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挂科总结

大学挂科总结

时间:2022-11-25 17:33:17

大学挂科总结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1

关键词:挂职锻炼;企业;交通工程;专业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24-02

一、引言

交通工程作为一门宽口径、综合性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具备交通工程项目设计、实施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从客观上要求从事交通工程本科教学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更应具有全面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证明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是获得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的企业挂职锻炼过程中,难免因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得当、能力不达标等原因,导致挂职锻炼效果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使工程类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更积极且高效,对于每一位即将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笔者在企业长期挂职锻炼的经历,结合交通工程专业性质,总结了工程类专业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应注意的事项,及在挂职锻炼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若干建议。

二、企业挂职锻炼注意事项

(一)挂职锻炼岗位要与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紧密联系

教师赴企业进行岗位挂职锻炼是有一定的任务和要求的,即必须是有意义的挂职锻炼,有益于提高中青年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教学与科研能力,调查总结实际产、学、研的需求,以便合理规划组织教学内容使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更好地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挂职锻炼的岗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岗位工作内容必须紧密围绕专业特色或专业本身展开。这样挂职锻炼的内容才能与教学相结合,才能有益于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改进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有益于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丰富并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2.岗位工作内容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或能为科研提供一定的素材和思路。换言之,从事较为简单或常规意义的岗位挂职锻炼于教师本人及企业均无多大意义,而能参与技术研发亦或是能发现技术难点,针对核心技术问题或技能难题等进行研究方能达到挂职锻炼的真正目的。

3.岗位工作内容必须与学院专业发展相结合。即便是同一专业,每个学校培养的重点和方向亦各有不同,而企业的主流需求在哪里?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是什么?在挂职锻炼的岗位选取中,岗位工作内容不一定与学院专业完全对口,但是应该尽量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发展进行岗位选择,以便挂职锻炼的教师能为学院的专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二)正确处理挂职锻炼与本职工作

笔者这次挂职锻炼主要利用的是暑假,但是也包括前期结课后的一段在校时间,此期间本人还负责了5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此期间,由于应挂职企业工作的需要,笔者大部分时间出差在外,但是为不影响学生毕业设计正常完成,关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主要以远程视频为主(频次较多),尽管如此,个人发现这样的监管力度和方式对于小部分比较懒散的学生仍显不足。

因此,挂职锻炼时一定要处理好学校的正常教学和企业工作,且要以学校的教学工作为重。为了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在学校师资条件许可的条件下,教师最好脱产挂职或者利用暑假时间挂职,或同一企业至少有两名相关专业教师挂职锻炼,这样在时间有冲突的情况下可轮流进行脱产挂职锻炼。

(三)及时总结,转化身份

在挂职锻炼的过程中,教师身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代表的是学校的名誉,一方面作为企业挂职锻炼人员要兼顾企业的利益,因此,在挂职锻炼过程中应注重两方面的工作:及时总结与身份转化。

及时总结,要求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围绕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及时进行工作总结与反思。首先,总结、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的专业技术,并归纳企业实际采用的技术或方法与书本理论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筛选、吸收其中较为新颖、实用或有研究价值的内容,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地、批判地研究分析这些内容;其次,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组织设计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岗位及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需求,反思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反思自己的专业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等;也要反思自身的专业知识是否全面,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反思自身的专业素质是否过硬,专业能力是否足够等;再次,结合企业相应岗位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能力的需求,反思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培养模式、设施设备的配备、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是否合理,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学校专业发展提出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转化身份,要求教师在挂职锻炼过程中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份子,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兼顾企业利益,杜绝在企业中“搞特殊”、“走过场”,或“瞧不起”企业普通员工,或过分“巴结”企业领导,对企业交代的合理任务应及时、高效的完成,必要时要与企业员工相互交流沟通,甚至“不耻下问”,为企业提出行之有效又符合企业实际的改进措施与办法,切实帮助企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企业派予的不合理任务可以委婉回绝。

三、挂职锻炼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本人这次企业挂职锻炼是在学院领导牵头、具体教师负责的情况下进行的,同时挂职企业也是交通与物流学院研究生实习基地,即教师的挂职锻炼和学生的实习锻炼是在同一环境下进行的。此次企业挂职锻炼虽已结束,时间也是断断续续,尽管如此,但此过程中也暴露了锻炼的教师及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它让我感想颇多、感受颇深。

(一)若干问题

首先,此过程让我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如和不同人群打交道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如在给政府官员做汇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汇报要点和技巧不足的问题,如在实际考评过程中遇到的非专业问题无法解答的问题等;其次,此过程让我意识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如在本次挂职锻炼企业实习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关于最基本的办公软件的应用不熟练的基本技能较弱的问题,如学生面对企业要求加班工作表现出来的不满、在进行具体工作时表现出来的不细心以及处事态度不端正的问题等;再次,此过程也让我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手段不够强硬,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对自己的要求不高等,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了散漫的习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手段刻板,这就导致了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的结果;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不协调,这就导致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工作上手较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二)若干建议

1.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除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外,他本身也是社会一员,因此,除了会上课、搞科研外,还得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与不同人群沟通的技巧,除重视自己的专业外,还应关注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并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专业教师,这样才能教育出具有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人才。

2.专业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并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加强教学改革,密切联系实际,如教师可以增加多媒体教学,或是丰富多媒体的展现形式以及内容,尽量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增加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的力度,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教师应随时检验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外,对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即监督、检查学生关于各门课程的掌握情况,而不应只注重自己本门课程的教学,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检验学生检索知识的能力,并以论文的格式提交作业,可检验其对于word的使用情况和论文格式编辑的能力,或是对于某些可以用专业软件快速完成的作业,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最快捷的方法,无论是在哪个教学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严慈相济,但在某些重要环节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3.智育与德育并重。尽管大学生阶段的德智体美发育已经基本成熟,但是由于大学的开放的特性,使得其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多,许多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更容易受影响,其在做事、处事方面的态度和习惯上容易步入误区,因此,教师在此方面仍要加强教育,时时提醒,并要采用正确、可行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四、结束语

企业挂职锻炼对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教师在挂职锻炼中坚持挂职锻炼岗位与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紧密联系以及正确处理挂职锻炼与本职工作是挂职锻炼取得成功的基础;快速、有效地深化工程类本科教师的理论教学基础以及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是直接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企业需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与人才需求的有效畅通是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武超群,赵雨D.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50(6):126-127.

[2]于景飞,张h,池秀静.提高《交通工程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9).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大学;成绩分析;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35.03

1引言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完善自身能力的殿堂,然而在各大学高校中,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补考重修的现象极其普遍。试卷中课堂上多次讲过的理论知识,答案正确率却很低。通过对大学生试卷答题成绩的分析,研究试卷得分的相互关系并追溯其根本的原因,可以充分了解到大学教与学的现状。对这种现状进行反思,找到能够改进的方法,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提供借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概述

2.1基本情况

我们主要针对A学校的两个专业中的四个班的宏观经济学成绩进行分析。其中b、c班学生的专业是金融学,共有81人(简称金融班),d、e班是国际贸易专业,共有77人(简称国贸班)。不同专业的四个班人数相仿,都属于经济类专业,并且由同一个老师教授,具有可比的基础。据了解,金融班与国贸班的上课情况有一定的区别,与国贸班相比,金融班大部分学生都按时上课,上课与老师互动较多,回答问题积极且作业完成较好。这些表现都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宏观经济学总评成绩根据试卷总分的70%与平时成绩的30%总和进行计算,最终的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挂科的基础。

2.2主要研究内容

学习成绩是考核学生学习结果的主要方法,而学习结果受到客观因素即课堂环境,教师传授知识程度,也受内在因素个人学习态度等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实地考察了两个班的课堂情况,结合授课老师的评价,对两个班级的课堂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接着通过对学生最后的学习成绩与课堂整体教学情形、知识接受情况、学生学习态度、挂科率、男女生差异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教学中的几点现状和相关的结论并分享几点启示。

3实证分析

3.1研究假设

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组合的差异,在课堂上不同的班级与老师的互动性往往不同。而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最终将会体现在不同班级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上。因此假定:H1:课堂互动性强的班级总体成绩较好。另外,由于个人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较为重要,比如到课率、上课思考问题的程度、课后思考、课后预习复习情况等。而课后的情况收集困难,并且可信度不易测量,在本研究中,我们把相比更为客观的到课率、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作为考核学生平时表现的平时成绩,即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标准;把试卷卷面总分作为衡量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具体表现;而把试卷中几乎每节课都讲到过且进行详细总结的论述题的得分作为一个具体的知识板块考核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并假设论述题知识模块掌握程度中等及以上的学生超过60%,则认为大学生知识接受程度高;总评成绩综合考虑了总分与平时成绩,且小于60分判定为挂科,因此把总评成绩作为是否挂科的标准。综上所述,我们假定:H2:大学生知识接受程度很高。H3:学生的卷面总分与平时成绩正相关。H4: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基本不会挂科。由于男女学生的教学环境相同,并且考试试卷是同一的,我们假设:H5:男女生学习成绩差异不显著。

3.2样本的选取

我们选择A大学的金融班79份,国贸班71份试卷共150份宏观经济学试卷成绩作为有效样本,其中剔除了补考和重考的8份试卷。利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分析,以此证明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

3.3统计结果及分析

3.3.1两个班级的试卷总分差异分析

据表1,金融班的平均成绩大于国贸班的平均成绩,说明金融班的成绩总体水平高于国贸班;而标准差小于国贸班的标准差,说明金融班总分的离散程度相比国贸班比较小,学生成绩总体比较均衡。由此可以看出,课堂互动对班级的总体成绩会有一定的影响,课堂互动好的班级会有更好的考试成绩结果。证明原假设成立。

3.3.2论述题的总体得分分析

首先对论述题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的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论述题得分均值小于6(总分为10分),说明学生在这道题的成绩普遍偏低,偏度为负数,说明论述题的正态分布图往左偏,总体来看,得分低的学生数大于得分高的学生数。

由于论述题在试卷上的赋分值为10分,在总分为100分的试卷里占分比10%。考虑到可能的问题难易程度,我们不采用单纯的6分制为及格分的形式,而把论述题得分占学生试卷得分的比例作为得分情况(表3)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论述题在试卷中赋分的比例,我们认为若某个学生的论述题得分大于或等于6分,且占试卷总分比例(设为a)大于或等于10%,则认为他的论述题这个知识模块掌握的好,而低于6分,且比例低于10%,则说明他这个知识模块掌握的不好。根据统计:

很容易看出,论述题知识模块掌握的不好的学生所占比重明显比掌握程度好的学生高。掌握程度不好的学生比例超过40%,说明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没有达到高水平。否定原假设。

3.3.3学生总分与平时成绩的关系分析

根据A班授课老师的打分标准,首先对平时成绩的情况进行频度的统计(表4):

可以看到平时成绩大于等于85分的比例达到76.7%,说明平时成绩高分比较多,我们认为,平时成绩大于或等于85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较好,平时成绩属于正常的区间,而小于85分的同学学习态度差,平时成绩偏低。经过P-P图和Q-Q图的检验,发现两类学生平时成绩和总分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分别对这两类学生平时成绩和总分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度检验:

