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

时间:2022-07-08 03:55:04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1

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一):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形态学实验三站式考试,模拟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模式,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熟悉、适应资格考试;其次,三站式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既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其临场应变能力;第三,既有基础性的标本识别,又有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使学生尽早将基础与临床关联,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2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

第273号

《安徽省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1月5日省人民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4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 李国英

2017年1月19日

安徽省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管理,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素质和能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人员的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对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机关,是指法律、法规、规章赋予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执法权的组织,以及依法接受委托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行政机关和组织。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人员,是指行政执法机关中直接从事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行政执法活动的人员。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全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管理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行政执法人员的相关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管理工作。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做好本机关行政执法人员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二章 资格管理

第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拟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应当通过执法资格考试,领取行政执法证。

第六条 执法资格考试包括通用法律知识考试和专门法律知识考试。

通用法律知识考试,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或者受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组织实施。

专门法律知识考试,由省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受其委托的设区的市行政执法机关组织实施。

第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通过专门法律知识考试后,由所在行政执法机关通过法制监督平台统一申请参加通用法律知识考试。

经政府法制机构会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申请参加考试人员为行政执法机关正式在编工作人员的,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安排参加通用法律知识考试。

第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通用法律知识考试合格,经公示无异议的,授予执法资格,颁发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行政执法证。

第九条 行政执法证有效期为5年。行政执法证有效期满,行政执法人员需继续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由行政执法机关通过法制监督平台申请换发行政执法证。

第十条 行政执法证遗失的,在当地公开发行的报纸、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网站或者行政执法机关网站等媒体公告后,由行政执法机关通过法制监督平台申请补发。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向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报送上一年度本机关行政执法人员岗位调整、教育培训、违法违纪情况。

行政执法人员不再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收回或者督促行政执法机关收回行政执法证,并提请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予以注销。

第十二条 由国务院部门颁发的行政执法证,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持证行政执法人员的姓名、行政执法证编号和有效期在本机关网站公示,并送同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备案。

第三章 教育培训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对本机关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组织本机关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上级行政执法机关组织的教育培训。

行政执法人员教育培训所需经费,应当纳入部门预算。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和测试的内容为:通用法律知识、专门法律知识、执法技能、执法职业道德和纪律。

通用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和测试,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组织实施;专门法律知识、执法技能、执法职业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培训和测试,由行政执法人员所在的行政执法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人员每3年至少参加1次通用法律知识教育培训和测试,每年至少参加1次专门法律知识、执法技能、执法职业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培训和测试。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参加教育培训的学时和测试成绩,纳入对行政执法人员年度考核的内容。

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党校、行政学院组织的通用法律知识、专门法律知识、执法技能、执法职业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培训时间,计入教育培训学时。

第十七条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指导、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开展行政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将教育培训工作情况纳入依法行政考核内容。

第四章 行为规范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行政执法职责。不得滥用职权、超越职权执法,不得不履行、拖延履行行政执法职责。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应当向行政相对人出示行政执法证;除适用简易程序外,必须2人以上共同进行;与所办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调查取证,应当全面、客观、公正。不得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收集证据,不得伪造、隐匿证据。

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检查,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检查的理由和内容,依法制作检查笔录。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应当仪表整洁、方式得当、举止得体。有执法制式服装的,应当着制式服装;没有执法制式服装的,着装应当整洁、庄重。不得使用粗俗、歧视、侮辱、威胁性语言,或者作出其他有损行政执法人员形象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结案后,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制作行政执法案卷并归档。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泄露在行政执法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二十四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制定本机关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监督行政执法人员遵守行为规范。

第五章 考核监督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执法人员考核制度,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级别调整、交流轮岗、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可以通过抽查、暗访等形式,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违法、违纪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有权向行政执法人员所在的行政执法机关、上级行政执法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或者监察机关投诉、举报。接到投诉、举报的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处理,或者转交有权机关调查、处理。调查、处理的结果,应当告知投诉人、举报人。

第二十七条 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执法机关提请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或者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直接决定暂扣行政执法证:

(一)从事执法活动时不向行政相对人出示行政执法证,或者涂改、转借行政执法证的;

(二)非执行执法职务时着执法制式服装进入娱乐场所,或者转借、出租、出卖执法制式服装的;

(三)对行政相对人使用粗俗、歧视、侮辱、威胁性语言的;

(四)泄露执法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五)年度考核不称职或者不合格的;

(六)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参加教育培训,或者测试成绩不合格的。

暂扣行政执法证的期限为30日。行政执法证被暂扣期间,行政执法人员不得从事执法活动;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安排其参加离岗教育培训。

第二十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执法机关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请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或者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直接决定注销行政执法证:

(一)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处分的;

(二)滥用职权或者超越职权执法,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行政执法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执法,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收集证据,伪造、隐匿证据的;

(五)违反规定实施行政检查,造成恶劣影响的;

(六)殴打、辱骂行政相对人,造成恶劣影响的;

(七)泄露执法中知悉的国家秘密的;

(八)打击、报复投诉人、举报人的;

(九)离岗教育培训测试不合格的;

(十)受到2次以上暂扣行政执法证处理的;

(十一)依法应当注销行政执法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对暂扣行政执法证、注销行政执法证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决定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申请复核。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履行执法职责中违法、违纪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行政执法辅助人员可以协助行政执法人员从事执法辅助性工作。

行政执法辅助人员适用岗位、身份性质、职责权限、权利义务、聘用条件和程序,由省行政执法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7年4月1日起施行。1997年10月7日印发的《安徽省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和行政执法证件发放管理办法》(皖政〔1997〕54号)同时废止。

今后,安徽省的行政执法人员必须考试领证上岗,任性执法还可能被吊销资格证件。昨天,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获悉,《安徽省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4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管理、教育培训、行为规范、考核监督等作出一系列规定。

一段时间以来,少部分行政执法人员的不规范执法,曾引发关注,这次安徽出台的办法,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规范?

《办法》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拟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应通过执法资格考试,领取行政执法证。执法资格考试包括通用法律知识考试和专门法律知识考试。行政执法证有效期5年。

据悉,行政执法人员每3年至少参加1次通用法律知识教育培训和测试,每年至少参加1次专门法律知识、执法技能、执法职业道德和纪律的教育培训和测试。

对于老百姓一直以来吐槽的任性执法、违规检查扰民等现象,《办法》也予以严格规定,明确了暂扣行政执法证的情形。其中包括:从事执法活动时不向行政相对人出示行政执法证,或涂改、转借行政执法证;非执行执法职务时着执法制式服装进入娱乐场所,或转借、出租、出卖执法制式服装;对行政相对人使用粗俗、歧视、侮辱、威胁性语言等。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3

新理念催生新思路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近年来,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人员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____市国税局党组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适时转变传统的教育培训思维模式,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确立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等先进理念,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三个注重上:

注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全面推行按需施教。针对班子成员、基层负责人、机关人员、一线人员的不同工作特点、岗位需求,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不同需求、不同类别、不同岗位的培训方式。近年来,多次组织开展"双教一赛"、"岗位能手"、"稽查技能大赛"、 "征管法知识考试"、"行政许可法知识考试"等各类竞赛活动,促使干部增强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干好本职工作。如有的单位举办跟"班"培训,选派国税人员到企业"上班"学习,熟悉和掌握企业财务制度和生产流程。有的单位组织业务骨干传帮带学习,签订"师徒"协议,评选优秀"师徒"。近年来,全市共举办针对基层分局长、税收管理员、机关科室负责人等不同层次的培训班10期,参学500多人次;仅20____一年,全系统即组织各类竞赛60多次。

注重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拓展教育培训领域。为了拓宽国税干部的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____市国税局每年都利用春训、领导干部读书班和上党课等机会,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和部门领导对干部职工进行辅导,同时经常组织干部外出参观学习,体验生活。近年来,共邀请了国家行政学院、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学院、上海明德研究所、省市委党校等专家教育和领导讲座80余期。

注重个人发展与国税事业发展相结合,努力为干部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条件。教育培训不仅是干好国税工作的需要,更是促进干部身心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为此,____市国税局在教育培训中,注重把国税工作需要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为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培训机会。今年4月份,该局在全市举办了"国税文化周"活动,专门邀请了形象设计专家对机关干部进行了政务礼仪和科学着装讲座,对提升个人形象、展示国税风采起到了很大作用,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欢迎。

大手笔绘出大格局

教育培训是事关全局的重要工程,也是兴业树人的百年大计。在新理念新思路的导引下,____市国税局党组放眼全局,前瞻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全市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努力探索构建了一个上下联动、覆盖全员、重点突出、务实高效的大教育格局。

