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作文创新论文

作文创新论文

时间:2023-05-06 18:32:35

作文创新论文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1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生机勃勃写作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呢?

一、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

现在颁布试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写创新作文已成为作文教学的重头戏。

要进行创新作文,生活和阅读———创新的沃土。

要丰富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使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其创新写作的摸索,让他们去充分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提取创新写作的材料。诚然,教师也应该充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其动口、动脑、动手,纷繁多彩的生活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教师要教给学生筛选素材,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使学生创新作文的土壤越积越肥沃。同时,还应转变纯语文教学观和为写而读的功利化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将阅读内容拓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外名著、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他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吸纳精华,达到“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的效果。

二、、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

创新作文要求求真和想像并存。求真,就是写生活,写真情实感。作文是反映学生情感的一个载体。同样的生活内容,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写作内容和情感体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伴随着想像。”如果学生能够做到神思互动,文思泉涌,浮想联翩,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会让人耳目一新的。

1、求真和想象———创新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今后的作文教材建设中,首先要更新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也是生活的一种实际本领。而不是为了应试;要培养学生简洁、明了、准确地表达信息的能力,包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认真写作、反复修改的习惯等。”创新作文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让学生写自己的话,不油滑、不轻浮、不虚无,释放出充满热情、饱含生命的蓬勃张力,这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2、仿写到创写———创新的途径。

仿写就是对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进行模拟训练。要多仿形式少仿内容,力求仿中有创,创中有新。学生可仿课文,因为课文都是佳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可仿课外文章。如读过童话,让学生仿写,这是一种从仿到创的过程。再让学生自选素材另写童话,这则是深层次的创新。

3、我笔写我口———创新的秘诀。

创新作文的一个秘诀是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创新作文应还学生作文的自。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如学生可选择喜欢的话题,可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或想像等。同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

三、“新”——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新”——鲜活的作文流程。

真诚感受生活,充实源头活水,作文就是这个理。作为教师,应教会学生去感受生活,教会学生认真过好每一天,注意身边那些看起来细小琐碎的事情。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生命力。

我们发现历年高考凡是满分作文,一般说来都有它过人之处的“新”奇。翻一翻近几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不难发现,这些文章写作总在力求凸现一个“新”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新”起来呢?

1、题目要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常规做法是教师命题,写“我的老师”、“校园一角”、“桥”等等,这些老掉牙的题目,学生写烦了,很大程度上难以达到练好笔的目的。有时候老师也想到了要变个花样,出点有新意的有特色的题目,可一旦题目“新”起来,学生就无从下笔了。更多的时候,则是老师们难以命出一个有新意的题目来。那么创新题目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命题权还给学生,学生就会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根据自己对众多创新类作文的借鉴,拟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来。

2、“视角”要新。有一个全新的题目,仅仅是创新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是要确定写作的新视角。从哪里入手,怎样围绕话题立意,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像2001年围绕“诚信”话题创作的新类作文《赤兔之死》,2002年围绕“心灵的选择”话题创作的新类作文《老张算命记》,就从拟题到行文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指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构思作文,就要切实要求他们善于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深入挖掘。

3、语言要新。近几年的满分作文都在语言上占据了先天优势。有的靠风趣幽默取胜,有的靠清新明丽夺魁,有的靠婉曲动人得宠,……总之,在创新类作文中,语言本身的魅力无疑是成功的关键。缘于此情,语文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借鉴和模仿,修改锤炼,努力打造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2

1、创新与基础的关系。创新不是凭空真象,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建国以来,我国档案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方法和工作经验,这些对今后的档案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创新的根基。因此,创新绝不能抛弃这个基础,要在认真研究、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分析现在和将来的形势,在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

2、创新与现实的关系。目前,还存在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服务工作不到位、档案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创新就要重视现实,面向未来,从实际出发,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打好基础、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3、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阶梯,创新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档案工作创新既要学习行业专业知识,借鉴本待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又要学习和借鉴相关专业、其他待业知识、经验。要坚持“推陈出新”原则,运用批判、继承观念,在学习、借鉴中创新。

4、创新与实践的关系。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都林经过实践检验,凡是对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创新,都要大力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创新服务手段是档案工作创新的主要内容

1、建立档案网站,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建立档案网站,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尤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冲床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容器,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3、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洲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和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4、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档案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方方面面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拓展服务领域是档案工作创新的主要方向

1、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档案部门既要面对淀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五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2、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问题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建立联合目录是用统一的著录格式,联合报道两个或两个以上档案馆、图书馆(室)馆藏的档案目录,可使利用者很方便地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信息、情报;也可有效地缓解存储空间拥挤、人员及资金紧张等矛盾,并有利于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室)馆藏朝着有侧重、有特色、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3

【关键词】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法,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大量出现及逐步扩大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成为和谐社会的现实隐忧。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脱困问题,推进和谐社会进程,就应使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落到实处。而要加强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充分运用新的载体,寻求新的途径,开辟新的阵地,积极推进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明确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1]正确的舆论宣传有助于使城市贫困群体充分了解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现代法律理念。

1.传统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有力武器,是对城市贫困群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城市贫困群体就是在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中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立足于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以及现实需求来积极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是要在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广泛宣传与城市贫困群体密切相关的政策调整、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社会中找到正确定位。同时,通过积极宣传脱困的典型事例来帮助城市贫困群体增强信心和决心。二是媒体要通过开辟专栏、开通热线等方式与城市贫困群体加强互动与交流,及时反映和妥善解决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疏通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2.网络媒介作为舆论宣传的现代工具,为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扩大影响面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运用多种传播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更直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融为一体,可以使理论知识、新闻时事、政府决策这些内容以更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城市贫困群体所接受和认知。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对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互联网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架设了相互沟通交流的通道,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适时交流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可通过网络开展合作攻关,使我们的工作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2]同时,通过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与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有关部门可以及时充分地了解其他地区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情况,学习宝贵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加强网络管理与建设。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合理的引导才能保证它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作用。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论坛等方面的科学管理与建设,保证网络真正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为城市贫困群体服务。

