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快速教育论文

快速教育论文

时间:2023-02-18 12:49:02

快速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语文名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得方法。”[1]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等策略的总和。恰当的语文教学方法能够使语文教师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习语文的动机和兴趣,能够提升教材及其他语文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

在当代语文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中,语文教师中的佼佼者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改革开放以后,长期的探索造就了一批名师,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语文教育领域影响深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坛探索教学艺术的热情有增无减。我们需要冷静沉思:教学之法,探其根本;一招一式,尽求其妙。

一、李吉林的情境派教学方法

李吉林等创立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2]。李吉林老师将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概括为:“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3]

这一法则依据人的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的观点,强调个性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智力活动,而且要通过情感的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创设情境即根据教学目标通过生活再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手段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习的情绪。参与各类活动指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操作等活动,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总结转化就是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所学到的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行为的准则。

情境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于漪的情感派教学法

情感派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常取启发式、导学式、自学式等有效模式之长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这也是一种‘没有模式的模式’。”[4]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代表是于漪、欧阳代娜,于漪老师的著作《语文教苑耕耘录》于1984年出版,标志着“情感派”的诞生。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情感派课堂教学体现出的特点:一是立体化多功能效应,多项新的师生关系,灵活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常采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多种教学手段。语文课积极追求文化精神,“运用古诗词营造文化氛围”,“引用文论、诗评强化文化底气”,“用历史、哲学、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相关知识来拓展文化领域”。教学语言“追求生动亲切”,“追求词采丰美”,“追求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追求纯净严谨、富有逻辑性”。[5]

情感派主张把引导学生“思”放在重要位置。于漪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释—再生疑—再质疑—再解释”。于漪老师的以上主张,比较符合学生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规律。

情感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敏感地注意到“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情感派第一次从理论上突破程式化的束缚,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先教什么知识、后搞哪些活动未作具体的表述,从而给教师留下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在我国语文教改的历史上将永留光辉的一页。但是,中学教育毕竟是基础教育,“情感派”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关注不够,这是一个突出的弱点。此外,过分强调“语言因素”在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对语文教学中很多因素的教育意义关注不够。

三、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法

“导读派”是针对语文教学长期沿袭的“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导”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构成“师生互动”。[6]导读派教学法的创立者是钱梦龙,其代表人物还有蔡澄清。1985年,钱老师的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

钱梦龙老师系统阐述导读法教育理论——“三主四式”。[7]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提出了教师由“讲”变为“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的主张。“自读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操作流程为“初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教读”不是着重于“教课文”,而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的基本原则是“能级相应”;教读的基本方法是“指点一下”;教读的策略是铺设台阶:“设标——达成——引发成就感——再设标——再达成——再引发成就感”。“复读”不是简单的“复习”,而是一种综合阅读评价训练,一般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复读,或把相关的课文组成一个“组合单元”进行对比复读。导读法追求“教学的人性化”,“教学的民主化”,“教学的科学化”,“教学的艺术性”。[8]

钱梦龙老师“在我国语文教育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定位教育活动中师生的地位,而且大胆地把学生定位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对我国传统师生观的巨大冲击。”[9]它标志着我国教育思想的巨大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复读式”符合现代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中“深化教学”的要求,给我国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宁鸿彬的思维派教学法

“思维派”主张发扬孔子“愤”“启”思想,反对在教育活动中“惟书”、“惟师”的倾向,“主张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为主旨”。[10]代表人物是宁鸿彬老师,1989年,其著作《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正式出版,标志着研究式语文教学模式的诞生。

思维派教育理论主要有:“未来教育观”、“创造性思维教育理论”和“宁式教学三原则”。“未来教育观”主张教育应有预见性,要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着眼,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知识结构“实、博、专、新”;能力结构包括语言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心里品质包括顽强意志、谦虚勤奋、谨慎细致、独立性。“创造性思维教育”理论主张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语文,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宁氏教学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三个欢迎”、“三个允许”。“三不迷信”指“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个欢迎”指“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 三个允许”指“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11]

宁鸿彬认为“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提出“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

大语文教育的主要贡献在于:着眼未来,建立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教学机制;从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心理品质三方面思考和界定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关于思维品质培养具有可操作性。运用此法容易出现点多面大的现象,要注意课堂的有效调控。

五、魏书生的管理派教学法

管理派教学法由育人、管理、教书三部分组成,“育人”强调教学民主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自强”的意识和良好的习惯。“管理”强调“量化”,强化责任、合作和效率感。“教书”创建“六步课堂教学法”。代表人物是魏书生和张富。

魏书生老师认为调控管理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建立“计划执行系统”、“监管检查系统”和“总结反馈系统”。“计划执行系统”要求“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监管检查系统”包括学生纠正错误的制度、培养效率感的制度和组建合作小组的制度;“总结反馈系统”包括“个别讨论反馈”、“班干部反馈”“班集体反馈”和“进正反馈”四个子系统。

魏书生提出“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张富提出了“让学生都站起来摘果实”的“跳摘”理论和“四分三度”教学模式:分评价级,分组结对,分学课和习课,分读、做、比、改四步;加大密度,提高速度,注意适度。

管理派重视管理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自学,体现“先学后教”;看到学生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理论上竭力主张教学民主;注重效率,符合时展的潮流。但在教学活动中,过分注意学生学习的“量”,而对学习的“质”关注不够。

六、洪镇涛的语感派教学法

“语感派”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洪镇涛,他提出“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加强语感训练为切入点,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有“提示性、释疑性、补充性”,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针对以往语文教学理性分析多的弊病,洪老师提出:“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惟一途径。

在以上理论主张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改革实验,语感派形成了以语感训练为主旨的教学模式,即“四步语感训练教学模式”:“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12]

语感派第一次从理论上定位老师的“讲”;深刻地指出“感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较早地提出了指导学生自学的问题;把学生的“思”放在重要位置。这些贡献表明语感派的远见,其主张符合世界教改的潮流。但其片面强调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精神。

七、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法

“大语文教育”思想体系: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训练。

大语文教育思想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语文教育要广泛联系社会生活;语文教学要着眼于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认为语文教育应包括四个系统:课内语文教育系统、课外语文教育系统、社会语文教育系统、家庭语文教育系统。张孝纯老师是大语文教育观在我国的倡导者,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整体教育”是指语文教育要关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美育熏陶,听、说、读、写、思五方面不可偏废。“完整结构”是指以课堂语文教育为轴心,强化语文学习环境的积极影响。“重视训练效率”主要是指语文教育不能只关注数量,更要重视训练的质量,提倡“精讲巧练”。呼唤语文教师应做读写“教练”,莫做文章“讲师”;教大语文,育小能人。此模式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立体化、动态化、多彩化的过程。立体化主要是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结构的多元化。动态化即指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动脑、动情、动口、动手,结合课内训练开展系列课外活动。多彩化是指教师教学方式、训练方式灵活多样,反对程式化教学。“大语文教育”的教学结构由“一体两翼”组成;主体是课堂教学,两翼是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

大语文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思想,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冲出封闭的课堂,走向无限的生活,打破了我国千百年来固守的教育观、人才观,对我国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产生广泛的印象。它从理论上全面界定语文教学过程,对语文教学效率给予极大关注,都是难能可贵的。但其“精讲巧练”、“育小能人”的提法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八、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