精心规划,展布教育培训蓝图。根据税收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国税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该局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精心制定了教育培训5年规划,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培训投入不足、干部学历层次不高、知识更新不及时等实际问题。按照这一目标,先后制订了"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学历教育管理办法、集中培训管理办法等,健全了工作制度,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要求,有效地保证了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下联动,构建全员培训体系。国税事业的发展,依赖于国税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____市国税局充分发挥市局和县局两个优势,双管齐下,面向全体国税干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教育培训。该局明确提出,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将全系统干部轮训一遍,每年培训面不少于25%,每年每人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35天,使全市国税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学历、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近年来,市局和县市区局分别举办各类培训班多达31期和225期,培训人员分别为1550人次和9000人次。

重点突破,构筑国税人才高地。在抓好全员培训的基础上,____市国税局还非常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以锻造实用型人才、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重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构筑国税系统内部的人才高地。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百佳能手"、"六员百佳"等各种形式的争创活动,每年通过考试评选出100名高技能人员

,授予"百佳"称号,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积极开展学历教育,鼓励干部职工参与继续教育,近三年来,全局专升本人员达到289名,新取得研究生学历14名,干部学历层次大幅度提高,素质结构明显改善。建立专业"人才库",实行专业人才分类管理。对经考试、审定选拔上来的专业人才分类归集,纳入"人才库",并在系统内有计划地进行交流使用,全市开展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部抽调人才库人员参加,引导国税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形成了实干出人才、实干出成果的良好氛围。去年以来,全系统先后建立了文秘、稽查、内部审计、所得税管理、出口退税管理等多个人才库,在全市国税系统编织起了一个人员众多、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人才储备网络。信息化构筑新平台

传统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一个班、一张嘴、一支笔、一个本"的教学方式,不仅很难适应紧张繁忙的工作生活节奏,而且不利于干部自学和全员培训。为此,____市国税局主动瞄准信息化发展方向,研究开发了包括资源规划、培训开发、配置利用、考核监控、激励制约、文化建设等七个模块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初步搭建了一个集在线学习和业务能力达标升级为一体的新型干部教育培训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为教育培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依托信息平台,开展自助式网上在线学习。该局从国税干部亟需掌握的各类知识中,确定56项重点课程,建立了400多万字的网上资料库,设计了选课自学、学习自测、远程培训、远程同步教学等多种学习形式,全市国税干部不论在工作间隙还是在下班之后,都可以随时上网选课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实效性。去年以来,利用网上学习平台共开展专门培训70多次、网上考试20多次。

依托信息平台,开展业务达标升级考试。该局制定了业务能力达标升级办法,将国税干部最需要掌握的知识分为计算机知识、财会知识、税收管理知识、行政管理知识四大类,每类知识按难易程度和知识量分为6级,建立了包含26000多道试题的试题库,设计了随机卷、随机固定卷和固定卷三种形式,可以随时进行各类内容的网上考试,不仅节省了考试成本,而且提高了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升级达标考试定期举行,国税干部选择报考,逐步升级。目前,全市15个县市区局全部组织了达标考试,一级达标率达95%以上,今年全市将组织二、三级的达标考试,部分县市区局将组织三、四级的达标考试。通过业务能力达标升级管理,不仅检验了干部的知识能力,更激发了干部学习积极性,目前,上网学业务已成为____国税干部工作之余最有意义的"娱乐"方式。

依托信息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教育。通过制作媒体课件,把电教搬到了网上,为培训考试和干部自学提供了方便。如20____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期间,该局在平台上专门建立了网上党校,内设10个栏目,大家可以在网上交流学习心得,从而成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主阵地"。20____年,为推进基层基础建设,该局自主编写了《办税服务厅实务》、《税收管理员实务》、《纳税评估实务》三种电子教学课件挂接在平台上,同时还挂接了《基础会计》、《行政管理》等20多个电子教学课件,为干部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

20____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国家人事部"人事人才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新机制激活全盘棋

机制活,事业兴。搞好教育培训工作,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围绕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____市国税局先后制定了干部学历教育管理办法、集中培训管理办法、机关学习制度等教育培训制度,对培训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考核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建立了评估管理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综合评价机制等,有效地激发起了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

评估管理机制。该局对集中教育培训实行项目化管理,制定了干部集中培训管理办法,对每期培训班市局都派人靠上,抓好考勤,严格纪律;每个课程都要进行考试;对培训情况进行通报,保证了学习效果。培训结束学员回单位后,采取跟踪问效的办法,考察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实际运用能力,保证了培训质量。为及时掌握各单位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指导各单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制定了教育培训评估办法,市局和各县市区局定期对下属单位进行检查督导,采取随机抽考、现场提问、座谈等形式,检查计划完成、组织过程、教学水平、学员成绩、在校表现、学员评议等方面的情况,检验各单位教育培训的效果,切实增强了各单位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考核奖惩机制。该局专门成立了督学领导小组,制定了以考促学、考核评学办法。对参加集中培训的干部建立学习档案,对学员在校期间的表现如出勤情况、遵守纪律情况、考试成绩等进行通报并纳入绩效考核,单位平均成绩前五名的给予加分;加大各类考试的考核力度,每次考试的成绩都纳入系统绩效考核,对平均成绩取得前六名的单位给予加分,对平均成绩后几名的单位给予扣分。通过考核奖惩,将干部培训表现、考试成绩直接与个人和单位利益挂钩,激发了干部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动力。

综合评价机制。去年以来,为适应《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经研究,决定在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以下

简称技校和培训机构)普遍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9月起,职业指导课程列为技校学生和培训机构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员(以下简称学生)必修课程。技校和培训机构要根据《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和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更新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方法,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求职就业能力。技校要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将课程内容分解到各个学期,并在《大纲》中选择适当的教学训练模块,合理安排各学期学时,组织教学活动。培训机构要结合培训内容、期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训练模块,组织培训。

二、加强职业指导师资培训和技术支持。选用劳动保障部认定的职业指导教师用教学指导书、学生用教材和职业素质测评工具书、多媒体教学软件。选择部分技校和培训机构,作为职业指导实验基地。根据职业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组织师资培训工作,力争每所技校拥有3名以上、每个培训机构1名以上取得职业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专职教师。

三、提高职业指导的实际效果。技校学生和培训机构要结合实际,探索符合本地和学校、培训机构实际的职业指导形式和方法。调动全体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做好职业指导工作。要在做好团体指导的同时,注重强化个性化训练。要通过基础知识考试和操作实践考核,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训练效果。考试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技校和培训机构职业指导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毕(结)业生的就业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及时公布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并提供给技校和培训机构。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较好并达到一定规模的技校和培训机构,可批准设立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机构,有条件的应与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实现信息联网。把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列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技校、就业训练中心评估内容,列入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年检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和落实。

各地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培训就业司。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5

作为从事司法工作“敲门砖”的国家司法考试,由于参考人员众多、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有“中国第一考”之美誉。在考生逐年增加,考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考试通过率却出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2年的7g6,2003年的10g6、2004年的11g6,提高到2005年的14.3996。这其中司法考试培训的作用功不可没。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说过,“法学是博大精深的科学,司法活动是专业化程度极高的专门性活动”。这场从2002年开始的司法考试,就是将专业性和博大精深融为一体的考试。它被称为“天下第一考”:参考人员众多、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

在众多司法工作人员的呼吁之下,相关机构将适当减轻参考现职司法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给予他们一定的假期全力以赴备战司法考试。“司法考试绊倒众多法官”的尴尬局面也许将会得到改变。

而与此同时,京城司法考试培训名家一一三校名师在多年的经验积累和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全新高端培训模式,设置了以往从没有过的、3~5个月的系统教学长班,这种班次针对公、检、法、司系统内部年龄偏大、通过率低的问题,是非常适合的,它能够行之有效地帮助这些考生在有效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司考精髓,顺利通过司法考试,也使得通过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跛脚”的法官落榜司考

司法考试取代了延续十多年的律师资格考试,以及系统内的初任法官、检察官资格考试,实行三考合一。它已经成为从事司法工作的通行证,也是中国法制人才建设走向司法精英的起点。

但是4年来的司法考试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些从来没有过法律专业训练的人通过了司法考试,而许多长期工作在司法一线的精英却连续几年不过关。有分析认为,这其中有着司法工作的特殊性原因,因为司法实践专业性特别强,所以司法工作者大多专于某一领域而无法做到通才。以法院工作为例,法官们长期办理某一类专业的案子,如刑庭法官只办刑事案件,民庭法官只办民事案件,造成他们知识上的“跛脚”,而司法考试却涉及极广,民刑经济行政,还有涉外法,仅一个三国法就包罗万象,这让日常工作繁忙的司法工作者很难抽出时间消化吸收,因此而落榜。

