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号自动化论文

信号自动化论文

时间:2023-03-24 15:28:21

信号自动化论文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符号,形象,信息技术,动态整合

 

[[1]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作为教育手段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深层的本质体现就是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建立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基础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处理好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三个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确定其基本原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参考。它不仅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的内容与方向,而且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应用与成效。

本研究立足于学习心理学、课程论与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视野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探讨,从教学手段的不断演变来分析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经过几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的研究。

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的整合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想目标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无担忧地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愈是进入深层,遇到的瓶颈问题就愈加突出,理论研究与实践差距太大,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问题,比如:整合中只注重形式和流程而轻视教学成效;整合的出发点脱离课程教学这一宗旨而为了运用技术进行整合;。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基本原理的研究和自身理论的探讨,因此本文从教学手段的发展来逐步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阐明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理论基础。

2、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理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支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就没有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

2.1 几个概念的解释

2.1.1 语词符号

Saussure 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词由“能指(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构成; 所谓“能指”就是词的语音形式, 而“所指”则是一个概念。词的语音所代表的事物以某种方式通过心理上的联想(association)与概念实体相联系。语词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

在所用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语言中有大大小小的单位,例如句子、词、语素、音位等。音位不是符号,因为没有和某种意义相结合。语言中最小的符号是语素。人们自然地感觉到的语言中的单位是词而不是语素。词在说话时能够自由地卸下装上。如果说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符号,那么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使用的符号。句子是符号和符号组装的成品,是符号的序列,不再是单个的符号。

2.1.2形象

《辞海》中对“形象”的解释:“①形状相貌。《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②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喝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辞海》,1979年版,P1862)

实际上,“形象”是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颜色、声音和气味等等具体形象,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的。它带有直观性和鲜明性。人的记忆都是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开始的,即形象记忆。儿童出生六个月左右就会表现出形象记忆,如认知母亲和辨识熟人的面貌,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人有了形象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进行。

2.1.3 动态整合

这里所说的“动态整合”主要指生动形象化的、多感官的各种刺激,而且所传递的信息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2.2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特点

2.2.1 多感知性。通过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可以同时提供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提供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2.2.2 形象性。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利用特殊手段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形象概括,简化不必要的因素;还可以再现现实现象的各个细节,如感觉不到是真实环境还是虚拟世界。

2.2.3 技术性。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需要技术的表现。

2.2.4 动态性。既然是动态整合当然是动态变化的组合,而且整个宇宙空间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符合一般的客观世界。

以计算机为核心,对数据、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技术,以较高处理声音和图像信号的能力,高质量的显示图形、视频和音频信号的能力以及高级的交互能力而见长。它无论提供的任意感知都是形象化的动态图像或者动态心理图式。

2.3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则

2.3.1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有限度,不能为了形象直观而直观;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符合现实现象;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要符合科学规范。

2.3.2 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

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是人获得和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框架,也是人进行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相适应;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配合;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互相补充。

2.3.3 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数字化环境的知识容量特别巨大,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45分钟)使学生全部掌握、吸收消化。知识的容量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知识的容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3、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创造这种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平台,为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和长久地保持记忆、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和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可以采用下列策略:

3.1 建立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文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等。如果在授课中把这些可以用影像或动画表现的事物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技术表现出来,将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学科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学科基本技能,发展学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实现数字化教学,我们首先要创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结合实际,自制课件;开发网络课件,利用网络教学;利用因特网收集终秀作品,建立优秀作品文件库,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做好学习支助服务

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都需要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接触的到的信息也会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学习支助服务对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如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和学习进程中学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以适当的方式和补充材料的形式进行解决。

3.3 凸现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利用信息技术要有所侧重,信息技术虽然很先进,但是不是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都要真实呈现出来,要适当的侧重于所教内容,可以有所取舍的接近现实现象。

3.4 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3.5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整合之初,(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和基本的整合理论,将技术尝试整合到教学中,用技术帮助教学经验发挥作用,并不断积累经验。随着经验的增加,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可能结合学科内容的特点将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比较充分地展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的探索,逐步实现深层次的整合,在以后的操作实践中会不断有新的收获,对我们的实践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充分突出教育作为创造性劳动的魅力,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活动,教师不再是古井不波的职业,学生真正有望成为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F.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3]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伊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刘利民,官忠明.概念的心里特性及其语词符号启动[J].四川大学学报,2003.NO.6.

[7] 何克抗.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

[8]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2

一、符号学概述

(一)符号学的概念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没有统一的回答。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符号学的涵义,并运用自己界定的符号学含义来研究各种问题。即使如此,符号学家还是清楚自己的研究领域,那就是专门研究符号及其意指活动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符号学即是研究符号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符号学的范围极其广泛,它包括从对动物的交流行为的研究到对人类社会交流行为的研究,还包括美学和修辞学等指示系统的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符号学是指研究符号,特别是研究关于语言符号的一般理论的科学,主要研究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规律,符号与人类各种活动的关系,符号与人类思维的联系的一门学科。一般认为包括了民谣学、人类学、叙事学、神话分析、艺术符号学及较为近代的电影符号学、建筑符号学。狭义符号学可进一步划分为基础概念与具体概念。所谓基础概念是指专门研究作为客观现象的“符号”的本质及规律的学科,是较为抽象层面上的学科,是对各种符号现象的总的认识;具体概念指的是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符号现象的学科,比如说语言符号学、人类符号学等。

广义符号学除包括其狭义部分外,还包括各类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际理论研究。其范围较通行符号学用法远为广阔,把符号学视为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总体革新策略之泛称。(广义)符号学与其说是具体理论学说,不如说是人文科学理论革新中的特定思考及运作方向。符号学家将这个意义上的符号学称为一门跨学科的元科学。所谓跨学科是指符号学融合了逻辑学、语言学、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以及传播学和信息科学的方法和研究成果。所谓元科学,是指符号学家将符号学视为方法的方法。符号学家对符号学方法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有逻辑主义的、有结构主义的、有解构主义的和实用主义的符号学,一般认为索绪尔倡导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皮尔斯式的符号学是两种基本的方法。

(二)符号学的几个特征

首先,符号学以语言学的研究构架为主要方法。第一次把对符号的研究当做一门新学科提出的,是瑞士语言学家F.索绪尔。他在其对现代语言学发生深远影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预言将有一门专门研究“符号系统”的学科出现,并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为其做了初始的理论准备。索绪尔创立的现代语言学有以下几个特点:共时性的研究方法。索绪尔把之前着重研究语言的历时性方法转换为更强调语言的共时性研究,即研究的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的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这种方法强调语言当前的结构属性,把语言视为一种结构,通过对这个结构的研究来试图揭示语言的性质。语言和言语。索氏通过共时性的方法把语言现象作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是一种稳定的体系,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默契和普遍遵守的一系列规则;而言语则是指发生在具体某个人身上的一次次语言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两者的区分使语言学深入到了语言的本质:语言符号系统中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所构成的内在秩序和规律。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和意指(signification)。能指就是单词的词形或词音,即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所指则是单词所表示的对象或意义,即单词的思想要素、概念;意指用来表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从能指到所指的一种作用过程,正如巴尔特所述,其“可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与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这一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意指就是一种通过能指和所指两元素的相互作用探寻意义的过程。这样,语言就是这两元素所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的问题主要是符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索绪尔意识到有一个更大的关于各种符号问题的科学领域,语言学不过是这门一般学科的一部分,而且它是最高级的符号科学,是这门科学的模型。

其次,文化人类学为符号学提供了部分研究对象,开启了符号学的扩张之路。由于文化人类学与符号学都关心话语中影响个体言语的文化习惯(风俗,习惯,沉淀在集体的言语活动实践中的动因等),所以它们在这些方面多有交叉。而对于主导话语的跨文化形式即叙事文形式的规律性研究。早在符号学介入之前就由文化人类学家们开始了。法国人类学家斯特劳斯把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观点引入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使之成为符号学的一部分。斯特劳斯认为,社会是由文化关系构成的,而文化关系则表现为各种文化活动,即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思维活动。这一切活动都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因素:信码(符号),不同的思想形式或心态是这些信码的不同的排列和组合。通过对亲属关系、原始人的思维形式和神话系统等符号的系统研究,试图找到对全人类普遍有效的思维结构及构成原则。随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普洛普1928年出版的《俄国民间故事形态学》,于60年代初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极大地推动了符号学的研究。格雷玛斯就在其基础上深入而又全面地研究了叙事语法,提出了完整的既可用于文学叙事文又可用于社会叙事文的符号学理论,符号学完成了对人类学的全面渗透。此后,符号学的方法开始盛行,完全超出了原先的语言学的范畴,向文学、叙事学等人文学科全面扩张。

最后,在哲学方面,符号学在结构主义理论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符号学从一开始就与结构主义思潮绞合在一起。正如霍克斯所说,“大体说来,符号学的疆界(如果它有的话)和结构主义接壤:两个学科的兴趣基本上是相同的”。实际上,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的诞生几乎是同步的,发轫于结构主义思潮的索绪尔语言学及后来的符号学理论,又反过来给予结构主义以特别深刻的影响。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引发出结构主义重分析结构的方法,索氏认为语言不是如词典式的集合,而是一个整体,是各种因素间关系的系统;而言语是个别性的,是创造的产物,这种区分体现了结构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语言(即系统)是一种自主的、自我满足的体系,它不与外界的实体的事物发生关系,其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其对能指和所指的区分也体现了结构主义对“意义”的追求:结构主义感兴趣的是事实背后的意义,索绪尔认为声音和书写形式仅仅是传递意义的符号,任何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不是语言。他对于符号及其构成关系的强调,导致后人建立了“符号学”。再者,索绪尔的研究方法共时分析体现了结构主义的另一个基本思想,语言符号的识别只能通过它与其他语言符号的关系和差异。实质上,符号学之所以能从语言学发端并向多种人文学科穿透,其有力的工具正是结构主义的思想,它是形形的符号系统能够统一在一起的哲学底蕴。

(三)符号学的方法论意义

符号学之所以可以被当做一门跨学科的元科学,广泛渗透于人文学科,源于其在狭义和广义上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在狭义上,符号学以符号这一客观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符号的构成及其规律。而在各种人文学科中,符号的影子无处不在,各自人文现象都可以分解成能指和所指元素及其相互作用(意指),任何社会活动的规则就在于其有所意指这一事实。这一现象可以在哲学上找到合理的解释,按照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理论,动物只有感应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对外界刺激会直接作出反应,而人却进化出了夹在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符号系统,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回答则是延缓了的——它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这表明,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现象必然会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为符号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平台。符号学在这个意义上的运用可以称为本体论上的运用。

在广义上,符号学表现为一种以全面跨学科策略为特征的研究和思考方向,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际理论研究。这种定位奠基于其结构主义的哲学底蕴之上,符号学基于结构主义的方法,开拓了新的理论研究方法,抛开以往只关注单个事物历史变化的做法,注重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对比关系,强调在各元素之间的差别之上追寻意义。正是这种结构主义的哲学方法,充当了符号学强力扩张的利器,使其在多种学科中得以广泛应用。在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方法论上的运用。

二、符号学与法学的契合

(一)符号学法学的几个影像

将符号学的方法运用于法律领域,就有了符号学法学。系统地将符号学应用于法律研究是上世纪的事,开创人包括卡林诺维斯基、格雷马斯、兰多维斯基和阿尔努依德等。而形成理论规模的符号学法学只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其中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杰克森和美国的卡尔文森。前者沿袭了欧洲大陆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后者发展了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方法。

1,欧洲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

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直接来源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格雷马斯和兰多斯基予以发展并开始应用于法律分析。他们两个人在60年代末期曾经对法国公司法进行过符号学的分析。80年代后,欧洲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的领军人物是英国的杰克森教授。他师承格雷马斯,且发展成较为系统的符号学法学理论体系,在欧洲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欧洲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第一,把法律现象和法律理论都当成一种符号,对法律进行一种符号学的分析研究。这是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研究的根本逻辑起点,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的一切理论和观点都是以此为平台而得出的。第二,任何一个符号现象都有自己的结构,在此结构上有着自己的功能,法律是一种符号,那么法律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结构,并借此发挥着特定的功能。这个特定的功能指的是通过探寻法律符号的意义发生过程,即法律的含义通过法律的结构和功能表达出来,来理解法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法律意义发生过程所借助的法律结构包括:表层结构即法律表面所展现的东西;深层结构即法律生成和发生意义的东西。在这两个结构的基础上,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又将法律的符号系统进一步区分为语句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语句结构(syntax)是指单纯研究词语之间如何关联的理论,而不考虑它们的意义或使用它们的目的;语义结构(semantics)研究词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即寻求词语的意义;语用结构(pragmatics)研究词语与上下文的关系,包括使用者的特定词语目的、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该词语与文本外部世界的联系。这三层结构实际上是对法律意义生成过程的动态描述:从人们具有的理解法律语言的语言能力到法律语义的产生,再到法律符号系统的运用。其中语义结构是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化的中介,主要是探寻法律符号的意义理论,分为“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通过“集合”、“外在世界”和“功能”三个术语进行分析。

欧洲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主要是通过剖析法律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进而探寻该符号系统的意义产生原因及过程,从而对法律现象和法律学说进行描述,是对法律提供的一种符号学意义上的解释,是对法律现象进行理解的一个崭新的视角。

