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原材料论文

原材料论文

时间:2023-05-06 18:27:40

原材料论文

原材料论文范文1

在我国当前钢铁企业实际工作中,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受到市场因素、企业内对原材料需求细化以及企业管理改革等多方位影响,其原材料采购管理中遇到了以下问题。一是管理协调性能较差。在当前的原材料采购管理过程中,采购工作不仅需要采购部管理,同时也需要技术、生产等部门的全员参与。但是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这种全员的参与缺乏有效的横向协调工作,进而造成了各部门间在采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合作,进而造成采购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采购目标缺乏标准。在当期的钢铁企业采购过程中,采购目标的明确是采购管理的重要过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采购过程中的采购目标往往缺乏明确性。这主要是因为采购管理者缺乏明确的参考性因素造成的。

二、新型采购管理模式建立的意义探析

在新型的钢铁企业采购管理中,为了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购管理人员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管理人员发现,利用钢铁生产项目为引导,采用项目导向型采购管理模式进行采购管理,是新型企业采购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实际的采购管理中,这种新型采购管理模式的建立具有以下意义。

1.便于采购中市场因素的体现

在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项目导向型市场采购管理的开展有助于体现出采购过程中的市场性因素。特别是随着项目采购过程中,为了实现项目优化采购过程会经过策划、市场调研等市场性管理过程,充分的体现出采购中的市场性因素。这种市场因素的表现,对于企业采购管理有序进行起到了实践指导作用。

2.便于采购管理标准化的开展

在当前的企业采购与整体管理中,标准化建设的开展是提高企业控制管理质量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项目导向型管理过程中,将采购中的跨部门、跨单位、多人合作、责任管理、执行责任等多项制度,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对于原材料采购管理制度模式的确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钢铁企业项目导向型

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这就是把日常原材料采购管理的工作当作项目进行管理,从采购的具体任务出发,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配置优化人力、财力、技术等内部资源,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对采购工作进行计划、控制和监督,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由于原材料采购具有明显的分阶段性和很强的流动性,可以将连续进行的采购工作按月度分成相对独立的时段进行。

三、新型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工作流程以实践措施研究

在当前原材料采购管理过程中,项目导向型采购管理模式是以订单为基础,开展的全面性目标团队管理工作。

1.采购项目启动

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项目的启动是采购管理的初始阶段。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对项目的各项内容,如原材料需求、采购团队组成等进行论证与分析,并形成结论性方案与预案,为后期管理的开展做好准备。

2.项目管理团队组建

在完成了项目启动阶段后,项目导向型采购管理就进入管理的计划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其主要的管理工作就是根据项目管理方案,组建采购管理的团队以及确定项目经理两项主要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实践内容如下。首先在管理团队组建过程中,企业的生产部门、采购科室、财务管理科室以及办公室是组建管理团队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根据项目特点,引进技术研发、质检等科室进入管理团队,实现管理团队中的互补性与合作性。其次在项目经理的确定过程中,我们需要以采购项目需求为基础确立经理人选。在当前的企业实践中,其主要的原材料采购项目包括了铁矿石、煤炭、炉料、废钢生铁四个内容,其团队经理也由负责这四项管理的副经理担任。

3.管理分析阶段

在采购订单形成前,管理分析的开展是采购管理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采购分析过程中,其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需求分析与市场分析两个过程。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其主要的分析内容是进行原材料采购项目必要性与合理性。在这一分析过程中,管理团体需要就进行采购的原材料进行科学、有序的分析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了三个主要内容。一是生产与技术部门对原材料生产技术、产品产量等需求进行分析。二是财务部门对采购所需要支出的成本支出进行分析。三是原材料存储部门对原材料库存情况进行分析。而市场分析过程中,管理团队则需要对原材料采购项目中,市场风险性与可行性进行有效分析,保证原材料采购中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完善采购方案的可行性。

4.项目采购订单的完成

在完成了以上的工作后,管理团体依据生产要求与市场情况编制出详实的采购计划书。计划书的编制过程中,需要管理团队中的每个管理部门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计划书中每项内容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同时符合市场情况。在计划书的引导下,项目导向型原材料采购订单的制定工作即可完成。

四、结束语

在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受到企业生产技术、需求以及市场外部情况影响,新型采购管理模式的确立成为了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以项目导向型管理模式为基础,开展了企业采购管理创新研究,为企业原材料采购工作的开展提供管理支持。

作者:张瑞桥 单位: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供应部

参考文献

原材料论文范文2

(1)材料供应无计划、堆放不规范、无标识牌、混堆,加上管理不善,使水泥、钢材等材料产生受潮、变质、锈蚀,失去原有的性质。

(2)材料检测不及时,漏检、错检,使不合格材料当作合格材料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

(3)对填筑路基的土质材料,缺乏土壤调查,判断失误。

(4)施工别是钢筋未按设计图纸规定要求采购,焊接(搭接)焊缝不合格未及时检测控制,易造成质量事故。

(5)材料半成品构件(如涵管、预制大梁),未及时进行检测,就直按安装在构造物上,易造成意想不到的质量事故。

二、公路常用材料性质和检测项目

公路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密实度、吸收率、抗冻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化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质(如强度、硬度、弹度和塑性等)。修建高速公路首先要把好材料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精炼的技能,就能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对公路建设常用的钢材、水泥、粉煤灰、砂、碎石或卵石、混凝土外加剂、石油沥青、回填土等,首先要知道材料的必检项目,才能对材料是否合格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下就几种常用的材料必检项目简介如下:

(1)钢筋原材料:拉力试验、冷弯试验、反复弯曲试验。

(2)钢筋焊接(搭焊接):抗拉试验。

(3)水泥:胶砂强度、安定性、初凝时间、必要时需做胶砂流动性。

(4)粉煤灰:细度、烧失量、需水量比。

(5)砂:筛分、含泥量、泥块含量、相对密度试验。

(6)碎石或卵石:筛分、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含量、压碎值、必要时应做堆积密度试验和表现密度试验。

