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据库技术论文

数据库技术论文

时间:2022-03-07 13:43:26

数据库技术论文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字:数据库安全管理

Abstract:Databaseistheimportantcomponentofcomputerinformationsystem,astheinformationtogethercollective,thedatabasedocumentisbearingthemissionofstoringandmanagingtheinformation''''sdata,soitssecuritywillbethemostimportantofall.ThispaperhavediscussedmainlysafeproblemwhichfacingtotheDatabase,andhavesubmittedsomecertainsuggestions.

Keywords:Databasesecuritymanagement

一、数据库安全概述

1.数据库安全概述

数据库安全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非法用户的越权使用、窃取、更改或破坏数据。数据库安全涉及到很多层面,必须在以下几个层面做好安全措施:

(1)物理层: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必须在物理上受到保护,以防止入侵者强行进入或暗中潜入。

(2)人员层: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应用和维护等工作,一定要由政治思想上过硬的合法用户来管理。

(3)操作系统层:要进入数据库系统,首先要经过操作系统,如果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差,数据库将面临着重大的威胁。

(4)网络层:由于几乎所有网络上的数据库系统都允许通过终端或网络进行远程访问,所以网络的安全和操作系统的安全一样重要,网络安全了,无疑对数据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5)数据库系统层:数据库系统应该有完善的访问控制机制,以防止非法用户的非法操作。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必须在以上所有层次上进行安全性控制。

2.数据库安全的目标

(1)提供数据共享,集中统一管理数据;

(2)简化应用程序对数据的访问,应用程序得以在更为逻辑的层次上访问数据:

(3)解决数据有效性问题,保证数据的逻辑一致性:

(4)保证数据独立性问题,降低程序对数据及数据结构的依赖:

(5)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在共享环境下保证数据所有者的利益。

以上仅是数据库的几个最重要的动机,发展变化的应用对数据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数据的集中存放和管理永远是必要的。其中的主要问题,除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技术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数据的安全问题.如何既提供充分的服务同时又保证关键信息不被泄漏而损害信息属主的利益,是DBMS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数据库系统安全的主要风险

数据库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来自各方面的安全风险,由安全风险最终引起安全问题,下面从四个方面讲述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风险。

1.来自操作系统的风险

来自操作系统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病毒、后门、数据库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关联性方面。首先在病毒方面,操作系统中可能存在的特洛伊木马程序对数据库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数据库管理员尤其需要注意木马程序带给系统入驻程序所带来的威胁。一个特洛伊木马程序修改了入驻程序的密码,并且当更新密码时,入侵者能得到新的密码。其次在操作系统的后门方面,许多数据库系统的特征参数尽管方便了数据库管理员,但也为数据库服务器主机操作系统留下了后门,这使得黑客可以通过后门访问数据库。最后数据库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带有很强的关联性。操作系统具有文件管理功能,能够利用存取控制矩阵,实现对各类文件包括数据库文件的授权进行读写和执行等,而且操作系统的监控程序能进行用户登录和口令鉴别的控制,因此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最终要靠操作系统和硬件设备所提供的环境,如果操作系统允许用户直接存取数据库文件,则在数据库系统中采取最可靠的安全措施也没有用。

2.来自管理的风险

用户安全意识薄弱,对信息网络安全重视不够,安全管理措施不落实,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些都是当前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已发生安全事件的原因中,占前两位的分别是“未修补软件安全漏洞”和“登录密码过于简单或未修改”,也表明了用户缺乏相关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识。比如数据库系统可用的但并未正确使用的安全选项、危险的默认设置、给用户更多的不适当的权限,对系统配置的未经授权的改动等等。

3.来自用户的风险

用户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用户帐号、作用和对特定数据库目标的操作许可。例如对表单和存储步骤的访问。因此必须对数据库系统做范围更广的彻底安全分析,找出所有可能领域内的潜在漏洞,包括与销售商提供的软件相关的风险软件的BUG、缺少操作系统补丁、脆弱的服务和选择不安全的默认配置等。另外对于密码长度不够、对重要数据的非法访问以及窃取数据库内容等恶意行动也潜在的存在,以上这些都表现为来自用户的风险。

4.来自数据库系统内部的风险

虽然绝大多数常用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已经存在了十多年之久,并且具有强大的特性,产品非常成熟。但许多应该具有的特征,在操作系统和现在普遍使用的数据库系统中,并没有提供,特别是那些重要的安全特征,绝大多数关系数据库系统并不够成熟。

三、数据库安全技术研究

1.数据库加密

对于一些重要的机密的数据,例如一些金融数据、商业秘密、游戏网站玩家的虚拟财产,都必须存储在数据库中,需要防止对它们未授权的访问,哪怕是整个系统都被破坏了,加密还可以保护数据的安全。对数据库安全性的威胁有时候是来自于网络内部,一些内部用户可能非法获取用户名和密码,或利用其他方法越权使用数据库,甚至可以直接打开数据库文件来窃取或篡改信息。因此,有必要对数据库中存储的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实现数据存储的安全保护。

数据加密就是将称为明文的敏感信息,通过算法和密钥,转换为一种难于直接辨认的密文。解密是加密的逆向过程,即将密文转换成可识别的明文。数据库密码系统要求把明文数据加密成密文,数据库存储密文,查询时将密文取出解密后得到明文。数据库加密系统能够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安全,即使黑客窃取了关键数据,他仍然难以得到所需的信息。另外,数据库加密以后,不需要了解数据内容的系统管理员不能见到明文,大大提高了关键数据的安全性。

2.存取管理技术

存取管理技术主要包括用户认证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两方面。用户认证技术包括用户身份验证和用户身份识别技术。访问控制包括数据的浏览控制和修改控制。浏览控制是为了保护数据的保密性,而修改控制是为了保护数据的正确性和提高数据的可信性。在一个数据资源共享的环境中,访问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2.1用户认证技术

用户认证技术是系统提供的最外层安全保护措施。通过用户身份验证,可以阻止未授权用户的访问,而通过用户身份识别,可以防止用户的越权访问。

(1)用户身份验证

该方法由系统提供一定的方式让用户标识自己的身份。每次用户请求进入系统时,系统必须对用户身份的合法性进行鉴别认证。用户要登录系统时,必须向系统提供用户标识和鉴别信息,以供安全系统识别认证。目前,身份验证采用的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是设置口令法。但近年来,一些更加有效的身份验证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如智能卡技术、物理特征(指纹、虹膜等)认证技术等具有高强度的身份验证技术日益成熟,并取得了不少应用成果,为将来达到更高的安全强度要求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用户身份识别

用户身份识别以数据库授权为基础,只有经过数据库授权和验证的用户才是合法的用户。数据库授权技术包括授权用户表、用户授权表、系统的读出/写入规则和自动查询修改技术。

2.2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功能方面

对数据提供保护,是数据库系统内部对已经进入系统的用户的访问控制,是安全数据保护的前沿屏障。它是数据库安全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也是最有效的安全手段,限制了访问者和执行程序可以进行的操作,这样通过访问控制就可防止安全漏洞隐患。DBMS中对数据库的访问控制是建立在操作系统和网络的安全机制基础之上的。只有被识别被授权的用户才有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输入、删除、修改和查询等权限。通常采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访问控制:

(1)按功能模块对用户授权

每个功能模块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权限,如无权进入本模块、仅可查询、可更新可查询、全部功能可使用等,而且功能模块名、用户名与权限编码可保存在同一数据库。

(2)将数据库系统权限赋予用户

通常为了提高数据库的信息安全访问,用户在进行正常的访问前服务器往往都需要认证用户的身份、确认用户是否被授权。为了加强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适应对大规模用户和海量数据资源的管理,通常DBMS主要使用的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Rolebasedaccesscontrol)。

3.备份与恢复

数据备份与恢复是实现数据库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数据库系统总免不了发生系统故障,一旦系统发生故障,重要数据总免不了遭到损坏。为防止重要数据的丢失或损坏,数据库管理员应及早做好数据库备份,这样当系统发生故障时,管理员就能利用已有的数据备份,把数据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以便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一般来说,数据库备份常用的备份方法有:静态备份(关闭数据库时将其备份)、动态备份(数据库运行时将其备份)和逻辑备份(利用软件技术实现原始数据库内容的镜像)等;而数据库恢复则可以通过磁盘镜像、数据库备份文件和数据库在线日志三种方式来完成。

4.建立安全的审计机制

审计就是对指定用户在数据库中的操作进行监控和记录的一种数据库功能。这里主要以Oracle数据库为例,Oracle数据库没有为审计数据提供独立的导出、备份和恢复机制,用户每导出和删除1条审计记录都需要自己来书写程序,并且审计记录所需要的存储空间也是Oracle数据库所提供。如果审计数据是保存在操作系统中的文件中,那么审计记录的保护完全依赖于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对文件的加密措施。显然,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审计保护功能存在不足,应从以下2方面改进:建立单独的审计系统和审计员,审计数据需要存放在单独的审计文件中,而不像Oracle那样存在数据库中,只有审计员才能访问这些审计数据。可以把用户大致分为审计员、数据库用户、系统安全员3类,这三者相互牵制,各司其职。分别在3个地方进行审计控制。为了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审计功能,还需要考虑到系统能够对安全侵害事件做出自动响应,提供审计自动报警功能。当系统检测到有危害到系统安全的事件发生并达到预定的阈值时,要给出报警信息,同时还会自动断开用户的连接,终止服务器端的相应线程,并阻止该用户再次登录系统。

参考文献:

刘启原,刘怡.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的安全[M].科学出版社,2000.