2,皮尔斯的逻辑符号法学

皮尔斯与索绪尔几乎是同一时期的两位不同大陆的符号学大师,其在逻辑学、线性代数和实用主义哲学上亦有很深的造诣,这使得他所主张的符号学理论有着明显的逻辑实用主义特点。与索绪尔类似,皮尔斯理论在生前基本不为人所注意,但在死后却为后人大力追捧。继承皮尔斯衣钵的主要是美国的柯尔文森,他发展了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关注于符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按照柯尔文森的阐释,逻辑符号法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法律体系有着复杂的符号结构,由相互交换着意义的符号组成,为人类社会提供价值和规范。对法律的理解是与对符号的理解相联系的。符号学法学就是探寻和验证这个体系。其符号学方法的基本前提包括:符号体系是有意义的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互动过程,比如把人类和自然界客体相联系的自然语言;所有的人类群体都会发展出复杂的符号系统(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这些系统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变化的,是一种动态的和产生的体系。第二,法典是社会生活的“镜子”,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司法判决与社会生活有一种因果关系,逻辑、伦理和价值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皮尔斯认为,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是由相互联系的符号组成的价值符号和价值体系所决定的,反过来,所有的逻辑和推理结构也依赖于道德伦理。法律不是一个稳定、确定或者说是自给自足的体系。第三,法律推理的结构是一个开放的文本结构。与本哈姆的法律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的论点相反,逻辑符号学持这样一种观点:法律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确定的、不稳定的体系,对该体系的解释应该侧重于其内在思想的动态发展。依照皮尔斯的观点,传统的法律思维逻辑无法完成描述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法律体系的任务;一种推理上更准确、伦理上更恰当的逻辑应当根植于现实生活当中,这种现实生活蕴含于开放或者说相对开放的社会体系之中。

3,两种符号学法学的异同逻辑符号学法学更强调法律的经验性和现实性,融合了许多实用主义的元素,把法律体系当成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符号网络,这种变革的动因来自于与其紧密联系的开放的社会生活系统。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哲学依据上: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直接根植于结构主义思潮,强调一种共时态研究,较为关注于相对稳定状况下的法律体系的符号结构,学究味道浓厚一些,常常表现为法律教授们的一种游戏;逻辑符号学法学更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强调法律符号系统的不断变革性,把对法律符号体系的理解和解释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运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实用逻辑推理工具来分析法律现象。

但是,两种符号学分析的方法在表现结构上体现出巨大的一致性,将法律视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符号体系,并通过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观察、理解和解释法律,这是它们共同的逻辑起点;都不在意构建一种完整的法学理论,只是去探究法律体系的意义,关注法律意义的生成、变化及消亡的过程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都只是为法律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更多的是在解释法律,而不在说教。而且,在本文看来,在二者不同的哲学底蕴下面也蕴含着相同的因子:逻辑符号学法学虽然强调动态的、现实的逻辑推理结构,但其仍然包含着结构主义的内核,其首先也是把法律体系当成意义符号的关联结构体系,对法律符号意义的探寻必然也要通过关联结构的理论来实现,只是在这一探寻的逻辑过程中添加了美洲大陆特有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结构的现实根源性,关注结构的动态过程,发挥其对现实法律判决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是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的“美洲版”。

同时,无论是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还是逻辑符号学法学,都主要是对广义上的符号学的一种应用,即主要把符号学的方法移植到法学的领域,把法律体系看做一个有机的符号系统,对法律进行符号模式的分析,由此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学观察视角。

(二)符号学与法学的契合性

1,外在契合性——产生背景

法学与符号学的联姻与19世纪后半期以来法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有关。在美洲,由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经济大萧条,使社会面临严峻的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法院采用的18世纪唯理主义和19世纪的进化论观点及功利主义备受质疑,面临社会的突出问题,法律或者说法学在方法上急需一种转向,法律现实主义便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法律现实主义直面社会生活,把法律当做经验和实践的过程,通过“经验和掌控事实的方法(experimentalandfact-controlledmethod)”对法律进行功能上的阐释,使之与社会其他的制度和更广阔的社会环境相一致。逻辑符号学的观点与现实主义的思想有其一致性,都关注于社会生活的实践,将理论体系根植于现实生活中,因此,逻辑符号学法学是现实主义法学运动的一部分,按照卡尔文森的说法,就是“皮尔斯站在整个法律现实主义运动的背后”。

在欧洲,受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广泛的社会运动的影响,人们对先前占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法学、纯粹法学和旧分析法学产生了普遍的怀疑,为新的法学理论的侵入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新自然法学、新分析法学、社会学法学和法人类学等等纷纷开拓了对法律现象观察的新的视角,提出了对法律现象的新的解释。结构主义符号学法学反对先前的法学理论中把人这一主体的作用过于夸大,希冀从一种较为客观的角度去观察法律现象,把法律看成是客观的相互联系的符号结构体系,认为法律的意义来源于客观的符号结构自身。

2,内在契合性

(1)符号学的解释与法学的契合性。

法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门解释的学问,法学理论就是一种解释理论(interpretivetheory)。在浩瀚的法律中,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对法律解释的方法。有些观点认为,对法律的解释可以做到像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那般精确,可以做到客观、价值中立,排除一切人文的、主观的因素。这种看法具有局限性,它把法律现象孤立对待,割裂了法律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没有意识到法律是在更为广阔的人类社会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法律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它包含着人类的实践和经验,这些是不能完全被自然科学的术语解释和理解的,这些实践和经验来源于一定的人类社会生活及其文化。而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隐含解释的体系,人就是作为相互联系的个体参与到这个解释的共同体当中的。

符号学具有解释性的功能。符号学揭示了这样一个理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动物面对着自然界的刺激会有着直接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射,可以说,动物是与自然世界直接联系的。而人类不同,人类有着动物所不具有的思维,这种思维使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从而形成符号,再通过这些符号对自然界的刺激进行反映。人类就是通过符号这一中介来对自然界进行反映。这种符号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它通过单个符号之间的联系产生意义。通过对这种符号体系结构的研究就可以获得对该体系的意义的解释和理解,这就是符号学的解释。法律现象也是一种符号,法律活动就是一个符号传递的过程,符号学就是把法律体系看做一个有机的符号系统,通过符号学的理论对法律现象进行解释和理解。

(2)符号学为法学解释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

法律作为人类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规范性的内容取决于它的功能和范围,而其功能和范围又往往来自于政治和经济上的目标和考量。这些目标和考量往往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是一种抽象的框架性思路,具有形而上的性质。可以指明法律一定的方向,却不能提供明确的通往这个方向的具体路径。具有不精确性,无法提供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来反映法律的实际运作。也就是说,如何理解法律的功能的实现过程,还需要更为精细的理论分析工具。

符号学法学就是这样一种分析工具。它把整个法学看成是相互联系着的众多符号的集合系统,它把视角定位于该系统中的单个符号,但是有意义的不是单个的孤立的符号,而是相互联系的符号,每个符号通过这种系统内的、横向的和纵向的联系获得意义。通过这种有机的、原子似的分析,可以发现法律系统的内部结构,而这些结构则支撑着法律的功能和范围。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和政治的缘由为法律提供实质,符号学为法律提供分析形式。

可以说,符号学法学的分析模式可以提供单纯的政治、经济原理所不能揭示的法律规则的运行结构。与那些宏大而抽象的理论推理不同,符号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微观的维度。

三、符号学方法在法学中的作用域

(一)作为作用域的权利客体

作为一门诞生时间不长的学科,“符号学”便发展为一种基础研究范式,并以涉及领域之广为其显著特征,不免使人感到惊讶。其中缘由主要不仅在于符号学方法特点本身,更在于符号学研究内在的启发意义。正如我国学者韩晗所说:“所谓符号,乃是一切事物之表象,一串密码,一排数字,一个手势,一句成语,一段民谣,一幅图案,皆为符号,但是在这些符号的背后,无非是‘信息’,即符号传递了什么。譬如中国人摆摆手,西方人说一个NO,一个圆圈中划一根斜线,这些都传递了‘不许可’这个本质性信息,但是手势、语言与图案,却都是表象。如何从表象看透本质,便是符号学的研究内核。”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符号学的研究特点,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难懂的东西简易化,把研究的视角重新聚焦于派生出复杂表象的原子实质,也就是上文提及的微观的研究维度。具体到法学领域,这个微观的视角应作用于权利客体。这是因为,符号学法学主要分析的是由法律的语言所构成的法律体系,分析的对象主要是法律上的权利,分析法律上的权利是什么,权利的意义又是什么,如何产生的,而权利客体正是权利设立基础的说明与表征,是从权利发生(与权利实现相对应)的层面,即静态的层面对权利的描述与阐释。也就是说,权利客体即法学主要研究对象权利体系背后的原子实质,权利客体是权利体系的发生源,是权利体系建构之基础。对于权利客体的基础性,黑格尔有着很好的说明:“人为了作为理念而存在,必须给它的自由以外部的领域。因为人在这种最初还是完全抽象的规定中是绝对无限的意志,所以这个有别于意志的东西,即可以构成它的自由的领域的那个东西,也同样被规定为与意志直接不同而可以与它分离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权利之所以合乎理性是因为满足了人的需要,而不是因为扬弃了人格中的纯粹主观性,权利是个人意志在法律上的外部表现形式。但是于此阶段,权利依旧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为了使其进一步固化出来,有必要引入客体的要素。可以说,权利是个人意志在法学上的外部定在,客体又是权利的外部定在,所以从权利发生学这个角度上来说,权利客体是法律现象诸多表象后的原子实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利益的分配,而权利客体是立法通过授予个人法律上的权利所予以保护的利益之具体化。从法的一般层面分析,权利的核心意义,即权利的内容,是个体的自由意志,因为立法者正是为了保护特定个体的特定利益而赋予其某项权利,这个权利就是在特定利益上的个体意志的行使范围。但为了法律具有可操作性,作为个体意志行使范围的权利还需要予以区分。和个人意志一样,利益也是抽象的存在,它一般是指:“从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主体对客体的需求关系,它是指人们的需求能否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和状况。利益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关系的范畴。”因而利益需要具体化,这种抽象的利益在权利理论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权利的客体,我们可以说权利的客体是个体的意志和利益的交汇点。因此,从法律技术角度看,权利客体是法律现象诸多表象后的原子实质,是符号学方法在法学研究领域的天然作用域。

(二)作用域的运作示范——以数据库保护问题为例

数据库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由于其特有属性和附加于其上的复杂利益,无论是学界对于其权利客体地位的认识,还是各国的立法实践均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选择数据库保护这一问题作为符号学方法在法学研究领域作用域机制的分析样本,殊为有益。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数据库的保护模式上,欧盟的数据库保护指令的双重模式似乎是一种趋势,但这种模式更多的是出于经济政策的考虑,对公众利益的平衡略显不足。实际上对于保护模式的争论主要就是涉及社会公众和权利人的利益平衡问题,焦点在于所谓的“数据”和由数据构成的“数据库”的权利归属。我们知道,数据库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数据库具有系统性,它不等同于构成其基础的单个数据信息的机械总和。当其制作完成后,便是一个独立于众多单个数据信息的客观实体,其形成了一个信息上的“增量”:在原来存在于公共领域的众多的客观数据之外,形成了另外一个独立的客观信息,该信息是对原有客观数据之间规律反映的新的信息。这时处于共有领域的数据信息与作为数据库组成部分的数据信息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符号学的分析工具为我们认识数据库的这一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符号系统的主要结构是所指和能指,但这只是符号系统的静态结构,对符号系统的理解和阐释离不开对符号系统的动态剖析,即“符号化”理论。所指和能指只表明了符号系统构成一定意义的结构成分,而未阐明意义生成的过程和机理,而这恰恰是研究符号系统的终极目的所在。在理解和分析符号系统的意义时,还需借助符号化理论中的“意指”和“价值”概念。

“意指”表示具体的符号系统内部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纵向关系。意指“可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与所指结成一体的形为,这一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例如,玫瑰是一个符号,其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符号,其所指是爱情的意念。作为植物的玫瑰与作为符号的玫瑰完全不同,前者空洞无物,后者却充满意味,而使之充满意味的就是意指。“价值”则表示不同符号之间能指、所指和符号本身之间的横向关系,价值一般通过不同分节相互限定的价值系统体现出来。

我们来看数据库。数据库是一种信息集合体,是大量信息的集合。在符号学理论的视野下,就数据库的单个数据信息而言,其由两个部分组成,用于表征这条信息的概念或其他符号标记(能指)和由该概念或其他符号标记所引起的人们的主观的、适当的意义效果(所指)。一件数据库就是一系列这样的能指和所指而构成的集合体,这些一对对的相互结合的能指和所指是客观世界所本来就具有的,它们自身不因事实作品将其聚合而发生任何改变。但数据库不仅仅包含这些静态的系列能指和所指,数据库的功能(或者说目的)不是为了聚合这一系列的能指和所指(即一系列的单个信息或者说事实),而是为了阐明整个数据库这一大的符号系统的意义,释放每个数据信息在整个系统中的差别价值,理解它们之间的横向关系上的相互限定的意义(即纵向价值过程)。

位于公共领域的单个数据信息自身可以阐明其纵向意义,即能指和所指之间相互作用的意指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数据库这个系统所赋予的,而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是属于公共领域的。但各个数据信息之间的横向差别则必须放在系统中才能体现出来,这是数据库系统的功用所在,也即上文提到的数据库在公共领域之外所产生的“信息增量”,这是不同于单个数据信息本身的一个新的信息系统。②所以说,数据库的制作者虽然其数据信息的内容本身来源于公共领域,但是其制作的数据作品对这些公共领域的数据信息提供了横向之间的价值意义阐述,使得整个数据库作为一个新的符号系统具有了新的意义,独立于原本存在的单独的一系列数据信息个体,从而产生了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但具有相同客观材料的符号系统。制作者对新的符号系统的产生是有投入和劳动的,因而其对该符号系统享有权利是正义的,尽管该符号系统与原有的位于公共领域的符号系统紧密相连。

从这个角度看,符号学方法以其特有的分析视角作用于数据库这一潜在的权利客体,通过细致观察数据库这一客体自身发生特点,从全新的微观视角赋予了数据库保护模式合法性与正当性,无疑丰富了数据库法律保护问题的研究手段和考察视野。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筛选假设理论;工士学位;制度构建

