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行业考察报告

教师行业考察报告

时间:2022-05-25 01:30:25

教师行业考察报告

第1篇

【关键词】ESL教师;培养方案;标准;认证;质量保障;NCATE;TESOL

通过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建立严格的标准与高效的认证程序来保障教师培养质量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美国在保障教师教育质量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简称NCATE)作为美国综合型的专业认证组织,自1954年正式创建以来,开始对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培养方案进行认证。NCATE与学科专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对学科教师培养方案进行认证,以确保学科教师的培养质量。从21世纪初开始,NCATE与“它语者英语教师”(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TESOL)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两者共同开发“英语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ESL)教师的培养标准,并负责认证工作。在NCATE框架下,TESOL开发的标准组和认证程序对保障美国ESL教师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在ESL教师培养质量保障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师培养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教师培养方案

“教师培养方案”是教师教育机构为实施职前培养所制定的培养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等一系列内容。

(二)“ESL教师”与“它语者英语教师”

“英语第二语言”(简称ESL)是美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学科,“英语第二语言”课程(ESL课程)在美国是指为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所提供的英语课程。对美国的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学的英语实际上是第二语言,因而,这种课程也被称为“英语第二语言” 课程,教授这一课程的教师就是“ESL教师”。

“它语者英语教师”(简称TESOL)在美国同样是指对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进行英语教育的教师。由于美国所有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总是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而不是外语来学习的,因此,“它语者英语教师”和“ESL教师”所指的对象范围基本上是重合的。在这个意义上,两者的内涵和外延一致。

二、外部三位一体的ESL教师教育培养方案鉴定机制

为了加强对ESL教师教育机构内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教师教育的外部评估机构,美国全国性教师教育认证组织NCATE、ESL教师培养与标准建设专业组织TESOL和州教育部门合作,共同对教师教育质量进行评估鉴定。NCATE作为美国全国性最权威的教师教育认证组织,其主要职能是通过鉴定标准和实地评估工作为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教育方案的品质提供专业判断,并以鼓励教师教育机构不断改进机构和培养方案的品质、为教师教育提供指导、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宗旨。其核心任务旨在促进教师教育品质的“绩效责任”和“改进”。NCATE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开发、认证与修订标准与指导专业组织标准的开发;评估与修正认证程序;组织实地考察与网络认证;建立与州、其它组织、教育专业社群人士联系与合作促进教师教育认证。州教育机构为教师教育的认证提供了行政力度和法律保障和财政支持,而学科领域专业组织TESOL则从培养方案的专业角度设立标准、提供专业判断。

为保障与提高ESL教师质量,NCATE在2002年与“它语者英语教师组织”(TESOL)开展合作,将TESOL纳入NCATE的成员组织,两者共同开发了ESL教师教育方案标准,并对ESL教师教育方案进行认证。

NCATE与美国50个州建立伙伴合作关系。美国实行的是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州教育部门负责本州的教师教育管理,因而各州教师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必须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查和认可。州教育厅对教师教育机构培养方案进行强迫性的地区性的初级水准的认证。而NCATE对其进行全国性的自愿的高级水平的认证。一般情况下,教师教育培养方案欲获得全国性认证,必须以州一级的认证为基础。这种双重认证往往造成认证主客体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在州与NCATE合作前提下,二者在认证标准进行兼容,认证程序进行合作,各个组织充分利用资源、各司其职、各尽其用,为认证提供质量和效率保障。州和NCATE实行两种合作模式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认证。其一、以NCATE为鉴定基础的(NCATE-based)的合作关系。此种模式中,州采用NCATE指定的TESOL的认证标准对本州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培养方案进行鉴定,并服从NCATE的设立的鉴定程序。其二、州一级为基础的(state-based)合作关系。此种模式中,主要依赖州的鉴定结果,将州的鉴定结果确认为全国的鉴定结果。首先州对培养方案进行鉴定,NCATE对州的鉴定标准进行审核。NCATE将州的标准与TESOL的标准的相似度分级,判断州的标准与SPA的标准达到一定的级别。其次,NCATE与州选派专家组成考察小组合作对培养方案进行实地考察。最后根据州标准的与TESOL标准的一致性,合作小组的考察结果,州提供的培养方案的评估报告,确定是否授权州一级对教师培养方案的全国性认可。

三、内部双重认证保障

NCATE认证对象包括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培养方案,认证范围包括:初级师资培养方案和高级师资培养方案。NCATE对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主要是对其教育内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管理状况、办学条件、教师资格、学生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认证,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领导教师教育机构改革。教师教育机构的性质主要通过其培养方案表现出来,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内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管理状况、办学条件、教师资格、学生状况等都囊括于教师教育培养和培训方案之内。

NCATE为了促进ESL教师教育机构内部形成坚实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对ESL教师教育机构和ESL教师教育培养方案进行双重认定机制。方案认证为机构认证的前提,机构认证以方案认证的基础,教师教育机构为教师培养方案提供依托和保障。

四、学术派与专业派合作的认证标准

ESL教师即要求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又必须具备英语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NCATE代表的是教育专业领域认证的权威,TESOL代表的是英语语言专业与英语教育的学术权威。二者在合作开发ESL教师的培养标准,在学术与专业两个方面提出英语教师的培养水准,反应了英语教师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鉴定标准的开发

NCATE与TESOL合作对ESL教师培养方案进行认证,其培养方案标准由TESOL开发,NCATE下设专门机构负责对ESL教师培养标准开发程序和内容进行指导与审批。TESOL通常设立任务小组,专门负责方案标准的开发,并提交NCATE评审。NCATE的专门机构对标准进行评审的过程如下:初步审核、召开评审会议、建立审查小组、召开审查会议、征集意见、民主决议和会议总结。

TESOL与NCATE合作开发了2002年标准。标准的实施显著地保障了ESL教师的培养质量,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足与弊端。各方的批评与建议促成2011年新的标准的诞生。

(二)鉴定标准的内容

NCATE/TESOL标准分为五个领域:语言、文化、教学、评估及其核心领域――专业化。每一个领域中,又将标准细化2到3项子标准,这些子标准本身又细化为若干绩效指标。每项绩效指标可分为三个层次:接近标准、达到标准、和超越标准。

NCATE/TESOL标准每一个领域的标准都由三部分组成:(1)对各个领域的子标准进行语言表述;(2)对子标准进行进一步解释;(3)对子标准的每项绩效指标的基本内容及对每项基本内容所含的三个不同熟练等级的描述,这三个等级即上述的接近标准、达到标准和超越标准。

五、信度与效度结合的认证程序

NCATE的方案认证与机构认证同步进行,方案认证为机构认证提供支持证据,是教师教育机构认证的最关键最有力的证据,是机构认证的重要环节,方案与教师教育机构的其它要素的评估共同组成NCATE的机构评估。方案认证程序有着相对的独立体系同时与机构认证有着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NCATE对教师培养方案的认证与对机构的认证并非一次性的,而是每5年进行一次继续认证,以确保教师教育方案的完善与革新。鉴定过程主要经过以下程序。

(―)ESL教师培养方案的初始认证程序

1.申请认证资格。教师培养方案欲接受NCATE的认证,首先要通过教师教育机构向NCATE提出认证申请。NCATE为教师机构设立9项前提条件,教师教育机构要满足标准才能获得参加认证的资格。

2. ESL教师培养方案自我评估。接受NCATE认证的ESL教师培养方案必须先进行自我评估,然后通过NCATE与TESOL的评估小组评审。自我评估的结果以自评报告方式呈现,评审的主要依据是自评报告。评估小组对方案自评报告进行评估并将意见反馈给ESL教师教育机构。

ESL教师培养方案的自评报告是教师教育机构对其设立的ESL学科教师培养方案进行内部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NCATE进行教师培养方案认证过程中最重要的程序,同时教师教育机构通过自我评价不断改进教师培养方案的质量。

NCATE的P-12ESL教师方案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方案实施背景信息、方案提供的评价、评价与标准的关系、达到标准的证据、应用评价结果提高候选人的表现与改进方案的情况、附录。其中自评方案中尤其强调教师候选人的表现证据。教师教育机构应用有多种绩效评价形式来评价和清晰地阐述与展示ESL教师候选人的绩效表现。提供各个标准领域ESL教师候选人性向、知识、技能的证据,突显候选人与方案毕业生的评价细则及水平层次,提供具体的ESL教师候选人的学习结果样例,应用多元的评价反映ESL教师候选人的能力。

3.方案自评报告的评审。NCATE组织TESOL专家对ESL培养方案进行全国标准的鉴定。TESOL的成立专门审查委员会,委员会由三个专家成员组成。专家评审小组成员,根据13项标准来分析与评估方案报告,评估决定方案是否获得全国认证,并在报告中提供整改建议。受评机构可以反驳回应,再次整改参与评审,将获得TESOL的最终认证报告,以确认获得候选者地位,并作为实地考察的依据。

其中方案评审员要履行职责时,要判断受评机构自评和候选人资料与NCATE/TESOL标准的一致性;清晰地阐述与标准相关的强弱项;做出开明开放的判断;做判断时依据准则,完全排除个人偏见;根据候选人的绩效表现做出客观评估。

