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23-05-29 18:23:05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叠加实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83

1 “叠加实训”研究现状

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对实训研究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工作本位学习有价值,且较新颖,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特征。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及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高职实训教学日益关注,然而关于实训教学的著作凤毛麟角,研究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文献。本研究以“高职实训教学”、“高职技能实训”、“高职思政实训”、“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教学”、“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与思政叠加实训”等关键词为主题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检索1997年至2016年文献,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高职实训教学较为关注,具体情况如下:其一,对高职技能实训、高职思政实训均有研究。其中对高职技能实训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具体专业的实训问题、实训教学体系及模式、实训教学管理及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关方面;对高职思政实训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及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其二,对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教学研究不多、少之甚少,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行业指导和政策研究;其三,对高职技能与思政叠加实训方面研究几乎未曾涉足,而立足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叠加实训”教W方案更是未有体现。

2 “叠加实训”研究的必要性

实践是产生认识和创造价值的基础,也是连接认识与价值的中介。实训是特殊的实践,是学生进行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的途径,对其专业认知及专业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1 社会广关注、国家高度重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大众化、普及化,我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广受关注。商务英语专业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为社会培养大量既懂商务又通语言的优秀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质量也凸显重要。

2.2 政策明目标、融合为方向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8月教育部提出《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并在2015年11月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再次强调“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并指明思政教育在职业精神养成中的价值作用,提出“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正为高职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要求高职院校不仅重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更应充分把握两者相互作用关系,叠加教育,融合提高。

2.3 实训搭平台、叠加提实效

如何实现并提升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效、如何将两者融合提高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研究提供思路,即倡导坚持“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实训教学作为教育与社会企业岗位相融通的重要环节,正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实现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教育实效的平台,教学方案的研究是实训教学的前提保障,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3 “叠加实训”研究的价值意义

3.1 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与适用性

研究将实训教学与职业实际需求对接,通过调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现状,对接实训教学与职业实际需求,明确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目标,使其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体现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纬度,达到职业能力所要求的标准,进一步掌握商务英语专业当前职业群和岗位群要求及工作流程,透彻分析相应岗位群职业能力,提炼教学职业特色,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职业工作岗位需要。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质量,培养深受企业欢迎的专业人才。

3.2 优效整合技能实训与思政实训

研究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训融合,通过“叠加实训”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能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运用,让学生在接受技能教育实习实训的同时完成思政教育实训教学任务,进而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积极对接和深度融合,既依托实训平台丰富技能实训方法,又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两者相辅相成,同时提升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实效,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对于实训平台不丰富的思政教学而言,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视技能实训与思政实训内在关联性,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可以积极促使技能实训丰富和发展思政实训,推动思政实训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并时思政实训中所培养的职业道德、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创业能力和合作品质,对专业实习实训产生促进作用,促进教学效果实效性提升。

3.3 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基础

研究通过建构“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既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技能的娴熟运用,也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及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我们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无论是关注学生技能培养而忽视素质形成,还是将学生素质培养与技能锻炼分开培养,都较难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将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相嵌合,将素质培养同时纳入培养目标,融入技能教学,才能更好地持续性培养学生素质,建立分层次整体型实训教学方案体系,形成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模式,才能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基础。

4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方案是为了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通过运用系统方法、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对实训教学过程各要素进行系统科学地规划,并制定具体、可行及可操作的方案。高职教育者应在理解高职技能教育、思政教育、实训教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为目标,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而展开研究,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改进方向、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的价值、体系及设计,并促使实训教学活动进一步实效性发展。

4.1 研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改进方向

通过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实训教学方案及实训效果进行深入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明确具体改进方向。实训教学方案调研包括实训方案实训目标、内容、过程及实反馈评价等方面,主要通过案例研究法搜集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方案,包括文本案例和实训视频案例;实训效果调研针对教学方案的现状把握开展,如访谈调查及问卷调查。通过对参与实训教学的教师、学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访谈法是通过对实训教师及用人单位访谈,进一步了解教师观点;根据专业人才培B方案和社会实际需求,探索实训教学方案问题及不足,分析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思路,为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研究做好基础铺垫,保证研究科学性和客观性。

4.2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价值

通过对高职院校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价值进行分析,充分认识、理解“叠加实训”价值特点。一方面分别探索“叠加实训”对技能教育的价值、对思政教育的价值、对专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价值,进而对“叠加实训”功能价值进行全面了解,使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更具针对性,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实现目标更清晰;另一方面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将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把握实训教学核心要素,充分认识践行“叠加实训”价值特点,进而在后续研究中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更好地整合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

4.3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

通过对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体系展开构建,探索“叠加实训”教学目标、对象、策略和反馈评价等要素。研究以实训教学目标为依据,各要素围绕实训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教师及学生的行为、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都应受其控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需求,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实训目标;以教学策略为重点,探索教学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辅助手段、程序安排等;以教学评价为调控,收到关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实训教学方案的价值进行判断,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

通过研究反映“叠加实训”教学方案中目标、策略、评价的基本内容,进而确定“叠加实训”教学方案研究具体内容。

4.4 研究高职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理清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教学体系框架,进一步研究具体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包括实训教学目标、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教学评价等。根据理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岗位群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综合分析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探索,了解教学评价,制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叠加实训”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及效果,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职业素养。在实训教学设计研究中既要考虑现实性,也要展望未来发现可塑性,既要注重稳定性,也要注重灵活性,不断提炼行业技能,制定实训教学体系内容,紧密关注行业发展,不断地更新,并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习适应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韩国春主编职业教育实训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一、引言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始建于1956年上海机专的“工模具”专科,1999年升级为本科,2009年由机械学院整体划入新组建的材料学院,并获批为市第四批“本科教育建设高地”专业,近五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

1.自国内外引进具有留学经历和博士学位的专门人才,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由7人增加到21人,其中,部级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青年1人、东方学者1人、教授3人、博导2人、副教授8人,青年教师10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9人,占比90.5%;

2.自2010年起对本科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的“金属成型”、“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材料成型CAD/CAE/CAM”、“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四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课程群,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教研成果斐然,先后获批市精品课程1门、市重点课程4门,市全英文示范课程1门,出版教材2部,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

3.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英文班≤30人,中文班≤40人)、“学士导师制”(全体教师每届指导2-5名本科生)、学生全员赴企业顶岗实习、全员参加创新实践等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4.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在学校职能部处和兄弟学院的支持下,先后获批“机电工程材料”博、硕士点、“材料工程”专硕点,获批“金属基先进电力材料”市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本-硕-博人才连续培养体系;

5.学生成材率、就业质量全面提高。自2009年以来,毕业生签约率、就业率、高质量就业率均保持在100%。

随着学校学院发展进入新时期,在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精品本科”,培养“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以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加以解决:

1.本科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2.专业课程内容有待夯实,课程间衔接需梳理细化;

3.实践类、创新类课程还未成体系,课程内容有待补强。设置,形成循序渐进、逐级深入的实践创新课程培养体系;

4.部分课程尚缺乏具有专业鲜明特色、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材料成型人才需求的合适教材、教辅及创新实践案例。

二、全面建设实践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1.优化完善本科培养方案,突出实践创新类课程设置,形成实践创新类课程系列化、一体化、循序渐进、逐级深入、较为完整的实践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1)在2015、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中逐步增加实践创新类课程比重,使该类课程占比达到30%以上。

(2)在大一第二学期增设“认识实习”实践环节,引领学生深入金属成型、高分子复合成型、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参观学习,激发对专业的兴趣。

(3)在大二第四学期增设“材料工程基础实验”,使学生在修读“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后,得到材料基础性能表征的实践锻炼。

(4)在大四短六学期、第七学期适当增设1-2门综合实践创新课程,引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的实践创新课题或案例。

通过上述优化,将形成从大一到大四不间断的实践创新类课程培养体系:“认识实习-基础实验-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综合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得到本专业实践创新技能的不间断熏陶和锤炼。

2.夯实实践创新类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创新类教学案例,修订、编写、出版实践创新类教材,推动部分课程申报市级课程建设项目