作者简介:胡茂波(1975-),男,湖北鹤峰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朱梦玫(199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四化同步)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的总体布局和宏观结构研究”(编号:13JYC021),主持人:胡茂波;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2014年度职业教育专项资助课题“湖北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2014A193),主持人:胡茂波;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学费合理性水平及政策调控”(编号:13YJC880027),主持人:胡茂波;湖北工业大学2014年教学研究课题“湖北工业大学本科生学习质量调查研究”(编号:2014038)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9-0026-05

学位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0年《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提出,积极鼓励专业学位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表明,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置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世界典型国家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实践形态丰富并发展了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内涵,为我国“工士”学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持。[1]充足的理论依据是建设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前提基础。本文试图从筛选假设理论视角,对“工士”学位制度构建的政策目标、功能、路径进行分析。

一、筛选假设理论的主旨及政策含义

(一)筛选假设理论的基本内涵

筛选假设理论又称文凭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等人提出。其将个人特征分为标识和信号两类,分别是性别、家庭背景等不能改变的特征,以及教育程度这类能够改变的特征。[2]筛选假设理论主要研究后者,并由此提出了三点假设:一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存在不确定性。由此雇主会在雇佣过程中借助其他方法鉴别求职者能力,从而使教育有机会成为筛选信号之一;二是个人劳动生产率与教育成本呈负相关。接受教育越多所需成本越高,同时能力较高的个体改变自身受教育程度所需成本较低,确保了教育这一信号的有效性;三是雇主能够直接观察到求职者的教育程度。这降低了雇主获得教育信号所需的成本,有助于教育信号的普遍性存在。[3]基于这三点,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反应出不同受教育者的能力,从而帮助雇主从劳动力市场中筛选求职者。

(二)筛选假设理论的作用机制

依据筛选假设理论,教育的经济价值能够从信号、标识、基本假设与筛选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体现。[4]在劳动力市场中,由于雇主面临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其无法准确判断出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为了降低招聘过程中的投资风险,提高生产效率,雇主需要通过个人信息中的标识及信号衡量求职者能力。其中,教育程度作为一种有效信号,能够反映出受教育者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能力水平。依据筛选理论的第二点假设可知,在教育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教育程度与个人能力成正比。因此,拥有较高学历的应聘者可以表明自身有更大概率拥有更高的实力。雇主则可以凭借求职者的教育信号了解其从业能力,从而作出比较和筛选。与此同时,当雇主的筛选标准被应聘者领会后,他们可以依据参考标准改变自身的信号特征,如获得更高文凭等,从而增加自身被雇佣或获得高工资的可能性。现实中,教育学历、文凭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这类代表教育程度的信号确实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了筛选作用。

(三)筛选假设理论的政策含义

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资源条件的约束下,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高素质人才作为保障。然而近年来,中国教育规模急速扩大,打破了人力资源稀缺性的瓶颈,劳动力市场显现出知识失业或高能低就的压力。大量求职者为了向雇主发送更具吸引力的信号会加大教育投入,从而导致文凭过剩。该现象源于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轻视了教育的筛选功能。依据筛选假设理论,高校数量上的盲目扩张和质量上的下降,减小了受教育者付出的教育成本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模糊了教育信号的有效性,削弱了教育的纵向筛选功能。而政府在教育分类设置上的单一化,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失衡,弱化了教育的横向筛选功能。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设置工士学位不仅是对中国学位体系的完善,还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向雇主发送个人能力信号,对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有助于教育文凭信号分类框架的制定,从而帮助雇主判断受教育者的专业特征,平衡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

二、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工士学位制度构建的政策目标

(一)促进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技能创新型人才是构建工士学位制度的基本目标。当前,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以理论创新型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高职院校学生纳入到学位体系中,是保障和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激励与监督手段。[5]劳动力市场与技能创新型人才之间缺乏信号传递介质,使工士学位的设立成为必然选择。工士学位制度的完善与推广,能够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为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为符合标准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不但能够证明其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而且在心理状态上也会增加其自信度,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筛选假设理论指出,个人信号作为能够改变的后天特征,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因此,常被误解为只能从事低层次工作的职业院校学生,能够通过改变自身教育信号来获得雇主认可。然而,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缺陷,阻碍了职业院校学生向上发展的渠道和空间。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及个人竞争力的弱化。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中国要在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工士学位制度,以实现该发展目标为出发点,能够促进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的有机衔接,探索普职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纵向贯穿、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学生在该体系中能够通过努力改变自身教育信号,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能够为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预留接口,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反应出各类产业活动的配比关系,其与人才结构联系密切,两者相互协调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社会对人才的种类、比例和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该现状表现为求职者需要向雇主发出更贴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教育信号,雇主需要有更详尽、合适的教育信号筛选标准。因此,构建工士学位制度,能够为雇主提供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标准,促进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同时,还能够规范职业院校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标准,达到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职业性,课程设置体现应用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此外,还可以明晰不同职业领域所需的学历层次及类型,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据此,构建工士学位制度,需要促进适应产业转型的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

(四)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建立一套公共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协调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关系。学位制度主要协调高等教育受教育权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如今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几乎占据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的一半,然而,对于数量众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而言,他们却无法获得相应的学位。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缺少学位信号;学位制度的缺失,也影响到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资源,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普遍比本科院校低,这有失教育公平。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市场紧密相连。工士学位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政策属性,使其必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工士学位在满足直接受益对象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时,需要间接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均衡,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三、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构建工士学位制度的功能

(一)保障技能创新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学位是学生具有一定技能和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求职者向劳动力市场发送信号的重要标签。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却无权为毕业生授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位,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缺失,使得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向雇主发出其具备的特有信号,或难以满足雇主设置的信号标准,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力。传统的学位标准体系无法体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性、地域行业性和市场导向性的本质特色。工士学位的设立既可以拓宽技能型人才的上升通道,优化生源结构,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学位授予的审定要求十分严格,工士学位的授予需要符合相关标准,满足行业的多样化需求,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构建工士学位制度有利于技能创新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中准确传达其特有的信号,保障技能创新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优化技能创新型人才的筛选

筛选假设理论认为,足够的教育信号元素能够有效发挥信号筛选的功能,从而区分出个人能力的高低。[6]工士学位作为一种教育信号,能够成为雇主设置求职者能力筛选的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对自身能力水平有充分的认识,而雇主作为信息的劣势方,无法准确把握应聘者的劳动生产率,为了保证雇佣过程的高效性,雇主自然会优先选择信号成本和考察成本较低的,具有学位文凭的求职者。如此便会导致职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失去机会,造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平等现象。工士学位作为一种为了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雇主有效评估求职者的能力,从而降低人力资源市场中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工士学位制度有助于雇主降低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考察成本,有利于雇主设置更清晰的岗位标准,有机会使雇主招收到所需的技能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职业院校毕业生拥有更多的求职机会。

(三)关联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文凭贬值和供需错位现象越来越严重。该状况源于高等教育类型的单一,弱化了文凭的筛选功能。工士学位作为能够有效连接技能创新型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信号,能够有效缓解文凭筛选功能的弱化现象。工士学位在层次设定上虽然处于学位体系的低端,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会在劳动力市场中失效。如今各高校梯度的差异性不明显,导致文凭不能进行有效的信号传递,[7]雇主无法筛选所需人才,便不得不盲目提高文凭信号标准。工士学位作为新型的教育信号标准,有着无限的未来发展潜力,能够为雇主提供新的多样化选择,其不但能搭建技能创新型人才与行业产业需求之间的连接渠道,还能够使两者进行有效的信息互换。职业院校能够针对雇主制定的教育信息标准,适时调整授予工士学位的标准,从而使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企业行业也能够依据工士学位的授予标准,筛选出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创新型人才。如此形成的良性反馈系统,有助于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四)维护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权益

近年来,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和学习型社会的提出,使得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益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其中,学习权益的保障,主要指教育体系中的各职能主体必须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犯。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缺失,切断了高职院校学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信号传递,其实质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对于技能创新型人才而言,没有学位授予,不但使其处于“职业教育质量低下”的舆论环境中,而且使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也使得职业教育吸引力低,不利于职业教育公平地发展。构建工士学位制度既能够为技能创新型人才提供基本的权益保障,也有助于规范教育行为,有效预防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学历歧视”现象,体现教育结果公平的理念。

四、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路径

(一)制定保障工士学位合法的政策法规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变迁的触发机制分为诱致性和强制性,前者是指利益相关者为了改变自身受到的不均衡待遇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介入引发的制度变迁。[8]2014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实施了以“三证四合格”为标准的工士学位试点。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指明,当前中国实施的三级学位制度分别是学士、硕士和博士。所以法律意义上,工士学位的授予是该职业院校的自发,并不受法律保护。[9]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政府管控为主,院校的自主性发展和内在约束机制尚不成熟,工士学位制度的创新推广尚需要政府的推动,工士学位需要得到法律的保障。只有将工士学位纳入学位体系,才能够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发出筛选信号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权威性。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尚需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将工士学位作为改革高等教育体系的切入点,营造一个合理、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学位制度创新。

(二)形成院校自主的工士学位授予标准

构建工士学位制度仅靠政府推动无法实现其有效实施,尚需高职院校自主管理。任何外部制度的推广都必须以内在制度作为基础,只有综合协调内部制度建设与外部制度建设,才能将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从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意志。[10]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导致高校在学术自治和自律上存在缺陷,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在政府以外力作用的同时,必须从职业院校内部进行同步改革。各类院校必须完善自身管理制度,研究适合本校、本专业领域特色的工士学位授予标准。标准的制定需要具备规范性与严谨性。工士学位之所以能够成为筛选依据,源于雇主对学位授予标准的认可程度。可以通过工士所蕴含的人文与技术技能之美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11]。因此,工士学位授予标准直接影响到其传递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工士学位能否实现与其他教育层次的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质量水平,而授予标准直接影响到获得该学位学生的知识技能。工士学位的特殊地位与功能,决定了其授予标准必须遵循知识性与职业性的统一。职业院校在制定授予标准时,必须将不同专业的职业背景考虑进去,将授予学位的条件与职业技术资格相对应。

(三)形成基于市场动态调控的工士学位制度

工士学位具有显著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其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紧密关联。工士学位制度需要排除技能创新型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使教育信号的传递愈加清晰化。政府需要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准入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的对接机制,提高工士学位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认可度,消除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偏见与歧视。职业教育需要形成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使得人力资源需求与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及时地进行对接。职业教育结构与资源配置方案,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职业院校需要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信号内容,搭建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在与企业协作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工士学位制度的良性运作。

(四)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工士学位评估制度

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实质上是调整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受教育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需要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信号中包含的知识技能水平;推动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接轨,设置多样化、专业化的学位授予标准,提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帮助雇主减少接收教育信号的成本,提高获得所需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率;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监督机制,形成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的评价体系。任意两者之间的交流不畅,都有可能使教育筛选信号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制度构建出现缺陷。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需要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各利益相关者代表着各自领域的专业意见和现实诉求,对工士学位制度的良性运作具有重要影响。工士学位的评估,各利益相关者应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防止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参考文献:

[1]李梦卿,安培,王克杰.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理论循证与实践形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50-58.

[2][4]洪柳.教育与经济:从人力资本理论到筛选假设理论[J].教育评论,2012(6):144-146.

[3][6]贺尊.教育信号的经济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18.

[5]申国昌,程功群.高等职业教育“工士”学位的内涵、价值及其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59-63.

[7]余华义.从筛选理论的观点看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6(3):88-91.

[8]马延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4:140.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列维―布留尔;互渗律;符号;第二信号系统;逻各斯;创新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不论图像、文字还是数字,所有这些符号的产生与运用,天然印刻着原始互渗律的思维烙印。现代科学虽然建立在数字符号基础之上,但符号、逻辑在被创造之初就被逻各斯信仰赋予了非理性甚至超理性的意蕴。创新本是理性与感性思维整体的升华,建立前理性符号互渗思维与现代科学符号的沟通桥梁,有助于原创性科学的真正突破。

一、原始民族的符号互渗律思维

在现代人看来,人、动物、城市的名字纯粹只具有标签的意义,现代索绪尔语言学认为,符号命名的最大特点就是任意性,只要你愿意,把“鹿”叫做“马”,并不会对真实的鹿产生什么神秘影响。但从原始人看来,名字的标记作用是次要的,个人或物品的名称表现了名字与其图腾集团、祖先、守护神及所参加的秘密团体之间的神秘关联,人们使用名字时充满了崇拜与敬畏的情感,“指鹿为马”的行为是绝对禁止的。这是因为,原始人没有分化出独立的个体意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同婴儿与母亲,对于自然与社会关系有着强烈的精神依赖。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其名著《原始思维》中,把原始人的思维总结为一种以集体表象为形式、以互渗为规律的前逻辑式神秘思维,这种思维相信人与外界事物之间有着部分或整体的等同,二者可通过神秘的方式,特别是命名语言、创造符号彼此参与、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符号互渗认识过程,是建立在互渗律基础之上的符号互渗律思维。

(一)原始互渗思维对于名字符号的渗透

原始民族的思维,本质上具有神秘性质,没有非此即彼的形式逻辑特性,最主要表现是矛盾律的缺失。列维-布留尔写道:“在灵魂和灵还没有人格化的时候,集体的每个成员的个人意识仍然是与集体意识紧密联系着的。它不是与这个集体意识明确分开,而是完全与它结合,甚至不和它矛盾。”[1]

列维-布留尔将这种思维定律称为:“互渗律”。意思是说,原始意识不关心事物中的客观特征和属性,只关心其中的神秘力量,土著人在没有客观联系的人和物之间建立神秘关系,这些人和物作为集体表象的一部分,缺乏必要的界限而“互渗”在一起,是世界运行的真正动因。

互渗律思维使原始人既无主体与客体的区别,又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差异,因此人类自己创造的符号,比如图像、语言、文字、数字也不可避免的与情感、客体认知、现实行为混杂在一起,丧失了部分理。