二、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文化途径对城市贫困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自身的思想认识、政治素质和道德观念的内化进程。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促使城市贫困群体在思想、文化、能力等方面脱贫的重要环节。

1.坚持以先进文化引导人,保证以文化为载体的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以社会主义文化来积极引导城市贫困群体,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建设和谐社会关系的助推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严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做到正确发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作用,更好地实现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我国社会中,全体人民共同奉行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既通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表现出来,又通过各种各样的群体文化如社区文化等表现出来。[3]丰富的表现形式使社会主义文化以多种渠道渗透到城市贫困群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使他们对贫困问题形成一种良好的心态和客观认识,增强与其他社会群体互动的主观意识和流动能力,保障社会流动机制的有效运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文化载体,推动城市贫困群体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证。

2.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利用与城市贫困群体密切相关的文化基点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建设和谐的社区文化。根据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贫困群体的分布情况,建设图书馆或报刊室,方便他们了解当前的形势政策,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同时,要迎合城市贫困群体的心理,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如通过放映教育影片、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生活。社区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对城市贫困群体要积极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有效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中低收入的城市贫困群体给予充分关注。企业要秉承正确的经营理念,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将企业中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重要的地位。通过建立健全利益诉求渠道和问题排解机制,规范企业管理制度,丰富企业文化生活来实现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影响和教育城市贫困群体的目的。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城市贫困群体子女的思想政治工作。城市贫困群体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和心理问题并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到子女。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社区是面向城市贫困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社区工作基本内涵是为解决社区生产、服务、公用事业不能及时解决的、又是社区成员日常生活必需的一些社会公共福利和公益性的服务工作,首先是为特

殊群体服务;其次是社区全体成员的服务工作;再次是丰富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4]由此可见,以社区为阵地,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前文已有所述及,不再赘述。仅从以下三个方面就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的阵地作用进行研究:

第一,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表率作用,保证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与组织原则。首先,要使社区党组织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能落到实处。中共十六大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城市贫困群体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贫困与权利缺失等生活状态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缺乏自强自立精神,容易出现思想消极、心理失衡现象。社区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正确引导与教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帮助城市贫困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其次,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作用,与社区内其他单位和组织共同推进对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具体工作进行有效地协调和组织,形成多方参与的良好局面,构建和谐社区。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城市贫困群体脱贫工作的有机结合。其一,发挥社区优势,通过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来培养和强化城市贫困群体的自我脱贫意识。在城市反贫困工作中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落到实处,通过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使城市贫困群体转变思想观念,形成自助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其二,丰富和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范围,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济功能,提高城市贫困群体的自我脱贫能力。可以结合社区的发展特色与实际情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在提升城市贫困群体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同时,在自我脱贫能力培养过程中,社区的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等,帮助城市贫困群体走上自助之路。其三,要高度重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为城市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要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就目前而言,应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发展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社区服务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5]因此,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强化就业安置力度,为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第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开展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建立专门性的组织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具体来说,要通过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现实需求等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资料库进行规范管理及掌握最新动态。其次,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组织等机构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等方式,来确保该机构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项职能。同时,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最后,要引导城市贫困群体形成与强化自我参与意识,积极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城市贫困群体这一自我组织有其自身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机制,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的引领下,积极调动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等自觉参与到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使该群体充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发挥和完善该群体的自我组织功能。[6]要重视城市贫困群体自身作用的发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270页。

[2]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期,第13页。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4]王昌生、刘萍、宇宙锋主编:《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4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薄弱环节,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创新教育是相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而言的,反思小学作文教学,使我们不得不以新的教学观念,探索作文教学新方法,特别是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更新观念,明确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文教学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否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知识和作文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越大,为他们所奠定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就越牢固。

小学语文每单元后都安排一次习作,所写习作的题目要求与所学的本单元课文都是紧密相关的,有些教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说是“借鉴”,实际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学过的构思方法与单元课中一些段落语句搬到自己的习作中,结果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其实借鉴只是给自己的写作提供参考,而不能重复范文的立意,不能重复范文的语言材料。只有立意新、创意新,才能谈得上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命题作文为基本训练形式,从内容、要求到表达形式,都强求划一。其基本套路是先定中心思想,再拟提纲,最后按提纲把内容写完整。记事的文章都得先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再写经过和结果,所谓六要素要齐全;状物文章,都得从形状、颜色、结构、用途等方面入手,似乎缺一方面就不完整了。由于作文的规矩限制多,遇到自己没有相关生活经验及感受的题目时,学生就只能生搬硬套。这就导致作文中创新的有个性的东西很少。作文命题时,我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有兴趣地写作文,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给学生创新得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习作应该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才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它是没有时间的限制的。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习作的兴趣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记录下来。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提炼,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教材命题,教师命题和学生自由命题可以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出宽题,给出一个不定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命题。例如写《我喜欢的小动物》,有的学生不喜欢动物,硬是让他写,很难写好,把题目改成《我喜欢的______》,开放命题,学生可以在给定的范围内确定题目,有自由的空间,内容实际,贴近生活。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结合课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

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突破

(1)在作文命题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2)在作文材料来源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除了对现实的记实作文外还应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3)在作文体裁上强调学生的创造力,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

(4)在作文指导下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对作文的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5)在作文评价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并要求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培养好奇心,激发丰富想象。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好奇心才会产生创造力。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5