(1)修订完善“认识实习”、“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材料成型综合实验”、“材料成型创新实验”、“材料加工CAD/CAE/CAM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创新类课程教学大纲,做好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先后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和实践创新技能培养的逐级推进,逐步深化,直到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的综合实践创新技能。

(2)修订完善前两年已正式出版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综合实验》、《材料加工CAD/CAM基础及应用》等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案例,弥补高分子复合材料类成型教学内容较薄弱的环节。

(3)新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创新实践》等一批新的突出专业特色、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的新教材,力争2016年编写完成,2017年正式出版。

(4)推动核心专业课程《材料科学基础A》、《材料成型设备及控制(英)》、《模具制造技术》等申报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使专业核心课程均成为市级课程。

3.新增一批学生实践创新校外基地,深化和升级本专业现有的“小班化”精品本科教学、部分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教师全员“学士导师”制、学生全员赴企业实践创新、全员参与实践创新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和国际化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新增上海赛科利模具、上海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2)新增“先进材料成型技术与理论(英)”全英文专业课程。

(3)推动“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英)”、“材料科学基础(英)”、“材料成型设备及控制(英)”等现有全英文课程申报市全英文示范课程、市外国留学生英语示范性课程等项目,增加学生国际化交流机会。

三、建设成效与创新之处

1.建立了系列化、循序渐进、逐级深入、较为完整的实践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涵盖“认识实习-基础实验-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综合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实践创新培养大一至大四不间断、不断线。

2.编写、修订、出版一批突出专业特色、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教材、教辅和案例库。包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综合实验》、《材料加工CAD/CAM基础及应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创新实践》等。

3.新增一批学生实践创新校外基地,深化升级“小班化”精品本科教学、“全英文”专业课教学、教师全员“学士导师”制、学生全员赴企业实践创新、全员参与实践创新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 创造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32-02

1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

简单地说,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2 如何培养师范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21世纪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英语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而听说读写译可以说既是语言活动,又是思维活动。因此,英语学科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各项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全面素质,尤其是创造力,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设有英语,小教,心理,音乐,美术等不同的师范专业,为一线小学教师提供人才资源。下面,笔者简要地谈一谈在英语师范专业学生中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和途径。

2.1营造轻松自然,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培养创造力的主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时,才会更主动地投入学习,去探索,去创造。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也认为,与集体活动相比的“单独性”,与紧张工作状态相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轻松自然,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专制型教学模式,向“人人平等”,“人人皆有发言权”的民主型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应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语言,将真诚的爱传递给学生,让学号逐渐感受到师生共享一片阳光的温暖,并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课堂活动的真正主人,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2掌握并运用有利于激发创造力的提问方法

根据问题的条件是否完备,思维方向是否单一,结论是否固定,可将问题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一个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叫封闭性问题(或聚合性问题)。这类问题条件完备,思维方向单一,结论固定,学习已经读到过,听到过它的现成答案。因此,回答这类问题时只需要翻阅教材,学习资料,或回忆某些固定的知识点即可,锻炼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力。一般会问“谁,什么时间,在哪里,什么,怎么样,多少,以及是非,对错,”等等。

另一种类型的问题叫开放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可能提供的条件并不完备,需要在求解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添加假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也可能因人而异,灵活多样,因此它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或者,根本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此类问题方向发散,答案千变万化,和封闭性问题相比较,具有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究性,和创造性,重在锻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力。比如,让学生谈谈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就某一问题表达感想,等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在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时,教师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2.2.1应有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时高度关注时事热点问题,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设计出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答案,或引起学生争论的开放性问题。

2.2.2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作为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面,使所提出的问题具有综合性,新奇性,跳跃性,创新性,但有不能让学生感到陌生或是无从下手。

2.2.3教师应精心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先明确探讨这一开放性问题的目的,以便对学生的行为形成正确的把握和引导。充分准备开放性问题探讨的每一个细节,以便引发学生讨论。参与学生的讨论,而不是问题问完之后自己就变成了旁观者。

2.2.4灵活使用开放性问题

提出开放性问题是必要的,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封闭性问题在教学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有助与学生夯实基础,掌握基本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者的结合使用,即追求创造力的培养,也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3进行小组合作,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于学号语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传递情感,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pair work, team work, group work,以小组合作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取得成绩为依据,小组成员在组内发言,讨论,倾听;小组发言人/负责人将组内意见分析,修改,综合;教师对小组合作的结果进行反馈,评价,激励;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空间会得到大幅度的拓宽,创造力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4.1读书交流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读书交流活动,增强学生汲取文化营养的能力。除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专业书籍,也积极鼓励他们多多阅读一些文学,历史,科普等方面的书籍,鼓励学生多留心国内外高质量的报刊,杂志,让他们熟悉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夯实基础。

2.4.2“外语节”专项活动

在笔者所在的师范学校,每年5-6月定期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举办“外语节”,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升专业素养和创造能力,如在低年级举行英文讲故事比赛,英文手抄报比赛;在中年级进行英文戏剧表演,英文电影对白比赛;在高年级进行英语辩论赛,英语征文比赛,说课,上课比赛。各种专业活动的组织可以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一代教育大师陶行知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是一群生龙活虎,情感丰富的人,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巧妙的机会去启迪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也一定会熠熠发光。

总之,英语专业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复杂,长期,艰巨的过程。这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使学生的发展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 论新时期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众化背景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经济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2+2”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艺术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分析与范式构建 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的纺织行业精英人才培养 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大学环境类精英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思考 大众化教育视野下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研究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管理多元化与长效性发展机制研究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质量问题研究 高校大众化教育下创新性人才影响因子研究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omId=3148560.

②地方省属高校[EB].百度百科,http:///view/5280679.htm?fromId=3836992.

③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gzdt/2012-08/30/content_2213875.htm.2012-8-30,19:49.

④马丁·特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防止误解的说明[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3-8.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防止误解的说明[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3-8.

[2]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1-5.

[3]袁兴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精英教育辨析[J].江苏高教,2008(3):54-56.

[4]庄慕萱.大众化平台上省属高校精英教育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10-12.

[5]胡志超.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游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

[7]中央部属高校[EB].百度百科.http:///view/5262535.htm?fromId=3148560.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 

一、国际中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国内政策 

2011年12月6日,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医学教育要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医学无国界,因此,医学教育要实现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2012年1月30日,卫生部印发的《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卫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深入参与全球卫生事务,推动多边、双边卫生合作。 

2.国际需求 

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和疾病谱的转变,中医药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7年2月27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新了一项与中医药密切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草案——《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该草案表明了FDA对中医药理念及治疗功能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草案的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中医整体思想和辨证施治原则。 

二、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制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中医学的学制是借鉴自英国,一般学制5年。在大学5年的时间里,学生只是了解中医的理论外壳,不可能全面的理解中医学的精髓,更不用说要把中医理论运用于实践。国内与国外中医学院合作办学主要采用4+1模式,在国内5年都不可能学到的东西,更不用说花4年时间在国外。同时,国外中医学院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千差万别,缺乏统一的标准。 

2.课程的问题 

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课程体系主要是参照西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实践脱节现象和重复现象严重。在本科短短的5年中,既要学习中医课程又要学习西医课程,主次不分。中西医各自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学好其中一种尚且很难,何况是两种,更不要说参加临床实践了,最后使学生“中不通,西不精”。 

英语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桥梁,要面向国际市场必须要学好、学精公共英语和专业。现在的高等中医院校,前两年主要是学习公共英语,后面2~3年没有学习英语,也没有学习专业英语,英语学习缺乏连贯性成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的瓶颈。 

三、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立 

1.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目标 

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充分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能运用所学的中医药理论应付各种疾病;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具有较强外语的交际能力,能用英语准确的表达中医药理论知识;另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使命感和责任感。 

2.外向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方案 

(1)国内中医国际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中医国际实验班其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和英语课程方面(如图1),知识结构包括基础课程、主体课程、补充课程和拓展课程。图1基础课程即中医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主体课程即中医课程,读古代医学家的经典名著,培养中医思维。补充课程即西医课程,中西医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高等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要以中医为主体,西医为补充,才能让中医更快与世界接轨。拓展课程主要体现与国际接轨,例如,在课程中加入国际内容、开展跨区域文化研究和中西医比较研究等,通过开设这样的课程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E:\ZCM\理论版\12上\TP\t22.tif> 

