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

时间:2022-10-18 04:03:50

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1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技术高端、处于价值链高端与位于产业链核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根据初步估算,到201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近6000亿元,在同期全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中占比不足10%。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未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进入高速成长期。

根据目前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的分析预测,到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实现销售产值6万亿元以上,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2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产值达到15万亿元以上,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其中,航空装备方面,国家将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飞机研制,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重点突破发动机、重要机载系统和关键设备。卫星及应用装备以建立中国自主的、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海洋工程装备将重点鼓励发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装备,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特别是当前技术较成熟、市场需求量大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重点推进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将围绕高速、重载、快捷三个方向,研发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诱人的产业前景与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已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2010年国内各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的热门关键词。但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技术先进、发展方向多变、资金与技术投入巨大的特性已然决定了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地方政府在考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规划发展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解决:一是如何确定地方产业的战略定位,二是如何选择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首先,确定地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战略定位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有效利用“本位发展”与“错位发展”相结合的理念。一方面,在主导产业选取方而要满足布局整体性原则、政策支持性原则与技术先进性原则。另一方面,则是要在确定主导产业后,定位配套产业以及衍生产业时,注重科学的产业链分析与产业关联度测算。在细致考察分析已有的产业基础与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核算出相关装备产业链条上各细分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并根据影响力系数,结合地区的经济总量指标,分析得出细分产业在产业链以及经济总量中的作用与地位。此外还可根据各细分产业影响力系数和当前产业发展周期,分析出细分产业在地方的发展前景。通过一定科学合理的分析,准确评估区域自身的能力特点,才能找到地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并确定清晰可行的产业战略定位。

再次,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区域市场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位于产业的上游,产业关联度高,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突破和发展将带动下游产业的增速,但同时下游产业的繁荣也是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级地方政府在考虑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制定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区位与资源条件,充分考虑本地工业基础、区位情况及下游产业情况,选择与本地发展环境与产业群相协调的装备产业,才能最终实现本地产业效益和带动效应的最优化。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2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征;智能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30-03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支撑着各类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决定着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优势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但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在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出现增速放缓、效益回落的情况,处于增长动力重构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升级,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仍然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辽宁是我国制造装备的核心产业区域,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三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1.7%、31.9%、47.9%。辽宁装备制造业以重型装备为主,涵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多个子行业。在市场倒逼机制和政策推动下,辽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成果渐显。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等,逐渐向系统集成和制造服务化转型,初步实现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1.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充分利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支持沈鼓、沈阳机床、北方重工、特变电工等骨干企业依托国家重大工程,研制一批世界级装备制造产品,逐步改变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制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已经可以提供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钻井船等海工设备。沈阳机床围绕机床产品全生命周期向集金融工具、加工解决方案、新机销售、机床租赁、机床再制造等于一身的工业服务商转型。已启动建设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的重要载体――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先进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工业服务等。

2.发展国际产能合作成为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结构的一个新的动力。辽宁确定了高档数控机床、输变电成套装备、海洋工程与高技术船舶等十大具备走出去优势的行业,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开拓优势产品国际市场,充分释放辽宁先进装备的产能。如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2014年签订出口南非机车合同近10亿美元,实现从单纯整车出口,向产品配件、运营服务、属地化维修、海外建厂、技术输出等领域拓展。2015年,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现出货值5.2亿元,同比上升777%。2015年6月,特变电工沈变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为印度网公司建设的220KV变电站实现全站带电运行。

3.辽宁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打造全产业链为目标,致力于通过多层次合作共同突破技术瓶颈,形成和优化产业供应链,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2015年以来,由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牵头的输变电产业联盟、沈鼓集团牵头的核电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机床牵头的数控机床产业联盟、华晨汽车集团牵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将有利于提高重点产业链相关企业竞争力,促进装备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如辽宁核电装备产业联盟由沈阳鼓风机集团核电泵业有限公司联合沈阳远大科技电工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20余家核电装备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组建,着力打造核电装备全产业链,形成一系列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增长趋缓、创新投入不足、产业层次不高、中低端装备产品占比较大等问题。装备制造业组织结构、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均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较为迫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

1.工业增加值增幅放缓,行业下行压力较大。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3%,低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出现了由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高速增长转为负增长的转折性变化,对全省工业整体运行影响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大部分重点产品产销明显下降,如金属切削机床产量98 582台,同比下降14.5%。市场因素对装备制造业影响较大,装备制造业中工程机械、机床及冶金、煤炭、石化等专用设备领域受市场订单不足影响均较为明显。2015年,沈鼓集团、北方重工、大连机床、瓦轴集团等重点企业累计订单金额同比降幅均在15%以上。

2.行业盈利水平下降,部分骨干企业亏损严重。订单不足、产品价格走低,加上劳动力等各类成本上升,挤压企业市场利润,直接导致装备制造业效益水平降低。2015年,辽宁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8.9%、-28.3%、-33.2%,处于历史低位。2015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较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主要子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降幅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4 959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742户,占全行业比重15%,亏损面比上年同期增加5.2个百分点。

3.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系统集成能力较低。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完全打通,导致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无法更好地发挥。装备制造业面临产业链纵向发展不均衡和横向资源不共享问题,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子行业产业链现状是:拥有一批龙头主机企业,其中不乏百亿、千亿级企业,有的甚至具有世界级品牌地位和话语权。但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底部,规模较小、技术较弱、装备较差,缺乏自我升级能力,难以支撑产业向高端突破。造成本地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产业不发达,大量关键材料和基础部件需要外购或进口。同时,专业化服务企业难以嵌入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无法形成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4.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装备制造业存在产品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最终装配环节,总体处于装备产品加工基地阶段,而非装备产品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单项技术世界领先,成套装备却处于中低端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来说,材料、机械、电气、液压等都属于行业基础共性技术,但因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工,缺乏对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成果共享。附加值较高为主机配套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多数要从欧美企业采购,成为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的瓶颈。核心元器件、材料及制造工艺、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缺乏,最终导致装备制造产品性能及可靠性方面的不足。

三、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途径

先进装备制造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核心,未来五至十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依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和科技人才优势条件,推动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汽车等加快发展。加强产业联动和资源整合,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切实增强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1.以集成化和增量优质为突破口,构建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复杂,配套零部件多样化,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都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网络是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应围绕“补链、强链”,进一步理清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上下游配套、延伸和协作的产业链条。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针对装备软件、创新设计等产业链短板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强链。支持和引导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向集工程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检测、售后服务等总承包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从制造商转型为技术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探索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和集成开发的有效方式和路径,推进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服务等,支持整机集成制造企业联合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业工程总承包公司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协同制造模式。

2.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重视“互联网+”营销的各种实现方式,找准需求和强化营销。注重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装备需求升级结合,对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产品提供就近便捷服务。注重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最具潜力的新的装备需求结合,如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对外开放度,推动轨道交通、重型机械和数控机床等骨干企业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谋求发展。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企业通过并购境外科技企业、投资建厂、建立境外研发平台和营销体系等,打造跨国企业集团。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与对方市场空间和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彰显装备产品性价比好的优势。

3.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整合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资源,推进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加快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逐步具备国际水准产品与技术研发能力。统筹政府资源,完善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产业链关键点上精准发力。构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测试检测平台,装备制造领域的平台企业或自主,或通过牵头协会、联盟等形式,组织提供一般装备制造所必需的全方位生产。加强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在智能制造、先进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专项攻关,力争突破智能控制、关键零部件、何服系统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重点培育一批精、专、特型中小企业,逐步解决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难题。完善装备制造业研究成果共享的政策机制设计,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从横向打通产业链。

4.扶持智能装备的“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制造装备的发展方向是低能耗、精密和高速的装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装备的创新研发中,推进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转型。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装备制造企业管理流程和运营流程,发展工业软件,应用到装备制造业行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控制、循环再造等技术手段对存量装备制造企业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产品、工艺、流程等设计和开发水平,在整个装备制造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降低能耗物耗。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9).

[2] 李昂,刘翰泽.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 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11.

[3] 郭航.中国制造2025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崛起[N].中国产经新闻,2015-08-25.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3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048―04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作为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高端技术设备的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也直接关系到其他行业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更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同属装备制造业范畴。二者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变成传统装备制造业。同时,二者也具有高关联性,即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配套条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进而决定了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坚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转型升级的压力比较沉重。一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问题依然严重。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的占比不足2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占有率低。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然依靠进口。而在工程机械、汽车、化工装备、电气机械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等一般传统装备制造领域,存在比较明显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三是基础配套能力比较弱,成为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与快速发展的主机产品相比,基础零部件及优质专用材料、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而且,与骨干企业主机生产相协调的区域配套产业发展不足,生产业不发达,区域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之下,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可以在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的同时,尽快为技术落后的存量资源找到出路、减少传统产业被动转型的痛苦等等。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是我国快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有很多种,如新技术的产业化、传统装备制造业分化、承接外部转移等等。其中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分化是指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动力、材料、结构、工艺而采取新的技术路线,最终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它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的重要基础和途径。相比新技术产业化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途径而言,传统产业的分化可以以较低的风险、较快的速度激活存量资源,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就好像一棵以传统低端产业产品为主干的大树,利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与基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就是要在传统产业的主干上以新技术进行嫁接,由于二者的高关联性,嫁接成功的比率较高,新产品落地的速度快,因而可以使装备制造业这棵大树尽快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有助于防范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随着我国各项支持性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各省纷纷将装备制造业的投资重点转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新一轮投资风暴也使产能过剩问题正在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蔓延,风电设备、大型盾构机、经济型数控机床、大型水压机等都存在重复建设、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现象。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强调的是利用现有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基础、配套能力、技术积累、人才储备以及资源禀赋等,各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重点发展领域,在原有的优势之上很快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复建设。

