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英教育论文

精英教育论文

时间:2022-09-12 10:04:41

精英教育论文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大学英语;中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015—03

“人的教育”模式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英美发达国家提出的,缘由是这些国家意识到高等教育中科技与人文教育比例的失衡。“人的教育”模式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而设置课程,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同时,也重视情感教育和健康积极的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普遍采用“通才教育”,所以在人文素质失衡这一问题上,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90年代初期至今,国内关于研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面越来越广,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兴趣都集中在贯彻教育方针层面这些比较空泛的议题上,从人文教育的内涵、外延、意义、措施和具体如何实践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有独特见识成果的不多。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理论和培养水平,总体上没有实质性和突破性的改观。

一、人文主义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大意义

英国思想家纽曼在《大学辩》(Idea of University)一书中指出一个悖论:知识越专,离知识越远。也就是说过分集中的观点,过分专注的眼光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所见只是局部而不是整体,看问题的角度也是单个而非多样化的。人文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把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从单一的专业教育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拥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人文情怀,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医药知识,完善自我。因为人文教育是最为广泛的通识教育,它包括乍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学科:从古典语言到逻辑、艺术、音乐到文史哲等等 (而这些恰恰是大学英语教材所涉及到的领域)。恰恰是这些宽、泛、广、博的不同领域给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以触类旁通,杂交互补的优势。再者,人文教育可以给人的自由精神和批判意识,对于超越传统规范,以新的视野发展中医,开创新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阐释框架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的教育似乎已经不是培养具有批评和启蒙精神的社会精英,而是各行各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批判、思辨”越来越向“培养、训练人才”妥协,而只有“后现代“时代才有的追求实用性的状况在中国这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度大行其道。而这种现象与大学管理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有些大学把原来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都改成了一年,并且在师资、政策和财政的支持方面都是不够的。而有些学校甚至规定学生只要过了四级,就可以申请免修英语课程。在管理者的眼里,英语仅仅是一门语言而已,而它的人文性、社会性、以及跨文化交际功能都被消解。大学的管理者们应该克服功利主义思想,多一点理想主义元素,这样才能把大学办好,给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生存空间。

大学英语应该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课程,为教语言而只教语言的忽视人文性的教学必须改革。通过研究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人文教育,来更好地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使我们的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不再是知识单一的“技工”,而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人才。

传统意义上大家对于英语学习更多的强调的是它的功利性和实用性。“重技能,轻人文”仍旧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大行其道。然而有人认为从根本意义上讲英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语言与被载体深度结合才能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而此处英语的被载体是什么?是文化、传统、历史、人文思想、文学、绘画、音乐等。英语里大量的俚语、谚语、俗语和惯用语与西方文明的两大来源——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文化,如《圣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斯图尔特·霍尔在《表征——文化意象与意指实践》一书中指出“语言不可能是个人的事情,因为我们不能为我们自己由个人创造各种语言的规则。它们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文化,来源于我们共享的文化信码,来源于语言系统,而不是来源于自然或单个主体”。的确,我们生于一种语言,及其各种信码和意义之中,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社会性才是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而这些就是人文教育的内涵所在。当我们对他者文化和信码一无所知抑或一知半解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就变成空谈,而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实际功能被消解,它只是一个空壳,毫无内涵而言。

对于具有中医医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人文课程寥寥无几(以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课表为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必然是医重文轻。同时人文教育的缺失会使我们与西方社会无法深度交流,从而就无法真正意义上把中医介绍给世界。或者我们会面临一种尴尬:我们的中医医学会被西方媒体或者学者言说,更甚者“妖魔化”,中医仍然很难摆脱“巫术”之说,对于中医的推广我们在还没有“发声”(speak)之前就已经“被消声”(being silenced)或者“被言说”(being spoken)。当韩国中医和日本中医在国际社会宣称他们才是中医的正宗,当他们要求把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中”字去掉变成“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的时候,我们的愤怒和不满的声音该怎样发出?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而知彼的一个重要途径——即西方文化和西方语言,这些常常被我们草率地小看成一个工具而已。蔡元培先生《文明之消化》一文里说道:“消化者,吸收外界适当之食料而制炼之,使类化为本身之分子,以助其发达……人类之消化作用,不惟在物质界,亦在精神界,一人然,民族亦然。”面对西方语言和文化我们唯有类化为我身之分子,才能助我发达。而不懂得别国文化、传统和人文思想的交流将会是十分被动的,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西方文化和知识的必要性和作用必须发挥出来,一方面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模块,大学英语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担当起传授西方文化和人文思想角色的课程之一。特别是在中医院校这样学科比较专业化的院校,英语教学的人文功能切不可忽视。

二、挖掘英语教材深层次的教学意义——人文教育因素

善于发掘素材的人文精神,拓宽人文视野,注重情感陶冶,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就是“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语言之灵魂在于内容”。Rivers 指出“语言不能与文化分割开来,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 我们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在选材上注重趣味性、信息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前瞻性。而教材中的课文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汇聚着英语国家许多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自由精神,坚韧精神和人生追求。以我们正在学习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为例。文章简述的是一位母亲为自己吸烟的青少年女儿的担忧,而由此想到自己的父亲因烟而死,许多穷人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因为吸烟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她对香烟制造商发出了呐喊:适可而止!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许多主题进行挖掘:代沟问题、中美的烟草政策和烟草包装差异、抽烟的群体是谁、吸烟的危害等等。文章里还提到了American inner cities and reservations 的概念,我们知道美国的中心城区跟中国的市中心有着很大的差别,在American inner cities 里住着的往往是收入低下、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吸毒者、罪犯和黑帮。老师要进一步解释reservation (居留地、居住地或保留地)的含义是什么。Reservations 指的是:联邦美国政府划定的并强迫印第安人居住在那里的区域,约有二百多个,主要集中在美国的西部地区,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印第安人被迫生活在居留地里。居留地实际上是变相的集中营,居民未经特许不得擅自离开居留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为他们制定的法律的约束和限制,他们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通过这样的学习,这篇英文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和人文教育功能大大超越了其语言功能。

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以英语语言知识为框架、人文教育和跨文化交际为内涵的课文,可以领会、思考、辨析以及批判这些人文内涵,从中得到感染、暗示、引导、激励的力量。久而久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阅历,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三、深化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方式——引入人文教育元素

(一)英语教学中深入人文精神是英语教改的基点。英语的教学对象是人,人是鲜活的,有感情的,富于变化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需求,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展示他们的自我个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道德感。因为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设计也应该有所变化和有所针对。而这往往是一个难点,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设计不同的作业给程度不一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其原有基础为依据,动态地给予适当评价。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不能止于课堂,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可以更近,更亲密。

(二)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承载的语言文化内容多元化、多维度地展现出来,这样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会在调动他们的通感的情况下得到提升。例如当学习到课文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 of Cloning 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推广,以及克隆技术对人类道德感和尊严感提出的严重挑战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可以更加的深刻。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英文影片,如电影The Cloning of a Man 或者The Island 。这样平面知识与立体素材的结合,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专业背景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下被学生掌握。

(三)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中医药大学更不例外,“(大学精神)它不仅彰显着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更积淀着学校一脉相承的人文传统,具有行为导向、价值规范、凝聚人心和氛围感染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怎样发挥英语语言的人文精神从而使我们的大学精神发扬光大是值得我们好好想想的。师生们应采用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组织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例如英语角、英语话剧团、英语俱乐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等等。这不仅仅是一时兴起而为,要形成一种传统、常态活动和一种精神来浸润、丰富我们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是“隐形文化”,这种文化的教育是感化性的、非强制性的和非权力性的,但也是最有力量的。

