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教案

时间:2022-03-18 09:35:49

寓言四则教案

第1篇

(浙江卷)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自己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分析:这是一道哲理性寓言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要抓住寓言中的主要信息――庄周感到蝴蝶自由自在,而蝴蝶怀念自己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参考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这道题是语言表达题中的“创新点”,备受好评,因此切不可忽略对其的关注。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备考根据寓言写寓意题,笔者认为在做此类题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明晰寓言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强烈的讽刺性。寓言由喻体和本体两部分构成。喻体指所叙写的故事,本体指寓言所阐明的教训或哲理,即寓意。

2.虚构的故事情节,或者说寓言是用巧妙的比喻构成的。它所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的真实性,而是将整个故事当作一个比喻。其表达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无论是哪一种,皆透过具体浅显的故事,寄寓深奥的道理。

因此,要读懂寓言的寓意就要读懂蕴藏在故事中的寓意。不同的寓言有不同的寓意,但归纳起来,寓言有三类:哲理性寓言、劝诫性寓言、讽刺性寓言。如我国古代寓言《揠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都是典型的哲理性寓言;《弈秋》则是典型的劝诫性寓言;《南辕北辙》《东施效颦》《齐人有一妻一妾》等是典型的讽刺性寓言。浙江卷考查的就是一则典型的哲理性寓言,要求考生能读懂材料的言外之意。

二、明晰高考题型的设置

1.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设题。这一类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寓言直接写出寓意。因而材料无论是哲理性寓言、劝诫性寓言,还是讽刺性寓言,在寓意上都具有隐秘性。同学们若在推断过程中只是“就事论事”,就有可能望文生义或弄反了材料的意思。

第2篇

[关键词] 杀生;寓言;消解

电影《杀生》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西南一个偏僻小镇,人们想方设法除掉他们心目中的“公害”(名叫牛结实的“泼皮”)却屡屡失手,最后在一名从该镇走出去、学习现代科学的牛医生的谋划下,合谋将牛结实致死的故事, 电影不仅是刑警口中的“奇异”案件,还呈现了更多的内容,甚至成为“影像寓言”“混乱的黑色寓言”[1]。

一、寓言的形成:由小说到电影

寓言,早在《庄子·寓言》篇就已出现:“寓言十九,藉外论之”,指“藉外”之言。在庄子看来,只要不是语言表达主体本人,其他无论是人还是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都在“藉外”之列。[2]作为体现“自然之道”的三种形式之一(其他两种为重言和卮言),寓言的字面意义本身并不重要,因为它们本身是杜撰的,就像佛家所说“舍筏登岸”。 这种对“人物土地”的凭借和虚构,也使得寓言沾染不少神秘气息。小说《设计死亡》开篇第一句“这个案件是大头对我讲的”便奠定了真实的基调;紧接着开场白说道:“不要以为奇异的故事只能发生在戏剧里。实际情况是,不管我们的现实生活多么平庸而沉闷,但是它所缺少的从来也不是戏剧性。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只能说明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太迟钝太粗浅。”作者说:“他的这番话使得整个叙述在开头时候便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相反,这种写法从起始之时就堵塞住读者的质疑,令其坚信故事的真实性;否则他就“太迟钝太粗浅”。电影《杀生》去掉了小说刑事案件的叙述框架,虚化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镜头直接投向崇山峻岭,牛结实被一伙暴徒扔下山崖而毫发无损,随后跳下山岭走进被群山环绕、充满古堡建筑的长寿镇,随之招来一伙人的围殴,当他抢下对手的石头把自己脑袋砸出鲜血时,地震山摇,山崩的巨石滚向山下的镇子。片头短短的六分钟就渲染种种神秘元素:第一,西南地区长期以来被南诏、夜郎等离奇消失的古国和苗疆蛊术等塑造成神奇之地,封闭的群山和错杂的古堡更加深了故事环境的神秘莫测;第二,牛结实被扔下山崖而毫发无损、脑袋被砸出血而突发山崩(似乎暗示着伤害他会遭受天谴),他身上隐隐透露出异于常人的气质。影像寓言的神秘还直接体现在类似宗教色彩的水葬上。丧葬实则就是一种宗教习俗,尤其是在远古时代,丧葬就是原始宗教和对祖先敬仰的一部分。《杀生》两次表现水葬场面,出殡时巫师的形象、怪异的装束、诡秘的动作,都在极力渲染神秘的氛围。当然,电影另一重大神秘在于牛结实致死的原因,观众怀着解密的视角去追寻答案:“我打开了他的肚子,里面很健康,外面没有伤痕,也没有中毒,他是怎么死的?”

二、寓言的所指:宗法、逆子、舆论

当代著名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这般界定寓言:“寓言是一种叙事,它的行为者和行为,有时包括背景经过作家刻意的创作,其目的不但使它们本身有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一种相关的、第二层面的人物、事物、概念或事件。”首先,他也承认寓言的虚构特征;同时,他强调寓言的目的与本质在于“第二层面”,即寓言的所指。此刻所指与能指之间发生了漂移,出现了言意的断裂(如同筏与岸的决裂),故有人言简意赅地说“寓言就是言此意彼”[3]。寓言为何会这样?原因有三:其一,言只作为释道的载体,可以毫无拘束;其二,在理解言难达意的基础上,将寓言作为冲破言意困境的一种手段;其三,加强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杀生》的形式编造,它的虚构和神秘一方面增强了电影的表现效果,另一方面又在提示其所指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就文化环境而言,电影倡导对宗法精神的批判。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中国家族制度的政治延续,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至今其影响力依然存在。影片从三个角度批判了宗法精神的消极影响:第一,对正常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比如在“老祖”死后“按祖训办”依照宗法制内的“三纲五常”将马寡妇活活殉葬,而参与其中的镇人则扭曲了正常人性。第二,强烈的封闭性和排外性。当外来医生告诉镇人所谓传染病不过是普通结膜炎发点药吃就会好时,镇人纷纷指责:“我们牛医生说了,镇子上的事跟外人没的关系。”“啥子病我们个人都治得好。”以血缘、亲缘为基础的宗法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观念,培育了人们封闭保守的心理。第三,家族利益至大。例如当“老祖”临终输液时,镇长抓住他想喝酒的手说让他再熬一下,就一百二十岁,这样“老祖”就能编进《县寿禄志》,延续该镇辉煌的历史。

就人物塑造而言,电影实现了对逆子牛结实的礼赞。逆子所反叛之一便是宗法制。牛结实不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将马寡妇从水底抢救出来“自己拿回去耍”,还用输液瓶喂虽命在旦夕却好酒的“老祖”喝酒,以及在全镇燃香叩头的取圣水仪式上抬着泥泞的双脚跳进圣水里沐浴。在《杀生》中,逆子的品性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拒绝的勇气。逆子实践着叛逆的功能,像觉慧们一样敢于对周遭的环境说不,但他悖逆却不逃离,相反,他一直在拒绝镇上祖训所说的最大惩罚——“把他赶走”。这种安泰式拒绝(安泰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其源源不断的力量来自大地)比出走式的消极拒绝所需勇气更大,当然也丧失殆尽“君子风度”而近于痞子无赖。第二,充满野性。牛结实浑身荡漾着一股原始的野性生命力,比如身着裤衩在大雨中洗澡并调戏过往的姑娘与媳妇、割取自己的鲜血去喂食贫血的马寡妇以及第一次占有马寡妇。这种野性直面内心的真实,与之相对的则是铁匠内心深处对牛结实的羡慕嫉妒恨从而对其大打出手。第三,孤独悲哀。逆子在每一个时代都必然经历孤独、痛苦。牛结实一人守着镇上孤零的庙宇;与镇上的成年人走不到一起,只能跟一个傻子和一些小孩为伍。正是这种彻底的孤独与无助无靠才令牛医生的死亡之计有可能实施。最后,当牛结实在一片黑暗中四处哭喊“不要再整了,我最多也活不过两天了,放心了”时,他才切身体会到自身的孤独与悲哀。

在牛结实死亡原因这个问题上,有人则认为,电影指向“舆论杀人”:因为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渴望获得自我认同和被认同,从而获取安全感。牛医生的死亡设计总结起来就是他所题写的四字:“心由境生”。“我们过去常说‘境由心生’,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观者当时的心情有关。然而,管虎偏偏逆向行之,讲述了个人在遭遇舆论包裹时的仓皇无助乃至绝望。”[4]牛医生在解释他的计划时说:“要想成功,光靠咱们几个是不够的,我需要的是全镇所有人齐心合力。”然后表演开始了:一个妇女关切地问牛结实“你的脸色咋个突然变得这么黄了”,一名妻子询问牛怎么病了而她的丈夫则说没得事情慌乱地拉走妻子,路人像避瘟神一样躲开牛结实,一个老婆婆扯下牛结实的一撮头发说是绿色的且预兆着要出大事,还有青年男子抢着帮牛结实干累活,牛结实掰手劲输给了个孩子,等等。在这一连串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下,牛结实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生病,抢走女孩子的红头绳拿去避邪。牛医生利用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法一步一步地瓦解牛结实的意志,而将其逼上死亡之路。

