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景的散文

写景的散文

时间:2022-06-14 06:09:21

写景的散文

写景的散文范文1

关键词:景物描写;散文写作;艺术处理

散文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对于抒情性散文更注重意境的创设,而叙事和议论性散文则更贴近生活。不管哪种类型的散文,景物描写或多或少都存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主要作用在于表情达意,因此,景物描写是散文写作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散文写作中很多人因为景物描写不够精细或者是景物选取不够细致等原因,没有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难以将景物融入散文中,显得很生硬。本文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方法供参考、借鉴。

一、景物描写的基本内涵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和物体的描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景物描写,这也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景物描写的范畴;另一种则是针对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比如一座建筑,一件衣物等等。不同类型的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散文写作中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让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探析

景物描写分为几个部分,从景物的选取到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都需要考虑,散文写作是一个整体,景物描写既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要将景物描写的内容融入文章整体中,要具有和谐性,文章要有整体的美感。因此,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是一个“工程”中的一部分。

1.从文章本意出发选取景物

散文写作和小说、戏剧诗歌不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通过适当的、动人的景物描写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因此散文写作的景物选取并不是随意的,比如,在抒发对自然的喜爱或者崇敬之情时,我们就不能随便使用高楼大厦,当然如果作者能够将两者形成有机的联系是除外的。本文的探讨基于一般的写作思路。选取的景物必须符合上述目的,帮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诸多的想象和联想。

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抓住父亲过月台时周围的天色、周围的环境烘托出了一种悲伤和感动的氛围,读来让人不自觉地进入到那个火车站月台,仿佛读者已经变成了这个事情的另一

个旁观者。这种景物的选取是成功的,对主题的表达有较好的

作用。

2.景物描写的手法多样

散文写作中对于景物描写经常有多种手法,比如,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将零散的景物汇聚成一幅画,成功创设画面。如《春》那篇文章中,作者连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天里百花争艳、万花竞放的美景组成了一幅春景图,有动有静,让人读来有赏心悦目之感,这就是写作手法在散文写作中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方法。

当然并不是单纯地用某一种手法,多种手法的有机结合会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景物描写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真实的情感基础上运用手法无疑是锦上添花之笔。如,《荷塘月色》中关于荷叶、月光等景物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优美的语句中有动有静、将月光下荷塘中的景色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其间穿插了各种修辞手法,月光和荷叶以及荷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选择适当的位置

景物描写并不是随意地放在散文的任一部分,它必须和文章的整体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写作效果,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来说,我们在散文写作中既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序”。比如,在文章的开头通过景物的描写给读者打下一个总体的环境基调,又如,在结尾结合文章的写作顺序,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赏心悦目之感。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抓住散文写作内容结合景物描写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一直是散文写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作者表达能力的体现。对于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也是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而对于写作者来说,对景物的适当描写是散文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方乐.在生活的“矛盾”中把握美的真谛:《散步》一文对散文写作的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03):83-84.

[2]陈妲.初中语文课堂:在散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以初中语文教材《山中访友》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146-147.

写景的散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

写景散文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据的比例较大,篇目众多,而且每篇课文在其所在的单元与年级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结构布局与情感抒发等,从而真正掌握文章的深刻含义。

1、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首先,重景轻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赏析式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将侧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蕴涵的“情”则遭受忽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轻景,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侧重与对“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视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优美语言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没能有效学习和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再次,情景分离,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将“情”和“景”分离,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导致情感与文本相脱离,学生没有通过对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的合理教学策略

2.1、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进行赏析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理清文路,让他们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推进、层层领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关键字词着手,了解全文脉络。比如,在进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北大荒”设计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北大荒秋天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也可有效利用写景散文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根据前后文理解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体会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中很多语句都应用的十分贴切和准确,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应让他们仅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时,需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着重分析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庐山的云雾》时,课文中描写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其中重点词语是“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识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教师为提升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赏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引导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赏析,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体会其思想情感。

2.3、读出感情,悟出情理

写景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师为提升赏析式教学的质量,可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悟出情理。为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着重分析蕴涵作者情感的语句和语言特色,深化个人情感。例如,在《槐乡五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首先可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仔细观察;第二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用心看,用心想,槐乡的花和孩子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并写出感受,互相交流;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认识到槐乡花多、香、美,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最终让学生感悟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

3、总结

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写景散文的特殊性,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指导小学生对写景散文进行赏析,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和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虹.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2:81-82.

