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效能建设论文

效能建设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9:21

效能建设论文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1

一、积极探索机关效能建设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机关效能,打造中部地区最优政务和发展环境,我市积极探索机关效能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建章立制,规范行为

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抓机关效能建设还必须靠制度作保证。为使机关效能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良性轨道,我市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整理、修改和完善,并先后出台了《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企业检查实行审批备案实施办法》、《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违反“十不准”规定的处理办法》等5个办法,建立了全程办事制、联合审批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和绩效考评制等19项制度。一年多来,重点抓了五项制度的完善:一是完善岗位职责。合理调配职能,界定各部门、科室、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做到职责分明;二是完善依法办事制度。明确办事依据、条件、要求、程序、时限、收费等规范办事行为;三是完善社会服务承诺制。通过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制、办事时限制等制度的完善,促进机关办事效率的提高;四是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到分管领导、科室、岗位、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动态监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五是完善考核奖惩制。通过建立绩效考评、责任追究等制度和通报表扬、提拔任用等奖励以及“诫勉教育”、“效能告诫”、降职、免职、辞退等惩罚手段,有效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二)注重监督,落实到位

机关效能建设重在求实效,贵在抓落实。加强监督检查,是落实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措施。我市在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中,针对工作程序繁琐、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作风不良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不断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有效地促进机关效能建设。

1、强化一个抓手。即将明查暗访作为重要抓手,促使机关和干部作风转变。先后6次组织人员对各地各部门单位贯彻落实省纪委“十个严禁”、宜春“六条禁令”和我市“十不准”情况进行了明查暗访,对5名上班玩电脑游、炒股的机关干部在全市通报批评,电视台公开曝光;对2名晚上离岗脱位的乡镇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并在全市通报;对1个作风不实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安排在全市大会上作检查;对违反有关规定的10个单位下发了整改通知书。

2、抓好两个测评。即以“优质服务,优化环境”和“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为载体,以评促效,不断促进机关效能提升。今年以来,先后两次组织全市100家年纳税30万元以上企业和在建的重大项目负责人,对全市67个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的优质服务和优化环境情况进行了测评;先后两次组织100家年纳税30万元以上企业和在建的重大项目负责人和乡镇、市直单位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00个(人),对全市100个具有执法权、审批权和管理权的内设机构在依法行政、优质服务、机关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和有关规定,市委主要领导对在“双优”测评中连续两次排名后三位的市城管局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对第一次排名后三位的五个单位主要领导由市纪委书记和组织部长对其进行了诫勉谈话,测评结果在电视台公开曝光;对两次在内设机构测评中综合排名后十位的内设机构负责人由市纪委书记进行了集体诫勉谈话。通过开展“双优”测评活动,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转变,干部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3、编织一张网络。即广布监测点,建立发展环境信息监测网络,实现对机关效能的常态监督。从我市各类企业中选定了67家优化环境监测点,并相应聘请了67名监督员,负责对全市执法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日常监督,并按月将监测的情况据实上报市行政投诉中心。今年以来,市行政投诉中心共收集到监测信息287条,其中反映问题的有31条,市行政投诉中心就监测点反映的问题都及时进行了调处,就存在问题的部门单位责成其进行整改,并及时将情况反馈到有关企业。

(三)重视投诉,严格问责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市加大了对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等机关效能建设方面突出问题的问责力度。我市供水公司无视有关规定,重复收取一外商企业费用,导致外商不满,对这种乱作为的行为,市纪委进行了严肃查处,责成该市供水公司将重 复收取的1.8万元费用如数退还给外商企业,并责成供水公司进行整改,通报全市。同时,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市供水公司经理陈某的职务。市交警大队干警吴某在处理客商交通事故时存在慢作为行为,引起客商不满,市纪委通过立案查处,给予吴某党内警告处分。市看守所副所长王某因不作为行为引起群众聚众上访,被立案调查,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撤销其看守所副所长职务并调离公安系统。另外,对8名违纪党员干部按有关规定提请市纪委严格追究了相关党纪政纪责任。在问廉问责的同时,把廉政监督与勤政监督、警示教育与惩戒威慑、严格监督与保护激励融于一体,做到了以问促廉、以问促勤、以问促效、以问促建的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机关效能建设。今年以来,共发出问廉问责书97份,被问单位76个,个人21人,其中15名党员干部分别受到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调离岗位、免职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

二、机关效能建设需要把准问题的症结

当前,各地都将机关效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发展新形势下,机关效能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1、认识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存在懒散应付、消极被动和不认真履职的现象;二是服务意识不强,有的干部仍旧以“管人者”、“管事者”自居,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三是廉洁自律意识不强,没有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存在利用职务或工作便利对服务对象进行索拿卡要等不良现象。

2、制度不够健全。制度不少,但没有完全形成体系,细化还不够,要求性的制度多,操作性的制度少,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和一些部门内控监督等方面制度还不够健全,保障性制度没有及时跟进。

3、执行力不够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实质就是要解决机关效能低下的问题,而机关效能低下往往与执行力不强有很大的关系,少数部门单位工作中存在着衙门作风和懒散习气,习惯以会议传达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制度没有完全落实,在贯彻落实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措施不够有力,执行不够到位。

4、管理不够科学。机关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与机关人事管理不科学有很大的关系。行政、事业人员混岗,同样干工作,但待遇差距较大;绩效考评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客观科学,致使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三、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几点思考

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增强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加强廉政建设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如何进一步把这项工作做好,根据近一年来的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要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育。通过正面和反面典型的教育,引导机关工作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立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干部的培训要有针对性,既要加强政治理论上培训,更要重视与其工作相对口的专业知识的培训,着力改变过去重政治理论轻专业知识培训的现象。因此,在对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培训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其进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

(二)进一步强化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充分发挥制度管人的职能。

在完善已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有利于机关效能建设的新制度。一是建立长效且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机关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和性质进行弹性化管理,防止死扣条文和“一刀切”。二是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氛围,促使人尽其才,用其所长,补其所短,充分发挥干部的个人才干。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那种只凭数字、只听领导汇报、不听群众评价的从上而下的考核办法,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服务对象的意见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四是在加强制度完善和建设的同时,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让各种制度规定在工作中得以兑现。五是配套建设制度,形成体系。一方面对目标考核等制度进行完善,建立一套科学的、量化的、操作性强的绩效挂钩的机关效能考评办法。另一方面,要对近几年来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进行清理,经完善规范后,形成一个系统的机关效能建设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机关效能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一要抓住“龙头”,重点抓好对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监督。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要求,强化考核,严格问责,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对本地、本单位管理,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职责,带头加强作风建设。二要抓住“主体”,积极引导企业和群众等行政服务对象参与监督,充分发挥其主体监督作用,大力支持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说真话,当好义务监督员,充分调动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为他们开展监督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构建一张全方位、广覆盖的立体监督网。三要抓住重点。把钱、财、物、人相对集中的重要部门、重点领域和行政审批事项较多的单位作为重点,加强内外监督。总之,要认真组织和整合社会监督资源,健全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2

关键词:QC小组;班组建设;基础

QC小组活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其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巨大动力。笔者结合供电企业推进QC小组活动和班组建设工作实际,试就班组建设及QC小组活动的概念、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QC小组活动与班组建设结合的重要途径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把握班组建设、QC小组活动的内涵与关系