(1)学习态度差的平时成绩与总分相关性检验。

结果发现,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平时成绩与总分存在着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Sig=0

在此基础上,对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平时成绩与总分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回归系数表:

可以看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平时成绩与总分也是正相关的,Sig=0.014

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学习态度好的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总分进行线性拟合,发现线性和曲线拟合度都比较差。说明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并非很明显。

然而,对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总分进行频率分析:

可以看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总分低于60分的学生只占其中的13.9%,说明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基本上成绩都比较好,只有小部分可能因为理解不透彻,缺乏有效的复习等其他原因,考试成绩低于60分。

总体来看,不论是对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学生的总分都与平时成绩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并且学习态度差的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总分之间还存在着一元线性关系。这也证明第二个假设成立。

3.3.4平时成绩与挂科的关系分析

由于授课老师对学生的总评成绩往往参考平时成绩,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计算最后的总评分。因此平时成绩毫无疑问对总评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学生的最后可能挂科的情况,仍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区别分析。

根据表11和表12的对比,学习态度差的学生总评成绩中有17.1%小于60分,说明学习态度差有将近1/5的学生可能会挂科,而学习态度好,平时成绩比较高的学生,尽管其中有13.9%的学生总分小于60分,但根据总评成绩的比例平分,最终却没有人挂科。虽然这只是这4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基本上不会挂科的结论,证明原假设。

由表14知,男生赋值为1,女生赋值为2,方差的Levene的F检验Sig.值为0.015

4 结论与启示

4.1结论

(1)课堂互动对学生成绩存在影响。分析表明,课堂互动好的班级学生学习效果相对较好。

(2)大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现状并不理想。课堂多次讲述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不高。

(3)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平时成绩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平时成绩与学习成绩相关高度显著,且存在一元线性关系;而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平时成绩的影响,但线性关系不明显。

(4)学习态度差的同学挂科机率较大,而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基本不会挂科。

(5)大学男女生学习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成绩稍优于男生。

4.2相关启示

(1)改进教学模式。课堂上应形成教学互动的形式。传统教学多数是课堂上“讲解―接受”、“示范―模仿”的模式,这种模式从中学以来在大学还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而这种模式往往不能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堂互动很难调动起来。而大学是一个鼓励学生创新式思维的地方,教学的功能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加适应社会的能力,重点应该突出学生而非教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消除以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应付考试为满足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关注促进学生逐步提高主体意识。例如,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即学生经过分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达到老师所要求的课堂内及课堂外的小组学习目标。这样在考察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小组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整体参与度。

(2)改革成绩考核结构。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评分标准中,最终试卷考试的成绩占有绝大部分比重,平时成绩也主要集中在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上,很难考察到课后学习的情况,因此很多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直到考试之前的临时抱佛脚现象比较严重。改革现有的成绩考核模式也显得比较迫切,比如增加课堂内考核,小组任务考核、期末知识答辩考核等平时考核的比例和范围,把成绩的最终控制改革成为过程控制,根本上改变“一考定成绩”的模式;期末试卷考试更加注重知识与理论相结合的考核,根据课程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开卷与闭卷的形式等。

(3)大学生应该注重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学生自中学以来长期在教师督促下学习,形成了对待学习主动性不高的习惯,而在学习环境相对宽松、老师督促较少的情况下,大学生们普遍内源性学习动力不足,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对待课程的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是现在大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根据对学习态度与挂科之间关系的分析,也为学习态度重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努力提高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如:通过思想素质教育,让大学生们认识到学习是自身技能提升的重要手段,并以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大学生转变中学的学习模式。大学生个人应认识到大学学习对自身完善的价值,端正学习态度并持有不断吸收新知识的心态才能不虚度青春。

参考文献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增减挂钩 城乡建设 内涵 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1 增减挂钩机制的内涵

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2 增减挂钩机制实施的作用和意义

增减挂钩机制的实施,一是有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将促进“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农民居住地向场镇或中心村集中,基本农田向保护区集中”,整理后新增的耕地通过等量置换城镇建设用地的方式,为城镇发展拓展空间,推动城市化进程;二是有利用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增减挂钩不仅能够有效整合农村居民点,改变过去布局散乱的局面,促使农用地集中连片形成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三是有利于土地资源保护,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建设用地量与城镇建设用地量同步增长的趋势,可有效地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四是能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供地平台。

3 充分利用增减挂钩机制实施的有利条件,保障美好乡村建设用地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农民习惯于自然院落形式分散居住口,村庄建设总体上是以农民住房自行建设为主,由于缺少科学规划的指导和约束,村庄布局杂乱无章,可以说是“零、散、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正是村镇建设的“零、散、乱”的现状,为增减挂钩机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空间,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通过实施增减挂钩政策,一方面在完全遵循农民的意愿前提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科学规划,采用适度集中安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复垦拆旧区内低效的农村建设用地为耕地,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作物产量,发挥土地规模效益,提升农民的收入。

4 在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实施增减挂钩政策过程中应优先做好规划工作

4.1 要科学合理地制定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美好乡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既然是战略性的决策,当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谋定而后动,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短、中、长期结合,先易后难,分期实施。总体规划应细分为镇、中心村、自然村建设规划,河流水利规划,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林业发展规划,土地整理与村庄整治规划、资金筹集与保障规划等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需广泛听取民意,尤其是中心村、自然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更要做到广泛听取民意,因为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最好的推动力。

4.2 要做好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和统一

由于专项规划是由各个业务部门编制,因而各个业务部门在编制专项规划时要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对接,必须做到镇、中心村、自然村建设规划,河流水利规划,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与土地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土地整理与村庄整治规划相统一,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规划之间的彼此矛盾。特别是,增减挂钩机制实施与镇、中心村、自然村建设规划,河流水利规划,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林业发展规划,土地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土地整理与村庄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密切相关。年度增减挂实施方案是依据相关规划来制定,增减挂只是实现美好乡村建设战略目标的一个手段,增减挂实施的对象是拆旧地块和建新地块,专项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影响增减挂实施成效。因而,必须要做好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和统一。

5 切实做好增减挂实施工作

5.1 科学合理编制增减挂钩实施方案

美好乡村建设区域的领导单位要依据规划对挂钩拆旧区进行前期摸底调查,编制增减挂钩实施方案,由区国土汇总,上报年度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在编制增减挂钩实施方案时要本着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零拆整建,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否则,就会出现因减不了导致增不了。

5.2 要高度重视增减挂项目的实施

增减挂项目实施是有时间节点制约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防止“重建新,轻拆旧”以及重建设轻管护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出现“占优补劣”的问题的发生,致使项目难以通过验收。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分工,把责任落实到人。在实施中要讲究效率,要做到拆旧快,复垦及时,质量合格,验收确保。

5.3 做好宣传工作,广泛征求民意

开展增减挂钩试点,要做好宣传工作,把开展增减挂钩政策和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重点宣传增减挂钩政策对美好乡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实施前应举行听证、论证,充分听取当地农村基层组织和村民的意见。涉及土地调整互换使用的,未征得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同意,不能强行开展增减挂钩试点。按照明晰产权、维护权益的原则,合理分配土地调整使用中的增值收益。要明确受益主体,规范收益用途,所获土地增值收益用于美好乡村建设,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4

关键词:黄色黏虫板;辣椒(Capsicum annuum);蚜虫(Aphidoidea);防控效果

中图分类号:S477;S435.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1-0079-02

Aphid Population Regulation with Insect Yellow Colour Attractant in

Capsicum Annuum Fields

YUN Tian-hai,XIAO Ri-xin,HUANG Wen-feng,DENG Chang-zhi,FU Jian,LI Xiang-huang,WU Hai-yun

(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Hai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ikou 571100,China)

Abstract: A experiment of aphid control by using insect yellow colour attractant in capsicum annuum fields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had the best effect of aphid trapping and killing with insect yellow colour attractant installation(21 units/acre,1 metre/height, south/direction) in capsicum annuum fields.The use of insect yellow colour attractant reduced the time of control with insecticides. The treatment effectively controls aphid 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has a good prospect for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sect yellow colour attractant; Capsicum annuum; Aphidoidea; Population regulation effect

收稿日期:2013-02-04

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10GA8000002);国家现代农业(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ycytx-35-syz34);海南省科学事业费项目

(琼财预[2012]162)

作者简介:云天海(1967-), 男,海南文昌人,高级园艺师,硕士,主要从事蔬菜栽培研究工作,(电话)13368989153(电子信箱)。

蚜虫属同翅目(Homoptera)蚜总科(Aphididae)昆虫,是辣椒(Capsicum annuum)绿色生产中经常发生的害虫[1]。海南辣椒田中主要有棉蚜(Aphis gossypii)、桃蚜(Myzus per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其中棉蚜数量最多,是海南辣椒园的优势种群[2]。

蚜虫繁殖力强,在华南地区一年可发生25~30代,在海南全年为害,以其成虫和若虫刺吸辣椒嫩枝、茎、叶,会造成叶片卷曲皱缩、退绿斑点或发黄,植株生长畸形和辣椒果实发育不良等[3]。蚜虫为害时还传播病毒病,以致影响辣椒产量和品质。

辣椒是海南主要北运蔬菜。通常防治蚜虫以化学防治为主,如啶虫脒、吡虫啉、噻嗪酮等。由于不规范使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和超标时常发生。另外,由于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农药,不仅杀伤天敌,引起害虫猖獗,而且增强了害虫抗性。这些都不利于辣椒的安全生产。

黄色黏虫板对蚜虫、白粉虱、蝇等小型昆虫有良好的诱杀效果[4]。它是利用害虫特殊的光谱反应原理和光色生态规律,用黄板诱杀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于蔬菜、果树害虫的防治。本研究利用蚜虫的趋黄性,探索防治蚜虫的非化学最佳方法,为监测蚜虫种群动态和建立绿色综合防控体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中捷四方”牌双面黄色黏虫板(简称黄板)规格为25 cm×40 cm,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于2012年3月在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辣椒试验基地进行。辣椒试验品种是特大黄皮尖椒。采用绿色辣椒露地覆膜节水滴灌栽培技术进行日常管理。

1.2 试验方法

1.2.1 黄板挂板不同方向 设东、西、南、北4个悬挂方向处理,且每667 m2用竹子悬挂黄板21块(板间距离4 m×8 m),悬挂高度1 m。随机处理,重复3次。于2012年3月26~28日连续试验3 d。

1.2.2 黄板挂板不同高度 设3种悬挂高度处理。即用竹子悬挂黄色粘虫板,其高度分别为1.5 m、1.0 m、0.5 m(以黄板下端离地面高度为标准),且每667 m2悬挂黄板21块(板间距离4 m×8 m),方向朝正南。随机处理,3次重复。于2012年3月26~28日连续试验3 d。

1.2.3 黄板挂板不同密度 设3种悬挂密度处理。即每667 m2用竹子悬挂黄板33块(板间距离4 m×5 m)、21块(板间距离4 m×8 m)、16块(板间距离5 m×8 m),且悬挂高度1 m,方向朝正南。随机处理,3次重复。于2012年3月26~28日连续试验3 d。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黄板挂板方向对蚜虫防控和诱杀效果分析