写景的散文范文3

“巴黎是画家的摇篮、天堂。”

“我是一只孤独的蚂蚁。世界上有独居的蚂蚁吗?请问!”

“‘蒙娜丽莎?啊!我知道,那是一首歌!’一个搞美术的香港人对朋友们说。我也在场。”

“梦娜丽莎是一种时髦倾向,但不是艺术倾向。”

“它(金丝雀)一进来,我马上想的是‘关窗’

!但没有说出口。幸好没有说出口,它对人类的信任。颇使我惭愧。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毛病形成是很难一下改变的。”

“为了这只金丝雀,我心里有看隐秘的、忏悔的感觉。它好像一座小小的、会飞翔的忏悔台。”

选自黄永玉的《从塞纳河到翡冷翠》

以上的这些令你我无法挑出半个生字,连“冷僻字”的桂冠都无处颁发的文字,却令每一位会心者微笑。

我们无法不对老艺术家的巧笔致敬:这里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居高临下,溢出笔尖的满是妙趣!

实际上,写好散文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散文最好有个情节。这个情节安排在全文之中,写起来就有方向。

二、当你开始叙述时,语言要简朴。可以像写信,像聊天,像在讲趣闻,就是不能像在写作文。

三、当你书写时,要细致不要细腻,要通俗不要庸俗,要独特不要追风。也就是说,你得写细,学会微观事物,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写,而不要跳来跳去的,看似胸怀了全世界,其实什么也没说明白。

我们回头来看《从塞纳河到翡冷翠》的描写,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是老艺术家关于小鸟“好像一座小小的、会飞翔的忏悔台”的比喻。

把飞进屋子的小鸟捉住的念头,也许我们都曾有过。即使并未将这一刹那的念头付之实践,可也不见得有过内心的忏悔,而只是将它挥之即去地淡忘了,更不用说产生“会飞翔的忏悔台”的联想。

这份渗透到骨子里的幽默和智慧,仅是《从塞纳河到翡冷翠》一书就让人提得起、放不下。

王蒙在《到底有没有好文章》中说:“我们习惯于写景物,写往事,写见闻,然后从思想上感受上提那么一下子,叫做画龙点睛的散文写作法。的确,我们有时是过于强调一些写法,而实则散文应是真性情的一种表现,而不只是一种写法。”

是的,散文的语言要想打动人,不是在语言结构、修辞语法上的揣摩思量,而是你对世界万物要有一种独具慧眼的打量,要有一份洞悉本质的领’悟能力。

当然,在落笔之前,最好弄清楚你所写的散文属于以下门类中的哪一类: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写景的散文范文4

一、重美读,轻灌输

多年来,褒贬不一的应试教育模式磨蚀了独具个性化的写景散文教学特色,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师口传心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引导学生运用美读方式品鉴文本中蕴含的浓浓的诗情画意。这种唯利是图的应试教学法消减了写景散文固有的鲜活可感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对文本感性的审美体验异化为一种唯考试是瞻的理性认知,学生自然无法将文本中蕴含的情调、气韵、情感等美学元素转化为一种愉悦的、深刻的、唯美的、丰富的审美体验,更无法将之内化到心灵深处,散文教学中那些优美语感和艺术化语言表达能力等培养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鉴于此,讲授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散文时,应该将叶圣陶先生强烈提倡的诵读、美读引进课堂。因为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诵读、美读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曾国藩言),继而达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完全融合,即进入忘我而入境之艺术境界。教师引导、指导学生美读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等经典写景抒情散文之时,必须引导学生明白:美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文本中深切体味作者情感、探寻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基点的热情洋溢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是学生口、眼、耳、心、神态、形体等相互协调、适度配合的对文本高声吟诵或者浅唱低吟的过程,是一种基于普通阅读而又高于普通阅读的艺术鉴赏活动。

二、重点拨,轻模式

诸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等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蕴含着极具个性的艺术魅力。教学时,如果沿袭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解读文本,比如介绍时代背景――整体阅读课文――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归纳文章主旨――品析文本艺术特点等貌似规范有序、实质刻板单一的任何文体皆可套用的教学模式,则势必斫伤《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散文浑然一统的优美意境,淹没其蕴含着的浓浓的写景抒情意蕴。