“快速作文教学模式”为杨初春老师所创立,他在《实用快速作文法》中具体阐明了这一教学思想:“‘快速’、高效’的目标观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前提和动力。贯彻始终的民主思想是快速作文成功的保障,也是实现语文创造教育的必备条件。科学有序的方法训练,是作文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素质的系统工程。”[13]快速作文教学的方法可概括为“五步四法两课型”。“五步”:“基础训练”、“思维训练”、“速度训练”、“技巧训练”和“综合训练”。“四法”:“写作周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游览自改法”和“训练分步达标法”。“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和“理论指导型”。写作实践课型分为两种:“单课时课型”是指一节课的写作实践课型,基本结构是“命题——写作——讨论——小结”;双课时型是指两节课连起来上的写作实践课型,基本结构是“命题——写作——讨论——评论——修改——总结”。“理论指导型”基本结构是“实例导向——方法指导——写作实践——归纳小结”。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经过训练可以达到“40分钟800字”的目标。

“快速作文教学”第一次在理论上提出并实践“高效”作文教学;提出教学民主在学生写作训练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把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肯定学生思维品质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重视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和作文的及时反馈。[14]运用快速作文教学法要防止重视作文的“量”而忽视“质”、重“技巧”轻“修养”的倾向。

九、程汉杰的快速阅读教学法

1989年程汉杰老师《高效阅读能力训练》出版,创立了快速阅读教学法。快速阅读教学发的基本理论是“开发大脑论、快速摄取信息论、心理定式论”。“开发大脑”主要是指挖掘大脑潜力。“快速摄取信息”主要指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编码、快速扫描、快速筛选信息、快速记忆。“心理定式”即把快速阅读训练活动看作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定势理论,快速高效阅读法把阅读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标题、作者、出处及发表时间、基本内容、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快速阅读教学模式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三项:学生自我调控注意力训练艺术、固定程序阅读训练艺术、快速阅读训练歌诀。快速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大阅读量,并提出一组阅读效率计算公式:阅读速度=文章字数÷阅读时间(字/分钟);理解率=所得分数÷总分(%);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理解率(字/分钟)。

快速阅读教学法的优势: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探索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用量化训练实现快速高效阅读训练科学化;借鉴相关学科原理,克服影响速度与效率的弊病。操作中应防止过分偏重依据生理学、心理学的训练,忽视文学作品阅读理解的特异性问题。

回望名师的语文教学方法,求实、朴素。虽各自体现自己鲜明的教学理念,却又有他们共同的追求:有效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蔡元培说:“通常学校的教习,每说我要学生圆就圆,要学生方就方,这便大误。最好使学生自学,教者不宜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不过看个人的个性,去帮助他们作为罢了。”[15]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目中有人,心中有法”。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要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思维品质、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2]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268543.htm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5] 参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108页。

[6]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7] “三主四式”是钱梦龙在其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1985年)中的表述,后来在《钱梦龙与导读艺术》(2006年)中表述为“三主三式”,“三式”为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

[8] 参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编:《钱梦龙与导读艺术》,第59-7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 张承明主编:《语文教学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10] 张正君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58页。

[11] 参见张正君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63-169页。

[12] 张正君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390页。

[13] 金非铁著:《对教学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处理》,《语文教学通讯》,第479页,2000(21-22)。

第2篇

 

教学原则有两大类,一类是对所有教学都适应的,另一类是对特定的群体和特定的教学内容适应的。启发式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相长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通用的教学原则,对所有的教学对象、所有的学科都适应。每一类教学群体,除了具有其他被教学对象的属性外,还有自身独有的属性;每一个学科除了有其他学科的公共属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必然有更加适合该类教学群体,或者学科的教学原则。教学实践证明,下面的教学原则比较适合于现在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理论课教学。

 

一、以实践带理论的原则

 

声乐有实践和理论两个部分,乐理知识是声乐的理论,声乐理论之外的都归为实践部分。声乐的概念、属性、原理、规律是理论的范畴;声乐的作品、操作方法是实践的范畴。理论比较抽象;实践比较具体、直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常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多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规定名词的意义,或者由名词的意义演绎出该名词的属性。这样的教学,广泛应用于理科教学。以理论带实践与之相反,它是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声乐理论,不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是以具体的声乐实例为主,在教学声乐作品和案例的过程中,融入理论教学,使学生在实践声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知声乐的理论。,

 

例如,教学速度的种类,庄板(缓慢速)、广板(稍缓慢速)、慢板(慢速)、柔板(慢速)、小柔板、 小广板(慢速)行板(稍慢速、小行板、中板(中速)、小快板(稍快速)、快板(快速)、快速有生气地、急板、最急板、(急速)原速、自由节奏、渐慢、突慢、 渐慢、稍转慢、渐快、稍转快、速度自由(或散板)。首先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唱两首节奏快慢不一样的歌曲,使她们感受到节奏有快慢之分。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进一步感受速度的千变万化,从这些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不同的速度名词。

 

学生跟着老师唱,在唱不同歌曲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所唱的歌曲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建立节奏快与慢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抽象出速度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她们之所以成绩不好,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弱,理科考试分数低,导致总分上不去。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差不大,一个方面弱,另一个方面要强一些;一个方面强,另一个方面可能要弱一些。这些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弱,但形象思维强,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敏感。贯彻落实以实践带理论的原则,先让她们接收一些具体的声乐作品,利用她们形象思维强的优势,建立关于声乐的感性认识,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声乐理论,符合幼师生的认知特点,容易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 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教育寄予在乐趣里。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学,不能够单纯地为传授声乐知识,形成声乐技能而教学,而应该创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快快乐乐地接受教育。

 

在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课堂上,贯彻落实寓教于乐教学原则是必要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90%是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还有10%左右的学生初中没有毕业。她们之所以中招考试成绩不佳,或者没有读完初中,就是因为她们过于贪玩,在文化课学习投放的精力和时间不足。在初中和小学阶段贪玩的习惯是很难一朝一夕改掉的,来到幼儿师范学校,仍旧保留了这些不良习惯。所以,可以说,喜欢玩耍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特性。

 

教学要因势利导,尤其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她们大多数在14-20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期,习惯于和家长和老师对着干。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稍不顺心,就会走向反面。如果声乐课的教学不顺着学生的心理,不照顾她们的心理特点,那么她们很可能会放松声乐课的学习,甚至会自暴自弃放弃声乐学习。所以,声乐课的教学,一定要满足幼师生喜欢玩的特点。把要教学的声乐知识和培养的声乐技能隐藏在游戏、表演、笑话、趣闻等娱乐活动之中,使她们在看似玩耍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声乐知识,形成声乐技能。如果,教育者不考虑幼师生这些特点,按照高中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那么很可能事倍功半。

 

三、以活动为主的原则

 

凡教学都有让学生活动的环节。比如,五环教学法,有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五个环节。其中,课堂练习就是让学生活动的。五环教学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原苏联引进的,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至今仍旧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使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但是,不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然包含学生活动的教学环节,只是学生活动的时间长短、编排顺序不同而已。

 

