土地生长能力丧失,“化学定时炸弹”就爆炸了,所以对化学物质的使用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科学界的共识,倡导了生态农业,广大农民也深深体会到“石化农业”的危害,但要在保证稳产省工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生态农业,谈何容易。

(三)资源、能源和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循环再生利用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地位,这些在贵港市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人均土地资源稀缺之外,矿产资源也相对贫乏。除了石灰石,锰、铅、锌等一些金属、非金属矿产品之外,其它矿产品大都稀缺。火电(贵港南方电厂建成投产,火电有所缓解)和许多企业的用煤,基本上靠外地调入,液化气和石油产品靠外地调入。贵港工业的行业结构只能以农产品加工、中草药加工和原料运输成本低廉的轻化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为辅,重化工业没有竞争优势。调整能源结构对贵港来说尤为迫切,除了加快水电资源(包括小微水电)开发之外,拓展生物技能源生产也相当重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技术模式的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地方国民经济体系,将是贵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不仅报章杂志电视互联网各媒体传播循环经济的理论文章迅速长温,而且从中央到各省、市、区都已把循环经济推向实践。广西区党委提出“建设生态广西”,就是其中之一。平果铝业对采空的废矿山进行回填复垦(回填复垦率达96%),广西中东部各县(市)全面推广恭城的“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利用链,就是很耀眼的例子。贵糖集团开拓多种副产品,对废料多重利用,也拉开了贵港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序幕。然而,要在全市全面推广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技术改造各产业,还直面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一要广泛深入地研发各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二要改革经济管理制度,如推行生态效益审计、绿色GDP统计(即扣除资源环境代价之后的GDP)、环境会计和建立废商品及包装物品回收机制等,以适应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是一个资源高浪费的国家,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现在是3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至80%;钢铁回收再利用,世界上达到70%,而我国只有46%;有色金属回用率,世界发达国家达70%,而我国只有30%;废纸回收利用,世界已达80%,而我国只有20%。总之,全面实施循环经济、真正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地方国民经济体系,确实任重道远。

(四)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发展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这两者都对我们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贵港市的“两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可以预见随着“两化”的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更强烈。工业化进程中的“三废”排放是直接挑战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的集体中排放明显超出周边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近年全国环境公报披露,我国烟尘排放量都在3000万吨以上,并继续呈递增态势;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排放也一直呈递增态势。我国属于世界人均水资源最为短缺的13个国家之一,可每年污水排放总量在600亿立方米以上,占水资源总量的2%以上,按目前的污水处理水平,要使水环境达到Ⅲ类标准,满足正常的水资源利用要求,则需用2万亿立方米的本底浓度为0的清洁水来稀释如此大量的污染物。而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河川径流量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1万亿立方米,这就注定了我国的污水排放不可能通过天然的水循环来自我净化,也就注定了我们要么就得严禁污水直接排放(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放或再利用),要么就得喝用污水过日。上海市每天有8000吨以上的粪便排进黄浦江,又从黄浦江抽取居民的饮用水,骄傲的上海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这可怕的循环中生活。

贵港市的水环境也不容乐观,从桂平城区经贵港至横县河段的郁江,与邕江、左江、右江一超被称为广西水污染最为严重的“四江”。2001年5月3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发[2001]41号文”专为这“四江”流域水质保护工作方案发了通知,该“通知”指出:据广西各地市环境监测站对全区24条主要河流,61个断面,枯、平、丰三个水期进行监测分析,有75%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沿江六地市排放的工业废水,COD(化管耗氧量)和悬浮物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0.6%、66.9%、50.0%,其中,郁江,邕江、右江是全区受污染最严重的三条河流。1999年春节期间,从桂平经贵港、南宁到百色田阳县城600多公里江河水质全线超标,达不到国家地面水Ⅲ类水质标准,有的江河段甚至为劣V类水质。部分河段水中氧含量约为零,鱼虾绝迹。1999年2月中旬和3月上旬,郁江贵港段及右江平果段发生两次严重的水质污染事故,沿江大量鱼虾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0万元以上,并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目前,偌大的一个拥有上百亿工业产值的贵港市和分别拥有10万、20万、30万常住人口的市(城)区,竟没有一个污水处理厂,三区两县市的许多工业园区企业的生产废水都是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有废矿山(场)的回填复垦、防治水土流失问题,诸如龙头山矿场、木圭矿场和众多的石灰石开采的采空石场,都应把回填复垦内化为采矿企业的成本,象平果铝业一样。总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贵港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问题之一,我们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背上让世人和子孙后代唾骂的“黑锅”。

(五)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公共管理能力问题。我国对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进展是比较大的,差不多全国都建立了推进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了行动计划。地方贯彻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立足长远,选谁切入点,也就是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公共管理要有所作为。就贵港市的实际情况,除了力实解决上述四个方面关键问题之外,还应在提高公共管理能力上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主导和规范工作:

第一,着力抓好法制、理政、规划、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要完善政绩考评体系和环境保护的问责制度,要制定结合地方实际特别是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的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公共管理的动力激励和责任约束。全市直接注入浔、黔(红水河)、郁大河的一级小支流有100多条,可创造条件,改革县(市、区)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按流域对可持续发展实行空间管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上讲,小流域治理和按流域进行管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第二,要在干部和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教育,包括家庭生态消费伦理的培育。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来关注长期利益,增强环保意识,重视人口与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培育正确的生活质量观。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贵港、桂平、平南三市(城)区近10万户居民,每年约倒掉食物约1万吨左右,可回收而没有回收的衣物和废弃用品约10万吨左右,这与波尔丁首倡的循环经济理论是公然相悖的(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地球就好比在太空中飞行的一艘宇宙飞船,必须依靠自有限的资源才能生存。如果对飞船有限的资源过度的索取,就会加速飞船的灭亡;反之,如果对飞船的资源加以循环利用,则会延长飞船的寿命。这就是有名的波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在抓好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的同时,应当运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引导绿色消费,建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2

BP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

BP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界定了明确含义:更新资产,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持续吸引新的员工;服务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用户、股东和社区对公司的信任与支持。

负责任的行为是公司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BP认为,公司负责任是公司为社会认可的基础,无论是公司能够控制的经营活动,还是不能控制但有影响力的活动,公司都必须负责任;公司负责任与确保股东回报是内在一致的,只有公司运营满足人类需求,才能为投资者创造利润;公司身为世界的一部分,要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BP要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公司和社会的人才成长。

BP价值观

核心理念是正直、诚信经营、尊重他人、追求共赢、服务人类进步;奉献产品和服务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为人们出行、取暖和照明提供便利;坚持尊重人权和保护环境。

品牌价值观:一是业绩为本,全球统一标准,包括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如环境、安全、用户和员工满意度等;二是创新,寻找新机会,实现新突破;三是进取,以亲和、公开的方式广泛听取顾客、社会和社区的建议,持续改进;四是绿色环保,承诺以积极、负责的态度使用资源,大力开发低碳排放能源。

集团价值观原则:一是健康、安全与环保。确保健康与安全,运营对环境负责任,发展不以环境为代价;二是员工和能力,包括员工技能、善待员工、员工期望、包容性、才能与多元化、薪酬;三是处理外部关系,包括互利共赢、社会影响、人权、透明度、政府关系和施加影响;四是业绩,包括守法与道德观、持续改进、内化目标、风险。

特别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在达成BP社会责任目标和落实价值观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BP期望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实现:公司运营对环境负责任,公司发展能够超越利用能源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公司与社会保持互惠共赢,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推动尊重人权。