议论文体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形式,以明辨是非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基础训练文体。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议论文写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议论文体的写作,除了掌握其基本结构形式和谋篇布局的技法外,思维创新是关键。无论是主题之开掘,还是材料之论证,乃至语言之表达,都与思维创新息息相关。因此,认真探讨思维创新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对于砥砺学生的思想,锤炼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一、 主题锤炼中的思维创新

在议论文写作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因此,主题必须明确,提炼务必创新。

如,西汉初著名的政论家贾谊,他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现象,觅见到西汉王朝潜伏的种种危机。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例,《过秦论》就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作者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精辟地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历史借鉴。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谊,”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因此,文中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先一设问:“为天下人笑者,何也?”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继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里,作者既揭示了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义而施暴政,同时又劝诫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作者的这种主张(或建言),与当时随波逐流的文人相比,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正因为此,作者对主题的提炼,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直抵事物的本质,具有超前的思想意识,敏锐的政治目光。可见,议论文体主题上的思维创新,既表现为一种思想的历练,又表现为一种思路的开拓。

二、 材料论证中的思维创新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写作的功能出发,精心选择论证材料,或以演绎论证,或以归纳论证,或以类比论证,从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从同一事物的两个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统一、斗争、转化和相互依存等方面综合地思考问题,在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

如,宋代苏洵的《六国论》。文章之所以议论锋利,恣肆,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除了因为苏洵善作政论的特点外,还因为作者所选择的论证材料持之有效,言之凿凿。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部分从理论上论证了“弊在赂秦”,一是六国中有赂秦的,因“赂秦而力亏,”自取破灭之道;二是六国之中也有不赂秦的,但“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失强援”而“不能独完”。第三部分加以引申,联系现实,告诫北宋王朝不要走六国赂秦的老路。这里,作者对议论材料的分析,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既精辟,又具体,既重点突出,又环环紧扣。从而使论点与论据之间形成了必然的联系。可见,材料论证中的思维创新,在于论证材料的典型性,论证方式的灵活性,论证过程的严密性。

三、 语言论辩中的思维创新

令人信服的议论,一要有逻辑性,二要有感染力。议论语言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论点表述的明确程度和一致性。这就要求表述论点的措词用语精细而严密。⑵论据表述的证明作用和顺序性。从语言表述的角度来说,安排好段序、句序和词序,直接关系到议论的逻辑关系。⑶表述各种复杂的论证过程,既要充分体现其严密性,又要十分注意其灵活性。因此,语言论辩中的思维创新在于思维的缜密性,表达的严密性,论辩的独创性。

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所欲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较之二者,于是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紧接着就说生与义都是我所欲,当二者不可得兼时,如同对待鱼和熊掌那样,取其上者,即舍生取义。第二层,进一步以生虽为所欲不为苟得、死虽为所恶但患有所不避来论证取义是人的本心。“不为苟得”和“有所不避”,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第三层,从反面提出假设,“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从而,继续证明自己的观点。“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里,作者以清晰的层次、严密的论辩语言,显示了论证语言的逻辑力量。可见,语言论辩中的思维创新,不仅表现于思维的逻辑性,而且表现于语言的感染力。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研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2]周林海.整体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高职德育创新体系[J].人才教育.

[3]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思考[J].职教与成教.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7

[关键词]创新 乡镇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62-01

要想创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认识到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要想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就必须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只有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一、乡镇群众文化的特点

(一)地域性

我国群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高甲戏在我省闽南地区是比较受欢迎的,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喜欢,但是北方地区就不太喜欢这种文化形式。不同地区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同,这也是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群众文化形式的原因之一。

(二)多元化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由此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是有紧密联系的,如果群众不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中,群众文化工作就失去了创新的源泉。不同层次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同也决定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实现多元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只要是群众需求的,群众文化工作都必须涉及,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进行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工作内容。

(三)功能多样性

群众文化来源于民间,群众文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分化。人们在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成果。在乡镇地区,群众文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群众文化把多种功能集于一身,让人们得到多重满足。也正是因为群众文化具有多重功能,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二、创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途径

(一)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

要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就要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如果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群众就失去了参与群众活动的积极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群众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的体现。因此,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必须以国家先进文化为基础,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国家法定假日有很大的联系,群众文化工作就可以以法定假日为突破口,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植树节可以组织群众去义务植树,美化环境。这样就可以把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商业运作

如今,我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但是,政府的资金扶持根本满足不了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资金需求。要想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创新,就需要把商业化运作方式引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群众文化工作的商业化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活动商业化也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案例:高甲戏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大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台湾等闽南语系地区,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2006年,它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2000年以前,某乡镇认为高甲戏就是一种群众文化活动,是供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2000年以后,该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经过不断创新,改变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模式,逐渐将商业化运作模式加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了企业的广告宣传,群众文化工作者也可以从演出中获取效益,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奠定物质基础。

(三)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是为群众服务的。要想创新群众文化工作,就要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也可以外聘一些专业人员,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水平。群众文化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这也就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做贡献。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工作创新的成效有很大影响。

总之,群众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不同层次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创新水平,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8

《意见》中针对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五个不适应”,明确提出了“坚持七个必须”的正确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蕴含有极深的思想内涵,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强有力的指针。其中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总之,“坚持七个必须”,实际上也就是创新性地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七条基本原则,即:方向性原则、首要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约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协同性原则。坚持这七条基本原则,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就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二、分层次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过去,《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均是较概括地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而《意见》则分小学、中学,中学又专门对高中、职业学校分别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紧迫要求。这样就更有利于各级各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操作,更有利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克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此外,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新增加了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社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些新增加的德育内容和目标要求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实施德育提出了新的系统的要求

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意见》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要加强“三课”建设和教学。“三课”即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过去一般只提出了搞好“两课”建设和教学,《意见》新增加了职

业学校德育课,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强调,也使中小学主渠道德育课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也更加系统。

