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

时间:2022-12-28 18:57:21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1

■ 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

新职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加快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新入职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前期培训对职业持久性等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为使东城区新职教师尽早适应教育教学岗位的需要,本着“创新学习模式、注重培训实效”的原则,东城区教委委托教师研修中心、学院制定了培训方案,决定在新职教师到岗一年内对其进行120学时的培训。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得知:新入职教师非常渴望能够得到名师、专家的指点,希望通过优秀教师的引领做好职业规划,用具体的事例支撑理论辅导;新任教师具有较高学历,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涉猎广泛、理解深入,而教学基本技能却缺少必要的训练;关注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希望培训方式多样化,如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或课堂实录,针对问题的教学案例评析、讲座、交流研讨等。因此,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培训重点放在“实战演练”,以“实践取向”为主导思想,加大了新职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力度,目的是引导新入职教师提高教学实践“悟”的能力,为其专业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培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北京市和东城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并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其中,培训内容包括师德与法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理解与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育技术、班级及课堂管理等,并涉及通识培训、分学科培训、校本培训、实践指导4个环节。培训结束后,教师按计划完成全部120学时的课程方予以结业。另外,培训分为校级培训和区级培训两部分,校级培训由听课与授课、备课与研讨、班主任工作,总结与目标4部分组成,区级培训由专题培训、学科培训(研修指导)、实践指导(课堂指导)3部分组成。在这两种级别的培训结束后,教师都需要填写实践活动考核表,以对培训心得、培训意见等进行反馈。

根据培训内容,我们特别举办专题讲座;在学员管理规定里,我们提出了6项具体要求,以严格保证培训各个环节的实施;我们设置新入职教师宣誓仪式,以激发教师对工作的激情和热爱;我们编制了《2011-2012学年新职教师研修手册》、新职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考核成绩表,还在《新职教师培训日志》中添加了“我的思考”和“评价”板块,这都有利于帮助学员“消化”与思考,以及及时反馈他们的需求,促进我们今后工作的改进;在培训结束时,我们让学员做“自我鉴定”,如自身基本情况、自我能力剖析、职业发展目标确定等,为进一步进行有效探索、创新培训模式、满足教师需求作积累。

■ 统一领导重策划,区校携手促发展

在东城区教委外在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新入职教师培训在教师队伍建设系统工程中,在教师生涯发展最初阶段目标有所落实。

在2011年新职教师培训开班典礼上,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冯洪荣为全体新入职教师介绍了东城教育的概况及教师职业生涯的基本规律,并对新入职教师提出建议,从秉持坚定的职业理想、练就本领、充实生命、学会做人做事4个方面寄语新教师,希望新教师能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走得顺畅,取得成绩,为东城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将一如既往通过学员的“历练与收获”,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且行、且思”,不断重新审视和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总结提炼、深度探索有效的新职教师培训模式。■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2

(一)调研对象

本研究重点对两类人群进行了调研。一类是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者。管理者参与了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案的开发、实施、管理及评估的全过程,并在其中充当统筹者、领导者的角色。由于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以各个院校为单位进行,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从14所高职学院抽取了共28名调研对象,包括学院人事处处长、副处长,教务处处长、副处长等。另外一类是高职院校入职3年以内的新教师。新教师不仅是入职培训关键参与者及最大受益者,而且也是入职培训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对其展开深入调研能够对培训需求及问题有更为深刻的领悟。本研究在19所高职院校中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并对样本的教龄和来源做卡方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样本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研框架

本研究选取了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及培训评价五个核心要素展开调研。分别从组织管理、实施载体、操作手段、实施人员、反馈机制五个层面对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全面了解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由谁组织培训、培训什么、怎么展开培训、由谁实施培训、培训效果如何五方面的问题。

(三)调研工具

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调研。根据目力所测,目前尚未有关于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现状与需求现成的调研量表,因此本研究在搜集文献资料、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化要求,设计了“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现状调查问卷”和“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需求调研问卷”两份问卷作为调研工具。为了保证问卷设计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分别请15位教育专家、高职教师及企业专家就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并在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小范围的前后施测,检验结果取得了较高效度和信度,符合统计学要求。对于调研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的统计方法。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主体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主体作为培训项目的供给方,参与培训方案的开发、培训师资的遴选、培训计划的实施以及培训效果的反馈,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不同的培训主体,由于行为风格、资源优势以及统筹能力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培训效果。在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中,采取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学校自行培训的方式,占到了调查院校的53.6%;部分学校委托高校进行培训,这种形式占到了28.6%;学校和高校联合培训占14.3%;其他形式培训占到了3.5%。从调研数据中发现:

1.市级层面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缺位。

在调研的高职院校中,虽然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各不相同,但无不例外都由各院校自身通过各种渠道来对新入职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高职院校各自为战,缺少省(市)级层面的统一培训。

2.校本培训是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的主流形式。

校本培训以新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培训主阵地,培训的师资一般以本校的校长和经验教师为主,其优势在于以校为本的特色化培训、组织灵活、便捷经济。

3.高职院校与高校联合培训实践初探。

值得欣喜的是,有部分高职院校主动与高校合作培训,虽然比例不高,但也为培训中多主体参与提供了实践范本。不过这类高职主要集中在办学条件优良、经济实力雄厚的院校。另外,在搜集和整理被访新教师关于培训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新教师都提到了培训主体单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要求上。部分新教师表示,校本培训固然可以帮助新入职教师充分感知所在院校的特色、文化和组织氛围,却得不到外校教学名师、高校专家学者、企业专家的指导。也有被访教师表示,完全委托高校进行培训的形式往往不接地气,理论知识传授居多。

(二)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内容作为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受训者最为直接的需求,其设置和开发的过程渗透了培训理念和价值观,不同类型课程设置比例直接影响着培训结果。因此,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是成功的培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的调研中发现,开设比例最高的五门课程是:高职教师管理相关政策(87.6%)、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80.3%)、高职学生发展特点(79.3%)、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发展形势(79.3%)、高职教师的使命(75.6%)。而开设比例最低的五门课程分别为学习情境开发(44.1%)、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45.2%)、德育工作案例分析(45.9%)、职业教育课题设计与论文写作(50.5%)、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50.9%)。在需求调研中,呈现了与现状调研中相同的15门课程,每门课程后有5个必要性层级供受访者选择。以拟开设课目在“非常有必要”这一选项上的百分比的高低为依据,教师视野中最具开设价值的五门课程,分别为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高职学生发展特点、高职教师生涯发展案例。将调研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后发现,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内容有以下特征:

1.培训内容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在开设比例最高的五门课中,理论课居多。而对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比如高职教育教学设计训练、教学名师观摩与研讨等,却出现在了开设率最低的五门课中。

2.培训内容供求关系失衡。

开设率高的课程新教师的需求往往较低,而新教师最为迫切的需求却无法在培训内容中体现和满足。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培训主体对于高职专业教师能力结构把握不当,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培训内容设计方式,脱离培训对象的真正需要。

3.培训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

如前所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的来源广泛、专业差异复杂,如此多元背景的培训对象却在同一培训内容下进行“加工”,严重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

(三)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方法是培训教师和培训对象为了实现共同的培训目标,完成特定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因此,培训方法是实现培训目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渠道。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的调研中发现,被调研的高职院校全都采用了讲座式;将近七成的院校开展理论教学;而只有11.6%的院校采用做中学的形式;采用现场观摩和研讨的院校不到四成。然而,在需求调研中教师最认可的三种培训方法分别为做中学、现场观摩与研讨、教学设计与实践。将讲座式和理论教学作为最有价值培训形式的受访者仅有3.9%和3.1%。基于现状和需求调研数据的分析,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主要有如下的特点:

1.静态单边的传统培训形式占主导地位。

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法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流形式,做中学和现场观摩等培训方法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形式在部分院校被采用。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忽视培训对象的主体性与个体资源,忽视成人学习规律,单纯灌输知识。而受训者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接受专家传授的知识为主要任务,与培训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

2.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之间默契度低。

目前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中,鲜有培训教师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对培训方法进行差异性选择。例如,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培训目标是丰富和提升培训对象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而在调研的大部分学校中仅用单一的讲授法授课,无法提供培训对象“做中学”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

(四)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师资作为培训方案的实施者,在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之间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培训教师不仅需要将静态的培训内容,辅之以合适的培训方法,来影响培训对象的知能结构,而且要让培训对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引起共鸣。因此,培训师资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调研中发现,有87%的高职院校都聘请了高校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也有超过半数以上的高职选用本校教师,而邀请企业行业教师的院校仅有30.4%的比例。然而,在征求被访者关于培训师资选择中的意见中了解到,希望优化培训师资构成,进一步加大教学名师、企业专家在培训师资队伍中的比重,同质单一的培训师资结构会影响新入职专业教师能力均衡发展。也有其他受访者提到,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师资,要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培训教师的专业特长。基于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的现状与需求调研,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型师资与实践型师资比例失衡。

与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症结类似,培训师资的选择也以理论型师资为主,实践型师资为辅,尤其缺少企业方面的专家。并且有部分高职院校过度依赖专家学者,在资源选择、整合及利用中自身缺乏主动性。在目前培训师资比例失衡的情况下,新入职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令人堪忧。

2.培训内容与培训师资匹配度低。

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应该根据培训师资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匹配。然而在调研中发现,有一定比例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而是根据管理的便捷性和经济性让本校教师或专家学者包办一切。