BP 2005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框架

报告共四章,可划分为五个方面。概述,介绍BP公司的责任观,2005年公司社会责任的主要成就与挑战,能源产业背景以及公司业务和新技术发展概览;公司社会责任实践,具体阐述三方面内容:负责任的公司运营、公司与气候变化、公司与社会发展;公司社会责任业绩指标,包括五年的业绩指标数据和业绩指标数据的解读;报告编制方法和报告采用的国际组织标准,介绍了判定实质性问题的重要性矩阵工具,报告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UNGC)、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2)》和国际石油行业的报告编制指南,提供了BP社会责任指标与UNGC、 GRI指标的对比索引;安永事务所对报告的独立审验声明。

BP公司社会责任指标包括五方面:财务与运营,包括实物产量、销售收入、重置成本利润、税款、股息、员工报酬、供应商合同金额、因不合规或不道德行为中止合同数目等;安全与作业标准化;环境,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水排放、废料和环境与安全罚款等;员工,包括员工总数、性别、民族、员工热线案例等;社会捐助。

点评

BP 2005社会责任报告特点鲜明,重点突出。

一是报告取名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ility Report),明确阐述了BP对可持续的理解,提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对社会负责任,公司致力于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和服务环境可持续发展、员工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二是报告内容既突出行业特点,又充分反映国际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标准。BP2005年报告是公司第一次根据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协会/美国石油学会(IPIECA/API)指南编制的报告,采用了能源行业的关键业绩指标。同时报告详细阐述了对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的支持;对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2002)的11条原则的应用(透明度、包含性、清晰性、完整性、相关性、可持续发展、准确性、中立性、可比性、可验证性、时效性)以及与GRI核心指标的对比索引和说明。

三是报告充分反映了BP社会责任实践的重点。在负责任的公司运营中,报告强调了BP社会责任管理体制、机制和程序;利益相关方对话和参与;安全、环境和员工责任等内容。在BP与气候变化中,报告强调以可持续的方式生产能源,重点介绍了替代能源和可持续交通。在BP与社会发展中,除全面介绍BP对业务所在区域的政府、企业和社区的积极影响以外,还特别强调了教育和利用公司专长服务社会。报告特别指出教育是发展的关键,是BP社会责任框架内的一个核心内容。能源是帮助人们脱贫的重要因素,BP作为能源公司要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发展中和新兴国家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

四是报告十分重视外部机构对报告内容的独立审验与观察评价。安永事务所的特别观察贯穿报告始终。安永事务所按照《AA1000审验标准》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ISAE3000标准对报告进行了独立审验,审验声明篇幅很长,内容丰富,对报告的实质性、完整性和相关性发表了详细的意见。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3

中国的城市化目前无疑已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如何化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方案出台,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月17日,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CBCSD)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以“能源视角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探讨政府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缓解能源匮乏压力、协调经济社会关系,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为工商业在应对城市化挑战和机遇中应该承担的角色和未来的政策趋向,带来很多新的思考。

企业的作用

在新经济体增速放缓的环境下,改革和企业战略调整无疑是把握可持续发展新趋势的关键一步。战略调整作为企业发展的手段,应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一致;企业是否将承担社会责任融入战略调整中,无疑也是判断企业在新经济体增速放缓的环境下优胜劣汰的重要元素。

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原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王忠禹在致辞中表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发展中遇到的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种新的历史形势下,企业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制定并实施全面过硬的措施,将企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向深入。他认为,企业需要积极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拓展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优化投资机构,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可持续的城镇化

在城镇化的道路上,中国的邻居――日本和韩国都有很好的经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以这两个亚洲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道路为例表示,完整的城镇化过程应该包括人口转移、空间扩张、社会转型和角色转换。当前,中国城镇化过于追求“物质和技术”层面内容,而对城镇化中“人”自身的内容重视不够,这会导致资源环境代价昂贵等“城市病”出现。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看来,“技术手段”也是过去中国在可持续发展中强调的,但现在应更加重视制度设计。他提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思路,包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持以人为本、调整政府短期行为、改革投融资体制、调整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自CBCSD成立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成为国内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标志性报告会。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4

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才能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最近一段时间,我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在调研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当前广大群众对水利工作总体上比较认可,对水利长期以来保障、改善和服务民生所做的工作比较满意。但同时,也对水利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通过广泛调研和认真学习,我对破解水利发展难题,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一、现阶段水利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水利部门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发挥水利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全市水利事业呈现出思路不断完善、发展速度加快、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20xx年以来的5年间,全市累计争取重点水利工程59项,争取项目资金近11亿元。一大批利民惠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工业水利方面,建成太阳山刘家沟水库、金积供水工程、小河防洪工程,惠汉、唐西干渠“两两合并”工程,支持了工业发展。城市水利方面,开挖城市防洪排涝河道20.5公里,整治湖面水系21个,城市水面累计达到1.5万亩,建成黄河标准化堤防52公里。农村水利方面,近五年来灌区累计砌护渠道800多公里,各类渠道砌护率达29%,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全市中部干旱带110万亩节水补灌规划被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批复、逐步实施。民生水利方面,建成郝家台水库等8项防洪工程,治理河道156公里。累计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107处,55万群众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2.5万水库移民得到国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扶持。生态水利方面,累计建成各类水保骨干工程95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40平方公里,境内生态移民项目启动实施。

二、影响水利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虽然近年来水利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重新审示市情、水情,当前水利发展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造成的山川资源型、工程型、管理型缺水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是现阶段全市突出水情。全市水资源量少质差,年内分布不均。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00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77立方米,约为宁夏平均值的1/3,黄河流域的1/8,不足全国的1/28,耕地亩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20立方米,不足黄河流域的1/16,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年内降水量80%以上集中在6-9月,而且以暴雨形式出现,利用率较低。南部山区地下水矿化度高,开发利用难度大。受扬水工程限制全市相当一部分土地不能开发利用。黄河上游来水已经连续6年比多年平均来水量减少20%以上。灌区灌溉方式落后,纵水入沟、大水漫灌等浪费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资源型缺水、水利建设投资不足造成的工程型缺水、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滞后造成的管理型缺水是影响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性制约因素。

第二,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是制约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市是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核心地区,干旱带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2%,国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93毫米,为宁夏多年平均值的63%,全国平均值的1/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13毫米,是降水量的10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4%。脆弱的生态环境致使山区、川区频频遭受洪涝灾害袭击。20xx年以来,全市共发生各种局部洪涝灾害26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同时,由于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水污染日益严重,南干沟、清水沟等流域受到污染,部分地方抽取污水灌溉,粮食产量持续偏低而且直接威胁着群众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

第三,水利防灾减灾、群众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城乡环境改善等涉及民生的水利建设滞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障碍。黄河、苦水河、清水河等重点流域治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尤其是苦水河基本上仍属于游荡性河床,目前仍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目前灌区各类干渠砌护率仅为12%,农渠砌护率仅为2%。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间很长,老化失修严重,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有20%的工程已报废、失效,效益严重衰退。农村安全饮水方面,全市仍有35万农村人口存在水质性或缺水性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27万人属于水质性饮水不安全,8万人属于缺水性饮水不安全。水利建设滞后制约着小康社会建设。

第四,水利干部职工思想解放不彻底、改革创新精神不够,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和水利发展机制不活等问题是影响水利跨越式发展的突出因素。在水利发展进程中,部分干部仍然存在“按部就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发展意识不浓,责任意识不强,服务理念不新,创新观念滞后,工作中瞻前顾后、怕担责任,一定 程度上束缚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同时,全市水利工程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权责不明、机制不活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工程运行管护经费严重短缺,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管单位活力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水利科学发展的思路目标

新时期,破解水利突出问题、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市委、政府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水利发展,在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上下功夫,坚持六个围绕、实现六个突破,努力形成保障工业发展、支撑现代农业、服务城市建设、加强生态治理、解决民生问题的水利发展格局。

