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疏导论文

心理疏导论文

时间:2023-03-27 16:52:43

心理疏导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内在关系

党的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新的提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新发展。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二者的关系,坚持育人为本原则,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价值统一性

1、理论基础相同

首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个人为起点,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强调关注人的生存状况,追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关怀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坚持“人始终是主体”原则,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塑造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培养人的一切社会属性,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是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终极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一切素质与能力都能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紧密结合现实中的人,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与发展理念,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提升人的道德情感、使人的个性不断提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提倡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强调要为广大人民在的自由发展提供最大的保障。还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主张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重视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还将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实行疏导的方针,强调人格尊严和主体地位,对待学生要鼓励其自己发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最大限度地解决一切可能解决的困难。科学发展观保障和促进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彰显人文关怀意蕴。科学发展观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提供了理论支撑,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2、实践准则一致

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着重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能力。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激发人富有创造性地从事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有许多需要,将需要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地依次递进。随着人的生产活动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扩大,人的层次性与多样性的需要决定了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依据受教育者的需求不同,满足受教育者的正当需要,从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会出现不同的主体性,是具体的。[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主体与客体,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启发和激发受教育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影响。

3、价值追求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旨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自我实现的受教育者。借助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消除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激发大学生寻求精神寄托,引领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唤醒大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发展,实现自我身心和谐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此外,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个性本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尊重关心人的精神需要、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塑造人的独立人格、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引导人的终极关怀。[2] 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统摄心理疏导

1、人文关怀树立心理疏导“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人文关怀,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心理疏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发展的视角关注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为受教育者提供疏导服务,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独特发展,凸显心理疏导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2、人文关怀确定心理疏导“助人自助”的目标诉求

心理疏导是要以教育者为主导,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发展要求出发,引导大学生寻找深层次原因,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要培养受教育者自主的思考能力,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减少对教育者的心理依赖性。心理疏导致力于培养有积极心态、人格健全的“心理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规定了心理疏导“助人自助”的发展方向。[3]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受教育者成为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在实施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平等对待受教育者,反思自我、发展自我,使自身不断趋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彰显人文关怀

1、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心理疏导要以个体为着眼点,遵循个体的规律,影响个体的行为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疏导侧重于心理健康层面。人的思想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关注的问题,人的心理惠及人的整个精神面貌。[4]人的心理既为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人的需要引发内在动机,推动着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积极而健康的个性心理才能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必须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在需要。

2、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有效手段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谐。市场经济和互联网蓬勃发展,使人们心理负荷过重,极度沉迷虚拟世界,进而诱发过激行为,极大威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疏导是自我革新,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转移到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层面上,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及时疏通和化解误会、隔阂和矛盾,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塑造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促进受教育者自我塑造和自我超越。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协调个体全面发展,是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人性的提升,为受教育者提供价值引导与心灵关怀,更加彰显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 耿俊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1).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7).

第2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语文学习 心理障碍

卢梭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1]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存在差异,而且对于不同科目,同一个群体学习的方式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具体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及语文学科的学习,由于他们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语文学科性质的特性,更需要教师的教学务必切实符合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征。探究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预防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障碍,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使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走向高效化、节能化与非功利化的道路。

中学阶段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期,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身体的各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同时心理的各方面又发展得相对平稳,所以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致使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化解这些矛盾的过程也正是他们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完善的过程,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许多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及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失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严重突出,并表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正如有关专家所说,目前我国3.4亿青少年中,有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等心理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患病率为21.6%―32%[2]。而在广大农村,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心理障碍要远远超出城市学生。

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他们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他们常常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上课时不集中精力学习,课后也不读书、不做作业,或者贪玩游戏、迷恋上网,或者东游西逛,得过且过。

2.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又一个体现。语文在中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想提高成绩,效果常常不明显。所以,当他们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他们本来基础就比较差,学习方法也不恰当,同时刻苦努力也不够,于是考试屡考屡败,从而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

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还表现在缺乏毅力、松散惰性方面。他们由于长期形成了松散、惰性的坏习惯,所以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他们稍微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时,常常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有的学生就说:“我一看到题目中有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就连看都不想看,更别说做了”。

4.自控能力差,波动性大。这也是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一个表现。他们有时候考试取得了较好成绩,马上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也充满一定要学好语文的感情。但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又不集中了,学习热情也一落千丈。这类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的心理障碍。

5.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厌学心理严重。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其在行为上的不良表现方式。农村初中生有的对大多数学科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在校期间由于厌学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有的由于厌学而不愿意继续努力学习从而导致成绩下降,但又毫不在乎。他们上课很难专心听讲,作业很不用心,缺乏学习的动力,养成散漫和心不在焉的习惯,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更缺乏长远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6.感觉到自己落后于别人,产生了自卑心理。农村初中生中有的同学在感觉到自己落后于别人而又达不到自己的期望目标时,就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心理,总感觉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很难办到,否定自己的能力。如果这种情绪体验比较轻微,只要自己加以正确的调节就会成为一种学习上的动力,但是那些自卑心理很强的学生,他们会因一时或一事的失败而感到处处不如别人,感到悲观失望,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农村初中生产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1.教学模式单一。主要表现为,在目标追求上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在教学情感上,偏重学生智力因素的教育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在运作过程上,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自己的模仿获取现成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在选用手段上,多以语言和原始形态的手段,如以粉笔、黑板为媒介,而忽略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模式显得枯燥,抑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2.评价途径单一。这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途径是考试,即通过书面考试以分数高低确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这样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评价内容单一。一方面,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表现不仅要能读能写,还要能听能说,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掌握作出判断。仅仅一次的书面考试是不能完全确定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另一方面,学生是发展的,今天的成绩不能一定就是明天的成绩,只要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克服自卑心理,学习成绩就一定能提高。评价途径的单一性,往往直接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3.教师自身缺少良好的教学艺术也是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的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特征,教师创造性地把握语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领略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序,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心灵感悟。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能去发现,去挖掘,去展示语文教学内容的美质,把内在美和形式美有机结合,学生就会在美的环境中吸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获得心理上最大的满足。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学内容挖掘不深,讲课枯燥乏味,教学设计陈旧老套,教学语言平淡无味等,这些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