班组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自1986年工业企业整顿后,国家经济委员会要求围绕企业升级使班组逐步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管理结合型”;1991年,能源部、水利电力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下发《电力企业班组建设规定》,明确采取定级晋升的模式来加强对班组的管理及其组织领导体制;2009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班组建设工作力度,下达了一系列加强班组建设的指示和文件,国家电网公司更明确提出了“班组建设三十条重点要求”,要求从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创新建设、民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班组长队伍建设八个方面加强班组建设。

二、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QC小组活动提高班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QC小组活动过程需要充分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严格遵循PDCA循环理论,运用排列图、因果图、调查表等统计分析工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改进对策;对于经过实施证明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小组成员运用标准化管理知识,对其以标准或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还须按照要求整理出成果报告和准备成果的PPT材料,这还需小组成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文字总结能力。通过QC小组整体活动流程的开展,不但运用到了5S现场管理、PDCA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化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班组信息记录、标准规范、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促动小组员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职业行为养成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单纯的生产封闭型向面向用户的开放型转变,不断地提高班组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

(二)QC小组活动有效激发班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引导班组员工以现场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尤其对于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领域的课题,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型或创新型QC小组,遵循PDCA循环原理,首先从当前工作迫切需要出发,提出方向性的技术攻关或创新型课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方法,提出不同解决方案,逐一进行实验,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据此制定对策及实施,及时做好技术创新成果的巩固,对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固化和提高,并推广到生产中加以应用。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促动小组成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对现有技术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更新,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使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并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提高班组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班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进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QC小组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组凝聚力。QC小组活动是一项班组全体成员为了共同解决班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团队活动。QC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甚至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潜心钻研,为了解决问题而各抒已见、努力攻关、解决难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全体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打破岗位界限,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专长。这种团结的气氛和合作的精神,给员工极大归属感,同时也拉近了成员间的距离,构建了和睦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班组团队意识,有效激活班组成员积极性、创造性。

(四)QC小组活动打造高绩效班组。解决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质量的改进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QC小组活动的目标主要围绕提高工作(产品)质量(效率)、降低消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而这些也正是班组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和实施,不断地提高生产、服务效率,节约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带来直接降低消耗的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效率意识与节约意识,强化了小组成员爱惜资源、节约资源消耗的自觉性。

由此得到结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管理目标最终要落实到班组。QC小组活动是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这与班组建设以至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一致的。QC小组活动是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将QC小组与班组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有利于提高班组管理绩效水平,有效激活班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良性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敏.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A]. 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 2016 .

[2] 叶文. 广西电力线路器材厂“五星”班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3] 颜景鲁,刘金标. 如何夯实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4] 顾捷. 以守规文化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5] 宋士锋,赵树生. 减轻负担 强化管理 进一步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两型社会;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内涵;机制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节约型社会及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为回应我国大学扩招后校园建设实际,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由校园建设理念、研究课题,逐步转变成校园建设规划因素,在实践中渐次展开,初步积累了一定经验,比如,同济大学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的经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切,被列入2008年全球环境论坛典型案例数据库;2010年10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重庆市召开了“2010年全国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推进工作交流会”,交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但是,在实践中,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研究中,其理论概括、意义重构、机制把握,尚不能较好回应实践中的命题,尤其是在建设两型社会形势下,如何建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图景,亟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回答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实践命题。

一、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

关于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问题,是解决“高校节约型校园是什么”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研究和实践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高校节约型校园”。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中,相当一部分研究没有对此基本内涵作界定,比如,孙静的论文《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探析》(《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常建军的论文《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8期)等,甚至专门研究该问题的学位论文,诸如同济大学陈翊的硕士学位论文《节约型校园建设与评价研究》(2008年)也未涉及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研究。在对其涉及的研究中,也主要是关注浅层次的生活浪费和能耗问题,到现在为止,尚没有一个清晰和科学的基本内涵界定。

经过文献研究和理论思考,我们认为,高校节约型校园,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水电及其他易耗品的浪费的浅层次问题,而是在两型社会建设理念观照下,高校办学的一个科学理念,是一个关乎办学投入与人才培养成果,办学成本与社会效益的问题。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应该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基本建设、学科专业与课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高校办学的各个层面,实现办学中的人、财、物的最大效用,以一定的办学成本,谋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地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取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科学、持续发展。

二、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义

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在两型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先进理念提出和实践的背景下,高校发展的理论创新,也是回应世纪之交我国大学扩招后资源紧缺、发展失衡、质量下滑的实践矛盾,高校建设的实践创新。因此,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首先,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要求。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是依靠高能耗实现的粗放型增长,带来了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我国的现代化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型可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相继做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高校是耗能大户,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理应研究和实践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文明的发祥地,更应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发挥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和智力支持者的作用。

其次,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破解高校发展模式问题之方。自1998年启动大幅度扩招以后,全国许多高校大兴土木,快速扩张,造就了一大批万人以上,甚至五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2002年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进入了大众化发展时代。但近年来,高校在发展中日益显现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不协调的矛盾,出现了土地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闲置、紧缺、配置不合理,教育质量下滑等严峻的问题,高校发展模式亟待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实现在扩张条件下的阵痛跃升。

再次,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为公众提供优质教育之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不断进步,社会跨过了温饱门槛,向全面小康水平迈进,在受教育机会由于大学扩招大大增多以后,人民产生了接受多样化的优质高等教育的文化需求。这只能通过高校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发展理念,整合、优化自身人、财、物等总量有限的资源,加强基本建设,优化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强化师资科研队伍建设,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和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最后,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才能在国内具有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生源和资源,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转变成了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有赖于高校发展模式通过建设节约型校园实现发展模式再造,才具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土壤。

三、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长效机制的思考

如何确立长效机制、构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模式,是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实现路径和关键因素。我们探索这个问题时,可以借鉴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国内外大学典型案例,采用院校研究的方法,进行节约型校园的理论创新。最近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临沂大学的临沂师范学院,地处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沂蒙地区,2000年由临沂师专和临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时,在校生不过3800多人,本科专业仅5个,教师学历低,教学设备陈旧,是山东省最差的几个高校之一。在随后五年多发展时间里,实施观念再造,引进大学经营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办学成本与办学效益,进行制度创新。目前,在校生35000人,专任教师2000余人,师资以博士教授为主体,实施美国州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每位学生能享受到五门世界一流课程,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教学质量优良,本科生就业率100%,考研率50%,位列中国十大创新高校,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引起了中外研究者的瞩目。我国首批“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同济大学,在构建节约型校园建设模式,创新节能环保科技,培育节约文化与人才等方面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另外,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英国大学创新教育模式、澳大利亚大学校本模式、韩国大学的质量模式等国外大学集约型的大学建设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在构建高校节约型校园模式和长效机制时思考和借鉴。

1.加强领导机制

目前,对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研究大多关注能耗等显性节约的问题,事实上,这不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矛盾。真正的节约型的表征是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社会效益。因此,在现阶段思考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关键,是要妥善破解高校发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破解高校外部体制性矛盾。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对我国高校发展阶段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我国高校目前处在一个深度的转型时期,高校办学体制尚未根本走出计划经济的河床,不能与变革成型后的社会经济体制匹配,最明显的就是高校外部政府主导的行政化官本位办学体制,导致资源配置失衡,高校办学决策僵化、执行滞后、管理低效,人才培养质量下滑。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认为,“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运行的大学,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公益性质的大学,仅靠大学内部治理的努力,无法实现。”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有赖于深入宏观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加强高校外部宏观领导机制的创新。另一方面,是要破解高校内部结构性矛盾。高校外部的行政化体制,延伸到高校内部,导致诸如高校内部的领导决策机制偏离理性、科学及实事求是的轨道,师资队伍建设在年龄、学历、专业、学科及规模方面,不能同高校的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挂钩,造成师资的闲置和紧缺,专业课程虚设的问题;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或追求大而全,或追求短视的市场效益,造成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优势、师资力量脱节等矛盾问题,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的要旨是加强高校内部的领导机制建设,使高校成功地从“英明者领导”向“制度化内生”领导机制过渡跃升。