比如,一个图像或字符,常常引起原始人异乎寻常的惊恐,列维转述恩聂平神父的叙述:“我有一只放在三脚架上的狮子形的小壶,……野蛮人要是不用什么东西把手包起来,就不敢用手去碰它。我们想把它送给几位首领,但他们拒绝接受和使用它,因为他们相信好象壶里隐藏着一个能够把他们弄死的恶灵。”[1]对于原始人来说,狮子这种猛兽的图像符号与真实的狮子一样,是有生命的,也能赐福或降祸,同样,对名字的使用也透露出原始人将符号神秘化的思维特点,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当中。

(二)名字符号与人格、家族的互渗

原始人把自己的名字看成是神圣的东西。列维记录道:“印第安人把自己的名字不是看成简单的标签,而是看成自己这个人的单独的一部分,看成某种类似自己的眼睛或牙齿的东西。他相信,由于恶意地使用他的名字,他就一定会受苦,如同由于身上的什么部分受了伤一样会受苦。这个信仰在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之间的各种各样部族那里都能见到。” [1]134

此外,精神分析学派宗师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也大量的记录了各大洲土著部落有关名字的忌讳。比如,澳大利亚土著人中,一位男人在成年仪式上被赋予的新命名必须严加保密。在丧期,人们被禁止呼叫死者的姓名……类似风俗在世界各地的土著民族都存在。原始人将名字视为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到了现代,我们仍然将名字视为人格甚至生命中的一部分加以维护,从而在法律中产生了名誉权和姓名权的说法。

命名最重要的功能,是保证名字的所有者和冠名的家族产生永恒的联系。列维说:“名字意味着一种亲族关系,因而意味着一种庇护关系;恩惠和襄助取决于名字的来源,看这名字是不是来源于氏族或者在睡梦中道出了这名字的幻象。因而名字表明个人的亲族关系;它可说是把它的等级、它的社会地位固定下来。”在英属哥伦比亚,“除浑名外,名字从来不是象在我们这里那样作为区别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简单称呼而使用的。在称呼名字的所有者时也不用这些名字。” [1]

名字表现了亲族关系的神秘性和历史性,它们主要被用于仪式上。古代人在进入一生的新时期时,例如行成年礼,个人会获得一个新的名字,当他被接受参加一个秘密团体时,也获得一个新名字。加拿大西北的夸桂提尔部族,“每个氏族拥有一定的有限量的名字,氏族中的每个成员一次只有一个名字。这些名字的拥有者组成了部族的贵族阶级。

正因为如此,孔子特别重视贵族统治的“名正言顺”,把稳定的家族政治秩序建立在“必也正名乎”的基础上。因此,如果新生婴儿是贵族的继承人,命名必须有隆重的仪式和规矩。

二、逻各斯信仰与古希腊语词

对于刚刚脱离蒙昧时代的古希腊文明,前逻辑思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原始人对于语言文字符号的神秘化崇拜。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古希腊为何将语言、语法作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认识框架,而这种语法本体化倾向,又如何形成逻各斯信仰,最终创造了逻辑思维。

(一)逻各斯信仰通达语词神圣性

符号是思维逻辑的标示工具,文字、图形、数字、音符、交通标志等等记录人类思想的可见标记都可叫符号。不论是文字还是数字,符号的功能就是表达思想,为了使表达更加清晰,符号必须依据逻辑法则有序组织起来,展示出严谨的推理结论。所以,按照所起作用的主次,逻辑与符号之间先后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逻辑――符号――语言。

逻辑源自古希腊语逻各斯 (logos),逻各斯的最初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原始互渗律造就的语词神圣性进一步发展为理性、规律的体系,最终赋予了逻各斯“道”的终极含义,即所谓逻各斯信仰。如前所述,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在那个所有人深信万物皆有灵魂的纯真年代,许多文化都相信词语、命名具有“通灵感应”的神秘力量。《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说,仓颉造字时电闪雷鸣鬼哭神泣。为什么鬼要哭泣呢?一种解释是,《淮南子》是宣扬道家思想的著作,老子宣扬的是无为思想,相信“智慧出、有大伪”,认为人只要不学习不思考,就永保纯真,德与天齐。仓颉造字,虽然提高了人类的智慧,但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这样解释文字的创生当然过于悲观,但在古人看来,语言是神赋予人的特殊才能,运用文字及文字本身,确实具有通鬼神的神秘效应。

(二)古希腊语言的逻各斯化

与前逻辑时代的迷狂信仰不同,逻各斯可以引申为“用语言符号进行推理”的意思,最早的表现形式是语法。任何符号,不论是数字还是文字语言,都必须根据逻辑法则展开推演。语法是逻辑的前身,按照语法规范来进行语言表达,是从希腊人开始的。他们之所以急于规范语言,起因于古希腊独特的城邦民主制。

民主就是众人做主,为了一个公共事务的决策,辩论必不可少。那是人类文明的少年期,公民大会辩论时,逻辑混乱、偷换概念、强词夺理、胡搅蛮缠大行其道,很难形成理智的决断,于是最爱说话的希腊人,开始了语言的规范。

为了“在私事中如何能把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在公事中如何能在言语和行动上对城邦产生最大影响”,[2]智者普罗泰戈拉第一次为希腊人制定了语法、修辞和雄辩术的规则。时态表达精确为现在时、不定过去时、完成时和将来时,句子划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名词分为阴性、中性和阳性。最后,普罗泰戈拉制作了对照可查的名词变格表,甚至专门开发了套用公式,希腊文表达终于清晰起来,并为所有欧洲语言提供了语法范本。

再进一步,印欧语系本是拼音文字,希腊文的26个字母可以用26个数字指代,语言的数字化便有了条件。希腊语法为千年之后的西方科学划定了思考框架,哲学与科学的思维模式,追根溯源皆难逃逻各斯的如来掌心。

三、符号互渗思维成就逻各斯信仰

列维―布留尔的研究显示,原始人的互渗思维,不但包括与第一自然中的现实自然物产生互渗联系,还大量的与第二自然的符号系统产生互渗联系,这一现象可以从心理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造的“第二信号系统”概念中得到解释,同时也说明了理性符号与非理性信仰之间错综的互渗联系。

(一)逻各斯信仰的认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哲学把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统称为自然客体。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包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和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形成的人化自然物。其中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经过改造的自然则是“第二自然”,经过改造的自然不仅是指被劳动改变了的自然景象,也包括经过人类理性编码,重新命名的符号自然。最早懂得创造文字的民族,率先挤进了文明社会的窄门。文字预示人类可以脱离混沌的大自然母体,自创出一个符号自然、清晰世界,也就是所谓“第二自然”。

人类发明文字,有了第二自然,会延续古老的自然崇拜传统,心理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产生第二信号系统。心理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将符号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就是接受信息刺激,信号刺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第一信号系统,指声、光、电等现实真实的刺激,对应于第一自然;另一类是第二信号系统,指由抽象符号引起的大脑皮质的条件反射,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刺激,当然也包括图形、数字等其他符号,对应于第二自然。从根本上说,人化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比如“谈虎色变”,人并没有看到真正的老虎,但是一个“虎”字使人脑联想到具体的虎,引起恐惧的心理反应。正如前面所述,原始人看到狮子的图像都不敢触摸。

发明文字,使得人类用思维和头脑再创自我和自然,第二自然象第一自然一样,不断对人的神经感知系统发出刺激信号,形成第二信号系统,并发展出独特的精神信仰方式。在希腊,由第二信号系统激发的信仰就是逻各斯。

(二)古希腊逻各斯信仰的互渗律倾向

对于情感丰富、易受暗示的古代先民,抽象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和具体的第一信号系统刺激一样强烈。原始人对第一自然的崇拜情感,会迁移到第二自然,所以他们对文字的使用和事物的命名格外慎重,文字和名字不只是思维的抽象,还会影响到被命名的物质实体。

第一个意识到语法神圣性的希腊人是爱利亚学派哲学家巴门尼德,他最早注意到,经过前逻辑时代漫长的摸索,印欧语系逐渐形成了一种基本的语句结构,即系词结构:一个语句通常是有系词连接主词和宾词而形成,比如“天是蓝的”、“花是红的”、“桌子是方的”,所有的系词都为“是”,即“be”,而“be”的原意就是“存在”的意思。在希腊人看来,语言命名的东西与被命名的东西是一回事,语言就是存在,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再创自然的过程。系词“be”不但连接了主词宾词,完成了语言表达,还是连接神灵世界的纽带,因而具有神秘的“第一性”,或神性。

同样,作为真正的古代人,普罗泰戈拉并不以职业语言学家自居,而要借助言语寻求超越于日常生活的神性:逻各斯(logos)。普罗泰戈拉自认发现了神为世界制定的规范秩序,陶醉于自己的语言规范,要求跟他学习的学生,不能仅仅学习辩论的技巧,而要把灵魂交付出来,为了信仰不惧社会嘲笑,敢于坚持逻各斯之路。不只希腊,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许多文化都秉持此类观点。非洲土著捕猎时,不会说出猎物的名字,怕灵魂的召唤引起猎物的警觉。当他们不慎打死一只飞鹰,为避免被猛禽的亡灵追踪报复,会大声说:“我打死了一只小小鸟!”,企图骗过飞鹰的冤魂。总之,古人相信,语言称谓如此神圣,当你为一个事物命名,其实就已经掌控了这个事物,这一事物的灵魂将向你敞开。

“逻各斯”(logos)作为希腊智者的一种信仰,翻译为汉语就是“天道”,是个典型的互渗律概念,只不过老子的“道”不可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希腊人偏要说,途径就是通过语法“悟道”。他们坚信,言说、文字、语法、理性分析是窥见天道更好的方法,逻辑学乃至后来的数字理性都源起于希腊人对语言文字的互渗性神圣认同。

结语

列维-布留尔虽然详细区分了人类思维的逻辑与原逻辑,同时认为,原始互渗律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从未消失。他写道:“即使在我们这样的民族中间,受互渗律支配的表象和表象的关联也远没有消失。它们或多或少独立地存在着,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损害,但并没有被根除,而是与那些服从于逻辑定律的表象并行不悖的。……我们的智力活动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在它里面,前逻辑的和神秘的因素与逻辑的因素共存。” [1]人类的文化发展总是传承先人的思考,不论这种思考现在看起来多么荒谬,都无法割裂它与后世的联系。本质上,现代科学所依赖的各类符号及逻辑体系,绝对不是被动枯燥的思维工具,追根溯源,它与想象、灵魂等前理性认知互渗,充满着灵动的生命力,沟通理性与前理性的内在联系,才是创新认知之本。

参考文献:

[1](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5.

[2]邓晓芒.西方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赵立玮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邓晓芒.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徐珂.解构论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及其策略[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6).

[6]闵家胤.原始思维及其文化遗存[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4(4).

[7]于丹丹.由神话思维研究看原始思维研究的新思路――评恩斯特・卡西尔的《神话思维》[J].文教资料,2008(10).

[8]罗红昌.图像与逻各斯――汉字书写对汉语及汉文诗的影响[J].当代文坛,2010(3).

[9]安希孟.西方哲学中的逻各斯中心论传统[J].社会科学家,2013(12).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 教学实践 教学探索

引言

随着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领域广泛的应用信号处理,其对信号处理要求也逐渐提高,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模拟信号处理存在诸多的问题,故现在开始采用数字的方法对信号进行处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也成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中的重要部分,且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的诸多问题:首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系统分析为主的,重视对原理与方法的讲解,忽略了信号分析的重要性,这满足不了现代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其次,忽视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强调理论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造成了其教学内容与应用的脱节,最后,由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本身的繁杂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全面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专业知识。

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2.1 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考核方式,是当前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考核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检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评价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也不例外。在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科学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的程度的个体差异、显性指标及隐性指标等进行评价。或按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别人的合作程度及学习的努力程度进行学生间的互评,促进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有效地开展。考核的评价方式应全面衡量学生自身的综合学习情况,重视学生的努力程度等个体差异情况。评价还用重视学生的参与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收获及经验。

2.2 学生动脑动手,创新思维的锻炼

现代的教育理念逐步由注重学生的认知到注重学生的成长发展与变化,即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的转变。一些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开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专业课程训练,能够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领域的各种趋势,使本科生形成初步的科学研究态度和认识。

2.3 进行双向互动式研究型学习

双向互动式研究型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的学习,积极的参与到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自主发现式学习中,通过自身掌握的相关知识,将学习的知识通过学生演讲、讨论和教师总结补充的方式,在学习课程内容之余,鼓励学生做超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内容的创新应用设计,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信号处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2.4 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教育的需求,可适当的将封闭式教学转化为开放式教学,改变教师包办一切的教育形式,用主动式的管教方法,为数字信号处理提供更多的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

2.5 提高数字信号处理教师的综合素养

随着现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促进数字信号处理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数字信号处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较高的水平。数字信号处理教师应不断的进行继续教育,使知识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等。数字信号处理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随着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教学论针对高校课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的展开,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能够适应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 考 文 献

[1] 陈鸽,周小龙,许立群.《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02):93-95.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6

内容摘要:

微信在大学校园中已经基本普及,高校各个学院、社团目前或开通了各自的微信公共平台,或建立群聊。使用微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对传统的校园宣传工作不仅仅是冲击,更是一种机遇。通过讨论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三种不同的应用方式,进而分析了使用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微信;校园文化建设

微信这一软件是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用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微信通过传递语音短消息、图片文字以及视频快速、便捷及消耗流量较少的优势迅速被人们所熟悉并成为了我国主流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而由于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新鲜事物快速的群体,在大学校园中微信基本已经普及,高校各个学院、社团目前或开通了各自的微信公共平台,或建立群聊。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新载体,这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不仅仅是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对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一.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方式