以活动为主,是从量上刻画教学的。通常课堂教学,有学生活动,但是时间都不长,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活动为主,要求学生活动环节所用的时间,要长于其他环节,学生活动的地位要高于其他教学活动,教学要围绕着学生活动展开。平常教学,学生活动是为了巩固新知识,形成新技能,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辅助。以活动为主则不同,活动是教学主要的、重要的部分,其他教学都是为活动服务的。

 

教学“呼吸的类型”,通常教师会先演唱一段歌曲,告诉学生自己是怎样呼吸的,把自己呼吸的感受告诉学生,给呼吸下一个定义,再让学生感受一下呼吸的方式。以活动为主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下不同呼吸的歌唱,揣摩歌唱时的呼吸方法,试着学唱,研究要想逼真地模仿应该怎样呼吸,感受歌唱不同歌曲,呼吸方式的不同,当学生感受到呼吸的不同后,和学生一起概括出每一种呼吸的定义。如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呼吸。而后,让学生根据呼吸的定义,创造性地演唱其他歌曲。后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参与比较少,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活动。

 

好动是幼师生的共同特点。试验告诉我们:现在的幼师生难以坚持8分钟的听课。老师讲课超过8分钟,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将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些学生表现出幅度较大的小动作。以活动为主,迎合了幼师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很好地利用学生的精力,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根据她们的特点设计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她们不利于教学因素对声乐教学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她们的心理和生理优势,充分发挥她们的长处,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3篇

关键词:快乐体育理论;小学体育;应用探究

小学体育教学不论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快乐体育理论的产生与应用,其教师应准确掌握这一教学革新契机,在其理论指导下,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进而将快乐体育理论的积极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一、灵活运用顺口溜教学

这一教学法主要是指让教师利用轻松、生动的语言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以此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快速集中其课堂注意力,也吸引更多小W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通过这种教学法的运用,学生学习、掌握起体育知识与相关动作要领来也会更加容易。

比如,在讲解立定跳远的相关内容时,其教师就可以编写这样的顺口溜“一摆、二蹲、三起跳。”这种简单的顺口溜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清晰地理解掌握立定跳远的步骤,然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准确地进行练习,并要求学生一边练习一遍喊出顺口溜,从而使小学生清楚地了解立定跳远,要在半蹲之后,让身体快速离开地面,并收腹提膝将腿高举,脚后跟着地向前方快速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快乐体验,也能轻松地实现教育目标。

二、开展竞赛教学活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一些竞赛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构建高效课堂。竞赛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运动技巧之后,将学生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或者是开展个人竞赛,同时,在这种宽松的比赛中,学生不仅可以真正地放松身心,也能够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比如,在开展跳绳的教学活动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花样跳绳的比赛,或者是竭力跳绳竞赛等活动,将学生按照实际能力、身体素质等因素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组学生跳得次数、花样较多,而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适当地准备一些小奖励。通过参与竞赛活动,不仅有助于锻炼、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比赛过程中及时发现、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积极引用游戏教学法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大量的教育实践也表明,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融入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也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而游戏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更全面地锻炼、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观察、探究与创新,以及肢体协调表现等能力。

比如,在开展身体协调性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渡河”的体育游戏。可以先在操场上画出间隔20米的两条平行线,并将两条线之间的距离视为河道,然后再在河道上的不同位置放几个海绵垫,将其视为河道中突出的石头,渡河过程中若掉下海绵则必须要重新来过,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做出相应的师范,之后再将学生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给学生简短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能快速地渡过河道,在跳跃过程中,应该选择双脚还是单脚?跳跃过程中双手应该怎样摆动才能达到与身体的高度协调?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了学习重点,也使学生探究、创新思维以及身体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与提升,并获得丰富的快乐体验。

四、强化课外体育活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活动都是以集体形式开展的,不可以脱单,要么就是大家一起跑步,要么就是大家一起踢球,这样的集体统一性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运动锻炼需求,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比如,喜欢打篮球的学生可以一起组队打篮球,女生可以聚在一起做瑜伽、练舞蹈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也能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此真正体现快乐体育教育理论。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应认识到,在快乐体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发展需求进行,进而确保其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认知

需求。

参考文献:

[1]闫仕辉.快乐体育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A1):122.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采用游戏与比赛法进行教学,把愉快式教学融入田径教学中,使学生体育兴趣更加浓厚,说明只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项目,它的形成和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素有“运动之母”的美称。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是积极性的一种表现方式。学生只有对体育有了兴趣,才能爱上体育课,有了爱,就会产生强烈求知欲,并以向往的心理去接受它,领会它和掌握它。通过五学时运用田径教材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激发了其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本身就是陕乐的,极具吸引力的。

1.实验对象的确定

随机对唐山对外经济贸易学校2007(3)班与2007(4)班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两个班均是通过中考升学的学生,而且体重、身高、入学时50米成绩通过统计学验证均无明显差异,符合对比实验条件。WWW.133229.coM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班都是由同一个教师在同一块场地上进行试验的,并按唐山对外经济贸易学校体育课教学计划,田径课教学进度规定,快速跑教学五学时的教学过程,对其进行田径快速跑教学对比实验。

2007(3)班在练习内容上,运用设计好的游戏与比赛作为教学组织手段,在分组练习时贯穿于游戏性与竞争性的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学习途中跑时,采用追逐比赛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做原地摆臂、小步跑、高抬腿练习时,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增强学生练习兴趣。通过各种游戏来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协调性。

2007(4)班在快速跑教学中,主要以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技术为主要教学目标,以传统的讲解示范、模仿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掌握动作要领,达到教学目的。

2.实验班实验内容

2.1 跑的专门性练习

方法:将学生变成四列横队,前后两人一组。讲解动作要领和作用,注意在动作标准的同时加快频率,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动作。在练习时使用快速击掌来控制学生的频率。

2.2 途中跑练习

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每组有一名同学站在50米的终点,当在起点的同学跑到终点时与终点的同学击掌,然后终点的同学跑回去与下一个同学击掌。先完成的组为优胜组。

2.3 掌握蹲踞式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

方法:在讲述动作要领之前,先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蹲踞式起跑,它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练习时把学生分成两排面对面站立,也可采用背对背站立方式。命名一队为“白队”,一队为“黑队”。当游戏开始时,教师喊:“黑”或“白”的口令,两队听到口令后互相追拍。

2.4 50米全程跑比赛

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分别站在50米起跑线后,四人一起进行比赛。

规则:按名次得分,第一得4分,依次得3、2、1分,最后看哪一组累计分数最高。

2.5 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后,对两班学生进行50米快速跑成绩测试。然后将每个班及格学生的人数除以该班的总人数再乘以100%,即为该班50米全程跑的及格率。

3.实验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两个班50米成绩均有提高,但通过统计学验证实验班50米成绩测试的平均成绩为7"31,增长了0.22秒,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班的学生50米测试的平均成绩为7"41,增长了0.11秒,差异不显著。这说明部分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机能能力基本上有了提高,但仅仅只完成了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其他三类目标完成得不尽如人意。表现为在上课方面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各种动作都是为了及格而很机械地去练,体现不出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根本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心理反应方面,实验班级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注意力集中,意志较顽强,对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气氛活跃,心情愉快。激烈的比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4.结论

4.1 用游戏与比赛法进行教学的实验班50米技术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教学的对照班。说明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注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孙全洪,论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技2004(2):52-53.