李海泉,李健.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加密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1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该文概述了广东省水文数据库现状,讨论了水文数据库表结构3. 0与4. 0的主要差异,针对水文数据库由表结构升级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流程与解决方法,并用以对表结构3. 0进行优化、调整、补充,完成了表结构到4, 0的升级。

1我省水文数据库现状概述

水文资料是水利工程的基础,为了达到准确快速地提供水文资料,资料的科学存储是个关键问题。当前水文资料主要包括:降雨量、蒸发量、水位、流量、含沙量等内容。数据库是现今企业数据存储的主要方式,应用数据库技术来存储水文观测资料就形成了水文数据库。在水文数据库中数据以表的形式存储,这些表的名称、表中每列的名称、数据类型等称为表结构。

广东省水文数据库由1991年开始建设,到1998年建成验收,至今每年都加人新的整编数据。水文数据库的建立改变了水文资料以纸介质存储数据的方式,使资料的存储进人磁介质的时代,以电子版本的方式提供数据极大方便了数据的查询和使用,为水情专用数据库、三防指挥系统、流域水信息与管理等许多水利信息化项目提供了方便,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文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0做数据库管理系统,表结构经历了由1. 0版本到3. 0版本的演变过程。3. 0版本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版本,历经十年的应用,在水文数据存储的标准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长期的应用中3. 0版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于是部水文局组织有关专家在3. 0的基础上修订形成了4. 0版本。从而使我省水文数据库从3, 0版本到4. 0版本的升级成为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2水文数据库表结构3. 0与4. 0的对比

水文数据库表结构3. 0主要存在的问题有:①时间维的处理不合理;②一些表表列数太多;③一些有用数据没有建表存储;④没有字典表。

表结构4. 0针对以上缺点做了改善,首先使用时间数据类型( DT类型)统一时间维的表示,如:逐日平均水位表3. 0表结构如表1;逐日平均水位表4. 0表结构如表2。

对比表1、表2可见日平均水位3. 0表结构有66列,而4. 0表结构只有4列,3. 0表结构的时间维中年份、月份、各日在列中表示,4. 0表结构中的时间维统一在一列中表示,这样极大方便了SQL语句的编写,而且时间集中到一列上表示有利于随后的数据分析工作。其次,一个表包含太多的列时,说明这个表缺乏内聚,它试图存放来自几类实体的数据,使用垂直分割将一些列移到另一个表中,可以减少表的规模,改善性能。如:表结构3. 0把月、旬、年的数据放在同一表中,导致一个表中有上百的表列,而4. 0把月、旬、年的数据分开到三个表中存放,改善了性能。再次表结构4. 0增加和修改了一些表,使得存储的内容得到扩充,存储更加合理高效。如增加了关系线表来存储水位流量关系,修改了实测大断面表等。最后表结构4. 0增加了字典表类,这样有利于元数据的描述和使用。

3表结构升级实现技术

3.1表结构升级转换需要解决的问题

表结构的升级可能会涉及很多问题,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有:

1)新表的建立。新表的建立主要讨论新表结构的合理性,确保新表的设立是正确的。

2)数据质量控制,要控制从旧库到新库转移数据时出现的数据转换错误。新库中错误的数据可能来自于旧库中的错误,也可能来自于转换程序的错误或考虑不周。应该确保新库的数据质量比旧库有所提高。

3)功能恢复,主要是参照完整性、方法(存储过程、存储函数、触发器)、外部程序的恢复。水文数据库是多应用数据库,有许多外部程序对其进行访问,数据库升级人员对这些程序几乎是不能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库的修改必然对外部访问系统造成影响,解决的方法有二:一是进行功能恢复,升级人员与应用程序开发者协作,修改应用程序使其能适应新的数据库表结构;二是设立过渡期,在这其间使新老数据库同时运行,原来的应用程序继续使用老库,新应用使用新库。通常会结合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即进行部分功能恢复同时设立过渡期。

4)数据加载策略,由于水文数据量较大,而且每年都有新增数据,所以数据加载要有增量加载功能。同时,在过渡期间如果数据的增、删、改比较频繁,应该保持新旧库内容的同步。

3. 2升级转换的过程

在生产环境中安全的数据库升级转换流程如图1:

验证数据库是否需要升级转换是综合考虑转化所获得的价值与投人之比,以确定是否需要这样的转换,是否开销过大。水文部门的数据源很多,如基础水文数据库、水情专用数据库等。升级人员要确定各种数据所放的位置才能引用。数据库的转换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每次形成一个新表都要经过建表、编写数据转换加载及同步代码、数据加载、结果测试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测试无误了才进人下一个新表的建立,这种采取每次一小步的办法容易降低实现程序的复杂性,容易发现转换错误所在。所有新表测试通过后才可以使用。

3. 3实现方法

首先对SL324-2005《基础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即表结构4. 0 )进行分析以验证转化的必要性,由于存放测验数据的表类是常用的表类,而且测验数据格式比较固定,表结构比较完善,所以优先转换该类表,方法如下:

使用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创建新表结构,如图2。

使用T一SQL语言编写数据转换与加载程序,如:使用语句(Insert into HY YRZ F select STCD, YR,YRAVZ,YRAVR,YRMXZ,YRMXR,YRMXMD,YRMNZ,YRMNR , YRMNMD from ZMYST where YR = 2007)就可以把表结构3. 0水位月年统计表中2007年的数据增量加载到4. 0的年水位表中。

如果转换过程中有类型转化、数据格式检测等质量控制要求,则需要用比较复杂的程序段来完成。如:降雨量摘录表的T一SQL转换程序如下:

声明变量@sled , @ yr , @ and , @ bghrmt , @ edhrmt ,

@p , @ prm存储查询数据

声明变量@ bgdt, @ eddt存储转换后的时间数据

创建游标my_ cursorl关联到降雨量摘录表prex

通过游标读一条记录到变童@sled , @ yr , @ and , @

bghrmt,@edhrmt,@P,@prm中

WHILE@@fetch status=0)

Begin

处理降雨量结束时间、

if@edhrmt=2400)

begin

处理降雨结束时间为24:00的情况

end

else

if@edhrmt

begin

处理摘录时段跨日的情况

end

else

摘录时段无跨日的情况

处理降雨量开始时间、

插人数据、

insert into hy_prex_ b values(@sled,@bgdt,@eddt,@P,@prm )

取下一条记录

end另外,可使用触发器保持旧表和新表的同步增删,这样当数据加人到旧表或从旧表中删除数据的时候就通过触发器在新表中作相应的修改,如:对3. 0中降雨量摘录表写插人触发器,插人相应记录的T一SQL程序如下:

Create trigger prex insert On PREX For insert as

同时写删除触发器,删除相应记录的T一SQL程序如下:

Create trigger prex delete On PREX For delete as

这样就维护了旧表到新表的同步更新。

3. 4成果

应用以上技术笔者完成了广东省水文数据库表结构3. 0到4. 0数值表类的转化,并通过触发器同步技术使每年新增资料的转换过程自动化。通过表结构4. 0的转换及向用户提供数据表明,新表结构使用方便,提供的数据格式更为科学合理。而且由于在升级转换过程中严格数据质量控制,改正了旧库中许多错误,统一了数据表达方式,使新库数据质量得到了提升。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3

