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

时间:2022-04-02 17:51:43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有效管理

引言

纵观10KV电力配网工程项目,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电力施工,电力施工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因此加强电力施工的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不仅能够避免整个施工过程出现延期或者工作人员对施工方案不明确的案例,并且能够保证电力项目保质保量完工!近年来因为对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的复杂性的提高,很多公司忽略了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返工或者造价高的案例越来越多,因此对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方法的探讨和提高更切实际,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讲解如何有效管理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

1制定施工前的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

电力配网工程施工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确定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众多电力施工项目因为准备工作不足,缺乏详细完整的方案而得不到合理施工,追其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的重要程度,导致在中途返工或者重新设计的案例,从而不单单增加了项目的造价,而且延迟了项目工期。一个好的方案在施工时要确定两个问题:一是研究此方案的可行性,二是考虑到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情况,尽可能做到行之有效,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才可称之为一个好的方案。另外,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必须考虑到最主要的注意事项就是安全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与其他施工不同的是电力施工操作不好就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安全,尽量做到施工时进行停电操作,如果条件不允许就让工作人员远离高压线或者带电的设备。在施工中,工作人员及其衣服都必须绝对与电绝缘且不易产生静电,并且配带相关的工具来保证人身安全不会受到危害,有了这些规范的注意事项就会避免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现象,进一步使管理更人性化,有效化!间接地确保了项目的施工顺利的进行,减少了前期的电力配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繁琐或者是减少了突变情况的发生率。这是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2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中的流程管理

纵观目前的10KV电力配网工程项目,还是缺少有效的流程管理,这与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脱不了干系,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监控流程!规范施工操作与工程进度是流程管理的重点,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施工前必须要确定详细的施工计划,然后就是有效的执行计划,流程管理就是要对监督工程计划的实施予以负责执行,从本质上来说,必须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流程。就项目讲,一是双方签订合同,二是设计出施工方案,三是施工、验收结算,所以我们要严格按照工程法“五制”的要求规范工程流程管理,做到优质、高效、安全的完成配网工程建设任务,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的审查,鼓励创新设计思路,提高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

(2)科学规范管理,有效组织力,推动执行力,加快配电网建设的步。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重中之重,安全监督工程全过程,加强事前事中监管力度。

(4)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性,有效控制工程的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等每个环节,良好的控制工程造价能够加快投资带来效益。

(5)在抓进度、控质量、安全造价的前提下,完善和规范招标投标机制,做到公正廉洁,努力建设出优质工程。

(6)改善物资管理工作,保证电网建设中物资充足的供应。改善重要设备材料的监造管理,保证电网设备技术先进、品质优良。有效地控制设备的监管、严把质量关,保证交货期和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3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管

在管理过程中监管是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通常10K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都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施工完成之后就进行质量检测,在质量检测过程的鉴管于是就必不可少。质量监管要按照严格的流程执行,在检测过程中不能因为方便省事而省去必要的检测环节,尤其是关于安全方面的检测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因为这关系到施工人员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如果检测不到位,就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10K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管还包括工程材料的监管,如电线电缆等,要加强监管,以免造成额外的损失。

4电力施工完成后的评估和总结

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建立在以往的经验之上,而对电力施工完成后的评估和总结是取得经验的有效途径。评估是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打分,具体的指标有电力配网工程是否如期交付,其质量是否得到保证,施工过程是否出现安全问题等等,在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之后再确定其评分,评估的过程要保证其公正性,其次是总结经验,相比与评估来说,对于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总结不仅是针对好的经验,对于施工过程中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应该进行反思。对于好的流程或者设计等具有普通的指导作用时,可以将其进行规范,使其成为工作标准,在以后的管理工程中也可以进行借鉴,对于施工过程中做的不好的地方来说,除了总结犯错的原因,还得进行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善的管理带来的,所以就要找到最初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使之在以后的工作避免再次犯相同的错误!要强调一点就是工作总结不仅管理者一个人的总结,也应该是一个小团体进行的总结,大家要不断互相学习,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发表各自的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样就可以做到集思广益,对于出现的某个问题有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并且总结每个小团体中的好的意见或建议,这样就能保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会出现方向性问题的新问题。

5结束语

要想更加有效的管理,仅仅做到这四点还不够,还应该加强管理其他方面,比如职责管理和管理的规范化等等,而且每个公司的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但是基础都是建立在各自的10KV电力配网工程项目之上,并且不断丰富各自的电力配网工程项目总结的经验。文章中提到的这四点是电力配网工程最根本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从而保证了有效的管理。如果做好了这四点,基本上可以保证10K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过程顺利,不会出现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李色芬.浅谈对10kV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05).

[2]顾志昌.浅谈如何对10KV电力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2

一、公司系统监理企业及管理现状

目前,湖北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系统共有监理企业8个,其中甲级3个,乙级5个。共有职工981人,其中注册监理师138人,注册造价师17人,行业总监62人,行业监理师310人;职称情况为教高11人,高工133人,中级370人。截止到2010年底,公司系统监理企业资产总额已达6715万元,利润总额823万元。2011年,公司系统共有10kV以上项目监理部220个,其中属于湖北电网建设项目的监理部有215个。2010年,公司系统监理产值为6716万元。进几年来,公司监理企业努力开拓市场,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湖北环宇监理公司于2010年夺得青藏750工程监理,湖北鄂电监理在成功完成1000kV晋东南-南阳线路D标段监理,为公司系统全面参与特高压建设做出了贡献。

此外,各监理公司普遍建立健全了监理部的项目总监负责制、监理部普遍配备了自动办公设备、数码照相机,部分监理部还配备了混凝土回弹仪等快速检测设备,有效地改进了项目监理的服务质量,提升了服务水平。目前,公司对监理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及项目经济考核实现。在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方面,主要是设立了与项目建设业绩挂钩的考核体系,通过年度业绩考核这种行政手段引导有关企业(主要是公司直属监理企业)加强企业和项目管理;在项目经济考核方面,公司系统监理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招投标为主要方式的监理任务取得机制、以安全稽查、质量检查为主要手段的监理服务过程控制体系,以项目目标实现为依据,根据安全质量考核兑现和项目激励评价进行分阶段支付为主要方式的经济管理模式。

二、公司系统监理企业管理存在的不足

目前,公司系统监理企业管理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

1.思想认识有误区

一方面,不少监理企业自身定位为辅业多经企业,加之目前监理项目利润较为丰厚,公司又有一定保护,市场意识、改革意识、拼搏意识与系统内其他基建企业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工程项目较饱满,目前监理工作中存在着对外省、对省内重点工程重视度高,对省内、对一般项目重视度低的问题。这种现象从现场监理人员配备、从最后审查资料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2.管理机制待完善

目前,各单位对监理项目部均采用了总监负责制。采用总监负责制赋予了总监很大的人事、财务权利,为总监开展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有利于提高总监的积极性。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总监的管控监督不足。一方面,总监选聘人员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也是造成部分监理部不能严格实施异地监理的重要原因,个别监理部近亲繁殖。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总监业绩考核办法,对监理业绩的考核仅限于安全质量无事故等结果性考核,没有进行过程考核,这是造成部分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3.人才问题较突出

监理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监理人才缺乏是目前困扰各监理公司的一个普遍问题。业主对工程监理的高要求与现在监理队伍的专业和层次的配置,难以满足监理发展需要。监理人员老化,也是各监理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因电力建设监理人才具有特殊性,来源范围小,目前监理企业从业人员中,从施工、设计单位退下来的老同志占有较大比例,老同志经验丰富,对监理队伍能起到带头人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队伍稳定性差,活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工程建设的特殊性,电网建设多数项目建设条件比较艰苦,有的项目需要登高作业,年纪大的同志不能胜任。

4.职业培训要改进

监理是一种高智商的服务,职业培训尤为重要。目前工程数量及规模都急速增加,监理人员的培训较少,相对滞后,以至监理专业人员的总量和高级监理人才的比例都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及将来监理行业的需求。并且监理的培训仅仅限于考试培训、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一般培训,真正有针对性、现实性的培训很少,且培训的形式单一,主要是课堂培训,而交流调研型培训、实地考察学习型培训很少,由此带来监理工作亮点缺乏、监理工作走过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5.标准管理需加强

近年来年,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一系列标准化管理的文件,有效地促进了监理“四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的标准化,但是在安全控制方面,个别项目的安全监理工作不到位,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在质量控制方面,监理的创优管理从规划到实施,始终处于创优的从属地位,在质量通病防治上,对通病了解不够、防治意识不强、质量通病屡有发生;在进度控制方面,控制手段落后,里程碑工期分解、分级控制工作没有得到执行;在投资控制方面,有关工作人员缺乏、流于形式,节约投资的合理化建议基本上没有提出;在合同管理上,数据报送把关,签证报审工作也有待进一步严格;在信息管理上,普遍存在管理手段落后,时效性差的问题;在协调工作方面,监理项目部存在定位不明的问题,个别监理部没有建立服务业主的观念,代之以服务代建单位的观念。

6.精益控制难突破

近两年,湖北电网建设正在进行跨越式发展,电网建设项目数量众多,监理工作据精细化的监督管理尚有不少差距,尤其是对隐蔽工程的旁站监理与签证有待进一步精细。最近,国家电网公司决定以采集工程施工过程数码照片资料为手段,强化对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对工程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各监理项目部不论是从拍摄数码照片的数量,还是质量上,离要求差距较大。

三、加强监理企业管理的具体思路

从“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看,湖北电网建设要继续在高位甚至是超高位运行,项目建设管理的压力有增无减。建设监理作为项目管理监督体系的主体,必须为电网建设特别是湖北电网服务,加强监理企业的管理十分重要。加强监理企业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省公司要加强对监理企业的管理,二是各监理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针对当前监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理企业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构筑资信体系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设计、监理、施工承包商资信管理暂行规定》,我们也要参照这个规定制定省公司系统的有关规定,并且考虑到监理企业的行业特殊性,我们将对监理从业人员进行资信管理,尤其是强化总监的资信管理。对企业和人员建立数据库,结合监理考核对有关企业、人员进行阶段性审核,推行监理人员参与湖北电网建设的准入制度。通过这些方法,逐步构筑公司系统监理人员及机构的资信体系。

2.严格监理招标评标

目前,监理招标的决定性作用还不强,致使个别监理公司对承接的监理业务态度不积极,完成监理任务流于形式,通过竞争性招标,发挥其内在的优胜劣汰机制,促使各监理公司按自身的实力与服务质量承接监理任务,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监理企业普遍存在的“等、靠、要”“埋怨、敷衍”的现象。为改变当前项目多、招标工作量大的问题,可以逐步实行总监招标制、多项目合并为一个包招标等方式。具体操作可从少部分工程试行,逐步过渡到大多数工程,直至全部项目的办法。