图1 国内中医国际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 

针对中医的特点,把中医英语分成了四部分,分别是公共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和特色课程,第一年专门强化学习公共英语,以后四年是不间断学习;到第二学年,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根据专业知识的特点,可分别采用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专业英语主要开到第三学年,包括中医英语和西医英语,中医英语可以对第二学年不适合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进行补充,西医英语在第三学年起到强化的作用;从第三学年开始可以加入一部分特色课程,例如,国外中医药概论、医学英语词汇等,为以后的国外中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国外中医国际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中医国际实验班学生在国内完成五年制本科课程,向本学校提交去国外读中医硕士或中医博士的申请,并通过相关英语水平考试和学分认证后,可直接读国外一些学校(经过国际认证)中医硕士(5+2)或中医博士学位(5+3)。 

<E:\ZCM\理论版\12上\TP\t23.tif> 

图2 国外中医国际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在国外学校读中医硕士或博士的学生,第一年在学校主要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国医开业术、专业知识等,经过评测合格以后,到当地医院实习,硕士实习一年,博士实习两年。实习期结束以后,医院把实习结果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并判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 

中医药起源于中国,但中医药属于世界。在世界中医药教育体系中,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坐标原点,是世界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领航者。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已与国际脱轨,不能与时俱进。我们不能故步自封,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地培养适合国际需求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以此来使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与世界同步,适应世界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曹博,程志,曹德品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1-2. 

[2]裘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5,23(3):529-531.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警务英语;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66-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公安院校的英语教师如何学习贯彻教育部的意见精神,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警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值得认真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警务英语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笔者认为,公安院校警务英语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突出英语语言应用,着力服务公安实战,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警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涉外警务执法的职业能力。公安院校应按照这样的培养目标来确定警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规格,使毕业生的警务英语知识、能力和素质具有复合型特点。

1.知识技能目标

目前,警务英语在国内大多数公安院校都是以口语课的形式开设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然而实际公安工作中,当真正发生涉外交际和交流时,基本的阅读、应用写作和翻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关乎到学生能否不断自我发展以适应具体的工作需要的问题。因此,警务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重视专业性较强的警务英语阅读、翻译和实用警务英语写作及高级警务学术论文写作的技能培养。

2.实践能力目标

随着公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逐渐成为公安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警务英语作为带有公安院校鲜明特色的公共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警察涉外案件处置能力和涉外治安服务水平,也是公安一线的实战需要。

警务英语是一门把语言内容化为具体行为能力的课程,其人才培养应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知行统一的原则。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要以警务英语技能和涉外案(事)件处置技能为专业技术支撑,采取教、学、练、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出入境证照管理、在华外国人管理及涉外案(事)件处置的专业核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国际警务合作方面的职业发展潜力,同时兼顾学生第一任职——从事公安基层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相关能力的培养。

3.人文素质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警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该通过英语文化的学习来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二、警务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我国公安院校的警务英语课程都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的,所有专业采用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目标,这种“一刀切” 的教学模式忽视专业差别,不利于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警务英语的不同需要。因此,应改革警务英语教学的这种现状,突出专业特点,分类施教。

1.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协调发展,分类施教

警务英语学习通常要求的是掌握四种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目前我国多数公安院校的警务英语课程主要以口语为主,课程内容设置上偏于单一。因此,在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同时,公安院校还应该重视警务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接触到国内外最前沿的警务工作信息,并进行理论探索,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所谓分类施教,就是将警务英语教学分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两类。在基础教学中教授所有警种在涉外警务工作中应知应会的警务英语,教学内容以阅读公安综合知

识为主,侧重于涉外警务服务和法律英语,使学生通过学习国内外的警务知识丰富自己所学的公安知识,同时还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公安知识和警务英语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对全日制统招生、改制生和干训生,根据其在校学习的目的、学习时间和语言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分别制订教学计划,设置教学内容。

2.突出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专业教学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基础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向转变。原复旦大学外文系主任程雨民教授强调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警务英语的课程教学目标是要为公安实战服务,因此,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对原有警务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在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应以警务英语口语为主,将教学内容按照警务的业务和警种类别模块化,根据不同警种的工作特点,紧扣职能,紧贴实战。比如,对刑事警察,要紧扣侦查办案程序,重点强化预审警务英语的教学;对治安警察,要紧扣接、出警,巡逻盘查及大型活动安保等职能,重点强化治安管理警务英语的教学;对交巡警,要紧扣指挥交通、处理违章事故及突发事件等职能,重点强化日常用语、提供帮助等警务英语的教学;对反恐防暴警察,要紧扣防暴、反恐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等职能,重点强化英语口语与国际交流和合作等警务英语教学等。

3.进一步完善警务英语教材体系

长期以来,公安院校警务英语课程的教材一直种类很少,并且没有固定的、全国性统编教材,多数公安院校采取自编自用的形式,教材编写多是为应急,缺少长期规划。这种各自为政的教材编写形式存在很多不足,如教材研究时间短、投资经费有限、参与研究的人员少、科研力量严重不够等等。另外,由于时代在变化,所编教材滞后,跟不上时展需要。

为此,积极研究新形势下警务工作的特点,充分吸纳警务工作实践经验,贴近公安实战,建设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特色警务英语教材,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警务英语教材编写应力求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诸方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把语言习得与学生的警察身份认同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警务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情境分析和情境演练,让学生在情境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悟与吸收的教学方法。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语言交际所依赖的环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设学习所需要的真实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即贴近警务工作实际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这种语言情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所学警务英语知识进行表达,使新语言知识内容在交际过程中自然呈现。例如,要求学生准备好外国人照片来模拟机场、海关或边境口岸等的人证对照的检查。在情境模拟之前,教师就该情境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应对的注意事项。每组学生模拟完毕,评委同学和老师现场点评,学生们畅谈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共同提高。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自选、自导、自演及自评的方式,再现一个涉及到与警务英语课程内容相关的涉外情境,表演完后,小组自己总结出所选案例表现了一个什么警务问题、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意义何在等。

情境模拟教学法兼顾了语言知识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警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有效尝试。该教学方法结果显示:教师采用情境教学符合警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沟通表达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大胆创新,自主学习,了解、熟悉和精通了与警务工作相关的外事知识,提高了涉外治安案件的处置能力和涉外治安服务水平。

2.采用任务式教学法,创造学生输出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

任务式教学法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学习、工作等任务的方法。任务的设置是为了增加语言互动的真实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学习绝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接触和使用练习的过程。因此,学生需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增加自我学习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掌握这门语言。比如要求学生完成社区警务服务、酒驾处理、对涉案外籍人士进行询问和讯问任务等等。这样的任务式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警务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创造更多的语言输出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提高,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

3.采用合作教学法,解决学生英语水平上的差异

合作教学法就是把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有目的地组成一个小组,并使每组成员共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全区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强弱搭配,使每组成员运用的英语综合水平相当,并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配以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及汇报员等。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吸取别人的长处相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齐心协力来完成任务。教学结果表明,合作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和互相促进,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较好地破解了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难题。同时,学生在互助、互勉、互爱的人际氛围中,培养了团结协助的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其运用警务英语交际的能力,也会在这种合作中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英,等.浅说外语任务型教学法[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 报, 2006(8).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7

关键词:课程包;建设模式;预期效果

“1221”人才培养模式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实情,创造性地提出的独具高职教育特色的发展模式,即将学校建成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实施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培养,推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建立一个延伸培训机制。为了贯彻落实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内涵建设,认真落实“一个方案、两个标准、三个规范”建设思路和基本要求,加强“教学管理与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项目驱动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国际化相结合”,切实提高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特制定重点课程标准化课程包开发项目实施方案。《经贸英语基础》作为商务英语和应用英语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在本次立项中获得了学院的支持。在本课程包建设过程中,对其建设必要性、建设目标、建设模式、成果形式、预期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一、经贸英语基础课程包建设的必要性