二、制约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主要因素

1.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难于消除。关键核心技术的约束是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应该走的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政府管理部门更加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能力等等。但是,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需要较多的资金、较长的周期,风险也比较大,并且政府着重关注的是产品,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有限,这导致虽然企业逐步加大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投资的步伐,但是多数企业在高端产业领域仍然延续着传统产业“投资和规模扩张、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产业集中度不高、利润微薄”的发展模式,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伪高新。例如,由于核心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我国的新能源设备高端产品和核心部件产能严重不足,尤其在核电装备领域,不少企业拿着政府补贴却做着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行业利润普遍较低。消除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需要政府以及行业管理部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找准制约传统产业企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通过政策推动与体制创新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

2.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成本和高风险的制约。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向高端化转型必然伴随产能的淘汰、技术的提升、设备的更新、资源的整合、人员的调整、文化的创新、管理的转型等,期间将产生巨大的转型升级成本,企业甚至可能因技术研发风险、市场风险导致转型升级失败。成本高与风险大是制约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消化转型成本,降低转型风险,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将缺少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加快新旧产业对接步伐,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通过专项引导资金、税收政策支持、政府采购、风险投资服务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降低产业转型升级中企业承担的高昂成本和一系列风险。

3.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与集聚机制不完善。与传统装备制造业相比,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的生产要素相对高端化,如高层次的人才、技术、管理等,要在传统装备制造业中催生孵化出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样需要高端生产要素这种"催化剂"。而我国高端要素的自我积累相对薄弱,对国外高端生产要素的引力不强,自主创新机制、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等尚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政府要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端要素保障能力,必须完善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引进与集聚机制,构建适宜于高端生产要素积累的外部环境。通过高端要素尤其是高层次企业家的培育和引进,尽快把这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等嵌入到传统产业里面,以便尽快孵化出高端装备制造业。

4.基础创新与合作创新不足。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在创新体系的前段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尚未发生应有的作用,使进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缺乏基础性、前瞻性的核心技术支撑,明显不利于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创新。在创新体系的后段部分,我国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刚刚形成阶段,但是,合作创新的观念和能力亟待加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贬值以及现代技术的高度复杂性和整合性使一个企业靠自己的能力很难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合作创新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合作创新还能达到共担创新成本和风险、实现合作各方创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缩短研发周期等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5.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弱。对一个区域来说,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当重要,但是,完善区域产业配套体系也同样重要。相比消费资料制造业或一般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装备的产业链较长,往往需要跨行业配套,如核电装备制造业纵向覆盖或波及的产业有金属制造业、冶金、化工、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运输起重机械制造业等等,横向联系的产业有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及核电站建设运营等。如果产业链某一环节的企业技术研发落后或制造实力较弱,就会造成产业链断裂,最终将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而且,如果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配套半径太大,会导致供货周期长、采购成本高,将不利于在以反应速度为核心的产业竞争中制胜,最终也将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缺乏专业化分工,为大型龙头企业提供本地配套的中小企业少,产业链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动力分析

1.消费需求的引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对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形成引力。目前,我国重工业化已经进入到提速阶段,轨道交通建设、航空航天产业、河海船舶工程、海洋石油工程以及新能源等的后发优势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引擎。而且,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持续为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自主化还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国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自主设计水平不高,核心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外方手中,不少产品及关键零部件还需要依赖进口,工业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一直封锁尖端装备对中国的出口和关键技术的转让,这将对我国的安全形成威胁。

2.技术的内生动力。技术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内生动力。从供给方面看,技术创新形成的新技术以及新技术渗透将使传统产业的产业形态、生产工艺、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在旧产业中催生出新产品并形成新行业,并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管理水平等等,从而直接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从需求方面看,技术创新通过影响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进出口,借助于需求结构变动来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发挥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推动力,必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3.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与市场的自发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的增强,倒逼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例如,煤炭紧张价格上升压缩火电企业的利润空间,引致对火电设备需求的减少;资源能源紧张导致对太空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需求以及对新能源的需求,引致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风电装备、核电装备以及生物质发电装备的发展;资源环境压力引致节能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等等。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必须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因为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真正转化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自发动力,但由于我国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还不完善,企业还缺乏自发转型的动力。因此,政府要硬化资源和环境产权,加快培育矿产资源、土地和环境市场,完善资源能源价格体系,探索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把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和压力传递给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形成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自发动力。

4.政策的外生推力。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的先导产业,而且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正外部性特征明显,必须从战略角度优先部署。但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一般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变化也会给产业发展带来风险,导致研发投资不足、产业化步伐缓慢。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战略性、正外部性、风险性等特征,因此,必须利用政策的外生推力,引导生产要素流入。

四、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的制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策略。在新的发展环境与竞争格局下,中国及各地区如何加快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尽快形成竞争优势?那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跃升策略和聚焦策略,而不能盲目上产业、上项目。各地要在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圈定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且有成功样本的新兴产业、技术、项目、产品着力发展,尽快突破关键环节,完善薄弱环节,加快项目布局,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

2.探索并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业传统向高端跃升,必须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传统产业里也有高端产品,新兴产业中也有低端环节,要针对价值链的不同业务环节实行不同的政策及措施,避免以前那种对整个行业实行统一政策的产业政策模式。因此,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如技术研发、高端产品产业化、价值链高端环节等,例如要加快推进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研发和重大共性技术攻关,实现高端技术的率先突破;支持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重大创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支持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品牌、设计的附加值。政府要引导行业存量创新资源、增量创新资源以及资金向这些环节集中,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找准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装备制造业对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只有把二者无缝对接起来才能尽量降低转型升级的成本与风险,尽快形成具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的新产业,减小技术跳跃太大带来的转型失败风险。而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关键在企业,只有企业才能把握好国内外需求信息、核心技术前沿发展态势等,适时进行“传统新兴”的结合。政府的作用是做好引导而不是指导,要创造良好环境,引导优势资源和高端要素向企业集聚、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集聚,而不是代替企业做规划。

4.积极探索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途径。利用多种途径,例如技术创新推动模式、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等等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其中,技术创新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内生动力,也是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的基础。由于传统装备制造业离散度很高,产业链条长,还可以通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传统行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技术关联效应推动装备制造业实现从传统高端跃升,如支持本土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对某一细分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存量资源进行整合;引进能与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链式对接的高端装备制造“蜂王型”企业或项目,以增量激活存量,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等。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结构把国内装备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通过技术转移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关联效应来间接提高国内生产技术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

5.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政府要依托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推动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为实现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政府要培育合作创新理念,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产业技术联盟、产业标准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跨地域科技合作,吸引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6.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适时进军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当前,需求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新旧产业更新步伐都在加快,传统行业的企业必须在传统产业的基础和积淀上转变为“传统新兴”的结合体,抓住每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推出新产品,实现做大做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这方面有着经验也有教训,一些装备制造企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复兴,一些企业屡次错失良机逐步衰落。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传统产业改造市场潜力巨大,均将给有准备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要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抓住历史机遇,适时进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7.建立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针对装备制造业区域配套能力弱这一短板,政府在支持大型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应鼓励本地中小装备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道路,在某一方面形成技术领先优势,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的发展为目标,加强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引导大、中、小企业间的链式对接,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鼓励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延伸,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8.建立完善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等,尽快形成激励企业创新和投资的长效机制,引导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高端产品、高端环节转移。如产业政策要在产业组织上重点解决产业资源和产业链整合,在产业技术上重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化、产品市场推广环节;财政税收政策要发挥引导支持作用,必须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实施优惠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要有利于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壮大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引导风险投资参与装备制造业发展;人才政策要建立健全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流动的长效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土地政策要增强土地供给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保障能力等等。建立健全服务组织,全面落实相关政策,为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提供组织保障。

五、结论

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的跃升,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超常规发展才可以支撑中国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而且,各地区只有依托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基础去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才可以使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根基之上,从而避免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

虽然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同属装备制造业范畴,但是,在发展模式、驱动力、要素需求等方面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重要的是改变以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行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这需要政府进行政策创新,促使资金要素向技术研发、产业化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集聚,并且尽可能降低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本和风险,最大限度的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志华.产能过剩阻碍产业健康发展[J].装备制造,2010,(01).

[2]白津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J].红旗文稿,2010,(13).