中国政府虽有规定,如果现役司法工作人员在5年内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将从此失去司法工作资格。但是如果届时真的出现“大换血”的话,仅凭司法考试期间的学习通过的司法工作人员,将难以胜任这项实践和经验极为重要的工作。所以,在通往司法精英人才建设的道路上,中国政府也在寻找更为合理的途径。

最近,一条消息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由京城知名的司法培训机构主办的“司法考试全新高端模式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政法界的专家汇聚一堂,探讨司法考试培训新模式。经研究论证,通过3―5个月系统的司法培训,各部门法足量的讲授,由各家教授亲自编写的教材、习题、评解能够提高公检法司法考试的通过率。

名师是培训质量之本

大量的数据证明,在考生逐年增加,考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考试通过率却出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02年的7%、2003年的10%、2004年的11%,提高到2005年的14.39%。这其中司法考试培训的作用功不可没。

中国律师与公证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李仁玉说:“专业的司法考试培训在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司法考试的核心在模糊点,有些问题如果没有名师指点,靠自己领悟是很难以分析清楚的。而名师的作用就在于此。”在与一些考生的接触中,他了解到,通过基础性的司法考试培训,一般能够提高50~60分的成绩。

司法考试每年的参考人数在不断增加,司考培训越办越大,市场也逐渐发育成熟。在司法考试培训中,北京可谓是考生心中的圣地。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其一,北京是全国文化教育中心,代表法学教育权威品牌的院校都集中在这里。其二,由于主考机关司法部在北京,考试大纲、指定用书的编写者、命题老师也绝大多数是北京的专家、教授。其三,在培训授课中有影响力、号召力、形成个人晶牌的名师几乎都在北京。其四,北京的培训机构已初具品牌。由于上述原因,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在北京随处可见。

在众多的司考培训机构中,考生如何理性甄别,选择一家好的培训机构非常重要。因为选择不当,考生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宝贵的时间和不可多得的机会。

就国家司法考试培训而言是以名师论的,名家名师是培训质量之本,是司考培训的行业标准。有专业人士提醒,考生在考察一个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时,不应仅限于横向考察,即看师资力量如何、是否能全部到位,要一一对号入座,还要进行纵向考察,看所聘请的名师名家是不是能够讲满其部门法培训所要求的课时。

在众多司考老师当中,名师李仁玉教授无疑已然成为了各培训机构吸引考生的亮点。从1999年以来,李仁玉教授一直活跃在司法考试讲坛上,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授课听众已近百万,凡是听过李仁玉授课的考生,均对其十分钦佩,赞誉有加。

很多学员对其评价是:授课风格通俗易懂,于不经意处见功力,寓真知灼见于诙谐之中。深奥艰涩的民法原理,在其通俗易懂的案例中得到展现,学员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分析题目的方法。

在中国的司法体系中,民法是基本大法,可以“通天下”。所以领悟到民法的精髓对于深刻理解司法体系至关重要。有评论说,李仁玉老师的讲授可谓“以己之酒浇学员心中块垒”,或曰“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他的出现让人知道何以为“司考辅导”,其辅导风格的形成也是律考制度趋于成熟的象征。法律教育网的学员对其评价是听李仁玉老师的讲课,我最大的感受是,他把杂乱无章的民法知识理得头头是道,很容易记忆,自己的民法水平大幅度提高,比看书强多了!

考生是第一位的

像李仁玉这样的老师是各家培训机构必争的。在2005年之前,李仁玉教授还时常游走于各家培训机构。但是2005年,李仁玉教授却与三校名师签署了独家授课协议。李仁玉教授说,选择一家真正为考生负责的培训机构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珍视自己声誉的表现。

三校名师校长谷振维说:“现在三校与不少像李仁玉这样受学员欢迎的名师签订了独家授课协议。这种独家签约,不仅是为了约束老师,使他们认真备课,而不是忙于应付各培训机构的邀请,而且这种专注

和负责任的态度,也为他们维护品牌形象,提高培训水平提供了稳定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打造名师培训团队,强强联合的结果必然是三校名师竞争力的增强,以及业界晶牌的无可替代。

三校名师成立于1992年,经过14年的历练,三校名师司法考试已经成为全国最具实力、口碑最佳的司法考试培训机构之一,该校是唯一一家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三所院校中最著名的司考专家聚集在一起的培训机构,这些老师既有历年司法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者,也有命题题库编写组成员,加之三校名师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名校和名师的有机组合,共同构建了一种全方位深层次高效率的司法考试培训体系。

三校名师校长谷振维说:“三校名师的核心是社会责任感,因为我们深知,没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训机构终将被无情的教育市场淘汰出局。经过市场需求、竞争的不断变化,考前培训这个兴起了十几年的教育产业,急需建设一批专业的经营管理队伍。从品牌的树立到项目的选定,以及策划、招生、课程、师资、学员、资料等,三校名师是在用自己的经营教学管理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员工。为了提高广大考生的通过率,我们根据通过率调查和学员反馈,经常与授课教师沟通,不断的更换不适合司法考试课堂的教师。对于为学员们服务的员工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要求每一位员工必须将我们的教学管理模式铭记在心。”

他还认为,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教育培训这个行业现已不可阻挡地形成了产业化模式,但它的本质仍是教书育人。培训机构面对的是渴望通过接受培训而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切不可将他们当作一种商品,因此,司考培训的办学思想不能有太浓的商业意识,过于商业化的思想必将导致办学者和学员两败俱伤的悲惨结局。

据谷振维校长介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三校曾经替换了近十位因对司法考试的课程不重视而被学员赶下讲台的教师。

三校名师最初的创业时期,选择好老师是最为头疼的事情。其中民法老师就换了几个。最初三校请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导师亲自授课,但是博导过于精专的理论教学无法与司考培训相匹配,严重脱离大纲。后来三校请中国政法大学的某教师替代这位博导,但是满意率也仅为70%。直到1999年,三校请来了司考民法泰斗李仁玉,才使学员达到了100%,甚至是200%的满意度。三校与李仁玉的合作也由此持续到今天。

谷校长说,他和李仁玉教授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沟通。在培训理念探讨、办学思路及教学过程中,他们经常能够碰撞出火花,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把司考通过率上升至70―80%。

诞生全新高端模式

现在司法考试的难度逐年加大。考试范围越来越广,考点越来越细,出题角度越来越刁;考试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司法考试还增强了对考生的理论功底的考察力度,实务性愈强。

如何应对司法考试成为司法考试培训班及授课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三校名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认识到过去的培训方式的不足,在2006年推出全新高端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保持原有教学模式中突出优点,保持名师大腕的授课,尤其2006年得到人大、北大、法大、清华的著名辅导老师的独家授课支持,确保其有充分精力时间研究中国的司法考试,通过最恰当的课程设置来培训学员,完全能够提高学员的通过率。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施行单元式的练习与讲解,增加练习量和讲题量,解决学员吸收消化难的问题,并通过讲题使学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校名师为确保学员的过关,精心策划了高效的长期班,在去年的基础上2006年为不同群体的学员设置了三种高端的班次:150天的航天I号班,120天的航天Ⅱ号班、90天的超级旗舰班。

三校名师的郭副校长详细解释了这一高端模式的办学思路:“在三校名师高端班次的设计中,特别强调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变为各种方式相互配合、交叉进行的立体化教学方式。例如说在三校名师全新推出的为期150天的航天I号班,既有着眼于强化基础的深度讲授和部门法老师亲编习题演练及模考讲评,又有对症下药的‘诊所式’教育和与名师面对面的个性化辅导以及专业人士跟踪整理复习计划、检测学习效果的一站式服务。”

再有,备战司法考试的学员大多承受着高强度的心理和身体压力,三校名师认为,如果一味的灌输、学习,不仅不利于学员的身心健康,而且长此以往将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所以三校名师采取了各种途径为学员释放压力,同时将学习有针对性地贯穿到各种活动中。在培训期间,有意识地为学员安排了各种体育运动,促进学员加强锻炼。并且组织学员进行郊游。在这些娱乐活动中,三校名师都会安排授课老师全程陪同,目的是为学员创造与授课老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这样,学员可以将在课堂中的疑点、难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解决。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6

一、目标任务

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根本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围绕"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这个重点,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校本培训,推进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进一步缩小城乡中小学教师的差距,为我市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师资保证。具体任务是:

(一)全员培训。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为期3年的全员培训,通过培训,教师应掌握本学科教书育人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校本培训通过教学专题讲座、观摩名师课堂实录、说课评课、自学、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校本培训,教师应在专业引领下,边学习边实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达到巩固要求。3年中,每个教师必须完成培训144学时,其中全日制培训不少于60学时(每年两个星期以上),全日制培训内容以省和市规定的计划和教材内容为重点;校本培训84学时(每周2学时以上),并结合学校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农村中青年教师(男教师45周岁以下,女教师40周岁以下)参加省级、市级的骨干教师培训,造就一支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领军队伍和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推荐省级骨干教师和校长70名(初中、小学教师分别为22和34名,校长14名);培训市级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1000名,其中农村小学骨干教师550名左右,农村初中骨干教师350名左右,农村中小学骨干校长100名左右。

(三)学历提升。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的基础上,开展高学历培训,使农村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学历的比例达到60%以上,农村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50%以上。

二、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另行公布),负责对该项工程的领导协调、统筹规划、指导管理及督查评估工作。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确定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

(二)制订规划,认真实施。要以保证培训质量为核心,做到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材、质量标准"四统一"。提升工程必须在2005年全面启动,3年完成。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市级骨干教师和校长名额分配和选拔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下达。

(三)合理安排,分工负责。按照省教育厅关于省、市、县三级合理分工的原则,全面落实培训机构和培训任务。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的,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计划选派。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由市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培训。教师全员培训由县区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培训力量不足、质量难以保证的进修学校,可以委托市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建立全市培训师资共享机制。由市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建立由培训院校师资、中小学特级教师和市名师、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全市培训师资库,充分利用、统一调配,解决好培训师资问题。

(四)统分结合,创新模式。根据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实行统分结合的模式,处理好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培训中的集中培训由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实施;校本培训在教研部门指导下由各中小学校负责实施。

三、保证培训质量

(一)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列入教师培训计划的考试科目,按省统一考试标准,由市统一组织考试。部分重点课程由省组织统考。各地要加强考务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二)加强对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和监管。对师资配备水平、考试合格率等情况每年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在全市公布;对培训质量不高、达不到要求的师资培训机构要限期整改。

(三)实行培训合格证书制度。全日制培训要严格纪律,校本培训要按规定完成作业并通过考核。市教育局将通过抽查、抽考、评估、检查等形式加强监管,凡是培训期内符合出勤要求、经考试(查)成绩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培训成绩和结业证书载入教师档案,作为晋职、评优、评先和考核的必备条件。

四、落实培训经费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7

关键词:履约培训?教学管质量?培训能力?校企合作

课?题:本文系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编号:2013B28)。项目主持人:黄兴旺。项目组成员:黄兴旺 张栋 赵云岷 孙西臣 单体忠 李建伟。

STCW78/95公约经过多次修改,最近一次是2010年6月,在马尼拉通过修订的,并于2012年1月1日生效。此次全面修正的STCW公约和STCW规则要求我国现有船员必须经过适任培训(知识更新)才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简称“11规则”)的要求。为满足社会船员履约培训要求,不断提高社会船员培训质量,提升教师“教学管”水平,增强培训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培训组全体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过渡期履约培训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培训课程设置与考核

1.培训课程设置不拘泥培训大纲

按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过渡规定实施办法》规定,过渡期履约培训课程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理论课程主要提高船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操课程主要提高船员团结协作、交流沟通、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船员的基础不同,需要提高的重点不同。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并采取分班分组教学。分班分组充分考虑船员的个性化、差别化,并利用船员之间互帮互助作用,提高了船员学习效率。

在培训过程中,大胆尝试“零学时”授课模式。对学员已经了解的知识敢于放弃,学员之间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教师集体讲解。教师主要时间用在学员的实际需求上。

2.考核方式

目前考核方式有两种:一是理论考核;二是实操考核。理论考核主要是借助计算机,随机抽取50道题,每题2分,满分100分,60分及格。实操考试包括平时考核和考试,平时考核占30%,结业考试占70%,两者满分各100分,按比例计算后,满60分合格。各培训机构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对平时考核进行细化。笔者学院主要从考勤、课堂表现、学习主动性、主动帮助其他学员、实训记录簿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考核。考核的设置要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3.考前强化

参加培训的社会船员有一部分是50岁以上的大龄船员,他们对操作系统不熟练,甚至有的船员还不会用鼠标。为提高这部分船员考证通过率,每期安排一次上机训练,防止船员因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导致的考试失败。

二、培训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在完成海事局考试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船舶技术新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培训内容。船舶轮机新技术的教学内容除了选自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知识更新教材,还选自船舶说明书,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此外,任课教师还从下船学员手里收集一些船舶实际问题,全体学员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供每位学员参考借鉴。任课教师还从公司机务收集轮机新技术方面的案例,供学员学习。

三、学员日常管理

1.班会的筹划与设计

每期培训班的第一堂课是班会,介绍该次培训的课程安排,介绍任课老师情况,方便学员与任课教师的交流。选取班干部,负责班级主要事务。介绍学院的管理制度,提出严格要求,给在校学生做出榜样。建立培训班级QQ群,方便培训过程中及培训结束的交流。

2.学员日常需求的提供

结合笔者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班主任引导、在校学生帮助的办法,包括学员的住宿办理,食堂饭卡购买与退款等。为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学院专门为学员提供自习室,并免费提供无线网络,方便学员收集资料。

四、教师教学方式改革与培训能力提高

1.教学方式改革

对社会船员的培训不同于在校生,他们对船舶设备有深刻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社会船员来说等于浪费时间。所以全体上课教师认真研究,讨论教学改革模式,目前采用座谈式教学,教师引导课堂的教学方向,将船员所需要的知识融入课堂,每位学员参与课堂讨论,在讨论中碰撞火花,最后形成科学结论,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带入实际工作中,验证可行性,最后学员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员手里收集船舶资料,故障案例分析,人员管理案例等,也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2.教师培训能力提高

全体任课教师都参与了国家海事局组织的《过渡期履约适任培训》的师资培训,都获得了资格证书。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培训能力,专门成立了履约培训教研小组,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定期召开教研会议。教研组成员定期到其他海事院校、培训机构担任评估员工作和指导任务,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笔者学院培训质量,扩大在航运界影响力。2015年,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学院与航运企业联系,选派任课教师上船锻炼,学习最先进的轮机知识,收集教学资源,验证教学成果,让培训更贴近工作岗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五、培训质量评价与教学反馈

1.教学质量评价

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针对船员培训专门制订了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船员培训教师评学指标、船员培训教学反馈记录、船员培训学员满意率调查表、船员培训听课通报、船员培训听课记录表、学员考勤表等。

2.培训管理评价

为提高培训管理质量,为学员制订了船员培训学员管理满意率调查表,每期学员都要对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学院的培训管理水平提高。

六、利用社会船员培训促进学历班船员教育

1.培训学员为在校生做讲座

培训学员来自各大航运公司,有公司人事部人员、公司机务部人员,还有航运部专职船员,他们为在校学生做的讲座最有说服力。人事部人员主要引导学生如何满足航运企业的要求,在校期间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机务部人员主要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从事船员职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将轮机业务钻研透彻,为航运业提供技术服务;专职船员主要从岗位需求引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团队意识的提高,适应船员生活节奏。

2.航运企业宣传,吸引优秀毕业生

航运企业的培训学员借助学院开办讲座的机会,大力宣传自己企业,给学生观看企业宣传录像,介绍每一艘船的情况,展示船员的职业发展轨迹,提前给学生建立联系,校企共育学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3.社会船员培训课堂为在校生树立模版

社会船员的培训课程,尤其是实训课程丰富多彩,充分结合船舶工作实际,塑造了一幅幅实船工作场景,再现了船舶机舱工作的场面。然而,这些是在校生缺乏的。为了充分利用社会船员培训的大好资源,合理有序组织在校生观摩社会船员培训课堂,学习社会船员的工作精神,学习船舶机舱专业知识,为后期在校生的训练奠定基础。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8

 

“三项国标”中“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标准规定了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标准规定了成人教育培训组织特征与设立和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要求、服务评价,涉及培训组织的法人资格、保障条件、招生收费、培训教学、师资管理、过程监控等具体服务规范;“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标准规定了对成人教育培训工作专职教师和管理工作者的专业资格要求。如果用“三项国标”的视角去审视我国海员教育与培训,我们发现,我国船员教育培训完全符合标准。

 

一、我国船员教育培训属于成人教育培训服务范畴

 

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的基本概念术语中“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指:为满足成人学习者需求所提供的成人教育培训活动,成人指达到法定成年标准的人,我国法律规定的成年标准年龄下限为十八周岁问。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的基本概念术语中对“职业资格培训'“岗位培训”、“初任培训”、“任职培训”等都有明确的含义解释,并都属于成人教育培训活动。

