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景作文论文

写景作文论文

时间:2023-05-06 18:29:35

写景作文论文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1

一、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及现实困惑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作为高等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旨在培养和全面检阅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各项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显然,毕业论文的上述功能定位之重点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素质。更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文献检索与梳理、问题调研和论证及文字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遗憾的是,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渐近普及, 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下降。调查显示,许多本科学生在文献检索、社会实践、资料处理、独立思维、论文的写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院校商科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总体质量堪忧。笔者认为,从写作实施层面出发可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时间安排上的冲突,由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许多学生认为毕业前的重中之重是求职,因此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了毕业实习走马观花,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二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陷入了认识误区。在思想上仅把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取文凭的最后一块敲门砖,而忽略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具有的发展自我能力的功效。三是写作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不严谨,不仅学生开题前的准备工作不足,而且提纲写作、文献述评和调查论证等重要环节常常缺失。四是论文写作的实训背景缺乏,学生没有直接参与社会调研工作,不了解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从而缺乏专业探求兴趣,写作心态浮躁。 

二、商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与毕业实习的互动机制 

(一)商科类专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毕业实习是论文质量提升的源泉 

一般说来,商科类专业毕业后的工作职位安排相对灵活,此属性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储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高度复合的商科类专业,其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于造就职业经理人等中高层管理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管理和市场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和融合应用。显然,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综合性的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的切实实施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活力所在。笔者调查发现,商科类专业中有不小比例的毕业论文常常是“空对空”——利用空洞的资料去探讨一个抽象或过时的论题。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论文选题缺乏实际背景,导致写出来的论文要么是大量堆集复杂的理论文献,要么就是对各种网上观点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因此,强化商科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对专业实习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论文研究的实际价值,并可激励学生积极踏实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还能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和论证素材,有利于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结合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而提升论文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二)毕业论文写作可强化毕业实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商科类大学生“实习难”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不过,相对于课程实习而言,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较受企业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商科类大学生较长时间与毕业论文写作相联系的毕业实习常常能为企业带来某些正效应。事实上,若学生以毕业实习中发现的专业具体问题作为选题,并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系统研讨,往往可激发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并为企业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有效结合除了可为企业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外,还可锻炼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这两者的良性互动,可现实地促进商科类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步加强,并最终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三、基于毕业实习平台的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 

根据笔者多年的论文指导实践,本文认为高校应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平台来提升商科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严把选题关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2

本文论述了情景教学法在行政公文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其意义。情景教学法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对社会实际了解的不足,发挥专业理论知识与行政公文写作实践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制作行政公文的水平。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行政公文写作教学;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行政公文已经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重要的文书,承载着政策的贯彻执行、加强沟通交流、发挥法定功效等功能。规范的公文是机关、企事业单位正确执行规章制度和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依据。行政公文写作是文秘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运用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理解行政公文的内涵,掌握行政公文的写作技巧,提升行政公文的写作水平尤为重要。

一、行政公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行政公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规范性很强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行政公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文种的格式、特点、相近文种的分析比较、措辞用语的规范等,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写作训练,导致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到位,但一到写作训练时,就容易出现用错文种、格式不规范、主题不明确、用语不准确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公文写作的授课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接触行政公文的机会不多,缺乏写作行政公文的实践经验。学生还没有踏入社会,对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权限范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缺乏了解,对各种公文的行文目的、功能、作用等把握不准。根本原因就是行政公文的课堂教学与制作、运行的现实情境脱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情景教学法,设置行政公文的写作语境,营造具体、逼真的写作氛围,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行政公文写作水平。

二、行政公文写作情景教学法的内涵

行政公文写作情景教学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将教学过程与逼真的行政情景、真实的文本案例紧密联系,让学生置身于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公文写作与运行的现实情景之中。学生在模拟、逼真的情景中,加深对行政公文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强化实践训练,提高行政公文写作的能力。