针对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中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教师应该合理疏导,建构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贯穿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科学的教学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农村初中生中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很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这样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明白,成功的路都不是平坦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一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成功。

2.建立学生档案,“对症下药”辅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了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我专门建立了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档案库,并协调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3.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这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项活动,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产生的。有兴趣就能高高兴兴地学,津津有味地学,即使是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能自觉地加以克服,若学生无兴趣,就没有动力和求知欲。所以,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4.使学生养成学会利用时间的好习惯。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会有的。”尽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等可以充分用来进行课外学习。为此,作为学生,每学期一定要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进行课外阅读,逐步养成学会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5.教育学生认识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态。学习有差异性,有的学得好,有的学得不扎实,如此会产生不同的心态,学好者春风得意,学差者垂头丧气。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心态异同,提前预防启迪学生。指出成绩的好差并不重要,关键是作好总结,想想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哪些方面还需要弥补。要做到心中有数,找差距、找信心,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评价自己的优劣,悦纳自己。保持正常心态,正确认识一时的成功和挫折,就可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6.端正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因为“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3],所以端正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学会浏览、精读、略读,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布尔贝曾说过:“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意图,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触”[4]。这说明师生没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没有什么教育。任何教育结果都是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关系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愿意学习他们喜欢的教师所教的科目,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教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真诚地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因而学生会喜欢这位教师,也愿意学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如果教师总是居高临下,态度粗暴,一味地批评挖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极积性。

8.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学校都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由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语文课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教师也应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在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微笑让我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5]是的,面对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学会用心去滋润他们,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7.

[2]蓝燕.三大障碍困扰三千万中小学生,学龄期社会心理因素成为诱因[N].中国青年报,2000,3,3.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0.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班主任

目前,初中学生德育现状仍然存在着众多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和缺陷,如心中无德,唯我独尊;柔弱无助,意志脆弱;自卑闭锁,封闭心灵,行为怪诞;知行背离,屡教不改;坏习惯很多,好习惯甚少,品德较差,等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心理问题肯定是学生品德问题和缺陷的重要原因。

一、学生心理问题是其品德问题的根源

当前中小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心理问题,小学生、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分别达到20%-30%和40%—50%,而品德与心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品德与心理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学校情境中预期的品德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更不可能是教育者单向灌输的结果。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内在机制,即品德的形成,其所遵循的轨迹大体上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积极互动中,主体接受外界刺激的各种影响,通过主体自身的作用,逐步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那么,目前初中生的德育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一)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社会环境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镇初中学校,学生生源比较复杂,有本地居民的子女,也有外地来谋生的子女,还有本镇所属辖的农村子女,由于地处城区,校园周边的网吧很多,学生都是走读生,与社会接触较多,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在接受新的信息同时,也接触到不少负面的东西,特别是初中生是青春期阶段,随着生理的变化,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给学生思想教育带来很大的难题。

(二)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孩子心理并进而影响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例如,由于我市地处边境,有不少人做边贸生意发了财,使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非常优越,不思学习,摆阔气。有一些家长沉溺于打牌赌博,这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浓,还有些家长把孩子的任性当坚强,说谎当聪明,打架当勇敢等。有些父母出外打工,导致隔代溺爱严重,这在农村尤为突出,这使得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失去、甚至完全失去应有的家庭教育。致使家庭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有1/4~1/3存在心理问题,有不良恶习,品德不良。更有些家长其本身的言行就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例如,有不少家庭因为有钱,父亲在外包二奶或离婚,我校不少“问题学生”大都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三)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学校环境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因此,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在学校产生的。是由于学校不当的要求及教师人格、方法等方面的不当造成的。首先,由于校际间升学率的竞争,校内科任教师之间关于学生学习成绩的竞争。学校、教师人为的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以至于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中等或较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的大小与学生抑郁、偏执、恐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其次,教师行为引发的心理问题。例如,有些教师盲目对学生施控。有些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的一切都应由教师说了算,又干涉过多,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心理。

二、强化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关注的一般性对策思考

心理关注首先要求班主任跳出传统德育的狭小天地,用心理学的立场、观点去审视班主任工作,形成心理学指导下的新的班主任工作观。具体说来,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榜样的力量会在学生心理潜滋暗长,发挥其他德育方法所无法产生的作用。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其工作难以有时空的界限,难以准确量化工作量,更难以进行时时刻刻的监督。因此,教师只有凭借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其次,对学生要有深沉的爱心。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师对学生足够的关爱,学生才能接近教师、信任教师,品德教育才可能收到实效;最后,要为人师表,由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又处于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在各个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实施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教育是在关怀人、尊重人的前提下进行价值引导,使校园、教室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实施人性化教育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从物化走向人化。从物化走向人化,首先要承认学生是人,就是要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创造性的人。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德性是精神的核心,作为精神关怀者,其重要使命就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关怀人的精神发展、关怀人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力。废止、克服违反人性、违反教育原则的现象。例如侮辱人格、强迫反省、心里施压、精神威胁等等。

第二、从灌输走向对话。由灌输走向对话,是从奴化德育走向自主性德育,自主性德育立足于学生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抉择、自己践行。自主性德育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其内在道德需要,体现生命的价值,自主性德育不否定教育者的引导,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