 

船员培训项目种类繁多,按照培训对象分为海船船员培训和内河船舶船员培训两类,按照培训内容分为船员基本安全培训、船员适任培训和特殊培训三类,各类船员教育培训项目合计45项。

 

船员教育培训是终身的,从职业资格证书、岗位适任证书、期满换证、职务级别提升证书变更、特殊船型岗位资格证书,到为适应新技术要求的知识更新证书、为满足新公约要求的补差证书,船员的教育培训之路没有终点。

 

二、我国船员教育培训实行许可制度

 

我国船员教育与培训由交通运输部主管,由国家海事局负责统一实施,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各自职责具体负责船员培训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写道:船员培训实行许可制度,即培训机构申请并取得特定的船员培训许可,方可开展相应的船员培训业务,培训机构指“依法成立的院校、企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w。这与“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举办者标准:“举办者应当具有法人资格”一致,这就从源头上避免了船员教育培训市场的混乱。《船员管理规则》中还写道:“船员应当在取得《船员培训许可证》的培训机构,完成规定项目的船员培训。”由于船员培训实施考教分离,培训机构只是根据交通部的培训大纲和考试要求,负责培训教学,考试、发证由国家海事局委托各级海事管理机构通过联网管理平台实施归口管理,学员如果不在具有《船员培训许可证》的培训机构完成培训,贝I]没有报名考试的资格,更谈不上获得证书。

 

三、我国船员教育培训办学条件门槛高

 

1.场地、设施、设备要求

 

培训机构要有符合交通运输部按照国际公约规定的与培训类别和项目相匹配的具体技术要求的场地、设施和设备。对于不同的培训项目有不同的场地设备要求,对教(实训)室用房、多媒体设施、消防安全通道、实训实操设备、教学模拟器等等设施、设备的规格和数量分别作了详细地规定。其中用于实操的模拟器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市场价格不菲,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不可能获得培训项目资质。这就自然排除了大部分没有办学投资实力的中介咨询公司申请培训机构资质。

 

2.培训师资要求

 

培训机构要有与培训类别和项目相匹配的具体技术要求的教学人员,教学人员中理论教师、实训教师的人数以及师生比有明确的配比要求,教学人员具有航海专业学历要求的同时还要具有船上职务及工作经历,即所谓双师型教学工作者,并且要参加国家海事局组织的师资培训班,并通过评估、考试,取得相应证明。同时还要有与船员培训项目相适应和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包括专职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设施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发证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设施设备管理人员都要不仅具有航海专业学历要求,还得熟悉相关法规,熟悉所管理的培训项目;能够熟练操作所管理的设施、设备。这与“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标准中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具有专业资格的要求完全相符。

 

3.管理制度要求

 

培训机构要有健全的船员培训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学员管理制度、教学人员管理制度、培训课程设置制度、培训证明发放制度、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要有健全的安全防护制度,包括人身安全防护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要有符合交通运输部规定的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并要通过审核机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控制体系一般依据质量标准来建立,该体系须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规定和沟通,须建立系列文件化程序,对与培训相关的工作流程进行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中明确规定,通过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运行的验核,是培训机构获得培训项目资质批准的必备条件。

 

以上几条办学准入门槛,从源头上为船员教育培训的规范化运行扫清了障碍,使只专注于盈利而条件又不具备者望而生畏。目前在国家海事局注册在案的船员教育培训机构全国约100家,多数为航海教育院校(本科、高职、中职学校层级不等),也有部分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办学。培训机构的信誉和质量皆得以保障。

 

四、我国船员教育培训落实措施到位

 

1.±咨训实施过程有规范

 

培训机构要按照交通运输部规定的船员培训大纲和水上交通安全、防治船舶污染等要求设置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计划并开展培训;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的课程要经过海事管理机构确认;培训机构所有的培训场地、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并具备足够的备用品,培训的易耗品应当得到及时补充;从事船员培训的教员不得在两个以上的培训机构担任自有教员(“自有教员”指与培训机构订立劳动合同的期限在1年以上的教员);培训教员的名单要求录入船员培训教师师资库,不在名单中的教员不得使用;培训机构须将《船员培训许可证》悬挂在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公示其培训项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以及师资等情况,收费标准须经物价审核部门批准并备案;培训机构须在每期培训班开班3曰前以书面或者电子方式将培训计划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备案内容包括培训规模、教学计划和曰程安排、承担本期培训教学的教员情况及培训设施、设备、教材等准备情况;培训机构须在每期培训班开班之曰起3曰内将学员名册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培训机构要在培训结束后出具相应的《船员培训证明》;对培训出勤率低于规定培训课时90%的学员,培训机构不得出具培训证明,学员完成培训并取得培训证明后,方可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相应培训项目的考试、评估。

 

2.质量体系运行有保障

 

船员教育培训质量体系建立程序化文件,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标准)的编制、评审、审批、、修改等过程进行控制;对教学和培训实施计划的编制、审批和进行控制;对招生、学籍管理、学员曰常管理、档案管理、证书发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对教学与管理人员的配备、培训和考核过程进行控制;对教学人员的确定、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进度与调课、实践性教学的安全保障与节能环保、考试管理等过程进行控制;对教学和训练环节的检查、教学和训练质量的评估、检查和评估结果的处置等过程进行控制;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相关质量记录的形式、标识、记载、保存、检索等过程进行控制;对体系文件的拟定、审批、、识别、标识、流转、使用、保管、更新、作废和归档等过程进行控制。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文件化程序,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的采集、原因分析、纠正措施的制定,以及纠正措施实施与验证等活动进行控制。

 

3.海事机构管理监督有落实

 

海事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船员培训监督检查制度,督促培训机构落实船员培训管理制度。

 

一方面海事管理机构要求培训机构通过内部审核制和外部审核制来检查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内部审核

 

至少每年进行1次,外部审核至少2年一次;同时通过由最高管理者组织实施的管理评审制,来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至少每年进行1次。另_方面,海事管理机构建立辖区内培训机构档案,对培训机构实施曰常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对经评估确认质量体系运行、培训质量和社会声誉良好的培训机构,实施定期检查制度;对《船员培训许可证》实施中期核查制度;对具体的培训项目实施抽查制度。经检查发现培训机构不再具备许可条件的,海事管理机构将责令限期改正。培训机构在规定期限内未能改正的,国家海事局依法撤销相应的《船员培训许可证》。

 

五、结束语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9

(一)关注人才培养重点环节建设

第一,在招生结构调整方面,合理确定学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第二,重视课程的改革创新和具体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改革,建设一批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适应、富有创新特色的研究生课程。第三,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强导师队伍培训与评估,提高导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中青年导师的业务水平。

(二)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重点实施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健全分类引导、多元监控的质量保证监督制度。加大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健全研究生奖助政策与混合资助体系,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重点建设,加快学校集中改革和培养单位内部管理相协调的建设机制。

二、实施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途径

(一)实施招生考试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通过改革招生考试内容、选拔方式等途径,完善选拔机制,把好入学质量关,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协调发展。

1.实施博士、硕士招生考试改革。实施博士招生考试内容改革,突出对专业理论与科研能力的考查。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导师指导形式,尝试在学校生师比较大的学科专业中逐步开展博士生导师合作招生、轮换招生等改革试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部分学科专业中按一级学科进行招生改革试点。

2.实施专业学位复试改革。制定独立的专业学位复试规则,改变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尝试结构化面试、导师组答辩等不同复试形式,突出对专业学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考核。

(二)坚持内涵式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加强教学科研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注重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分类培养。

1.实施研究生课程内容改革。注重将经典理论与科研专题结合,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逐步增加自主学习课程比重。对学术学位教育,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对专业学位教育,加强专业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2.实施研究生教学方法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鼓励导师结合学科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尝试“讲座”与“研讨”等授课形式。

3.实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参考各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突出对专业学位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制定符合专业学位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在专业学位中实施案例教学,增加专业学位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比重,建设教学案例库,突出专业学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

(三)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通过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支持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开拓专业视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训练,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的比重。

1.探索实施研究生高水平成果、创新项目资助计划。建立研究生科研项目资助机制,继续扩大项目资助范围,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研究方向与课题范围内开展创新研究。奖励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获得的高水平成果,鼓励研究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2.实施专业学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专业学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

