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美容门诊工作计划

医疗美容门诊工作计划

时间:2023-01-22 20:23:56

医疗美容门诊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中国现代医院以人为本 功能分区 流线组织

项目概况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人民医疗保健水平的日益提高,旧有的医疗建筑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面临着改建、扩建,甚至新建。沈阳的七人民医院(简称“七院”) 是一所集医教于一体的市属综合医院。“七院”处于人口密集的沈阳市区内,多年来在辽沈百姓中已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其医疗地位是首屈一指的。异地建设采用置换的方式建立新院风险太大,虽然在资金运作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方面会有利的,但有可能失去很多患者,所在原地扩建是决策层的首选。

医院原有建筑总体布局杂乱无章,许多房屋弃之可惜,留之又阻碍了发展,缺乏一个远期逐步发展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

整体改、扩建规划中的问题

目前,在“七院”整体改、扩建总体规划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

与城市规划要求之间的矛盾,七院由发展之初到现在建设面积增加好几倍,扩建之前已经面临医院用地紧张,建筑密度太大的矛盾,医院建设标准与规划容积率与绿化率的矛盾,另外,随着沈阳市城市建设的发展,东纬路道路的拓宽,院内沿街建筑已经跨在道路红线内,若对这部分建筑进行改造,将进一步减少用地。

医院的能源、污水、废弃物、尸体、废气、危险气体排放等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布置凌乱,在使用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医院的改、扩建工作将给这些用房带来防护间距、建筑退让、划分流线、排放高度等重新调整问题。另外还存在医院建筑物自身之间日照问题以及对周围建筑的日照遮挡,院内噪声控制等问题。

在医院改、扩建施工阶段,由于用地紧张,施工、材料堆放等占地,需要拆除或暂停,迁移部分功能用房,但医院的这部分的部分功能又不能中断,避免造成部分患者的流失。施工期间的扬尘、噪声、车流、人流混杂,都会对医院的正常工作产生干扰。

在医院的改、扩建中,除要新扩建部分之外,还要对可利用的老建筑进行部分改造工作,以延续它们使用功能,老的建筑存在着层高不足,柱网布置不合理,结构及消防疏散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需要对老建筑加以必要的改建。

以上列举了一些目前改、扩建阶段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最终目的,而改、扩建的科学设计理念与周密的工作方法程序是保证扩建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总体规划原则

应体现医疗建筑的功能要求:医院建筑作为一种专业技术极强、功能复杂的建筑类型,其总体规划应充分体现功能要求,实现合理分区而又联系方便,现代医疗诊断、治疗服务要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方便病人、提倡高效,因此要求有严格的时间顺序,紧凑的诊断治疗程序,要求在医院的规划布局中减少相关功能科室之间的距离,缩短院区的工程管线,从而降低能耗,节约能源。

注重环境空间的创造,亲切自然,现代医院设计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医疗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医学手段,与病人对医疗环境的情感反应有直接的关系,这其中引入自然的环境空间对医院是极其重要的。在总体规划中就应力求为病人创造舒适的治疗康复环境和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可持续发展性: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满足医院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应保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随着医疗科学的进步,医院建设势必存在更深的变化,因此,在总体规划中必须为以后的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

整体改造

整体改造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将原门诊楼东西两侧的锅炉房等辅助用房和门诊楼的儿科诊室部分拆除。保证医院的正常营业。第二步:在拆除地段建设新的门诊楼。第三步:将原门诊楼拆除,在北侧急诊入口留出急诊停车位置,以解决门诊停车问题,将门诊急救中心布置在东侧,同时由于基地用地相当紧张改扩建设计应结合原有综合楼一起考虑。改建后的门诊楼增加一些室内活动场地,充分利用屋顶空间,解决“七院”活动场地少的问题。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整体改造中第一阶段中的重点工程“门诊楼”的设计指导思想。

建筑设计基本思想

尊重环境,文脉相承,精心组织建筑形体使其和谐地融入到城市环境中去。满足医院内部医疗技术功能的合理操作及管理。从心理学角度为病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舒适、温馨、优美的就医、诊疗环境。塑造具有医院建筑内涵与特色鲜明的建筑形象。满足医院建筑持续变化、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需求,在空间上,技术上提供灵活性。将“医疗街”“医疗广场"、“空中花园”等新的空间类型,引入医院设计中来,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精神和物质要求。

满足“七院”总体规划的要求

在着手建设七院单体设计之初,着重对七院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七院的远期发展的规划。使医疗区各部分之间关系起了合理化(门诊、急诊、医技、住院部四者关系);技术供应服务区与医疗区的联系更为方便。

总体规划的目的是理顺医院内部关系,强调单体设计必须与总体规划设计结合起来,真正建设一个满足医院内部医疗技术功能需要,为病人、医护人员,从心理学角度提供一个舒适、温馨、优美的就医、诊疗环境。

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也求得回报率高而快的经济效益。

设计构思——可变性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医院需要不断地更新扩建,,由于建筑整体要进行重建,造成大量的重复投资。因此建筑可变性与可持续性,是医院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交通、垂直管线与使用面积分开布置不仅提供完整开间空间,同时也利于灵活使用和改造。

内部空间组织

在设计中,引入了“城市设计”概念,将医疗服务项目沿“医疗街”和“医疗广场”布置,“医疗街’’紧邻四层高南向采光观景厅,采光观景厅采用点式玻璃幕墙,简洁通透的幕墙,象征了设计的简洁与精致,在寒冬季节,阳光通过幕墙尽情洒向建筑内,提供了充足的日照,夏日里人们透过幕墙,观赏到街头的绿色葱丛。

结论

医院的改扩建要遵循整体规划的原则,解决现有的问题,并考虑的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建筑规划的角度对医院的建设现状,发展趋势分析,分析医院改扩建中经常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采取解决办法。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医院 人性化设计 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 TU2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医疗建筑设计时,在满足医疗工艺流程、合理管理与操作的的前提下,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包括项目用地范围内和范围外的环境)和谐统一;又要为病人、医护人员从心理学角度提供一个舒适、温馨、优美的就医、诊疗环境;同时,要有一个具有医院本身内涵与地方特色的造型,体现自然生态园林式医院特色。

一、工程案例

某医院用地面积100多亩,总建筑面积30多万m²(见图1)。年平均门诊量150万人次,年住院量6万人次,年手术2万台次,住院病床2000床位。院区根据建设时序分为三大分区:西部的医疗中心区(一期),中部的中心花园区,东部的后勤科教行政区(二期)。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为;门急诊、医技、住院及配套辅助用房等。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结合本院大专科、小综合特色,适度超前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起点建设和一次性规划(包括未来发展扩建的规划设计),建成(当前建设规模)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功能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现代化综合医院。

图1 鸟瞰图

总体布局

根据基地地块的实际条件以及《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结合城市规划、交通组织、日照、通风、卫生、防火、环保等要求合理布置总平面(见图2)。针对大型医院的特点,按照医患活动区域相对区分,内外有别,模块化灵活可变,减少交叉感染的思路,提出了“整体规划,灵活合理”的设计理念。住院区、医技区、门诊区每个区域都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

医院的主出入口布置在南边皖水路一侧,次入口布置在西边创新大道一侧。考虑到最大程度的减小大型医院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后退用地红线较多,这样就形成了较大的建筑展开面。同时门诊区、医技区都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在基地的北侧设置了住院入口,基地东北侧设置了污物出口。

在总体的布局上,各建筑单体大体为南北向布置,我们将院区划分为北侧的住院区、中部的医技区、南部的门诊区。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几个功能区块的合理布局,各自独立和相互联系且交通便利,使其成为一个有机高效的整体。采用现代化的医疗街,避免了大型医院迷宫式的布局。利用开敞明亮的中庭,及具有生态景观的医疗街,巧妙的将整个综合医院划分为三个区,这样的布局方式有机地串联起门诊、医技、住院三大分区。

本项目场地较复杂,用地高差约5米,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在竖向设计上结合周围市政道路现状标高,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使建筑与自然有机融合,柔和灵动,象征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同时为住院、康复提供形式丰富的室外活动场所。

图2 总平面功能布置图

(二)流线组织

设计中充分考虑院内复杂的流线,使其互不干扰。本着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人车分流的三原则我们布置了以下流线:

1、机动车流线、步行流线:原则上机动车走外环,人行走内环,这两种流线分离,互不交叉,但消防通道除外。

2、门诊流线:门诊的医疗功能块自西向东水平展开,各个科室的候诊空间面向医疗街水平展开,通过明晰的标识系统,使就诊流线最简洁。考虑到患者的流线较长,通过多组自动扶梯满足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的要求。

3、急诊急救流线:急诊病人和急救车辆设置在门诊的首层。急救车辆通过专用急救通道直达门口,极为便捷。

4、住院流线:住院人流和门诊人流在一层既有效分层分流。经门诊检查过的患者通过医技区和住院区之间的医疗街,乘坐电梯方便的到达各个住院区。

5、探视流线:探视人员可以乘汽车到达地下停车场或在首层步行到达各个住院楼的电梯厅,前往各个楼层探视患者。

6、供给洁物流线:洁物车辆到达卸货区,卸货后洁物由专用洁梯分别送到各医疗区。

7、污物流线:地上污物经污梯送到地下一层,经污廊暂存在垃圾分类处,通过专用汽车电梯即货梯拉升到地面运走。

(三) 建筑设计

功能安排:在本医院设计中我们力求创造方便、高效、舒适的就医环境,本项目通过对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分设,使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实现对不同人流的合理引导,减少竖向交通和人流间的频繁交叉。结合资源共享、缩短流线、独立候诊等措施,共同提升医院运作效率,实现效率的最优化。

建筑内部以大堂中心区作为核心与主脊,医技楼公共空间、病患空间、医护空间分区明确,病患、医护通道相互独立,既关怀了病患,也保护了医护人员。同时利用建筑的屋顶,形成丰富的屋顶花园,体现出现代医院温馨宜人的氛围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使其真正成为一座生态化、园林化的绿色医院。

(1)门诊楼

门诊楼共四层位于南侧,各科室诊室与医疗街连接。就诊环节简洁明了。门诊采用模块化单元式布置,便于各科室组织与使用。

一层:西侧设有门诊药房、儿科门诊、儿童保健、儿童输液、门诊输液以及东侧的挂号收费、急诊、急救等科室。各单元均设有独立对外的出入口。门诊主入口处布置了四层通高的大堂。大堂、医疗街和纵横交织的公共通道串联门诊、医技的各功能区。大厅内明亮舒适,视野开阔,各个部门的指向性明确直观。同时,医疗街利用不同景观作为参照的主题、明显的标识系统和导诊等措施共同加强医院的引导性。

二层:设有普胸外科、整形美容外科、心脏外科、泌尿外科等科室。

三层:设有产前诊断中心、妇科、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科室。

四层:设有内镜中心、门诊小手术室、病理科、肿瘤细胞学等科室。

医技楼

作为医院最核心的医技区位于住院部和门诊楼中间,方便门诊病人和住院患者检查使用,保证医技高效率的运行。

一层:西侧设有放射科,东侧设检验中心、门诊、急诊检验等。各科室的候诊大厅直接开向室外庭院,为等候区域提供了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二层:由西往东设有功能检查、脑电图及心血管中心(设有三台DSA)等。

三层:设有腹膜透析区、妇科、宫颈疾病诊治中心、中心供应等。中心供应在无菌区设有洁梯直达手术部。

四层:设有中心手术部。住院楼的病人可以通过连廊进入手术室。手术区中部为医生辅助用房及手术库房,两侧分别设置不同级别的手术室,并严格按手术部流程设计,洁净区、清洁区和污染区三区分明。每间手术室分别与洁净区及污廊相连。术后器械经污廊由专用污梯送到中心供应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后的器械由专用洁梯送回手术部无菌库存储。医生辅房与洁净区设卫生通过间,有单独出入口。ICU与手术部有单独通道。