3.强化服务过程控制

目前对监理服务行为的过程监控仅限于结合安全稽查和质量检查进行控制,今后,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监理工作的专项检查,专项检查不仅要查现场、查资料,还要结合代建单位、施工单位的意见进行综合评价,必要时还要对有关人员进行考核考试,评价的结果不仅作为合同执行的依据,还要作为以后选择监理单位、选择总监的依据。

4.严格监理合同履行

目前的监理合同虽经多次讨论,但仍不完善,履行也不够严格。今后须进一步完善监理合同,要把里程碑节点的完成情况纳入合同考核、要把有关工程项目监理创优的工作纳入合同考核、要把采集数码照片资料的工作纳入合同考核。同时,对监理合同执行过程中的费用支付审批、扣款、罚款等项目也要进一步严格按合同履行。

5.监理企业要推进标准管理

实现监理部组织的标准化,即明确规定监理部的组织形式、岗位设置及职责,明确每个岗位人选的任职条件及经历条件;实现监理服务行为的标准化,即对监理的旁站、见证、签证等行为进行规范与标准,明确监理服务行为的要求、配备的检测工器具等;结合典型设计、标准化工艺进行配套的标准化监理。

6.监理企业要改进精益控制

实现安全控制的精细化,即精细化控制危险源的辨识与预防,精细化控制危险作业的人员、机具,精细化控制安全文明施工策划的落实等;实现质量控制的精细化,即精细化控制实体质量,确保工程本体安全,精细化控制作业环节,防治质量通病,精细化控制施工工艺,确保标准工艺全面实施;实现进度控制的精细化,即精细化分解进度目标,确保里程碑节点的执行;实现投资控制的精细化,即精细化核算工程量,确保工程量与投资相符,精细化变更管理,确保投资不突破概算。

7.监理企业要严格绩效考核

各监理企业要建立监理服务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并纳入项目总监及项目班子考核的范畴。绩效考核制度采用360度评价方法,按照同业对标模式,通过主观评价与客观计算对总监、监理师、监理员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与业绩、后续项目挂钩,目的是促进优秀的总监脱颖而出,优秀的项目部得到实惠,优异的监理人员得到发展。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10kV配网;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配网是电力系统联系用户的纽带,在进行配网施工中,如不搞好质量控制,屡次返工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以下谈谈自身的一些体会。

1.制定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

确定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是电力配网工程施工前非常必要的环节,很多电力施工项目得不到合理施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足,没有详细并且合理的方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方案和注意事项的重要性,因此在中途时会出现返工或者重新设计的现象,这不仅会增加项目的造价,更会使项目工期延迟。一个好的方案必须要有可行性,因此在施工方案确定时要仔细研究它的可行性,另外在可行的基础上要考虑到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情况,尽可能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才是好的方案。除此之外,对于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必须考虑到注意事项,尤其是安全问题,这是重中之重。电力施工和其它的施工不同,如果操作不好,它就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在施工时进行停电操作,实在不行应该让施工人员与高压线或者带电的设备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绝对和电绝缘,其衣服等也必须绝缘并且不容易产生静电,同时佩戴相关的工具,这样就可以保证其生命不会受到威胁,规范这些注意事项就不会给施工人员造成人员伤害等情况,从而使管理过程更加合理并且人性化。确定好施工前的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可以保证项目的施工不会遇到太多的困难,从而在前期减少了电力配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繁琐或者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对于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2.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中的流程管理

从目前的10kV电力配网工程项目来看,流程管理还是很欠缺,这既和管理者有关也有与施工人员有关,管理者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对流程的监控。流程管理的重点是规范施工操作与工程进度,从第一点我们知道,必须在施工前确定详细的施工计划,但光有计划还不够,需要使计划得到有力的执行才行,流程管理就是负责监督工程计划的实施,从根本上讲,流程的确定必须合理才能,拿项目的实施来说,先是双方签订合同,然后是设计出施工的方案,然后才是施工、验收结算。因此我们要积极按照工程法“五制”的要求严格规范工程流程管理,实现优质、高效、安全完成配网工程建设任务的目标,并提出如下建议:(一)强化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审查,加强创新设计思路,优化工程设计方案。(二)科学管理,精心组织,提高执行力,加快配电网建设步伐。(三)把“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工程全过程的安全监督,提高事前事中控制力度。(四)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效控制工程的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等各个环节,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五)在抓进度、质量、安全、造价的同时,完善和规范招投标机制,做到公正廉洁,努力建设出优质工程。(六)完善物资管理工作,保障电网建设的物资供应。完善重要设备材料监造管理,保证电网设备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有效地控制设备的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质量。

3.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管

在管理过程中监管是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一般来说,10k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都是分阶段的,并且每个阶段施工完成之后就进行质量检测,在质量检测过程的监管于是就必不可少了。质量监管要按照严格的流程执行,在检测过程中不能因为方便省事而省去必要的检测环节,尤其是关于安全方面的检测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因为这关系到施工人员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如果检测不到位,就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管还包括工程材料的监管,主要是防止技工过程中的材料不符合工程的要求,如电线电缆等,一定要加强监管,以免造成额外的损失,最好不要让施工人员或者其它相关人员与施工材料形成经济利益,防止其通过工程材料为自己谋取利益。除此之外,当发现工程质量不合理时,应该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其要建立在使工程造价在可控制范围之内的情况下,否则就会使造价增加,补救措施应该要尽可能简单,但同时要保证工程质量得到修复。

4.电力施工完成后的评估和总结

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建立在以往的经验之上,而对电力施工完成后的评估和总结是取得经验的有效途径。评估是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打分,具体的指标有电力配网工程是否如期交付,其质量是否得到保证,施工过程是否出现安全问题等等,在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之后再确定其评分,评估的过程要保证其公正性,也就是让不会和其有关系的人进行评估,同行评审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好处是比较客观,其观点也更加专业,不会掺杂个人的主观想法。其次是总结经验,相比与评估来说,对于经验的总结更为重要。施工过程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要对整个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及时总结,总结不仅是针对好的经验,对于施工过程中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应该进行反思,而且对于问题的反思应该更严格一些。对于好的流程或者设计等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时,可以将其进行规范,使其成为以后工作中的标准,这样从另外一方面讲在以后的管理工程中也可以进行借鉴,当然这其中的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的要求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对于施工过程中做得不好的地方来说,除了总结犯错的原因,还得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要找出它的根本原因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值得一提的是总结工作不只是管理者一个人的总结,可以是一个小团体进行集思广益,对施工过程的问题提出各自的意见,这样就可以综合每个人的想法,从而对某个问题的解决也会更有帮助,然后再对各个小团体的意见或建议进行综合,这样对于问题的解决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保证其方向性不会出现问题。

其实,要让管理更加高效,这四点还不够,还应加强其它方面的管理,如职责管理和交底的规范化等,而且每个公司的管理方法等也会有各自的不同,但其根本是建立在各自10kV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的基础之上,并且随着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经验的总结也使自己的内容不断更加丰富,但是做好这四点,基本上可以保证10k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过程流畅并且不会出现安全事故,这是电力配网工程最根本的内容,因而保证了管理的有效性,应该可以进行借鉴。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10kV及以下;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有效管理的措施Abstract: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power distribution project is increasing, which requir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project must also continue to improve. As for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ngineering, not only need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project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but also ne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project managemen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ome measur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10kV and below the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project.

Keywords: 10kV and below;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ffective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对于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来说,电力施工技术是否正确并合乎规范,是电力配网工程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现在大部分的电力配网施工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导致了电力工程的质量越来越差,因此对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将从四个主要的方面来论述如何对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

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方案及注意事项

为了加强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应当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以及注意事项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应当如何对施工项目和注意事项进行有效管理呢?

首先,在制定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时,应当注意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方案所涉及到的工程造价的问题。要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在对电力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时,应当考虑到方案是否合理,实施方案时的材料,人力是否都能满足方案的要求,避免应为设计方案不合理,导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突然延期,这样不仅对电力工程的质量难以保障,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电力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除此之外,在对施工方案进行制定时,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实力,尽可能的节约工程建造过程中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其次,应当注意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论建设怎样的电力工程,安全问题都应当作为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内容,因为电力工程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建设,一旦操作失误,必将导致非常大的损害。因此,电力工程在实施的时候一定要在断电的时候进行,如果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允许断电,则需要电力工程的施工人员远离高压电和一些带电的设备,同时随身携带一些绝缘的工具,这样就能使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相应的保障。上述的电力工程的方案制定和注意事项,电力工程的施工单位都应当严格管理,必要时可以通过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这样加强对方案制定和安全事项的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得到有效管理。

对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流程加强管理

目前的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流程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不仅与电力工程的管理人员有关,还与电力工程的施工人员有关。电力工程的流程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因此电力工程的管理者应当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同时作为电力工程的施工人员应当严格的按照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有关的工程建造。但是仅仅这样做仍然是不够的,那么还应当如何对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流程加强管理呢?

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应当对电力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率和执行能力,从而促使电力工程建设的步伐不断的加快。

作为电力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将安全问题作为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的对象,对于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加强监督和管理,进而使电力工程的事前和事中安全问题的控制力度不断的加强。

加强对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使得电力工程施工的每一个流程的工程造价都能在施工方案所制定的预算范围之内,从而使电力工程的工程造价得到有效的管理,进而提高电力工程投资单位的效益。

完善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物资供应的相关工作,切保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物资能够随时得到充分的供应。因此应当对电力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且应当保障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设备的质量。

对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中工程质量加强管理

在对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时,电力工程质量好坏是电力工程能否进行有效管理重要保障,因此加强电力工程质量的监管非常重要。那么应当如何加强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中工程质量管理呢?