2.加强舆论引导

理念、方针及政策转化成公众认可的意见体系和有效行动的关键之桥,是及时而适宜的舆论引导。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理念,绝不是节水节电节能的浅层而平面化的简单概念,而是一个包括浅层节约在内的成本、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远景等方面的复杂、全新、科学的高校建设发展理念,以及这样的理念贯穿始终的方针、政策、制度、规划、评价、调整等一整套话语体系,涉及到高校办学的整个系统。这套话语体系,不仅对于普通师生员工是陌生的,就是研究群体也要认真研究,才能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认识。因此,高校在启动节约型校园建设之前,必须组建校内外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为学校量身定做节约型校园的理念、政策和规划,并组建舆论宣传团队,进行深度策划,确定恰当的宣传时间和周期,选择高校的校内外传媒组合,进行节约型校园的有效的舆论宣传与引导。使高校在大众传媒上建构质量、高效、高端的美誉度和品牌形象,以有效整合与吸引政府和社会办学资源,建构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基础;对内,采用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二级传播等新闻传播理论和方法,运用校园传媒,将节约型校园一整套话语体系,及时有效地内化为全校师生及管理决策层的自身的价值认识,以期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应有的效果。在利用大众传媒加强舆论引导方面,临沂师范学院做得比较成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国家与省市电视台和各大网站等主流大众传媒对其进行有组织、立体化的持续报道,也是该校在极短的时期内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区高校,跃升为知名高校的一个原因。

3.加强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具有为行动提供指引、激励、约束及降低成本等功能。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包括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及节约型社会建设等思想在内的高校建设发展新理念和新实践,必须摆脱传统的人治泥塘,按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降低办学成本及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为原则,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和规范,作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具体说来,应该从咨询、决策、执行及监督等方面,加强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制度创新和建设。第一,建立和完善以各方专家和权威参与的制度建设咨询系统为支持的科学的决策制度机制。第二,创新思维,建立高效的管理执行机制和制度。临沂师范学院继2000年、2003年两次制度改革之后,于2006年初启动了第三次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借鉴世界现代大学管理模式,在大学管理制度建设中,引入企业经营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创立了减少层级、分权管理、运转高效、追求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扁平化的大学管理制度,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临沂师范学院在管理执行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第三,要加强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这是增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度的执行力的源泉和关键因素。

4.加强文化涵化

关于文化功能的问题,殷海光认为,“我们要认识到文化的功能,比较容易入手的方法是将文化看作某一群体生活的整合模式,或一个社会整合的程序。”文化具有价值建构、社会整合和人才培育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文化以软实力的方式存在。高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过程中,除了需要建构有利的高校外部环境,促进政府、企业、社会、民间资源向高校流动,达成高校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资源紧缺型矛盾的顺利解决,还必须构建利于节约型校园理念推行的大学内部文化环境,使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科学理念,涵化为大学文化,成为师生思想价值认识中的文化维度和文化基因与记忆,从而成为高校发展中自觉自为的精神文化推动力;使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制度创新,涵化为大学文化,以致让有效的制度建设以大学文化的形式内化为师生价值认识,成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稳定的长效机制。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4

我们在写作论文当中引用的他人文献内容要忠实原文,不能望文生义的为所欲为,文中引用的内容只是在描述他人的观点,不管引用的内容是不是公开出版,都要表明文献的出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1]王维昌.建筑节能的现状.对策和意义[J].科技资讯,2008(04).

[2]王春霞.浅谈建筑节能的技术政策及途径[J].中国工程咨询,2012(08):61-62.

[3]韩建新,颜宏亮.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加平.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2001(02).

[5]陆成.论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资源与环境,2013,3(25):145-147

[6]刘毅.浅析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10):232-233

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1]冯一曼.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厦门大学,2012,24(3):16-18.

[2]肖红军.建筑节能材料和建筑节能效果的分析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2013,12(2):10-12.

[3]和小伟.浅析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12(1):14-15.

[4]王咪咪.浅议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13(2):12-13.

[5]张楚易.浅析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J].山东政法学院学报,2013,12(2):10-12.

[6]任章奇.建筑工程的节能施工新技术研究[J].四川建材,2012,04:7-8.

[7]刘志恩.节能施工新技术在工民建建筑工程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17:405.

[8]周峰.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设计的应用探究[J].门窗,2014(09):70.

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1]陈华明.浅析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19.

[2]张美良.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实践性初探[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03:180-182+190+14.

[3]譚献良,管昌生,曹文,张海华.建筑节能设计BIM技术应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35-38.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医院管理 科室文化建设 实效性 可持续

目前,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具备优良的企业文化,是医院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一个有力的补充。随着机构不断扩大,医院需要面对的就是新员工大量涌入而导致的企业文化被稀释、冲淡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医院的宣教、考核等,已经不能使医院文化在全体员工当中得到广泛的理解与传承了。所以,随着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与成熟,科室文化建设工作也应该随之建立和规范,并要贯穿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始终。下面,就科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如何建设科室文化,做一些个人见解分析:

一、科室文化建设在医院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实际意义

1.正确的科室文化建设推动全院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科室文化建设是以医院文化建设为基础,将宏观的医院文化具象化,将医院文化结合科室的专业特征,落实分解到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岗位,从而使医院文化有了行为的标准,和适合本科室、本专业的实际性行为指导,使医院企业文化得以落实和贯彻执行,并加以传承。如果医院的每个科室都能够依据医院文化的核心,建立起自已科室的文化实践体系,那将会推动整个医院的文化发扬光大并加以持续性传承。

2.健康而科学的科室文化,可以帮助基层员工建立正确的工作目标

科室文化能够更加直接而且有效地指导基层员工的工作思想,通过科室文化引导,让基层员工了解医院发展的核心思想和价值理念,进而在医院发展的进程中,找准自已的位置,建立个人正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尤其对一些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一个积极而完善的文化环境,对其个人的工作成长与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有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

3.科室文化建设的推行,是科室负责人管理科室的有效手段

如果能在科室建立起完整的科室文化系统,并加以推行实施,一方面可以加快新员工的文化培养——系统而有重点地将科室文化融入新员工培养系统,使新员工在学习实践中逐步理解医院的文化,从而帮助新员工建立正确的学习和工作目标,提升新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新员工的带教工作可以事半功倍,达到新员工培养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整合、分解医院文化的过程,以及科室文化系统建设工作的实施质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一个科室管理者的工作成熟度,可以作为考察科室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科室文化建设工作的建立与推行

1.高层管理者思想认知是科室文化建设工作推行的首要条件

一项管理工作的普及与推行,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支持,高层管理者应该对科室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着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指导和协助科室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行。这是科室文化建设工作的首要条件。