从2002年迄今,本门课程陪伴了九届商务英语和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五位教师担任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程时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同时经贸背景知识比较缺乏;其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同时受学时学分的限制,教学进度也较快;第三,在教材的选择上,很难找到系统性强,时效性高的教材;第四,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同时需要不断更新经贸知识。

针对上述的问题,如果单靠某位任课教师的努力来解决是不可能的。因此,正好可以利用本次学院提供的良好契机,充分发挥本课程包开发项目组成员的集体力量和智慧来解决上述问题。

二、经贸英语基础课程包的建设目标

通过本课程包建设,将达到如下建设目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贯彻和完善“1221人才培养模式”,达到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入研究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对接行业规范、调整教学内容,确保课程教学和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改进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完善教学资源、规范教学行为、统一考核标准、把严考试关,做到教师认认真真教,学生明明白白学,切实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认真研究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要求、育人环节、育人方法,切实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团队建设,通过以老带新,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并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经贸英语基础课程包的建设模式

首先,根据商务英语和应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涉外文秘和涉外技能型人才,确立经贸英语基础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EBP”(English,Business and Practice),即英语优先厚基础;外贸熟练通理论;技能扎实重实训。

其次,根据确定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由课程包开发项目组成员共同重新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考纲、授课计划以及学生学习指南。

再次,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考纲、授课计划和学生学习指南来确定课堂教学方案、课程学习记录、试题库以及教辅网络资源。

最后,由校企专家组成的教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审定上述所有内容,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

四、经贸英语基础课程包的成果形式

本课程包的成果形式包含以下四大部分:教师教学手册、学生学习手册、试题库和网站资源。

五、经贸英语基础课程包建设的预期效果

充分考虑目前本门课程面临的上述问题,在本课程包建设过程中着重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达到本课程包的建设目标。

第一,根据“EBP”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在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课堂教学方案中体现“渐进式、交互式、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英语优势+外贸技能”的复合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经贸背景知识缺乏和教学内容难度大进度快的问题。

第二,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中,综合参考众多教材和教辅资料,并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的目的。

第三,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经过巩固提高可以考取国际商务单证员、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课堂教学方案中把“课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四,在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重视实践教学,利用项目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

第五,在支付方式、提单、保险、合同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块中,聘请企业的专家来主讲,并引入他们的真实案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六、结 语

经贸英语基础课程包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将随着实施过程和行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我们将以经贸英语基础课程包建设作为商务英语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起点,进一步深入贯彻和完善“12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斌,喻国明.媒介经营管理课程包建设:实践导向的体验式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3).

[2] 蒋丽华,曹毅,杨莉.课程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3] 郭江平.实践高职教育“1221”模式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An Analysis of the Course Packag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aking the Course Package of Business English Basis as An Example

YANG Jun, ZHU Ying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8

关键词:杨兆龙 法学教育 法学培养模式

在激宕的百年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杨兆龙先生无疑是中国乃至国际社会公认的著名法学家之一。这不仅源自他渊博宏通的法律学识,也与他敏锐深刻的法学教育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拟选取杨氏个人事业最为辉煌的民国时期为研究对象,对其这一时期的法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下中国的法学教育所具有的借鉴意义作一论述。

一、民国时期的法学教育情状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遽变的社会政治使中华法系的知识传统随之绝续。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国运危急的迫切需要,迫使近代中国的法律精英们必须以西方法律为模本,构建自己的法律制度和知识体系。以法政学堂的创设为标志,近代中国开始走上学习移植现代法治的不归路,现代中国法律知识传统的源头由此得以构建,尽管其中存有诸多不足和遗憾。迨至民国,法学教育进一步勃兴,受不同动机的驱使,人们纷纷涌入法律学习队伍,一时间,颇有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法科万能”之势。但在繁荣的同时,法学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官办法律教育的影响。官办法律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特定的政治集团的影响,使法学教育带有政治功利主义色彩,难以成为“纯粹”的法学教育。由于当局者将法律仅仅视为统治的工具,兴办法学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急于摆脱内忧外患困境的需要,这就使得官办法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充满浮躁之气,呈现出明显的工具化色彩,导致法律人才畸形成长。当时颇有市场的看法是,法律学校的学生,只要能懂得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几种主要课目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其他课程上分散精力。“像《法理学》、《法律哲学》、《法律方法论》、《立法原理》等科目,只在少数学校里被列入课程,而与其他法律科学并重”,“视条文判例及解释例为法律学的全体而置法律的理论于不顾”。官办法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法律职业之间并没有某种必然的关联。此时,专门法政教育力图造就的不是一个法律职业阶层,而是为了造就已仕人才,使之具备推行新政的能力,这样,法律教育演变为“官学”。

其次,是法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模糊。由于近代中国法学教育处于起始阶段,相对落后,没有形成自己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只能依靠移植外来模式。但是对于选择何种培养模式认识比较模糊,有的法律教育机构选择的是大陆法系的模式,有的法政院校则选择英美法系的模式。但总体上只是满足于照搬外来模式,没有真正领悟到西方近代法律教育的精髓,尚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特有模式。

另一方面,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功利性。囿于特定的历史国情,近代法律教育与寻求摆脱内忧外患、变法图强、稳定政权等现实性诉求关系密切,加之后来允许开办私立法政院校,降低了法学教育的门槛。大批法律院校的学生使学法律为“干禄之途”,以致近代法学教育虽培养出一批新官僚,却难以造就法学家阶层。

此外,法学教育究竟作为职业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或者是通识教育,目标不清晰。当时,我国法学教育似乎是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性科目,但由于是培养职业性的法律人才还是一般性的法律人才没有一个合适的定位,结果使学生不仅法学理论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实践能力也很差。

再次,是法学教育与中国社会需求的脱节。科学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出适合这个社会需要的人才,法律教育也不例外。民国时期建立了新型的法律制度,随之,法学教育快速发展,法学院校迅疾扩张,其结果法学教育质量整体下降。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与中国实际相脱离。当时法学教育内容陈腐,没能跟上时代环境变迁的步伐,还保持着旧的法律观念。例如,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初,最高法院关于女子继承遗产权的新法令在解释上加上些许限制。旧的落后的法律观念没有全部抛弃,新的先进的法律观念没有及时全部吸收。加之,法学教育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只是灌输死板的知识,没有教授先进的理念。法学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没能实现教育的价值。

二、杨兆龙法学教育思想概述

鉴于当时法学教育现状,杨兆龙先生通过深刻的比较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杨兆龙先生认为,中国法律教育应该尊重一个原则,即“要以严格的方法,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富有创造精神及适应时代需要的法律人才”。法学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过时的人才,培养人才要与时俱进。杨氏法学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学教育应该是纯粹的教育,而不是某个党派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教育应该是理性的。民国时期党化教育色彩较重。何为党化教育?所谓党化教育指的是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所推行的一种重要宣传政策和教育方针。党化教育通过向学生灌输党义,培养效忠于为所用的人材。党化教育最初作为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一部分,是向学生灌输主义,鼓动学生为起来“运动”,随着的改组,党化教育成了一种较常规的“在教育界宣传主义”的宣传政策,最后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思想。杨兆龙先生认为学校当局受党派或政治的影响太大,没能把精力放在改良学校的行政及课程上,行政色彩太强,学校是教育机构,不是政府机关,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在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上,既重视大陆法系教育模式,又强调英美法系教育模式,兼容并包。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大陆法系为模板,同时借鉴英美法系传统。大陆法系,偏重理论的法学家是法律传承中心,是法典化的知识传承方式,对律师和法官的职业教育突出法学理论,总体上是一种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似乎比较适合当时的中国。但是法学理论从何而来?近代中国的法学理论引自西方,这种法学理论如何本土化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杨兆龙先生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后又留学哈佛,对英美法系比较熟悉,深知英美法系的优缺点,回国后又去欧美各国考察,对大陆法系也有较深的了解。杨兆龙先生对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联系与区别均有较深造诣,对于中国该采用何种模式,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即不管采用何种法学教育培养模式,需要培养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三,法学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民国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较差,教育环境不好,没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有些法政院校的学生入学资格没有什么限制,导致学生生源较差,综合素质较低。杨兆龙先生认为当时的法律教育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没有关于“法律伦理”的课程,忽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不重视德育,无法培养道德高尚的法律人才。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学问越高,越会损害社会,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和道德,那么他对法律越是精通,越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因为法律是社会上最重要的制度,执行法律的人最能影响社会的福利,法律与个人的生命财产有极密切的关系,一个智力较低的人不仅很难对社会有所贡献,相反,还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杨兆龙先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死的,很难向前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而不是保守的拥有死知识的人。法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培养,不能仅仅是专业知识的训练。