3.建立研究生学术交流促进机制。依托“研究生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实施研究生学术交流计划,支持研究生通过交流访学、高水平学术会议等途径,不断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通过实施研究生导师培训、评估、评优等动态管理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保障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1.构建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学科导师设置系列培训课程,开展专项业务培训,鼓励导师参加省内、国内导师培训会议,提高专业教学水平,进一步规范新任导师培训制度,逐步建立起培训与评价的长效机制。

2.积极开展研究生导师评估。探索建立导师定期评估机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强化导师岗位意识,不断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定期开展优秀导师、导师团队评选工作,培育省级优秀导师、导师团队。

3.实施分类导师队伍建设。在学术学位中实施“主副导师制”建设,注重发挥优秀队伍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学科交叉,科研共享。在专业学位中实施“双导师制”探索,逐步建立多导师制与导师联合组制度。

三、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保障机制

研究生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应是一个多层级、多结构的运行、管理、监督与评价系统,其本质是一种管理机制,这一系统应包含制度、规范、评价等多种要素,是保障研究生质量所采取的质量保障制度规范与评价体系的有机结合体。研究生教育监督保障机制一般由外部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和内部质量监督保障机制两个部分构成。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保障机制主要指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可细分为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保障机制、研究生导师建设管理保障机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保障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考核机制等内容;按照建设结构,可分为制度规范建设、监督机构设置、过程监控管理、结果考核评估等方面。

(一)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制度规范建设

以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观为指导,以制度与规则的形式,将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通过具体实施办法、管理条例等形式贯彻于教学改革中,及时了解掌握新的人才培养发展要求,通过制度规范进行有效的指导,校正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保证各项教学改革能够围绕质量提高宗旨不断深化。

(二)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监督机构设置

探索以专项改革工作组与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联合工作的方式推进日常建设改革,建立专门的研究生质量监督评估组织,配合管理部门完成改革的过程监督与结果考核评估。

(三)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过程监控管理

依托于教学管理监督机构的日常管理与监督保障,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工程的评价既包含改革内容的建设成果与效果,也应包括组织建设工程中的运行与效能。

(四)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建设成效评估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10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服务大局,贴紧实际,突出重点,力求干部教育机制创新,围绕提升干部的执政能力,全力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全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市推行《领导干部终身学习教育培训手册》的做法,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交流了我市“围绕提升干部的执政能力,创造性地做好干部教育工作”的经验,课题“领导干部终身学习教育培训方法创新研究”荣获全市科技成果。

一、主要做法

1、服务工作大局,针对培训对象特点,加强干部执政能力培养

为实现我市全面小康和新一轮大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从加强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抓好干部教育培训这一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三贴近”。一是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加强对干部的市场经济、金融、外经外贸、电子政务、行政许可法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项目。比如,围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振兴发展目标,先后举办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漯作读书报告,先后举办3次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培训县级干部及后备干部3900人次。二是贴近全市重大决策。围绕全市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等重大决策,组织干部学政策、搞调研、献计策,统一干部思想认识,凝聚全市上下力量和智慧,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三是贴近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目标。根据干部素质特点,突出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全方位、大力度开展培训。两年来,共办培训班480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28100人,占全市干部总数的54%。

2、建立“五学一体”长效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激发各级干部的学习内动力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我们着眼根本和长远,注重制度和机制创新,出台了《关于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漯发〔2004〕3号)文件,建立了融“自学、督学、述学、评学、考学”为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并狠抓机制的落实。一是建立督学制度。市委选定60多名市、县级离退休老同志、在职干部作为督学员,加强对全市干部学习教育的督导,每半年督查一遍县级干部的学习情况。各单位也都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为督学员,定期向上级干部教育工作办公室、组织部门报告本单位学习情况。市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区、各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落实情况,理论学习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制度的执行情况,经常督促检查,并将干部教育培训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建立述学评学制度。在年度考核、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干部培训和外出考察时,组织干部进行述学。结合年中、年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及领导班子换届,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学”一并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使用、晋职晋级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考学制度。加强对干部理论学习的考试考核,规定市委党校主体班入学和结业进行考试,通过测试掌握学员理论水平的提高情况。坚持干部培训与使用挂钩。选拔使用干部时,把培训情况作为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凡没有按规定经过培训的,提拔后及时补训。市委每年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测试成绩,分前十名和后十名予以通报。近两年来,全市因理论学习达不到规定,有23名干部被通报批评,17名被淘汰出后备干部队伍。四是建立激励机制。近两年来,市委先后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15名35岁以下年轻县级干部,10名党外、妇女县级干部,通过“双推双考”选拔了4名正县级领导干部。拿出25个县处级中层岗位,在**职业技术学院和**医专进行竞争上岗。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严格条件,规范程序,全程量化,使一批注重学习,勤于思考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学习的热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3、坚持内培外训并举,注重培训质量提高,加大开放型教育、开发型培训力度

在坚持通过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开展主体班培训的同时,注重培训创新,提高培训质量。一是加强涉外办班培训。按照党校学理论,外地学经验,结合实际搞调研,理清思路谋发展的思路,拓展干部培训渠道。先后在山东省潍坊市、青岛市,浙江省温州市、辽宁省大连市举办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党务及人力资源管理、乡镇党委书记综合素质等培训班,还组织部分县级干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进行培训。两年来,累计在省外、国外办班11期,培训县级干部和科级干部510多人。二是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在加强理论培训、党性教育的同时,市、县选派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乡镇及企业任职,使干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接受锻炼。去年以来,我市郾城县和舞阳县组织30多名乡镇或县直部门的领导干部到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对口单位挂职,这些干部返回工作岗位后作用发挥较好。三是依托高校开展培训。市委要求45岁以下的在职县级干部和县级后备干部2007年前要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他干部要积极参加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学习,有条件的参加高层次、高学历学习。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检察院分别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中南政法大学合作举办人才培训项目,为全市干部接受高层次知识学习提供方便。目前,全市每年参加学历教育和进修培训的干部达5500多人。

4、创新教育载体,形成全员培训、终身学习的教育格局

一是建立领导干部学习联系点。市委领导带头定期组织专题学习会,为干部学习作表率。市、县、乡镇领导干部都明确学习联系点,定期到联系点为干部职工讲课,加强对学习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二是开展“五学一提倡(学理论,学法律,学WTO,学英语,学计算机,提倡讲普通话)”活动。制定工作台帐,组织编写教材,举办相应的骨干培训班和轮训班。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设立专题节目和专题栏目,播出辅导讲座,刊登有关资料、活动动态和干部学习心得。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广大干部的作风,尤其是学风和思想、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兴起了全民学习热潮。三是推行《领导干部终身学习教育培训手册》。在全国组织系统率先编印《领导干部终身学习教育培训手册》,全市科级以上干部人手一册,由干部个人记载年度自学计划及完成情况、学习心得、学习培训经历等,单位党组织经常检查,上级组织部门定期调阅,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手册》突出学习、记载、查阅、督促检查作用,为干部学习提供了有效载体。四是开展“争创学习型城市,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市委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并作为提升**综合实力和城市品位的重要措施,注重把创建目标分解量化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干部个人,提出开展“双争”活动,对学习培训中涌现出的优秀个人和先进单位予以表彰。两年来,共对41名学习型干部、30个学习型单位进行表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导向。

虽然我市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政治理论过硬、能力素质全面的优秀干部。但就目前我市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来说,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干部调训还存在一定难度。一是个别干部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重要岗位、重要部门领导干部工作忙、任务中,干部调训协调难度较大。三是县区、乡镇等基层单位财力有限,培训经费比较紧张。四是市县两级党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设施落后,缺乏吸引力,不适应干部教育培训要求。

2、干部教育培训的约束激励作用还不够强。“五学一体”机制虽已建立,但针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严格化和可操作化。

3、从中央到地方,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干部的教育培训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和要求,综合培训多,分级分类培训少,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几点启示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各项任务的落实,必须建立和完善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创新观念,加强管理,改进方法,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

1、要创新观念,树立广大干部重视教育培训,自觉参加教育培训的导向机制

干部教育培训,观念要先行。全面推进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快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首先,要树立干部教育培训是基础性、战略性建设的观念。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看,干部教育培训是最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智力投资。要从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教育培训摆在基础性建设的地位,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干部教育培训成效切实体现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上。其次,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干部队伍素质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要把干部培训教育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第三,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要进一步整合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增强工作动力和活力,努力形成开放式、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局面。要使干部教育培训与干部发展和履行职责的要求相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做到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第四,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步伐加快,干部教育培训必须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要引导干部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建立适应客观形势和工作目标发展变化的知识体系。在培训内容上,要由一般知识技能培训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不断强化对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各级干部向“专家型”、“思想型”、“管理型”转变。