不同黄板悬挂方向对蚜虫的防控和诱杀有一定影响。南、北、东3个方向的诱杀量之间差异不明显,南、西2个方向的诱杀量之间差异明显。以南向诱杀量最多,平均每块黄板诱杀昆虫总数49.1头/d,其中蚜虫37.3头/d,比东、西、北3个方向的悬挂处理诱杀昆虫总数分别高9.0%、9.3%和10.5%,比东、西、北3个方向的悬挂处理诱杀蚜虫数分别高9.9%、9.6%和11.0%。

2.2 不同黄板悬挂高度对蚜虫防控和诱杀效果分析

不同黄板悬挂高度对蚜虫的防控和诱杀有明显影响。在用竹子悬挂黄板高1.0m时的处理诱杀蚜虫效果最好,平均每块黄板诱杀昆虫总数46.1头/d,其中,蚜虫34.5头/d,比每667 m2用竹子悬挂黄板高1.5 m的处理诱杀昆虫总数、蚜虫数分别高7.0%和9.0%;比每667 m2用竹子悬挂黄板高0.5 m的处理诱杀昆虫总数、蚜虫数分别高11.4%和15.2%。

2.3 不同黄板悬挂密度对蚜虫防控和诱杀效果分析

不同黄板悬挂密度对蚜虫防控和诱杀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每667 m2悬挂黄板21块(板间距离4 m×8 m)的处理诱杀蚜虫效果最好,平均每块黄板诱杀昆虫总数50.6 头/d,其中,蚜虫30.4头/d。比每667 m2悬挂黄板33块(板间距离4 m×5 m)的处理诱杀昆虫总数、蚜虫数分别高1.6%和2.1%;比每667 m2悬挂黄板16块(板间距离5 m×8 m)的处理诱杀昆虫总数、蚜虫数分别高0.4%和0.2%。

2.4 黄板对其他昆虫的诱杀作用

在试验过程中,黄板不仅对蚜虫、白粉虱、蝇等害虫具有较好的诱杀效果,而且对其他小型昆虫如蜜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极少误杀,保护了天敌和益虫。

3 小结与讨论

1)黄板对辣椒蚜成虫防控和诱杀效果比较明显,但对其虫卵、幼虫诱杀无效。这与黄板悬挂方向、高度、密度及风向、风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每667 m2悬挂黄板方向朝南、高度1.0 m、密度21块(板间距离4 m×8 m)的,其诱杀效果最好。

2)黄板是防控和诱杀辣椒蚜成虫较好的物理防控方法之一。它不仅能监测蚜虫种群的发生动态,有效降低蚜虫虫口数和落卵量,减少蚜虫繁殖代数,还可减轻蚜虫传播病毒病的发生。与用化学防治方法防治蚜虫相比,具有对环境和农产品无污染,保护天敌,使用方便,防效好,可降解,抗日晒雨淋,省工省料,减少劳动力用工,不会造成农药残留等优点。可使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5%~33%,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2~3次。为辣椒绿色生产和绿色食品达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应广泛在辣椒主产区推广使用黄板诱杀技术。

3)在实际生产中,应将黄板的使用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一起考虑,其防控和诱杀蚜虫等虫害效果更佳。可根据辣椒植株生长情况适当调整悬挂黄板的高度。

4)尽管黄板对多数天敌影响甚微,但还是诱杀极少数七星瓢虫、异色瓢虫、蜜蜂等。这可能与黄板的黏稠度大小,添加其他引诱剂,或天敌(益虫)飞行误碰黄板有关。改进黄板的制造工艺等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 罗素兰,张圣经,长孙东亭.辣椒蚜虫种类的调查[J].生物学杂志,2003(1):22-24.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5

一、近期挂职收获

1、开阔了工作视野。市统计局工作具有承上启下、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工作的特点,指导全局作用极为明显,尤其是省市目标责任考核工作开展以来,更体现了统计部门的重要作用,其突出位置也受到市委、市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里挂职,有利用我进一步了解各县区、全市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熟悉市直部门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更加直观地了解商洛市统计工作的特色和经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逐渐摆脱了乡镇简单的工作方式,跳出了乡镇工作思维的局限性,学会了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关系的工作方法,学会了从宏观层面思考问题,增强把握全局的能力。

2、强化了学习意识。以前在乡镇由于分管工作较多,整天忙于下乡,奔跑于乡村之间,只是口头谈学习,真正学习时间却很少,理论水平明显下降,但是统计局机关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我强烈的学习愿望,我除过利用统计网络了解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外,利用自己在办公室工作的有利条件,经常浏览档案资料,对各部门工作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这些都有助于我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工作之余我也将更多时间用于阅读统计专业书籍学习业务知识,结合工作进行分析思考,我深知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让自己无愧于组织安排的这次的挂职锻炼的机会。:

3、坚定了务实作风。市统计局的工作处处体现出务实的作风。对于上级安排或自身业务工作,他们往往是“先干后说、多干少说、甚至干了也不说”,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不讲排场不搞形式主义。对于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市局领导干部们始终坚持“不争论、不埋怨、不推诿扯皮,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务实态度,保护机关干部的工作热情,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气顺、心齐、力聚、有干劲,务实的工作作风成就出色的工作业绩,让我感触颇深。长期以来由于乡镇那种“干的好不如说的好”,不注重实际效果的工作环境和粗糙简单的工作方式的影响,我曾经对提倡“务实作风”持怀疑的态度,但是来到这里后,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我更加坚定了务实作风,决心通过努力工作来回报组织和社会。

4、树立了时效观念。统计局工作的时效性和统计局工作人员的效率意识深深感染了我,遇到工作大家都是宁可不休息也要及时完成,想起在乡镇时有些工作是上级明天来检查今天才开始做,上级不检查就是摆在面前的工作也要拖上一段时间,相比局机关干部的作风,真是自惭形秽,有次省局刚开完会没几天,我正要将自己写的市局落实情况信息发到内网,打开一看,早已有人将此信息在网上了,自己又落伍了,统计局机关及干部身上体现的高度时效性意识确实是少见的。

5、增强了适应能力。对于来自乡镇的挂职干部而言,最大的难度不是快节奏的工作,而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要想在挂职期间有所收获,就必须尽快改变原有局部领导思想和无固定上下班时间的生活习惯,彻底摆脱自己以前那种小集团意识和晚睡晚起的作息习惯,树立全局观念,严格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外来者”到“自家人”的转变,尽快适应机关工作的规范化和全局性。对此,我通过多听、多看、多问、多思,首先从自己的角度努力去理解、适应,在与大家的交流过程中主动介绍自己在乡镇工作的情况,让对方更多地了解我,以达到增进彼此的理解与适应。同时,我坚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主动改变自己以前的领导作风,放下架子,甘做一名办公室普通工作人员,每天提前来到办公室,完成打扫卫生、准备开水、整理文件等具体细小事务,争取得到领导、同事的理解和认可。

二、自身存在不足

1、理论学习多,深入实际少。挂职锻炼期间尽管学习到了一些统计方面的业务知识,但都不够深入,理解不透彻,未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仍然是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独立开展活动较少,在具体事务办理及统计业务方面做的还很不够,不是很熟悉,不能很好的掌握运用统计知识到具体工作中去。

2、执行工作多,主动创新少。挂职锻炼一月多来,我对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基本上都能够圆满完成,但是在工作中的独立性、开拓性还很不够,主动性开展工作少,等靠思想严重,许多工作放不开手脚,没有创造性开展。

3、主观行动多,总结提高少。“思考—行动—总结—改正”这四个步骤是一个人不断提升完善自我的过程,在工作中,我勤于思考和行动,却疏于总结提高,例如根据局领导指导建议,我很多次都打算写一些结合乡镇实际方面的统计分析及调研报告,但是虽然考虑很久、资料学习收集很多,却由于懒于总结至今还未完成。

4、坐办公室多,与领导同事交流的少。虽然每天按时来办公室上班,但是主要时间用于学习工作,与办公室同事及其它科室同志交流较少,未能让大家及时了解接纳自己,更造成不能全面掌握统计局系统工作,达不到“协调各科室、统筹安排”的办公室职能要求。

所以,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多创新,多交流,让自己思想上更加成熟,综合素质上有所提高。

三、意见建议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6

作者简介: 王振波,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乡统筹等。

通讯作者: 方创琳,博士,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等。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971101)。

摘要 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目前存在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双增”严重占用耕地等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下的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有望成为破解该问题的综合路径。但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错位现象,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中国城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总结了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历程之后,运用文献分析与规划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政策执行错位的症结与根源:①“挂钩”政策缺少科学理论支撑导致实践存在盲目性;②土地财政阻碍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损伤农民利益;③保障体系不完善使政府行为公平性、“挂钩”质量与农村权益保障难以落实;④综合评估滞后使“挂钩”实施面临重大风险。在此基础上,“挂钩”研究的重点在于:①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理论与评价体系;②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体系;③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实施保障体系;④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项目实施风险评估体系。

关键词 土地资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综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 P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1-0096-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16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2],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3-4],据统计,沿海各省市2010年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在2001年已经用完,部分城市预测2020年用地指标将在未来3-5年内用完。未来20年我国将有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巨大,

仅依靠国家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需求,城乡建设用地处于空前的剧烈变化状态。同期而至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化等因素导致耕地数量锐减,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5]。同时,乡村建设用地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存在着居民点多、小、散,乡镇建设用地粗放,城中村、空心村、农村工矿企业废弃地较多等问题;另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日趋明显[6-7]。诸要素叠加促生了以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周转为目标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下称“挂钩”)政策。

然而,“挂钩”试点过程中出现了政策与执行的错位,呈现出借“挂钩”之机变相侵占农村集体土地、侵害农民利益等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全国“挂钩”试点已经扩大到27个省(市、区),但其挂钩机理、模式、空间合理化组织等各个方面都缺少明确的思路。所以,对“挂钩”的相关研究与成果进行综述,明确问题与争议的焦点、难点,提出未来该政策可持续实施亟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初衷与目标

1.1 操作程序与周转指标的使用和管理

“挂钩”分为筹备和启动、编制试点总体方案、报批与审查、项目实施、检查与验收五个阶段(见表1)。流程上采取“先建后拆,先用后补”的步骤,即挂钩规划-建设安置小区-配套基础与社会保障设施-居民安置补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

按规定,“挂钩”试点规模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区、市)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控制。挂钩周转指标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进行管理。分别以行政区域和项目区为考核单位,两者的用地规模都不得突破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周转指标由下达至归还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周转指标必须专项用于项目

区内建新的规模控制,不得挪作他用;周转指标由项目区

1.2 “挂钩”的目标与意义

依据操作程序与周转指标的使用和管理规则,按照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8],保证总量平衡、做好质量评价,保护人文风貌、实现持续发展[9]等原则,“挂钩”的目标在于优化城乡用地的结构和布局,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统筹城乡,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让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共享城镇化带来的繁荣;支持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用地出让分配收益开始向农村倾斜[10]。