[2]杨润辉,浅谈愉快式教学[j].体育师友2001(5):23-24.

第5篇

关键词: 速度训练 跳远 重要性

跳远运动属于传统的跳跃项目,可以分解为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基本技术动作。它要求运动员把速度、技术、力量有机融合在一起,以完成一连串的技术动作。在跳远运动过程中,助跑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在国内体育训练教材中对助跑速度的理论阐释为“可控速度”[1],即助跑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要处于可控状态。随着跳远运动项目的持续发展,专家学者对跳远运动助跑速度的研究逐渐深入,通过对世界顶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许多世界顶级跳远运动员在最后几步助跑是加速度状态,使起跳更加有力”,或“保持已获得的速度进行起跳”[2]的助跑速度新观点。而速度训练作为跳远运动员训练的一项核心内容,提高速度水平和助跑技术是跳远运动员的重要训练内容之一[3]。因此,探讨速度训练在跳远运动中的重要性,以指导教学、训练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1.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1速度概念

在物理上对速度的定义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在人的实际运动过程中,速度指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例如人跑步速度指人快速奔跑的能力,游泳速度指人在水中快速游动的能力。速度是人类重要的运动能力之一,在竞技体育运动中,以100M为例,速度表现为运动员快速反应并起跑、加速,以最快速度完成100M的能力。

1.2跳远助跑速度理论

1.2.1“可控速度”理论

该理论认为运动员在跳远运动过程中的助跑速度与其最大奔跑速度之间存在差异,运动员在助跑过程中不能以最大速度助跑,如果其以最大速度助跑,必然导致其在起跳过程中无法重发发挥技术特点,严重影响其跳远成绩,因此,运动员需要使其助跑速度在其可控状态下。

1.2.2“不可控速度”理论

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可控速度”理论,该理论认为许多世界顶级跳远运动员在最后几步助跑是加速度状态,使起跳更有力,即跳远运动员在充分掌握起跳技术的前提下,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呈正相关关系。

2.速度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可控速度”理论和“不可控速度”理论两种理论是相互对立的,然而这两种理论都认为助跑速度对跳远运动的成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1助跑速度在跳远中的作用

跳远要求运动员快速完成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技术动作,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助跑使运动员获得足够的动量,起跳使运动员获得合适的角度,为后续技术动作获得尽可能多的水平动量,进而获得尽可能的位移,也就是跳远距离。在这四个技术动作中,助跑是跳远的源头,而起跳、腾空、落地是尽可能地利用这些动量获得尽可能长的位移。因此,跳远运动员要想取得良好成绩必须加强速度训练。

2.2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的关系

在跳远运动中,助跑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通过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得知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其跳远成绩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6)。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助跑速度影响作用大于0.7,可见助跑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4],如表1所示。

2.3助跑最后5m速度变化对跳远的重要性

助跑阶段的最后两步(起跳板前约5m区间)是助跑动作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国外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在助跑最后5M处会有爆发加速动作,而国内高水平运动员在最后5M处往往保持当前速度不变,其速度往往低于其100M速度,如表2所示。在理论状态下,助跑起跳速度越高,跳远成绩越好,然而最后5M阶段速度发生较大变化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起跳动作。因此,运动员要结合自身特点确定适合自己的助跑技术。

3.总结与建议

3.1总结

助跑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在跳远训练中,速度训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跳远运动员要取得良好成绩必须加强速度训练。在速度训练中,运动员不仅要强化其助跑速度,而且要注意5M处的速度技术的训练。

3.2建议

助跑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因此运动员和教练都需要增强认识,加强相互沟通,把助跑速度训练作为跳远运动的重要内容,兼顾技术与速度的有机融合,以及与后续起跳、腾空和落地技术动作的配合。

参考文献:

[1]教材编写组.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10,18.

[2]李静山,武妮,董保美.对跳远助跑速度理论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02:16-19.

[3]李国雄.跳远运动员速度与助跑速度利用率问题[J].田径,2002(10):12-15.

[4]李宏印,张勇,王兴林.中外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助跑速度利用率研究[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1).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广告设计 教学问题 教学改革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广告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国高校在扩招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的不对等性。时下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已经显现出来。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它要不断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变化,并适时地做出改革和调整;要让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能灵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及时地消除我国高校广告设计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困惑,有利于我国广告人才的培养和广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状,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探讨,旨在为我国高校广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我国高校广告设计教学问题分析

1.1高校广告设计教学理念落后。

我国高校的扩招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呈现出不对等的现状,加之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人才培养上过于追求统一模式,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个性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很难快速立足社会。我国高校广告设计教育教学并没有突破固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形成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特有教育教学模式,专业教学模式特色不足,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广告设计的现实需求。同时,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制约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来讲,其首要的任务便是更新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理念。

1.2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我国广告设计专业是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高校瞄准市场需求建立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需要,是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前提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新生专业,我国广告设计专业的历史积淀很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匮乏。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很多是临时转行做了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1.3高校广告设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落伍。

我国广告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我国高校传统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形式仍然围绕着色彩、字体、版式编排、标志设计等理论知识展开,更多的是培养广告后期处理能力,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在广告设计专业设计课程设置上也存在认识的误区,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大多高校以广告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为主体,基本没有增设如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化知识教学、传播等相关课程,使得原本就是服务于广大产品的广告行业的学生不能领会产品的内涵,不能快速抓住产品与需求者的切入点,导致设计出的广告缺乏吸引力。他们往往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回炉,对相关学科知识重新学习,这势必造成人才和时间的浪费。诸多问题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广告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存在很大问题,实践能力匮乏,不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环境。

2.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更新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理念。

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1],真正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广告人才,拓展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路,时刻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定位为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培养和塑造适应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人才,让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能灵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2.2加大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力度。

对现任的高校广告设计教师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培训,尤其是现代化知识的不断补充,提高他们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开放环境,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广告设计教师队伍。同时,高校还应在教学与实践之间寻找切合点,让教师走入社会,调研广告设计专业的社会实际需求,提高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师掌握现代信息的能力,增强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2.3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材。

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应在优化学科设置上下工夫,充分考虑广告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及学校实际情况,突出学校特色,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广告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关键就是学科建设,良好的专业能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要开设广告设计实践课程,广告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再者就是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应增设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化知识教学、传播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广告设计的综合能力,善于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寻求消费者和产品的切合点。因此,合理的课程体系、良好的教材辅助,有利于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创新高校广告设计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

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选择应更注重实际需要,将视角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塑造上。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可以与广告公司合作,建立项目合作,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加深对广告设计的理解。这样做一举两得,学生既获得了理论知识,还获得了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往往比较枯燥,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直观的项目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完全开发的教育教学模式将课堂演变成了广告设计事务所,学生的角色也变成了员工,有助于对广告内涵和应用的理解。

