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时间:2022-10-25 22:23:18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1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的寓言故事较多,列举其中3个,如下所示:

1、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4、其父善游,文中写一位父亲想把孩子投入江中,原因却是他的父亲善于游泳,这真是荒唐之极,不由得让人深思,做事不能不切实际,要正确的处理各种事情。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来源:文章屋网 )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2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40-01

随着新世纪的脚步,创新成了新世纪的需求、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体现了全新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谈谈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尝试。

一 培养创造想象力

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的概括与抽象。理解语言文字,需要跟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按照语言文字的描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头脑中的表象储备,展开想象,把课文转换成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思维活动。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小学生想象的特点出发,启发学生运用想象理解课文。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表象储备都是比较有限的,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较低,思维感情还很天真、幼稚。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词句理解,调动其表象储备,开拓其想象天地,发展其潜能,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想象跟他们对词句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表象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不注意认真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展开的想象常常跟课文展示的画面发生矛盾,有的学生对词句虽有大致的理解,但是受到表象储备的局限,想象也难以准确地、积极地展开。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联系起来,正确理解课文,使学生的想象在语言文字的调节下进行,学生对词句体会愈深,想象的思路就愈灵活,他们可以由自己的生活想象开去,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把想象跟理解词语结合起来,用语言文字调节想象就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回忆,而是在生活的感知基础上再创造,它使学生通过想象达到语言文字正确,深入地理解,并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

二 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

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孤立的活动,不位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它必须有它的独创性,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教师在教学寓言《掩耳盗铃》这一课时,采用读——议——悟三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再让他们4人小组讨论、交流,动脑思考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经过感悟理解及发言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寓言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做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做了坏事最终还是会让别人知道的。根据这则寓言的深刻道理,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经过4人小组讨论,能体会说出《掩耳盗铃》中的那个人明明知道盗铃是做坏事,还掩住耳朵自己欺骗自己去做傻事。有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有的人在公共汽车上偷人家的钱包最终还是被人发觉、捉住。有的学生说盗铃的人自作聪明,有时候我做作业没有理解好,自己想当然也把作业做错了。他们各抒己见,发表独到的见解,并且能联系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的独创能力,发挥了思维的独创能力。

三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上必须要改革创新,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精神。这时老师所要做的是联系现实生活,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了所学知识点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把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实践中,通过感、听、看等形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开拓视野,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无论课内还是课外,让他们主动去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他们善于发现疑难,善于解决疑难,形成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深深体会到:让学生明确目的、激发兴趣,尝到甜头,感受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化被动为主动,激起一股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师在《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教学时,让学生主动自学预习,动脑思考:作者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动手划一划,写故乡杨梅果的惹人喜爱,从哪几方面来写?课文中的哪些重要词语、重要句子与课文的中心有联系,如“四季常绿的枝条”,杨梅的刺“细腻”、“柔软”等这些重点词句,都突出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对故乡的热爱。也可让学生自己找出这篇课文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体现在哪些词句,佣如:“你轻轻咬开它”、“叫人越吃越爱吃”、“甜津津的”等,来体现作者亲切、朴实、感人的写作风格,更加流露出他对故乡的热爱。鼓励他们努力发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3

1、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3、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5、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6、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7、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8、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9、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10、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12、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13、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14、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5、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16、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17、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18、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9、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20、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21、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22、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23、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4

作者:范兰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进行练笔,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在语言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对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小练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找“迁移处”仿写

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小学生正处于模仿力最强的时期。当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精妙之后,教师抓住课文中的“迁移处”进行练笔,既能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又能巩固阅读的效果。教学《火烧云》“形状变化多端”这一片段后,笔者请学生先看一组火烧云的图片,然后选择其中一副或几幅图,模仿课文进行写一段话。有学生这样写:

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霞光,映红了西边的天空,渐渐地颜色越来越浓了,而且不断的变着颜色,由黄色变成淡红,又由淡红变成粉红,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还有些说也说不上,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晚霞的形态也变化无穷,有的像一朵朵鲜花绽开,有的像无数面小红旗在飘扬,可一会儿小红旗不见了,却跑来了一匹大红马……真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二、补“空白处”扩写

语文教材的部分课文中写较简单、抽象之处,可以作为“空白处”组织学生进行扩写。可以在学生认真阅读了原文,深入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展开想象,加以发挥,使原文的主要内容更具新意,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具文采。

《成长》一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有一空白处,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并进行练笔: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然后出示课件: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这样的扩写,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童心童趣,引起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增加了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创新意识。

三、寻“拓展处”续写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结尾处戛然而止,余味无穷,有的作者还有意在结尾设下伏笔,给人留下了遐想和思考的余地。读者在读到这样的故事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像故事会怎样发展,主人公应该有怎样的经历。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想像写下来,就成了续编故事,也就是续写。续写是基于对原文有关情节进行合理推测的想象,从而创造性地续补有关内容的小练笔。续写时要选择好拓展点,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创新。

如学习了《掩耳盗铃》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这则寓言故事的结尾。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铃铛主人出来一看,一个人正一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正要摘铃铛。主人大喝一声:“住手!你为什么偷我的铃铛?”偷铃人吓得转过身来,看着主人,有些不解地说:“你……你怎么知道我在偷你的铃铛?”那主人说:“大白天我的铃铛突然响起,又没有刮风,肯定是有人在偷铃铛,出来一看果然是你在偷我的铃铛。”偷铃人说:“我怎么没有听到铃铛响?”那人说:“你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你以为你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天下哪有你这么蠢的贼!走,咱们见官去。”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5

一、交流平台

下列寓言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请连一连。

揠苗助长

做事之前要找准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画蛇添足

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

南辕北辙

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滥竽充数

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二、词句段运用

(一)构词联系

照样子,写词语。

津津有味: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无边无际: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得意洋洋: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句子练习

照样子,想象人物的神态或动作,把句子补充完整。

1.例: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小妹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要找妈妈。”

(2)王老师大步的走上讲台,______________,“我们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了。”

2.例:“真的,一个陶罐!”其他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1)“牵牛花为什么会变色呢?”小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项实验终于成功啦!”哥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通知

假设今天是3月20号,学校定于3月22日上午八点在校舞蹈排练室排练节目,所有参加演出的同学都要来排练。请你帮少先队大队部写一个通知,通知参加演出的同学准时来排练。

三、书写提示

比一比,看谁书写得最美观。

四、日积月累

先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邯郸(

)(

)

(

)耳(

)铃

杞人(

)(

)

(

)(

)之蛙

杯弓(

)(

)

(

)蛇(

)足

(

)(

)矛盾

(

)舟(

)剑

滥竽(

)(

)

1.这幅画已经很完美了,你就不要(

)了。

2.我们要多学习知识,不然就会像(

)一样,没有什么见识。

3.小玉一会儿说自己刚刚从家里出来,一会儿说自己刚刚从图书馆出来,简单是(

)。

五、快乐读书吧

三(1)班正在开展“走近寓言”的读书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练习。

1.寓言故事知识竞赛。

(1)南郭先生是下列哪则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

)

A.《季子投师》

B.《刻舟求剑》

C.《滥竽充数》

D.《纪昌学射》

(2)“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这个道理出自下列哪则寓言

故事?(

)

A.《为虎作伥》

B.《亡羊补牢》

C.《狐假虎威》

D.《骑虎难下》

(3)下列不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的一项是(

)

A.《狼来了》

B.《知了和蚂蚁》

C.《牛和蛙》

D.《农夫和蛇》

(4)下列寓言故事集与国家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索寓言》——埃及

B.《克雷洛夫寓言》——俄国

C.《拉封凡寓言》——法国

D.《莱辛寓言》——德国

2.分享寓言。

你一定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请你和大家分享一则你印象最深的寓言并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读过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_》,这则寓言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这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一、略