(一)工业水利要围绕“两城五园”,在供水服务和保障安全方面实现新突破。围绕“两城五园”扩容升级,为工业发展提供水利服务。进一步完善太阳山供水工程、金积供水工程,提高供水保证率,确保工业项目建设用水。协调做好太阳山开发区、金积工业园区生态工程的蓄水。尽快完善太阳山开发区防洪体系,保障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防洪安全。

(二)农村水利要围绕“两个率先”、“十大基地”,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实现新突破。实行分区治水思路,引黄灌区坚持“节水、挖潜”,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保障川区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扬黄灌区围绕“调整、高效”,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施扁担沟扬水泵站改造工程、中部干旱带节水补灌工程。中部干旱带围绕“水源、特色”,增加补灌面积、改革灌溉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加快生态移民,在山区率先建成节水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区。

(三)城市水利要围绕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在推进城市建设进程方面实现新突破。围绕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做好“水系活城”大文章。黄河东岸充分挖掘现有湖泊和湿地资源,完善城市水系,形成“一环五湖”(即环城水系、东、西、南、北、中五湖)城市水系新格局。黄河西岸依托标准化堤防建设和罗家河等水系整治,巧借河渠水面的自然风光,力求将各条水系和标准化堤防两侧建成观光风景带。把黄河**段两岸69公里河堤建设成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经济命脉线、生态景观线、特色城市线、黄河文化展示线,全力打造黄河金岸。

(四)生态水利要围绕水土流失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实现新突破。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全力实施淤地坝坝系工程,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水保骨干工程建设力度。引黄灌区和扬黄灌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大重点山洪沟道水土流失治理。实现全市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目标。同时,以盐环定扬水、红寺堡扬水等为水源,实施境内生态移民,破解贫困和发展困局,使中部干旱带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五)民生水利要围绕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在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目前全市仍有39%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加大力度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计划到20xx年,基本上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同时,下大力气整治黄河、苦水河等流域,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落实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群众切身利益。

(六)水利建设要围绕实施两大任务,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方面实现新突破。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突出抓项目”的年度工作主题,坚持把“两大任务”贯穿于五大水利建设之中,抓好已申报项目的批复工作、新增项目的编报工作和已立项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第一季度市水务局共争取项目资金1.72亿,开工建设项目6个。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充实项目储备库,争取更多的项目落户**。

四、实现水利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

当前,实现水利的科学发展,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思维、科学发展,大兴水利、惠及民生,进一步创新治水实践,凝聚发展力量,狠抓工作落实,做到六个进一步。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认真审示全市水利建设与兄弟市县、周边省区的差距,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围绕市委、政府确定的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争先服务,率先发展。同时,要牢固树立项目带动意识,抓住国家新一轮水利建设的机遇,在解放思想中创造机遇,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引导全体干部职工以时不我待、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人人思发展,个个比贡献,全面服务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进一步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重点水利工程的带动作用,实施一批影响大、范围广、群众切实受益的水利工程。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马莲渠、波浪渠改造工程。启动实施扁担沟中型扬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部干旱带110万亩节水补灌工程。实施王家坟沟导洪工程、苏尖山防洪工程、小河防洪工程,完善太阳山开发区防洪体系。实施完成黄河**市段标准化堤防改扩建工程,做好堤防两侧湿地整治。实施同心县清水河二期整治工程和山区淤地坝坝系工程。启动实施苦水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和利通区南干沟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同心东部扩建、利通区孙家滩等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同心县罗山东坡、下马关生态移民项目。

(三)进一步加强水利改革创新。一是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编制完善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分片推进,逐步实施,在声势、规模、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用3-5年时间完成全市基本农田整治。二是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明确管理权限,建立经费补贴机制和水价调整机制,全面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制定《**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加大节水型社会载体及相关标准建设,大力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应对日趋紧张的缺水局面。

(四)进一步加强水利项目工作。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充分挖掘项目、全力争取项目,重点抓好三个环节,超额完成两大任务。一是狠抓项目编报环节。充分研究中央、自治区各类项目政策,从政策中捕捉信息、挖掘项目、迅速编报,争取工作主动性。二是狠抓项目争取环节。发扬钉子精神,安排专人紧盯落实。动用各种关系和资源,从申报、审查、审批、立项等各个环节紧盯不放、跟踪落实。三是狠抓部门协调环节。加强与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互通信息、争取支持,简化项目申报程序、加快项目申报速度。

(五)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水力度。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凌防汛抗旱责任制,修订防汛抗旱预案,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大城市水资源保护区管理,严格查处污染水源的违法行为。认真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依法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强化工程建设“四制”和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市河道采砂管理暂行办法》,制订出台《清宁河管理办法》、《**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加强涉水事务管理。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5

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是一个约略概括的名称,涵盖各种描述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报告,譬如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三重底线报告。企业和公益组织编制此类报告,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普遍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CSR在我国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题,企业界也开始积极回应。过去五年间,随着国资委、沪深证券交易所相继出台“企业社会责任指引”,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提供可持续发展报告,CSR报告从数十份起步,大幅度增加到数百近千份。

任何对外公开披露的报告,基本功能都在于披露和传导信息。基本问题是:传导什么信息?信息质量如何?信息价值和社会反应如何?具有信息价值吗?

仔细阅读多家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普遍有以下特点:报告书篇幅差异很大,多的近百页,少的十几页;内容方面,定性文字叙述和彩色图片多,数据和定量分析少;大多数报告缺少第三方提供的独立鉴证意见。

任何报告的信息质量,都取决于两个关键指标:效度和信度。前者关系到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后者关系到信息的可信赖程度。

效度指信息的相关性,体现为所披露信息内容的实质化和规范化。迄今,即使在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仍然缺乏比较严格的规范。可以说,由于报告所传递信息的实质性、规范性不够,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难以相互比较的“橱窗秀Window Show”。

信度指信息的可靠性,通过第三方独立鉴证予以保障。鉴证的目的,在于缩小报告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任差距”(Creditability Gap),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公信力。而缺少第三方鉴证意见的社会责任报告,其可信度和公信力一定会受到质疑。当然,进一步还有什么样的第三方才具备出具鉴证意见的资格问题。

在全世界范围内,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距离成熟还比较遥远,说尚在进展中。总体上讲,报告的信息价值有限,行为规范有待于建立,改进空间很大。

对于报告内容的规范化,国际上已经有“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G4)”,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ISO26000框架。对于第三方独立鉴证,国际上也已经开始建立专业标准。应该说,由于公众对于报告信息质量的关注,正在推动着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报告,朝着规范化和独立鉴证发展。

在这个领域,中国并不比欧美社会落后很多,“中国绿公司百强”企业完全有可能不差于著名跨国公司,甚至于做得更好。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6

一、上海公墓业绿色生态建设已取得重大成绩

上海原本也是一个以遗体葬为主的城市,公墓的布局也不适应城市的发展。解放初期公墓达110处之多,大小不一,大的有二百多亩,小的仅十来亩,有不少地处中心城区(详见《上海殡葬年鉴》2006年卷)。解放后对公墓进行了整顿,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的公墓格局,现有公墓43家,平均墓地面积在150亩左右。

上海率先实现了100%的火化率(除特许外),与此同时,公墓也实现了从遗体葬到骨灰葬的转变,满足了公众“死有所葬”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公墓业开始导入市场机制,出现了由福利性向经营性的转变。近年来,随着郊区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级公益性墓地大量迁入经营性公墓,使经营性公墓的入葬率达75%左右,形成了以经营性公墓为主的格局。同时,经营性公墓的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平均绿地面积超过40%,绿荫覆盖面积达60%以上。全市43家公墓中,已有18家评为绿化先进单位,已有6家被评为花园单位,成为所在地区的生态建设中的“绿肺”,为上海“园林城市”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葬式的多样化成为生态公墓建设的一个亮点。上海各个公墓都具有节地特征的葬式供公众选择,树葬、花坛葬、室内葬、壁葬等节地葬式已成为常见的节地葬,1平方米以下的小墓穴(双穴)受到欢迎。由遗体葬到骨灰葬,从3平方米墓穴(双穴)向低平方葬式的发展有效地节约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累计共节约土地6000亩。