2.中层管理者的思想认知与整合能力是文化建设工作推行的关键条件

中层管理者作为科室文化推行的主要带动者与体系建设者,首先要对科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具有推行此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其次要明确该项工作推行的目标,以便于在建立科室文化系统时能够不偏离医院文化主线;同时,还要具备对医院文化深刻的理解能力、对科室工作的整合分解能力。只有这样,方能制定出正确而又行之有效的科室文化系统。

3.科室文化建设工作推行的实施步骤

(1)制定科室文化建设工作进程的规划及目标。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依据医院文化理念,制定出科室文化建设工作的进程规划,包括:设定科室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对中层管理者的认知宣教;科室制定出具体可实施方案;科室试运行阶段;反馈整改阶段;最终方案确定;正式投入使用实施执行。在制定规划时,还有一项重要环节,就是要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整改计划,以利于此方案可以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适时做出合理化调整。

(2)对中层管理者的思想认知教育。作为本项工作的主要推行者,必须对此项工作的实施意义、实施目标有正确而深刻的了解,并具备对科室工作整合分解的能力。首先可以先听课,学习科室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再参观,参观文化建设较好的(医疗)机构,了解实施的效果及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再召开专项工作讨论会,讨论该项工作的意义与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方法的交流。以此做好此项工作推行的理论与思想基础。

(3)初期科室文化建设方案制定阶段。依据理论基础及讨论结果,由各科室负责人限期制定出科室文化建设的可实施方案。

(4)科室试运行阶段(以3-6个月为宜)。由科室负责人执行,在科室推行即定方案,并将运行过程中的不足及其他不妥之处进行记录,并可对部分问题做出微调,使之更加具有实效性。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实训室;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R81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55-2

1 实验室建设的应用

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场所,实训室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职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基础。J学院是一所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专科文凭资格的全日制省属民办高校。学院累计投资3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校生6000名。学院开设建筑、机电、经、管、文、法等门类专业共25个。学院建有7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总建筑面积达31125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245.87万元,紧密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6个。根据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安排,钢琴基础、声乐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幼儿歌曲弹唱编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等课程需要在音乐实训室中进行教学。这些课程是该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课,属于专业技能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键盘乐器演奏的技能和技巧,了解钢琴的基本演奏方法;钢琴和声的基本知识;掌握弹奏钢琴的基本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级别,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及读谱方法、音乐听觉、唱歌准确性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原理、音高记谱法则、音程和弦的构成、调式调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音乐科目打下基础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在音肥笛凳抑薪行不间断学习和练习,所以音乐实训室是J学院必要的以及迫切需要建设的项目。J学院没有上级财政拨款,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学生交学费,自筹资金一切盈亏自负。因此,作为一个投入产出系统,音乐实训室建设过程中需要知道各项投入产出了什么样的成果、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是否有必要继续投入以及是否需要改进投入的方向。J学院各专业又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相互融合,紧密为一体,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实现整体优化并提高。因此,如何在满足教学、学生技能提高等要求和学院投入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确保音乐实训室投资的合理使用、产生最大效益,如何测算实训室建设的投入产出率,各种绩效评价体系如何确定,这些都是J学院音乐实训室建设的重要课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关于实训室建设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实训室的功能以及高校实验实训室项目绩效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章进行检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实验实训室进行定义方面,有的学者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实训基地进行定义的,有学者认为实训基地即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它可使学生接触受训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要素,即技术、人员与设备支持;有学者从功能进行定义的,指出实训基地应具有“教学功能、职业培训功能、科研和技术研发功能。教学功能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功能,其他功能都是教学功能的延伸和扩展”。

在实验实训室项目建设的作用方面,有的学者探讨了分析了实验室建设人文因素,信息源因素,符号因素,评估因素等四点影响因素,从实训室建设的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研究实训室的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从实训室的人员管理、评估体系等入手;有的学者讨论了大学实验室与教学实训室建设的特点、必要性,并从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最后用实践证明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

对于实验实训室建设绩效考评的实践方面,有的学者首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验实训室绩效考评方面经验进行分析,找出可借鉴因素。美国国家实验室隶属不同部门,管理机制并不一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其绩效评价方法也不尽同。不少发达国家虽然开始针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逐步实施绩效评价工作,但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方面则没有具体的、较强实施性、普遍适用性、系统的论述。国内有些学者通过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分析,利用SPSS软件和OEAP2.1对数据模型求解,得出重庆16所重点实验室样本的完全排序,并对实验室科研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有些学者专门对医学科研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绩效评价研究方面,有的从职业教育实际和训练系统的基础出发,通过结合学院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实践教学系统,提供了相关教学方法与理念或通过介绍虚拟现实可以用来进行知识与技巧的训练,结合了目前的实训情况与现代教育科技的基础,虚拟实训室的建设势在必行。训练室的设计与布局必须经过全面的考虑。同时,各类硬件必须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以便于提高训练的质量与效率。周福萍等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广州某职业学院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立科学的实验实训室系统、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实训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和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黄世瑜等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基础探讨了对高等职业院校在当今社会需求下建立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等内容。

不管从实验实训室定义及功能方面,实训室建设方面,还是从实验实训室特别是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等已有的资料来看,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多数集中在实验实训室项目的设计和建设等方面,则少有对项目绩效评价系统的研究,且相关论述停留在普遍的分析层面上,得到的结论大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的真理,而考虑到J学院是民办高职院校,具有其特殊性。特别是适用于民办高职院校音乐实训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则少之又少。

3 J学院音乐实训室绩效评价的思考

3.1 绩效评价的内容

根据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及J学院发展现状,综合考虑财政费用有限及实训基地投入产出效果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明确J学院音乐实训室建设的运行机制和评估体系,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一套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办法,为民办高职院校在今后的实训室建设工作中提供决策依据,促使建设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科学,使实训基地建设产生更好的投资效益,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2 绩效评价的方法

根据实训室特点,构建实验实训室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用定量与定性的办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研究,专家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模糊综合评判以及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对实训室建设项目进行考核与评价。主要采用方法及内容如下:

①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本论文本质上属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性研究,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实证研究方法为辅。从定性方面对该实训室建设项目问题以及具体模式方案设计实施做相应的论述,定量分析则主要对项目绩效考评体系进行优化和评估。

②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相结合

归纳总结相关学术文献,进行理论分析推导,为后面的实训室建设项目绩效考评体系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搜集有关类似民办高职院校实训室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资料和实际操作经验资料。进行资料分析对比,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然后再利用一般性研究和特殊性研究相结合,对J学院实训室建设项目进行个案实证分析。

③通过专业人士访谈

通过对实训室建设等方面的许多专业人士以及相关的受益群体人士访谈,记录他们对J学院实训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化建议等。

④层次分析法、熵权值法等方法建立绩效评价模型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模糊性是指概念外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繁荣思维判断的不确定性。这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L.A.Sade)于1965年提出的。

⑤根据绩效评价模型,对J学院的音乐实训室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找出校内实训室建设具体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为其他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发展和运行管理提供决策模型。

3.3 评价的实施方法

实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活动,最终是理解和感受语言传达出的潜在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效果,受制于教学双方对语言等媒体的感性体验、理性分析水平、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模糊性。模糊综合评判法就是运用精确的数学方法,描述模糊的概念合成的原理,⒁恍┍呓绮磺澹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模糊数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的四个要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等级的模糊尺度集合、指标的权重、单因素评价隶属度向量),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决策层可以设置为:体制管理、实训教学、实训教材、实训仪器等四类。其中体制管理分为管理机构、建设规划、制度、档案管理、实训考核等五个指标。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后,构建各层次判断矩阵,运用公式计算各矩阵权值向量,最后进行层次排序的一致化检测,得出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而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4 结语

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区别与其它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的体现,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对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明确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和特殊意义。J学院等一批民办高职院校随着近几年招生形势严峻,没有财政拨款,受生源影响学校财政紧张,实训室各项建设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需要相应的实训室配套建设,因此,通过各种评价方法测算音乐实训室建设的投入产出率,确定绩效评价体系并运用是J学院实训室建设方面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Ma Lin, Tang Wusheng. Influence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n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of Local Higher Education[J].Future 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12(119):89-93.

