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

时间:2022-06-10 09:51:43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

第1篇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其他传统节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唯有元宵节是一个全民同庆的欢乐节日,所以有“闹元宵”一说。元宵节一到,无论城市乡村,南方北方,街上院内,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人们扶老携幼,涌向街头,观彩灯、猜灯谜、放烟火、听音乐、看杂耍,热闹非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元宵节,来一起欢欢喜喜闹元宵。

文一:

光明元宵

赵丽宏

因为有元宵节,新春的节日气氛延长了许多。孩童时过春节,到了年初八九,新年便差不多过去了。正在依依不舍时,突然想到后面还有元宵节,精神便为之一振。到十五闹元宵时,节日的气象又轰轰烈烈地回来了。元宵的快乐,和春节又不一样。这是一个光明的节日,是一个充满神奇幻想和美妙憧憬的节日。

元宵闹花灯的盛况,在古人的诗中能够找到。唐代卢照邻有《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天上的银河繁星和月光,在元宵之夜都洒落在人间,一派光明景象。这样的景象,在另一位唐代诗人崔液的诗中也可体会:“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李商隐也写过元宵的诗:“月色灯山满,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写元宵之夜的欢喜和热闹,还有元好问的《京都元夕》:“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读这些光影摇曳、欢声漾动的诗句,感觉古时的元宵之夜,盛况不亚于现代。

古人在诗中写元宵的灯,最令我难忘的,是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诗中描绘的景象,璀璨绚烂如仙境。元宵节的灯,是梦想,是艺术,是黑暗中人心的灿烂绽放,诗人的想象和咏叹,皆出自于此。此篇下半阕,也写得情趣盎然:“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本来写的也是元宵之夜观灯的景象,内中暗藏故事,有人窥见曲折恋情,也有人看到诗人孤高自赏的品格,因为含蓄,更见其美妙。最后那几句,后来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引用,成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之最高境界,辛弃疾自己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的。

王国维的引用,其实背离了诗人本意。我相信辛弃疾写的是元宵之夜情人相约。写这一题材,还有一阕题为《生查子・元夕》的词更出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我最初读这篇作品,知道作者是欧阳修,后来在朱淑真的诗词集中,也见到这首诗。两个人中到底谁是原作者,是个悬案。这首诗,写的是人间情爱,短小的篇幅中,蕴涵恋人的悲欢离合,可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古人的浪漫,在元宵的灯花光影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千百年来,有多少恋人在花灯如昼的夜晚幽会,倾诉衷肠。现在,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其实,元宵节,也可以看作中国的情人节,追求光明,寻找爱情,在光明的世界中为爱而团圆,这是人类的永恒梦想。

阅读点拨

本文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元宵节的盛况,读来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文章先由小时候过春节的感受起兴,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元宵节,并点出“元宵的快乐,和春节又不一样。”从而突出元宵“是一个光明的节日,是一个充满神奇幻想和美妙憧憬的节日”的特点。文章为了表明元宵的特点,大量地引用了元宵的诗文。这些诗文的引用看似顺手拈来,实则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元宵是一个光明的节日,是一个充满神奇幻想和美妙憧憬节日的特点。我们读了此文既能感受到元宵的热闹景况,又能受到古诗文精华的陶冶,实在值得一读再读。

文二:

元宵节・灯节・狂欢节

余仁杰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佳节,因其主要节俗活动是张灯、观灯、赛灯,故又别称为“灯节”。

正月十五何以称“元宵”?一种解释是指“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是一年之元月,初一旧称元旦,原意是新年的“第一个白天”;不称正月初一之夜为元宵,是古人认为满月的夜晚才是最吉利,而正月十五之夜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而称之为元宵。另有一种解释流传较广:元宵之称源自道教的上元节,道教有“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节,上元节之夜就称元宵。

元宵节怎么又成为“灯节”?学术界对此众说不一,概括起来大致有三说:一说也是源自道教,因道教崇尚火;另一说主要源自佛教,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倡导“神灯佛火”,让元宵之夜彩灯齐放,光明如昼;再一说灯节始自唐初,是帝王的提倡,利用元宵燃灯娱乐。实际上中国人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节俗活动重点:春节贺岁、元宵张灯、清明祭扫、端午驱毒与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等,都各具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俗文化中还包含饮食内容。元宵之夜要吃夜宵充饥,这个夜点心是汤圆,于是许多人便称汤圆是“元宵”,连《辞源》、《辞海》也都这么释义。前几年有人在上海《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元宵不是汤圆:汤圆是用水煮的,而元宵是炒的,根本不能沾水,外面只沾一层糖衣。不过现在都以汤圆替代那种炒的“元宵”。