二、(一)1.源源不断 井井有条 翩翩起舞

彬彬有礼 无法无天 无影无踪 无忧无虑

无依无靠 生机勃勃 喜气洋洋 小心翼翼

千里迢迢

(二)1.(1)擦着眼泪 伤心地说

(2)自豪地宣布

2.(1)疑惑不解地问 (2)兴奋地跳起来

(三)

通 知

3月23日上午八点,请所有参加演出的同学准时到校舞蹈排练室排练节目。

少先队大队部

3月20日

三、略。

四、学 步 掩 盗 忧 天 井 底 蛇 影

画 添 自 相 刻 求 充 数

1.画蛇添足 2.井底之蛙 3.自相矛盾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6

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历代雕刻家在漫长的实践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但自清代至上世纪前半叶,寿山石雕的惯用题材无非瑞兽、花鸟和人物,寓意多为吉祥如意与平和安详,其它题材和寓意之作鲜见。因此,寿山石雕的创新问题也成为众多雕刻家们长久以来不断思考的重要命题。

读石在前,刻画在后

寿山石雕的创作分为立意与雕刻两个阶段。雕亥惊根据石料的形状、色泽、纹理等进行构思设计,选择相适应的题材、造型、技法,此过程谓之“相石”。“一相抵九工”的意思就是强调多方设想,深思熟虑后方才奏刀。在雕刻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石材色泽发生变化、出现裂纹等其它最初无法设想的问题。此时要求雕刻家有一种发散的思维,灵活应对,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所以这也是“察颜观色”、“循石造型”成为寿山石雕的精神所在,“以石为本”、“天人合一”堪称寿山石雕至高境界的根本原因。

那么,当面对富有生命气息的天降灵石时,雕刻家们又应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出石材的魅力?每一刀又该从何人手?在往日的创作中,笔者往往是向壁枯坐,孤灯刻磨,好似即将与石头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当一刀刀刻下,每一个纹路纤亳毕现时,笔者不仅是在刻形、亥忭申,而是在雕琢自己的^生。而这种心灵的升华也犹如一层薄薄的青雾,笼罩在美石的周围。

秉持着这种精神,作为从事寿山石雕刻的后来者,个人认为当下的雕刻家们不应仅仅是形而上学地读其历史,陈陈相因地读其传统,而应该“入石三分”地识其本质,举一反三地悟其创意。因为艺术应“贵在独创,重在出新”,而不应机械地一味“翻版”。只有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对艺术多维表现力的探索和对寿山石画面语言的展示上,才可真正做到不求“量”的突破,只求“质”的飞跃。

而要做到“质”的飞跃,我们缺乏的不是人才,也不是技法,而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充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给寿山石雕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从题材、表现形式的创新到材料的发现和挖掘,他们是具有“开疆辟土”的一代人。

当然,在艺术领域,任何创新的尝试都是有意义的,但一种创新要想站得住脚,必须有其合理性,不能与传统脱节。为时代而时代,往往最终为时代所淘汰。我并不赞成一些不顾寿山石材料本身特点和语言,刻意追求抽象前卫风格,乃至以怪诞为尚的创新人士。因为这种风气与传统工艺的依材施技、浑成天然的精神相背,浪费了石头的美质,也缺乏了持久的美感。

关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们的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这里不妨引用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谱序》里的一句话一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直面生活,提炼主题

长久以来,笔者从停止过对创新的思考,一些好的创意也时常闪现在自己的脑海中。然而,并非每一个好的创意最终都可以在石材上体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融合过程,往往需要反复观察,或对一些传统的题材进行重新推敲,注入多元化的艺术思维。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便是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开阔个人的眼界。雕刻家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新的内涵,在自然生活中寻找生命的契合点,作出对生活、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思考,提炼出感性形象。这就要求雕刻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艺术敏感是我们重要的素质,也是艺术创造的开始。