引导、帮助受教育者,而不是代替他们思考。

第三、从限制走向解放。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吸取新的时代精神,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提高品德素质。

(三)采用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方法

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教师只有对学生心理有准确的把握,并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

1、悄悄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于学生来讲,面对同样的教育,它是来自于之情感相通的师长还是与之毫无感情的教师,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学生对来自与其情感相通的教师的教育会采取注意、欣然接受等积极态度。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对学生先下一番感情投入的功夫。这种投入必须是无声的,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在感情上就接纳了教师。

2、恰当运用心理调试。即班主任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调节学生的心态上,通过改变学生的心态达到育人目的。这也正是心理调适的过程,所谓心理调适,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使学生的心态产生预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学生按教师期待的自我塑造过程。

3、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个体因既往经验、环境暗示等因素形成的具有个人性质的心理上的“自我肖像”对于骄傲自满与自卑的同学应主要通过帮助他们调整自我意象来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何银虎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心病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杨树君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指导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版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198-02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之后,党的十报告再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心理疏导,势在必行。

一、心理疏导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最初只是作为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是指在医疗机构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人员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实施个别或集体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后来应用到一般的心理调适中,最后被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心理疏导是一种通过疏导心理层面的问题来达到思想沟通引导作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疏导不仅仅是方法层面的突破,更是在理念层面的创新,可以解决单纯思想政治教育或单纯心理咨询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疏导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以理服人,强调社会本位、集体本位和政治本位,靠大道理、大原则压制人。忽视大学生的情感因素,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疏导,通过耐心细致地倾听、交流和对话,使大学生感受到被体谅和关怀的温暖,使大学生心情舒畅,心态趋于平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容易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二)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更要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过硬。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后期向成年转变的重要阶段,处在心理走向成熟和人格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思想活跃,主体意识强,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同时,他们有时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好走极端,思想容易脱离实际,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另外,当今大学生又面临各种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大学生的很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心理问题。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因此,遵循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规律,探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路径构建

(一)发挥高校心理咨询室、咨询中心的专业优势

高校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这些机构的人员一般都有心理学背景,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中坚力量。他们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时的心理调适(通过心理学讲座)、心理筛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以及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等工作。

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下设心理咨询室,属于社科部的一个教研室。心理咨询室几位老师除了负责心理咨询外,还担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可以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另外,心理咨询室有些老师还开出了相关选修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流派与技能技巧》、《旅游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更强。心理咨询室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周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除此之外,每年黄河科技学院心理咨询室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筛查,建立心理档案。对测试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重点跟踪关注。对突发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干预,对校园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优势。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疏导,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平等和尊重的理念对待学生,用沟通与对话的方法展开工作。不仅注意到学生整体,而且关注学生个体;不仅关注学生思想,而且关注学生心理;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种方法,又要接受一定的心理培训,了解心理学原理,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技术。因此,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一般是心理咨询师三级),培养双师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三)发挥大学生辅导员近距离、全方位的优势

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辅导员和大学生平时接触比较多,可以说是近距离、全方位的。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辅导员工作时间和方法比较灵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下课就走了,基本只能管课上。而辅导员可以通过开班会、找学生谈心等形式了解学生心理。黄河科技学院要求辅导员手机24小时开机,民族学院辅导员还要求住到学生宿舍。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了解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辅导员还通过翻看学生档案以及和学生相处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黄河科技学院的辅导员从新生入学军训就开始带这一届学生,一直到毕业。学生也习惯了有什么事找辅导员。这些都是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的优势。

辅导员与大学生近距离、全方位接触更要求辅导员具备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疏导的应用技术。应通过鼓励辅导员自学、考级(如心理咨询师三级)、组织函授、举办心理学讲座等形式,帮助辅导员掌握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基础理论;或通过请专家指导,进行传帮带,让辅导员掌握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成为双师型辅导员。甚至培养一批专业心理辅导员,专门从事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

(四)培训学生心理骨干,建立基层心理援助

学生心理骨干是心理疏导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就在大学生中间,对于同学的喜怒哀乐和思想动态更为了解,作为同辈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心理疏导要重视对学生心理骨干的培养,在学生会中应增设心理部,班委中应增设心理委员。另外,应重视宿舍长的作用,一个宿舍的同学有较多的共同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好多活动也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因此,宿舍长在对同宿舍其他学生的心理疏导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当然,要对这些学生心理骨干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掌握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疏导的基础力量。

(五)开设校园心理咨询热线等,搭建完善的心理疏导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QQ、E-mail、微博、博客等形式咨询问题。这种方式具有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自由性等诸多有利于心理咨询和疏导的特点。

另外,开设校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也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是指对情绪危机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一种电话服务形式,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危机干预方式,是通过电话进行交流和疏导的心理咨询形式。心理咨询热线被一些媒体称为“看不见的心理医生”。近些年来,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在高校校园不断涌现,上海交大的“心晴热线”、南京大学的“心灵热线”,湖南大学的“心之声”心理热线等,这样的校园心理热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河科技学院心理咨询室的热线电话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但也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解丽君,郝学武,韩忠志,王岩.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62-64.

[2] 潘柳燕.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疏导的价值干预[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94-196.

[3] 田猛,黄彦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心理疏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103-105.

[4] 诸葛福,李淑娜.基于心理疏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8):65-68.