[3]马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突破口――访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J].电力系统装备,2010,(09).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4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 研发强度 财务绩效

一、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现代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的产业,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工业、卫星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等细分领域。 “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重要位置,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机械工业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这同时也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自主创新是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最主要源泉(Dosi G,1988)。本文将从研发投入强度的角度,来剖析引起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因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上,需要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研究与开发活动贯穿于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是创新的重要来源,企业只有加强对研发活动的投入,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支持企业长远的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企业研发能力薄弱、R&D投入不足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在分析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现状的基础上,对R&D投入强度及公司绩效进行实证研究,考察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探寻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这一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R&D活动的开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公司业绩与研发投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果并不一样,有的是正相关,有的是负相关。Grabowski和Mueller(1978)通过对美国86家公司的样本回归分析发现,研发投入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其它投资。徐欣、唐清泉(2010)考察了R&D活动对企业价值和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R&D活动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其中R&D投资能提高企业价值和经营业绩。程宏伟、张永海、常勇(2006)以我国9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R&D投入与公司业绩正相关,R&D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逐年减弱。罗婷、朱青、李丹(2009)使用2002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数据,检验R&D对公司经营业绩的作用。结果显示R&D投入整体上与公司未来年度利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陆玉梅、王春梅(2011)运用99家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2005年至2008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R&D投入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年的R&D投入和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负向相关性。

(二)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有些研究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周国红和陆立军(2003)对1 162家浙江省科技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研发投入水平与强度和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总额、人均销售总额、利润总额相关性都不显著。朱卫平和伦蕊(2004)则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资金、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梁莱歆和张永榜(2005)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强度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有很弱的相关性。李涛、黄晓蓓、王超(2008)考察科研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业和制造业科研投入和盈利能力之间的企业科研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三)研发投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Myers(1977)指出公司的价值是由现有的资产与未来成长机会所构成,R&D能为公司带来成长机会和超常盈利能力。Morbey(1989)以800家研发支出超过一百万美元的美国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研发强度与企业利润、获利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研发强度对企业未来获利有着显著影响。Sougiannis(1994)以1975年至1985年的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财务计量方法估计研发支出之后效果,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每增加1元的R&D投资,在未来的7年内会增加2元的获利。Lev和Sougiannis(1996)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大量的来源于不同行业的高研发密度的企业为样本,研究每年R&D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R&D费用的效益具有明显滞后性,其效益持续期各行业有明显的不同。Chambers等(2002)通过对美国近10万家企业样本的分析,认为研发投入所带来的公司业绩的提升可以持续10年以上。梁莱歆和张焕凤(2005)通过对我国72家上市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R&D投入与产出滞后一定时期的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的R&D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相关关系较显著。周亚虹、许玲丽(2007)利用浙江省桐乡市21家民营企业14个季度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最终发现浙江省桐乡市民营企业的R&D投入在其投入后一年之内对企业业绩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呈现一个倒U型。陆玉梅、王春梅(2011)研究结果表明,R&D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显著滞后影响。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不难看出:不同行业中的研发和创新活动,因其科学性质不同行业竞争结构不同、项目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同,导致不同的研发投入水平和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表现出不同的轨迹(董静、苟燕楠,2010)。实证检验也是如此,Hu AG和Jefferson GH(2004)利用中国北京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数据,研究了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贡献是显著的,显著程度对不同行业有所不同。李涛、黄晓蓓、王超(2008)以披露研发信息的信息业与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科研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在科研投入力度上高于信息业,信息业和制造业科研投入和盈利能力之间的企业科研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对企业成长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研发强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也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本文从财务的角度来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强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探寻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42家高端装备制造业2006年至2011期间完整披露研发投入数据的公司不多,为扩大样本容量,将5年截面数据并在一起。剔除研发费用完全没有披露的上市公司和ST类的上市公司,获得29家上市公司的159个样本数据。本文用到的研发费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咨询网站(http://.cn/)提供的年度报告全文中披露的数据,包括年报附注中“管理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流量”等项目中披露的研发费用以及董事会报告中研况,如:“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试制开发费”、“研发支出”、“研发费”以及类似名称披露的费用,但不包括反映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下的“专利权”、“专有技术”本年增加额。所有研发数据都是通过手工收集获得。其他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CCE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部分财务数据进一步与公司年报中的数据进行了复核和补充。数据处理主要运用EXCEL软件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来完成。

(二)变量定义 本文分别从这四个方面选取适当指标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绩效:盈利能力指标选取的是总资产净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两个指标 ;营运能力指标选取资本密集度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偿债能力指标选取的是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产适合率两个指标;发展能力指标选取的是资本积累率。另外,本文引入企业规模(SIZE)来控制可能存在的规模效应。由于本研究采用2006—2011年的截面数据,数据本身存在年度之间的差异,因此引入一控制变量IPI(工业景气指数)来控制年度宏观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该指数的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网站,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建立

四、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 二 )回归分析

五、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信息披露不充分,研发强度普遍偏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这也是导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研发强度对公司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公司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均有负面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少,简单地讲,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从财务层面上讲,如果研发投入对盈利能力没有正面影响,反而降低了公司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公司一般不会热衷于这种负回报的投资的,无法调动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因此,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提高研发投入收益,使企业的研发投入能为企业真正带来正面的投资回报。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研发效率、保护自主创新成果、降低研发风险、提高研发收益等方面下功夫。此外,应当进一步规范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提高研发投入的价值相关性。

*本文受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0032110031)和天津财经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1211)资助

参考文献:

[1]徐欣、唐清泉:《R&D活动、创新专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第8期。

[2]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3]罗婷、朱青、李丹:《解析R&D投入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金融研究》2009年第6期。

[4]陆玉梅、王春梅:《R&D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5期。

[5]周国洪、陆立军:《企业R&D绩效测量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3期。

[6]朱卫平、伦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5期。

[7]梁莱歆、张永榜:《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竞争力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05年第1期。

[8]李涛、黄晓蓓、王超:《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7期。

[9]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0]周亚虹、许玲丽:《民营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财经研究》2007年第7期。

[11]Dosi G. Source, procedures and micro econo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8.

[12]Grabowski H,Mueller D.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tangible capital stock and firm profit fates.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

[13]Myers S 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14]Morbey G K.R&D Expenditures and Profit Growth.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89.

[15]Hu A G, Jefferson G H.Return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industry: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eijing.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5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政府主导 市场主导

一、政府主导带来的诸多问题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业规模,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奠定了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以及一批公共实验检测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产业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化积累,拥有全球技术领先、规模较大的研发机制和基地,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在核心业务领域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较好满足了经济建设需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尽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数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端装备的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自主创新动力还显不足,多数新产品开发仍以仿制为主体,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缺乏系统集成能力,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科研投入也不足,缺乏对技术资源的深度挖掘,影响了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进程,也难以满足持续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在基础理论、设计工艺、工艺技术、可靠性研究等方面投入较少,形成优势技术转化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不够充分;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竞争对手还有相当的差距,研发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突破;高端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引领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呈现结构性短缺,高端经营管理型人才、科技领军创新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高端人才在数量上、结构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体制机制问题,是由政府主导型发展路径所带来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80%以上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滞后,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技术手段,产品的研究开发周期也比国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周期要长得多,国企决策层多为任期制,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过于追求近期利益,对投入大、见效慢的技术开发重视不够,不愿意在自主创新上投入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导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进度缓慢。根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测算,2011年世界各国企业在研发上的总投入约1.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6%。美国仍然保持世界第一,研发投入达到4,050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的34%。国际各大著名公司用于科研开发的资金均占其销售额的4%~5%,重点领域甚至达到10%。而我国国有装备制造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与产品收入相比,大大低于国外先进国家水平。

由于缺乏市场化运作,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短。虽然拥有一批销售收入已超过百亿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企业集中度低,配套能力不强,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服务不发达,竞争意识差等问题仍然存在。即使有配套企业,但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高精尖产品少,配套水平低。由于行业分工协作不够,产业整合能力不强,许多企业仅以单机制造为主,缺乏成套、集成和配套能力,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应明显的强大产业链和产品链,产业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难以提高和形成新的跨越。另外,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并没有完全形成企业聚集性强、产品关联度大、生产衔接程度高、设备管理机制完善、成套配备能力强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各大产业集群之间基本上处于孤立发展状态,上下游和前后向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相互的带动与支持作用。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也是孤军作战,大都各自处在终端产

品生产环节,尚未形成一条密切联系的完整产业链条,尤其是表现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增值率较高环节薄弱。加快国有装备制造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步伐,尽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企业组织结构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存在阻碍的问题,形成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政府主导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地方政府主导竞争性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了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信息显示,目前,从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到沿海的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再到中西部的湖北、江西、四川,很多省市都把发展核电装备纳入当地“十二五”期间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规划。而船舶工业更为典型。中国船舶制造业原来的布局也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两家公司,但在各地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下,民营船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沿海各地,特别是江苏、山东等地快速成长,并直接导致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到2011年年底,韩国共有23个造船厂、1,800万cgt的建造能力;日本有57个造船厂、1,100万cgt建造能力。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有204个造船厂、2,300万cgt建造能力。从2011年到现在,中国有1/3的船厂没有订单,预计到2015年全球将有1,500cgt、中国将有700万cgt的能力将被淘汰,而这些过剩的产能基本上都是过去5年内建成的。如果船舶行业在军转民的同时也实施了市场化的改革,应该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的投资主体,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投资规模。

高速铁路问题本质上也是由于政府主导带来的。高速铁路过去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铁道部一度把2020年的目标提前到2012年完成,这直接导致了中国2008年以来的高铁投资热,在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延伸的过程中,中国南车和北车即使加班加点也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铁道部采购计划,企业不得不扩产。而进入2011年,铁道部入不敷出的财务报表显示已经无力支付供应商的货款和工程款,再加上由于2009年和2010年大干快上所导致的工程质量和设备质量开始暴露,铁道部通知停产检查,大量工程设备闲置。如果没有这次的“刹车”,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也将顺应工程项目的增长扩大产能,而一旦到2012年完成了任务,更多的闲置产能将会显现。 二、转向市场主导是唯一出路

实现市场主导有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打造市场主体,二是实现合理布局,三是充分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四是对某些薄弱环节进行政府扶持。