三、寓言的消解:所指变异

依本雅明之见,“寓言在思想领域就如同物质领域里的废墟”,废墟、破碎才是寓言的存在状态;“在现代艺术中,只有那些标志世界终结、生命大限的破碎形象,才能使人彻悟一切尘世存在的惨痛与无意义,促使人们在废墟中升起生命救赎的动力”[5],寓言达成的是对现存的击碎和否定,进而寻找新的救赎。但在《杀生》的最后近十五分钟里,导演作了一百八十度转身,试图将混乱破碎的寓言与其说缝合成不如说还原成秩序井然、希望无边的世俗传奇,制作出另一版本的《设计死亡》,从而他变异了寓言的所指。

逆子的认同。在牛结实得知镇人要杀死自己与马寡妇的孩子,扛着板斧去找他们理论,却意外发现X放射片,知晓镇人的骗局。但是愤怒的他在清楚孩子与自己只能留其一之后毅然选择牺牲自己,心甘情愿地走向死亡。升腾的父爱将人见人畏的逆子打入死牢,牛结实丧失了他的勇敢与野性,像一条可怜虫乞求镇人“不要再整了”。一旦他接受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精神,以一己生命来换取血缘的延续,他便已死亡。这场死亡不是牛医生和镇人设计的,而是牛结实的不彻底;也不全是牛结实的问题,倒像张爱玲所说“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时代”。导演用对立面成就了牛结实,又用对立面杀死他,导演何曾彻底?这个时代何曾彻底?

宗法的温情。最后宗法掀开了冰冷的黑色面纱:牛医生力主除掉牛结实及其子,镇人都不同意,镇长说:“大家的心思我晓得,结实是结实,娃儿是娃儿,祖训言‘恶有报,善有源’‘剜疮不伤肉’,总要留下一个吧?”这一变化是宗法内部的自我约束。当牛结实拉着棺材走向死亡时,磕头谢恩说道:“娃儿无过,我先替娃儿谢过大家。”镇人皆感动流泪。牛结实妥协了,宗法便换了一副嘴脸显得温情脉脉,这种转变既来自于宗法内部重视血缘和亲缘的规约,也来自于宗法之外人的天性。

舆论也救人。虽然镇人造的舆论或说“谣言”将牛结实逼进绝境,但公众舆论也指出“结实是结实,娃儿是娃儿”而选择救下牛结实的娃儿。因为“谣言是环境危机的产物”[6],宣判了牛结实的死亡也就解除了长寿镇人心目中的危机,摆脱危机走回正常轨道的长寿镇发扬传统毅然救娃儿。此时,作为群体表达的舆论也将牛医生报私仇的一己欲望撕得粉碎。

至此,电影寓言的所指全部洗心革面、抛弃了它们的否定功能。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波德莱尔,没有卡夫卡,没有布莱希特,没有本雅明,不幸地,寓言没有来过。尚抱欣慰的是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为寓言而寓言,成为寓言的工业生产者,虽产量很低。这条生产线出炉的《杀生》给大众留下一个淡淡的背影,一种费尽心思的游戏,一场穿过废墟的娱乐。

[参考文献]

[1] 林方文.《杀生》:混乱的黑色寓言[N].北京日报,2012-05-24.

[2] 韩海泉.略论庄子“三言”表达方式的本质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3] 刘进.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寓言理论评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4] 沙丹.《杀生》:舆论杀人[N].中国电影报,2012-05-10.

[5] 王慧青.废墟上的救赎——瓦尔特·本雅明“寓言”理论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第3篇

关键词:传统纹样 广告

中国传统图案是由历代延续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具有装饰意味和特殊美感的图形。包括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商周时期的青铜图案,战国时期的漆器、刺绣图案,秦汉时期的瓦当、画像石、织锦等图案,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装饰图案,唐代的铜镜、碑刻、印染等图案,宋代的瓷器、织锦、刺绣等图案,元代的雕漆、瓷器等团,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景泰蓝、织锦、刺绣、玉器、雕刻等等图案。这些图案历史悠久,有不同的面貌,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和很高的欣赏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的优秀艺术结晶。

这些传统图案具有不同的形象和丰富的涵义,比文字更形象、更具体、更直接。在中国艺术史中,产生过很多经典的图形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融汇了宗教、艺术、政治、民族等多方面因素,图形演变创新,意义不断叠加和丰富,继而成为一个语义丰富的文化象征体。如许多吉祥图形,如动物纹样中的龙凤、麒麟、狮、虎、龟、鹤,植物纹样中的梅、竹、菊、牡丹、莲花,人物纹样中的门神、财神,符号纹样中的万字、寿字、双钱、八宝等等。这些吉祥纹样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喜悦。很多优秀的广告作品都运用传统图案形成自己独特的图形语言,从而准确、清晰地传达主题。

龙凤纹样由来已久,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成功借鉴中国龙纹的有月饼包装,将龙的形象与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日融合在一起,吸引消费者。

又如中国联通的司标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而又迅达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 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完完漫漫和十全十美之含。无论从对称讲,还是从偶数说,都洋溢着古老东方久已失传的吉祥之气。

同时还加入了现代的元素,中国联通的司标还有二个明显的上下相连的“心”,它一览无遗地展示着联通公司的宗旨:通信,通心,联通公司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心。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其他在包装、招贴等媒介运用中国传统图案的例子比比皆是,极大的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为广告增添了美的形式和美的心境。

在这个广告漫天飞的时代,如何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创意还需要一定的历史沉淀来提升内涵。传统元素的应用是广告创意的设计来源。传统图案是一定时期的审美的结果,代表了某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如商代的饕餮纹、到唐代的忍冬纹,再到清代繁复纤细的卷草纹。有的图案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在广告中,选取不同的纹样,表达了不同年代的美。并不是单纯的装饰这么简单,要根据商品的需要,选择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美感的图案。

图案中的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地方。有了图案的技巧,广告从业人员根据法则来将不同题材的图案进行组合构成,从而形成新的形式语言。传统中带有混搭的现代感,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

传统图案不仅具有形式的美感,同时具有意象之美。表现吉祥的寓意、祝福的寓意等等。有了这些寓意,图案之美就上升了一个层次。人们喜欢这些形象生动的美好祝愿。这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民族性格。不论是自己使用或是礼品购买,人们都希望能有祝愿、祈福的吉祥意义,而大多数的传统图案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如蝙蝠寓意“福”,牡丹寓意荣华富贵,鱼寓意人丁兴旺,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传统图案运用在视频广告中、平面海报中、宣传册、标志等等视觉形象中,传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给人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美的享受。在美化了视觉的同时,还为商品带来了美好的寓意,增添了商品的文化内涵。在心灵上给人以温暖。

运用传统图案的时候,从业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传统图案进行选择和加工,使其适应商品的个性和时展的需求。在现代广告中,传统图案不仅焕发了新的光彩,同时也美化了我们的视觉生活。

第4篇

当前,幼儿园的文学教育观正在变革中,教师们的认识尚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案例中教师们的不同观点涉及对文学教育和阅读活动的根本认识问题:第一,文学作品具有怎样的道德价值?第二,幼儿阅读故事会产生怎样的审美反应,阅读活动应如何发挥文学故事的道德价值?第三,教师在幼儿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提供怎样的支持,宜以怎样的方式引导幼儿开展文学阅读活动?只有弄清楚以上问题,“教师提问是否合适”的争议才有可能得出合理的结果。

幼儿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功能是什么?在我国,传统的文学教育观将文学视为一种道德教育工具,视文学作品为容纳各种道德规则的“盒子”,视文学教育的过程为打开容器向儿童灌输道德规则的过程。

“读者反应论”则是一种新的阅读教育观(包括文学作品阅读观),代表人物斯坦利·费什提出阅读不是理解的艺术,而是建构的艺术,即读者创造了文本的意义;另一代表人物罗森布莱特则认为,应该更加注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个人体验、情感、态度与想法。总之,在“读者反应论”看来,阅读是一个反复理解、动态、发展的过程,幼儿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经验重构的过程。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道德问题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而由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道德情境可使幼儿获得道德体验,在具体情境下丰富幼儿的道德认知结构。文学作品并不旨在传授道德知识,而只为幼儿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文学作品不是给幼儿一个道德的果实,而是向幼儿播种一颗道德的种子,并且,这颗种子会生长、发芽、结果。因此,在开展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幼儿的解读,而要给幼儿更多的空间,以引导他们自己感悟和体会。就本案例而言,很多教师将《狐狸和乌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鞭挞狐狸的狡猾”上,这种认为应引导幼儿认识“欺骗”是一种恶行的观点还是源于将文学作品视作“道德盒子”。事实上,《狐狸和乌鸦》的主旨并非在倡导惩恶扬善的主题上,而是教儿童学会思考,它有两个鲜明的寓意:一是乌鸦爱慕虚荣,是虚荣心给了狐狸可乘之机;二是生活中要时刻当心像狐狸这样居心叵测、不择手段的人。对成人来说,也许第一个寓意更有意义,以引导人们反省人性的弱点;对幼儿来说,也许第二个寓意更有意义,即重点引导幼儿识别现实生活中像狐狸一样花言巧语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会诱惑人们上当受骗。因此,教师在组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活动时,与其把重点放在要求幼儿讨论“乌鸦为什么会上当”这一问题上,不如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讨论“乌鸦怎样才能不上当”这一问题上。