3.资金问题成为培训师资选择的一大顾虑。

目前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是各自为战的状态,其资金来源主要由各院校自身提供。对然各高职院校也表示希望多聘请各领域专家能手参与培训,但资金的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五)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评价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培训评价作为培训过程的反馈环节,注重培训对象的满意度和培训目标的达成情况、培训中相关课程资源的生成情况和对培训本身的研究。因此,培训评价不管是对培训对象而言,还是对培训本身而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对上海市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的调研中,使用率最高的是撰写培训总结,占到了91.3%;现场汇报总结的方式占到了69.6%;也有34.8%的学校采用设计具体作业;设计职业规划的学校占21.7%;另外分别有17.4%的学校以考取资格证书或者提交相关论文进行评价;仅有8.7%的学校进行技能操作考试。而在需求调研中发现,教师们最认可的三种培训评价形式分别为现场汇报总结、设计具体作业与技能操作考试。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受访者也表示,希望培训评价能够渗透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以更加规范和量化的方式促进新入职教师能力的发展。将现状和需求调研数据分析比对,上海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方式有以下特征:

1.“重形式、轻考核”现象突出。

在需求调研中,意外发现受访者对于技能操作考试这一评价方式的需求较高,而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对于类似考试的评价方式相对排斥,理论考试需求较低),两者之间形成反差。这反映了培训对象对于了解自身专业实践技能变化的迫切需求。间接说明,目前实施的培训评价已经沦为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考核效能低下。

2.评价方式及价值单一。

评价方式单一,高职院校采用较多的评价方式主要集中于撰写培训总结和现场汇报总结两种。并且,目前采用的评价方式关注培训结果的较多,关注培训过程培训对象的变化以及培训本身的评价方式较少。

三、对策建议

(一)培训主体:从独立分散走向资源统筹

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是一项兼具系统性、复杂性及特殊性的工程。目前采用较多的校本培训固然可以对本校教师进行特色化培养,但其资源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在提高国内职业教育教师质量水平浪潮的推动下,仅有学校层面的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新入职专业教师的需求。构建高职、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培训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发挥地市层面的培训功能。搭建地市层面的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平台,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规模大,覆盖面广。地市层面的统一培训能够通过政府部门的硬性要求,保证每一位新入职专业教师,在入职初期接受一定时长的培训。第二,统筹力度强。地市层面培训拥有更强的资源统筹和规划的能力,能够将分散在高职、高校和企业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充分调用,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第三,规范化运作。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地市层面培训在制度上更有保障。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小组,设立专项基金,出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管理办法,提高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积极性。

(二)培训内容: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

传统培训以知识导向型培训模式为主,它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或强调学科知识,或强调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内容的设置往往也是知识本位,只关注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学习了哪些知识。然而,随着知识观从知识本体论向知识价值论的转变,以关注培训对象在培训结束后能做什么的能力本位培训得到重视。另外由于高职教师能力结构的特殊性,在培训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做好深入调研,把握培训对象的内在需求,关注个体差异和先前学习经历,以此作为培训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应紧紧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进行培训内容的开发设计,以切实提升新入职教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为核心,从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选择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技能有机整合和编排。

(三)培训方法:从静态单边走向行动导向

如前所述,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多以静态的、单边的培训方法为主,严重影响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为了扭转当前此种局面,行动导向培训方法的实践是其中一条解决途径。行动导向的培训方法,又称为行为导向、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培训法等,强调“以培训对象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使培训对象经历“尝试行动”、“自觉行动”到“自发行动”的过程,在“行动”中获得专业知识与教育知识,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与教育实践能力。其主要做法有二种:其一,做中学。打破传统的“先学后做”的培训方法,让培训对象“边做边学”,或者“先做后学”,在实践中体味真知、发展能力。使培训对象成为课程真正的主人,这不仅能提高培训对象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而且也能增强其培训兴趣,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其二,多种培训方法交替使用。行动导向培训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讲座法、案例研究法、参观教学法、现场培训法等。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有计划、有选择的匹配相应的培训方法。

(四)培训师资:从同质单一走向多元高端

现阶段高职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师资构成相对单一,主要以专家学者和本校骨干教师为主。但是,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跨界”属性,其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自然也体现出这一特性,即高职教师不仅仅要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必须能够掌握所教专业的实践技能,以及传授实践技能的教学论知识,这就必然要求在新入职专业教师培训队伍的选择上也体现出这一“跨界”特征。因此,需要打造多元高端的培训师资队伍。所谓“多元”,就是要丰富培训队伍中教师来源与背景的多样性,增加教学一线教师和生产一线企业人员在培训队伍中的比重。并且,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教师的特长。所谓“高端”,就是要选择各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培训教师来对培训对象实施培训,当然在选择时不能只以培训教师的职称为遴选标准,更多的需要考虑具有真正实力、代表性、接地气的培训教师。

(五)培训评价:从结果评价走向发展评价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农村幼儿教师 职后培训 转变对策

一、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意义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的研修进行整体考虑,使前后具有连续性,形成相互沟通、互相促进的统一体。[1]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角度而言,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入职锻炼、职后培训三个阶段。其中,教师职后培训主要指学历合格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或学历未达标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也称之为“继续教育”。[2]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的总体发展。然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立取决于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学前教育的总体质量。因此,采取多样化的培养培训途径,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既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是农村幼儿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可以打破农村幼儿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其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助于丰富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还有助于扩充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容量,拓宽其专业视野;在实践知识方面,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技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行为。

二、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观念滞后,参与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低。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入职后接受再教育成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广大农村幼儿教师在教师教育问题上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教师教育就是职前教育,没有认识到职后培训的重要性,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幼儿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据相关调查显示,有82.5%的幼儿教师接受职后培训是出于评定职称的需要,只有15.5%的幼儿教师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参加职后培训的,还有部分教师将参与职后培训当做一项上级规定的任务来对待。[3]

(二)职后培训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当前,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往往选取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而关于幼儿教育实践知识的培训较少。二是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师德的培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是造成虐待幼儿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关注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三是幼儿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内容缺少层次性。培训机构大多是提供“一刀切”式的课程内容,忽略教师不同的需求和水平。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最终使培训失去效用和意义。[4]

(三)职后培训实施方式单一。

当前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方式多是课堂集体教学,如专家报告式、讲座式等,幼儿教师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而且部分专业知识比较落后的教师难以跟进整齐划一的培训速度,培训内容难以全面消化和吸收。

另外,处于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幼儿教师有不同的培训需求。新手幼儿教师可能最需要的是实践性知识,即教学法知识;成长型的幼儿教师可能需要幼儿教育理论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幼儿教育理论,需要课程论的知识;专家型的幼儿教师则可能需要获得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单一的报告式和讲座式的培训方式不能满足幼儿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如讲座式培训不能充分满足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训需求。培训形式的单一、僵化已经成为制约教师职后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5]

(四)职后培训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幼儿教师职后培训评价主要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诊断性评价旨在了解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及培训需求,为确定培训目标、选择和组织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方式提供依据。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一是通过评价揭示职后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改进培训工作;二是了解幼儿教师的学习效果,并对其学习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总结性评价旨在对整个培训活动进行总结性结论,总结有益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后续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然而,当前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没有在培训前对参与职后培训的农村幼儿教师的幼儿教育知识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在培训过程中和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对幼儿教师的学习效果和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三、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困境的化解

(一)强化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意识,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储备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单纯的师范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需要。幼儿教师在参加工作之后,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幼儿教育理念,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育工作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因此,农村幼儿教师要改变故步自封的学习心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改变不合理的职后培训观念,认识到职后培训的重要性。如果说职前教育是“基础性教育”的话,那么职后培训就可以被称为“发展性教育”。幼儿教师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是不够的,其已有的教育理念、知识深度和广度、教学技能要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扩充、深化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幼儿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4

进修教师是对教学能力培养,提升教学质量,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师进修学校总结,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

教师学校进修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一

20xx年是行政效能提升和干部作风改进年,教师进修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师训部门和县教育局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给予审议。

一、认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工作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学校党支部按照党中央、省市和县委的要求,组织全校教职工深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云岭先锋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软环境建设,进行工作目标承诺、工作倒逼和问责等一系列活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局同步完成、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付诸实践。深刻领会市、县文件精神和要求,正确认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年来,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校,把德育摆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在各级各类培训中要坚持德育首位,把师德教育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类培训工作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我校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全校教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团结拼搏,无私奉献,克服了校园狭小、经费紧缺、工作任务繁重等困难,使2014年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全面完成各项师资培训工作任务

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有序推进。继续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进校始终坚持师训和干训齐抓,培训和培养并举,学历层次提高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提高并重的工作方针,进校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立足县情、校情和师情,初步形成了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的师训工作新格局。

一年共举办各种长短培训班40余期,培训中小学教师5000多人次,完成培训面达118.5%,人均培训学时(培训量)40.6学时。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职工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认真总结和研究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新情况。积极探索和搞好新课改的学科培训,确保我县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稳步向前推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努力做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寻求多渠道办学途径,与高校联合办学。按南京师大××函授站的要求认真做好现有08级教育学本科班的各项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在认真作好08级教育学本科班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及期末工作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招生,开办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函授班,解决教师学历提高问题,,现已圆满完成2014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函授班开班考前辅导和面授学习。08级教育学本科和09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现正就读本校函授。

3、结合××市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以及市师训工作要求,开展全县校长全员培训工作,力争全县校长100%持证上岗。聘请县外教学专家、学者,县内优秀校长等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和专题,开展以××教育论坛系列讲座活动为题的校长培训,使××教育论坛内容生动丰富,收效明显,深受欢迎。现已培训校长四期。

4、在市教育局师训处的支持指导下,认真完成了2014年春秋两季的中小学教师履职晋级培训、考核及学分认定等工作。

5、按省市县师训部门的要求,不断加强完善校本培训工作,全面开展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两项工作从年初的布置到过程的实施,最后组织了检查考核,合格率均为100%,后续进行检查考核反馈及经验总结和表彰奖励等。

6、加大对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力度,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支持,聘请省市教育教学专家、名师到我县举办专题讲座,全年聘请了15人给中小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讲座,深受教师们的欢迎。组织进校教师深入基层学校指导工作,举办专题培训讲座。