三、情景教学法在行政公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文本案例创设情境

这里说的文本案例,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行政公文。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取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让学生融入行政公文写作情境,体会行政公文写作过程中对文种的选择、格式、结构、措辞等方面的要求,发现行政公文写作的规律。笔者在学校党政办公室工作,工作中能接触到各类行政公文,同时也要撰写学校公文。所以,在讲授每种公文文种时,笔者都会选择最新的、和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文本案例。比如,在讲授“通告”时,笔者就选取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超标电动自行车退市的通告》(学校所在城市)这一案例,让学生融入现实情境分析讨论。因为许多学生平时经常使用超标电动车,所以学生对此案例非常感兴趣。通过案例的讨论、分析,学生掌握了“通告”的特点、格式要求与“公告”“通知”的区别。这种通过文本案例,将学生置身于公文写作现实情景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通过模拟实践创设工作情景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行政公文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现实情境中扮演公文制作者的角色,在身临其境中,对公文写作进行实践训练。比如,学校经常举办各类学术会议。教学中,可让学生扮演会务人员,参与会议组织的全过程,为学生创设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的工作情景,训练学生写作系列的公文。会前准备阶段:为请求上级部门的批准和会议经费的申请,拟写“请示”;和协办单位就会议相关事项的沟通协商,拟写“函”;向参会个人或单位寄送会议通知,拟写“通知”。会中进行阶段:根据会议的内容,拟写“会议记录”。会后总结汇报阶段:为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会议召开的情况,拟写“报告”。学生通过模拟实践训练,不仅懂得了组织会议的知识,也熟悉了公文制作的流程和使用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提高行政公文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行政公文知识、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比如,为了使学生能辨析“请示”与“报告”的区别,笔者在自己撰写的有关举办110周年校庆的“请示”中,有意设计了几处错误:文种改为“报告”,主送机关改为“市人民政府”(学校实际为市教育局下属单位),请示事项添加了“申请校庆专项经费”内容。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本中的错误并分析原因,然后提出修改的意见。在这些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讨论,明晰了“请示”一文一事、不越级请示等特点,懂得了“请示”与“报告”区别。问题情景的设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类文种的写作特点和规范运用。

四、情景教学法在行政公文写作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在行政公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因课时的限制,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容易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分析。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择恰当的内容

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内容设置、性质特点等,选择那些适宜情景化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学生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师要自觉防止角色错位,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是起引导、评价等辅助作用。

(三)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情景的创设,就是要把抽象的行政公文知识和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创设情景时需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角色。

实践证明,情景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行政公文写作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脱节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行政公文制作与运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氛围中参与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撰写行政公文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也应和其他教学法搭配使用,以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李东生 单位:广东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

【参考文献】

[1]李广仓.行政公文“教学练考一体化”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7).

[2]侯吉永.应正视公文写作教学中的“行政”问题[J].秘书之友,2012(6).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3

一、记叙文

记叙具体的生活内容,描述具体的事件或场面,这样的文章叫记叙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必须有贯串全文的线索。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某种思想感情等。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议论和抒情不应该超过文章的三分之一。叙述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记叙文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对策:一是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二是用故事表达一种思想,三是将思想蕴涵在描写之中。

记叙文写作的标准:一是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二是有一个波澜起伏的故是事是,三是有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四是有一两处生动的细节、场面描写。

当然,高中生写记叙文宜写复杂的记叙文,不能停留在一般记叙的水平上。

二、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明确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论点必须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般情况下,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提出或表明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是指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再次,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否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深刻、周密,且讲究说理的艺术。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现在高考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而写议论文正是检测考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的最好手段。高考作文通常都要求作文文体特征鲜明,绝大多数省市在高考中甚至明文规定考生要写议论文。理性思考就是见微知著。作文不能局限于写一人一事一花一草,而要由点及面、由树木到森林地揭示或印证某一规律及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考生在写作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要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也就是说,作文不仅要让读者知其然,还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理性思考还要求观点具有启发性,立意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全无”的境界。

三、散文

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的体裁。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一种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抒情、议论,但要依附于事件、人物的叙述和描写。一般来说,叙事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刻性,记叙事件常常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段,描述人物也只是选择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

2.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一种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样式。它注重依事生情,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这类散文往往以情感为结构线索,通过形象思维展开艺术联想,将生活的片段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常常以象征、隐喻和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来吸引读者。

3.写景散文。写景散文是一种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散文样式。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写作这类散文必须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安排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4.议论散文。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对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从而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四、创新文体

近年高考作文强调文体特征鲜明,讲究文体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文体创新;相反,如果考生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文体创新,“万绿丛中一点红”,就会更讨阅卷者喜欢。高考作文创新文体大致分为两大类:应用文和文艺文。应用文主要有书信、日记、访谈录、辩论词、书序、说明书、广告、合同、广播稿、启事、招标书、会议纪要、诊断报告、成果报告、申请报告、实验报告等。文艺文主要包括适合于编故事的小小说、寓言、童话、故事新编,适合于抒情的诗歌、散文诗,以及适合于设置矛盾冲突的剧本等。

文体创新需要考生有扎实的相关文体知识作基础,然后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进行文体创新,切忌为形式而形式。从近年高考作文的情况来看,文体创新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1.自不量力,弄巧成拙。一些考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而是眼高手低,使用自己不熟悉的创新文体,结果弄巧成拙。如有的考生选用诗歌,在形式上也按诗歌的要求分了行和节,但只是把记叙文的内容分行排列而已,既无节奏,也无韵律,更寻不到意象,探不到意境,纯粹是游戏之作。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写景诗;图形;背景;认知语言学;《春江花月夜》