3.结语

我国广告事业的未来主要依托于高校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科设置的优化,有利于高校改革的深入,改变高校扩招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的不对等性。对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进行合理更新,解决我国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问题,不断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变化,适时做出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从而让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现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知识经济更加迅猛地发展,信息传递异常快疾一切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都在加快。我们生活再这个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工作需要效率,都讲求速效,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胜利。时代需要我们控制最优化时量快速作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也要求"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原来《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语文大纲》要求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指导与能力培养缺乏完整体系,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处于疲软状态,学生常常"谈作色变"。而快速作文具体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

快速作文与学生的思维息息相关,那种混乱的、拖沓的思维已不能适应社会、紧张、快节奏的严峻现实要求必须清晰、流畅地表达。而快速作文开发了学生地内在潜能,优化了学生的思维。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为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社交,需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提高作文质量,除了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控制最优化时量,培养学生最优作文方法。

二、第四学段(7--9年级)快速作文目标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行为志趣,要求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六百到八百左右的作文。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三、作文过程最优化的时量控制--六环节

快速作文要求对作文过程有时间观念,必须严密控制时量,要做到"胸中有丘壑"。下面时量控制表是教改老师和学生的实验经验。具体操作时因人而宜,灵活掌握。大致安排如下:

形式

字数总时量

作文过程

命题作文

600

800字左右

40分钟

审题

(拟题)

构思

行文

修改

半命题作文

3--5

分钟

左右

5

分钟

左右

起笔

重点

结尾

3

5

分钟

3

分钟25

分钟2

分钟

材料作文

30分钟左右

话题作文

最优写作程序:

快速作文实行了最优化时量控制,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要有最优的写作程序。根据写作的程序,将作文全过程确定为六个环节:1、细审题(快拟题);2、速运思;3、妙起笔;4、攻重点;5、巧结尾;6、快修改。

学生快速理清思路,立定格局后,立即行文。在行文过程中要求按三个环节一挥而就,中途不停、不改、不念。文学大师鲁迅在《给叶紫》中曾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地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应该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成文后,再集中精力,手脑并用,对文章做准确、有效地增、删、改,完成整个作文过程。

四、作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时量控制--七步双课时

在课堂操作中,加快节奏,增大作文教学密度,实行最优化时量控制,缩短训练周期,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大体这样控制:

总时量口头作文理论指导出示题目组织教学写作过程教师浏览下座讨论

分组研讨学生评改教师指导学生范读师生评议总结

90

分钟4分钟1分钟40分钟5--10

分钟15-20分钟10分钟5分钟

快速作文课堂教学七步骤:

1、口头作文,理论指导

此步骤主要进行快速作文的准备工作。上课学生起立后进行2分钟左右的命题作文。所命题目要精心确定,尽可能与本次作文相关相连,然后针对学生的作文,有的放失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2、出示题目,组织教学

即命题,所命题目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作文训练计划。

3、写作过程,教师浏览

出示题目后,学生写作,技术巡视、检查,当堂备课(亦可下水作文),交卷后,迅速对试卷浏览,做到胸中有数。

4、下座讨论,分组研讨

交卷后,要求学生谈自己的作文过程,然后讨论,教师做一定的"终判",使学生明确该写些什么和怎样写。

5、学生评改,教师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合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这一步骤由学生互改或自批,要求学生按评改的方法和层次不同的量化标准分项评估(附快速作文评改反馈卡),最后对所评改的作文做150字左右的总评语。这样就把讨论研讨时获得的理论和自己写作中的体验反馈出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6、学生范读,师生评议

选出较为典型的作文,由学生自读,师生进行评议。

7、师生总结

由教师或学生分析本次作文的优劣点与得失,教师可对文章各个环节的处理在方法上作翔实的指导,指示指导学生尚未挖掘到的方面,解答学生作文、讨论、评议、修改中发现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快速作文法。

当然,这种"七步双课时"的教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型,亦可据此上成指导课、评改课、讲评课等。根据计划和实际情况,具体操作。以上具体讲的是写作实践课型,常用的还有理论指导课型,其基本结构是:一、实例导向;二、方法指导;三、写作实践;四、检查小结。这种课型理论联系实际,讲理论不空洞说教,讲实例不就事论事,把典型范例、理论指导和写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讲授快速写作方法技巧及训练适应用这种课型,

五、培养最优作文法

快速作文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神奇之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米之炊"是不可能进行快速作文的。要逐步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最优作文法。

(一)培养写作兴趣,建立材料库

"情动而辞法"(刘勰《文心雕龙》)。提高写作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有感而作,有情而发。

"快速作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我们要指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调查、访问等途径从生活中直接获取材料,建立起丰富的直接材料库;通过上网,阅读书籍、报刊等,积累典型、新颖、准确的间接材料库;语言是写作的媒体,所以必须学习群众语言,积累丰富词汇,掌握语法、修辞技能、丰富写作语言,建立语言材料库。

第8篇

关键词:快餐文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83-02

一、“快餐文化”的概念

这几年随着”快餐文化”的不断得到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对“快餐文化”的研究,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定义。张丹丹、孟一认为:“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是一种不注重厚重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张景臣认为,“快餐文化”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与消费的,大面积流行的、短暂的、采取时尚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容本镇指出:“快餐文化”是指那些内容上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知识性或娱乐性、容易被时间淘汰的文化成品。另外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快餐文化”进行了界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快餐文化”的批判多于肯定,其中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快餐文化”具有速成、通俗、娱乐、浅薄等特征。

综合以上论述,我简单对”快餐文化”进行了界定:“快餐文化”因其具有现代性,正逐渐成为青少年热衷的一种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商业者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来经营,快餐文化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取悦大众,充斥着流行、短期、速成的时代特征,结合着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经济,快餐文化更快的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让其泛化。

二、“快餐文化”的泛化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

不知什么时候起,电视或电影里每天放的不是些什么拼得你死我活的暴力警匪故事,就是些爱得死去活来的外来爱情片子,还有的就是那些最气人的被x改歪曲的历史大型古装剧。就连中央台的少儿频道的播的动画片《宝莲灯》里唱的都是港台流行歌,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三国演义》也被改成乱七八糟的新Q版三国了。电脑一打开更可怕,到处都是些不堪入目的性感的娱乐新闻或是图片。电脑游戏不是打就是杀,当地很多网吧老板仍然无视于国家法律,偷偷的在家私开网吧,让那些没成年的孩子进去和那些大人们一样坐在电脑前痴迷的玩着。还有,我们身边的广告从以前的那些狗皮膏药变成被明星们大吹的时尚美容的保健品或减肥产品,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是他们用着的名牌等等。