7、20xx年,按照上级部署要求认真落实班主任培训的各项方案、计划,积极扎实稳步有序开展工作,使我县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完成非远程班主任培训小学350人,中学148人;计算机远程培训工作持之以恒。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设备创造性地举办远程中小学班主任骨干培训班。

按市教育局部署,积极参加《××市2014年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今年××县参加远程教育培训的小学教师共830人,经过组织检查考核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为教师培训学习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

8、积极配合参加云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第一、二期的培训、返岗研修及后期工作。制定相关实施方案,督促要求按时上传各种作业,在自身平时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带头教改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开展必要的教研活动,其中两人在培训教师时举办了讲座。

9、教师进修学校与县教育局扎实有效地搞好××市第五届和第六届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课堂录象制作、软件库管理和信息采编等工作;完成了全县124名骨干教师的论文评审。今年四月份,按县教育局晋教办〔2014〕12号文件关于组织参加××市第五届普通中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的通知,积极稳妥地开展此项工作。从报名推荐到审批、听课评课到课堂反思、论文评选和学生问卷到综合评审、颁证及动态管理考核等工作,进修学校全程参与。此次推荐出16名教师参加市级评选,教育局成立评选领导小组和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相关程序,不折不扣地完成这项工作。在选手们的紧张角逐和评委们的共同努力下,最后共有8人脱颖而出,其中3名评选为学科带头人,5名为骨干教师,并向学校、社会公示,予以命名表彰,已上报参加市级的评选。同时不断完善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动态管理考核。认真总结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经验,为进一步扎实有效地开展好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打下了基础。

10、20xx年6月又启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工作,培训中小学教师100名,此项工作已顺利完成。并参加××市“英特尔未来项目”的访谈评估会。

11、抓好“××教育信息港”专线网络建设工作,投入资金近万元,按教育局要求完成相关软硬件设施建设,做好相关数据采集、编辑、录入等工作;管好、用好学校电教设备设施,充分发挥设备功能,服务于教育教学。

12、加强计算机教室建设,为开展中小学教师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考核工作作好充分准备;配合教育局电教科搞好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工作,使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全面进课堂,进教室,直接面对中小学学生,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为我县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参加省、市汇考作好师资和技术的准备。

13、充分利用和发挥计算机教室的作用。充分发挥我校设备和人才优势,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学校知名度。充分利用卫星资源,扩大收视面,极大方便了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克服了计算机网络不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困难,使边远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师足不出户就获得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最新的教育理念。

14、今年是高中新课改年,××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高一教师96人参加远程培训,参训教师反映良好。首先,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新课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其次,让广大教师开阔了视野,获得了很多先进的教育信息。再次让老师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通过远程教育培训这种全新的培训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同时也为农村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5、教育科研工作有一定成效。一是学校数十篇文章发表省、市刊物上;二是撰写并报送信息12则,有多则已采用;三是积极配合晋城小学、城关小学完成市级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四是对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状况调研等。为下一步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相对科学详实的基础依据。

16、201xx年地方选修课培训成效明显。共培训五门课程即五个专题,均为50学时,各5个学分。培训教师达千人以上。

17、xx年和09年新教师培训两期300多人,及时培训09年特岗、普岗教师200多人,收效良好。

三、立足师训服务社会拓宽办学领域

1、××县教师进修学校以对外办学为契机,求新求宽求发展。狠抓学校服务功能的拓展,多渠道开门办学,在抓好全县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进校充分发挥“多元办学”的格局和优势,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扩大办学空间。按市、县语委的要求,组织开展好中小学教师和事业单位服务窗口行业相关人员的普通话培训测试鉴定工作,对外办学学员涉及全县各系统、各单位、各行政级别人员。积极配合县语委完成2014---2014年县职中、县幼儿园的普通话测评工作。和教育局共同组织××县第十二届推普活动美文诵读比赛,收到了预期良好的效果。进校教师积极参与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的“三普”培训考试工作,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2、面向社会开门办学,求实求活,拓展发展空间。在市人才服务中心和县人事劳动局的指导支持下,认真组织好2014年我县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的计算机培训考核工作,2014年共培训考核261人,305个模块,培训考核效果较好,合格率达90%以上。学员涉及全县各系统、各单位、各行政级别,计算机培训工作已成为永恒的话题。现即将组织2014年我县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的计算机培训报名工作。

3、“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稳步有序推进。据省、市、县政府相关文件,我省利用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将用5年时间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县委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把我县“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培训点确定在我校,培训专业为《农业行政经济管理》与《农村企业经济管理》,招收学员35人,使学员拿到一张文凭、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类项目开发,成为具有大专学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按照省市电大以及县委的安排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08级“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总结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维持正常教学工作秩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好评。今年又按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照程序通过测试招收了09级学员30名,现正在本校就读,本学期已面授学习两科。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圆满成功,如期收效良好。今年××县教师进修学校作了大胆的尝试。与××市相关职业培训学校联系,与××县就业局,××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合作,在保证完成师训工作的前提下,培训护理班学员130余人,分为古城一个班和教师进校一个班。承诺在自愿的基础上安排就业。通过进行职业培训并推荐其就业,既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劳动者生存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进修学校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特点。

四、强化各项管理工作,努力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总结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积极争取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机制,为全县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和年度履职考核提供准确无误的依据。

2、教学管理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各种学科培训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不断推进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总务后勤工作紧扣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个中心,不断总结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改革,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管好用好学校的物资财产,及时为教学提供所需物品,保证参加培训学员的食宿服务及时到位。

4、学校安全卫生工作得到不断强化。2014年学校加强与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的联系,努力创建平安校园,积极创建和谐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卫生工作制度,认真落实安全、卫生工作措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教职工和学员进行法制、毒品预防、消防、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等安全教育,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今年以来,以××县创建××市文明县城为契机,着力整治校内外环境卫生,搞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有限设施设备摆放有序,室内外干净、整洁。有效地提高了教职工和学员的文明意识。今年平安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圆满顺利通过县级验收。

5、严格规范学校财务管理,保证经费开支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要求。学校财务管理纳入县核算中心后,严格按中心的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由核算中心进行专帐专户管理;严格财经纪律,认真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按物价、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无乱收费现象发生。学校对财务管理精心计划,量入而出,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力所能及安排给予贫困教师补助,组织全体教职工出外考察学习,并通过各种努力,尽可能改善教职工福利。

6、充分发挥教职工民主监督和参与管理的作用。每年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教代会),审查学校财务,讨论通过学校工作报告和各项重大改革方案,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为学校党政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7、学校党政支持并配合工会共同做好老龄、青年和妇女工作,每年按规定如数划拨工会经费,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拨给一定的补助经费,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8、重视关心老龄工作,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坚持每年教师节、敬老节、中秋节和春节对离退休教职工进行慰问,建立了对教职工的走访和生病住院看望制度;每年给予退休教职工适当的活动经费补助。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进校最大的困难就是培训经费紧缺。近几年来,随着教师培训收费的取消,收入为零。而贯彻落实省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意见以来,履职晋级培训、中小学校本培训、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地方选修课培训、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英语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要全面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必须保证相应经费的支持,开展工作囊中羞涩。

2、地方选修课培训局面难于打开。由于大多数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无需再选修其他课程培训就都已经够了,所以参加地方选修课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3、进校教师的学科不配套,有的学科教师过剩,有的学科教师紧缺,学科教师结构需要调整和充实完善。

六、20xx年师训工作培训思路

1、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落实校内教职工各岗位职责的执行情况,规范工作职责,严格考勤制度,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政策的奖金分配规定,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重新对岗位进行设置,引入激励机制,为学校的发展作积极的努力。

2、探索走与高校联合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路子,充分利用优质高校教师力量进行高质量教师培训;紧扣师训工作服务中小学教师这一主题,实现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

3、认真搞好校本培训,加大进校教师对各项培训工作的指导、辅导和管理的力度。稳步推进中小学骨干教师动态管理。认真规范学分考核认定与发证工作。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档案管理,努力实现教师培训信息的电脑化管理;

4、总结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探索开展后备干部培训、教导主任培训、总务主任等培训工作。

5、按省市要求,开展标准化项目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对我县XX年年列入标准化项目学校建设的3所学校教师如期开展了全员培训,其中,培训小学教师36人,中学104人。预计下一步对09年列入标准化项目学校建设14所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

一年来,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大力支持帮助下,在省市师训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可喜的成绩,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师训任务,使我县师训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正视和克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管理,团结合作,与时俱进,努力工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更多合格、优质的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教师学校进修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二

20xx年,在县委、政府和教育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县教师进修学校以教师继续教育为主业,同时抓好抓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认真完成好县委、政府和教育局交办的各项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全面完成,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

一、努力作为,师训工作全省领先

20xx年是中小学校教师继续培训第一个五年周期的收官之年,我校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省市规定的培训计划,师训工作继续全省领先,学校连续七年获得省级先进单位,《人民教育》杂志发表我校文章《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转型的实践与思考》,推介我校创新发展的作法。师训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1、保规模,教师培训超任务完成

按照教育部、省、市相关文件规定,教师在五年周期内必须完成360学时的培训,今年是第一个五年培训周期的结束之年,到目前为止,通过县教师进修学校多年努力培训,学分登记平台上我县9164名中小学教师平均学分达到395.16分。另还有今年部分教师当期培训尚未结束,所修学分暂未在平台登记,预计年底平均学分将超过400分。为足额完成培训任务,今年我校对全县教师全面摸底,开足马力,确保规模,全年培训6953人次,其中国培2416人次,省培32人次,市培1250次,县培3255人次。