理论上,“挂钩”是基于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的特殊国情而提出的一个独创性政策,对中国集约型城市化路径和土地利用管理、实施具有深远影响。首先,“挂钩”可以有效缓解用地矛盾,推进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响应“保增长、保红线、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第二,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化质量,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第三,在促进城市空间功能重构与产业结构调整配置的同时,推进农地规模化经营,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突出农村土地市场价值;最后,“挂钩”作为国土管理调控手段的创新形式和有益尝试,有利于确保新一轮规划的弹性空间和有效实施[6-7]。

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历程

“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至今为止,“挂钩”政策经历了政策的提出、试点、反思与整治三个阶段。

2.1 “挂钩”的提出(2004年)

2004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正式提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

2.2 “挂钩”的试点(2005-2009年)

2005年10月,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开展试点,明确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项目管理、相关配套政策等;2006年4月,国土资源部批复在津、苏、鲁、鄂、川五省(市)开展第一批“挂钩”试点;2007年7月,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统一思想,明确要求,严格管理,稳步推进“挂钩”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6月,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挂钩的内涵。

2.3 “挂钩”的反思与整治(2010年至今)

2010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挂钩”试点工作的总体形势和方向是正确的,但少数地方在实施过程中擅自扩大试点范围,挂钩周转指标使用收益分配不规范,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造成了不良影响,并强调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模和范围;2011年1月4日,国土资源部决定在

2011年开展“挂钩”试点情况专项检查;2011年1月20日,国务院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规定,取消行政强制拆迁,拆迁补偿不得低于市价,并责令有关部门抓紧对土地管理法有关集体土地征收和补偿的规定做出修改。

2.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试点与模式

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在全国部分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开展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于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见图1)开展“挂钩”试点工作。2006年5月,国土资源部批准津、苏、鲁、鄂、川为第一批试点省(市),确定了183个项目区及周转指标[11]。 2007年追加了内蒙古、浙、皖、豫、粤,次年又将闽、湘、渝、冀、辽、赣、云纳入试点范围。2009年国土资源部不再要求地方政府按照项目进行中报,而是直接将“周转指标”分配给省级政府,由其自行安排项目进行增减挂钩试点。同时下达冀、内蒙古、辽、吉等13省(区)挂钩周转指标15.275万亩。截止2010年底,全国已有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大规模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总共下达周转指标45万亩。

整体来看,“挂钩”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农村集体自主型,以及三者相结合的运作模式[9]。因各地情况不同,模式呈现多样化格局。就目前实施现状来看,苏、浙、闽、鲁、鄂、渝、川的“挂钩”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2)[10]。

3 “挂钩”政策与实践错位的症结与根源

目前“挂钩”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仅2009年全国农村土地整治就新增农用地30.5万 hm2,其中新增耕地达到26.9万hm2。但是,诸多事实证明“挂钩”政策并未按

3.1 “挂钩”政策的实施缺少科学理论支撑

国家政策的顺利、有效实施必须立足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国发[2010]47号文件明确要求:“各地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生产、城乡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林业保护利用和生态建设等有关要求,科学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合理安排增减挂钩试点的规模、布局和时序”。但目前,如何合理安排增减挂钩试点的规模、布局和时序,在全国的试点过程中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挂钩”政策的实施机理、试点选址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估方面都存在盲目性,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扩大周转指标,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3.1.1 科学机理不明确导致“挂钩”发展方向模糊

“挂钩”政策出台历程短,尚没有奠定土地财政背景下实施城乡建设用地转换的理论基础。“挂钩”政策实施的科学机理不清,具体操作在摸索中改进,实施规范、实施框架、实施模式、操作步骤与方式、利益主体关系处理等内容均不具体、不明确,引发了各级政府间的关系博弈、城乡关系博弈与利益冲突、拆迁方与农民补偿冲突、农村城镇

化与农民利益冲突、农民的安置与就业、土地复耕的产权归属、土地收益的分配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性、方向性问题。

3.1.2 适宜性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挂钩”方案盲目选址

农村“挂钩”项目区的选址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实际需求与承载力,严格构建涵盖发展定位、发展阻力(承载力)、发展强度、发展导向等决定农民居民点未来空间组织结构的全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进行选址适宜性评价。目前,已有的少数相关研究只是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方法讨论了方案的可行性与社会满意度等影响因素[12-13]。由于缺少严格的“挂钩”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不少地方政府为服务于招商引资项目而遵从企业家的意愿实施选址,对当地农民利益、生态环境,甚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3.1.3 效益评估体系不完善导致“挂钩”实施效果无法保证

对“挂钩”方案的实施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空间效益等)进行评估,一方面有利于从实践中提取经验教训,进而修正与完善实施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监督与评价项目的实施效果,保证实施质量。目前,“挂钩”试点中缺少完整的效益评估体系,无法对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试点项目进行效果评价,也就无从谈起经验提升与质量保证。

3.2 土地财政阻碍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损伤农民利益

“土地财政”是政府利用其垄断的土地征收权,通过低价征地并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而获得土地增值收益行为的非学术化称谓。

3.2.1 现行土地制度和征地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征地制度是土地财政的制度基础。我国宪法规定政府征收和征用是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地用途的唯一合法途径。这样,政府依靠其垄断的土地征收权可以在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后强制性地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然后再按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土地用途予以统一供应[14]。

3.2.2 地方政府操纵土地市场根本目的是占有城乡土地差价

土地财政的直接诱因是分税制改革造成的地方财力不足。地方政府以成本价征收农村集体用地,再以市场价值出售,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征收集体土地的补偿主要以原土地用途收益为计算标准,并适当考虑了被征地农民的今后生活费用,而地方政府供地则按照建设用地定价,由此产生的征地和售地之间的级差地租被政府占有[14]。

3.2.3 城乡二元土地市场难以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土地权属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挂钩”使地方政府征收农村土地以维持城市扩展,在操作程序、土地用途、补偿标准、短期和长期收益方面,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挂钩”后农民的身份问题、下一代的住房,以及获得宅基地的权利等系列问题不明,势必影响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挂钩”造成城乡收益不对等,对农民土地的减少、丧失以及责任田位置变动所来的损失尚无规范的补偿标准,这将会加重耕地撂荒等土地资源的浪费。

3.3 “挂钩”保障体系不完善

3.3.1 缺少相应条例或办法来严格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宜“挂钩”。“挂钩”实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城镇建设用地发展空间受阻,已影响可持续发展;城镇建设用地已达到较高的利用效率;周转用地必须产生足够用于支撑“挂钩”实施的收益。目前,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推行“挂钩”政策,因缺少“挂钩”规模与范围的严格规范,有大量人口集聚度低、产业发展粗放、城镇空间利用效率不足的地区为了追求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而进行“挂钩”,这样只会加剧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造成更为严重的城市弊病。

3.3.2 缺少公开、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来保障农民权益

土地收益分配是“挂钩”中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目前试点地区增减挂钩的土地收益分配主要由政府主导,有的未按要求将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现实情况事与愿违,农民从土地出让中获得的收益不到10%。“挂钩”中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周转指标使用收益分配不规范,分配方式不规范,应该由政府回用于农村建设的部分收益大量流失等问题均未解决。

3.3.3 缺少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来保障土地集约利用

挂钩项目的选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不足[6]:项目与相关规划不协调,用地冲突现象层出不穷;地方领导更替使规划缺乏相对稳定性;形式主义现象较为普遍,诸多规划只为完成任务,应付检查、验收、考核等。城市空间结构理论表明,经济空间演化沿着递减的土地级差收益曲线依次展开。挂钩项目区一般远离规划的城市空间拓展圈层,导致需要大量土地出让地块来平衡项目资金,既不符合空间经济演化规律,也不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3.4 缺少强制性措施和问责机制来保障周转指标归还

周转指标的如期、如数、保质归还受制于诸多因素,如相关领导更替、资金链条断裂、农民搬迁受阻、拆迁矛盾过激等。据相关规定,一定期限内,整理复垦增加的耕地指标归还面积不得少于周转指标面积,归还质量不得低于占用耕地质量。但“挂钩”政策并没有对周转指标的如期、如数、保质归还设立强制性措施和问责机制。

3.4 综合评估滞后使“挂钩”实施面临重大风险

3.4.1 耕地占补平衡模式运行异化风险

目前的实际运行中,“挂钩”存在几种异化风险。

一是“实占虚补”风险。某些地方缺少挂钩周转指标归还台账,复垦工作滞后,难以按期归还挂钩周转指标,挂钩中建设用地指标过早用尽,新增耕地却可能“虚拟化”或“期货化”,被占的良田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却只是一纸空文。虽然这种做法被严令制止,但各地占多补少、只占不补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是“实优虚劣”风险。由于城市一般都建在地势相对平缓、水源和土质较好的地带,城市周边的土地往往是良田沃土,而城市周边日益增长的建设用地需求,使优质耕地随时可能被吞噬。反之,通过土地整理后用来挂钩流转的建设用地指标,要么来自于宅基地或砖厂等复垦,要么来自于交通和灌溉都不方便的相对偏远山区。这些土地复垦后的质量跟城市周边被占的良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三是农地“非农化”风险。目前各地土地整理的成本越来越高,通过较高成本整理出来用于流转的农地,如用于单纯的粮食生产,显然无法在经济上取得平衡。在各地形形的工业或现代农业园区中,不乏利用农地流转项目进行农地“非农化”经营,甚至变相修建小产权住宅,牟取更大利益的做法。

四是耕地“非粮化”风险。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流转出来的耕地会更多地转向花木、蔬菜等相对效益较高的非粮食产业。在各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 耕地流转“非粮化”的情况普遍存在,且可能对耕地质量造成重大影响[15]。

3.4.2 补偿标准缺少评估使农民、农村面临风险

拆迁补偿标准不统一导致农民利益受损。有些地方建设用地置换拆迁标准参考当地公益事业如水利兴修等拆迁标准,补偿标准过低。多数情况下农村集体房屋仅对房屋建筑面积进行补偿,未考虑装潢成本甚至房屋附属。另外,城市房产可以上市流通、自由转让交易,而农村宅基地只能继承不能交易,没法形成市场价值,城乡拆迁补偿标准差别更大。

追求用地指标导致农民生活习惯与村落文化受损的风险。“挂钩”通过改变住房条件、水电路垃圾处理设施配套等会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但农民上楼后所承担的水电气暖等居住成本至少要增加一倍以上,导致生活水平下降,还必须解决家畜饲养、公共用地、汽车停放、祖坟安置等问题。此外,“挂钩”中拆村、迁村、并村行为不利于保护农村传统的村落文化不利,尤其对村落中历史长久和积累深厚的非物质文化会起到严重的破坏作用。

3.4.3 置换土地质量缺少评估使国家粮食安全面临风险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确保复垦耕地质量。“挂钩”虽然保障了耕地总量,但耕地的生产力需要多年的培育。目前的“挂钩”基本形式是劣地换良田,补充耕地的质量难以达到被占用耕地的质量,导致耕地隐性减少,违背了耕地占补平衡战略“使存量耕地产出能力总量不下降”的初衷[16]。耕地面积虽然相同,粮食产量差别较大,长此以往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17]。