在参加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和新百花奖评选活动中,笔者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进行了一个升华。以传统典故“掩耳盗铃”为主题,选取黑灰色为主的善伯石作为夜幕中黑衣贼的载体,画面中的背篓、房门以及门前的柴堆均巧借石材的灰黑特性。而被盗的门铃、门框则用石材中的白巧色突出,与画面左侧一堵残破的土黄色墙壁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之所以创作此件作品,还要说到一本连环画。一次笔者在朋友家中看到他收藏的连环画,想到小时候自己常常捧着一本巴掌大小的小人书,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自己也翻看起他的书来。一段段熟悉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一个个古典小说中的人物,看着看着,笔者突然觉得是否可以以书中的典故来创作一幅作品。在人们看惯了观音、弥勒、花鸟的时候,这些典故石雕是否会别有一番滋味。恰巧当时手边有一块黑灰色的善伯石,因此笔者就开始了一段“讲故事”的创作,作品《掩耳盗铃》也由此产生,并因构图生动且不乏幽默而最终获银奖殊荣。

此后,笔者还创作了一件名为《时间就是金钱》的作品,灵感也是源于那些连环画中的黑白人物。这次笔者选取一块红中白,黑中有灰的善伯石,用红色刻画出一位匆匆赶路的挑担老者,而石材中的白色,笔者则将它看做一片白云,云端露出运转的时钟齿轮。很多朋友在看过此件作品后都表示,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7

误区一、测血糖前故意少吃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大家都听过,那无疑是愚蠢的行为。可是在糖尿病管理中,很多糖友也会犯“掩耳盗铃”的错误,那就是每次测血糖前少吃一点。他们这种“作假”的行为使得医生很难作出正确的指导。

正确的做法:糖友检查前一定要和平常一样的吃饭,并且告诉医生自己是否进行了剧烈运动、是否抽烟、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是否服用了维生素C(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可与某些类型的血糖、尿糖试纸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等,以帮助医生分析检查结果。

误区二、只监测空腹血糖在糖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平时只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基本靠猜,只要餐后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就不会监测。有一部分糖友认为,餐后高血糖是饮食造成的,只要每天合理控制饮食,血糖就不会高,哪怕是餐后血糖高了,随着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血糖也会慢慢降下来,没有监测的必要。其实餐后高血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餐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能够控制好餐后血糖,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有研究表明,餐后2小时血糖每升高1毫摩尔/升,死亡的威胁相当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升高7毫米汞柱。

同样餐后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也有关系。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会增加糖友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而且也会加速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进程。所以说糖友要加强餐后血糖监测,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正确的做法:糖友们不仅要定期监测餐后血糖,对于餐后血糖值的控制范围也要了解。《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指出,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要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尤其是对于老年糖友或并发症较严重的患者,要放宽血糖控制标准。但对于中年以下及病情不重的患者,由于轻度的高血糖就对血压、心血管有不利影响,因此,要尽可能把餐后血糖控制在7.8毫摩尔/升以下。

误区三、自我感觉评估血糖高低自我感觉很难正确感知血糖的高低,当糖友们的血糖稍高于正常时,您可能没有自我感觉,但是身体已经在发生变化,细胞和血管已经受到损伤;当血糖远高于正常,您可能会感觉到高血糖带来的轻度症状,如疲乏、易怒等,但很多人会把这些症状归因于年龄或压力等原因,如果血糖长期如此,就会发展为眼部、肾脏和神经等损伤;如果血糖水平非常高,自我感觉会很明显,多尿―――在夜间也会起来小便,可能会感到非常累,喜怒无常,家人可能会以为是更年期或者抑郁等引起的。很多人会把高血糖引起的症状归结到其他一些常见原因上,而忽视了高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为了避免高血糖影响身体而不自知,糖友们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千万不要靠自我感觉评估血糖。