(四)树立发展性评价标准,注重个体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的全面、真正的发展。为防止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而忽略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和学校要革新对于学生的评价观。以往有些学校教务处会对四级通过的学生给予免修英语课的特权,这些学生只要提出申请就可以不再来上英语课。这种做法助长了学生的功利心,歪曲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们要拒绝总结性评价,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对以往的传统评价标准持怀疑、批判的态度:书面考试能否考察一个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以往知识点的考察点是否太过单一?能不能引入跨文化交际和人文素质方面的考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思考和探索的。

四、结语

教育原本是对人的教育,但是在这个喧嚣、文化快餐消费的时代,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它却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单纯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却被放大。正如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专业院校中,能够承担起人文教育功能的英语课程应该被重视起来。教师也要改变教学理念,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不应简单地围绕着听、说、读、写、译进行。我们要极大地发挥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我们的受教育者才能提升他们的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以及完成个人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意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蔡元培.文明之消化[N/OL].国际航空报(转载).http:///imerl/article/20061211/1586_1.shtml,2006-12-11.

[3] Rivers W.M.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Chicago and London[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大学英语;精品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29—02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讲,人们也有了新的要求,在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以及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霍华德教授提出来的,他曾经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智能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为文化创造有意义的价值和创造服务的能力。”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智能进一步概括为八种智能,即数理逻辑智能性、人际交往智能性、语言智能性、视觉空间智能性、自我认识智能性、身体运动智能性、音乐智能性以及自然的智能性等。而把这种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当中,就是强调发挥每位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另外,对于学生所擅长的智力领域和学习类型等要做出深入的探讨,并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使每个学生最终都成为可用之材。由此可见,学生没有优秀与否的问题,只有学生在哪方面优秀和如何表现优秀的方法。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论影响较多,主要关注的是学生逻辑数学和语言智能等方面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自从多元智能理论引入我国之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对教育界来说,更是引起了有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用多元智能理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自从我国在2004年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文件以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就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协作能力等,发展了教学中的模块化和超文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更促进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为大学英语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启示。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如何建设大学英语精品课

(一)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无论对于哪个教学阶段和教学领域来说,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精品课的构建中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定期进行教师的评比、考核和培养工作,使教师在巩固现有教学知识的同时,也积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打造出优良的大学英语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配备比例上,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配备,把相应的实验教师和辅导教师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中坚作用,培养教师团队内部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教学氛围,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和教学研讨会,使教师队伍内部可以进行积极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学习他人讲课的优势和长处,完善自身的讲课过程。另外,在课余时间也可以组织一些教学成果的展览以及教学水平大赛等活动,以激励教师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从而改善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改善教学方法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放在成绩的提高和习题的训练上,而忽略了学生在英语实际运用上的发展,这就不利于达到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也不利于多元智能理论与实际英语教学的整合。因此,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以教定学”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定教”的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主动、自主地学习。另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例如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翻译、交流以及用英语进行对话、读英文杂志和英文报道的技能,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应退居二线,发挥自己的引导功能,成为积极的配角而不是强行成为课堂的主角。最后,英语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它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与之配合,才能使学生把所学的英语理论知识巩固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小组讨论法”、“任务教学法”、“校园英语角”、“口语角”等都可以很好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达到教和学的融合。

(三)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育当中。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更应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把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现代教育应开发和使用多媒体技术,从而建立起更高效、自主的英语课堂,从而提高教学的共享性、交互性以及开放性。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其图像、声音等优势使学生更立体、更具体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感知,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课程网站来实现更多的自主式学习。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课余时间比较多,更应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在网络中寻找更多的英语读物和英语文章,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在网站中找到与教材相应的材料,并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四)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完善教学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教学评价正是体现多元智能理论的关键。尤其在新课程理念等教育改革的促使下,大学英语精品课也要摆脱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使用新的教学评价,从而使教学评价的标准不只局限于考试成绩和测验结果,而是从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采取多元化的智能评价体系,从实际的生活场景和学习环境下进行多方面的记录、观察和分析,从根本上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情况,最终形成个性化、过程性评价理念。

(五)加强对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的管理

大学英语精品课在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品课的建设是一个大型的系统性工程,同时也是大学教学的基础性建设,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学校和相关英语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对大学英语精品课教学的关注和重视,完善精品课程管理制度,具体来讲,可以体现在课程的审批,即在保证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基础准则上,让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进行申报,在精品课程通过审批之后,也要设有专门的检查小组对精品课程的进展进行实时跟踪和观察,并不断提出问题以完善精品课程各个环节的建设,从而完善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的监督和管理制度。

三、结语

随着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它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反映。因此,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彩霞,程静辉.构建大学英语动态教学管理体系创建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石河子大学《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06).

[2]邓红.从精品课程建设看“五个一流”的示范性——湖北省精品课程《大学英语》建构断想[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赵素芳,张智,党小玲.《大学英语》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李霞.体验理念:一种“目中有人”的教学视角——南开大学部级精品课“大学英语”课程建设[J].山东外语教学,2011(02).

[5]刘宏文.优化教师结构 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探讨之师资队伍建设[J].鄂州大学学报,2007(06).

[6]南华,韦薇,何世恒.基于多媒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探索[J].柳州师专学报,2006(02).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3

储召生

近日一则《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的网帖受到社会热议。文章认为,过于强调就业前景偏离了高等教育的重心,也给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中国顶尖大学造成巨大压力。笔者不想就事论事,联系到“姚班”10 年来的精英教育探索,想重点讨论一下新常态下中国精英教育的问题。

其实上述网帖中强调的顶尖大学应以“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为目标,说的就是精英教育。这和我们常说的顶尖大学应定位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笔者认为中国顶尖大学的使命就是搞好精英教育,“错位”之说言重了,比较恰当的是“不到位”。

在强调“教育公平”的语境下,讨论精英教育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阶段。但社会的精英教育阶段与大学的精英教育,实际上是两回事。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时,大学的教育并非精英教育。比如清华,一段时间的定位就是“工程师的摇篮”。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顶尖大学缺乏精英教育的成熟经验,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还要搞精英教育呢?这其实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要求。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让更多的中国人成为未来社会的领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也是世界对我们的要求。“985 工程”“2011 计划”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无论中外,精英教育都是一个“烧钱”的差事,需要持续不断的资源支持。缺钱,也是世界上所有一流大学的常态。国外一流大学校长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争取资源。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卡斯帕尔曾开玩笑说,他一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和别人握手。在中国,如果名校校长和官员、企业家靠得太近,就会招来很多非议。这便是中外文化的差异。从这个角度看,即使中国的校长也整天和人握手,也未必能筹来那么多钱。

笔者理解网帖作者的本意,是希望国家更加重视精英教育。特别是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剥离与其宗旨不符的附属功能。这当然是十分正确的。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中国顶尖大学也会碰到现实的无奈。中南一所大学校长就曾坦言,学校一年网络成人教育的收入,已远远超过了国家的985 专项经费。如果中国顶尖大学也和国外一样,全球遴选大师,保持很小的规模,不涉足经营相关活动,所缺的经费从何而来呢?