第5篇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实效性

心理疏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心理疏导时要注意以人为本、真情动人,运用渗透疏导、互动疏导、互动体验、激励疏导、牢骚疏导、心理咨询、网络疏导等多种方法,把感情传递给疏导对象,使其领悟到心理疏导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价值、伦理观念、法制观念等,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运用渗透疏导,全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渗透疏导法是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中去以达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关心和引导学生思想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教师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所有的课程都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主渠道的教育作用,也要辅之人文素质和社科知识课程,关注各类专业课程授课的同时辐射做人做事道理,每位教师要时时注重和学生的思想沟通、实事政治讲解、困扰问题解惑,全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运用互动疏导,平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互动疏导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心理沟通,感情交流融洽,产生思想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质上就是主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将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内化为个人思想意识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自我意识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因素做出自主的选择、建构、创造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入手,研究和适应大学生的特点,重视他们合理的、多样化的需求,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育对象真正成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主角。

3.运用互动体验,实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互动体验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环境创设和课堂分享,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使学生不仅获得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而且获得自我成长的能力和体验。思想政治工作者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看一看、做一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提高其思想道德标准。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真实状况会自然地表现出来。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展大学生的求知领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4.运用激励疏导,隐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激励疏导,即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两种手段,增强受教育者的自信,引导受教育者向心理健康方向发展。激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激励能给学生行动动力、明确目标、树立信心,激励能激发学生内在潜力,排除困难、积极向上。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遵循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把握高职大学生较高层次的荣誉和成就心理需要,巧妙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激励方法,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心理激励和强化,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5.运用牢骚疏导,创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牢骚疏导法指引导教育对象采用宣泄手段把受挫的原因、压抑的痛苦或愤怒的心情发泄出来、倾诉出来,教育对象可以通过交谈、娱乐、写信、大哭、写日记等多种方式以表达心中的委屈、压力、无助和痛苦,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恢复心理健康。在大学生处于心理不稳定、身心尚未成熟、心理困扰频发的年龄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者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宣泄、情感支持和思想解惑的平台,把大学生的心理冲突、情感困扰和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教育者对正确的意见要采纳,对合理的要求要解决,对错误的意见和不合理的要求则要给予批评和教育。

6.运用心理咨询,深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对大学生在学习、适应、交往、恋爱、择业、自我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其个人成长和潜能开发的专业活动。咨询工作者要真诚真心,耐心听其诉说,使咨询对象感到你可信,才能吐露真情,保证咨询工作顺利进行。咨询工作者要尊重咨询对象,严守秘密。心理咨询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团体辅导,通过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团体活动,可以启发大学生对人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引导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7.运用网络疏导,开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坚持传统的网下教育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将工作范围拓展到网上,形成“思想政治网上网下教育合力”,使虚拟和现实相结合,形成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一方面,必须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存储、检索和传播功能的信息平台,建设一些融趣味性、政治性、创新性、科学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网站或者网页,形成正确的校园信息导向。把政治理论的信息资源、思想教育的相关信息资源通过自建的各类主题网站、网页、栏目等形式链接到校园网上;另一方面,构建网络在线疏导平台,积极加强网上心理疏导的工作,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

8.运用机制疏导,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工作水平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借助社会优势,引进人才。邀请校医院和心理院系相关专业的医生和教师做兼职心理咨询人员,重视学院心理咨询教师和思政教师的专业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互补和合力。二是培养一支骨干队伍。挑选热爱学生、擅长心理疏导、知识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进行专题短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三是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和实践锻炼,提高心理疏导骨干的整体水平。四是健全工作人员队伍的考核机制,保证队伍合理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留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研究能力的思想政治高素质人员;吸纳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但没有从事专职工作的人员,通过相关培训考核合格,并将其吸纳进入工作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党员 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我国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受教者的主体地位缺失,这一问题导致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失去了施教自身的根基;受教者自我需求缺失,使得我国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对于人文关怀回应的机制;受教者自身亲临接触缺失,导致我国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人文关怀场景的支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了落实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为根本的体现,更加是发挥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这一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党员教育更加多元化和更加开放的具体要求。下面,笔者就探讨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一、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所具有的意义

所谓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就是对人自身的发展和生存进行关注,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以及关心人,不断维护好、发展好以及实现好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根本的利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出对于人的培养以及对于人的尊重,基本的内涵就是注重人自身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全过程、全方位贯穿其中。在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有利于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我国社会中的各个方面都必须要实现协调发展,所以,对和谐社会进行构建已经成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基本的要求,在当前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继承以及坚持党和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中实践成果以及理论成果,对过去传统和谐思想中有益成份进行借鉴,将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相结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的战略构想,对于怎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措施

1.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提升人文品位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升人文品位的核心就在于对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增强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自身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命运进行关心,对人的尊严进行维护,对人的价值进行尊重,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关注,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和关心人,不断维护好、发展好以及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根本的利益。不仅仅要将人看成被改造的对象以及客体,更加要将人看成是目的和主体,将人作为教育自身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具有了可靠持续性和内源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教育者必须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主体,将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客观和全面地对受教育人员进行认识,对人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进行积极、主动的研究,对发展的趋势进行科学预测,适时提出反映人发展以及时展最新的要求和教育的内容。

2.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培育和谐心理

心理疏导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教育对象所开展的教育以及心理指导的手段,心理疏导主要按照人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从积极的方面对受教育人员实施帮助和辅导,以便使受教育人员增强社会适应的能力,发展自身健康个性,提升器心理品质,预防其心理偏异。心理疏导主要针对个体差异,强调认识自身,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行正确认识,偏重于发展性、预防性以及教育性,人自身思想品德的发展和形成已经成为了外界客观因素以及内在主观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因为其能力、见识以及知识有限,难免会遭遇困难、挫折、心理苦闷以及思想困惑,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要帮助党员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心理疏导是思想教育者自身的本意,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基本的方法,更加是培育其和谐心理的根本渠道。

3.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构建理论体系

相关历史经验已经明确表明,任何国家想要将整个社会力量以及意志力凝聚到一起,都必须要具有一套和自身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相互适应的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对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的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必须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成果来对全党进行武装,对全国人民进行教育,用具有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念来对力量进行凝聚,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风尚进行引领。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所具有的意义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提升人文品位、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培育和谐心理以及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构建理论体系这三个方面对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5.