ASP(ActiveServerPages)是Microsoft于1996年11月推出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微软声称设计出了一个完美的Active平台,在微软的文件中把ASP描述为:"一个服务器的脚本环境,在这里可以生成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从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ASP既不是一种语言,也不是一种开发工具,而是一种技术框架,其主要功能是为生成动态的交互式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提供一种功能强大的方法或技术。ASP的主要特性是能够把HTML、脚本、组件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够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并把按用户要求专门制作的标准HTML页面送给客户端浏览器。ASP属于ActiveX技术中的服务器端技术。与我们通常在客户端实现动态主页的技术如Javaapplet、ActiveXControl、VBScript、javascript等所不同的是,ASP中的命令脚本语句都是在服务器中解释执行,执行后的结果产生HTML页面并送到浏览器。由于ASP是在服务器端解释执行,开发者可以不必考虑浏览器是否支持ASP。同时,由于只是标准的HTML页面送到浏览器,在浏览器上看不到ASP程序,因此可以防止程序被窃取,保护了开发者的利益。

二、为什么用ASP

随着Internet的发展,静态Web站点的开发与维护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方面信息的不断增加和变化,使站点维护人员不得不经常修改他们的网页,特别是基于数据库驱动的Web站点更是如此;另一方面静态网页由于不能与浏览者进行有效交互,使人们感到越来越乏味,而不愿意再一次地进入同一站点。所以开发动态网页或动态内容成了越来越多的站点所追求目标。所谓动态内容是由每一个用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发出请求而特殊制作的Web网页,例如访问某一网站的新用户得到的欢迎词与重新返回到该站点的用户得到的欢迎词是不同的。

三、ASP的特点

ASP具有学习快、设计快的特点,不需花许多时间即可学会和快速设计出WEB应用程序。

ASP的源程序码在服务器端执行,代码保密性好。

集成与HTML中,无需编译链接可直接执行;使用文本编辑器如记事本,即可设计。

与浏览器无关,用户端只要使用常规可执行HTML代码的浏览器。

ASP是面向对象的(Object_Oriented)

四、ASP与其它相关技术的比较

随着Internet的发展,静态Web站点的开发与维护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方面信息的不断增加和变化使站点维护人员不得不经常修改他们的网页,特别是基于数据库驱动的Web站点更是如此;另一方面静态网页由于不能与浏览者进行有效交互,使人们感到越来越乏味,而不愿意再一次地站点。所以开发动态网页或动态内容成了越来越多的站点所追求目标。

所谓动态内容是由每一个用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发出请求而特殊制作的Web网页,例如访问某一网站的新用户得到的欢迎词与重新返回到该站点的用户得到的欢迎词是不同的。有许多技术可以实现动态内容,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两种:CGI(公共网关接口)和ISAPI。

CGI是开发较早的技术,它可以很好地实现动态内容,但它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对每一个请求(请求一个页面)CGI都要产生一个新的进程,同一时刻发出的请求越多,服务器产生的进程也就越多。我们知道,产生一个进程是非常耗时的,而且需要用到大量的服务器RAM,所以其响应时间相对较长,特别是当进程多到某一数量后,服务器性能将显著下降。另一方面,CGI的主要编程语言是C语言,对大多数网页开发人员来说,要掌握和精通这些编程语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ISAPI针对CGI第一个缺点进行了改进,利用DLL(动态链接库)技术,以线程代替进程,提高了性能和速度,但要考虑线程的同步问题,而且开发步骤烦琐。

ASP除了提供CGI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ASP运行在Web服务器的同一个进程中,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处理客户请求;ASP提供更方便、更简单的访问数据库的方法,使开

发基于数据库驱动的Web应用程序更加容易;ASP支持几乎所有的脚本语言,如VBScript、Jscript和Perl,其主要脚本语言VBScript是基于众多编程人员非常熟悉VisualBasic语言,所以ASP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五、ASP的工作过程

ASP技术直接建立于微软的Web服务器之中,所有微软的Web服务器都支持ASP,如WindowsNT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IIS),WindowsNTWorkstation以及Windows95PersonalWebServer。你不要担心浏览器是否能执行你的ASP程序,你的WEB服务器会自动把ASP程序码,解释为HTML格式的主页内容,再送到用户端的浏览器显示出来。如图1所。

六、用ASP实现用户登陆WEB数据库

在ASP中访问数据库,可采用ASP内置ActiveX服务器组件棗数据库访问组件,使用ActiveXDataObject(ActiveX数据对象,简称ADO)的技术。ADO通过在WEB服务器上设定ODBC,来建立与多种数据库的连接,其中包括SQLServer、Oracle、Foxpro等各种大、中、小型数据库。下面我们举例说明用ASP实现用户登陆WEB数据库的过程。

1.用户在客户机浏览器上输入一个URL地址并回车,请求一个页面。

例如yin/User_Login/default.htm。

2.服务器接受用户请求,调出相应页面(假设该页面含有一个表单)。

例如default.htm,其代码如下:

<html>

<head>

<metaname="GENERATOR"content="MicrosoftFrontPage3.0">

<title>系统登录</title>

</head>

<h2align="center">系统登录</h2><hr>

<formmethod="post"action=”user_login.asp”name=”form”>

<center>

请输入用户名:<inputname="username"type="text">

请输入口令:<inputtype="password"name="password"size="14">

<br>

<inputtype="submit"value="登录"name="submit">

<inputtype="reset"value="复位"name="reset">

</center></form></body>

</html>

当浏览器端填入要查询的用户名和口令并按下submit按钮时,它将用户名以username,口令以password的变量形式送到user_login.asp中。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4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开题报告 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开题报告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学号:0924620036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数据库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 ,是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作为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数据库技术一直是倍受信息技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深入到了各个领域。当前,数据库技术已成为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开发的核心技术,数据库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组成核心,更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支撑技术之一。因此,为了更好的认识和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对有关数据库发展的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求在对现有相关理论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库发展进行综合论述,对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总体态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推动数据库技术研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论文综述 1、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许多年以来在数据库技术领域很少有重大的技术创新能够引起人们对整个数据库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2006年DB2 9中推出的pureXML技术,对过去数十年来关系型数据库的最基本的数据组织方式进行了重大的创新,第一次让我们对数据库的历史,以及过去支撑其发展壮大的理论基础和外部挑战从新的角度进行审视。 今天我们很少去回顾数据库的历史,对于绝大多数IT技术人员,数据库等同于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则和表紧密联系。E-R模型几乎是我们描述世界的唯一方式,SQL语言是数据库信息访问处理的唯一手段。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式的信仰,数据相关的所有理论问题似乎都已经解决。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产生转折,所有重大技术的产生及发展都有其生存的土壤。40年前数据库的诞生并不是关系型数据库,第一代的数据库第一次实现了数据管理与应用逻辑的分离,采用层次结构来描述数据,是层次型数据库(IMS)。第二代数据库奠基于上世纪70年代E.F Codd博士提出的关系型理论以及SQL语言的发明。实现了数据建模和数据操作处理的标准化,关系型数据库在其后的2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的演进主要集中在性能、扩展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提升,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技术理念并没有大的变化。

与之相反,在过去的20多年里,IT产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一系列技术及理念的创新。数据库所生存的外部土壤随着Internet以及在网络环境下IT系统互联互通相互协作的趋势,对信息管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国内研究的综述:《移动数据库技术研究综述》《Web数据库技术综述》《Web与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

三、论文提纲

(一)数据库技术概论

1、数据库技术概念及类型

2、数据库技术发展历程

3、数据库技术应用

(二)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关系数据库技术仍然是主流

1、发展现状概述

2、Oracle概念及应用

3、Access概念及应用

4、SQL概念及应用

5、DB2概念及应用

6、发展现状总结

(三)数据库技术发展的趋势

1、下一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主流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与关系数据库技术

2、演绎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

3、数据库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非结构化数据库

4、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又一趋势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