元宵节可谓是中国人的“嘉年华”(狂欢节)之夜。月光下、灯光下,盛装男女乐而忘返,是古代人一年中最快乐的节日。尤其是女性,平日养在深闺,不能随便出门;惟元宵之夜,却可以随意走动,嬉笑不禁。更在于元宵之夜男女相聚无人干涉,这就成为青年男女间谈情说爱的好辰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时元宵之夜就多有有情男女约会。从这一点上看,有点像西方的“情人节”了。

第2篇

在这辞旧迎新、吉祥喜庆的时刻,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佳节!值此,我谨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致以新春的问候,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令人振奋、令人难忘的一年。

好歹倒置令心怯(常言俗语)元宵佳节

一夜有喜(电影名)元宵乐

二月(节日纪念日)元宵节

清明前夜(节日纪念日)元宵

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节日纪念日)元宵

十五花灯艳,万人期中彩(金融词语)元宵奖储蓄

此时此地(剧目)元宵谜

一夜鱼龙舞(民俗风俗词语)元宵灯会

“十·一”之夜(商品名)九两元宵

正月十五晨炊忙(探骊格)元宵·早点·火烧

新春佳节话元宵(报刊名)半月谈

元宵节开社员大会(部门单位场所)方正集团

赶制元宵闲不住(常言俗语)忙得团团转

元宵出门赏灯(常言俗语)外行看热闹

婚期定在元宵后(成语)喜出望外

煤球和元宵一样(成语)混淆黑白

元宵(成语)一朝一夕

元宵灯话(成语)一朝一夕,闪烁其辞

元宵节后捷报多(成语)喜出望外

元宵同返家(成语)众望所归

元宵之后柳吐芽(成语)节外生枝

元宵欢度迎佳客(词曲牌名)喜春来、集贤宾

年年元宵有谜会(电影名)十五贯、赛虎

万家灯火闹元宵(电影名)不夜城、乡情

元宵节(电影名)万家灯火

元宵谜会压魁(电影名)寒虎、胜利在望

元宵前后回家乡(歌曲名)二月里来

灯谜会猜庆元宵(古文句)破题儿第一夜

元宵(古文句)破题儿第一夜

灯会元宵初(化学词语)烷

元宵佳节望满月(货币)十五张一美圆

元宵回暖(篇目)十四寒

元宵莫来缠·上楼格(篇目)望勿纠正

元宵灯火已阑珊(谦辞礼貌用语)望多关照

观赏元宵灯谜(人名)张节、文虎

元宵之夜遇徐娘(人名)胖妇人

元宵已无州官讳(商品名)节能灯

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诗词句)少年十五二十时

元宵(诗词句)数问夜如何

元宵前后(诗词句)十四为君妇

元宵节(书名)二月

元宵前后(书名)二月

十分一个元宵(体育词语)角球

元宵春灯(网络电脑词语)节点

欢欢喜喜做元宵(音乐词语)快节奏

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字谜)舞

元宵(字谜)歹

元宵虎会(字谜)夤

元宵节后(字谜)完

第3篇

元宵节,这是一个好日子!一个热闹的日子!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个令人陶醉的日子!一个令人欢乐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谈论谈论吧!

先来说说元宵节的习俗吧!有哪些呢?有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耍龙灯……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戏呢。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猜灯谜不仅有趣,还可以培养语言能力呢?你们呢?喜欢哪一个呢?

那么,元宵节有哪些诗句呢?欧阳修的元夕、崔液的上元夜、李商隐的诗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还有李白的……有空一起去欣赏欣赏一下这么多古人写下的这些好诗好词吧!

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个热闹的元宵节呀?

一年级:靳淼

第4篇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古代,元宵夜还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语说:"照井水,面皎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许多轶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其趣事就是出于元宵。相传,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官讳",他骄横跋扈,不许百姓言"登",因"登"和"灯"同音,也就不许百姓说"灯","点灯"只能叫"点火"。这个州官在元宵节时,贴出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日胡作非为,人们便针对他的布告,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第5篇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风俗都让人难以忘怀,无论是藏族的雪顿节,还是彝族的火把节。

汉族的元宵节是最让我沉迷的。

它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在当今中国盛行是无庸置疑的。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吃元宵了。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男女老幼围在一张桌子上,再端上几碗热腾腾的汤圆,在蒸气笼罩的小屋里还不时传来几声幸福快乐的笑声。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放灯,那时可谓是万家灯火连成一片,壮观而美丽,怪不得古时有人说:“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元宵节猜灯谜,从宋代就开始流行,至今不衰。人们将“文义谜”写在绢灯上。《委巷丛演》曾记载:“杭人元夕,多于谜为猜灯,任人商略。”灯谜这个名词从此出现了。明末扬州马苍山把诗歌形式移植到灯谜中,写了《广陵十八格》,开辟了灯谜的新境界。清代灯谜继续发展,文学家还把猜谜活动写入小说中。《红楼梦》里,就描绘了许多贾府猜谜的生动场面。

正月十五,人们在吃元宵、观灯、猜谜之余,不要忘了这天还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专家指出,元宵节比西方的情人节更有内涵,更有传统,而且韵味十足。“一曲笙歌深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这也注定了元宵节是一个浪漫而诗情的节日。

元宵节,正可以算是中国的狂欢节。

第6篇

猜灯谜也源于民间传说,说是一位势利的财主,侮辱一位家境贫寒的书生,书生一怒之下在元宵节以诙谐的灯谜巧妙地痛骂了财主,后来就演化成了元宵节猜灯谜了.