幼儿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产生怎样的审美反应?一般来说,教师组织文学作品阅读活动需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要加强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即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风格等;二是要力求把握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水平和审美反应。相比较而言,后者的难度更大。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反应取决于其认知经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其文学阅读能力、审美趣味等因素。幼儿在阅读中的反应不同于成人。例如,阅读安徒生的童话《豌豆上的公主》时,当成人在讨论这篇童话是否具有教育价值时,孩子们却对童话中描述的二十层垫子所体现出来的游戏色彩产生了兴趣。那么,阅读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时幼儿的兴奋点会是在哪里呢?很多幼儿感兴趣的正是狐狸千方百计欺骗乌鸦的情节,很多幼儿可能喜欢狐狸的“聪明”,但“喜欢”的是其游戏性而非“撒谎”本身。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们认为,本案例中教师担心孩子们会受“坏”狐狸的影响也许是多虑了,其实幼儿最擅长的恰恰是假扮游戏,他们是能够在游戏和现实中作自由转换的。自古以来,“官兵捉强盗”的游戏一直上演着,但又有多少孩子因扮演强盗而发展为小偷了呢?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集体导向与氛围,以强有力地影响儿童的感受,使其对故事中的角色有正确的态度和评判。

幼儿园中如何进行寓言故事教学呢?幼儿理解寓言故事存在怎样的困难?需要教师搭建怎样的支架?一般宜采用哪些策略?

(一)寓言故事教学重在锻炼思维能力,而非锻炼想象能力。在本案例中,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讨论进一步提高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样的目标定位是否合适呢?

相对于传统文学教育观强调单一、刻板的解读,如今人们提倡通过文学作品阅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阅读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所以作品的文体特征不可忽视,如儿歌教学绝对不同于童话教学,散文教学绝对不同于故事教学。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宜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寓言是蕴含深刻含义的虚构故事,既有故事性,又蕴含哲理;寓言不像童话那样注重趣味性描写,而是重在浓缩生活智慧,理性色彩较浓厚,对幼儿来说突出的价值是思维训练与哲理教育。正如《掩耳盗铃》重在引导人们不要自欺欺人,而非描述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愚公移山》阐释的是“贵在坚持”的道理,而非描述愚公一家的家庭生活其乐融融。在《狐狸和乌鸦》的阅读活动中,如果一味引导幼儿想象“狐狸是如何耍花招的”甚至“狐狸的孩子饥寒交迫,狐狸被迫去想尽办法找吃的”,或者引导幼儿展开“食物链中狐狸就是吃小动物的”之类的发散思维,就偏离了寓言故事的核心教育功能,可谓南辕北辙。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发讨论。新的阅读理论将阅读活动看作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特别注重通过讨论激活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引发读者积极主动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从而不断拓展和提升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寓言蕴含的哲理不是轻易可以捕捉到的,而引发幼儿讨论能促使幼儿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不断修正或丰富自己的认识,从而不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狐狸和乌鸦》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宜引导幼儿思考以下问题:乌鸦为什么会上当?乌鸦的羽毛真的比麻雀漂亮吗?乌鸦的歌声真的比麻雀好听吗?怎样做才不至于上狐狸的当?幼儿通过讨论,既可有效增强同伴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可大大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5篇

园林漏窗漏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在三千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东方园林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技术艺术以及人文精神的深刻升华和集中体现,也是世界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优势,体现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在众多形式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处处可见漏窗的身影,漏窗以其丰富的造型和浓厚的文化性,吸引着众多游览着的目光。

1漏窗概述

漏窗明代计成称之为“漏砖墙”或“漏明墙”,是中国园林墙上的一种装饰性透空窗,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独特创造,漏窗常见于园林亭廊和围墙之上,是园林中的一个主要造景元素,其功能不仅使园林内外空间相互流通和视线畅通,使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于层次,还在于空间上、时间上的相互渗透和交融,通过漏窗,院内修竹摇曳多姿,光影扑朔迷离,景色或隐或现,空间或明或暗。正因为墙上设置漏窗,才增加了古典园林的内向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园林文化的补充,粉墙漏窗既为我们框出了一方美景,又成了墙面本身的装饰。

2漏窗艺术解析

2.1漏窗的造型艺术

2.1.1漏窗的外形

漏窗窗框形状较为丰富多样,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钟形以及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还有两个或多个形体结合使用的。

一般说来,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形状尺度、间隔多为相同或相近,这样可以产生韵律、节奏感,而体形优美、造型较为独特的扇形、花瓶形、如意形,则多是单独出现在廊道的转折处或视线宜于集中的地方,从而形成视觉和审美的焦点。

2.1.2窗芯图案

窗芯图案是漏窗观赏的精彩所在,漏窗的文化性主要是通过窗芯图案展现出来的。花纹图案有方形、万字形、冰裂纹、多边形、定胜、万字海棠、六角梅花、钱鳞、海棠、如意、秋叶、葵花等多种内容。概括而言,漏窗图案从形体上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两类。几何形体的图案取材范围多为文字、重复排列的符号等,多利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规则的图案形式;自然形状的图案取材范围较为广泛,多以自然形体、植物花卉、虫鱼鸟兽、人物故事等为题材。

2.2漏窗的文化艺术

漏窗不仅向人们展示着它独具特色的视觉艺术美,更通过它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着人们的某种情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漏窗的图案常被做成符号、自然形体、植物花卉、虫鱼鸟兽、人物故事等题材,表达人们对“福、寿、禄、喜”等幸福生活的向往。

符号窗的种类较多,有器物符号漏窗,题材有如意、银锭、挂钟、灯笼、花瓶等,利用器物的象征意义,表达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向往,例如利用花瓶的图案,取其平平安安之意;文字符号漏窗,题材有福字、寿字、喜字等代表吉祥、幸福的文字,简洁明确的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例如万字漏窗,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用作护身符或宗教标志,是太阳和火的象征。万字文即“卍”字形饰纹,万字纹样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宇宙。佛教认为它是释迦摩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从“卍”字的四个头,连续反复连接称“万字流水”,寓意福寿绵长,万寿无疆、富贵不断等;组合符号漏窗,题材有“风戏牡丹”、“吉祥如意”等,例如“卍”与如意结合在一起寓意万事如意。

自然形体图案的漏窗常有冰裂纹等形式。冰裂纹即为写意的形式,既寓意出文人十年寒窗苦读之景,又可意象出文人的冰清玉洁之心。

植物形式的漏窗多利用植物名字的谐音、植物的品格、植物的形态、植物传说等手段,表达漏窗的文化内涵。例如,较有代表性的沧浪亭的“四孔植物漏窗”,漏窗图案为海棠花、荷花、石榴和桃,其寓意十分丰富。荷花为佛花,《华严经探玄记》描述真如佛性曰:“如世莲花,在泥不染,譬如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这圣洁的寓意与印心书屋、看山楼等处的佛教意境一脉相承。石榴既是佛教中祭祀的圣果,又是民俗里象征多子的吉祥之果,常大量应用于传统装饰图案中。写实的海棠花和桃形则分别象征着春天和长寿。再比如说,台湾板桥林家花园中“香玉簃”景区花墙上的漏窗中的竹子,抒发了园主自己刚正不阿、有节气,有骨气的品质。

动物纹样的漏窗常包括鱼纹、编蝠纹、喜鹊鹤、鹿、蝴蝶等,常借形寓意、谐音喻意来传情达意。写意的蝙蝠来暗指福寿绵绵。喜鹊登枝,双喜临门;驾鹤神游,健康长寿;蝴蝶表现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发

“传统的神,现代的形”,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正是中国设计最高境界的生动写照。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符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审美取向,并提炼出古典园林建筑特有的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段,挖掘其正确应用的途径,发挥其现实价值,最终使传统语汇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展现给大众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景观。例如,苏州园林博物馆则巧妙运用景窗冰裂纹撑方棚的方式使液晶壁挂式电视嵌在方栅之中,与整个环境和氛围相融合通过漏窗的装饰作用来调整心态,始终保持最佳的心境和最好的精神状态。

4结论

漏窗嵌入白墙之上,框出一幅幅美丽的画景,利用漏窗内在的艺术性和外在的装饰形式,从审美角度给人以精神享受,使人心境舒畅而得到健康的心理平衡。同时,漏窗这种小中见大、拓展空间的做法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庭熙等.园林建筑设计图选[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蔡清.中国传统吉祥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2,(04):93.

