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

时间:2022-07-08 23:02:58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信号施工 模块化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当今,我国的中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实用型的优秀技术工人,他们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国家现在提倡要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原有的学科教育模式和课程组织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教育发展需要,现在的中职生更多的是希望掌握一技之长,能到社会上寻找到自己的岗位,那么我们应根据中职生的特点以及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全方位的探索新的教学课程模式。以《铁路信号施工》课程为例,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

一、模块式教学概念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在吸取模块化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根据各个技术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模块化教学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先定内容,再定模块,教学目的性强。这种教学模式,通过灵活的组合实现岗位群内岗位技能的融通,可以使得同一课程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源和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

市场岗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明确岗位需要,

岗位技能需要:根据岗位要求明确本岗位的工人所应该掌握的技能。

模块教学设计:根据岗位职业技能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

模块教学实施:根据教学模块需要,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二、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有:一是增强了内容的实用性和具体性;二是实现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内容需要;三是采用模块教学,可以促进理论知识之间、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有机结合;四是通过模块的实施,便于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铁路信号施工》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的组织

1、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组织方法

以核心教学内容组成专业模块,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组成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作技能为基准,明确应会的知识和应掌握的技能。在组织模块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本专业需要,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形成技能模块。

2、《铁路信号施工》的教学内容介绍

《铁路信号施工》是铁道信号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它概括了铁路信号施工各个阶段的施工内容。对于一名中职学生,能学好这门课,并熟练的掌握铁路信号施工中的各个施工项目,对顺利走向铁路信号施工单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程包括室外施工和室内施工两大部分,室外施工包括信号机、轨道电路、道岔、电缆箱盒的施工内容;室内施工包括组合焊接、零层电源环线、侧面端子配线等几部分施工内容。《铁路信号施工》按照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原则,可划分出在内容上相互独立的知识模块。各模块单元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学生在完成某一模块内容的学习后,可以熟练掌握该模块所涉及到的铁路信号设备从识图、安装、配线、调试、测试一系列环节的施工过程。

3、《铁路信号施工》的教学模块划分

一个教学模块可以是几门课程组成,或者一门课程分解为几个模块。结合《铁道信号施工》课程的内容特点,将之分解为几大模块,举例说明:模块一:信号机模块;模块二:轨道电路模块;模块三:电动转辙机模块;模块四:电缆箱盒配线模块;模块五:组合焊接模块;

四、《铁道信号施工》教学模块的实施

铁路信号专业有着一定的专业性和局限性,他的培养目标都是到铁路施工单位能具有单独操作能力的信号工。通过采用模块教学,可以很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针对铁道信号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我们的信号专业教师设定和现场施工相吻合的模块教学方式,和现场的施工内容完全相同,使学生提前在学校就能感受到现场的施工作业情况。

1、老师如何教

根据各个模块相对应的主体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老师必须彻底的讲解透彻,使每位学生都明白本模块的实施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实验目的,在讲解过程中,从知识点的切入,可以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片,每个模块的讲解应分为几个阶段,根据各个模块内容的不同,以及在铁路运行中的作用不同,在讲解中应有一定的侧重点。现在的学生都是以实用为目的来学习知识,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还要做到语言简练,知识点说到就行,对于枯燥的更深的电路原理,以及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可以少讲或者不讲,

以轨道电路模块举例:(1)讲解轨道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在铁路运行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轨道箱盒的分类及其安装方法;(3)轨道箱内设备的名称、种类及其安装;(4)识别轨道箱内部配线图及内部配线方法;(5)轨道电路的调整方法;(6)轨道电路的的测试方法;另外对于我们铁路专业课程,还要时时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放在第一位,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时讲解一些信号施工现场的事例来警醒、教育学生。

2、如何使学生会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老师抛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去探求更多的相关知识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还要允许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从而更能理解本模块的教学目的。现在的中职生思想活跃,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在进行每一个模块之前,老师在讲解了本模块的基本概念后,可以将一些教学内容编成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去查相关的资料,然后对于这样一个项目,同学们可以提出自己实施步骤和手段。各个小组以竞赛的方式,来围绕整个模块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讨论。

五、《铁路信号施工》模块教学实践体会

《铁路信号施工》和《信号基础》、《车站信号》、《区间信号》相辅相成,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自主的学习。我们的中职教学理念就是要培养的是理论以“够用”为目的,实作以“会动手,能动手,巧动手”为目的的优秀技术工人。在讲授《铁路信号施工》理论过程中,老师讲解的是信号施工室内外图纸的识别和信号室内外设备安装的方法,那么通过模块教学,我们希望将理论和实际动手操作有机的统一,学生在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有更为熟练的操作技能。

我们应着力把我们的铁路信号专业课程构建成为服从整个铁路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需要,并在专业结构中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 为铁路施工现场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 万文军, 陆明. 模块式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3):37-39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2

由此可以看出,《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基础课在BME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信号与系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电路分析基础。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学计划,以课堂教学与实践并重,以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重点突出为原则,建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探讨问题,再回到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握课程思想,创新教学方法

《信号与系统》既承接了先修课《电路分析》等课程,又为《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主要讨论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研究确定性信号经线性、时不变系统传输与处理的基本理论。此课程由《电路分析》中的微观电路过渡到宏观系统,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信号处理过程及结果。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思维方法,让学生理解课程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的课程重点。我校坚实的医学、生物学研究基础,为BME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大量的研究问题与数据。2011年,我校BME系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ElectricCompany,简称GE)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加强BME专业理论及技术交流。

我们通过邀请医学、生物学和GE公司的相关专家针对医学信号问题、显微镜下的生物图像问题以及CT、MRI等设备的图像处理系统问题做报告,让学生了解《信号与系统》的应用领域,以及在此领域中可以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一些重要基础理论之外,还要强调课堂互动,以某一信号的处理为例,激发学生们的小组讨论热情,在无形之中培养他们的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口表达交际的能力。除了课堂授课之外,我们也需要重视课下交流,鼓励同学们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一些想法,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群讨论、博客、论坛等形式增强交流沟通,让课堂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促进同学们对此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丰富教学手段,重视专业术语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突出特点是数学公式多,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生物医学问题。如何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和公式推导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形象思维过程是我们需要探索的方向。我们根据课程特点,重视课件制作,适当地利用声音、动画等手段,增加课件的生动性。另外,可以结合教学软件的应用,实时演示一些计算过程或理论,如信号的相乘、相加、分解等,加深同学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发展BME这一新兴学科,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挑战,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和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需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育人理念,融会中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成果。因此,在《信号与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一些信号处理方面的英文专业术语,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将教材中出现的与BME相关的专业名词以图像加文字的方式加以显示,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的课时限制,课堂上只能分配少量的时间来学习英文专业术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英文原版教材AlanVOppenheim的《signals&systems》(第二版),并结合麻省理工学院《信号与系统》公开课,边学习边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外文文献或心电图机、B超等医疗仪器说明书的形式来进一步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检索、阅读国外专业书籍和文献的能力,拓宽BME本科生的学习视野,为将来先进医疗仪器的研发储备知识。