[2] 唐新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8): 90-92.

第7篇

军校是培养适应未来战争合格军事人才的高地,军校学员兼有军人和大学生双重身份,接受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在校期间不但要完成科学文化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参加高强度的军事体能、技能训练,加之环境封闭、任务繁重、交往受限,往往承受着较强的心理压力,对心理疏导有旺盛的需求。为学员做好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是军校基层干部的职责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干部应重点对照以下几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疏导能力素养。

一、具备扎实的心理疏导知识和必要的专业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厚实的知识基础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首要条件。具体来说,应形成三层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知识网络:一是次级层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军人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核心层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技能、心理测验知识等内容。三是外围层知识,包括邻近的人文社科知识、医学知识等。核心层知识直接服务于心理疏导工作实践,是必须具备的;次级层知识属于内容广泛的前导性知识,是心理疏导体现心理学色彩的保证,应尽量了解;外围层知识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立身处世、品德修养有关,可以体现心理疏导的人文关怀,也应多加涉猎。

心理疏导技能往往决定工作的成败。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是发现和识别心理问题的技能。基层干部应熟悉学员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表现、易发时节,对心理问题症候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用观察、访谈等方法,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员。

二是准确判断心理问题的技能。基层干部应能够运用心理诊断的相关理论和常用心理测验工具,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明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三是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技能。基层干部应制定并实施疏导方案,运用会谈的参与性和影响性技术,帮助学员解决心理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干部和学员双方的努力,还需要向其周围的同学、教员、亲属等“重要他人”了解情况,以便协调行动、形成合力,为学员的转变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四是倾听和沟通的技能。会谈是心理疏导中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倾听和顺畅的沟通是其中的基本要素。善听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要善于捕捉非语言信息和语言背后的深层次信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矛盾冲突、挖掘问题根源。良好的沟通技能在解决心理问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层干部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熟练运用鼓励、重复、提问、反映、澄清等技巧,力求把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双方的感觉和看法用准确、生动、入耳的语言表达出来,营造融洽友好的沟通氛围。

二、兼有心理咨询师和军校心理工作者的全面素质

心理疏导过程是疏导者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价值观、人性观等诸方面的展示,军校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是影响心理疏导效果的重要因素。基层干部应兼有心理咨询师和军校心理工作者的全面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做好军校心理疏导工作亦需知己知彼。基层干部不仅必须清楚自己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更要全面掌握来访学员的情况。否则,想当然去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必然要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对学员产生误导,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基层干部只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给服务对象以正确的指引和疏导。

二是不为名利的优良品质。在地方,心理咨询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收费较高,心理咨询师的报酬也比较丰厚。军校心理疏导却是一项不计报酬而又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因此,基层干部要培养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计名利的优良品质,否则容易心理失衡、产生抱怨,很容易在工作中流露出不满情绪,破坏心理疏导效果。

三是过硬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师从来访者那里所获得的信息大都是负面的,难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基层干部必须分清角色、善于自我调适,以平和的心境开展疏导。还要善于容纳他人,以尊重、真诚、温暖的态度对待来访学员,对他们的问题表达出“共情”而不是简单的“同情”。

四是保密意识和职业道德。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难免会触及个人隐私,如来访者的家庭、身体状况、情感经历、领导战友等等,基层干部必须对此严格保密。否则,一方面因得不到来访者的信任,无法正常开展心理疏导,甚至会使疏导关系走向终结;另一方面会伤害来访者的自尊,给来访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更深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负责任的心理咨询师,为了炫耀自己的工作成效,把来访者的隐私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是向领导和单位邀功的资本。这些都严重违反了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极大破坏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形象。当然,保密也有限度,如果发现来访者出现自杀、自伤、伤人的极端倾向,必须果断报告,及时制止。

三、切实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

李瑞环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任何人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了解情况、分析矛盾、研究对策这三个环节。”“了解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军校心理疏导工作也不例外,切实了解和掌握来访者的情况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前提。军校心理疏导的对象是军人,主要是学员,他们身份特殊,既是大学生,又是军人;任务繁重,日常学习、训练、课外活动安排饱满,空闲时间少;负担很重,表现为转变跨度大、思想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精神负担重,训练强度大、身体负担重;大多是从地方中学到军校,社会阅历浅;年轻气盛,情感丰富,富于遐想。在环境因素、生活经历和自身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员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希望能够得到心理援助、摆脱心理困境。而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只有真切地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心理疏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要贴近实际了解服务对象

刘伯承元帅常以他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时教室里的一幅标语――“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来警示自己,做心理疏导工作更应把这条标语作为座右铭。对学员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可能仅凭蜻蜓点水式的接触和想当然地“推断”,也不是发几张调查问卷就能解决的,而应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最好是在服务对象所在单位即学员队任职,或是创造条件到这些单位去代职、兼职,只有与他们打成一片,亲身了解服务对象的学习训练任务、管理氛围、生活状况、人际环境,深入他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思想,深入他们的心田,才能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分析他们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从而规正心理疏导的正确航向。

(二)要与时俱进了解服务对象

人的心理健康处于动态波动中,不同时节、不同对象的问题各有特点。有的干部自以为基层经历丰富,就以为自己了解了学员的实际;还有的以为过去已经了解了学员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就以为现在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还是那些。殊不知,不能轻易以“过去”推论“现在”,特别是近期发生的负性事件可能是心理问题的新诱因。心理疏导不能降低标准、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只有不断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在偶然性中把握必然性,厘清导致心理问题的“动态因素”和“背景因素”,才能找到心理疏导的切入点。

四、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军校基层干部也应把“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让心理疏导更暖心、更贴心、更入心。

(一)心理疏导要“心中有人”