三、评论与借鉴

作为深谙两大法系法学精髓及熟稔其教育培养模式的法学大家,杨兆龙先生准确地把脉国内当时法学教育的症结,并提出了系统的“医治良方”。无可否认,杨氏的法学教育思想至今对我国的法学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要构建适合我国的法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近代中国新式法律教育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起始阶段,主要的手段是低端的照抄照搬西方的法学教育,没有能够把握西方法学教育思想的精髓,再加上当时处于战乱的背景之下,没有一个稳定教学环境,因此,法学教育没有真正发展。现在,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法学教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法学理论,我国法学教育逐步发展。对于采用何种法学教育培养模式,我们首先要确立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是培养职业精英还是大众人才,不能一概而论。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笔者主张建立一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类法律人才,而不能盲目和片面地追随大陆法系法学或者英美法系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

其二,要探求适合我国法学知识传承特点的教学方法。这里尤值一提的,是国内时下颇为流行的所谓案例教学法。受英美法系国家案例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一些法律教育与理论研究者也竭力提倡案例教学方法,一时间,案例教学一哄而上,案例教学汇聚于课堂,蔚为大观。殊不知,案例教学的模式是与经验主义的法律传统相吻合的。虽然近年来,大陆法系国家也在借鉴案例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知识结构的根本差异,其原本的法学教育方式仍然是基础。上述情形同样符合我国法学教育的实情,如果不加区分地将案例教学引入到我国,甚至动摇我国原有的法学教育基础,将有南橘北枳之嫌。因此,具有大陆法系背景的我国法学教育,在糅合两大法系法学教育方法的同时,仍应以体系化、逻辑化的法学知识的传授方式为中心。

其三,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注意将这些道德教育渗入到法律专业课教学中去。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在我国一直重视不够,我们往往依赖于一般的政治和道德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职业道德虽称之为道德,实际上是相当严格非常详细和具体的职业法规,这些规则虽然由职业团体强制实行的,但实际上具有法律的效力,这些职业规范也并非仅仅是对律师职业的限制,同时也是对职业的一种建设性支持,使得律师懂得他们可以如何行为。法律职业道德并不是同法律课程截然分离的课程法律职业道德涉及到的主要是民法中、合同和侵权法的内容,是民法法、合同法和侵权法在法律职业中的延伸。因此,通过法律职业道德的学习,是对民法的强化,同时对其他职业道德规则,如公务员、法官、检察官以致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有才无德者更易危害社会,尤其是关系生命财产的法律行业,培养公正的法律人才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8.

[2]杨兆龙.中国法律教育之弱点及其补救之方[C].艾永明,陆锦碧.杨兆龙法学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29-243.

[3]苏力.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比较法研究,1996,(2).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9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系;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01-02

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区”,启新学院全面负责实施实验班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育人环境、选拔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体系、制度和配套政策进行创新与改革,构建了以实验班为依托,以“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个性化修读、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根据我校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设计四类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专业教育相结合的“2+2”培养模式,体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达性和培养特色的准确定位。

1. 构建大类基础教育平台,推进核心课程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强化数学、英语和计算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改革,构建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深化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引入数学建模等知识;开设英语口语(外教)、英语拓展课程;实施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等,力求实验班学生的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注重大类学科知识结构的交叉和融合,赋予学生宽厚的学科知识背景。如理科类实验班注重化学、生物和材料等知识的融合,机电实验班加强机与电的知识交叉,电信实验班加强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知识的融合,经管实验班注重经济与管理的知识交叉。

2. 建立专业教育体系,彰显个性发展

坚持以导师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培养有计划、指导有方向、学生有目标的五学期专业导师持续指导制,突出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一是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主修专业、课程模块,自主学习部分课程,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参与个性化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划。二是个性化: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专业导师协同学生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给予6学分个性化修读;采用导师指导、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三是研究性: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确定五学期研究性学习培养方案,组并指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倡导学生进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申请专利,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兴趣与敏感性,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 改革教学模式,营造自主性、研讨式学习氛围

一是独立编写实验班大类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从教材内容的广博、课堂讲授的精练、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引领式界定,开展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二是实行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实验班基础核心课程、主修专业方向主干课程实施独立开课、小班化教学,营造课堂研讨氛围,探索讨论式、自主式和网络式教学模式。三是拓展自主学习空间,推进个性化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专业导师协同学生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采用导师指导、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所修学分可以冲抵主修专业选修课学分。

二、培育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1. 调动教师积极性,倡导教学创新

从教师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奖励办法等方面入手,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大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参与性实验课的比例,实现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变。积极开展数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依托项目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如实验班任课教师主持了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如何加强启新学院高等数学教学”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体系改革”。实验班高等数学教学引入数学建模等知识,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英语开设拓展课程。通过以上举措,实验班学生在全国及省大学生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程序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 设立研讨论坛,营造学术交流环境

创建名师名人讲座、导师论坛、院长学科展望等师生交流研讨平台,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和互动机制,拓展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空间,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开设不同年级的同类实验班学生研讨群,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各类学科竞赛的体会与经验、如何提高学习效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心得、考研与就业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讨。研讨中学长正面引导,学生科研项目得到衔接与传承。

3.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就选拔部分学生进课题组和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并配备指导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导师,逐步建立各年级实验班梯次配置的研究性学习团队。以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请专利等为展示平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使实验班研究性学习风气届届传承,形成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品牌。

4. 因材施教,注重优秀人才个性化培养

从学习情况、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查,选拔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因材施教,进行拓展性培养。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配备有专长、负责任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创造到国内外名校和科研院所交流深造的条件。

5. 开展国内外交流,拓宽学生视野

实施国际交流与国内外名校的交流项目,加强与国内外导师、学生的交往。比如,选派学生到美国、德国、法国开展学习与交流,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参加“长三角”部分重点高校优秀本科生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到国内部分高校的“荣誉学院”(优秀生培养学院)开展交流,安排优秀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参加科研活动,到同方会计事务所实习等。这样的交流,能够培养学生胆识,开阔视野,激励学生成才。

6. 确立奋斗目标,培育优良学风

学院建立了以各类实验班学生、主修专业方向学生为单元的多层次座谈交流制度,引导学生确立高远的奋斗目标。从大二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学习有方向、努力有目标,树立努力学习、主动探索、优秀而持久的启新学风。勤于探索的优秀学风的建立是良好的开端,启新学院从激励政策、管理制度、因材施教与育人环境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开展工作,培育优良持久的启新学风。

7. 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学研氛围

在学生选拔与分流、教学激励、专业导师、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学院积极向上的学研氛围。先后出台一系列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教学创新与改革的成功,以制度规范管理工作,提升学院管理工作水平。

三、结束语

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优才优培,铸造卓越。二是创新的培养模式――强化基础,复合交叉,个性培养,研究性学习,灵活性管理。三是创新的举措与机制――整体设计,因材施教,协调推进。启新学院培养拔尖人才的经验得到了有关兄弟院校的认可与肯定,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赵沁平.精英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08).