二是首次提出了学科德育的要求。《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其中要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注意“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要注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是首次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意见》提出,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德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也是对过去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教书育人”、“整体育人”、“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四是首次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程的要求。《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分别对校园文化活动、校外教育活动、校班的有益活动、业余党团校教育、改进教育活动手段等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尤其是专门对“社会实践活动”作了概念界定,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对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有力措施。这应当说是对同志“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①的正确理解和切实贯彻。对此,中小学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四、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曾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出过一些要求,但《意见》则首次专门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这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即“以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的规定,主动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使广大教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应当准确地把握。

二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即“四要”: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二“要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三“要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四“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只要坚持并创新地运用这四种方式,我国的中小学师德教育工作就会卓有成效。

三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保障措施,即“三个建立”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三是“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这“三个建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机制,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

五、强调指出了社会各部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履行的主要职责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对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出了一些要求,《意见》根据同志关于“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②的指示,进一步强调指出“全社会共同努力,各部门通力协作,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主要职责任务。

《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其中要做到“三个加强”,即“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这样就能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达成有效统一。

《意见》对新闻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出版、公安、工商、司法、工会、妇联、共青团、综合治理、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教育,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出了要求,其中的主要要求是:“两个大力宣传”、“两个积极开展”和“四个加强”。“两个大力宣传”是“大力宣传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积极开展”是“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四个加强”是“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治安管理”,“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总之,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我国广大青少年都得到健康成长。

六、强调指出了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必须实行强化的运作保障评估机制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都曾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问题作过一些要求,还曾在《规程》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并创新地提出了领导管理体制和运作保障评估机制等系列问题。

首先《意见》站在国家命运和教育战略的高度严肃指出:“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为此,《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实行和不断强化“一个体制”、“三个机制”。“一个机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三个机制”是建立健全校内外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运

行机制、德育工作运作的保障机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督导评估机制。这“一个体制”和“三个机制”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管理系统,一个整体工程,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建立健全并实施强化之,就能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运作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促进作用。

总之,《意见》是指导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文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当力求克服八种不良倾向,即只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只重视小学德育不重视中学德育,只重视普通学校德育不重视职业学校德育,只重视学生德育不重视师德教育,只重视课内德育不重视课外德育,只重视学科德育课程不重视隐形德育课程,只重视校内德育不重视校外德育,只重视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不重视实际的德育效果等不良倾向,从而使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真正能够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的需要,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②《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人民教育》2000年第2期。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9

作曲系是各音乐院校的重要系部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作曲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所学院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作曲教学又是作曲系的核心课程,是重中之重,是集音乐所有门类课程和知识之大成,也是最能体现技术理论、专业基础和其他课程教学水平的一门合成课、目标课。因此,加快作曲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是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音乐学院的作曲课①主要沿用前苏联的方法和模式,即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基本上不再向学生提供其他理论和实践的内容。这一模式在半个多世纪的专业作曲教学中没有实质改变。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一对一的教学几乎是传统精英式教育体系中培养作曲家的一种主要的(或唯一的)方法和模式。评论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地说是绝对的不好。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它确实显得太单一,不够完善,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与培养其他表演和理论专业方面的人才相比,作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个复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系统和综合工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和特殊性。那么,结合实际情况吸收借鉴科学、先进的教学法,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明智、务实和亟待实施之举。笔者根据多年的国内外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特别于近几年所做大量考察后认为,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应主要由以下四种形式和内容组成:①传统的一对一教学;②专题讨论课和学术报告会;③教学工作坊;④具有补充性的作曲教育环节:作品汇报会/演奏会或音乐会。

这里既有以理论为主,偏重于口传心授,属于“纸上谈兵”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侧重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内容。具体分工和功能是:①和④两种形式在作曲教学中早已存在,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据院校各自的习惯和方式继续为之。关键是②和③两种形式内容,专题讨论课和教学工作坊如何运用,并加以认知和发挥应有作用。第②种形式由两种内容和形式组成:专题讨论课和学术报告会,即欧美大学里的Seminar(专题讨论)和Sympoduim(学术报告会)。这种教学形式,对于我国的音乐学院来说较新,甚至非常陌生。“专题讨论课”的授课形式和气氛比较活跃、生动、自由,面向所有学生,欧美国家每周一次,因此是一种系列讨论课。后者,“学术报告会”的形式比较正式和严谨,举行的时间不固定、较灵活,可以每学期、每学年或几个学期进行一次。通常由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或教师参与,是一种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对于我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学来说,专题讨论课是首先值得提倡的内容和形式。专题讨论课针对某些教学需要、比较重要的题目进行系列研讨,如“现代音乐专题系列讨论”“艺术歌曲专题系列讨论”“弦乐四重奏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常以分析为主,但因分析人和主讲人主要由学生担任,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作品分析”。同时,分析时涉及的范围、层面和侧重点不同,内容往往更加丰富、细致和“专业化”(例如:一次“讨论课”可以就某作品的节奏或音色进行专门分析论述等)。系列讨论课的周期长度可以是一个学期、一学年或更长,往往由教师酌情排定。上课形式也较灵活、随意。一般老师先作一两次引导式的讲座,继而由学生完成拟定的一系列专题讨论(讲座)课的准备和讲解(通常借助于幻灯片形式)。讨论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插话、发表自己观点,参与讨论。最后,老师做必要的点评或补充。