心理疏导要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心理疏导中倡导人文关怀,意味着尊重“人”的本性,要求基层干部站在“人”的角度考虑广大学员的特点,使学员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彰显,使他们成为有自由意志而又全面发展的人。网络时代,军校学员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显著增强,更加渴望自我展示、获得肯定,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在心理疏导时必须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员、理解学员、关爱学员,满腔热情地对待他们,努力调动他们自我成长、自我治愈的内部动力。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疏;导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126-01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给人的印象都是比较“高调”的,工作方法也大多从宣讲、灌输开始,侧重于用政治理论武装人、塑造人和改造人,关注宣讲内容往往多于关注宣讲对象。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多为80后学生,甚至是90后学生,他们更易接受新生事物,更易受到社会新生事务、多元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对平等、尊重、个性等的个人需求和友好、互助、和谐的社会环境需求更加强烈,所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各种新形势的要求[1]。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与时俱进,逐步掌握新的适应新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导”的新名词,为当代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亮点[2]。

一、“疏”与“导”的由来。

所谓“疏”,可以理解为“疏通”,就是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所谓“导”,可以理解为“引导”,就是指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学生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疏导最早见于大禹治水的典故,禹因为吸取了鲧的教训,改变方法,“疏浚河道,导水以行”,从而使治水获得成功。后来人们把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引入对人们思想的治理,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疏导方针[3]。

二、疏与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疏为导,导为疏,疏中有导,导中有疏。疏通是为了正确的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是引导的前提,没有及时和正确的疏通,大学生的思想就无法彻底敞开,看不到他们真实的心理和行为,也就无法正确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继续。不引导,只疏通,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在大学生群体中放任自流,甚至泛滥成灾,成为盲目空洞的说教。疏通是引导的基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疏通开始,离开了疏通这个基础,就无法进行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和归宿。疏通是手段,引导是目的,离开了引导,疏通不但失去了意义,还会走向疏通的反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只强调广开言路而忽略正确的引导,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言行,不是主动地去加以正确引导,而是听其自然,不敢实事求是地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言行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对一些公开的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也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这样就会让更多的违纪行为发生,从而走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的反面[4]。

三、疏与导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下面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疏”与“导”工作方法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案例一:“疏导”的工作方法与突发事件的解决。辽宁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曲建武曾担任辽宁某高校辅导员,当时发生了美国轰炸我国驻兰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学生中有12名同学听闻此事件后立马决定去上街游行示威,曲建武老师立即上前挡住他们,并通过疏导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服了这12名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学生。事后,他认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是一种正常的积极的情感,大学生们的爱国情绪是需要一定的宣泄途径的,不用老是隐瞒,甚至是欺骗,现在大学生很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瞒是瞒不住的。其次就是给予其合适的宣泄途径,比如通过开展校内班级与班级间的辩论赛,讨论当今世界大事发展的前因后果,讨论我们怎么样理国,怎样理性看待这些国际局势。因势利导,将学生的爱国情绪的宣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要通过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告诉学生,去上街游行并不是唯一的爱国方式,上街游行示威可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甚至被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导演”成社会骚乱,从而走向爱国的反面。

案例二:“疏导”的工作方法与学生心理问题。小吴,女,今年21岁,某高职院校大二学生,来自贫困山区,家境贫寒,父母多病,学费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大二学年开学的那天,她带着五千块钱的学费在来校的路上被一个自称港商的骗子骗走,空着手来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她只对辅导员老师说了一句话:我要退学。辅导员老师马上单独约谈了小吴,这才真相大白。可问题是小吴同学已经下定决心要退学了,家里本来经济条件差,还发生这样的事情,她觉得愧对父母,也不和任何同学交流,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辅导员老师让小吴同学说说自己对父母的感受,小吴同学说得泪流满面,得到了很好的宣泄,然后辅导员老师向小吴同学强调:事情虽然到了这个份上,并不是没有办法来补救,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要振作起来,你不振作,其他人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然后要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奖学金、助学金;还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兼职赚取一定的费用。通过辅导员老师耐心细致的心理疏通工作,几天后,小吴同学情绪基本稳定了,并放弃了退学的念头。在以后的时间里,辅导员重点关注了小吴,提醒她学习要用功,不能辜负家人的辛劳。一学期后,小吴同学成绩良好,且没有任何违纪记录,顺利地拿到了国家助学金,加上自己兼职赚的钱已经够交学费了,今后小吴同学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也多了一分坚强和从容。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合理的应用“疏”与“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对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都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李爱敏.《加强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河北金融,2008.9

[2]江旋.《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第9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84-02

一、大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来说尤其如此。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段,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宝贵时间。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年龄尚小,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还不够深入与全面。当出现一些突况时,他们往往因为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近些年来,国内高校爆发了很多令人扼腕的悲剧事件,大学生轻则付出了经济和法律的代价,重则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代价。这不得不发人深省,同时也为全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一)重文化课轻心理辅导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有一个积弊多年的顽疾,那就是重文化课的教育而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或许这是受高考制度影响,在中学阶段,迫于高考的巨大压力,大部分学校很少开设心理疏导课程。为了考试,他们把有限的时间全部安排在文化课的学习和复习上,这样长期以来势必造成心理知识的缺失和人文关怀的不足。再加上家庭教育也很少会给孩子正确的心理辅导,有些家长甚至把学生当成整个家庭的核心和主人,很少批评指正。这样以来,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也不会自动的心理变得成熟和健康。