住院综合楼

住院区布置在用地的北侧。病房南向布置,东西两侧设有凉晒阳台。通过精心的设计,保证所有的病房均有良好的视觉景观。从而使患者在获得最佳医疗服务的同时能够获得最好的心理治疗。

一层:在住院大堂的东西侧分别布置了静脉配置中心、药剂科和核医学。核医学科设计自成一区,平面设计按控制区、监督区、非限制区原则依次布置。同时控制区还设了甲癌病房。住院大堂通过医疗街经医技楼与门诊大堂相连。各功能区相对独立,互不干扰。

二层:设有产房、LDR病房\单间病房,东侧设有产科病房等。

三屋:西侧设有心血管中心CCU及病房,东侧设有ICU ,ICU为全院各科室共用,共设置21床。CCU与ICU分别通过连廊与手术室紧密相连。

四层:西侧设有生殖中心办公区及生殖中心检验办公区。东侧为生殖中心门诊。

五至十二四层为标准病房:住院部的布置,充分考虑门诊、医技与住院的医疗流线最短、最近、最合理、最方便。住院病房可以方便的与医技和门诊联系,这不仅仅是对患者最大的便利,同时也体现出对长期辛苦工作在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

护理单元划分吸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点,所有病床尽量朝南,让病人最大程度的享受阳光、空气和自然景观。自然通风、日照、采光及相关节能设计也是衡量建筑设计作品优劣的重要参数。住院楼设置了完整的医患流线、洁污流线,污物电梯、病人电梯与医生电梯独立分开,并设置独立的病患通道与医护通道。

根据时代需要设有VIP特需诊疗中心,在住院楼的顶层(二十四层)设计了四套高规格的高级病房,其余为单人间病房。

(四)景观系统

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合理设计医院内、外环境,创造出一片舒适易人、环境优美的室外绿地和院内庭院,从而满足各种使用人群的审美及康复需求,进一步提升医区的环境形象品位。

景观布局

在充分考虑总体规划原则及现有用地的前提下,通过仔细分析周边环境和基地内的医疗建筑的关系,采取简约现代的设计手法予以呼应。

2、营造地域特色的环境景观

充分考虑基地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把基地营造成为花园式绿地,并将医院有机地融合于这个自然的环境中,为病人、家属及医务人员创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环境景观。

清新自然的医疗环境

在特定的基础上,针对医区提出最佳的现代化医疗环境的设计方案,简洁的线条及硬质材质的组合使用,构筑现代医疗环境新形象;同时,呼唤人性回归自然,创造人性化空间是我们设计医疗环境的新追求。

第3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中国的医院建设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各地新建和改扩建了大量医院。对于大中城市原有的大型综合医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一次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是进行改扩建工作的基本原则。而一个科学合理,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可实施性的总体规划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结合浙江省现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创作设计的平顶山市新城区医院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及实施案例,叙述了新建综合性医院在总体规划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环节。总结认为医院设计应强调建筑技术先进、布局科学合理,要能满足现代化医院对卫生安全的要求,做到功能分区明确,人流物流路线清晰,同时优美内外环境。

一.项目背景

为了配合平顶山市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满足新区内工作人员及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市领导决定在新城区内建设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绿色环保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规划床位1500张。

二.用地分析

医院选址位于新城区中心偏北地带,毗邻环境优美、风光旖旎的白龟山水库风景区。基地南靠龙翔大道,北临阳路,西侧为育英路,东侧是崇文路,总用地共223亩。周边道路中龙翔大道等级最高,是连系新城区与老城区的一条主要干道。

基地位处山坡北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大高差达16m。同时,基地与周边道路之间也存在一定高差,尤其与龙翔大道之间高差较大。

基地内除少量建筑需拆除外,其余均为基本农田用地。

基地周边多为小体量建筑,且布局凌乱,无法形成该区域的核心建筑。新区医院应建设为该区域的核心建筑,通过大型的建筑体量把周边建筑统一整合起来。

三.总图布局

1、功能分区

通过对用地现状及周边环境的分析,方案将医院布置于基地东南侧,且面向龙翔大道开设主入口。西南侧则作为医院未来的发展用地。医院相关功能集中布置于两栋大楼内,一栋医疗综合楼(含医院所需的全部医疗用房及后勤保障用房)及一栋值班公寓楼(含医护值班用房及专家公寓)。医疗综合楼主楼15层,裙房4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180341 m2。值班公寓楼共6层,总建筑面积5211 m2。

医疗综合楼采用左中右的布局方式,门诊、医技、病房三大功能由东向西依次排列。门诊采用模块化设计,靠东侧崇文路布置。崇文路上还开设多个门诊辅助入口,既方便了就诊病人,又分散了主入口的人流。医技位置居中,兼顾门诊及住院病人。住院部共3栋住院楼,由南向北依次为急危重症治疗中心住院楼(设500张床位)、微创治疗中心住院楼(设500张床位)及肿瘤治疗中心住院楼(设500张床位)。住院部位于用地中部,远离城市道路避免噪音污染,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优美的住院环境。行政办公位于门诊区最北端体块内,位置相对独立,并且在北侧设有行政专用出入口。

值班公寓楼位于基地北侧,共设置医护值班公寓72间,专家公寓48套。

在医院西侧的预留用地内拟规划集预防、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老年护理中心。中心依托新区医院强大的医疗资源,患者可享受“大病不离院、小病不离床”的医疗服务,秉承“让家人放心,让老人安心”的服务宗旨。

方案模块化、秩序化的功能布局充分体现医院“大专科、小综合”的规划发展思路。急危重症治疗中心、微创治疗中心及肿瘤治疗中心的病房、医技、门诊一一对应,各功能紧凑合理、流线高效快捷,构成一个以医技为核心的规模化、专科化的大型医疗城。

2、竖向及流线设计

方案结合基地的自然高差,顺应基地道路走向,将院区分为几段台地处理。既可以保证各出入口与道路之间能顺畅衔接,又有效的减少了工程的土方量,降低了工程造价。

方案以基地现状绝对标高116.00m层作为正负零层,各出入口以其为基准,沿坡地向上或向下布置。主入口位于二层120.00m标高层,与龙翔大道路面标高取平,病人通过架设于二层的入口广场进入门诊大厅。急危重症治疗中心住院楼入口及门诊最南端的辅助入口位于116.00m标高层,微创治疗中心及肿瘤治疗中心住院楼入口和门诊最北端辅助入口位于112.00m标高层,后勤及值班公寓楼入口位于108.00m标高层。另外,顺应崇文路的坡度走向,门诊中部的辅助入口位于114.00m,与崇文路路面标高取平。

方案在不同的标高层开设出入口,利用立体交通形式组织医院各流线。门诊流线可由主入口或崇文路门诊辅助入口进入。急诊流线由主入口进入。住院探视流线由龙翔大道西侧次入口进入,由南向北依次到达各住院大楼。工作人员及后勤物资由阳路出入口进入。另外,医院污物在地下室汇总后,由专用车辆经育英路出口运出医院。通过出入口的分设,将原本大量集中的流线分散化解,各流线便捷清晰、快捷高效。

3、绿化景观设计

院区绿化顺应坡地布置,高低错落、丰富多变。门诊与医技之间的景观内街,延续了室外的坡地绿化,由南向北层层跌落。街内阳光明媚、廊桥纵横,内外景观相互交融,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方案还在建筑内部设置多处绿化庭院,将室外绿化引入建筑内部。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同时,也引进了更多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通过各种景观绿化形式的相互融合,使新区医院真正成为一所独树一帜的生态型园林医院。

4、停车配建

方案按照“车流在外,人流在内”的原则,将地面机动车停放场地布置于基地。各车流由出入口进入后,就近停放与相应的停车场内。地下机动车停车场位于医疗综合楼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地下一层为门诊病人停车场(单层停车45辆),地下二层为住院病人停车场(双层机械停车255辆,单层停车155辆)。

非机动车地面停放场地也布置在基地,靠近各出入口。另外,门诊区地下一层还设计了供门诊病人使用的非机动车停车场(停车950辆)。地下二层布置了行政办公专用的非机动车停车场(停车850辆)。

四.平面功能布置

方案将门诊大厅、医技主街、门诊主街和医技与门诊之间的景观内街,组成一个供病人休闲、交流、娱乐的大型共享空间。病人等候厅及竖向交通等公共空间均沿内街布置,使行走在医疗主街上的人们和候诊区的病人可以享受到明亮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另外,沿内街还布置有咖啡、茶座、图书、购物等商业设施。

门诊均采用尽端式布置方式,互不交叉穿越。并且设有开敞明亮的候诊空间,电子叫号保证了安静的候诊环境、提高医护的效率。门诊西侧还设计一条医护走廊,并配有医护更衣室及医护专用卫生间等功能用房。门诊每层均设置多处挂号收费,分散了缴费人流,避免人员拥挤。

医疗综合楼平面功能布置如下:

地下二层:布置有医护专用非机动车停车场、双层机械停车库、职工厨房、二期预留设备用房及太平间。

地下一层:门诊区由南向北依次为门诊病人非机动车停车场、门诊病人机动车停车场及教学科研用房。医技区布置有中心供应、放疗中心、静脉配置中心、中心药库及营养厨房。住院区依次为设备用房、微创治疗中心住院大厅及肿瘤治疗中心住院大厅。中心供应室位于手术部下方,中心供应严格按洁污分流原则,并依照工艺流程单向循环布置。污物的接收和清洁物品的发放,分设不同出入口,污物接收后经分类、清洗、打包、消毒等一系列工序后,检验、存放,再按定单发放。

一层平面:门诊区布置有传染门诊、体检中心、VIP体检中心及教学科研用房。医技区布置有病区药房、放射科、微创治疗中心及对外餐厅。住院区依次为急危重症治疗中心住院大厅、康复中心及肿瘤患者俱乐部。

二层平面:门诊区布置有中西药房、妇产科门诊、儿科门诊、专家门诊及行政办公用房。医技区布置有急诊中心、输液中心、超声中心、电生理中心、内镜中心及职工餐厅。住院区依次为急诊观察区、微创治疗中心护理单元及临终关怀病区。急诊部位置明显,方便夜间的急诊病人就医。并配有抢救室、手术室、EICU、诊室、挂号收费、输液、观察、拍片等一系列完整的医疗功能用房,可满足24小时服务。急诊部靠近其他医技部门及病房楼,方便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

三层平面:门诊区布置有内科门诊、外科门诊、肿瘤门诊及行政办公用房。医技区布置有血库、全院计算机中心、检验科、病理科及值班公寓。住院区依次为血透中心、微创治疗中心护理单元及临终关怀病区。

四层平面:门诊区布置有五官科门诊、口腔科门诊、骨科门诊、门诊手术、激光美容科、中医科及行政办公用房。医技区布置有手术中心、综合ICU及多功能厅。住院区依次为NICU、PICU中心、微创治疗中心护理单元及肿瘤治疗中心护理单元。手术中心采用双通道布置方式,病人经由换床室进入手术中心,医护则经强制性卫生通过进入手术区。病人及医护均进入内部洁净通道内,术后污物则由污物廊运至污物电梯,到地下层汇总运出院外。ICU靠近手术中心,方便术后病人至ICU监护。

五层平面:住院区布置有分娩中心(设5间分娩室)、产科护理单元(20床/单元)、微创治疗中心护理单元及肿瘤治疗中心护理单元(50床/单元)。

六至十五层平面:布置有三大中心的标准护理单元,护理单元内病人电梯、医护电梯及污物电梯均分开设置,满足医患分流、洁污分流的使用要求。病房布置于南侧,拥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分别设有三人间、二人间、单人间共50张床位。病房均设有独立卫生间,配置综合医疗设备带,内含医疗气体管道接口、电气插座、呼叫讯号按钮、床头灯等。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中部,缩短了护理、流线,提高护理效率。单元内还布置了供探视人员使用的公共卫生间。