[3]孟琳.以空寓虚,借物寄实———解读沧浪亭漏窗之美[J].高职论丛,2011,(12):30.

第6篇

20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水平都非常发达,反之亦然。本世纪造型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艺术门类之间逐渐渗透、互相融合,呈现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反映在创作观念上,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的互通共融;在表现形式上,抽象与具象并举;在技法和材料上,多样选择与综合性运用共存等等。这一切都极大地开拓了艺术设计在思维意境和表现形式上的新领域,它为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对艺术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图案的创意设计也是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墓本能力。

狭义而言,图案仅指器物、织物上的纹样和色彩。广义而言,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等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想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图案从外形上分,有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从用途仁分,可分为实用图案和观赏图案;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角度上分,可分为基础图案和应用图案;从艺术语言和风格上分,可分为中国传统图案、外国图案等。图案的形象是一种艺术形象,它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据作者的不同目的对事物的原型进行艺术加工或者对非具体形象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一、传统圈案艺术是设计专业教学的荃础

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即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人们也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亲切熟悉的造型,更何况其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形式。艺术设计师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构图规律、色彩规律、寓意手法等,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的作品来。

艺术设计教学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基础课教学的充分落实。艺术设计专业的图案课,是基础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平面图形设计的基础。图案课教学要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图案形式美的规律、图案造型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图案的设计与创意。而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就必须从学习传统图案人手。对于传统图案教学。每个教师都深表赞同,但是,学生却不能理解。有些学生认为。了解传统图案在每一个朝代最有特色的纹样,在平面设计中很少专门用到。面对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四年的学习目的不是仅仅能接几个活的急功近利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传统图案的艺术魅力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图案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传统图案以其不朽的民族特色与艺术魅力,装点新时代展现时代精神、时代风采。时代需要传统图案艺术,传统图案艺术在时代的进步中发展。当代企业形象、商标、品牌、广告、电视、报刊、室内装饰、博物展馆、仿古工艺品、服饰、民间剪纸等,都有传统图案的光彩,包括图案、纹饰、构图法则、古朴的风格及思想内涵等。有的企业以龙凤图案为品牌形象,以示信誉、产品质量,以及中华民族的品牌特色,以便开拓国际市场。人类已经跨人21世纪,在上海举行的亚太地区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的各国元首身着中式福寿图案服装,令世界为之瞩目,引导了中式传统福寿图案服装的新潮流。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自6,7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来,无论在器物造型上,还是装饰纹样方面,都呈现多样的风格无论在运用图案语言方面还是在表.情达意寓意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点。学习传统图案,首先应了解中国传统图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造型风格、不同的构图形式、不同的色彩风格及寓意手法。如原始社会早期的彩陶,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以几何纹样为主体,也有实体形如鱼、蛙、舞蹈的人等。这些图案造型简炼、变化幅度大。在构图上已能作对称、连续的配置,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常使用红、黑、白、橙黄、橙红、揭黑等色彩,具有质朴的艺术风格。

三、传统图案设计法则在艺术设计中的使用价值

图案作品是通过设计过程完成的.而设计过程则必须运用设计法则。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博大精深,蕴含着完备的图案设计法则。这些设计法则足以使中国图案设计事业走进新时代、走向更辉煌。其中形式美的法则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构图法则有:太极图形,“罗形,“米”字格,九宫格等。现代西方构成法则的同构变异,元素替代设计法则,在中国古代图案中,都能找到类似这些法则设计的作品。如:龙、玄武、翼马、伏羲〔人首蛇身)等图形。这些法则运用于教学作中,提高了民族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了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

不可否认,学习图案可以解决平面造型问题.这一点与现在基础教学中所看中的平面构成有相似之处,但是传统图案的构成法则以及九宫格的布局等等规律是平面构成所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在学习传统图案还必须将一定时期的图案放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理解,把握不同时代图案风格气韵,这种感性的理解是平面构成的理性训练所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传统图案的用线、布局、色彩等角度去把握不同时代的图案风格特征,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于现代设计。以前对传统图案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图案临摹来增加对图案理解的。诚然,临幕是学习传统图案的一套有效而扎实的方法,老一辈的图案学家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学习传统图案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也应看到由于目前课时的变化以及学生心态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三、四周的时间里用临摹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传统图案成为不现实的事。大量枯燥的临摹只会让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产生反感,而手头功夫的练习不如放在工笔白描课上解决在上传统图案课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传统图案造型、风格的整体把握上洲一通过一定量的临摹切实感受古人在图案的用线、用色、骨格、布局等方面的独到匠心

四、传统图案的寓意美与现代艺术设计创意的融合

中国图案中的寓意美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彩陶上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图莱意境,象从一条鱼形变化出抽象的三角形、曲线、直线、点线面组成的图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新鲜的构图。意境的美在中国图案的设计上,经常作为一个艺术主题。象陶瓷中的雨过天晴釉、界红、美人醉、雨点釉等。如楚、汉漆器上的云气、庭园布置中的层云叠彩的假山等的意境.是虚中见实。没有形象。或者是形象捉摸不定,这样的手法能引起许多联想。如:松竹梅图案会联想到岁寒三友”的忠诚友爱。如:太极图形中设计了一对蝴蝶马七就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喜相逢”悲欢离合的意境等。

第7篇

一、巧设导语,用寓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过一一根稻草压死一头骆驼的寓言故事吗?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农夫饲养着一头骆驼,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知道一直替他卖命的骆驼究竟能驮多少东西,于是往骆驼的背上一把一把地加稻草,骆驼没有趴下,最后他拿起一根稻草轻轻的往草堆上一放,骆驼就被压死了,这根稻草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你是侦探,能告诉我压死骆驼的到底是不是这最后一根稻草呢?(学生思考并作答),现在有一个人死了,她的名字叫祥林嫂。请你们睁大智慧而敏锐的双眼,也去调查一下她的死因吧。请大家预习课文《祝福》。

反思:《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对于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来说,那段时间的历史、那个时代人物的经历是遥远而模糊的。不太容易实现与作品以及作者的“对话”。所以,作为中间人的老师就要力图拉近学生与作品、作者之间的距离,运用寓言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去阅读课文,了解祥林嫂,并探究她的死因。

寓言故事与祥林嫂的经历有某些相似,运用寓言导入,衔接自然,并且让学生在了解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读课文,学生能从中获得某些暗示,从而降低阅读难度。

二、巧用寓言,适度引导,水到渠成揭示主旨

师:骆驼是被压死的,谁又能说出祥林嫂的死因?是自然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

(引导学生说出被逼自杀)

师:说得有道理,记得老师刚讲过的寓言吗?骆驼死了,是被什么压死的?祥林嫂也死了,她也是被压死的。请问她背上驮着什么?是谁在往她的背上加“稻草”?这最后一根稻草又是谁加上去的?

(引导学生说出婆婆、鲁四老爷、大伯、柳妈和“我”)

师:刚才大家发表了那么多的看法,如果说祥林嫂代表的是旧中国受压迫的农村妇女形象,你们所说的那些人又分别代表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

反思:在这个环节,笔者提出了四个问题,主要是起引导总结的作用。真正的课文主旨则是有学生探究出来的,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是与寓言联系起来,容易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二是问题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剥笋似的一步步接近主旨和作者意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导”。不在于问得多,而在于问得好。问得好,一石激起千层浪,事半功倍。

三、鼓励质疑,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师:前面的分析让我们了解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根源,对于课文内容以及大家的见解,还有疑问和不同看法吗?

生1:老师说祥林嫂的命运代表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准确,她的经历那么特殊,有几个人会有这样的遭遇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请大家互相讨论,并畅所欲言。

生2:我也觉得染上“伤寒”就死了,狼竟然跑到村子里来,这些事真的很少见,更何况两件事还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确实是巧合,偶然。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偶然中蕴涵着必然”,她的经历是偶然的,她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比老师想得更全面更深入,我想如果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非常欣慰,有一群那么棒的学生读懂了他的作品,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反思: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环节笔者只说了两句话,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的质疑精神加以赞许。这一环节的教学,笔者觉得收获有四: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的双边互动,又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二是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既不能回避又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引导学生讨论,辩论,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三要认同学生、肯定学生、使学生有愉悦感、成就感,从而对学习更有兴趣;四是对于学生的自主提问要做到能放能收,让学生不逃离老师的掌控。

四、巧抓机遇,适度引申,关注课堂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生1:课文中的祥林嫂在热闹的祝福声中死去,《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在一天凉比一天的秋风中走向死亡,同样是悲惨的死,然而环境气氛却完全相反,究竟哪种写法更好呢?

师:谁能说说这两种写法的不同吗?