一、引言

中国古代的写景诗纷繁多姿,意韵生动,主要通过营造意境来表达感情,因此不管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其解读过程中都涉及最多的心智和认知因素,诗人表达意境的过程就是用简短的语言构建一幅图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普通的自然事物或身体感受被赋予更深层的意义,读者解读的过程则是通过诗歌的语言对大脑中原有的意象进行激活的过程,因此单纯从传统的修辞和语义的角度来研究诗歌,尤其是写景诗是远远不够的,再考虑到写景诗歌的绘画艺术效果,就不难发现: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分析写景诗将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本文就以中国唐朝张若虚的一首著名写景诗《春江花月夜》作为语篇分析的材料,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进行分析。以往对《春江花月夜》的研究分析大多数是从诗歌的哲学理念和感情色彩作为出发点;而本文中所运用的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将把诗歌所构建的虚拟画面作为一个认知对象从相对应的心理认知过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性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仅是空间组织的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的基本认知原则[1]。

二、《春江花月夜》的语篇特点及其认知基础

《春江花月夜》的语言特点也代表了大多数写景诗的语言特点,就是寄本意于景和物的描摹刻画中,达到图像鲜明,意蕴深邃的效果,换句话说,写景诗以意境构建为其灵魂。这里,文章对此语篇特点从两个主要的方面来分析,一是从语言自身的角度;另一个是从诗歌的绘画艺术角度。这两个方面都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语言特点

诗歌因篇幅和体裁的限制,往往言简意赅,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不会将所有的事情和感情交代的清清楚楚,而只会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激活点,而这些点足以触动读者头脑中的概念系统,从而在头脑中将这些概念形象化,推理化。写景诗通常是采用最简单最精练的语言描写最完美的画面,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把江、花、月等各种景物以一种有画面感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看似简单,可是意境就已经在其中。诗歌的语言在形式看来是简单甚至不连贯的,因此传统的对语篇进行的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研究就不够了,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连贯主要靠心智上的连贯来获得[2]。诗歌的语言通过激活认知的微观世界而调出相应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诗便实现了语篇上的连贯。

(二)绘画艺术特点

首先,写景诗通过焦点的变化和移动全方位地展现真实可感的景象。通常写景诗会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画面,而这幅画面怎样完整地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就要靠创作者不断的变换感受焦点,使得所呈现的画面有动感,有层次感。从认知的角度讲,焦点的变换就是认知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变换和转换[3]。

其次,写景诗还通过颜色的描绘来展现画面。创作写景诗就像是画家在创作一幅画,颜色的搭配对作品的美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创作中也要考虑读者的认知心理,作为图形的颜色和作为背景的颜色应该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最后,写景诗通过意境实现美感。用最少的语言蕴涵最丰富、最高度的情思哲理,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意境是诗歌的整体质感体现,它不对应诗中写景的实体的表层含义,而是产生于字里行间,运行于艺术想象的审美空间,依赖于诗歌的结构和语言。

在《春江花月夜》中,各种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通过观察方位和焦点的移动以及色彩的变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完美的意境。

(三)写景诗的认知基础

首先,写景诗的创作要依据对客观事物的密切观察和通过观察所产生的一定的客观感受。诗人在观察客观事物(这里主要指客观景物)时,其实是对所要描述的客观现象或客观景物的一个认知过程。在观察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景物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脑,而人脑在识别这些事物的时候不可能同时同等地进行意象的转换,总是会有一些突出的被识别为图形,而另外一些可能会被识别为背景[4]。这样,在诗歌被创作出来之前,眼前的景物中图形和背景已经分离,于是诗人在诗歌的语言中也会把这一效果表现出来。其次,诗人创作诗歌,推敲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绘制图画的过程,绘制图画就当然要考虑在这幅画中要突出什么,并且用怎样的方式来使其突出。所不同的是,写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是动态的,即图形和背景之间是相互转换的,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图形和背景也是不尽相同的。

三、 理论基础——图形—背景理论

上文已提到,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是以突显性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仅仅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1],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当我们观察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总是会不自觉地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这就是突显性原则,该理论中的背景就是图形的参照点。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理论的缩影,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条小船漂在水上时,我们习惯于将船视为图形而将水当作参照点,所以我们很少会说:水在一条小船的下面。因为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理论,一些小的,运动的物体常常被识别为图形。