5、未来数据库技术及市场发展的两大方向数据仓库和电子商务

6、数据库技术的实践性发展面向专门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

(四)当代与未来数据库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数据仓库

1、数据挖掘技术

2、数据仓库技术

3、知识发现技术

4、小结

5、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一)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结论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个体差异;分类教学实践模式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国家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秉承“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国际接轨”的办学宗旨,在创造性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下,完善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完成了学科方向布局、分类分层培养课程体系建设[1]。基于总的学科发展与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的目标,我们对主干课程之一的数据库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和基础,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数据库课程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等的必修课程,也是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与实践技能。在同济大学计算机系的本科专业必修课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学科发展和分类分层培养目标的确立,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模式与体系需要进行新的规划与设计;另一方面,数据库课程相关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创新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取向等多方面的差异,也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研究课题。要取得好的教学与实践效果,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所长,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课程的教学实践模式。

基于计算机系学科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根据数据库课程自身的特点、数据库相关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并参考国际、国内一些主要大学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文献,我们提出一种数据库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3种类型,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侧重不同的教学与实践内容,更好地体现该课程教学的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

1课程的教学对象分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2]。

但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并不完全相同,如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好、擅长理论分析,有的学生编程能力强、喜欢软件开发,有的学生则倾向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管理。因此,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对象与培养目标分为以下3种类型:

1) 理论强化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具备坚实深入的数据库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独立开展科研和实际工作。

2) 工程研发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掌握数据库基础理论和主流数据库软件产品,以及数据库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具备较扎实的研究与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技能,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认可的高级研发型工程技术人才。

3) 应用管理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掌握数据库系统基础理论,以及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主流数据库软件产品,能较好地设计、管理与评估数据库项目方案。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以不同形式的实验班或培训课程,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培养。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同济大学的“图灵班”和“卓越工程师班”等。在数据库课程分类教学与实践模式研究探索中,我们把计算机系特色教学的“图灵班”、“卓越工程师班”和其他学生分别作为数据库课程教学的理论强化型、工程研发型和应用管理型对象。

2课程的分类教学与实践模式

对于上述3种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我们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总纲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调整课堂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选用不同教材,安排不同的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开展不同的课后活动,引导学生研究与解决不同的开放思考问题,尽量充分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研发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在各自擅长和需要拓展的领域内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1分类调整授课内容

数据库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基础理论、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以及数据库技术的新进展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有针对性地拓展和加强不同部分的知识。

1) 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拓展和加强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强化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原理与相关算法实现,如存储、索引、查询处理及其优化、事务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等的机制与主要算法。教材上倾向于国外原版教材,即《Database System Concepts》[3] 辅之以《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4]和《Database Systems: The Complete Book》[5]。

2) 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在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基础上,强化DBMS的底层算法实现与数据库系统工程设计方法,介绍基于一种主流数据库产品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教材上使用国内经典教材结合国外原版教材,即《数据库系统概论》[6] 辅之以《Database System Concepts》[3]和《Database: Principles, Program- ming, and Performance》[7]。

3) 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则在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基础上,强化关系数据库的查询优化技术、数据库事务处理技术、数据恢复和并发控制技术、DBMS的安全技术和完整性检查技术,介绍基于主流数据库产品的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与管理技术。教材上使用国内经典教材,即《数据库系统概论》[6]辅之以《Database System Concepts》[3]和《数据库系统原理》[8]。

2.2分类安排课程实验

数据库课程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安装与配置、数据库使用、SQL语言使用、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和数据库编程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在课程实验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不同的内容。

1) 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课程实验将完成6~8个DBMS底层算法的研究与实现,主要包括存储、索引、查询处理、查询优化、事务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等算法,另外还有一个理论方法探索或实际应用系统研发的综合大作业。

2) 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课程实验将完成4~5个DBMS底层算法的实现,如存储、索引、查询处理与优化等的算法,完成1~2个通过ODBC访问数据库、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开发实验,一个实际系统工程研发相关的综合大作业。

3) 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课程实验将完成6~8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管理相关的部分实验,主要包括安装了解DBMS、SQL数据定义与查询、SQL更新与视图,数据库事务处理、数据恢复与并发控制、数据安全性与完整性以及一个实际应用开发管理相关的综合大作业。

2.3分类进行课程设计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数据库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实践能力,全面拓展数据库原理课程相关的综合研发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实现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熟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理论,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开发技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分析DBMS的体系结构与主要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课程相关的理论技术发展与前沿动态。数据库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

1)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研发:综合运用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方法设计一个较完善的有实际意义的数据库;掌握流行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ORACLE/ DB2等的应用与开发技术;利用高级语言开发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2)DBMS研究分析以及功能实现与扩展:以开源代码的DBMS为基础熟悉并研究分析DBMS的体系结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完成一些系统功能的实现和进行相应的可扩展性研发,形成系统分析报告、算法实现软件包和技术文档。

3) 领域研究综述与热点问题研究探讨:跟踪数据库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完成相关的前沿研究或技术问题的综述,对领域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形成综述报告、技术报告或研究论文。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开展不同主题的课程设计,有不同的考查侧重:

1) 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课程设计更强调在开源代码的数据库系统如Postgres上,针对DBMS底层实现做进一步研究与扩展,以3~5人的课题小组为单位,分析开源DBMS的体系结构和主要的技术方法,并对其中某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与扩展实现;此外,强调对领域前沿的了解,对某方面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综合把握与研究分析,并能对一些领域热点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完成领域某方面的综述报告和研究论文。

2) 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课程设计强调在Oracle或SQL Server等数据库产品基础上,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3~5人的课题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中等规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并要求对系统研发过程中的各个设计与技术实现环节能够有较全面的把握;此外,强调对领域技术动态的了解,并能对领域技术和应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对实际系统研发能形成有效的技术方案和分析报告。

3) 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课程设计将以3~5人的课题小组为单位,在Oracle或SQL Server等数据库产品基础上,构建一个实用的数据库系统,强调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过程的全面把握,以及对项目研发过程中各个实践环节的全面调度与管理;此外,强调对领域研究与技术动态的了解,对系统开发与应用相关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模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分析,能对实际项目开发与管理形成有效的方案和分析评估报告。

2.4分类开展课后活动

数据库课程以各种形式的课后活动,培养不同类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1) 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增加一些相关的领域研究现状和动态的介绍,提出一些开放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广泛地了解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的研究热情和研究能力。由教师引导学生去找寻一些课程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热点或难点问题,主要追踪数据库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与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如SIGMOD/PODS、VLDB、ICDE等,国际期刊如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 (TODS)、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TKDE)、VLDB Journal等,以及追踪国际国内一些著名的数据库研究小组,学生以自由组合小组形式展开针对某个主题的研究探讨,完成领域综述以及研究论文,并在讨论课上做口头报告;更进一步鼓励学生加盟数据库相关领域导师的实验室和课题组,参与相关的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

2) 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增强数据库前沿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介绍,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前沿的研究探索热情和研发能力,由教师或企业研发人士引导学生去探讨一些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热点问题,完成领域技术分析报告以及研究或技术型论文,并在实验课上做口头报告;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导师的实验室和课题组,具体开展一些相关实际课题的研发;引导学生在小学期的企业实习期间有效地参与和完成实践项目的调研和分析设计与实现工作。

3) 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加强数据库软件产品和应用案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对本学科技术前沿的研究探索热情和应用管理能力,邀请企业数据库工程师举行讲座,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相关的技术热点问题,完成领域综述以及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分析报告,并在实验课上做口头报告;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导师的实际项目研发;引导学生在小学期的企业实习期间有效地参与相关企业项目的研发与管理实践的调研分析。

3结语

数据库课程分类教学与实践模式是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的探索,通过对学生个体

差异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分类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集中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和课外辅导,因材施教。在数据库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我们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探索和逐步应用分类教学和实践模式,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实践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学生们的课程作业、实验报告、技术分析报告、应用系统设计、DBMS分析报告、领域综述报告、研究或技术论文、参与相关导师的研讨班与课题工作、期中和期末考试等情况来看,分类教学和实践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与潜力,大部分同学取得了较好的学习和实践效果。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数据库课程教学与实践各个环节,特别是课程自身的体系与数据库日益发展的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应用间的关联,以探索更合理、更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蒋昌俊,苗夺谦,王晓国,等.“一体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EB/OL]. [2009-02-19]. 高教教学参考,2009,3(1):1. /Model1024.asp?id=1425.

[2]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2006修订)[EB/OL]. [2009-09-30]. cs.tongji. /prog/InforWeb/publish/newsdetail.jsp?newsno=904.

[3] Abraham Silberschatz,Henry F. Korth,S. Sudarshan. Database System Concepts(影印版)[M]. 5th ed. New York:McGraw- Hill,2006.