话灯联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牶"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牶"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牶"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牶"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牶"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了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第7篇

据我国各地名酒志的资料记载,许多风味独特的名酒,最早大都出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镇,显而易见,岁时酒俗源于民间。酿造美酒的同时,也孕育了动人的酒俗传说。

春节 旧时民间叫过年,也是农闲酿酒的时候。昔日北京的“大酒缸”正是在过年时热闹起来。《社会风俗》说:“煮酒,在朱红缸盖上畅饮,助年气兴致,添墨客诗韵。”是为“扶阳”与“消寒会”。史书称,汉武帝时曾钦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福祉、吉祥、康宁、长寿。如清代文人袁景澜写苏州的《年节酒词》中所述:“颂椒煎饼元旦后,新年排日宜饮酒。隔岁藏肴出宿储,欢情共洽亲朋友。”史书又讲,元旦饮“屠苏酒”习俗始于东汉。宋王安石《元旦》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椒花酒”是用椒花泡酒制成。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云:“俗有岁首用椒花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北周庾信在诗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农历正月十五灯节 亦即元宵节、上元节。最早见于唐代,曾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故而人们向天宫祈福,用五牲、果品和酒供祭。撤供后家人团聚畅饮美酒,夜晚观灯吃元宵。

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 又称春社日,这天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宋文人李在写有“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诗句,意思是饮宜春酒有医治耳聋功效。清代陈梦雷撰《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清明节 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民俗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有扫墓、踏青的活动。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有饮酒祭奠习俗。唐代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云:“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唐代白居易诗曰:“何处难忘酒,朱门羡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清明》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与酒有关。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为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还有为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中,均有菖蒲酒的配方及服法。唐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明刘若愚撰《明宫史》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顾铁卿撰《清嘉录》也有“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的描述。因雄黄对人体有毒害,这一习俗已逐渐废止。然而,端午节饮酒还是古今传留。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别称仲秋节、团圆节,是日,家人团聚,挚友相会,都以赏月饮酒抒怀。《说林》称:“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撰《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夜下行‘月饮’。”韩愈有诗云:“一年明月今宵多,有酒不饮奈明何?”清代中秋节有饮桂花酒为习俗。清潘荣陛撰《帝京岁时记胜》有“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陈酒’”的记载。“桂花陈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时至今日也还有八月中秋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或称重九节、茱萸节这天民间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代。宋高承撰《事物纪原》载:“宫内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令人长寿。”历代人们逢重九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清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称:“重阳时饮良乡酒配糟蟹而尝之。良乡(今北京房山县内)酒者,其味清醇,饮之舒畅。京师酒肆有之。”明医药学家李时珍撰《本草纲目》说:“饮酒治头风,明耳目,消百病,好颜色,头不白,且轻身耐老延年。”还提到“酿制酒用甘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

大年三十除夕夜 人们有通宵不寝辞岁、守岁的习俗。梁代徐君倩撰《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饮酒习俗,唐白居易诗《客中守岁》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宋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有:“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除夕饮酒演变为全家聚餐共饮团圆酒,如在台湾除夕全家人“围炉”欢宴,平日不喝酒的人,也要喝一口家乡酿的酒,取意“兴旺久远”,吃一口芥菜做的“长年菜”祝愿“健康长寿”。浙江杭嘉湖平原的除夕夜,各家吃年饭时,都要喝“分岁酒”,寓意“天增岁月人增寿”。除夕夜饮酒的习俗延续到今天,可谓“神州大地迎新春,万民共饮团圆酒”。

如斯日月留啮痕,岁时酒俗可辨认。人们会从旧时遗风中觅到社会变革印迹,而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而今,人们在奔小康的时空里,岁时酒俗自会映衬人间祥和风情万千。酒俗和酒节、酒令一样,更为华夏酒文化增辉添彩。