一般而言,微信在高校各个学院、社团目或其他组织的文化建设中多以微信群聊、微信服务号和微信订阅号的形式存在。微信群聊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形式,相较于其他两种方式其群内成员之间的互动程度较高,不存在管理员和订阅人员的限制,成员和成员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但群聊往往受制于成员人数的限制,在校园文化的传播中传播速度较慢、传播范围较小。而且,也正是由于群聊中的限制较少,使得群聊信息随意性过高。进而使得群聊中包含有各种过多的信息,容易造成真正的文化宣传信息被覆盖,不利于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多通过定时更新推送校园新闻、信息、通知等方式进行文化建设工作。与微信群聊相比,微信服务号和微信订阅号的受众明显较多,使得在进行文化宣传时范围更广。而且,由于高校学生只能接收服务号和订阅号的信息,使得信息的传递可以有序的开展,文化宣传信息也不会被其他信息所覆盖。但是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在进行文化宣传工作时一天只能向受众推送一条消息,这造成了管理员需要在多个不同的文化宣传信息中进行筛选。虽然这样会提高推送信息的质量,但也影响了信息推送的数量。不论是微信群聊还是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其推送的信息形式多以校园新闻、宣传教育政策、塑造校园形象为主。其中,推送信息最多的形式为校园新闻,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由于微信的实时性较强,使得其可以将校园中最为新鲜的咨询推送到高校师生手中,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并参加校园活动。而且,通过推送校园中发生的奇闻趣事可以于高校师生分享乐趣进而增强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增强凝聚力。由于我国各高校均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教育事业的,因此使用微信宣传教育政策能够使高校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的教育政策,而使得高校教师可以时时端正自身教学理念和思想,也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微信还可以通过推送高校最新的学术成果、校园美景的手段对外建立校园公共的新方式,对内则可以通过记录高校发展进程、展示未来发展目标和前景促进高校师生共同努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二.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微信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建设手段,其工作的开展是在探索中前行的。虽然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增加互动沟通、创新理念、注重舆论导向作用。首先,微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使用对传统的由高校宣传部门进行单向宣传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将单向宣传转变为高校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由于对于微信推送的信息,学生可以即时进行评论和转发,高校文化建设部门则要有效利用这一功能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以不局限于线上的沟通,而采取线上线下制进行沟通。其次,高校宣传部门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意创新理念,在推送信息时注意文字的趣味性和时代特点。由于高校师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接收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因此在进行宣传时需要打破以往站在讲台上训话式的方式,而采用一种广大师生所新闻乐见的方式以在师生中产生共鸣,使得师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添加高校的微信公共账号,进而利用好微信这一新的宣传平台。例如,在进行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时,推送的信息要保持严肃性以及权威性。但是在进行校园活动及新闻的报道时,则需要采用一种轻松的语气以增强推送信息的趣味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特点。最后,在使用微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意舆论导向,注重正能量的传播以激发高校师生团结向上共建校园的良好氛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师生在获取信息时已经不单纯依靠报纸、新闻等官方渠道。互联网上各大论坛、贴吧上的信息也会对高校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些信息为了博取点击率大多为不切实际的、具有虚假夸大色彩的。因此,高校利用微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就要把握好宣传力度,增强高校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在信息传播中的权威性,强化对网络上主流信息的引导作用,,确保高校的和谐、积极的舆论环境,进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王瑛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教育信号;社会分层;高等教育

说到社会分层,一般根据韦伯确定的财富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望社会地位这三个关键维度来划分社会阶层。目前的社会分层研究大都与职业相关,主要因为人们的收人与声望水平在现代社会中都受职业的影响。

一、从人力资本理论到信号筛选理论

在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前,公认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是劳动力、土地、资本,按照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规则,将会出现马太效应。直到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生产性研究,使没有资本和土地的人们看到了脱离贫困的希望。首先使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哈佛大学的沃尔什(Walsh,1935),然后由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1963)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他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在于“人们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来提高其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而学校教育则是对人力资本最大的投资”。

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推动下,很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参照人力资本投资的模式规划国家的教育事业,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带领下先后跨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但令人遗憾的是,该理论的实践并未像人们预想的那样提高社会生产率或是实现不同教育水平人群收入的均等和降低失业率。相反,随着美国高膨胀、高失业、低增长的“滞胀”现象,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别日益扩大的问题的出现,风靡一时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遇到了严峻挑战,并招致了很多的批评。由此,在理论需求的拉力下,教育与市场信号筛选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

二、教育与社会分层

(一)功能论:社会地位生产机制

功能主义的理论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越来越趋向开放和平等,教育作为超越父母社会地位的最重要的社会机制,通过绩效原则为每一个人提供实现社会流动的平等机会。学生通过在教育中所获的成就,而不是按照社会出身,取得相应地地位。这种“选贤任能”制度不仅使较低阶层的学生获得了向上社会流动的阶梯,同时使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等资格进入适合自己的职业社会角色中。

在经典的功能论者看来,教育主要功能表现在促进社会化,社会控制,筛选和分配,对外来人员的同化,社会革新和变迁等方面。学校教育本身是一部平化机器,它提供了“公平竞争”的阶梯,不管社会背景如何,人人都可以凭自的才智和努力,在这个阶梯上往上爬,接受教育越多,今后的经济成就和社会位就越高。帕森斯认为,教育具有选拔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基于学习成绩和能力类型来进行的,其结果是使人们产生分化。

(二)冲突论:社会地位复制机制

与功能论观点相对立,他们的核心论点认为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再生产现有的社会地位。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学者主要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手来分析教育再生产社会结构的机制。鲍尔斯和金迪斯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工作所需的技术和知识的同时,将经济不平等合法化,在等级制的社会中,教育基本上通过学校与阶级结构之间的相应造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现”,即相应原则(corresPondeneeprinciPle)。作为韦伯主义的传承者兰德尔・ 柯林斯的文化冲突理论强调,教育是通过文凭而作用于社会分层,而文凭在现代社会具有文化通货的特征,是为了物质世界职位进行斗争的资源,文凭持有者可以借助文凭企求具有垄断社会及经济优势的地位。布尔迪厄再生产理论中教育复制社会结构的中介是文化,而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并非平均分布。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学的任务就是 “揭示构成社会空间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人群的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①。

三、教育信号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在我国信号筛选理论已经悄然兴起,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招聘单位只有通过一些信号来判断一个求职者是否有能力。这些信号就如学位证书、所学专业、四六级考试单、各种资格证书、是否是重点大学、是否留过学以及父母职业地位等这些确定的信息,这就会使受教育者花血本创造更多的信号,以体现自己的“能力”。首先,要创造“信号”,除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更多的经济以及信息的支持,从而加重了家庭负担。在校大学生除了要支付昂贵的大学学费以顺利完成学业,还要努力报考各种资格证书。然而报考资格证书需要报名费,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还需要参加相应的培训费。这就使得有经济实力和掌握更多的信息者创造“教育信号”变得更容易,从而使他们的地位通过教育和就业这两个环节得到了合理的传承。其次,由于计划生育,城镇的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得经济资源的使用相对集中,使得在城镇的孩子更具有优势。从财产继承角度来看,目前已经打破了中国“富不过三代”的格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财产继承方面不实行长子继承制,财产在继承时在子女间的平均分配使得财力分散,但如今独身子女的“盛行”,使得家族财力得以集中继承。最后,慢慢地,父母职业地位也开始成为子女教育良好与否的参考信号。并且在收入较高的行业,父母为使得子女能继承自己的地位,也会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为子女创造条件,使得子女能够顺利进入他们所期待的行业。

总之,教育信号的盛行,弱化了高等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使得低能力者通过临摹各种教育信号挤占了高能力者的利益,从而使得占有优势地位人群的地位传承得以顺利实现,而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则很难进入高收入阶层,最终通过高等教育依然难以缩小贫富差距,甚至通过高等教育的分化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P.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李文利.高等教育至于学生发展:能力提升还是能力筛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

[3]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小波分析;GPS;VB;MATLAB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wavelet analysis on GPS signal pretreatment, eliminate or weaken the multipath effect and observation noise, further improve GPS location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This paper developed a based on VB/MATLAB GPS data pretreatment program, on GPS observation signal wavelet analysis, make analysis more intuitive convenient.

Keywords: wavelet analysis; GPS; VB; MATLAB

中图分类号:P22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GPS定位技术在应用基础研究、新应用领域的开拓、接收机技术、数据处理理论等方面迅速发展。GPS定位技术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了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目前GPS技术在大范围测量控制网、城市控制网、测图控制网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观测条件的复杂多样性,GPS接收信号受到多种误差的影响, 其中一些误差为系统误差,如电离层和对流层折射、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等,可以通过模型改正或作业模式等方法加以削弱或消除,另外一些误差为随机误差,如多路径效应、接收机随机噪声和测区周围电磁波的干扰等,无法通过模型化的方法加以削弱或消除,这些误差过大必将严重影响GPS观测成果的精度,使测量成果难以达到预估及规定的精度要求[1]。

小波分析是一种窗口大小固定但其形状、时间窗和频率窗都可改变的时域局部化分析。因此,可通过小波变换对GPS信号进行分解,更深层次认识GPS信号特征,消除信号中的噪声,进而提高GPS定位的精度[2]。根据小波分析理论,针对GPS数据预处理问题,本文开发基于小波分析的GPS数据预处理程序,程序集成VB良好的用户界面和Matlab7.0强大的小波函数数值计算及图形显示等功能,是一个对RENIX格式的GPS观测数据进行“净化”的软件系统,可对复杂观测条件下的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2基于小波的GPS数据预处理方法

2.1小波去噪原理

小波变换作为一种新的信号处理工具,近年来在信号去噪领域的应用日渐增多,由于小波分析的良好时频局部性,通过小波变换可对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进行分解,为信号滤波、信噪分离和去噪提供了有效途径[3]。

设有如下观测信号

式中,为原始信号,为噪声信号。去噪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可能地将有用信号和噪声信号分离,保留真实的信号,去除噪声信号,以达到去噪的目的。直接从观测信号中提取和处理有用信号是很困难的,必须借助于其它变换方法。将噪声看成是一个普通的信号,如果它是一个平稳、零均值的白噪声,则其小波分解系数是不相关的,高频系数的幅值随着分解层数的增加而快速地衰减,高频系数的方差也很快的衰减。如果它是一个高斯噪声,则它的小波分解系数是独立的,也是高斯分布。当对噪声进行小波分解时,同样会产生高频系数,所以含噪声信号的小波变换等于信号的小波变换与噪声的小波变换之和。根据噪声和信号的不同小波变换特性,就可以对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基于这一变换特点,小波去噪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对含噪声信号进行多尺度小波变换,然后在尺度下尽可能提取信号的小波系数而去除属于噪声的小波系数,最后用逆小波变换重构信号,从而达到去噪的目的。这一过程的关键是用什么准则来去除属于噪声的小波系数,增强属于信号的部分[4]。

2.2含噪GPS信号的降噪处理

在GPS原始相位观测值中,如果从纯频率的角度看,观测数据序列中的有用信号和各种观测噪声都有不同的频率范围,它们的时频特性通常是不一样的。有用信号时频域上是局部化的,表现为低频特性或平稳的信号,而观测噪声和多路径效应在时频空间中的分布是全局性的,在频域上表现为高频信号。由于小波分析良好的时频局部性,通过小波变换对GPS信号的不同频率进行分解,为信号滤波和信噪分离提供了有效方法。基于小波分析的GPS数据预处理的基本思想是:以RINEX原始观测数据为输入文件,经过不同方法、不同策略处理,最终还原为RINEX格式的观测文件。根据小波分析处理信号的方式不同,本文研究了基于小波分析的GPS数据预处理的两种模式,即基于原始观测信号和基于双差观测信号的预处理模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最终得到的数据却还原为原始观测数据的形式。

(1)基于原始观测值预处理

直接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小波分析是比较简单的预处理方法,它直接对每颗卫星的载波观测值进行小波分析,然后把经过处理后的观测值还原为RINEX格式的观测文件。前面已述,GPS接收机观测过程中除了接收真实的信号外,同时还受到卫星钟差、大气折射、接收机钟差、多路径效应等因素影响,因此接收到的信号是一个含有噪声的混频信号,从受到多种误差影响的观测值中提取有用的观测信号是有一定困难的。

基于原始观测值预处理方法的流程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处理方法主要由载波信号提取、小波分解、小波去噪、新文件合成几个步骤,可以不断地调整小波分析策略进行小波分析与去噪。在整个过程中对处理后的载波信号生成新的RINEX格式观测文件。

(2)基于双差观测值预处理

采用载波相位双差观测值来解算基线,除了消除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还减弱了空间相关性强的大气折射误差。但由于多路径效应等非模型化误差的影响,这些不能通过差分方法消除,也不能被观测模型吸收的误差在信号中将表现为高频信号,采用小波去噪方法将这些误差消除,得到“净化”的GPS观测数据,达到提高基线解算精度的目的。

基于双差观测信号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式与基于原始观测值信号的预处理模式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小波分析的是双差观测值信号,因此在小波分析前需先形成双差观测值,在小波分析和去噪之后并不能直接合成新的RINEX格式观测文件,需要根据双差观测值信号小波分析前后的偏差来改正双差观测值对应的原始观测文件,最后再合成新的RINEX格式观测文件。通过对双差观测值进行小波分析和去噪达到消除或削弱原始观测值中的非模型化误差。

图1 原始观测值处理模式流程图图2 双差观测值处理模式流程图

3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目前,利用VB与Matlab相互连接的常用方法有:借助ActiveX部件、借助DDE技术、借助编译M文件、引入MatrixVB等[5]。根据本程序的特点,利用ActiveX技术实现在VB中调用Matlab。ActiveX技术是以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和体系结构的总称,它是Microsoft提供的一种用于模块集成的新协议,它允许应用程序或组件控制另一个应用程序或组件的运行。ActiveX部件是一些遵循ActiveX规范编写的可执行代码。在程序中加入ActiveX部件后,它将成为开发和运行环境的一部分,并为应用程序提供新的功能。ActiveX部件特有的方法和属性大大地增强了程序设计的能力和灵活性,自动化是大多数ActiveX技术的基础,它可使解释性的宏语言能够在不了解应用程序实现细节的情况下控制自动化对象。