4.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初步鉴定程序的关键环节。评审小组结合方案报告及实地考察情况,对方案报告加以证实。考察期间,考察团访问了与自评报告中信息相关的个人或群体,如学院教师、学院学生、行政人员、中小学合作教师、中小学校长,及相关人员。察团成员还在展览室中参观了自评报告的证实文件。展室中还应用高科技技术,如应用互动视屏会话,来了解实习学校的实习学生与教师的情况或征集意见。考察团还需要到该教师教育机构的实习学校、校外教学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结束后,考察小组主席整合考察团意见,形成书面报告。考察报告指出受评单位的ESL教师培养方案的优缺点、达标情况、达标情况的判断理由。NCATE将考察报告附件分别发送给教师教育机构、州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在30天内对考察报告做出反馈。

(二)ESL教师培养方案的继续认证程序

通过认证的ESL教师培养方案每年都要交一份年度报告,报告中重点强调前一次认证中所发现缺点的矫正情况,NCATE和TESOL会在第三年反馈一份报告,提醒ESL教师教育机构其培养方案需改进的方面。ESL教师培养方案第五年接受继续认证,继续认证无需申请认证资格,直接提交自评报告。继续认证同样要接受实地考察,考察团考察的重点为教师教育机构是否解决初步认证中的问题、改进初始认证中方案的不足之处。继续认证的结果有三种认证决定:直接认证、有条件的认证和延缓认证。

(三)ESL教师培养方案认证的申诉程序

如果方案被认证不合格,教师教育机构可以进行申诉。NCATE的审查小组,进行再次评审,并作出维持决定与撤销决定的决议。再次评审应在NCATE机构认证实地考察前,这样NCATE的才能应用该方案评估结果作为机构评估标准1(教师候选人的知识、技能和性向)的证据。

NCATE/TESOL的ESL教师培养方案认证制度的实施以来,在ESL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贡献令人瞩目。NCATE与TESOL合作在ESL教师培养方案的标准的开发、认证方面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监控机制,同时注重最新科研成果的应用。NCATE/TESOL的ESL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显示了其独特优点。NCATE与TESOL在ESL教师培养方案标准与认证程序的建设方面,不断地征求ESL教师教育领域、教师教育领域、ESL教育领域等各界专家和团体的意见,并汲取最新研究成果,对ESL教师教育方案认证制度进行革新。21世纪NCATE/TESOL的ESL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更注重认证标准与程序的科学化、认证制度兼具信度与效度,并加强ESL教师教育标准与教师资格标准的联系,推进ESL教师教师质量保障一体化体系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简海燕.美国职前教师教育项目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2]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Preparation Institutions.2008 EditionWashingtonDC:20036-10[EB/OL].February 2008:5-6.

[3] TESOL Task Force,NCATE/TESOL standard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he initial programs in P-12ESL teacher.Ed u cation.prepared and developed by TESOL task force,/documents/program standards/ tesols td.pdf:15.

[4] Donna M.Gollnick.New NCATE Program Review Process.May12,2004[EB/OL].http///documents/newSPAprocess04.ppt.

[5] 石芳华.美国教师培养方案全国鉴定制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6] 王保华.国际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

论文摘要:现今艺术院校开设的课程中,艺术考察课早已作为必修课被重视。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进行艺术考察或艺术写生,无疑是搜集创作素材、体验艺术生活的最佳手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使高职院校的艺术考察课更具特色和意义,值得我们思考。

论文关键词:艺术考察课 实践性 可操作性 创新

不身临其境也就无法真实感受。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临摹的手段达到学习与借鉴的目的。今天,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数码技术的便利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探寻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学生对网络、数码科技的依赖之外,还存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当代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以实现专业教学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更以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结合为培养目标。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艺术考察课的创新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向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并与艺术考察课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为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开启创造性思维提供手段和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校外学习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楚,艺术考察课的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展览,并以此为契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的一系列论文或其他作品。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考察,到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去观看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第3篇

一、引言

引言部分即平时我们写文章时所说的冒,应包括此次外出考察的目的,什么人员参加,到什么地方去,重点考察什么内容等。如本报告在引言部分所写的某县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外地就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考察,让人知道了此次外出考察的主旨所在,读起来让人一目了然。

二、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此部分最主要的是要把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及成功经验写出来。如本报告所写考察团的感受是当地的思想解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势头猛,改革开放力度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为什么当地发展迅速呢?仔细探究,主要做法是当地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招商引资的措施硬、方法多,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外出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反思自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如??市各县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超前的思想意识造就了干大事业的大气魄,外向型的经济格局提升了发展速度,完备的发展载体奠定了腾飞的基础,永不懈怠的精神铸就了前进的动力,优越的创业环境推动了经济的跨越发展。总结经验部分是考察报告的重头戏,一定要写深,写透,写全,切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那样就达不到外出考察学习的目的,也不可能给没有参加考察的同志以启示,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照先进找差距,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

外出考察结束后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人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搞好结合,使之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反思工作、改进工作的契机,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落实的过程,即下一步怎么办、怎么干,如何加速发展的问题。外出考察的目的就是对照先进找差距,通过此次考察,该县委、县政府就找到了加快发展的方向和下一步拟采取的有效措施“六个突破”。即: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在以工强县上实现新突破;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在破解瓶颈上实现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狠抓落实上求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外出考察报告中要选好典型事例,尽量用典型引路,事实说话,因为事实胜于雄辨,典型最具代表性。本篇考察报告中就多次例举了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用了大量数据来说明当地的发展态势好、速度快,效果非常直观,比泛泛的讲要生动的多,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考察报告范文(二)

××,男,**年6月出生,汉族,××人,**年8月参加工作,**年8月入党,在职大专,**年8月××师专函授中文专业毕业,现任××劳动人事局副局长。该同志主要表现是:

一、能自觉坚持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该同志能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加以应用。该同志在多个部门工作任职过,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都能以极大的热情和钻劲,学习本专业的知识,适应新的工作。由于他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二、政治立场坚定,能与党组织保持一致。该同志讲政治、讲正气、讲党性,在历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中都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文革”中没有参加造反组织和“打、砸、抢”活动;在“六四”动乱期间,坚持反对动乱;本人以及亲属没有参加“FLG”及其他邪教组织。

三、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该同志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任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和劳动人事局副局长期间,根据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提出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劳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途径和办法。协调解决了××村因劳力安置长期上访的问题,在招商引资和协调服务工作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工作认真,事业心强,业绩突出。该同志无论在原经协委工作,还是在××工作期间,都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各项任务,先后被授予全省经协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在主持劳动人事局工作期间,先后被市人事局授予人事年报工作先进单位、工资统计先进单位,被××授予招商引资先进集体、文明创建先进集体;在国防工办工作期间,受到省国防工办多次表彰。

五、作风严谨,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该同志不论是在上班工作时间,还是八小时以外,均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任劳动人事局副局长、国防工办副主任期间,作为单位主持工作的牵头人,能做到办事不推诿,遇难不回避,身先士卒,为人表率。能与其他同志处理好工作关系,在科学分工的基础,坚持协作和配合,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和基础建设的重点工作,立足岗位职责和领导交办的工作,献计献策。在招商引资、协调服务中能够做到既热情服务,又坚持原则,工作中一般不接受吃请。在负责××办公楼建设和购置办公楼用品工作中,坚持按规定办事,办事谈事,多人参加,公开透明;签合同订协议,讲程序、讲原则,逐级汇报,做到不贪不占,不损害集体利益,努力做到清正廉洁。

考察报告范文(三)

今年3月,先后到一些县市进行考察,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要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使之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目前我国农村人数最多的“知识密集性”群体。他们的状况如何,不但关系当今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而且直接影响农村的未来前途。如果不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不会有高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师,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一项带基础性、先导性、长效性的工程。

近些年来,我省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办学条件改善,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学校难以留住学生,辍学率有所回升。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安心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巩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证农村中小学有足额师资。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诸多结构性矛盾,有待积极化解。

一、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省编制、财政、教育三家按XX年在校学生数核定了某市教职工编制,而XX年该市学生人数比XX年增加13.5万余人,教师编制却未增加。有些县,即使编制未满,招聘录用也受到限制,某县实有教职工比核定编制数少409人。据测算,该县“十一五”期间初中教师需补充600人,小学教师需补充1500人。

二是教师的学科配置失衡。一些农村中小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停开或开课不足,勉强开了课的也没有专任教师任教,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某市农村小学仅英语教师就缺300名。

三、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某市一些县、区农村教师50岁以上者占45%,某县一些乡镇小学教师平均年龄52岁。老的将退休,青壮的想进城,新的进不来,出现断档趋势。有不少教师体弱多病,某县一所中学初中仅有的四位化学教师,分别患有肺结核、乙肝、肝硬化,还得坚持工作。

四、是农村中小学高、中级职称的职数比例远低于城市学校。按现行规定,农村初中的高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8-13%;农村初中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3-8%。农村小学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小学少8%。实行评聘分开后,取得高、中级职称资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相应聘任的几率远低于县城同等条件的教师,有的农村教师获得高、中级职称资格后,要等6-8年才得到聘任。于是人心思走,拿到职称证书的中青年教师设法调到聘任几率高的城市或县城学校去;而在农村学校守老营者,年老病弱的比例大增。有关部门应抓紧落实XX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国务院决定》),“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第4篇