值班公寓楼平面布置如下:

一层平面:布置有医护活动健身用房。

二至四层平面:布置有医护值班公寓,共72间。

五至六层平面:布置有专家公寓,共48套。

五.分期建设

一期工程建设医疗综合楼门诊、医技部分及急危重症治疗中心住院楼,建筑面积共114976 m2。一期日门诊量按2000人次考虑,住院床位500张。医技功能则按照1500床医院配置,避免医技用房周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随着新城区的逐步完善,工作人员和居民逐渐增加,医院门诊量、医技检查量及住院人数都会快速增加。所以,二期部分为医院预留了微创治疗中心住院楼、肿瘤治疗中心住院楼及医护值班公寓,建筑面积共72284 m2。门诊量预期将达到5000-6000人次,住院床位1500张。

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115278 m2,总建筑面积:187260 m2(含地下室36539 m2),其中: 一期建筑面积:114976 m2(含地下室26412 m2),医疗综合楼:107215 m2(含地下室26412 m2),地面停车场:7761 m2, 二期建筑面积:72284 m2(含地下室10127m2),医疗综合楼:67073 m2(含地下室10127 m2),值班公寓楼:5211 m2容积率:1.31,绿地率:40.2%,建筑密度:22.4%,总床位数:1500床,机动车停车:660辆,其中: 地上:360辆,地下:300辆,非机动车停放:2900辆,其中:地上:1100辆,地下:1800辆。

第4篇

五花八门的保险

国外的保险种类五花八门,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最主要也最实用的是医疗保险。出国读书的学生虽然都很年轻,但头痛、脑热等小毛病总是避免不了的,得大病或跌倒碰伤之类的虽然是少数,但又不得不防。尤其是国外的医疗费用都贵得惊人!所以,在国外上了医疗保险,就能以较少的投资解除万一患病而带来的经济之忧。当然,留学的国家不同,医疗保健的投保计划也不尽相同。

留学美国宜买基本健康保险

美国的大学一般都设有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医疗诊所和医疗保健机构,学生只需交纳少量的保健费用,但学校里的这种医疗只限于小毛病和急救处理。万一遇到严重的疾病,只能转往当地的医院,所需的医疗费完全由学生自己支付,由于医疗诊治费用非常昂贵,个人难以负担,没有保险的病人医院一般不愿意接受,因此必须要买保险。

美国对国际学生的医疗保险带有强制性,没有保险不能注册入校。一般来说,获得美国某单位资助或享受奖学金的学生,都是由资助方给学生提供健康保险,自费留学生只好自己参加一项健康保险计划,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万一受重伤或生重病时不必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保险可以是学生自己购买,也可以是美国的学校向学生提供项目学生自买。由学校提供的保险项目,保费通常比市场价格低,但有些医疗上的限制以及一定程度的不便。为了自身的保障,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学校保险的限制、弹性以及保费与保障福利的平衡,并与其他保险比较。

美国有不计其数的健康保险公司,每一家公司都提供好几种健康保险计划。据了解,美国的留学生事务全国委员会同两家保险公司合作,专门设计了几种适合在美国的留学生需要的保险。这几种保险的保险范围广,收费比较合理。为留学生设计的保险计划,只对住院期间的病房费和膳食费规定最高的限额,其他所有费用全部是由保险公司承担。学生在购买保险时应该精挑细选,多加比较,除了要考虑保费的高低,还需要注意其保险额度、保障内容、诊疗限制、费用分担、排除条款等项目。

留学加拿大慎买医疗保险

加拿大是世界上具有最好的健康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大多数社区都有很好的医院、诊所或医师办公室,所有加拿大居民、公民和永久居民,在注册加拿大国家健康保险计划后,都可以得到免费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险是国家从税收中直接支付给医院和医生的。但是,留学生在加拿大享受不了该国的这项健康福利,因为他们不是永久居民。

加拿大对外国学生是否购买医疗保险不是强制性的,完全看你自己是否愿意,因此中国学生一般都不会主动去购买医疗保险,但这两年也发生了一些外国学生看病后无力支付医药费的情况,引起了加拿大有关方面的关注。目前,加拿大有一种特别为留学生设计的医疗保险,这种学生保险的费用一年是几百加元,一般疾病的治疗费用都包括在内,对中国学生来说比较实用,保费不是太高,一旦生病也能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的一些学校最近出现强迫学生在校园内购买一些有同样保险内容的学生保险,其保费却比市场价格要高20%~40%。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学生在购买学生保险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市场情况再作决定。此外,一定要选择有实力的保险公司,这样在索赔的时候会快速合理一些。

留学澳大利亚须有健康保险

澳大利亚政府硬性规定,所有海外留学生必须缴纳健康医疗保险费,这个制度由澳政府委托全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Medibank)监督管理。该保险公司在澳大利亚全国有300多个办事处,可提供快捷方便的医疗保险服务。中国留学生可直接向各地Medibank办事处缴纳保险费或申请就读的学校代缴,如果是延期,只需准备旧的保险卡、护照及入学通知书即可,申请医疗保险后可以获得一张医疗保险证(MedicaxeCar4),凭这张证可以在任何一家医院就诊或住院。但不包括专科医生和私人诊所。交纳的保险费用是根据学生停留的时间长短计算,费用大约为:1~3个月为74澳元、3~6个月为148澳元、6~9个月为212澳元、9~12个月为274澳元。留学生的保险期限必须涵盖注册课程的时间,每次最长可为12个月,在课程的最后阶段一次延长至俩个月。

在澳大利亚看医生不管是在学校的医疗中心,还是在私人诊所或公私立大医院,首先都是看一般的全科医生。如果这位全科医生没有办法胜任,他会马上让你去看专科医生。多数学校在校内有医疗诊所,私立院校和英语补习学院也能在你需要帮助时找到一个大夫或诊所。

解决医疗费用的办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先根据医生的账单付款,然后凭收据到保险公司报销;另一种是将未付款的账单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将寄给你一张开给医生的支票,然后把支票连同应付余额交给医生。

留学英国持医疗卡可免费

在所有的留学国中,英国的医疗服务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英国的国民福利之一就是免费的医疗服务,英国政府下属的国民医疗服务机构(简称NH5)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工作,外国学生、学生家属或赴英工作人员如果在英国居住或学习超过6个月,就可以享受国家健康体系的免费服务。与中国不同的是,在英国,人们生病不直接到医院去看病,而是去诊所,除非需要急诊或医生要求患者去做某项检查。英国的一般社区内都有诊所,大学里称医疗中心,生病了先打电话与医生预约时间,看病时只要出示医疗卡,就诊不需要任何费用,但开处方要收费,一次约为6英镑。医生开好药方后,患者把处方拿到药局去配药,药费由自己承担。如行动不便,突发急病可拨打诊所紧急电话请医生出诊,同样,就诊免费,开处方收费。

如果生病住院,一切费用包括大型手术费,全部都是免费,医院每天还要免费提供三餐和两次茶点。因此,到英国留学的学生无须购买医疗保险。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住院免费,从而造成病床紧张,在英国住院最大的问题是等候,如果没有生命危险的话,手术的等待时间一般是6个月左右,有时可能更长。

中国留学生抵英后,就应马上到学校的健康中心注册申请医疗卡,有的诊所可能要求申请人在注册时进行一次体检,主要是给以后指定的医生提供参考数据。申请人注册后4周左右就会得到一张医疗卡,卡上注明申请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医疗号码和医生的名字,凭该卡可到指定的医生那儿免费就诊。

第5篇

【关键词】 医院 社区卫生 信息系统 资源共享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新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也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存在着密切的双向转诊、指导培训、信息反馈等关系[1]。这就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尽快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及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1 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HIS是由计算机和一系列通信设备组成的,支持对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换,并满足各授权用户功能需求的医院局域网络。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欧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计算机引入到医院管理方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分布式医院计算机程序、日本北里大学附属医院综合信息医院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医院信息系统。这些医院信息系统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大多以大型机或微小型机为主机,采用集中形式处理。医院计算机网络设施齐全,通讯方便,同时,还可与院外局域网、广域网互联,主要应用于医院信息系统,支持医疗信息的实时处理[2]。

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事物处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目前,在各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计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3]。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医院大部分的事务性的管理,但是,它目前只是以医院的管理信息为中心,还需在功能上不断地完美和扩充,并逐步过渡到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诊疗信息系统,如可加入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功能、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科研管理子系统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等,并为社区、医疗保险等其他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提供标准规范的接口功能。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管理信息,可概括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和决策支持四大信息系统,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及有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地域性强,条块分割,多头开发严重,各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和数据元素标准。

分析以上两大信息系统,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在总体设计时没有考虑共网设计,造成目前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格局,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2)两大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够,系统的数据格式大都采用自己的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议;(3)两大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各异,运行平台和数据库不统一,而且系统之间也没有为对方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接口,无法直接互联实现信息共享。现有系统不适应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因此,研究双向转诊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探讨如何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 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断完善,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经济性和信息可共享性。信息可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入一方的信息量增加,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量减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和管理层次都可共同使用同一信息。所以,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性程序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该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一般系统的特征,并应遵循以下原则[4]。

2.1 面向用户原则 这是系统目的性的体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为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服务的,建成的系统要由管理人员(用户)来使用。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因此,在系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始终与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及时地了解用户的要求和意见,这是系统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2 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的有机化。为此,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管理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

2.3 相关性原则 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加总,而是1+1>2。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如果它们之中的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不考虑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个子系统。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但它们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和处理。

2.4 动态适应性原则 医院和社区自身条件及其外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这两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能够经常与外界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才是理想的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超前性的眼光,应立足当前,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兼顾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

2.5 工程化、标准化原则 系统的建设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步组织实施。所有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标准存档,以便修改、升级、维护和重用。

2.6 系统数据库的统一性 为了使两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性,必须对两个系统中的共同部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格式,以便使两个系统通过最为简单的数据通信接口,便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与实现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高性能的中心计算机或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装置、遍布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各部门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线路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采用具有面向多用户和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各种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资源共享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组件程序设计。C/S结构是构成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良好方式。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将应用分工,客户机执行前台功能,服务器执行后台功能,有效地发挥了客户机的处理功能和作用,从而减少了服务器的压力,形成了多CPU分工处理的环境,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数据库采用ORACLE,操作平台则采取跨平台方式,能够在多种平台上(如Windows,Unix,Linux)运行,支持微机系统、小型机系统等多个硬件平台,采用光缆、10/100Mb网络线路、PSTN、DDN等多种通讯手段,以形成高速交换带宽,达到快捷的网络速度,建立以城域网为骨干的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结构,客户端分布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机构部门。通讯协议采用TCP/IP网络通讯协议,能与各种开放网络良好衔接。

软件开发必须依照医疗行业规范,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当前医院管理体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趋势,严格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各子系统互相连接、交织成网,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模块化和可拆卸性,模块接口简单清晰,充分考虑和医疗保险系统的统一规范,提供与医疗保险系统的收费结算系统的良好接口,便于医院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采用诱导式编码输入法,并提供编码查询功能,具有完备字典功能。采用的标准及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及国家、行业及系统级的信息分类与代码。