[2] Yu Zhao. Research on Efficient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Scheme in University[J]. Information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2012(267): 386-391.

[3] 刘丹平,王萍.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与后评估的探索[J].科学技术与管理,2010(4):108-111,114.

[4] 姜瑞中.高校实验室建设绩效考评体系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1.

[5] 聂飞飞.高校众多实验室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属高校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2010.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8

一、兴文化风----营造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浓厚氛围。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一部分的法院文化,主要是指以审判为职业的一群人,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审判色彩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以及承载这些精神产物的物质载体的总和。我国的法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感和先进性,是法治精神与法背后道德价值的完美结合,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在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领导班子和全体法官及其工作人员在理念上会对法院文化产生广泛的认同。以此为契机,结合法院工作实践,找准文化建设的基本载体、主要内容、步骤方式:首先、增强"文化兴院"的意识。要充分意识到法院文化建设对改进法院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风的促进作用,意识到法院文化建设对提升法院管理水平,树立法院良好形象的促进作用。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增强法院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规划"文化兴院"的蓝图。通过调研制定法院文化建设的框架,将作风建设、审判业务、队伍管理等全体部纳入法院文化建设之中,制定好文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再次、落实"文化兴院"的各项举措。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狠抓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建设各项举措的落实,让法官及其工作人员体验到法院作风的大改进,形象的大提升,从而激发出大家参与法院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潜在的能力,使“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与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取得有机统一。

二、树职业人----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法官成长创造平台

法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要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弘扬法院文化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功效,以提升人为第一要务,加强法院行为文化的培育。主要是:

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法官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学习文化。可以这样说,素质大提升,能力大发展,眼界大开放,学习教育是关键。要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在全院大兴学习研究之风,引导大家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

要以“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契机,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法院志存高远,修身养廉的廉政文化。要按照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的指导思想,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在活动中为法官上好党课和廉政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执行《法官行为规范》,加大违法违纪的查处力度,强化反面警示教育作用。

要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有意培植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的专业文化。坚持业务培训和理论研讨双管齐下,请进来与走出去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发挥法官论坛、理论研讨会、专家讲座等文化平台的作用。树典型、学榜样,引领干警提升思想境界、司法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做管理功----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法院管理夯实体制基础。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指出:"管理出公正,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廉洁,只有增强司法管理能力,我们才能带出一支精良的队伍,才能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使机关的工作有条不紊,实现规范化和现代化。"

要使“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成效持续发挥作用,制度是保障。为此,要“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过程中,注重培育人本管理,以德治院的制度文化,实现理性管理、柔性管理、长效管理,减少和避免感性管理、刚性管理、突击管理。

第一、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培植科学民主的决策文化。法院领导班子成员要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和群众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和驾驭能力,做到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

第二、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培植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的管理文化。要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反思、检讨法院的管理机制,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按照量化管理、动态管理的要求,分解权限、细化措施、加强监督,不断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使法院管理更加制度化、标准化、人性化。

第三、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培养强有力的执行文化。要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强化监督,让遵守制度成为习惯,使服从管理成为品质,在全法院营造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风气。

第四、行为民事----通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深化司法为民举措。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校;党风廉正建设;信息化;新形式

从目前的文献论述来看,对于高校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似乎涉及的不多,其更多的聚焦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难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手段履行着上述两大建设的目的,但在本质层面仍需深刻把握两大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信息化平台在高校系统中的广泛搭建,如何借助这一平台来进行两大建设便成为笔者关注的问题。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可归因于几点原因:第一,两大建设需要营造出一定的舆论环境,而信息化平台则能为此提供信息释放;第二,两大建设需要建立起必要的监督机制,而信息化平台便能为此提供便捷的监督渠道。如此等等都表明,新形式下高校应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两大建设。

本文首先对两大建设的内在要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化的功能定位。最终,给出加强两大建设的路径。

一、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在要求

尽管两大建设分别指向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领域,但其建设的目的仍在于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增强建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是两大建设内在要求的核心要义。其中,时效性是两大建设的出发点,实效性则是两大建设的落脚点。从而,两大建设的内在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在要求

1.时效性方面。党在作风上的表现直接由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呈现出来,或者说,是由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党员同志的工作作风体现出来。这样一来,便可以将内在要求时效性方面具体为:第一,及时掌握高校各项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自身工作方式给予针对性的调整;第二,及时了解高校职工的思想动态,在对他们合理利益诉求给予解决的同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由此可见,时效性突出了及时和有效这两个要点,这也是高校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所缺失的。从现实角度来看,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缺少一种主观能动性,往往依赖于顶层对此项工作的推动。

2.实效性方面。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实效性是其建设的落脚点。具体而言,“落地”的工作作风表明,党的作风建设应紧密围绕着解决现实问题来展开。从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来看,包括:人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质量提升,以及一系列关乎职工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改善的问题。似乎这些问题与党风建设无关,实则不然,在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制的高校组织原则下,上述实际问题的落实都依赖于党委成员的集体决策,这就直接决定党风建设的实效性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在党风建设方面仍聚焦于各级党组成员工作方式的优化,认为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接地气”的工作方式便是党风建设的最终目的。由上可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二)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在要求

1.时效性方面。高校仍然面临着防腐倡廉建设,这不仅由高校作为国家单位的身份属性决定,也是当前实际暴露出的问题使然。那么,如何理解其在时效性方面的内在要求呢。同党风建设中的时效性相似,仍突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掌握,并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建设方式。现实告诉我们,随着中央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大力推进,以及在惩戒措施上对腐败行为所建立的高压态势,当前的腐败问题已从明处逐步转向到了暗处。这就表明,以前可以在群众监督下的防腐机制,在目前却因群众发现不了而陷入监督缺位的境地。面对这一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便需要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上下工夫。

2.实效性方面。简单来说实效性就在于反腐倡廉建设应能切实改观高校中的诸多不正常现象。所谓“不正常现象”,可以理解为管理层或明或暗的道德失范问题。从近年来报刊媒体所的高校腐败问题可知,其主要在招生、基础建设、设备采购等领域出现,这也为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效性带来了难度。即,这些事项远离高校职工的视线,职工们不清楚也不可能了解其中的具体细节。这就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廉正建设提出的课题,也同时提供了切入点。

二、内在要求指向下的信息化功能定位

在时效性和实效性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两大建设的内在要求。不难知晓,该内在要求便构成了信息化条件下进行两大建设的原则导向。作为一种新事物,信息化条件下如何适应该内在要求展开建设呢。笔者认为,此时还须就信息化的功能定位进行认识。