挖掘应用实例,强调实践教学

《信号与系统》教学离不开医疗仪器实验室。我校各大附属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为BME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看”各种医疗仪器如何采集人体信号,经过哪些变换之后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来了解信号的产生过程,以及信号在各个系统中的处理过程。通过“听”医生对各种医疗仪器原理、使用方法及需要改善的功能等问题的介绍,了解信号处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开拓创新的意识。通过动手“做”各种小仪器,如便携式生理信号检测仪等,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此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时,一方面可以巩固《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中的硬件设计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学习Matlab和Labview等仿真软件,以此构筑软硬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在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结束语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83-02

周口师范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自动化专业均把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以下简称“两门课程”)列入新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两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如何教好和学好这两门课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1]。改革前,两门课存在内容重复量大,内容配合不好以及衔接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教学计划的完善造成的课时减少被进一步的激化。本文针对两门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思路,教学实践表明此方案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现阶段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号与系统主要介绍的是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的描述和线性时不变性和时域与变换域分析方法,它以工程数学和电路分析为基础,同时又是后续专业课如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基础。在周口师范学院最新的教学计划中,该课理论教学为68学时,实验教学为17学时。数字信号处理是通过对各种不同信号的分析,应用数字的方法,实现对不同信号的处理,达到所希望得到的信号,可见数字信号处理又是信号与系统在离散时域中的深入扩展。该课在学校最新的教学计划中的教学为63学时和45学时不等。

两门课在教学上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的内容上存在内容重复和学时数的浪费,从而造成授课学时紧张。

2)两门课程的实验课程内容的安排没有考虑到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没有用一个系统的观念来设计实践环节。

3)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认识不到位,两门课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突出数学分析,工程概念薄弱[2],学生感到内容枯燥。

4)教学模式上存在偏颇,更偏向于理论,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5)毕业设计时反映出所学的知识面偏窄,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为欠缺。

2 教学的改革实践

原来的课程设置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各门课程自身内容体系的最优不一定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最优[3],因此,必须对两门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此,结合实际,从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模式、实践教学的模式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2.1 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两门课程内容重复和衔接的问题,提出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具体处理:在讲授数字信号处理前,对离散信号和系统的时域与z域分析采用约10学时的时间来复习。在信号与系统中,对于离散时域分析和z变换两部分内容按计划用16~20学时来讲授。在这一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尝试采用优秀学生代替教师讲解部分内容的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2.2 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单调和两门课程公式推导繁杂等特点,提出利用MATLAB软件精心制作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频谱、卷积、滤波、调制等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习题、推导还采用传统的粉笔教学,多媒体和粉笔教学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3 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信号与系统实验课的内容是纯粹的硬件实验,学生对单一实验内容感到厌倦和没有兴趣,而数字信号处理没有开设实验课程。针对实验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验内容分为课内必修和课外选作两个系列,以及上机实验、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3个层次。以MATLAB为工具,从上机实验(安排在信号与系统实验的前半阶段)、综合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的后半阶段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的前半阶段)、课程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的后半阶段)[4]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通过以上各实践环节,拓展传统意义上的实验的深度和广度。

2.4 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改革后两门课程的成绩计算公式为:总成绩=实验成绩*30%+70%*(10%*平时成绩+20%*课程设计+70%*考试成绩)。课程改革后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3 结束语

对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表明:改革后两门课程体系清晰完整,内容更趋科学,结构更趋合理,便于教学组织实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戈珩,王宏志.“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优化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9(2):83-86.

[2]陈华丽,程耕国.“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课优化整合的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09(3):48-51.

[3]李俊生,张立臣,蒋小燕.“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优化整合[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9,22(6):89-92.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测试技术及仪器;导论;教学

作者简介:王平(1977-),男,浙江杭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9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19-02

一、在本科教学中开展本专业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建立在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光学、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上,以工为主,多学科综合的专业,探讨各种精密测试和控制技术的新原理、新方法。开发激光、传感器、光电检测和计算机等新技术在精密测试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及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面向机电运动、面向自动化生产的控制技术,使精密仪器仪表及测试和控制技术向高精度、动态、自动化、综合和多功能等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本专业本科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

1.课程门类较多,具有交叉学科特征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微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光学、测控电路、光电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设计、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误差理论及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涵盖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门类的主干课程,课程信息量大。

2.注重复合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从培养人才方面来看,培养包括面向零件几何精度参数、机械量和热工过程参数的计量测试和控制技术,及仪器的应用和开发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广泛适用于质量监督部门、机械、电气、汽车、造船、航空、航天、动力、冶金和石化等多方面产业和科研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机、电、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技能。

而本专业的学生入学情况则比较复杂,呈现如下几种特点:很多学生是在高考时报考的是通信、电子、自动化等其他热门专业,后经过调剂进入本专业学习,对本专业的特点缺乏认识,对于本专业课程多、跨学科能力培养的情况不太了解;存在与高中学习习惯的衔接问题,对大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对于90后的新一代本科生而言,普遍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但是对于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针对这种情况,在高等学科开展本专业的导论课程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特点、课程体系的设置、就业情况等方面的介绍和学习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初步建立起概念体系,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以及后续学习的科目,明确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合理分配时间,明确学习目的、用法。此外,应使得学生了解专业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发展前景、毕业分配和可能职位。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本科新生不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只能用大量的、实例、类比去定性解释基本概念以及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的深浅较难把握。同时,导论课的课时一般较少,通常在16学时左右,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建立对专业的初步认识具有难度。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通过4部分进行讲授,主要包括:

1.基本概念

如测控技术、仪器仪表定义的介绍,包括什么是仪器仪表以及测控技术,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仪器仪表分类举例,包括医疗、家电、工厂自动化、军事领域、航空仪表、宇航测控等应用的介绍;仪器的历史简介以及仪表的最基本功能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转换、传输部分、信号显示、与人交互部分等;仪器仪表的分类,以及各部分功能的演变、评价指标等。

2.介绍传感器技术

包括其基本概念、分类、相关课程(如“传感器技术”),以及性能指标(包括静态指标、动态指标等)。介绍信号调理,用图示方式介绍噪声概念,模拟信号放大、模拟信号滤波的作用,以及相关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介绍信号处理,包括频谱分析、滤波等应用简介以及实现平台,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及工具简介;介绍相关课程如“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DSP等相关技术;介绍可靠性设计,包括特定条件、特定时间、完成特定功能的含义;介绍一般可靠性设计方法,包括电源、信号调理、屏蔽、改善应用环境等方法;介绍通讯技术,简单介绍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仪器仪表的设计方法,回顾仪器仪表的评价指标,并讨论选择如下功能模块的实现技术:包括传感器的类型、原理、使用环境、寿命、精度、厂家、成本、对后续处理的要求;处理部分采用什么结构,模拟电路部分设计、模数转换设计、数字电路部分设计主要芯片选择、处理结构和算法;仪器整体结构,包括PC虚拟仪器结构、独立仪器结构,以及显示方式、输入方式以及主要模块的选择;根据信息存储要求、存储手段、数据导出特征选择存储技术;并考虑可扩展技术,如多台仪器能否联网、如何协调工作、选用何种协议等问题。

4.总结

仪器仪表(检测技术)与别的学科的关系以及检测技术在工科体系中的地位,指明信息学科的最前端,使用最广泛,需求最迫切。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交流,尤其专业导论课程内容抽象,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精心制作PPT教案