4 资源共享系统的内容构架与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速度也在迅速提高。我国各级医院都在不同程度地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医院规模、地理位置、管理部门等差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千差万别。较完整的和先进的系统较少,大多数仍处于部分网络化,部分手工化的低水平、小规模层次,还仅限于信息的输入、统计阶段。虽然国内有众多家IT厂商参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医院在实施医院信息系统时还具有一定难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MIS)在医院环境的具体应用,因此,具有一些其他MIS系统共有的特性,比如它们均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的系统;都是以经营业务为主线,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和辅助决策为主要目的,可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系统内部按一定原则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等。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推出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MIS系统的独有特点,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实现又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例如要有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有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支持能力;具有易学易用的友善人机界面;具有可剪裁性和可伸缩性,能适应不同医院的发展计划需求;具有开放性与可移植性,能适应不同硬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可扩充性等。参照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的要求[5],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从而构成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见图1。

图1 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内容构成

临床诊疗部分主要以患者信息为核心,将整个患者诊疗过程作为主线,医院中所有科室将沿此线展开工作;药品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与临床使用;经济管理部分属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门有关,处理的是整个医院中各有关部门产生的费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整理、汇总、传输到各自的相关部门,供各级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主要包括病案的统计分析、管理,并将医院中的所有数据汇总、分析、综合处理,供领导决策使用;外部接口部分包括医疗保险接口、社区卫生服务接口和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接口。

社区卫生作为三级预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参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来建设社区卫生管理系统。我国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内容是居民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提供针对居民需求的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个层次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与主要针对疾病的医院服务有明显的差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管理、医疗管理、预防保健和综合管理四大功能子系统,见图2。其主要特点是把医疗同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把费用使用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把行政管理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该系统能够为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能够为科研机构获取包括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信息[6,7]。

第6篇

一、医疗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

截止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和医疗服务利用情况为:

(一)医疗机构

1.数量和类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898家(不含军队医疗机构,下同)。其中,综合医院3所,中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乡镇卫生院13所,门诊部12所,诊所、医务室、村卫生所(室)866所。

2.级别:全市医疗机构中有二级综合医院2所,二级中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1所。

3.民营机构: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营医疗机构13所,其中综合医院1所,门诊部12所。

(二)床位数

全市医院(卫生院)床位总数为1776张,其中综合医院950张,中医院200张,妇幼保健院30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张,乡镇卫生院398张,民营医院98张。全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2.12张(平均2.17张,全省平均2.98张,全国平均2.83张)。

(三)人员

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有卫技人员(含乡村医生)2650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9人(市平均3.22人,全省平均3.64人,全国平均3.80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含助理)医师1.09人(全省平均1.49人,全国平均1.57人),全市护士710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0.86人(全省平均1.36人,全国平均1.25人)。

(四)医疗设备

全市医院有核磁共振成像仪(MRI)2台,全身CT5台,500mA以上X光机6台,彩色多普勒成像仪11台。

(五)医疗服务利用

全市年卫生统计数据显示:年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完成诊疗人数141.66万人次(其中县级以上医院诊疗人次55.78万),入院病人总数为5.99万人次(其中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人数为3.3万人次),全市平均床位使用率81.72%。

二、主要卫生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知识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树立“健康消费”的观念,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将成为一个新的医疗保健服务对象群体;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呈现多样化,医疗服务既要保障基本医疗,又要满足特殊医疗需求;重大传染病仍在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非典、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防治不能放松,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医疗救治水平亟待提高。受环境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要求尽快建立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体系;口腔保健和口腔疾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和妇女保健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保障,应受到高度重视。

(一)医疗服务供需状况

通过我市年卫生事业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我市门急诊和住院诊疗人数上基本与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数据相符。但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利用医疗服务的比例也将逐年提高。据测算,目前我市居民每年发病未就诊人次数184.5万人次,经医生诊断而未住院人次数为8800人次。加上人民群众对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市在医疗服务供需方面仍然存在总体明显不足。增加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水平,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当务之急。

(二)医疗事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最近1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市基本建立起了三级医疗保健网,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技术人员队伍逐步健全,医院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得到改善,居民就医环境得到优化。但是,通过对我市卫生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我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大多数医院集中在市区,市区内医疗资源相对过剩;农村大多数地区医疗资源缺乏,医疗条件差,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2.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市直医疗机构,乡镇一级医疗机构人员素质较低,且普遍缺乏。全市乡医年龄偏高(50岁以上占58%),学历低(中专以上学历占32%),大部分乡医仅经短期培训,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3.新兴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医疗服务市场有待开发。港尾滨海新城,九湖圆山东南片区等新兴工业园(区)尚无适当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配套,角美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规划建设,医疗机构也需重新规划以满足新区的医疗服务需求。

4.医院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强化“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生态工贸港口城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群众对医疗保障需求的日益增长,现有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卫生资源总量的扩增将会是我市在今后医疗机构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

三、医疗机构设置的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面向城乡,以基层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作用,适当调控城市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缩小城乡差别,保证城乡居民公平、公正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二)整体效益原则。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互协调和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三)可及性原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易于群众得到服务。

(四)分级医疗原则。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危重急症和疑难病在城市医院诊疗。

(五)公有制主导原则。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充分发挥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六)中西医并重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基本方针,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四、医疗机构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1.以居民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将全市医疗机构纳入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2.通过规划使我市各级医疗机构的设置做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功能到位,以利于发挥整体功能。建立以市直医院为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室)为基础的服务网络,民营医疗机构、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中间性医疗服务和设施,包括医院内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院、护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合理分流病人。

4.建立健全急救医疗业务体系。规划期内市争取建立一所急救站,各医院要加强急诊科建设,建立以急救站和医院急诊科组成的急救医疗业务体系,合理布局,缩短业务半径,形成急救业务网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应急能力。

5.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业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院建设,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二)医疗机构设置与发展规划

根据省和市“十二五卫生事业专项规划”数据,依据《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5)及《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5),到2015年,我市医疗机构数量、床位和人员发展指标控制(按总人口为85万人)如下:

1.必需床位数

到2012年,全市总床位数2210张,每千人口2.6张,到2015年,全市总床位数2975张,每千人口3.5张。

2.必需医师数

到2012年全市医生(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人数1166人,每千人口1.44人;到2015年,全市医生人数达到1530人,每千人口1.8人。其中中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占医师数比例不低于20%,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师比例不低于50%。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师数比例不低于1:0.4。

3.必需护士数

到2012年,全市执业护士人数969人,每千人口1.14人;到2015年,全市执业护士人数1717人,每千人口2.02人。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护士数比例不低于1:0.4。

4.乡村医生数

由于我市乡村医生总数已基本能够满足农村基层基础医疗保健需要,到2015年,乡村医生数量控制在774人。重点加强无学历的乡村医生中等医学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工作,逐步向执业助理医师过度。

(三)医疗机构的配置

1.综合医院

三级综合医院:到2015年设置三级综合医院1所,规划床位600-800张,由市第一医院扩建。

二级综合医院:到2012年设置二级综合医院2所,为市第二医院规划床位200张及第一医院角美分院规划床位300张,规划期内,不再投资新建政府举办的二级综合医院。

一级综合医院:严格控制一级综合医院数量,规划期内政府不再举办一级综合医院。

民营综合医院:市区内原则上不增设民营综合医院。池医院要抓紧医院二期建设,规划期内开放床位要增至98张,已设置的林下医院要抓紧筹建的扫尾及人员的招聘工作,年底要投入使用。港尾滨海新城,九湖圆山东南片区等规划新区、开发区及省综合改革试点镇角美规划增设综合性医院,床位达到50张以上,其他区域原则上不增设综合性医院。

2.中医院

二级中医院:设置二级中医院1所,为市中医院,规划期内床位数达到300张。

3.妇幼保健院

设置妇幼保健院1所,妇幼保健院要按照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完善妇幼保健机构的功能与职责、人员配备与管理、制度建设。规划期内床位增设到100张,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标准。

4.精神病医院

到2015年设置规划1所一级床位20-70张精神病医院,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置精神科门诊。

5.专科医院

口腔、儿童、美容、妇产、康复、皮肤、疗养、眼科等不同类别一级或二级专科医院可设置一所,政府原则上不举办专科医院。

6.急救中心

市级设置急救站1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应加强急诊科建设,并与急救站构成本区域急救网络。

7.乡镇卫生院

各镇(乡)原则上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乡镇根据功能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并实行分类管理。

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原则上建成区内每个街道办事处3-10万人左右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相对集中达0.6-1.2万人左右可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的社区居委会不再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9.门诊部

规划期内我市严格控制新批准设置综合门诊部,做到合理布局,在同一区域内,同一类别门诊部控制在1所。

10.诊所

个体诊所按1家/3000人口数为标准设置,原有个体诊所数已经超过控制标准的不再新举办。鼓励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

11.村卫生所(室)

各行政村原则上设置一个卫生所,人口数超过1000人的行政村每增加1000人口可增设1个卫生室。实行镇(乡)、村一体化管理。市区已经完成村改居管理的,原有村卫生所室应逐步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个体诊所。

12.医务所室

员工总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厂矿企事业单位、100张床位的托老、养老机构,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内部服务的医务室。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内设医疗机构按照卫生部和教育部相关规定予以设置。

13.其他诊疗机构

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可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其他诊疗机构。

(四)医疗技术配置

市直医院作为本市医疗中心主要负责向本县区域内提供综合性医疗服务,具备一定危重症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承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任务。以提供第一类医疗技术服务为主。

一级医院主要负责向一个社区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卫生院负责向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所(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门诊部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不设病床(产床),不开展技术复杂、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医疗服务。

诊所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不设病床(产床),只开设简单的,风险较低的医疗服务。

村卫生所(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

(五)医疗设备的配置

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根据《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合理配置大型医疗设备,鼓励共享共建,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五、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卫生财政保障体系,落实财政投入政策。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的、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对发展基本医疗服务负有重要责任。

财政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建立卫生财政保障体系,落实对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补助政策,支持医疗机构履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对卫生经费投入的比例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原则上应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二)进一步改革医疗服务运行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与任务,强化卫生全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和法规,对区域内的全部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和统一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与任务。按社会需求控制和调整机构规模,规定服务内容,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合理引导病人树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就医理念,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在控制卫生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形成与公立医院公平竞争的态势。卫生行政部门对社会和个人举办的医疗机构要严格规范与审核,并对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7篇

1、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医院建筑是综合性很强的特殊建筑,在设计上既要从医院管理和运作的特点出发,又要考虑与卫生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相适应,在总体布局上讲求功能分区明确,并结合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为后期发展预留空间;设计应体现现代化医疗设施的特点,在医疗建筑流程设计、医疗手段和设施及装备选用方面追求先进。医院建筑平面布局应注意考虑洁污分区、洁污分流的卫生学要求,以及运行路线短捷、管线高效经济合理的工程技术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医院设施、环境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院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治疗疾病服务,相应地,就需要在内外环境设施上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就医条件,使病人在诊疗过程中有较宽敞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视觉感受,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安全方便的工作环境;医院整体环境从克服病人恐惧心理出发,在气味、色彩、建筑细部、家具和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等方面入手,使就医病人在门诊部就似进入了商业步行街,在住院部就如进入了环境宜人的宾馆,使医院成为更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这样,通过对医院环境的良性感观,消除和缓解由于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焦虑,改变病人的心态情绪。这是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医院规划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的思路。

2、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根据建设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及建筑设计要点,从医院建设方的规模标准及科室设置等具体要求出发,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计的能动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结合现代综合医院的各种功能要求,精心设计,力求设备完善.功能清晰. 分区合理. 便捷高效。

2、采用国内外医院设计先进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总则,以病人为中心组织功能和交通,从满足病人的需求出发进行室内外空间设计,为病人. 家属及工作人员提供优美宜人的户内外空间,以体现现代建筑人文观。

3、从发展与节约的关系出发,处理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结合医疗建筑的发展趋势,使新医院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场所。

4、从城市总体规划出发,将基地规划和建筑与周边用地协调,注重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通过柔和悦目的组合以及通透自然的建筑语言赋予医院平和清雅与个性,使之恰当地融入整个地区的城市环境,形成美观新颖的现代化医院形象。