关键词:实习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52-02

目前,高校实习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计划执行不到位、实习前准备不充分、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经费使用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与高校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有着直接的关系。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式结构,应由完整的实习教学管理文件体系、健全的实习教学学生评价体系、严格的学生实习成绩考核体系及各专业实习教学质量检查与考评体系等内容组成。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浅析并提出完善高校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文件内容不完整,且缺乏操作性和实用性

实习教学管理文件是开展实习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规范意义。合理、完整,且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实习教学管理文件是实习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从各高校现行实习教学管理文件内容的完整性来看,普遍缺乏实习准备、实习内容,特别是实习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内容;从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来看,现行文件主要从实习工作管理原则、实习工作组织、实习成绩考核等几方面对实习教学的开展进行较为笼统的原则性规定,缺乏现实指导意义。

(二)学生评价体系缺位

目前,高校通常重视教师理论课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运行和评价结果运用,但普遍存在实习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体系缺位的情况。

由于实践教学的监控难度较大,所以作为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实习教学环节的评教体系是必不可缺的,特别是在目前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实习教学效果较差的情况下,我们更加有必要建构实习教学学生评价体系,从学生视角深入了解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健全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三)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大部分高校主要根据学生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情况来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学习效果,评定出实习成绩。在目前实习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下,这种实习成绩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并有流于形式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实习日志及报告质量普遍不高,但都能顺利通过实习考核,甚至不乏高分出现。实习日志及报告本是对实习情况、实习收获的总结,但部分实习日志及报告与专业内容完全不相关,或直接从网上下载,问题较为严重。部分学生的实习报告中,校外部分基本是游记,看不出学生实习的收获。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对实习不重视;部分专业实习无实质内容;教师对实习日志及报告质量要求不严格;教师考核不认真等。所以,制定合理的实习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认真、严格的考核,是改变上述问题较为直接有效的办法。

(四)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考核薄弱

目前,各高校实习教学普遍实行二级管理,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实习宏观管理,各学院负责本学院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学校教务部门的管理主要包括对各专业实习计划的审核、实习经费使用情况的管理及对学院实习教学情况的检查。

由于实习教学地点、方式等特殊情况的限制,教务管理部门的检查一般仅限于对学生实习日志及报告的检查。这种检查方式时间上相对滞后,了解到的内容也不尽全面。同时,在现有管理模式下,学院对实习计划和实习经费使用之外的实习情况,如实习效果、实习基地建设情况、实习教学管理文件落实情况、实习教师指导情况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并不十分关心,导致各专业实习教学建设滞后、实习效果较差。

二、完善高校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议

为转变师生不重视实习教学的情况,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各高校应重新建构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由教务管理部门牵头制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加强对学院乃至各专业实习情况宏观管理的同时,形成常态化实习情况检查机制。其次,各学院实习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情况和学生实习情况的监控和考核。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各学院应制定政策,建立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调动优秀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1]。对于学生,学院应加大对学生实习管理,如严格检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是否真正在开展实习、实习过程质量、实习日志及报告质量。再次,建构实习教学学生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教了解教师实习教学具体情况。最后,改革实习教学考核形式,加大对学生实习情况、实习效果的考核,使学生不再以“走过场”的心态来对待实习。

(一)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

高校应在对现有实习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一定程度整合的基础上,补充实习监控体系和实习监控管理办法等内容,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重点突出实习教学检查、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实习成绩评定、实习教学学生评价等内容。

(二)建构实习教学学生评价体系

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确保教学质量的需要[2]。各高校有必要将实习教学学生评价体系补充到学生评教体系中去,使教学评价机制更为健全,有效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1.指标结构方面。评教指标可采用二级指标体系,设定教学态度、实习指导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实习效果等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各设定若干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内容予以细化。此外,设定若干开放性题目,以了解学生对实习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对本次实习的感悟和看法。

具体来说,教学态度是基本的考察点,端正、认真的态度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实习指导情况是影响实习效果和学生收获的关键,应是评价的重中之重。经费使用情况、经费使用效率是实习顺利开展的保证,也是各高校较为重视的环节。实习效果是衡量实习教学方法、内容是否成功的准绳。通过这些一级指标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实习教学情况,有利于对教师的实习教学进行有效监控。

2.指标内容方面。(1)教学态度,主要从教师是否重视实习教学、与学生的联系情况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几方面设定指标。(2)实习指导情况,主要从教师在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各环节对学生的指导情况设定指标。(3)经费使用情况,主要从教师对经费安排的计划性、合理性和公开性几个角度设定指标。(4)实习效果,主要从学生知识运用情况和能力提高程度设定指标。

3.指标权重方面。为督促教师重视和加强实习教学指导工作,应加大“实习指导情况”的权重,可考虑为30%―40%。“实习效果”是最能说明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情况的内容之一,可考虑为30%左右。“教学态度”和“经费使用情况”可分别为10%―20%。

(三)改革实习教学考核形式

全面、客观、科学地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既是保证实习教学效果的措施之一, 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实习成果的方式之一[3]。高校应改革现行单一的实习教学考核形式,形成覆盖学生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撰写报告和口头答辩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1.实习前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实习动员大会的重视情况,及对会议相关内容的理解情况、实习前知识准备情况、实习计划设计情况。考核形式为:(1)实习动员大会出席签到情况,实习动员大会心得与体会撰写情况;(2)包括实习前知识准备情况的实习计划撰写情况。该部分考核所占权重分别为5%和10%。

2.实习中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实习中的表现,包括实习态度、知识运用情况、实践能力情况、与实习单位和校内指导教师联系情况等。考核形式为:(1)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填写实习情况评价表;(2)撰写并按时提交实习

周报;(3)校内指导教师通过与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沟

通,了解实习情况。该部分考核所占权重分别为15%、10%、10%。

3.实习后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实习收获、实习效果和实习报告质量。考核形式为:(1)各专业分别组织实习情况答辩;(2)评定实习报告成绩。该部分考核所占权重为30%、20%。

实习成绩评定由各学院负责组织和实施,将学生实习成绩评定资料整理建档,并将实习成绩交教务管理部门备案。

(四)加强对各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考核

鉴于学校实习教学管理部门以宏观管理为主,主要审核各专业实习计划和经费使用情况,不能普遍约束各专业其他实习教学环节的开展质量,有必要加强对各专业实习教学的微观管理,即通过设定实习教学质量考核调查表,对各专业的实习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调查表中的评价标准要客观、准确地反映实习质量,要与教学目标、条件、过程有机结合,能够准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4]。

1.调查表结构与内容。调查表可围绕“实习教学基本条件”、“实习过程情况”、“实习效果”3个考察点设定二级考察点,每个考察点分别用2到3个指标予以细化。具体来说:(1)实习教学基本条件主要考察各专业实习教学管理文件是否完整并落实到位,指导教师的实习经验及指导学生的规模,实习基地的数量及质量。(2)实习过程情况主要考察实习内容与形式是否合理,教师指导是否到位,学生实习是否认真,院系检查是否细致,经费使用是否合理。(3)实习教学效果主要考察实习报告的质量,实习成绩的合理性及学生反映的实习效果情况。

2.调查形式及结果反馈。由于人力限制,可由学院实习教学管理部门对本学院各专业的实习情况开展逐项检查,填写调查表,并交教务管理部门汇总整理后,决定重点核查专业(每学院至少一个专业),开展核查。同时,对检查结果有出入专业所在的学院开展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学院应及时督促专业整改。待条件成熟,也可将该调查结果进行量化,体现到学院年底考核中,以提高各学院对实习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岩,李志宏.强化实践环节考核 提升实习教学水平

[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

[2]高美莲等.工科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电

力教育,2010,(35).

[3]宋玉强.工科本科生分散实习教学模式研究[J].石油教

育,2008,(1).

第5篇

关键词:NCATE;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评估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121-02

在美国教师教育发展史上,教师教育机构的评估在促进美国教师教育机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师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NCAT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是被美国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所认可的第一个全国性教师教育评估机构,1954年得到正式承认。它的主要职能是对美国全国的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其评估标准每五年修订一次,目的是保证认证标准能够反映目前的教学科研和教学实践状况。一般而言,获得NCATE的认可,实际上标志着一个教师教育机构的学术地位。

一、NCATE的评估范围

在美国,接受NCATE评估认定的“教师教育机构”(profession education unit)主要是综合大学和普通高等学校里所有负责培养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和其他学校教育人员的学校、学院、教育系或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等。通常,一个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培养计划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职前培养计划(Initial Preparation),该计划为准备第一次报考教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制定;二是高级培养计划(Advanced Preparation),即本科层次后的教师培养。全国教师教育评估机构对美国的教师教育机构进行的办学水平评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师教育机构实施的职前培养计划和高级培养计划的质量评估,包括各种单项培养计划的质量评估;二是对教师教育机构实施这两类教师培养计划的办学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估。前者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质量、毕业生的质量来反映;后者主要通过综合大学为保证教师培养计划的质量所提供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管理状况、资金状况、办学条件等的水平来反映。