由于教学内容是以专题形式组织,且尚缺少成型的教材,因此需要制作教案。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以利于将背景知识及应用情况讲透。教学过程中利用大屏幕投影的优势,将一些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动态演示的过程作成FLASH动画,既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后自己观摩。

在应用实例讲解中,对现实生活中的仪器仪表分类举例:医疗器械:例如心脏起博器、肠胃镜、X光、B超、核磁共振、检测监护仪器等,反映了检测技术造成医疗手段的进步;家电行业中空调、热水器、GPS定位导航系统技术进步造成消费者舒适度的提高;在工厂自动化中对温度、压力、转速的测量,以及生产需要的信息资料的获取等;在军事领域,包括对敌监控等直观、学生感兴趣的应用作为切入点介绍。在对传感器的定义介绍,举例包括:温度传感器,可以是双金属片:温度转换为机械变形;热电偶:温度转换为电压;数字传感器:温度转换为数字量等不同类型,但是功能相同。对信号处理、转换、传输部分的介绍,采用图表方式,表现各种信号处理、转换、传输举例:在信号显示、与人交互部分,用图举例,包括指针表盘、LCD显示、计算机屏幕等。在介绍评价指标时,以测温度为例举例,对于体温、环境温度、实验室精密生化反映温度控制、发电厂生产车间炉温监测等几种情况下需要的量程以及测试精度的对比。目的在于使仪器仪表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教学形式上引入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就感兴趣的背景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讨论议题包括仪器仪表的应用、就业、学科在社会上的作用、前景等有争议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明确学习目的。

3.考核方式的选择

专业导论考核方式应采用能反映学生对专业认识掌握程度的一些方法,如采用课程论文、调研等形式,既可以避免死背书的弊端,又可以培养学生专业的兴趣。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不需要记忆枯燥的概念,而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效果

经过16课时的学习,大学一年级新生对于本专业的概念体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后续学习的科目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了主动的调研,为今后四年的本科学习合理分配时间、明确学习目的打下了基础。此外,学生对专业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发展前景、毕业分配和可能职位均做了一定的了解。经过六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开设本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樊秀娣.开设大学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想 [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5(1):85-89.

[2]侯媛彬.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1):37-39.

[4]罗福午.提高对于专业概论课的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1992,(2):82-85.

[5]鄢泰宁.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J].中国地质教育,2008,(2):76-77.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学学术;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现代科技发展所呈现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趋势,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才是在通晓多门相关学科基础上专于一科的专门人才。“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人才区别于其它信息类专业人员的重要知识结构,是每个优秀的通信专业人员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通过综合理解和运用信息理论、数字信号的表示和传输、通信系统结构等各种知识,形成通信专业人才特有的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使学生对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综合设计实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和仿真较大规模通信系统,可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活动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原理性、逻辑性、综合性强,抽象概念多,并且前后概念与内容相互交错,知识体系繁杂,对于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今天在教学学时不断受到压缩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成功地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更是一个难题。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对本课程的教和学进行认真研究。

高质量的教学是教学学术水平的体现。在“通信原理”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启发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另一方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的认识,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及对教学模式的革新等直接关系着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作者长期从事“通信原理”教学活动积累的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旨在推动“通信原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起点。

2高质量的教学是教学学术水平的体现

2.1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

“通信原理”作为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两个,即通信原理基础理论的传授、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根本无从谈起。但与理论基础相比,创新更为重要,而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在通信原理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重点应放在后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通信系统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数字通信代表着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数字通信为主,即以“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为主线,建立课程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将通信原理的各部分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本课程教学应着重讲授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内在结构,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了适应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教学需要,本课程着眼于加强基本概念的讲解,在增强数学分析严谨性进行的同时适量简化数学推导,减少过时的技术内容并增加新型通信技术原理的介绍。

2.3以“现代通信系统功能模型”为背景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已由独立的发送-接收系统模型过渡到了网络化。从通信网络的系统组成看,现代通信系统主要分为四大功能模块:接入功能模块、传输功能模块、控制功能模块及应用功能模块,而通信原理所讲授内容主要集中在传输功能模块。

本课程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通信类课程。给学生一个通信原理的应用背景介绍,明确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如果学生不了解其作用,教师也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就会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会不重视或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而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涉及和联结的知识几乎涵盖了通信专业的所有课程,其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以后专业教学的成败。

2.4以“信号传输流程”组织教学

以“发送”为起点,“接收”为终点,建立各种传输系统的信号的传输流程,以数字信号基带传输为例,如图2所示。

显然,对于数字信号频带传输,若以清晰的信号传输流程“某信号调制信道解调、同步、抗噪性能等”组织教学,将同样便于讲述系统概念。

2.5以“自主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出发点

社会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素质也有学习能力的人才。本课程教学要防止将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延展到大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被激发后,也有利于在较短的学时内,较好地理解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

2.5.1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础是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当前普通本科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课程体系不了解,盲目被动学习的普遍现象。对教学计划中开设的每门功课要求不高,及格就行,这就造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而导致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前期阶段,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分析。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概率论、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与编码等。其中,学生对概率论、信号与系统、尤其是随机信号分析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本门课程中有关通信信号和噪声的分析学习。在一些学校,由于学时数的限制,没有专门开设随机信号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在讲授本课程主要知识之前,适当安排专门的章节学时讲解这部分内容。

所谓的“适当”是指这部分内容即不能补充太多,使学生感觉枯燥,也加重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也不能太少,使概念缺乏完整性。为避免枯燥,同时兼顾完整性,讲解这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可直接以数字基带信号为例,讲解循环平稳随机过程概念,进而引出数字带通信号也是循环平稳随机过程,分析此类信号的频域特性时,都要从它们自相关函数的分析开始,经过自相关函数的傅立叶变换求解其功率谱密度。再如,讲解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时,直接以通信信道中的白噪声经过各种接收系统为例,使学生既掌握了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又学会了对各种通信接收系统中的噪声分析,增强了学习兴趣。

良好的基础,会使本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加流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知识层次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上,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

2.5.2强调重点,围绕难点,各种教学媒体各施所长,优化组合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使学生容易学、乐于学。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对于教学内容方面,有80%以上的学生都希望教师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拓展思路,着重讲解难点,同时希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因为,明白所以”;而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调查包括本专业学生所经历的使用多媒体手段的所有课程教学)方面,也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设计至关重要,设计好的,可事半功倍,设计不好的,教师只是照着课件读,学生跟不上思路,“晕晕乎乎,不知所云”,多媒体教学应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而对于本课程,多数学生建议,鉴于他们目前的基础,希望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这样可给他们留有一定的思考消化时间。根据问卷调查,有90%左右的学生都赞成课堂上引入适量动态仿真演示,避免纯理论教学的苦涩乏味,以增强其学习兴趣。