(引导学生说出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

师: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写法不一样,但是异曲同工,表达效果都很好,同学们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遇到过这两种写法吗?好好想想。(学生举出《秋思》和《白毛女》中的例子)

师:通过这些例子可以发现两种写法的确各有千秋,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会运用这两种写法吗?下面老师假设一种情景,大家分别用这两种方法去构思。(教师出示情节:一个女孩出车祸了)

学生分别用两种写法虚构情节。

(学生答案一:我会让这个女孩有好听的名字,美丽的外表,善良的内心,幸福的生活和甜蜜的爱情,可能是去送一笔爱心捐款,或者是赶去抢救一个病人,却被一辆婚车撞死了)

(学生答案二:我觉得她是个很可怜的女孩,父母离异,早早辍学打工,刚领了薪水准备给生病的奶奶寄去,就被一辆大卡车给撞了,肇事司机加大油门逃逸了)

反思:教学过程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就有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就不可能全按老师的预设程序进行。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机智的课堂应变能力,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要在预设教学目的和教学程序的基础上,灵活并及时调整教学程序,生成新的教学目的和过程。就像这个环节,原本不必展开来说,但既然学生提出来了,就说明学生有疑惑、有期待。因此顺势铺开来讲,引申来写,既讲了写法,又训练了表达能力,这不是意外的收获吗?

第8篇

关键词: 古桥 装饰纹样 象征 文化内涵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境内河港交错,素有水城,桥乡之称。因此,古桥分布广、数量多,尤其是保留的明清古桥最多,如彩云桥、吴门桥、晋安桥、行春桥、越城桥等。根据史料记载,光市区就保留着明代桥梁311座,清代310座,可谓历史遗存丰富。这些古桥沟通了人们的距离,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同时也凝聚了苏州人民卓越的智慧,显示了苏州工匠精湛的造桥技艺,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体现了苏州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在水文、装饰、人文风俗、现代景观属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可研究性。同时,深厚的文化浸染也使得苏州古桥具备了特有的地域元素和文化因子,具有了烙印式的共通性与和谐性,处处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民俗特征。另外,苏州地区的明清古桥非常重视装饰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装饰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的美学意蕴和审美理想,可以看到其艺术特色、民风习俗和人文精神。“苏州的老桥,叠石L甓、奇功致密。石桥两旁的石栏望柱雕有立体狮首或镶嵌抱鼓石。栏板正、背面都雕饰有文字或图案,雕刻桥名、桥联、修建年代,并雕以如意、定胜、莲瓣等吉祥图案。”[1]桥面和栏杆工艺装饰复杂精美,题材丰富。无论桥名、建筑特色、桥面纹饰还是与之相关的传说,无不蕴涵着丰富的喻义,体现在苏州的民俗风情、文化风貌,极具研究价值。

装饰艺术是指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装饰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结合紧密,其丰富多样、精美考究的雕刻纹饰,其雕刻装饰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利用雕刻的手法将大量的人文思想信息、信仰追求描绘在建筑构件之上,展现了当地人民的艺术创作和欣赏水平,并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因此,题材、纹饰、排列、组合、秩序的选择与应用,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着象征寓意。

一、古桥纹样的题材与分类

作为建筑,或者说作为雕塑的苏州桥,就是“凝固的一刹那”[2]。就桥身而言,装饰纹样也是凝固在桥上的艺术。苏州古桥的装饰形式一般依附于桥身,纹饰多在桥身正面的桥面上以及桥两侧栏杆的望柱上,另外,在古桥的一些附属配套构建上也配以大量的装饰纹样,诸如在桥亭、桥碑、桥头抱鼓石上均以各种纹样加以美化。桥身正面栏板的花纹形式多以“月华纹”为主,桥栏杆及其望柱或券石上则多以莲花或莲蓬为主要图案,并在莲蓬及荷花之下衬托荷叶。其雕工洗练、异常精细,以浅浮雕为主,层次变化丰富,两侧绝不雷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位于胥门念珠街中段,夸学士河上的来远桥,平江路北段的胡厢使桥即为这一装饰纹样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苏州古代匠工们在桥梁绘画艺术、雕刻技艺及设计艺术上的高超技巧。

除上述装饰纹样之外,吉祥纹样是苏州古桥梁雕刻艺术运用最多的一种装饰内容,题材异常的广泛,形式也是极其丰富。这些纹饰可以分为以下门类:第一类为动物类,常见的有蝙蝠、梅花鹿、鹤和龟、麒麟和喜鹊、狮子、象、鱼和龙;第二类为植物类,包括牡丹、莲花、灵芝、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第三类为人物类,包括佛像、刘海、和合二仙、文武财神、渔樵耕读、古代雅士;第四类为图案类,包括如意纹、八宝纹、暗八仙、轮回旋水纹。这些图案大多分布在桥两侧的护栏板上,以及两侧的栏杆内外侧,在桥头的抱鼓石及锁石上也时常分布着该类题材的纹样。另一点要说明的是,在桥身券下侧有时也会有该类题材的图案出现。

苏州古桥的装饰纹样题材丰富,种类繁多,这些装饰纹样无不和桥面石阶及栏杆不规整的节奏护卫对照,相互应和,极大地增强了苏州古桥的韵律和节奏感。它和桥名一道构成了苏州古桥的艺术特色,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苏州的民俗风情。另外,苏州古桥装饰上又体现了艺人们精湛的建筑技艺,其多样的装饰手法,运用谐音、借喻、象征等表现思想,因物喻义、托物寄情。在雕饰中轻盈细腻、寓意丰盈;在环境间与景同构、和谐统一;在功能里实用美观、体现多元;在文化内隐喻寄托、祈福求祥。其形式和内涵与地方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递着丰腴的人文信息。

苏州经济的富庶,造就了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善良的苏州人在传统观念中坚守着仁者之心,笃信“天地造化,阴阳和合”,与自然和谐相处;待人接物,以忠厚为本,万事都图个吉利,把追求福、禄、寿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苏州古桥上多样化的吉祥装饰纹样无不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思想,传递出古代民间的事实,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和人文内涵。

二、古桥纹样的象征寓意

(一)以蝙蝠图案谐音福

桥栏上的蝙蝠图案一般和如意纹同时出现,桥栏及护板上饰一蝙蝠,在明清,随着吉祥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谐音寓意的流风之下,使人们想到了蝙蝠的“蝠”与“福”字谐音,才将它与幸福联系起来。而其实在内容上并无多大脸型,一旦成为“福”的形象,不论在器物上、建筑上及绘画和服饰上,处处都能看得到蝙蝠的影子。有时在桥栏上可以同时出现五只蝙蝠,五只蝙蝠嘴衔灵芝,或伴随如意纹出现。五福之“五”其基本的寓意为:一长寿,二荣华,三康宁,四善德,无善终。这五个方面体现了苏州人的幸福观。尽管每个时代的幸福观不一样,但五福集中代表了中国人最基本的心灵渴望,所以,桥栏上的蝙蝠纹样的应用,多是与其他内容相配合使用的,如蝙蝠和如意,即指“福寿如意”,蝙蝠和铜钱的出现,代表“福在眼前”。

(二)以牡丹图案喻富贵

古人视富为福。《释名・释言语》:“福,富也。”《礼记・郊特牲》:“富也者,福也。”所以,《尚书・洪范》将富列为“五福”之首,因此,富贵是古人认为的人生福气之一,追求富贵也自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精神奋斗的动力。

牡丹纹之所以会成为苏州桥梁上经常使用的题材,其根本的原因是牡丹本身雍容华贵。花朵硕大而艳丽,自唐代以来被称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的特质,不少文人为之著书立说,使得牡丹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备受推崇。另外,画家及雕刻工匠,绘制花卉,不论是盆栽还是瓶花,多是花朵累累,繁花似锦,即使是折枝小品,也是繁星点点。而在绘制牡丹的时候,往往一枝独秀,但却富贵十足,并不显得孤傲。佛教中的宝相花,花朵硕大,似有牡丹的外形,却是由人虚构出来的,出于宗教使用目的,显得过于庄严。只有牡丹,真实而自然,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均呈现十足的富态。人们将牡丹刻制在古桥的栏板、望柱、横帽石梁上,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富贵的追求朴素思想。

(三)鹿与禄

中国人喜欢鹿,因为它性情柔顺、敏捷,并且药用价值很高。鹿在苏州古桥的装饰纹样中同样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从吉祥寓意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匠人们将抽象的“禄”观念形象化,在谐音中找到了动物中的“鹿”。在苏州古桥装饰图案中鹿的造型常常伴随着鹤的图案一同出现,,这种搭配代表了“六合同春”,又成为老寿星的坐骑,象征长寿。这种吉祥的含义如果去掉“禄”的谐音,必然会使人们产生很多美好的联想,极大地丰富了图案本身说蕴含的象征内容。这也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福、禄、寿的美好人生追求。