(一)“快餐文化”的时代意义

“快餐文化”的出现,是与一种高节奏的现代消费社会紧密关联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多,一个庞大的大众群体(所谓的中产阶层)业已形成――市场经济一方面使个体从集体的认同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使个体迅速地转化为大众。大众的经济地位和其文化水准的特点决定了当今社会的文化主流只能是一种文化工业,而“快餐文化”则是文化工业的典型存在形态。不论我们对这种文化是褒是贬,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充满快餐消费的情景之中。你不可能对大量的明星照片、搞笑的影视剧熟视无睹,也不可能对无限重复的广告词、满街播放的流行歌曲充耳不闻。同样,不论你对这种“快餐文化”的消费感受如何,“快餐文化”确实以一种自我的方式满足了人的情感要求。所以,对当代审美文化的考察不得不谈“快餐文化”和大众情感的关联。在消费社会里,文化快餐属性与大众情感口味达到了一种有机结合。”快餐文化”正是以这样的通俗性与大众消费的文化品味相互照应,使消费者乐于接受。文化快餐的另一消费特性则体现为消费文本的情感虚拟法则和欲望化叙事法则。虚拟一个情感氛围是文化快餐的重要促销手段。消费文本的快乐或悲伤、深情或滑稽、苍凉或豪放等情绪都经由生产程序制造出来,迎合着脆弱而多愁善感的现代都市人。这一点在流行歌曲里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与其说歌手在倾情于音乐不如说他们在演戏,而当你被他们的表演感动时,你也就完成了对自我情感的虚拟历程。正由于人的情感虚拟需求的持续性,决定了“快餐文化”的不断重复生产。欲望化叙事法则也是“快餐文化”的本性之一。“快餐文化”超越了现有的道德准则,追逐一种表达的快乐,强化观赏的效果,给大众群体提供了一幅感性满足的全景图画。一个极为保守压抑的国度,欲望就象所罗门瓶子里的妖魔,一旦放出就变得难以控制。大众欲望的满足期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市场需求,而“快餐文化”则以欲望化叙事完成了市场价值规律的经典之例。流行歌曲里的情爱追逐,各种刊物的明星剧照,影视节目的半裸镜头,小说叙事的描写等都对欲望化场景进行了强有力的表达。正是这种欲望化场景的表达吸引了庞大的消费群,“快餐文化”的经营也因此如火如荼。

“快餐文化”的消费本性是通过市场关系而定位的,正由于大众情感有一种这样的需求,才形成了“快餐文化”这种消费文本。所以很有必要对大众情感作一理论辨析,当然这种理论辨析只能限于一种粗描淡写。

(二)博物馆社教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现代城市文化象征或“地标”的博物馆的作用,已不仅显现在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等方面,更在提升公众文化素质、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树立城市形象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逐步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职能,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走过了萌生、壮大、提高和发展实践的过程,以其特殊有效的教育形式,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实施爱国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门和机构都无法比拟、无法取代的。

随着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旧交替和消逝过程的加快,博物馆身处的社会环境也在同步发生变化,当代博物馆的特色之一,就是社教在博物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博物馆工作的侧重点开始向发展社会教育功能上转移,已从一个“以物为本”着重保存与研究文化资产,服务精英导向,逐步转型为一个“以人为本”着重诠释与沟通历史文化资讯,服务普通大众的社教机构。为此,从时代出发,从百姓出发,紧贴时代从而同步反映时代,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已逐步成为现代博物馆社教工作的主流。博物馆作为社教机构在回应时代,满足社会及公众需求,并致力于发展其社教潜能时,除了做到有求必应外,更应该深刻体会博物馆社教工作的真谛,潜心探究与整合博物馆教育资源,尝试拓展行之有效的传播、推广途径,让博物馆成为日常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大社教”构想初探,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以探讨:一是博物馆社教阵地社会化;二是博物馆社教资源社会化;三是博物馆教育受众社会化。文中所提及的观点和案例尚处初级阶段,定有欠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三)“快餐文化”对博物馆社教的影响

“快餐文化”对博物馆社教带来的影响比较深刻,导致博物馆社教工作越来越显露出商业化倾向。首先,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在”快餐文化”影响下,博物馆社教宗旨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丰富人们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认知转到提高博物馆的形象。社教人员的主要工作不再是关注如何更好的宣传历史知识,而是更好的为博物馆提高效益,使博物馆可以与商业合作。社教工作也成为赢利的手段,社教工作者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商业利益上,而从根本上忽略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价值。另外,博物馆社教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商业化,不在组织针对学生或者大众开放博物馆,并做相应的文化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商业利益的文化活动。

三、强化博物馆社教意识,控制“快餐文化”的影响

(一)明确博物馆社教的基本任务,杜绝快餐式社教活动

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时代的发展带动了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多,新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教”,而在帮助观众“学”,博物馆正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过去提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博物馆用来举办展览的展厅及讲解员所从事的讲解工作,似乎讲解工作已成为博物馆社教工作的全部。随着社会化热潮的兴起,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有了全新的拓展,致使更多的博物馆介入教育市场、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的竞争中,从而针对社会公众对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使其从被动反映社会变为主动参与社会;关注社会和公众的变化与需求,工作重点已不局限在展厅和本馆藏品,而是放眼于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目标,博物馆社教服务深度和广度将全面超越以往。

(二)提高博物馆社教人员的服务意识

博物馆的教育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为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的终生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服务。因而做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核心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其服务范围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在一切以人为本的今天,博物馆社会教育所关注的是社会群体中最广大、最普通的百姓,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观众群,从知识和生活两方面提供服务,无论直接或间接服务,均从实际出发,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了解其所想,提供其所需,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贵族姿态,提供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双方构建平等、和谐、无障碍的交流,一切教育手段和施教方式的目的在于满足观众获取信息、学习、愉悦、休闲等多种需求,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格和全民素质。也就是说社会公众将会是博物馆现在和将来的(潜在的)受众。

参考文献:

[1]陈尚荣.“读图时代”与文学消费的“快餐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张丹丹,孟一.“快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3]张景臣.“快餐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5).

[4]薛辉.博物馆如何发挥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5]马凌平.如何做好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J].黑河学刊,2010(08).

第9篇

因为过“快”,所以需要“慢”

速度、效率、跨越式发展……这些以“快”为中心的词汇,一向以褒扬的姿态挂在领导的嘴里,出现在媒体宣传中;《龟兔赛跑》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快,就是成功,就是胜利; “不学蜗牛爬,要学千里马”的醒目标语提醒我们的也是要快……“快”,成了我们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在“快”文化的鼓动下,原本“宁静以致远”的教育也急躁起来:快速记忆,简快作文,英语速成班,十一二岁的大学生,十年创名校,以及由“快”衍生的题海战术,不堪重负的课业负担,披星戴月的中小学生……老师在沸腾,学生在战斗,学校在燃烧,教育在进行着一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倡“慢”,让教育从高速车道上“慢”下来,“慢”到符合它自身行进的速度上来,“慢”到符合人成长的节奏上来,“慢”到以教育为业、以学习为业的自然人所能承受的极限之内来,这无疑是教育工作者用科学发展观来反思教育、调整教育的大好事。

“慢”本身不是目的,更不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是针对过“快”、纠正过“快”而提出来的。

过“快”的根源剖析

除了传统的尚“快”文化作怪之外,笔者以为,对教育简单、肤浅的理解和功利性追求,是造成求“快”、过“快”的根源。

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的立足点、出发点、目标指向在何处?……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认真探究这些问题,于是认识上不免表面化、简单化甚至庸俗化,于是产生了普遍性的教育“短”“平”“快”现象:落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思想,就举办科技创新大赛;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就背诵“八荣八耻”的内容,唱“八荣八耻”歌;学生不懂礼貌了,就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举行文明礼貌知识考试;学习孝敬父母,就要求学生为父母洗脚;要提高作文能力,就买作文书,背好词好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出爱国为主题的板报,举办爱国为主题的演讲会,演唱爱国歌曲;评估教育效果,就看分数,看升学率,看表格上的数据……这种走过场的教育,难道还能指望它完成教育的神圣使命?这太让人哭笑不得了!