对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管。由于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因此对于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的监管也应当分阶段进行。这样就会使电力工程质量的监管显得非常繁琐,所以在对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管时,不应为了一时的省事而忽略一些必要的监管环节,特点别是关于电力工程安全方面的监管。因为不管是电力工程建造的哪一环节,安全始终应当摆在第一位,若是在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安全监管时,忽视了一些小的细节,轻则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重则会使电力工程的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监管时,应当重视质量监管的每一环节,这样才能提高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性。

对电力工程的工程材料进行监管。除了对电力工程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管外,还应当对电力工程的工程材料进行严格的监管。在对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的工程材料进行监管时,应当防止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材料不符合要求,例如:电线,电缆等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是电力施工中所必需的,这些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除此之外,还应当避免施工人员与工程材料之间有一定的利益联系,防止施工人员利用工程材料谋取私利。

由此可见加强对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质量的监管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若是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电力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应当进行及时补救,避免更大事故的发生。同时对工程的补救耗费应当在所制定的工程造价范围之内,做到既能够降低经济损失,又能够保证工程质量。

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完成后的总结与评估

除了上述的方法能够促使对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外,在工程完成后的进行总结与评估也是电力工程能够得到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电力工程的有效管理大部分是建立在对以往工程经验的总结上,因此应当在电力工程完工后进行及时的总结与评估。

对电力工程完工的评估主要是指电力工程是否如期的完成,电力工程的质量是否达标,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出现安全问题等。在对电力工程的进行评估时,应当客观真实,并且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公正性,这样才能促进电力工程的有效管理。相对于电力工程的评估,电力工程的总结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电力工程的有效管理大部分依据的是以往总结的经验。因为对完工电力工程的总结,不仅有对电力工程好的一面的总结,还有对电力工程不足的一方面的总结,而对电力工程不足的一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才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次出现。同时对完工电力工程的总结应当由施工单位每一个工作人员共同总结构成,这样才能使完工工程中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够保证电力工程的有效管理。

结束语

要想使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上述的四点要求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加强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其他方面的管理。这样不仅仅能够使电力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还能够使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的质量得到提高,促使10kV及以下的电力配网工程项目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敏鸿 . 10kV配电工程安全事务管理的探讨 [J] . 民营科技 ,2010,(12)

[2]袁弘娟.浅析10kV电力工程施工中的技术与管理 [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2)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 供给侧 三网融合 电信网 广电网 互联网

Study of the Benefit Chess-playing of Three Networks Convergence Based 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ation Visual Angle

Chen Chen, Dai Yuyan, Pan Min(School of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ation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networks convergenc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ation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networks convergence. In order to solve effectively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 which is the bottleneck of restricting work promoting of China’s Three Networks Convergenc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broadcasting industry and internet industry should enhance reformation under the policy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ation. This paper supplies some proposals of how to figure out specific regulatory authority interest conflicts, interest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the interest conflicts within the industry based 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ation visual angle.

Key word: three networks convergence; supply side reformatio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TV network; Internet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速逐年下降,需求刺激效果甚微,过多强调需求侧的管理导致我国经济结构落后,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为了有效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加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中央提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度激活市场发展潜力的新思路。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对国家安全、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网融合有利于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加快三网融合的推广应用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0年《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实施,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从2010年起,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推广,至2015年末,试点地区由12个扩展到54个,电信行业、广电行业双向进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控体系逐步建立,三网融合业务市场发展初具规模,截至2015年12月末,IPTV用户总数达到4589.5万户 [1]。2015年《三网融合推广方案》实施,我国三网融合工作已进入实质性的推广应用阶段,但距离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三网融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三网融合牵动着多方的利益,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成为三网融合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文献综述

2.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成为了学术界非常关注的热点,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义与政策内涵,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胡鞍钢(2016)研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党中央主动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性创新举措。旨在通过结构性改革,转变以往要素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并指出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冯志峰(2016)通过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逻辑和理论内涵,进而给出三网融合的实践路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王佳宁,盛朝迅(2016)研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生产端发力,深化新兴产业领域体制机制变革释放产业新增长点,要加快破除如“三网融合”及互联网和新媒体服务多头管理、行业壁垒严重等系列问题[4]。

2.2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作为一次资源整合、利益重新分配的契机,融合过程必然伴随着诸多的利益博弈,如何正确认识到广电、电信、互联网在三网融合利益博弈中扮演的角色成了许多研究的重中之重,由此许多学者从三网融合的利益冲突方面做了多层次的研究。苑春荟,韩磊(2012)研究发现,利益冲突与监管体制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三网融合工作推进的瓶颈。并且给出如下启示:政府体制改革应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协调各方利益,明确划分和严格规范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在体制改革中的责任和权利,完善监督体制。三网融合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制框架来解决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突破部门利益的制约[5]。白让让(2014)基于典型化事实和统计描述的经验分析发现,“强势规制者――信息产业部”基于有效制度供给对企业提供的各种庇护,在增加企业规制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与其他监管部门的权力竞争,最终导致自身规制供给效率的下降;相反,“弱规制者――电监会”不拥有实质性的监管权力,其主导的市场化改革还会侵蚀垄断运营商的既得利益,缺乏实际的规制需求[6]。赵珏,张士引(2015)研究发现,中国推进“三网融合”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问题,融合主体博弈的焦点是利益冲突,推进“三网融合”的关键是实现产业重组。因此,政府要按照产业融合规律,放松产业规制,鼓励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业、电信业、网络业实现产业链的解构与重组,真正实现“三网融合”,并大力提升融合绩效[7]。

2.3电信监管政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到20世纪末全世界已有90个国家对电信部门进行了民营化或部分民营化改革,有95个国家建立了独立的监管机构[8]。美国监管政策改革路径先是采用法律手段打破AT&T的全国性垄断,进而采用技术手段破除区域性垄断。这种改革路径的选择,得益于美国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制[9]。英国在实行私有化的同时,监管政策积极鼓励基于网络的竞争,希望有新的竞争者能够进入固定电话市场,形成有效竞争格局。私有化改革可以促进现代产权制度的形成,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但单纯的私有化对改善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绩效作用有限[10],如到1991年,BT私有化完成之后,其实际资费仅下降5.1%[11]。张利,崔兴朋(2014)研究了我国电信监管未来的趋势:相关市场界定难度加大;监管手段滞后与技术快速更新矛盾日益突出;建立多层次监管模式是重要趋势;贯穿企业竞争过程的反垄断方法将会得到重视;监管放松是重要趋势;融合监管是一种必然;“监管”模式逐渐向“治理”模式转型[12]。

三、利益冲突的产生

3.1监管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

目前我国电信行业、广电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监管主体均属于政府部门。从1994年中国联通的正式成立,到1998年信息产业部的成立,中国电信行业逐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再到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通过,确立了工业与信息化部成为电信行业的监管主体,主要进行电信网的运营监管、硬件标准与试听技术监管、接入网监管、网络安全监管,并且负责电信运营牌照和频谱资源的分发,以及电信服务质量管理等工作。广电行业的监管主体则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要进行广电网的运营监管、制作监管、内容监管、硬件标准与视听技术监管,即负责监管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传输、监测和安全播出,审查播出的内容和质量,负责广播电视行业宣传、创作的指导方针的制定。互联网行业的监管主体则较为复杂,工信部负责管理ISP和ICP业务,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公安部、国家保密局都进行内容监督等方面的审批与管理。因此三网融合涉及到了多个监管主体如工信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公安部、国家保密局等,并且由于各个部门职责不同但又有所交叉、监管权力分散等羁觯出现了多头监管、监管效果较差等问题。我国电信业、广电业当前的监管政策体系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岳宇君.三网融合的制约、较优策略与关联政策演进[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0-45.

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三网融合监管机构,监管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融合过程较为缓慢,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三网融合工作推进的瓶颈与三网融合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作为各自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分别独占着各自行业垄断性资源,如牌照、许可证、入网证等,当一方垄断了这个资源以后,另一方想从事这个行业就非常被动。垄断资源的独占性决定了利益的专属性,工信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和地方政府等各相关部门均存在以自身的利益为主的诉求和相关策略选择。工信部与广电总局追求各自监管职责范围与寻租机会,其他部委追求本部门的利益,地方政府追求税收与寻租机会。无论是广电总局还是工信部都不愿轻易放弃原有的权力,并且又希望扩宽自己原有的势力范围,由此产生了监管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3.2行业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

行业间利益冲突与博弈的焦点是对市场与客户的争夺。根据三网融合的要求,实现广电、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这样使得二者面临着同样的市场、竞争着同样的客户,从而产生了利益的冲突。

在网络建设上,用户通常会通过信号的稳定性、网络的流畅性、服务的优质性等方面来选择服务商。然而在我国,电信行业的网络建设要远远强于广电行业。广电业的网络建设主要是以地级市为主要单位,网络条块分割情况严重,广电总局实现整网管理非常困难,全国性的网络正在整合,最终目标是建成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电信业的网络建设已实现全程全网,其移动电话网和固定电话网已基本覆盖全国,网与网之间也已实现互联互通。为了弥补与电信行业在网络建设上的差距,广电企业可以租借电信网络开展全业务经营,而电信企业则会不断提高租借费用,并且极力阻止广电自建网络,防止一个强大竞争对手的产生。而且虽然投资新建网络会产生重复建设的成本,但是如果社会不支付这个成本,则需要支付另一个更大的成本――垄断的社会成本。因此政府则允许广电自建网络。从而产生了广电、电信行业在网络建设上的利益冲突与博弈。

在业务层面上,广电与电信行业各自的优势与拥有核心资源不尽相同。就各自的优势而言,电信行业在网络建设上已实现全程全网,拥有全国性的固定电话网络和移动电话网络以及宽带网络,其优势主要是能够提供语音服务和数据服务。而广电行业主要提供电视服务,但不具备双向通信的语音服务和数据服务。就各自所拥有的核心资源来言,电信运营商拥有互联网宽带出口和IDC(互联网数据中心)资源,而广电行业则拥有内容制作与播控权。广电企业依靠自己手中的内容制作与播控权,来限制电信企业对自己业务领域的入侵,同时又希望能进入电信的业务领域经营电信增值业务,如有线接入、IP电话。而电信企业也利用自己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和互联网宽带出口资源,经营视频业务,如IPTV、手机电视等,而又不愿意广电企业入侵自己的业务。从而产生了广电、电信行业在业务层面上的利益冲突与博弈。

3.3行业内的利益冲突与博弈

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各行业内部也会产生很多利益冲突。在电信行业内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电信运营商之间对于市场份额的争夺会产生利益博弈。近年来随着电信行业市场结构的转变,我国三家电信运营商都具有全业务经营的资质,使它们都能经营传统固定语音业务、移动语音业务、互联网业务、VoIP语音业务、IP视频业务、统一视讯业务与其他增值业务等。表2、表3、表4分别是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业务情况。

由表可知,我国三家电信运营商所提品与业务的同质性比较强,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价格成为了它们之间主要的竞争优势。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移动通信运营商,不但没有达成协议定价,而且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竞争激烈的价格大战。他们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和争夺更多的客户而都采取降价与促销的策略,但由此会陷入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中。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三网融合发展对策

4.1改革创新,逐步推进监管机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优化企业合法经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制度供给是三网融合各行业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在三网融合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阻碍,可以在监管部门的体制层面找原因,监管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监管制度的改革创新,建立适应三网融合清晰和科学的监管制度,逐步推进监管机构的改革,最终进行监管机构的完全融合,采取融合的监管方式。