[4] Raghu Ramakrishnan,Johannes Gehrk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M]. 3rd ed. New York:McGraw-Hill,2002.

[5] Hector Garcia-Molina,Jeffrey D. Ullman,Jennifer D. Widom. Database Systems:The Complete Book[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2002.

[6] 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M]. 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Patrick O’Neil,Elizabeth O’Neil. Database:Principles,Programming,and Performance[M]. 2nd ed. San Fransisco: Morgan Kaufmann,2001.

[8] 李建中,王珊. 数据库系统原理[M]. 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Classified Teaching and Its Practice Model for Database System Course

GUAN Ji-hong1, WEI Qing-ting1, 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2.School of Software,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6, China)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应用;对策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出现更加凸显出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更多的单位开始加大对数据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这对数据管理技术的开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极大拓宽了信息管理的范围,可以说是应用到了社会各个方面,成为国民经济各领域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方便,也极大提升了信息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1)共享性。共享性是数据库技术的另一个明显特点,这也是技术人员研究数据库技术的重要目的。如果数据库没有共享性或者共享性比较低,其价值就比较低。数据的共享性不仅可以体现在同一数据库之间的共享,而且还可以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甚至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共享,极大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2)组织性。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并不是杂乱无序的,数据库中的文件往往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分析整个数据库的特点可以发现,其实各个部分都是有一些关联的,这种情况在同一个集合的数据之间更加明显。(3)灵活性。数据库不仅具有强大的储存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管理功能,比如编辑数据、修改数据等,数据库的灵活性比较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数据库进行管理。(4)独立性。数据库独立性特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数据库的逻辑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指的是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的变化与原理程序无关。其次是物理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指的是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不受物理存储结构的影响,应用程序也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比如,数据库物理设备等因素的变化完全不会影响到数据可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5)可控冗余度。数据库冗余的含义是数据之间的重复情况。数据库的冗余主要体现在个人专用数据和共享数据的冗余,这两种冗余都可以帮助用户有效消除重复的数据信息。加强对数据冗余度的控制可以显著提升用户搜集数据的效率和质量。

三、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发展起来的,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会广泛应用到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现了信息管理的不断优化,信息管理效率有了显著提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适应性,这给计算机数据库未来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前提。

(二)安全性不断增强

计算机数据库安全性的不断提升更加凸显出了数据库技术的巨大优势,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未来的传播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就是保证数据的机密性,防止重要数据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计算机系统具有具有备份的功能,数据备份不需要增加成本就可以实现,如果因为人为操作导致数据信息被误删,通过计算机备份功能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当前,传统数据安全手段与先进抗风险软件的充分结合可以极大提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水平。

(三)发展势头强劲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各行业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其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状态。数据库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安全性、操作性以及适应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必然会给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

四、完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应用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

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主要指的是加强对数据库的保护,防止非法入侵,导致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被盗用。数据库技术安全性的高低是衡量数据库质量的重要指标。上文中提到,数据库技术的一大特点是共享性,但是数据共享又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库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并不是完全的共享,也不意味着是共享所有的数据信息。军事、商业机密等数据信息不仅不能共享,而且还需加强对其的保护,通常会采取数据加密等措施来防止重要数据信息被盗取。

(二)提升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安全技术的提升也在不断改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数据库系统的重中之重就是数据库的安全问题,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高低直接受到数据库安全性的影响,数据库安全性则也与数据的共享特点有直接关系。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数据信息共享功能前提下的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问题。

(三)加强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比如要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不断提升实践的科学性。未来在研究数据库理论的同时也需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提让数据库理论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让数据库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特点;应用现状;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063-01

目前,每个单位都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管理,如果单纯的采用人进行管理,不仅工作量特别大,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就有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它给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此,应重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1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1)数据的组织性。

数据库中的数据并不是杂乱无章、没有任何关联的,在同一个数据库中,很多文件都是具有关联性的,根据某一个特点,数据库中具有这个特点的数据,会形成一个特定的组织结构形式,形成一个包含这些数据的集合。

2)数据的共享性。

共享性作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特点之一,也是设计者建立计算机数据库主要的目的。共享性可以在同一个单位中,不同的部门可以通过已经建立的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此外,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不同的单位、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进行数据共享。

3)数据的独立性。

计算机数据库中数据具有独立性,这个独立性包括逻辑和物理两方面。逻辑独立性是指当数据库的总体结构发生改变时,不需要修改原来的程序;物理独立性是指数据而言,无论数据的存储结构发生怎样的改变,数据库的逻辑结构都不会改变,也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动。

4)数据的灵活性。

数据库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对数据进行存储的仓库,它还具有很多的管理功能,比如数据的输入输出、数据的查询、对数据进行编辑修改等功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在建立数据库时,根据人们实际要求的不同,所建立的数据库特色也不相同。

5)数据冗余度的可控性。

冗余是指数据间相互重复的现象,当数据库里的数据专用时,用户在使用属于自己的数据时容易出现数据冗余的现象。对于数据库中的冗余现象,数据库会根据共享性的特点以及设计者的要求,数据库会自动的消除重复的数据。人们为了方便在使用数据时进行查询,设计人员也会对冗余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以提高查询效率。

2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1)数据库技术大范围的应用。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需要处理的数据,因此,对数据处理系统的需求就越来越强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有着强大的数据处理优势,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广泛的应用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2)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兼容性不断加强。

目前,我国企业都有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进行管理,所以大多数的企业引进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而企业出于竞争和发展的考虑,需要对企业的一些数据进行保密。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不断的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兼容性进行完善,尽量的防止企业数据库中的保密数据被窃取或者篡改,同时,为了应用的更加广泛,数据库的兼容性也得到了很好地提高。

3)数据库系统的适用性和操作性得到了强化。

在进行信息管理时,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高低会影响其技术效果的发挥,对于自身的发展前景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适用性和操作性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因此,更为强劲的适用性和操作性为实现高效的信息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改进建议

1)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尽管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上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着大量的不可避免的风险,严峻的考验着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假如这些风险转换为现实,就会对信息管理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给数据库使用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数据库的安全性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通过考虑数据库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环境和实际问题,来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2)在应用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随着数据库的广泛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数据库技术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完善和发展,为了更好的将数据库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的实际生产生活中,就需要在实际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增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信息管理,让管理者获得更大的边际效益。

3)进一步增强数据的完整性。

对于数据库数据完整性的增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增强:①窗口操作输入的完整性通过客户端应用程序来保证,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将非法数据直接拒绝在数据库大门之外,还可以保证用户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②数据库中有些数据是从其他途径转入的,对于这些数据的完整性,可以通过服务器端数据库管理系统来保证;③数据库中需要维护数据的一致性,所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服务器端的触发器和表定义的约束来实现;④对于某些特定的系统,会对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来说,这样的系统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实行多层保护屏障。

4)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能。

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能是针对数据库中的数据来说的,保护数据的安全性是指防止外人非法的进入数据库系统,对数据进行盗取、修改或者为自己所用,因此,只有增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能,才能保证整个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另外,数据的共享性是数据库系统所特有的优势,但是也因为这一优势,很容易产生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因此,要在发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其安全性能,从而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得到提高,最终保证信息管理的有效进行。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信息管理方面,人们科学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由此,推动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空前的发展,并且推动着其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的增加。因此,要在充分分析数据库的特点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挥科学管理的作用,真正的做到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旭军.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10):62-64.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应用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基本特征

1.1结构性特征

计算机数据库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其中存在大量电子文档文件。其中,此类文件之间并非含无关联,排列方式也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计算机中的文件文档数据本身是不存在实质性联系的,然而利用数据库的建立,便可以使相同数据库中的文件产生联系。进而实现大幅提升工作人员数据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额目的,提高信息提取、储存的质量。简而言之,对计算机中的电子文档文件数据实施结构性创建,便可使数据记录产生相对固定的结构特征,进而使其产生结构性。

1.2共享性特征

在数据库的创建目的方面,其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数据库技术只有实现其应有的共享作用,才能全面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数据共享能够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级层员工之间进行及时交流,以及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的共享,并且也可以促进既定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外部合作关系,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此同时,数据共享不仅仅针对相同地区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资源共享,还能使不同地区、国家的企业实现数据共享。