5、注重环境设计,运用现代环境心理学和病人心理学理论,分析各功能空间,营造良好的医疗场所,体现现代建筑环境观。

3、规划建筑设计

3.1功能分区

综合医院在功能分区上大体分为:医疗中心区、后勤区、行政办公区和生活服务区等;其中医疗中心区又分为门诊区、医技区、住院区等,医疗中心区是医院建设的重点,现代综合医院的医疗中心区常常以医技为中心,组织布置门诊、急诊、住院、传染诊疗、消毒供应中心等,形成各医疗部门既交通便利又相对独立的合理布局,考虑未来医疗建筑发展及医学科技之创新。紧凑安排各部门区位,缩短院内交通时间,配合流程,以提升医疗作业效率,以应未来先进的治疗及检查仪器之发明,设置空间改建及仪器运送之通路,预留特殊仪器放置地点,使医疗作业之进展不受空间限制。下面着重分析门诊、医技、住院这三个分区。

3.1.1 门诊区

门诊区出于功能要求,应靠近医疗建筑交通入口,以利于患者寻找和到达,从速看病。(1)入口大堂:作为医疗建筑的一个重要节点,使大量的门诊病人方便、快速到达各层科室;在空间设计上,从克服病人心理恐惧出发,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2)二次候诊:各诊区候诊均可按二次候诊形式展开,形成良好的就医秩序。(3)创造尽端:将各科诊区设置为单元形式并形成尽端,营造稳定的就诊环境,可减少不必要的穿行。(4)医患分流:诊室内部设置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并在各诊室单元尽端设医护人员专用通道。这样的设置优点较多:① 相邻诊室的医生之间可相互会诊,作为技术支持;②相邻诊室可共享设备和资源;③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可保护医护人员安全;④ 可作为缓解某些“医患纠纷”时的应急通道;⑤起到监督相邻诊室医风的作用;⑥ 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

门诊区可分为多个模块, 并通过中央候诊大厅组织空间和交通联系,将就诊区与其他区域分隔,分别设置医生走道和病人走道,做到医患分流。各科室主要功能房间应南北向布置,争取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每个模块设置一个科室,各科室均有独立的等候空间和端部,互不交叉,根据需要两科室可灵活调配;儿科宜独立设置药房、收费、输液等各种用房,以避免与成人患者交叉。这种布局使门诊患者无需穿越其他科室,就能在就诊区域得到各种服务。门诊患者就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候空间度过,为营造良好的等候环境,在门诊空间的设计中应注重一下几个方面问题:

等候空间的独立性:不论候诊、取药还是输液、注射,其等候区域可设计为相对独立的完整空间,将等候人群与其他人流相对分隔。等候环境的优化:在等候区域可设计精致的室外园林,分割形成半开敞空间,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尽量做到能够自然采光通风,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全天候的自然环境。门诊空间的设计体现对人的最大关怀和尊重。

3.1.2 医技区

医技区的位置在医疗区的布局中很关键,应靠近门诊部与住院部,以保证医患人流至医技部门的路线迅捷。在医技楼的设计中, 科室在水平方向与垂直层次上应合理布置,形成符合医疗功能且方便快捷的就诊流线;不仅确保建筑满足医疗建筑现有的功能需要,而且充分考虑到远期的需求和建筑单体的功能转换;同时还特别注重弹性设计,采用标准模块式设计方法,柱网整齐,空间分隔灵活,不仅满足设备应用及更新的需要,而且还具备较强的灵活应变性,充分考虑医疗建筑的远期发展。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复杂的医疗功能要求,体现人文关怀,还要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注重节能降耗,实现建筑设计的灵活适应性,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3.1.3 住院区

现代综合医院住院部应在洁污分流及护理单元流线清晰便捷的基本要求条件下进行设计,其中护理单元的设置内容包括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男女医生更衣室、值班室、治疗室、配餐开水间、污洗室等,病房可设为套房室,含卫生间和阳台,形式多样适应现代医院发展要求,医院建筑设计中,患者是核心,而医护人员也需要被关注,为医护人员营造宜人的工作场所,也便于他们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护理单元平面布局应高效舒适,护士站居中设置,缩短医护人员的看护距离,使他们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办公用房需拥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并设有专用的服务电梯,体现了对医生的人性化关怀。

第8篇

美沙酮为阿片μ受体激动药,服后起效缓慢且作用时间长,尤其是抑制吗啡成瘾者戒断症状的时间较长,适用于慢性疼痛及阿片、吗啡、海洛因成瘾者的脱毒治疗。该药属于品,又系高危药品(单剂量初次100mg顿服可有生命危险;用药过量时可引起失明、下肢瘫痪、低血压、右束支传导阻滞、呼吸困难、昏迷乃至死亡),为国家管制药物,应按《品和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进行管理和监督使用。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医疗上必不可少的药品,但若流入非法渠道则成为,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为认真贯彻执行品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好美沙酮门诊的治疗和管理工作,我中心门诊开展了药品使用与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品使用与管理制度的培训。培训对象为执业医师、药学专业人员及护理人员;专题培训每年进行2次,每次16课时;培训方式为授课、参加短期培训或外出进修学习。培训内容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品和管理条例》、《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戒毒治疗中使用品和有关规定的通知》、《处方管理办法》、《品、第一类购用印鉴卡管理规定》和《医疗机构品、第一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2)美沙酮门诊药品使用与管理的各项制度;(3)美沙酮不良反应的防治。我中心美沙酮门诊根据其开展工作的需要,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参加由国家级药物维持治疗工作组举办的美沙酮门诊药品使用与管理知识等内容的学习及美沙酮门诊业务工作短期培训与进修。我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是安徽省美沙酮示范门诊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培训中心,负责承担安徽省各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进修工作,根据省内其他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开展工作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

2制订门诊岗位职责,完善和规范药品使用与管理制度

2.1门诊岗位职责

门诊专为医、药、护人员制定的岗位与相关工作职责有:《门诊医师岗位职责》《门诊药师岗位职责》《门诊护士岗位职责》《服药处工作职责》《资料录入管理工作职责》等。职责明确可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美沙酮门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技术水平。我中心门诊严格相关人员的资质和准入,其人员相对稳定。3名执业医师均具有主治医师职称并有品处方资格;药品由2名熟悉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管理制度和工作经验较丰富的药学专业人员负责管理;护理工作由护理专业人员担任。

2.2完善和规范药品使用与管理制度

门诊专为美沙酮使用与管理制定的制度有:《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治疗登记报告制度》《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药品使用制度》《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美沙酮管理制度》《美沙酮仓库管理制度》《美沙酮进货验收制度》《美沙酮出库复核制度》《美沙酮储存保管制度》《美沙酮药品发放制度》《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服药处工作流程》等,同时将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上墙张贴,营造出药品重地的氛围和环境。

3加强药品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3.1药品购进、验收及入库管理

药品购进前先填写《美沙酮口服液申领表》,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购药计划,报省级工作组审批,得到省级工作组批复后,再由省级工作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药厂专车负责配送到美沙酮门诊药库。美沙酮口服液送到后,由2人及时负责验收,严格审查药厂及药品配送人员的相关资质、美沙酮口服液灌装装量记录表等,经验收合格后留存归档,并做好登记后方可接收药品。由美沙酮口服液生产厂家配送人员、进货单位经办人及相关管理人员当场清点美沙酮口服液的数量,核对美沙酮口服液的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每批检验报告及厂家配送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等。我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将加盖红印章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品、第一类购用印鉴卡》《美沙酮口服液申领表》复印件及采购人身份证复印件交给供货厂家。美沙酮口服液进行逐桶验收入库,对药品批号、数量、包装标签、外观质量、有效期、毛质量等进行检查。根据随货同行联对照实物逐桶称量,检查无误后才可入库,做好入库登记,登记记录清晰完整,便于可能出现意外时查找原由,并通知录入人员将信息及时录入至我中心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管理系统。对所有美沙酮药桶编写连续桶号,库存药品批号应少于3种,新旧批号药品分区存放。

3.2药品在库管理

美沙酮库房实行专库、双人双锁管理。库房安装了监控系统,定期进行防控系统的安全性检查,保安24h值班,每天进行安保检查。24h开启空调和日光灯,设定温度为20℃。库房配备防盗、防火、防潮、符合安全要求的照明设备。美沙酮库房按“五专”管理的规定,建有美沙酮口服液专用账册,实行药品实库存管理,要求账物相符、账账相符。药库与治疗门诊相连,发药处工作人员领药的路径与患者服药的路径不交叉,以保证安全。库房药品管理人员负责美沙酮口服液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药品的效期和质量,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对美沙酮口服液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3.3药品出库管理

药品出库采用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一次出库当天药量,发药处登记所领药品的批号、桶号、复称毛质量,相符后双人签名。药品领出后暂存发药处备用,发药处配有保险柜,由两人保管,两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每日要将剩余的药品退回药库,称空桶质量,并须办理相关手续。

3.4药品使用管理

美沙酮门诊医师根据美沙酮入组受治者的诊断情况(如受治者的吸毒量、身体状况等)确定受治者的首剂量,开具品专用处方传递给计算机录入处人员录入处方医嘱、服药情况表等有关数据,将处方传递给发药处工作人员,发药处工作人员接到处方后,认真审核每位受治者的治疗卡和处方及服药剂量,填写每日受治者服药记录。每日门诊工作结束后统计当日所有剂量卡数量,与数据管理人员进行核对,核对准确无误后,通过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管理系统将剂量信息上传。美沙酮口服液只准在本门诊使用,不得转借、挪用或调剂使用。截至2014年6月,我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入组总人数441人,在治人数110人,日均治疗人数66人次,平均每日美沙酮口服液总用量3690m(l含美沙酮3690mg)。美沙酮维持治疗属于长期治疗,因而使受治者能长期依从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受治者出现的药物副作用,治疗医师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对每位受治者用药情况和身体状况均做了详细的病程记录,以消除受治者的疑虑,提高受治者用药的依从性,巩固治疗效果。

3.5药品专用账册管理

药库建立美沙酮出入库专用账册,记录内容包括美沙酮口服液批号、接收编号、入库量、入库时间、出库量、出库时间、退药量、库存量,双人签名。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发药处建立“每日用药一览表”明细账,记录内容包括美沙酮口服液领用日期、所使用药桶的顺序号、规格、单位、批号、当日领用量、损耗量、备注项,双人签名,其保存期限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数据均与中心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管理系统数据一致,做到账、物、卡相符,有据可查。

3.6药品专用处方管理

美沙酮专用处方现场打印,统一编号。处方项目填写完整,减少人为差错,做到无论何时每位受治者口服药实际用量均有据可查。美沙酮专用处方按日整理归档并定点存放,废弃的处方统一留存。处方保存期为3年,到期处方办理相关手续后按照规定予以销毁。

4门诊受治者的准入与发药处的规范化管理

4.1受治者的准入

门诊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受治者应当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年以上阿片类药物成瘾未脱瘾者,其户籍不限,外籍受治者需有本市暂住证。

4.2发药处的管理

发药处为美沙酮门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药处设立“每日受治者服药签字表”,其内容包括姓名、治疗号、常用量、当日处方量、服药时间、受治者签名、发药人签名、备注项。发药时应仔细查看其姓名、治疗号、常用量、处方量、服药时间,做到准确无误,防止差错。医务人员应严格按入组问诊体检符合条件受治者确定剂量调整剂量心理行为干预抽检尿检的诊疗程序工作,杜绝冒名顶替、外带药品的现象发生。门诊对受治者首次入组治疗时须对其拍照,登记其姓名、治疗号、美沙酮的常用量,将受治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录入至中心门诊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管理系统中。发药人员平时用心记忆受治者的姓名、治疗号、体貌特征,熟悉各受治者的常用量。在发药时呼喊受治者的姓名、治疗号、处方量,准确无误后才可让受治者服药。每位受治者在工作人员监督下服药,服完药后立即喝水咽下,并张口说话,防止受治者将药品带出门诊,最后回收服药后的空药杯,以便今后核对。发药处于当日下班前称量药品“剩余量”,统计处方量,与门诊录入系统中的信息核对无误后随即填写“每日用量一览表”。对每日使用中出现的药品损耗,经相关人员核对后填写并签名,装订处方。