[2]宁滨.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

[3]黄景s,张利,张辉,等.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4]张建华.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07).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0

关键词:商学院使命;欧洲质量改进体系认证;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认证;工商管理硕士协会认证;使命凝练

一、国际认证体系对商学院使命确立的引导

目前,全球共有三大商学教育认证体系,它们分别是AMBA国际认证、AACSB国际认证以及EQUIS国际认证[4]。三大商学教育认证对于全球商学院具有引导作用。AMBA的中文全称为工商管理硕士协会,是专门针对MBA项目的认证体系。商学院要想获得AMBA国际认证,就需要先了解它的考察标准。AMBA的标准主要分为六大模块,即学院、师资、项目管理、学生、教学与评价。另有《AMBA国际认证指南手册》可供商学院参考,其中有对AMBA的介绍、相关申请流程以及AMBA的考察标准等。AACSB的中文全称为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是国际认证体系中时间最长、认证标准最高、参与会员最多的认证体系[5]。AACSB国际认证成立的目的是推动申请认证和已获得认证的学校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作为全球最具权威的商科认证,其核心理念是“使命驱动,持续改进”,即强调使命的形成过程应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EQUIS的中文全称为欧洲质量改进体系,其是由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发起并运行的。EQUIS侧重于对院校整体进行评估认证,即会考察学院的课程内容是否具有高度的国际化、学生是否具有国家化视野等。商学院要想得到EQUIS的最高评价,就要获得其五年期认证,获得五年期认证的商学院相当于已全面达到了EQUIS的认证标准。截至目前,全世界只有1%的商学院同时获得了三重认证。AMBA、AACSB、EQUIS都是国际商学院认证权威机构,同时它们又各有侧重。具体差异分析见表1。国际认证更看重商学院实现其使命的方法和过程。因此,各个商学院所确立的使命应当是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并且区别于其他商学院使命。使命的两个主体是愿景与战略[6-7]。愿景反映的是商学院对自身发展的美好期望,它为商学院的发展提供方向;战略则是商学院结合自身情况,并依据愿景而制定的办学方法与策略。大学教育具备结构等级化的特征,因此商学院的使命应具备多样化的呈现。国际认证可以帮助商学院开阔视野,不断改进商学院的管理机制,调整商学院的发展方向,为其注入新的教育理念,实现良性循环。

二、国内外著名商学院使命对比分析与借鉴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商学院数量已经多达1.3万所,而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商学院能获得“三重认证”,总计不到5%的商学院获得了国际认证[8]。此数据足以说明获得国际认证的难度之大,而国际认证对于商学院来说,是对其商学教育质量的一种权威认可。我们分别列举了已获得国际认证的国内典型商学院使命(见图1,其中横坐标对应商学院获得的首个国际认证以及获得的时间)与获得国际认证的国外典型商学院使命(见表2),并对比总结异同点,以期为北航经济管理学院的使命凝练提供参考。从上述国内外已获得国际认证的商科教育使命看,它们总体呈现三个特点:第一,国内外各商学院的使命核心都离不开“培养人才”和“提供知识”两个方面。不难理解,商学院作为管理类人才培养基地,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传授经济管理知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曾明确指出要将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设为高校工作的核心发展目标。因此,各高校商学院的核心使命为人才培养。第二,各高校的使命核心虽都是培养人才,但不同层次的大学提出的人才描述也不尽相同,例如清华大学对于使命核心的描述为“创造知识,培养领袖”,而同济大学对于人才的定义为“精英”。“精英”相较于“领袖”一词,略显逊色。名词的细微差异背后是高校对自身定位描述的谨慎态度。国内典型商学院使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管理”“社会”和“培养”,而国外典型商学院使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leaders”“ideas”。这说明国内商学院侧重于传授管理知识、培养职业管理人才。国外典型商学院则更侧重创意创造、培养商界领袖。第三,国外已获得认证的商学院使命都立足于全球性视野,例如哈佛商学院的使命是培养能够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商界精英;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则是立足培养可以改变世界的管理型人才。相较于国外商学院,国内商学院则更侧重于培养能够贡献祖国、推动社会进步的管理型人才。国内部分获得认证的高校中,也有个别提及到国际化、全球性等字眼。因此,要获得国际认证,学院应当扩宽视野,有意识地向培养国际精英与领袖目标发展。高校商学院在使命确立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国际化发展,并且要结合自身实际,避免追求“大而全”,而应当追求“实且真”。另外,高校应当开阔视野,聚焦于国际化发展。

三、北航经济管理学院使命的凝练

国际认证是高校国际化发展道路中的必经之路,获得商学院国际认证是商学院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参与国际认证,实现教育质量持续改进已经成为商学院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获得国际认证的关键要依靠使命的引领,需要进一步凝练与完善自身使命,从而为后续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输入。在本节中,我们以北航经济管理学院为例,介绍其使命凝练过程,为其他类似背景的商学院提供参考。北航经济管理学院起源于1956年成立的航空工程经济系,依托学校强大的理工科背景和航空航天特色优势。为了凝练北航经济管理学院的使命,学院成立了使命凝练工作小组,院领导专门负责,各系教师代表积极参与,历经多次学院内外环境调研分析,对使命进行凝练。首先,学院成立认证办公室,认证办公室根据内外环境、历史特色等因素提出使命的初步构想;其次,由学院党政办出台使命的修改流程和方法,再交由使命调研小组形成调研报告;系部职能部结合调研报告提出相关关键文字表述,再交由全体教职工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修改方案,然后开展系内的使命凝练比赛,比赛设立专家组开展评审工作,专家组成员主要包括院务会成员以及一些外校专家,评审选出最符合学院特征的使命,再交由认证办公室形成使命草稿,最后进行公示。具体使命凝练流程见图2。北航经管学院的使命立足于国内环境、学术创新以及育人理念。在国内环境方面,北航经济管理学院与国内多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服务国家战略。学院与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航空工程管理”联合研究中心,双方在应急物流管理、物联网、工程管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协同创新合作;与中航工业集团、中航商飞、海尔集团、中粮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了较紧密的合作;与中航集团、中远集团、中关村科技园、北大纵横等大型国企和高科技单位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此外,学院教师积极深入典型企业,开展本土化案例研究,发展并创新本土化管理学理论,成立中国企业案例研究中心,记录并探究中国企业所经历的经验与挑战,并以教学案例和案例研究的形式为学术界与企业提供支撑,形成了“四案一化”的特色,即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论文、案例比赛与国际化,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带来了丰硕成果。在学术研究和创新方面,学院在一些重要研究方向上比较具有优势,交通运输规划管理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取得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复杂系统优化与仿真、复杂数据与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项目管理与风险决策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运作管理、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可比性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北航经济管理学院始终以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建设的中心,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举,扎实基础与创新精神并重的育人理念,培育经管英才。全方位推进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打造“一案两实”新的教学模式。北航经管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具专业技能、知识广博、勇于开拓、善于合作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具有全球化战略视野、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依托北航历史和特色,学院突出自身优势和核心能力,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重大变革。在经过广泛讨论并听取二级教授、青年教师、在校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等利益相关者意见基础上,学院将使命确立为“服务国家战略,创新管理知识,培育经管英才”。

四、结论

本研究首先介绍了国际商科教育认证的“使命”要求,其次分析了已获得国际认证的典型中外高校商学院的使命,并对比总结其异同点,从而为北航经济管理学院使命的确立提供依据。最后,以北航经济管理学院为例,提出了认证导向的商学院使命凝练过程,在综合考虑国内环境、办学战略以及学术人才培养等层面后,最终确立为“服务国家战略,创新管理知识,培育经管英才”。从而,为其他同类型院校商学院的使命凝练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淑英.商学院的价值观和伦理:做负责任的科学[J].管理学季刊,2016(Z1).

[2]杨彤,徐建博.从大学使命视角对慕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4).

[3]田雷.“双万”背景下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双重使命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0).

[4]孔玉生,鄢军,李靠队.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国际教育认证情况及其展望[J].教育现代化,2019(73).

[5]贾莉莉,苏岐英.美国AACSB卓越商科教育质量认证的特点与启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3).

[6]郑丽,杨宜,翟晶.国际商科认证视角下学习品质保障(AOL)体系的构建[J].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8).