最先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的是Talmy,他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5]。根据突显的程度,Langacker 认为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他在感知上比其他部分更显眼一些。在视觉场中,图形和背景都是实体,而在语言中图形和背景则是不确定的;而本文要分析的写景诗的语言则是实体的概念化,因此,可以把写景诗当作一种抽象化了的视觉场进行图形—背景分离的认知分析。下文将利用这一理论对著名写景诗《春江花月夜》进行分析。

四、 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诗的题目本身就是一幅画,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一幅动人的良辰美景,应属写景诗的代表作。下面就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诗歌的艺术境界进行较为系统的解读。

诗人开篇用了两句诗就把一幅壮丽的春江月夜的画面勾勒出来,“春江潮水连海平”中的海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画面,主要是因为海是作者在看到眼前的情景时想象出来的,是虚的,春江汹涌,浩瀚无垠,气势壮观,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样一句诗顿时设置了全诗的一个背景,而紧接着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便在宏伟的背景中设置了一个图形——明月。在夜色中的江面上当然是明月更具有突显性,但是这首诗在点出图形的同时又装点了背景,主要体现在一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中,次句今译为“月光闪烁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月光的照耀和拥抱之中?”细细品味便知道明月泻下万里光辉,为整个背景增添色彩,拥抱月光下的一切,自然而然,流动的江水就成了月光这个背景下的图形。图形背景交相辉映,意境深远。接下来的两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随着视野的移动,画面的图形和背景也随着移动变换,前半句出现了新的背景“芳甸”,江流婉转其中作为图形,一动一静,分离鲜明;后半句点出了整个诗的另一个意象——花,月照花林,光波花气融作了雪珠一片,此处仿佛万物交融,当读者难以辨认图形背景时,作者一个奇妙的“霰”便将读者的眼睛吸引,这种月光落树而形成的虚拟的雪便成了交融难辨的背景中的图形。但为何“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原来是月光的银辉,这里作者情景交融,用细腻的语言感触皎洁的月光。到此处,可以作为全诗的第一个小节,因为到此诗中的意象基本交代清楚,那么面对这样一幅画面作者在想些什么呢?接下来继续分析。

紧接着的两句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作者又一次回到水天一色的背景中一轮明月的画面中,突出了明月这一图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便是作者在这样的情景中所想到的,然而作者并非真的想知道究竟是谁第一个看到了这样的明月,只是把一个“人”的意象放进了整个画面,但是这里的人是作为画面中的图形还是衬托明月的背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作者便用间接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感慨生命短暂的同时又感叹岁月的绵延和人类存在的长久,后一句突出了月光下流动的江水,以静衬动,象征人生的代代相继;随着江水的流动,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了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描写了游子的思念之情,空旷的背景下一朵浮云悠悠不定,蒙蒙夜色中一叶孤舟寂寥独泊,这两个景象正是游子的写照;图形鲜明表达了情之真切。

以下“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诗人又一次突出了月这一鲜明图形,用月衬托思妇的怀念之情,月光洒下的银辉柔和着一种感情,在梳妆台上,在玉户帘上,在捣衣砧上,光影明灭不定,月色朦朦胧胧,这一氛围恰恰就是诗人想要的背景,继而思妇出现在画面上,读者的眼光便被这一新出现的图形所吸引,并和她一起感触内心的愁闷和迷惘,思妇试图趋走这恼人的月光却徒劳。此时月光依然是画面的背景,鸿雁和江面上的鱼儿都逃不出月色的笼罩,这正象征着思妇难以摆脱思念之苦,因为就连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都无法传递思念的音讯。

最后八句作者又将月作为中心图形来表达思归之情,江雾朦胧中,月亮就要落下,春光将老却依然天各一方,这实在是一种哀情,然而全诗的基调却是哀而不伤,诗人将离别之情融入月色中,希望这思念能乘着月色到达心上人的身边。

全诗以月夜为大背景,天空、原野为辅助背景,以月为主导图形,和月色下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等诸多辅助图形一起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写景抒情画面。

五、总结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是将图形—背景分离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诗歌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篇形式,尤其是写景诗。对于诗歌,反复地阅读的过程就是图形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层出不穷的令人震撼的影像。写景诗中一般通过动词和色彩来突显图形,将其和背景分离。本文用了大量的笔墨对《春江花月夜》这一经典的写景诗进行了图形和背景的分析,笔者希望其中的某些研究能够对读者又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Ungerer F & Schmid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156-170.

[2] 程琪龙.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1:1-3.