误区四、检测尿糖代替血糖一些糖友认为尿糖也是糖尿病的检测方法之一,因此用尿糖检测代替血糖,只要尿糖是阴性,就觉得血糖没问题。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当血糖超过一个界限,也就是糖阈值,就会出现尿糖。但是尿糖不能准确地反映血糖值,因为它受尿量、肾功能、肾糖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它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进行尿糖检测是没有意义的。尿糖检测的意义在于受条件所限不能进行血糖自我监测,且肾功能相对稳定的时候,那么可以进行尿糖的自我监测,作为暂时的替代方法。

误区五、餐后2小时血糖就是饭后2小时血糖这种误区让很多糖友每次都是吃完最后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血糖。

正确的做法:计时从第一口饭开始算起。因为不同的人吃饭时间是不同的,有的人吃一顿饭只有10分钟,而有的人可能要50分钟,尤其是在外吃饭时间会更长,如果这时从餐后开始计时,早已过了血糖升高的高峰。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8

2000年10月14日,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访问日本,并接受了日本TBS电视台采访。节目现场有99名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民众,代表了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频频提问。朱镕基总理用过人的智慧,一一回应。

是非分明,据理力争

一日本老人问:“很多日本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根本没有发生过,您对这件事怎么看?”

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首先,您的逻辑是错误的。历史是事实,不能改变,不是有多少贵国人民认为没有发生就没有发生。历史就是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任何掩耳盗铃的企图都是徒然的。如果我说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认为日本其实是中华民族的后裔,日本民族起源于我国秦朝方士携童男童女东海寻访仙山的事件。我想贵国政府、贵国人民和您本人也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当然,作为中国总理,我也觉得这件事情不能接受,因为在心理上我不能容忍中华民族的后裔数典忘祖。

抓漏纠错,借箭反射

一自称是日本渔民的年轻人问:“我来自长崎,那儿的海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是跟中国靠得比较近的缘故,您对这件事怎么看?”

答:我感到非常遗憾,我为您失去的亲人,为遇难死去的长崎居民,为那些在二战中受到法西斯迫害的民众而哀悼。战争是残酷的,是军国主义者用来满足贪欲的工具,作为爱好和平的人民一分子,我们都应当加以警觉。我在国内也曾听我国的一些渔民反映过,在东海打到的鱼越来越少,他们把原因归结为贵国对海水的污染。而当时我对那些渔民说,你们这种想法是错误并且愚蠢的,不仔细反思自己的行为,而将原因归结为外在的因素,是推卸责任,是非常卑劣和的。我国古代有个寓言故事叫做《疑邻偷斧》,教育意义深刻,我希望您能在闲暇时间仔细通读,如果有所启发,我们再交流看法。

因势利导,防守反击

一观众提问:“台湾人都不希望回归,中国为何霸权欺压?” 答: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位母亲,含辛茹苦大半辈子,总算将自己的孩子养育成人。她感到很欣慰,以为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于是说:“来,回到母亲的怀抱来,给妈妈捶捶背。”然而故事里的不孝子吃惯了软饭,不认这个曾经养育过他而今已经骨瘦如柴的母亲,反而对着星星和太阳大喊妈妈,想喝可乐,想要烧饼。这时候做母亲的应该怎么做?当然是给他一巴掌。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有它的规则和限度,就是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争吵,外人无权干涉。我国历来都主张和平解决,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霸权欺压的行径,反而总是有一些邻国居心叵测,以民主、自由等名义来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自主选择权和决定权,这才叫霸权欺压。(摘自《意林·原创》)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94-01

语文特级教师吴桐祯主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心智的良好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课堂中自主阅读,进而产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真学”的课堂,应注重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注意整合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尤其是链接课外知识,促使学生学习真语文。

一、经典诵读,传承文化

要建立起语文学习的真学课堂,教师首先要将课外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生尝试课外阅读时,教师不能将预设的主题思想灌输给学生,要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学生先自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尝试从中获得自我感悟,而后通过指导和协调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文本,从中获取更多的深层文化知识,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大量经典古诗词,如《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课本中的诗词进行课外链接诵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教导学生如何诵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理解古诗词意象和含蓄的思想表达方式,如学生诵读古诗词之后,组织相关的诗词品鉴活动,如经典品读大会等。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深情地朗诵自己阅读的诗歌,尝试说一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可见,在学生链接课外尝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类型、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从中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从优秀的课外读物中获取丰富的文化养料,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更加热爱诵读、学习古诗词。