第8篇

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只不过是写在彩灯上的,因此而得名。灯谜又叫灯虎,所以猜灯谜也叫“猜灯虎”。谜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口头创作,又叫“隐语”或“瘦辞”。发展到秦汉时期,民间口头谜语发展成一种书面创作。到了三国时期,猜谜已经开始盛行了。至于灯谜,则出现于宋代,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关于灯谜的来历,有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个财主,颇有家底,是个势利小人。他的势利表现得非常明显,看到那些穿着体面、打扮华贵的人,他就变着法儿笼络巴结。至于那些衣衫褴褛的穷人,就只能得到他的白眼甚至辱骂了。因此,他得了个外号叫“笑面虎”。当时有个叫王少的青年,家境贫寒,有一次,实在无奈只好去笑面虎家借粮。笑面虎一看他那身衣服,立刻就把他赶出了大门。王少心里憋气,便想了办法来解气。元宵节那天,他扎了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花灯华丽多彩,引来很多人围观,连笑面虎也啧啧称奇,凑上前来观看。原来这灯除了好看,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题有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看清楚诗之后,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笑面虎气得脸青一阵白一阵,指着王少就骂:“好小子啊,胆敢来辱骂老爷我!给我砸!”家丁立手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说:“老爷,你怎么生气了?难道觉得这首诗和你有关?其实,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语,谜底就是‘针’,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么回事?这不过是个谜语,我可不是‘针’对你来说的啊!你怎么会觉得是‘针’对你呢?”

笑面虎一听,犯了愁:如果抢了花灯,岂不就承认了自己跟诗里描写的一样,是“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这么一想,笑面虎气得干瞪眼,但又不好怎么样,只能灰溜溜地走开了。

周围的人看到这副情景,拍手称快。这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并且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节,竟然有很多人模仿王少,也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谜去了。渐渐地,猜灯谜就成了一种习俗,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项娱乐活动。

第9篇

元宵燃灯源与流

过去有一种说法,以为上元燃灯沿袭汉朝祠太一(北极神)自昏至昼的故事,俞樾《茶香室三钞》卷一《上元张灯缘起》已辨此说之不可靠。迄今能查到的上元张灯最早记载是南朝梁简文帝的《灯赋》,其中两句:“何解冻之嘉月,值荚之盛开。”“解冻之嘉月”,即孟春之月,出自《礼记・月令》所言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荚,古代传说的瑞草。梁沈约《宋书・符瑞志上》:“又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荚’,一曰‘历荚’。”故,“值荚之盛开”,指十五日。可知,南朝梁时(公元502―557)已有正月十五张灯的习俗。而在北朝,周隋以来民间流行正月十五“作角抵之戏”的娱乐活动(类似今日北方农村尚存的“社火”)。开始统治阶级认为这种民间文艺活动是“以秽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以此为由,加以禁止。《隋书》卷六十二《柳传》载:“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陵云,服靓装,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实有由来,因循敝风,曾无先觉。非益于化,实损于民,请颁行天下,并即禁断……’诏可其奏。”又《隋书》卷四十六《长生平传》:“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今河北安阳市)刺史,甚有能名。在州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但是,民间的娱乐活动,“浸以成俗”最终便成了统治者不得不承认的节日。《隋书》卷三《炀帝纪上》载大业六年正月“丁丑(十五日),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之。”隋炀帝微服往观的角抵大戏,已不仅仅是北朝民间流行的“闹社火”活动,而是吸纳了南朝上元张灯的习俗,元宵节逐渐成型。这一点,在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隋纪五》有明确载:炀帝大业六年正月“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称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故元朝胡三省注曰:“丁丑,正月十五日。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到唐代,中国固有的上元张灯和元宵行乐的风俗又融合了胡僧正月望日燃灯敬佛的宗教习俗,于是张灯行乐遂成元宵节的定式。《旧唐书》卷九十九《严挺之传》:“睿宗好乐,听之忘倦,玄宗又善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胡僧婆陀请夜开门燃百千灯,睿宗御延喜门观乐,凡经四日。又追作先天元年大,睿宗御安福门楼观百司宴,以夜继昼,经月余日。”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四十九《燃灯》:“天宝三载十一月敕: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唐朝的灯节,以睿宗李旦和玄宗李隆基两朝最为盛况空前。[唐]张撰《朝野佥载》卷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太平广记》卷七十七《方士二・叶法善》引《广德神异录》:“唐玄宗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中望殿门,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洞照宫室,焚煌如画。时尚方都匠毛顺,心多巧思,结构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百五十尺,悬以珠玉金银,每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仍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

宋朝元宵张灯时间,从唐朝的三夜增加到四夜,甚至五夜。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张乖崖()帅蜀,增十三日一夜灯,谓之挂搭。不敢明言四夜灯,三数年来,杭、益先为五更观灯。尔后诸郡,但公帑民力可办者,多至五夜。” [南宋]王撰《燕翼诒谋录》卷三载:“国朝故事,三元张灯。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可见开封府早自太祖赵匡胤起,便是元宵放灯五夜,即正月十四日张灯,至十八日夜收灯。

明朝永乐年间规定上元节为三天,一般是正月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残灯。乡村过灯节的情况,贫富悬殊,各家不同。明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北方农村灯节,说:“(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迳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迳,即入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十三日家以小盏一百八枚,夜灯之,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也。其聚如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又甚贫者无灯。”

清代,“自正月十三以至十七日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燕京岁时记・灯节》)