二、NCATE评估的基本程序

教师教育机构可以向NCATE申请两种评估:初步评估(Initial Accreditation)和继续评估(Continuing Accreditation)。所谓初步评估是指NCATE对教师教育机构的第一次认可。继续评估则是指通过初步认可后,NCATE对教师教育机构每5年进行一次继续评估,确认教师教育机构是否对初步评估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改革,或是制定了新的改革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如果教师教育机构在继续评估中没有通过,则延缓鉴定或是取消初步评估的结果。

在初步评估和继续认可过程中,一个教师教育机构一般要经过以下的评估程序:

第一步:获得被评估的资格。申请认可的教师教育机构具备三个条件,即:1)向NCATE提出评估申请成为预备待评机构,并向NCATE交纳年费;2)一旦教师教育机构成为待评机构就必须提交“AACTE/NCATE联合年度报告”;3)教师教育机构要符合NCATE设定的条件,从预备待评机构过渡到正式待评机构。[3]

第二步:教师教育机构成为正式待评机构之后,将准备两年后NCATE的实地考察。教师教育机构在NCATE进行实地考察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熟知NCATE的评估标准和程序;2)对实地考察进行经费预算;3)确认所在的州与NCATE是否有合作关系:4)做好“认可程序中第三者证词”(third-party-testimony),并将证词寄给NCATE作为参考;5)根据NCATE的评估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交书面报告;6)确定考察日期,通常为每年的春季学期或秋季学期。

第三步:初步评估。NCATE由评估委员会(BOE)组成考察小组对教师教育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之前一至两个月,NCATE将对教师教育机构进行预期访问,与其共同确定和准备实地考察,并确认该机构的自我评价是否属实。在实地考察期间,评估委员将访问教师、行政人员、学生、中小学合作教师、校友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审核该机构的自我评价报告;进行文件审查,查看的文件包括评估计划、数据以及概念框架等。评估委员还要亲自到实习学校、校外教学等场所实地考察。待实地考察结束后,考察小组主席必须整合各评估委员的报告形成小组书面报告。另外,评估委员会还向该机构提出建议,指明需要改进的地方及各项标准的达成情况。随后,评估委员会将报告的草案发送给教师教育机构,该机构在30天内,就报告的内容提出一份书面回馈。在此基础上,评估委员会将最终的考察报告提交给NCATE。

第四步:由NCATE的机构评估董事会(UAB)最后做出初步评估决定。机构评估董事会做出的初步评估决定的依据是评估委员会的报告、教师教育机构的书面回馈以及包括机构自我评价报告在内的相关参考资料等。初步认可的决定有三种(见图1)。

(1)评估合格(Accredited)。这一评估决定表明教师教育机构达到了NCATE的评估标准。

(2)暂时评估合格(PrOVisionalAccreditation)。此类认可结论表明该教师教育机构未达到NCATE认可标准的某项或多项标准,同时也表明该机构可以保留认可合格的地位,但该教师教育机构在之后的6个月内,应针对未达到的标准提供相关的材料,或者在之后的2年内,对该机构再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实地考察。评估董事会在重新审阅材料后,可能直接对该机构作出“评估合格”的认可结论,或是要求该机构在机构认可董事会重新审阅材料后的12-18个月之内接受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后,机构认可董事会可能作出“评估合格”或“取消评估”的结论,其中的“取消评估”表明该教师教育机构在限期内未能达到标准的要求。

(3)评估不合格(DeniedAccredication)。此类结论表明被评估的教师教育机构未能达到NCATE的多项标准,该机构不具备提供高品质教师候选人培养计划的能力。

第五步:继续评估审查。教师教育机构在通过NCATE的初步评估之后,为了继续确保已有的评估地位,需要每5年再接受一次继续认可审查。NCATE继续评估的步骤与初步评估相似,包括了培养计划的审查,年度报告资料的第三年评估(third-yearreview),继续评估机构报告,继续认可实地考察,评估地位的决定。值得一提的是,在继续认可实地考察之后,机构认可董事会将会做出以下几种评估决定(见图2)。

(1)评估合格。这表明该机构达到了NCATE每项认可标准的要求。

(2)有条件的评估合格(Accreditation with Conditions)。这与初步认可决定中的暂时鉴定合格相同。

(3)延缓评估(Accreditation with Probation)。此类认可决定表明该机构在继续认可后未达到NCATE的某项或多项标准,在培养高质量教师的计划上存在某些严重的问题;此认可决定一做出,该教师教育机构就要准备两年内的再次实地考察,并等待评估结果。

三、NCATE评估对我国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评估的启示

1.外部教师教育机构质量评估体系亟待建立

我国正在由独立定向型师范教育向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评价制度是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急迫的问题。现在已经有许多重点综合大学正在筹建教育系或教育学院,开始加入师资培养单位的行列。由于初次加入师资培养的行列,再加上有些大学在教育课程上所投入的师资和经费设备都相当有限,办学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将难以避免。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外部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保证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质量。通过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评估制度,一方面可以在教师资格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全国教师教育标准,对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教育系和教育学院进行评估认可,保证师范生在职前培养阶段达到教师资格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助于完善原有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2.以外部评估鼓励教师教育机构间的公平竞争

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转变意味着各级各类教师教育的分工与竞争格局将在我国形成:第一是高等师范院校与非师范类的综合大学之间对教师教育资源的投入都与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和监督相联系,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也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对所有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办学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认可,并以类似医疗机构的等级分类对各级各类的教师教育机构进行办学水平的等级分类,以最终的认可结果来调控政府对教师教育各种资源的投入,进而鼓励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3.保证评估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由于美国典型的地方分权制以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建立一个非官方的、民间的认可机构NCATE来对全美的教师教育机构进行全国性认可。在我国,应该建立类似NCATE这样的专门认可机构以负责对全国的教师教育机构进行认可与评估。由于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同于美国,所以其评估机构应是一个半官方的学术监控性的评估组织。该组织在受教育部职能部门的制约、协调和管理的基础上,必须保持其相对的学术独立性。这种制约性与独立性的统一,能保证评估机构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对教师教育机构的评估,是教师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虽然我国对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在实践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尚不充分,这会影响到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全面性。美国的NCATE对于教师教育机构的评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与借鉴的窗口,也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洪明.英国教师教育的变革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4):59.

[2]张昱琨,张婕.英美教师、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新要求、新进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97.

第6篇

关键词:考察法;民办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149-02

Application of Investigation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Advertising Specialty in Private Colleges

LIU Lin(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Nanchang 330201,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dvertising industry and the market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of rapid changes, and advertising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facing to adapt to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in constant changes (constant: a session of training program for four years unchanged. The status quo: the changing of new ideas, new technology, new technology, new media, new industry forms). Method to study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vertis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not only consistent with the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market demand for schools starting point, but also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countries, the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I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follow-up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raining mode,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article for the private university advertising professional reference.

Key words :research method;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vertising; graduation design

Internet :.cn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一)考察法的界定

考察法是指在工作现场、工作环境中对事实、经验及具体行为方式等进行有计划地亲临体验考察的方法。它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从规划、制订方案、体验、信息收集、考察总结、见闻反思之实践活动。

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中国美院、江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广州美院等知名高校,在设计类、艺术类、新闻类相关专业培养中的相关课程,均不同程度的采取了考察法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与人文艺术类学科性质有关,而且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来源。由于各知名高校办学历史悠久、软件、硬件配备齐全、资源丰富、政策扶持力度大,再加上生源经过遴选,具备较好的素质与基础,因而起点高、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挑战,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考察法的使用相对灵活,使用风险与阻力小,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运用。

(三)国内民办高校广告学专业对考察法的教学应用情况

从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民办高校在尽全力缩小学校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距离,设立了模拟公司、工作室、实验室,购置先进的工作设备、提升环境体验等。现如今的广告学专业为综合交叉性学科专业,发展到跨越和颠覆了以往媒体的程度,广告人的边际向多种业态溢出,因此,查考法在民办广告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1)政策因素。民办高校抗风险能力差,对学生安全的管理责任大。(2)学校因素。学校资金来源与支出要充分平衡考虑,给予学生完全免费考察的条件支持有待于逐步拿出方案。(3)教师因素。教师授课任务及对学生的管理任务重,与广告行业、各业界接触少。(4)学生因素。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大多来自于偏远地区,思想保守,因循守旧;还有部分学习主动性、自我管理能力差,组织性、纪律性等相关习惯养成欠缺,从高中沿袭带到大学的习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修正。

二、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一)考察法在“基础课程”授课中实施的必要性

1.考察中教师采集相关信息为教学改革服务,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与滞后。

2.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吸收新知识。

3.使学生有兴趣、有责任心自觉完成课堂作业、遵守各项纪律。

4.通过到发达且人口素质比较高的城市考察,有助于提高大部分来自于偏远地区学生的整体风貌和对专业的敏锐洞察力。

5.考察过程中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反思、提高。

(二)考察法在“专业课程”授课中实施的必要性

1.解决所担心的民办高校学生因压力无法毕业而中途退学,但是宽松的作业量、简单的作业内容、不严谨的期末考查或考试,又难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缩小与大牌院校的差距。通过定期考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

2.避免学生熟悉大学生活后,被游玩吸引而忽略了专业领域见闻积累。

3.培养偏远地区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力与客观评价能力。

(三)考察法在“毕业设计”环节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

1.为后续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课程授课提供参考方案。

2.为下一届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3.为广告学本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素材。

4.学生得到提高、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满意的人才,节约招聘成本,实现校企双赢。