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本课程自身特色出发,我们课程组教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开设了更有利于教和学互动的本课程教学的公共邮箱,将每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提前公布于邮箱,以利于学生的自学和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中注意“开始结束2分钟”,即课前2分钟做上讲课的总结,并引入本讲的知识点和任务,使学生连续思维,明确重点和难点;本讲课程结束前2分钟,总结本讲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引出下讲知识点,以便预习和启发思维。教学形式采用“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适时引入动态仿真演示”等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入仿真,针对同一个通信系统,采用不同的参数设计系统,通过对仿真结果分析,并与理论结果相比较,可将课程中较难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使理论应用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教学过程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由单纯讲知识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精心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有问有答,学生注意力集中,主动性高,使课程内容不再枯涩难懂,趣味性增加,根据调查发现,知识的当堂掌握率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

2.5.3由浅入深,适度进行研究型学习方法培养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查询阅读相关文献著作(而不是习题集)掌握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公共邮箱,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与课程中的知识相关的一些经典的著作、期刊文献或相关的技术网站,同时给出适度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和浏览,列表统计相关项目(如“期刊主办单位”、“每期学术论文的篇数”或“技术网站上讨论了哪些热点技术”、“你对其中的理论或技术理解多少?”等等)。通过查询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他们对通信领域前沿学科的了解,培养了他们收集、阅读和理解参考文献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新的通信技术如OFDM、TCM、扩频技术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使基础性和前沿性的有机结合,选取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扩频通信、软件无线电等当前发展迅速的应用实例对相关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和讲解。

另一面,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目前通信领域常用的仿真技术和软件,如基于FPGA的仿真、基于Matlab、SystemView或LabView的仿真等,向学生推荐有关通信仿真方面的书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注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思考,为进行研究型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5.4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即由教师给定一个课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要求学生通过集体探讨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协作交流意识和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的选择既要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深有浅、有难有易,注意“抓两头、促中间”,防止“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针对某个课题学生可个人独自完成或由几个学生组成小组完成。

课程设计提交的报告要求以规范的论文形式书写,内容主要包括摘要、选题的目的、设计的理论依据、仿真的基本方法和结果分析、创新点,设计的心得体会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等,通过小论文的书写,可培养学生的表达技能和写作技能,逐步具备写作毕业论文和有关科技论文的能力。

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过程性体验,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设计过程中,能够使复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一个模型对象联系起来。通过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合作精神、工程应用意识培养和实验技能训练等都可以得到锻炼。并可使他们理清思路,把握课程的教学主线,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进而有所创新。

同时,课程设计起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作用。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可使分散的知识点转变为有序的整体,可全方位地展开学生的思维和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活跃的应变思维能力。

2.6 “创新型教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是本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担当起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1)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通信事业的热爱。(2)崭新的教育观念,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3)专深与广博相结合的复合知识结构。(4)较强的创新能力。(5)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能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每个学生发掘出最大的创新潜能。

对通信事业的热爱是教师认真研究本课程专门化知识传播的前提。没有教师的自主专业研究,就没有基于研究的过程模式的课程。没有创新型教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和对学生学习真正的了解,也就不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对教师讲授不感兴趣,学习就不会有激情,学习质量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标准。

教学过程中,每一阶段完成后,我们都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学生的意见,密切关注学生自身的感受,总结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阶段的实施改进方案。通过各种途径如课程网站、公共邮箱、课程现场答疑等,加强师生交流,多和学生接触,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关系,充分挖掘课程中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量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励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教学学术就是知识传播的学术。教和学的学术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好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还学习知识,自身也得到创造性发展,也即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改造和扩展知识的创造性过程,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

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精心备课、充分体现教学学术性,发挥学生主动性及激发学生创造性,提高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载禄,殷蔚华,黄本雄著. 通信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樊昌信著. 通信原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 夏平等. “通信原理”优质课程建设的教学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7,(10):112-113.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6

《信号与系统》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许多重点高等院校将它作为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体现了事物本质在物理概念、数学概念、工程概念三者相结合的产物。该课程以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电路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基础,是学生在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如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开发应用、现代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先修课程,所以《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课程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也对通信、雷达、测试、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学科和工程领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必要建立《信号与系统》的课程群。

1 针对高校信号与系统课群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作为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目前授课对象仅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涉及面窄,与其自身的强大功能不相符;其次信号与系统作为学科基础课和数字信号处理作为专业主干课在课程开设时,为求自身体系的完整性,存在有内容重复,衔接不合理、内容综合不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钩等问题;再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面临着“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的严峻挑战和实现从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应用型、综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如何实现《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的授课内容与学科的发展同步及如何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2 课群建设的实施

2.1 课群建设的总体思路

2.1.1 教学课程的改革与整合:系统的分析《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机的整合,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其中心是通过对各种不同信号的分析,实现信号的处理,达到所希望得到的信号,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介绍其在新兴学科和领域中的应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1.2 教学方法的改革:针对《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计算公式多、概念多、变换多等特点,注重能力培养与和学科互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各类仿真软件的最新成果,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既能展现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又能实现师生互动,突出基本原理中所蕴含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2.1.3 实验手段的改革:实验课时的安排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保证,因此针对两门课程的特点,分别安排借助Matlab编程知识进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试验,解决理论与实践,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理论上与分别于《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应用并行。2.1.4 课程体系的改革:针对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在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增加Matlab应用、EDA技术和DSP技术等,形成完善的课群体系,在教材上以“易教易学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精选内容、加强基础、例题典型、重点突出;在文字上力求简洁明了、易教易学。

2.2 课群内各课程之间的优化整合关系

2.2.1 优化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信号与系统主要讲授两大信号(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与变换域、两种系统(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系统)、三大变换(傅里叶、拉普拉斯、Z变换)的具体知识点需要重点讲授,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只做一般讲解。数字信号处理主要讲述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和变换域分析、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利用时域抽样定理和频域抽样定理实现时域到频域的映射关系、基于时间和频率抽选奇偶分解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接着讲述无限和有限冲激数字滤波器对信号的具体实现,完成信号滤波处理的功能。2.2.2 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在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性。MATLAB仿真的应用中数字信号处理工具箱的运用使得系统分析、信号的谱分析、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面应用更为普及和广泛,应用MATLAB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信号与系统的傅立叶分析、卷积运算、滤波器设计、信号滤波等工作,在信号系统的课程中安排验证性实验偏重于理论与实验的统一,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安排综合性实验偏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MATLAB基础及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的应用能力,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2.2.3 EDA课程设计在课程群建设中的主导性。EDA课程设计,主要通过应用两个工具软件-Protel2004和MATLAB7.0,完成电子线路的制版和线路仿真工作,图文并茂、易学易懂,在课程设计的选题方面学生自主性选题、集思广益的探讨方案,教师以启发为主、指导为辅。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信号与系统的整机软硬件联调工作,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课程设计的题目难度适中,展示课群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就感。

建立《信号与系统》课程群,使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补充,加之课程设计做为实战性的锻炼,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化、体系化。课群建设前后的课程对比如表1所示。

2.3 课群的主要教学方法

2.3.1 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基础,更新内容,拓展知识面,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教学效果,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2.3.2 配合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教学效果的板书结合具有立体演示效果强特点的CAI多媒体课件,理论联系实践实现互动式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3.3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举行“信号与系统及Matlab应用知识竞赛”等,通过自己动手完成系统的设计和仿真,拓展传统实验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软硬件联调能力,完成综合素质的培养。2.3.4 在网络平台上提供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视频等,将全部的授课内容扩展上网,实现网络与实际教学的同步更新,并开设奖励机制、网上问答机制等。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国际竞争的激烈和国际交流的深化,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能使用外语学习本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会用外语进行科学技术交流,为其自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这为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各高校均在积极探索,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人才的需求。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与通信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类、自动控制类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其基本的分析方法和系统原理广泛应用于信号与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及电路与系统等领域,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也是我校信息学院教学平台的必修课程之一。我校率先对“信号与系统”等本科生主干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以正确把握双语教学的开展,加快步伐提高教学质量。