功利性教育的泛滥也是造成教育求“快”的罪魁祸首。

鲁洁教授曾尖锐地指出:“今天,当人们谈论科教兴国,谈论知识经济,谈论创新人才等等时,把教育的功能捧上天,但从中演绎出的只是教育的经济功能、人才的科技素质等,有多少人会从中看到这一切与社会精神道德的关系,看到人的精神价值提升的重要性?这种功利性教育在社会层面成为政治、经济的侍女,在个人层面则成为谋取名利、攀登高枝的工具。”(语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因为这样的功利主义心态和文化的作祟,才会有在基础教育阶段大行其道、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才会有以只追求更多、更快、更高的考试分数为目标,才会出现以考定教的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考多少就教多少,谁有考好的希望就教谁。这样,人的道德、情感、精神的养育闲置在教育之外,不善于考的学生排斥在教育之外。这太令人痛心疾首了!

过“快”,危害多多

过“快”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偏离了马克思所昭明的人类的终极目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自然,它也就放弃了教育“成人”“立人”的职责。它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分数为本:为了在分数上超过别的学校,大量增加语、数、英等学科的课时,刻意缩短甚至取消音、体、美的学习时间;为了在分数上处于领先位置,所有的老师长期以教学为中心,德育长期处于可有可无、应付检查的地位……

其次,它表面上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写总结报告时可罗列出很多教育成果,实际上是在有意无意地瞎作为、瞎起哄、瞎折腾,是在浪费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

再次,它常常以认知的多少为标准单一地评价教育,而这单一的标准常常又以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顾规律的严要求出现在师生面前,使师生长期疲于奔命,不堪重负,身心憔悴。它泯灭了学习、工作的乐趣,使大批老师厌教、学生厌学,同时,还摧残了师生的健康,老师英年早逝的多了,入伍新兵的体质差了。

还有,它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滋长了作秀、虚假的人格,助长了浮躁、浮夸的风气,与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是可忍孰不可忍!

慢些,才会真正地快起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科学,是一门“慢”的科学。

科学最需要的是遵循规律。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任何一个个体,哪怕是绝顶聪明,都无法超越这样的规律。强扭的瓜不甜,只有自然的果,才弥足珍贵,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成长也是如此。

慢,就是要尊重教育的规律,而不求快;慢,就是要重视教育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看重结果;慢,就是要把着力点放在教育的“根”上,让根催生枝叶,让枝叶催生花和果;慢,就是要在教育的深度、广度和内涵上下功夫,让师生在咀嚼、品味、体验、感悟中共同发展;慢,就是要让教育多些真实,多些意蕴,多些理性,多些科学!

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不需要地动山摇的爆发力,它需要旷日持久、坚持不懈的耐力;教育不需要政治运动式的迅猛突击,它需要植物生长般的循序渐进;教育不需要蜻蜓点水似的浮光掠影,它需要像骆驼一样,目视前方,脚踩大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网络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优劣势

1.网络速度慢影响对学生的吸引力。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影响,校园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便利的条件。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要逐步加强,为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网络文化在高校管理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以校园网为例,由于其网速慢,使学生对校园网没有吸引力,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缺失一个有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利于发挥的主阵地作用,网络硬件设备质量直接影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根据对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公寓上网的网速越快,网络硬件质量越好,校园网被学生访问的频率越高,这样对校园网的综合评价就更好。由此可见,影响校园网络访问频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校园网络的访问网速速度。整个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是靠对网络硬件设备的投入。由于高校网络的访问速度有一定问题,致使在整个网络竞争中存在劣势,如果学生对校园缺失去兴趣,不去登陆该网站,就是使其在教育中没有任何意义。

2.网络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中的优点。网络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网络的优势包括传播消息快、内容量大、信息丰富、覆盖全面、形式多多种多样等,网络文化包含多方面的教育信息无所不有。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文化,利用其丰富的信息,汲取所有人类社会优秀文明的成果,使思想教育的素材得以丰富多彩。还可以通过网络全方面的、积极主动的、快速的传播中央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知识,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网络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了增加了新的渠道和手段,以往的传统思想教育工作大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交心、座谈、讨论、实践为辅来展开工作,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多样,范围不宽,效果不佳。在互联网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班、一个年级,学生也不再面对一两个老师,而是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对象的限制。这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扩展了更大的舞台,丰富了接受知识的方式。网络以多种传播方式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吸引力;网络文化的时效性可以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二、网络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中的应用对策

1.在高校建立网络文化教育平台。以网络文化为基础建立教育平台,创造绿色的校园网站,展开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先进的文化内容,彰显网络文化的正能量。一场争夺信息优势的战争将由信息化革命引发,争夺信息的控制权。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网络的积极性和网络交流互动的特点,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校园网上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校园网普便涉及到每一个学生公寓和老师的家庭,打造一个虚拟校园与现实相对应。要针对学生渴望思想互相交流的特点。展开设立网上论坛模块,让学生自由讨论他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各种不同思想交流碰撞中,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对错,确定坚持正确的立场,要创建不同的专栏模块,建立辅导员的交心电子信箱,接收学生电子邮件的发送,收集学生的反馈的各种想法和意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反馈信息有较大帮助,以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新型窗口就是网络文化,要利用网上不见面交流的方式,与学生谈心交流,建立平等、信任与理解的环境,使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感情距离加以拉近。对于一些错误的想法或言语,要正确指导改正,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强建设。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强建设,逐渐快速提思想高政治理论文化水平、熟练掌控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对思想政治工作业务熟记、逐渐适应网络文化发展需求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团队,加强网络文化的正能量功能。第一,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信息素质。在各种信息交叉摄入、技术方面高速进步的社会中,对信息收集、挑选、运用能力进行培养。以网络文化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势必要加强学习与锻炼,具有灵敏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有较强的处理能力以及崇高的信息道德责任感。第二,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观念进行改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会运用传统的思维观念进行考虑问题,并且还要学习新颖与网络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质。第三,通过依附辅导员专业基础,成立一支具有网络思想政治的专业工作队伍。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文化培养。制定出向专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倾斜的有关政策,经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会议,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开拓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发挥作用。

三、结束语

对于网络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分析了其存在的优缺点以及应用对策,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文化作为新的教育文化的载体,以后还会遇到很多挑战。值得我们继续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吕艳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问题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05,(3).