(7)混凝土外加剂:固体含量、减水率、抗压强度比、含气量、凝结时间、坍落度试验。

(8)回填土料:击实、密度、界限含水量、颗粒分析、承载比试验、膨胀试验及回弹模量。

三、公路常用材料检测频率

(1)钢筋原材料检测应以同厂别、同炉号、同规格、同一交货状态、同一进场时间、每60t为一验收批,不足60t时,按一验收批检测。钢筋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成分各项试验,如有一项不符合钢筋的技术要求,应取双倍试验进行复检,再有一项不合格,则该验收钢筋判为不合格。不合格钢筋不得使用,并要有处理报告,以防止混入其他批量中。

(2)水泥袋装检测应以同一水泥厂、同标号、同一生产时间、同一进场同期的水泥、200t为一验收批,不足200t时,按一验收批检测。

(3)散装水泥应以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标号水泥,以一次进厂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批,但一批总量不得超过500t。同时,还要注意水泥的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硅酸盐水泥为一个月),过期必须做复检,连续施工的工程,相邻两次水泥试验时间不应超过其有效期。

(4)砂、碎石或卵石检测应以同一产地、同一规格、同一进场时间,要400m3或600t时,按一验收批检测。

(5)石油沥青检测以同一产地、同一品种、同一标号的20t为一验收批,不足20t时,按一验收批检测。

(6)外加剂。必需有生产厂家的质量证明书,内容包括:厂名、品名、包装、质量(重量)、出厂日期、性能和使用说明,使用前应以每次进厂的数量进行性能检测。

(7)粉煤灰。以200t相同等级,同厂别的粉煤灰为一批,不足200t时按一验收批检测。粉煤灰的计量按干灰(含水率小于1%)的重量计算。

(8)路基填筑压实度检测常采用灌砂法,当压实层顶面不再有轮迹时,检测频率要2000m3检测8处。

四、公路常用材料现场质量控制措施

公路建筑材料费用一般占工程造价的30%~50%以上,降低材料费用是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合理地使用质量好,数量多,品种齐全、费用低廉的材料是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1)按施工计划和施工方式要求,组织各种材料进场,按总体平面布置堆放,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并准备好防雨设施,防止水泥受潮变质,钢筋锈蚀。

(2)调查土料场蕴藏数量及开采运输条件,并对工程主材(水泥、钢材、沥青、生石灰、砂砾料)按部颁《公路工程试验规程》进行试验,及时出具试验报告。

(3)路基改良土(膨胀土)首先应进行土场调查、土壤分类、土壤塑性指数、土壤颗粒分析、土壤天然含水率、分路段或分层用土的最大容重和最佳含水量试验,并确定各种用土的重型击实标准,做好试验路段,拟定好施工技术控制指标。

(4)对各类混凝土构造物中所用的钢筋种类、钢号和直径,坚持做到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其技术标准应符合部颁标准,焊条、预埋件、其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5)在工程施工中,坚持做到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做到不合格原材料不准使用,不合格的预制构件不准安装,及时提出有关施工中质量的隐患和预防措施要求。

(6)对材料或半成品构件(涵管、预制梁、盖板等)订货前要取得供货厂家的产品合格证书及试验报告进行采样试验,验证其质量可靠性。

(7)材料仓库、现场材料堆放处均设立标志牌写明品种、产地、规格、验收状态、使原材料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并做到可追溯性。

五、结语

高速公路的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所以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检测方法的法律,法规,严格按试验标准和规程进行工作。检测工作应坚持科学性、公正性、确保工程材料质量,为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原材料论文范文3

1建筑原材料的检验环节

首先,对于现场的复试工作,应实行见证取样送检,主要由通过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的第三方工作者实施监督,保证取样方法具有规范性,同时试样应具有真实性、代表性。见证工作一般是由监理工作者来承担,通过见证人签证试验以后,才能接受委托。其次,实验室需要有土建工程所在位置土建试验的等级资质证书,若是一个工程项目由诸多土建单位进行施工,那么可按照具体状况,派遣有资质的单位到工程项目现场设立具有独立性的实验室,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的实验室,在业主单位以及工程质监站的支持和授权下,通过第三方进行检验,保证认真、公正、严格、准确,有利于对土建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第三,水泥在存放3个月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复查,并根据实验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使用散装水泥的土建工程,需要重视水泥体积安全性的指标。有时,在出厂之前水泥在场内存放的时间较短,而现场水泥筒仓的存储量又比较有限,所以必须要保证先检验再使用,在复试之后方可予以使用。

2建筑原材料的发放及领用环节

首先,建筑原材料的发放及领用应遵守相应的管理制度,确定发放材料为合格品,且有书面材料同时发放;切记不可先发料,然后再去补发材料文件,也不能先发料,然后再完成现场的复试。其次,领料部门必须仔细填写领料单,并且材料上方的项目都应仔细填写,不能出现漏项,尤其是所领材料使用的工程位置,一定要填写准确无误。同时,建筑原材料的供应部门需要根据原材料的管理制度进行严格审查领料单,未能达到相关要求或者没有标清原材料使用位置的领料单应直接拒绝,不可发料。第三,建筑原材料供应部门在发料的同时,须提交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以及现场复试报告的复印件,并且所提交的材料应一定要盖有原材料供应部门的印章,同时标注清楚原件的具体存放位置。相关单位在领料时,应该向材料供应部门索取合格证以及复试报告,而且需要对其中的内容认真审核。

3建筑原材料的使用环节

建筑原材料的使用应该实行跟踪式管理方法,认真完成整个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同时这也是完成跟踪式管理工作的难点所在。应该在保证建筑原材料质量达标的基础上,确保其使用过程具有规范性、正确性以及可追溯性,最终使建筑原材料的质量得到切实保障。首先,现场所使用的建筑原材料应进行严格的管理,其中钢筋等材料应分清品种、规格、并根据规定的位置进行使用。其次,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需要同一生产商的水泥进行搅拌。再次,在使用钢筋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其出厂合格证以及复试报告进行验收,保证材质合格,并且使用过程实行跟踪式管理。然后,混凝土搅拌站所使用的水泥,需尽量保证相同的生产厂家提供。在正常使用之前,应先确定材料的强度、安定性以及使用期限。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还应按照混凝土结构的浇筑状况认真完成施工的记录工作,并及时向混凝土搅拌站取得有关材料和混凝土合格证和强度试验报告。

4结语

总而言之,土建工程建筑原材料的管理与控制,始终贯穿在工程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以及竣工的整个过程,其中涉及了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监理、业主等多个相关部门及作业班组,所以应该针对土建工程建筑原材料的采购、保管、检验等环节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程序,进一步使施工单位及其部门职责与工作流程清晰化,最终使土建工程项目质量得到根本保障。