2、重品味,骨干队伍高水准建设

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在教育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我校十分重视骨干队伍建设,不惜花费重金打造**教育教学骨干团队。一是继续加强骨干校长队伍培训。2015年上学期,我校组织全县50年骨干校长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异地高端培训,学习教育发达地区先进教育和管理理念;二是开展名优教师异地高端研训。下学期,我校组织52名名优教师到北京清华大学参加为期10天的高端研训,扩展名优教师视野,提升了教育教学水科;三是创新骨干教师的管理。我校进一步加强对167名市级骨干、500名县级骨干教师的跟踪和考核力度,创新管理方法,使骨干教师真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获突破,国培项目县良好开局

我校通过激烈竞争,成功申报成为首批中小学教师培训国培训项目县,也是长沙市唯一国培项目县。成功申报国培训项目县为我县师训工作争取了大笔师训经费,教师参加国培训项目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是我校为外县教师进行培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国培项目县项目开始后,我校按照教育部项目办要求,全面推进任务落实,大胆探索,精心筹划,大力开展国培项目送教下乡活动,将培训送农村教师家门口,培训形式和内容非常接地气,深受农村教师欢迎,目前,共有400名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效果非常好。由于我校国培训项目开局良好,已有省内多个市县来我校取经,同时副校长黄琼代表我校到重庆交流国培项目县建设经验。

4、强内力,培训者素质不断提升

我校通过机制促动、项目促动、任务拉动、科研带动、文化舞动五方连“动”,促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内驱力,确保自身队伍素质高位发展。一是学校注重党风廉政建设,严抓教师师德师风和工作作风,学校风清气整;二是学校特别重视教育科研,研训一体。我校编著的课改专著《走向高效课堂》一书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并持续发酵,反响热烈,深受好评。下半年,我校主持的省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正式结题并通过专家评审,获最高评价:优秀等级。三是特别注重培训者培训。我校要求教师不断修炼内功,不仅要熟练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工作,更要成为一名知识渊博、专业精进的培训师。学校鼓励每名教师每年都要到教育发达地区和高等院校学习深造,今年师训部全体教师都实现了这一目标,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5、树品牌,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20xx年,我校师训工作各方面都取得全面发展,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上学期,校长**在深圳召开的全国品牌联盟会上经验发言介绍培训者队伍建设经验,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2015年我校承办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转型发展交流会,来自全省的部级示范级和省级示范教师培训机构共80多名代表参加,我校在会上作经验发言,并提供现场供代表参观;我校远程培训工作完成出色,在全省领先,连续七年获得省级先进单位,国培管理经验在全国教师研修网上向全国推介;《人民教育》杂志发表我校文章《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转型的实践与思考》,推介我校创新发展的作法。

教师学校进修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三

伴随着漫天飘飞的的雪花,XX年年即将离我们远去,教师进修学校个人工作总结。回首过去的一年,在教师进修学校、上级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我县的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可谓成果喜人,收获颇丰。同时,我个人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不懈动力。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过去的一年,我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对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性质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特别是通过参加吉林省教育学院组织的教研员培训班,在思想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坚定了做好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习和培训,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业务方面,对我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为今后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 钻研业务,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能够团结部室的其他同志,在完成本职工作方面积极努力,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为我县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六年级语文新教材辅导

为了使六年级语文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教材,按学校和小教部工作计划,我利用开学初教师备课期间,为全县小学六年级语文老师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语文新教材辅导。在准备辅导材料的过程中,我能够端正思想认识,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讲授的内容,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了工作的实效性,使辅导工作真正发挥了作用,不流于形式,收到了实效。

2、开学初视导检查

为了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职能作用,几年来我们都能够深入基层学校进行教学视导检查。在今年的两个学期开学初下乡调研中,我们深入了十几个乡镇中心校和所辖的部分村小进行了视导检查。按照下乡前的工作计划,我能够对所查内容认真记录,思考整理形成文字材料,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服务,为今后工作积累了第一手的材料,也为所检查的学校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了帮助。

3、深入基层教研组织,积极协助开展语文教研活动。

为了深入进行课革,活跃教研气氛,我县小学相继成立了几个教研协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主题鲜明的学科教研活动,个人总结《教师进修学校个人工作总结》为了充分发挥教研的引领作用,在各个教研组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时,我都是积极参与,努力发挥着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为指导活动的开展献计献策。一年来,我与其他相关同志,先后深入到了大兴中心校、横道河中心校、黄河中心校指导并观摩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促进了课改的健康发展。

4、深入薄弱校指导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一些学校由于师资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在教学质量方面与很多学校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为了减小差距,促进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几年来,我们将教研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在农村,定位在农村的薄弱校。为了推动影壁山小学的教学质量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加大了对其教研扶持力度,连续几天蹲点搞调研,并在其兴隆小学召开了教学现场会,安排两位老师上了二、三年级的语文课。通过与相对薄弱的学校领导教师座谈、研究教学,促进了他们思想认识再上一个新的高度,研究能力也有了提高,对于带动一个区域教学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5、加强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多年来,我们一直将骨干教师的培养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一个重点。实践证明,骨干教师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教研水平和学科教师队伍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年来,在骨干教师培养上,我们采取了分级培养的模式,即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实行跟踪培养,工作针对性强,实效性也更大。横道河中心校的李春红,原本是一个村小的老师,但其本身思想素质好,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学基本功也比较扎实,我们先是将列为县级骨干培养。近几年,推选其参加市里的各种教研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于是,我们将其确定为省级骨干培养目标。得到市教学学院的厚爱,今年的10月8日至12日,李春红代表辽源市参加了吉林省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执教五年级《梅花魂》一课,效果较好,有希望被评选为省小语学科的“教学新秀”。

6、用科研带动教研,加强了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落实。

XX年上半年,我们在实验小学召开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教学模式研讨会,分别总结了语文、数学两学科的教学基本模式,供全县小学老师学习并落实

到教学中。之后不久,我们将这些教学模式申报为吉林省教育厅教研室“十一五”重点教研课题“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这一举措,为进一步落实这些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在整个XX年年,我们在深入基层学校调研时,都将落实教学模式作为重点工作来检查和指导,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三、团结协作,积极完成学校和部室的各项工作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能够团结其他同志,共同很好地完成学校以及部室的其他各项工作。本着“集体光荣我光荣,我为集体争光荣”的思想,我能够认真对待集体的每项工作。在完成学校迎检准备工作,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我能以集体利益为重,妥善处理个人的一些事情。虽然有时工作累些,但看到单位的变化,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内心也是充满着快乐。 共2页,当前第1页12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徐婷(1982-),女,陕西咸阳人,新疆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刘炜(1964-),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技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07-01

近年来在国家电网公司大力转变公司和电网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化公司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得到深入发展。以新疆电力公司为例,每年的培训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培训就要有效益,无论是近期效益还是远期效益。在电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怎样做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和职工的需要?在培训工作中大家不断思考着也摸索着。以下是笔者在平时工作中总结和发现的问题,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讨论进步。

一、培训的分类

目前针对电力企业职工的培训有很多分类,例如有经营管理类、专业管理类、技术管理类、生产技能类、高层次及紧缺人才培训、调考类等等。但无论是哪种培训,按其最终的结果,笔者认为有三种培训类型:能力提升的培训;职工取证的培训;企业政策宣贯的培训。只要是关于职工能力提升的,无论是某一个工种的操作技能提升还是班组长学习班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可以归为能力提升的培训;只要是关于上岗取证类,或是职工职称晋级类的都可以归为职工取证培训;凡是涉及到新政策、新管理手段的普及性学习的都可以归为企业政策宣贯学习。把电力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归为以上三类,职工对待不同的培训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这样培训工作人员很容易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三种类型电力企业职工培训过程的观察、对比、总结,笔者发现目前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职工普遍有以下特点:

1.职工厌倦培训

企业培训的对象都是成年人,培训方式必须与成年人的学习规律相适应。成年人的特点是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部分单位为了完成培训指标,没有进行合理调研,总是安排重复或者不合适的培训。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约束和学习使职工从心里反感培训,部分电力企业职工厌倦培训,从一开始就注定培训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职工乐意来培训,但目的不是培训

培训中经常会碰到部分电力职工,他们表示很愿意参加培训,但他们的目的不是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而是换个工作环境,他们认为出来培训可以愣愣神、认认人、聊聊天。这种纯粹以度假为目的的培训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3.职工害怕培训

在培训中还发现部分职工很害怕培训,一提起培训来就很头疼。他们认为单位的考核制度给他们带来很多压力。如果培训成绩不达标,一方面要承担经济费用,另一方面又觉得丢面子。对于害怕培训的职工,因为缺少了培训的自信心和乐趣,培训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三、解决方案

1.培训中心要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培训中心要改变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让学员喜欢这个地方。干净整洁又有良好服务的酒店总是受人欢迎的。学员离开家离开单位,要参加培训就不得不生活在培训中心,不管时间长短,这也是临时的一个家,一个大家都熟悉又陌生的家。既然没有给培训定位为体验艰苦生活,而是职工的福利,那么这个福利就一定要让职工舒舒服服地接受。不提倡奢侈浪费,不提倡度假享受,但要使员工感受到家庭般温暖的关怀、以人为本的细节服务和不虚此行的收获,让学员真正从心里接受并喜欢培训中心。

2.培训教师的转变

培训中心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转变上课方式,用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员。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培训的职业生涯中是个永恒的话题。如果教员上课总是在黑板上写,或者总是不停地播放幻灯片,肯定是不能吸引学员的。培训师必须走出教室,走出课堂。进入工作现场是培训师自身技能提升的捷径。不断地充电,学习上课技巧、语言风格是培训师开展职工培训工作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以新疆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为例,2011年培训中心下决心提升培训教师素质,鼓励大家报考国家企业培训师,并请专家上课辅导。不能说通过一次考证和一次培训水平就能得到显著提升,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思想到行动,这只是大家在提升自身水平过程中的一小步。