首先,应该改革三网融合监管部门的协调机制,使三网融合协调小组真正起到实质性的协调双方矛盾的作用。政府应尽快推出三网融合的协调机制,并且对协调的时机、所协调的主管部门、协调的内容、协调的形式、协调的结果评估等等内容进行监管和控制。

其次,由于各个部门职责不同但又有所交叉、监管权力分散等状况,出现了多头监管、监管效果较差等问题,应该明确电信行业、广电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各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建立相互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

最后,采取融合的监管方式。从国外三网融合经验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融合的监管方式,而目前我国三网融合的主要监管形式仍然是分业监管。设立融合的监管机构,有利于打破利益冲突的阻碍,更加科学地进行管理工作,解决监管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因此我国应尽快使监管部门走向融合,彻底改变政监不分、政企不分的局面,圆满实现三网融合预期目标,确保三网融合顺利推进。

4.2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优化供给结构

三网融合中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都起着传播信息的作用,三网融合意味着它们各自传播信息的途径会增加,传播信息的内容会更丰富,受众的选择也会更多,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激烈起来。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三网融合各行业必须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发力,优化供给结构,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

对于广电业而言,首先应该是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高传统比较优势,因此广电产业应该加强广电媒体的供给能力,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兴技术,丰富信息产品传播途径,充分发挥技术要素在新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生成全新的新闻信息产品供给体系,推动优质新闻信息产品的供给,提高其在内容供给上面的优势。其次应该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建成下一代广电网,完成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宽带双向升级改造。并且应该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操作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前沿技术,加大移动增值业务的供给。

对于电信业而言,首先应该是加强技术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优化技术创新,为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支持,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电信运营商应该优化其网络建设,运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的语音和数据流量等通信服务,真正实现“提速降费”政策的要求,从服务质量与差异性方面提升竞争优势。其次,电信业同样需要加强业务创新,电信运营商应该针对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出市场所需要的新型服务与优质业务,并且需要提升服务效率,提供更加丰富、质量更加优秀的信息化产品,从而提升自身在业务层面的竞争优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生产要素合理配置问题的核心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广电业和电信业各自加强自身供给侧优势,二者在网络建设、业务层面等方面力平等后,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全业务性质的市场竞争,促进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将各个企业的利益诉求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使企业的逐利行为成为正常的市场行为,解决行业间利益冲突的问题,促进三网融合顺利进行。

4.3加强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要解决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要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三大运营商只有进行广泛的良性竞争与合作,才能充分发挥通信网络的整体效能,并能实现资源共享,使各方都能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提高了自身供给侧的利用率。例如,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共同出资设立的铁塔公司解决了电信运营商基站重复建设、三塔并立现象突出的问题,提高了行业投资效率,使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节省了资本的开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而三网融合正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提高网络资源与通信设备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因此,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能有效化解行业内的利益冲突与博弈,有利于实现三网融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应该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通信网络整体效能,实现通信主设备的共建共享。

五、结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促进三网融合的发展,为了有效解决利益冲突这一制约我国三网融合工作推进的瓶颈,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各相关产业应该加强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网融合监管机构应该加强监管制度改革创新,逐步推进监管机构融合;三网融合行业间,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应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发力,优化供给结构,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三网融合行业内,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应加强合作,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2.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4]王佳宁,盛朝迅.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1):35-51.

[5]苑春荟,韩磊.三网融合的利益冲突、对应策略与关联体制催生[J].改革,2012(4):40-45.

[6]白让让.制度均衡与独立规制机构的变革――以“信息产业部”和“电监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9-71.

[7]赵珏,张士引.产业融合的效应、动因和难点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11):56-62.

[8]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ITU-BDT telecommunications regulatory database [EB/OL]. (1999) [2011-05-08]. http://itu.int/ITU-D/ict/.

[9]苑春荟,韩磊.引入竞争、产权改革与独立监管――我国电信业体制改革次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8-42.

[10]王俊豪.英国公用事业的民营化改革及其经验教训[J].公共管理学报,2006,3(1):65-70.

[11]刘戒骄.英国电信产业的放松管制和对主导运营商BT的再管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32-40.

[12]张利,崔兴朋.电信业监管变迁及趋势[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4(2):102-107.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B/S模式;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结构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之一。太阳能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优势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巨量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的、廉价的、人们可以自由取用的能源。太阳每秒发送到地面的能量达80万千瓦,只要把这些能量中的千分之一转为电能,其发电总量就能大大满足全世界的能耗需求。

太阳能转化利用的方式有光热、光伏、光化学三种方式,其中以光伏发电最受人们瞩目。光伏发电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光伏发电属于不消耗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不会产生危及环境的污染,运行安静、输电和配电成本低、可靠性高、寿命长、维护少、相对安全性好,适合分散供电,扩能方便,与其它电源和储电系统兼容方便。

太阳能光伏电站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分散的发电系统,其建设需要一大批相关技术的支持和设备配套。在建造完成光伏电站后,要对相对分散的电站系统进行有效的能源管理和集中调度,保证太阳能光伏电站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就需要对各个分散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评估。光伏电站能得到有效的监控是光伏发电应用的关键。

一、光伏电站近距离监控情况分析

对于太阳能光伏电站系统,目前大多采用的监控方式是近距离的监控。这种监控方式主要通过设在光伏电站现场附近的液晶显示屏来显示电站运行的各种参数(光伏阵列电压、蓄电池电压、蓄电池充电电流、环境温度、光照强度等),电站维护人员在现场,通过不间断的观察监视显示屏所显示的数值,做必要的记录并根据相应参数数值做出适当的调整处理,用手动方式来修改查看控制电站的各种状态参数。

当前我国的光伏电站绝大多数都建设在偏远地区,都相对分散而且独立。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个电站都能正常并高效的运转,就必须在每个电站维护点配备一定数量的维护工作人员,并且维护人员要轮流值班,才能保证光伏电站不间断的工作在最佳状态。但由于一般光伏电站所处地环境恶劣,给电站维护人员的维护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大,管理难度高,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高。随着近些年我国光伏电站建设速度的加快,光伏电站的数量越来越多,分布区域越来越广,电站规模越来越大。由此对于各个电站所付出的维护成本将成倍的增长。

同时由于分布数量的加大,但是各个光伏电站之间又相对的独立,各电站数据不能交流。不利于各电站之间的互补,和统筹各光伏电站资源,造成了光伏电能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相关部门对于光伏电站的监管、评估和统计。这些都显示了现有的光伏电站监控体系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光伏电站产业发展的。

二、物联网监控技术

相对于近程监控,远程监控技术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所谓远程监控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对远程工业生产等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远程监控技术一开始被应用于各尖端领域,随后又被应用于工业控制和交通管理等领域。到了上个世纪末的时候,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监控技术得以广泛的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个新的信息技术概念“物联网”被提出,成为一代炙手可热的技术。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传感器网络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与物品之间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就是利用传感器与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物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远程监控技术和物联网实际上正好能解决上面所提到的现实的光伏电站不能被有效的统筹、监督和评估的问题,通过远程监控和物联网我们能够更加智慧的去管理各光伏电站,更好更有效的去应用好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能源。

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是一个综合应用数据采集来进行监控指挥的信息系统,它通过对建立在全国各地的各种类型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进行实时的监控以及数据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物联网传送到总检测控制室,在总检测控制室中通过物联网终端实现数据的动态显示与实地场景的实时显示。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是综合利用传感器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对太阳能光伏电站的电压、电流等将近20个参数进行实时显示与监控,并对相关参数数据进行保存及分析处理,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查询和分析,生成各种报表和图表,对整个太阳能光伏电站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准确、及时、连续地反映被监控的各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运行状况,为管理与监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极大地提高效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三、基于B/S模式的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设计

基于B/S模式的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通过采集和监测全国各地各类型光伏电站的运行情况,通过物联网传送到总检测控制室,并对各电站运行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存储和显示,生成各种报表图表,进而分析当地的太阳能资源和光伏发电情况、运行效率等,实现对光伏电站的监管、评估,为优化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模块式的设计,系统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五大部分组成:光伏电站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光伏电站现场视频系统、光伏电站现场网络服务系统、光伏中心总检测控制室数据管理系统、光伏中心总检测控制室视频管理系统。

其工作方式是:

光伏中心现场数据采集系统用来获取光伏电站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例如:光伏阵列电压、光伏阵列电流、日照强度等),光伏电站现场网络服务系统将获取的实时运行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光伏中心总检测控制室,光伏中心总检测控制室数据管理系统接收数据并将其保存入数据服务器中,这样总检测控制室数据库服务器中就存有各光伏电站的实时和历史运行数据,并能将这些运行数据以表格和图形曲线方式通过显示设备显示出来。设在各光伏电站现场的视频摄像头,也通过网络传送到总检测控制室,并且通过显示设备显示光伏电站的实时现场环境画面。

综合考虑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的需求,基于B/S模式的结构最适合于光伏中心数据的采集。目前成熟的信息网络,为这一系统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目前,许多光伏电站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又简称为C/S。是由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逐渐的发展起来的体系结构。C\S模式的体系结构一般由两个层:第一层是客户机层,该层系统中结合了用户界面和客户端业务逻辑程序;第二层是包括了网路的数据库服务器。C/S结构将相对复杂的网络应用与用户界面相分离,将大量的数据的运算交由后台去处理,提高了用户的交互反应速度。C/S结构开发工具成熟,开发简单,C/S结构的出现大大推动了网络数据库的应用。但随着信息的复杂化和系统的集成化,其局限性体现愈加明显。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结构(Browser/Server)简称B/S。是由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C/S模式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和改进的结构。在C/S结构的中间加上一层,把原来由客户端所负责完成的功能交给这个中间层来完成,而这个中间层就是Web服务器层。在这种结构模式下,客户端不再负责原来的数据存取,极少的业务逻辑在客户端实现,客户端只需要安装有网络浏览器就可以。对于整个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来讲,从数据的采集到数据的都是由系统自动完成。因此,光伏中心数据采集系统在B/S模式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数据采集层,其功能是将现场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后传送并写入到数据库中,以为后期的Web服务器处理并显示给用户。

光伏中心基于B/S模式结构的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1)从现场采集实时数据,将实时的数据传送并保存到数据库中。

(2)客户端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送显示实时数据请求。

(3)Web服务器收到显示实时数据请求,并将该请求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

(4)数据库服务器根据请求,调用相关采集的实时数据,并将该数据发送给Web服务器。

(5)Web服务器处理后将相关数据传送到客户端浏览器,并且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

(6)客户端浏览器显示动态实时数据。

把之前C/S模式下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上安装有数据库管理系统。Web服务器负责对数据库服务器里的数据库进行访问,并将访问到的数据结果通过网络传送到客户端的浏览器上,用户通过客户端浏览器界面可以查询到相关信息。这样Web服务器既是客户浏览器的服务器,也成为了数据库服务器的浏览器。这样就大大的简化了客户端计算机的负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成本。

参考文献

[1]罗如意,林晔.世界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与展望[J].能源技术,2009(05).