这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参与,学生可以锻炼和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独立工作和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锻炼胆量,勇于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言,积极参与,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不同观点。此外,授课形式中,师生间可以更进一步交流互动、互相补充。改善和加强学术氛围、学习风气,提高教学效率、效果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此,专题讨论课在音乐学院作曲教学中有必要成为一种重要形式。笔者从亲身体会和观察了解中发现:通过上述方式,学生学到了一对一小课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面和技能。另外,欧美学生在动手能力、研习独立性、知识结构和知识面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门课程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当然,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个好处是,一名学生所做过的“专题”内容,基本上终生不忘,特别是经历的整个研习过程,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是宝贵财富。笔者至今仍深刻地记忆当时在德国音乐学院上课时学到的知识内容,特别是自己亲自做的“专题”。在西方国家,专题讨论课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德国作曲教授与院方签订劳动合约时,合同上除了规定作曲课以外,还约定必需开设“专题讨论课”。那么,对于音乐学院作曲教学来说,同样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呼应和补充,学术报告会也是不可忽视的形式。特别对于高年级学生(包括研究生),这是个提高和充实的有利时机。由于形式内容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因此,是“专题讨论课”在更高层次上的延伸。作用和意义就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习能力,提升学术层次。如果这一形式作为作曲教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学生(包括教师)按照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参与学术报告会,无疑使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得到加固和强化。此外,这种做法必然触动教师业务状态的和专业能力。这些做法如能以教学大纲和教师工作任务等法规条例加以规定,那么,产生的效应无疑非常可观。长此以往,不但积淀下坚实的学术底蕴,还提高和带动创作、科研和教学水平。形成以研促教,以研促创,教学带动创研,再以创研促进教学的局面。

第③种形式“教学工作坊”(Workshop),是西方音乐教育中(所有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类似理工科大学中的实验室,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西方,这种方式相当普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时间地点自由灵活。就作曲专业的教学工作坊而言,常常是跨学科、跨地域的学习交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1)纯粹研究写作技术为主(往往由教师或作曲家指导);2)侧重对某一种或几种乐器的了解、研究以及它们具体应用的可能性和效果(通常与演奏家合作)。前者的内容,纯粹以写作技术为主线,如专门研究一些确定的钢琴作品、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中的具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写作技术和手法。与专题讨论课不同,学生常根据需要进行一些适当必要的练习,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技法的理解和印象。后者以某种单一或组合乐器为对象,如长号、打击乐、声乐、双簧管与电子音乐、弦乐四重奏等形式,对性能和演奏法、发声原理以及各种非常规可能性进行研究,特别是对现代音乐中的运用进行感知、体验和研究。“教学工作坊”中,主讲教师的职责非同小可。这一形式主要对写作的“工艺流程”做比较详细的解剖、讲解和进行体验。常以一部或几部作品为范例,现场讲解、当场试验、即时比较和及时演示/奏;或对某一件(或几件)乐器的性能、特性和可能性等,进行试验和研究(常常是与演奏家进行合作),涉及更多的是与写作有关的细节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要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现代音乐写作或演奏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能力对所学内容进行小规模或局部试验(写作),完成有针对性的作品,并当场演奏或剖析;或纯粹针对某些乐器进行了解和学习。最后由作曲教师或与演奏/歌唱家共同归纳总结。20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跟随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拉赫恩曼教授(Prof.H.Lachenmann)学习,他曾带领我们去附近一个打击乐器工厂现场教学,大家收获甚大,至今使人记忆犹新、受益无穷。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触到很多平时课堂上和课本中见不到的东西,甚至根本想象不到和感知不到的东西。“教学工作坊”比通常意义上的“作品分析”更具体、更深入细致、更接近实际,学生可将知识比较准确、恰当地运用到创作中,进而将不切实际地写法、用法等错误尽量避免,由此积累和掌握经验和知识。

专题讨论课和教学工作坊,既是一对互为补充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是对传统、单一的作曲课教学形式(一对一)的有利补充和多层次、立体地延续。前者偏重理论,后者则重实践。“作品演奏会”是在另一个方面和层次对作曲课的有益完善。这样,作曲教学就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师与学生单独的一对一形式(理论);教师面对众多学生(或学生面对群体)的形式(另外一个层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作品(检验理论和实践)。以上教学过程和形式,也可以理解为对学生作曲思维过程或“写作过程”(工艺流程)中不同侧面,即:背景—中景—前景,各个阶段和不同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教育产生的内心感受,通过某种方式表达产生的构思或想法,可以称之为背景;运用某些理念、技术手段和经验将内心构思呈现在谱面,可以称之为中景;通过媒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介呈现给听众所体现的具体作品,可以称之为前景。所有教学步骤和内容,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进行。如何有效地将三个层次进行衔接并取得较好的“前景”,是作曲教学的期望和目的。超级秘书网

此外,带有实践性质的“学生作品演奏会”可为补充。各司其责,各尽其能,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同组成多元化、立体化的作曲教学体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四个教学环节中,实施前三个教学内容应该没有什么困难。第四个环节,对于一些院校来说较难。由于扩招,各院校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使教学内容名存实亡或流于形式,质量大大缩水。特别是“学生作品演奏会或音乐会”,由于人数众多,加上演奏成本的增加等,变得愈来愈难。除个别院校以外,多数院校举办演奏会越来越少。即使办了,参加人数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没有实践机会。这一环节亦变得愈来愈“精英化”。因此,我们必须在新情况下找出一条可行之路。当今教学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关键的问题还是“软件”人。对于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实施,需要专业教师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目前状况来看,要使作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得以完善和体系化、科学化还需要一定时间消化、吸收和磨合。及时了解国内国际的业界情况,关注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对现有教师、特别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音乐教育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根据笔者考察调研后的结论,上述作曲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一个院校或者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几个知名教授提升和带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在一个体系框架下以严肃、认真和科学态度去对待,否则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就难有好的效果和回报。