3.培训课程的变化

为更好地提升培训效果,培训师要改变培训课程。在掌握职工学员特点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和安排教学计划。纯粹的理论课程一般都不能满足学员的需要,职工来培训就是想知道某一类问题如何解决、工作中最容易碰到什么问题,通过讲授他们会突然想起并立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操课程很好地弥补了理论教学中的不足。但是如果开设的实操课程只是就设备论设备,学员会觉得这是机械的学习,大家在一起玩一场机械游戏。有人也许来了两次还是同样的学习内容,虽有收获但绝对谈不上收获颇丰。以有的实操项目为例,笔者提倡以武会友,用比武来刺激培训、提升培训,甚至可以在培训课程中设计分组比赛环节,一方面可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家的相互交流。是比赛就要分名次,这种没有过多压力的比赛只要培训师在组织环节上注意方式方法是很容易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另外,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应多用实例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受训者将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来,以供其他受训者参考。用灵活的培训方式来培训那些因倒班不能来参加培训的人员,可取得更好的效果,达到全面教育培训的目的。

4.考核方式的转变

培训中心要在职工培训考核和考核方案上进行细致规划。虽然是培训就要有考核,但笔者认为要针对不同的培训、不同的培训目的制订不同的考核方案。例如有的宣贯类培训,办了好几期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应付差事的培训是没有效果的,学员最后的考核只是象征性地测验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学员一来就告诉他们考核方案,有针对性地学习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而对于取证类、职称评定类培训,不要过分强调考核结果。每个人都想通过考试取得证书,大家已经自觉很有压力了,要引导他们如何复习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笔者曾经亲眼目睹个别学员在取证类考试中压力很大,不停地擦汗、手发抖,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只有考核方式的优化才能为培训项目的考核打好基础。

四、总结

以上是笔者在平时工作中对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总结。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和培训力度的加大,大家还会发现很多问题。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英杰.解决企业培训难题的关键[Z].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师资培训;高职院校;制度建设

一、引言: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培训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保障机制,对培训的考核管理不系统;在培训的内容、学习的形式等方面,存在着随意性的现象。缺乏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系统培训。因为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继续教育培训的时间有限,教师或不愿意去继续进行能力提升,或教师无暇顾及自己的能力提高,导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解决这些问题,需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工作。

二、高职院校开展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1、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企业一线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高职办学的定位,就要求学校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的需求,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和较高的师德水平,更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取向不断变化,如果学校不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就很难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趋势,学校在日益激烈竞争中就会丧失核心竞争力。同时新的信息产业技术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也需要教师不断掌握新的技能,否则难以胜任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2、是教师适应社会进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终身受教育和终身学习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常态。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当今经济飞速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对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的更新周期逐渐缩短。据统计,当前人类科学的知识的半衰期仅为3-5年,计算机的更新知识的半衰期周仅为两年多。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否则就跟不上时展的趋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校组织的教育培训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对知识保鲜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

1、创新培训模式,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项目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要改革创新培训模式。学校可以以教学团队为单位,按项目管理模式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例如可按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类别层次开展教师能力提升培养项目。注意教师培训的项目是否与从事的工作方向一致,是否有利于专业建设发展,要减少培训的随意性。教学系部要结合部门实际,制定教师能力提升年度培训方案和学期实施计划,经职能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培训项目可分层次开展,一是开展团队类的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如部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校级教学团队等;二是开展名师类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如部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等;三是开展带头人类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如省级专业带头人、校级专业带头人等。要建立教师终身培养机制,实现教师进修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因人施教,采用合理的培训的方式。高职院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因人施教,切实发挥培训作用。一是开展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岗前培训。主要学习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师德要求、教学科研及师资管理规章制度、学生管理工作要求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内容。通过培训,对新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起到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能使新教师快速融入到学校的文化之中,较短时间内完成角色转换,提高业务素质,促进快速成长。二是开展短期技能培训、企事业挂职锻炼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和用人趋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开展课程学习、骨干教师进修班、学术交流和研讨、国内外研修学习、访问学者等培训,对教师进行知识更新,促进教师知识保鲜,使教师了解国内国外的先进理念。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工作,逐步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五是进行学历学位进修,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拓宽学术视野。总之,可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

3、建立有效的培训保障体系,完善教师培训管理和考核制度。为确保教师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最重要的要有培训经费和相关制度作为保障。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培训保障,做到专款专用。培训经费使用可以采用部门总量控制和学校统筹相结合的办法实施。要建立健全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对教师培训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与考核。教师培训结束后,要在适当范围进行成果汇报和总结,以巩固其培训成果。学校要重视对培训人员的日常考核工作,把教师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取得效果作为考核的依据,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总之。通过完善培训考核,充分发挥培训作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金陵,吴凌尧. 试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优化对策[J].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11(05)

[2] 刘长旭. 对新时期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思考[J].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11(05)

[3] 王诗文.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培训的几种模式[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2)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7

一、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提升归根结底需要促进劳动力的升级。就全社会范围来看,劳动力的升级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的产业工人培训和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发展极不均衡的经济结构来看,企业对产业工人进行培训只是短期解决方案,要想大量培养能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还需要发挥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巨大优势。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必须调整专业化发展的重心,具备面向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面向产能转移和资本出海的综合性专业素质。

(一)职业教育教师要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具备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素质

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经济发展的重心从规模和数量转向内涵和质量,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的分工位置逐步提升,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跳出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化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惯性思维,不能仅仅谋求具备生产性技能,更需要密切研究产业发展形势,根据产业升级的情况积极吸纳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并使其能够迅速转换为课程和教学内容,专注于产业升级的需要,大力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教育教师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塑造柔性化的专业素质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速,产业结构重心已经基本完成由一、二、三产业向二、三、一产业的转换,并正在继续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换。2014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比上升到46.6%,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要能够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增强专业素质的柔性,既要能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提升面向第二、三产业的专业素质,还要继续坚守原来的专业特长,并不断通过企业培训、在职进修和自我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并积累经验。

(三)职业教育教师要适应纾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提升指导学生创新和创业的专业素质

经济增速趋缓、产能过剩突显、社会劳动人口减少,但由于劳动力总量巨大、产业用工需求和社会劳动人口素质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等原因,导致社会职业岗位的总供给和有效供给均相对不足。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既要能够帮助学生常规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就业,还要指导学生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通过自我创业的形式实现工作岗位的自我创造并实现自我雇佣。

(四)职业教育教师还要适应产能转移和资本出海的需要,提高国际合作和交流的专业素质

对于过剩产能而言,必然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国内视野下,可以向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国际视野下,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产能,帮助这些国家升级产业和改善经济。然而,无论是产能国际转移还是资本出海,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具备全球资源配置的国际视野,能够对产业和资本输出目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政治体制、法律法规、语言和习惯、技术标准等有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培养出“既精通业务,又熟悉外语,还了解当地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复合型人才,发挥他们在各国交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

二、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费投入压力増大

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部、财政部等投入大量经费,先后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据统计,2007-2013年,中央财政总计投入21亿元专项资金,培训各地职业院校优秀骨干教师;2011-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16.6亿元,推动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2011-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原定计划到2015年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然而,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增速趋缓,政府财政投入职业教育的压力会越来越大。2010-2015年,我国GDP增速分别是17.78%、17.83%、9.80%、9.50%、11.89%171和6.90%,相比职业教育不断增长的规模而言,每年国家财政的投入均呈现增长态势,但在整个职业教育经费和资源投入的结构来看,国家财政投入占非常大的比例,而其他渠道的投入则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且所占比例较小。在经济新常态下,恰逢经济增速较大幅度减缓,而新产品、新丁。艺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从而导致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货架期寿命快速缩短,专业化发展的速度要求急迫,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应变能力需要加强,伦理关系和职业道德要求更高,专业化发展的内容更新更快,因此,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更新所需要的经费会非常巨大,这就必然会给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费投入带来巨大压力。

(二)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均衡性,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向陷入悖论

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均衡性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取向形成的悖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国内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需要去产能、去库存,这部分产能代表着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尽管产业的有机构成亟待升级,然而由于产业结构依然非常复杂,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以及地域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导致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得不在短期内继续巩固和保留原有的专业素质,从而能够兼顾去产能、去库存和各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全球产业链升级,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位置不断上移,国内产业结构开始快速调整,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产业自觉调整的步伐越来越快,这就迫使职业教育教师必须着眼于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快更新专业素质结构的进度。

(三)尚未建立能够适应国际合作战略新布局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重点实施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一系列国际合作战略,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树立国际视野。其中,“一带一路”战略涉及60个国家,数十个语种,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需要职业教育教师有能力培养出通晓国际语言、国际标准和国际法律等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再则,我国的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需要职业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为产业输入国服务。中国实施“蓝海战略”由来已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海外投资结构越来越复杂,从资本构成上来看,既有中国独资产业,也有中外合资产业,从技术构成来看,既有铁路运输、通讯网络、信息产业等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也有服装、食品、木材加工和农业种植等传统产业,因此需要职业教育按照我国海外投资的结构,依托产业出海的机遇,为海外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为产业输入国培养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尤其要着力培养这些产业后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然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尚处于理论和经验输人阶段:一方面,中国职业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理论和具有国际推广效度的经验,不足以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中国尚未建立面向国际合作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教师的外语能力欠缺,尤其是缺乏“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语言、法律、风俗文化、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三、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改革要求,最终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才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针对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积极转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从而充分发挥教师“母体智力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逐步消除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一)建立多渠道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正视经济下行的现实,建立多渠道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国家财政、地方财政、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分担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费用保障机制,充分保证国家财政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基本投人,严格敦促地方财政给予配套经费,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分担部分经费,大力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实物或者货币等形式给予赞助,税务部门要用好用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给予赞助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当地媒体(尤其是教育媒体)积极给赞助企业提供免费的形象策划和宣传;另一方面,国家要善于利用外汇储备,运用国际债务转移等办法,选派职业教育教师到海外培养或者参加培训,既提高外汇的利用效率,有效规避外汇贬值和汇率波动等风险,也降低了国家财政的现金支付压力。