[2]蒋林涛.互联网与物联网[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02).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PLC,分布式系统,远程监控,供水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绪论

北京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所形成的输水系统为北京市城市供水的骨干动脉和枢纽。南干渠工程作为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总体规划第二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起点位于丰台区卢沟桥地区老庄子乡,南水北调总干渠永定河倒虹吸末端,工程沿西五环路内侧和南五环外侧,向东到达工程终点,在亦庄附近与东干渠工程顺接,全长约27km。南干渠工程采用重力流有压输水,承担向北京城市东部、南部地区的供水任务,直接联系南水北调总干渠到郭公庄水厂、黄村水厂,并预留向高家堡分水口、新机场分水口的分水条件。

南干渠工程输水系统传输距离较长,各现地站分布较分散,要实现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输水、精确量水、智能调水的精细化管理,保证安全供水,调度人员必须能对调水过程进行实时监视,并对管区内所覆盖的闸站、泵站等具有现地控制、远程控制功能,通过远程控制把调度指令下发到现地站,通过远程监测、监视把指令执行过程及结果上传到各级调度管理部门,实现调度控制一体化,满足实时调度控制的要求。通过南干渠管理分中心,可对各现地站进行远程控制、统一调度,不仅可以合理、高效利用南水北调来水,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设备的运行稳定,同时可以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是实现调水智能化的关键,该系统以管理分中心、第一管理所(与郭公庄分水口合建)、第二管理所、郭公庄分水口现地站、黄村分水口现地站及36个监测站(7个压力监测站、29个MCU监测站)。本设计中采用控制专网进行通信,采集分水口现地站调流阀、电动蝶阀等被控对象有关的各模拟量、开关量和电度量等类型的实时数据,系统可在管理分中心、各管理所、现地站实现对管辖范围内阀门设备的自动控制,实现对南干渠输水管线重要节点压力和流量监测,实时采集分水口及沿线设备工作情况,快速完成输水工程水情、工情信息实时采集,实现安全输水、智能调水、监测预警提供全面的、详实的、准确的、可靠的基础设施及运行状态的信息;同时为实现安全输水、智能调水提供可靠的、准确的控制手段。

一、控制对象分析

1、采集控制流程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对象包括郭公庄分水口、黄村分水口现地站设置的电动蝶阀、调流阀等机电设备,本系统实现对上述设备远程、现地监控,同时监测流量计、压力计、智能显示仪表,以及7个压力监测站的主管道压力等数据。现地站级控制系统主要实现对通过PLC进行监控,采集并汇集整理各种运行参数,并上传有关管理所、分水口运行状态数据至管理分中心。管理分中心级控制系统可实现对PLC进行监控,同时监测运行状态数据。

图1-1系统控制流程图

2、数据流向设计

监测信息的传输是自现地站至管理所至管理分中心。现场监测数据上传流向有以下两种情况:

1、现场监测数据汇集到PLC,通过PLC将数据上传到现地站级控制系统,绝大部分监测数据通过此方式上传。

2、现场监测数据直接上传到现场上位监控系统,不经过PLC,此类数据往往只是采集,不涉及到控制。如部分仪表数据。

图 1-2 数据流向图

二、系统设计

1、系统结构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以PLC为核心,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来搭建系统技术框架,由管理分中心、第一管理所(与郭公庄分水口合建)、第二管理所、郭公庄分水口现地站、黄村分水口现地站构成了分布式结构,由工作站远控层(包括监控中心)、PLC监控层、低压配电室的继电控制层和现地设备传感层构成了分层式结构,各个现地站及监控中心、各个控制层通过工业以太网来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号控制。

(1)分布式结构

管理分中心完成对郭公庄分水口现地站、黄村分水口现地站的机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完成接收监控站上传的监测数据及机电设备运行工况数据和数据存储及处理的功能。

郭公庄分水口现地站、黄村分水口现地站完成对电动蝶阀、调流阀等相关机电设备的控制,监测输水过程中的流量、压力等数据以及监测电气设备的电量参数等。

(2)分层式结构

管理分中心实现对所有机电设备的远程监控,并实时获取相关流量、压力等信息数据,各个现地站远控层实现对所辖范围内机电设备的远程监控,并采集相关数据,远控层依赖PLC的工作,通过以太网与PLC的通信来实现监控的目的。

各PLC监控层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来完成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监控及相关数据采集,通过以太网把采集的数据上传至工作站。

继电控制层采用继电控制原理实现,它不依赖于PLC工作,通过低压配电柜的操作控制按钮,实现电动蝶阀、调流阀的启停控制。

在现地设备传感层装有流量、压力等传感器,将采集的参量上传到PLC。

本设计中自动控制系统采用控制专网(工业以太网)来实现各个控制设备的网络通信,通过以太网传输平成管理分中心与第一管理所、第二管理所、郭公庄分水口现地站、黄村分水口现地站的通信连接。管理分中心通过以太网向各个监控站传送各种控制命令,各个监控站也通过以太网向管理分中心传输各类数据信息。

2、控制方式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采用手动控制、现地电动控制、现地自动控制及远程控制四级控制模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控制优先级别由高至低依次为手动、现地电动、现地自动、远程控制。

表2-1控制优级表

①在监控中心通过监控工作站实现远程控制。

在该控制模式下,管理分中心的操作人员可以使用鼠标、通过监控平台的人机界面发出控制命令,实现远程控制调流阀进行开、关、停,电动蝶阀开、关。此种控制模式的控制级别最低。

②在各个现地站控制室通过监控工作站实现计算机现地自动控制。

阀门控制箱上设置有“远控/现地”控制权转换开关,当开关置于“远控”时,操作人员可通过监控工作站下发命令,通过PLC实现调流阀、电动蝶阀的开、关控制。此种控制模式的控制级别第三。

③在设备现地通过现地控制箱实现现地继电控制。

阀门控制箱上设置有“远控/现地”控制权转换开关,当开关置于“现地”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现地控制按钮来实现对阀门的继电器逻辑控制。此种控制模式的控制级别第二。

③在设备现地通过手动操作手轮机构实现手动控制。

通过手动操作手轮机构实现阀门开关控制,此功能由阀门自带现地控制箱实现,该状态下的操作主要用于安装调试、检修和在自动控制出现故障时进行操作。此种控制模式的控制级别最高。

三、系统实现

1、监控中心设计

管理分中心可与现地站工作站OPC通信,也可直接控制监控平台,下发的控制命令通过PLC实现对调流阀、电动蝶阀的远程开、关控制,PLC根据位置限定指令、流量限定指令,实现对调节阀的闭环控制。实时监视阀门运行状态及阀门开度、流量、压力、电流、电压等相关信号。各现地站、压力监测站的数据通过控制专网传送到监控中心的工程师站,通过软件组态将数据可视化并进行数据库备份,同时经交换机通过TCP/IP协议将数据传送给局域网中的操作员工作站。两台操作员工作站同时工作,互为热备。监控平台软件设有操作权限分级、数据超限报警、报表查询打印、图表显示查询等功能。

图3-1监控中心结构图

2、监控站设计

系统现地控制以PLC为核心,PLC可接收现地站下发的控制命令实现对调流阀、电动蝶阀的现地自动控制,可实时监视阀门运行状态及阀门开度、流量、压力、电流、电压等相关信号,同时PLC能根据设定流量、开度信号,实现对调节阀的闭环控制。同时可通过各管理所、现地站监控平台软件直接采集就近主管压力仪表监测数据,并通过OPC通信采集至管理分中心。PLC和监控工作站均通过计算机网络接入控制专网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实现远程自动控制与PLC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构成现地站局域网。另实时采集南干渠沿线压力,压力信号通过协议转换器上传至网络光端机,通过环网上传至各管理所、管理分中心。管理分中心、2个管理所、2个现地站及7个监测站基于控制专网以网络模式联结,PLC及网络节点采用冗余配置。监控系统与LCU之间采用双工业以太环网的连接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为各级提供监控和数据库服务。

图3-2监控站结构图

3、 网络通信设计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的传输通信网络主要通过控制专网实现管理分中心及各管理所、现地站、监测点提供数据等信息的传输。控制专网负责自动控制系统分水口机电设备的监控、以及工程安全监测数据采集,覆盖管理分中心、管理所、现地站及沿线压力监测站。管理分中心、管理所及现地站通过双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构成接入层双环网结构,同时在管理分中心预留上联至管理中心光纤接口,构成管理中心、管理分中心核心层双环网,在管理中心进行链路聚合。沿线压力监测站通过光纤收发器接入其中一个环网。

管理分中心远离输水管涵,工程通过随涵敷设光缆与租用中国移动公网光纤相结合的方式构架传输通信网络,为分中心与各管理所、现地站提供监控、视频安防、安全监测、办公等光纤数据通信链路;同时通过与东干渠以及大宁调节池等工程的通信光缆互联,实现供水环线南部地区的通信连接,并在分水口预留与各相关水厂的通信接口。传输通信网络采用环形及星形相结合的拓扑结构,传送100M/1000M以太网数据流、视频数据流等。

图3-3 控制专网网络拓扑结构

结论

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是南干渠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采用PLC对现地站机电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并通过控制专网进行数据传输,网络信号稳定通信无延时,控制专网与互联网完全隔离保证系统安全性。操作人员可在监控中心使用计算机向PLC输入指令从而控制远端机电设备开、关,并在显示器上观察系统的运行状况,在实现了智能化控制的同时,也简化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维修人员迅速查找故障提供了方便。

通过南干渠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用户对系统内各节点的状态一目了然,在保证每日总供水量的前提下可按需分配并远程控制阀门开度、流量和运行状态,有效降低了能耗和人力的浪费,同时增加了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时采集输水沿线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北信息资源共享。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实现调水过程智能化,保障全线调水安全,不断优化完善调度运行方案,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工程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卞正岗.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技术的发展[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7,4.