上海濒临大海。海葬成为上海殡葬业生态化建设中的一个特点。上海由保存遗体向不保存遗体(保存骨灰)的转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实现了100%遗体火化之后,又向我们提出了骨灰的保存模式问题。十分显然,从生态化的要求来看,不保存骨灰是最为节约土地的一种骨灰处置模式。在上海,不保存骨灰的处置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深埋,一种是骨灰撒海。上海市民政局竭力倡导骨灰撒海的不保存骨灰的模式,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进行公司化运作;使撒海数有逐年增长趋势。截止2006年底,骨灰撒海活动已相继进行了100批次。2006年实行海葬的有1615具,比2005年上升了8.75%,约占当年亡口总数的1.4%。当年节约的土地,按机会成本的理论,以保存期70年计,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贵的,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取得海葬量逐年增长的态势,为上海的生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人文生态:上海公墓业发展的新目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建设,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上海公墓业的发展来说,在绿色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向人文生态方向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对于公墓,在公众习俗文化中,仍将其视作为“不祥之地”。公墓的绿色生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偏见。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在公墓以及它的周边,存在一个被称之为“负魅场”的空间,有着一种“吓咾咾”的心理感受。

这种感受,源自于传统文化。要从根本上消除“负魅场”,必须从习俗文化上来一个根本的改造,在更深层次上变革民族观念。有学者认为,这种状况,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将存在。

但是,作为公墓业,则不因此而懈怠,要尽快从“自我做起”。绿色生态建设的加快将对减少“负魅场”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必须积极推进人文生态建设,以进一步消减公墓的负面影响。

公墓的人文生态建设首先要进行公墓功能的重新定位。按传统的观点,公墓是安葬遗体或遗骨的地方。“死有所葬”是基本人权之一。建设公墓以确保公众死后有安葬的地方,这对确保“死有所葬”的人权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我国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

绿色生态公墓的建设将“死有所葬”提高到新的水平上。人们已经认识到,不仅有一块土地可以确保“入葬”,而且,这块土地处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美好环境之中。公墓,犹如传说中的“天堂美景”,从而使“死有所葬”提升到了“死优所葬”的层次上。民政部对公墓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人的“死有所葬”正快速地向着“死优所葬”的方向推进。

“死优所葬”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公墓的功能定位由遗体或骨灰的保存转变为绿地、绿肺,是“死优所葬”的第一阶段;由一般的绿地、绿肺向着具有公园功能的方向转变,是“死优所葬”的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向“人生文化纪念园”提升。

作为公墓发展第三阶段的“人生文化纪念园”,从功能上来说,不仅具有第一、第二阶段的功能,而且具有保存和传承人生文化的功能。人生文化纪念园将使公墓由“骨灰密集地”蜕变为“人生文化密集地”,从而使公墓的“负魅场”大大地消减,为在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传统观念创造了有利条件。,公墓,将从人们“躲之不及”之地逐渐转变为胜地、宝地、圣地。公墓的周边也将成为百业发展旺地。

人是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故事,这是最可宝贵的。人的一生,不仅通过DNA,而且通过人生的文化精华传承给下一代。一个民族是由亿万个个体组成的。如离开了公众的每一个人,民族也就成了空洞的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始终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亿万人民群众理应通过一种形式,将自己用一生的心血的创造的文化历史保存下来。公墓,在保存人的遗体、骨灰的同时,要努力地扩展功能,将保存人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而使公墓逐渐演变为人生文化纪念园,这又将进一步使公墓的绿色生态、人文生态融汇于一地,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协调一致。

三、扎实工作,努力在公墓建设中把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公墓建设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胡总书记的指示,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公墓由绿色生态向人文生态的提升,使公墓的生态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为深化殡葬改革扫清道路。我们认为,人文生态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公墓业发展中的人文生态,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死后究竟保存什么”的问题。当我们仍停留在“保存遗体”阶段,那末,遗体所占的土地就要几倍、乃至十几倍于“保存骨灰”所占土地;当我们用“保存人生文化”去一步步地取代“保存骨灰”的时候,我们则将会带来更多的土地的节约,从而使绿色生态的建设有了更多的土地基础。

公墓的现有形态具有过渡的特征。绿色生态的建设将使公墓的传统形态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人文生态的建设将在此基础上使公墓的传统特征产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场变革,必须以观念变革为先导,使公众在观念上把注意力由保存骨灰转变到保存人生文化上来,不然的话,公墓业生态建设的高水平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为有效推进公墓生态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我们认为,这一方面,要努力把骨灰葬的墓穴占地面积切实地降下来,全力推广小于1平方米的节地葬式,推广花坛葬等节地葬式,夯实公墓绿色生态的物质基础;大力提倡海葬,提高海葬的补贴力度,强化宣传工作,提高公墓对海葬的知晓度,使海葬率持续上升。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7

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现状

1989年挪威Norsk Hydro公司的企业环境报告是世界上最早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至2008年5月,全世界超过4300家公司了16800份以上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已成为世界潮流。在我国,随着科学发展观、绿色GDP、清洁生产等意识的深入,作为企业履行责任的一种积极表现,可持续发展报告近几年不断升温。2006 年前报告数量一直在低位徘徊,此后井喷式增长。2008 年工商银行、南方电网、南方航空等第一次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石油等已经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了。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分别在2000年、2002年、2006年和2014年了四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环境业绩作为“三重底线”之一,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三大主要内容之一。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报告采用了GRI指南进行编写,并将其作为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

GRI 2014年版指南指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报告质量的六项原则:平衡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可靠性。下文从这6个原则出发对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进行分析。

(一)平衡性方面――报喜不报忧

中国企业对环境信息的选择性披露痕迹较重,“报喜不报忧”现象较突出,部分企业过多披露正面和积极的信息,如生产事故下降、废水排放量减少、环保设备投入等,缺少对潜在负面影响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流于形式,成为一种广告和公关手段,大大削弱了信息可信度。其实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负责任的公司应该坦承而不是回避。例如,壳牌中国在2005年报告中承认2004年发生4起死亡事故,BP石油公司在2006年报告中披露了公司2005年在美国德克萨斯的爆炸事故,这些公司主动地坦承不足反而容易获得谅解和信任。

(二)可比性方面――环境信息披露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

中国企业的大部分报告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只是简单拷贝国外企业的报告,可比性较差。目前,国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标准较多,部分企业参照了全球契约十项原则,较多企业参考GRI指南,日资企业大部分依据的是日本环境省制定的《环境报告指南》和《环境会计指南》;中央企业多参考2008年1月《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深交所上市公司参考2006年9月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另外,也有企业参考行业指南,譬如《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林产业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写指南》等。标准不统一导致报告可比性不足,影响了企业间环境信息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三)准确性方面――定性描述多,缺少有说服力的案例和定量信息

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关环境的定量信息除污染物排放指标外,较少有其他指标,更多的是定性描述。有些报告充斥着各种口号式的内容,缺乏详细深入的描述;有些报告缺乏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有些报告行文宽泛、流于形式,未能结合企业及行业特征来分析环境问题。这些报告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研究显示,上市公司报告中,关键定量指标平均披露个数不足2个,56%的公司没有披露任何关键定量指标。再以环境类指标为例,不足1%的上市公司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耗水量指标。