参考文献

M.Spahlinger1992:MusikundUnterricht,ZeitschriftfuerMusikpaedagog-ik,VolⅢ,ErhardFriedrichVerlag中央音乐学院作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10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管理的一项专门用于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府专项资金。创新基金以技术创新项目为对象、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支持技术的第一次商品化过程,重点支持种子期项目和初创期企业,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1福州市创新基金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福州市作为科技部指定的直接从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创新基金项目服务的服务机构,只有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与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中心两家。前者主要为除孵化器内企业外的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申报提供企业申报注册、材料形式审查、项目申报、申报咨询等科技服务,并接受项目推荐单位、项目组织单位委托,协助项目监理、验收工作。而后者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孵化器与各科技创业园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功能类同。两家服务机构自赋予创新基金服务职能以来,在上级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下,至2007年共受理并推荐了200多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61项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的立项支持。

福州市科技型创新基金申报工作开始于2003年,由于科技部该专项基金刚设立不久,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服务机构及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对该基金的申报要求及操作程序均不甚明了,对创新基金申报的规范运作存在畏难情绪,加之创新基金服务机构本身也缺乏材料的审核经验,未能给予企业及时明确的指导,以至于2003~2005年3年间,福州市仅有28个项目获得科技部立项。经过各级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2006年福州市设立地方科技创新资金后,进一步拉近了与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条件的距离,福州市每年争取到的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方面,无论从申报项目的数量上看,还是从争取基金的规模上看,我们都远远地落后于其他沿海兄弟城市,这无疑将导致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滞后,对我市经济发展将产生消极影响。由于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造成创新基金申报工作成效的差异。但除此之外,拥有一批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申报国家创新基金技术服务的人才队伍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以2006年、2007年福州市、宁波市申报国家创新基金的情况(见下表)进行说明:

从上表可以看出,宁波市2007年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7项,比2006年增加14项,增长61%,2007年获国家创新基金资助额2045万元,比2006年增加995万元,增长95%。而同期福州市仅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9项,比2006年增长36%,获国家创新基金资助额1035万元,比2006增长116%,虽然进步明显,但与宁波市相比,无论从项目立项数量还是从获得创新基金额度,宁波市都是福州市的近一倍,这与宁波市多年来重视发挥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分不开的。因此,加强福州市创新基金服务机构的建设,培养一批熟悉国家创新基金申报程序和管理工作的专业队伍,建立一种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创新基金提供从申报材料组织到技术、管理、财务方面技术咨询的全程专业技术服务的新型科技服务机制,对促进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高申报国家创新基金的工作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创新基金服务机构的作用和定位

2.1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发挥的作用

创新基金项目申报自1999年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创立起,就严格按规范的申报程序运作,它相对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申请材料准备工作难度会大一些。福州市负责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监理、验收等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由于人员编制配备等客观原因,在上述工作中难以统筹兼顾、面面俱到;同时,企业普遍反映对项目申报程序、要求等相关事宜了解不够,项目材料难写,企业财务报表编制质量要求高,提出了申报材料的深度不好把握、对文件精神理解有偏差、对网上申报及附件录入上传等申报环节不熟悉等问题。因此,利用创新基金服务机构聚集的专业人员优势,来协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项目申报的各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创新基金服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导入、项目评估、专家咨询等知识服务。在以往长期的科技服务中与不少中小企业建立了联系,比较了解中小企业的情况;在科技查新、项目咨询、可行性分析等业务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另外,创新基金服务机构还初步组建了一支稳定、可靠的专家队伍,能够胜任各个技术领域的咨询、调研任务。所以,在帮助中小企业完成项目申报前期准备工作方面,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已经具备一定条件和优势,不但能发挥科技服务机构的优势,也会极大地提高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创新基金服务机构的业务定位

2.2.1规范项目申报材料,把握编撰技巧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评审的唯一依据就是企业通过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网络上传的申报材料,不进行实地调研,也不约见项目当事人,材料组织的完善与否,是影响项目立项的关键。项目可以进行适当的包装,但包装不是弄虚作假,而是通过详细分析、评估本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和生产市场方面的优势、劣势、发展潜力以及财务状况,把本企业的内在价值以及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申报材料的撰写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一个项目有时既可以申请贷款贴息又可以申请无偿资助,这时企业就要判断申请哪一种资金支持方式。二者在资金数额上没有多大差别,但相对来说,贴息容易获得,因为贴息涉及到银行贷款,能达到有效吸引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的目的,起到了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

创新基金申报材料要求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产品质量、资金流量、应收应付、债权债务、发展规划等,因此申报创新基金不仅要了解一个项目,而且要了解企业运行的全过程,要证明企业负责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而目前福州市有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孵化器里的企业,第一次操作,不知从何说起,申报材料普遍存在过于简单、技术创新点不突出、项目成熟性把握不好、项目投融资阐述不完善以及夸大企业的经营业绩等问题。

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应对当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相关文件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掌握项目指南变化情况、重点支持领域及各领域申报的必备要求与限制条件等,指导企业准确定位,找准切入点,把握优势领域,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组织申报;其次,还要指导企业从研发力量、技术依托和产品性能等方面考虑问题,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项目进行申报;此外,申报材料还要体现项目的技术先进性、项目成熟性、市场可容性,以及企业经营业绩及债权债务等经济指标、技术创新及激励机制、营销策略、人力资源情况等,材料应充分展示企业资源优势与完成项目的技术可行性。

2.2.2善于捕捉项目推荐申报

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应善于利用自身与政府各级管理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密切的优势,从工业高科技计划、农业科技计划、星火计划、社会发展计划、科技合作计划以及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中选择优秀项目;从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及专利成果中挖掘项目;还可以从企业委托查新项目、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中寻找好项目,另外还可以从各行业技术中心创新项目中挖掘项目推荐上报。工作中,应围绕创新基金申报条件,在不违反相关限制规定的情况下,灵活应用申报规范,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申报条件,争取尽量多的项目往国家推荐申报,遵循“以数量求质量,以质量促立项”的原则。