[7]王彤彤.AACSB认证标准对我国商科课程改革的启示[J].会计师,2016(2).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1

摘要:文章以丽江师专旅游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为例,探讨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具体通过阐述校内实践课程英力克英语口语和旅游服务技能课程改革和建设,指出着重训练学生英语口语和旅游服务技能是培养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改革;英力克英语口语

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强,但目前实践教学却比较薄弱。近年,各高职院校相关教师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作了较多探讨,提出构建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思路、新模式(如,李莹莹2009;罗长欣2010;梁悦,胡爱清,蔡龙文2010)。①②③ 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李丹和崔蓉蓉(2006)强调以市场导向设置课程,刘杰英和廖晓敏(2009)认为应根据导游的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定位,重新设计课程模块。④⑤专业能力培养方面,顾宝珠(2007)认为应着眼于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陶卫(2008)认为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动手操作、市场竞争、开拓创新等综合职业能力。⑥⑦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成共识。以上关于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如何设置专业课程,怎样培养专业人才等核心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怎样实施实践教学却很少提及。本文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为例,阐述本校旅游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具体做法,提出训练和提高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

以教学改革项目促进课程建设,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及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丽江师专外语系采取的具体措施:

1“. 英力克英语口语”课程的设立和建设

把传统英语口语课程改革为“英力克英语口语”,贯彻以二语习得理论为依据的英力克英语习得模式。杨丽萍(2012:62)解释道:“英力克是英语句子‘English Acquired as a Native Lan?guage In China’首字母缩略词EANLIC的中文音译。其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汉语的环境里人为地创造出一个类似于英语母语国家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里结合课堂学习的方式自然习得英语知识和能力,最终达到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目的。”⑧ 该课程改革自2005年在丽江师专实施以来,不断完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已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与原来课程最大的不同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绩评价方式:该门课程的评价体系为“倒三七”比例,形成性评价占70%(出勤占15%,学生自评和互评分占15%,英语服务团评分15%,学生主持英语晚会的表现15%,教师对学生课堂、午谈、晚会的参与性,积极性和效果的整体印象10% );终结性评价占30%。课程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努力程度和过程积累。成绩评价成员由多方构成,能力衡量标准多样、细化,已形成完善的考评体系。二是教学方式:大一由老师上课,给学生做示范,从大二开始由学生教师上课,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老师每周给每组学生分配单元教学任务,学生课外自学讨论,作教学设计,每人承担一部分内容给全班学生上课,老师课前与学生交流,审核学生教案,学生根据老师建议修改完善,再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作评价。

2.英力克英语口语外延课程“英力克实演”课程的设立和实施

“英力克”项目经过多年实验,除课程每周2学时外,于2012年增设实演课,作为英力克英语口语的外延课程,具体包括每周四英语日的午谈和英力克晚会,每项2学时。全系师生参与英力克广场进行的午谈,每班至少1位教师与学生交谈,交谈话题与该周所学教材单元主题为主,教师提前布置要交谈的话题,有的补充相关词汇,此外也可以聊广泛的话题。英力克晚会在各班教室举办,每学期初,英力克英语口语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计划给学生分组和分配任务,每组一般3 名学生,轮流组织晚会,学生需提前准备,提交活动方案、老师审核,提出建议,老师参与晚会,对学生的表现按标准打分,并作评价。同时英语服务团的成员也轮流到各班观摩评分。学生教案要求用英文写,并且活动自始至终要求用英语主持。这些要求对学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又很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对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帮助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一年级新生,新生不敢开口说英语,生怕说错,或者说不明白,通过晚会,学生的胆量、自信心、兴趣和特长等都能得到充分地锻炼和施展。

3.加强综合英语及其它英语课程中的口语训练环节

为更好地贯彻英力克英语习得模式,丽江师专外语系把传统的综合英语课改革为综合英语及口语实践,专门分出2节课时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并且期末专门考核。由此,在所有开设的专业主干课中,英语口语学时学分明显增加,相当于每周8 学时,比重明显高出其他英语课程。而且英力克习得模式贯穿和渗透于其它英语课中,以及星期四全天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在其它英语课程中教师尽量用英语授课;英语日师生相互带动,相互监督。

4.激励师生参与英力克项目的措施

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和建设初期遇到很多困难,首先要克服师生畏难的心理,其次师生习惯用汉语交流一时难转变思维,觉得大家都懂中文,用英语交流很别扭,麻烦,很不自然,还是用汉语方便。其次,更难的是坚持,对于学生,一年级时候还觉得新鲜,二年级三年级兴致就有所减退。所以,活动内容、形式,能力要求应有层次地安排,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只有学生能力不断有提升才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于教师,从要求到自愿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别人休息的时间自己要去付出去工作,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学校给参与英力课午谈和晚会的老师计一定的课时。不承担项目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只要参与午谈和晚会外语系年终考核时给予加分。这些措施为老师也愿意参加到项目中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老师的切身体验是,不仅学生,老师自己也从参与项目活动中英语口语和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英语日大家是否用英语交流,监控体系由惩罚转向激励。因为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每个人在交际过程中都有母语优先原则的倾向,所以为促使人人说英语,曾经有过不参与英力克活动就扣分等做法。但后来主要偏向只要参与就加分等激励机制。2005年至今近8年时间,丽江师专能够把英力克项目坚持下来,并不断发展是很不容易的。

5.健全支持英力克项目实施的配套机制

设立相应的实训场地、服务组织,以及实训项目。开辟开展英语日午谈的英语广场和举办英力克晚会各班教室,以及英力克咖啡屋(有外教和学生管理师生可以在咖啡屋一边喝饮料,一边聊天、看书、看电视、玩游戏,举办聚会,在里面只用英语交流)。系英语资料中心对学生开放,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语音室等设施设备都是为了学生课内外训练英语口语能力的实训条件,如成立英语服务团(协助英力克教研室实施完成各项活动),成立英力克教研室(负责与英力克有关的教学、科研等),成立英力克之星班(着重培养学生英语演讲和辩论的能力),外语系定期为学生组织英语之夏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英语写作比赛,圣诞晚会。这些相应的配套机制逐渐相成了英力克实训基地。

坚持英力克习得模式理念,巩固、提升、扩大英力克实训基地,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保证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职业能力支撑课程改革和建设

1.课程设置模块化,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培养方向,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旅游英语专业在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设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加强,实践学时、学分明显增加。根据2012年修订的《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旅游英语专业专门实训学分占总学分的近35%。⑨

旅游英语专业设导游英语和酒店英语两个方向,分别有明确职业知识和能力要求。鼓励学生获取英语等级证书和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和酒店服务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并给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得同学加学分,从课程分类不清晰,能力培养支撑课程混杂,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分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课程从重理论到重实践,选修课从无到有,实践环节从少量学分到占多数学分,从实习一个学期到实习一年的转变过程。

导游英语方向减少旅游理论课程,增设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为学生获得导游人员资格证创造条件。模拟英语导游增加学时,每学期都学云南、丽江、中国旅游景点和文化习俗介绍的不同内容。教材采用本土和校本教材,突出实用性。补充了模拟导游实训室的视听资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导游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宽视野,提高英语导游能力和专业兴趣。教学手段和方式强调精讲多练,借助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课堂模拟英语导游讲解,老师带学生到丽江景点实地演练,听取旅游景点讲解员的介绍,观摩和参加丽江市旅游局组织的旅游服务技能大赛。教研室每年为学生组织导游知识竞赛,模拟英语导游讲解比赛。假期到旅游景点当讲解员,在教师指导下作旅游行业社会调查。

酒店英语方向也增加了前厅、餐饮和客房实训课程及实践学时,为此专门建了校内酒店服务技能实训室,用于上课演练,技能服务比赛和期末考核。酒店管理课程也使用英文版的教材,拓宽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

为利于就业,导游英语方向和酒店英语方向学生相互可以选修实用的课程。校外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是课中、周末、假期的见习和试岗,以及毕业实习。假期间组织师生到旅游企业做旅游市场调查。