作者:何霞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施工科学研究所

原材料论文范文4

供材作文的主要特点,是给学生提供审题、构思和发表议论的依据。学生依据所供的“原材料”,比较只面对一个议论的标题而言,容易调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形象”,自然地产生联想,打开思路。这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必然地要“过渡”到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因为是供材作文,必须符合材料的要求;又因为是写议论文,必须按议论文的要求去审题、选材、组材和表达。

实践证明:教学供材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自己有所认识并且能够论证清楚的一个论点,是学生通过习作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议论表达能力的前提。怎样根据所供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有一个思维导向的问题。

按照提炼论点的思维方向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四种导向形式:

一、顺向思维

“原材料”是正面褒扬的实例,而且作文命题是正面判断句式或短语。这样的供材作文,学生阅读“原材料”后的思维特征,大部分是调动自己感觉、知觉的同类材料,去论证标题确定的论点:一般很难提炼出一个既切合题旨,又有新意的论点。在“导向”教学中,可以循着“原材料”的直接指向,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使学生自然地说出相似的材料和自己的看法。他们这样说,不会感到困难。譬如写供材作文《愿做造桥人》,他们能读懂提供的材料:茅以升从小立志为祖国“造出长久不倒的坚固大桥”,经几十年奋斗,终成著名桥梁专家。他们也会从此例联想到茅以升成才后的事迹(如造南京长江大桥),联想到类似名人成才创业的事迹。教师针对学生“顺向思维”表达的看法,引导他们提炼出一个符合他们认识实际的论点,就不是困难的事了。有同学可在“顺向思维”的过程中,提炼出不同一般的见解:我愿人际和谐,做一个架设友谊之桥的人。“我学茅以升、更学上海造桥人。”大多能扣住“愿”、“做”两字进行论述,传输出较活泼的时代气息。

二、反向思维

供材作文的“原材料”如果是反面事例,或者是对所供材料以问句形式命题的,学生的思维如果是“顺向”的,往往是追究“反例”的根源,或者一味地对“原材料”质疑,而容易因阅历和认识的局限性,可能作出片面的偏激的结论。那么,一般的同学就会提出一个带片面性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论点。这类供材作文,教师应首先做好提炼论点的导向工作。我认为,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对论题作正确的分析,提高思想认识;二是结合“原材料”进行“逆向思维”的指导。去年在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时,同时也披露了一些忽视科技工作的现象。《解放日报》曾登过一则消息:某乡镇企业由于产品不对路,没有经费研制新产品,科技人员不得不改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靠科技振兴经济难道只是一句空话?”老师就以这一问句作题,出了一个供材作文题目,在指导教学中,首先抓住题中“科技振兴经济”这个短语,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学常识,联系中外有关的实例,分析“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进一步认识科技对发展经济的关键作用。然后,用这些认识去分析“原材料”,就把学生“追根”和“质疑”,从反面“逆向”地引导到“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上,对文题中“只是一句空话吗?”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答。经过“逆向思维”,学生大多能提炼出较正确较切实的论点,如“发展科技要有长远目标,振兴经济才不是一句空话”、“靠科技振兴经济,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科技人才对路,经济发展才能对路”等。

三、双向思维

供材作文中,有很多含蓄显示论点的客观性命题,如《谈谈“择善而从”》、《议“东施第二次仿效西施”》、《学然后知不足》、《徐洪刚的生命价值》这是倾向于褒扬的;《说“生日热”》、《漫话“自卑没有出路”》、《东坡错改诗》是倾向于批评的;《“我要学”与“要我学”》、《从课内到课外》、《“爱”的利弊》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在指导他们阅读、分析“原材料”时,注重从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起点进行“双向”思维的导向教学,对他们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帮助。同时为他们提炼出一个自己能把握的论点创造了条件。对此类供材作文的“双向”思维导向,既要达到帮助学生由“原材料”提炼出正确论点的目的,又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有利于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打开思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对“原材料”的分析,要以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依据,以便做到“思维导向”的有的放矢:(二)由正而反或由反而正,从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双向思维”引导,必须以原作文命题的倾向为重点,即使是“从比较中见褒贬”的命题,也不可平均用力,而须有侧重点:(三)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双向思维”过程中,提炼出反映论题的新颖论点,但对其因个人体会局限而表述片面的文句,必须作引导,再加提炼,直至表述的论点理正句顺为止。抓住这三点,通过一两个学生的典型指导,对其他学生依据“原材料”,结合本人实际,提炼出切合题意的论点。

四、多向思维

所谓“多向思维”,实质上是指使思考中信息朝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的发散性思维。不过,在供材作文的指导中,由于受到“原材料”和作文命题的限制,是不可能“任其自然”的。进行“多向思维”导向的供材作文指导,也要针对“原材料”与“命题”的特点来选定。这类供材作文,多数在“材”和“题”上就不拘泥于一个指向,不局限于一个既定的理解,给学生留有可作出切题的多种解答,可作求异创新论述的余地。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就只提供一幅漫画(见下图),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漫画、理解画中寓意,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根据个人认识,写出一个看法(论点)并具体地写出理由(论据),自拟作文题,写300字左右即可。”

死里逃生

(附图{图})

原材料论文范文5

在印度,人们常用一种特制的盒子捕捉一种狡猾的猴子。在安置好的盒子内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猴子的前爪刚好能伸进盒子。猴子发现盒子,就会将前爪伸进去,攥住坚果,可是爪子再也抽不出来了。奇怪的是这些抓住坚果的猴子竟无一例外的都死抓坚果不放,结果很容易就被人们捉住了,失去了自由。

一、写作角度

1、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基本立意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本则材料抓住“死抓坚果不放”、“被人们捉住了”、“失去了自由”等关键语句,写作角度可确立为诱惑、舍弃、变通。

2、查明原因,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本则材料人成功的结果,是因为人了解对方,知己知彼。猴子被抓的结果,是因为它不懂得拒绝,不懂得舍弃,不会变通,这些都可作为写作角度。

如同拍照角度并无固定模式一样,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确定也要运用眼力,"独辟蹊径"。高明的摄影师善于寻找理想的角度,拍出人物的千姿百态,如果我们精心选择写作角度,也就不愁文章不展露新姿。

二、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纵贯式结构方式

按照引论(导论、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叫纵贯式结构方式。它大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又称“三段式结构方式”。

2.并列式结构方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是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方式。

3.递进式结构方式

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对比式结构方式

这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的结构方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两种不同的事理在对比中更清晰,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的论点和主张。

在议论文中,上述结构方式常常交错使用,一般是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三、作文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亦如此,平时头脑空空,临场作文哪来“下锅之米” ?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做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作文则不能给人新颖而充实的感觉,结果可想而知。那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收集作文素材呢?