具体而言,信息化的功能定位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宣传功能

上文已经提到,增进两大建设的效果需要建构起一定的舆论氛围。从高校组织的特征来看,这种舆论氛围可以作为组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化平台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这项功能,可从这样几个方面看出:第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高校职工乃至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信息;第二,随着人们对信息了解途径的改变,信息化网络成为了高校职工和学生获取有关信息的主要来源。第三,网络技术所提供的视频播放和图片展览等功能,能直观的给高校人群带来思想和视觉冲击。正是基于这三点考虑,信息化平台应提出自身的宣传功能。

(二)交流功能

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和防腐倡廉建设不仅体现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还内含有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意味。因此,若要将这两大建设深入人心,并能推动高校职工普遍参与到督促、监督等活动中来,便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所提供的交流功能。交流功能的释放不仅可以采取一问一答,也可以采取在线互动模式。为了增强交流功能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笔者建议:应将高校各部门负责人和党群负责人的电子邮箱向全校公布,以此使他们及时获得涉及两大建设的第一手信息。在条件成熟之后,还可以考虑建立在线交流机制。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10

楚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实例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停滞不前的,文艺价值的评判标准也是随着时展而变化的。在当前的全球文化视野洞开,而地域文化又在努力突破传统、走向世界的时代潮流下,要有效提升当前文艺理论批评的实效性,必须要有一种发展的观点,在推进文艺理论建设时,尊重时代特点,尊重不同学者的学术个性,尊重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在整合各种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团结协作,将自己的特色文化向全球视野推进。只有这样,文艺理论价值评判标准才能切合当地文化建设的实际,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的文艺理论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

一、以尊重传统的心态彰显生态文艺

什么是生态文艺?简单地说,文艺的项目、品种、理论建设及实践推动都必须与当前全球视野下和谐的自然生态、低碳、环保要求相一致。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文艺的高水平、高标准而忽视和谐和生态文化诉求;另一方面,在向国际生态文艺看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丧失了自己的民族个性和文化传统。在具体文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过浮过泛,没有针对性成为影响文艺理论实效性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克服目前文艺理论建设实效性不够的负面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突出生态文艺品种的地位,观念上宣传和接受并重,在搞好基础创作的前提下推进相关理论建设。目前湖北地方普遍存在着文学创作与文艺理论家脱节的现象,一些文学创作者盲目沉浸在自己构筑的作品世界里,缺乏跳出作品,高屋建瓴、理性分析作品的理论修养。而专门的文艺理论家又普遍倾向于名作家、名作品的研究及理论分析,不能切实将当下崭露头角的新作家、新作品进行宣传和包装。理论与实践脱节、创作者与批评者分离,势必对生态文艺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阻碍。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理论家迫于现实生存的需要,另一个因素则是理论家受到了个人主观情绪的影响,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展开评论。要改变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方面要突出重要的文艺品种,并将这些品种向创作者和理论家推广,引导他们从观念上理解和接受,从实践上积极参与,建立起创作者和理论推动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有效提升文艺理论建设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是建立了一种真正的生态文艺的良性循环。

(二)与地方文化发展相适应,重视特色生态文艺品种的传播。楚文化的特色传播区域很多,如荆楚文化活动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由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区域在中国广为人知。然而,与区域相配套的文艺理论建设却一直落后于文化本身。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端午节为例,这一传统节日文化在中国流传几千年,但在特色文化区域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和传播。相反,为继承和发扬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而举行的庆典活动———韩国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文化遗产。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在汉文化圈内,作为端午文化发源地的荆楚,在申遗问题上的失败是令人深思的。反观“韩国江陵端午祭”,它以韩民族自己的方式,结合韩民众的需要和审美观,从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序幕,活动期间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还有跳绳、假面制作、巫俗表演、农乐表演等。从“前夜祭”开始,到送神止,不管是其中的“儒教祭仪”还是“巫祭”都保持了原生形态。除此之外,他还吸收一些新的文化样式,邀请国外民间组织参加,如2010年,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昆剧就应邀演出。而在中国端午祭发源地的楚文化区域,整个节日民俗仅留下吃粽子,佩香囊等简单的几种,《九歌》中所反映的从请神到送神及系列巫祭、乐舞基本上都没有保存下来。由此看来,中国端午文化的逐步消失与申遗的失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失败教训告诉我们,保存原生态文化,形式上继承与创新兼顾,观念上文化传播实践与文艺理论推动并举,才是有效促进湖北地方文艺理论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以开阔的视野推动文艺创新

如果说民族性是文化的核心,那么,创新则是文艺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文艺是僵死的文艺。所以,地方文艺理论建设要把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有效地推动文艺创新呢?首先,要在观念上强化创新的思想,深化创新的意识。在当今的全球化视阈下,我们并不赞成以武力豪夺而出新,也不需要用生命的代价来维新。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楚文化的传播历史上,创新如此不易?明有李贽的讲学倍受打压,从黄安到麻城,焚寺驱逐,人身攻击,无所不用其极。后有因提出独特理论观念而饱受政治摧残的胡风。他们的遭遇让世人警醒:如果没有一种包容的心态,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文化的生命力将由何而来?文化僵死了,又何来文艺理论的创新?其次,我们必须提供给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一块能滋生新生事物的土壤,一个能够自由创新的平台。湖北历来就不乏挑战传统、脱颖出新的杰出人物,但他们的遭遇却各不相同,如秉持自己成果不动摇的胡风,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理论成果生根的土壤,最终以悲剧收场。在当今全球化视野下,自由创新已成为令人无比欣羡的“人参汤”,如当今武汉大学提出“定量分析”研究法的学者王兆鹏,因出色的创新成果而赢得学界的交口称誉。在他们身上,同样有着有挑战传统的决心和勇气,有着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敢为天下先的文化精神,然而,只有能催生创新的土壤,能自由创新的平台,才能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完成从观念到方法、从思想到行动的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文艺才能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建立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引领人们树立和弘扬社会正气。刘云山同志提出,我们要“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文化优势,壮大文化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当今全球视阈下,文艺建设要更好地与体制改革相配合,我们不应该鼠目寸光,而应该不断扩大知识视野,积极调适面向世界的文化心态,不断提升湖北文艺理论建设的实效性。一方面强化特色文化传播区域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地方特色文化项目的资助与扶持,从人力、物力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到团队交流平台,给予多方面的扶持。在具体对象的选择上,不应只局限于传统文艺项目,而应继承与创新兼具,多种文化平台齐头并进,如以革命为主题的首义文化及配套理论拓展,以道教文化为主题的武当山文化系列研究平台,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文艺项目如潜江皮影戏、湖北大鼓、黄梅戏的理论研究等。总之,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以一种开阔的知识视野对各种文艺品种兼收并蓄,真正做到文艺的百花齐放、鸾翔凤集,并进一步将其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吴福秀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11

近年来,在中央纪委和省纪委的关心指导下,宁波市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内涵,创新方法,拓展领域,积极探索运用先进文化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中央纪委和省纪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同志在宁波考察时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和省内外新闻媒体多次对我市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报道。