三、实施过程

(一)实施思路

1.进一步明确在工作现场、工作环境中对事实、经验及具体行为方式等进行有计划地亲临体验考察的目的。

2. 对考察路线、考察地点、每届学生的特征进行对比,综合考虑如上因素制定考察计划。

3.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学生进行访谈。从实际出发,找准问题的症结,制定合理方案。

4.对方案进行小范围教学实验。在实验结束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方案的不足进行修正与调整,然后进行一定规模的推广验证,进而进行同专业学生的全面推广使用。

(二)准备阶段

1.考察主体与客体面临的困难

①评估考察过程中的风险压力,通过什么方式分担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安全压力。

②评估考察费用学生承受能力的问题。

③制定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的具体计划,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考察任务中有责任心自觉完成考察过程、遵守各项纪律。

④预警,提示学生如何通过开放式的多媒体、互动媒体、参与式展示形式,展示考察见闻与感悟,督促学生有带着问题与任务去考察;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有助于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等反思调整,同时也可以为低年级学生学习氛围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2.制定考察拟达到的目标

①体会专业知识与视野对才能的影响。开阔视野、提高精神风貌、熟悉工作的原理,理解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关系。

②提升毕业设计水平定位、提高成品制作的行业规范性,能够达到本领域技术人员公认的合格水平。

③释放创造力,激发学生自身的设计才能进行创新。

④简化学生选择职业方向的过程,从自身条件出发定向发展,认识自己即将从事的事业。

3.考察方案拟定。包括考察内容确定、考察地点选择、路线规划、考察计划、考察大纲的制定。

(三)考察实施阶段

包括校内考察动员工作、考察组织工作、考察说明会、考察出行安排、考察汇报、考察材料汇总、考察成果展示。以上可以根据具体学情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形式。

(四)考察成果汇报展示与总结阶段

1.重点展示捕捉到的新趋势。

考察法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行业信息的快速捕捉。考察法的应用,便于捕捉目前广告学专业向多种专业交叉渗透的新现状;相近专业间已经淡化了边际,对新业态的展示,有利于同专业其他年级师生了解行业动态,也有利于低年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重点汇报总结对见闻的新思考。

考察法的应用可以实现课程对行业变化的快速反应。考察汇报对见闻的思考,有利于在媒体形式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面对四年一更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采取措施,补充解决学生到职业人的需要更新的基本技能、重构基本素质问题,以便从全息角度培养出能够适应瞬息万变工作环境的合格从业者。广告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创新、创意”,要求从业者的思想、技术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因此,考察的思考总结,可以以课外或其它方式弥补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无法及时更新的部分,通过考察这种灵活且不与教学大方向冲突的形式,甚至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多方位、多角度的侧面补充。

五、结论

本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伴随新技术出现、新业态产生,其教学改革的步伐不仅要加快,而且要比以往更频繁。实际一套培养方案按照目前教育行业的规范与管理,本科最快也要四年才能更新一次;与此同时,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快速体面就业的心情又极其迫切,这也是民办院校生存的根本声誉所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认可度的矛盾便产生。因此,考察法在广告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及时弥补培养方案中的不足,及时补充新兴理念、新兴技术,通过考察灵活调节学生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学校、对专业的认可度;对用人单位而言,接纳学生考察学习的同时,可以选择相对较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节约招聘成本、减少招聘风险,对学校和企业而言可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丁蓉,许懋琦.融合式教学法在广告与会展专业设计色彩基础课程中的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04):172-173.

[2] 李珠志.“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产品手绘课程中的创新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3):164-166.

[3] 吴冬玲.主题教学法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3):158-160.

第7篇

关键词: NCATE 教师教育 评估

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的提高,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认定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各国政府应努力重新确认教育师资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的资格。”因此,“提高教师的质量和积极性是所有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

美国全国教师认证委员会(NCATE,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是为美国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所认可的第一个全国性教师教育评估认证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对美国全国的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认定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审核确定大学教育院系是否符合教师培养的专业要求,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一、NCATE的评估范围

在美国,接受NCATE评估的“教师教育机构”主要是综合大学和普通高等学校里所有负责培养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和其他学校教育人员的学校、学院、教育系或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等。通常,一个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培养计划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职前培养计划(Initial Preparation),为准备第一次考教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制定。二是高级培养计划(Advanced Preparation),即本科层次后的教师培养。全国教师教育评估机构对美国的教师教育机构进行的办学水平评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对教师教育机构进行职前培养计划和高级培养计划的质量评估,包括各种单项培养计划的质量;对教师教育机构实施这两类教师培养计划的办学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前者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质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来反映;后者主要通过综合大学为保证教师培养计划的质量所提供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管理状况、资金状况、办学条件的水平等来反映。

二、NCATE的认证程序

NCATE的质量认证一般分为自我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和认证决策三大环节。首先,教育学院(系)对照认证概念框架和六大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完成自我评估后,向NCATE提出自我评估报告。NCATE将在适当时机安排一次认证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一般由3-6位专家组成。专家应具备教育专业、教学、研究和评估等方面的专长和权威,熟悉评估技术,特别是数据整理、分析能力、访谈能力、专业判断能力等。专家任期一般为三年,专家资格、专家遴选由NCATE的认证委员会加以评鉴。NCATE在专家安排上以随机抽选为主,但必须要保证在专家组中,至少有一位专家的工作单位应该与被认证机构的单位性质相近或相同。专家在考察过程中,要与教师、学生、职员、毕业生和雇主分别举行座谈,广泛收集认证评估的资料。专家考察结束后撰写实地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提交给NCATE的机构(UNIT)认证理事会,最终确定是否达到认证资格的条件。

认证决策既是对自我评估报告、专家考察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全盘分析,也是确定被认证教育学院(系)能否取得认证资格的决策阶段。认证结果分为四种,即完全认证资格、有条件认证资格、不合格和认证资格吊销。全部通过各项标准评估的教育学院(系)将获得完全认证资格。若在认证评估后,有任一项标准或更多标准未能达到标准要求,将获得有条件认证资格。获得有条件认证资格的机构必须在两年内达标,同时须满足以下要求:1、在六个月内未提交未达到标准要求的文献;2、必须在两年之内接受未达标的项目评估。通过再评估,被认证机构可获得认证资格,或者面临被吊销有条件认证资格。一旦获得认证,资格将保持五年。该机构在五年后还将接受一次实地访问和评估。若教育学院(系)所提供的课程计划不能满足准合格教师培养的机构,将不能获得认证资格。对于获得有条件认证标准要求,但仍未能完全满足认证标准的机构将被取消有条件认证资格。

三、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21世纪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首先,为保障教师的质量,我国的教师教育认证制度有待于建立。从美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它最终走上了一条标准化的道路,即实现了教师教育认证标准、教师执照标准和教师资格证书标准的结盟,形成了教师质量的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处于制度变革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机构,包括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师范学院、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综合性)学院以及少数的中等师范学校,因此对教师教育机构实施认证是一种必然的制度安排。第二,我国实施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目前也只能走“多样化”或“多重标准”之路。我国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机构的并存意味着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模式的并存。这种情况下,很难效仿NCATE的做法,也就是说用一种认证标准无法对多样化的机构和模式进行认证。NCATE的产生虽然也是在教师教育机构和模式的多样化时期,但是与我国不同的是,当时美国的教师教育大学化(university- based teacher education)已经开始,所认证的就是一种统一的模式,即大学化NCATE模式。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统一的模式。因此,我国实施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师教育机构设置不同的认证标准。第三,从认证机构的性质来看,它应该是一种专业的认证机构,而不是由政府来控制。但是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单靠专业组织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与政府合作,借助政府的支持。第四,提倡综合性的教学观、教师观和教师教育观。NCATE对教学、教师和教师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变化,克服了二元对立的不足。这种综合性的思想有利于我国师范院校立足于培养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具有教学技艺、具有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具有反思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第五,NCATE倡导教师教育的科学化,即要求教师教育计划要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因此,根据不同的理论来设置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计划和课程应该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第六,NCATE倡导教师教育的智力化,即廓清教师的知识基础。美国学者对教师知识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而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加强对教师知识的研究,特别是研究学科教师的知识基础应该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石芳华.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NCATE)简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2,(3).

[2]张昱琨,张婕.英美教师、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新要求、新进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3]洪明.英国教师教育的变革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4).