1、善用课文内容作论据,这是一条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

事实上,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有不少人和事可以信手拈来,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同学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从自己熟悉的六册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本则材料如以自由与舍弃为写作角度,课本中的李白、屈原、陶渊明等素材可供选用;如以诱惑为写作角度,朱自清可用

2、阅读课外书籍,借鉴别人文章中的典型材料也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

同学们在作文时,尤其在写议论文时,总会感到论据欠缺,因而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分数不高。改变这种状态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文章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材料,如古代诗文名句、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等。平时注意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作文时才能够信手拈来。积累的材料越丰富,选材越能称心如意。选定的材料,有的在文章中要保持原样,如引用古代诗文名句、名言警句等;有的则须加工改造,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有的同学写议论文时,总怕道理说不清楚,便罗列很多材料作论据,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有说服力。

3、留心观察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把握时代的脉搏,收集新鲜材料。

高中生随着高考压力的日益繁重,看的课外书少了,关注的周边信息少了,了解到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少了,这样体现在我们作文中的材料也少了,特别是较新鲜,有创意,能打动阅读者的材料几乎不见了。而我们常说的作文创造性体现在内容上不单是观点新,同样重要的是用新颖的材料去陈述、去烘托有创意的观点。因此,建议同学们要“两耳多听窗外事,一心要读时事书”。虽然时间短,任务重,材料的积累工作我们仍然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作文要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人之常情,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一颗关注国计民生的心,都有一片了解国际时事的热情。不难发现以开阔的眼光,思辩的意识讨论现实社会问题的作文往往能得高分。

4不仅要在语文学习中积累材料,还应学会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中积累材料。

原材料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磁结构;电子态密度

中图分类号O0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206-02

自从发现了LaFeAs(O,F) 超导体,许多具有类似FeAs层状结构的铁基超导体被制备出来并且对它们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Ozawa [1]等学者认为其它具有类似层状结构的化合物也可能是超导体的候选材料。因此,一系列具有层状结构的材料被制备出来,如Sr2Mn3As2O2和Sr2Fe3As2O2。最近日本学者Naoya[2]等人首次成功的合成了铁基化合物Sr2CrO2(FeAs)2。他们报道了材料的结构,电阻率,磁性等物理性质。但由于所合成材料为多晶体,同时又有铁磁Fe–Cr合金杂质,所以纯净Sr2CrO2(FeAs)2铁基材料的磁学性质没有准确的测出。而理论上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材料性质的模拟计算,却可以较为准确的给出所设计材料的基态物理性质,如总能量,电荷密度和磁性。本文就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的VASP软件,对Sr2CrO2(FeAs)2材料进行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1 计算方法

本文计算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VASP( 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软件包进行计算。电子与离子实之间用超软赝势[3], 交换关联能泛函用广义梯度近似下的Perdew-Burke-Ernzerhof (PBE)[4], 计算中平面波截断能取250eV,布里渊区积分采用5×5×5的Monkorst-Pack[5]方案,内部原子作用力弛豫到低于0.01eV/,体系总能量收敛于1×10-4eV/atom。

2结果与讨论

2.1体系优化

在理论模型计算中,我们采用了文献[2]中的晶格常数即a=b=3.9948,c=18.447,α=β=γ=90o ,然后我们固定晶胞的结构和体积,仅对原子内部坐标进行弛豫。我们原子坐标的弛豫结果是Sr(0.00,0.00,0.4098),Cr(0.00,0.00,0.00),O(0.00,0.50,0.00),Fe(0.00,0.50,0.25),As(0.00,0.00,0.1753)。与文献[2]的实验结果比较,我们坐标优化后的结果与实验非常接近,说明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2.2 基态磁结构计算

由于实验报道的合成材料为多晶体,同时又有铁磁的Fe–Cr合金杂质。所以纯净Sr2CrO2(FeAs)2材料的基态磁结构实验无法准确给出。本文计算了材料分别为顺磁,铁磁和反铁磁态下的基态总能量,如表一所示,我们发现反铁磁态的基态能量最低,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材料的基态应该为反铁磁态。实验也报道材料的每个化学单胞总磁矩为0.12uB,基本接近于零,这是由于材料处于反铁磁态,内部磁性离子的磁矩方向相反,总体的对外效果为不显磁性。我们的计算与实验一致。同时,我们知道对于具有强关联性质的Cr 3d,Fe 3d电子GGA计算往往不能反映材料的磁学性质,所以我们又采用了GGA+U的计算,发现Cr 3d,Fe 3d 电子的磁矩随着U值的增加而增加。我们采用的U值范围从2-6eV, Cr 3d 磁矩从3.17uB增加到3.67uB,Fe 3d 磁矩从2.94uB增加到3.45uB。

2.3 态密度分析

图一画出了Sr2CrO2(FeAs)2总态密度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材料自旋向上和向下的态密度相同,说明材料是反铁磁基态。费米面上有态密度的分布,说明材料计算结果为金属态,但实验报道为半导体。我们尝试了改变不同的U值,但都没有获得带隙,这也是密度泛函理论采用GGA近似对材料带隙预测不准的主要缺点。

3 结论与展望

我们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VASP软件包对最近首次成功合成的Sr2CrO2(FeAs)2铁基化合物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计算给出了材料内部原子的位置,基态反铁磁结构。但是材料导电性的计算结果与实验不符,这也说明了GGA近似的不足之处,今后发展更好的交换关联能近似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T C Ozawa, S M Kauzlarich, Chemistry of layered d-metal pnictide oxides and their potential as candidates for new superconductors, Sci.Technol.Adv.Mater.9 2008.

[2]N Eguchi, F Ishikawa, M Kodama et al, Synthesis of New Layered Oxypnictides Sr2CrO2(FeAs)2, J.Phys.Soc.Jpn.82 2013.