2.把企业培训课纳入教学计划中,充实实践教学

旅游企业如酒店岗前培训课程,弥补了学生英语口语和旅游服务操作能力薄弱的现实问题。从2011年开始,教学系和丽江两家高星级涉外酒店合作,在学生实习前给学生做岗位培训,弥补了本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对加强学生标准化职业技能训练,较快适应实习工作岗位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践教学不仅在学分学时上有大幅度的增加,实训的方法和途径上趋于多样化和重实际效果,逐步改变起初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状况。同时旅游企业参与到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人才培养中来。学校投资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扩展、巩固和提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硬软件资源,为学生服务,为专业建设开辟了很好的局面。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从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入手。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旅游英语专业培养涉外旅行社和酒店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更加明晰有特色,课程开设更加注重实用性,专业方向和职业能力达标层次更加具体,课程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侧重英语语言能力训练,校外实践教学侧重旅游服务技能训练,两者的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了有限的资源。

目前,丽江市和云南省其它地州的高星级旅游酒店纷纷想要丽江师专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学生,但生源有限,满足不了旅游市场特别是酒店业的需求。今后如何把旅游英语专业做强,实践证明创新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训练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旅游服务操作技能是一大突破口。云南省特别是丽江市的旅游环境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可以由实习转向就业,这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无疑是条有效的途径。另外,下一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应与合作企业商讨制定,避免重复,需要整合精简,把企业培训课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学时学分,细化实习成绩的考核的评价方式,学校教师和酒店培训师应进一步合作,开发校企合作培训教材。这些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推进的工作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引文注释

①李莹莹.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6):99-100.

②罗长欣.就业导向下高职旅游英语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0(12):53-54.

③梁悦,胡爱清,蔡龙文.高职高专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以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涉外模拟导游》课程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30-34.

④李丹,崔蓉蓉.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06(11):62-63. 99-100.

⑤刘杰英,廖晓敏.基于工作过程的导游英语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14):108-110

⑥顾宝珠.新时期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市场,2007(52):210-211.

⑦陶卫.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职业能力培养[J].中国市场,2008(18):149-150.

⑧杨丽萍.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云南丽江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2(3):60-63.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2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分析了“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内涵和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设计了“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并结合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实践,探讨了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37-04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但从现实来看,尽管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好,却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职业品质、职业素质欠佳。如何培养“职业人”的优势品质,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对大学生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近年来,随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一)“职业人”的概念

国内许多学者对“职业人”进行了界定。综合多种论述,“职业人”是指从事社会中特定的相对稳定的职业,直接承担一定的职业责任,受过职业教育,具有从事特定职业的知识、技术、能力、素养等职业资格,并能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而在高职院校提出的“职业人”理念是指其培养目标有明确指向——特定的行业或特定的工作岗位。教育过程就是按照行业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实施教育,从而完成由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毕业就能就业,实现从学校向行业的“零距离”过渡。

(二)“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优势品质培养,是学院对高职教育特点、学生特点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所产生的必然成果,是多年来学院对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育方式和“职业人”规律不断深入探索的结晶,是实现“全时空”塑造、“全方位”转化的系统构想,是一项具有开创新意、富有战略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专业优势品质与专业优势技能培养共同构成“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一体两翼”的纵深发展。

因此,“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优势品质与优势技能并重,并同为“职业人”培养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二是“品质与能力”是对“做人与做事”要求的概括,是“职业人”事业成功的个人素质的两个基本点。职业教育的过程,既要重视人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也要重视人的社会品质、职业品质的培养。三是“职业人”品质,即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道德和素养,是特定行业特定职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而“职业人”优势品质是在基本要求之上的规格更高、层次更高、更具有竞争力的职业素质,是能够使“职业人”提高就业能力、不断进取、达到成功的保障,是“职业人”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因此,“职业人”优势品质是符合人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律的。具体分析如图1。

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对“职业人”品质的形成、变化、发展进行研究,把握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培养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第二,是行业、企业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不仅注重其是否具有该行业、企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注重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该行业、企业的职业品质与职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品质的培养。

第三,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明确提出本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融入长三角,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换言之,通过三年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既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过硬的行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职业人”优势品质设计

为把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落在实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由学工部门牵头,各专业教研室配合,学院的每一专业制定了“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并结合四门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与“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相互呼应,共同服务于“职业人”优势品质和技能的培养。

(一)优势品质的提炼

优势品质的提炼是职业人素质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从笼统到精确的概括和归纳的过程。优势品质必须是2—3个精确的、凝练的、核心的形容词,必须要经过层层推敲和细细斟酌,才能确保其准确性和科学性。

首先,人员安排和调配。根据各分院、系德育教研室的成员构成和学工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对工作年限、经验、任职、所带班级的专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以专业为单位统一分组。其次,广泛搜集材料。各小组对本专业的行业背景、发展前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搜集,征求专业教研室教师的意见,对本专业的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员工素质进行基本的概括。第三,问卷调查征集。面向在校大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阶层进行问卷调查和意见征集,确定最终作为专业优势品质的备用词。第四,专家审核确定。学院成立专家组对各德育教研室编制而成的各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中提炼的优势品质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并最终进行审核和确定。至此,优势品质提炼完成。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汇总如下页表1所示。

(二)“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的设计

“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形成历经从提出到雏形、从初稿到定稿、从简单到成熟的过程。在多年实践中,制定出25个专业的“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以岗位工作的职业品质作为逻辑起点,开发了以四门活动课程为实现载体的社会活动课程来实现“职业人”优势品质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个性化和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活动课程被纳入规定的教育计划,与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起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四大板块。

“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由培养目标、优势品质、培养途径和培养进程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掌握相关行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并涵盖初次岗位定位和发展岗位定位。二是优势品质。各专业的优势品质几经调查、斟酌、修改、完善提炼而成,每一个专业品质都结合了行业、岗位要求和学院“职业人”培养理念与精神。如市场营销的专业优势品质为“诚信、敏锐、耐挫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优势品质为“求真、求精、耐心”、物业管理专业的优势品质为“吃苦耐劳、踏实严谨、爱岗敬业、热心服务”。三是培养途径。即各优势品质实现的载体,包括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四类活动课程。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要求有社会活动课程的设置,该课程以学生活动形式为主。四是培养进程。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所处阶段的不同开展针对性教育,根据“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化的进程逐步深入、递进,从入学第一学期至离校前的第四学期,每一学期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途径如图2所示。

“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途径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四门活动课程进行。

(一)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针对性

实施主题班会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基于“职业人”培养的班集体建设。主题班会既是“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具体途径,也是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的重要内容。

第一,主题班会的主题方向性与丰富性的辩证统一,贴近性与导向性的巧妙融合,使主题班会成为寓教于乐的有效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启发和提高认识。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教育手段。主题班会的广泛参与性、集体性,更有利于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使主题班会成为专业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主题班会的内容与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的自主性教育。

第二,主题班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程的实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合格“职业人”培养。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职业观念和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主题班会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边活动,既要体现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交流,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其内容既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又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其形式应根据主题班会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可以是知识竞赛、技能比赛、交流会、讨论会、艺术欣赏、郊游、演讲、辩论、小品、表演等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实效性

实施社会实践课程是“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一环。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有力抓手。特别是学院将社会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社会活动课程板块,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实践课程对优势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

学院始终坚持暑期以“三下乡”为主、寒假以“专业实践”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特长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开展以社会调查、时事宣讲、文化宣传、支教扫盲、法律普及、专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了解社会、走近百姓、获取知识、强化技能。

(三)以公益服务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实践性

公益服务活动以“立足校园、服务社区、走向社会”为目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活动宗旨。学生通过帮助他人感受幸福,通过奉献社会实现自我,通过专业实践体验成长,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人”的人生品味和境界。

(四)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多元性

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活动是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基本载体,是培养“职业人”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活动从单纯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发展为“职业人”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学院成立了二级社团和社团联合会,社团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进入“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教育系统。学院提出了社团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社会活动课程板块四大课程之一,并成为考核课程,要求大一、大二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率达到100%。进入社团文化月的活动要进行项目申报并进行答辩,同时评选优秀社团活动和指导教师。同时,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整合,使社团活动规模化、项目化、专题化,更能服务于“职业人”培养的需要。学院以社团文化月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了学生优势品质培养和个体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