[3] 匡芳涛,文旭. 图形—背景现实化[J]. 外国语,2003:(4):24-31.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5

进行语文总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此我就自己去年中考复习时的做法写点认识。

现代文可根据文体的异同,按不同方法去阅读。

一、记叙文体。此类文章的阅读,要找准文章所记叙的事件以及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要理清事件条理,找出所记之事的重点,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找到。

二、写景文体。此类文章在阅读时应善于找出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景物不同,则特征也不同。还要找出描写景物的次序,是从上到下,还是由远及近什么的。最后应注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否含着特殊的意义,是不是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

三、说明文体。此类文章在阅读时应注意说明的物体的特征,只有把所说明的物体突出的特征找得准,看得透,才能找到被说明物体的本质,还应注意的一点就是找出说明文中写得生动的地方,找出其所用的说明方法,通常这也是考题。

四、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一般认为是现代文中较难理解的一种文体。因此你应试着揣摩作者的心境,用作者写作的心情去理解,同时也试着揣摩景物的特点,这样有助于对此类文章的理解。

五、议论文体。议论文在阅读时,应在读过一至二遍后能准确找出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论点的提出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叫论据。论点一般开门见山的提出。至于论证的方法,相信大家应该很明白。

这仅是鄙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如果你也有,那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再现 表现 分离 交融

论文摘 要:中西方审美意识和创作思想的根本差异,形成了中西文学创作在写景方法上的明显区别:西方偏重精确再现外界的自然景物呈现于人眼而被感觉到的客观“形象”,主客双方无须通过审美活动达到某种交流或契合;中国文学注重表现自我所感所识,力图将景物人格化,追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文学是人学,以表现人为最高目的。中西方文学创作在对这一原则达成默契的同时,并没有漠视写景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人与自然景物的现实关系在文学创作中受到尊重。只是因为中西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两大文化传统的差异,而使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对自然景物的掌握、认知方式,必然贯穿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而形成不同的体系。其中,直接间接地影响作用于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及美学思想,区别尤为明显,对写景在中西方文学创作中的种种差异的认识把握都由此而生。

首先,从审美意识上来分析,“写景”在中西方文学创作中因审美意识的不同而在艺术态势上呈现不同的走向。

在人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在审美意识上所表现的基本区别在于:西方一般总的倾向,往往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景处于相待状态,主体(人)对客体(景)进行欣赏,因而人与景的双方事实上处于互相分立和对峙的关系中。中国一般总的倾向则与之有别:主体没入客体,客体融于主体,人与景的双方暂忘彼我,达到互相契合的一种和谐默契境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等等佳句中描述的都是这样一种境界,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正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所在。

这种审美意识的差异,取决于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中国向来是重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重再现、摹仿、写实。

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根本差异,形成了中西方文学创作在写景方法上的明显区别,从而发生了艺术态势的内倾和外倾的两种走向的分野。大致说来,西方因尚“进取”,而在写景艺术上表现出一种“浮士德精神”,即多向外探索。这种明显的外倾态势导致了西方写景艺术上的偏重“描物——描写(再现)外界的自然景物呈现于人眼而被感觉到的客观“形象”。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对巴黎圣母院的大段大段精确细致的描绘,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对战争场面的呕心沥血的雕刻等等,都是西方文学所擅长的写景方法。而中国因较“安分”而偏于内向,总是喜欢到内心去搜寻情感的表达方法,故而表现出一种中国文学独特的“老庄精神”,在写景艺术上呈现明显的内倾态势。它注重“表现”自我所感及所识,也就是情景交融、物我相渗、主客同一的景与人双方内在生命律动的“气韵”。人与景在审美机制中构成了“双向同构”关系,自然景物取得了人物感情的同化,因而也产生了情。这里人与景的双向同构的主导方面是人。一旦无人,情消逝了,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阐发的。

其次,从创作思想上来分析,中国文学的写景目的与西方文学也是不一样的。中国文学传统讲究:“写景就是写我”。景物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是作为一种主体意识的投射和外化。景与人要求达到主客同构,合为一体。景物总是被心灵化、情态化、主观化、审美化,一句话,就是努力将景物因素人格化,所谓“情景交融”成为中国文学中写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西方,一向有把景物作为对象进行欣赏的习惯,面对景物,以景物为对象,由“我”观“物”,而重在写其眼前所见的景色。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出现的一种追求很能说明这一问题。与中国文学竭力将景物因素人格化的努力相反,现代派文学努力从景物因素中排除人的因素,如法国“新小说派”,他们写景,不是使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相交融合——造成一种境界氛围,而是竭力将主观思想、情感、情绪掩藏起来,以摄影机似的冷眼来对待。同样,在“意象派”诗歌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要求在对待自然景物时做到“绝对精确地呈现,不要冗词赘语”。庞德在给“意象”下定义时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他认为,在人的观照下的自然景物本身就是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因此,人的理智和情感与物的理智和情感应始终处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之内,主客双方无须通过审美活动达到某种交流或契合。