(二)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和经验积累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经济结构不均衡以及国际合作战略均会导致产业间、行业间和企业间生产力的多样化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化,从而使得产业领域的变革异常活跃。因此,为了应对这些特点以及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建设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系,不能再仅仅依托独立而自成体系的师范教育或者职业师范教育,而应该在法治体系和市场机制下,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横向联合,建立以合同或契约为基础的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和经验积累机制,从而应对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经济结构不均衡和国际合作战略对职业教育教师多向度的专业素质。

(三)建设多种模式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在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因此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而言,必须想方设法盘活现有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建设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职业教育教师实训和培训基地。首先,要以教育部职教师资基地为依托,整合教育部和地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资源,发挥其科研特长,形成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骨干力量,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研制、课程建设和培训项目开发等提供支撑。其次,要盘活区域内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实训资源,尽可能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内,将各职业院校现有的实训资源集中起来建立区域性共享式公共实训基地。除了服务于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训之外,还可以作为政府主导型的、集约化的、综合性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基地,从而可以从多维度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生产性的实践技能。再次,要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与国内外的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等合作,多层次地建设授权许可的职业教育教师专项素质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单项专业素质进行培训。

(四)重点实施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企业、社区、科研院所等实践工作经验,具备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任职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分工的深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趋势,高职院校要谋求生存与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教会学生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而这些操作应用能力在书本内是无法学到的,需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实现,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 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

尽管许多高职院校都知道"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培养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如下:

1."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引进人才基本局限在高校应届毕业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或科研人员的范围之内,使得具有高水平,但学历、职称相对较低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难以进入高职院校。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相对比较单一,大多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学历达标已不是问题,很多学校不乏硕士及以上高学历,但业务部门出身的教师较少,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岗位工作经验,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

2."双师型"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总体比例偏低。另外,"双师型"教师存在结构性失衡现象,高职称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许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还比较低。数量还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而且由于认定标准的偏差,大部分仅仅只是具备"双师"资格而已,真正称得上"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或许更低。目前,职教师资素质缺陷明显,要么能文不能武、要么能武不能文,匮乏文武全才的职教师资。外聘的技术人员深谙实践、擅长技术不擅长教学,校本的教师擅长教学、不懂技术甚至不清楚实践,所以我们的职教是在一条腿走路,培养的人才会是什么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培养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迫在眉睫。

3.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积极性不高。

长期的实践表明,"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必须与企业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紧密结合。但从实际情况看,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从认识上、政策上、待遇上制定有效的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这一方面使得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公共课教师不注重双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又缺少政策保障,缺乏校企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环境。

4."双师型"教师培养乏力。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质量,仅局限于满足上级评估指标的要求,满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表面成就,片面追求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参加技能培训的参与人数,而忽略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水平,使得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流于形式,这和高职院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愿望是相违背的。如:目前很多教师通过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或参加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各类形式培训来获取"双师型"教师证书,这类培训,往往经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颁发给所谓的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证书,完全以拿证为目的,费用高,实效性差,且培训项目本身针对性不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改革探讨

既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那么随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下面介绍九种富有实效的培养路径,希望能对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具体实施有所助益。

1.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培养师资和学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它是工学结合的基础; 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体现职业教育质量、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可以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每年组织教师利用暑期进行 20-30 天的实践锻炼,让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业务实践,参加企业的科研课题研究,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在工学结合的实战中,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紧密联系,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挂职锻炼方式。

加大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实现教师假期生产实践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化。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利用寒假、暑假期的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的跟班学习,事前做好计划,带着任务有目的地深入学习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总结教学如何满足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并与企业技术骨干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选派有一定教学和生产实践经验、师德师风良好、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从更高的层面上参与企业生产过程,深入思考和梳理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差距,并将学习和收集到的有关成果和资料,应用于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中。

3.顶岗实习方式。

高职教育的师资多数是从高校引进的,对从事职业教育他们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实践经验,甚至不了解生产一线的运行的情况,"必须、够用"的教学理念,对青年教师来说的确是"望洋兴叹"。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有计划地让青年教师和新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分期分批放到企业顶岗锻炼,参加生产实践与管理、项目论证、设备安装与调试,学习与熟悉专业生产的操作技术工艺,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产品的市场状态,以及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的素质、知识、能力,掌握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技能,采集专业教学、学生实验实训以及毕业设计所需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等,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培训与取证方式。

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培训体系( 如校内培训、校企合作培训、高校深造、师资培养基地培训、出国研修等等) ,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教学能力培训、教材建设与课程开发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执教能力。(1) 通过国家教育部搭建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有计划组织和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2) 研究制定青年教师学历培训制度,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在职学历学位的进修和深造。(3) 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参加职业技能取证培训,不断提高自已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适应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5.联合开发方式。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积极与企业合作,不断开发创新师资培训新领域。高职院校各专业可以结合专业实际情况,积极和外部公司进行合作,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为公司服务,公司提供场地和相关的设备,同时公司利用自身的业务关系,让专业教师参与到公司的真实的业务过程中去,在真实的业务工作中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这样能让专业教师极大的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并掌握本专业技术及管理最新发展动态。

6.引进能工巧匠方式。

根据各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正式聘任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社会名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或能工巧匠,或通过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由企业有关专家到学校充当"兼职教师"。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学院要及时从社会聘用有经验工程师做实训指导,从而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

7.技能竞赛方式。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是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是职业教育的质量检测,是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技能竞赛水平体现在学生,决定于教师。提高专业教师指导水平,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必须有计划组织教师开展技能比武、科技制作与创新比赛等活动,建立健全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教授工作室,形成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由教务处、人事处联合组织开展教师实践教学比武或说课比赛、说专业比赛和多媒体教学比赛等竞赛活动,有力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

8.以老带新方式。

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新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训的培训指导,提高新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各高职学院可以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每年选派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的老教师指导1~2名新教师,从制度上保障了对新教师的培养,也让青年教师从迈入高职学院的第一天起就明白,高职教育的教师做什么、怎么做,在老导师指导下,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成长。

上述九种方式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路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各学校的自身情况,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要充分注意各种方式的优缺点,灵活的加以组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较长时期的规模扩张之后,正迅速向内涵式发展转换,而内涵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它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切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改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6(21)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9

关键词:煤炭企业 职工培训 发展

一、煤炭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现状

1.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许多煤炭企业在职工培训过程中,都缺少专职教师,大多数是兼职教师。因此,教学师资力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职工培训工作的需要。专职教师的数量少,兼职教师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讲课技巧、方法。

2.领导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在企业内部组织了培训,但是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取得安全资格证。他们认为职工培训耗时费钱,增长了职工才干却产生了投入大于产出的现象。总之,煤炭企业领导对职工培训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所表现出来的是观望的态度。

3.煤炭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偏低。煤炭企业招进的大批农民工中,很多是文盲、小学毕业生,接受能力偏低,这就给职工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我国井下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尤其缺乏,有一部分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达不到安全生产最低要求的一半。

4.没有健全的职工培训机制。有的企业将职工培训工作纳入到基层单位目标管理中去,还有的企业即使纳入了基层单位,却不认真落实。很多职工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混一个上岗资格,操作却不熟练,职工培训工作无法得到大发展。

二、煤炭企业职工培训的主要内容

1.上岗培训。首先,要对新入矿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安全经验等方面的培训。新职工在上岗两个月后要有书面考试,考试成绩直接纳入试用期转正的考核评定中。人力资源部应对新职工每月进行一次岗前培训,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以便让新职工尽早熟悉公司的基本情况,更好地开展工作。

2.在职培训。一是加大生产矿井质量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培训,各岗位人员要不断深入学习质量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流程,以此带动工作质量的提高。此外,还要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安排生产管理人员参加后续学历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二是根据安全生产实际需要及各区队办证情况,对矿井特种作业人员加大培训、复训力度,积极组织新职工和转岗职工参加公司培训,使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能达到100%。三是培训考核和评估,制定的培训计划要有效地运行,并要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此外,考核要从对培训组织者的考核和对职工参训后的评价和考核两个方面进行,以保证培训工作落实到位,使培训能够在企业中真正起到作用。还要建立起管理人员培训档案,将参加培训人员、培训作业上交等情况纳入档案管理中去,并作为全年考核的有利依据。

三、煤炭企业职工培训的必要性

职工是企业最有效的投资对象,职工培训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煤炭企业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培训工作,结合企业的管理特色,深入研讨,加大实践力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选取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职工能够记得牢,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企业要找准培训方向,吸取具有职业技能的生产工人,以缓解企业技术型人才紧缺的现状,增强企业竞争力。总之,人才资源的培训与发展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四、加强煤炭企业职工培训的有效途径

1.完善师资管理办法,提高培训水平。要建立和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现场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改变培训方法,把理论和煤炭企业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工的道德修养和技能水平。还要及时修订培训教材,更新培训内容,使职工技能通过培训能够与新技术、新要求相适应。

2.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理念。企业要发展就要着力提高人才素质,树立起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解放思想,克服职工教育培训就是以安全教育为主的观念,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的大事。因此,应对培训主体进行科学、有效的选择。企业能有效地利用培训资源,培养关键岗位上的技术实用人才为原则,选择培训主体。同时,企业为职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也体现了企业尊重知识、留住人才的技巧与方法。对煤炭企业的职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必将促进企业的发展。

3.将培训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企业经营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训类型、数量及培训所需要的资源,也将影响到企业在培训方面的决策。企业实现经营战略,不仅着眼于当前所需知识和技术,还在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只有培训方式具有战略性,才能更好地将培训活动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煤炭企业的领导要认识到,培训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大事,并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10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404)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张军,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104)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信用管理。