1 打造市场主体

走向市场主导的关键是打造市场主体。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多数企业具有军工企业背景,要逐步把这些企业培育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如果完全依靠政府采购和对生产企业的补贴是很难达到提升综合制造能力的目的的。处于垄断的企业如航空航天制造业、铁路装备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差。世界大型飞机制造业已经形成空客和波音寡头垄断的局面,但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产品的定价也还是市场化定价,制造成本甚至要考虑到整个航空产业链上的成本结构。而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企业目前主要还是承担政府采购,至今采用的是成本加成模式,供货单位也都沿袭着“军工企业”的待遇,每年都要享受国家补贴。即使有一部分飞机制造企业如西飞国际、洪都航空、哈飞股份、航空动力等企业已经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而且公开发行成为上市公司,但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运行机制没有任何变化,除国际转包业务订单外,国内产品的运行依然沿袭了原有军工体系的“定型”流程和成本加成的定价机制。这样的结果是企业没有成本管理的概念,而是将成本做大来争取来年更大的开支计划。飞机制造企业存在大量的能力闲置或者重复建设,表现为设备利用率低、零部件配套企业专业化和批量化程度不够,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军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经营受到大股东制约,企业激励机制不合理、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西方国家军工企业也经历过军转民的市场化过程,通过导入市场化机制将冷战时期相对膨胀的军工能力逐渐转化为商业能力。军转民时期的西方国家,政府减少了对军工企业的控制,扩大军工企业的自主活动空间,促使企业自身发展;加速建立新型的军转民机制,增加企业通用技术的储备,将军事技术转化为基础能力;确立私有企业在军事领域的主导地位。通过这些改革,军事技术为西方国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适度的市场化改革,可以提升综合

造能力。

不论是飞机制造、卫星应用、轨道交通还是海洋工程或者智能装备,如果实现了总装企业的市场化和重点企业的培育,将采购权、定价权交给企业,通过良好的体制机制及适当的行业管控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良性发展。

2 实现市场导向的产业布局

从全球各国高端装备产业的布局特点可以看出,高端装备产业的核心区域均集聚在各国科研机构密集、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政府主导机制下,高端装备制造业会形成地方政府间的无序竞争,形成巨大浪费。我们要在市场引领下,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合理布局,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高端装备产业仍将进一步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集中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以及少数中西部和东北的中心城市,区域发展差异化将进一步强化。一方面,研发要素将进一步向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集聚。高端制造业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集聚大批研发、技术人才,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品中凝结了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丰富的人力、科研和教育资源的支撑。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拥有中国最集中且高水平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群,它们将成为中国高端装备的研究开发中心。这些地区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端装备企业研发、营销和投资的中心,未来还将吸引国内高端装备研发要素的进一步集聚。

3 加强企业主导的对外合作

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步伐,有选择地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提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技术开发和引进的层次;同时,还要立足于自主创新,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技术引进型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在引进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对引进技术进行跟踪研制,不断消化、吸收与创新。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促进大连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转换升级,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最终实现装备制造的国产化,从而实现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实现技术瓶颈突破,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一条可能捷径,金融危机大大降低了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直接成本。海外企业并购有多种形式,可以100%股权收购,也可以控股。根据并购目的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并购策略,从而努力使风险最小化。企业在选择并购的支付方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流动资金数量、股价的波动性以及股权结构的变化等情况,对支付方式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设计成现金、股权与债务各种方式的有效组合,实行多种方式混合支付,以满足并购双方的需要。

4 某些薄弱环节仍需要政府扶持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6

我国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以及高端人才短缺等挑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与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全面振兴,以旨更加有效地为各个领域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装备及其服务的保障。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是有基于此,各地都把发展高端制造业作为“强省兴市”,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目标诉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五个细分领域。未来十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达到15%;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带动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发展动力十足,成为装备制造业的新增长点,但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快增强,特别是在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运行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包括(1)部分装备行业核心技术过于依赖国外;(2)基础技术、基础机械和基础元器件发展滞后;(3)有些装备市场仍以外资企业为主导;(4)部分行业在软硬件方面与发达国家“落差”较大;(5)装备制造质量水平、技术水准、劳动生产率,以及作业技能与先进国家业界相比“差距”甚大等。

纵观上述问题,其中多数是客观存在的,且予以突破与改变,是需要综合实力作依托与支撑,并需要时日的;然而,装备制造加工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准、劳动生产率,以及作业技能的“差距”,是可以且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予以缩短的,综观今日中外装备制造的整个要素环境与过程,“硬件”、“硬实力”,已经相差无几,主要是“软件”、“软实力”,关键是掌握与操作装备制造人的综合因素及其技能,此间的“反差”,还十分明显,例如:在高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方面,美国大约是中国的3.7倍;又如:在发达国家,一个工人可以凭借机器人或者自动生产线,看护数十台机床,而在中国则是数个工人围着一台普通的机床“团团转”等等,这其中的效率差距不言而喻。因此,加快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大在线工人的职业与岗位培训,增强劳动力素质与作业技能水平,对正在全面推进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来说,可谓:迫在眉睫。

正是有基于上述,专致于产业经济领域岗位与职业智能化、数字化情景模拟高端培训的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动作为,积极聚焦国家及各地倾力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一流专家,集成优势资源,率先研发且创新构建国内首个以定向定标培训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线、在岗员工为主体目标诉求的,具有指标示范意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中心,以旨全力打造“中国版”装备制造智能化培训港。

以“景业崇德、格物致知”,为企业机构发展理念的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职业教育、引领专业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服务15年,是国内专业从事教育技术、教学方法、虚拟仿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创新型+专业型”培训机构,是国家“双软”认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已于2014年2月成功挂牌上市;上海景格凭借其优势资源与核心竞争力,为国内外职业教育机构(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师资培训、专业课件合作开发等方面的服务,为职业院校提供专业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产品包括:仿真教学软件、虚拟实训软件、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管理平台、考试系统软件、实验实训设备等;多年来,上海景格相继为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提供先进的智能化、数字化培训资源建设、培训课程开发和校企合作咨询管理服务。上海景格的合作伙伴遍布中国、香港、台湾、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安哥拉等12个国家和地区,客户数量逾3000多家。以下是上海景格构建与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的整体构架。

一、“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的中英文标准冠名

1.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培训港”;

2.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培训营;

3.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研修中心”。

二、“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聚焦的主要产业领域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首轮开设的高端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智能化农业装备、机器人制造业,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等国家与各地急需的先进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

三、“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主要服务功能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服务功能:一是为“中心”重点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门类中的各道重点工序与各个关键岗位及其员工,提供智能化与数字化的作业技能培训;二是为“中心”重点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门类所制造装备的使用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智能化与数字化的在线在岗操作技能培训。

四、“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开发的主要培训产品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为“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智能化农业装备、机器人制造业,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提供的主要系列培训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其中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汽车制造业/方面

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整形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汽车营销、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

2. 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新能源汽车维修等。

(二)机械加工制造业/方面

1. 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2. 数控技术应用、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等。

(三)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方面

1.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维护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

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四)轨道交通制造产业/方面

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

2.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维护专业等;

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五)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产业/方面

1. 通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

2. 智能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

五、“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智能化培训模式

为了满足且确保“景格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首轮聚焦的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需要的目标诉求,“中心”正在邀盟业内外专家,加紧分门别类地设计开发智能化培训模式,现将“中心”已经成功开发,且已在“汽车制造”与“工程机械制造”两个产业领域在线实施运营的智能化培训模式,简介如下:

(一)汽车制造业智能化培训模式

1. 网络培训课程定制开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愈发成熟,国内外的整车企业对网络培训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愈发地提高网络培训课程存在着覆盖面广、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场地及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等优势,“景格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已经帮助BMW等国内外整车企业开发了众多的技术及非技术类WBT课程。

2. 整车虚拟实训系统开发 整车虚拟仿真培训系统利用对整车的真实三维建模,采集车辆真实数据,建立起虚拟的实训环境,能够帮助整车企业解决员工的初级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培训效率。景格从2008年至今,已经陆续帮助长安铃木、上汽集团等国内外整车企业建立起整车虚拟实训系统,提升了企业的培训效率,节省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3. 生产线工艺流程培训 通过视频、三维、FLASH等表现手法,让企业生产线一线蓝领员工在实际上工位之前,预先了解到企业内部每一个工位的操作内容、技能要求、劳保知识等一些有用的技术知识,帮助企业缩短员工岗前培训时间,节省了新员工从进入企业到实际产生生产价值的过程,变相地为企业节省了成本。

(二)工程机械制造业智能化培训模式

1. 工程机械数字化培训资源开发 采用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人性化的视觉设计和交互体验,基于科学的教学培训设计理念,为全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开发工程机械维修技术、工程机械售后服务 、工程机械制造生产线的培训课程(WBT)、虚拟仿真培训系统等数字化培训资源。其优越性不仅仅表现在节省资源、节省资金、节省场地、节省能源等方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发挥着实物培训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如危险性实验实训、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破坏性过程、微观过程观察等。

2. 工程机械数字化培训资源开发 针对职业能力培训特点的数字化网络培训及学习平台,在完善培训的功能外,更增加了交流、协作、评价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强大的易用性和丰富的功能模块,使讲师可以有效地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线制作网络课程、管理课程、创建和布置作业、在线考试和加强协作学习。使学员可以轻松学习、快乐交流、热情参与,帮助企业实现网络培训的实时控管和提升,更富乐趣、更有效果,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 工程机械模拟器开发 景格以高度仿真形式实现培训内容硬件装置与软件系统的交互操控。通过结合三维虚拟场景,运用真实的操控装置实现实验实训项目在模拟工作环境内的实时仿真操作,有效弥补了真机训练时间不足、场地受限的缺陷。让学员在安全、环保、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机械操作的技能技巧,为快速熟练学到真机实机操作技能奠定了基础,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智能化培训的主要平台

作为综合性与系统集成型的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培训中心,“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将由以下六个“智能化培训平台”(或“功能载体”)构成:

(一) 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政策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家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制定请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支持与产业导向政策,因此,作为“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来说,首先应该构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其对内对外的双向功能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对内/第一时间汇集与掌握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导向政策(或“法规”),有利于“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在设计开发培训课程与服务项目时“接天线、取名分、占先机”;对外/在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与使用高端装备企业,提供“智能化技能培训”服务的同时,还能为相关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咨询服务、产业导向服务,以及企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对接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等增值服务,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系统集成港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将由若干个“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模块”组成,以旨打造成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智能化培训系统集成港,其中包括:“汽车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轨道交通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工程机械制造业智能化培训功能模块”、“农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培训功能模块”,以及“机械加工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模块”等,每一个“培训模块”,都配置本“培训模块”周边系列培训服务配套系统,以形成一个个独立运作的技能培训综合解决方案服务载体。

(三)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信息情报支持中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进步与前沿技术的不断导入,高端装备及其制造技术也将不断优化与升级,与此同步,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制造技术水平与技能培训水准,也将推陈出新,不断进步。因此,应用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设置,在“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建立“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信息情报支持中心”,是必要的且是必须的。因为,通过“信息情报支持中心”,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与掌握,以致导入与引进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技能培训”信息、方式,致使“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实施的“装备制造技能培训”解决方案,始终与国内外前沿、一流的“装备制造技能培训”水平保持同步。

(四)“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教研交流中心

加强业界教研交流,是提高教学水准与质量的主要途径,“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亦然。“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旨在建立的“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教研交流中心,其主要功能有二:一是,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界的教研培训互动交流,取长补短,集成优势,充实与完善技能培训内容、调整与改进技能培训方式、优化与提升技能培训质量;二是,通过“教研交流中心”的平台,为国内的同行业界,特别是为中西部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技能”培训机构;同时,为这些地区的“培训机构”培训“培训管理与实操人才”。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交流咨询服务平台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除了担负“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人才”正常教学培训任务之外,还积极作为,主动承担“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推荐与交流工作,“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旨在建立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交流咨询服务平台,其主要功能,包括:(1)对优秀的技能培训人才进行表彰,并向技能培训人才的输出企业进行通报;(2)设立“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奖励基金”,对在“技能培训”中,有创新实践,特别是有独到创见的技能人才,除了及时总结他们的作业操作法,还视创新创见的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3)建立“装备制造业优秀技能人才信息库”,对有意邀盟与受聘的企业, 以及技能人才,提供交流服务的机会与咨询服务的平台。

(六)高端装备制造业职业技能鉴定咨询和考核服务平台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作为上海乃至国内装备制造业界的首创之举,上海景格完全可以通过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国家先进与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及考核主管部门的权威认可与授权,以获得为国内参加不同级别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人员),提供“报名、培训、考核,以及发证”等“一条龙”服务的名分与资质。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专项的服务内容包括:汽车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数控机床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港口机械制造与作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模具加工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等。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部级先进制造装备情景模拟/技能培训网络学习平台;部级先进制造装备情景模拟/技能培训考核中心等。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各类在线在岗从业技能人员。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7

前有美德日等制造强国的挤压,后有东南亚新兴国家的追赶,内有劳动力生产成本高涨带来的利润压力,外有经济低迷带来的市场出口压力。在内忧外患阻力重重之下,中国制造工业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工业该如何做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重整产业链,由微笑曲线的中间向两端延伸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由前端、中端、后端三部分组成,前端包括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等,而中端则是加工组装环节,后端则由销售、服务、品牌等环节组成。

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长期处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结构不合理的产业链中端,即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在产业价值链中扮演加工、组装为主的角色。 反观美国、德国制造业,它们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的上下游,而将利润空间较小的加工制造环节交给中国,从而攫取了整个产业链中的大部分利润。

随着新一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到来,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将更为陡峭,中端的制造环节价值将进一步被摊薄,特别是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高涨后,制造业的利润进一步被挤压,向两端索取增加值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工业要走向“中国创造”,必须从微笑曲线的中端向两端延伸,只有如此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真正成为制造强国。

调整产业架构,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变

过去中国发展以钢铁、水泥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在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却鲜有涉及,导致我国在大型数控装备、卫星航天、智能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上严重依赖国外进口。

201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约1.6万亿元,仅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而2013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也不过在10%左右。不仅如此,在关键技术及核心技术上,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缺乏自主创新,对外依存度高,所以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而且在配套能力上,我国的发展也相当滞后。据统计,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占核电机组设备投资1/4的泵阀主要依赖进口。薄弱的基础配套产品也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加值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德勤公司的研究报告也清楚表示,在其调查的80家制造业公司中,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超过25%;有19%的制造业公司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这一切都表明,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目前国际制造业跨国巨头都在推进制造服务化转型,如美国GE将金融与制造业有机结合起来,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汽车租赁、债权出售、项目融资等金融服务;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则以“租用服务时间”的形式为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企业出售发动机,在对方租用时间段内,罗罗公司承担一切保养、维修和服务;还有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提出了“生产商客户服务合约”(CSA),可以按客户的需求来定制服务。

在产品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服务环节转移的今天,中国制造业也应该由卖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

由设备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

在制造业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产品设备,更需要系统的集成解决方案。以环保应用领域的主要脱水设备压滤机为例,客户在购买时不但会考虑对压滤机单机及配套的需求,更希望压滤机制造商对整个压滤机系统进行设计,提供过滤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南方最大的压滤机制造企业兴源过滤就意识到了客户的需求,将重点从提供压滤机产品上转移到为用户提供过滤系统集成能力上,从而将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举成为国内压滤机行业第三位。还有上海电气、秦川集团等传统的设备制造商,正逐步向集设计制造、系统集成于一体的系统集成商转变。

由代工向品牌转变

如果说“中国制造”是中国的一张名片,那么“代工”则是这张名片的基础“材质”。据质检总局的2013年上半年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中国出口商品中大约90%是贴牌产品, 2008年至今,没有一家中国制造业品牌跻身世界品牌500强中前100位排行榜。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8

预计2013年我国装备业生产、出口增速将总体企稳回升,增加值全年增速有望保持在10%左右。

2012年1~9月规模以上装备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低于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1.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速回落6.9个百分点。预计四季度受国家“稳增长”政策影响,增速有望缓中趋稳。出口方面,1~9月装备工业完成出货值同比仅增长2.31%,较去年同期大幅回落28.29个百分点。预计四季度受总体出口反弹影响,增速将缓中趋稳。

以上判断基于下列原因。

装备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以机械工业为例,2012年上半年中部、西部地区机械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9.18%和11.47%,高于东部地区9.05和1.34个百分点。从区域投资完成情况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20亿元、4688亿元、2076亿元,同比增长23.74%、36.38%、34.5%,中、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预计2013年,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势头还将继续,节能减排标准将更高,东部地区装备工业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转型升级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国家产业转移政策将持续得以落实,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和物流环境将持续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动力依然较大。

汽车产销增速实现小幅回升。2013年汽车产销增速有望实现小幅提高,产销增速在8%左右。2012年1~10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572.01万辆和1570.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6%和3.56%,较去年同期增速分别上升1.9和0.41个百分点。估计2012年全年汽车产销增速分别在5%和4%左右。

预计2013年,新的“汽车下乡”等汽车消费政策有望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的具体措施将逐渐得到贯彻落实,但汽车消费将依旧受到一些制约,中日争端事件对日系车销售影响还将持续,自主品牌轿车结构性产能过剩还将延续。

机械工业产销增速稳中略升。机械工业增速下行态势有望改变,产销增速将稳中略升,产销增长在14%左右。2012年以来,受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双重影响,机械工业产销增速同比整体下滑,1~9月,机械工业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3380.19亿元,同比增长11.93%,较去年同期增速回落14.26个百分点。内燃机、工程机械、机床工具、食品包装、其他民用机械等行业的产销增速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农业机械、仪器仪表实现了较快增长,1~9月份,农业机械行业中的玉米收获机械产量同比增长102.2%,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产量同比增长33.6%,大型拖拉机产量同比增长52.1%。仪器仪表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随着2012年国家“稳增长”政策措施效应逐渐显现,预计2013年,经济运行逐渐筑底趋稳,在工程机械、机床工具等行业的带动下,机械工业增速下行态势有望改变,产销增速将稳中略升,产销增长在14%左右。

船舶工业增速将继续回落。2013年全年造船完工量将在5000万载重吨以上,新承接船舶订单继续低迷,手持船舶订单加速下降。2012年以来,受国际航运市场低迷影响,三大造船指标均持续回落。1~9月全国造船完工量415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8.5%;新承接船舶订单15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6.9%;截至9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209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8.4%,较2011年底手持订单下降19.4%。预计今年四季度新承接船舶订单还将延续下滑态势。预计2013年,受国际航运低迷以及造船业发展周期性回落的持续影响,我国船舶工业增长速度还将继续回落。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步伐加快。2011年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组织了“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2012年重点扶持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核心智能测控装置的研发与创新。

预计2013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实施的政策累计效应将不断增加,并将推出新的重点扶持方向,将进一步调动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应用的积极性,带动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及智能化重大成套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智能制造装备的产业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然而,2013年装备工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2012年以来,我国装备工业企业面临经营成本上升与产品价格下行的“双重挤压”。预计2013年,我国装备工业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势头还将延续,财务费用还将上升,但增幅同比收窄,装备工业企业依然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企业利润增幅还将进一步回落。

市场开拓难度持续加大。2012年以来,受国际需求乏力和贸易摩擦加剧双重影响,我国装备工业企业国际市场开拓难度持续加大。预计2013年,国际需求乏力的态势难以根本逆转,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还将继续存在,并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我国装备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市场开拓难度将持续加大。