[2]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总体规划[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梅丽凤.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8

一、积极推进输配电价改革

输配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和价格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陕西省列为第二批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省份,面对省内两张电网、两个价区和两家电网公司相互交织并存的特殊情况,以及电网之间、企业之间和价区之间存在着电量互送,电价趸售等复杂关系。如何从错综纷繁的经营体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中理出清晰可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是确保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工作平稳推进并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一是及早谋划工作思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根据第一批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省份输配电价测算情况,对陕西省输配电价进行了多次模拟测算,积累了一定的测算经验。去年4月,第二批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工作刚启动,我们就研究提出了对省内电网企业统一开展成本监审工作的思路,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认可,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由山西和陕西省成本分局分别牵头对省内两家电网企业实施成本监审工作,避免了因企业属性或价格管理权限不同而影响省内电价政策的统一执行。去年10月,陕西省输配电价成本监审工作完成后,我们立即组织力量集中测算,多次与省内电网企业核对数据,统一测算口径,化解相关矛盾和分歧,初步拟定了陕西省测算方案,并积极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和测算模板的培训辅导和研究制定工作,利用前期测算情况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通过培训学习提高研究谋划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输配电成本监审中,陕西省研究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合理剥离了电网企业非输配电业务成本,为科学核定输配电价奠定了较好基础。在输配电价具体测算过程中,我们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请示汇报,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因地制宜提出了“先分―后总―再分”的测算方法。即第一步先分别测算出省内电网企业各自的准许成本、准许收益和输配电价水平;第二步合并测算出全省输配电价总水平、各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水平以及全省降价总水平;第三步在保持榆林价区和榆林电网现行输配电价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用全省输配电价总准许收入和总水平扣除两家企业在榆林价区的准许收入和输配电价水平,测算出两家电网企业在陕西电网的准许收入和输配电价水平,并将全省输配电价降价总水平用于降低陕西电网工商业输配电价,以此达到缩小省内不同价区输配电价差距的改革目标。

三是有效化解价格矛盾。考虑到陕西省电网建设欠账多,底子薄,两家企业经营矛盾突出等实际情况,我们在输配电价测算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积极稳妥的原则,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定价办法和测算模板为基础,适当考虑了省内电网企业提出的环保电价滞留、新增资产折旧率、农网还贷收入返还、内部电厂结算等因素,并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协调明确的原则意见,进一步调整了陕西省输配电价测算相关参数取值标准,调动企业积极性,确保“建机制、推改革、降成本”能够落到实处。

陕西省输配电价工作符合改革方向和地方实际,有效协调化解了相关矛盾,便于实际操作执行,得到了省内各方面和国家层面的认可,在第二批试点省份中率先完成。

二、全面加强定价成本监审

加强政府定价成本监审是价格工作定位转型的重要方向,对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提升政府价格监管水平、推进政府定价公开透明、促进经营者加强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陕西省始终将成本监审作为推改革、强监管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健全制度、创新方式,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一是狠抓成本监审制度建设。为适应价格改革和价格监管需要,2015年,陕西省将之前出台的成本监审制度和办法全部废除,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制定了综合性的《成本监审操作规范》,对成本监审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成本核算方法、审核标准、引入其他机构参与等进行了全面界定和规范。同时,制定出台了《成本监审目录》、《成本监审工作考核办法》、《成本工作统计报告制度》,并建立了成本监审专家咨询制度、成本监审集体决策制度和成本监审岗位责任制度。一系列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成本监审行为,提高了成本监审质量。多年来陕西省成本监审工作一直保持零投诉、零复议。

二是大力推动各方力量协同监审。人员不足、技能不适应以及设备缺乏、手段落后等,是长期困扰成本监审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陕西省通过内部人员调配、保障工作经费、加大干部培训、加强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强化成本监审队伍建设,同时,区分情况,采取“购买、请进、协同、委托”等方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成本监审工作。对情况复杂、时间要求紧的监审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实地审核;对专业特殊、标准认定难的监审项目,通过聘请专业人员全程参与或召开论证会的方式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对范围较广、涉及单位较多的监审项目,通过省局牵头、市县参与的方式协同开展;对影响有限、区域特征强的监审项目,通过委托市县、加强指导的方式推进。据统计,2013―2016年,陕西省在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教育、交通、旅游、医疗服务、污水处理等多个行业,累计开展成本监审项目783个,审核企业上报成本1264亿元,核减企业不合理成本212亿元,平均核减16.8%,有力保证了各项价格改革的顺利推进。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9

关键词:EPA总线技术;网络通信;SHT75;温湿度传感器

引言

在工业现场,特别是那些环境因素对生产过程影响比较大的车间,对现场环境因素的监测很重要,而随着工业自动化的迅速发展,工业以太网在工业中应用的普及,它能使用户对现场的一些环境因素实现一个远程的监测,突显其便利性和适时性。本系统就是基于SHT75温湿度传感器,利用工业以太网技术,实现对工业现场的温湿度的远程监测。

温湿度测量的系统设计

在工业现场中使用温湿度传感器,为了达到远程监测的目的,就少不了与工业以太网或其它工业现场总线网络相连,本系统就利用工业以太网技术,由传感器SHT75采集工业现场的温湿度,经过CPU处理,通过工业以太网进行通信,实现上位机对现场环境温湿度的数据采集、监测。

本温湿度测量系统包含了微处理器(C8051F120)、存储器、传感器模块、网络通信接口、串口通信等重要组成部分。在该设计中,电源使用了以太网供电设备,该设备除了用于网口通信,还提供设计中所需要的电源。该电源经过电平转换,为微处理器、存储器:传感器模块等提供所需的+5V和+3.3V电压。微处理器C8051F120通过I/O口与传感器模块进行数据交换。温湿度测量系统的硬件框图如图1所示。

处理器C8051F120

C8051F120是美国Cygnal公司的一款控制芯片,它使用Silicon Lab的专利CIP.51微控制器内核,具有64个数字I/O引脚、片内VDD监视器、看门狗定时器和时钟振荡器,它使C8051F120器件成为真正能独立工作的片上系统;FLASH存储器具有在系统重新编程能力,可用于非易失性数据存储,并允许现场更新8051固件;片内JTAG调试电路允许使用安装在最终应用系统上的产品MCU进行非侵入式(不占用片内资源)、全速、在系统调试,该调试系统支持观察和修改存储器和寄存器,支持断点、观察点、单步及运行和停机命令;它能在工业温度范围(-45℃到+85℃)处工作,这些完全满足在工业现场使用的要求。

微处理器部分的设计包含系统硬件的启动与复位、地址总线、数据总线的分配和定义、与外设传感器的连接等;系统由外部的22M钟振作为时钟源向CPU输入时钟信号;复位电路由10uF的电容、10K电阻组成低电平复位电路,该复位电路可实现上电低电平自动复位。

传感器模块

SHTxx系列单芯片传感器是由瑞士Sensirion的一款含有已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温湿度复合传感器。传感器包括一个电容式聚合体测湿元件和一个能隙式测温元件,并与一个14位的A/D转换器以及串行接口电路在同一芯片上实现无缝连接。SHTxx采用串行接口,它的分辨率可以根据对现场的采集速率而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默认的测量分辨率分别为14bit(温度)、12bit(湿度),如果在高速采集中就可分别降至12bit和8bit,温度的量程范围:-40~123.8℃,湿度的量程范围:0~100%RH。它操作比较简单,只需用一组“启动传输”时序,就能实现传感器数据传输的初始化,同时,在测量和通讯结束后,SHTxx会自动转入休眠模式,这大大的减少了功耗。我们选择的是SHT75,它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SHT75与微处理器的连接,是通过C8051F120的两个I/O口来分别与传感器SHTl0的SCK引脚和DATA引脚相连,来实现数据的交换;VDD与3.3V电压相连。为避免信号冲突,微处理器应驱动DATA在低电平,所以还必须在I/O电路中,DATA引脚上加上一个上拉电阻将信号提拉至高电平,用一个10K Q的电阻接至3.3V电压。

网络通信接口

在设计中采用网络接口将温湿度传感器接入工业以太网,数据由以太网传递到上位机中,实现工业现场的设备和上位机的通信。网络隔离器采用的是HR61H50L,网卡芯片使用的是RTL8019AS。

RTL8019AS是REALTEK公司的高度集成以太网控制器,它能够简单的解答即插即用NE2000兼容适配器,这种适配器具有二重和功率下降特性。通过三电平控制特性,RTL8019AS是对网络设备GREEN PC理想的选择。全二重功能能够模拟传播和接收在双绞线到全二重以太网交换机。这个特性不仅使带宽从10到20MBPS,而且避免了由于以太网频道争夺特性导致的读出多路存取协议的问题。为了提供完全解决即插即用方案,RTL8019AS集成10BASET收发器、BNC和AUI接口之间的自动检测功能。此外,8条IRQ总线和16条基本地址总线为大资源情况下提供了宽松的环境。RTL8019AS用16k字节SRAM设计在单片芯片上,它的设计不仅提供了更友好的功能,而且节省了SRAM存储资源。RTL8019AS的地址总线SA[7:0]与数据总线SD[7:0]分别与C8051F120的地址/数据总线相连。

电源

电源采用的是以太网供电设备,该设备采用符合802.3受电设备标准,输出标准的+24V,经过LM2576-5(Motorola生产)和AS1117-3.3(ALPHA生产)电源芯片,电平转换后,输出温湿度测量系统中的微处理器、存储器、网卡芯片和传感器模块上所需的5V和3.3V电源。

软件设计

主程序结构主要由CPU与SHT75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传感器与上位机的数据传递并在上位机显示两部分组成。在数据传递部分,首先需要对CPU与SHT75对应I/O口以及相关寄存器的初始化,然后通过CPU发送命令启动数据的传输,之后,传感器开始进行信号的采集和数据的交换,CPU对数据进行处理,当进行完一次采集和传递后,再通过通信复位来循环工作;在上位机显示部分,只需找一入口地址,把CPU处理好的数据传给上位机,再通过EPA组态软件来对数据进行客观的显示。程序结构如图3所示。

在本系统数据传递过程中,主要经过的是启动传输、字节的读与写、状态寄存器的读与写、最终数据的读取和通信的复位几部分。下面列出温湿度数据的读取程序的部分代码:

温湿度传感器在工业现场中的应用

图4是一个网络拓扑图,设备挂在集线器上,集线器在给温湿度传感器供电的同时,还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传递;集线器通过工业以太网来与上位机相连,数据信息就通过工业以太网传送到上位机。通过上位机用户可以远程监测现场的温度与湿度。

在工业现场,此设备是直接通过工业以太网的有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通过在重庆重钢集团的一个月试用结果来看,它的稳定性和精确度满足要求。图5是在重庆钢铁集团中板厂监测室的监测界面。

图5是一监测曲线图,通过直观的曲线图来显示工业现场的温湿度变化,它具有报警功能,用户可以根据现场的具体要求自主设定上限与下限,当温湿度值超过限制时,就会显示红色,并闪烁不定,以示报警。