2、要加强领导,建立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

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责任制,调整充实干部教育工作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对干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强化职责,牵头抓总,定期研究,加强指导。各级组织部门要积极发挥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规范制度的作用。要坚持培训审批制度,凡涉及本单位以外干部参加的各类培训班包括学历进修班必须提前申请,经各级干部教育工作办公室统一安排、协调、审批,方可举办,切实解决部门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的问题,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中健康运行。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党校(行政院校)主体带动、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新型干部教育管理体制,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要逐步规范,构建科学严密的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要坚持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要引导干部自觉地在岗学习,有针对性地向领导干部推荐理论学习书目和辅导材料,提出读书的目标、重点思考题和基本要求,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交流活动,到期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可以采用学分制,规定各种教育培训课程的学分,要求每一位干部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学分,学分可根据学习对象工作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学分的高低与工作的关联度相对应,使培训的内容与工作岗位的需要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让干部通过培训实现其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的最佳匹配。

要建立干部任职资格制度。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岗位职责的需要,结合各级各类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求等任职条件。定期组织干部参加任职资格考试,对不能通过考试的,不能继续担任领导职务或被提拔任用。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干部在上岗前后,必须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设置必修的专业知识课程,对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必修课程的,要采取留岗停职参加培训等强制性措施。今年,省委组织部将我市作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的试点城市之一,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近期将在我市铺开。

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试考核制度。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实际,从干部参训的不同形式、不同类别出发,根据干部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制定严密的考试考核制度。每年对全市县处级干部和县处级后备干部进行一次统一的理论考试,把考试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学习成效的重要依据,将成绩反馈给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考试不及格或相对较差的县级干部,本年度不能定为优秀格次,不得评先评优,不得提拔使用,并进行谈话诫勉,成绩差、态度不好的要进行组织处理。各级后备干部建队前、提拔前、试用期满要组织理论测试。后备干部年度理论测试不及格的不再列入本年度后备队伍,属试用期干部应适当延长试用期,直至取消提拔资格。建立脱产培训考试考核制度,对每期主体班次,组织部门都要派人跟踪管理,将学员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记入本人培训档案,并通报所在单位党委(党组)。要利用计算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系统,将每一位干部接受政治理论教育、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专题培训的情况(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层次、培训时间、考试考核成绩等)记录在案,全面反映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并适时提供给干部任用部门。

要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要坚持做到“三不”原则:一是现职领导干部任职期内不按要求参加党校培训和其他培训的,一般不能连选连任;二是年轻干部未经党校脱产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一般不能提拔使用,确有特殊情况的,在任用后,应按规定安排其接受教育培训。三是各级组织部门研究干部提拔任用时要上报干部参加培训情况,未经组织培训的,一般不能上会。与此同时,启动利益机制,把学习培训与干部的评优选优、晋职晋级、年度考核定格等结合起来,把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情况作为干部实绩考核、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把学习当成一项涉及自身利益的工作,学实学好。

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市场机制在教育培训运行中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以适度市场调节方式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建立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培训机构在竞争中以效益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建立培训项目的市场选择机制,对出国出境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培训机构,发挥市场对教育培训的调节作用;尝试对部分培训项目特别是干部的中长期培训进行市场化运作,有的培训项目如出国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可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拉动市场化运作,有的培训项目如干部的高学历教育则可以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

4、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进一步落实干部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一是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基础性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基础性建设,应从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入手。

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上,要加强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加快现代教学设备配置,改善教学手段。同时,要不断研究如何借用外部资源,用开放式的思维和市场运作方式,借助省外、国外的一些培训机构和培训力量为我所用。立足我市实际,我们确定了市委党校、市人事局培训中心、**职院等市内五大培训基地,温州市委党校、潍坊市委党校等作为省外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立起了适应**干部培训需要的布局合理、明确分工、结构优化、优势互补、统一完整的培训基地体系。在进行实体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网络技术加快网上培训中心建设。网上培训中心的建立可以使干部教育培训实现自主性和互动性,既较好地解决了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又能切实解决好工学矛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应当加强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充实到党校教师队伍中去。重点还要制定规划,拿出措施,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落到实处。选派优秀教师到外省、市有办学特色的党校(行政学院)、培训中心考察学习,鼓励教师到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不仅要提高党校和行政院校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通过挂职锻炼、参与市、县(区)党委政府重大调研课题研究和中心工作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应当拓宽视野,打破固有模式,采取聘用的形式,将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以及业务骨干吸纳到干部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中来,较好解决师资不足和培训内容单一的问题。

在教材建设上,要深入研究制定各层次、各类别、各岗位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标准,系统编写一套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干部教育培训系列教材。同时还应建立干部培训教材定期审定制度,使教材能够适时得到修正,保证教材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是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评估机构,对全市党校和其他干部培训基地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形式要注意灵活多样,指标要规范清晰。一是组织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考察其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态度和培训内容的需求,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计划和内容;三是通过考试、考核、演练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四是建立对学员进行培训后追踪调查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学员领导、同事、下属问卷、访问等形式了解学员培训后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提高程度,以检验培训的效果。

三是切实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要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比例,并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要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专款专用,不断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在保证财政部门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单位、个人乃至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实现培训经费的多元化。

三、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哲学思考

根据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要在2007年前五年内使全市所有在职干部普遍轮训一遍,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如何确保我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落实过半,需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几个辩证关系,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保证这一战略任务的完成。

1、正确处理干部自我教育与组织教育的关系

从广义上讲,干部教育培训有自我教育和组织教育两种形式。组织上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干部参加教育培训,使干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引导和支持干部进行自我教育;干部通过不断自学,提高自身素质,促使组织教育成果更好的转化,为干好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必须强化自我教育观念。观念是一个人的思想开关。要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意识,要有“朝闻夕死”的精神,要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锲而不舍的劲头、克服困难的勇气,扎扎实实抓好自身学习教育。要调动干部抓好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只有每个干部都树立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大教育观念,才能积极参加组织教育,平时处处留心,搞好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要把握好组织教育的作用和效应。各级组织部门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开办集中培训班、脱产进修班,采取上挂或下派锻炼等教育培训方式,搞好教育培训,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提高干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形成大教育氛围。要通过查看自我教育计划,指定学习书目,划定调研课题,开展学习竞赛等形式,引导干部自我教育,增强干部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树立干部自我教育的正确导向。

必须做到自我教育和组织教育并重。自我教育和组织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自我教育依赖于干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干部投身组织教育的基础和保证;组织教育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是促使干部养成自我教育习惯的有效措施。干部没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参加组织教育就会成为花架子,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没有组织教育激励和约束,干部的自我教育也会迷失方向,形成死水一潭。所以,干部教育培训必须以自我教育和组织教育并重,“双管”齐下,促进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

2、正确处理干部学习的内动力与外驱力的关系

内动力是干部个人对学习的向往和努力,外驱力是一个组织或大多数成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组织所建立的有效的竞争、保障、约束激励机制,对干部个人学习的推动能力。学习的外驱力和内动力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驱力可激发学习的内动力,并通过内动力发挥作用,内动力可以形成整个环境的外驱力。强大的学习外驱力,有利于造就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干部变得充实而自信,积极而热情,将干部的学习内动力从点点滴滴中激发出来。同样,如果每个干部都有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就会形成稳固和持久的学习外驱力,推动其他干部乃至整个组织的学习进步。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努力实现干部学习的内动力与外驱力的有效统一,有效发挥全社会教育文化资源的作用,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时时处处皆能学习、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社会。

3、正确处理干部全员培训与分级分类培训的关系

在培训对象上,要实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整体和部分是普遍联系、不可分割的。干部教育培训着眼于全面提高全体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对干部进行全员培训属于干部教育的整体范畴,而明确各级各类干部在政治素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则属于部分范畴。全员培训是分级分类培训的集合和基础,分级分类培训是全员培训的深化和提升。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着眼整体,又要突出重点。一方面,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通过搞好全员培训,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整体推进;另一方面要突出局部,抓好亮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干部的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培训,利用重点培训导引拉动干部培训全局。当前,要突出抓好对各级党政一把手和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这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

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要实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尽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干部状况各有特点,但就全员来说,干部的知识结构、基本素质状况仍是有共性的,需要接受的培训模式和内容应有一般性原则。因此,我们必须始终紧盯全员素质的整体提高,抓好全员培训这个基础性工作。同时,做好干部培训需求的调查工作,摸清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经历的干部对培训的具体需求。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坚持按需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改革培训方法,把教育的中心从培训者转移到受培训者,充分满足各级各类干部多元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逐步实现单一培训向订单式、菜单式培训和挂职锻炼式培训的多元模式转变。要深入研究如何把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干部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具体化。探讨开展分级分类培训,积极推进培训内容的层级化和专业化,切实把组织要求、工作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的选择培训教材,设置培训课程,以达到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4、正确处理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培训与思想政治素质培训的关系