[4]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对实施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和评价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

第8篇

关键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实践教学;秭归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30-03

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与专业设置

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目前,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2]。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学科,以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卫星导航定位)的交叉为特色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沿学科。它在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资源勘察和管理、灾害预防与预报、地质环境研究、全球变化模拟、水体监测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专业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应用地球科学和必要的数字化制图知识,通过对各类图像的数字处理和解译,快速、准确、大量地提取各种信息,建立数据库和数学模型,着重于研究并解决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勘察、规划、管理和动态监测等问题[3]。2003年,我校开办该专业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学科定位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主、地学为辅。随着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的更新,并为了突出我校学生与其他学校本科生在专业上有特色性的差别,本专业在开办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更加突出了地学课程的地位。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变化不仅在于学分数量的增加,更在于地学课程的具体化和专业化。如,由2007年的地质学基础课,分划成《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史学》四门课程,从而能充分保证学生能受到专业、更扎实的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此外,在以往基础上,增加《矿物学》、《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对专业应用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三峡秭归地质实践教学课程建立在为期一周武汉周边地质认识实习基础之上,实习周期增加、实习内容增加,是本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实习课程。作者通过多年带课经历,对本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有些基本认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二、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站坐落在距三峡大坝1Km的新秭归县城,是我校继周口店、北戴河之后的第三个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区位于扬子地台鄂黔台褶带与四川台向斜两个二级构造单元过渡区段的黄陵背斜内,结晶基底及盖层出露广泛,构造比较发育,岩石类型丰富,基础地质教学内容齐全。实习区(包括江北)距今18亿年前的古元古代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代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出露较齐全,具有不同时代的地层、各种类型齐全的岩石以及路线尺度、露头尺度等各种类型的构造现象;实习区内崩塌(危岩体)、滑坡、泥石流、溶洞塌陷以及大型典型工程(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链子崖危岩体、新滩滑坡等)具有实例可看;区内具有典型的峡谷、岩溶等地貌类型,为地理学、地貌学、旅游、美术等专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教材;此外,实习站交通便利,生活环境良好,是一个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球化学、旅游等几位一体的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4]。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阶段规划

为期一个月的秭归地质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具备以下基本技能: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实习期间,教学形式多样,如室内教学、老师领教、学生半独立教学、学生独立填图、阶段性考试、报告编写、学术报告以及学生自由答辩等。整个实习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领教阶段。该阶段安排教学路线12条,学生由老师带领,采取老师讲解、学生记录观察的方式,主要使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野外三大岩类以及褶皱、断裂构造的野外观察、识别与描述方法。主要路线安排如下:①实习区踏勘:主要向学生介绍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与要求,包括:地形图、罗盘和野外记录本等的正确使用;标本的采集与编号要求;另外,实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地自然地理和地质概况。②地层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路线:带学生观察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断层构造、以及层间劈理构造等;了解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并绘制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地层信手剖面图;九畹溪―链子崖地层、构造与灾害地质路线:带学生观察寒武系至二叠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平卧褶皱)、九畹溪断层,观察认识新滩滑坡与链子崖危岩体;泗溪震旦系路线:带学生观察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观察震旦系地层剖面,观察各组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特征。③岩石路线。黄陵岩基茅坪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兰陵溪岩体、中坝岩体、太平溪岩体、堰湾岩体和东岳庙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脉体特征及其穿插关系等;黄陵岩基黄陵庙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三斗坪岩体、青鱼背岩体和小滩头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与脉体特征等。④变质岩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观察崆岭群区域变质岩岩性特点,了解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基本特点,观察变质岩区构造特点。⑤实测地层剖面路线:选择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作为实测对象。让学生掌握实测地层剖面的基本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工作。

2.室内授课。①区域地质介绍(3学时):简述实习区区域地质特点、区内地质特征,概述构造运动与沉积发展史。②实测地层工作方法(2学时):介绍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与工作方法,分工、注意事项;讲解实测地层剖面的后期资料整理、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与注意事项。③野外地质填图工作(3学时):介绍地质填图工作的意义与方法,实习区地质填图范围、填图单位与相关要求等。④实习报告的编写与附图的绘制(6学时):向学生介绍编写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的意义、报告的格式、章节与相应内容、报告主要附图的绘制方法与要求等。

3.半独立阶段。选择高家溪震旦系地层作为填图单元,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并分组练习。

4.阶段性考试。安排一次室内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前期路线教学阶段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对前期的实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巩固和提高,并为后期的独立填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5.独立填图阶段。学生独立完成测区的填图工作,老师在填图区主要地段留守及时指导与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6.报告编写阶段。学生按报告编写和图件绘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告的编写与装订。

7.自由答辩。在独立填图阶段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报名,自由选题,以PPT形式,汇报实习成果及其中存在的疑问等。

8.学术报告。在实习期间,老师选择与实习相关的内容,以PPT形式,开展相关教学内容或者科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地了解地质实习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地质相关学科的兴趣。

四、实践教学效果

此次实习,学生在对理论的深层次理解、对专业的认识和对自我人格锻炼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收获。

1.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地质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实践性认识。在开展此次实习工作之前,学生已学过《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等课程,但平时对理论的理解仅停留于书本和课堂,缺乏对地质知识的直观认识。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学生认为对课堂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实习也在学生脑中形成了基本的地质工作步骤、程序和规范。经过前期的野外观察实习,建立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

2.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加深。由于本专业相对我校其他专业而言较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且处于道听途说阶段,缺乏对专业的理解。通过此次实习,学生普遍认为所学的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明白了未来就业和继续深造的具体方向,更加积极地热爱和投入目前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3.人格锻炼。野外实践教学中,具备独立填图环节,其具体实施过程是要求学生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面积约1.2km2的地质填图工作。工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制订工作计划,分配工作任务,指定相应工作的负责人;遇到知识分歧时相互辩论,在老师的鼓励下,勇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在野外遇到行动上的困难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在野外的生活上,学生艰苦朴素,能克服生活条件的困难;在需要当地老百姓帮助时,不再畏缩犹豫,能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挑战自我方面,除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态度外,还要有不服输不气馁的态度,累了,再坚持一下就会有重大的发现;伤了痛了,忍耐一下,你就能成就一只队伍……

五、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体会

1.踏勘阶段。踏勘是整个教学实习的最基础路线。在实习过程中,应教授学生开展地质工作的基本思维方法,即宏观――微观――宏观的工作模式。有的老师在领教过程中,只要遇到教学点,就让学生近距离观看,使得学生没有一个宏观的概念,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点之前,让学生手持实习区地形地质图,使其明白其所处的地形位置、地质区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在观察描述结束后,再远距离观察,用宏观思维的方式思考,总结此教学点与其他教学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后再做总结,不能盲目灌输。踏勘时,要求教会学生熟练使用罗盘。有的学生没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不能熟练使用罗盘;可现场携带一块小黑板,将书本中阐述的岩层产状理论用图示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并讲解;将小黑板作为岩层面,让学生模拟测量产状,并教给学生在不同图件(如平面图、剖面图)中正确的产状表达方式。

2.素描图的现场描绘。在野外,有的学生为了室内野簿的美观和整洁,遇到构造观察点时,不愿使用野簿方格子页面,而是采用随手的笔记本。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素描比例不协调,室内整理时图件失真。在这种情况下,应引导学生在现场使用野簿,教授其简单绘图方法,教其采用地形突变点作为绘图控制点、使其学会估算现场的实际距离或高度,以便接近真实地进行素描。

3.变质岩的教学观察。同岩浆岩的教学形式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的是,某一教学点可见的变质岩岩性多样。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以某一种岩性为例,讲述描述方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集不同的标本,老师现场认可后,让学生回到室内,对野外标本进行观察和详细描述。

4.室内野簿检查。由于野外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野外对教学内容的消化也是有限的;此外野簿检查结果可以作为实习平时成绩的依据。因此,需要在野外教学后,在当天下午或者晚上进行室内野簿的整理和消化。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告知学生野簿检查方式和具体时间。实践证明,在学生上交野簿前半小时以小组抽查的形式效果十分显著。

5.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第二天的教学。在当天野外教学结束时,现场总述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回到室内,复习理论知识,带着疑问参加第二天的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第二天野外实践的积极性非常高。

6.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明确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在野外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专业特征,讲述各教学内容在专业中的体现。此外,由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较新的专业,相对本校其它地质专业而言,其在人才市场上的认可度还较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有必要在此次重要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进行适当引导。在进行矿物含量估计和岩性定名时,是否可以通过影像的解译快速和准确的实现呢?在地质灾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链子崖顶远距离观察对面的新滩滑坡,遥看就如一幅影像图,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滑坡的野外地貌特征,如何使用遥感影像快速解译滑坡并圈出边界呢?

以上仅仅是教学中几个简单的例子,但是,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方面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朝,薛春纪.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J].中国地质教育,2004,(1):24-25.

[2]梁四海,万力,王旭升.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贡献[J].中国地质教育,2006,(2):86-88.