部分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当前,我国装备工业仍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通用型的低端装备严重供过于求,中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尚未显著提高,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包括国内市场在内的大量高端装备订单被国外厂商垄断。预计2013年,我国中低端机床、自主品牌汽车及船舶等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局面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高端产品及关键核心部件仍受制于人。我国高端装备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进口。据统计, 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以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依靠进口。预计2013年,虽然我国将持续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高端装备产品生产能力有望获得提升,对国外技术和出口的依赖将有所减少,但高端产品缺乏和关键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态势仍难以逆转,装备工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仍然很大。

鉴于以上问题,我国的装备工业应采取下列对策。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进一步落实鼓励创新投入的政策。二是要着力加强科研项目的评估工作。三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重点产品的产业化。一是要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等重点工作。二是要建立完善“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推进机制,搭建涵盖设计、制造、检测与应用等诸环节的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快高端产品及关键核心部件的产业化进程。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9

关键词:高端装备;智能装备;工业设计;设计价值

引言

高端装备是指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工艺水平、高经济价值、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所需的相关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与高地,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推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推进高端装备发展离不开工业设计的支撑。目前国内高端装备工业设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进行相关设计理论与实践探索。智能装备是高端装备的重要类型之一。所谓智能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21世纪是彰显个性化的时代,人们纷纷规避、逃离极其枯燥乏味的生产线工作。在不久的未来,智能装备必将成为工业的主导力量。目前大部分装备产品的功能已经实现,但极度缺乏文化艺术品味。风格单一,沉闷古板,无法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使人感到乏味无趣。这个问题工程师和艺术家都无法解决,必须通过工业设计手段由设计师来解决。需要依靠设计者根据市场需求把艺术文化与审美内涵融入工程技术,即:艺术(创意思维和审美创造)+技术(工程结构与工艺实现)=产品设计创新。

一、我国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现状分析

中国政府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装备制造业“调整转型、创新升级”战略,并制定了“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目标。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关键,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推出,更是使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在中国制造业努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过程中,“中国设计”不可或缺。智能装备作为高端装备的重要代表,其工业设计发展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长期重技术轻设计,造成制造技术日趋成熟,但工业设计水平却较为落后。智能装备不同于一般民用产品,其设备造型的可变空间小,对产品机电智能一体化协调性和技术的安全可靠性要求很高。整体来看,智能装备工业设计设计水平远滞后于装备结构与机电系统的设计。近年来,国内已有企业在智能装备工业设计方面展开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例如:广州市大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三宝智能机器人,充分考虑了人机交互,将融合多项高新技术的智能机器人赋予可爱憨厚的形象,使其可融入大众生活环境,更好为人服务;引力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这款数控机床(如图2),摆脱了传统智能机械装备笨重呆板的外观,富有科技感的配色和对边缘简单而巧妙的修饰,使得整体效果更为美观且给人以智能、安全、前沿的视觉感受;昆明机床研发制造的TK6920B数控落地铣镗床和KHC63卧式加工中心获得IF设计大赛产品设计奖,是中国机床的外观设计获得国际设计大奖认可的代表性案例;中车株机公司于2016年组建轨道交通装备部级工业设计中心,大胆探索,为我国的轨道交通设备在工业设计方向上投入研发,助力我国轨道交通设备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以上案例作为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的可贵探索,为国内智能装备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参考。同时也显示出装备制造技术与工业设计的共融将是未来智能装备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国外智能装备工业设计发展现状与趋势

纵观国际,发达国家的智能装备与工业设计的融合程度较深。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已有大量的案例积累,有些国家已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与特色,并集中体现在其主要品牌的代表装备上。美国作为国际智能制造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的发展,将智能装备的发展定位为2l世纪占领世界制造技术领先地位的基石。以通用电气公司为例,通用电气公司(GE—GeneralElectric)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其产品注重系统规划,在进行创新设计的同时,兼顾安全性、操作性、耐用性、效益性、服务性等方面。从而生产出技术前沿且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产品。工业设计在此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RevolutionCT设备(如图4)是该公司医疗设备中的代表性产品之一。传统医疗设备往往给人“冷冰冰”的距离感,无形中增加了身体有恙的病人心中的不安与紧张。本款设备在外观设计上进行创新,通过木质纹路装饰,整体给人以亲近感而又不失高端气质。GE公司的电气设备在国际上深受好评,除了其前沿的科技研发外,人性化的外观设计也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日本的智能装备在国际上受到好评,在亚洲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代表的品牌有东芝、日立、三菱重工、马扎克等。其特点是注重人性化设计,基于对人类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如马扎克数控机床(如图5)不但整体视觉效果大气美观,在细节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人机界面设计。使用了易读性更好的大型视窗,工作区充分考虑操作者与机器接近性以便让工件更为容易安装等,以设计手段有效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及操作的舒适与安全性。德国也是制造业强国,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有西门子、通快(Trumpf)等机械和电气设备生产商。由西门子和工业设计公司共同设计的数字化乳腺成像平台MammomatInspiration(如图6)于2009年获得了IF和红点两项设计大奖。这套系统是用于乳腺癌早期检测的,除了功能卓越,设计师使用了可自由变换色彩的LED玻璃面板,以便为患者提供营造舒适、放松的氛围。从国外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研究现状来看,智能装备设计呈现出系统化、人性化、科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三、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的价值分析

当前阶段,智能装备的发展往往由工程师主导。主要关注技术的吸收与创新,倡导工程技术的先进性。常常忽略产品的人性化需求、审美特征、文化内涵等要素。特别是我国,高度重视工程领域创新而忽视了工业设计的深度协调研究。忽略了工业产品外观造型设计和人机交互设计对企业品牌形象塑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设计创新是产业价值链中具有增值潜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展现国家现代文明程度、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球经济变化及市场需求发展,市场主体对各类装备的审美及人性化需求快速提升。需求方已不仅满足于装备功能与技术标准的实现,而对造型设计及人机交互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工业设计可通过装备造型设计、涂装设计、人机交互设计、文化内涵注入、谱系DNA塑造对智能装备进行整体优化与提升。

(一)外观造型优化可凸显智能装备的品质感

外观造型是装备结构与功能的物化体现,优秀的外观造型可凸显智能装备的品质感,从而达到优秀功能与优美形式的统一。在技术相对成熟的智能装备产业中,国内外不同品牌产品的功能、质量等正逐步趋同,产生“同质化”竞争。而通过外观造型优化凸显智能装备的品质感,从而打造差异化产品、提升品牌特性,成为创造品牌价值、制造设计差异、赢得核心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智能装备外部造型和内部功能结构存在紧密联系:即形式和功能是一种交织融合、不可分割的状态。智能装备的造型设计不是单纯的外包装,而是依附于装备的工程结构、通过协调装备的功能、确定装备产品语意,最终从造型上体现出设计特征,从而凸显并提升装备的品质感。以中科天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高速机为例,其第一代产品仅是依照工程结构进行了简单包装。方正的外形和单调的配色给人以乏味、沉重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没有体现出高品质、高科技、高价值的特点。后期改良设计仍然依附于装备的工程结构,并未在整体外形上做出颠覆性的改变。但根据其功能要求(如使用过程中部分内部流程需可视化、装备个别部分需要经常开启维修等),重新对外形细节和配色加以优化。以大方块为主要元素,配合相互呼应的简约把手,采用白色主体和深色可视窗,配以富有科技感的色彩,最终呈现出稳重不沉重、简约不简单的品质感。

(二)涂装设计创新可增强智能装备的视觉魅力

研究表明人所感知的外部信息,有80%通过视觉传达给大脑。产品外观需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化审美需求,才能吸引其来体验产品进而购买和使用。虽然高端智能装备的发展重心在于其自动化、智能化等先进的制造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功能便利。但是用户对于智能装备的需求,除了功能上有“痛点”,视觉体验和心理上也一样有“痛点”。而这却往往被装备制造商所忽视,需要工业设计师通过涂装设计创新来增强智能装备的视觉魅力。这里提到的在智能装备外形上的涂装设计,并非强调花哨的色彩搭配、过多的图案应用或是浮夸的艺术创作。而是结合装备的属性与整体造型契合,理性却不失创新地进行色彩与图案的搭配与运用。SmartEVO(如图7)是获得2015红点奖的一款十分灵活便携的X射线系统。它的涂装与它的结构分布相契合,以黑白相间配合红色图案点缀,产生独具一格的视觉节奏感。对其可观的销量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三)交互设计优化可提升智能装备的操控性

智能装备工业设计并不局限于外观的改良与优化,其交互性和体验性亦不容忽视。一个完整的设计系统应包括对人机界面交互、操控方式、装备维修与保养、操控屏的信息交互的设计等。当前的智能装备交互界面大多由工程技术人员基于功能需求进行界面设计。在设计时往往注重功能与技术却不能兼顾用户体验与使用感受。造成人机交互和操控方式重点不够突出、操作方式不够明朗、反馈不充分等问题。导致用户不能很快形成“思维-动作”链。而设计师恰恰可以通过专业知识进行调研,搭建合理的信息架构,将用户需求以人性化的形式通过交互设计满足,做到“以人为本”。德玛吉数控机床是当今国际智能装备生产领域的代表性品牌,在工业设计方面同样可视为行业佼佼者。其生产的装备除了整体形象美观、典雅、时尚外,交互设计也十分人性化。操作平台和可视窗的高度、角度、大小均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给操作者带来了舒适的使用体验。