清光绪元年刻本《定远县志》载重庆府定远县:“元宵节前后,乡间扎龙与狮子,鸣锣击鼓,幼童执花灯十余盏,榜曰‘庆贺太平’,周游人家,其首事者执牌灯,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及‘皇王有道家家乐,天地无处春’字样。主人着衣冠出迎龙狮,至家舞跃,多放爆竹,扫除瘟疫,主宾拜揖,共祝升平,齐呼万岁,喧哗狂喜。主人陈设酒馔布席,男子着彩衣,演唱时曲杂戏文,名曰‘风搅云’,又曰‘包袱班’。缙绅家亦喜为之。其亦‘百日之蜡,一日之泽’之遗意欤。”

火树银花不夜天

十五日过“大年”,晚上闹“元宵”,家家都要做汤圆在屋里敬神,亲戚邻里互相馈送汤圆。市井祠庙,结棚张灯,光明如昼。

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引让廉《京都风俗志》描述清代北京元宵节的景象:“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祭神,以元宵为献,俗谓之‘灯节’。三街六市,前后张灯五夜。其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梅、桂、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等图,无不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目殊多,颇难枚举。而最奇巧者为冰灯,以冰琢成人物花鸟虫兽等像,冰以药固之,日久不消,雕刻玲珑,观者嘉赏。而豪家富室,演放花盒。先是市中搭芦棚于道侧,卖各色花盒爆竹,堆挂如山,形式名目,指不胜屈。其盒于晚间月下,火燃机发,则盒中人物花鸟,坠落如挂,历历分明,移时始没,谓之一层;大盒有至数层者。其花则万朵零落,千灯四散,新奇妙制,殊难会意。近日亦有洋式制造者,尤变幻百出,穷极精巧,不可名状。又有好事者,于灯月之下,为藏头诗句,任人猜揣,谓之‘灯谜’,俗曰:‘灯虎’。此五夜,凡通衢委巷,灯光星布珠悬,皎如白昼,喧阗彻旦,人家铺肆,筵乐歌吹。市食则蜜食糖果,花生瓜子,诸品果。王孙贵宾,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车马塞途,几无寸隙。茶楼则低唱高歌,酒市则飞觞醉月,笙簧鼓乐,喝采狂呼,斯时,声音鼎沸,月色灯光,而人不觉为夜也。”

清代苏州闹元宵,又是另一番景象。顾禄《清嘉录》云:“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好事者,巧作隐语,粘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麟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中者以麋(墨)、陟厘(纸)、不律(笔)、端溪(砚)、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城中有谜之处,远近辐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是夜,俗又呼为灯节,比户燃双巨蜡于中堂,或安排筵席,互相宴赏。神祠会馆,鼓乐以酬,华灯万盏,谓之灯宴。游人以看灯为名,逐队往来,或杂于茶炉酒肆之间,达旦不绝。桥梁植木桅,置竹架如塔形,逐层张灯其上。沿河神庙,亦植竿引索悬灯,云造桥灯,皆以禳祓。”

清乾嘉时候,罗江才子李调元曾写下三首成都观灯诗。其一,《正月十四日至成都是夜观灯》:“试灯节届渐闻声,次第鳌山压锦城。十字楼头星共灿,万家门口月初明。管弦奏处莺吭滑,帘箔钩时翠黛横。老病连年游兴浅,衔杯谁与话衷情。”其二,《元宵》:“灯遇元宵尽力张,暗尘滚滚逐人忙。烛天火树三千界,照地银花十二行。宝马长嘶成队醉,油车细碾遍街香。谁知月到团圆夜,早已微销一线光。”其三,《十六日夜再观灯》:“明日留君君漫猜,残灯尚可酌金。龙经烧尾犹蟠舞,马为抽心却倒回。玉漏频催门渐掩,金吾收禁户长开。倚栏听得游人说,明岁还邀旧伴来。”十五夜烧龙灯,闹年达到高潮。那天晚上,城门不关锁,任随龙灯自由出入,市民和各政府机关预备大批爆竹火花烧龙,龙灯一烧,新年本该过完了。像李调元十六日夜所见“龙经烧尾犹蟠舞”,民间谓之“过涎皮(脸)年”。也就是说,大家太喜欢中国人民的传统春节了,节兴未尽,留恋不舍,还想耍,还要闹!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相约“明岁还邀旧伴来”。

小女行卜迎紫姑

元宵之夜尚有一传统信仰习俗,即妇女迎接紫姑神,以之占卜蚕事的好坏,并占卜诸事的吉凶,名曰赛紫姑神(又曰卜紫姑神)。紫姑神的来历见南朝宋刘敬叔撰《异苑》卷五:“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归’,曹即其大妇也;‘小姑可出’。戏投者觉重,便是神来。奠设酒果,亦觉貌辉辉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