新时期干部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培训与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培训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德”与“才”的关系,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讲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根本;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培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干部教育培训上,必须德才并重,培养一支“靠得住、有本事”的干部队伍。要始终把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使干部不但有一个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而且还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他们为党的事业奉献终身的忠诚意识和永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同时,要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培训,使干部的文化素质得到快速提高。要突出以研究现实问题和工作实际为重点的培训内容,使得培训紧贴实际,充分激发干部学习的热情,真正提高干部的宏观决策能力,统揽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5、正确处理党校(行政院校)培训与社会化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

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社会化培训机构作为有益的补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日益深入,其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党校(行政院校)的建设,推动市委党校与市所在地的县、区委党校联合办学,整合全市党校(行政院校)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把党校建设成为干部理论学习的主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另一方面,在依靠党校(行政院校)主渠道的同时,要面向国内外充分挖掘教育培训资源。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选择和确定一批高等院校、知名企业、培训中心、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等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专业设置和地域分布科学合理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通过网上教育培训中心,实现异地分散适时学习培训、考核测试和全过程的培训管理。

6、正确处理干部的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11

申请参加经营性道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的,应当提供《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交通部令*年第9号,以下简称《规定》)第15条、第16条规定的材料,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暂住地设区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考试。各地应当按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交公路发〔*〕113号)组织考试。

申请参加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的,应当提供《规定》第18条规定的材料,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暂住地设区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考试。各地应当按照《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交公路发〔*〕32号)组织考试。

负责组织考试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在考试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公布考试成绩;对考试合格的,应当自公布考试成绩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颁发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件。

有关考点的设置要求、考试必须的设施设备,省局将作统一规范,各地按照规范的考点要求设立。

二、道路运输经理人、其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工作

道路运输经理人从业资格考试工作由省局负责组织实施;其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工作由设区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道路运输经理人和其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参加考试的条件、考试大纲、题库、考核标准、考试工作规范和程序等相关文件、材料由省局负责制订。

三、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从业资格考试工作

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从业资格考试工作,按照《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交公路发〔*〕416号)和省局有关文件的规定,由省局负责组织实施。

四、有关问题

(一)关于道路运输客货驾驶员在发证机关所在地以外从业超过3个月备案问题

《规定》明确“道路运输客货驾驶员在发证机关所在地以外从业超过3个月的,应当到服务地管理部门备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各地可以要求辖区道路运输企业或经营业户每月向设区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报送一次从业人员的相关资料,道路运输企业或经营业户应当予以支持并履行对从业人员管理的责任。

道路运输客货驾驶员在发证机关所在地以外从业超过3个月而未及时备案或从业资格证持有人迁移户籍或变更暂住地的,其从业资格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不得以无效从业资格证件进行处罚。

(二)关于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违章行为记录问题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执法监督过程中,发现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有违章行为的,应当在《从业资格证》的违章记录栏内进行记录,填写《福建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违章行为通报单》(式样见附件1),并通报发证机关。

(三)关于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应当按照规定填写行车日志问题

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应当按照《规定》第42条的规定填写行车日志。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行车日志(式样见附件2)由运输企业自行印制,分发给每位驾驶员并负责督促检查。

(四)关于*年3月1日前,按相关规定已经取得的相应从业资格证件,换发新版从业资格证件问题

证件工本费、考试费收费标准省局正积极协调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力争尽早出台此项收费政策。鉴于此,我省换发新版《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工作,待证件工本费收费政策出台后进行。

属于《规定》调整的六类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年3月1日前按相关规定已经取得的相应从业资格证件,届时,可以直接换发新版《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

(五)关于旧版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件有效期顺延和新参加考试的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件核发问题

旧版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件(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证除外)的有效期在2008年6月30日前到期的,由原发证机关在原证件上加盖“有效期顺延至2008年6月30日止”的业务专用章,“业务专用章”由各设区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自行刻制并报备省局。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证的有效期顺延事宜按照《福建省运输管理局关于教练员证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闽运管驾培〔*〕5号)规定办理。

证件工本费收费政策出台前新参加考试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按照此前有关规定核发旧版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件,但有效期只能签注至2008年6月30日止。

教培机构试用期工作范文12

关键词:职业培训 技工院校 企业新型学徒制

2015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随后,在北京市等12个省(区、市)开展了首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每个省(区、市)选择3~5家具备相应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每家企业选拔100人左右参加学徒制培训。试点工作通知是下发给各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的,从人力资源视角来开展试点,重在企业人才培养,旨在完善政策措施和培训服务体系,为企业培养后备技能人才。虽然新型学徒制的培养培养责任主体是企业,鼓励技工院校(培训机构)积极参与,但绝不意味着技工院校,特别是尚未启动试点的地区中的技工院校就该坐观其效、被动作为。

一、技工院校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的角色分析

2015年7月颁布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由此可见,企业新型学徒制虽然名称前冠以“企业”二字,但绝不是企业唱“独角戏”,而是主体责任由企业承担,技工院校积极配合,担当关键“配角”,并且责无旁贷。技工院校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必须担当好以下角色:一是深入企业调研,主动寻找合作契机;二是与企业联合招工(招生),并为学徒注册技校学籍;三是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学徒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四是为学徒指派指导教师,负责承担学徒的学校教学任务;五是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方式,采取一体化教学;六是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使得学徒工作和学习两不误、学技术与拿证书两全其美。

二、技工院校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的工作举措

2015年7月首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在北京等12个省(区、市)启动,超过全国三分之一,2016年7月第二批试点在河北等10个省(区)启动。对第二批10个试点省(区)的技工院校而言,更要积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在学习借鉴首批试点的技工院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内行业企业实际,主动与企业对接,制定好本校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举措,笔者建议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深入企业调研寻求合作对象

成立调研小组,深入本地区企业开展培训需求调研,详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规划、企业人才结构、用人需求以及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a规范、职业素养等内容,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实训条件、教学模式等,客观评判学校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匹配度,凝聚校企利益最大公约数,寻找互利合作的契机。

2.联合招工(招生)

校企共同制定招工(招生)简章,开展招工招生工作。由于企业新型学徒制招工与一般的企业招工不同,招生工作要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对培养方式、培养单位(企业和培训机构)、待遇补贴等做出充分说明。在新招用人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的同时,技工院校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为其注册非全日制学制教育学籍。

3.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成立校企联合教研室,由学校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程技术等人员共同组建,根据企业人才岗位要求,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职业素养等内容纳入培养方案,从源头上解决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

4.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为学徒指派学校导师。学校导师应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徒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学校参与选拔企业导师,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帮助学徒掌握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双师选择采取“师徒双向选择、校企适当调整”方式,一般校内导师带徒不超过15人,企业导师带徒不超过5人。建立双师交流反馈机制,便于对实施过程跟踪管理。

5.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

加大硬件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建立具备一体化教学条件的实验实训室。采取“教、学、做、考、评”五位一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建立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分层次、递进式的模块或项目,形成具体的行动对象。实施小班化教学,打破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安排,采用半天或一天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

6.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由于学徒的“员工”身份,使得其难以完全脱产而进行全日制学习,学校必须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生活的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利用学徒业余时间、企业生产淡季分时段开展教学,必要时送教下厂,建立“厂中校”。建立和完善适合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学徒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将颁发技工院校毕业证书;学徒培训期满,经鉴定考核合格,按规定授予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

三、技工院校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面临的问题

首批12个省(区、市)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不过一年多时间,第二批10个省(区)的试点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因此,试点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难点问题。就技工院校而言,面临的问题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1.选择合作企业比较被动

企业新型学徒制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试点企业必须是大中型企业,遴选条件比较高。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样的企业较少,这些地区的技工学校参与进来的更少,一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大中型企业一般自身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培训机构或自主举办技工学校,其他具备同等条件的技工学校难以分一杯羹。对于这些技校而言,选择合作企业比较被动。此外,培训费用等直接利益问题会构成企业选择合作学校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合作的竞争压力必然落到备选的技工学校身上。

2.招工(招生)不易且培养周期长

对于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而言,缺乏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了解,虽然签订6个月以上的劳动合同,但看到试点二字会产生“试验品”的感觉,且在1~2年的培养期内只取得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学徒基本工资,对学徒的吸引力不够强,招工(招生)不容易。按照市场规律而言,企业招聘人员往往希望能迅速投入生产并带来高效产出,招进学徒进行1~2年的培养,短期内也难以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