(四)文化内涵注入可提升智能装备的文化品位

当前大部分机械产品的文化融入程度很低,这对我国机械产品在国内外的销量产生了直接影响。智能装备是前沿科学、工程技术的成果展现,往往具有科学理性的气质。但是设计师可以用感性的思维洞察其中隐藏的文化内涵,也许并非具体物象,而是一种气魄、韵味、寓意或某种情怀。设计师应将这些人文因素归结为文化艺术、人文理念、民族传统文化或是师法自然的呈现。以设计手法把文化内涵融入冰冷的科技产品,为其注入精神内核,提升智能装备的文化艺术品位,增强其人文内涵。赋予装备感性气质,可使科技产品在传播过程中附加以文化的传扬,这种形式是科技与文化最好的结合,也是“设计价值”的重要体现。北京的Vincross奇弩科技研发的全地形六足机器人HEXA,采用仿生设计手法,模仿蜘蛛的形态。不仅使机器人可以完成诸如爬楼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作为在家中使用的智能机器人,这样灵动可爱的造型传递了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师法自然的思维。

(五)谱系DNA塑造可提升智能装备的品牌价值

目前大量装备成品的外观较为简单化和直接化。这种普遍性,导致了同类智能装备的品牌特征难以辨别,降低了消费者对产品形象的认知度。因此,需要通过设计手段提高不同企业的智能装备的品牌识别性。每一个企业都有其自己的DNA特点与风格,使其可应用于相关品类的产品,从而形成统一风格的系列化产品。工业设计可先了解相关企业文化、设计理念与智能装备的基本内涵;然后寻找设计创意的文化、艺术、仿生、仿物等理念来源。结合创意来源,挖掘深层理念,使其从产品本身体现出来。以便树立行业品牌形象建设,提升产品附带的品牌价值,从而使品牌的视觉DNA得以延续,增强企业竞争力。中科天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管道探测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配合操作仪、绕线器及滚轮包装使用。作为系列产品,选择金色、银色、黑色和企业VI中的橘色作为基本色,以折线弧形为主要元素形成系列DNA特点。这样智能装备本身附带了其品牌的特征,在使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企业口碑。日积月累将会提高品牌的识别度,提升其品牌价值。

结论与展望

目前我国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在提升创新能力过程中多注重产品的适应性、实用性与创新性,往往忽视产品的美观性与观赏性。导致缺少视觉魅力与消费吸引力。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装备的品质感。交互设计方面不能把用户的使用体验作为根据,装备不够人性化。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的工业设计,造成智能装备的文化附加值很低。很多智能装备缺乏明确的DNA特征,未能提升品牌价值,形成品牌效应。为应对当下国内外多元化的市场竞争。设计创新、制造品牌差异、追求人性化是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工业设计将成能为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2016年发展趋势:由大到强转变[J].工具技术.2016(8):8

[2]小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前瞻[J].中国设备工程2015(1):16-19

[3]汪华.智能装备的发展与检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3):153

[4]杨丽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减速机造型设计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5

[5]鞠思远.徐力.从未来工业4.0展望工业设计[J].设计.2015:82-83

[6]杨祥祥.市场对产品语意设计的影响[J].设计.2012:205-206

[7]沈海晖.品牌设计对产品的市场价值[J].商业现代化.2006:121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正是这种变革的推动力。在2010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机床产业创新转型升级高端论坛“中国机床工具行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研讨会”上,国家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正迈向依靠科技进步、高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转型以及自主技术创新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三大战略加强转型步伐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状,杨海成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必须紧抓机遇,伺机而动,依赖三大战略转型:一是智能制造,要从低技术的制造迈向高技术的制造:第二要从传统的覆盖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发展,第三要从粗放型制造向绿色型制造发展。

首先是智能制造。在产品智能化方面,嵌入式、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与工业装备的融合,使得产品、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从智能制造的过程来看,首先过去传统的产品设计要走向知识化、智能化的过程,即产品设计知识化,以加大产品的附加值。“智能制造的概念和技术体系虽然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但是真正在企业和产业中得到全面长足的发展却只是近1年来的事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杨海成说。

其次是绿色制造。“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德国制定了《产品回收法规》,日本等国提出了减少、再利用及再循环的3R战略,美国提出了‘再制造’及‘无废弃物制造’的新理念,这些都需要信息化作为重要的支撑。”杨海成认为,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绿色制造的应用力度正在逐渐加强:一是产品本身的绿色设计,二是产品本身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能源的调动和控制,使得我国整个装备制造向集约化、降低成本和优化生产的方向迈进。

最后是服务型制造。“从制造的发展理念来看,围绕产品服务所产生的利润远远超过了制造产品本身,所以对于高端制造企业来说,由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杨海成说,一方面,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即是由过去仅仅生产产品,转型为现在向产品的全价值链,全生命链的高端迈进,不仅提品也提品的服务,而且服务到整个产品使用的全周期中;另一方面,服务型制造也使得企业从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状态朝着专业化分工发展,将非核心业务专业化外包,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总而言之,制造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企业走向价值链高端的重要途径。

因势利导引领高端制造

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制造业物流成本高等诸多挑战,总体上仍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面对这种发展态势,我国制造业该如何应对?

“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转型升级’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杨海成认为,在转型期间,以上三类制造不仅仅是从技术上,更应该从制造企业的形态和模式上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然而,转型升级不能仅是一句空话,如何结合全球制造发展的大趋势,最终实现从制造价值链低端迈向高端是所有企业都要面对的艰难问题。杨海成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了解答。

首先要加强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从技术发展层面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多种技术手段,如何将其集成起来,形成固有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仍然需要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来提升整个企业的创新水平。”

(1)数字化制造生产线。目前企业设备运行的情况是,单台使用的效率可满足需求,然而整个生产线的能力还是比较低,将生产线和工艺流程结合运行后的智能生产体系还不尽如人意。在制造执行系统的基础上,集成工艺设计。计划调度、资源管理、质量控制以及流程等,打造数字化生产线,提升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程度,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2)智能控制中心。目前,国外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会提供成套的生产装备以及成套的生产线技术,在一条生产线当中迅速地进行部署安排。这样,生产线当中不仅囊括了机床,更要建设先进的智能控制中心,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二要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控能力。杨海成认为,在这方面,要从数字化管理能力平台,以ERP为核心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以ERP构件协同管理平台三个角度入手。

管理是现在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ERP的基础上,集成先进管理模式、各类管理工具、优化再造管理业务流程,打造经营管控一体化平台,提升企业经营管控能力,也是加强智能制造的又一个途径。对于型集团企业来说,管控一体化水平的提高,管理的扁平化,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都要不断提高。而ERP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突破企业内部资源界限,实现企业内外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有效配置,提高企业的快速市场响应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ERP向企业间拓展,通过与CRM、SCM的集成,构建以ERP为核心的协同管理平台。

三要大力推动服务型制造模式。如今,服务制造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茶,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领域。例如,波音、洛马等通过Exostar提供的采购服务整合了自身供应链,平均节省采购成本超过18%,大大缩短了产品交货期。

“服务性制造是当前,包括在未来我国制造业走向网络化,服务化和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杨海成说,“针对服务成为制造企业价值主要来源的发展趋势,企业要建立制造服务化支持平台,支持制造企业从单一的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及系统集成商转变,提供在线监测、远程诊断、维护和大修等服务,促进制造企业走向产业价值链高端。”

四是要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开展综合集成。目前,很多企业正在由过去分散的信息化集成,朝着以建立大型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为基础的大集成方向转变,使得企业完全呈现出集中管控和全面在线服务的状态。杨海成说:“以航天科技公司为例,在整个“十二五”的规划建设中,要建立集团级产品研发生产的全局数据中心,使得各个设计的总

体单位和专业单位,能够在数据中心的支持下实现全部的信息共享以及数据的分发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企业全面管控的目的。”

目前,以数据中心为模式的综合集成也已经在大型的机床企业开展,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看,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未来大型的云端综合信息的提供和集成,也会以这些数据中心为基础。逐渐进行社会化的扩散,与社会化服务共同展开。“因此,我认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初级中心将会推动企业的发展,将来也能够为真正实现网络化企业、物联企业以及装备技术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

五是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通过转型期,要构建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过去只关注设计和制造领域,转为关注从最初的市场需求到最后的服务全过程。

集成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实现三大战略转型,走向高端,必须综合应用集成协同技术、服务支持技术、制造物联技术,云制造技术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以及全生命周期等环节,形成支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技术、新途径和新模式。”杨海成说。具体包括,信息化促进产品设计创新,制造过程智能化、精益管理、制造服务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种途径。因此,在现代高端制造转型升级中,必须依靠信息化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能力。三维建模技术、产品数字样机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技术等,已经开始全面渗透到企业的设计和创新过程中。

(1)三维建模技术。基于三维产品模式,建立产品虚拟样机,在虚拟环境下开展人机交互,能够极大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设计的一次成功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杨海成回忆,“在过去,国内仅仅将其作为技术应用和支撑的手段,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产品变革的重要环节对待。目前,随着各类软件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发展,很多企业的若干主要环节都已采用数字技术,但是在全流程、全方位实现产品的全三维数字化建模,并将其传递到上下游的各个供应商和服务商,仍然在要经历革命性的变化。”

(2)虚拟样机。在产品方面,塑造产品的性能样机,功能样机等虚拟样机,对提高产品的设计和创新的能力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产品虚拟样机,综合优化产品结构性、运动学、动力学、热力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够全面提高产品性能,从而大幅度促进产品的创新水平。