怎么作紫姑神之形?又如何迎神?明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说:“(正月)望(十五日)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芗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迎紫姑神纯为妇女之事,男子不得至,“男子冲而仆”。也有用扫帚,甚至烂扫帚穿衣扮紫姑者。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岁时》引《燕都杂咏》曰:“敝帚挂红裳,齐歌马粪香,一年祝如愿,先拜紫姑忙。”注云:“正月闺中用帚插花穿花穿裙,迎紫姑神于厕,以占休咎。”清顾禄《清嘉录》称:“敝帚系裙以卜,名扫帚姑。”南宋范成大说:“多婢子辈为之。”

唐代流行赛紫姑习俗反映在诗歌中,便有李商隐的三首诗。例如《圣女祠》诗中的“消息期青雀,逢迎异紫姑”句,《昨日》诗中的“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句,以及《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全诗:“月色灯光满,香车宝辇隘(一作向)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羞逐乡人赛紫姑”句,可见此赛紫姑神的风俗盛行于乡村。

宋代迎紫姑神的习俗演变为神灵附体、画灰盘作字的扶乩迷信。沈括撰《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说:“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予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亲戚间曾有召之而不肯去者,两见有此,自后遂不敢召。景佑中,太常博士王纶家,因迎紫姑,有神降其闺女,自称上帝后宫诸女,能文章,颇清丽,今谓之女仙集行于世。其书有数体,甚有笔力,然皆非世间篆隶。其名有‘藻笺篆’、‘茁金篆’十余名。纶与先君有旧,予与其子弟游,亲见其笔迹。其家亦时见其形,但自腰以上见之,乃好女子,其下常为云气所拥,善鼓筝,音调凄婉,听者忘倦……后女子嫁,其神乃不至,其家了无祸福。为之记传者甚详。此予目见者,粗志于此。近岁迎紫姑仙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予屡见之,多自称蓬莱谪仙,医卜无所不能,棋与国手为敌。然其灵异显著,无如王纶家者。”宋朱撰《萍洲可谈》卷三《紫姑神》,记赛紫姑下神扶乩情景:“古传紫姑神,近世尤甚。宣和初,禁之乃绝。尝观其下神,用两手扶一筲箕,头插一箸,画灰盘作字,加笔于箸上,则能写纸。与人应答,自称蓬莱大仙,多女子也。”另一方面,妇女束草为人和以敝帚穿裙的赛紫姑神卜休咎的习俗,明清乃至近代,尚有赛紫姑神之遗意曰“请七姑娘”留存于民间。民国24年铅印本四川《云阳县志》载元宵之夜,“妇女相约请七姑娘,古紫姑卜也。有倦而假寐者,向之诵咒,须臾径起,观者唱俚歌小曲,(扮七姑娘的假寐者)即前却应节,蹁跹而舞,歌声一和,舞乃尽态,而目故未开也。歌止即顿仆,连呼令醒,问顷何作,都不知也。”

浮圆甘美簇春盘

元宵节吃什么?自宋朝开始,便有特定的食俗。南宋末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引《岁时杂记》曰:“上元节食焦(duī)最盛且久。又大者名头焦。凡卖必鸣鼓,谓之鼓。每以竹架子出青伞,缀装梅红缕金小灯球儿,竹架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列街巷,处处有之。”《玉篇・食部》:“蜀呼蒸饼为”,也叫子。焦,可能是烧饼一类的食品。《岁时广记》卷十又引《岁时杂记》曰:“京人以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皆上元节食也。”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煮糯为丸,糖为,谓之圆子”,这就是后来的汤圆,不过当时的圆子没有馅的,而是蘸以糖(音huò,糖即糖浆)吃。

清代,元宵节吃汤圆,南北风俗皆然。《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清稗类钞》:“汤圆一曰汤团,北人谓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然实常年有之,屑米为粉以制之,粉入水,沉淀之使滑而制成者,为挂粉汤圆,有甜咸各馅,亦有无馅者,曰‘实心汤圆’。”顾禄《清嘉录》记苏州元宵节吃圆子、油,“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顾禄说,这种节俗“盖始于永乐十年,元夕以糖圆、油饼为节食,岁以为常,见《皇明通纪》。”民国25年刊《浙江新志》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筛粉作圆,名‘灯圆’,或设宴飨客,谓‘元宵酒’。”民国11年刊《杭州府志》载:“俗于十五日夜,各以米团供神并祖先讫,大小分食之,谓之‘灯圆’,取团圆之意。亦有于十三夜作米圆,谓之‘上灯圆’;十七夜作米圆,谓之‘落灯圆’。”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就盛行这种节俗。

第10篇

有关除夕夜的古诗句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毛滂《元日(玉楼春)》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杜甫《杜位宅守岁》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林伯渠《春节看花市》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朱淑贞《除夜》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柱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霄。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戴复古《除夜》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征明《拜年》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白居易《三年除夜》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景仁《癸已除夕偶成》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白居易《除夜寄弟妹》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王湮《除夜》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科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李世民《除夜》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查慎行《凤城新年词》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庚肩吾《岁尽应令诗》