1.3独立性特征

计算机数据库的独立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物理结构独立性和逻辑结构独立性两个方面。其一,物理独立性指的是当数据库物理储存系统结构产生改变时,数据库逻辑系统结构将不会受前者的影响而产生改变,同时数据库中的其他系统也不会随物理储存系统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在对计算机数据库物理硬件实施更换后,数据库中的相关程序均不会受其影响发生改变。其二,在计算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独立性方面指的是,不需要对现有程序进行修改,便可随时改变数据库的逻辑系统结构。例如,对计算机数据库相关定义实施修改,不需要改变计算机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

2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现代信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现状

随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各个行业领域传统信息管理方法逐渐向信息化管理方式发展,在此过程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合理应用,为信息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各行业领域在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储存编译系统对数据进行实施处理,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计算机各个程序之间的有效对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以特有的系统模型为基础,对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种类识别,进而完成归类和处理,全面实现数据信息的种类划分,从根本上对数据管理模式进行规范。

2.1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在我国信息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各个领域行业全面展开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管理工作,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合理应用,将全面提升既定领域行业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数据库技术本身具有可靠性优势,得到社会大部分行业的一致认可,为其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践发展奠定夯实基础。

2.2强大的发展活力

现阶段,部分行业在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相对于传统MIS管理技术的优势不断凸显,所体现出的应用成效为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广阔发展空间。从最起初的网格状数据中心到层次化数据中心,再到对象、关系数据库,经理了几十年的创新和发展,当今数据技术逐渐摆脱传统研发模式,不断向成熟化前行,所展现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能力全面提升,发展势头相对于传统数据库模式更具活力。

2.3安全性不断提高

计算机数据技术在现代信息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安全性能的不断提高是其展现出的主要特点,从根本上确保了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实质性作用。在信息管理方面,其领域最大的难题便是怎样确保企业机密不受外界侵害。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诞生对上述现象产生极大地扭转作用,不仅能够使机密信息安全性、可靠性受到有力保障,而且针对人为操作导致的信息误删现象,实现及时备份和精准恢复。此外,二级机密技术以及多级加密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3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3.1深化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安全保障功能

数据库的安全性能是判断信息管理质量优劣的主要依据,数据库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安全保障主要体现在数据库技术可以有效规避数据信息的被盗取、篡改现象,地域外部不法分子的系统入侵。由于信息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淡薄,以及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的缺陷,造成计算机数据库安全问题频发。同时随数据库技术应用广度的不断拓展、涉及行业领域的全面扩张,牵扯出大量企业的经济问题。鉴于此,信息管理的安全保障便显得极为重要,反之相关企业一旦出现信息机密泄露,则可能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有效规避上述问题,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存在部分敏感问题和机密信息,此类文件不仅不可以进行共享,而且还应对其进行严格加密。因此,工作人员应针对此类问题,利用DBMS控制技术对计算机数据库相关权限加以控制和加密,提升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的安全性。

3.2促进计算机数据库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的理论内容不断得到实践。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应将计算机数据库最新理论合理应用于信息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是实践工作变得有理可依,推进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化、科学化发展。同时,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现代信息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应立足于计算机数据库理论内容,以正确的理论内容确立实践内容的发展方向,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各方面优势充分切实发挥于信息管理中,根据数据库应用实践成效,探寻理论优化方向,逐渐形成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的发展共同体。从根本上提升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3以数据库技术促进信息管理工作准确性

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存在的基本价值,与数据库利用优劣程度直接相关,是其可靠性、安全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工作人员应立足于数据库数据完整性保障,加系统对合法信息和非法信息的识别力度,将正确合法的信息实施自动化存储,对非法信息和错误信息实施自动删除,并保存于回收站中,使用人员可以更加准确直观的获得所需信息,大幅提高用户反馈效率,实现反馈信息的实质性、有效性筛选。计算机数据库不仅是计算机的数据存储仓库,同时还兼备完善的数据管理作用。例如,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实时记录,同时还可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实现信息的输出、查询以及修改等。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可通过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合理应用,以自身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数据库,按照自身工作经验和习惯进行动态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各个领域行业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开展信息管理工作的现象日益普遍。随信息时代的深化,相关人员应全面总结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价值和不足,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充分发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不断实践和创新,为我国信息管理事业的推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岂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3):64-65.

[2]李韩.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36(4):224,226.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 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现状分析;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0-0000-00

保障数据库信息安全是保障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安全的重要工作。当前在对计算机数据库信息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造成了数据库信息被泄露盗用和非法删改等不良后果,因此要想维护数据库信息的安全完整,就必须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笔者根据数据库信息的基本特征,以应用优势和技术分类两出发点为基础对强化数据库管理技术进行了研究。

1了解计算机数据库及其意义

计算机数据库即Database,它是指对记录、文件等有结构的信息数据进行结合储存以满足专门的操作目的需求。计算机数据库带有共享性高、冗余度低、独立性高和数据结构化容易扩充等特点。数据库理论是随计算机市场发展应运而生的,其应用范围广泛,前景广阔。数据库的信息面向整体系统,多用户共享减少了冗余和储存空间,在经历了不同的数据库发展阶段之后,其适用性及操作性极大提高,为提高各大产业的科技生产力、信息管理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

2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鉴于数据库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各行业都在实务及理论上对此进行着不断的探究,但由于软件和管理风险以及用户行为风险等原因,数据库的操作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信息管理存在着潜在的损害。当前来看,数据库管理技术中的主要问题有:

主观方面:1)许多数据的泄露都是因为一些简单的人为错误,例如电子通信的应用、日常操作、互联网上网冲浪等方面的不良操作习惯会被他人加以利用,诱发计算机系统中的木马程序和病毒,盗取用户的数据信息;2)部分用户的数据库保密意识和安全意识不足,对潜在的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数据库管理防范不到位工作失职;3)部分网络入侵者制造计算机病毒,若用户对计算机系统不断出现的漏洞没有及时的进行补丁修复,就会给病毒可乘之机。

客观方面:1)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数据库的特性决定了数据在应用过程中会在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中产生一个后门,这是必然的不能避免的,此种缺陷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非法获取数据库信息降低其安全性。从一定角度来看,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数据库管理技术中风险的主要来源;2)数据库系统自身的问题。虽然数据库系统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但人们对数据库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当前数据库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数据库系统安全防护措施尚不到位;3)数据库系统与操作系统之间存在互联性,数据库信息受操作系统影响,后者出现问题前者安全即受威胁。

3 强化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的措施

要强化数据库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参考上面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

1)因为用户是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的主体使用者,所以应从解决用户自身出现的问题着手。(1)用户应自觉注意改正自身计算机操作中的不良习惯,自我约束操作行为,不去做可能对信息数据产生安全威胁的计算机使用行为;(2)提高数据库信息使用人员的操作技能,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3)提高数据库信息使用者的安全思想认识,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来指导工作开展。

2)完善数据库数据信息的备份工作。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系统故障,造成文件信息损坏或丢失,为保障在出现类似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数据进行恢复,在数据库系统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数据信息的备份工作,将数据的恢复和备份常态化。数据备份工作是确保数据库信息完整性的保护性措施,通常采用的备份方法:数据库使用过程中的动态备份,操作结束后的静态备份,利用软件拷贝原始数据的镜像,即逻辑备份。

3)加强对加密技术的应用力度。当前有众多的网络黑客因为非法获利的企图而非法窃取他人数据库信息,或者越权浏览相关资料甚至对数据进行修改,所以对重要信息加密是必要的。加强加密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有效的阻止黑客的网络入侵,还有助于减少他人越权操作的现象。数据加密之后,即使数据库系统瘫痪,数据信息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4)数据库存取技术合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的存取管理技术主要有用户认证与访问控制,前者是数据库信息安全的最外层保护措施,后者是对数据库信息已有使用者的控制,包括修改控制、浏览控制。修改控制能够保证数据信息不被随意修改,保持正确性和可信度,访问控制则可以把没有访问权限的人拒之门外,用户在使用数据库信息之前先验证身份,既可以防止没有授权的人访问又可以监控有授权的人是否越权浏览数据。对数据库用户的控制与认证可以采用设置口令、指纹或虹膜扫描、智能卡认证等方式进行,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合理利用好信息存取管理技术成为信息共享时代的必然要求。

5)给数据库数据信息建立安全模型。安全模型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对顺利实现关键安全需求的理解层次,安全模型分为多边和多级两种,多边模型有助于防止数据库信息横向泄露,多级模型使各级别的秘密只有同等权限的认才能获取,杜绝了高级信息外泄入低级的现象,保证数据库信息的使用始终包含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4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数据库数据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还有较多的缺陷存在,数据管理技术尚不成熟,技术水平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只有充分做好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工作,才能真正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技术人员应该继续强化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加强应用技术的实践与创新,落实加密技术和合理利用存取管理技术,从而更好的促进现代数据库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龙.有关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的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

[2]王素香.计算机数据库的入侵检测技术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

[3]周傲英,金澈清,王国仁,李建中.不确定性数据管理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09(1).