(四)对功名的追求

苏州自古以来经济富庶,文化氛围浓郁,产生过大量的文人。教育及文化风气的盛行,使得人们把对科举仕途的追求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赞赏从读书到做官的风光历程,所谓“天上麒麟儿,人间状元郎”“鲤鱼跳龙门”“望子成龙”。从读书、科技、中第、做官,乃至到晋爵封侯都已经形成了人们观念中一条最荣耀的光辉之路。这在苏州古桥装饰艺术上也表现得异常活跃。此类表现对功名追求的图案大致有如下几种象征寓意:鱼的造型大多指“鲤鱼跳龙门”,跳过龙门而成龙,比喻科技中第而身价百倍;鱼和龙成对出现,则喻指鱼龙互化。民间传说中有“鱼化龙”,以此比喻中举。龙形图案则有“望子成龙”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之意。一只鸭子口衔芦草,借“鸭”旁之“甲”,芦草寓“连科”,一甲一名为状元。如出现兰草、茉莉、桂花这三种吴地常有的香花植物,喻状元、会元、解元之“三元”。桂花和蟾蜍,则比喻蟾宫折桂。鹭鸶、莲花、芦草,用谐音手法寓意一路连科。

(五)祈盼长寿

苏州古桥装饰纹样中另一类是和长寿相关的。1.灵芝和寿桃类。古人在新春佳节往往会饮用桃汤,挂桃符,用来驱邪祈福。给人祝寿,大多也用面粉做成寿桃形状的食物。因此桃形纹样,在古人心中已经约定俗成为长寿的象征。灵芝有很强的药用价值,为瑞草,食之可以使人长寿,且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2.鹿、龟、鹤和松树类。在这一类装饰文纹样中,其寓意的方式,有的取其谐音,有的则根据该类事物的性状。鹿与鹤,以谐音的方式取其寓意为“六合同春”,而龟和鹤又是长寿的动物,民间传说中仙人身边经常有仙鹤,且经常衔着寿桃、灵芝,组成“松(龟)鹤延年”和“鹿食百草”图,以此象征长寿。这些图案都集中体现了当地百姓对幸福长寿的渴望和追求。

(六)吉利平安

造桥铺路,本为造福乡里,图的就是出行便利,出门吉祥平安。因此,在苏州古桥的另一类题材:鸡、如意、大象、麒麟、石狮、龙、暗八仙、竹子等纹饰经常出现在古桥的桥栏板、望柱、抱鼓石上,一方面该类装饰纹样美化了桥梁的构成形式,增强了苏州古桥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民俗与文化内涵。

古人重吉,以鸡谐音为最理想的选择,鸡不仅是一种家禽,作为守信报时的动物,被人赋予“五德”。在苏州桥栏上的吉祥纹样中,鸡的图案显然有“大吉”“吉庆有余”“金鸡报晓”等寓意。有的桥身护栏左右两侧还出现了暗八仙纹样: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笼、渔鼓、横笛、阴阳板。因只采用神仙所执器物,不直接出现仙人,故称暗八仙。“暗八仙”又可称为“道家八宝”,暗指吉祥,用其万能的法术来驱凶辟邪、祈福增寿。如意纹在古桥上的装饰一般和其他纹饰搭配出现,诸如蝙蝠、柿子,其基本的寓意为“福寿如意”“事事如意”;大象以浅浮雕的形式出现在桥头望柱和护栏挡板上,驮着花瓶和万年青,意为“太平有象”和“万象更新”。充分展现了古代苏州人民对国家和社会平安稳定的渴望。狮子一般为古桥上的形式最丰富和常见的桥兽石雕,种类也很多。桥狮石雕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置于古桥桥头,古人把它作为古桥的守护神,造型千姿百态。一般是作为镇桥兽的作用出现的。狮作为百兽之王,人们希望桥狮能威镇百兽,威震四方,战胜各种邪恶,保证古桥的安全永固。所以古人在桥头安装桥狮,在举行古桥启用时,往往会给桥狮挂红披彩,寄托人们渴求平安的期望。如虎丘的海涌桥、塔影桥、第二横河的福民桥,乃至城外横塘的行春桥,都装饰着丰富的狮子造型,其形式非常生动,艺术感极强。

(七)文人的雅趣与修养

苏州古代文化发达,儒风盛行,文人雅士辈出。他们所创造的艺术,追求高雅;而民间的大众文化,包括民间艺术虽自生自长,但其艺术也受到上层艺术的影响。即上层文人的艺术对给民间树立了标杆和效仿的对象。文人雅士喜欢的梅兰竹菊,同样也成为底层百姓钟爱的事物。反映在苏州古桥的装饰纹样上,就出现了大量和文人雅趣与修养密切相关的题材,如平江河上的保吉利桥栏雕饰。这类装饰题材包括琴棋书画、岁寒三友与四君子等。这些纹样虽属民间工匠所为,但其艺术显然是在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中受到了影响,其差别只在风格和意趣上。

(八)劝诫与惩恶

苏州古桥另一类较多出现的图案为“月华纹”,也叫轮回旋水纹。此种图案一般出现在桥面的板心石和桥头抱鼓石上,以“S”型线条,将圆形分割成多寡不等的阴阳交错的图形,并围绕一个中心点回旋不息,前后相随。这种图案很显然是从佛教里的“d”字演化而来的,明清时逐渐演变成轮回旋水纹。这类图案一般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在各种文化中“d”字符除有好运、吉祥、健康的寓意,还存在着轮回不绝的意义[3]。提醒信徒轮回中的有四个再生之地:天堂、人间、动植物、地狱。只有惩恶扬善,广积功德,来世才不堕地狱。苏州古桥还与寺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苏州至今流传着“桥桥有庙,庙庙有桥”的俗语,如寒山寺有江村桥、报恩寺有香花桥、慈云寺有禹迹桥……这种联系不仅是建筑空间上的需要,还关系到人们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让参拜者走上桥的时候,能够酝酿和提升虔诚的心态。因此桥上的雕饰也颇多宗教图案,如轮回、宝幡、莲座、观音等[4]。

综上所述,苏州古桥在装饰纹样上大致可归为人物、动物纹、植物纹和一些象征吉祥的抽象符号等几类。这些雕刻作为装饰,并非纯粹作为美化桥梁的手段,而是更多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心理暗示,包含着及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包含着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则。即桥上的栏杆、柱头在题材上往往保持一致,但在局部细节又以绝不雷同的形式辅以各类题材。古桥上的装饰纹样文化意义丰富,蕴含着无穷趣味。这或许不是古人故意为之,但丰富的题材却在人的审美直觉上留下了很多含玩无穷味道。苏州古桥的装饰内容大多用象征手法隐含着一种吉祥观念[5]。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处处体现,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均存在它的影子。苏州古桥上的装饰纹样不仅是艺人们在艺术上的自觉选择,而且体现出了一种较高的艺术思维。装饰纹样在形式和内容上结合的水平非常高超,即图案既是装饰的形式的一部分,又隐含着吉祥的象征寓意。

参考文献:

[1]苏州地方志办公室.苏州老桥志[M].扬州:广陵书社,2013:1.

[2]王加伦.苏州古石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2.

[3]王蕾.对苏州古桥的符号学解读[J].理论前言,2014(4).

[4]刘伟明.苏州古桥文化[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9:6.

第9篇

此类花钱多出土于内蒙古、吉林、河北、陕西、河南、山东等宋金窖藏钱币中,从铸造风格和题材上看,笔者认为应是北宋末年或金代官铸,而且对后世吉语花钱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于窖藏钱币,笔者认为一般分为宋金窖藏和辽代窖藏。曾长期过手批量钱的东北泉友告知:“宋钱与正隆钱混合出土的就是宋窖藏,也叫金窖藏。就是百分之九十多的宋钱,百分之几的金代钱和千分之一的辽钱。”而金代窖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内有宋徽宗崇宁通宝等钱或折二以上大钱,金代窖藏曾出土过靖康通宝、阜昌通宝等宋金珍品古钱;辽代窖藏的最主要特征是出土钱币一般均为小平钱,同时在以宋钱和开元钱为主的出土钱币中含有大量五代钱和辽钱,辽代窖藏曾出土过咸通玄宝、天赞通宝等五代和辽早期钱币珍品。

下面介绍的几枚吉语花钱的钱文如出一辙,楷书中略带魏碑遗风,相比唐楷来讲更像是宋体字早期雏形。其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点、撇、捺、钩等笔画刚劲有力,变化得当,更具装饰性效果,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

斩鬼大将背铠甲武士(图1) 直径25.8毫米,厚1.4毫米。正面钱文旋读,“斩鬼大将”四字出自道教《驱鬼咒》:“上请五方五帝斩鬼大将军官十万人降下”。在北宋时期,道教被誉为国教,特别是宋徽宗父子时期,道教最为兴盛,虽然他们一直梦想长生不老,却也未能免去靖康之耻。钱文中“鬼”字缺少一撇,在道教符文写法中,“鬼”字没有第一撇。其实在许多古代书法或者碑刻中常会出现文字缺笔现象,一方面是书法章法的要求,一方面则是民俗避讳或者文字暗语。在这枚压胜钱中,应该寓为灭鬼斩头或鬼不出头之意。也有少一撇则不成“鬼”等说法,以迎合人们对凶险阴恶之物的厌恶。