有关除夕夜的古诗句精选一宵犹几刻,两岁欲平分。——曹松《除夜》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唐太宗《守岁》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此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永遇乐》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孟浩然《田家元日》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账,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袁宏道《迎春歌》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巴山道中除夜有作》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陈献章《元旦试笔》

玉关西望肠堪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岑参《玉关寄长安李主簿》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唐太宗《除夜》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来鹄《除夜》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叶颙《已酉新正》

患难思年改,龙钟惜岁徂。——唐庚《除夕》

有关除夕夜的古诗句推荐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第11篇

关键词:诗经;七月;注释;商榷

《诗经·七月》是高校语文教材首选的篇目,对其研究作注的研究者非常多,在某些词语的注释上更是众说纷纭。这就要求编教材者在选择词语注释的版本上要慎重,选择那些科学合理,简洁清晰、符合当时特定的语言环境的注释进入教材,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加审视思考,沿袭前人的旧注。教材毕竟是在科学、准确方面起示范作用的,它不同于一般书籍。《诗经·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该诗反映了当地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而自《诗经》问世以来,历朝历代研究者就开始了对其研究,汉代的毛亨、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朱熹,清代的戴震、段玉裁等,人皆尽晓,前人硕果累累,但对一些问题,仍然是莫衷一是,再加上《诗经》时代久远,当时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研究者缺乏了解,《诗经》的语言简略,不象后世的记事散文可以有上下文参考,这就造成了后人在选择

《诗经》的注释的版本上有失偏颇。笔者现将《新编高职语文》中《诗经·七月》注释不足之处指证如下:

1.采蘩祁祁

【原文】祁祁,众多,指采蘩的人多。

按:祁祁,应释为“缓慢的样子”,《尔雅﹒释训》:“祁祁,迟迟,徐也”。根据句义内容来看,前两句“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后两句“女心伤悲,殆及么子同归”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背着筐结伴沿着田间小路去采蘩,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手中采蘩的动作却很慢,这是为什么?紧接着引出下句“女人伤悲”,姑娘们心中有隐忧,即“殆及公子同归”,一想到这,心中不免忧伤,无心专注采蘩,动作自然缓慢下来。一个“祁祁”将上下句很自然的衔接起来。

在《诗经》中有变文协韵例,如《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文,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毛转》训“流”为“求”。陈奂《毛诗传疏》说:“流,求同部。本不训求,而诂训云耳者,流读音与求同。其字作流,其意为求,古人假借文法也,这里的假借就是指变文,如仍用求,则与上下文的“求”的语复,古人行文之忌,这里、“祁”与“迟迟”正是由于避免行文的重复,用同义词互相替换。如采用原文注释,则割裂了上下句的语意连贯性,欠妥。

2.亟其乘屋

【原文】乘:登、升。乘屋:指登上屋顶去修屋顶。

按:甲骨文,金文“乘”字都象一个人登木之形。“乘”的本意是“登”,但在“亟其乘屋”中“乘”当译为“覆盖”,而非“登”义,《说文》:“乘,覆也。”《孟子·滕文公上》引《诗》“亟其乘屋”赵岐注云:“及尔闲暇,亟而乘盖尔野外之屋。”赵注在“乘”后加“盖”字,是用盖解释“乘”。古人有这样一种注释体例:在串讲过程中,在被释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串讲的同时附带解释了词义。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赵岐注:“舍者,止也。止不肯皆自取之其宫宅中而用之”。在“宫”字后加“宅”字,这是以“宅”释“宫”。《孟子·滕文公上》:“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赵岐注:“是率导天下之人以羸路也。”在“率”字后加“导”字,这是以“导”释“率”。

3.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原文】于,往,茅:草名,采去茅,作动词。

按:“于”应释义“为”。这里指割取,“茅”释为“茅草”,名词。

古人行文,往往讲本对称美。如“天苍苍。野茫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谓对文,指在句式相同的两个或几个句子中,处于相同地位,相互对应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它们之间存在着同义,同类或反义的关系。如“天”“野”是反义,“苍苍”,“野茫茫”是同义。根据对文推敲,“昼”对“宵”,“于”对“索”,“茅”对“綯”。 “索”,动词,搓,那么“于”也相对应动词,释为“割取”(此注释在 陈建初的论文《<诗经>中“于”字用法辨析》中指出,“于”是动词,割取)。这里的“綯”是名词,解释为“绳索”,相对应的上句的“茅”也应为名词,解释为“茅草”。而《新编高职语文教材》将“于”释为“往”,“茅”释为“割取茅草”,名动作动词,破坏了与上句“宵尔索綯”中的“索”与“綯”释义的对称美,因此教材中采用王力《古代汉语》对此句的注释欠妥。