3.1程序设计中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

利用ActiveX进行VB与Matlab的交互通信时,所采用的Matlab语句是直接使用Matlab提供的小波函数和图形库命令,具有较高自动化程度和效率、数据交换能力强等优点,但也存在与Matlab 共享工作空间的变量较为麻烦、对Matlab系统的控制相对复杂、无法充分利用Matlab强大的矩阵运算和图形显示等功能的缺点[6]。

(1)通过创建m文件可以缩短程序的开发时间,充分利用Matlab自身语法结构和数值计算的优势,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在Matlab环境下,Matlab自身的许多命令都是以M文件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可以创建系统功能所需要的M文件,VB就可以利用Execute方法调用Matlab执行该M文件,从而发挥Matlab自身语法结构优势。

(2)利用Matlab 作为ActiveX 部件时,VB应用程序将自行启动Matlab 的ActiveX自动化服务程序,并且在程序完成用户指定的任务后将自行关闭ActiveX自动化服务程序。但是,如果待完成的任务复杂时,VB应用程序需要反复启动ActiveX部件,这样不但降低了系统处理效率,而且不能达到实时处理的目的,若能事先加载Matlab.exe进程和Matlabserver.exe进程,则驻留内存的进程可随时响应VB应用程序的服务请求,当所有服务请求响应完毕再卸载服务进程。另外,Matlab系统集成环境窗口的出现容易干扰用户的操作,可以添加相应的程序隐藏它,使Matlab更象后台服务程序。

(3)为了在VB应用程序中获取Matlab中所生成的图像,并将图像显示在界面上,可以使用先将Matlab生成的图像以图片格式存入剪贴板或文件中,然后再将图像从剪贴板或文件中读出。利用Matlab作为ActiveX自动化服务器时,通常会产生一些多余的Matlab本身生成窗口(如显示图像的窗口),若不需要这些窗口,采用相应的命令即可将其自动关闭。

(4)当有多个VB应用程序同时使用Matlab作为ActiveX自动化服务器时,存在VB应用程序与Matlab共享工作空间变量的问题,采用PutFullMatrixh和GetFullMatrix方法则可以有效地解决。

3.2程序功能的实现

直接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小波分析是比较简单的预处理方法,它直接对每颗卫星的载波观测值进行小波分析,然后把经过处理后的观测值还原为RINEX格式的观测文件。

运行主程序,然后打开RINEX格式的观测文件,提取并分离观测文件中不同类型的观测数据。如图3,在程序窗体左上部分可以选择小波函数和分解尺度;在左下部分中可以选定的卫星号是GPS观测文件中所观测到的卫星的PRN号码;窗体右边的窗口显示原始载波信号和小波分解的高频系数,选择不同的卫星号码,窗口显示不同的卫星信号分解后的图形,可以反复试验选择小波函数和分解尺度,从而查看和比较其小波分解后的效果。选定窗体左上部分的阈值策略进行小波去噪后,窗口显示信号去噪前后的图形,选择不同的卫星号码,窗口显示不同的卫星信号去噪前后的图形,同时输出该信号的信噪比,比较不同阈值策略下的去噪效果。最后将去噪后的数据与其它类型的数据合成新的RINEX格式观测文件。

图3 原始载波信号小波分解与去噪

打开第二个观测文件,进入双差观测信号小波分解与去噪的界面,它与原始观测信号分解与去噪界面类似,对双差观测信号进行小波分析与去噪。对双差信号分解和去噪后,通过双差信号去噪前后的偏差来改正两个站的原始载波观测值,再与其它类型观测数据合成两个新的RINEX观测文件。

4结论

(1)在GPS相位观测数据序列中的有用信号和噪声的时频特性通常是不一样的,通过小波分析技术,可有效的分离有用信号和噪声,对信号重构后,可以有效地消除或削弱许多观测噪声的影响,提高在恶劣条件下GPS观测成果的精度及可靠性。

(2)利用ActiveX技术,在VB应用程序中调用Matlab,利用VB良好的界面和Matlab强大的小波分析函数、数值计算和图形显示功能,实现基于小波分析的GPS数据预处理软件,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1]黄丁发,熊永良,袁林果.全球定位系统—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2006

[2]熊永良,黄丁发,张献州.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GPS基线求解算法[J].测绘学院学报 2000

[3]葛哲学,沙威.小波分析理论与MATLABR2007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 孙延奎.小波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朱宝训,金松河,李亚岗.在VB中调用MATLAB的方法及其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平顶山师专学院,2004,10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电力线载波通信;自动增益控制;自动电平控制;直流伺服环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69-02

“电力载波通信原理”是讲授电力系统利用电力线传输语音和数据的基本理论及实现方法的课程,[1]是电力通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该课程在介绍通信原理的基础上讲述了电力通信相关知识,如电力线载波通信原理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交叉渗透,该课程内容有了较大充实。为了在有限的学时中引导学生尽快入门,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笔者引入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本文以幅度反馈理论的应用为例介绍了现代反馈控制理论在电力载波通信中的应用。

一、幅度反馈理论在电力线载波通信中的应用

在载波通信原理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稳定电力线载波信号幅度的理论和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线载波信号稳幅的基本原理(主要是自动增益控制原理)、幅度反馈稳定性分析和工程实现方法。课程中介绍了较多的基本原理,但对反馈稳定性分析和工程应用的介绍较少。学生在实现与此相关的课题时(如“简易电力线载波机设计”课程设计),一般采用教科书上介绍的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但载波信号的幅度不是特别稳定,而且不能准确地设置和控制载波功率的大小。[2]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利用现代反馈控制理论改进实验电路:将自动增益控制电路改进为自动电平控制(ALC)电路,在单片机的控制下成功地实现载波功率的设置;为了解决ALC电路中运算放大器的失调电压、失调电流、温度漂移等因素对载波功率稳定性的影响,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在ALC电路中采用锁相环中广泛应用的有源比例积分放大器代替一般AGC电路中的固定增益放大器。理论和实践证明,改进后的电路不仅带来了更好地稳定载波幅度的效果,而且能够实现载波幅度的精确控制和显示。

二、改进前的电路――AGC电路

1.AGC电路简介

传统电力线载波机中的AGC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AGC电路中的反馈网络由检波器、低通滤波器和直流放大器组成。检波器检测出载波输出信号振幅(有效值电平或峰值电平),经低通滤波器滤去不需要的高频分量,然后进行适当放大后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反馈网络设计的原则是:当载波输出信号幅度增大,检波器检测出的信号也随之增大,直流放大器产生一个较小的电压,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趋于减小;反之当载波输出信号幅度减小,检波器检测出的信号也随之减小,直流放大器产生一个较大的电压,使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趋于增大。[1]无论何种情况,通过环路不断地循环反馈,使得载波输出信号幅度保持不变或仅在较小范围内变化。

由于电力线载波通信需要采用调幅技术来传输信息(语音和数据),因此环路中的低通滤波器非常重要。由于发射功率变化、距离远近变化、电波传播衰落等原因引起的信号强度变化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整个环路应具有低通传输特性,这样才能保证AGC电路仅对载波信号电平的缓慢变化有控制作用。[3]当载波输入信号为模拟调幅信号或数字基带调幅信号(ASK)时,为了使调幅波的包络变化不被AGC电路的控制作用抵消,必须恰当选择低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使其对高于某一频率的调制信号的变化无响应,而仅对低于这一频率的缓慢变化有控制作用,这主要取决于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

2.AGC电路的缺陷

图1所示的AGC电路有以下缺陷:一是载波放大器的输出幅度不够稳定;二是不能准确的设置和显示载波信号的输出幅度;三是在稳定幅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过冲现象。

产生第一个现象的原因是不仅反馈网络中的检波器存在较严重的温度漂移现象,运算放大器也存在温度漂移、失调电压、失调电流等各方面的影响。由于直流放大器具有固定的增益,上述现象造成的电压变化被直流放大器固定放大因而产生变化的控制电压,造成载波信号幅度的波动。造成第二个现象的原因是反馈网络中缺少一个可变的参考电压,无法对载波放大器的输出幅度进行准确的比较和判断(有一些电力线载波机的AGC电路中包括一个参考电压,但通常是固定电压,不能作为可变的电压参考)。第三个现象的产生是反馈网络中的低通滤波器造成的,由于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设计的相当低(为了适应低速率基带信号的传输,这一点是绝对必要的),而带宽很窄的低通滤波器的瞬态特性往往很差,当载波信号幅度瞬间产生变化时,低通滤波器的响应较慢且有明显的充放电过程,因此带来载波信号幅度的起伏。[4]为解决上述缺陷带来的问题,考虑采用ALC电路取代AGC电路。

三、改进后的电路――ALC电路

1.经典ALC电路简介

经典ALC电路原理如图2所示。

与图1所示的AGC电路相比,图2的ALC方案作了两个重要改进:一是用瞬态特性良好的Bessel低通滤波器取代普通的低通滤波器,用以改善载波输出信号的瞬间起伏;[4]二是用积分器取代固定增益的直流放大器,同时由单片机控制的DA变换器产生一个可变的参考电压UR作为积分器的电压基准,从而将载波幅度的稳定过程转变为动态调节过程。这样有两个优点:一是无论反馈网络中的检波器或运算放大器性能如何,只要参考电压UR稳定且积分器本身失调小,载波输出信号幅度都能实现稳定;二是改变参考电压UR的大小可以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载波信号幅度的程控。

ALC电路的工作原理是:载波输出信号首先经检波器检测出信号的包络电平,该信号经低通滤波器滤去不需要的高频分量后送到积分器的反相端(通常是直流电压),将可变的参考电压UR加到积分器的同相端作为积分电压基准;当载波输出信号幅度增大时,加到积分器反相端的直流电压也随之增大,若该电压大于参考电压UR,积分器输出一个负斜率的电压(积分器反相积分),这个电压作用到可变增益放大器上,使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趋于减小,载波输出信号幅度随之减小;当载波输出信号幅度减小时,加到积分器反相端的直流电压也随之减小,若该电压小于参考电压UR,积分器输出一个正斜率的电压(积分器同相积分),这个电压作用到可变增益放大器上,使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趋于增大,载波输出信号幅度随之增大。这两种情况下,加到积分器反相端的直流电压都以参考电压UR的大小为平衡点来变化。若环路参数设计适当,最终使得加到积分器反相端的直流电压等同于参考电压UR,载波信号幅度保持不变。由此可见,改变参考电压UR的大小可以达到新的平衡点,从而可以实现载波信号幅度的程控和显示。

2.经典ALC电路的缺陷和解决方法

采用积分器取代固定增益直流放大器来实现载波信号幅度的自动控制会带来一个问题,即载波信号幅度会出现低频的周期性起伏过程。其原因是积分器的输出是以参考电压UR的大小为平衡点,是一个动态调节的过程,若电路形式不合适或环路参数设计不当往往造成载波信号的幅度不能稳定在平衡点上而是围绕着平衡点周期性的振荡,造成载波信号幅度的不稳定,[4]这一问题也常常出现在锁相环的工作工程中。

为了解决该问题,考虑采用带阻尼的有源比例积分放大器代替普通的积分器,具体电路如图3所示,[4,5]在此采用的是二阶有源比例积分放大器。

为了兼顾数据通信的要求,积分器设计了两种不同的低频截止频率,分别是200Hz和1.5KHz,用电子开关进行切换。电路参数需要根据要求进行设计,一是积分器的两组时间常数τ11、τ12和τ21、τ22,通过时间常数可以计算出电路中各个元件参数并验证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fc1和fc2,不能大于要传输的语音和数字基带信号的速率;二是根据理论分析确定阻尼常数ξ,由ξ的大小可以评估积分器的稳定性。在具体电路中,采用电位器W1来调节阻尼常数ξ,通过电位器的调节,学生能够观察到载波信号幅度的低频起伏过程及消除过程。

3.二阶有源比例积分器的理论计算

二阶有源比例积分器的理论计算不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由于应用环境是电力线载波通信,所以需要考虑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具体要求。对于兼顾语音通信(载波电话)和数据通信(数据传输和抄表)的电力线载波机,其语音通信最低频率为300Hz,最高频率为3.3KHz,数据传输的最低速率为640B/s,最高速率为8KB/s,[6]根据这项要求确定二阶有源比例积分器的最小带宽约为200Hz;在应用于高速率数据传输时,由于占用带宽更宽,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将二阶有源比例积分器的带宽设计为1.5KHz,两者采用电子开关进行切换。电路中元件参数的设计过程如下:

3)计算τ12:根据τ12=2ξ/ωn,计算得τ12=4.6ms,再根据τ11=R2C1,求得R2约为1KΩ。

(2)1.5KHz带宽的相关参数计算。1.5KHz带宽相关参数的计算与200Hz带宽计算过程相似,在此环路带宽ωc=2288rad/s。由于环路带宽的增加,电容C2的数值应当相应减小,调整为0.1uF。计算结果是:τ21=190us,R1约为2KΩ;τ22=613us,R3约为6.2KΩ(应用时为了切换带宽方便,将两种带宽共用一个电阻R1,这也是调整电容大小的依据之一)。最终确定的各项参数如图3所示。

四、结论

本设计的内容和难度已超出本科生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指导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并借鉴参考文献,完成对系统模型、控制方法、系统设计、电路仿真及实物制作的流程,进行一次较系统的科技方法训练。在整个课题设计和制作阶段,学生们不仅巩固了理论教学的内容,还自发融入了其他课程及参考资料中的方法,真正得到了一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孙同景.PLC原理及工程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刘晓胜,胡永军,张胜友.低压配电网电力线载波通信与新技术[J].电气应用,2006,25(2):5-7.