(四)时效性方面――各年内容重复较多

时效性是指报告应定期适时公布以便信息用户做出决策。从报告期看,招商银行的第一份报告涵盖了从1987年到2007年共20年的信息;中化化肥则涵盖了2007年之前的所有相关内容。从第二份报告后,多数企业一年一次,少数企业两年一次,如大众汽车公司。总体看,报告所披露的环境信息还算及时,但各年内容重复较多,有的过于宽泛,似乎放进哪一年度的报告都可以。如果未指定报告年度,内容上根本看不出报告期。还有很多报告中都有“明年我们会在环保上投入更多”的履责计划,实际上是无效的。

(五)清晰性方面――简明易懂不够

目前,多数中国企业的报告注重整体设计,图文并茂,有些报告还以专栏形式介绍环境信息的相关知识,在增强报告可读性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报告缺少必要的图表对环境信息中的大量数据进行列示,不便阅读。部分报告看起来像“公文报告”,降低了用户的阅读兴趣。

(六)可靠性方面――缺少第三方审计

提高报告可靠性的常见方法是聘请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如果一个报告没有审验的话,就只是一本企业的宣传册,而不是报告了。毕马威2005年的调查显示,全球250强和各国100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附有独立审核报告的比例分别达到30%和33%,其中,近60%是由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核。在我国,由第三方机构独立审验的报告数量虽逐年在递增,但与国际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

(一)正反两方面的信息

企业报告要遵循平衡原则,及时披露负面信息及相关的整治处理成效,如附近居民的投诉次数,环保局的罚款数,污染物排放超标数等。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8年5月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自2009年末起,一部分企业开始实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制度,承诺公开环境信息,包括公开因环境违法违规被环保部门调查,以及受到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的信息。

(二)建立相对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

1997年成立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是可持续发展报告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机构,目的是在全球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并推广全球适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指南,帮助企业更好地披露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取得的业绩,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质量。笔者建议中国企业适应世界潮流,以GRI 2014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作为主要的报告标准。

(三)规范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

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推荐采用资源消耗、废弃物产出和污染物排放等共10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环境业绩,为世界各国的企业广泛采用。在此基础上,国内理论界要加大对环境业绩考核的研究力度,要结合不同行业企业的实际,加强对企业环境业绩考核内容和体系的研究,才能在实务上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这项工作制度。

为了解决各年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重复问题,2008年《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提出了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法:把报告内容分为常项和变动项,对常项部分不要求企业每年重复报告,而对变动项部分则每次都必须报告。这种方法能否奏效,还有待探讨。

(四)采用简明易懂的格式,如案例、图表和数据等

案例的大量应用能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图表使报告更具清晰性和直观性,数据使用则避免了报告的空洞,更有说服力。例如,壳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列示了岳阳煤气化项目和南海石化项目,并附加了三个小的案例,值得借鉴。类似的,中国远洋、中国移动、宝钢股份等在定量信息披露上表现突出,虽然这些公司的数量有限,但它们已经能够准确地识别关键的定量指标,并采用国际标准对数据进行披露,大大增加了横向和纵向上的可比性。

在语言版本问题上,有必要时应同时中文和英文版本,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一些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应同时推出繁体中文版,以符合香港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要求。

(五)加强第三方审验

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精通环境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对环境信息进行专业审计,并出具专业的环境审计报告。另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担保约定国际标准(ISAE 3000)和社会与道德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是国际上两个比较重要的第三方审计认证指南工具,我国应考虑符合国际相关的认证标准。

现在我国会计界对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关注较少,2014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G4报告指南已公布,笔者认为由于财会人员天生对报告比较熟悉,理应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8

一、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意识

一要深刻认识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不仅是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目前,我国林业正在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发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我县有林地面积241万亩,森林资源的总量仍显不足,整体绿化水平不高,林分质量较差,森林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各级乡镇和有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关系,强化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意识。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切实把我县森林资源管理好、保护好。

二、强化林木采伐管理

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凭证采伐制度,切实加强林木采伐管理限额采伐、凭证采伐是森林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切实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我们必须实行天然森禁伐,禁止木炭生产。除修建公路、架设电力线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必须采伐天然林以外,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为鼓励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调动全社会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工造林进行抚育采伐、适当间伐和主伐更新,但人工林的采伐总量不得突破森林采伐限额和市下达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采伐林木,都必须按程序到县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即:采伐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村委会、乡政府同意并签署意见后,报县林业主管部门。由县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林政人员现场调查设计,提出采伐意见,报经批准后,才能签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经公示后方可采伐。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采伐监督管理,签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时,乡镇林业工作部门和有关责任人要与县林业主管部门签订监督责任书,明确监督责任,强化采伐监督。林木采伐结束,县林业部门组织专人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真正做到伐前有调查,伐中有监督,伐后有验收。对无证采伐、超证采伐或采伐后不按时更新新造林的,要按照《森林法》有关规定坚决一查到底,严厉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三、强化木材流通管理

规范木材流通秩序实行木材凭证经营(加工)、凭证运输是森林法规定的又一重要制度,是控制森林采伐总量、监督木材生产计划执行的有效措施,是防止乱砍滥伐、制止非法来源木材进入流通的重要手段森,要坚持杜绝无证经营加工木材。凡在我县境内经营、销售、加工木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定到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要严格控制林区经营加工场点设置,按照各林区森林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批准设置经营加工场点。严禁经营单位和个人收购加工没有木材采伐许可证或者其它无合法来源证明的木材,要认真开展经营加工场点清理。林政执法人员要搞好木材集散地、木材市场、木材经营加工单位、建筑工地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和打击无证采伐、收购、运输销售木材的违法犯罪活动。要把好木材运输关口,严禁无证运输木材。凡在我县境内运出或运入非国家统一调拨木材的,必须持有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木材运输证。木材检查站、林政稽查队要认真履行木材运输监督检查职责,依法行政,秉公办事,文明执勤,对违法运输木材、野生动植物、松香等林产品依法严肃处理,做出的行政处罚不得避重就轻,以言代法,不得只顾部门利益而放松管理。对违法买卖、伪造涂改木材运输证的一经发现,一查到底,并移交司法机关。

四、强化征占用林地管理

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林地行为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实行更加严格的林地管理制度,是由我县的县情和林地管理现状决定的。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林地非法流失,杜绝乱开滥垦,乱侵滥占林地的现象的发生。确保我

县林地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实行严格的林地审核和补偿制度,是依法保护林地资源,严格林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措施。按照森林法等法律的规定,因勘查、建设、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需要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用地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预交森林植被恢复费,领取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用地单位凭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占用或者征用林地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开展一次征占用林地全面清理,对非法进行林地出让,造成林地流失的要依法从严查处。五、强化树木采挖管理

近年来,一些单位或个人受高额利润的驱使,偷采盗挖奇花异草,乱收乱购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如任其泛滥,势必造成我县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为此,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有关部门要从保护我县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加强对树木采挖的管理,对林区的大树和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编号拍照建档。对确需采挖野生树木,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严格林木采伐申报程序,上报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实行凭证采挖。对不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擅自采挖,经营(加工)运输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查处。要组织力量对全县大树移栽和经营圃地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坚决打击乱采滥挖野生树木和各种野生花草的行为,积极保护和改善动物栖息地,禁止破坏野生动物繁衍场所和生存条件,禁止捕猎食用野生动物,禁止用野生动物作菜谱招徕顾客,禁止出售收购偷盗野生动物。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9

一、烤烟生产环境得天独厚

xx县海拔高度在839-3919米之间,境内属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全县地势北高南低,气温、日照、降雨等自然条件有利于烤烟生长。全县烤烟大田烟叶成熟期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除海拔超过20xx米的少数地区外,其余地区气温均属烤烟生长最适宜区。全年降雨量960-1130毫米,年均日照2388小时。1986年,《全国烟草种植规划研究报告》称:“xx属(VI)西南部烟区,(VII)滇西山地烤烟晒烟区”;《四川省烤烟种植区划研究报告》指出:“xx属西南横断山(凉山)亚热带烤烟最适宜区”。1987年,世界著名烟草专家、美籍华人左天觉博士到xx考察,确定了xx属于云南清香型优质烟区。1987年,中国烟草学会以洪琪琨教授为团长的专家考察团,对xx的土壤和气候进行考察后,论证了xx属云南型优质烟区。