4.殆及公子同归

【原文】:归,回去。公子,国君之子。

按:“归”应释为“出嫁”,“公子”应释为国君的女儿。“同归”,即一同出嫁,可能指为国君的女儿当陪嫁者。《说文》:“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堆声。”《汉语大词典》:“归,古代谓女子出嫁。”《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归”有“回,返回”之义,如“归家”“归国”,但前提是从某地出来后才能谈及“返回”之义,没有“出”,哪来的“归”?试问,如果把“归”释为“回去”,言外之意是姑娘们是从公子的住所出来的,这还能存有“殆及公子同归”的恐惧吗?这样的释义与原句的语境不符。

再看“公子”,原文释义“国君之子”,这里的“子”在古文有两种含义“儿子与女儿”,并不是所有的“公子”都是指向男性,如《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公子,谓女公子也。”在“殆及公子同归”这句中“公子”如果释为“国君的女儿”,那么“归”释为“随嫁到男方的婢仆当陪嫁者”,就能很好的理解“女心伤悲”的原因了。

5.一之月于貉

【原文】“hé,象狐狸的一种兽,这里用作动词,指获取貉。

按:貉,mà,古代祭名,《周礼·春官·肆师》:“凡四时之田猎,祭表貉则为位,”郑玄注:“貉,师祭也”。《尔雅·释天》:“貉又为貊马,是禷是祃。疏,祃《周礼》作貉,貉又为貊字,古今之异也。”《礼记·王制》:“祃之所征之地。”郑玄注:“祃,师祭也,为兵祷。”《宋文·礼志二十四》:“师出必祭,谓之祃”。《说文》:“北方豸种,从豸各声,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莫白切。《唐韵》《集韵》,莫白切,音陌,白平的《古代汉语》:“貉,mà,祃,军队到达所征之地时,为了不冒犯当地的神灵所举行的一种祭祀。因为古代集体 打猎和行军相类,所以也举行这种祭祀。在这里我们所以看出,白平的《古代汉语》选文的注释完整准确,因此对“貉”的解释应采用此注释。

6.猗彼女桑,以伐远扬

【原文】猗,牵引,拉着。

按:“猗”应释为“茂盛”,伎…茂盛”。在《汉语大词典》关于“猗”的解释就有“茂盛”,伎…茂盛”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三月的时候,树木开始发芽抽条,这时要为树木整枝,取来斧子,把长得高而长的枝条砍了,使初生的桑枝长得茂盛些。根据农业常识,蚕一般要吃嫩桑叶,因此在桑树生长期要将为桑树整枝,将不需要的部分斩伐剪除,尤其是那些长得高而长的枝条,一定要被砍掉,俗称打梢,目的是让多长出嫩枝条来,以采摘更多的柔桑,这样看来,“猗”释为“茂盛,使茂盛“更为合理些。

参考文献:

[1]《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白 平 《古代汉语》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

[3](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陈建初 《诗经“于”字用法辨析》[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3)

[5]胡奇光,方环海 《尔雅评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罗竹凤 《汉语大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7](清)阮元 《十三经注疏》 [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清)陈奂 《诗毛氏传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第12篇

一、教材分析:

《蝉》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二、剖析诗意: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三、作者介绍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四、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五、艺术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蝉》这首诗,学生自由读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了解作者资料

(三)学习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乞巧》

一、教材分析:

《乞巧》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朝诗人林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二、剖析诗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诗意: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三、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四、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五、艺术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并且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走进了民间故事,学了两篇《牛郎织女》的课文,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有关。

(二)解题

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首古诗的题目《乞巧》,怎么理解乞巧。

(三)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古诗

2.区别“宵”和“霄”

《乞巧》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发现是那两个字?

看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它们都有一个“肖”字,只是部首不一样,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

“肖”表示他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两者的一样的最好,不能回答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拨,得出:“今宵”是今天晚上的意思,“碧霄”是碧绿的天空)

3.全班齐读古诗。

(四)、切题导入,学习《乞巧》

1.课件出后资料,生自由读,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适当的补充)

3.同桌结合资料理解诗的大意

4.指名说诗的意思

5.根据诗意想象乞巧的场面

有三、四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从哪些字看出的?(理解:家家、几万条、尽)

世上的红线是穿不完的,诗人用一个“尽”字表明了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对月穿针,场面异常热闹

(五)、设置情境,感受诗意

1.据说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波光粼粼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要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值得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如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偏偏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古代的女子针线活做得好课时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知道原因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随机问学生: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4.师:不论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姑娘们来读——,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课件出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学生齐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民间《乞巧歌》这样唱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生齐读)

5.师: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6.师询问学生的心愿(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什么?)

7.学生齐读全诗

8.小结:诗人先写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生背第一句);再写了七夕的热闹场面——(指名生背第二句)

六、总结:

古诗之中包含着美好的愿望或者意境,还要同学们细细体会,多多琢磨,课下大家还可以在多找一找古诗中包含着民间传说或者神话古诗的古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