结语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10

关键词:高速铁路 机电设备监控 组网方案 系统构成

1 概述

在高速铁路、城际快速铁路的建设中,针对高速铁路线重要站场,其环控空调、通风、给排水、配电、照明、电梯等机电设备是不可或缺的。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就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以达到节约能源、节省人力、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和人工管理水平的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目前高速铁路机电设备监控的建设方案。

2 高速铁路机电设备监控系统车站组网方案

由于高速铁路机电监控以环境控制为主,各站之间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相对独立,没有对应联系和联动关系,且高速铁路线路长、跨地区广、站间距大,集中监控组网投资大,调试困难,因此在不是特别强调集中管理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分散监控方案。

分散方案就是以车站为独立监控单位,构建监控系统,全线不设监控中心,区间监控设备就近纳入附近车站监控系统,各车站机电设备独立管理运行,与其它车站可通过其它系统传递信息,也可以通过Web浏览器浏览相关车站监控信息。这种监控方案简单实用、安装调试方便,独立性强,对其它系统影响小,投资相对集中监控少。

车站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主要由站级设备包括工作站、储存、输出设备,现场设备包括各种控制器、控制模块和各类检测执行单元组成。其监控对象主要包括车站供配电设备及UPS、EPS设备、照明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垂直电梯、自动扶梯和停车场等。

车站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从网络的配置到主控制器的构成可组成多种方案。

2.1 单网

从车站内主控制器到所有控制器、远程I/O模块之间采用单一网络和设备。单网的特点是组网简单、成本较低,基本满足高速铁路车站机电设备运营控制要求。该方案适用投资受限制、追求经济实用的项目。

2.2 部分单网、部分双网

根据被控对象的重要程度不同,可采用部分单网、部分冗余网络的组网方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被控对象都是采用冗余配置,只有可靠性要求很高的监控设备采用双网冗余配置,对一般配电、给排水、电梯等系统则采用单网,投资可以进行有效控制。

在高速铁路机电设备车站监控系统中,无论是单网还是双网,将现场总线作为控制系统的远程I/O单元与控制器通信的联接网络,利用集散在各处的远程I/O单元采集相关信息,通过现场总线实现远距离通信。从主控制器到现场设备间的网络就是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是用于智能化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间的多结点、总线式双向数字通信规程。现场总线接线十分简单,采用总线连接方式替代一对一的I/O连线,因而减少了电缆用量,简化连线设计;便于适当扩充现场设备,减少安装工作量;方便大量数字信息传送,完成现场设备的远程参数设定和修改。

3 系统构成

3.1 车站设多组主控制器方案

图1 多控制器方案车站系统构成

车站监控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设置2台工作站、1台数据库服务器、1台Web服务器组成,车站网络采用环形以太网。

各系统控制器负责各子系统的数据采集、规约转换、命令下达和数据预处理,负责采集、处理现场设备的数据,并下达指令完成控制任务,一般以现场总线形式与被控设施的控制模块或I/O设备相连。

监控工作站完成调度值班员人机交互功能,它为调度员执行运行操作提供了所有入口:显示各种监控画面,如变配电接线图、照明系统状态图、给排水运行图、空调通风系统运行图、电梯运行图、视频监控画面等,以及系统配置图、实时数据和信息、生产报表管理、告警信息、各种曲线、数据查询等。系统的各种控制和调节功能,如开关控制、变压器调节、照明控制、水泵调节、空调控制和调节、电梯控制以及时钟同步等,也可以通过监控画面直接操作完成。

监控工作站可以驱动打印机打印各种运行报表、告警/事故信息等,还可以驱动数字投影系统、大屏幕或模拟屏显示。

对于规模较大或要求比较苛刻的系统,还可以设置单独的维护工作站。维护工作站具备普通监控工作站的所有功能,可以用作监控工作站的备用工作站,维护工作站主要供维护工程师对系统进行参数设置、进程调度、权限管理和系统维护使用。

数据库服务器负责保存和管理监控系统的历史数据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保证系统数据的唯一性。

Web服务器以Web的方式向MIS或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服务,用户端只需使用IE浏览器即可查询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和信息、各种监控画面、管理报表、历史数据和曲线等。

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由数据库服务器兼作Web服务器。

此种方案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主控制器与现场I/O之间距离短,各子系统相对独立,系统之间影响较小,对大型站房、动车段、所、维修基地等比较适用。

3.2 车站设一组冗余主控制器方案

系统结构如图2,系统配置与设上面的方案类似,但车站级主控制器仅设一组,网络改为双网或单网。此方案控制管理集中,投资相对较省,但主控制器与现场I/O之间距离较长,各子系统间共用主控制器,一个子系统故障容易对其它子系统产生影响,但通过对重要监控设备采用网络冗余配置后,可满足系统可靠性要求。该方案中小型站房比较适用。

图2 一组主控制器方案车站系统构成

4 控制器选择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可以采用PLC构建系统,也可以采用DCS构建系统。PLC是由模仿继电器控制原理发展起来的,具有逻辑判断、定时、计数、记忆和算术运算、数据处理、联网通信及PID回路调节等功能,更加适合工业现场的要求,具有高可靠性、强抗干扰能力,编程安装简便,输入和输出端更接近现场设备。DCS是在运算放大器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具有模拟量控制的优势,在一些高级运算和大量的PID函数运算方面具有优势。对这两类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如表1。

根据表1,高速铁路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监控对象以开关量为主,并且工业环境下PLC系统综合性能优于DCS系统,而且在交通领域已经经过运行检验,因此在高速铁路机电设备监控系统设计中一般采用PLC系统。

5 车站监控电源

为了保障车站机电设备监控系统运行,向其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电源是必不可少的,工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案。

5.1 集中供电方案

在控制室设自动切换装置,由车站低压供电系统接取2路380/220V电源,切换装置后设在线式UPS, UPS分回路向车站级监控设备,现场监控模块提供电源,监控模块再向各种变送器提供电源。集中供电方案电源系统独立,供电可靠,但由于现场监控设备分散,当供电半径过长时,该供电方案就会受到局限。

5.2 分散供电方案

分散供电方案中,除控制室接取2路电源外,其它控制模块等相关控制设备电源就近接取电源,各模块箱内设备用电池。这种方案简单实用,供电线路段,但电源接取点分散,供电可靠性差。

5.3 混合供电方案

将集中供电与分散供电相结合,分区域设置切换装置和UPS,向附近控制设备提供电源,这样既可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又能减少供电线路。

6 结束语

高速铁路机电设备监控系统是改善交通环境、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铁路企业实现节能增效,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实现综合维修管理的关键技术。与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相关的系统有牵引供电、电力SCADA系统、旅客引导系统、行包管理系统、红外探测传输系统等,这些系统的设置与铁路行车组织方式及管理模式密切相关,随着高速铁路管理模式的探索,这些监控系统怎样有效衔接甚至有机融合成综合系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TB10008-2006,铁路电力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11

关键字:10kv配网工程施工监理

相关站中站:电线电缆无功补偿电线电缆专题低压成套配电柜专题无功补偿专题

1、工程概况:

1.1.建设规模:

本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五个单位工程,分布在茶山镇所属下朗管理区、上元管理区、粟边管理区、超朗管理区、圩镇管理区。新建6座变(配)电房,敷设6条10kv高压进线电缆,新装7台变压器共2600kVA,安装7套低压配电盘,新装无功补偿低压电容器共1560kVAr,有8个台区的低压配电网路需要改造,新架设10kv架空线路0.4km,新架设0.4kv架空线路共156.5km,工程总概算¥507.5万元,施工单位承包价¥101.77万元.

五个单位工程详见附表.

1.2工程参建单位:

1.2.1建设单位:XXX供电公司

1.2.2设计单位:XXX供电分公司设计室

1.2.3承建单位:XXX电气安装有限公司

1.2.4监理单位:XXX有限公司

1.3工程开竣工日期:

2002年11月11日开工(注:此前各电房的土建工作已完成),

2002年12月31日竣工。

1.4工程质量验评:

对各单位工程预验收认为,总的来说,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好的,基本上符合国家相应安装和验收规范的要求。施工全过程没有发生大小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事件,按期完成了全工程的施工任务。

由于对10kv及以下配网工程缺少具体划分“合格“与”优良“的验评标准,所以对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预验收时都未划分质量等级。

本工程尚未经正式竣工验收,待东莞供电分公司组织安排。

2、监理组织及监理工作:

2.1监理组织机构:

2.2监理依据及监理主要工作内容:

2.2.1监理依据:

⑴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

⑵国家对电力建设工程相应的施工和验收规范;

⑶本工程委托监理合同;

⑷本工程承建合同;

⑸本工程设计图纸和设计文件以及设备制造厂提供的图纸和技术文件;

⑹经批准的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如会议纪要、工程变更决定等)。

2.2.2监理主要工作内容:

1)质量的事前控制:

⑴督促茶山供电公司提供有效的施工图纸和对施工人员作技术交底。

⑵审查承建单位的“施工方案”。

⑶对工程所需的设备和主要材料,使用前按规定进行检验。

⑷审查承建单位的质管体系、质保措施、施工班人员组成。

⑸确认承建单位的开工条件。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⑴严格工序交接检查,本工序未经检查合格,不准进入下道工序。

⑵对隐蔽工程和关键工序要全过程跟踪和旁站。

⑶监督施工人员按照设计图纸(包括经批准的设计变更)、厂家的图纸及技术文件和承建单位编写的“施工方案”施工,通过巡视和旁站等方式进行质量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

⑷检查施工过程中所用的设备、材料,质量合格方可使用。

⑸不定期检查特殊工种人员的上岗证,确保施工人员的素质。

3)质量的事后控制:

⑴对完工的分部工程,按照国家规范组织中间验收。

⑵对完工的单位工程,审查承建单位提供的竣工图纸及有关技术文件,在现场与实际对照检查。审查产品质量合格证和试验报告。

⑶组织或参与单位工程竣工的预验收,对发现的质量问题,指令承建单位进行处理。预验收合格后,上报建设单位作竣工验收。

4)工程投资控制:

⑴严格审查和控制设计变更,尽可能不超出工程预算。

⑵根据图纸和实际变更情况,及时做好工程计量工作,审查承建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书,对支付凭证签署意见。

⑶及时进行工程投资的动态分析,提出控制工程费用的方案和措施。

5)工程进度控制:

⑴审查施工总进度计划,确认是否符合施工合同工期目标的要求。

⑵及时审查承建单位提交的进度报表及工程计量和工程款支付申请。

⑶组织或参加施工现场协调会,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⑷当工程实际进度与计划发生差异时,组织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调整方案和措施。

⑸严格执行监理旬报、月报制度,定期向建设单位报告工程进度情况。

6)安全控制:

⑴督促承建单位建立安全网,落实定期安全活动和安全检查制度,执行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⑵检查安全用具和安全设施、防火设施。

⑶施工中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指出和消除,防患于未然。

7)工程合同管理:

落实好关于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等各项监理工作,实现合同约定目标。

本工程的监理不承担对合同管理的其它工作。

8)工程信息管理:

⑴每天认真填写监理日志和做好各项原始记录。

⑵及时收集、整理工程信息,汇总归档。

⑶按要求编写工程监理总结,移交全部有关资料。

9)工程协调:

做好各参建方之间的协调工作,充分利用工地例会、专题会议等及时解决施工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使各方相互配合,避免延误工期,保证工程质量。

2.3监理进退场时间:

进场时间:本监理2002年10月18日到达茶山供电公司,当时本工程各电房的土建工作已完成。

退场时间:2003年元月10日由茶山供电公司游庆棠经理主持召开工程总结座谈会。元月14日本监理退场。

3、监理工作成果与分析:

3.1配网工程特点:

农村10kv及以下配网工程最大的特点有两个:

1)施工队伍是镇供电公司自办的安装公司和基层的农村电工,施工力量薄弱。

2)规模小、分散性大,直接面对广大基层民众,把电力送到千家万户居民家中。

3.2监理工作遇到的困难及解决:

1)由于以前对配网工程未实施监理,承建单位对监理工作程序不了解,不知道在开工前、施工过程中和竣工后需要编写那些技术文件和应填报那些报表。监理进场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督促承建方编写“施工方案”,并逐字逐句审阅和帮助修改。接下来就是帮助填报“开工报审表”、“工程计划进度表”、“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统计表”、“主要测量、计量器具检验统计表”……尽快创造开工的条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帮助承建单位及时填报“工程月进度表”、“安全文明施工检查表”;工程竣工后及时填报“工程竣工报验单”。对承建单位要多花精力“促”和“帮”,让其按监理的标准表式和要求填报,使监理工作尽可能符合规范。

2)由于承建方不熟识电力工程建设及验收规范,安装人员往往只是按照过去的习惯做法施工。为了使安装质量有保证,监理人员就要用加倍的精力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处理意见。施工人员既缺乏有效的施工图纸,又不做安装记录,这就要求监理人多深入现场,特别是对于隐蔽工程,要用更多的时间“旁站”,做好隐蔽工程的详细记录。

3)农村配网的服务对象是千家万户的基层民众,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村的民房各式各样,农村的胡同九曲十三弯,要求低压配电网路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因地制宜地架设,不可能事先有完整的设计图纸,这给监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为了适应农村的特点,就必须随时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把住质量关,使送电至千家万户的线路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并适当兼顾美观。

4)在线路铁塔砼基础的施工中,遇到了多处因土质条件恶劣,塌方严重,难以开挖的基坑,针对这一难题,先后召开了两次技术攻关专题会,集思广益,商议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措施并付诸实施,困难迎刃而解,保证了铁塔砼基础的质量。

5)针对一些对工程有较大影响的问题,先后向承建单位签发了6份“监理工作联系单”。由于对方不熟识监理制度,不知道“监理工作联系单”的分量,对它并不重视,联系单发出后,还必须反复口头催促才予办理。

6)本工程共召开了三次定期工程例会,听取各施工队的汇报和了解存在问题,总结经验,部署下步工作,协调各方关系,使工程顺利进行,效果较好。

每次工程例会,都反复强调各施工队一定要切实抓好安全文明生产工作,力图使每一个职工都明白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更是为了自己个人和家庭幸福。

7)在对本工程开展监理的全过程,经常到现场,通过旁站和巡视,随时掌握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文明施工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个别铁塔抗倾斜力不足、转角铁塔未预倾斜、电缆沟个别转弯处曲率半径不足、低压线路个别支架强度不足、大截面线路紧线点瓷瓶因受力大爆裂、部分大电流电气接头接触不良、部分铁塔接地电阻不合格等,均已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消除缺陷,保证了工程质量。

4、监理工作体会:

4.1对配网工程实行监理,要实施前述的各项监理措施,实现对工程“四控制”,就必须做到一个“勤”字和一个“说”字。“勤”就是要勤下工地,深入现场,随时掌握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勤作记录;勤与承建单位和建设单位沟通。“说”就是要把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要注意方式方法,结合具体问题,必要时向对方介绍监理制度或国家相应安装和验收规范上的条文规定,耐心讲清道理,让对方心悦诚服地采纳和执行。

4.2虽然对10kv及以下配网实行监理是个新课题,尚没有现成的范例可借鉴,但通过这次对茶山2002年10kv配网工程实施监理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后,在创成公司和监理站的领导和指导下,在这些尚不成熟的零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探索,有信心做好对10kv及以下配网的监理工作,可以实现创成公司的宗旨,做到“顾客百分之百满意”

电网监理工作总结范文12

【关键词】煤矿地面供电系统;改造;综合自动化

前言

某煤矿2007年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了三号井配电所高低压自动化,在总站实现了对地面三号井配电所低压供电系统的远程实时监控,最终形成了矿井高低压供电系统的全方位自动化实时监控体系。现在对此次改造进行介绍。

1 改造方案

三号井配电所担负着该煤矿社区生产、生活用电的供电任务,为确保社区供电系统的稳定,拟对三号井配电所高低压供电系统采用DCAP-3000系列微机监控保护装置、SM-1000系列智能电力仪表、RS-485现场总线、通讯管理机、光纤以太网络、上位机组成综合自动化系统,并通过地面配电所之间建立的光纤环网进行信息通讯,在总站实现对地面三号井配电所低压供电系统的远程实时监控。

2 改造目标

(1)高压开关柜和低压开关柜的四遥功能全部整合至一台上位机,节省设备投资,并且高低压系统图画面在后台上位机能够互相切换,便于操作。

(2)DCAP-3000系列高压数字式监控保护装置采用双CPU结构,即保护CPU系统和监控CPU系统,在一体化装置内实现保护、监控和通讯功能,且保证所有保护功能的完全独立性。

(3)低压开关柜配备的SM-1000D智能监控保护装置能够实现配电所低压开关柜的遥信、遥测、遥调、遥控“四遥”操作功能。

(4)SM-1000D型低压智能监控保护装置集三相电量测量、能量累计、电力品质分析、越限报警、联跳报警、数字输入P输出功能、显示、遥信变位、遥控操作网络通讯于一体。

(5)通过地面配电所之间建立的光纤环网进行信息通讯,形成了矿井高低压供电系统的自动化监控体系,在总站实现对地面三号井配电所低压供电系统的远程实时监控。

3 改造后的系统特点

3.1 系统结构

(1)间隔层。设备直接采集处理现场的数据,并通过现场总线进行数据上传,同时接收网络层或站控层发来的控制操作命令,经过有效性判断、闭锁检测等,最后对设备进行操作控制。间隔层设备包括微机监控保护装置、自动装置等,并按照不同的电气间隔或一次设备,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分散安装在各个高低压开关柜中。在站控层及网络失效的情况下,间隔层综保设备仍能独立完成间隔层的监测和断路器控制功能。

(2)网络层。设在三号井主控室,为间隔层和站控层联系的纽带。网络层设备包括通讯管理机、网络设备等。

(3)站控层。设在新站集控中心,为全站设备监视、测量、控制、运行管理的中心。站控层设备包括监控主机等。

3.2 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置

3.2.1 间隔层设备

间隔层网络采用现场总线。网络成熟可靠,符合网络标准。间隔层设备直接采集处理现场的原始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同时接收网络层发来的控制操作命令,经过有效性判断、闭锁检测等,最后对设备进行操作控制。间隔层可独立完成对断路器的就地智能控制操作。

3.2.2 网络层设备

网络层的核心设备为通讯管理机,它具有远动数据处理及通信功能。通讯管理机信息可直采直送,即直接接收来自间隔层的IPO数据,进行处理后,按照集控中心所要求的远动通讯规约,完成与集控中心的数据交换。通讯管理机配有多个串口用于对站内智能设备的监测、控制。

3.2.3 站控层设备

站控层网络拓扑结构为光纤单环以太网,它负责站控层和来自间隔层的全部数据的传输和各种访问请求。其网络协议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OSI模型。站控层的核心设备为监控主机,它具有主处理器及服务器的功能,为站控层数据收集、处理、存贮及发送的中心。通过监控主机,运行值班人员能实现对全所生产设备的运行进行监测和操作控制。

4 监控保护装置及后台监控软件功能特点

4.1 SM-1000系列智能电力仪表功能特点

SM-1000系列智能电力仪表集合了全面的电量测量、能量累计、越限报警、联跳报警、数字量IPO、通讯、遥信变位记录等诸多功能。其功能特点如下:

(1)多功能、高精度。

(2)仪表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

(3)超小型设计、安装方便快捷。

(4)仪表外形小巧、美观。

(5)大屏幕、高清晰度的液晶显示器,标识清楚、显示直观。

4.2 DCAP-3000系列监控保护装置功能特点

(1)软件在线升级,可在数分钟内完成保护控制装置的软件升级。

(2)灵活方便的故障录波功能,每次录波时间0.1~20s,可整定,大容量录波存储器,可以循环使用。

(3)各种功能不同的保护监控装置具有相同的硬件结构。

(4)输入输出点多且灵活定义:14路模拟量输入通道,可以根据不同的保护、监控需求灵活组合。每一种保护动作可以任意设定一个或多个出口动作。

(5)DC220V开关量输入信号,有效提高了抗干扰能力,防止误遥信。

(6)冗余的双CPU结构:保护、监控功能相对独立,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保护数据的快速性和保护功能的多样性。

(7)插入式结构:采用后插式结构,强弱电、内外回路彻底隔离,大大提高了装置的耐压指标和电磁兼容性。

(8)现场可编程逻辑功能。

4.3 DCAP-2002后台监控软件功能特点

(1)采用网络实时数据共享技术,任何一个网络可见设备的实时数据均可被网络上的任何主控设备随意访问。

(2)主控软件采用“功能插件”式结构,可以根据对功能的需求随意“插拔”。

(3)该系统对第三方设备具有很好的包容性,即由基本接口插件将第三方设备接入系统。

(4)提供在线开发工具,灵活方便的人机界面制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用户对人机界面的个性化需求。

5 社会经济效益

5.1 安全效益

三号井配电所供电系统综合自动监控装置投运后,杜绝了开关误动作或越级跳闸事故的发生,提高了社区用电的连续性及可靠性,保证了矿区电网的安全运行。

5.2 经济效益

(1)杜绝了设备缺陷,年节约维修费及人工费约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