二、读思结合,引导质疑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其实应该是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使用读思结合的方法分析文本,从文本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还要尝试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在含义,在思考中尝试提出疑问,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等寓言故事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学生在阅读“螳螂捕蝉”的寓言小故事时指出:这则小故事讲的是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隐患,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样因小失大的人呢?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尝试说一说,在自己身边有哪些为了蝇头小利而惹来祸患的事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帮助他们搭建起发问的平台,促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整体阅读,升华思维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学生想要更好地学习语文,还要把握住整体阅读的“根”。整体阅读是具有一定深度的个性化阅读,由于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整体阅读经典名著,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尝试阅读经典,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进行阅读体验,在思维沉淀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把握文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以短篇为主,即使节选了一些长篇文本中的段落,也往往只能让学生获得片面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链接课外的方法促使学生获取源头活水,在整体化阅读的过程中尝试读整本书,获得整体感悟。苏教版语文课本收录了《三顾茅庐》等节选自经典著作的片段,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对《三国演义》等经典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尝试在课余时间进行整体化阅读。学生每天阅读一个章节,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等,从理解文本内容做起。学生还可以建立起阅读小组,在小组活动中相互讨论阅读内容,探讨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展示阅读的收获,教师让学生尝试撰写阅读笔记,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学生可以完整地完成一部著作的整体阅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整体提高。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10

【关键词】学语文 语文教学 创新活力 注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5-02

创新能力主要的包括了思维和行动两个方面,知识的丰富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创新提供了其必要的基础,但是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决定性的因素。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其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创新教学的方法,努力的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以下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入创新活力的方法做研究分析。

1.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小学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用灌输式的方式教导小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生字、生词、阅读课文、背诵课文以及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学习流程,使学生降低了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热情,这样就严重的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转变其教学的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主动提出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问,使其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比如:在《掩耳盗铃》这篇文章的学习中,这其实是古代的一个成语典故,其课文是用白话文描述的,所以学生们大概能了解其意思。在这一课时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探索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有的学生会问:“那个人在偷盗铃铛的时候,捂住自己的耳朵他自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了,但是别人也能听到铃铛的声音呀,他会被抓起来的。”学生已经能够独自思考问题了,并且还形成了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这样就可以更加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家在听到这个疑问之后,也会有感想,有的同学会说:“偷东西是不对的,怎么能够乱拿别人的东西呢?”学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同时也进行着比较深入的思考,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儿童时期,这个阶段他们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其智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开发,总会想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方法。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阶段学生至少要掌握2500个常用的汉字,提高小学生掌握汉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实践表明: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记忆的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生字掌握的效率。教师在进行生字、生词的教学中,可已将其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能够动手、动口和动脑来进行相应的学习,其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字串成若干句话,要把学习的生词用相应的汉语拼音进行标注,让学生用填空的方式进行汉字的学习。“明天放jià,我xiǎng去玩yóu xì,可是天气yǜ bào说,明天会有雨。”学生看到之后就不会觉得生字难写难记了,这句话还和个人的经历有关,不但用文字复习了拼音,而且还用拼音带动了生字的学习,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观念

新课标要求学生经过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具备合作观念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来辅助其教学,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并且对于新的事物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的特征,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让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在进行相应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比如:在进行《丑小鸭》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可以利用插图来增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上所演示的课件插图:第一幅图是一只丑小鸭长相很丑,旁边的鸡、鸭都在嘲笑他;第二幅是丑小鸭的兄弟姐妹在欺负他,父母在旁边不管他;第三幅图是丑小鸭独自去流浪;第四幅是在野鸭群里生活,对大家恭恭敬敬,只是希望能够躺到芦苇当中休息;第五幅和雁在一起生活;第六幅雁被猎人射杀,丑小鸭死里逃生;第七幅是丑小鸭在农家小屋生活,受到了鸡和猫的排