曾有人说:“西方艺术太象自然,中国艺术太象艺术”,在写景这个问题上更是如此。中国文学中的写景艺术,就其“艺术性”而论,与西方相比较,无疑更高、更丰富一些。中国的写景艺术从来不是消极、被动地只求“再现”自然之美,却是更多地重在“表现”人与景相默契和对景物之美的领悟,并且积极、主动地致力于大大高出“自然之美”的一种艺术之美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张容.当代法国文学史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7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它们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对现代游记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游记类文言文,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外,还应掌握一些古代散文的阅读技巧。

一、整体入手

阅读游记类文言文时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理清它的内在结构,弄清作者写了什么,把握文章的主旨与文脉,从宏观上驾驭文章。理清游记类文言文的内在结构,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住文章的线索,游记类文言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山水景物和人物一样,也有它的“个性”和特点。作者只有捕捉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柳宗元写山,永州的“高下之势、岈然窿然”的丘陵与柳州的峭立挺拔、全无草木的石不同;写水,每一条溪流,每一泓潭水,也各有其独特的面貌。阅读游记类文言文,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山水景物的“个性”。

二、披文入情

古人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文章之中。如果把写景比做画龙的话,那么抒情就是“点睛”,唯有“点睛”方能使文章出彩。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体察游记类文言文所蕴涵着的感情,要注意那些“点睛”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点睛”的句子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或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它们常常位于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结尾处。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也浸透着饱满的热情。他曾说自己被贬永州是“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他在离开永州前不久写《囚山赋》,把永州郊野的“万山”比拟为囚禁自己的“狴牢”。他以这种感情来记山水,表现了他强烈的愤激、不平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这些作品不仅画面描写得生动,感情也非常浓郁。

通过发表议论的语句,作者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是游记类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也是《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主题。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最后一自然段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他以游山为喻,层层深入发掘,展开议论。作者不仅强调“志”的重要,而且强调“力”与“物”的必须。在客观条件不具备时,作者尤其强调要“尽力”“尽志”。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事与后理紧密相连,把深刻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而又浅显易懂。

三、明确技巧

阅读游记类文言文时,还要从艺术形式方面做一些探讨,即弄清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等。其中表达方式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游记类文言文最常用的描写技巧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最常用的抒情技巧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等;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等。阅读游记类文言文时,要思考分析文章所使用的手法的作用、好处、效果等。

另外,古人在写游记类文言文时,有时会把社会风物与个人思考交织在一起,使文章承载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邃的文化意蕴,所以在阅读游记类文言文时,还要细细品味、领悟其中的文化意蕴,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8

一、命题依据

几年来,江苏省《考试说明》都有这样一句话:“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这几年的江苏高考只有2008年对此没有考查,因为2008年考的是小说,其他年份都考了。由此可见命题者对此的重视,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我们一定要对《考试说明》中的这句话作详细的解读。

二、理论解读

《考试说明》中的这句话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内涵。

(一)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各自特点及其作用。

1.记叙的方式及其作用。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丰富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曲折有致,深化主题。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内容。

平叙:也称“分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的方式及其作用。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举止、风度姿态景象描写,刻画人物外在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描写:对人物行为、动作的具体描绘和摹写,显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补充交代说明。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为议论、抒情作铺垫。

环境、场面描写:作为提供事件、感情、思想的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又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相统一。

描写角度:动静,远近,古今,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

3.议论、抒情的方式及其作用。

直接抒情:不借助其他手段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于表达浓烈的情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虚实结合、借古讽今、象征等,作用是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景、物,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二)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之间二者的关系。

记叙描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记叙描写的升华。

三、考查角度

2006年江苏高考15题:

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该题考查了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之间的关系。

又如,2007年江苏高考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参考答案为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该题直接考查了描写的方式。

2009江苏高考13题: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9

【摘要】写作现状:学生苦于写作,拼凑成篇,缺整体架构的知识能力。应对策略:一、讲求谋篇布局。二、有贯穿全篇结构文章的线索。三、注意一些写作技法。四、不限文体,不等于不讲求文体。

【关键词】语文;作文;思路;写作技法

在每周一练的学生作文中,发现他们的篇幅越来越短,字迹也渐次的潦草起来,乃至甚于天书。偶见一两句漂亮言辞,读着读着兴味索然,不知所云。情景和思想倒是直夺夺地抖落了出来,却老是不见人、事、物、景的动人形象,没有生活的实感,仿佛情思之根虚弱地生于墙头,而无法植于厚实肥沃的土地。读着那苍白匮乏的字句,眼前总是学生搔首蹙眉咬着笔杆苦抠字眼的惨状。