第11篇

[内容]

“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模式(简称“四台阶”模式)的研究设计,始于1986年春,途经试用修改、立项实验,直至结题验收。8年的研究与实验,不仅使本模式得以验证、定型,而且,还使本模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广泛的推广前景。

本模式兼具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与实效性。我们对它的描述是循着“四级台阶”的训练轨迹,将速读训练纳入中语教学轨道,与“自读课文”的教学同步进行。另外,“同轨同步,相辅相成”,是本模式的鲜明特色;“易操作,显效快,兴味浓”,是本模式的最大特点;“快速阅读十大语文观=如虎添翼”,是本模式的理想境界。

本文仅就模式的构建以及构建此模式的依据与效应简介于下,以此就教于同行。

一、模式的依据

(一)现实依据:快,既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向教育的挑战。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著文批评说:“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5年过去了,状况又如何呢?“我们语文学科自觉或不自觉地可以说是变动不大,或者说没有实质性变动。”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教授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断言。教学效率如此低,学生素质如此差,怎能适应当今时代乃至21世纪的需要呢!“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读完应读的村料,现在已成为当代各级管理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生产工作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生产手段。”(杨春华、王靖元译《快速阅读法》前言)。本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试用、实验,最终定型的。

(二)政策依据:宏观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微观上,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相适应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第一次将快速阅读纳入中语教学,要求学生“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阅读浅易的文章,把握大意”,并对速读训练的内容、步骤、方法等作了具体设计与安排。

(三)理论依据:首先本模式两大坚实的理论依据应是生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

阅读,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人们的有关生理机能为速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就视觉而言,文字符号以光波的形式被摄入眼中,在视网膜上成像。据推算,人眼的视场角可达35°,并且从无限远至25厘米内,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调节,以分辩出12─13行文字。而且,人眼的视场角是一个立体角,能同时分辩纵向、横向文字。这样纵横交织,“一目十行,双目识页”就成了完全可能。本模式就是要通过相应的训练,扩大学生的视读野,以适应快速阅读的需要。再就大脑机能而言,人的大脑皮层至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之间有很复杂的突触联系,其储存功能至少能容纳10[7,]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藏书的总信息量。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表明:人的左右半脑分工各异。右脑具有极大的图式认识功能,其记忆容量是左脑的100万倍。这些,正是开展快速阅读训练极其重要的生理基础。

阅读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速读的重要前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阅读行为可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快速阅读,则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除了要求人们以更快的速度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外,更要求阅读时能高度集中注意,专注于阅读,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出现高效率的阅读。本模式第一级台阶正是遵循这些心理学原理的培养学生速读的良好心态。

其次,阅读的对象是语言文字。汉字能速读吗?汉语言文字学作了肯定的回答:汉文不仅适于速读,而且优于拼音文字。因为:第一,汉字信息密度大,阅读省时。联合国五种文字的同一文件,永远是汉文本最薄。第二,汉字个性突出,感知快;汉字形体各异,示差性强,分辨率高。第三,汉字稳定易识、易记,适宜速读。第四,汉字是表意文字,利于理解。另外,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学科都从不同侧面为速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比如,快速阅读作为阅读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与阅读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尤其是现代阅读学,它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快速高效的阅读。

(四)经验依据:速读,作为一种现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我国古代,《北齐书》曾记载王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看杂志,往往是“几页几页地翻”。经科学地速读训练,其读速更大得惊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训练的速读能手长江美子,最快可达每分钟读20万字。我国北京铁路二中程汉杰老师,台北师专附小谭达士

校长训练的学生其阅读效率也是成倍、成数倍地增长。本模式实验表明:学生阅读效率一般可提高4—5倍,达到1500字/分。大量经验表明,速读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样:通过训练,才能提高;通过有效的训练,就能迅速地提高。 二、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的着眼点──信息社会。

我们构建“四台阶”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中语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时代飞速发展,快速阅读应运而生。快速阅读集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现代阅读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于一体,实质是一门高效阅读学。它不仅要求读速快,而且要求理解深、记忆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其知识面。为此,《阅读学丛书》主编曾祥芹教授还称:“速读是语文教育的高科技”。

与此同时,要提高中语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还得切切实实地开展“大语文教育”,将学生带到丰富多采的大语文天地中去学语文,用语文。这不仅与现代教育观合柏,也与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工具性”相一致,更有利于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且,速读在大语文观统率下进行,才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两者比翼双飞、相辅相成,必能收到最佳效果。这就是我们积极推行下述公式的基本缘由:“快速阅读+大语文观=如虎添翼”。

(二)模式的主体──“四级台阶”

第12篇

一、移动学习研究的发展历程

移动学习的研究开始于世界第一个移动学习项目――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 Andrew。该项目历时3年,为校园内师生、管理者等建设并提供无线连接。之后,世界上移动学习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我国的移动学习研究开始于2001年北京大学“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至现在,已经历时近16年,我国的移动学习研究发展迅速、硕果累累。

二、国内外移动学习的未来发展目标

(一)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传递时间被大大缩短。如此快速的信息传递,让学习变得无处不在。移动学习正是移动互联网和教育的高度融合下的产物,也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思维与模式,真正做到个性化、灵活性大的学习。

同时,人机交互在移动终端设备的实现,将极大促进移动学习平台的使用规模和便利程度,将让移动学习的感知体验变得更轻松,效率更高。

(二)终身学习不再遥不可及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并实现个体发展,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诸多主客观因素将不断影响着这个持续学习过程的进行。而移动学习平台的出现,将在终身学习方面发挥并延伸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其发展潜力覆盖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岗前教育与员工培训等多个方面,无论是从哪方面分析,移动学习平台自身具有的“快速、高效、便捷”的特性非常适合成人教育,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方面的用能够发挥符合终身教育观,成人教育而成人学习又相对灵活、社会活动频繁、集中学习时间较少,移动学习能够满足成人学习者继续学习的需求,是推动终身教育观发展的新模式。

(三)平台应用多种多样

移动学习发展至今,伴随着移动学习技术手段的革新进步,平台应用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基于SMS(手机短信)的移动学习到MMS(多媒体短信);从基于WWW的移动学习到基于 WAP ;从基于网页的移动学习到基于微博、微信、网络直播;从现实学习场景的移动学习到支持混合演示场景等等。教师与学习者,只需根据自身需求及技术手段灵活自由地选择移动学习平台应用。

三、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问题

从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成果来分析,主要研究对象为学校和企业。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是移动学习研究的重点。在其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将强化理论、概念图理论、知识点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泛在学习理论等知识继续与移动学习研究发生关联,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原则、开发模式、资源模式等。但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很少聚焦微观层面。在其技术实践方面,随着移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基于Android平台、iOS平台做研究的基础上,以移动终端的分类,如平板、手机等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新兴媒介渠道的出现,更加丰富了移动学习技术实践的研究内容。

虽然,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呈欣欣向荣之势,可较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却并未普及,现有的一定数量移动学习平台成果虽然得到了应用,但仍然需要学校、企业与政府间的紧密深入合作。同时,移动学习平台资源内容趋于简单化和娱乐化,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和类型较为匮乏,并非一种大众化的学习方式。

四、思考与建议

人类已然进入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总量和更新频率呈快速增长。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大众学习需求,在移动学习的研究中,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一)移动学习平台技术和资源设计研究需重视

移动学习的技术进步不会停下脚步,这是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深化的地方。相比于技术的研究,移动学习的资源也应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按照多类别、多学科、多元化要求,解决移动学习资源单一匮乏的问题,丰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加快移动学习又好又快发展。

(二)移动学习平台应用需丰富

目前,在学校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方面中,移动学习平台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移动学习技术和资源不断更新进步,移动学习平台的应用体系也会随着扩大,普通的课堂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地与新兴媒体结合,如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微课、慕课等。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