大学的课程设置也是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为主,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有的学校甚至就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虽然辅导员偶尔会担当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但是他们毕竟不够专业。也就无法保证心理辅导的质量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高校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并不受重视,从校领导到普通老师似乎都忽视了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既然学校和老师都不重视,而且又不是考试科目,自然而然地学生也不会重视这些内容。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最近几年屡见不鲜的大学生悲剧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因为就业、感情、同学关系而出现的暴力甚至自杀事件。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清醒的意识到:大学生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给祖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高校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的是对每一位个体生存发展的尊重和保护。在高校,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人为本。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同时在这个阶段里面会遇到很多大事,比如学业、爱情、工作等等。这些问题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从已经发生的很多大学校园悲剧可以看出,正是这些问题没有处理好,才导致了很多学生放不下包袱。思想走进死胡同,最后发生了

惨剧。

应对这些情况,应该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在恋爱、学业、就业等问题上形成专门的疏导小组。有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疏导和帮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既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也是对学校和社会负责,是在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塑造良好人格和健全性格的重要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要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对与大学生来说,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人格培养和性格形成中不可或缺的良药。大学生只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知识水平的高深只能保证专业方向的能力。但专业知识的增加不会必然带来人格的塑造和心理的成熟。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专业知识会伴随着时间和努力而不断的增长进步。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性格就无法保证人生正确的方向。

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社会学科,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的思想以及受思想支配的人的行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需要和客体有充分的接触和交流的。这正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载体。学生单纯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会觉得单调和枯燥,借助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会更加生动活泼的开展,效果也会更好。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切入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学科,既包罗万象,又具有很深的理论深度。把这样一个学科讲授给受众的时候,找到一个既准确又容易接受的切入点非常重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理念和观点让大学生应接不暇。但是恰当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大学生非常需要的帮助。他们不会排斥和拒绝这样的帮助。借助于这个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得到大学生的喜欢和追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产生非常好的实践价值。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信息传播途径广泛导致学生受外来思想侵蚀风险加大,更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很好的检验平台。辅导员老师和心理学老师可以借助这些机会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三、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新路径

(一)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既有共性的原因,也有个性的原因。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要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心理的共性既包括内容上的共性也包括时间上的共性,例如刚入学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趋于共同性。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每个个体又会遇到自己心理问题。这和每个人的性格有关系,也和每个人的生活学习状况有关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过程,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

教师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在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态度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高低。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培养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第10篇

关键词:基层卫生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对职工的心理疏导。

1.注重调查研究,职工思想的变化和特点

鉴于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医务人员的正常生活和思想状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部分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偏移。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委屈心理

基层医务人员收入普遍便低,劳动付出和回报相对不平衡。论文参考网。加之“医闹”事件时有发生,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认可,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大部分基层医务工作者感觉很委屈。

1.2矛盾心理

在体制改革的问题上,广大基层医务人员都十分盼望,但多年来,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虽然制定了大的医改方向,但具体的医改方案尚未出台,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医务人员基本的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大家对医改存在诸多困惑和矛盾。

1.3进取心不强

由于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普遍较低,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严重,表现为主人翁意识不强,工作缺乏进取心。

2.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工作新路

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出发,因人制宜,高度关注职工思想和心理变化,采取心理疏导的思想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及时帮助职工疏通思想、调适心理、理顺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

2.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

(1)把人文关怀渗透在医院文化中

通过搭建文化平台,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医院文化的操作方法生动、灵活,职工很愿意参加,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变得生动、有活力,增强了说服力,既增加了单位的凝聚力,又培养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增强了职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

(2)把人文关怀溶于解决职工困难中

卫生局做为医疗卫生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可能地多给基层广大医务工作者一些人文关怀:职工有困难时,号召全系统伸出援助之手,职工生日时,送上一份生日祝福,职工家中生病住院时,送去一份心意……所有这些,都将成为职工工作的力量之源,职工困难解决了,心情舒畅了,干劲就足了,卫生系统的凝聚力也就体现出来了。

2.2把人文关怀体现到激励机制中

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评比活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标兵、先进”既发荣誉证,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职工在感到荣誉的同时,也感到压力,进一步鞭策自己。

3.立足工作实际,健全心理疏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3.1建立一种上下沟通的良性机制

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研,要多看到职工工作中的成绩和亮点,多一些关心、理解、支持和鼓励,多给职工一些精神上的认可。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应加强绩效沟通,做好职工的绩效解释工作,让职工增强“公平”感。

3.2设立职工心理疏导室

根据职工队伍需求,解决职工心理问题,设立职工心理疏导室。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职工维权服务从经济层面向精神层面拓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满足职工更高层次的需求,实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拓展。同时组织心理咨询活动,让职工学习、运用心理调控技巧。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

3.3加强职工教育,促进心里和谐

把心理疏导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把职工心理疏导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做到年有目标、季有计划、月有安排。在引导职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同时,要突出自主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精神品质的培养,使职工能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请基层卫生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紧密结合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大家思想中出现的新变化,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满意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职工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如不及时疏导,不但会给职工心理上带来困扰,也不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必须要加强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这样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对做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下面,就介绍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1.坚持心理疏导已经成为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

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职工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呈上升态势,如焦虑、抑郁、紧张等不健康心理现象日益严重,由心理障碍所引起的情绪低落、缺乏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员工心理和身体健康,也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企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企业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2.坚持心理疏导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心理疏导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是指运用心理治疗的各种方式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进行干预和疏导,使其恢复正常。运用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疏导就是遵循员工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理解等方式,疏解员工的心理障碍,引导员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其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从而营造职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浓厚氛围。

心理疏导不同于教导,也不同于指导。教导往往是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指导常常高高在上,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对象内心的疑虑。心理疏导建立在对员工关怀和尊重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受众的个性和心理需求,着重解决其内心的实际困惑,并在此基础上施以正面教育和引导。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工作,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规划研究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同时,认真分析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分时段疏导员工心理问题,以真情感染员工,帮助其迅速摆脱困境,使思想政治工作事半功倍。