二、烤烟生产经验系统丰富

xx县烤烟生产历史悠久,民国36年(1947年),已有人种植烤烟,并开办了华康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烤烟销往云南昆明。1997年,全县种植烤烟20万亩,总产烟叶53.65万担,总产值达2.53亿元,地方特产税收入达6893万元,出现了种烟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年。20xx年,全县种植烤烟15.58万亩,烟叶收购46.7万担,各项税收8000万元以上,收益创历史新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xx县总结出了一整套烤烟种植生产技术。选种方面,根据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土壤性质,全县选用红花大金元、云烟85和云烟87作为基本品种,并统一由厂家消毒包衣加工和供种。育苗方面,根据不同的区域气候采用不同的育苗时间;育苗方法上由一般播撒发展到营养袋育苗、工厂化育苗和漂浮育苗。移栽方面,总结出了不同地区移栽的具体时间、完成时限,移栽的深浅、定根水浇灌要求及地膜覆盖等。施肥方面,总结出烟苗生长过程中施肥的原则、要求和方法。田间管理方面,提出了科学可行的管理要求、方法和标准留叶数,规范了常见病防治方法。采收和烘烤方面,提出最佳成熟度和采摘时期、标准化烤房建造和“三段式”烘烤技术。

三、烤烟生产基础坚实牢固

烟水配套工程日趋完善。全县现有水利工程2880处,总引蓄水1.4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13万亩,其中田14.85万亩。1988年以来,为了解决烤烟移栽期少雨抗旱问题,烟区开展了水浇地地下微水池工程建设,到20xx年,共建成微水池15.2万口,可蓄水365万立方米,基本上保证了烤烟小苗的抗旱问题。烤烟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按照提升烟叶质量的总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双控”政策,建设优质烟叶基地15万亩、国家替代进口烟叶和精细化科技示范园地5000亩、省“金攀西”优质烟叶项目50000亩。形成烤烟生产配套体系。全县现有烤房42500座,其中标准化烤房320xx座;有烟叶收购站6个,点73个,其标准化烟站1个,标准化烟点30个;防雹点37个,“37”高炮17门。

四、烤烟生产形成产业规模

xx县种烟区域已遍及全县43个乡镇,年种烟面积稳定在13-15万亩,年产烟叶38-45万担,烟农年收入1.5-2亿元,年税收达6000-8000万元,烤烟生产已经成为xx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已建成的四川省三益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69亿元,年加工烟叶60万担,公司的生产主要以xx烟叶为加工原料,有效地解决了xx烟叶的存储和销售问题。在烟农队伍、烟技员队伍、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已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并基本上掌握了优质烟叶生产经营的方法。全县种烟区有劳动力19.5万人,种烟积极性高,并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全县有烟技员444人,有农技员近200人;县烟草专卖局设置有烤烟生产技术科,各烟站下设烤烟技术推广站,并配备有较充足的技术人员;县烟草学会有会员300人,有乡村级烟草协会45个,会员2500人。

五、烟叶经营市场优势明显

xx烟叶的需求定位为主料烟,评吸认为:“香气质为较好-好,以清香型为主,香气量较足,刺激性较小,杂气较轻,余味舒适,烟气浓度和劲头适中,烟叶燃烧性较好,灰色灰白-白”。xx是全省优质烟叶生产第一大县,被国家列为“全国优质烟基地”、“全国优质烟叶储备基地”、“全国十大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还被确立为“金攀西”优质烟叶开发项目的主产县。20xx年,在全国烟叶样品检测中,评吸得分在85分以上的有5个样品,其中xx占3个,得分最高的为xx样品(87分);80-85的有39个样品,其中xx占22个;唯一一个达到清香型偏中间型烟叶标准的样品就是xx烟叶。近年来,凭着优良的质量和良好的服务,xx烟叶已进入上海、武汉、常德、兰州、青岛、石家庄、成都、什仿等国内大中型烟厂,打通了市场销售渠道,现在能做到当年烟叶当年销售完毕,实现零库存。

六、突破产业发展临界点,争创全国烤烟第一县

xx烤烟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xx烤烟生产的硬件设施还比较薄弱,抗灾能力差,加之受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烟叶质量与发达国家乃至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为此,xx烟草生产经营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在科技上求突破,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突破产业发展临界点,争创全国烤烟第一县。

(一)调整生产布局,改善烤烟发展环境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烤烟。根据气温和土壤特性,把烤烟种植生产向最适宜区、向好田好地、向大户能手转移;在分配生产计划时,重点向产量高、质量优、效益好的地区转移。二是坚持烟田和烟地轮作。采取对烟田和烟地进行轮作或者休耕的措施,以保护土壤和减少病虫害。轮作要做到:旱地隔两年才能种一季烟,水田一年种一季烟,轮作时要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至于部分地区由于耕地较少,不具备轮作条件的,则应采取客土、小春作物轮换、水旱轮作等措施。三是加强土壤改良。对酸性土壤,采用石灰和秸秆还田(地)来调整土壤酸碱度;合理施用油枯、圈肥和猪牛羊粪等有机肥;通过换土来改变土壤质地;对坡地进行“坡改梯”和“薄改厚”。四是加强水利建设。要因地制宜修建小型水库或“山湾塘”;对集中成片的烟田和烟地则修较大的蓄水池,抽水蓄水以备浇灌用;坡烟地则修地下“微水池”,使之达到一亩多池。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烟叶科技含量

一是提高烟农文化素质。编一些有关烟叶生产经营的科技书籍无偿地发给烟农;办一些有关烤烟生产种植、烘烤知识的培训班;组织部分烟农到外地或者本地搞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特别要向烟农传授有关施肥配方、病虫害防治、烘烤技术等知识。二是提高现有烟技员的水平和增加烟技员的数量。就烟技员的数量来说,烟草部门所配备的烟技员与种烟的面积不成比例,应增大投入,按一定比例配备。另外,应强化现有烟技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知识不够全面和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革新。要积极研究烤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制造适宜当地生产种植的种子、研究适宜当地生产种植的生产方式、研究土壤的改良措施、研究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运用,推进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革新烘烤技术,提高烟叶产出质量

一是要解决“种出了好烟,烤不出好烟”问题。要加快烤房建设力度,逐步完善标准化烤房建设和对原有旧烤房的的改造;要积极开展对堆积式烤房、散叶式烤房建造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要制定配套的烘烤工艺技术,彻底改变落后的烘烤观念和陈旧的烘烤技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烟叶烘烤专业技术队伍,在烟叶烘烤期间,技术人员要逐户对烟叶烘烤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使烟农烤出好烟。二是要妥善处理好购销矛盾。要突出解决“种、烤出了好烟,卖不到好价钱”的老大难问题。要充分发挥烟草协会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协会负责组织会员生产烤烟,重点解决生产技术服务问题,并负责指导烟农分级扎把,实施烟叶预检,带领烟农交烟。要招聘以村社干部为主的烟叶预检员,实行入户指导烟农分级扎把、预检烟叶。烟草收购部门要规范收购程序,严肃收购纪律,杜绝违规收购现象发生。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报告 重污染行业 社会责任 中外比较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我国披露上市公司的环境报告当前主要通过三种载体:一是依据沪、深两市交易所《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社科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以下简称《中》)的规范自愿披露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二是依据环保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的规范强制16类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环境报告。三是依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规范自愿披露的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许一青,张长江,2014)。丁相安,张巧良,孙蕊娟指出GRI于2000年了第一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1),随后在2002年、2006年、2011年和2013年分别了G2、G3、G3.1和G4,这使得GRI更加完善。