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种新的载体和途径,回顾总结过去几年的实践经验,我们体会到,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在注重"六个结合"、"六个突出"上下功夫。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指导性。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只有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实践中有所发展。因此,我们在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既认真研究廉政文化现象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从中概括经验,提炼理论,揭示规律;又坚持研以致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力求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在理论研究机构建设方面,先后成立了宁波市廉政文化研究会、鄞州区廉政文化研究所、江北区中外廉政文化研究所、北仑区廉政文化工作室;在廉政理论研究方面,编辑出版了第一套《中国廉政文化丛书》、第一套《中国反腐败史话》、《廉政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从幼儿园到大学系列《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辅助教材》等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创办国内第一份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刊物《中国廉政文化研究》,搭建了理论研究的平台和阵地;在廉政文艺作品创作方面,创作、拍摄了电视连续剧《至高利益》、电教片《廉政的基石》、廉政主题歌曲"卫士情怀"、大型舞台剧《好人王延勤》、越剧《清官赞》等一系列廉政文艺作品。尽管取得了这些成果,但我们还是感觉到廉政文化理论研究是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加强理性思维,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含量,这是深化廉政文化建设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必须加强廉政理论建设,一方面,提高廉政文化的品位和层次,另一方面,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指导。我们将把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廉政文化研究人才培养步伐,加强与党校、高校、社科院的联系,努力培养一批廉政文化研究人才;加强廉政文化的学科建设,组织专家学者对社会廉政文化、政府廉政文化、公职廉政文化以及廉政价值观、廉政法规体系、廉政队伍建设、廉政活动及评价机制等基本内容进行科学研究,着力构建廉政文化体系,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一本适用教材;加大廉政文化精品创作力度,高起点规划和组织实施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廉政文化文艺创作,努力创作一批廉政文化专著、理论文章、影视戏曲等精品力作,打响廉政文化品牌。

(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突出创新性。廉政文化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融合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一般文化所共有的延续性、独立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只有注重历史,坚持文化的延续性,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廉政文化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有立足现实,突出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时代气息,廉政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因此,我们注意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原则,以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为坐标,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优秀的历史廉政文化,用创新的理念去研究历史廉政文化,用丰富的载体去展示历史廉政文化,将历史上的廉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廉政文化发展优势,同时,要具有世界眼光,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深入研究挖掘廉政文化底蕴、廉政文化渊源和廉政文化积淀,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赋予新的内涵、载体和形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力求使廉政文化建设"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朝流",着眼当今时代特点,把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效率诚信和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作为廉政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内在核心,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具科学性、时代性。几年来,全市各地按照这一要求,一方面,依托历史廉政名人,充分挖掘、提炼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廉政故事,建立了以廉廊、廉亭、廉栏、廉墙、廉路、廉石、廉政雕塑、廉政公益广告等一系列廉政文化景观、及镇海海防遗址等传统历史人文景观和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柔石故居等教育基地;另一方面,从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成功实践中吸收新的文化营养,将"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群众利益无小事"、"执政为民"等经典廉政理论作为廉政文化的灵魂,并通过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教育,以及"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把党关于廉政建设的制度、纪律、要求,变为全市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通过廉政文化载体,来宣传党的廉政方针、政策,使廉政思想、廉政意识深入民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做到"四个创新,四个促进"。一是创新思维,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科学化。要确立大局观,就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放到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中,放到反腐倡廉的总体格局中去谋划,去推进,不游离中心,不自行其是,不封闭运行,惟其如此,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才能有所作为。要注重辩证性。既要充分认识廉政文化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独特功能,克服无所用心,无所作为的想;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认识和把握廉政文化的作用,科学界定廉政文化的功效,防止片面夸大,也不能把廉政文化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对廉政文化作用不能估计过高,对廉政文化建设成效不能估价过高。二是创新方法,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就是要大胆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努力实现由封闭向开放、重声势向讲实效、号召动员向真情感召、单纯灌输教育向综合艺术渗透转变。三是创新模式,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产业化。就是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引入市场手段,大力发展廉政文化旅游业等,做到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如江北"清风园",就是由城司主要投资建设,建成后既是廉政文化教育景观,又是休闲旅游景点。四是创新机制,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就是要从健全领导机制、协作机制、考核机制入手,加快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化、社会化、规范化水平,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突出特色性。始终坚持立足宁波,面向浙江,放眼全国。一方面,重点梳理宁波廉政文化文脉,充分挖掘宁波历史底蕴,使宁波的廉政文化建设服宁波"水土"、显宁波"印记",秉宁波"特性"。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动脑筋,想办法,培育出了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廉政文化建设典型。如海曙区龙柏社区,致力于打造廉政网络文化,开设了龙柏廉政文化网,开发宣扬廉政理念的《清廉灯》多媒体游戏和《清官道》、《龙柏廉政知识竞技场》游戏软件,深受社区居民及青少年的喜爱;江北区精心策划机关青年干部和离退休老干部"1+1"清风结对行动,推进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奉化市利用滕头村全球环保500佳这一平台,开辟廉政林,设立廉政景观,营造农村尊廉崇廉的新风尚。另一方面,思全局、观大势,立足宁波而不拘泥于宁波,跳出宁波看宁波,自觉把宁波廉政文化研究和建设放到全省全国廉政文化发展大格局中去考察、去研究,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力求使宁波廉政文化建设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一朵奇葩。如我市今年初开通的中国廉政文化网,已成为辐射全国的第一大廉政文化网,累计点击率超过600万人次;我们举办的中国廉政文化名人讲坛,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讲课,帮助我们开拓视野。

(四)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结合,突出统筹性。廉政文化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方面面,没有整体规划,没有统筹协调,就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市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用统筹的理念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一是统筹协调,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以"大宣教"格局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市里建立了由纪委牵头,宣传部、农办、机关党工委、教育、民政、文广、总工会、团市委、妇联、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廉政文化建设协调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市廉政文化建设。一些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落实专人负责抓。市纪委与宣传、文化、教育、新闻媒体及社区、企业都建立了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机制。二是统筹规划,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有序发展。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宁波廉政文化建设规划》及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农村的分类指导意见。今年,我们抓住"十一五"规划制定的机遇,主动协调配合,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把有关重点项目列入文化大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我们在实践中,还注重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廉政文化与文明创建的良性互动。许多廉政文化建设的阵地、载体和活动,既秉有反腐倡廉的特质,又富含文明建设的内容,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宁波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统筹兼顾,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既重视突出重点,又强调整体推进,努力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重视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廉政文艺创作,又积极开展各种廉政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重点、抓龙头、抓关键,集中力量予以推进,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四是统筹资源,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精心整合廉政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工作手段和活动载体来提高廉政文化的开放度和群众参与度。

(五)注重高雅与通俗的结合,突出大众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紧紧抓住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廉政修养这个根本,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一手抓高雅廉政文化建设,以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情操为核心,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先进性意识、实践先进性要求、树立先进性形象;一手抓通俗廉政文化建设,贯彻按需而为,根据不同群体对廉政文化建设多层次的需求,以各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抓手,与建设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创作一批为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廉政文化产品,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渗透力、有效性。几年来,我市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文艺活动,寓教于乐。如市委去年9月举办了"清风行"文艺晚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市长毛光烈和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市管干部及家属近千人观看了演出;今年初组织了"清风凝正气,佳联迎新春"系列廉政文化活动,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参赛者报送了3000多幅楹联。这些活动,使人们在文化活动和文艺欣赏中接受教育,净化心灵,提高境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六)注重务虚与务实的结合,突出实效性。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细活实活,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具有阶段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征,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在"虚"和"实"的有机结合上做文章,始终坚持虚事实办,虚功实做。从我市的实际看,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一批廉政文化研究组织;推出了一批廉政文化书籍和文艺影视作品;建设了一批廉政文化阵地和景观(600多处);确定了一批"六进"试点(989个);创建了一批廉政文化网站。在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体制和机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进展不够平衡、工作不够深入、措施不够落实等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廉政文化的成效。因此,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防止一哄而起,用好的作风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是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深入推进这项工作的关键所在。要求实务实,从市情、县情、区情出发,谋划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既高起点提出工作的努力方向,又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切合工作实际,不提盲目的高指标;既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以点带面,力求使制定的措施和规划的项目做得到、行得通、办得成;既要造声势、聚人气,又要抓落实、出成效,使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既要努力抓好当前工作,又要着眼长远,使廉政文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实践证明,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力戒浮躁、力戒空谈,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防止浮在表面、华而不实的作风,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抓起,务实求效,善作善成。