因此,教学时应该根据《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抒情散文文体的内蕴与特点,将点拨式教学引进课堂,即首先引导、指导学生找准最能体现文本特征的精妙之字词句,然后引导、指导学生以此为切入口进行细读深品,引导学生学会着眼于文本的艺术构思,落实于文本的艺术表达,促使学生的天然悟性与文本散发出的新奇灵性融会贯通。因此,前者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善于寻觅文本中将作者的情感、才情和作品中的优美意境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连接点,比如借景抒情、先景后情、托物言志、画面叠加、画面留白等艺术构思方法,循此而导入写景散文优美、深邃之意境的品鉴之中,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之真切感受。后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具有活化情境、美丽意境、高度概括的关键性字、词、句、段等解读文本内蕴的关键之处,进行反复吟咏、品鉴甚至比较阅读。

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江南的冬景》蕴含着的优美、恬淡、独特的文学语言与另辟蹊径的审美视角、着眼于读者的视觉感官并令读者心旷神怡的五幅精美的“声色味俱全”的秋景画面等,皆因郁达夫对江南冬景如痴如醉般的热爱与陶醉而生。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声情并茂诵读《江南的冬景》之基础上,再运用散文文本中点明主旨与情感基调的关键性语句“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等加以轻轻点拨,那么,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鉴赏效果一定会胜过一成不变、刻板单一的程式化教学千倍万倍。

三、重熏陶,轻训练

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以清新简约的意象、白描写意的文风、文白相间的语言等描绘了江南冬景中诗画般美丽的景色。比如清晨的如粉晨霜、午后的风和日暖、垂暮的烟雨微茫、夜晚的白雪纷飞等,焕发出了自然简洁、清新明丽、内敛深沉的生命韵律,真可谓字字简洁和婉,句句宁静恬淡,充满着“美“与“生”的生活情趣和鲜活的生命神韵。既然如此,引导学生美读、品鉴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作者精心描绘的唯美的江南冬景画面中,而应该引导学生的眼睛与心灵追随郁达夫抑或娓娓道来抑或切切私语抑或侃侃而谈的笔触,与作者一道尽情享受文本中描绘的这段美好时光,在文本中感知、领略、享受唯美的江南冬景带来的审美愉悦,与作者一道体味文本中诗意般的栖居带来的心灵慰藉。引导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文本中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氛围,让江南的冬景中唯美的自然景观幻化成每位学生性灵的延伸,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充满感性的晨霜、暖日、草根、乌桕、烟雨、酒客、垂暮等的喧哗和神秘雪夜的暮色中,平和、宁静、舒坦、惬意、心满意足地进入天人合一的唯美境界。

写景的散文范文5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暖冬的水墨画,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课文时,大多将“冬景”作为重点,从“写景”角度,将课文分为这样几个画面: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寒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可仔细分析一下,这五个画面之中,真正描绘画面的文字分量并不多。五幅画面中,只有午后冬郊图既是“实景”,又比较具体详细。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必须要面对与思考:《江南的冬景》的重点是在写景,还是抒写性情,表达一种生活情趣?我认为,“冬景”只是作为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抒写性情,向读者传达一种淡雅悠闲的生活情趣,写生活情趣才是文章的主体。

五幅图景中,“曝背谈天图”是“实景”,画面描绘较为简略,告诉读者江南的冬天是晴暖、明朗的,适合曝背景谈天,很是悠闲惬意。“午后冬郊图”也是“实景”,较为详细,意图在于告诉读者寒郊草木有生气,适合散步,这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也许有人说,寒村冬雨图难道不是在写景吗?郁达夫在这一段中首先是强调“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请注意这里作者是将此画面作为一种体现悠闲境界来描绘的。接着,提醒读者,又与读者似在对话,说“你想想”,在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等等,完全是按照他自己心目中的“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来设计“冬日农村图”的。完全不是像上文的“午后冬郊图”那样如实描绘江南冬景,而是在想象、引用诗句的基础上,避实就虚地描绘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情趣,尽情地抒写自己享受人生、消遣生活、充满诗意的闲情雅趣。