事实上近10 年来,中国顶尖大学都在进行精英教育的相关探索,国家和大学也给予这些试点项目相应的政策支持。社会关心的经费问题、行政化问题等,在这些试点项目里都得到了较好解决。相比较而言,笔者更为关心的是其培养模式。

“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培养模式,“小班化讨论”的教学形式,是美国一流大学精英教育较为成熟的经验。在清华“姚班”和其他一些试点学院里,我们也能发现它的影子。从目前的试点效果看,确实也很不错。培养学生对于研究的真正兴趣、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精英教育的重点。如果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同样会受到就业影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有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这或许意味着,要么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没有落实,要么是培养模式不接地气。笔者最为担心的是后者。

围绕中国精英教育的模式问题,其实民国时期就有过激烈的争论。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土货校长”张伯苓的教育思想,那时候的南开大学,毕业生适销对路,也出了不少大师。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5 年3 月9 日第9 版)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4

当前我国高等英语教育中英语教师普遍对文化政治性不敏感,过度强调外语工具论,对英语教师文化工作者身份认同程度较低,致使英语教育工作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高等英语教学工作暴露出的问题以揭示批判教育模式在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实用性及适用性。从增强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政治观、强化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语言观、扭转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文化观着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及高等英语教育实际的批判教育模式。

[关键词]

全球化视野;高等英语教育;批判教育模式

一、引言

批判教育模式起源于巴西教育学家PauloFreire(1998)首倡的批判教育学,旨在培养富有批判精神及明辨能力的学生[1]。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美洲及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教育工作理念革新开拓了视野,提供了依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批判教育学引起了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就相关教育模式展开了深入探讨后一致认为,批判教育学所具有的犀利开阔的政治视野及追求的民主解放精神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但是,批判教育模式的应用却明显滞后于理论研究。截至目前,关于批判教育模式应用的实证研究仍是凤毛麟角。在此背景下,开展对高等英语教育中批判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及适用性研究不仅符合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规律,丰富及完善相关研究内容,也能够为批判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其他学科教学工作中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当前高等英语教育中批判教育模式应用现状

(一)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对文化政治性的敏感度

文化政治属性差异必然导致高等英语教育模式及内容呈现迥然不同的特征。巴西教育学家PauloFreire(1998)在提出批判教育学时,正值民主解放思想盛行,其著作中追求思想解放、民主政治的观点跃然纸上。在该理论思想基础上建立的批判教育模式更加注重个体的成长,强调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应用型人才[3]。而就我国当前高等英语教学工作而言,高校教师并没有充分领悟批判教育模式的真谛,缺乏对文化政治性的敏感度。实际上,批判教育模式与我国大力推行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某些内容不谋而合,2002年教育部编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英语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并举、英语业务素质及学生身心素质共存的复合型人才[4]。在高等英语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将爱国主义思想、组织纪律性融入教学内容里,以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的眼光去汲取世界文化精华,并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方针已经充分注意到了高等英语教育中文化政治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对文化政治性的敏感度,导致批判教育模式缺乏在实践层面的应用。

(二)高校英语教师过度强调外语工具论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性语言,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要求较高。在高等英语教育中,教师往往也会针对上述四方面能力进行着重培养,以锻炼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英语以实现良好交际的目的,外语工具论思想及言行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教学工作中[5]。而批判教育模式的真谛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自身社会价值。批判教育与外语工具论两种教育思想南辕北辙,最终造成了批判教育模式未能够在我国高等英语教育中推广使用、外语工具论思想在高校英语教师心中被无限放大。(三)高校英语教师对文化工作者身份认同程度较低由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过度强调外语工具论思想,致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谋生工具,丧失了英语教学工作的本质。著名的批判教学学家Giroux面对中国高等英语教育现状,在2008年中文版《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育学》序言中提出了“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成为知识分子吗?”的疑问。直言不讳提出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师对自身文化工作者身份认同程度较低的现实。在全球一体化视野下,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迫切需要知识分子人格的回归,勇于担当时代先锋,将自身定位于文化工作者,以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抵御英语文化的霸权行径[6]。

三、高等英语教育中批判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及适用性探讨

(一)高等英语教育中批判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及适用性分析

1.帮助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查找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

批判教育模式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相一致,都把学生成长作为工作重点,注重培育其明辨是非能力[7]。因此,在高等英语教学中应用批判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成长、更好地将学科知识传输给学生、促进知识正迁移。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将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反馈给英语教师,弥补教学漏洞,促使高等英语教学工作能够在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中得到长足发展。

2.锻炼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创新思维及教学能力

批判教育模式有别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观念的培养,而这就意味着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及教学创新能力,在工作中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在网络技术及设备普及应用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及相关信息的途径日趋多样,如果高校英语教师创新思维及教学能力不足,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的丧失,教育工作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提高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效果

高等英语教育工作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身英语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只有每个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娴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满足走向社会后工作所需,才能真正说英语教学工作取得了理想成果。而批判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及适用性恰恰符合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树立,有别于人云亦云现象,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是其得到长远发展的基石[8]。可以说,批判教育模式应用在高等英语教育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即可掌握最丰富、最全面、最符合实际的英语知识,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等英语教育中批判教育模式的实践应用建议

1.增强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政治观

前文已经指出,我国高等英语教学纲要中已经指明了高等英语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教育批判模式提供了应用前提。今后,在高等英语教学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增强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政治观,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理念及特色、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英语教学内容中,以培养出具备独立人格、创新思维、批判精神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来抵御英语及文化霸权主义思想及行径[9]。同时,在对高等英语教育进行宏观规划时,应当将其作为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来实现批判教育模式和高等英语教育有机结合,为今后推广使用批判教育模式积累经验。

2.强化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语言观

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批判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英语学生,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我国政治体制与西方迥然不同,面对着日益复杂及多变的国际环境,利用英语这一世界性语言来与西方世界沟通,协商解决政治、经济差异及纠纷,实现全球和谐发展的目标,这是当前高等英语教育面临的一个课题。高校英语教师自身英语教育语言观必须要得到充分强化,摆脱外语工具论思想束缚,将符合时展规律及课堂教学需求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锻造学生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把实现培养具备公平、民主、批判精神及能力的学生作为教育终极目标[10]。

3.扭转高校英语教师英语教育文化观

在全球化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工具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者,还是肩负着传播民族精神、爱国思想的文化工作者。在日常英语教学工作中,高校英语教师应该通过批判教育模式来启发学生对其所处环境、语言背后的政治文化属性进行有效地辨别,促使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学生不仅能够批判性地阅读文字,还可以批判性地阅读世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为推动思想解放及传播民主理念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正确的高等英语教育政治观、文化观、语言观,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批判教育模式,为构建适合我国高等英语教育特色的批判教育模式积累有益经验,推动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

作者:陈丹 单位: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

[参考文献]

[1]徐江.创新教育模式在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中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4,12(17):114.

[2]董立平.浅论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J].科技视界,2014,25(04):260.

[3]田玮.批判教育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适用性调查[J].文山学院学报,2013,33(04):110-113.

[4]马月秋.通识教育视域下的中国高等英语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7(09):166-168.

[5]张义民.阿普尔批判教育理论课程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6]唐丽萍.批判教育在高等英语教育中的适用性调查与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2,42(03):137-141.

[7]郭金秀.批判与对话:批判教育观照下的大学英语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9(01):146-148.