3.4.4 置换资金平衡缺少评估使政府财政面临风险

现实操作中,“挂钩”前期费用筹措面临较大困难;如果置换的建设用地用做工业项目,政府需要负担大部分资金投入,出让收益较低,资金难以平衡,造成政府负担;农村居民点拆迁、补偿、土地整理资金需求量大,回笼期长,面临资金不到位、建新不拆旧、项目停顿等问题。所以,置换出的建设用地能否获得预期收入,预算资金是否合理,自身平衡目标能否实现,以及“挂钩”资金的筹措、运作、利用、管理机制不成熟等因素使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风险[6]。

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评述及研究展望

“挂钩”政策只是目前中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解决城乡建设用地紧张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土地转换对策。目前置换实践处于全国性探索阶段,地区实践方法路径各异,形成不同的探索方向与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暴露出重大根源性问题,一方面理论基础不完善,运行机理不明确与实践超前,使“挂钩”实践方向不明晰,管治模式不规范,保障方式不得力,造成管理漏洞;另一方面分税制改革造成地方财力不足,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聚集经济效益,盲目扩大周转指标,片面地将“挂钩”的当成征集农村用地的工具。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参与权利贫困、迁徙权利贫困、社会保障权利贫困、抗争权利贫困、财产权利贫困[18]的失地农民。此关系只是表达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政策表象下的用地置换症结,但却反映了当前中国隐藏在土地财政背后博弈关系与社会隐患,亟待深入研究。

2011年初,国土资源部已在全国范围内对挂钩试点开始专项检查。从理论上讲,专项检查会使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纳入可控的范围,使之更符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如果目前隐藏在挂钩政策背后的“理论与评价体系”、“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体系”、“实地保障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等重大根本性问题不完善,那么,一些不规范的“挂钩”行为可能还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出现不同的变种,不挂“挂钩”之名,却行“挂钩”之实。

4.1 亟待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理论与评价体系

加快构建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理论研究是在中国“保发展”、“保红线”背景下,解决建设用地紧缺、国家粮食安全、城乡土地合理化组织的当务之急。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城乡建设用地转换的理论框架,包括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多方博弈关系梳理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理,包括利益主体、利益层级、利益关系诉求的具体形式、方法、程序和内在机理;农民的“挂钩”反应与安置、就业机理;土地复耕的产权归属机理,以及巨大的土地收益分配机理等科学性机理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案的适宜性评价与效益评价体系,包括“挂钩”项目基于城市、政府、农村、农民、耕地质量、资源、生态、环境等多个利益主体的必要性评价、可行性评价、满意度评价、潜力及预测评价、的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空间效益)、“挂钩”的效果评价等内容,均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4.2 亟待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体系

中国土地资源的配置可以通过行政划拨与市场机制两种方式来实现。在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框架下,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土地产权差异、国家对征地市场的行政垄断等因素共存,城乡土地一级市场体现为政府垄断下的土地征用与出让,土地二级市场由政府参与调控、管制,中国城乡土地市场一直处于割裂状态[19],此为“挂钩”执行过程中出现错位的重要症结。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城乡土地纳入同一个土地所有体系,建立合理的土地估价制度,确保土地等价交换,做到“同地、同价、同权”。由此,实现废除土地征用制度,建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形市场,城市向农村扩展中的土地关系从“征用”向“变更”转变;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城乡土地市场运行机制,以及科学界定土地资源的“公共利益”范围,赋予农村土地开发与经营权利等都是关键的研究内容。

4.3 亟待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实施保障体系

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实践中涉及多具利益主体,农民是最底层的利益主体,也是弱势群体,“挂钩”过程中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居住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建立科学完善的置换补偿机制与实施保障体系是“挂钩”矛盾冲突的关键。

(1)乡村用地价值评估及补偿保障研究。农村房屋拆迁与土地价值衡量仍是空白,各地政策标准存在差异且存在受益分配不均现象,需要建立科学、统一的农村建设用地转换、置换耕地质量、农民生产生活保障损失、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等一系列价值评价体系,在法律层面统一补偿标准。

(2)“挂钩”的规划体系保障研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城镇经济发展计划、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地编制“挂钩”规划及年度规划,严格按相关规划有序实施方案,并且以规划约束力维护“挂钩”的长期机制,坚决杜绝以追求政绩工程为目的的短期行政行为。

(3)农村居民点整理资金保障研究。资金是乡镇政府、村集体和项目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建立安全、有效的农村居民点整理资金保障机制,并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也是重要研究课题。

(4)“挂钩”项目执行的法律保障研究。目前的“挂钩”实施过程中,关于办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转用审批手续和建设用地转为农用地的土地用途变更登记手续问题;对于在项目试点区内建设相对集中的农民新村住宅而占用的农用地的行为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对于在同一项目试点区内进行的对农民搬迁后的宅基地复垦、使之由原来的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的行为,依法办理建设用地转变为农用地的土地用途变更登记手续;对并非为农民新建住宅的建设用地依法办理土地征收和出让或者划拨手续的问题[20]等,都需要新的法律法规进行确认。

4.4 亟待构建支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的项目实施风险评估体系

目前,“挂钩”项目关于农民利益受损风险、农民生活习惯与村落文化受损的风险、劣地换良田导致耕地隐性减少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前期所面临的大量资金垫付,又因目前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资金的筹措、运作、利用、管理机制不成熟导致的财政风险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与预测,将其结果用于调整“挂钩”政策的发展方向与侧重力度。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Avijit G. Geoindicators for Tropical Urbanization[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2, 42(7):736-742.

[2]Faulkner S. Urbanization Impacts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orested Wetlands [J]. Urban Ecosystems, 2004, 7(2): 89-106.

[3]Northam R M. Urban Geograph.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1975.

[4]方创琳.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15.[Fang Chuanglin. Issu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Suggestions on Countermeasures[M].Beijing: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09: 215.]

[5]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 2010, 29(1): 35-42. [ Liu Yansui, LiuYu.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the Study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J].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1): 35-42.]

[6]杨巧玲.对城镇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政策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技,2007,(2):536-538.[ Yang Qiaoling. The Research to th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Linked Policy[J].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7,(2):536-538.]

[7]吴萍,李爱新,等.城乡土地挂钩置换的相关问题探讨[C]. 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 Wu Ping, Li Aixin,et al.The Research of Related Issues to the Linking Urban and Rural Land Replacement[C].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of Land Science Society in China in 2009,2009.]

[8]吴洵凤,俞义.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09,(3):42-43.[ Wu Xunfeng ,Yu Yi.The Thinking to the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Sites Increase or Decrease Linked[J]. Land and Resources in Zhejiang, 2009,(3):42-43.]

[9]王君,朱玉碧,郑财贵.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探讨[J].农村经济,2007,(8):29-31.[Wang Jun, Zhu Yibi, Zheng Caigui.The Research to the Operation Mode of Rural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 or Decrease Linked[J]. Rural Economy, 2007,(8):29-31.]

[10]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推动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The Planning in Land Resources Department,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Land Increase or Decrease Linked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ilot Work Manual of Land Increase or Decrease Linked of Urban and Rural[M].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11]佚名.统筹城乡发展的“金钥匙”:山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侧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10-16.[Reporter. The Key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ilot Record of Land Increase or Decrease Linked of Urban and Rural in Shandong[N]. Chinas Land Resource News, 2008-10-16.]

[12]朱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10.[ Zhu Lin. Increase and Decrease Connection of Urban and Rubal Construction Land Policy Research[D]. Chongqin:Southwest University, 2010.]

[13]宋伟,张凤荣,等.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J].自然资源学报,2005,25(2):888-899.[ Song Wei,Zhang Fengrong,et al.The Arable Land Potential Calculation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of Rural Habitat under Natural and Economic Limits in Tianji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25(2):888-899.]

[14]吴东作.“土地财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2010,(8):9-12.[ Wu Dongzuo.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n “Landbased Finance”:In View of the Marxs Rent “Government Debt(Tax)” [J].Theory on Economic Problems,2010,(8):9-12.]

[15]刘润秋耕地占补平衡模式运行异化风险及其防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9-96.[Liu Runqiu.The Transformation Risk of Cultivated Land 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Model and Its Prevention[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3:89-96.]

[16]张凤荣,张琳.耕地保护如何纳入征集考核体系[J].中国土地,2006,(8):10-11.[ Zhang Fengrong,Zhang Lin.How to Put the Protection of Farmland In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J].China Land ,2006,(8):10-11.]

[17]王涛,白田田.国土部整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N].经济参考报,2011-1-10. [Wang Tao,Bai Tiantian.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Will Examine the “Planning of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N].Economic Information Daily,2011-1-10.]

[18]陈永梅.中国农民的权利贫困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3(2):98-101.[ Chen Yongmei.An Analysis of Chinese Farmers Right Impoverished[J].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2005,3(2):98-101.]

[19]黄贤金,濮励杰,周峰,等.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670-676.[ Huang Xianjin,Pu Lijie,Zhou Feng,et al.Possibility of Realizing Dynamic Balance of Farmland Area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6):670-676.]

[20]胡建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法律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7,(6):52-54.[ Hu Jiansheng.Legal Issues of the “Planning of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J].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2007,(6):52-54.]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Land Policy of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

WANG Zhenbo FANG Chuanglin WANG 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Many problems related to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in China has been emerging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lack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lower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and increasing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land replacement impelled by the policy of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培养实践

从高校选派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干部到政府机关、区县及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是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发挥高校科研与人才资源优势、促进政产学研深入结合、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干部挂职锻炼工作不仅推进了学校和地方的联系与合作、更好地发挥了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而且为广大教师干部提供了难得的学习锻炼机遇及施展才华平台。

一、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作用及意义

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既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有利于干部的培养锻炼和学校事业的发展,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保证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深入开展、收到实效。

1.开阔高校干部眼界,拓展干部培养模式。

通过有计划地选派高校干部到政府机关、区县及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能够使其扩大视野,增加阅历,提高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宏观决策能力。高校干部在挂职锻炼过程中,能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接触尖端的科研项目,提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驾驭复杂局面、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从干部培养角度来说,选派高校干部进行校内岗位轮换、校外挂职锻炼,是干部培养锻炼模式的创新和拓展,能够增加干部多岗位管理工作经验,拓宽工作领域,丰富实践经验,提升领导能力。

2.推动高端产业聚集,推进校地科研基地建设。

挂职干部促进地方和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教育及人才优势,通过高校和地方合作建设政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应用基地、培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等方式,积极有效地促进高端人才和高端成果的聚集,以优质平台和创新载体吸引人才、拉动项目,从而实现高端产业的聚集,推进校地双方人才建设、科技创新、政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建设。