5药品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事项

5.1药品容器、包装材料及服药杯的处置

在美沙酮口服液使用过程中,其容器及包装材料上可能会残留少量药品,因此对美沙酮容器和包装材料应该进行严格管理。每个包装的美沙酮口服液使用完后,其空药桶必须及时送返专用库房。空药桶及服药杯定期交由门诊专人按规定负责销毁。

5.2药品意外情况的报告与记录

门诊存放、使用美沙酮口服液如发现外包装破损、泄露或出现质量问题等意外情况,必须立即填写意外情况记录并及时报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督下销毁并做好记录,同时上报省级和国家级工作组。如发生美沙酮口服液丢失和被盗的意外情况,应立即报告市公安局查处,并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级工作组备案,及时填写意外情况记录。到目前为止我中心门诊尚无意外情况发生。

5.3药品库房的人员进出规定

药品库房只准发药处药品存取、药品库房管理、药品质量管理、药品监督管理、药品配送等相关人员进出,严禁闲杂人员进入。对非门诊工作原因如库房内设备检修等进出库人员进行登记并签名,以便发生问题时查找原因。

6结语

第9篇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救助措施,减少艾滋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和危害。

(二)年度目标

1、监管场所高危人群检测。

继续完善卫生与公安和司法部门监管场所高危人群HIV抗体检测工作协调管理和信息收集汇总上报机制。各地完成对公安和司法行政系统监管的看守所、强制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劳教所和监狱等场所当年新入所的吸毒、等重点人群的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全省计划筛查总人数共34200人,培训监管场所工作人员1368人。

2、免费自愿咨询检测。

所有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开展免费自愿咨询和抗体初筛检测服务。努力提高各级自愿咨询检测点服务人员的能力,每市级和县级至少培训咨询员4人,以前接受过培训的,今年进行知识更新提高再培训。要求全省17个市和1**个县(市、区)共培训咨询员总数为420人。采取各种措施,增加自愿咨询检测点,扩大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可及性,平均每县完成咨询和检测对象至少500人,全省计划完成免费自愿咨询和检测总人数为52500人。

3、宣传教育。

将农村作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重点地区,要求每县利用大众媒体在城镇开展大型宣传活动至少2次,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立专题宣传栏,组织对就诊者的艾滋病防治专题讲座每诊所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

4、高危行为干预。

在原有7个美沙酮门诊基础上,新开淮北和铜陵市2个门诊。每个老的美沙酮门诊治疗人数要求达到200人,开诊不满一年的新开门诊治疗人数要求达到100人。

预防性途径传播综合干预措施优先覆盖、同性恋等高危人群。全省预防性途径传播干预措施覆盖总人数为78750人,培训基层干预工作专业人员和非政府组织人员总数为2100人。

5、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提供免费艾滋病咨询、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服务,检测率达到85%以上。为抗体筛查检测结果阳性的孕产妇提供免费确证检测,检测率达到100%。确证检测结果阳性孕产妇知情选择妊娠结局,为终止妊娠提供经费补助,为继续妊娠并分娩的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抗病毒药物,服药率达到90%以上。婴儿12个月、18个月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达到90%以上,18个月筛查结果阳性的免费提供确证检测,检测率达到100%,为艾滋病病毒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提供人工喂养支持服务。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随访2次、所生婴儿随访5次。妇幼保健相关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6、免费抗病毒治疗和感染者随访。

以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的县区为重点,继续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培训,重点培训乡村级医务人员,重点内容为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的规范诊疗和护理知识,不断提高基层免费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的诊疗和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全省计划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目标总数为870人。

继续在全省开展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计划累计治疗人数为2169人,要认真落实监督服药措施,使服药依从性达到80%以上。同时,积极开展耐药监测工作,动态观察抗病毒治疗效果和耐药情况。要进一步提高CD4细胞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覆盖率,对治疗病人的CD4检测做到每人每年检测4次,病毒载量争取每人每年检测一次;对报告发现的HIV感染者,CD4检测做到每人每半年检测一次。

要继续加强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定期完成随访、检查和网络报告工作。

7、中医中药。

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实施中医药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早期干预治疗,应用中药配合西药抗病毒治疗,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增强病人耐受性和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免疫重建,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延长感染者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实施方案见附件4)。

8、保障血液安全。

继续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实现《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2010年)》提出的“20**年15岁-49岁人口中无偿献血知晓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加强人员培训和实验室血液质量控制,建立稀有血型库,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二、项目内容与资金安排

本项目共有监测检测、宣传教育和干预、关怀治疗、抗病毒治疗药物、母婴阻断、血液安全管理、中医治疗等项目,总资金额为3192万元,具体项目内容、工作任务和资金安排分别见附表1、2。

(一)监测和检测(38.1万元)

1、继续在监管场所对高危人群开展常规HIV检测(17.1万元)

按照卫生厅、公安厅和司法厅联合下发的《安徽省关于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继续完成看守所、收容教育所、强制戒毒所、劳教所和监狱中当年新入所被监管人员中高危人群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任务,对所有确证阳性者提供免费的CD4细胞检测,按照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结果告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等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病人,按照要求及时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

全省计划在监管场所筛查总人数共34200人,工作经费17.1万元。监管场所筛查工作经费按每检测1人补助5元的标准下拨至各市,各市根据辖区内各县(市、区)的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再予以补助。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参与标本采集、运输、检测和资料录入上报工作和人员补助,筛查所需试剂由省统一招标采购分发至各市。示范区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县所需工作经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2、全面推广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21万元)

各市、县(市、区)都要在疾病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内建立免费咨询检测点(VCT)和转诊服务网络,为就诊者和公众提供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积极走出去,深入到高危人群集中的场所开展免费VCT宣传,扩大免费VCT覆盖面,提高接受检测的人数。各VCT服务点所在机构要做好免费VCT的管理工作,按要求及时登记和收集上报咨询检测点工作报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定期对市、县(区)级咨询点进行督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全省咨询员技术支持网络,定期组织召开技术沟通和讨论会,为基层咨询员提供心理、技术和转诊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项目工作经费按照平均每咨询检测1人补助4元的标准下发各项目市、县。具体工作人员补助经费按照每人检测前咨询费1元,检测后咨询费1元,检测费1元,资料录入上报1元。筛查所需试剂由省统一招标采购分发至各市、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县所需工作经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1**万元)。

继续将基层领导干部、农民工和青年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将农村、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地区和场所,要求尽量扩大覆盖面,宣传教育内容侧重预防知识、提高个人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技能、国家和当地的防治政策、关爱和反对歧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情况,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动员街道和乡镇基层政府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组织落实好各项活动。各级要对下一级宣传教育工作进展进行督导检查,切实保证县级以下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的落实。本项目补助部分市和每县(市、区)经费1万元,用于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和媒体宣传,补助省卫生厅6万元用于省级宣传和各地督导,共计1**万元。示范区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县所需工作经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

(三)全面落实高危人群干预措施。

1、预防性途径传播(159.6万元)。针对性途径传播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的重点人群包括暗娼和嫖客,男男性接触者,多性伴者等。各地可采用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牌、流动宣传和举办公众活动等形式,宣传安全套防病知识,营造推广使用安全套的社会氛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当地性途径传播高危人群活动特点,选择目标人群集中活动的场所开展工作;建立业主负责制,确保在场所内摆放宣传材料、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方便目标人群购买;积极发展同伴教育员并对她(他)们进行生活技能等培训,力争使接触到的目标人群在每次性活动中100%使用安全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安全套推广使用等综合干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干预工作经费安排主要包括举办各类外展活动、交通、人员补助等内容,全省共计159.6万元。其中对于高危人群干预人员补助,按照干预对象任务量分配经费,对干预对象的干预频次要达到4次/年,工作人员每次下基层或场所工作补助不超过20元/天,要求有工作记录和领款人签名。

2、开展同伴教育(210万元)。各地要在掌握本地高危人群的分布和特点的基础上,在暗娼、同性恋等高危人群中积极招募志愿者,开展同伴教育。对于同伴教育工作,按照平均一名同伴教育员工作每年补助600元为标准(每名同伴教育员每月至少开展干预工作一次,每次工作补助不超过50元/人/月),并对同伴教育员的培训和开展同伴教育工作中产生的交通费、购买用于开展干预工作的宣传品等工作经费给予补助,全省共计210万。

项目中要求达到的覆盖高危人群任务量,各县级及部分区任务量已单独列出,而对未单独列出的区级任务量均已包括在各市级任务量中,由市级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具体分配到区。

3、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53万元)。

按照卫生部、公安部、药监局制定的《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方案》要求,在阿片类吸毒人数集中地区开展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要求每个门诊培训10名专职工作人员,保证门诊服务时间不少于每天8小时,开设时间要方便就诊者服药,要对就诊者提供艾滋病咨询和健康教育等服务,免费提供宣传材料。

本项目提供部分门诊工作人员补助、培训经费及宣传教育经费,对于新开门诊提供门诊点改造建设、设备配备经费。门诊所在单位对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项目经费要设立专账管理,不得截留、挪用。

(四)预防母婴传播(77.8万元)。

继续支持8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提供免费艾滋病咨询、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检测,可根据检测条件和流程选择快速检测试剂或ELSIA检测试剂,对于第一次检测结果阳性的孕产妇,应用第二种不同的检测试剂进行复检。对于临产急诊入院分娩的产妇,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试剂进行筛查检测。为抗体筛查检测结果阳性的孕产妇提供免费确证检测,确证检测结果阳性自愿终止妊娠的,提供终止妊娠补助,自愿选择继续妊娠并分娩的,提供抗病毒药物,并对其住院分娩给予补助,为所生婴儿提供免费抗体检测和人工喂养支持服务和适当补助。

给予项目地区阳性孕产妇及婴儿补助1.8万元,各级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补助76万元,检测试剂、预防药品及耗材等共计35.2万元由省招标采购后下发(见附表3)。

(五)感染者随访和免费抗病毒治疗(100.8万元)。

对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各地应对其进行定期随访,感染者每年进行2次免费CD4细胞检测,同时给予医学指导。通过对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提供抗病毒药物等相关服务,提高抗病毒治疗的可及性。

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按照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方案的要求,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为每位接受治疗的病人每年提供免费CD4细胞检测4次和病毒载量检测1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随访中发现的严重毒副反应病例要及时上报并转诊至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处理。

为使抗病毒药物服用及时、减少停服、漏服,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的发生,对服药病人要实施监督服药措施(为保证质量,每位监督员每月最多监督病人数不得超过30人)。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将监督服药工作与病人的随访和管理相结合,探索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综合管理方式。对负责监督病人服药的人员,安排适当的工作补助经费。为了及时观察治疗效果,提高病人接受CD4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的可及性。

中央财政经费主要支持的活动包括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费用、感染者随访的交通补助(按随访一个感染者每年补助交通费100元)和CD4检测试剂补助、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品以及必要的二线药品费用、服药病人CD4检测试剂和病毒载量检测试剂以及病人到医疗机构接受CD4检测随访的交通补助(按每人每年到医疗机构检测4次,每次补助50元,共200元/年)、监督服药补助(每监督服药一个病人补助10元/月,每年每病人120元,补助监督服药员)和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补助(每治疗和随访一个病人补助10元/月,每年按每病人120元,补助乡村级医务人员)等,要求有工作记录和领款人签名。