;第八幅丑小鸭在大自然当中,看到了了南飞的天鹅;第九幅冬天到了,丑小鸭在河边艰苦的生活;第十幅是春天到了,丑小鸭展翅高飞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学生就像是看到卡通片一样在进行观看,教师可以让学生不要看教材,把其所看到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有的学生会说:“丑小鸭好可怜呀,大家都不喜欢他。”有的学生会说:“大雁也好可怜,被猎人杀死了。”学生就会发挥其想象力将整个寓言故事给表达出来,加深其印象。老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果你看到丑小鸭会和他一起玩吗?”学生就会进行讨论,有的会说:“会,大家要一起玩。”还有的会说:“不一起玩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样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好习惯,增强了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4.总结

随着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新课标的实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顺应新课标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相应的自主探索学习的基础之上,逐渐地将创新活力注入到教学当中,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有效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路中明.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z1):37-42

[2]赵俊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创新活力.课外语文(初中).2012(10):12-21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11

关键词:动物谚语 词源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50

1 引言

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后来被传播到了美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受到文化发展冲击的同时,也不断地演变、进化,从而使英语语言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谚语资源也随之丰富起来。特别是其中动物谚语,它以形象生动、意境逼真的特征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英国动物谚语的起源发展过程进行比较分析。

2 英汉动物谚语所展现的社会和人民生活

谚语总是以民族为立足点,依附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因此英国动物谚语与爱尔兰民族的日常生活、宗教密切相关。”

2.1 日常生活

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语言,因此谚语也经常反映人们的生产活动内容。在语言文化中,出现的谚语动物里包含多种动物,如牛,马,羊,鸭,鸡,鹅,狗,猫等。于是动物谚语也被升华用来影射世俗事物。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在汉语谚语中有很多是以农业为题材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文中也有跟农业相关的谚语,如Change of pasture makes fate calves.“要得牛犊肥,需要换块地。”由于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国家,英国人早期的生活很大程度依赖于海,他们常用鱼来比喻人,比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抓到篮子里便是菜。”There i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ome out of it.“有了大海,不怕没鱼。”

由于中国古代多战事,马是人们的逃命的工具和人们的朋友,于是含有马的谚语很多,如“又要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马靠鞍装,人靠衣装”等都带有褒义。由于在英语国家里,人们认可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英语谚语:Better 10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在中国文化里,狗是令人痛恨的,是令人鄙视的动物,常和“卑鄙、恶劣”连在一起。“赶狗入穷巷,招手回头一口”和“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狗应该啃好骨头,有功者受赏。”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老狗学不了新把戏; 老年人很难适应新事物。”Every dog is valiant at his own door. “狗是百步王, 只在门前凶。”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昵的成份,如猫有九条命。形容吉人自有天相,西方人也喜欢猫,并将猫养为宠物。但是黑猫却让西方人心生恐惧,特别是英国人,他们将黑色的猫和童话当中的女巫联系在一起,用来比喻恶毒的妇人,假若在漆黑的夜晚,外出遇见一只黑色的猫,就预示这个人会在短时间内遭到厄运。而英国古老的传说中也常常将恶魔化作黑色的猫。因此,猫常常用来比喻邪恶的、狠毒的妇人。如:Cats hide their claws. “猫总是藏起自己的爪子――知人知面不知心”,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黑暗之中猫都是灰色的,人未出名时看起来都差不多。”A gloved cat catches no mice. “戴手套的猫,老鼠抓不到,不愿吃苦的人成不了大事业。”When the weasel and the cat make a marriage, it is a very ill presage. “黄鼠狼和猫结亲,不是好事情。”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2.2 宗教在动物谚语中的反应