(3)模块化设计,这也是现代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利用产品三维模型、标准件库、基本构件。产品谱系化和设计过程的标准化,快速定制出满足客户需求的装备产品,提高响应市场能力,满足产品创新设计体系。

(4)设计能力平台(软装备)。产品设计的能力体系和能力平台是支持企业产品创新发展的基本载体,在产品数据管理的基础上,与企业的研发模式相结合,集成设计工具、分析软件、经验知识、设计流程,打造设计能力平台,提升装备制造企业产品设计创新能力。

应对挑战软硬装备并重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11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曾一度以其装备制造业闻名全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业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经过了不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辽宁的装备制造发展面临着新的新形式与新挑战。

一、新经济环境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辽宁在经历了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兴盛——衰落——转型——振兴这个产业链条的变革,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装备制造的产业链条,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值得我们研究。

辽宁装备制造业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发展优越,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并且我省拥有国家划定的装备制造业的全部7个行业,185个小类产品中,有58项居全国前6位,占31%还多。可以说,目前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重大科技装备自主研发、创新设计和独立制造的基础条件与内在潜力。

拥有龙头企业及拳头产品的优势。比如沈阳机床集团、瓦轴集团、大连冰山集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均为同行业排头企业;沈阳鼓风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在国际上也处于前列,大连新船重工集团是我国国内最大的造船集团。

与制造业发达省份相比,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二、新经济环境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总体实力——即核心竞争产品有待提高

辽宁装备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较经济发达省份比较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产品附加值偏低,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产品,特别是在智能化、集成化与信息化相关的关键技术领域,更是受制于国外产品与核心技术,并且我省装备制造业是在粗犷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可靠性与精细化程度仍需改善。

2、能源消耗较高,低碳经济比重较低

辽宁是能源大省,同时也是能源消耗严重的省份。目前众多装备制造类企业的生产与生存是在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进行维持的,以煤、石油、天然气为支撑作用的各类原始能源产品为基础带动目前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这一结构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

3、售后服务及配套产业发展不够完善

辽宁一直以重工业发展为主,而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不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以三大产业相互促进结合来看不利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与发展需要。以物流业为例,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行业发展并不发达,资源整合力相对较差,售后服务及缺乏可靠性与及时性。金融业中融资、投资环境也缺乏向后因素,无法使得企业技术融资扩大再生产,小企业难以成长。

三、新经济环境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

1、紧跟国家形势,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高端装备制造作为国家提出的七大新兴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我省发展装备制造业值得探究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我省与之匹配的提出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的发展规划,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我国开始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中心倾斜,航空、海洋工程、高铁、中高端数控机床、重型机械、核电等领域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热点与重点,各项扶持政策也已开始陆续出台,今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

展契机最为良好的一年。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是着眼在辽宁的优势上,将装备制造的特色本地化,精细化,更符合我省省情的发展需要。

2、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产品跨越式发展

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掌握问题仍然是在新经济环境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我省装备制造业产品必须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研发与技术改造,通过产品的研发与更新换代,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改造与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生产档次,向低碳型、节能型产品进行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竞争模式。比如在高端装备制造、航天、海洋等符合我省省情、具有我省产品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3、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升级改造

我省装备制造业由于附加值与产品效益率偏低导致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与集群效应,因此,提供优厚的产业发展空间,发展大规模装备制造业产业是在新经济环境下我省的另一条重要出路。以原有企业为基础,扩散到周边领域与相似领域,逐渐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动,形成产业集群。加速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升级改造。

4、提高装备制造对应服务行业的水平与服务质量

高端装备制造业范文12

关键词: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促进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是首都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首都第二产业优化发展要求实现产业结构优、过程优、效益优,与服务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化发展是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现代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各环节全面融合渗透,制造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升级,生产制造过程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效益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形成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品牌营销为一体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体系,产品结构以“高、精、尖”为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标准和自主品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智造”、“首都创造”品牌。

(一)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系统

促进服务与产品融合,以软件提升硬件价值,重构产业价值链。在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硬件产品与数字内容服务整合,形成以终端、内容分销渠道和数字内容为主的产业链。鼓励信息服务商与电子产品制造商联合,开发应用程序,与产品耦合提供附加服务和产品增值服务。在移动通信产业领域,开发适应4G/5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各类增值服务。构造以自主开发环境为基础、以应用软件商店为门户的商业模式,实现芯片解决方案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相结合。加强通讯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内容服务之间的融合互动。提高数字版权集约水平,完善智能终端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促进机械、装备、电子、汽车等制造企业进一步完善与产品相配套的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系统等服务系统,提高产品的差异化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制造企业由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型升级。提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制造装备等行业的集成服务能力,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进发展工程技术服务,加强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服务技术研发,建设工程项目协调服务平台。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工程设计、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拓展增值服务。通过成套服务、交钥匙工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成套安装,开拓集成化的专业服务,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实现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二)加强制造业产业链上的服务环节

通过内部服务增强、与外部服务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提升研发设计、营销交易、售后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服务能力[1]。

1、提高研发设计创新服务水平

在信息技术应用支撑下,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向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化发展。建设协同设计云架构体系,通过云平台实现企业间设计资源共享、开展协同设计创新,创造全新的资源使用与组合创新模式。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电子信息、服装、家具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模块化等技术,实现个性化设计,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文化创意元素融入研发设计环节,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提高售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提高制造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开展智能化和实时化的售后服务。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等领域企业开展实时在线支持服务,对所提供的大型、关键设备产品进行实时监控、远程运行监测、故障诊断、预测维护;对客户设备运行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状态管理。

3、实现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

在电子、汽车、医药、钢铁、石化等制造业领域,加强精益供应链管理。建设信息平台,实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协同运作,支撑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机构有效衔接。支持骨干制造企业在提高自身供应链功能的同时拓展市场服务,面向行业提供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在电子、汽车等产业集群中,推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及第三方供应链管理企业共同组成运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加强电子商务功能

促进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骨干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效率。建设集采购、销售、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采购实现全过程统一管理,对客户需求实现全过程服务。促进制造企业与信息服务企业实现战略合作,提升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推动龙头企业扩展自身平台,面向行业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收集、挖掘商品和服务供需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系统,基于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精准物流、市场决策分析等智能商务服务。

5、开展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支持企业在产品销售和使用等阶段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促进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融资租赁销售,配合专业化集成服务,提供多样化的租赁方案,构建融资租赁销售服务网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服务。

(三)促进制造过程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过程深度融合。在生产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分析能力,加强生产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提高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云环境下开展产品开发测试,推动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弹性地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为生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工厂设施、产品模型、研发成果和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建设生产规划和评价系统,提高数据分析对生产经营决策的服务能力。

促进3D打印技术的产业应用,提高设计制造一体化水平。支持核心装备研发,突破低成本材料与制造、智能人机交互、创意设计服务平台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3D打印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高端汽车和模具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带动制造技术变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网络和产业生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发展战略,到2020年,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策源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先导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成为带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引擎和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建设。支持以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领域的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标准、服务等产业联盟组织。创新体制机制,面向产业需求建设涵盖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功能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各方面的高端创新资源。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促进机制。

建设蛋白质、航空遥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纳米科技、生命科学等重要研发基地。建设一批国家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新型创新组织和企业承担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应用示范项目。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组织参与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的创制。

(二)建设研发与生产制造相融合的产业集群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提高系统集成和信息增值服务能力。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核心芯片、高端装备及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运营服务等。在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建设关键技术和评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无线通讯终端核心芯片研发及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建设涵盖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创制、核心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产品、运营服务的产业链,推动智能移动终端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融合。建设芯片设计与整机制造合作平台,推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等各集成电路产业链环节有效衔接协作,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移动计算平台等重点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等专用基础软件。研发推广软件应用解决方案,创新软件应用服务模式,建立以运营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软件核心价值链。

2、生物产业

推动生物高端制造、医药研发、医疗服务互动融合。加强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掌握新药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新药创制和安全评价体系。推动新药开发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发展。建设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药研发平台,推动在专业园区、医药孵化器等建设研发、中试、生产服务外包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实现医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医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突破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加强CRO(研发服务外包)临床研究平台、蛋白抗体药物CMO(生产服务外包)平台、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生物产业链。支持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等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提升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相关服务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打造全国高端研发和装备制造中心。构建技术开发、规模生产、配套设施完善、运营服务体系,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测试平台。推进关键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提升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能力。

4、节能环保产业

加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成为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培育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运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集成商。

5、新能源产业

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核心装备研制及产业化、运行体系建设和重大示范应用,构建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强风电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运营水平。提高生物质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工程服务能力。提高新能源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

6、新材料产业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功能材料、共性基础材料等的研发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面向电子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先进适用材料。形成纳米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与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融合互动,提升高端装备的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等系统集成能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现技术突破,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关键装备的自主发展,提高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高端通用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能力。推动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

8、航空航天产业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涵盖研发、生产、运营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以研发、总部、高端服务集成应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引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三)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市场拓展能力

以新型应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结合云运营和大数据应用等,促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政务、金融等行业创新应用。建设云计算应用支撑的配套虚拟化平台,促进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的行业应用。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新媒体、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规模应用。在移动支付、远程教育、移动办公等领域创新移动互联网综合应用的新模式;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在制造等行业成熟应用。

以服务模式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促进生物技术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医疗保险、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等新服务模式。在节能环保领域,推动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及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合同管理、碳交易等创新型商业模式,提高涵盖设计、咨询、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车电分离模式、定向购买模式、租赁模式、换电模式等创新型营销和流通模式,推动产业化实现[2]。

参考文献:

[1]安筱鹏.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