[3]D Vanderbilt, Soft self-consistent pseudopotentials in a generalized eigenvalue formalism, Phys.Rev.B 41 1990.

原材料论文范文7

高考历史试题试卷结构主要就是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两种题型,考查的主要内容以主干知识为主,注意通过各种材料创设新的情景,联系现实、隐形介入一些时政热点,兼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从而考察学科能力。因此在谈高考解题技巧前我们应先明白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

一、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A.史实缺失 B.概念不准确 C.同类混淆 D.外延界定不清E.误读材料 F.漏读关键词等

2.单项选择题解题技巧

(1)认真审题:“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明确内涵外延。

(2)正确解题:选项要四思:一要认真思考每个选项是否符合史实。选择题一般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可先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采用直接选择法、排除法、推理判断法、筛选法等作出正确判断。一般地说,凡是带有绝对性的字眼或词语,如:“第一”、“最早”、“全部”、 “仅仅”、“唯一”等的选项,往往是错的,除非教科书有明确提到。二要认真思考每个选项中的概念是否准确,特别是其内涵和外延。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三要认真思考每个选项的程度是否合适。这就要看题干中的限定词如:根本原因、实质、最重要、深远、积极、消极等。四要认真思考每个选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也就是题干和选项对应要最佳。我们常常碰到选项的表述史实正确,概念清楚,程度适合但却不符合题干要求,因为这个选项和题干没关系,或不符合题干要求。在“四思”后做出正确选择。一般要求学生一个选择题(包括涂卡)平均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三、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包括:A.阅读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B.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

大多数学生做不好材料题,究其原因,除了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解题思路,甚至答非所问。那么如何做好材料解析题?通常有三个环节:读、找、答。

(一)读:解题的基础。读什么?读材料和设问,一般情况下,为了节省解题的时间,让学生先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在读设问过程中要首先弄清4个问题: 1.答案来源:“根据材料”、“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所学知识”。2.答题要求:指出、概括、分析、归纳、评价等。3.答题方向即提示语、限定语:一般涉及时间、空间、角度、观点等,如“XX世纪XX年代”、“XX国家”、“作者认为或你认为”、“从……角度来看”、“与……相比相同或不同”、“变化或转变”、“趋势”、“是否或有无”、“不的摘抄原材料”等。4.答题的内容:即求答词如背景、原因、特点、结果、影响等。

然后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1)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文言文晦涩、难懂;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把意思弄明白即可无需把每个字每句话都翻译出来。但在阅读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

(2)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时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

(3)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导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的关键。找什么?找设问的答案。(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2.找材料的中心。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3.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知识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题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回答主观题时必须要有规范意识。具体表现在:

(1)按问作答。问什么就答什么,有几个设问就逐个一一回答,不可把几个设问混起来回答,同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2)按顺序答题。必须按设问顺序答题。在回答每一个设问的过程中,或按时间顺序,或按因果关系顺序,或按逻辑关系顺序答题,尽量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3)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原材料论文范文8

一.“新材料四字作文法”的内涵

“引”即交代供给的材料。一般采用概括而简略的语言复述材料的内容。若材料是简要的言论或篇幅短小的事例,可直接抄在文中。对于供材料议论文来说,材料是我们作文的信息源,观点即从材料中产生。行文时一般先要引述原材料,即根据我们确立的论点有所取舍,叙述跟论点有关的内容(这叫“定向叙述”),之后水到渠成地引出论点。

“联”即联系现实进行论证。作文就事论事就会缺乏现实意义。在分析并评论材料、定向引述材料后,还应进行定向分析,要根据材料密切联系自身实际或社会实际,从而提高作文的立意和境界。

“评”即对所引用的现实事例进行分析。分析所引用的现实事例时,基于切合中心论点的设想,对材料进行中心化分析。同一材料,我们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不同的论点服务。

“结”即结尾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能既呼应观点,又照应供给的材料。

笔者将以上四个步骤概括为“新材料四字作文法”。

二.“新材料四字作文法”实例展示

[原题展示]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上,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终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了两半。由此一条古老的谚语在非洲广泛流传:“鬣狗难过岔路口。”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导引]这是一道典型的寓意型新材料作文,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①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好人生的岔路口;②知足者常乐,贪得无厌终害己;③贵在专—,一心不可二用;④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学会取舍。

[佳作展示]

放弃,智慧的选择

倘若鬣狗放弃了觅食另外一头山羊的欲望,那么结局又会如何呢?我想,它一定会津津有味地大嚼上一顿美味大餐,然后拖着快要撑爆的肚子满意而去。但是,不懂得放弃的智慧,酿成了鬣狗的悲哀。有时候,放弃,并不是一种错;放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开头分析原材料,提出了明确的中心论点)

有位登山运动员,数年来执着地攀登一座著名的高峰,可每次他攀登到离终点还不到100米的地方都突然返回;别人都为他惋惜,都说他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如果他再攀登一点高度,就可创造世界纪录,荣誉、金钱、地位也都会随之而来。而这位运动员却说:“这已经是我目前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固然知道选择放弃会令我失去那些诱人的东西,可我不选择放弃,就会失去生命和重新攀登的机会,对于我,后者显然更重要。”(联系实际,用登山运动员的回答,证明了暂时放弃的必要性)

多么灵活的放弃,多么明智的选择,他以关键时刻的变通、无悔的选择保全了最宝贵的生命,留住了再创造一切奇迹的机会。(用极富思辨的语言评论了引用的材料,扣了主题)

作家冯骥才年轻时曾被选进北京市篮球队,但年已而立的他依然球技平平,无所进展,于是他转而从事绘画,但奋斗数年后的他仍然默默无闻,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写作,终因《义和拳》一书而名声大振,并因此奠定了他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地位。试想,冯骥才当初若不一次次变通方向,果断选择放弃,其结果或许是画坛多一位蹩脚的画手,而文坛少一位一流的战将。(联系实际,运用典型的事例,再次很好地证明放弃是智慧的选择)