2.2.3履行服务机构职责,推进项目实施

科技创新基金要求具有创新基金工作职能的服务机构协助科技管理部门(项目组织单位)做好项目的征集、筛选和认证工作,并接受推荐单位、项目组织单位委托,协助项目监理、验收工作。

创新基金服务机构要组织专家对创新基金项目的实施进行跟踪管理,促进地方、企业、专家、科技管理部门职能的实现,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项目申报、实施、监理、验收工作逐步落到实处。

创新基金服务机构还要严格监督企业匹配资金到位情况,包括创新基金支持是否按计划到位,省科技厅及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匹配资金、金融机构贷款、企业自筹及其他资金是否落实。

2.3提升创新基金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的对策

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为理论和实践所证明。可以说,创新基金服务机构正是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而产生的。为切实提高福州市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的服务能力,需要从政策法规、经营管理、业务拓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多做努力。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可以借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申报这个平台,充分展示自己在产学研合作、与政府职能部门联系密切及熟悉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程序与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特色服务,推动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拓展科技服务机构需求空间。可以采取:

(1)由政府科技部门牵头联合县(市)区政府及地方科技服务机构共同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网络计划。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是地方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创新服务只有植根于地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性的网络,才能卓有成效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2)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培训宣传工作力度,大力宣传创新基金的战略意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可采用编辑宣传材料或制作多媒体,召开工作会议,举办培训班、座谈会、技术讲座,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报刊进行宣传等方法,使更多企业真正了解创新基金的作用意义、性质特点、申报要求、申报程序;对参加评审的专家进行宣传,使他们在了解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申报及评审要求的基础上,对自己手中的项目进行评估,考虑是否提出申报请求。

(3)在政府推行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如生产力中心协会、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沟通双方,由行业协会或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确定对整个行业有用的共性技术,然后再经由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研发;或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吸收专业行业协会、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参加,通过他们与企业界以及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密切关系,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网络资源,依托海峡信息网、福州科技信息网、福州农业服务信息网等已有设施,建立科技项目、专家数据库,建设全市科技服务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不断完善创新基金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

(5)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基金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方式,选拔创新和服务意识强、富有敬业精神的优秀人才从事科技服务工作。科技服务机构人员应注重自身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关注并了解国家创新基金工作动态及变化特点,熟练掌握创新基金网络工作系统及相关操作规程,提高服务能力,对当年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重点支持领域及各领域申报限制条件应熟记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各种咨询提供及时的指导帮助。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是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基金服务机构首先是一个市场主体,是市场竞争的一份子,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敢于面向市场。因此,如何认真研究市场,深入了解市场,把握市场脉搏,找准市场定位,是广大创新基金服务机构普遍面临的课题。科技服务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还在发展过程中,各种资源需要我们去挖掘,服务领域需要我们去开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特色服务、精品服务、有效服务去占领。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创新基金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巩固主导业务,拓展新兴业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党务党建中级称职评估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写进了,成为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不仅科学回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怎样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且科学回答了怎样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强党的建设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机关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机关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深刻揭示了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围绕国家政权而建立的政治组织。为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谋利益,这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政党因承载着这样的使命而产生,因承载这样的使命而壮大,政党必须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政党必须首先要让自身不断有前瞻性的发展,以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时代要求,所以党的建设更要用发展的理念来进行。用这一基本原则和精神指导基层机关党的建设,就必须紧扣发展主题来进行、来展开,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有效地加强自身建设。一是自觉把机关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使这一建设的所有举措都能配合发展大局,都能够为促进发展服务,以促进发展的实际成果来检验基层机关党的建设。二是要努力营造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浓厚氛围。组织机关党员深入学习中央和本级地方党委、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做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基层机关党的工作就努力去发扬、培养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工作作风;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障碍,机关党的工作就主动去发现、去帮助解决。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做法。三要立足于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推动发展。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以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形象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奋斗。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通过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本部门工作职能的履行,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落实;充分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机关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用这一原则和精神指导基层机关党的建设,就是要坚持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和改进教育管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一是把认真抓好学习与鼓励积极投身于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基层机关党员的素质。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通过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开设辅导讲座,组织定期轮训,以及办好各类培训班等,为党员学习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条件,鼓励党员坚持自学,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风尚。同时,积极组织动员机关广大党员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中汲取营养、丰富提高。二是把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结合起来,促进机关党员的成长进步,自觉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机关党组织的一项任务,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抓。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把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使机关党组织成为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和成长地。三是把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从机关实际出发,摆正机关党员的位置,把教育人、理解人、帮助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严格教育管理,又主动关心爱护。注重满腔热忱地帮助机关党员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进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机关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夯实基础工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机关党的建设,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俱进的思想路线不动摇,紧密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扎扎实实搞好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要始终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确保机关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增强机关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内和谐促进机关和谐。要坚持把先进性教育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主题常抓不懈,建立科学的党务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学习培训、岗位交流、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党务干部队伍。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抓好机关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二要形成工作合力。机关工委作为党委的派出机构,领导本级机关党的工作,要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主动加强与各部门党组织的联系,搞好协调配合,确保全面履行党委赋予的各项工作职责。要牢固树立“机关党建工作也可以大有作为”的思想,想着干、找着干、抢着干、主动干,敢抓敢管、敢于负责,以机关党建工作的新成效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同时,要加强与纪委、组织、宣传等部门沟通协调,探索建立机关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努力形成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