[4]林凤莲.浅谈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带来的思考[J].硅谷,2010(22).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5-0000-01

Computer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s

Gao Huatian

(Personnel Testing Cent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 150090,China)

Abstract:Nowaday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puter database technology are upgrading,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are used in various field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is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organizational system database applications,strengthen computer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words:Computer;Database;Development treads

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定义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提供各种数据管理服务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这种服务包括数据对象定义、数据存储与备份、数据访问与更新、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库运行管理以及数据库建立和维护等。由于企业信息化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前提,对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加工、管理和利用,从而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数据库是企业信息化必备的工具,是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安全高效地管理大量、持久、共享的数据。数据库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熟的商业产品和广泛的应用领域,目前数据库成为一个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研究对象。随着信息管理内容的不断扩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数据库技术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是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简称dbms。它的主要功能有:

(一)数据库的定义功能。DBMS提供模式DDL(描述概念模式的数据定义语言)定义数据库的三级结构、两级映象,定义数据的完整性约束、保密限制等约束。

(二)数据库的操纵功能。DBMS提供DML(数据操纵语言)实现对数据的操作。基本的数据操作有两类:检索(查询)和更新(包括插人、删除、更新)。

(三)数据库的保护功能。DBMS对数据库的保护主要通过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数据完整性控制、数据安全性控制四个方面实现。

(四)数据库的维护功能。这一部分包括数据库的数据载人、转换、转储,数据库的改组以及性能监控等功能。

(五)数据字典。数据库系统中存放三级结构定义的数据库称为数据字典(DD)。对数据库的操作都要通过DD才能实现。计算机数据库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实现对数据的组织、存储,管理等功能的有效形式,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升级。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研究,改善其不足之处有助于提升数据库管理水平,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点主要有:1.数据共享整个组织内的数据都是由需要数据的用户来支配。2.减少数据冗余数据库系统将文件之间的数据重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3.提高了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不一致往往会产生互相矛盾的报表。4.数据独立性数据库系统将数据的描述与数据的应用相分离,避免了由于数据定义的改变而同时修改与此数据有关的所有应用程序,因而可以大大降低程序维护的开销。同时,由于相应文件结构的改变,也降低了修改应用程序的成本。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新的世纪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挑战,是一种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的理念,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历史任务。然而在软件产业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数据库理论与技术研究是计算机领域中发展最快、涉及面最广、研究范围最宽的学科之一。数据库发展的初期阶段,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信息的存储、组织、管理和访问技术。数据模型是各组织机构研究的重点,相继推出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其中关系模型中无论是实体还是实体间的联系均由单一的结构类型关系来表示,其抽象级别较高,而且简单清晰、便于理解和使用。因此关系数据库最终成为主流。这促使人们着力寻求解决信息系统创新途径中所存在的数据管理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支持用户的日常业务处理和辅助决策。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三项决策支持技术,现已进入实用阶段。

四、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一)用户界面的改进。在这方面,也许MS依靠自己操作系统的优势,做得更容易让普通用户接受。但是,别的商用数据库,真的让人不敢苟同。目前,DB2,Oracle,Sybase都在用户界面上下了不少功夫。

(二)特色化发展。以Sybase为例,它将IQ剥离出来,专门用做智能型数据仓库应用,无论是在性能或是价格上都占了很大的优势。DB2则走的是融合的路子,将XMLDB的引擎直接合入到DB2 V9里边。即同时支持两种存储引擎。

(三)超微型发展。手持设备上的数据库(移动数据库)发展如火如荼,卡上数据库也一样会发展的很红火。20-30K的数据库一样有自己的发展路线。它们可以用于存储量极苛刻的卡上。总之,微型、小型、中大型、超大型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作用。

(四)对数据本身存储表示的变化。虽然目前是关系型数据库一统江山,但是他们都做了一些变化或都转型,即可以支持“对象”型数据,虽然底层核心是用关系来实现的。但是,还有另一种变化,那就是直接使用XML来描述数据。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未来几年,消除两者之间的差别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五)非结构化数据的特定就用。纯文本的,用于搜索引擎;多媒体的,有多媒体数据库应用;图形的,有CAD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生物信息的,有专门的生物信息数据库;遥感影像的,有遥感影像数据库。

(六)纯推理型数据库的出现。随着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络、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数据库更是信息产业中不可缺少的理论与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并行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形成了新一代数据库系统的大家族,使数据库活力如初,仍然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11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5种学术期刊文献引证数据库特性的比较分析,并用其影响因子进行了部分管理科学期刊的排序比较,发现管理科学期刊排序出现了较大的错位现象,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术期刊文献引证数据库的来源期刊量多少和学科范围不同。

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是科技期刊发展和生存的关键,因此关于科技期刊的质量评价成为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国内几个大型文献数据库的开发成熟,它们各自推出了学术期刊的引证指标,当然也包括管理科学期刊。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各数据库推出的管理科学期刊引证指标进行对比,以期发现各数据库推出的期刊引证指标评价管理科学期刊的优缺点。

一、五种期刊文献引证数据库

随着国际性大型科学引文分析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全文文献数据库的推出,比较和评价国家、研究机构、团体以及个人宏观与微观研究绩效等工作不断发展。随着大型文献数据库引文数据积累成熟,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量化评价指标统计开始兴盛起来,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早研制并了jcr (isi期刊引证报告),使其迅速成为权威性的世界期刊评价工具。而国际性的科学引文分析数据库对分析中国科学研究状况缺乏普遍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部分部级科研机构开始推出自己的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由于jcr收录中国的科学期刊量少,不能从整体上反映中国数以万计的中文期刊的引文指标,国内各大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也开始推出各自的反映国内科技期刊引证指标的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始建于1989年,1990年首次对1227种统计源期刊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7项文献计量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正式对外了统计分析结果;1994年开始了国内期刊论文的引文统计分析工作,被其选作信息统计源的期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要科技期刊;1997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设立了多项期刊评价指标,主要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文率、即年指标、期刊被引用半衰期。除了期刊基本引证指标外,该数据库还独创性地开展了一些期刊特性指标统计分析工作,如扩散因子、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比、他引总引比、国际论文比、平均作者数和引用刊数。该数据库有专门的管理科学学科类目,但收录期刊较少,2004年只收录了10种管理科学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始建于1989年,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有期刊600多种,扩展库期刊有300多种。被其选作信息统计源的期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要科技期刊。期刊引证指标附录在印刷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中,2005年开始单独印刷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主要指标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基本相同。该数据库有专门的管理科学学科类目,但收录期刊较少,2004年核心库收录23种管理科学期刊②。

1989年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原中国科学院西南信息中心)推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cqvip),收录期刊2000余种。2000年正式推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收录了1990年至今公开出版的科技类期刊5000多种,其中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核心期刊1500余种。2005年1月起,《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增加收录文、史、哲、法等学科分类的文章、期刊,形成社会科学专辑,目前收录中文期刊12000余种。2004年开始期刊引证指标统计,没有专门印刷出版期刊引证报告,期刊引证报告可以通过网络版浏览。期刊评价报告分为即年指标评价和期刊综合统计两部分。该数据库没有专门的管理科学期刊分类,管理科学期刊包含在经济管理类目下。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始建于1998年,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1998年来源期刊4%种,1999年来源期刊506种,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来源期刊均为419种,2004年、2005年来源期刊均为461种。1998年开始期刊引证指标统计,没有专门印刷出版期刊引证报告,期刊引证报告附录在印刷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中,主要有期刊影响因子、被引次数和当年被引指数。学科分类有专门的管理学类目。

《中国学术期刊》( cnki)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收录国内6000余种统计源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期刊。2002年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试刊版,它是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对其中学术性论文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经统计分析后编制的一部综合性跨学科大型科学文献计量年报。除基本的期刊引证指标外,还开创了一些期刊网络传播指标,如下载频次、浏览量、访问量,h指数等等。该数据库学科分类没有专门的管理学类目,但几乎所有的管理类重要期刊都有引证指标。五种期刊引证数据库的特性列于表1中。