虽然我市的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下步,我市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经验,认真消化吸收这次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真知灼见,认真贯彻落实各位领导的指示意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贯彻"按需而为",按照中央《实施纲要》、省委《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着力在"巩固、深化、创新、求效"上下功夫,力争至2007年建立起廉政文化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建立以科学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丰富的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健全的廉政制度为基础,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思廉,全民促廉"的廉政建设新格局。

效能建设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企业管理 制度建设 信息技术建设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58-02

1 引言

在20世纪90年代前,内部控制理论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但由于理论者、监管者和实践者的不同地位和利益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立场,他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也产生了分歧。1992年,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开创性地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下简COSO《内控框架》),COSO《内控框架》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要素,超越了以往的内部牵制、内控结构等内控思想和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内控标准制定机构的一致认可。为遵循美国《萨班斯法案》中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要求,在美上市的公司都以COSO《内控框架》为标准开展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了COSO《内控框架》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我国于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基本规范》正是在借鉴COSO《内控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内控实践制定而成的。但以上规范或较为抽象或较为复杂,对于企业如何搭建科学的内控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将通过对两个理论的对比分析,提出从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构建科学的企业内控体系,并对企业如何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2 从加强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着手,构建科学的企业内控体系

2.1 三个方面的建设使得内控体系建设清晰明了

COSO《内控框架》的五要素较为概括,是对经营管理事项进行控制较为抽象的表达,《基本规范》则较为具体,操作性较强,但《基本规范》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对于搭建科学内控体系,尤其是初期搭建显得较为复杂。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从加强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着手,构建科学的企业内控体系就显得一目了然。

2.2 三个方面的建设与规范是统一的,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待内控体系

为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控框架》和《基本规范》都提出需要五个方面的要素支持,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从三个方面的建设来看,制度建设是对各类工作流程和员工行为进行规范,覆盖到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以及监控工作,突出了法规制度在内部控制上的作用;信息技术建设是推动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及监控工作的信息化,强调利用信息手段进行沟通交流,突出了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上的作用;文化建设是对控制环境的最好阐述,包括道德观念、管理哲学、经营风格等,突出了意识形态在内部控制上的作用。因此,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可较大范围涵盖内控建设的主要内容。

2.3 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可极大地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制度建设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它把工作流程、办事规则及具体行为等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完善,形成公司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文件,实现人定制度、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各类工作流程和工作行为的开展以共同的制度为依据,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确保公司战略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信息技术建设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它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通过引入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及通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把原有的工作流程和纸质文字行为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下的电子流和信息流,使信息技术成为工作的有效载体,倒逼公司全体人员经营管理理念和行为产生转变,在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同时更好地规避了风险。文化建设是内部控制的灵魂,文化是企业长期培育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等,它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公司全体人员的内控自觉。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和多么先进的技术,都会由于公司人员不诚实、不规范的行为,而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巴林银行倒闭、美国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财务舞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都说明了文化环境的重要。因此,加强以上三个方面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 企业应因地制宜,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加强内控体系建设

企业构建内控体系可从加强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入手,但仍需深入分析研究,在全面分析总结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工作实际、融合创新理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举措,并统筹谋划、精心安排,才能确保内控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3.1 系统梳理,构筑起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推动现有制度的梳理、完善和创新。企业上下各领域、各层级、各条线要主动学习和认知工作职责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对行业监管要求和企业内部控制文件的学习,要清晰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中的风险并提出规避措施,同时要结合外部环境、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变化,借鉴先进理论及经验,定期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排查梳理,查找出欠缺的制度、需要修订改进的制度以及需要废止的制度,不断推进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2)抓好制度的细化分解和落实。企业各个部门和岗位要把涉及到自身工作的监管规定及公司规章制度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对上级公司较为原则性的规定可作进一步的细化分解,最终形成以岗位为中心的制度规定和条款细则,推动岗位员工对工作制度的接受、学习和理解。在制度体系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基础上,各岗位员工特别是基层公司员工,必须能够熟练掌握涉及本岗位工作的各项制度规定,确保制度在岗位上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执行,进一步提高制度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3)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的监督检查。各个岗位要认真把“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控制措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加强上下级之间和同级之间对制度建设和执行的监督,充分发挥各层级、各条线、各岗位相互制约的作用,把错误和舞弊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控职能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对制度的建设、执行及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奖励和责任追究,不断强化制度事前建设、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的功能,持续提升公司的内控管理水平。

3.2 将风险控制进行固化,建立起先进实用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1)建立起与工作实际相匹配的信息系统。企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以科学、先进、实用为标准,以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和防范风险为目的,搭建起信息系统来承载原有人工作业,用自动控制代替人工控制。同时,要根据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等的发展变化,推动业务、财务、资产管理等各类专业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促进信息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充分融合,确保信息系统适用于当前的工作实际并能够满足更新、更高的管理需求,不断发挥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持续不断地完善信息技术控制。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控制手段的不断更新,要把传统的权限控制、审批控制等控制措施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发挥信息技术刚性制约的作用。要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建立起系统设立和维护控制、软件和操作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存取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等控制手段,推动信息系统编码、运行和维护职责的分离,强化信息技术功能,增强信息技术在预防、检查和纠正错误与舞弊方面的机会,完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3)强化信息的采集、分析和交流。企业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充实和完善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不断增强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和整理的能力,特别是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产品、不同渠道销售发展情况的分析,加强对业务、财务等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经营错误或舞弊,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筛选检查,确保各类违法违规经营问题的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保障公司及分支机构安全运营。

3.3 积极倡导合规文化,培育起优秀稳定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

(1)加强内部控制理念和文化的培训。根据内部控制的理论知识、制度办法、经验材料以及道德规范等,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企业内控培训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员工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合规文化,增强内控执行力。内控职能部门要统筹建设公司的内部控制文化和标准,可以采取培训、评估、测试等方法,推动各部门、各岗位员工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我检查评估工作,各部门、各岗位要深入分析内控工作现状并加以改进,形成自我检查、自我整改、自我提升的内控工作局面,营造出人人有责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

(2)加强对外内控良好形象的宣传。严格规范企业柜面和工作人员的形象及行为,统一品牌形象、工作标识和业务流程,防范工作中的各类错误和舞弊,提升客户对业务工作及相关内控流程的满意度。同时,企业要做好媒体舆情监测工作,及时监测关于公司的各类负面报道,最大限度减少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大力宣传公司的正面形象,不断维护和提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可度。

(3)发挥内控文化在目标引领和价值形成上的作用。企业应把内控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和提升效率上的功能,引领员工的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积极培育起稳健的经营理念、规范的行为准则和良好的道德观念,推动内部控制执行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进形成一支目标明确、行为规范、执行高效并能够不断反省和提高的员工队伍,推动公司上下众志成城、团结奋斗,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和持续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