全球基金项目县的工作经费经费从全球基金项目经费中列支。抗病毒治疗药品、CD4和病毒载量试剂共计1213万元由省统一招标采购分发各地。

(六)血液安全管理(48万元)。

1、无偿献血宣传(10万元)

(1)制作无偿献血公益广告短片,免费发放到各市,在采供血服务场所及媒体播放。

(2)组织开展“6:14”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十周年纪念活动。

2、开展无偿献血招募培训(3万元)

(1)组建无偿献血宣讲团深入社区、村镇、企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开展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活动。

(2)组织专家组赴无偿献血落后地区开展无偿献血招募培训工作。

3、国家血型库建设(5万元)

进一步完善安徽省血型库建设,实现全省稀有血型资源共享,适时对数据库进行维护、保养。

4、完善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监控体系(20万元)

完善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实施血液集中检测要求,由省中心实验室牵头,根据卫生部临检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体系,进行实验室质量考评,并将结果报告国家参比实验室复核。

(1)对全省所有采供血机构血液样本进行抽样检测,每所采供血机构抽取标本50份左右,全省约1500份,进行抗HIV、HBsAG、抗HCV、梅毒检测。

(2)对所有采供血机构开展飞行检验,以双盲考核的方式对HIV、HBsAG、抗HCV、梅毒进行考核,以检验采供血机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管理水平。

(3)为17所中心血站更新实验室管理软件。

5、血液质量保证培训及医务人员培训(10万元)

(1)根据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对影响血液质量的关键岗位人员进行新一轮培训,举办培训班2期,每期80人左右,每期4天时间。

(2)举办全省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输血科主任,外科、妇产科、肿瘤科等与临床输血密切相关的临床科室主任及相关业务骨干参加的血液成分临床应用与进展培训班一期,培训人数约150人,时间3天左右。

(七)中医中药治疗(240万元,项目内容见附件4)。

(八)国家综合防治示范区(424万元)。

国家第一批5个示范区各补助工作经费60万元,第二批3个示范区各补助36万元,用于示范区艾滋病宣传教育、自愿咨询检测、高危人群干预及艾滋病病人的治疗关怀工作。每个示范区补助的经费中包括多部门活动经费6万元,用于示范区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活动。每个示范区督导和技术支持经费2万元,用于补助示范区所在市。

(九)业务培训(157.2万元)。

1、监管场所筛查工作培训。各市负责组织并完成对辖区内参与筛查的监管场所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全省计划培训监管场所工作人员1368人,培训经费49.2万元。培训内容应包括政策宣传、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咨询服务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等有关知识和技能。

2、VCT咨询员培训。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项目计划负责完成辖区内免费咨询检测服务的机构和咨询点的工作人员培训工作,要求每县(市、区)培训至少4人,培训经费全省共计21万元。

3、干预工作培训。各市负责组织对辖区内的所有高干队人员和同伴教育员等非政府组织人员至少开展一次培训,以提高干预工作能力和效果。每县(市、区)培训的人数不得少于20人(其中非政府组织人员不得少于10人),培训经费全省共计50万

4、抗病毒治疗培训。各市负责组织对辖区内负责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中央财政经费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进行补助,项目计划培训基层医务人员870人,按每人平均培训7天,每天补助60元,每人补助420元,全省共补助各地经费37万元。

三、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协调

项目由省卫生厅、财政厅负责统一部署和协调实施,各市、县(市、区)卫生、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具体实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负责中医中药治疗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接到本《方案》15个工作日内,制定本地具体项目执行方案,将本项目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项目执行单位,明确项目完工时间、责任人、资金分配额度计划和监督考核办法,在项目执行期间加强经常性项目督促检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项目的技术支持和项目执行机构。省市项目工作组和专家组,对项目地区各工作领域进行技术指导和定期监督检查,每季度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项目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资金管理

各级卫生和财政部门要围绕实现《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规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地情况统筹安排国内外项目资源。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在项目执行单位明确后15个工作日内,及时预拨50%的项目资金至各项目执行单位,同时在项目过程中要简化报帐审批手续。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具体规定按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共同制定《中央补助安徽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培训补助经费管理办法》、《中央补助安徽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防治补助经费管理办法》、《中央补助安徽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办法》执行。

(三)招标采购

1、卫生部负责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美沙酮维持治疗原料的招标采购工作。

2、省卫生厅会同省财政厅,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负责HIV检测、CD4检测试剂、病毒载量检测等试剂的招标采购工作。

四、项目执行时间

招标采购工作于2008年4月底完成。整个项目工作在2008年10月底前完成。

五、项目监督与评估

(一)项目执行中期和项目完成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分别进行综合效果评估,并将项目终期总结报卫生厅、财政厅。

(二)卫生厅和财政厅将按有关规定定期对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项目执行情况项目绩效等进行检查评估;对药品、试剂、使用与分发、登记以及设备投入使用情况等进行抽查考核。

第10篇

网: 【摘要】医疗护理的质量日益受到重视,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一种制订好的计划,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和有效的护理,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漏项,缩短住院日,提高质量。临床路径是一组医护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照护计划,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和护理流程,让患者从入院列出院都按照此模式接受治疗护理,是一个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化模式。

【关键词】护理 临床路径

1、临床路径是20世纪70年代用于工业生产工程管理的一种方法。在医疗护理界,临床路径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Shoemaker认为:“将医疗护理标准化是有意的,可促进服务的完整性,还能评估患者的病程及治疗的效果,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正式采用以诊断相关分类为付款基础的定额预付款制(DRGs-PPS),一改传统的回顾性付费(即同一病种的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均按统一标准支付医疗费用,与实际服务成本无关)。这样医院只有在所提供的服务费用低于DRGs- PPS的标准费用时才能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中心开始研究低于DRGs-PPS标准费用的服务方法和模式。临床路径被研究应用于护理管理,作为缩短住院时间的手段。1985年美国新英格兰医疗中心率先开始实施临床路径,并证实临床路径在健康卫生系统的应用成功降低了高涨的医疗费用。临床路径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并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既能贯彻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又能节约资源的治疗标准模式。

2、临床路径是一种设计好的计划,通常情况下用工作流程图的方式表示。

强调时效性,明确规定了各项处置及活动介入的时间,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操作的时间表;同时关注实践性,患者一旦进入医疗程序,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应该怎么做,使医疗护理标准化,让患者在进入临床路径后的时间段内都依此模式接受照护。临床路径强调完整性和合作性,它是由提供医疗照护的所有成员共同研拟治疗内容及执行时间,临床实践中以患者为中心,整合多个部门的工作,包括专业部门及行政部门,强调部门间的联系与沟通。

3、对单病种和手术实施临床路径一般要经历计划准备、制定路径、实施路径和评价改进等几个阶段。除准备阶段外的后几个阶段根据PDCA的原理循环往复,不断改进,逐步使临床路径的内容更全面,项目更合理,更符合临床科室的丁作实际。采用电子病历、表格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或其他记录系统等方式,在表格中列出对每一项目的每日标准治疗、护理计划。采取专家咨询、循证法和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流程图、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临床监控与评估指标、变异分析等标准进行制定。严格执行和记录路径,采取专人监控或智能监控相结合,保证路径措施的落实。在临床路径实施一定时间后.将路径实施后的结果与实施前的数据进行对照并加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效率评价、医疗质量评价、经济指标评价以及患者满意率评价。通过评价改进原有路径或使用后改进后新的路径.使临床路径不断完善,更符合临床实际。

总结:临床路径所采用的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护理方案,但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将不断更新改进。有些学者提出了以系统理论为基础的临床路径流程框架图,应用了现代管理学的“再造流程”理论,把诊疗护理常规合理化、流程化,使主要病程按照流程制定多学科综合服务标准,通过流程重组,取消多余环节,打破部门分割,改进服务模式,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教益和患者满意度。实施临床路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不断遵循疾病指南、循证医学的进展调整路径的实施细则,使之符合医学科学的发展,从而提供给患者最新的治疗手段与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实施临床路径,可以加强学科之间、医护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保证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提高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缩短住院周期,减低费用;实施临床路径,还可以为无相关经验人员提供教育学习机会;同时,改善病人教育,提高病人及家属参与治疗过程的主动性也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内容。 转贴于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医疗 逻辑排列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model of current city large comprehensive hospital build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e of the high-efficiency and intensive network flow system, and the form and connotation of the multi-channel application. It take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logical arrangem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hospital function’s system and morphology.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factors, development direction, design countermeasures and construction tendency in the design of the large comprehensive hospita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overall layout, space combination and environment design.

Keywords: Network medical treatment ; Logical arrangements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概况描述

安阳市人民医院前身是加拿大教会于1887年创建的“广生医院”,至今发展近120年。目前是豫北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院外急救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现代化综合医院、爱婴医院、河南省临床教学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医院原有建筑面积49539平方米,占地面积44421平方米,开放病床850张,年门诊量4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2万人次,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需求, 医院迁建占地面积约16.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7.88万平方米,4幢5层裙房2幢19~22层高层病房楼组成,建筑高度23.1~96米。预计开放病床2500张(其中VIP高级病床300张),年门诊量10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8万人次,门诊医技部分规模为可持续发展留了空间余地。安阳医院基地选址于安阳市DN3-6-3-1地块,岳飞路与光明路交叉口的西北部,东依光明路,南临岳飞路,西距兴泰路,北靠明福路。东西宽约320米,南北长约540米。项目建设地块地势平坦,环境整洁宁静清新,交通方便利于建设。

二科学合理的逻辑排列,满足医院功能的体系与形态

具有2500床的安阳医院属于超大型中心综合医院,这种大型医院集中优化了地区性的医疗资源,具有高效专业、指导垄断及行业竞争力等特点。规模超大则就诊流线变长,交通人流复杂。尤其是2000床以上的超大型医院来说,无论从科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人流,物流的走向,都非常繁杂,对消防、节能、绿色环保及对医院未来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逻辑与排列,以满足医院功能内涵的体系与形态。安阳医院的总体布局设计通过多方案分析比较,采用网格形模式+医疗街串联门诊、医技和病房模块,收到很好的效果受到院方业主的好评,其布局特征有以下几点:

1网格形医院模式强调了功能和形体组合的逻辑关系,以医院街的模式,将各功能模块区域连通,形成便捷简短的流动空间序列,便于医疗人员及管网布置的空间组织模式。

2网格形集中式布局,可根据需求与标准,功能与流程,变化与发展,节约用地,分阶段逐步扩展与建设。由于采取先进的技术与措施,为可持续性发展夯实基础。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性,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弹塑性。

3多通道设置运用,解决了医院隔离管理的要求,形成疏导和限制两种类型的路线,避免了不同功能单元集成在一个大型综合体建筑中所带来的流线混乱,保证了一级医疗工艺流程的清晰和二级医疗工艺流程的简洁。

4高效集约的网格形流线组织,根据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各部门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将不同性质的流线分别组织(急诊、感染门诊),而将关系密切的流线集中考虑。(门诊、医技、住院等区域间的主交通流线)

在确定了网格医疗中心模式的前提下,我们依据项目所特有的地形特征,因地制宜对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本方案根据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需求,将地块分别配置为二大功能区,同时建立起与之对应的规划逻辑。

项目建立了两大区——综合医疗区和行政办公区。医疗区分三个功能分区——门急诊区、医技区、住院区。

门急诊区:位于院区前部,方便对外。门诊采用功能模块化方式,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分而不散,易于管理。模块之间设串联宏观流程的横向中枢,作为绿色医疗服务廊。

医技区:位于门急诊区与病房区之间,同时为两大区域服务,使得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