[8]陈令君.论和谐理念下的批判性语言教育[J].教育评论,2011,8(01):76-79.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英雄精神 师德师风 理想信念 校园文化 制度建设

英雄精神是军队院校坚持用先进的军事文化培养人、塑造人,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中,体现军校特点的英雄文化育人模式。它为造就打赢未来战争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注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是军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大力弘扬英雄精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作用

信仰是一个人的灵魂、精神支柱,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只有树立了科学正确的信仰,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生活、事业上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用之不竭的力量和激情,才能永远保持对党的忠诚,为党的事业矢志不渝,奋斗终身。要把弘扬英雄精神同“主题主线思想”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与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广大教员学习、工作的强大精神支柱。大力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精神,在教员中广泛开展铸师魂、立师德和强师能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人生的追求与国防教育事业、本学院的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教员高尚的师德风范。同时,强化广大教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职业光荣感和工作责任感,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员要能够严于律已,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学员全面发展。

二、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英雄文化的熏陶作用

努力营造浓厚的英雄文化环境,加强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让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洗礼。通过编写教材,编印宣传画册,在政治理论课中开设“英雄精神”课程,把政治理论课搬到“英雄园”,开展现地教学;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讲座,定期师德楷模、专家学者讲授治学经历、人生感悟,让教员从这些人的事迹中感悟为人为学的另一面,从而坚定当代革命军人的价值追求。定期组织官兵参观 学院“一园一馆两廊四区”等文化设施,感受学院英雄文化建设氛围。构建网络服务平台,架设学员与教员相互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功能,从而丰富教员的文化生活。通过建立英雄模范榜,举行“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和“先进典型风采展”等活动,收录英雄精神培育、英模人才风采等资料,全方位、全时段宣传英雄文化、英雄精神,激发官兵立足岗位、服务部队的精神动力,形成有利于培育高尚师德师风的舆论氛围。通过树立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弘扬师德师风高尚、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员,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感染故事,激发其他教员学习榜样的热情。

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教员新形象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加强高尚的师德师风建设正是院校培育、锤炼优良教风学风的最好载体。教员要在军容风纪、形象作风、意志品质、使命意识、奉献精神各方面给学员起到表率作用,在向学员传授知识的同时,以其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作风,影响和感染每一位学员,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促进教风学风同步形成。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和发展中的新挑战,教员要以“精武成才、百炼成钢的精神锤炼自我,使自己在知识、能力和形象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树立以身之教,为人师表的形象。教员要在知行统一、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上下功夫,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必行,行必果”上下功夫,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成为学生的表率、模范。其次,要树立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形象。心系国防教育事业,情系军校学员,在教育科研事业的大发展中寻求个人价值实现,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得失,不断强化求实意识,争当教研领域的行家;第三,要树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形象。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及时汲取新军事变革的理论知识,用新的研究成果丰富和拓展课堂教学,把自己的乐趣幸福乃至生命建立在教育事业中。

建立和推广规范、长效的师德弘扬制度。坚持用制度纪律约束、用日常行为规范、用典型模范激励,使师德师风培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轨道。首先,把师德师风培养纳入教员队伍建设规划,有计划加强理论水平、思想观念、职业道德、道德品质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培训。要用创新的理论、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员的素质。其次,要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监督机制,形成学院、教员、学员三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采取显性和隐性相结合,进行不定期的问卷调查,设立师德师风建设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工作论坛、网站,领导专家听课、查课,督导、单位、同行、学员评议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个教员的师德师风状况。对考评较差的要实行责任追究,通过对教员师德师风的示范和警戒,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制定和完善“教师行为准则”,“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规定,开展评选“教学十佳”,“教学明 星”,“优秀教师”等活动。要建立师德师风建设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院校教员队伍管理的政策导向中,按照教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军人的基本要求,把师德师风状况、教学规范、育人要求、军人标准等纳入到奖惩管理、业绩考核、职级评定、导师聘任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中,并将其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晋职晋级、培养、流动等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官剑.在大力培养优良师德师风中弘扬红管家精神[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0, (3).

[2]刘水路,闫国林.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J].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2008(4).

[3]张世全.树立高尚师德师风 建设一流教研队伍[J].后勤指挥学院学报,2005(4).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扩招;知识精英;结构;精英教育;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知识精英的主渠道,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与知识精英的结构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高等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命运,二十一世纪,科教兴国战略仍然是我们需要坚持贯彻的一项国家策略。

高等教育在20世纪初还是一个范围很小的事,中国在1999年调整高等教育政策,招生规模持续的增长了十多年。扩招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变化,中国高等教育平台的顶部已经开始变宽,1993年~200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从4.22万增加到41.86万,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从92.4万增加到565.9万人。扩招带来的明显变化是,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从500万增加到2700万,增长了4.4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增加到23%。

但是经过十年的扩招之后,人们发现随着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随之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于是人们开始怀疑,认为高等教育降低了教学质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但是本文的观点是,目前的高等教育仍然是精英教育,只是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精英教育。

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精英教育而不是走向大众教育

(一)概念澄清

1.高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对"高等教育"所作的定义为:"由大学或由国家主管当局批准为高等院校的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类中学后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培训。"本研究中的"高等教育"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包括大学专业教育和各种大中专以上的高等等职业教育。

2.精英。精英在1823年进入英语环境时已经被用来指称某种社会集团,并逐步被赋予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本人认为精英泛指在一项或多项领域拥有卓越才能并能产生相应重大影响力的优秀人才,核心内涵是具有POWER, 两块基石:一是精英是被"选择"出的;二是精英具有诸如人格魅力特征和道德素养,动员能力等这类的优势,具备一定的影响力(power)。这样一来,精英就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讲科学家、教授、政治家、首席执行官等高层次人才。本文采用广泛意义上的定义,在某个行业里能够做得比别人好就是人才,行行出状元,行行都需要一流的人才。

(二)高等教育对精英质量的影响

数据和实践调查,针对中国的人口基数来看,受过高等的教育的人在广泛意义上可以称其为精英,同时在同一行业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普遍比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做的出色,而精英恰恰表现为在某个行业里能够做得比别人好,所以即使在扩招的情况下,只要保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有教育的人才能方面优秀,就可以说还是精英,只是随着数量的增加我们不的不承认,高等教育的确降为大众精英教育。

人们习惯把社会阶段性发展带来的问题和高等教育体制本身的弊端与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问题混为一谈。有很多问题也不是高等教育扩招本身造成的,大部分是因为高等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轨造成的,把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扩大化。

第一,扩招没有降低文凭含金量,许多人在过去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扩招只是总体上人才的数量增多了,由以前的是否考上大学改为关心考上什么大学,当然,大学之间存在着层次差别,这是毋庸置疑的。高登教育的扩招从数量上的确改变了过去物以稀为贵的精英局面,但是也不至于落到大众教育,只是把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精英教育。

其次,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扩招造成的,是社会供需产业链失衡导致的,扩招的不是社会所欠缺的,这是问题的根源。扩招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能更好地去就业,应该这样考虑扩招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对我国精英结构的影响

(一)我国精英结构的历史演变

对于精英结构,历来争议不少,就像研究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一样,众说分坛。精英结构按照横向的职业为标准划分可分为:(1)有着重大影响的巨型企业的拥有者、经营者,即经济精英;(2)政界最有影响力和决策权的政客和领袖,即政治精英;(3)军队里拥有重权的高级将领,即军事精英;(4)拥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即文化精英;(5)无权无势但是因为英雄事迹或伟大壮举等博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的人,即社会精英,他们的行动具有一定的对社会影响力,比如一些受人们喜欢的明星带头做公益活动,他们的行动往往能够引导人们,给人们以榜样的精神鼓舞。