背面铠甲武士像为宋代武士特有的装束,甲胄齐全,手持兵器,英姿飒爽。四川泸州发现的百余件宋代武士石刻中有九成半左右的武士形象均与钱中的形象相似,是很典型的宋代武士形象。武士头戴兜鍪,身着铠甲,足蹬战靴,威风凛凛。武士右手执骨朵(俗称金瓜),是宋代武士像中比较常见的兵器。骨朵是一长棒,顶端为蒜头形或蒺藜形的头,以铁或坚木制成。唐以后用为刑杖,宋以后并用为仪仗。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介绍:“两边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赐花,执骨朵子。”

日有万陪背称心如意(图2)直径25.3毫米,厚1.4毫米。正面钱文直读,“日有万陪”中的“陪”字在古语中有增加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祈求每天都有增加,一般认为是古代商人祈求日利千金,生意兴隆。笔者认为这里的“增加”不光只是祈求财富的增加,也有引申为祈求健康、权利、知识等。

背面的图案章法有度,富有动态,是较为传统的民俗图案。穿上一横杆为秤杆,有线绳缠绕期间。左侧秤盘的中心有一楷书“意”字,寓意“称心如意”。右侧秤砣为一饱满的钱袋,寓意“代财”。穿下有一俯月纹,寓意上升、新生、幸福、吉祥等。笔者认为这里的月纹就是为了填补图案上的留白而增加的一个吉祥图案,即为章法布局的需要。此钱自宋代铸造以来,元明清各代均有仿铸,且逐渐粗糙笨拙,失去其最初的神韵。

掌福消灾背多宝图案(图3) 直径25.2毫米,厚1.4毫米。正面钱文直读,“掌福消灾”中的“掌”字在古语中有把握、掌管之意,因此钱文寓意为将福气把握、掌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消灭一些灾难、灾害;也有作“植福消灾”或者“积福消灾”。这是宋金时期人们反对战乱、祈求安定的最基本的诉求。

背面为多宝图案,也称杂宝图案。穿上为火珠,下为银锭,左为珊瑚一支,右为笏板一对。综观背后4件多宝图案均为象征财富之物,所属金银珠宝之类,表达了人们在祈福消灾的基础上,渴望得到高品质生活的愿望。

出入通泰背马鞍爬犁(图4)直径25.7毫米,厚1.4毫米。正面钱文直读,“出入通泰”中的“泰”字有平安、安定之意,顾名思义,有祈求出入通达、出入平安。反映了在当时战乱的时代,人们祈求自身平安、国家安定的愿望。

背面图案,在最近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一书中刘春声先生认为是穿上一个马鞍,下为爬犁,是这个图案的首次诠释。在当时的农耕时代,正好与面文寓意相契合,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风貌。穿上是马鞍基本被众泉友认可,穿下的图案则说法不一。通过仔细观察,穿下更像一个立体的架子,好像是一个马扎或者凳子。是否也像穿上的马鞍一样,为上下马而准备的马扎呢?

万病消除背马鞍爬犁(图5) 直径25毫米,厚2.0毫米。正面钱文直读,“万病消除”吉语最直接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和对平安健康的期盼。此类题材尚有辽代名花钱“万病不侵,身如药树”等。

背面与出入通泰钱纹饰相同,只是多了一颗星星。

合家清吉背马上得禄(图6) 直径25.2毫米,厚1.4毫米。正面钱文直读,“合家清吉”中的“清”取清净、清白、清廉之意,如清净道德、清白传家等;“吉”取善良、贤德、美好之意,如吉人天相。钱文的大意就是希望全家老小都是贤良之人,继而鞭策自己清正廉洁做事。

背面图案为一匹灵动的马,虽然没有皇帝骑乘和宫廷礼仪的御马那样飒爽英姿,但也不缺少憨厚温顺、耐力十足之感。宋代因为连年征战,马匹已经成为重要的武备资源,一般的官员和富商也不一定能有自己的马,因此,拥有马或者马车就成为人们的美好愿望了。同时,在马背上托着一个楷书“禄”字,寓意“马上得禄”,正好与正面文字交相呼应,象征着满载福禄。

长命富贵背龟鹤齐寿(图7) 直径25.5毫米,厚1.4毫米。正面钱文直读,“长命富贵”语出自《旧唐书・姚崇传》:“求长命得长命,求富贵得富贵。”意指既长寿又富裕显贵。“长命富贵”吉语在花钱上得以表现,笔者认为兴起于唐宋,发展于金元,直至明清达到鼎盛。同时,“长命富贵”吉语还经常出现在瓷器、玉器、珐琅彩、铜镜、银饰、牙雕、剪纸等艺术品之上。其“富”字宝盖缺一点,意为“富贵无头”,这种写法在宋代吉语花钱中较为普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情流露。

背面图案构图巧妙,极富动态之感,俨然一副构图严谨的中国画。穿下一只爬动的乌龟,龟是长寿动物,被寓为长寿的化身。乌龟口吐祥云瑞气,缭绕上升至穿上作“如意”状。两支如意头托举一圆圈,好似旭日东升、普照万物。圆圈内为一个形态灵动的鸡形,寓意“吉祥”,与如意头相连即为“吉祥如意”。穿右侧为一个独立的仙鹤。在道教中鹤是长寿的象征,与龟一样被视为长寿之王,后世常以“鹤寿”“鹤龄”“鹤算”作为祝寿之词。所以龟与鹤两种图案并称为龟鹤齐寿、龟灵鹤寿等,其图案寓意正好与正面“长命富贵”吉语交相辉映。

阡万称心背日月遂心(图8) 直径25.7毫米,厚1.2毫米。正面钱文直读,穿上“阡”通“千”,穿下“万”字。穿左右分别为吉祥图案,左为秤杆、秤砣,右为秤盘,寓意“称心如意”。古代的秤是十六两一斤,除了起始的零位星以外,每斤都有16颗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据传,十六两为一斤是根据“天下太平”这4个字的笔画数确定的。寓意如果都能公平做事、诚信守义,天下就会太平无事。“福”“禄”“寿”三颗“星”的加入起着规范计量活动必须诚信的目的。要求实施计量者在称重过程中要规规矩矩,必须足斤足两,否则,少给对方一两就意味着实施计量者在今后生活中缺“福”,少给二两就缺“禄”,少给三两就自然缺“寿”。由此看出老秤的组成不仅仅是计量单位,也告诫人们在计量和做事过程中要坚持诚信的原则。同时,在婚礼中,新郎多用秤杆挑开新娘的盖头,是一种祝福的象征。

背面钱文直读,穿上下“遂心”二字意即称心,穿左右分别为月日纹,寓意日月同辉,朝夕相伴,日月可鉴。除此之外也有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即象征着日日月月、岁岁年年。与正面交相辉映,成为祈福婚姻幸福、顺心顺意的婚庆吉语题材。另外,此类正背类似的花钱,无法确定具体哪一面为正,哪一面为背,只是相对而言。

百千长寿背加官进禄(图9) 直径25.3毫米,厚1.3毫米。正面钱文直读,“百千长寿”四字在宋朝诗词中常有出现,如“对韶华一笑,劝国夫人酒,百千长寿。”(戴复古《锦帐春》)“不须歌舞倩红裙,为祝百千长寿。”(李仲光《鹊桥仙・自寿》也有作“寿命千秋”“长寿富贵”者,旨在祈福长命百岁。

背面图案为一只鹿,体形健硕,姿态优雅。鹿在传统图案中常与寿星或仙鹤同时出现,寓意“鹤鹿同春”,祈福长寿富贵。同时,也通“禄”,即俸禄。常与蝙蝠、寿星、喜鹊等一同出现,寓意“福禄寿喜”。在此钱中,鹿的背上的圆圈内有一繁体“进”字,寓意“加官进禄”。这种题材在后来的吉语花钱中常有出现。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梯度设计;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6-0003-02

[作者简介]李丹、蔡雨青、赵雯为南京致远外国语学校教师,除此之外,毛文娟、杨欢、毛安琪、戎容、尹芳芳、李静、郭园君等老师也参加了本研究,在此表示感谢。

听、说、读、写是一节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首先观察了本节课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年所占的时长。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说”为重要观察点。为此设计了两张观察量表:整体性观察量表和个体性观察量表。

我们将本节课教师对学生说的训练任务一一罗列,共列出10个问题:

1.板书“伊索”,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这个人吗?

2.读词语。你觉得哪个字难写,想让老师教一教?你觉得它哪儿难写呢?

3.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寓言说说它的主要内容。

4.那么这些寓言有什么特点呢?

5.练习讲讲这个故事《狐狸和葡萄》。

6.评价同学的故事讲得怎样。

7.那伊索写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出示寓意)生活中你们遇见过这种情况,见过这种人吗?自由说说。

8.不同的人读相同的寓言,即使他们的感想很近,表述也是多样的,你能尝试用简短的话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的启发和感想吗?