至于“江南雪景图”,更是明显,没有一句是实际描绘江南的冬景,完全是在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虚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代表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写作者作为他那个时代的文人所过的闲适的生活:雪后,邀请上三五个知心朋友,大家一起赏雪,赏月,品梅,品酒。这是郁达夫所向往的闲情雅趣。这哪里是在写江南冬景?完全是在江南冬景的背景下,专写自己的理想的生活情趣。

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中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而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而不是文章的主体,在这种背景之下,郁达夫描写自己闲适逍遥的生活情趣:和暖时节曝背谈天,江南晚秋读读书、写写字,风和日丽的午后冬郊散步,微雨寒村里的悠闲,江南雪后的赏雪,赏月,品梅,品酒,寒冬时节闲步逍遥。文人那种浓重的闲情逸致非常鲜明,贯穿在全文中的情感基调便是悠闲逍遥。

另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本文放在“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中,此专题的内涵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江南冬天是那样晴暖温和,一草一木生气勃勃,微雨寒村是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散步正是对江南冬景之美的心灵感受,郊外逍遥散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好的证据,是最惬意的心灵释放。现代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生活压力让人透不过气,一切的一切都浮躁,自然与风景被大厦、楼盘、车流挤压出城市,人们远离了自然与风景,当然就远离了郁达夫所追求的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在当今,城市中蜗居的人们再读《江南的冬景》应该有别样的感受。

(盐城市阜宁县明达中学;224000)

写景的散文范文6

【摘要】“散文易学而难工”是我们在写作散文时常常会陷入的困境。想要写出精致优美的散文,当代大散文家杨朔给了我们“当诗一样写”的建议。将散文“当诗一样写”,并不就是写诗,是提倡要用一种写诗的态度去凝练散文的表达。

【关键词】散文创作;诗意表达;《五味巷》

在古典文学里,散文与韵文和骈文相对,指那些韵律不正,句法不齐的文章。在现代文学中,散文依旧是一种形式松散,内容轻便的文体。现代散文在取材、手法、形式上几乎都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它们不需要学究式的高谈宏论,而更加接近于一种闲谈式的漫话家常。因而在散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散文易学,似乎凡能执笔为文者,皆能作散文;然而散文却难工,看似自由的文字背后又蕴含着自然的精致与优美。“唯其容易写,所以不容易写好。唯其很自由,所以结果往往变成不自由。”不如小说有完整的结构和跌宕的情节;不像诗歌有强烈的情感和均齐的节奏;不比戏剧有激烈的冲突和丰满的人物,平淡如水的散文想要拥有随物赋形的魅力和别样生辉的光彩就需要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与内容的表达。

“作诗如作文”的口号为新诗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原本呆板滞重的诗体在散文的无拘无束中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从而开创一代诗风。新诗能在散文中解放形式,那么散文是否能在诗歌中凝练表达?散文虽以“散”字当头,却要求形散而神聚。想要“形神合一”,就需要在绝对的自由中多几分“约束”。现代散文大家杨朔,他虽不是诗人却有如下的见解:“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练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的意境、思想、感情,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将散文“当诗一样写”,在写作中“寻求诗的意境”,这似乎就是散文在诗歌中找到的凝练表达的答案。

当然,“当诗一样写”并不就是写诗。在散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会本能地拒绝太过工丽的修饰,而留下它天生的纯厚与自然。此处我们所讲的“当诗一样写”其实是提倡要有一种写诗的态度:要用诗人的眼光去打量生活;要用诗歌的语言去锤炼文笔;要用诗歌的意境去提升境界;要用诗意的情感去贯穿创作。散文的文字容易在自由的流淌中找不到方向,然而经过了诗意的凝练,文字自会在浑然天成间演奏出美妙的交响。

在当代的散文名篇当中,有很多都是“当诗一样写”,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纸上的生活见出人生的诗意。在古城西安有一条默默无闻的巷子,虽然每天都演绎着平凡的生活片段,但在作家的笔下就是一幅诗意的画卷。下面就用贾平凹的散文《五味巷》来具体分析如何将散文当诗一样来写。