纵向划分:(1)清朝之前,"倒金子塔"型。由古代历来的重农抑商、举贤任能、重视科举导致,从上往下依次是政治精英、军事精英、社会精英。

(2)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间,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八年抗战、四年内战,社会秩序混乱,无心发展经济,政治斗争是重心,因此这段时期只有产生重大政治影响力的政治精英,结构为单一的"一字型"。

(3)建国到,虽然社会安定,将重心转移到社会建设上来,但是经济建设成果仍然不大,,,这些本身就是一种片面极端的策略之下产生重大影响力的人也算不上精英,所以这一时期的精英结构可以比喻成"丁字型",主要是高高在上的政治精英,其他类型也有,但是数量少,很像丁字的那一竖,因为数量少而窄。

(4)时期,将知识分子破坏殆尽,因此知识精英这段时期基本上断层

(5)对于改革开放后的精英结构,更多人倾向于用"金字塔型"来描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稳定,一切工作步入正轨,由最初的结构和类型简单发展到层次和类型丰富。改革开放后期我国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发现我国和世界一样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所以数量上肯定是比以前更多,同时层次也变得更多,人们之间水平差距比以前拉大了,但是整体金子塔的形状基本保持不变。

(二)知识精英结构的变化

教育事业开始全面得到重视,1999年开始实施的高等教育对知识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如下图分解:

三、启示:高等教育必须回归精英式教育,大众精英教育只是阶段性需求

(一)理想精英结构设想

理想的精英结构与理想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不一样的,理想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理想的可能是鸡蛋型或者橄榄形,不论鸡蛋型该是橄榄形,都是中间人数越多,社会贫富差距就会越小,越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精英不一样,精英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讲求的是上层的人越多越好,而不是单一的追求数量,更重要的是出于塔尖上的那部分精英中的精英,他们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中坚带动作用。因此理想精英结构的可以用尖型金子塔表示。

如何回归精英教育,让知识精英结构塔型变得更尖?首先控制扩招人数。不能再按照十年中的速度继续扩招,不求刻意减少数量,但是至少不能再忽视社会需求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通通扩招。研究生、本科生教育要严格控制招生人数,继续走原有的精品教育路线,部分院校尤其是985以及211院校不应过分扩招,在中国大陆一共2000多家的院校要扩招的是职业技术院校与民办院校,多培养些蓝领,而不是着力于大批量制造白领军团,结果大家在就业的时候都是眼高手低,苦活、累活不愿干,造成就业的怪现象,一般企业对于基层技术工种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从长远看薪资水平也不错,但很多大学毕业生宁可在家休息也不愿去上班。

(二)谏言高教改革:中国教育必须多元化,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经过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成问题,关键是质量。如果只是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缩小招生人数,那么等同于倒退到历史的起点,并不能解决根本上教育改革要与社会需求衔接的核心问题。证明中国的教育质量问题不是数量造成的对于未来高等教育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教育必须是多元化,适应市场需求的。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融入社会的实践中,做到需要什么精英就培养什么精英,目前,这部分精英是社会最急缺的人才。

其次,改变目前国家教育的过于单一化,公办教育比例过高必然导致高校收费的增长,同时,加大国家财政支撑,这是一项值得投资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项目。

第三,调整高等教育的内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应得到扶持,社会实践应该得到重视。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相挂钩,目前中国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所以一些专业性很高、高新科技类的专业应该尽量少开,此外适应第三产业等领域的专业则需加强。

第四,转变思想观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在同一行业里,做的比别人好就是人才,改变过去"唯有读书高",制造"人人都要上大学、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的舆论,而要鼓励终生学习,使每个人受到"适合的教育",在各个"行当"上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潘樊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社,2001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世界高等教育宣言[J].教育参考资料,1999

[3] 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263

[4] 林樟杰.论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问题[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 叶娇.古代文化常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6] 宁稼雨.知识精英的分类[D].江苏:南开大学

[7] 王珺.知识精英在我国政策过程中的角色分析[D].江苏:南京大学行政管理系

[8] 郭慕卿.政治冷漠的哲学分析[D]

[9] 增进.后现代与知识分子社会位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7

一直主张“草根才是主流”的薛涌出了《培养精英》一书,其实并不矛盾,“草根”在美国就是一般老百姓,他们人多选票多,就形成了主流社会。精英属于比较有成就的人,他们对主流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本书是薛涌论述美国教育的文章结集。书里的文章告诉我们,英国、美国之所以能长时间领先世界,是因为有一套成熟的培养精英的办法。而且他们的教育强调服务社会,精英就是为大众奉献自己才能的人。

本书内容涉及美国高等教育近年发展的新趋势、美国大学的内部运作机制,以及美国常青藤名校的各种优秀的教育理念。同时,作者还分析介绍了美国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怎样塑造出了一个多元竞争的教育体系,以及美国的青少年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及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竞争。

书中提到,美国社会是由公民组成,而非由社会工程的“零件”、“螺丝钉”所构筑。教育要先塑造人,然后再谈专业,否则你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技能用到人身上。小布什当年在清华讲“大学不仅是培养技术人员,更要培养公民”,正好道出了美国教育的精神。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如何对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教育与训练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孕育着人的人文气质。中国的高校,如果想要学习美国,就应该学得像一点, 更多地强调人文方面的教育,强调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现在研究美国教育的人很多,有人认为美国教育的精神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人认为美国教育的精神是鼓励学生做义工,有人认为美国教育的精神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也有大量的学院派美国教育研究专家,不断发表关于美国教育制度的介绍或评介文章。但很少有哪一本书能够像薛涌的《培养精英》这样能够令人信服地了解美国教育。

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其服务社会的精神。绝大多数美国学生,在学期间都做过义工。这不仅仅是做好事而已,也是其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大部分都没有这样的经验。要去美国留学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也不会期待这样的经历,不理解这种经验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价值。

中国的中产新贵教育孩子,注重的是选择好学校,把教育职责全推给老师,用当今时髦的经济术语说,就是教育“外包”。美国的中高产阶级,则认为一切都可以“外包”,但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给别人,一定要自己监督。这种对谁也不放心的态度,建筑在独立的家庭价值之上。

作者从美国的教育、政治、历史、媒体文化等视角来解答美国精英阶级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作者梳理了“镀金时代”、“60年代”与现在的教育背景的演变,以及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势力的不断斗争,从历史角度解释了美国新贵族阶级的兴起以及与世袭贵族的巨大差异,论证了教育绝非学校围墙内的事情,教育不是社会变化的动因,却往往是社会变化的结果,论述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应该透视其背后的时局。

照薛涌的说法,美国人认为日本东京大学培养的高分官僚精英把社会管制得丧失了活力,欧洲那些头脑复杂的知识分子创造了没有竞争力的福利国家,正是美国的“大老粗”们“不信邪”,才保持了美国旺盛的创造力。美国的精英没有丧失质朴的精神,没有脱离社会大众。美国社会精英是能够引领国家正道而行的中坚分子,他们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上,能力、责任、平民心态或平民情怀都是不能少的。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8