Dawkins和Ngunjiri(2008)对比了南非100家企业与福布斯前100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分析发现总体上南非的企业要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频率上更高。国内学者张长江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某些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及其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研究,其环境绩效指标体系来自《中》。刘莎对中美不同资本市场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评价和比较,其对报告的评分体系主要以G3.1为基础设计,进行分析对比。基于可持续发展报告载体的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相对缺乏,且规范标准相对缺乏,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

(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选择标准

可持续发展报告因为具有自愿性,所以并没有像会计标准一样的准则制定规范。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基础制定比较晚,当前较常采用的标准包括《中》等。

G4继承GRI一贯的多方利益原则。G4涵盖了企业、劳工、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与资本市场等,以确保能够符合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期待和利益,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利益群体。G4中常规标准披露部分包括:战略分析、机构概况、确定实际性方面及界限、利益相关者、报告概况、治理、道德和诚信。G4中分类标准披露部分包括: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和经济绩效指标。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选择标准的对比

中外两份指南虽在整体内容划分上各有其特色,但其实质是相互重叠的,经过对比发现报告的开篇所需披露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有;企业简介(机构概况)、报告规范(报告概况)、高管致辞(机构最高决策者声明)、绩效对比等。

《中》以中国大型企业CSR报告为出发点,提供其简便性,以此鼓励更多企业来积极地进行环境绩效的披露。而G4则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点关注报告的实质性,编制要求较高,数据性强。上交所与深交所的社会责任指引则分别根据《中》有所增加,其中心思想仍是鼓励企业对环境绩效的披露,而忽略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尽管GRI已经开始针对不同产业部门推出G3.1的辅助指引,但原则上G3.1仍是一套缺乏弹性的指南。G4在上述规则中有了更新的改进,不再要求企业对所列示的指标进行逐一的披露,而是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完善的披露。G4也建议企业针对重要的社会、环境、经济议题进行分析,确定哪些议题对企业而言最相关,此举将使得报告方和报告读者群专注于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等那些他们真正希望了解的方面。这也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报告更具有战略性、侧重性、弹性和可信性。

三、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内容比较

本文重点在于重污染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问题的调查,未考虑上市公司所处经营环境影响,因此,把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重污染行业的国内公司的对外报告与对内201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样本的调查范围,然后共选取8个上市公司的近几年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比较对比综合,建立统一的评分标准。~交所选取中国石油(PTR)、中国石化(SNP)、华能国际(HNP)、广深铁路(GSH)、中国铝业(ACH)等8个可持续发展报告分析样本。

针对于中美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规定的不同点,建立评分体系,创造尽量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在这一点上借鉴了刘莎(2013)的评分系统对新的G4进行了指标统计。本文借鉴的分析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评分表共涉及G4分类标准的三大项和常规标准披露的七大类项目,包含10类指标,即战略与分析,机构概况,确定实质性方面及界限,利益相关者,报告概况,治理,道德和诚信,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经济绩效指标等各项指标合计92项评分细则。细则是通过阅读每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对照以上92项评分细则,根据其内容进行评分;对于每―项细则,若报告中详细披露计2分,简单披露计1分,未披露计0分;将各项分数加总后得到此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最终评分(刘莎,2013)。如表1,不同公司和不同指标在两个交易所的得分情况比较如图1所示。

按照以上的评分规则,对纽交所、上交所的8个样本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详细评分,由于篇幅问题,不再一一说明,以下将对披露内容的分析对比的异同点进行阐述。

(一)相同点

第一,对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业绩指标在中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均进行了披露。各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在经济绩效下的直接经济绩效、市场形象和间接经济影响的披露状况上基本一致;第二,“机构概况”类别的披露状况在中美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差别不大。样本中可持续发展报告基本都披露了公司简介及可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各项奖励,但是报告期内组织规模、结构或者所有权方面的重大改变并未披露;第三,中美交易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产品责任”的披露状况几乎一致。

(二)不同点的对比

第一,与纽交所4.4相对高分相比,企业在国内交易所中的可持续报告对“战略及分析”的披露仅为0.6。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都采用了“董事长致辞”来进行分析,并且以上两个细项分别囊括,在国内的8份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此很少有披露;第二,国内证券交易所的可持续报告对“环境指标”的披露仅占纽交所的43%。对环境的披露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披露的核心部分,然而来自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能源的使用状况披露仅为1.2,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一般会使用数据披露能源的使用情况,而国内仅仅提及“降低能耗”等类似文字描述,空洞且无专业性可言;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企业的总用水量以及回收和再利用水资源的总量则采用数字计量,而国内的用“节约用水”等模糊性词语;纽交所8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60%以上的报告披露了生物多样性,而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仅有1份对此进行了简单披露;对于废气、污水和废弃物的披露,纽交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温室气体、氮硫化物排放量进行了数字或者以表格的形式披露,而国内的样本中只有4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定量分析,其余的都仅用简短的文字进行了说明,缺乏说服性。在“环境业绩指标”上,由于定量分析的不足,国内环境绩效披露信息存在严重不足;第三,与纽交所的21.8的分数对比,上交所的可持续报告对“劳工实践”的披露与其二分之一不到。纽交所的报告均有较大的篇幅对员工方面的信息的披露,采用数字、图表等形式形象地描述了员工的总人数、员工的男女比例、员工流失人数或流失率、受集体协议保护的员工比例等情况,而国内的报告对此进行的定量分析很少,仅以抽象的文字进行说明。除此之外,与纽交所相比,国内证券交易所的所披露的可持续报告对“人权”的披露差距高达90%。

四、总结不足与提出建议

(一)总结不足

根据分析,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第一,企业“战略及分析”披露的缺乏;第二,缺乏对“环境绩效指标”的定量披露;第三,“劳工实践”披露的缺乏;第四,“人权”指标的欠缺。(5)回避负面信息的披露。

(二)提出建议

针对国内交易所可持续发展报告存在的问题,以下建议希望可以有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规范性的改善:第一,国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基础需要进一步完善。上交所指引和深交所指引编制标准均比较粗略,未对披露的具体内容加以规范,导致国内可持续发展报告“形式重于实质”(刘莎,2013);第二,上市公司应积极主动充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这样做有利于上市公司建立企业品牌,提高企业声誉。第三,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应该加强。

⒖嘉南

[1]GRI.The GRI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Main Features of G4[EB/OL].https://.

[2]丁相安.张巧良.孙蕊娟.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改进与启示.兰州商学院学报.2015(3).

[3]吴平.徐静.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实践及发展前景展望――以宝洁公司为例.中国会计学会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会年会.2014(10).

[4]许一青.张长江.基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重污染行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案例分析.中国会计学会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会年会.2014(10).

[5]钟德明.G4的变化[J].WTO经济导刊.2013(8).

[6]刘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现状分析及改进意见――基于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应用的中美比较.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4).

[7]丁丽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基于金属、非金属行业的实证分析.财会通讯.2012(4).