1 “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在专业课的讲授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已经习惯于用母语进行交流。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在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面临很多障碍,充分认识这些困难,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知识、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还要有听、说、读、写等方面高水平的外语基础。然而,普通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师,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般不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而精通专业知识的教师,外语水平又不高。因此,双语教学的内在需求与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的数量是相矛盾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由于双语教学具有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双重目的,使得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加大。加之部分同学因为“高等数学”和“电路分析基础”等课程都学得不太好,英语基础比较差,因此对“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产生畏难心理,学习兴趣不高。

双语教学的教学资源远没有传统教学的资源广泛。无论是教材的选取、课件的制作,还是讲义的准备、网站的建设等各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未形成课程资源的链条。在教学过程中,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

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起着导向作用。双语教学质量要得到保证,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动态地调整教学,提高双语授课效果,激励学生向多元化发展。旧有的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显然并不能与之完全一致,目前尚未有规范的评价机制,这项工作仍在摸索之中。

2 “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的探讨

3.1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推进是长期、渐进的过程,其开展程度要受教材、师资、学生现有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条件限制。因此,应根据学生以及课程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

目前,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模式大致存在三种类型:全外形、混合形和半外形。全外形是指所开设的课程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直接用外文讲授;混合形是指采用外文教材,教师采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半外形则是双语教学模式的一种较初级形式,采用外文教材,汉语讲授。双语教学的改革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着急。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分以下三步进行:

(1) 采取专业课部分章节双语教学,其他章节用中文教学,教师整理出该门课程涉及的主要专业英语词汇,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配合汉语专业用语,并要求学生掌握。在“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过程中,将傅立叶变换和拉普拉氏变换作为试点,让教师与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2) 以采用原版教材为主,国内教材为辅,用汉语授课,平时作业和期终考核可以用汉语或英语完成。

(3) 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授课、英语授课,平时作业和期终考核用英语完成。

由此来实现“信号与系统”传统教学向双语教学的过渡。

3.2教材

开展双语教学离不开外文原版教材。但由于中西学科体系的差异,很难找到与“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完全相符合的原版教材,而且原版教材价格昂贵,学生负担较大;同时,“信号与系统”学时数有限,需要优化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师,而且编写教材的周期也较长。基于以上原因,教材可以经过高水平的双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删减原版教材中不合适的内容,以实现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到使用适合本校双语教学教材的目的。

同时,为保证学生不因语言因素影响而减弱其对课程的理解,为学生推荐两、三本中文参考教材。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为2007年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已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信号与系统学习指导和习题解析》系列教材,有较为完备的教材资源,也为“信号与系统”的双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教学方法

(1)“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学准备,而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教学目标、教学主体和教学材料。教学目标为整个授课阶段指引了方向,“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而仅仅只是明确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教师需对自身和学生有足够的了解,这包括教师自我心理准备、认知风格的分析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分析等各方面;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和当前状态的分析等因素,比如“高等数学”的基础如何,“电路分析”学得好不好,整体英语水平如何以及班级建设的学习氛围强不强等。同时,在授课之前,需深入原版教材的思想和内容,获得其精髓,并制作英文电子课件,准备教案,做足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2)“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三大变换涉及到较多的公式推导和证明,使得我们在双语教学中采用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形式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对公式推导、证明、例题讲解等采用黑板板书,使学生更清楚思维的过程,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授课信息量,增强学习趣味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在双语教学的初期,采用中文表达、英文书写,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无误;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的思路,有意控制授课节奏与方式,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阐述清楚,然后逐步加快授课信息量。教学过程要注重交流和互动,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MATLAB实现课程中的知识点,用软件实现时域、频域、复频域和Z域分析中的难点,实现抽象理论的可视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的目的。

(3) 温故而知新,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应按时完成作业,用英文进行表达,逐渐习惯英语的表达方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消化,加深理解;并预习新内容,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要对每一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此次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另外,还进行再教设计,逐步摸索双语教学的发展规律,寻找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每堂课开始,先用英文板书对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以巩固和加深理解。教师不光在课堂与学生形成有效沟通,还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多与学生交流,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有重点地复习,理顺知识结构,并进行正确思想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的思考

3.1双语教学的地位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双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过于夸大。“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课程学习应放在首位,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然后才是了解学习国外的先进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分清主次,不能一味追求英语教学,而忽略了专业课教学的质量。另外,双语教学牵涉的方面众多,成本、需求、资源及长期影响,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采用全外形双语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2专业课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的区别

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是有区别的。学生在完成阶段性英语学习之后,需修读专业英语,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本专业所涉及的基本词汇与惯用表达,为日后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相关文献以及从事本专业的英文写作奠定基础,并使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得有关专业所需要的信息,涉及面更为广泛。“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是针对一门专业课而言,涉及面相对狭窄。所以,专业英语并不会因为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存在而消失。在教学上,两者也有区别,专业英语倾向于语言类的学习方式,双语教学更侧重专业课的传授方式。

4结束语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逐步积累教学经验,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和展开,以保障双语教学的稳步实施。开展“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应该从教学模式的规划、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双语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入手,不断实践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应自炉. 信号与系统[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 翟军勇,陈从颜,费树岷,等.“信号与系统”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5):82-83.

[3] 宋琪.“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1):109-110.

[4] 甘俊英,胡异丁,应自炉. 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89-91.

Thought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Signals and Systems

CAO Lu, GAN Jun-ying, YING Zi-lu, YANG Min, HU Yi-d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8

      信息化时代下的媒介转型、融合、升级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传播内容的广泛多样和泛娱乐趋势也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态度和倾向。媒介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人们掌握知识的渠道和方法,也改变了人们互动交流的方式。对于依托媒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广告学来说,结合媒体发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具有研究和实践价值的。 

1 目前高校广告学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广告是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所以广告的发展与媒体的发展紧密依存。因此,广告学的教学也就不能脱离媒体而纸上谈兵。不仅如此,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整合新媒体资源,为广告学专业教学所用。然而,目前国内广告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大多还停留在课堂灌输的方式,教学内容比较保守,老师与学生在课内课外的交流也不够。总的来说,我国广告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封闭,师生间、学科间的互动性差,灌输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且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举一反三的能力差,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都不尽人意。 

第二,教学内容陈旧,很多案例在网络上就可以找到,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立足于课堂PPT讲授的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减弱,被动学习降低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第四,课堂教学与实际行业需求脱节,毕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不佳,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有待提高。 

21世纪的广告人才应该是人文艺术修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俱佳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具备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广告专业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类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广告行业的未来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广告学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于教学内容的更新不能与新媒体的应用同步;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引导的困难。传统的专业理论和资讯学生完全能够在网络上找到,网络上也有太多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认真听讲而低头看手机相信是每一位任课老师都碰到的问题。所以,利用学生喜欢上网这一习惯,把有些专业学习内容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延伸到课外,建立一个网络互动平台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浏览专业知识、分享学习心得、进行互动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显得尤为必要。 