3.心理疏导运用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方法

3.1 正面引导法

针对职工思想上存在的疑难和困惑,政工干部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帮助、引导他们观察经济社会形势。既要看局部,更要看全局;既要看眼前,更要看长远;对待生活中存在的暂时困难既要有战胜的信心,还要有具体的行动;与同事相处,既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还要善于包容他人的缺点;既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还要有扎扎实实的行动。

3.2 民主讨论法

应针对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组织职工开展大讨论。要每月定期召开民主管理座谈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听取群众建议。要通过报纸、宣传栏、公开栏等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与沟通,增强企业工作的透明度。要通过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劳动合同为重点的维权机制,从而进一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耐心听取不同意见,善于在各种思想交锋中发现积极因素,引导健康向上的思想入脑入心,在互动的交流中提高心理疏导的有效性。

3.3 人文关怀法

在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究人性化,应牢固树立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还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对一些偏激的思想,应本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允许当事人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待其平静之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厘清是非,趋利避害,在此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

3.4 表率示范法

各级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当好群众的表率,特别是要做到言行一致,尽量减少因干部作风不实、散漫而导致的群众逆反心理。要坚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经常组织先进典型为职工做事迹报告,使受教育者不断端正人生座标,增强生活信心,减轻精神压力。

3.5 活跃生活法

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生活既是培养职工团队意识的有效载体,更是消除职工工作、生活压力的有效形式,也是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4.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发挥多种资源,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保障

要真正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必须从机制入手,从发挥各种资源入手,从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入手,将心理疏导工作的重心由事后转向事前、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少数转向多数、由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干预、由单一形式转向多策并举,从而为企业创造稳定和谐环境提供保障,促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1 建立机制,确保心理疏导渠道畅通

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心理疏导的作用,要把心理疏导工作作为确保稳定、实现企业和谐的基础工程来抓,成立专门的心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领导机制,把对员工的动态心理分析作为思想形势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对员工心理状态和思想动向的掌控力。要建立汇集和反应机制,加强对员工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员工情绪交流渠道畅通。要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于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引导、文化消费等各方面。

4.2 挖掘“资源”,拓宽心理疏导领域

员工的心理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挖掘各种资源,拓宽心理疏导领域。一要挖掘“情感资源”,感染人。情感在心理疏导中是“催化剂”。我们要着重教育员工,要有同志情、兄弟情、父母情。有了这些真挚的情感,心理疏导才能有力度,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谅人,要善于动之以情,做到将心比心、以情换情。二要挖掘“语言资源”,温暖人。心理疏导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艺术的运用。要善于运用情真意切、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话语化解矛盾、疏导冲突。三要挖掘“知识资源”,启迪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既要学习政治学、军事学、社会学、心理学,又要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有关知识,这样才能在进行心理疏导时游刃有余。四要挖掘“人格资源”,感化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人格高尚、行为端正,才能使职工心悦诚服,才能使心理疏导收到预期的效果。

4.3 积极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

实践证明,尽管危机本身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但能否早发现、早干预,是影响危机干预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要提高危机干预、预警意识,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预警机制,提高心理应对能力。要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社会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要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的今天,将心理疏导运用到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是历史的趋势,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作为企业,应该自觉将心理疏导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深入研究职工的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通过掌握个体差异理论,调节职工心理平衡,促使职工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对于提高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充分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12篇

叛逆心理作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自然心理状态,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极易产生叛逆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各科教师均肩负着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任,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教学。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作探讨,并提出部分适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疏导学生 叛逆心理

初中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个性特点的重要时期,已初步拥有独立意识,但是思想情绪不够稳定,再加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叛逆心理。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教师应借助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及时的疏导,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作为展开教学的根本依据和主要参考,教师要想实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性,应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深度挖掘心理教育因素,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教育,逐步消除他们的叛逆心理。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以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等为着手点,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所以,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资源的优势,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例如,在《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升入初中第一次站在中学的大门前,面对这所陌生的校园时你会有哪些感觉?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现在,同样有一扇门向大家敞开着,大家想不想踏进这扇大门?顺利引出课文题目。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设计问题:作者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回答:文学之门。追问:为什么要打开文学之门?让他们初步懂得文学能够将人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且懂得人生真谛。以此,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好,对自己的内心产生震撼,对生活充满向往。

二、善于借助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味的说教往往无法有效疏导叛逆心理,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引发他们的反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时,应给予他们充足的个人空间,使其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深度探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的各种道理,在无形中触动自己的内心,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发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疏导效果。

在这里,以《秋词》这首古诗教学为例,虽然是一首古诗篇幅短小,但是语句精湛,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古诗背后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引领学生这样思考:对于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着萧瑟凄凉的角色,花落树枯、天气寒冷,在古时许多文人墨客的诗中也是扮演着一个悲叹凄凉的角色;但是在本诗中,作者却写到“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下文中“晴空”写出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独特的,它通过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学生在阅读和探究之后可深刻体会到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让自己的叛逆心理消失。

三、运用语文课外活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外活动也是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后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教育范围。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将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合理延伸至课外活动中,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观看心理方面的影视作品;或者开展和心理疏导相关的演讲活动、辩论赛、讨论会等;也可私下对他们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比如,教师可通过举办演讲比赛的方式来疏导学生叛逆心理,在每周或每月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先设置好演讲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且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上台,通过比赛评比出表现较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在选择演讲主题环节,教师应选择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主题,诸如和平、奉献、关心、励志、感恩、智慧、奋斗等,能够挑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另外,演讲难度应逐步递增,由念稿至脱稿,在过渡至即兴演讲,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举办这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调整情绪,还能够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进而消除与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

【结 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语文教材资源挖掘心理教育因素,通过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式,从多个渠道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彩灵.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