9.对于学习来说,自己思考是很重要的,那么对于这则故事,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自己想想,仿照伊索寓言中的寓意,用简短的话说出来。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10.《蝉和狐狸》这则寓言,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学习。(出示:课后练习题4)读读,想想,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你从哪些精练的语言文字中得到想法和启发?

我们将这10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发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预习反馈;2.概括;3.品词析句;4.理解寓意;5.讲故事;6.评价讲述。根据观察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的数据。

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节课老师对学生说的训练形式、丰富的内容以及对训练的目标。

第二张表是个体性观察量表,反映的是在同一任务下,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不同反应。

在观察之前我们请上课班级的语文老师将本班的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分别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了标注,绘制成座位表。

我们一名观察员从红色区域中随机抽取了两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观察。另外两名观察员从黄色和蓝色区域中分别抽取两名学生进行了观察。我们记录下以下的一组数据:

任务1是一项预习反馈的任务,难度较低,学困生有积极参与的表现;任务2要求学生概括,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优等生和中等生有积极参与的表现;任务3要求学生品词析句,并理解寓意,这项任务与前两项相比难度增加,优等生有积极参与的表现,而学困生出现了“倦怠”。

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有梯度的任务设计,正好提供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试想,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着重考虑设计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任务,那么在课堂上有积极参与热情的学生只剩下优等学生和一部分中等学生了。而学困生和一部分中等生在课堂上就失去了言语实践的机会,那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就成为空谈。

因此,回到汇报的主题: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训练,无论教师进行怎样的侧重安排,只有注意了任务设计的梯度,才能给所有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才有很大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 装饰设计 视觉语言 表现

建筑作为人类安居乐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在漫长的发展和历史沿革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迥异的外形视觉效果和创意风格语言,在历代宫殿、寺庙、祠堂等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丰富了建筑装饰设计语言的“词库”,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了经典的范例和理论依据。

一、建筑装饰设计语言的诞生与发展

建筑装饰设计语言的产生和应用由来已久,自人类定居以来,草棚式或木屋式建筑开始出现,以族群和家庭为单元的形式栖息。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开始将狩猎来的动物羽毛、兽皮、骨骼悬挂在自己的门庭或墙壁上作为装饰物品,一则作为炫耀自己的狩猎果实,二则作为部落或族群的图腾或标识,供人们欣赏和辨认。

殷商时期,矿物质染料、植物染料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人们开始用其雕梁画栋,仿照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形象丰富自己的居住环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形成了视觉语言的雏形,尤其是在河南安阳建都时期更为重视,因为殷商王朝的颓势出现了稳定、祥和的局面,“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环境,使文化、经济日益繁荣,所以建筑装饰设计表现得光彩夺目,建筑布局美观、实用。在殷墟发掘的部分文物中不难看到,宫殿、宗庙等建筑设计排列成“前殿后寝,左祖右社”的规制。整体建筑以回字装饰图形布局建造,既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又具有装饰纹样的次序之美。在日常生活用品中,贵族也开始追求享乐,大兴土木,纷纷盖起宽大的寝殿。幽静的亭台、宽阔的楼阁、九曲的回廊、突出的屋檐,“官墙文画,雕琢刻镂”,到处留下了装饰设计的印迹。

北京的民居老宅“四合院”具有典型民居装饰设计的代表性,其建筑在正方形的平面上围合而建、坐北朝南。正房安排在最显著位置,并大于左右两侧的厢房。四合院的正门朝东南开门,在门侧面设计客房、佣人房和杂物储藏间,使用建筑结构、布局寓意吉祥如意的风水学理念。通过四合封闭的围合构造,给人以深邃、神秘、安全的视觉效果,在门庭、房梁、窗户嵌有浮雕、彩绘,营造了一个独立的生活“港湾”,传达出稳定安全的归属感,身居其间,建筑装饰与人形成了相互依赖和温馨的交互关系。

二、建筑装饰设计视觉图形语言的表达

装饰设计视觉语言以形态、色彩、图形、材质为载体,通过建筑主体物传递文化信息,无论宾馆、酒楼、公寓、写字楼还是商业大厦等,都倾注了设计师的智慧和汗水。如,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的外形设计,以“L”形悬臂造型,构成了一座转折曲回的桥梁体形,其视觉图形语言表达了新闻媒体交流、沟通的特质。同时,没有规律的钢构网状玻璃幕墙,仿佛告诉受众透明、真诚的寓意,将媒体人迅捷、坚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我国香港建筑师严迅奇所言:“某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在新时期展现出来的东西;不畏权威,敢于尝试,无所畏惧”。通过外形的图式语言和墙体装饰效果,诠释了新闻媒体的个性特色。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馆的外形设计,将“鸟巢”造型安置在树枝上,泰然自若,寓意“众人捧”才共同编织自己温馨的“巢”,以特有的建筑装饰设计语汇和方式,传达出运动项目“鞍马”的形象和“摇篮”形态的视觉信息,通过建筑装饰设计图形的视觉语言,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综合教学楼建筑装饰设计方案(图1), 融入了城市空间、校园空间、生态节能的理念,其外形设计采用了“大门”的视觉语言的装饰造型设计,其装饰素材运用了绿色生态植物,点缀西门两侧的电梯井及中间的公共区域,构筑了每层的空中绿色花园,主楼顶层使用绿色植被覆盖,构成了绿色生态环保的视觉效果,组成了纵向的绿色轴线,寓意中国地质大学深入探索地球科学特点的空间属性。

三、建筑装饰设计主题的色彩材质语言表现

建筑装饰主题的色彩倾向与模特的时装传递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修养和品位,除了款型之外的色彩变化直接影响受众的视觉感受。建筑装饰设计师也不例外,主体建筑装饰设计的外观造型及色彩设计直接反映建筑空间的属性。如中国地质大学教学综合楼的外墙色调设计选择了渐变的土黄色调,其材质、肌理的色彩效果与地质学科中的土壤、岩层十分接近,暗寓建筑装饰设计与使用对象及功能契合。不仅如此,主体楼的墙围同样运用了绿色植被,如同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花草树木,让人产生遐想的同时,既美化了环境,又净化了空气,构成了一层绿色的生命环带,亲和而又环保的象征语汇,诠释了主楼的绿色、环保、儒雅品位,即应了蔡元培在《华工学校讲义》中曾描述的“装饰者,最普遍之美也”。

此外,色彩的运用在戏曲表演中更是屡见不鲜,如京剧表演艺术中的人物脸谱设计最为典型,观众一眼便能看出剧中人物的子卯寅丑,由此看来,巧妙的色彩混搭组合效果,其信息传递功能不言而喻。充分利用人与生俱来的色彩感知能力和敏感性,恰到好处地将色彩元素运用到建筑装饰设计创意设计之中,准确表达设计师的情感和语境,制造出具有“灵性空间”的主题,有助于受众准确理解其建筑装饰设计的视觉语言,接受设计师所传递的视觉信息,从建筑装饰设计中获得正能量。

结语

第12篇

一、关注时政新闻,紧跟时代脚步 

学习源于生活。一位资深的教授曾经说过:“政治教师应该结合现下最新且具有特性的时事新闻来扩展教学范围,这也是教学模式中公认最有效且最有必要的一种。”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媒体传播介质,具有见效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新闻报道,能有效丰富时事政治的教学资源。 

如结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促使学生深切感受国家力争走向国际化的坚定决心;如结合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在黄海临近的地方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这一时事,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我国军事的飞跃发展,并引以为豪,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此外,在选取新闻资讯时,高中政治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新闻报道,并从正确的视角对新闻报道进行必要的剪辑加工,挖掘其中最广为人知且最平凡的生活细节来补充教学资源。 

二、浏览大众传媒,领悟生活智慧 

报纸、杂志作为平面媒体中的领军媒体,对信息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传统电视广播式的新闻播报相比,平面媒体具有信息容量更丰富、设计领域更宽广、服务导向更广阔的优势,是高中政治教学资源的不二选择。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寓意深刻且在教学范围内的报道,结合课程章节内容,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教师可以按类别整理一些精炼的小故事,将其作为课堂教学案例;教师还可以将新闻热点引入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辨析广告用语,体会生活哲理 

广告用语常常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且大多耳熟能详。这类语言传播面积广泛,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潜在影响。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广告传授政治知识,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 

在运用广告语教学时,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借助广告语言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如有一则广告语这样说道:“三年级六班李子明同學,你妈妈给你送来了两瓶旺仔牛奶……”这则广告刚播出时,几乎大街小巷都传遍了这句“妈妈给你送来了两瓶旺仔牛奶……”,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毕竟用牛奶来取代母爱太过断章取义。就高中政治教学素材而言,这一案例就可以作为教授哲学观点的例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高中政治教师要多留意这些富有含义的广告语言,有效缩短理论与生活的距离。 

四、借取名言警句,领悟先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