2 基于社交媒体的教学方法的创新 

2.1 社交媒体的概念及应用于现代高校教学的优势 

社交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 

网络社交媒体具有传播内容海量化、个性化,信息传播渠道交互化、迅速化,对于同类群体的影响力大,分享、评论和回复信息迅速、便捷等优点。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高校学生接触频率最高、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体。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刷微信、评论朋友圈几乎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休闲方式之一。所以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可行的。网络社交媒体超越了虚拟和现实空间的区隔,模糊了工作和休闲的界限,在网络上每个人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把时间化整为零,在非正式的状态下学习知识,使专业学习变得不那么枯燥。利用网络的隐匿性,学生和老师可以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在社交空间的交流中,老师起引导作用,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资讯的搜索、整合和整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新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2.2 基于社交媒体的教学方法的创新 

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对广告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主要分为老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 

“教”:利用社交媒体建立公共教学平台,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师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课堂外知识的点评、讨论、互动、交流。作为课堂的延伸,有利于老师采用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够快速灵活地掌握和指导学生的作业和实践情况,使广告学的教学更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 

“学”:学生利用基于社交媒体建立的公共学习平台,对于学习资源进行获取、选用和讨论、交流,采用多种渠道的学习方式不断优化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更为灵活,这种基于选择和互动式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变得无处不在。

 

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互动性强、选择性高的优势,作为沟通教和学的手段,使教师的角色转变到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上,使学生的角色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最终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对于创新型、实践型、发展型人才的需求。 

3 本专业基于社交媒体开展的教学实践 

3.1 “专业学习服务类微信订阅号”平台的建立 

选择微信订阅号作为专业学习平台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微信订阅号为免费,普通用户可以像订阅报纸一样获得所关注的订阅公众号推送的消息;其二是微信庞大的用户数量,是目前中国用户数量排名第二的社交软件。本专业于2015年6月创办了名为“广告生活”的微信订阅号,作为服务本校广告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是本专业论证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开展互动教学可行性实践的平台。

  本订阅号以“学术、交流、传播”为定位,传播内容包括三大模块: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宣传与广告有关的专业知识为学习所用;与广告专业和对广告研究感兴趣的人士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传播广告专业知识、前沿资讯、生活美学等方面的服务类信息,方便学生的课余生活。围绕定(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位,由专业老师确定每一期的主题,由学生按三大模块方向组成小组编辑主题内容,定期更新。截至2016年9月,共内容60余期,粉丝数量达到470余人。本专业基于网络社交媒体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教学实践的平台已经建立。 

3.2 利用微信订阅号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第一,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完善和补充课内教学内容。围绕本专业订阅号设定的三大模块方向,确定了订阅号的六大板块内容,分别为:“广而告之”,本专业的重大事件、学校重要通知、比赛资讯、学术讲座等,以告示为主,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各类设计比赛和文化活动,以赛促学;“活色生香”,新鲜有趣的广告、设计、生活等前沿资讯,以丰富学生视野、拓宽知识结构、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服务;“生生不息”,主要展示学生作业,通过这个平台的展示激发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并把这个平台作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外延伸;“周末去哪”,介绍无锡及周边地区近期的展览资讯、有趣好玩的地方、有特色的文创小店或者书店,宗旨是拓宽学生眼界、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的同时能够学习到文化创意的最新知识;“读书会”,推荐一本好书;“乐分享”,分享一位优秀的或者著名的设计师、广告人、学者。于每周定期更新,内容集比赛资讯、展览资讯、校园生活资讯等服务类信息,好书、美文、佳作、专家学者介绍等学习类信息于一体,在课堂理论教学上不容易涉及但对于广告学的专业学习又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网络帖子的方式进行展示传播,把这一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完善和补充。 

第二,增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外专家的互动。在高校,很多教师上完课就离开课堂,与学生的课后互动非常少。虽然近年来随着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应用的普及,使师生交流除了在课堂面对面进行以外又多了一些选择,但是交流的内容并不会完全指向专业学习。在“广告生活”这个针对本专业学习的微信订阅号上,通过老师发起每一期的话题,编辑小组结合话题寻找素材、整理撰写、排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一次自我学习,同时也有新的知识内容与老师进行了交流。 

本订阅号的粉丝数量达到470余人,而本专业的所有师生数量仅220余人,也就是说粉丝中有一半以上为非本校人士。这些粉丝主要为其他院校的广告学专业师生、广告业内人士以及一些对设计学、广告学感兴趣的人士。目前,订阅号共收到评论300余条。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行业专家通过订阅号这个平台开展相应的话题讨论,通过网络大家平等交流,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家更容易畅所欲言。 

第三,通过网络传播提高学生的作业积极性。本订阅号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所以除了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由学生自己管理订阅号的日常维护与更新以外,在板块主题的设定上偏向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比如有的板块主要展示学生的获奖作品、优秀课程作业,通过我们这一网络媒介的宣传传播,把原本仅局限于课堂范围内的作业案例展示,在空间展示上得以更大的延伸和拓展,对于获奖学生本人以及其他学生都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本专业结合相关课程的作业成果,在无锡市内举办了多次系列联展,从前期的展会宣传、布展及展览现场情况、展览后的总结,都是依托“广告生活”微信订阅号得以广泛传播,得到了很多专家、市民的反馈和肯定,对于无锡太湖学院广告学专业教学特色、专业特色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外的展示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3.3 结合网络社交媒体改革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 

把网络传播、网络互动引入到具体课程的实际教学环节中,将静态知识体系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平台有机结合,从课程的学习准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话题引导、互动讨论、作业布置、作业点评、后续跟踪整个环节都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延伸,改革和创新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 

同时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库功能对于学术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共享。老师在课前可以通过订阅号这个平台把该门课程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目的、作业安排、必读书目和相关学习资料以通知的形式进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可以让同学们对于该门课程有大体的认识,也可以鼓励同学们在课前完成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自我学习和阅读。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安排,使老师和同学们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3.4 结合社交平台建立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卫生专业技术; 档案; 管理利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89

医院卫生技术档案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利用智力和辛勤劳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逐步积累和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有着较强的医学科研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它不仅反映了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记录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德、能、勤、绩。由于卫生专业技术档案是医院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因此,如何管理并利用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档案资源,是档案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 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工作指导

1.1 领导重视,大力支持 领导重视是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首先,医院领导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是医院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反映医院卫生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其次,要关心本单位档案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尤其要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再培训,使他们有自觉服务档案工作的意识和自我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1.2 增强意识,恪守职责 要不断促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资料的自觉归档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技术档案储备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劳动成果,也是他人学习、借鉴的参考,更是医院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这就需要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宣传技术档案归档的意义、目的和作用,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技术资料归档、存储。

1.3 提高素质,加强指导 做好卫生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是落实档案工作质量的保证。档案工作人员只有严格依法、依规行使职责,努力提高自已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扩大和接触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才能不断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并指导、监督、检查和协助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做好医学技术材料的形成,使之符合规范化、标准化的档案管理要求。