二、管理科学期刊引证指标评价比较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科学。从世界范围看,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单独把“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从此开始,管理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才真正纳人到整个国家的科学研究轨道中去。1996年对管理科学发展进行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管理科学组升格为管理科学部,以及中国工程院成立工程管理学部。这也意味着管理科学地位为社会与科学技术界承认。

然而,与其它学科相比,管理科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反映在期刊上,管理科学缺少其独有的管理科学专业特点的管理科学期刊群。我国的管理科学期刊大多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管理科学未成为独立的学科建制,专业的学术期刊少之又少。在20多年的发展中管理科学学科地位逐渐确定,管理科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部分学术期刊慢慢向管理科学专业靠拢,成为展示管理科学研究成果的阵地。但由于管理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成果分布比较广泛,管理学与经济学、工学和数学期刊论文融合在一起。管理学科的专业期刊看上去又不是那么专业,迄今尚未形成在本学科得到共识的核心期刊群,甚至对于相对重要的期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认识①。国内几个重要的文献数据库都将管理学作为自己的学科范围,各自选出了一些管理学期刊。cssci数据库收录管理学期刊26种,cstpcd收录管理学类期刊10种,cscd收录管理学类期刊22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遴选和认定的重要期刊20种。cnki和cqvip数据库没有专门的管理学期刊分类。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学科期刊,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管理学期刊24种(由于《经济管理》和《未来与发展》部分年份的影响因子缺失,故略去)纳人比较的范围。

由于每年的cssci收录管理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未公布,本文分为两类排序比较,一类是cnki与cssci收录期刊2001 ~ 2004年5年平均影响因子排序比较;另一类是各数据库2004年影响因子排序比较。表2给出排序结果。

从表中可以发现:

(1)cnki与csscis年平均影响因子排序比较看,24种期刊排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错位。错位超过4位的期刊有《中国行政管理》、《管理科学》、《中国科技论坛》、《南开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和《管理现代化》。排序完全一致的有4种期刊。

(2) 2004年4个文献数据库各期刊影响因子也不同。整体上,cnki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cqvip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cstpcd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 cscd的期刊影响因子。4个文献数据库各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序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错位。cnki与cqvip相比较错位超过4位的期刊有9种,分别为《中国行政管理》、《管理科学》、《软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科学管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和《中国软科学》。

为什么同一种管理科学期刊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可以从期刊影响因子的公式找到原因。决定期刊影响因子的最主要因素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其次是该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而决定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的最主要因素是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和期刊种类的多少。而管理科学发表研究成果涉及的期刊范围是相当大的,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在1997一1999年对批准资助的443项项目的统计,发表的3320篇论文分布在901种国内外期刊中,19%的在1%种大学学报上①。而且管理科学文献涉及的学科跨度大,特别是经济学、应用数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等。正是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学科范围及收录期刊种类多少,影响了管理科学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这一重要数值,如2004年收录期刊学科范围全和期刊种类多的cnki普遍大于其它类文献数据库管理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收录期刊偏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且收录期刊较少的 cscd, cstpcd期刊影响因子小,并且期刊排序较无序。

而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表面看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数值,但由于各期刊有正刊,还有增刊、专辑、专刊和特刊,同时期刊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学术动态、书评和领导讲话等等。期刊来源文献量多少也严重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但各大文献引证数据库在确定这一数值时,都根据自己的标准来确定来源文献收录量。比如,本文发现造成《中国行政管理》影响因子排序错位最多的原因在于确定来源文献收录量这一数值,cnki和cqvip两个文献数据库在计算2004年该刊影响因子时,对该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这一数值存在较大出人。由于该刊的文献规范性稍差,对于是否属于学术论文存在分歧,才造成了总数这一数值的出人。

三、结论

5种文献数据库都收录了管理科学期刊,并且都编制了其相应的期刊引证指标。但评价期刊影响力的影响因子这一指标却出现了较大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及收录期刊种类的多少,其次是来源文献收录量的确定。

目前利用5种文献数据库期刊影响因子评价管理科学期刊的影响力,都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cscd, cstpcd收录的管理科学期刊样本量过少,收录学科偏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cssci收录的管理科学期刊样本量虽然较多,但只局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个文献数据库不能充分体现管理科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及管理科学文献的广泛性。近年cqvip文献数据库在逐渐扩充学科范围,增加文、史、哲、法等学科,但其收录的期刊过于宽泛,非核心期刊过多,同时期刊引证指标编制开发较晚,还不够成熟。cnki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学科范围及收录期刊种类都较合适,但在来源文献收录量上过于宽泛。

数据库技术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数据库技术 数据 领域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是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成为各行业电子信息服务的重要资源与基础。

一、数据库的发展过程

2O世纪6O年代,由于当时数据事务处理已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促使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致使数据管理技术又有了新的飞跃。近几十年来,计算机系统结构数据库应用方面经历了从主机型系统、文件共享式系统到C/S结构系统和分布式处理方式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局域网(LAN)。由很多PC机互联组成的局域网,将要共享的数据放在网上一台计算机文件服务器上。在这种文件共享的方式下。所有的工作在运行数据库应用程序的PC机上完成,文件服务器只负责搜索文件并将其发送给合适的用户。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在计算机领域中,其它新兴技术的发展对数据库技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关于数据库方面的技术、概念、应用领域,甚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演绎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等新型数据库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数据库系统的大家庭。其中,传统的数据库系统仅是数据库大家族的一员。它的核心理论、应用经验、设计方法等仍然是整个数据库技术发展和应用开发的先导和基础。

二、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数据库的发展现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面向对象方法和技术正逐步融入数据库;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融合;多媒体技术进入数据库领域;人工智能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

(1)在数据库中提供面向对象的技术是为了满足特定应用的需要。随着许多基本设计应用(如MACD和ECAD)中的数据库向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过渡,面向对象思想也逐渐延伸到其它涉及复杂数据的应用中,其中包括辅助软件工程(CASE)、计算机辅助印刷(CAP)和材料需求计划(MRP)。这些应用如同设计应用一样在程序设计方面和数据类型方面都是数据密集型的,它们需要识别于类型关系的存储技术,并能对相近数据备份进行调整。

(2)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通常使用较小的计算机系统,每台计算机可单独放在一个地方,每台计算机中都有DBMS的一份完整拷贝副本,并具有自己局部的数据库,位于不同地点的许多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全局的大型数据库。因此分布式数据库就有局部数据库和全局数据库的概念。

(3)多媒体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在传统的数据库中引入多媒体数据和操作,不只是把多媒体数据加入到数据库中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多媒体数据库不是对现有的数据进行界面上的包装,而是从多媒体数据与信息本身的特性出发,考虑将其引入到数据库中之后而带来的有关问题。多媒体数据库从本质上来说,要解决三个难题。第一,信息媒体的多样化,不仅仅是数值数据和字符数据,要扩大到多媒体数据的存储、组织、使用和管理。第二,解决多媒体数据集成或表现集成,实现多媒体数据之间的交叉调用和融合,集成粒度越细,多媒体一体化表现才越强,应用的价值也才越大。第三,多媒体数据与人之间的交互性。多媒体数据库是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数据具有类型复杂、信息量大、实时性、分布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因此,一个MDB应当具有以下功能:不仅支持结构化数据,而且支持非结构化数据;多媒体数据模型应能表示各媒体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时态关系和空间关系;有良好的用户接口等。从MDB的原型诞生至今,对MDB的存储模型、体系结构、时空合成等问题还处于不断探讨中。

(4)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是计算机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分支,但在进一步发展中各自都遇到了不可跨越的横沟。人工智能是研究计算机模拟人的大脑思维和模拟人的活动的一门科学,因此逻辑推理和判断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但对于信息检索则效率很低。数据库技术是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对于数据的存储、管理、检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对于逻辑推理却无能为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过去这两方面的研究视野均局限于本领域。人工智能只追求逻辑推理正确无误不注意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而研制的语言和专家系统效率低是必然的。数据库开发者拼命争取时间和空间,但他们只考虑数据库实际存放的数据,而不考虑库中通过推理可得出的数据。智能数据库系统是人工智能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两种技术的优点而避免了他们的缺点,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库系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