一、法学教育的本质是精英教育

近年来,关于法学教育的性质问题,法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这样一些问题而展开的:一是法学教育究竟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二是法学教育究竟是通识教育,还是学科教育,或是职业教育,或是兼而有之?三是法学教育究竟培养的是通才,还是专才?对于上述问题,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我的观点是,若从本质上看,法学教育乃是一种精英教育。为了便于我们讨论问题,有必要对于什么是精英教育作出界定。从字面看,所谓精英,有两层意思:一是精华,二是出类拔萃。所谓“精英人才”,乃是指人才中的佼佼者,人群中的出类拔萃者。其实,“精英人才”的概念是一个具体、历史的范畴。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刚刚恢复高考的头几年,能够考上本科的学生,就被社会称之为“天之骄子”,因此,那样的本科生才能算得上“精英人才”。如今,高等学校本科大扩招,似乎只有硕士以上的人才才能称得上“精英人才”。“精英人才”不仅是一个具体、历史的范畴,而且也是一个现实的范畴。即便在处于大众化教育过程中的今天,我们总是把每年在高考中成绩优秀、处于高分段的考生看作考生中的“精英”,这批考生,成为各个高校竞相争夺的对象,有些高校不惜以高额奖学金作“悬赏”,吸引这批学生报考。可见人们不知不觉中存在着这样的共识:大众之中有精英,或者说精英存在于大众之中。法学界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现在法学专业逐年扩招,法科在校生逐年增加,因而法学本科教育乃是大众化教育。(如霍宪丹先生认为,法律职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是抽象与经验的统一,三是同一性与复合性的统一,即专业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四是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统一。他指出:“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一方面,社会必然进一步提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任职条件和要求,进一步严格法律职业的准入标准,要求推进法律职业的精英化;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人才需求的不平衡,社会各方面也同样需要大批法律人才。与此相对应的是,法律职业的精英化与法律事务的大众化相统一,法律本科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精英化相统一。”应当说,这种观点颇具代表性。参见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即目前各个高校的法学专业仍然是众多考生追逐的热门专业,至于一些名校的法学专业,考上就更不容易了。可见,法学专业的学生,相对而言,他们乃是同批次学生中的“精英”。仅仅从词义上来说明法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们必须对此作出学理上的阐释。

1.这是法律文化的特质决定的。“从社会的角度看,法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文化的角度看,法是一种文化要素。”(梁治平:《法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法律文化可以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法律文化应该能够囊括所有的法律现象: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行为、法律的机构和设施、法制制度和作为符号体系的法典、判例,以及不成文的惯例和习惯法等等。狭义的法律文化则主要指法(包括法律、法律机构和设施等)的观念形态和价值体系(包括知识、信念、判断、态度等),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人类行为模式也应该包括在内。”(梁治平:《法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然而,不论是广义的法律文化,还是狭义的法律文化,它都是一种与俗文化相对应的雅文化,或曰精英文化。而高层次的法律人才,乃是法律文化的载体,是法律文化的创造者、研究者、运用者和传播者。理所当然,这样的人才应当是社会的精英人才,这样的人才只能通过高等学校的法学教育来培养。

2.这是我国社会转型引动的社会管理模式转换的需要所决定的。任何社会的管理和治理,都需要精英人才来完成。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的管理模式也由集权式管理向民主型管理的转变,由人治型管理向法治型管理的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管理走向大众化民主化的同时,社会管理的专门化、精英化的趋势也在发展,精英管理不但没有被削弱,相反还得到了加强,只不过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更大改变:精英的作用不再是为了维护精英的统治和服务于精英自身的利益,而是服务于大众的利益;精英的选择有了更多的民主的成分,精英的活动有了更多的社会监督。”(黄建武:《法学教育中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10期。)在我国社会转型引动的社会管理模式的转换过程中,承担着社会管理任务的主体也必将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将由军事精英、工程技术精英向管理精英、法律精英的转换。这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在政坛位居要职的领导人多具有法学知识背景,从一个侧面也观照出这一世界性的大趋势。3.这是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共性来看,它要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个性来看,它应当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人员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参见赵相林:《中国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学教育论文集》,第909页。)这就决定了法学教育要培养出社会的精英。高级法律专门人才应当是社会的精英。

二、法学精英教育的基本要求

法学的精英教育,是指针对高层次法律人才的素质教育,其任务是培养法律精英人才的品质。其基本的内在要求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霍宪丹先生认为,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统一,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统一。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应当掌握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应当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必须具备从事这一职业的基本技能。参见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我认为,这种界定是很有见地的。)

1.专业知识。高层次法律人才应当具备系统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他们不仅要掌握法学专业所涵盖的由十几门二级学科所构成的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等必备的专业知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原理等知识的教学。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法律的存在状态、结构、属性、关系以及运行规律有深切的把握。专业知识是否系统扎实,是法律人从事法律职业的前提基础和知识背景。

2.综合素质。人的素质是人所具有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等方面的有机统一。高层次法律人才既是专家型法律人才,也是复合型法律人才。这种专家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1)具有复合性的知识。它要求法学专业的学生“既懂法律,又懂经济、人文、社科知识;既懂法律专业知识,又懂其他专业科学知识;既懂中国法律,又懂外国法律;既懂中文,又懂外文,完全能够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谷春德:《中国法学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学教育论文集》,第347页。)我认为谷春德先生对复合性知识的理解是正确的,不能仅仅把复合性知识仅仅理解为人文科学知识,因为人文科学通常是指文史哲学。也就是说,”作为法律人,在面对日益完善和纷繁的法律关系、法律规定和法律制度时,不仅要掌握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法条和诉讼程序,而且要理解和掌握法律规则和法律背后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政治、经济、科技、历史、文化、社会、道德、伦理和传统等背景;不仅知道法律是什么,还要知道法律为什么如此,在此基础上,还要求进一步创新思维,提出法律应当是什么。“(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诚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弗兰克福特指出的那样,出任司法高位者,必须具有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先知的素质。(参见贺卫方编:《中国法学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法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养成坚定不移的法律信仰、强烈旺盛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刚正不阿的思想品格、为民服务、献身法律事业的人生价值追求。总之,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培养的目的,就在于“培育出传授法律精神、促进民主政治、维护社会正义与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法律家和法学家。”(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3)具有良好的行为特征。高层次的法律人才应当具有这样的行为特征:运用法律服务社会大众,不计得失维护公平正义,一丝不苟严格实践法律,严谨求实坚持依法办事。

3.基本技能。高层次法律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技能:沟通、协商能力;谈判妥协能力;辩论的技巧能力和方法;制作法律文书的能力;获取、掌握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制定规则的能力;起草合同的能力;审核、鉴定和有效运用证据的能力;等等。”(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三、法学教育理想目标的实现

基于法学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精英教育的特点,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应当实现的理想目标之间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矛盾冲突,即法学教育的“应然”和“实然”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一是法学教育行业应有的严格的准入标准和法学专业设置的相对无序的矛盾;二是法学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实际办学水平的矛盾;三是法学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模式僵化的矛盾;四是高质量法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和实际的投入状况严重不足的矛盾。

因此,为了实现法学教育的理想目标,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改进:

1.严格法学专业的准入条件。在教育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各高校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这是高校的法定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人为地限制乃至剥夺他们的权利。但是,我完全赞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设置新增专业的准入条件。绝不能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通过关系“创造”条件也要上,坚决杜绝一哄而上,无限制地扩张。孙笑侠教授认为:“法学院设立的最低标准有三个方面,一是法学师资,二是法学图书资料,三是法学教育设施。”(孙笑侠:《法学院标准化建设的政府调控》,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02年年会论文。)他认为,上述“三要素”构成法学教育的主体、内涵、时空和气氛。不具备“三要素”的法学教育也就不能提供真正的法学教育的条件,不可能真正承担法学教育的任务。