文章描写的是古城西安的一条短巷,以及巷子里人们的生活情景。作者并没有将视角聚焦到一个人物,一个家庭的生活故事,而是发散到巷子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自然事物的变化,去描绘一幅生活的群像。在这里,春天看柳,夏夜纳凉,秋日湿潮,寒冬喜雪。每家每户家长里短,虽各有矛盾但又都能和谐统一。平凡的生活图景融入自然的四季交替,体味出别样的人间冷暖。作者在这种舍弃个别而关注一般的过程中,发现到的竟是生活的甜和人生的美。诗歌的创作是一个凝练的过程,那些“浓得化不开”的诗句折射的是诗人所发现的生活真实。散文的写作虽不需要如诗歌般精炼,但也需历经一番淘洗。做到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需要作家用诗人的眼光去发现那些最具生活真实的片段。五味巷里自然的变换和生活的吵闹在繁杂之中却创生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而这一种永恒而稳定的生命状态需要作家用诗人的眼光去透视那些飞扬的个体找寻到沉淀在日常生活中的搏动与安稳。

散文的语言清淡自然,有别于诗歌而自有一番韵味。但是这一层韵味的悠长又需要犹如做诗一般的锤炼,寻求一种浓与淡,文与质之间的平衡。《五味巷》的文字出脱于一种口语化的淳朴,在文字自有的节奏中排列出自然的韵律,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文章句式或参差,或对仗,“一句连一句,一节跟一节,而又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描绘自然,写人状物又都采取的是传统艺术的那种流通的,充盈着主观艺术气韵的传神写照的方法,撷取作者感受到的事物精髓,运以写意传神的笔致,给以迁想妙得的表现。”因此,作品中虽没有出现具体生动的人物和景象,但是在作者语言的声色点染中栩栩如生,历历若绘。正如写小巷的春天,远远的望去一巷的黄绿,但近看那柳枝,却又不见一片绿叶。随着一声“春来了”,黄绿的色彩又弥漫在巷中。若隐若现的春意在朴素的文字中显示出惊人的优美,字里行间,语言竟流动起来,流淌过自然的春秋冬夏,也倒影下世间的人生百态。诗歌的语言空灵跳荡,散文的语言鲜活灵动,而其中的灵气与动感就需要一种诗意的锤炼。

散文的境界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虽然如《易经》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散文家对日常生活的品味和感悟,也是一种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提升。由品味生活到悟道人生,作家从生活的点滴入手把握人生的真谛,表现诗意的人生境界,这就是一个诗化生活的过程。“一叶落知天下秋”,诗人能以一片落叶写天下黄花,散文家也能在秋风萧瑟的景象中体味春去秋来,二者共同的指向都是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诗歌以“意”画“象”,境界全出;散文以“象”写“意”,相隔一层。因此,对于人生的意境表达,散文就需要一种提炼与升华。五味巷的生活简单而平凡,没有高干入住,也缺少车马的喧嚣,但一年四季的景色堪称古城一景。不如高楼现代,也没有大院的繁华,在狭小的木楼里却能“香甜一个家庭”。经济上困难,生活上艰辛,但邻里和睦,夫妻和谐。看似平淡的生活却五昧杂成,就像是分部在小巷两头的五间小店,品尝了巷口的酸咸苦辣,才能回味巷尾的甜味悠长。一路走来,已是品尝了人生五味。贾平凹对五味巷生活的描写,渗透了他对人生的悟道。小巷中的人情风物无不透露出一种凡俗的人生情态,但正是这种平凡才散发着一种宁静淡薄,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无论生活有多少艰难困苦,长留于心的依旧是人生的美好与甘甜。它不同于《秦腔》里所表现出的大悲大喜,大苦大乐的人生情态,但却殊途同归于天地间消逝后的宁静与那一丝一缕的永恒。

在整个散文创作的过程中,诗意人生的表现需要由始至终的诗意情感的贯穿。“一切艺术都容许作者注入一种诗的抒情。”(沈从文)像诗人那样去写作,能从一般平凡哀乐得失的景象上触着所谓的“人生”。对于诗的认识,将使得散文家对于文字性能具特殊敏感,因此产生选择语言文字的耐心。最后,“诗人的那点对于人生的感慨,如果成为写作的动力之时,作品的深刻性,就必然因之而增加。”(沈从文)