一、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

目前,企业对本科学生最多的评价是:理论知识强,但是动手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不强。基于此,高职学生就需要在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上超越本科学生,只有这样,才有高职学生的出路。柔性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柔性教育正是采用弹性、灵活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1]其实,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才是高职教育与大众教育的不同处,才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

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总体上说是让自己成人成才。学生用功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走上工作单位能够立足,不要被企业领导、同事看低。但是,现在很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他们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知识都用不到,到了企业还是需要重新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应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做大幅度改革,以适应高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二)从高职院校视角考量

高职院校也存在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招生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分数线都和三本院校一样,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都去了三本院校。原因在于,家长都认为高职文凭肯定不如本科,高职没有什么特别的竞争优势。再这样下去,高职院校要么生源越来越少,要么分数线一降再降,生源质量难以保证。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高职院校只有进行教学改革,彰显高职特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认可,让家长认可。那么,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何为高职特色?就目前招生、就业形势来看,高职特色应该是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出发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采用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创办高职特色教学体系。

二、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基于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依据,高职柔性人才培养课题组构建了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一)基于专业群的课程教学体系

为拓宽高职学生知识的多元化视野,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课题组尝试制定了三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把人才培养与学生的自身差异结合起来,培养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柔性人才。高职学生很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营销能力很强,有的学生管理能力很强,有的学生规划能力很强……据笔者所在学校就业部门跟踪统计,学生很多都是跨专业就业,或者是在现有的岗位上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针对这一现象,课题组设计了基于专业群的柔性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余时间选择与专业方向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道路。

(二)实训教学体系

基于高职办学特色,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笔者所在学院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建设实训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该体系分为五级,体现了实训教学由基础到创新,由具体岗位到综合岗位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2]

1.基础教育实训。

基础教育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30%。刚刚入校的新生,还是习惯使用高中的学习模式――题海战术等。他们普遍的认识是: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啃书本,做习题。作为已经踏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安排基础教育实训就是很好的教育措施,能帮助学生学做结合,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构建合理的高职学习规划。

2.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8%。因为这个阶段,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只有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的专业岗位上活学活用,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专业技能实训是整个体系的重点,是能否培养柔性人才的基础,教师在内容安排上要体现专业特色,特别要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通过该层次的实训,应达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考核的要求。

3.单一岗位实训。

分岗位实训一般安排在二年级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达到柔性人才培养目标,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在单一岗位实训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岗位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内容安排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未来可能在职场上竞聘的岗位,以及该岗位涉及的工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科学地进行分岗位实训,以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学生面对未来岗位才能游刃有余。

4.岗位综合实训。

岗位综合实训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上半学年,是在单一岗位实训熟练的基础上开设的串岗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意在实现同专业不同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一人模拟多个岗位的业务活动,不仅锻炼了综合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而且促进学生在不同岗位之间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才是企业的需要,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目标。在岗位综合实训中,最好分岗位聘请企业的一线工作者给学生讲解岗位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因为学校的教师大多实践经验少,对企业的岗位了解不多,企业一线人员的讲解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践意义,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掌握职场岗位的操作要点。能够一个人顶几个岗位的综合人才就是我们定义的柔性人才,所有的企业都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

5.创新实训。

创新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三学生,是提高性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发现高职学生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创业大赛及各种竞赛做准备。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创新,企业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具有竞争力,吸引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追求,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训教学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保证,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本着努力培养柔性人才的目标,不断研究,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服务。

(三)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与社会链接的桥梁,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从原来实验室的仿真岗位迈入社会现实岗位,知识得到升华,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准就业”,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之前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都是为该体系服务的,都是为该体系的实施做准备的。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由三部分组成。当然,随着未来校外实践教学时间、内容的增加,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还会不断地被调整、改进,意在更好地为高职学生服务。

1.校外实习。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基地,目的是帮助学生就业锻炼,提高学生就业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存在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以弥补学生校内学习、实训的不足,这个不足包括内容、师资、环境等多方面。校内因为存在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与现实的企业还是有差距,通过校外实践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差距,使学生就业前得到很好的岗位锻炼,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其二,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与课题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校外实践也为教师研究课题提供方便。反过来,高职院校学生去实习基地实践,能力较强的就会被企业吸收为自己的员工,相关企业可以快人一步地挖掘到企业合适的人力资源。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因此,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工学结合。

在毕业前两个月,笔者所在学院允许学生采用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寻找合适的企业,经学校审核通过,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合同后可以去企业实践。没有找到工学结合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校内实训或者校外实践。这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特点、特长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调研报告。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渐渐熟悉了职场。可见,工学结合这个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面对企业的结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3.毕业调研报告。

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毕业设计是以毕业调研报告为考核形式的。论文题目规范为“关于××公司的××的调查报告”。“××公司”必须是学生工学结合所在公司,“××的调查报告”一定要与所学专业有关。毕业调研报告的撰写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结合所学专业认真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是否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笔者所在学院正式启用毕业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查阅学生的工学结合情况,以便于督促学生,并下达新任务、进行中期检查等。学生需要按照系统要求的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阶段任务。

三、实施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

既然学生要柔性,教师也需要提高相应的柔性教育能力。高职教师必须具有时代的超前意识,对社会的需求、对岗位的变化做出理性的分析,实时更新知识,掌握最近的技术并采用柔性的人才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抢手的柔性人才。教师柔性教育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学院的培养。如学院应该尽量多安排各类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目前,很多院校的培训名额少之又少,并且被安排外出学习的教师总是那几位专业负责人或者学科带头人。学院领导应该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只有全面提高教师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另外,高职教师需要自己不断努力,比如参加企业实践,参加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资格证书。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

(二)灵活运用柔性化教学方式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1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合作社;教育;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张亿钧(1962-),男,安徽绩溪人,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43-04

供销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供销合作社是直接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供销合作社肩负着多项职能、多重角色的特殊使命,决定了供销合作社的命运与“三农”的命运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供销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合作社发展实践证明,人才是兴社之本,而人才关键在教育,合作社的教育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乎其生死兴衰。2011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发展行业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社’和‘人才强社’战略,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实现供销合作社新的跨越式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供销合作社从业人员和农民素质,已成为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合作社教育,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发展供销职业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和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近些年来,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总体看,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离新农村建设、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系统教育角度看,我国供销合作社人才培养大多依靠供销系统内所办的学校,曾有安徽财贸学院和山西财经学院两所普通本科高校、一所管理干部学院、几百所供销学校。随着供销合作社的发展陷入低谷,出现学校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现象,为了求生存,大多数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面向市场办学。这些学校,一些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下放给地方政府后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适生存,调整办学方向,修订培养方案,完全失去供销合作之特色。即使两所办学历史悠久、实力较强的普通本科高校也下放给了地方,并且那些具有合作社特色的、全国唯一的合作经济专业也被撤消,合作社教育体系受到很大的削弱。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一些高等财经院校和农业院校曾经开设过合作社专业,但在“”期间停顿了近二十年,导致目前出现断层现象。198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曾增设与合作社相近的合作经济专业,招生属性为试办,至1993年才被确定为正式招生;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中合作经济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出现,从而停止了招生;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的公布结果中,全国各高校申请新设置和调整的1711个本科专业中,仍没有合作社专业。尽管目前还有少数高校仍保留有合作经济专业研究生、专科的招生,如中国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安徽财大的农业经济与合作经济、华南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云南民族大学的合作经济理论研究,但因没有本科层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出现分化和断层现象。而且,合作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大类,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所需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不相符,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直至2008年3月,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它的成立填补了我国合作社高等教育的空白。2009年1月起,合作社学院作为尝试,在青岛农业大学内部所有专业的四年级毕业班学生中招收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班学员,成绩合格者,由青岛农业大学颁发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结业证书。

由此可见,尽管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学校,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等专业学校,存在着办学主体分散、数量有限、层次断层、体系性不强等缺陷,很难形成优势突破。

二、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求

从表面上来看,各类学校、培训机构都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但仍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合作社教育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从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出,目前仍处在断层阶段,致使我国合作社教育无论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几乎为空白,岂能有特色之说;二是由于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不了解合作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究竟所需什么样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研究不够,并且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在职培训的倾向。因此,合作社特色教材短缺、合作社实践经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断层等现象,严重影响合作社教育培训实效,难以适应合作社蓬勃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二)供销合作社缺乏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合作社教育涉及国民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论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无论全日制教育,还是在职教育都有涉及。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合作社所开展的教育培训是零散的、偶发的、短期行为的。至今国内仅有一家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是存在合作社需求大量人才与合作社缺乏教育资源的矛盾,导致缺乏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或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或下放给地方政府,且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撤销合作经济的特色专业。因此,目前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中等学校甚少,不能满足合作社蓬勃发展人才需求。二是存在合作社迫切需求人才与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的矛盾,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人才的培养。客观上合作社地处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缺乏吸引力。同时,不健全保障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导致了合作社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需要。三是存在合作社人才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与实际需要相脱节,人才培训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的现象。

(三)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深入、行业衔接不紧密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践能力。虽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积极性较高,不断地探索并实践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企业与学校责、权、利不明确,企业担心承担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风险及损失,而企业积极性不够。因此,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缺乏有效、完善的机制,难以达到应有的尝试和广度。

供销合作社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至关重要。特别是国务院40号文件颁发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脱离行业,未能深深扎根行业,没有行业特色,而职业院校发展缺乏行业企业强有力的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衔接不太紧密,为行业培养人才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输送给行业的职业人才较少。比如2010年全系统新增的23万人,绝大部分来自系统外院校。

(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效率不高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但由于大多职业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与部级示范校的要求相距甚远,经费不足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因素。还有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行业办学被边缘化而致系统学校经费紧张之因素。一些地方省属、地方学校,由于主管部门、主办行业的不同,学校级别、经费标准也不同,致使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标准的差异,甚至毕业生证书等级、工作身份及待遇的不公平,由此导致同类学校的政策不同,引起诸多矛盾。