2.定期进行合格检查评估。对于现在各种类型的高校所设置的法学专业,要按照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法案》规定的各项指标体系和测评标准,进行严格评估,对于核心指标不达标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通过这种机制,把一些师资队伍量少质差、教学条件严重缺乏、课程设置随意、教学管理失范、教育质量低劣的高校淘汰出局。对于达不到考核标准的高校,则对它采取限期整改、限制其所发文凭的法律效力、不允许该校的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甚至撤消该法学院(系)等强制性措施。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9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们的主体认知和语言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下面就这一问题,本人作以下简要阐述:

一、“三生教育”与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正确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可见,“三生教育”可以归纳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正所谓是“少年强则国强”,素质教育又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英语作为我们英语语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它成了我们所有英语学习者去了解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工具。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联的,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又反映着文化,文化又渗透于语言之中,所以,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就决定了英语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也就是说语言教学不仅要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还要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这不仅能让学生们掌握好英语语言技能,同时,还能掌握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就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英语中称作“attitude”,既指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态度”,更包括“做人”这一深刻的蕴涵,这一概念与“三生”教育的内涵不谋而合,可见,在英语教学之中渗透“三生教育”也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二、学习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之意义、认识生命之本质

英语教学正朝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新课程改革后的大部分英语教材,不仅语言地道规范,而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于是,我们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无疑就让学生们增强了生命意识。例如:文章“WeepingforMySmokingDaughter”讲的是一位母亲为女儿的抽烟而哭泣,因为这位母亲的父亲因长期吸烟肺部功能极度衰竭而死,她不愿看到她的女儿步入后尘。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ThereisadeephurtthatIfeelasamother.Somedaysitisafeelingofuselessness”,这句话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母亲,深深为女儿的行为感到痛苦。在学习并讨论这篇文章时,我把班上有过吸烟经历的同学和从未吸过烟的同学分成两组,并把有过吸烟经历的同学根据吸烟的程度不同又分成三组进行讨论,讨论围绕“Whendidyoustarttosmokeandwhydidyousmoke?、“DOyourparentsknowit?”、“Doyouknowsmokingcanaffectyourhealth?”、“Doyouwanttogetridofit?Andhow?”、“Whatdoyourparentsthinkofit?”等问题展开。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讨论,这种生动而活泼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锻炼了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表达与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使学生理解了生命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中体会并认识了生命的本质。认识到不仅要关注自身生命,还要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三、运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活,享受生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对着来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多数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来逃避生活,并缺乏对生活实际情况的思考,更谈不上尊重生活、享受生活。许多学生不明白生命的可贵,生存的伟大,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间相互攀比、肆意浪费,整天游荡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而置学业于不顾,这种扭曲而错误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在现在的社会上比比皆是,这一切也就呈现了,我们的社会、家长或教师都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同时再三强调生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MakingaLiving”一文讲的特征应该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统一,而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使学生有孔子之热忱、基督之博爱、释迦牟尼之忘我精神,并在懂得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的前提下,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并能充分地享受生活,这就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意义所在。

作者:何宇平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东皇镇中学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大学语言教学;德育;教师表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01-02

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曾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为先”,既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又符合德育教育规律,意义深远而重大。“任何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杰出的能力,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青年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昌盛与否,与当代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外界的导向对这些观念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见大学的德育教育相当必要。但是,现在的大学道德教育常常出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现实中的德育工作也远远达不到社会的期望。因此,大学的德育工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从多个角度来帮助青年学生心灵的成长。“教育不仅给人以知识,更给人以做人的信念和力量,给人指明奋进的目标与理想” 学校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位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责任。作为一名大学英语老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辅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涉及中西方人文、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的文化成果,构成了德育的文化资源。“德育文化利用科技文化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利用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制度文化培育学生的法纪观念等。” 教师通过独特的语言文化传递方式,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意识形态的认同,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英语教学以交流为主要途径和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能力及团队精神,帮助学生更深刻了解西方的道德、伦理及价值观,让学生认同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素养,引导并教会其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构筑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利用教材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钱冠连教授曾指出:“所谓外语的教育教养作用,是指外语教学对学习者功利(掌握一门外语)之外的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培养,对所学外语文化与情趣的灌输,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句话,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多种渠道,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是主要途径之一。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课文的取材新颖、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规范,并且时代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共存,语言优美内容蕴含着真、善、美。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教育学生从中学会做人,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是笔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实践探索。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以作者学习英语的经历为主线,从初中、高中到大学英语学习及网络学习,介绍了她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面对学习的挫折和困难,她克服了畏惧,终于尝到了刻苦学习的甜头。最后作者感悟到,外语学习让她懂得了艰苦努力的意义,了解了不同文化的差异,能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去看待事物。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课,对于他们如何从高中应试式的英语学习过渡到大学英语自主的学习、如何克服英语学习的畏惧感尤为重要。在课文教学的导入阶段,我以问题的方式来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发现有厌恶英语学习的情况和畏难情绪的存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我有意强调作者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提出英语学习的要求,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形成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其更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二、教育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册第一单元A Good Heart to Lean on讲述了一位身残志坚、深爱着儿子的父亲,工作勤恳刻苦,即使生病暴风雪也从不迟到;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不自暴自弃,也不羡慕他人比自己健康幸运;热爱体育活动,不但自己积极生活还帮助别人排忧解难;也以他自己的方式深爱着自己的儿子。课文导入部分我让学生描述心中父亲的形象。他们使用了honest,friendly,considerate,like a mountain in my heart,perfect等词语来形容自己的父亲,让父亲的形象在他们心中变得完美高大起来。课文学习后我让学生来总结文中父亲的形象,并问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他们总结出这样几点:要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积极乐观,不嫉妒他人,不抱怨生活的不公,乐于助人,要有一颗“好心”。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也得到了传承。与此同时,也培育了学生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宽容的人生态度。

第一册第六单元The Trash man课前的导入时,我提出一个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有学生说要做领导来管理别人(a leader to control people),也有学生想到得到一份报酬优厚(well paid)并且工作时间自由(have free time)的工作,比如CEO。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要为了自己的理想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从基层做起,正视挑战,勇于创新,坚持不懈地奋斗。最后,文章的主题在学习过程和总结中得到升华,学生也因此间接接受了热爱劳动尊重各行业劳动者的德育熏陶,有助于其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其健全的优良人格

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方面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展方面还未成熟,社会性发展方面也远未成熟,经常强烈体验到内心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面对社会开放形势下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文化信息,他们缺乏起码的辨别筛选能力,加上从众、模仿等心理的支配,会使他们思想上盲目行动上盲从,甚至会误入歧途。第一册第五单元Section A文章The Battle Against AIDS,在使学生了解了艾滋病的背景现状及传播途径后,我提出讨论题: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AIDS? 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加深了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呼吁关爱艾滋病患者,传播艾滋病知识,对这个疾病之后的社会反映也有了自己的认识。第七单元Face to Face with Guns,主题涉及到青少年犯罪。在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挖掘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根源及青少年犯罪的危害。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能明辨是非,能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会选择积极正面的方式化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能主动接受这些观点方式的影响,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习惯、规范,形成高尚健全的人格。

除了课文教学的德育作用之外,教师的表率作用以及课堂的交互活动等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报告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展示极为多样的教学才能,而且更为重要的使命是要发展和展现出社会期待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品质,以使他们日后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同样的品质。“我们讨论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首先肯定外语教师与任何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神圣职责:传道。用现在适时的话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健康的人格,这一点应该体现在外语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上。”