[3]/

第9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60-02

2004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1]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育部于2011年1月19日又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教学。[2]然而,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经过多年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未能跟上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步伐,其课程规范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基于此,拟以《通知》和《标准》为依据,来讨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合理化的教学内容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科学编选适宜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才能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目前,教育部已经加强了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建设。每年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并于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将教学要点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教育部在每年两期“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聘请国内专家就相关专题作报告,从而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素材。此外,教育部还组织编写制作了及时反映国内外形势最新动态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含VCD)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可以说,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教育部已经有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合理取舍。

笔者认为,就具体内容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涉及:国内外时事政治、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国内外形势与发展趋势、始业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行业形势教育、就业指导等。就理论形态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二是国际与国内形势教育;三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等政策教育。

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及方法论来分析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主要由学校相关领导、行政党群职能部门领导、院系党总支书记及学校辅导员教师组成。最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多学科性、宽领域性、广范围性的特点要求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队伍,根据形势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做形势与政策讲座,不断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安排的常态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教学安排常态化,即教学任务有计划、教学活动有场所、教学时间有保障。首先,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公布教学计划进程表,并纳入学籍管理。“形势与政策”课应该合理规划学分和学时,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进程表来规范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4]其次,教学活动有场所。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环境、多功能报告厅等。应该依托学校和教师资源,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大礼堂、专门教室集中观看专题影视,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考察,引导学生到企业或社区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最后,教学时间有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应该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建立定期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提前安排好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时间,使教学时间得以保障。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是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宏观性等特点,要从宏观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系统讲授。针对社会形势的热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还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来校举行专题讲座,并且建立定期形势报告会制度,与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互补。

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就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先进集体领导干部等到学校给大学生做形势政策的报告和讲座。“走出去”就是授课教师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要求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本地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考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内容,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系统的学习,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课外讨论、交流,特别是数字化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有重大影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四是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要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通过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收看电视、读书看报、座谈和网络学习等,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补充作用。

五、教学考查的科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必要环节是采取科学的考核方式,即将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与撰写专题论文、报告会心得、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形式相结合。

第一,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作业考核和命题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及理解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考查学生宏观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的情况。

第二,专题论文考核。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理论内容给出选题范围,鼓励并指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作为论文撰写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撰写论文。

第三,报告会心得体会考核。在学生听取报告会前,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记录“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的主题、思路、报告方法、切入点、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报告心得体会考核,可以综合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考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用实证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考察过程进行总结,最后形成调研报告。

六、教学管理的制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即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对整个“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管理。一是建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讲课质量评估制度,规范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建立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通过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反馈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加强教学保障管理。包括: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教材建设的质量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度;建立形势报告会制度;建立实践教学制度等等。

第三,加强考试环节管理,即构建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细化考试环节,避免考试考核的随意化。这就要求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原则、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结果,建立试卷考核、论文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察制度。

七、教学研究的专业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驱动力量是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化,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是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既有利于教师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不仅能够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能够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应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素质,以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目的。学校应该鼓励和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必要保障,如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学科建设体系规划中,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项目等等。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一套成熟稳定的综合性机制与结构性范型。[5]只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教学安排的常态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考查的科学化和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才能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真正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2-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EB/OL].[1998-08-16]..

[3]文军.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第10篇

一、影响小学科学观察实验实效性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多数科学教师都能根据本学科特点想方设法组织学生的观察实验,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充分的感性经验,对小学科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不强、稳定性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时,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目的性问题

观察实验为学生的理性思考提供了充分的感性事实。实验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实验后要有实验数据的交流和分析过程。部分教师在动手部分做出了努力,却缺少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和分析,不可避免地形成动手操作有余,观察思考不足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时,学生通过实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做法是直接提问:通过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随之,斜面能省力的结论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样指导学生结合数据进行科学的思考和分析。

2.结构性问题

观察实验的结构性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具体教学材料的结构,二是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的结构。好的材料结构应符合这样的要求:教学材料的选择必须有典型性,学生通过操作这些材料,能尽快和待建立的科学概念建立必然的联系。实践活动的结构应符合这样的要求:伴随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学生的认知逐渐逼近待建立的科学概念,每项具体的实践任务,都承载着相应的建立概念方面的作用。

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为观察实验准备了特别充分的材料,将自己能想到的与某个科学概念相关的实验都拿到课堂上做。结果,学生的实践活动非常充分,却缺少了学生的思考和发现。没有了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再多的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问题时,倾其所有,把凡是和声音有关的实验材料都摆到了学生的实验桌上。课堂上,敲敲打打的声音不绝于耳,实验做了一个又一个,然而,大大小小十多个实验间有什么关系?到底应该先做哪个,后做哪个?每个实验在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诸多的问题教师似乎都没有思考,最后只满足于学生会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所谓的科学结论。

3.规范性问题

规范性问题主要是从教研层面提出的。自课改以来,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对《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只做了一些数量上的梳理,没有明确提出质和量的相关规范,致使部分教师在开出观察实验时随意性较强,有些教师有实验就做,不太关注同类实验间的关系;也有些教师出于教学材料、个人经验等方面的考虑,擅自减少了实验的数量……

目的性、结构性、规范性不足以概括我县以往在观察实验方面暴露的所有问题,但它从不同侧面表明科学课观察实验的实效性亟待加强。

二、提高小学科学观察实验实效性的基本措施

针对我县教师开展观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提高小学科学课观察实验实效性为抓手,大张旗鼓地强化科学学科特点,有效改进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和实践。

1.明确观察实验的重点内容及相关规范

(1)研读课标和教材,确定基本实践活动项目

我县目前使用的首师大版《科学》教材,共有8册,160个具体课题。其中,大大小小的实践项目100多个。为保证实验开出率工作能切实收到实效,我们组织教师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涉及的观察实验项目进行筛选和归类。结合各校的仪器配备情况,确定60个观察实验为重点项目。对于60个项目之外的观察实验,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尽可能完成,但不必再填写实践活动报告单,也基本不作为评价的内容。

(2)研究制定各观察实验项目的评价标准

由于对某观察实验很难精确地区分为观察、实验或操作,制定标准时用“实验”代称所有观察实验。这样虽然不够严密,但便于和教师交流。我们在借鉴北京市自然学科观察实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60个观察实验项目逐一制定了评价标准。每项观察实验项目的评价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

总编号:如编号为“01 01 08 1”的实验指该项目的总序数为第一个(01),所在册数为第一册(01),所在课数为第8课(08),这是该课的第1个实验(1)。

实验名称:如“观察水的物理性质”。

实验目的:如“认识水的物理性质,初步学会观察水物理性质的基本方法”。

实验器材:如“水、2个玻璃杯、筷子、白纸、木块”。

操作步骤:指某个观察实验项目的基本环节。与操作步骤相对应的是操作要点及评价成绩。(举例略)

结论要点:要求学生写出根据具体实验要得出的结论。

该评价标准既是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某项观察实验项目的评价依据,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时的重要参考。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对评价标准中涉及的器材、操作步骤等进行必要调整,只要学生能真正完成操作即可。

(3)研究制定方便师生填写的实验报告单

针对科学教师工作量大,没有专职实验员的具体实际,在与教学仪器装备部门反复协商的基础上,我们将以往用的比较繁琐的观察实验报告单进行了精简,以方便师生的填写。基本样式见表1。

教师有报告单的电子稿,可以根据本校实际灵活调整所需的器材及数量,便于教师在开学初对必须规范完成的观察实验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增加学生签字的环节,并保留学生原始的实验记录,便于避免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虚报实验开出率情况。

(4)建立实验开出率月报制度

为确保各校能切实完成实验项目,增强监控力度,我们要求所有在册学校都要按时统计每个月的实验开出情况。统计表为电子表格,统计的内容为各年级截至每月25日的教学进度,在已完成的课题内,演示、分组实验应做多少个,实做多少个,开出率分别是多少等数据,未能完成的实验注明原因。上报截止时间为每月的28日。

笔者在了解各校实验开出率的同时,结合自己听课了解到的情况,在每月月底前向县教委有关领导提交当月的观察实验开出率情况分析报告。学期末完成总报告。

2.针对小学科学观察实验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开展教研活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实验目的性不强、结构性差、实效性低等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研读不够,缺少相应的指导策略。每个重点实验项目都承载着为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任。只有明确了具体实验项目的科学概念指向,才有可能从更高层面上明确观察实验的目的。为此,笔者在常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对出现问题较多的实验项目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研讨和强化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举一反三,不断提升观察实验开展的质量。

现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第三册《声音的产生》一课的实验为例,简单介绍一下笔者的教研活动思路。

(1)明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由于60个重点实验项目是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因此,每一个实验项目都能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对应。根据课标的要求,明确本课实验指向的科学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安排

很多观察实验项目虽然表面是一项实验,实际上却包含多个小的具体实验,《声音的产生》一课的情况就是如此。教材在直接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后,首先安排了第一组实验,包括:感觉声带的振动,皮筋、气球、塑料片等物体的发声实验。这些实验意在为学生积累初步的感性事实,是做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猜想的基础。第二组实验包括:鼓面、铜锣、空玻璃瓶等物体发声的实验,意在用更多的事实证实猜想,初步确认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三组实验重在应用,如挑选西瓜时要敲一敲,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碗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敲击5个重叠在一起的盒子,判断哪个是空盒子。

(3)探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探究活动设计

在明确了《课程标准》及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与教师共同探讨《声音的产生》一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

对教材的结构提出质疑。教材中的三组实验安排,在学生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过程中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前两组实验看不出明显的层次结构,第三组实验已经不再是建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的问题。

优化教材的结构。为学生猜想提供感性经验的实验应为可以直接观察到振动现象的实验,如皮筋发声实验、尺子发声实验……。学生猜想后,用以验证猜想的实验应为能间接观察到振动现象的实验,如借助豆子观察鼓面振动的实验,借助水或小球观察音叉振动实验,借助小球观察空气振动的实验……。当学生确认“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后,用以反证结论正确性的实验可以是前两组做过的任何一个实验。

分析各教学环节的指导策略。基本的实验活动确定后,进一步组织教师分析在教学各个环节的指导策略。如:各教学环节提出关键问题的策略;各类实验材料的提供方式;对各项实验操作的指导层次的区别;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方法;如何渗透归纳概括的思考方法……

对教学设计的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在对各环节的指导策略进行充分讨论后,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教学的完整过程,鼓励教师在遵循基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出自己的特色。