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求我们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增强基层机关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根据社会生活多样化发展的实际,把公民在基本权利上的公平不断向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推进。用这一基本原则和精神指导基层机关党建工作,就是要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机关党建的生机与活力。一是推进党务公开。党务公开正式写入了十七大报告,党务公开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二是健全以落实党员的“四权”为根本的党内民主制度。重点落实党员的“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党员及时、完全地了解党内事务,在纪律约束的范围内享有言论自由、参政议政的权利,拥有通过民主选举选择干部的权利,能够对其他党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拥有监督的权利。三是完善以正确的政绩评价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采取诸如自下而上、民主推荐、张榜公示等方法开展政绩评价工作,力求使政绩评价全面、客观、公正,从而在基层机关党组织和党员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五、围绕增强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推进理论武装工作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全国上下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科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仍有一些同志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行动不自觉。如:有的不愿搞科学发展,认为搞科学发展会影响发展速度和财政收入;有的不会搞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当成标签到处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有的不主动搞科学发展,认为科学发展是很遥远的事情,还是先等一等、看一看。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2007年4月份开始,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坚持发扬民主,广泛发动全市人民献计献策,让群众帮助找准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以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为重点,抓住科学发展的牛鼻子;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既找一流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辅导,又找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现身说法;坚持以自我教育为主,要求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查摆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坚持学以致用,引导党员干部着力破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难题;坚持把推动制度创新作为重要任务,引导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与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相结合,对照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回头看”,不断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

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第一,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一旦为党员干部所掌握,就会变成指导工作、推进发展的强大力量。第二,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必须把经常性教育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集中教育可以促使党员干部的学习更加系统,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更加有力,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氛围更加浓厚。第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理论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相统一的过程,应重在实践。

我们要始终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同党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称职的共产党。

参考文献:

1、傅思和.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J].党建文汇,2007,(0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Z].2006.6.

作文创新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动画创作;动画形象;本土文化;民族特色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然而文化发展却恰恰相反,各个国家的文化特色更多是朝着民族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对于动画制作来说,我们应当使国产动画的形象更加本土化,使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被创造出来,这将有助于国产动画业的快速发展和推进。

一、国产动画本土化的历史及现状

现在缺少中国文化特征的动画形象是我国动画产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像白雪公主、奥特曼、变形金刚、机器猫等等这些深受我国青少年喜爱的动画形象基本都是产自国外,我们每一个动画工作者应当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正是由于国产动画中十分缺少这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在意识形态领域里面这将使我们许多不愿看到的后果不断的显现。随着全球化的经济正在不断的推进,科学技术上的现代化也正变得越来越迅捷,面对这种难以预测的情况,身为国产动画行业的技术人员,我们更有责任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挖掘和传扬,塑造出具有新时代精神面貌的动画形象。

近些年来,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正在不断的涌现出来,像《大闹天宫》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文化风格的作品在被不断的创作出来,这些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语言审美。风格造型等等,大多是参照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识形态而来。在立足传统、注重本土、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当时的动画制作者对这些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随着美国和日本等动画强国的崛起,我国的动画对于自己的定位越来越迷失了方向,最终导致连自己的传统都放弃了,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观众群体和市场。从表面上这好像市场的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但问题的本质还是在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缺失造成的,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对本土文化的教育缺失。

二、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对国产动画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是越来越激烈,人们对于和平、人文情怀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希望更好地把科学与情感精神结合到一起。而且由于人们物质的不断丰富,使得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正变得越来越高。我们需要用科学技术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把人们也精神生活也提高一个层次,不能把积攒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丢在了脑后,我们要维护好文化生态关系。

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尝试去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某些极具代表性的东西。随着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好像取代了动画,实在不然,文化原创和艺术原创才是动画的生命和灵魂。为更好的保护动画的原创性,我们可以从我国本土的文化艺术符号中获得新的思想和创意,并以此作为市场的主导方向,引导观众,从而构建出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作为华夏后裔,我们有责任利用好丰富而宝贵的传统艺术资源使动画事业得到发展,从而使我们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随着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针对于动画方面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然而真正优秀的动画作品依然很少,至于那些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动漫作品就更少了。尽管存在这动画技术和市场等局限因素存在,但本质上还是在于动画的造型问题上,这也就是对于传统文化利用的问题。社会各界和动画创作者对我国的动画造型艺术的研究和探索仍然是比较匮乏的,对于剧本的解读、形象的塑造、造型语言等研究不够透彻,缺乏对动画艺术的认知,还远远达不到足够的艺术水准。

三、本土文化对于国产动画的发展起到的作用

在许多人看来,创作具有本土特色、民族特色、中国风格的动画艺术形象是一种落后和陈旧的表现,偏离了世界潮流发展的轨道,在当今动画艺术创作领域普遍存在着这种文化态度显然是极其错误而的。在20世纪中叶,我国有部门专门研究传统艺术,特别是具有较强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类,比如年画、刺绣、皮影、剪纸等,研究的切入角度主要在于艺术造型语言。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艺术造型语言,我们应当对其深入研究,用传统文化塑造动画形象,把传统的文化符号转化成受当代人喜爱的动画形象。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了几千年,艺术语言比较恒定,且观众基础非常好。我们应当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重新解读传统的形式,并让其在市场之中融合,可以从中获得社会的认可和经济的回报。

如果在动画创作中我们只是照搬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那么不可能创作出与时代接轨的作品。如果我们把中国水墨画、剪纸、皮影等照搬到动画形象中,那会使得我们进入模仿抄袭的怪圈。作为创作者,我们应当对这些传统文化加以提炼进行再创作,创作出具有现代的意义的动画。

四、总结:

传统文化当中有着深厚的创作理念、创作过程和创作形式,这为我们创作现代的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对于创作动画形象也是一样的,它在很多方面指导着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当深刻深刻思考我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我们既要把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好,同时也需要利用好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转化成动画的艺术形式,丰富今天的文化生活。我们要挖掘民族本土文化,将其转化成动画资源,同时将动画教育体系和市场运作机制建立完善,作为一项文化系统工程去发展动画艺术。

参考文献:

[1] 刘小林,钱博弘.动画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