3.促进校地合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创新及转化。

高校挂职干部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干部可以结合自己在高校的工作特点和特长,发挥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主动与科技、经济综合部门和创新创业载体进行走访对接、洽谈合作、建立渠道,摸清地方的科技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情况及产学研情况,进一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加速高校科研成果与联盟的集聚融合,全面促进地方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加快实现企业自主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4.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科技人才服务地方。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1]地方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硕士班、引进国际国内领先的研发机构等方式,促使高校的科教资源与开发区产业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地方政府培养和打造一支懂科技、懂产业、懂经济、懂管理的人才工作队伍,推动人才本土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5.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挂职干部能够为学校和地方政府、辖区企业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联系举办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举办创业大赛、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等活动,促成地方政府与高校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合作,率队组织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多个就业岗位赴高校进行专场招聘会,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地方就业,切实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6.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校地合作落地生根。

高校挂职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本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原则,围绕新兴战略产业、科技创新载体成立政产学研合作机构,通过建立校地双方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双方互访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长效合作机制,高度整合科技和产业资源,促进校地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更加紧密、通畅、有效,进一步拓宽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二、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现存的主要问题

1.挂职干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在选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过程中,存在挂职干部岗前培训、绩效考核、监督管理等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一是挂职干部岗前培训机制有待优化,对即将进行挂职锻炼的干部进行岗前培训,着重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导艺术培养、工作角色转换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请曾参加过挂职锻炼的干部进行经验交流,促使即将赴任的挂职干部提高认识、增长才干、提升能力。二是挂职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对挂职工作有效开展、挂职干部工作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亟待设置挂职锻炼干部在挂职期间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挂职干部挂职期间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建立明确的奖惩措施。三是对挂职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不够到位,由于高校挂职干部身份存在双重性,高校对其挂职过程缺乏跟踪管理,挂职单位对其短期挂职行为缺乏实质监管,形成了高校和挂职单位对挂职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的盲点。

2.选派及接收单位配合不够紧密

在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间配合和衔接不紧密、权限和责任不明确的现象。从派出单位角度而言,高校在选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各学院、职能部门往往出于教学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和单位人手紧张实际情况等考虑,对选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为了应付选派挂职干部这项工作,推荐一些专业不对口、与挂职岗位不匹配的同志应付了事;从接收单位角度而言,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接收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的时间通常为一到两年,由于挂职干部短期内不能深入了解单位基本情况,因此无法让其分管实质性的工作,只能安排部分辅的工作任务,挂职干部较难得到切实有效的工作锻炼,影响了工作能力提升和工作潜能发挥。

3.挂职干部角色转换不够准确

部分挂职教师没有正确认识科技挂职工作的意义,存在自身科研实力不强、角色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2],将挂职锻炼视作走过场的短期行为,不能迅速转换工作角色、融入工作氛围、打开工作局面。由于挂职锻炼工作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显著差异,需要重新学习业务知识,部分挂职干部思想上存在学习惰性,缺乏责任意识,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并适应岗位。部分挂职干部面对新的工作岗位,与领导、同事及群众的联系不紧密,不能准确定位、摆正位置,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4.对挂职干部的关怀保障工作不够到位

校地双方存在对挂职锻炼干部关怀和保障不到位的情况,挂职干部一般都是到异地进行挂职锻炼,在当地人生地不熟,多数存在方言听不懂、生活不适应、工作不习惯等问题,挂职期间也兼顾不了家庭,无法及时解决家庭突况和实际困难,有后顾之忧。此外,现在的挂职工作没有充分考虑挂职干部的期满去向问题和建立健全挂职干部后备管理机制。[3]校地双方要从解决实际困难的角度出发,从日常生活关怀、挂职期满去向两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挂职干部的关怀保障工作,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挂职锻炼工作中。

三、创新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的实践思考

近年来,高校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成效显著,但是距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更加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尚有一定差距,亟待更新理念,积极拓展,扎实推进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向纵深发展。

1.高度重视,推进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常态化管理

从高校层面来说,一是建立健全挂职干部管理及考核机制,提高挂职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高校和地方对挂职干部齐抓共管的方式,提升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实效性。二是通过广泛动员和深入宣传,精心选派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教师及干部参与挂职锻炼工作,为挂职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人员保证。三是大力做好相关保障工作,精心搭建与挂职干部的联系平台,切实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支持,学校领导要深入干部挂职锻炼地区进行交流和慰问,高度关心支持挂职干部的工作,切实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积极做好引导工作,鼓励挂职干部将他们在地方挂职锻炼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充分运用到学校工作中,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将其挂职锻炼的成果及考核鉴定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2.举措得力,提升高校干部挂职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是高校党委通过挂职干部专题研讨会、挂职干部先锋论坛、实地调研、编写工作简报等形式,总结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经验和成绩,交流挂职心得,深化挂职干部及校地三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明确今后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努力方向,促进干部挂职工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二是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将关心挂职干部的举措落实到位,高校要与挂职锻炼的干部加强联系,在组织部网站专栏挂职干部工作新闻和动态,建立挂职干部工作QQ群、微信群,搭建挂职干部工作宣传、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及时展现挂职锻炼干部的工作动态和风采。三是大力支持挂职干部发挥高校和地方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推进学校与地方的全面联系与合作,更好地发挥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政产学研深度结合,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3.双向选择,促进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规范化发展

高校和地方政府不断探索干部挂职锻炼的新方法,通过运用双向选择的创新方式,既保证了高校教师学科和专业对口,又兼顾了挂职单位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高校挂职干部和挂职单位的匹配度,显著增强了干部挂职锻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选派挂职干部之前,校地双方通过互访调研等交流方式,了解接收单位对挂职干部的专业需求及拟安排挂职锻炼的岗位要求,高校所推荐挂职干部的基本情况及选派意向,遵照专业对口、择优选派、适才适用的原则进行定向选派,将科研水平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高校干部选送到地方进行挂职锻炼,让高校干部的专长和实际工作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

4.求真务实,找准高校挂职干部的角色定位

挂职干部准确把握好自己是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4]如何找准定位,一是要主动学习,熟悉业务知识,向领导、同事及群众虚心请教,迅速融入新的工作氛围;二是要脚踏实地工作,明晰工作职责,迅速、高效地投入挂职工作,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三是要发挥纽带作用,认真实践,积极推动校地双方沟通联系,促使交流与合作常态化;四是要加强自我完善,提高工作领导力和执行力,善于总结思考,为校地双方的双赢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N]. 新华日报, 2010年11月18日,第一版.

[2] 李新荣,罗文.科技挂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重要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9):26.

[3] 翟年祥,姜 婷. 我国干部挂职锻炼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求实,2011(02):21.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8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化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不仅符合我国土地管理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土地资源科学配置的要求。另外,该项目政策的实施,对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环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虽然此项政策有一定的不成熟之处,但在经过试点检验后,缺陷之处会得到改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会逐渐显现出价值。

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为了促进城市长久稳定发展,国家依据各地城市情况,对各个城市年度用地都进行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这使得城市在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期间遇到了不少问题。而该项目政策的应用,在达到耕地占补需求的情况下,挂钩指标用来进行城镇建设,这样年度用地指标将不会受到影响,也不会对规划期中用地产生不良影响,以此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矛盾得到缓解。

1.2 有利于城乡统筹规划

一直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农民都愿意分散居住,几乎所有村庄都是农户自主建设而成。因为未曾进行科学规划,因此村庄布局不甚合理,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但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应用实施,农村居住地可以进行科学规范,城乡基础设施放在一起,这不仅达到了节约土地的目的,还使得村镇卫生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

1.3 有利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向着更好的方向改革

现阶段,我国针对农村土地等方面,并未进行法律法规上的规定,因此农村土地很多方面问题都缺乏政策办法,比如所有权问题、权益保障问题等。另外,农村土地应用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还需要进行深度改革,现阶段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还无法达到市场化需求,正常的市场流转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该项目政策的应用,使得土地权属得到了合理解释,建设用地流转也更具规范性,不仅利于保护耕地,还利于保护农户的正当利益,同时还能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而上述这些内容正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要解决的内容,所以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有利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向着更好的方向改革。而如果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成功,农村土地资产价值会得到明显提升,距离城市比较远的农村也能够得到享受到城市改革成果。另外,该项目的应用,对其他方面制度建立与改革也有积极的意义,比如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征地制度等。

2 科学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策略

2.1 注重统筹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各地政府有应该按照公平、公正原则,依据当地城市发展情况、土地利用效率、发展战略等因素,对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总量加以确定。根据统筹规划原则,负责人员需要将拆旧区与建新区,都纳入到整体区域发展中,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统筹定位,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做好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以此实现城镇与村庄的自然过渡,使得城乡形成合理形态。与此同时,负责人员要对产业结构加以确定,对城市能够承载的人口密度进行确定,同时要制定出耕地复垦标准以及土地环境承受能力标准,而后依照这些标准对新区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建设,最后在进行整体评估。

2.2 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完善挂钩指标有偿使用机制

资金是否能够到位,是挂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而目前各级政府最为头疼的就是资金问题。资金筹措可以采取政府财政投入、实施单位自筹和村级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要出台挂钩指标有偿使用政策,落实用地单位的“占一补一”责任。凡是需要使用挂钩指标的用地单位,均需按照标准支付指标使用费,收取的挂钩指标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当地的挂钩复垦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挂钩复垦企业化运作,鼓励企业或者个人参与挂钩复垦出资,挂钩指标优先安排给参与投资的企业。

2.3 创新新增耕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和项目区的补偿方式,保障集体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农民最关心的是拆迁复垦的补偿能否到位,标准是否能够接受,新增耕地的利益如何分配。各级政府实施挂钩工程之前,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搞强制拆迁,切实维护被拆迁户的利益;新增耕地的利益分配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新增耕地的再利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形成专门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便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实施增减挂钩项目的积极性。

3 进一步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法的建议

积极探索开展跨县设置增减挂钩试点和在扩权试点县重点镇(乡)探索县域范围内固定建新区、不固定拆旧区挂钩试点;在同一镇(乡)范围内调整村庄建设用地布局的,呈报省国土资源厅统筹安排纳入增减挂钩管理。

3.1 创建新型挂钩项目全域规划

做好全市挂钩项目全域规划,编制“县(市)级挂钩项目全域规划”,上报市级备案,按省下达市级挂钩周转指标,根据各县(市)历年挂钩项目实施情况,指标完成情况,下达挂钩项目指标规模。

3.2 建立挂钩项目实施监管制度

根据下达指标,按挂钩项目全域规划拟定年初实施计划并上报市局备案,分季度上报项目实施进度,并建立定期现场踏勘巡查记录,确保项目实施完成质量。

3.3 建立创新验收模式

在不固定拆旧区的前提下,必须确保挂钩项目技术验收环节的科学性、严密性,需要改革创新挂钩项目验收模式,引入“年度地籍变更验收模式”。按照地籍变更的地类年度统计方式,结合挂钩项目验收技术规程,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成耕地后,根据前中后影像资料,利用航拍影像技术及测绘成果套合对比,并严格评定复垦后耕地质量等级,采取地籍变更,建立变更台帐,汇总项目区复垦面积,形成挂钩项目地籍变更验收成果,获得挂钩周转指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是真正的惠民项目。该项目实施重点在于科学合理的调整用地结构,以便能够实现集约用地,这对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有着直接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现实意义、策略、建议等方面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晓强,孙丽.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4).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9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文件要求:

“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企的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必须以创新型企为载体。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作为场外证券交易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为处于初创期的创新型企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分散投资风险机制。自2006年初设立以来,虽然目前新三板仅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试行,但其资本市场功能在推进创新型企成长方面已逐步发挥作用。

所谓创新型企,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创新型企主要有如下特征:企内部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制度化;研究与开发成为企的核心职能之一;拥有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完整务体系: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经营机制;能够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其中,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的本质特征。

创新型企主要分布在高科技行、消费品行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型企是一个国家最有活力的企,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应该成为政府重点扶植的对象。由于创新型企具有价值增值巨大潜力,往往成为风险投资机构最青睐的投资对象。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创新型企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拥有自主品牌和专有的知识产权;企生产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政策;研发实力较强,企研发人员的科技素质和人数占比达到一定水平,企科研资金投入规模较大;生产经营初具规模且大部分经营收入通过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取得;有较好的成长性,年经营收入逐年递增;企产品或经营模式具有创新性;有较好的市场地位,在行或细分市场上居于前列;主要通过内生方式实现增长,而不是依赖并购方式实现增长。

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定,企申请在新三板挂牌,必须先行通过高新技术企认定。根据《高新技术企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在中国内地注册的企,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3)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4)企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5)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6)企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因此,目前在新三板挂牌的企的产品或务模式均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截止2011年8月底,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已有96家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其中包括4家已转板公司。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行大致分布如下表:

综上,新三板挂牌的公司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医药生物制品和新材料等行,其中涉足信息技术的挂牌公司家数超过挂牌公司总家数的半数以上。信息技术类挂牌公司占比较大,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广泛、技术含量较高、行发展迅猛有着密切联系。根据已公开披露的信息,四家挂牌公司与铁路与轨道交通行相关,说明近年来铁路建设的急速发展,对相关行具有巨大的带动效应。文化传媒类挂牌公司占比较小,这与我国文化市场体制改革进步较晚,国有文化传媒经营单位“事转企”改制进度较慢具有一定关系。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10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甩挂运输行业的现状及 发展 趋势的分析,阐述了推动甩挂运输行业发展应大力倡导、扶植具有创新意识和规模化经营的集团性运输 企业 ,推广一车多挂的模式,力图对甩挂运输这一先进的道路运输运营方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 参考 和推动作用。

甩挂运输是指带有动力的机动车将随车拖带的承载装置,包括半挂车、全挂车甩留在目的地后,再拖带其他装满货物的承载装置返回原地,或者驶向新的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也可简单理解为一辆带有动力的主车,连续拖带两个以上承载装置的运输方式。

甩挂运输方式具有组织效率高、运营成本低、管理信息化等特点,是我国道路运输行业改善运输组织结构和物流效率的有效手段,对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推动甩挂运输的发展是当前道路运输行业不断向 现代 物流方式延伸的重要课题之一。

用于甩挂运输的车辆称为“半挂牵引车”和“挂车”。其中,半挂牵引车是指装备有特殊装置用干牵引半挂车的商用车辆(俗称半挂拖头)。其种类包括:专门牵引挂车无货厢的专用牵引车、半挂牵引车、鞍式牵引车。挂车是指就其设计和技术特性需由汽车或拖拉机牵引,才能正常使用的一种无动力的道路车辆,用于载运货物和特殊用途ill

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又将挂车按用途分为:普通半挂车、厢式半挂车、罐式半挂车、平板半挂车、集装箱半挂车、白卸半挂车、特殊结构半挂车等。

1甩挂运输的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 经济 建设和贸易交流的不断扩大,对外口岸和 交通 枢纽的货物吞吐量也不断增大,特别是伴随集装箱在现代化运输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甩挂运输方式。作为公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甩挂运输的产生及应用将以往传统公路运输中的多种散杂货物、多种包装形式、多件不同规格和重量的货物进行编号,统一成标准货组,实现集装箱化,使货物在各种不同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路)间不拆分装卸就进行衔接运输,弥补了散杂货运输中劳动强度大及效率低下的缺陷,达到了速度快、费用低、损耗少的现代道路运输要求。因此,甩挂运输已逐步发展成为当代运输生产中一种无可替代的重要运输组织方式‘2]

甩挂运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对大量散件杂货的运输争取有效的工作时间,快速周转车辆运力;能够减少对物品的破损和公路的占用;能够提高货物装载容积和吨位利用率;能够保证散件杂货运输过程中的防盗和防污染;能够实行货物堆放零库存,提高仓库利用率;能够采用站点接驳,提供门到门运输服务;能够遵循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宗旨,降低油耗,保护环境;能够运行 网络 化、智能化信息平台调度,提升管理 科学 化水平等诸多甩挂运输的优势。

据国家权威部门估算,在道路运输中采取甩挂方式,可提高车辆运输效率30%一50%,降低成本30%一40%,油耗下降20%一30%。如我国现有运力全部实行甩挂运输,整体运输能力将提高40%以上。

2甩挂运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甩挂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已逐步受到道路运输行业的广泛重视,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提倡和支持。近年来,在车辆管理政策上调整了牵引车与挂车使用同一块牌号的限制,实行头尾分开上牌,为甩挂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甩挂车辆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我国约有牵引车23万辆,挂车30.2万辆。牵引车与挂车比达到1:1.3,但与世界发达国家1:2.5以上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甩挂运输的发展依然缓慢,大型的集团性、规模性运输组织方式少至甚少,从甩挂运输现状看,在甩挂运输的发展和推动中仍存在着相关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tat,主要包括:公路规划与运输站场的布局不配套,道路设施限制多,影响了道路货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大了能源消耗;车辆管理制度不完善,各地规费征收政策、标准不统一;牵引车、挂车检测时间不同,使年检次数频繁,占用大量生产时间;牵引车无固定牵引挂车,出车时携带较多证件,交接、保管繁琐;挂车利用率低,且报废年限设定过短,导致资源浪费;技术标准不完善,车辆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箱体与挂车尺寸标准不对称等问题较突出;法规不健全,市场不规范,违法无照经营、扰乱运输市场、恶性竞争、竞相压价、效益下降等问题突出,外挂车辆、假牌套牌等非法经营行为,加剧恶性循环;运输企业经营规模小、散户多,建立运输网络覆盖能力有限,组织化程度差、市场结构薄弱、管理手段落后、运输工具档次低、经营形式单一等因素导致运力分散,以及诚信服务缺失等的情形,致使先进性运输组织优势弱化;管理部门缺乏对道路运输整体的布局和调控,同时运输企业过度依赖政府的政策扶持,竞争意识薄弱,缺乏调研分析和融入市场的适应性能力。

3甩挂运输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1978年9月,随着上海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航线的开航,甩挂运输也开始起步,当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1976标准箱。进入90年代初,上海经营甩挂运输的企业已发展到15家,甩挂运输车辆拥近500辆,约占全国甩挂运输车辆总数的25%。随着上海集装箱运输能力的提高,到2007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准箱。为适应港口集装箱和其他甩挂运输需要,上海发展应用了港口集装箱、危险品货物箱、干货箱、冷藏箱、特种箱以及超大型的甩挂运输业务。

目前,上海甩挂运输企业已发展到40家左右,甩挂运输车辆约2.35万辆。但牵引车数与挂车数相比仍偏少,二者比率为1:1(同期相比深圳达到约1:2),有的企业甚至存在头多尾少不对称现象。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组织形式的发展和甩挂车辆的发展也不平衡,在车辆规模上,100辆以上规模的单位占总单位数的0.017%,车辆数占总数的43% ; 100辆以下车辆规模的零星企业和个体私营运输散户占总单位数的99.983%,车辆数占总数的57%0

由于本市零星企业和个体私营运输散户占比重较多,甩挂运输规模普遍较小、组织化程度过低、物流服务的低层次,这一现状与推动运输行业发展,优化公路运输,搞好“三个服务”、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发展目标不相协调。

为加大对甩挂运输的支持力度,促进甩挂运输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 发展 。国家经贸委、公安部、 交通 部三部委联合发文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 企业 开展集装箱牵引车甩挂运输。交通部在2001-2010年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运输效率,大力鼓励发展厢式车、半挂车、特种专用汽车及重型车,并对推荐车型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特大型交通枢纽和港口贸易城市,积极倡导和大力发展甩挂运输行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阶段,为此提出几点基本设想:

3 .1政策支持鼓励甩挂运输发展

根据国家积极提倡和鼓励甩挂运输发展的政策指向,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加大鼓励措施,在政策、行政许可、培植骨干企业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运用杠杆作用体现鼓励甩挂运输开展的力度,包括:对甩挂车辆在规费征收政策上制定优惠措施,统一确定征收标准和计量标谁,并鼓励运输企业使用推荐的车型,促进运力结构调整;降低挂车的购置税征收标准,降低企业发展甩挂运输中因挂车数量多而产生的较大成本支出;选择优秀的、有创新意识的骨干运输企业进行试点示范,相关企业可享有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以此提高企业的信心,调动运输企业的积极性,引导运输企业加快发展甩挂运输。

3.2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优势

上海属于沿海城市, 经济 比较发达,公路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技术高效和集装箱运量增长稳定持续发展,从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层面看,据预测到202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4000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好似催化剂,将进一步提升甩挂运输需求量的比重。

同时,上海的大型骨千运输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经济实力雄厚、运输资源保障有力等优势,组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甩挂运输车辆数量规模,开展一车多挂运输,实现牵引车、挂车比例达到1 : 2--1:2.5的运力。

3 .3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是指以集装箱为运输单位,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海、陆、空、内河)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的一体化货物运输。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运输组织方式,将组织货物连贯街接运输而途中不需要换箱和装箱操作,减少货物因换装卸时对货物的损毁可能、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供门到门的运输服务。上海的海运、公路、铁路集装箱运输应当强强联手,形成合力,加快甩挂运输的多式联运业务的发展,把甩挂运输的优势做大做强。

3 .4规范运输市场,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依法加大对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整合运输队伍,提倡诚信经营,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公路运输市场秩序,提升运输组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资质、服务、诚信考核体系,营造运输市场良好氛围。

同时,积极引导一些经营规模小、散户多、运力分散的甩挂运输群体向 现代 运输模式转型,通过大型规模性骨干运输企业的培植,加快营运模式的转变,使这部分甩挂运输群体逐步实现合理可行的现代运输模式,从而带动运输行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3.5 科学 规划路网布局,建立信息平台

对于公路建设,应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增加高等级公路建设,提高路况质量,统筹区域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建设,建立以公路运输为枢纽的现代物流园区,促进公路建设和运输方式的融合发展,发挥路网规模效益与公路交通运输的优势。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道路运输发展,建立以公路 网络 为依托的运输组织信息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增强统一管理、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公路运输整体优势,推进甩挂运输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3.6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鼓励和推进甩挂运输发展的宣传工作,借鉴试点示范经验,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让运输企业了解甩挂运输的优势所在,增加透明化,引导鼓励运输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促进甩挂运输的有序发展。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11