原材料论文范文9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7(A)―0084―01

高考的能力考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这就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高考改革的趋势,能否解答好非选择题,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高低。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题型特点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一般题目给出几段材料,后面留有若干个问题。材料可分为如下几类:叙述型的材料,一般叙述某些事例或做法;引言型的材料,一般引用名言或重要人物的论断;图表型的材料,一般列出一至两个图表;叙述和图表相结合型的材料。根据设问的不同,政治非选择题可分为下面几种:简答题,回答是什么;辨析题,评析某现象;论述题,分析说明如何体现某道理。不同题型的具体解答方法也不同,因而明确题型有利于解答好非选择题。

二、答题思路及方法

1.审准问题。解答政治非选择题,关键要抓住问题的设问特点及对原理的限制性规定。首先,要把握问题的设问特点。如简答题只须简明扼要指出要点;问题为“试评析/简评……”属于辨析题,需要联系有关原理作适当分析。其次,要明确问题的限制性规定。政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都有限制性规定,这确定了所回答问题要运用的知识点及范围。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具体到某一方面知识还可细分,如哲学常识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把握此规定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跑题。

2.精读材料。政治非选择题的材料一般阅读量较大,包含的信息多,能否读懂材料,关系着答题的要点是否全面。阅读材料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带着问题读材料。考场上的时间有限,必须先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有利于节省时间,抓住材料的实质。其次,根据关键字句和段落大意读材料。高考政治材料题文字量大,但并非每句话都重要,阅读时应根据问题提示,抓其中的关键字句,掌握段落大意。再次,筛选材料中包含的知识点和原理。例如,2010年高考文综38题有两段材料。结合问题(1)阅读材料,可把握其主要意思为宝钢重视激发员工的智慧与活力,筛选出知识点或原理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结合问题(2)阅读材料,可筛选出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内容,国际金融危机为外因,宝钢企业的相关做法是内因。结合问题(3)阅读材料,可以筛选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原材料论文范文10

一.单一型的作文材料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二)抓住已经给出的结论

有一类材料在记叙一个事件后,有一两句阐明观点、总结概括的句子,即结论句。这个结论句其实就是作文的立意。也是写文章的立论所在,所以要善于抓住此类材料的结论句,作文就绝对不会跑题。

(三)得出结论,分析原因

有一类材料,只完整地介绍一个故事,要想得出材料的结论,即作文的观点,那么,就问自己三个问题:故事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非洲大草原上,三只瘦弱的小狗正与一只高大的斑马进行一场生死搏斗。乍一看来,三只弱小的小狗很难是大斑马的对手。但实际情况是,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尾巴,任凭斑马的尾巴如何甩动,也死死咬住不放;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耳朵,任凭斑马如何摇头,也决不松口;一只稍显强壮的小狗咬住斑马的一条腿,任凭斑马如何踢弹,一点也不敢懈怠。不一会,在三只小狗的齐心攻击下,“庞然大物”斑马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地,成为三只小狗的盘中餐。

读完这则材料,考虑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故事的结果是“庞然大物”斑马成为三只小狗的盘中餐;原因是三只小狗团结合作,分工明确;我们应该像小狗一样懂得科学分工,团队制胜的道理。

二.复合型的材料

(一)寻找材料的异同点

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 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

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寻找材料的互补性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原材料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方法

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是电子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是极为重要的。而提高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的质量,使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是高校教师探索的重中之重。笔者承担着我校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1.电子材料与器件简介

处于电子科学技术产业链前端的电子材料和元器件是众多核心基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数字音频等系统和相关产品发展的基础。电子材料与器件是指在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中使用的材料和器件,包括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介电材料与器件、压电与铁电材料、导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磁性材料光电子材料和磁性材料、电磁波屏蔽材料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与器件。电子材料与器件是现代电子产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又是科技领域中技术导向型学科。它涉及到物理化学、电子技术、固体物理学和工艺基础等多学科知识。根据材料的化学性质,可以分为金属电子材料,电子陶瓷,高分子电子、玻璃电介质、气体绝缘介质材料,电感器、绝缘材料、磁性材料、电子五金件、电工陶瓷材料、屏蔽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电子精细化工材料、电子轻建纺材料、电子锡焊料材料、PCB制作材料、其它电子材料。

2.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模式

2.1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形式

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既包含电子材料的物理特性和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还包含丰富的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理论知识,并且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增强实践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因此,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课程教学应采取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安排合理的实验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的教学目标。

2.2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课时安排

教学采用教材《电子材料与器件原理》。在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的课时安排上,该课程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总课时应不少于80学时,理论课学时设计应在64学时左右,实验课学时应在16学时左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某一章节的课时安排。

2.3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材选择

在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材选择方面,由于电子材料与器件是电子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内容,目前我国关于电子科学技术的参考书籍很多,其中也不乏经典教材,但考虑到本科生对于该课程接触时间段、基础知识薄弱等特点,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可以自行编写课件和讲义,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除此之外,由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加拿大电子材料与器件首席科学家萨法・卡萨普编写的《电子材料与器件原理(第3版)》也是业界公认的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的参考书籍。

3.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更侧重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对传统的电子科学技术教学中重视原理、定律和规律的模式进行调整,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体系,以笔者讲授电子材料与器件理论课程(共80学时)为例,该理论课程共被划分为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固体中的电导和热导、量子物理基础、现代固体理论等四个章节,这四个章节阐述了电子材料与器件涉及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固体中的电导和热导、量子物理基础和现代固体理论,以及对各种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原理与性能的讨论。另外,在讲授每章内容时,任课教师应注意弱化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知识。

4.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实验教学

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实验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并重点介绍理论课上讲过的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学时不能偏少,开设实在要安排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使学生能够充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写实验报告,使实验切实产生作用,而不是走马观花。在实验课程的设定方面,要尽量避免与其其它验课程的重复,还要确保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实验资源。

5.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学生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的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学生评价标准应区别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教师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理论知识掌握、实践能力等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促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对电子材料与器件规律、定义等知识的僵化掌握,而是将学习重点偏向于实践和应用。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在理论中深化实践知识,全面提高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

电子材料与器件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研究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它既是电子科学技术体系专业知识中的重要环节,更为电子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和就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与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内容的分析,探讨了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在电子科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笔者还结合自身多年电子科学专业的教学经验,对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教学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教材选择进行了新的探索,对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出了新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萨法・卡萨普.《电子材料与器件原理(第3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2]安毓英,刘继芳,李庆辉.光电子技术[M].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原材料论文范文12

    第41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审读全题,可以看出,本题具有五大特色。

    (一)选材、组材富有新意

    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讲,本题具有四点新意:

    1.引用了量化材料。本题材料一由“年份”、“全国耕地面积”、“全国人口”和“全国征收的麦米豆 谷”四组不同数据组成,要求考生通过对各组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回答问题。这一作法,自1989年全国高 考出现材料题型以来,尚属首次。材料题引用量化材料,不仅丰富了取材内容,改变了以往文字材料题形式单 一的面孔,而且和文字材料相结合,使材料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材料题在测试功 能上的某些不足;从另一角度讲,这一举措也有益于扩大考生的历史视野,使其知道史料来源的多样性。

    2.增加了文字材料的容量。本题材料二的引文,共有5句,多达130字,大大超过了以往中国古代史 材料题单条材料的引文容量。这种增加信息的作法,为考生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片断,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 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同时,揭示了今后材料题的发展趋向,甚值得注意。

    3.提高了文字材料的迷惑度。由于材料容量的加大,提供了较多的分析信息,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了材料的难度和迷惑度,从而有利于较真实地测试出考生在学习能力上的缺陷和水平。例如,材料二其中的 一句话:“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考生若只从字面理解,仅能得出:“ 两浙地主为逃避徭役,大都把田产寄托于他人名下。”因此,必须再进一步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和结论 :“两浙地主的这种作法,正是明太祖核查全国土地,特别是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的结果。”

    4.各材料之间体现了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本题的三条材料虽来源不尽相同,但却体现了较严密的逻辑 联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编排上独具匠心,巧妙地将体现“结果”的材料, 置于属于“原因”的材料之前。这种编排,使整个试题显得“活泼”,且增加了整体的迷惑性。

    (二)设问层层深入

    本题的设问具有如下特点:

    1.设问由小到大,步步扩展。本题第1问针对材料一这一单条材料提出问题;第2问则扩大到对材料二 和材料三两条材料提出问题;而第3问又是对三条材料提出的综合问题。这种步步扩大的设问方式不谓不巧妙 。

    2.设问由易及难,层层提高。本题的三个设问,体现了思维运动由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发展过程。三问 之间,具有较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这不仅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考查考生在不同层次上的思维水 平。

    3.设问论“事”、评“人”相结合。结合本题参考答案来看,本题的前两问论及明初农业生产发展的原 因及结果;最后一问涉及对明太祖农业政策的评价。论“事”评“人”共寓于一题,亦可谓设问的灵活和巧妙 。

    (三)突出对能力的要求

    本题强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按《考试说明》提出的十项能力要求,本题考查的主要能力涉及到其中的第 1、2、3、5、7、8、10项能力要求。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其次考查考生综合评价能力;强调考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从本题的分值情况来看,也反映了上述意图。其中,前两问的分值共计4分,占全题分值的2/3;而旨 在考查考生较高层次能力的第3问,其分值为2分,占全题的1/3。

    而且本题对能力的考查,与本题所反映的思维层次水平是相一致的。

    笔者认为,本题既重视基本能力,又不忽略较高层次能力的作法,是稳妥和适宜的。这一作法,不仅充分 考虑到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广大考生的总体水平,又明确提出了高考和高校对选拔人才的较高要求 。

    (四)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本题通过对明初农业生产发展和明太祖有关农业政策的考察,旨在说明: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 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使考生受到科学的理 论教育。

    其二,本题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今天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仍具借鉴意义,体现了从历史汲取教益和发 扬古为今用的教育宗旨。

    (五)贴切中学历史教学

    贴切中学历史教学,是本题的又一特色。本题落点于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的重点—一“明初恢复、发展经 济的措施”而选材组题。这一贴切教材和教学的作法,对中学历史教学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它旨在强调:广 大中学师生必须立足于教材,扎实地搞好基本教学。

    二、对考生答题的分析

    (一)对考生答题的总体印象 第41题 6分 5~4分 3~2分 1~0分 考生得分率 9% 44% 39% 8%

    (据千份答题统计)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有不少考生获得满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5-4分之间。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 (例如试题是否难度过小),应当认为,近两年来,经过广大师生的辛勤努力,考生的学习能力上有了一定的 提高。

    但是,勿庸讳言,广大考生在能力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距高考和高校选有不小的差距。

    (二)对典型答题的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笔者现将四份有代表性的考生答题,列制成表,全文移录(各答题中的简短评语是笔 者加的)。表如下: ------------------------------------------------------------------------------------------------ 第41题 甲卷 乙卷 丙卷 丁卷 ------------------------------------------------------------------------------------------------- 问题1 ①反映了明太祖统治后 ①明太祖时,全国耕地 ①土地的增加和投入, ①人口增长并不快,但

    期,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人 面积增加,人口增殖,政 也带来人口的增加,粮 地面积被开垦了,人均占

    口有所增加,政府征收的粮 府官仓粮食丰裕。 食的增收,国力昌盛。 有粮食即生活水平发展并

    食也增多了。 没有提高。 简评 理解分析题意正确;表述清 理解、分析题意基本正 理解分析题意虽基本 理解、分析题意错误;表

    楚;唯分析未透,未归纳出 确;表述清楚;但分析 正确,但有偏差;归纳 述欠缺;错别字。

    “农业生产发展”这样一条 “征收”一栏,结论不当, 结论不当;表述欠缺。

    概括性的结论。 且未归纳出“农业有所

    发展”之类的概括性结论。 问题2 ②原因有(1)明太祖派人 ②经过明末农民战争,土 ②答原因有:(1)明太 ②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

    到各地丈量田亩,核实每户 地大部分荒废,明太祖即 祖即位时命户部到浙 赋无准,国初兵荒之后,民

    占有土地数目,按田亩多少 位以后采取了一些措施 西核定田亩数,按田亩 无定居,耕家尽废,粮饷匮

    收税,清查出许多豪强地主 恢复农田。1.免除三年的 收税(2)在中原命省臣 乏。

    隐瞒的土地。(2)召募农民 徭役,农民已经耕种的田 议按人口分给田地(3)

    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租税。 地归农民所有,使得垦田 北方近城地方,召人耕

    (3)命令各地驻军屯田。 数目增加,明太祖说:“天 种免征三年租税,提高

    下财力困乏”,“好比新树不 劳动人民积极性(4)命

    可摇根,小鸟不可拔羽”。 将兵也屯田,士兵平时

    2.实行驻军屯粮。3.推广 种田,有战争时打仗。

    植棉,注意兴修水利4.同

    时查出地方隐瞒的土地,

    按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 简评 理解、分析题意正确;筛 理解分析题意基本正确, 审题基本正确;主要要 理解题意错误,筛选材料