躬耕于文字的田园,本是情绪的激越喷射,灵感的转瞬触发。这是何等畅快的事,何以无话可写?压肘而思,缺了几个基本的东西:素材、语言、结构。在此就文章的架构谈一点看法。

文章讲求谋篇布局,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架构。好比一个人,得有骨架,否则就成了肉饼。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房屋建造得思考设计,共建几层,每层几间,每间三维多少,功用分别是什么,室内怎样结构。就是一棵树,也有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梢之别。文章也一样。除了言之有物,切忌空泛外,它也有一定的外在形式,即结构。方才叙说描绘得有层次,议论抒怀得有条理,阐释介绍而不紊乱。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思路要清晰,有贯穿全篇结构文章的线索。或以时间推移为线,或以空间转换为线,或以情绪变化为线,或以逻辑关系为线。就拿写景来说吧,比如写一个乡村,就可以写这个地方过去的图景,现在的样子,春夏之色,秋冬之貌,一早一晚的风情变化,借以言情。也可以按照空间位置,由全貌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或上下左右远近动静之景,或写固定之景,或描变化之态。也可以由观察点的不同而有不同景观,寓情于景,托以抒怀。也可有情绪的变化,兴奋之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悲戚之际,淫雨霏霏,树林阴翳。或似朱自清的荷塘,喜悦如藕叶的舒展,莲花的袅娜,荷香的缥缈,荷波的闪播,光影的朦胧;哀愁一如黑色的阴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还须注意逻辑关系,譬如并列闪点似的描绘几幅图画,或者由主到次摹写。状物,可由形到神。叙事,写见闻加感受。阐释介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挖掘深意。

其次,还得注意一些写作技法。起笔,或开门见山,或迂回辗转,或设置悬念。可叙述,交代背景;可描写,创设意境;可介绍,阐释问题;可议论,立论观点;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结尾或卒章显志,或自然收束,或启悟思考。开篇点题、引起下文,结尾破题、呼应上文。段落层次间注意衔接过渡,正如水管的接头,要让上一截水管里的水流到一下截水管里去,可用竹筒连起来衔接,可用胶纸藤缠起来衔接,也可用高级接头让它天衣无缝,总之,过渡以自然为妙,不致显得唐突。文章写作早就有风头、猪肚、豹尾之说。即开头要漂亮,中间要饱满详细(正契合了高考作文“丰满”的要求),结尾要有力度。启悟有力,突显主题有力,如豹子的尾巴横扫千钧,很有力量;如洪钟一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句话,要注意文章的起承转合。还需练习的技法很多,如巧用对比,正反论证,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等。

还得注意文体。高考作文不限文体,这给考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便于学生展现文才。但不限文体,不等于不讲求文体。你要么写成记叙体,要么写成议论体。如果写成记叙体,那就得按照记叙文的常识去操作,或顺叙,或插叙,可倒叙,或平叙。如果选择议论体,那就严格按照议论文的常识去写作,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围绕观点去组织材料,摆事实,讲道理。

总之,架构文章的方法很多。我们平时要博览群书,不断吸取别人为文的技巧,结构文章的妙招。不断积累,就能轻轻松松写好作文。

参 考 文 献

[1]王丽萍.作文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J].文教资料,2010(25).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引言:在初中阶段,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而语文写作教学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语言结构,并且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全面的培B。但是,想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还要科学的进行写作教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因此,有必要对情境教学这一新兴教学手段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进行该方法的应用。

一、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阶段,学生只有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顺利。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不利于教师进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采取情境教学这种现代教学模式,则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对写作教学的内容产生丰富的联想。所以,情境教学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并且对文章和写作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情景教学的开展也能够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活跃,从而一改学生对写作教学的枯燥乏味的认识,继而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写作学习中[1]。此外,在教师创造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将得到锻炼,所以学生将能从多个角度学习写作和创作文章。因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将有助于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增进学生的理解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增进。因为,在学生进行文章写作之前,都需要进行一段材料的阅读。如果无法理解材料的内容,学生也无法对文章的写作有一个深入的思考。例如,在以“黄河”为题材进行文章写作时,大多数学生对黄河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所以基本也很难对描写黄河的题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继而无法对黄河产生热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关黄河的影片的播放,同时用富有感情的声音进行相关内容的朗读,从而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这一题材文章的学习情景中[2]。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将原本抽象的题材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这些内容,继而更好的进行文章的写作。

(二)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写作体会

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写作的内容进行思考,从而更加客观的看待一些问题。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从而通过使学生转换角色产生更多的写作体会,继而形成多元化的写作思维。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文章的写作特色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3]。而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将会对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揣测和模仿,从而更好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意识,并且对文章内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通过互换角色,学生也能够联想到社会各个阶级的人所接受的社会待遇,并且了解文中描写的人物的人性特点,继而获得更多的写作体会。因此,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中领悟更多的人生哲理,继而使自己创作的文章更加言之有物。