[3]B.Williams,Fred J.Teaylor.电子滤波器设计[M].宁彦卿,姚金科,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许建军.数字化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实践导向;教学方法;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

作者简介:李力(1964-),女,湖南汨罗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教授;曾德学(1988-),男,湖北十堰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2年三峡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9-02

为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实行全日制培养,2010年又提出未来五年将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这些决定表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1,2]

相对处于同一层次的学术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即培养学生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因此,专业学位教育要求更加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应该与现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3,4]鉴于此,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探讨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采用案例和实验教学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一、实践导向教学方法

“实践导向”一词源自德文handlungsorientierung,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各国开始研究、讨论及实践。根据以理论为主线还是以实践为主线,可以把课程教学分为两种模式,即知识导向模式和实践导向模式。实践导向模式的教学可概括为:使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它强调知识体系以“实践”,即以知识的应用为主线,这种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可理解为以职业活动或工程应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法。在我国,实践导向教学较多地应用在高职教育领域,由于高职教育是培养是实用型、技能型、解决实际问题、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实践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5,6]在研究生教育层面,由于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实践导向教学方法正是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

实现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可通过多种形式,如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实验式、研究式等,本文介绍其中的案例式和实验式。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真实的事件(案例)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实现实践导向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设计为“案例—理论—实践”的模式,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实践作为落脚点,教学过程始终坚持通过探究案例去学习理论,通过学习理论获得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法通常是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验证某一现象。在研究生教育中,为实现实践导向教学法,将实验教学法设计为“理论—实验—实践”的模式,该模式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已知或未知现象验证和掌握理论知识,然后利用理论分析结果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改革与应用

1.课程改革的背景

“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信号的测量和预处理、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时频域分析方法等,课程内容涉及比较深奥的信号处理理论以及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本科阶段接受的主要是课堂和书本式教育,应用知识少,动手能力不足,因此,学习该课程应该注重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将数学变换与其工程意义联系起来;二是如何将信号处理技术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同时,为适应专业学位教育,还应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设计和优化。

根据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改革方法是:第一,课程基本知识框架采用讲授形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初步建立信号处理方法及其工程意义;第二,采用实践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第三,通过工程应用讲授,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实施导向教学上,设计了“案例—理论—实践”的案例教学法和“理论—实验—实践”的实验教学法。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理论—实践”模式的案例教学法,教师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针对理论知识选择合适的案例,吸引和激发学生兴趣;二是通过讲授理论理解案例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三是后续教学深化和丰富案例,指导学生应用。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中的傅里叶变换相关内容介绍案例法的教学过程。

傅里叶变换是信号处理中一种重要算法,它是信号处理的基础,也是学习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傅里叶变换是学生熟悉的一种变换,但实际上又是一种令人感到陌生的变换。傅里叶变换知识已在本科阶段不同课程中涉及,例如,“高等数学”在级数的章节中从数学的角度讨论过傅里叶级数;“积分变换”也从数学角度介绍过连续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从工程角度介绍傅里叶变换(频率响应函数)和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然而,由于这些前续课程对傅里叶变换知识介绍相对独立和分散,学生的记忆只是一些数学公式,没有建立起几种变换之间关系以及它们的工程意义,因此,在“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中再次提出傅里叶变换,学生自然想着傅里叶变换是一堆数学变换公式,为难情绪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傅里叶变换引入到信号处理中来,确实需要一定的有效方法。

采用案例法讲解傅里叶变换,首先设计的案例是让学生采集熟悉的一段信号(如自己说话或唱歌的声音信号),观察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利用案例讲授信号波形幅值变化和频谱频率特征,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信号的波形和频谱变化情况,强调信号时域和频域是反映其不同侧面,特别对复杂信号只利用一种形式不能完整描述特征,如同人正面侧面照相一样,引导学生思考。最后讲解理论,强调傅里叶变换是信号时域描述和频域描述的转换工具,如同一个点的直角坐标与极坐标转换采用一组数学公式一样,傅里叶变换就是时域与频域转换的一组数学公式。这个案例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处理中的物理意义,从而避免了陷入傅里叶变换公式的困惑之中。学生掌握了傅里叶变换理论知识后,将来在分析机械信号频谱查找产生特征频率对应零部件的工程应用中,进一步获得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一个“案例—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

3.实验教学法的应用

“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实验教学法,教师主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针对理论设计合适的实验,学生用来验证和理解知识;二是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程中的“频谱”相关内容介绍实验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频谱是信号描述的一种频域分析方法,理论基础是傅里叶变换,通过傅里叶变换可将一个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时域信号变换成以频率为自变量的频域信号,即频谱。为观察频谱,基于Matlab软件设计一个编程实验,让学生动手编程产生信号,显示波形和观察频谱,验证知识,理解频谱内涵。为培养学生应用频谱分析的能力,在编程实验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声音信号、齿轮箱信号等实际信号的实践项目。项目要求学生编制方案采集信号,对信号进行适当地预处理后利用前续Matlab编程实验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提取信号的频率特征,获得一些有益结果,完成后将分析结果在讨论课上做PPT演示汇报。通过这些实验和项目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与此同时,课程讲授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一个“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教学过程。

从上述两个实例可知,实践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使课堂讲授变得生动活泼。

三、结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研究生教育模式,它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属同一层次。由于两者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如何借鉴学术学位教育办好专业学位教育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为此,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提出以实践为导向的“案例-理论-实践”模式的案例教学法和“理论—实验—实践”模式的实验教学法,并以“机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应用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2]李姚矿.娄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28-133.

[3]张吉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矿业工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9-121.

[4]何岭松.两年制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工程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与实践”课程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61-65.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高噪声;随机共振;混沌理论;复合信号

在通信以及其他现代化技术领域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接收或者传送数据,但在这过程中总会有噪声进行干扰。特别是在接收或者发送一些幅度非常小的信号,有时原始信号会完全淹没在噪声中,使得对原本信号的提取与恢复增加了困难。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互补的方法,解决了之前的一些问题,并更加快捷有效的提取出弱目标信号。

1.关于随机共振和混沌理论的研究

1.1 随机共振

随机共振的核心是由输入信号、随机噪声信号和一个输出信号组成的双稳态系统。对于线性系统来说,输出信号的信噪比通常应该正比于输入信号的信噪比,噪声信号幅值的增加将会导致输出信号的信噪比的减少。然而随机共振却大不相同,其特点是随着输入噪声信号幅值的增加,输出信号的信噪比也增加。

非线性朗之万方程(LE)通常被用来研究随机共振系统[1]:

图1为一个由两个势阱和一个势垒组成的双稳态系统[2]。

随机共振方法是通过调节非线性随机共振系统的参数,使信号、噪声和非线性系统三者之间达到某种匹配,即所谓的随机共振,此时噪声的能量将向信号转移,从而增大信噪比,且此时的非线性系统在两个势阱间按信号的变化频率进行翻转。但由于奇倍频现象的存在,其仅适合于对单频弱信号的检测,对强噪声背景下未知或复合信号的检测不再适用。本文将会介绍一种与混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随机共振的奇倍频现象从而使其能检测出多频信号。

1.2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是关于非线性系统在一定参数条件下展现分岔(bifurcation)、周期运动与非周期运动相互纠缠,以至于通向某种非周期有序运动的理论[3]。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等领域。混沌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系统的对初始条件十分敏感。杜芬振子时被研究较多的混沌振子之一。数学模型如下:

当没有输入信号,即s(t)=0,使逐渐增大,通过观察可得系统将依次经历小周期运动、混沌运动和大周期运动等状态,其混沌运动和大周期运动相图分别如图2、图3所示:

由于混沌系统对规律性的微小扰动异常敏感、对大于扰动的噪声不敏感的突出特点,使得混沌理论在微弱信号检测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但是,目前对于混沌理论检测弱目标信号的方法还不够完善,相关的参考文献也较少。其缺点比如检测时需要设置多个振子(通常需要至少72个振子),还要采用二次采样法,使得误差较大,且计算量大等。本文利用混沌理论的优点,避开其劣势,从而比传统的混沌信号检测方法更加有效。

2.弱小信号的提取过程

2.1 奇倍频现象(频率检测与幅度测量)

设实际中采集到的信号为:

A为弱正弦信号的幅度,f为频率,表示均值为0,方差为1的高斯白噪声。当信号很小并且淹没在强噪声之中时,将该信号带入郎之万方程,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上述非线性微分方程,可得出输出信号。图4为一输入频率为0.2HZ的正弦信号,输出信号的频域图:

可以发现,在0.2HZ处有一个明显的波峰,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弱周期信号的频率。这就是非线性系统有的信号调制噪声的随即共振现象,在此过程中噪声的能量通过非线性系统转移给了弱信号。

然而,通过实验发现,对于多频率复合信号而言,输出信号的频域图中会出现虚假的多余的频率(如图5所示):

因此在复合弱信号的情况下,随机共振方法不再适用[4]。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与混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过滤不必要的虚假频率。

由之前的分析可以知道,如果待测信号中含有与混沌振子的参考频率同频的信号,则一定能使混沌振子的相轨迹处于大周期状态。而由于混沌系统对随机噪声的免疫性,因此即使是强噪声也不能使系统发生相变,只能使混沌在其轨迹附近做较小的波动,通过对特定状态下的Duffing振子施加周期摄动力,使系统由混沌状态突变到大尺度周期状态,从而根据系统相平面轨迹的变化,来滤除虚假频率。

通过随机共振系统后,提取出输出信号频谱图中的各个波峰处的频率,用来作为混沌振子的参考频率,即可得到一组混沌检测子,调节各个混沌振子的参数,使之处于由混沌状态向大周期状态过渡的临界状态,得到此时的策动力,再让弱复合周期信号分别作用于这组检测子,由于只有参考频率为真实信号频率的检测子才相变为大周期运动,而其余虚假频率仍将处于混沌状态,这样就可以得到弱复合信号的各个真实频率。同时,当系统进入大尺度周期状态时,继续调节策动力,使得系统再次处于混沌到大周期的混沌临界状态,此时得到的,则可求得待测信号的幅值为。

经多次试验得出结论,该方法不仅能克服以往混沌理论在信号检测中的缺点,即极大减小所需设置的混沌振子数、从而减少工作量,同时,相对于其他方法,本方法又结合了随机共振理论,从而相对更加准确的取出真实信号的频率,并且通过调整策动力来求得目标弱信号的幅度。由于在整个检测与提取过程中,只涉及到噪声的能量,与噪声的统计特性无关,因此该方法也适合于其他非高斯白噪声或色噪声等复杂噪声背景下的弱信号检测。

2.2 自适应算法

在获得弱复合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高噪声背景下提取出弱目标信号。本文提供了一种自适应弱信号提取的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不同频率的目标信号自动改变系统参数,使输出信号的波形和目标信号波形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性。主要思想就是以获取到的频率和幅度作为参考信号,将系统输出信号与该参考信号进行互相关分析,将互相关系数作为随机共振的测度指标。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可知,双稳态系统的参数对随机共振效应起着重要的影响,仿真分析发现,通过调节系统参数可以使系统产生随机共振。

本文采用了较为简单快速的、现行、固定步长的迭代算法。通过逐步增加系统参数的大小,使信号通过改变参数的系统,利用四阶龙格库塔算法进行数值迭代,得到系统输出。之后将每个参数点对应的输出信号与参考信号作互相关分析,求出互相关系数最大时对应的系统参数点。最后,利用分析出的最优参数来设置双稳态系统,使其达到随机共振状态。这时,输出的信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反映出可能存在的多频周期信号。

最后,噪声增益的调节虽然不能导致系统发生随机共振,但是它可以更好的提高信号提取的精度,笔者也设计了基于信号增益调节的自适应算法,对调节系统参数的自适应算法进行补充,由于方法和调节系统参数的方法相同,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

3.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随机共振和混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提取出高噪声环境下弱目标信号的幅度和频率,并以该幅度和频率作为参考信号,通过自适应系统,求解互相关系数来调整随机共振系统参数,从而得到较优输出多频信号,且在色噪声等复杂噪声背景下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胡岗.随机力与非线性系统[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17-34.

[2]L.Huafeng,B.Rongtao,X.Bohou.Intrawell stochastic resonance of bistable system[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4:155-167.

[3]宁爱平.混沌背景下弱信号检测方法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2006.

[4]冷永刚,王太勇.二次采样用于随机共振从强噪声中提取弱信号的数值研究[J].物理学报,2003,52(10):2432-2437.

[5]温熙森.微弱特征信号检测的随机共振方法与应用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4.