住院区:位于院区中部,为两幢病房楼,分别为十九层和二十二层,病房楼每幢每层设两个护理单元,主要朝向为南,可以获得良好的朝向日照时间和室外视觉景观。

整个基地被四条城市道路围合,院区主入口设置于地块南侧,并在南侧院前区密植绿廊,布置了近2万平方米的院前集聚广场,由中央花坛,成片绿地,满铺草坪和常青高大乔木,共同构成生态化环境的园林风貌。作为缓解每天近万人流量进出医院的港湾,起到协调改善医院入口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流程的体系化——现代医院设计核心技术

医疗区布置以环形的公共服务资源为核心,编织“三横三纵”网格状医疗流程体系,围绕环形庭院,设置垂直交通、分层挂号、咨询、等候、助残、厕所等候等公共服务资源,辐射门急诊各功能单元,南北纵向“医疗街”串接起门诊、急诊、医技、病房主要功能模块;东西横向“医疗街”,串接门诊、急诊、医技等功能内部流程,“三横三纵”的网格田字坊的功能流程体系形成高效的流程体系,确定了安阳市人民医院的流程体系的独特风格和品质特征。

门诊急诊楼沿地块南侧设置,医技楼医疗中心以内庭式半围合裙房与高层病房楼东西分组对应。沿地块由南向北侧展开的连续阵列式布局,在绿树掩映下形成严谨大气的院区形象。又保证了从光明路自南向北驶来的车辆,首先可以看到灵动流畅高低跌落起伏变化具有时代震撼力的标志性高层建筑群。

二幢高层病房楼的设置,南低北高,高端病房科研楼设置于地块北侧,加上门诊三层挑空通透,与内院景观及广场绿化景观相互渗透呼应,成为贯穿院区的休闲景观长轴,营造出优美安静的住院环境。

门诊和病房楼之间由五层8.1米宽的交通连廊形成的医院街相互串接,联系紧密。急诊急救楼设置在地块的东南角,拥有独立的入口和交通流线。屋顶设有直升飞机停机坪,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直通屋面的电梯到达一层的抢救室,构成高效的救援系统。

办公会议中心以一个直径92米外圆内方多层环型裙房的组合形态布置在东北侧,作为门诊模块的延续和收尾。在北侧明福路上拥有各自独立的出入口,位于不同的方向,避免了与医疗区域的相互干扰。宿舍教学区位于规划预留出来的西北侧地块上,自成一区。互不干扰。

见图1总平面图

建筑物的布置,服务于医院功能,服从于城市规划的控制,又结合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城市肌理,设定三项基本设计准则:

·相关而建——从南到北依次设置门诊、医技、病房,相邻功能间设置庭院,既改善了功能用房的物理环境,又实现了医技功能的资源共享,同时,为急诊--住院,急诊--手术,门诊--住院,门诊--检查,住院--检查、医生会诊等准备了绿色通道。

·环绿而建——保证建筑的功用,保证绿化规模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力,保证绿化环境的品质,避免因建筑将绿地分隔过碎降低吸碳能力。同时从医院任何一处建筑内部向外探望都可以看到绿化庭院的景色。

·沿路而建——为最大程度提高院内功能的运作效率,便于各类人员便捷地到达目的功能区,建筑的布局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资源,沿城市道路而建。

见图2鸟瞰图

四流畅的院内道路交通体系

安阳医院设有六大出入口布置在不同的方位:

1 主出入口即门急诊出入口位于南边岳飞路。2急救、感染、探视出入口及污废出口分别位于西边兴泰路,急救第二出入口位于东边光明路。3 行政办公、后勤出入口位于北边明福街。

根据不同的出入口,功能区域,功能性质,流量控制,建立起分类别,分等级的道路体系。1 外环干道——连接全院医疗区入口广场的环形道路,主要形成全院的机动车交通系统。2 消防环道——便于消防扑救应急作业,其中门诊与医技之间设置消防车进入的通道。在病房楼的四周,设置环状连通的消防车道。同时也作为部分功能的维护、设备维修备用道路系统。3 步行系统——主要为住院患者,探视休息人流提供的步行系统,基本与机动车道分离,保证使用的安静和安全。

五建议及回顾

通过网格状医疗中心流程体系在大型综合医院设计中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确定体系能更好的梳理医疗建筑的创作思路,在着手设计之初,应对总体结构及功能划分理性设定,明确医疗体系,使我们在复杂的医疗功能辨明方向找出一条明朗清晰的主线,从而实现高效完整易于掌控的设计方案。

安阳医院院区建筑的格局形态方整有序,体现出网络流程内部医疗中心与模块结合的特点。在建立起强大的“生命健康系统工程”的同时,践行 “精于医术,诚于医德”的思想。充分发挥大型综合医院对城市功能的充实整合作用,将医院形象创新性、时代性,灵动性与城市景观同步发展。构成切实可行的规划,缜密精湛的设计,高效合理的空间,实用健康的建筑。使大型医院成为充满活力、能力、动力的城市功能综合体。

参考文献

程之范主编,《中外医学史》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罗运湖编著,《现代医院建筑设计》(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建筑师设计手册(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第12篇

影响医院的噪声因素

交通噪声

造成医院噪声持续增强的主要因素,首先由于城市道路的拓宽及交通量的增加,交通噪声使医院的整体背景噪声提高,尤其是对病房的噪声干扰,以致在开窗条件下患者难以入睡。如果在医院的设计、施工阶段未对外墙、外门窗的隔声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规定,很有可能即使关窗也无法达到睡眠所需要的安静环境。

设备噪声

新的诊疗设施与机电设备产生的噪声及振动,如核磁共振检查仪、体外碎石机、病房的呼叫机、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的噪声和振动等,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医院的噪声水平。

人为噪声

人员活动产生的噪声是医院噪声的重要来源之一。挂号大厅的喧哗声、护士站患者寻求帮助或咨询的呼唤声、交谈声等等,都使医院不再安静。

噪声来源区域

根据医院功能,噪声来源可分为4个区域,第一部分是患者最先接触的环境――门诊大厅;第二部分是患者和医生最初的交流空间――诊室;第三部分是患者进行检查、治疗的环境――医技科室;最后一部分是患者康复静养的环境――病房。

门诊大厅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门诊大厅空间,多倾向于为患者提供足够开敞、美观的空间环境,注重装饰上的美学,往往忽视了声环境的部分。众所周知,医院的主要噪声区多集中在门诊大厅,其声环境的优劣对患者就诊心情影响很大。

诊室

诊室区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室外患者等候区域,另一部分是室内医生诊疗区域。对于诊疗空间,现在只有少数医院使用小型诊室,每间诊室内安排1~2名医生为患者诊疗,而大多数医院由于空间设计比较传统,一间大的诊室容纳多名医生,一方面造成相互干扰治疗,另一方面很难保证患者的私密性。

手术室

手术室是医院中相对独立的区域,噪声主要来源于空调、通风设备,以及为手术配套的特殊医疗设备、设施运行产生的噪声。如手术室专用的洁净空调机组等设备,通常设置于手术室上层或下层的设备层内,其运行产生的噪声与振动,可通过空调管道、建筑墙体、楼板等建筑介质传至手术室。由于受洁净度要求的限制,常规的降噪设备、声学材料均不能应用于手术室内,因此要满足手术室声环境的要求难度更大,需要进行特殊的声学设计方能实现。

病房

病房为患者治疗及康复的区域,良好的医疗环境显得非常重要,所以相对门诊大厅对声环境的要求更高。现在病房中噪声的主要来源不仅包括建筑配套设施噪声,如空调、通风系统噪声,卫生间冲水噪声,电梯运行产生的振动噪声,交通噪声(临近交通干线的病房楼),还包括不同病房之间、病房外走廊、护士站等不同区域人员活动产生的噪声。因此,病房围护结构的墙体、楼板、门、窗隔声性能的优劣,决定着病房能否隔绝外部区域人员活动噪声的抗干扰能力。

由于病房设置的医疗带包含电源插座、开关等相关的电子设施,为了美观及安装方便常嵌入墙体安装,且与毗邻病房共用隔墙,采用“背靠背”设置,墙体被剔槽变薄甚至贯通,导致其隔声性能大大降低,病房相互之间产生干扰。

为方便医护人员观察和应对紧急情况,病房门常设有玻璃观察窗,并要求开关轻便,导致病房门的隔声性能较低,走廊上、护士站的交谈声易传入病房,影响患者休息。

医院降噪的设计对策

定位于高端医疗服务的医院,应能有助于医护人员的准确诊疗及效率的提高,有益于患者的情绪安定与快速恢复。因此,给患者与医护人员提供安静、轻松、舒畅的声环境尤为重要。按照《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的规定和多年医院建筑声学设计实践,在高端医疗机构的规划、设计、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应将声环境的控制纳入其中。

规划阶段,进行声环境分析

在规划阶段,通过对院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声环境分析(图3),病房楼等噪音敏感建筑应远离高噪音的动力站房区域,布置在院区中安静的区域。

某综合医院新区拟建设包括门诊、医技、病房、高压氧舱、核医学等功能空间,及配套锅炉房、液氧站等动力站房。新区用地呈长方形,西侧为城市干道,北侧为城市规划路,南侧为城市景观水道,东侧为待征地。

在该医院新区的规划中,根据用地西侧为城市干道交通噪声高的特点,结合医院功能流线要求,总平面布置(图4)将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按照“闹静分区”原则进行布置。将人员往来密集、社会活动噪声较高的门诊部分靠西侧布置;病房设置在建筑的东南端,环境相当隐秘、安静;医技部分设在建筑的中部作为缓冲区,既使交通流线顺达,又符合医疗工艺流程,同时满足了医院不同功能区对医疗声环境的要求;将高压氧舱、核医学科、太平间、锅炉房、车库及液氧站设备噪声及人员活动噪声较高的建筑相对集中布置,并尽可能远离病房楼、宿舍楼等安静度要求高的区域。合理的院区规划不仅缩小了高噪声源影响的范围,在实现良好医疗声环境的同时还降低了噪声控制投资。

设计阶段,依据不同功能用房的特点

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根据不同功能房间使用时的声环境特点进行建筑功能布局,如尽量避免将高噪声机房、电梯井道毗邻病房。图5是某医院声学参与前后建筑平面布置的变化对比。原建筑方案中,要求环境安静的财务室、办公室紧邻电梯井布置,办公声环境受电梯运行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影响。进行声学设计后,将对噪声与振动不敏感的平车间和准备间调整,与电梯井毗邻,将办公室调至安静的区域,办公空间的声环境获得改善。

根据室外环境噪声级,毗邻房间的噪声限值和使用时活动噪声水平,需对建筑外墙、屋面、外门窗及内隔墙、楼板、门窗等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及材料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当病房楼临近交通干线时,需采用隔声性能高的外墙材料及构造,配置低频隔声性能优良的外窗、外门,使患者免受交通噪声的侵扰。对相邻病房的共用隔墙上设置的开关、电源、医疗带、穿墙管线等,采用特殊隔墙构造和隔声、消声措施,以保持隔墙整体良好的隔声性能。

在建筑室内装饰方案及装饰材料的选择中,应注重各个诊疗空间的不同声环境营造与人员活动噪声的控制(图6)。如门诊挂号大厅,根据对大厅的体型、体量特点进行计算,通过室内装饰材料的合理配置,控制大厅混响,控制空调、通风噪声,控制人员交谈噪声,使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能有清晰、安静的交流环境。

对高噪声机电设备、设施的噪声与振动,根据设备噪声特性、安装部位、管线布置、服务用房噪声限值、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等,采取隔声、吸声、消声及减振综合控制措施,是获得医院良好声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实施阶段,严格控制环节

医院声环境的设计目标能否实现,实施阶段同样关键。最终呈现效果如何,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专业设计以及业主的定位、投资等有密切关系。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业主、设计、施工等各方均需保持良好沟通与密切配合,通过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将声学设计的各项内容在设计、施工、材料及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等各环节严格控制、逐一落实,才能达到声学设计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