    选材料得当、全面;表述 但筛选材料不当,并有遗 点基本列出;但理解题 错误。

    层次清楚,语言简洁。 缺;某些概念错误;随意 文粗率,随意窜解取舍

    增添材料,可谓背书典型; 遗缺重要内容;行文多

    行文表述罗嗦,错别字。 有不当,符号、标点错

    乱。 问题3 ③明朝初年,明太祖恢复农 ③由于明太祖统治之前, ③这种做法是历朝历代 ③要使生产发展,社会进

    业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各地 体会了农民的苦衷,并且 刚刚任统治者(皇帝)采 步,必须统一,必须有一个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 为人民着想,也是当时人 取的必要经济措施,只有 安定的社会局面,使农民

    发展,同时也缓和了阶级矛 们心目中盼望已久的带头 社会稳定,统治者采取有 能从事农业及各种领域的

    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明初 人,能使人们过上太平日 利措施,会使经济繁荣, 生产,土地是国之根本,国

    经济的发展,也是人民辛勤 子,能幸福生活,这样才能 人口增殖,国力昌盛,会 家的根基,国不能乱,地要

    劳动的结果。 统治地位长久,明太祖也 受到人们的好评。 充分利用,搞活发展,古往

    完全算上是英明的君主。 今来千年不变的话题。 简评 能据题意作出正确分析和 立论观战不确,不能运用 审题不当,未能紧扣题意 审题不当,表述紊乱,废话、

    评价,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回答;立论,观点不确,不 空话太多。

    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 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分析问题,立论准确、全面 价历史人物;表述罗嗦、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行文表述清楚,但稍欠简 废话多、错别字。 分析问题;表述不当,套话

    洁。 多、错别字。 -------------------------------------------------------------------------------------------------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考生在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审题判断能力差。例如丁卷,不能根据所给材料和题意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回答。值得注意的是, 像丁卷这样的答题,并不是个别现象。这突出反映了有相当考生在基本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2.阅读理解能力差。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材料题最突出的测试功能之一。尤其是有关中国古代 史方面的材料题。考生要通过的第一关就是扫除文字障碍,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题意和作答。可惜的是,广大 考生在这方面存在着不少缺陷。其表现为:(1)读不懂原文。例如丙卷对第2问的回答。材料二中有一句关 键语:“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由于丙卷读不懂原文,略去不答,因而 不能将这一符合题意的重要材料筛选出来,失去重要的得分点。(2)阅读粗率。例如材料二中:“明太祖即 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这分明是两句话,而丙卷阅 读粗率,把两句话窜解为一句话,答成:“明太祖即位时命户部到浙西核定田亩数”,与原文发生严重偏差。 从答题的角度讲,又失去了“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这样一条更为重要的有效信息。(3)对原文随意取舍 。材料二原文:“……又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 ,蔬地二亩,免租三年。”而丙卷答成:“在中原命省臣议按人口分给田地”,“北方近城地方,召人耕种免 征三年租税”。对原文理解既不准确,又随意弃舍原文中的关键词(“田多芜”、“地多不治”)。因而得不 出“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等类似的正确结论。(4)概念混淆。例如乙卷对第2问的回答,把“屯田”写 成“屯粮”,混淆了两种不同的概念。

    3.分析归纳能力差。分析和归纳能力欠缺,这是历年高考历史中存在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具体到 本题,则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1)不会分析问题。例如丁卷的答题。(2)缺乏独立思考。例如乙卷对第 2问的回答。虽然该卷答题的部分内容符合参考答案的要求,但却不是考生认真分析题意和独立思考的结果。 拿该卷答题和课本对照一下,就会发现,乙卷几乎是在“背书”!这就突出暴露出一个问题:即考生在迁移知 识能力上有很大缺陷,对学过的知识不能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指题目要求),作出有选择地移取,而是“眉毛 胡子一把抓”,造成赘答。如,乙卷答题中竟出现了“推广植棉”、“注意兴修水利”等材料原文中并未出现 的内容,而材料中所寓含的“政府鼓励农民开荒”等关键内容,在答题中却没有反映。退一步说,如果针对题 意要求去“背书”,也算一招,但乙卷即使“背书”也背错了词句,例如该卷引用的明太祖告诫地方官员之语 。乙卷暴露出的问题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死记硬背是广大考生“通病”,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和亟于解 决的问题。(3)归纳能力欠缺。例如乙卷对第一问的回答。按材料一提供的“全国征收的麦米豆谷”一组数 据分析,只能归纳出“政府收入增加”这一结论。可乙卷归纳出“政府官仓粮食丰裕”;丙卷得出“粮食的增 收,国力昌盛”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不准确的。甲卷虽然对材料一提供的各组数据分析归纳不错,但也未得 出“农业得到发展”等类似的根本性结论。可见广大考生在较高层次能力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或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差。按《考试说明》规定, 考生应具有初步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但 是,通观上述四例答题,除了甲卷在这方面的做得较好外,其余三卷均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是:(1)不 能正确理解和说明现象和本质之间或效果和动机之间的辩证关系;(2)不能正确理解和说明群体和个人在历 史中的作用的辩证关系。例如,乙卷在答题中,虽然能够指出明太祖的一些农业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却不 能从“农业发展”这一现象中进一步看到问题的本质,即明太祖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 和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明太祖)为人民着想,也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盼望已久的 带头人”。这一结论不仅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也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它夸大了明太祖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没有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犯了历史唯心主义错误。(3)不能正确理解和说明个别和一般之间或 个性和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例如两卷,不是根据所给材料,对明太祖的农业政策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而是 把明太祖的这些措施,任意加到“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头上,企图用“个性”去说明“共性”,违背了辩证 唯物主义原则;同时,这种不顾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也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

    5.表述能力差。表述能力是每个考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但许多考生在这方面却很欠缺。表现在: (1)表述紊乱,词不达意,另罗嗦重复。(2)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和答题序号错乱。(3)不是根据 题意要求,切实作答,而是大讲虚话、套话。

    以上缺陷,在乙、丙、丁三卷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