由于教研时间的限制,类似上述的教研活动并不是很多。笔者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的观察实验,有效避免动手操作有余,深入思考不足的问题。

3.逐步完善观察实验开展效果的评价机制

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始终是我们研究的薄弱环节。上文提到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实验开出率的月报制度等等都具有明显的评价因素。然而,这些评价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自我评价。由于教师本身的水平差异,同样一个实验项目的开展在质量上的差异会非常明显。

从教研层面的评价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根据各校的实验开出率月报表及平时听课了解到的情况,撰写分析报告。

(2)在视导某一具体学校时,听课后随机抽取学生,直接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对实验现象的理解水平。

(3)结合每一年度的质量抽测活动,通过纸笔测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重点实验项目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能否描述操作的要点,典型的实验现象,能否对实验现象作正确的解释,能否用学到的实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等。

遗憾的是,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实现在统一的时间段内,组织较大规模的对观察实验真实水平的现场评价。

三、提高小学科学观察实验实效性的主要成绩

结合各校实验情况统计报表及笔者实际听课情况的总体分析,笔者认为,经过3个学期的努力,各校在提高小学科学课观察实验实效性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任课教师进一步增强了落实科学课观察实验项目的自觉性

数据统计表明,除个别待撤并校缺少仪器无法完成实验外,绝大多数学校均100%完成了各项实验。

实验在科学学科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教师为完成每一次的实验,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哪怕组织一个很简单的观察实验项目,都要经过仪器的准备、检查、分发、整理等若干环节,科学教师在这方面的付出是其他教师难以理解的。某校一位转岗的教师曾对我说:教了几年的科学后再教数学课,感觉真是太轻松了。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分组完成要求演示即可的“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提前近两个小时赶到学校,为学生制备二氧化碳……

2.部分老师逐渐重视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北京市针对我县的《科学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结果报告》中提出的改进科学教学的建议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通过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来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思维的参与,学生的观察实验目的性更强了,对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更深刻了。

例如,某市级骨干教师在执教《茎的作用》一课时,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充分想象茎内部可能有的构造后再放手让学生实际解剖茎进行观察,观察活动后让学生充分讨论观察到的管道与茎作用的关系。

3.学科教学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2009年5月,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全县27所中心小学三、五年级各1个班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抽测。抽测成绩标明,提高小学科学课观察实验实效性的探索收到了明显成效。

四、制约小学科学观察实验实效性提升的相关问题

“提高小学科学观察实验实效性”的探索历时3个学期,在收到明显成效的同时,仍存在着若干难于解决的实际问题。

1.教师工作量过重问题

教师实验室管理及准备实验的工作量很大。学校计算科学教师的满工作量时几乎都没有将实验管理及准备实验的工作量计算在内。在观察实验仪器越来越多,各项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得到的管理实验室、准备实验的课时在50所学校中的22所被取消,13所学校降至1课时。仅有15所小学的教师能算2—3课时的工作量。由于教师工作量过重,真正用于深入研究教学的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对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2.教学仪器质量问题

完成实验项目离不开相应的仪器设备。实验项目的确定充分考虑到了学校标配的仪器。然而,有些批次的仪器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的效果。

例如,笔者听过4节要用到温度计的课。同样是一杯沸腾的水,测量温度时最低读数为92℃,最高读数为109℃,如此高的误差如何让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除了读数不准外,这些温度计竟然没有零下温度的刻度,使测试冰水混合物温度的实验无法完成。

3.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由于受多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在一小部分教师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如果教师仅满足于按时上课,不去关心课的质量,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11篇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考核方式;考试方式创新

Innovation Discussion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s assessment methods

Lu Ming,Han-li

【Abstract】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 from content to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in change, the inspection way also will have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document retrievall course exami- nation mode limitations, and to the innovation exam discusses the mode, hope to 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 of inspire innovation.

【Key words】Document Retrieval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s; Examination of innovation

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随着网络环境的泛化,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检索课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满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需要。当然,文献检索课的考核方式也要不断的创新和变化,以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1. 现有的文献检索课考试模式探讨

在现有教学模式下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无外乎是以下几种简单的方式或组合

1.1期末考试。一些高校文检课考核方式仍然一纸定优劣。通过期末的开卷或闭卷考试判定学生文检课的学习成果。这一传统的考核方式,已远远不能胜任培养高品质信息素养人才的要求。

闭卷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文献检索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能力,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的文献信息获取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只会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永远是纸上谈兵。

开卷考试把学生从繁重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还可以了解学生对整个教材的理解程度,但是,他同样是一本书,一支笔就能答题,不能考察学生的文献信息获取与运用能力。开卷考试更容易通过,不用在课程学习上下多少功夫,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堂上学习积极性明显不足。

1.2撰写综述加期末考试。

撰写综述,是教师给出一个题目,学生针对这一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对该课题在一段时间内发展情况做一个分析和总结,写成学术论文。撰写综述,要求学生要通过计算机或手工工具书收集查阅大量的文献信息,然后做综合分析和总结,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检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撰写综述加上期末考试,就基本覆盖了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但是,撰写综述作弊比较容易,有的学生根本不做分析、评述,只是单纯的罗列文献,或干脆找人代做,造成弄虚作假之风。加之综述批改评判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一个文检课教师要批阅少则百十份,多则几百份综述,很多教师是难以承受的。

1.3平时成绩加检索操作。

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实践。检索操作是每次上机实习,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布置检索作业,考核学生对某个数据库的检索技能,或者利用网络工具书的能力。最终由平时成绩和作业成绩组合得出学生的总成绩。这种当堂交的作业,可以检验学生对某个数据库或网络工具书的利用能力,但是无法检验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2. 针对现有文献检索课考核方式的缺陷和不足,许多高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考核方式开始向立体化,多元化、网络化发展

2.1卷面、实习和调研报告三结合的考核方法。

卷面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成绩占30%左右。重点是实习和调研报告。教师可用本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毕业论文,直接作为文献检索课的实习内容,让学生独自进行实习,定期提交实习报告,教师及时反馈信息,告知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实习考察了学生对工具书、数据库的利用能力,调研报告考察了学生获取文献信息,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和利用,并且撰写文献的能力。三者结合,是方式比较简单内容又比较全面的考核方法。

2.2根据实际情况,自由组合多种考核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专业、学生年级等实际情况,将平时成绩、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写作、专题搜索、事实检索、案例分析、综合检索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自由组合,从中选取几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方式。例如采取闭卷的方式考查文献检索基础知识,利用事实检索,考核学生使用搜索引擎和在线工具书的能力,最后以写课题综合检索报告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数据库的使用能力,和对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评价的能力。最后三者组合,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

2.3“多元化”考试方式:

第12篇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山东是我国的人中大省,更是我国的教育大省。虽然该省的大学不是很多,只有山东大学比较出名,但山东的基础教育却是我国的模范板块。被国家确定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进行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要坚持分类办教育,统筹协调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强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更加有效地引领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学校 教学班 学校体制 校长

xx中学 14个 公办初中 xx

xx二中 171个 私立完中 xx

xx中学校长xx中国名校共同体理事长、全国十佳中学校长,始建于1956年,占地6677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9平方米,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学生xx3人,教职工83人,学历达标100%。其教改经历四个阶段:1.艰难起步(1997—1998);2.辛苦探索(1998—XX);3.日臻成熟(XX—XX);4.完善发展(XX到现在)。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关注生命;让校园文化濡养人,让课堂教学留住人。课堂教学改革采取“10+xx”模式,即教师10分钟用于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xx分钟“自学+合作+探究”呈现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xx二中,校长xx中国名校共同体副理事长、全国十佳中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人气校长,全国中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潍坊市十佳校长,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市特级教师,潍坊市教学能手,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xx二中创办于1959年7月,潍坊市重点高中,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国家级重点高中。占地面积26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现有xx0名学生,xx名教职员工,包括教学区、综合办公区、体育运动区、休闲活动区、生态景观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生活服务区8大功能区域,整个学校布局均体现“生态的校园,诗意的空间”主题。为改变“死”的教育为“活”的教育,从XX年开始,xx二中着力打造“271”高效课堂,立足于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以课堂为“圆心”以自主探究为“半径”,画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大圆”,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科研领先,全面发展,全员育人”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为办学宗旨。

二、考察学校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共性之处:全校上下一心,领导率先垂范,教师甘愿奉献,共同打造勤奋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精神。

从xx中学xx校长的报告中我们知道是历年中考全县(聊城)22所初中校倒数第一,是面临撤并的农村中学起步,绝处逢生,发展成为今天全国知名的学校,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勤奋向上的校园文化。xx中学学术报告厅横幅“让校园文化濡养人,让课堂教学留住人”进入参观者的眼帘。这种校园文化的突出特征在于他们首先有自己的教育哲学,为学校师生健康成长服务。这种理念深深植根于教师心目 和学生脑海,支撑他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困难,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用两所学校校园文化用”学校没有任何空白的墙壁”是没夸大其词的。其次,这种校园文化在于他们用精神的引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师生,我认为这是办好学校的灵魂所在。同时把这样灵魂渗透到教师中去,领导志同道合,干群互相信任、关系融洽,学校对教师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遵循管理规律,实行人文管理,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团结协作,实现了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