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贯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在语言中体现出来。英国人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像教堂里老鼠一样穷。”而汉族的宗教传统主要是佛教,我们不难看到连动物谚语中都有佛教留下的痕迹,如:佛口蛇心;欲为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

2.3 来自寓言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常被赋予西方文化的第一源泉,因此英国文化与其有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英国谚语中的许多典故都来自《伊索寓言》等,比如说Scylla和Charybdis常被用于展示两个恶魔形象,前者是一个有着六个头的怪兽,后者是旋涡魔鬼,scylla和Charybids意味着一对危险,所以“0ne falls into Scylla in seeking to avoid Charybids”意思是一个人刚离开十只手的魔鬼,却遇上六头怪兽。与中文中的“才出狼窝又入虎穴”有异曲同工之处。Don’t 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勿杀鸡取卵,因小失大。”(源于古希腊寓言)

3 结语

动物谚语以通俗的比喻等的修辞手法表现深长的意义,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各民族根据自己的好恶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这里我们针对英语语境中的动物谚语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外语言文化和其文化背景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读出他们孕育古老的民族文化信息,同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国内外文化的交流,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和了解这些语言,这也正是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1892.

[2]董爱智,宋铁琛.从英汉谚语的简单比较看中英文化差异[J].商场现代化・理论探析,2005.

[3]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范文12

【关键词】语文 ; 创新思维 ; 培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什么是创新思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创新思维是摆脱旧的思路,采取非习惯性的思维方法,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思维,从而产生创新能力。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单注重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以致使学生被动盲目地学习,缺乏创新思维。

针对以上原因,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探索,现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1 保证自学时间,提高质疑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早就养成了学习上的依赖性。教师成了指挥官,指哪条路学生就走哪条路,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回答什么问题,老师先入为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既定轨道,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围绕老师所提问题团团转,学生哪还有质疑的机会。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故在教学新课前必定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先有充分的自我质疑、释疑,进行个人质疑后,然后小组内部解决疑问,集体解决疑问及各种形式的释疑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释能力。

2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特别是中低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好胜心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所提出的问题还比较肤浅,甚至没有什么价值,扰乱课堂的预期计划,但作为教师都要高度重视,不应不屑一顾或拖拉过关,或否定喝斥学生,而应在肯定其努力的情况下,给予中肯的指导,杜绝扼杀学生质疑兴趣的行为,充分保护好其质疑信心,调动质疑积极性,最初学生的质疑一般会集中在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上,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学生对疑问的解开,会有茅塞顿开之感,尝到由质疑带来的满足,加上老师适时适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定会产生质疑兴趣,逐渐形成质疑习惯。逐步提高质疑的能力,指导学生找有价值的疑点,让其充分自信地质疑,在质疑过程中不断思维,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 巧妙设置悬念,积极开启思维

“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创设出有科学性、新颖性、针对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在导课时设置“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重点及难点时主,设置悬念,可把难寓于趣味之中,排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引起对重难点的关注,带来探索思维的自觉主动进行;下课前巧设“悬念”,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课停而思维不停,为接受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小学第六册语文书中的课文时,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疑问式导课: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赵州桥建造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现在还在使用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巧妙设悬的疑问紧紧吸引住了学生,学生急于知道答案,自主学习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积极开启思维,迅速明确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本课重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4 引导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想

语文教材大部份是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来进行二次创造造来实现艺术审美,所以语文课中最适于发展学生想象力,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敢想才能创,在创中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与创造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很多课文在行文中跳跃大,用省略号留下空白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此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填补和充实,充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许多课文的故事结尾言完而意未尽,给人们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想象,引导学生多种角度的合理想象的好时机,并给予他们的想象予以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想象积极性,如:教学《掩耳盗铃》这篇寓言故事,故事结尾“没想到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就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他被抓住后的情景。 ( 1 )经过教育认真改正;( 2)死不悔改吃了大亏。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领悟立寓之意。想象与创造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只有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才能有所创造,才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