[8]张富龙.蒋德启.我国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评价――基于改进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评分方法.会计师.2010(3).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11

一、 完整性

《2011年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分为总裁致辞、关于绩效表、可持续发展绩效对照表、聚焦2011、关于我们、可持续发展管理、稳健经营、安全管理、绿色发展、员工发展、社会和谐、业务中心可持续发展绩效、展望2012、附录等14个部分构成,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具体的社会责任实践,是一份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二、 实质性

报告中识别了五矿集团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如政府、国资委、员工、客户、业务合作伙伴、投资者与债权人、社区与公众、媒体、非政府组织和社团组织等,识别了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建立了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方式。同时,报告涵盖了行业内企业所涉及的安全生产、绿色发展、员工发展、社区发展等关键性议题,较好地回应了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点,实质性表现优秀。

三、 平衡性

报告是五矿集团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渠道,是全面反映公司上一年度可持续发展管理和实践方面的信息。报告中除了正面报告五矿集团的相关绩效外,还报道了一定的负面信息,如2011年五矿集团安全生产方面死亡人数9人,重伤1人等。因此,报告具有一定的平衡性。

四、 对比性

报告建立了五矿集团关键绩效表,公布了2007年至2011年五年内经济、环境、安全、社会等四方面的绩效。同时,报告中还公布了五矿集团各业务中心可持续发展绩效,每一个业务中心均公布了2011年经济绩效、安全环保绩效、科技绩效、社会绩效等相关绩效,不过,很多业务中心没有公布往年的绩效,只有部分业务中心的绩效进行了对比。

五、 可读性

《报告》主体框架清晰,语言流畅,合理运用了可视化图形、照片、数据表等表达方式;关键绩效数据位置突出,排版设计美观大方;在内部方面主体部分多以案例、图片形式展示,在可读性方面表现良好。

六、 总体

可持续发展报告范文12

关键词:持续审计 萌芽 形成 发展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迈入经济知识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等经济组织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强,从而对审计信息的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审计主要是基于一定期间实施的审计,如年度审计和半年度审计,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较差,难以适应复杂多变审计环境的要求,审计的变革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持续审计”(ContinuousAuditing,也称为连续审计)应运而生。根据AICPMCICA1999年出版的研究报告《持续审计》(ContinuousAuditing)I中的定义,“持续审计是独立审计师用以对委托项目的相关事项以一系列实时或短时间内生成的审计报告,对其提供书面鉴证的审计方法”。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审计时间不同,持续审计强调审计的及时性,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在信息化时代,有关持续审计课题的研究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意义重大。在国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持续审计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审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积极投入对持续审计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审计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国内,持续审计研究刚开始起步,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各种方式检索有关持续审计的文章,结果不到20篇。同时持续审计方法的发展源于传统期间审计,传统期间审计向持续审计的发展不是一个突变事件,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渐进式的发展过程。现有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是将持续审计看作既定的事实,没有反映出审计方法演变过程的路径依赖性,不能反映持续审计的发展全貌,也影响了持续审计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因此,本文追溯持续审计发展的历史过程,梳理其思想发展路径,为持续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

二、持续审计思想发展的阶段

(一)持续审计思想的萌芽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企业经营日益关注成本和效率,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重新定义了企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企业日益重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种趋势也渐渐影响到会计职业,人们开始思考传统审计方式的效果和效率。同时由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战争带来的人员减少,审计职业中合格人员渐少并且雇用成本很高,为了避免年末集中审计造成审计工作量超载,审计职业界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将年末审计工作分散于全年(Tietjen,1956)。即审计师是否可以提前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甚至在年初就开始年度审计工作。毫无疑问,这样做有助于解决当时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可以降低年底审计工作量,及时出具审计报告,提高了审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年末审计人员工作量增大,甚至聘请其他人员进行审计带来成本增加的现象,节省了审计成本支出。这是最早提出的持续审计思想,它将原本集中于期末的审计T作量分散于全年,实现了审计实施环节的一大突破。就当时来说,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是在现在看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当时审计业务主要是一年一次的财务报告审计,因此持续审计也主要用于对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其次,虽然持续审计要求将审计工作分散于全年,由于审计期间并没有发生变化,分散于一年的审计工作其目的是为提供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服务的,而不是为提供更加及时性的审计或者说是对季度、月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因此从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上来说,当时的持续审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二)持续审计思想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仅仅将持续审计理解为审计师持续出现在被审计单位,或者将其理解为使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分散于一年中的每个月,这样不能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持续审计思想必须进一步向前发展才能保持生命力(Nutter,1974)。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需求者(主要是投资人和信贷人)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提高,持续审计发展到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如半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季度财务报告审计和月度财务报告审计,甚至是一种连续不断进行的审计。能够反映该阶段持续审计思想发展的代表作是Grady(1965)和Kunkd(1974)的研究。Grady(1965)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投资人和信贷人需要审计师提供更加及时的审计,年度审计已经难以满足需要。因此,审计师应当对年度以外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如半年度、季度甚至更加经常性的财务报告,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大规模公司拥有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可能更适合持续审计。Kunkel(1974)探讨了如何通过计算机技术提供例外报告加强内部控制。作者认为持续审计是中期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持续评估的延伸,持续审计能够加强审计的有效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审计师可以及时检测无效数据和交易以及存在问题的领域,并且提供即时性的例外报告。而在年度审计下,这些问题可能要在几个月后才被发现或者根本不能被发现。Kunkel理解的持续审计与Tietjen和Gmdy理解的持续审计有着较大的差异,Kunkel理解的持续审计是一种连续不断进行的审计,并且能够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提供例外报告,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持续审计概念。与萌芽阶段比较,该阶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期间发生了变化,由一年缩短到半年、一个季度甚至一个月,审计对象不局限于年度财务报告,而是包括半年度、季度等时效性更强的财务报告;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二是内部控制系统对于持续审计的重要性也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强调持续审计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中更易实现。三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使持续审计的实现具有更强的现实性。随着计算机的使用,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持续审计逐渐向实时审计理念靠近,从而及时发现差错,并增强审计师防弊查错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该阶段的发展已经将持续审计思想向前大大推动了一步,为向实时审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持续审计思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持续审计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最初的节约审计资源和分散审计工作发展到实时审计的理念。前面两个阶段审计对信息技术没有过高的要求,人工审计或者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都可以实现,第三阶段实时审计则是完全依托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才可以实现的。正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所言,“当传统审计向持续审计转变时,支持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技术工具的使用变得日益重要”。这不仅要求审计技术工具的发达,同时也要求被审计单位高度的会计信息化。Kearns(1980)对持续审计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Keams强调除了需要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外,持续审计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例如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处

理能力、强调中期财务报告、管理层有建立有效内部控制的责任等。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时,才有执行持续审计的必要和可能。继Kearns(1980)的研究之后。学术界、实务界以及社会职业团体从持续审计理论、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对持续审计理论发展和实务应用贡献最大的是国际社会职业团体对持续审计研究得出的研究报告,主要包括AICPMCICA的研究报告《持续审计》(1999);11A的研究报告《持续审计:内部审计师的潜力》(Continuous Auditing:Potentiantal Internal Auditors,2003)、《持续审计:内部审计师的操作模型》(ContinuousAuditing:AnOperationalModelforInternalAuditors,2005)、《持续审计:认证、监控和风险评估》(ContinuousAuditing:Implication rorAssurance,Mmfitofing and RiskAssessment,2006)。AICPMCICA、IIA分别立足于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讨论了持续审计的性质、目的、范围、基本原则和审计程序等重要问题,并对持续审计的实施进行了案例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持续审计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持续审计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得以不断推广。

在国际职业团体研究的带动下,审计学术界积极投入对持续审计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包括持续审计技术(Groomer&Murthy,1989;Vasarhelyi&Halpe,1991;Boritz&No,,2003)、持续审计理论(Kogan等,1999);Vasarhdyi,2002)以及应用(Woodroof&Seamy,2001;Harkness&Green,2004)等方面,为持续审计研究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Keams(1980)提出的持续审计应用条件都渐渐具备了,持续审计逐渐从一种理念发展为现实。实务界积极应用持续审计先进技术与方法,如“毕马威”、“安永”都已开发具有持续审计功能的软件,从而促使持续审计思想进一步应用于审计实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持续审计发展为实时审计的理念,其实施必须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持续审计研究渐渐提高到了理论层次,虽然还谈不上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实务中对持续审计的推广和应用,促使持续审计在审计工作得以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