(三)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文章写作需要从生活中吸取较多的灵感,但是初中生很少有时间接触社会,所以其生活经验较少,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缺少思路的问题。而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则能够使学生的创作灵感得到激发。具体来讲,就是以实物和图景为背景进行生活场景的构建,然后让学生通过与场景中的事物零距离接触产生相应的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书中描述的事物。而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写作教学当成是一种社会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此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散文是进行景致的描写,所以在学习该类题材文章的写作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风景名胜区域的图景为背景,从而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感受文章描绘的美,继而更好的进行文章的创作。

(四)通过营造氛围增加学生写作共鸣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容易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学习氛围的营造,从而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写作共鸣。而作为一门情感类学科,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师需要通过情景体验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继而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此外,在创设教学情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以避免课堂氛围过于单调。而要求学生对教学情景进行讨论,也能够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得到提高,继而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积累文章的创作情感。

结论: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和情感不够丰富的问题得到弥补,并且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写作学习氛围,所以能够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激情得到激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该方法的认识,并且通过熟练应用该方法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新龙.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7:113.

写景作文论文范文12

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在《方法论》一书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

笔者倒不是对课标涉及写景文段的要求有所怀疑,只是当笔者对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时,惊讶于自己的这个发现:教材直接或间接写景的文、段涉及面极广,涉及到初中三年的每册课本;涉及篇目极多,高达108篇。足见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对整个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目前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呢?

1.对写景文段的赏析总体目标没有清晰的全局意识。

2.落实赏析时,经常模糊对学生赏析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

这样一来,具体教学时就不能针对文段特点及年级学情有所侧重地推进,虽然面面俱到,堂堂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并没得到多少提高,导致课堂的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那么,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呢?笛卡尔研究问题方法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步骤给了笔者启示,即: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按照这样的研究问题的步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就经典的写景散文进行筛选研究,最终发现了涵盖所有写景文段的阅读赏析的方法,并从中找到了指导学生赏景语言的表达规律。

一、从经典美文中总结赏景方法,发现赏析语言表达的规律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为例,论述笔者探究的写景文段的赏析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

在《春》这篇课文中,作者生动地呈现了自己盼春、绘春、赞春的写作思路。在绘春时作者先写春草,再写春花,最后写春雨,这样由地上写到空中,展现出了景物的层次美。美好的春天图景与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自然融合,渗透到文章中每一处的写景文字中,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写景的绝佳范例。下面就具体的文段加以赏析,一一进行陈述: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文章开头,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先从总体上写大地上的“一切”,又写“山”“水”“太阳”,体现出了图画般点面结合的美;同时又抓住了春天中山的“朗润”(那略有似无的绿意)、水的“涨”(那逐渐解冻之后的波动与生机)、太阳的“红”(那一轮朝气与蓬勃)的特点,体现出景物的特点美。

作者对春草图的描绘中,运用“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叠音词为文章增添了无限趣味,体现出小草的清新、鲜嫩、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特点。语言上的音韵美令人读起来轻松愉悦,让人喜爱,让人亲近。情感从文字中倾泻而出,属于语言运用美中的用词美。

说到语言运用美,就不得不提课文的第四段对春花图的描绘。在这段话中,作者生动而极致地体现出了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的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花以人的动作与情感,生动地体现了春花开得浓艳绚烂,展现出一幅春花怒放的美好画图,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喜爱。同样使用拟人手法,本段还写了蜜蜂的“闹”和野花的“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则运用了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花的红、粉、白的程度比作火、霞、雪,形象地体现出春花色彩绚丽鲜艳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赞美之情。

如果说其他景物都是实写,那么“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则是想象的加入,让读者望着一树树花瀑,产生了异常美好的展望。这样实虚相间,使得文章增色不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则从侧面烘托了花的浓艳与美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春风图这段话中“抚摸”“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润湿”“唱出婉转的曲子”“轻风流水”“嘹亮地响”等词句则又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充分地调动了各种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与清新。我们将这一处暂且命名为“感官综合运用美”。

作者在接下来的春雨图中,将两个画面和谐而完美地自然融合:“安静而和平的夜”与“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一静一动;“稀稀疏疏的”不停地下着的雨与雨里静默的房子一动一静。这样的动静相益,越发显得春天诗意盎然。

当然,文章中还有好多地方细微而具体地体现着作者这种生动的描景方法,作者生动的笔墨与精巧的构思深深地打动着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