2 围绕中心工作,强化资料管理

围绕中心抓环节,抓规范,抓落实,保持对卫生专业人员技术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延续性和完整性,这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一是要把好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材料的收集。因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档案大部分是在技术职称评聘过程中形成的,它比较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经历、业务专长、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要把各个专科专业的业务报告、经验总结,以及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发表或会议交流的论文材料,医学科技成果等汇总编纂完整,归类清楚,细化到位,标注明确。三是要养成随收集,随整理,随存挡和进行计算机数字信息化处理的管理工作机制。四是要主动服务,跟踪服务,定期收集。技术档案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医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医学和科研对象的信息传递,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智慧结晶,他们积累、保存的资料更真实、更准确、更完整。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针对每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的技术材料进行采集、整理、归档,并建立严格的出入登记手续。

3 规范档案标准,提高信息质量

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有着较强地系统性和完整性,它是把分散、零碎的信息,通过科学的思路、程序、规则和模式进行整理。如何鉴别卫生专业技术档案信息并进行科学分类,是专业技术档案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的基础工作。

3.1 卫生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的基本范畴:(1)科研;(2)教学;(3)医疗;(4)护理;(5)预防;(6)出版物等。

3.2 卫生专业技术档案信息的基本要素:⑴基本信息:档案号、姓名、科室、最高学历、毕业时间、第一学历、毕业时间、第二学历、毕业时间、工作时间、职称、任职时间。⑵论文信息管理:档案号、题名、出版时间、责任者、级别、(标有ISSN或CN)收录、数量、归档时间。⑶论著信息管理:档案号、书名、出版项、出版时间、科室、主编副主编、编委、编者一、编者二、编者三、数量、归档时间。⑷参加科研工作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项目名称、合同编号、课题来源、类别、经费、研究起止时间、承担单位、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归档时间。⑸科研课题完成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课题名称、研究起止时间、鉴定时间、鉴定单位、证书编号、科室、负责人、参加者名次、归档时间。⑹获奖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获奖名称(科技成果、医疗成果、优秀论文、专利证书、荣誉证书)名称、等授奖单位、授奖时间、级别(国家、省、部、市)证书号、归档案时间。⑺学术会议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会议内容、参加地点、会议时间、主办单位、科室、参加者、归档时间。⑻培训、进修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起止时间、专业内容、进修单位、科参加者、培训鉴定归档时间。⑼学术职务情况信息管理:档案号、学术团体、职务、任职时间、聘任单位、科室、受聘者、归档时间等[1]。

4 发掘档案资源,深化教育功能

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是卫生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智力要素积累和沉淀出的宝贵财富,它全面、完整地记述和反映了医院发展和进步历程,客观真实地折射出医院的历史文化和科研水平,是医院整体建设的缩影。有效利用档案资源,发挥档案信息优势,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为医院教育工作服务,是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工作新的切入点。

档案的功能是记录历史,就应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处理好静态档案与动态档案的相互转化关系,用新思维,新角度去审视档案的开发利用,依托档案信息资源为医院思想教育工作服务[2]。例如,本院是与新中国同龄,有着悠久地历史和优良的医院文化,培养出了众多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精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他们中有在工作中爱岗敬业,被誉为病人天使的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有医术精湛造诣高超的老专家;有德技双馨,倾心为病人,七十多岁高龄仍从事工作第一线的学科带头人;有身先士卒,锐意进取,努力攀登科技前沿的领军人。本院还多次承担举办过国家、省、市级的学术交流活动,共获卫生部、省、市科技成果奖百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千多篇学术论文。在建院六十周年之际,医院充分发掘整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出版了反映建院六十年历史风貌的《风雨征程》一书。这些承载着医院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是本院医务人员精神与智慧的结晶,让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看到了老一辈的精神面貌和风采,极大地激励和鞭策着卫生专业技术工作者,使他们传承思想有动力,继承作风有目标,学习钻研有榜样。通过大量鲜活的实例教育,使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思想得到升华,积极性得到提高,向心力,凝聚力得到增强。由于对医院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档案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档案信息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深化。

综上所述,医院卫生专业技术档案虽然它在表面上表现出的是固化了的物质形态,但它却有着丰富的科技含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理念,长远的眼光,深刻认识卫生专业技术档案在医院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利用卫生专业技术档案的功能为医院服务,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让卫生专业技术档案工作上新台阶,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艳.医院卫生专业技术科技档案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07,9(11):156.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自动化专业英语;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07-02 

一、引言 

英语是国内外从事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人员的通用语言,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以控制类学科及其应用领域为例,国际企业的自动化产品和设备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用英文编写,优秀的控制仿真软件、控制领域的研究论文、自动化专业国际经典教材、互联网上的自动化技术信息等多数资料也以英语作为写作语言。如此大量的自动化专业信息被非母语国家的理工科学生所接受和掌握,必然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知识[1]。因此,开设“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或有选择地开设其他双语教学课程成为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2]。合理地配置“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而且更有助于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具有“一石二鸟”的人才培养效果。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为自动化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分两个学期教授,总课时量为64学时。目前,“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在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如下几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部分学生对学习“自动化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学生学习的课堂积极性不高[3];(2)教师现有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主要以科技文章翻译和生词讲解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内容死板,以自动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英文原版教材节选的章节为主要学习内容,各教学内容之间彼此相对独立,教学效果等同于普通的“英文阅读理解”,无法形成对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宏观认识和专业认同感。鉴于以上自动化专业双语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课题组提出以“动态系统理论”教学为主线重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新思想,在统一的“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下引入高等数学、电路、液压传动、信号系统、系统建模和控制原理的基础知识点,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强化各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努力使学生在掌握“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大纲所要求的科技词汇和科技文献翻译能力的同时,对“动态系统理论”体系融会贯通,为进一步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动态系统理论”思想指导下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结合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科技文献阅读、研究论文写作以及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体会,笔者深切认识到:“动态系统理论”是自动化课程的方法论核心。动态系统理论最初来源于经典力学中对于物体运动和动力过程进行数学描述的需要,美国数学家G.D.伯克霍夫发展了法国数学家H.庞加莱在天体力学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动态系统理论的基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对动态系统的研究,使其应用从经典力学扩大到一般意义下的系统,并成为应用于工程学、经济学、生物学、乃至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那么什么是动态系统呢?动态系统是指按确定性规律随时间演化的系统。严格地讲,任何有记忆的系统都可被称为动态系统,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目前,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几乎所有工科专业,广泛开设被称为“系统动态”(System Dynamics)的英语教学课程,涵盖的内容包括:信号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电气、力学、机械、化学、生物过程的动态建模、微分方程的时间域和频域求解、控制理论基础知识、非线性系统理论基本知识、典型动态系统的仿真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控制专业的学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本质的理论核心,和由这一“系统动态”观点派生出的理论体系及其在各科学领域的应用,从而加深对系统理论和控制论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开展以“动态系统理论”教学为指导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借鉴国外工科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经验,并顺应当前我国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厚基础宽口径”方向改革的趋势,课题组提出加强以“动态系统理论”思想为主线的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以深化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本质和前沿动态,在增强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本专业知识应用的认同感。 

我们在自动化本科双语教学过程中明确和强化“动态系统理论”教学这一主线,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建设。 