作者简介:

信号自动化论文范文12

【内容摘要】本文从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相结合的角度,对网上交流中所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网上交流语言新现象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网络;语言符号;生成机制 无线电广播问世38年后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诞生13年后拥有同样数量的观众,而互联网从1993年对公众开放到拥有5000万用户只花了4年时间。网络传媒越来越引人注目。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与印刷媒介中的语言符号,规范的现代汉语相比,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我们这里谈论的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不包括上传自传统媒体的语料,专指在网络上发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言论和谈话。)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情况: 一、使用英文及英文的简写、英文的汉译谐音 在网络传播中,出现了大量中英文混杂的情况。抛开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出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很重要的一个现实原因是,英文字母的组合在键盘上要比拼写汉字节省时间,在上下文语意足够清晰的情况下,汉字中混杂英文字母也就流通起来。在这一类型中又有三种情况:除夹杂完整的英文,如Viva——万岁(表示特别喜爱某样东西时使用),还包括英文的简写,例如PS——Photoshop,GF——女朋友(源于英文Girl Friend)。BF——男朋友(源于英文Boy Friend。)BTW——顺便说一句(源于英文:By The Way。)IMHO——窃以为(源于英文:In My Humble Opinion。属于Internet的文言文。)另外还有个人“发明”的英文汉译谐音,例如:faint——分特(指因为激动或震惊而昏倒,网络上用来夸张感情的强烈。) 二、拼音及拼音的简写 使用拼音或拼音的简写,主要也是由于网上交流对速度的追求。一般来说比较常用的称呼,不雅的口头语,或一些常用的专有名词常常采用这种形式。如,“xixihoho代表“嘻嘻呵呵”,用来表示心里十分高兴,源于某网站版主常用,于是流传开来。 拼音的简写:MM——妹妹(美眉),LP——老婆,LG——老公,TNND——他奶奶的(在抱怨或骂人时用,有时可以简写为NND,类似的还有TMD,WBD等)PPMM——婆婆妈妈,罗罗嗦嗦,XGP——小钢炮(摄影论坛专用语,指NikonAF80-200/2.8ED多款;泛指各家的70(80)-200(210)/2.8)XB——小白(摄影论坛专用语,指CanonEF70-200/2.8L。Canon的长焦镜头均为白色,白色镜头中它的体积在当时是最小的,故得名。)另外还有“汉字十拼音简写”的形式,如,小H(小黑)(摄影论坛专用语,有时指XB的前身,外壳黑色的那支EF80-200/200/2.8L,现在主要是指Sigma70-200/2.8EXAPOHSM。)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不仅语言符号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在意义上也有变化,被重新赋予了网络交流中新的意义,并成为网络惯常用语。如:FB——腐败,网上注解为“聚会十吃饭十活动。起源不详,据说是北京某人与天津某人斗嘴时发明出来。DX大侠,大虾,网上解释为“不是胶卷感光度自动识别的DX,指对此项玩了一段时间,有点发言权的泡菜”。 三、使用数字 网上常常借用数字和汉字的谐音,来表示汉字的意思,而不是单纯地表示实在的数字。如:98——酒吧,7456——气死我了。14——意思(比如:不好14,1414啦)。 在这一类型当中还有一种变异,即数字与汉字的结合,如:哈9——喝酒 四、图形 网络中还出现了使用图形来表达感情的专有符号,称为“表情”语言。确切地说是用以表达情绪的键盘字符,如“:)”代表微笑,“:(”代表“皱眉”(不悦),“:O”代表“窘迫”(烦恼),“:D”代表“大笑”,“;)”代表“眨眼”。 五、同音异义字——网络通假字 我们都知道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假借或通用。那么,在网上,也有一些词语,在特定的网络社区内,被当作通假字来使用,例如来自摄影网站的:油墨——幽默。 六、象声词表示感情 网络中的象声词往往使用得比较夸张,如“呜呜”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 七、特有的借称 网络中有许多借称,很像是暗语,经常与字面的意思有出入,是网络中很有特点词汇。如:坛子——论坛,泡菜——在论坛里看和说的会员(就“泡菜”网上注解为:在两广,坛子用来泡酸菜;在北方,坛子用来泡咸菜;在江南一带,坛子用来泡酱菜:在云贵川,坛子用来泡泡菜!)美眉——年轻女性,恐龙——漂亮女性的反义词,楼上楼下——帖子中的上下部分,隔壁——论坛中的另外一个主题,爬墙——看帖子(由于坛子的程序是让新帖子在最上面,老帖子一点点沉下去,所以如果看帖子从第一个开始,一个回复一个回复看下去,就是从下面向上看。)趴墙头——光看不说(出自新浪的公开聊天室,指不进聊天室、在墙头上偷看的行为。现在通指一些泡菜不喜发言或者嫌敲键盘麻烦,只看不说,为论坛贡献点击数而不留痕迹。)扇子——发烧友(源于英文Fans,是迷,爱好者;比如有CanonFans、NikonFans、等等)灌水——发长帖(原意指字数比较多的帖子,但论坛中采用了帖子数计量后,一些泡菜为了增加工分,也用短信息代替长帖,也叫灌水。)拍砖——批评。 从以上七点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交流信息主要依赖于电脑来传播语言符号,那么,语言符号的传播载体也促使网络语言的交际带有电脑键盘化的特征。一些键盘符号,如“~”“@”“#”“$”“∧”“*”等经过自由组合就可以表达特定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同时也产生出传统口语和书面语中所没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形式。网络语言交际也逐渐分化出网络口语、网络书面语以及带有键盘语言特征和多媒体特征的网络语言等语体形式。由于网络交际的人群及板块的不同,也逐渐分化出不同的网络社会方言。具体分析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新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探讨它们的形成。 一、网络这一综合媒体催化了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 在面对面的言语交流中,所有的感官都有可能接受到刺激,双方在这种全身心交流成为可能的状态下,语言信息的传递不仅直接、少曲解,而且能够实现瞬间暗示性的领悟,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辅助语言符号的传递不仅有情境的暗示,还有身体语言等的配合。语言符号借助媒介实现了对传播距离的超越,但在交流中中介物的插入,使人的感官使用受到了制约。例如,电话和广播只能通过耳朵,印刷品只能通过眼睛,电视和电影可以通过眼睛和耳朵,同样语言在网络上的传播也受到制约。 但网络传媒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它是指“通过国际高速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并由个人光电脑收传的新型传媒,被人们称为‘综合媒体”’,“这种综合媒体,将为人们提供可视电话、互动电视、图文声全功能信息服务、自选电影、远距离教学、医疗、会议、购物、金融等综合性服务。”(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网络传媒比过去任何一种媒介都更深入地介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网络也在最大限度内调动起人们的视听感官,这样就促使语言在网络中的传播增加了许多辅助手段,用以克服语言符号在传播中对信息的简化。 网络为人们的远距离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最大的自由,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也在网络媒体的催化下,有了新的变化。 (一)网络中的语言符号强调传播者的个人色彩。 为了突显自我个性,增加记忆点,出现了千奇百怪的网名,如:“老槐树”“网易大妈”“血仍未冷”“波波”“564335”“QQ哥”“Rain-wind”等等,网络空前地拓展了私人空间,网络交往强调轻松和自由,网络的虚拟性也决定了人们既可以袒露自我,也可以扮演角色,在上述例举的网名中,或者是一个鲜明的形象,或者是一个意象,或者是一种声音,或者是英文,也或者是毫无实际意义但容易记忆的符号,总之,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强调意义和价值的姓名,网名更多呈现了词语组合的偶然性。再比如论坛里,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又有自己的叫法,如把“朋友们一起聚会吃饭玩玩”叫“腐败”,把“只看别人说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叫“趴墙头”等等,这些语言形象、生动,充满了个性特点。 (二)网络中的语言符号追求面对面交流的即时性。 网络中的语言交流,无论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还是聊天室里的交谈都强调速度。网络上的新闻以更新快而著称,甚至有些网站实现新闻的时时更新,聊天室里的交谈为了超越距离以及由媒介中转传递所造成的制约,追求面对面交流的快速、全方位体验,对语言符号进行了省略、篡改或替代。如,“这是一个好消息,看看周围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吧,电视,空调,电冰箱。十年前什末杨,现在身墨阳,那个不是先合资,然后我们自己民族产业慢慢起来的”。在这段话中,“那”用来代替“哪”,“慢慢发展起来的”省略了“发展”“什么样”写成了“什末杨”“身墨阳”。当然,追求速度是有一个界限的,如果没有上下文的语境,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很多论坛中有明确的规定,尽量不要使用自己创造的通假字。 (三)网络中的语言符号弱化符号的抽象性,增加符号的可视性、形象性。 按照卡西尔的观点,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性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解释图形符号(特指网络中的键盘符号)的地位和作用。图形符号与文字符号的不同在于它可以较为直观地进入人们的视觉经验,进人认知活动的前景,从而对人的现实经验与活动产生影响。文字符号与图形符号一样指称着世界中的事物,但文字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往往因为与接受者本人的生活经验有差距或无关,而造成认知活动的延缓。在网络传播中,人们充分利用了键盘符号,创造出一套目前在网上共用的表情符号。如前面谈到的“:)”表示“微笑”,“:(”表示“皱眉”(不悦),“O”表示“窘迫”(烦恼)等。表情符号的应用增添了网上交流的情境意味,强化了语言符号的传递效果,方便而快捷。 此外,一些专业术语也设置了十分人性化的称呼,如摄影论坛CanonEF70-200/4L被称为“小小白”原因是体积比XB更校 (四)网络中的语言符号强调视觉、听觉的相互依赖。 网络中的语言符号强调视觉和听觉的相互依赖,指的是视觉和听觉都是为了接受同一个信息:对于信息发出者而言,因为传播信息速度的要求,单靠视觉,信息的接受者可能不会顺利解码,必须依赖于听觉的辅助来解读同一条信息。例如,上面我们提到的“什末杨”“身墨阳”,在解码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必须利用声音(读音)来辅助视觉的认知过程。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谈到,感觉器官通向大脑的路径是只有一条车道的公路,不论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条路径,只是不能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一个人决不可能从通向两种感觉器官的传播中获得双倍于只通向一种感官传播的信息量。但是,我们现在是一种信息,由两种感官来参与解码,这样信息的传递就不会因为网络语言符号的粗糙而发生误读,同时也加强了信息接受的强度。

二、语言符号自身的还原、生成功能 语言的根本特性之一是语言具有抽象性。语言是一个代码符号体系,它用符号代表所有的事物和关系。正因为语言具有抽象性,所以语言符号可以用极少的物质来表达庞大的物体,可以用相对简单的语言来表示极为复杂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语言得以成为一个无比庞大而又灵巧的信息系统。但在传播过程中,语言符号的这种抽象性特征,不断遭遇还原事物形象性特征的要求。 首先,语言符号不可能将一个人的全部感觉和内部所有活动表达出来。这是从符号的传播者角度来说的。传播者为了使传达出的信息不致缺失太多,寻找常规符号或表达方式之外的途径就成了一种必然,而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对于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来说都提供了最大空间的自由,人们也正利用着这种自由。 其次,语言符号的意义传播就是这个符号所引起的一套情景、感情、腺和神经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同语言符号所指代的由事物或状态等引起的反映只存在相似关系,不是完全一样的。为了使发出的信息能够充分还原,网络中的传播者充分调动起网络所提供给他的优势,淡化符号的抽象化意味,还原语言的图像性,使语言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对既定语言规则的任意破坏,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人们可以认为共有语言符号,但不可能共有符号的含义,含义始终是属于个人的,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得来的。施拉姆认为,在符号的传播过程中,一个符号的意思总比字典上写的共同的含义多得多。含义是无穷无尽的。这样,在网络的语言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把全部精力到编制、解读符号的任务之中。接受符号的人调动起整个有机体用来做出反应,但却不可能把含义的全部编译或概括出来,因为大多数传播所包含的涵义远远超出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语言传播的制约客观存在,特别是在以语言为主要传播要素的媒介中,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但网络媒介已显示出自身的优势,它以快速、自由为特征为交流双方提供了最大的交流便利。那就是对语言符号添加新的、具体交流情景下的个性符号,也就是说符号的编码者和译码者利用语言符号,创造了语言符号交流中的辅助符号,辅助符号是个人性的,也是属于具体情景的。这就是语言符号自身的生成机制。 三、语言规范化中的创新机制 从根本上说,人们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是为了遵守某种既成规范而使用言语的。语言规范的发生和作用在于解决交际障碍的需要,原则上是哪里有交际障碍,哪里就需要语言规范,这在代码规范(code norm)的层次上尤其显得重要。然而在代码一致的前提下,对于特征规范(feature norm)而言,由于一定范围内的差别可以为创造性地使用言语提供选择的可能,便于人们谋求合乎目的的表达需要,就常常需要而且允许人们对既成的规范加以变通。例如,报刊杂志上的新闻标题“谁在挑战农民土地使用权”,是不符合既定的语法结构格式的,但因为在表达效果上,这句话要比“谁在向农民土地使用权挑战”显得更简洁有力,因此这种在既有的结构中所没有的格式也开始流行起来。 语言(包括文字)在发展变化中确实有大量的错误形式最终成了新的规范。这不仅有大量的实例,也有其深刻的认知原理。从实例来看,假借字和异体字(词)中有大量的错(别)字,它们最终成了正体字(词)。从认知原理来看,人们对语言符号的辨识,也类似于其他认知活动,具有模式识别的特点,只抓住类型性的区别特征,并不要求丝毫不差,即使语言(文字)符号的声音形式、书写形式或意义用法在言语中有局部错误,读者也能根据上下文予以容忍,并且根据其模式特征加以合理化的理解,这一过程类似VCD、DVD以及电脑运行中的容错解码的“纠错”过程,容错式辨识的结果,可能使错误形式因广泛流行而成为规范形式。例如,“老羞成怒”与“恼羞成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同时出现,就是因为在有的方言区内,“n”“l”不分,“恼”被误写为“老”,“老羞成怒”出现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为规范语言。 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一方面要遵守语言规范,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语言系统内的创新机制。戴昭铭先生在《语言功能和可能规范》一文中谈到语言的创新机制主要表现在: (1)语言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命名记号,需要为认知活动的成果和新鲜事物不断命名。 (2)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3)语言结构中各种功能类型之间、各种功能元素之间的弹性关系。 (4)言语使用中准确生动和经济省力两方面需要的结合效应。 (5)受话人或读者对于语言符号的模式识别能力和容错能力。 对照语言的这些创新机制,我们前面谈到的,在网络传播中出现的诸多新的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论上的解释。以上,我们总结、分析了目前在网络传播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对于这些新的现象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对于网上不健康的语言传播,对于既定语法规则的任意践踏,对于无原则的任意篡改,我们必须杜绝。 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6年1版。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1版。 3.[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版。 4.童兵:《理论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凌德祥:《正视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载《语文建设》2001年4期。 6.陈章太等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华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http://www.xitek.com色影无忌论坛《无忌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