“当时一样写”,并不能完全放弃散文的特色。“如果放弃了散文本身的特点,完全按照诗的要求来写,那也就取消了散文,绝不是‘当诗一样写’的本意。”将散文“当诗一样写”,在写作中固然会受到约束,难得自由。然而写出来的东西却能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人生的真谛,自由地流入心灵的深处。

写景的散文范文7

一、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具有空灵飘逸的特点。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文学色彩很浓,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现作品,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通常以人、事、情、物、时间、地点为线索。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这些也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四、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主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把握散文的主题:1.概括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散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是叙事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述和交代。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交作背景、人物等。

2.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虑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4.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析事理,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画龙点睛之作用,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六、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七、常见考点

1.整体感知

(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思路的把握。归纳为三点: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2)散文的结构分为:总—分—总,分—总,总—分等。

2.品味语言,分析词语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考题形式: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解题思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分析词语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判断词语语境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原意+语境含义,这个词原指……这里指……

(2)词语的表达作用。

考题形式:加点词在句(文)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有时要考虑词语对描写的景物、意境所起的作用或对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有时还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答题格式:原义+语境义+表达作用,这个词原指……这里指……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及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通常找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句子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还要分析该修辞手法的作用。含有哲理性的句子,我们不仅要分析关键词的表层含义,还要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双关含义。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角度入手: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概括句子在内容上写了什么。这类句子往往起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句子起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设置悬念等作用。

4.散文中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动作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心理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答题时,重点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答题模式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主题)。

写景的散文范文8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其实作者写作的目的简单地说是倡导人们去创造美,而他自己呢也不囿于成规,写一些陈旧的东西,“赋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眼光,对每一种美丽迷人的山光水色……说出自己心里的印象,唤出最能够传达它神韵的声音”,着重写出了自己对武夷山九曲溪美景的独特感受。因此,我们选择文章的最后一段――揭示作者写作目的的段落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倡导学生创造美,“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启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在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武夷山九曲溪景点和作者简况的基础上,加强自读感悟,然后进入师生多边互动对话的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找寻体现作者写作目的(情)的句子并朗读。要求:1.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情)。2.思考围绕写作目的,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对武夷山九曲溪的热爱。具体内容主要有:溪涧、山崖、丘壑、流水组成的山水景色。

(理清写作思路,明确:写了“山水情”“山”“水”“特写山”等四个部分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鉴赏讨论四个部分写景状物的精妙之处,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多读两遍,作一些评点。步骤是:1.分组讨论;2.交流发言。

生组1:(读第8小节)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柔情脉脉的碧水”具有一种人性化的特点,将“碧水”写得生动、活泼并具有深情。

生组2:(读第6小节)其中对峡谷的描写形象并且具有一种豪迈的气势。

……

(教师重点导入鉴赏“特写山”,朗读13―15小节,评点)

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玉女峰特点的词;分析作者写玉女峰的目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赋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眼光”)

生:玉女峰特点是娴丽、俊秀、巍峨壮观、顶天立地。

这些描述玉女峰特点的词语的风格并不是和谐统一的(玉女峰形状并不像玉女,偏偏有人把山峰叫做玉女峰),而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得出了“每一个人都应该赋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眼光”的观点,甚至建议大家“把这九曲溪畔的三十六座峰峦,都叫出一个最确切和美丽的名字”。

师:(介绍“玉女峰与大王峰的传说”,然后提问)这么优美的传说,如果我们同学写这篇游记,会不会用呢?作者又为什么不用呢?

生:会用。作者不用可能与文章的篇幅有关。(学生都笑)

生:作者始终在说大家要去创造美,如果直接使用美丽的传说的话就好像缺乏自己的创造了。

生:我也赞成刚才第二位同学的说法,作者如果在这里复述别人创造出来的神话传说就不能反映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没有办法表现出自己对九曲溪美的感受,这是肯定不行的,不符合作者的写作要求。

(师朗读最后一段。明确:同学们大多会用。作者不用,是与写作目的有关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倡导人们创造美。他作出表率,不用现成的故事,而是表达了自己对玉女峰与大王峰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师:我们从写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林非先生的散文创作。林非先生曾这样说:“纪游散文当然要写出眼中之景,但更要写出心中之景。”其实,不仅仅是纪游散文,所有体式的散文都应如此。林先生还说:“‘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是在于真情实感,散文家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自己这股真情实感的激流,不住地汩汩倾泻,肯定就会出现富有艺术光泽的绝唱。”