(一)整合现有“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 

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提升课程的教学内容至方法论水平,将其统一到“动态系统理论”这一宏观框架下。课题组尝试使用一种具有连贯内容的“系统动态”讲义来进行专业外语教学,这一新颖的形式在“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学时内讲述了“系统动态”课程,学生既学习了专业英文词汇、翻译技巧,又掌握了“动态系统理论”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获得了专业知识的提升。授课讲义以自编部分为主,同时参考“系统动态”方面的国际经典教材(如,Katsuhiko Ogata教授编写的《System Dynamics》)[4],吸收了这些经典教材中大量的有益内容,讲义涵盖动态系统理论的大多数内容,不求精,但求逻辑上的连贯性和理论体系上的系统性。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矩阵论、电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等主干课程的核心内容统一到动态系统建模、分析、仿真这一完整框架中进行概括总结。(二)改革了过去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安排学生就某一理论、观点、概念进行专题讨论(内容涉及:系统、信号、线性向量空间、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可观测性、鲁棒性等基本问题)。鼓励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发表形式,学生根据课前调查、研究,在课堂讨论中明确表明自己对某些理论问题的观点。课下采取大作业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师的科研成果,广泛介绍“系统科学”发展的前沿及其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应用实例 

重点结合系统生物学和飞行器控制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实例,来进行“系统动态理论”的讲授。科研实例的引入,帮助学生在掌握系统科学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的同时,还切实体会到本学科理论知识在其他各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本专业所学方法论的强大力量和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四、结语 

本教学改革研究为促进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提高他们对本专业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认识,提出在现有的自动化专业外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动态系统理论”教学,以这一主线来改革课程内容安排和调整教学方法,帮助自动化专业学生构建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框架,加深对系统理论和控制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采用双语或者英语教学方式来进行“系统动态”等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参考国际经典教材,编写了英文课件和讲义,不但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笔者希望,这种双语教学改革的“理念”能引起国内教育、教学管理层面的重视,从而推动其他工科专业的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使广大学生受益。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于宗艳,王丽,孟娇茹.“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148-149 

[2]王海泉,王东云,马薇.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研究,2011,(4):67-69.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11

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会参考一些重点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综合实力、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无法直接照搬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安徽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为例,虽然自本专业开办以来,已经多次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相应课程体系,但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文章由提供。   1)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以电路分析与设计为中心,开设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专业必修课以通信系统信号处理为核心,开设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专业方向课包括移动通信、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多媒体通信技术、光纤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而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其中还有部分是选修课。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的课程体系侧重信号分析与处理,重理论轻应用。但是随着现代通信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有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相关就业调查结果和毕业生反馈情况,目前普通高校通信工程毕业生从事信号处理及相关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而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通信网络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开发及运维等工作。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特别是加强计算机类课程的建设。   2)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专业课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毕业设计和大学生创新计划等。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配合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课程实验。这些实验主要使用实验箱完成,只能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综合大实验和课程设计也主要采用实验箱并结合Matlab、SystemView等仿真环境完成,缺少设计型实验。而大学生创新计划、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虽然能较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能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在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的同时,需要结合计算机技术,开设普及面广、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今日提供通信工程硕士论文的论文素材,更多的素材请关注本网。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12

【关键词】通信原理;教学;OBE

在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通信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它系统地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随机过程、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分析方法,重点讲授点到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框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理解点到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掌握通信系统模型化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通信系统的抽象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了解通信领域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进一步从事通信领域具体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其具有不断学习、适应发展的能力。

工程教育认证是来源于国外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目前是国际通行的高校工程专业进行质量评价评估的重要手段,基于此可以实现工程教育领域各国之间的互相认可。开展工程教育认证,能够推进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国际化,增强本校工程专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能够保证工科毕业生的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工程教育的进展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工程认证的核心理念和认证考核标准,本文作者反思了“通信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在当前的教学大纲中,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大多设定为学生对重要概念和重要通信理论的识记和理解,而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某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的;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方面,侧重于数学公式的推导或计算,对公式提出的背景、公式隐含的物理意义缺乏深刻的讲解和剖析,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些数学程度差的学生可能因为公式推导的障碍而失去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3)课堂教学的主体仍然是老师,上课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而没有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接受能力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考量分析,在讲解一些重点难点知识时由于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效果不佳;4)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常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完成作业。但课外作业的目的仍然是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识记或计算能力,缺乏生动的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的课外练习。总之,当前的通信原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亟待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学习产出定义要可操作化和具体化,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详细定义了毕业生预期学习产出,即毕业要求。为了达到认证标准中设定的毕业要求,需要将毕业要求分解到各门课程中,在教学中综合体现并最终达成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我院设定“通信原理”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体现在:“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知识,并能够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针对具体的电子信息工程问题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达到适当的正确性和可用性要求。能够针对所选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严谨推理,并给出解”。本文以最佳接收为例,对“通信原理”教学中OBE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通信系统的优劣很大程序上取决于接收系统的性能,数字接收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系统的误码率,最佳接收理论是以接收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噪声中如何最好地提取有用信号。在通信原理课程中最佳接收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以OBE理念为指导,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 锻炼学生利用随机过程和概率论知识分析解决通信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通信理论分析中经常用到随机过程和概率论知识。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即最佳接收机原路框图,要求学生自学解决方案的推导过程。对于推导过程的难点给予帮助。启发学生认识到带噪声的数字信号的接收,实质上是一个对随机信号进行统计接收问题,或者说信号接收过程是一个统计判决过程。因此应从随机过程和概率论的观点对数字通信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要求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体会数学理论是如何解决工程问题的。

2 锻炼学生利用信号与系统知识解决通信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信号与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在通信原理中大量应用,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启发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从最佳接收的概念出发,设计匹配滤波器实现最佳接收。这种方案不需要对信号进行复杂的概率统计公式推导,而是从信号和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出匹配滤波器的传输函数。在实际教学中,直接给出匹配滤波器的传输函数,要求学生运用信号与系统课程所学知识自己尝试推导。

3 锻炼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种最佳接收解决方案的异同点。相同点是:通过公式推导证明匹配滤波法和相关接收法完全等效,都能实现系统最小误码率,都是最佳接收方法。不同点是:相关接收法能够推出理论数字信号接收误码率的最佳(最小可能)值,从最佳接收机的误码率公式可以得到启发,即在信号能量和噪声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误码率大小由发送信号波形之间的相关度决定,这一结论可以指导工程设计,即对发送信号码元波形集进行设计,使得集合中各波形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小,能够取得最小的误码率。匹配滤波接收法的最大输出信噪比和信号波形无关,只决定于信号能量与噪声功率谱密度之比,所以这种匹配滤波法对于任何一种数字信号波形都适用,不论是基带数字信号还是已调数字信号。匹配滤波器传输特性与信号频谱有关,而信号频谱的幅频特性通常不为常数,因此匹配滤波器的幅度特性通常是不理想的,信号通过匹配滤波器会产生严重的波形失真。因为匹配滤波器会使传输波形产生严重的失真,所以它不能用于模拟信号的接收。

本文通过具体的实例,探索了“通信原理”课堂教学中OBE理念的应用,在实践中发现以OBE理念为导向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启发学生的工程探索意识,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肖义平.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