英语除了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和知识技能。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化的过程,是接受和掌握语言的民族文化系统的过程。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教师的角色更加复杂。英语教师既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授者与传递者,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又是学习的管理者、咨询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更是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者,其榜样作用会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会对学生产生及其重大的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谦虚、好学、慷慨大方、幽默、耐心、宽容等品质,能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英语教师不仅要透过语言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要充当起示范者的角色。

总之,现代德育教育的内容广泛,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培养,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包括真、善美的追求与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与献身精神的培养,更包括心理素质的教育。德育的途径也灵活多样,包括直接和间接教育。大学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英语课文为媒介,以教师自身为榜样,从课文中挖掘可以进行道德教育的元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获得道德知识和观点,再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信念。在潜移默化中,教师实现了语言教学和德育教育,学生既学到了外语知识,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仕民. 德育文化论[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

[2]胡发贵. 教育与道德培养[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5:15

[3]钱冠连. 非功利的语言理论辩护―兼论语言理论三分类[M].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4]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168

[5]郑树棠.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册)[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6]何淑贤.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教育导刊, 2007, (2)上:35-36

[7]朱小蔓主编. 道德教育论丛 (第1卷)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15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11

论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英语师资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我国英语教师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英语师资教育应确定的目标及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对策。 

一、英语教师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对外交流的扩大,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英语教师面对新形势出现的不足和不适应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发现的问题主要为: 

1.外语教师队伍不稳定。老教师逐渐退出教学第一线,中年骨干教师严重短缺,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而且很不稳定。加上市场经济给外语教师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教师没有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师资流失严重,师资紧缺,使得在岗教师超负荷运转,无暇自我提高,无暇从事教学研究。 

2.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不适应。大部分学校整个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偏低,师资队伍的知识体系过于偏重语言知识,教学思想也偏重语言知识。 

3.教师思想观念不适应。许多教师仍然奉行应试教育模式,追求以考试成绩为代表的学习结果上,无视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要求,经验主义思想严重,对英语教学改革冷漠,不关心新的教学理论和语言理论。 

4.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适应。由于教材单一,更新缓慢,制约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除教学语言较为陈旧外,教学内容普遍缺乏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落后于时代,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外语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检测手段单一,缺乏自我观察、自我评估的能力,对语言整体教学缺乏批判性评价,对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不能主动审视,不能自动寻求相关学科的支持。 

有关调查表明,有92%以上的教师认为他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是外语教学理论水平,英语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何广铿、孙宪惮,1999)。 

二、英语师资素质教育的目标 

英语师资教育的目标通俗地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自身的外语语言能力;二是培养将外语教给学生的教学能力(吴宗杰,1997)。具体地说,必须培养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⑴语言意识和技能:语言意识包括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⑵教学意识和技能:包括二语习得、实践课堂观察、大纲设计、教学法,也包括微型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课。⑶文化意识:包括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等。⑷主体意识,即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服务于社会意识,包括学习者策略和技能、中教研究方法、eps课堂等(顾建新,1996)。 

三、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对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迎接新的挑战。不善于学习的人是要落伍的,终身学习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者只有接受再教育,不断丰富、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才能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作为当代一名英语教师,他所教的是英语这门日益国际化的语言,他又必须具备更多的与英语教学特点有关的知识和品格,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手段方面来考虑,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素质。 

1.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如参加外语进修班、回到大学学习、做访问学者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进修,使自己具备较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对语言和语文的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的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对外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 

2外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外语教学史上曾有过多种教学流派和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外语教师应了解这些外语教学法的来龙去脉和优劣之处,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并结合我国国情,取长补短,为已所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如开展适当的校内、校际、国内、国际交流活动,这样既可做到优劣互补,又可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接受语言、文化、交际诸方面的培训;进行课堂观摩训练,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敏感度,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与探索;进行专题学习,以讲座的形式为主,可进行教学示范,也可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使教师将学到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教师的感知效果和领悟能力等。切忌盲目崇拜,人云亦云。 

3.外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只有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才能在课堂内外展示外语的工具性。这样,作为一名外语教师要博览群书,充实自己,打好自身英美文化知识的基础,才能灵活自如地用于实践。教师的外语实践能力既能为学生提供楷模,又能为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提供可靠的保障。外语教师应该时刻把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外语实践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 

4.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目前,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使得真实的教学素材进入了教室和家庭,其强大的储存容量和灵活的交互性能调动人体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外语教师需要掌握和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5.外语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并做到精益求精。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2000)曾撰文“漫长的学习道路”。文中所谈皆为作者几十年学习与教学的亲身感受。刘老师上课之前总是要大量查阅各种词典,自己编写句子,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数年如一日坚持这样的备课方式。刘老师在工作上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也许每个英语教师不一定能达到作者的教学与学术水平,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若想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毫无疑问认真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 

总之,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迫使我们对现有外语师资进行在职培训势在必行。在培训中强化改革意识,摒弃经验主义及墨守成规,积极参与落实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舍弃“拿来主义”;改变重视语言能力、忽视教学和教育能力的观念,把对学生教学、教育能力的培养带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以切实搞好我国的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顾建新.师专外语师资教育:基本要求及改革思路 [j].外语界,1996,(4) 

[2]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研究方法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3) 

[3]何广铿,孙宪惮.中学英语教师业务素质评估标准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精英教育论文范文12

英语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地位,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培养青年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实施创新行为,获取创新成果的目的。

一、倡导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规划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的一步一步的有序进行。课堂中,学生的任务就是听、看、记笔记,不会出现焦虑的紧张情绪。在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中,认知目标成为了教学的重难点,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相对缺失。对存在差异的教学对象实行统一的教学目标,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并且学生崇尚这种“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的教学环境。

二、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训练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技巧教育,还是一种全方位的对教育进行改造的过程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仅仅培养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一种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某项能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绝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拓宽学生思维,从而达到知识传授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同步发展,其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个课堂教学步骤都应该多设置沟通渠道,并根据相应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或语言素材,设计适合初中学生的适量的有较大灵活性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从同一个材料或信息中寻找不同的答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求异的积极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思想封闭,视野比较狭窄的学生,教师的任务则应该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把他们看作是只会信息存贮的“机器”。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更要体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激起探究

初中英语新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拿来作为创新教育的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利用一切时机运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开拓创新。例如,利用教材中的谈论假期如何度过,理想的旅游胜地,哪里的风土人情等,将情感教育在热爱中华大好河山升华到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反对破坏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英语,鼓励他们,从而让他们有说的冲动,从而创设出活泼热烈的学习氛围,达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2.创设轻松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行、举手投足都会带给学生终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微笑,用丰富的体态语去表达情感。教师热情和宽容的体态语的表达,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助于使学生消除恐惧心理,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没有大的心理压力,能够畅所欲言,能够在课堂中实践和表现自我。总之,只有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才能将学生的潜质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状态,从而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解放,才有力量去创新。

3.尊重个性,促进思维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在初中英语课堂设计时,教师就应该注意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课堂问题;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从而使得学生学会多侧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在英语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应及时对部分知识学习易走极端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质。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使他们去体验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识自身价值。

4.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初中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时,应着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交往的愉悦。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英语的过程既是一种认知过程,更是一种探究过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统一起来,并且不断地探索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

2杜国平.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

3刘玲,姚静.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

4俞石明.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

5陈敏.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刍议[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

6王立欣,侯晓玉.面向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

7李美蓉.“发现学习法”理论与英语创新教育[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1.

8汤英莎.加强大学英语文化导入,有效实施外语素质教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