写景的散文范文9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饱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当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都是游记散文中的经典佳作。

阅读古代游记散文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第一,既然是游记,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后,还得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并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如常见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模拟训练

石渠记

[唐]柳宗元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②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③而焚,既酾④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渴(hè):指袁家渴。②庥(xiū):通“休”,休息。③崇:堆积。④酾(shī):分流。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长可十许步 潭中鱼可百许头

B.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倘徊欢

D.菖蒲被之,青藓环周 闻水声,如鸣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游记散文的一大特征。本文通过对石渠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景的散文范文10

关键字:中学语文 散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相比于其他文学样式,散文在概括生活深度和广度上更全面,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表达的情感方面更细腻,更真实,更丰富。因此在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散文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能唤起学生对美得追求,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础知识,激发他们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养成高效阅读和鉴赏散文的习惯与能力。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学散文的教学问题。

一、引导学生体验教材所选的散文之美

教学美学论中谈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审美活动时说到:语文教学充满了鲜明的美。。那我们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审美欣赏和情感体验呢?

1.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抒情散文中处处有景,处处含情。自然环境给人以美妙的情感体验,作者将它们化成纸上的美,引领读者进入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春》中对花、草、山、水、雨种种春天景物的描绘,形成了一幅丰富而饱满的春景图,焕发出令人陶醉的美感。《海滨仲夏夜》中对海滨傍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夜景的描绘,让人如临其中,如沐海风,令人心驰神往。这些或温暖鲜明或生机勃勃的景象,不仅带给读者想象中视觉上的美,更带来思想上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情感上的陶冶,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相似心灵感受的共鸣。就是心与景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2.让人体悟生活的哲理美。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形成不同的情感体悟。一些富有哲理的对情感经历和生活经历进行深度提炼和精致加工的的散文,往往以清晰的条理和简明的道理让人顿悟。比如《荔枝蜜》一文,作者通过细致地介绍和丰富的联想,把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辛勤的品质联系在一起,歌颂了劳动人民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之蜜”的高贵品质。《白杨礼赞》中通过对白杨的礼赞,赞扬了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囚绿记》中写“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赞美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这种通过象征和联想构建的开放性哲理,让人们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⒊.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美。散文结构精巧,篇幅大多短小精悍,转承启合间与文章主旨和谐统一。《故都的秋》一文中寓情于景,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特征,在开篇写下了“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净,来得悲凉”的文眼,下文便逐一展开对“清”、“净”、“悲凉”的描绘,使文章通体紧密完整。《土地》一文中,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无限扩展,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人间天上,内容繁复,应有尽有,但却都由“土地”贯穿全文,表达出作者热爱土地、保卫土地的思想感情。

⒋.准确生动的语言美。语言可以称得上是散文极其重要的一个特征了,也是散文教学中的重点。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或华丽多姿,或朴实无常,但总能在摇曳生姿的组合中创造出流动美、音乐美、绘画美,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灵活,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饱满而富有张力。语言的运用上体现出作者的性格特质和文学功底,情节快慢的设计,情感起伏的表达,都在语言的安排和建构上,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特质。

二、选择教学法提升学生散文学习的兴趣

在中学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散文的兴趣。可选择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讲授法。在散文教学中,讲授法主要运用在背景介绍、作者简介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讲解中。例如高级教师程少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运用讲授法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文章写作背景等,还讲解了一些写作手法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通感,借景抒情如何运用等。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系统的、有逻辑的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讨论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还是很广泛的,由于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或物有不同的看法,大家通过讨论相互交流而达成共识,形成与作者的感情的共鸣,或者个人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在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例如程少堂老师在《荷塘月色》的讲解中,说到《采莲赋》一段曾经被删除过,就“该不该删除”这一问题在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了讨论。学生认为不应该删除,老师故弄玄虚说应该删除,于是学生就积极思考,找出证据劝服老师,说这段对采莲场面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然后总结讨论结果: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3.郎读法。朗读分为很多种,有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有教师播放配音朗诵,有学生分角色朗读等等。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添加了对文章不同理解的个人色彩,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慢就能看到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学生就应己当做朱自清,进入作者的内心,使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流淌出来。这样就使学生完全融入作者的感情氛围中去感受,去体验,能够更加真切理解作者的心境。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法不失为散文教学的必备方法。