干部三科上半年主要工作总结

 1、谋划2013年工作要点。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市委今年的工作重点,科学谋划好科室2013年的工作要点,并结合工作实际,按时间分解工作安排。

2、实施工业化建设标兵工程。我们于3月上旬启动了来宾市工业化建设标兵工程,引导年轻干部在工业一线经受锻炼、改进作风、提升素质,积极探索加强工业人才培养和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快续发展的双赢机制。一是精选良将,强力助推。我们从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招商局、市国资委、市环保局和市工业区管委等经济部门中选派了7名业务精通、年富力强的正科级领导干部下派到各县(市、区)、来华投资区挂任县长(主任)助理,协助各地分管工业领导专抓工业,切实加强各县(市、区)和来华投资区工业发展的领导力量。目前挂职文件已经下发,选派干部将经过集中培训后已全部到挂职单位报到工作。二是政企互挂,联动共赢。我们将从市、县(市、区)党政机关选派25名具有经济管理工作经历或专业学历的年轻科级领导干部,安排到市、县(市、区)经济运行良好的大中型企业挂任总经理助理,通过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掌握企业管理知识和方法,为我市工业化建设储备一批优秀人才。同时,我们将从各大中型企业选派25名中层管理干部到相关党政机关挂任领导助理,了解和熟悉机关办公流程,参与部门班子会议,为更好的加强政企联系和制订符合企业利益发展的政策、规划建言献策。目前挂职人选正在有序推荐中,他们经过行政和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的集中培训后,将派送到挂职单位开展工作。

3、实施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标兵工程。今年我们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兴宾区和来华投资区征地拆迁安置一线培养锻炼,实施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标兵工程。新一轮标兵人选中,先后共选派了11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和47名机关科级干部和事业单位干部。在人员构成上我们注重新老结合,既保留了部分去年标兵工程中表现突出的业务骨干,又从市直各单位挑选补充了一批优秀的处级和科级干部。工程的实施,为干部的茁壮成长和建设项目的快速推进找到了双赢的结合点。

4、开展处级后备干部集中调整充实。我们与4月下旬开始启动处级后备干部集中调整充实工作后,各地、各单位根据我部《关于公推差选处级后备干部的通知》要求,共推荐副处级后备干部初步人选601名。经过资格审查,共有499名人选符合条件,其中市直单位推荐人选286名,各县(市、区)推荐人选213名。我们于5月17日下午在市委党校进行了笔试选拔,共有478名考生应试。按照对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人选分块按成绩确定人选计划,将市直单位人选根据所在单位职能划分为五个类别,各类别按参加考试人数的80%比例确定入库人选,各地、各单位共确定入库人选400名。

 

大学挂科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南阳;密集烘烤;装烟方式;产质量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34

Effects of Different Tobacco-loading Pattern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the Bulk Curing Barn in Nanyang Tobacco-Growing Areas

YANG Ning,SU Keli,ZHAO Xi,XUE Zizhong,LI Zhi,YU Yang,LI Honglei

(Xixia County Tobacco Company of Henan Province, Nanyang, Henan 47455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obacco-loading pattern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the bulk curing barn in Nanyang tobacco-growing areas, this work compared cured-tobacco economic characters, appearance qualit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ensory quality between tobacco clamping and hangs w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ex of the appearance quality, chemical composition, sensory quality and economic traits in tobacco of clamping way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hangs ways. The feasibility of its application of tobacco clamping way in the production needs further validation.

Key words: Nanyang; bulk curing barn; tobacco-loading pattern; yield and quality

南阳烟区具有悠久的植烟历史,是我国烤烟典型的浓香型产区。历史上著名的晾晒烟“邓片”就来自于南阳[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许多烟区都出现了生产力成本涨幅快、生产力紧缺的形象,如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成为了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2]。烟夹因其装烟量大、用工少、操作简便而倍受关注,国内学者就烘烤工艺、烘烤效率、能耗及烤后烟叶质量等开展了大量研究[3-15]。周初跃等[16]通过烟夹密集烤房不同烘烤工艺对比的试验,提出了“相对高温变黄,凋萎期+低湿慢烤”的优化烘烤工艺。刘闯等[17]的研究表明,烟夹烘烤可以使烟叶内挥发性致香物质含量有明显提高。浦秀平等[18]通过烘烤试验发现,与常规挂竿相比,梳式烟夹、散叶烟筐、散叶插扦和箱式堆积装烟方式均能提高编装卸解烟效率,降低烘烤环节用工成本。但是,关于南阳烟区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对烤后烟叶产质量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

为了推进南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笔者以云烟87为材料,对常规挂竿、烟夹等两种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对南阳烟区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以期对南阳烟叶生产有指导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品种为云烟87。供试烟田5.33 hm2左右,连片成方、地势较平坦,土壤肥力均匀一致,田间管理严格按照《南阳市优质烤烟生产技术规范》进行。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5年7月―2015年9月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田关乡五里庙村进行。供试烤房为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装烟室规格为8.0 m×2.7 m×3.5 m(长×宽×高),所用密集烤房控制器由科地农业控股有限生产,风机为福建华大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1.5~2.2 kW三相轴流电机,烤房加热设备由山东百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提供,试验所用烟夹从云南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购买,所用烟竿为自制。

试验设置常规挂竿、烟夹两个处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部烟叶作为供试烟叶。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需使用6座烤房。待烟叶成熟后,按烤烟成熟采收的标准采收烟叶,然后根据当地烤烟密集烘烤工艺进行烘烤。

待烘烤结束后,从烤房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烤后烟叶8竿(夹)进行指标测定。

1.3 测定方法

1.3.1 外观质量 由上海烟草集团专家依据《GB2635―92 烤烟分级标准》进行评分。

1.3.2 化学成分 烟叶中还原糖、总糖、烟碱、总氮、钾等物质含量的测定采用流动分析法;氯含量的测定采取莫尔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采取间接测定法[19]。

1.3.3 感官质量 由河南农业大学组织行业内知名专家参照《YC/138―1998(烟草及烟草制品―感官评价方法)》进行评吸。

1.3.4 经济性状 将各处理样品分级后,按照当地烤烟收购价格,详细统计烤后烟叶的均价、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

1.4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多重比较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比较

装烟方式的差异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较大。由表1可知:就颜色而言,常规挂竿的分值达到9.0分,高出烟夹0.8分;从成熟度的表现来看,常规挂竿的分值高出烟夹10.8个百分点;就油份而言,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油份分值达到6.3分,而烟夹只有5.8分;从色度来看,常规挂竿得分高出烟夹1.5分,且差异显著;就叶面组织而言,常规挂竿得分高出烟夹27.7个百分点;从光泽的角度来讲,常规挂竿烤后烟叶更鲜亮。整体来看,就颜色、成熟度、油份、色度、叶面组织、光泽等方面而言,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得分要高于烟夹,且差异显著。这与杨彦明等[20]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与装烟方式方式改变后烤房内烟叶周围环境的改变有直接关系。

2.2 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比较

化学成分是烟叶外观质量的内在体现。通常认为,优质烤烟的评定标准之一是化学成分协调。质量好的烟叶,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工业应用性更好;质量差的烟叶,其化学成分协调性差,配伍性不好,工业上难以应用。由表2可知,常规挂竿的烤后烟叶其还原糖、总糖、蛋白质、氯含量低于烟夹的,且差异显著;而钾的含量低于烟夹,且差异显著;烟碱、总氮的含量高于烟夹,差异不显著;烟碱、总氮的含量高于烟夹,差异不显著;糖碱比、两糖比、钾氯比均低于烟夹的,且差异不显著。总的来讲,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更好。

2.3 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感官质量比较

感官质量是评定烟叶品质的直接指标,包括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余味、烟气浓度、劲头等指标。好的烟叶原料要求吸食后口腔感觉纯净,余味干净舒适,刺激性小,无滞口、滞舌的感觉。由图1可知: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余味、烟气浓度、劲头等感官质量各指标的得分均在5.60以上,均高于烟夹的;常规挂竿烤后烟叶感官质量的总得分接近35.00,也远高于烟夹,且与烟夹感官质量得分差异显著。

2.4 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比较

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见表3。由表3可知,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均价在28.62元・kg-1,高出烟夹烤后烟叶均价7.07%,且差异显著;其上等烟比例在57.08%,高于烟夹,但差异不显著;常规挂竿的上中等烟比例在82.65%,与烟夹烤后烟的上中等烟比例差异极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要优于烟夹烘烤,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感官质量更加突出,经济性状表现更佳。究其原因,烟夹烘烤的装烟量大,对烤房内的环境,特别是烟叶周围的小环境有较大的影响。使用烟夹烘烤时,由于对烤房排湿要求较高,所以烤房内的风速、风压、风量和叶片表面的温度发生改变就会影响烟叶内化学成分的代谢,进而改变烟叶的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最终形成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这也正好解释了南阳烟区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对烤后烟叶的产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原因。

综上所述,常规挂竿烤后烟叶的产质量要优于烟夹烘烤。但考虑到烟夹烘烤装烟量大、装烟操作简单,其用工、能耗还有待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国顺.烟草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徐秀红,孙福山,王永,等.我国密集烤房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4):54-56, 61.

[3]王建安,陈文相,何宽信,等.格盘套装针插式烟框烘烤工艺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1):16-20.

[4]张警予,娄元菲,王文超,等.烤烟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烘烤效果对比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4(3):65-68, 79.

[5]卢贤仁,孔德钧,丁福章,等.密集烘烤不同装烟方式对有机烟叶质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4(1):45-47.

[6]梁荣,何振峰,文俊,等.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烘烤效果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3):33-35, 40.

[7]李文才,王行,陈泽鹏,等.广东省密集烤房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方向[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25-28.

[8]詹良,范才银,李建华,等.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烘烤经济效益分析[J].作物研究,2014(5):513-516.

[9]卢顺友,左业华,雷庭.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的烘烤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4(3):331-333.

[10]王娓娓,王高杰,焦桂珍,等.空气源热泵烤房与密集式烤房烤后烟叶质量对比[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5):493-496.

[11]蒋笃忠,胡京华,张芳.烤烟箱式散叶装烟方式的烘烤效果[J].作物研究,2013(6):672-674.

[12]谢已书,武圣江,向章敏,等.不同装烟方式对烤后烟叶中性和酸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11):317-320.

[13]詹军,张晓龙,周芳芳,等.密集烤房与普通烤房烤后烟叶香气质量的对比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7):36-42, 56.

[14]欧义,朱列书.笼式烟夹对密集烘烤效果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2,26(z2):80-83.

[15]卢贤仁,谢已书,李国彬,等.密集型烤房不同装烟方式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9):47-50.

[16]周初跃,姚忠达,王传义,等.烟夹密集烤房配套烘烤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41-20043, 20046.

[17]刘闯,陈振国,李进平,等.不同装烟方式对烟叶挥发性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6(1):70-74.

[18]浦秀平,徐世峰,任杰,等.不同装烟方式对密集烘烤效率及烟叶质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3(4):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