目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甚快,可教育培训的总投入甚少。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合作社本身为提高产出质量、产出水平而开展的生产技能培训投入,其使用效率虽较高,但总量很少;另一部分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出于扶持教育培训的投入,其投入少,且使用效率差,能真正投入到社员身上就微不足道了。因此低投入、低效率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举步维艰。

(五)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宝贵资源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着“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专业任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落实不到位,其培训和技能提高力度有待加强。职业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理论教师会讲课却不会实操,聘请的实操教师会操作却不会讲课的现象,即“双师型”教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一是经费和编制不足,学校对企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没有吸引力,主要通过内部挖潜培养 “双师型”教师,导致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二是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又招不到专业对口的师资;三是学校发展速度与师资编制缺乏的矛盾,导致结构性教师缺失,甚至成为教师队伍扩大的重要因素。

三、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对策

(一)构建适应新时代合作社教育体系

世界合作社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合作社教育,且认为合作是国民性的重要体现,甚至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开设合作社知识基础课,将合作社意识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把合作社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并拥有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如:丹麦合作社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最大特点是形成了完整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其包括初等教育、城市学生的预备课程、农业基础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农业连续教育四个层次。美国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构建了以农业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俄罗斯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盟(相当于我国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拥有3所大学、3所学院以及70多个中等技校,可开展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培训人员达到16万人之多。俄罗斯合作社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大学,也是俄罗斯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它在全国18个城市设有分校,在校生近4万人,可以开展从本科生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几乎为空白的现状,已无法满足我国合作社事业迅速发展和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构建合作社教育体系非常必要和紧迫。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教育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教育体系。笔者认为,我国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一是构建以供销合作社系统院校为主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合作社教育的院校框架系统,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合作理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合作社多种教育培训,重点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二是构建以农业系统院校为主要支持的、注重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的、合作社农业科技教育系统,包括现代农业各种技术知识及应用的教育、培训和推广工作;三是合作社教育纳入中小学、高等普通教育中,把合作社意识、合作社知识及合作社理论教育作为国民系列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四是构建以农村成人教育、各类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为框架系统,以加强合作社知识教育;五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党政干部培训过程中将合作社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各级党政干部能够了解、掌握合作社知识,提高其对合作社的认识度、支持力度,尤其是直接面对农民的基层干部,这更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六是恢复两所原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大学和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依托,并组建全国性的合作社大学,对大专、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层次的合作社专业建设与发展作出规划,构建合作社学历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合作社专业人才,从事合作社理论的教学研究。

(二)加快改革创新,打造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适应需求人才

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供销合作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农村实用性人才,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一是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着力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能力。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实现教学活动“三个结合”,即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结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三是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探索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融入“三农”的重点和特色专业设置与建设,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教育部和供销总社联合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办好一批涉农和直接服务于供销合作社的特色专业,并依托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四是加快特色教材开发。加大特色教材开发的资金扶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积极探索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机制,开发涉农及新农村建设的实用、科学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

(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加强行业衔接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为职业学校搭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职业学校与相关产业、企业的协作机制,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促进供销合作社事业、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并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建立有效的、完善的机制,明确企业与学校责、权、利,提高企业承担教师和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实训指导,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化和打造全新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急需紧缺的高技能、实用人才,调整办学方向,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培养“新网工程”建设急需各方面专门人才,并积极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任务。此外积极参与“县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四)加大职业教育投资,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仍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成为制约供销合作教育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首先,通过立法措施扶持、支持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发展,要切实建立合作社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培训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等部门支持,探索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享受公共财政扶持的机制和办法,逐步提高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多渠道筹措经费。第三,加大对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各级供销合作社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资金应切实用于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第四,整合资源,探索学校自建、校企共建、企业自建、向学校开放等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多方分担实训基地建设成本,组织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一批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一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一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评聘制度创新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尤为重要,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推动合作社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笔者认为:一是采取有效方式,切实培养一批既精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具有熟练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且在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二是校企或政府支持合作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行业能工巧匠,让其到高校进修,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水平,聘请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三是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批既能熟悉中央、地方有关政策法规,又能掌握合作社组织、经营管理方法,能够指导、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辅导教师队伍,以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第四,改革创新教师评聘制度。即改革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和考核标准,将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与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扩大专业课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重;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的良好机制。此外,还要师德教育,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发挥高校优势培养高水平师资,总而言之,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批供销合作社的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是推动合作事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乔为.中国式合作社教育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0(04).

[2]余茂辉.教育和培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推进器[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

[3]郑丹.国外合作社教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08).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范文12

关键词:产业升级;社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47-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同样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推行产业升级是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 

一、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从本质上来说,产业升级就是使产业从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状态跃迁。 

产业升级的过程是一个产业调整的过程,主要是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个转变导致企业对生产方式进行大量投入,采购先进的设备、引进和开发新技术、采取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程度大大提高,大量缺乏技术含量的烦琐工作由机器替代。因此,企业的用工需求已经发生重大改变。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达到2.25亿人,而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19亿人,其中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同时呈现出中、西部劳动力缺口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不均衡态势。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为其提供人力保障。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控中心通过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高级技能人员和高级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才的缺口最大,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员的岗位空缺和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2.01、1.91、1.81、1.8。 

从以上两组数据来看,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质量、数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外来务工人员现状调查 

一般意义的外来务工人员就是指那些保留农民身份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即“农民工”。根据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外来务工人员总人数约为2亿人。一般而言,我们将外来务工人员分为两类:一是老一代务工人员,他们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进城工作,目前已经逐步退出了城市。二是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大多是老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父辈相比,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具有“三高一低”的群体特征,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职业期望较高、物质和生活享受要求较高、劳动耐受能力较低[1]。 

也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外来务工人有以下特点:年轻化程度高,务农经历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职业期望值高,对尊严、健康、权利、精神生活的关注度高,对个人城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关注包括身份转变、职业转变和地域转移的同步实现[2]。 

总的来说老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特征为劳动耐受能力强、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较差、生活期望值较低、较为安于现状。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特征为文化素质较高、职业期望值高、劳动耐受能力差、个人能力发展意愿强烈。 

三、高职院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现状 

社会服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高职院校与社会一般培训机构比较,在场地、设备、设施、师资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开展职业培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建设者和贡献者,以我国目前高级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来看,我们高职院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能力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由于思想观念、教育体制、培养模式的影响,使得其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办教育的方式开展社会培训。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教育工作,其对象是高初中毕业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其本质是学历教育。而培训是非学历教育,培训注重的是技能性和实用性,我们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培训,培训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2.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社会培训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培训的内容一般要根据受训人员岗位需求来制定,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办、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是滞后于行业和企业的生产技术的发展,即使是接到企业的培训订单,高职院校的培训授课内容也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培训内容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培训的受众——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要兼顾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导致培训课程开发难度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难以保证。 

3.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的理论知识上比较丰富,擅长理论课程的教授,但是在培训实践课程上,主要是现实企业岗位的技能培养教学工作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师来开展,因为生产技术的革新都是从企业最先开始,高职院校的老师或多或少存在知识结构老化、对学科前沿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了解不多。因此,想要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能力,师资问题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瓶颈。 4.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和学生的全日制教育不一样,外来务工人员一般都是在职员工,长期的脱产培训容易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不具有操作性,即使分散安排课程,也可能因为企业需要加班而存在课程遗漏,目前我们的高职院校采取的传统的面授方式恰恰无法解决培训课程安排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新的培训方式,以满足课时不固定、上课地点不固定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对策 

1.树立正确的社会培训理念,建立健全的社会培训机构。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职能,而开展社会培训是社会服务最迫切的需求,现在国家正面临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素质远远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速度,社会发展对外来务工人员提出了文化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等种种要求。 

高职院校有师资力量、技术储备、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不管是出于社会进步的外在压力还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都要求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社会培训理念,把做好社会培训作为学院发展的另一契机。同时,设立专门的社会培训部门进行统筹规划。整合学院现有的师资、教学设备;对外拓展培训业务,联系对口企业,为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打造社会培训的品牌。 

2.加强社会培训教材开发。坚持以教材开发为核心,注重研究与评价,不断提高教材建设水平,为职业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3]。社会培训的教材开发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企业的技术应用情况、生产设施的操作难度、岗位需求、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接受程度,编制出适合同类企业实际需求的培训教材,教材应多采取实际生产碰到的具体问题作为案例,以案例方式带动学员的兴趣和动力,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邀请特定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制,以满足特定企业的实际需求。 

当然,行业、企业总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培训的教材同样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和调整,提高培训教材的适应性。 

3.加大对师资的投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双师型教师有利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互补,也有利于职业院校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不管是全日制学历教育还是社会培训,双师型教师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4]。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一方面要针对性选拔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培训和进修,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更新现有的知识体系、补足自身的不足;出台具体的政策,鼓励专兼职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师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学者做相关培训的整体设计,也可以积极和企业联系,引进相关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参与到社会培训中来,充实社会培训的教师队伍。 

4.采取开放灵活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参加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层次、岗位性质、职业能力高低等要素来划分培训方式,比如对新员工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熏陶、行为习惯的养成、岗位基础技能的培养;对文化程度低的学员要侧重于文化素质的提高、理论知识的积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要侧重于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其次,我们要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多利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研讨、情景模拟、现场操作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培训知识向培训成果转化的效率。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直观和理解的结合,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再次,社会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分散广、行业跨度大、素质参差不齐、时间长短不一。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配套课件、教学题库、大学城空间、慕课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把课程设计得深入浅出,便于各个文化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同时教学资源都应数字化共享,有利于地点不固定、时间不定期的学员进行自学和重复巩固。而慕课、空间课程也能加强老师与学员的互动,方便教师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最后,高职院校要和培训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把培训考核结果与涨薪、晋升等待遇挂钩,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更好地提升培训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根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 

[2]吴岚,赵洪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探析——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