4.自主学习法。在散文教学中,这种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例如在学习《背影》之后,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模仿《背影》选取一个生活细节来练习写作,以达到亲情教育的目的;学习《春》和《荷塘月色》的通感写作手法之后,让学生在其他作品中寻找这种修辞的运用,或者进行自我创作,以达到学会运用修辞手法的目的;学习《荔枝蜜》之后,让学生摹写它“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和行文结构等等。

总之,在散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课文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不同教学法的组合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要求,注意调整散文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鉴赏美的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写景的散文范文11

一、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散文的线索

散文“形散神不散”,因此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过程中,须要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作者的写作线索,在散文灵活的句式和结构中找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标题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作者意图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和理解标题的意义。其次,散文的开头和结尾须要着重理解和思考。作者往往采用开篇点题或者结尾总结的方式进行论述,因此理解开头与结尾就显得非常重要。再次,散文中的过渡句也是把握文章线索,理解文章结构的关键因素。散文不似其他文体结构严谨、工整,作者往往通过看似行云流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需要学生在文章中把关键的过渡句找出来,着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着重理解作品开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独立一段,用短短24个字将作者心中对父亲的怀念和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开篇点题,与题目《背影》相呼应。在作品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了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首尾呼应再次点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感受散文的魅力

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能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散文丰富的内涵。散文的语言清新自然、亲切随性,富于美感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散文的语言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细细品味散文语言的美感。对于使用精妙、比喻生动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回味,体会作者对词语强大的驾驭能力。

如在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表达十分精妙。作者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万物复苏,小草生长出来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作者通过“偷偷地”、“钻”这些词语赋予小草以生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在《春》这篇散文的最后,作者通过将春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活力和生命力,并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三、感受散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散文最精彩独到之处莫过于其营造出的意境。意境是指由作者通过多种手法营造出的一种表达作者思想的情境。除了文字的优美和语言的丰富之外,散文营造的唯美意境也是散文的一大亮点。

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对月、青雾、荷塘这些景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幽深而静谧的氛围。作者通过营造这样安宁的意境来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心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散文意境地讲解时,切记自说自话,在讲台上死板教条地向学生讲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请部分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的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景色,感受作者营造的意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讨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培养对语言和文字的感受。

写景的散文范文12

一、抓住散文特点

散文融合着自然、诗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文章的主旨)。理解这一特点,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白杨礼赞”,它的中心词就是“赞”,无论作者怎么写,形式怎么变化最终都要归结到“赞”来。因此,抓住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联缀成篇。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因此,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构思艺术和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结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

1 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的《回忆我的母亲》就以母亲为线索。按年代先后,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2.有的寄情于物,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3.有的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鲁彦的《听潮》就是以海潮的景色变化为线索;4.有的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变为线索,如峻青《海滨仲夏夜》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文章的线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散文的不同写法,把握不同散文的构思线索。这样,散文的线索教学,自然也就成了“审美”和“取义”的重要途经:5.有的以感情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而组材的。

三、品味语言,明其特色

散文语言讲究优美。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高原,写白杨,都能抓住其特点,运用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广”,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写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着墨不多,但把白杨树高大、坚强、挺立、奋发向上的特征都刻画出来了。作者遣词造句精炼形象,饱含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语言的表现力。

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文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多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海滨仲夏夜》是这样写霞光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明确这样写出霞光的色彩和动态,就是要使人具体感受霞光随着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四、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由于意境是由“意”和“境”统一构成,所以散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展现画面。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出描写春景的画面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全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层次构成了三大艺术境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示的是一幅奇妙的“冬天里的春天”图。在那里,有阳光,有温暖,有笑脸,有绿草的气息,有自云的蓝天。有灿烂的晚晴……作者创造出了一个恬淡明丽的“春”的艺术境界。分析作品所展现的画面,就要讲清画面中各种物象的特色,同时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从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二是以情析境。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表面上是写行道树,实际上写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赞美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勤生绿叶、显出浓荫、迎接太阳、净化空气……”这就赋予作品于环境、意境、情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感情由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遭遇到神圣的事业来歌颂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这样就使“行道树”升华出了精湛的艺术境界。

五、借鉴手法。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