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

时间:2022-05-04 14:43:22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范文1

为加快我市“设施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稳定发展,在总结几年来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上,制定2009年设施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为目标,以“设施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政府扶持以“集中连片、示范带动”为原则,立足发展“名、特、优、新”品种设施大棚栽培,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逐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的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热带高效农业的科技生产水平和整体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经济基础。

二、设施农业资金安排及实施单位

2009年市政府投入设施农业发展资金7000万元,其中瓜菜设施农业和果蔬储存项目资金1900万元,花卉设施农业资金5052万元。

(一) 750万元用于在崖城镇朗芒田洋建设瓜果菜设施大棚150亩(三亚海源实业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崖城是我省重要的瓜果菜基地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设施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郎芒田洋建设150亩钢架大棚发展无公害瓜菜生产。

(二) 880万元用于在崖城镇建设果蔬储存销售运输中心项目(三亚海源实业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果蔬储存销售运输中心项目是我市在建第一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集农产品批发、集散、冷藏、加工、包装、检测、信息一体的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建成使用后将有助于解决崖城地区及周边地区果蔬“烂市”情况,解决农民果蔬销售、运销难题,提高果蔬的利用价值,带动农民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是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规模200多亩,目前企业已投入建设资金6000万,缺口资金2000万,政府扶持资金880万。项目资金由市农业局负责管理,实行报帐制。

(三) 270万元用于设施大棚地方标准化建设(三亚南繁科学研究院负责实施)。我市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设施大棚标准每亩1万、3万、5万、8万不等。在全省还没有设施大棚地方标准和大棚栽培技术地方标准的情况下,我市投入270万元用于建设样板工程,制定适应不同作物和栽培环境的6个大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由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验收通过。业主为三亚南繁科学研究院负责,项目实行报帐制。

(四) 420万元用于支持市公安局戒毒康复农场建设兰花基地。建设兰花大棚30亩,其中温室大棚10亩,扶持发展戒毒康复农场生产项目,解决1000多名戒毒人员和留场就业人员工作。项目资金由市林业局负责管理,实行报帐制。

(五) 499万元用于扶持三亚丛耕花卉专业合作社建设兰花基地。高峰地区老百姓脱贫难度较大,毁林开荒现象严重,为了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建议扶持该地区发展兰花产业。三亚丛耕花卉专业合作社建设兰花基地100多亩亩,计划投入1475万元,目前已投入300万。基础设施已完成、建好大棚20亩。根据《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加快兰花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三府〔2008〕189号文件)第七条“支持农村兰花专业合作社扩大兰花生产规模,建设总体规模超过667平方米的,一次性给予60元/平方米扶持”规定,安排499万元用于扶持三亚丛耕花卉专业合作社建设兰花基地。项目资金由市林业局负责管理,实行报帐制。

(六) 4133万元用于扶持三亚兰德种业有限公司在亚龙湾建设都市农业示范园。该项目用地位于亚龙湾二期开发区内,规划为基本农田。项目总投资1.3亿元,公司自筹资金8700元,建设规模2755亩,建设成集玫瑰种植、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该项目可以填补我市玫瑰花发展的空白,做大做强花卉产业,美化亚龙湾环境,带动亚龙湾周边村庄群众致富。政府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排灌系统。土地租金每亩1400元,每十年递增10%,政府扶持4133万元以固定收益回报金1100元/年,分14.2年全部回报给农民。业主为三亚兰德种业有限公司。项目资金由田独镇负责管理,实行报帐制。

三、相关要求

(一)成立机构,加强管理。由市监察、财政、发改、审计、农业、林业、科信等部门组成三亚市2009年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设施农业项目的指导、服务、监督、检查及验收工作。

设施农业范文2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为加快全镇设施农牧业发展步伐,扎实推进“设施农牧业+草原畜牧业”主题生产模式,提高全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县上下达任务和《县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12-2016)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经镇党委、政府会议研究,特制定2013年设施农牧业建设实施方案:

目标任务

1.全镇新建设施农牧业1550亩,其中日光温室300亩,养殖暖棚1250亩,其中新增设施农牧业任务100亩。

2.按照县上“沿路沿线,集中连片、统一规划、规模发展”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双联惠农贷款”设施农牧业千亩示范点一处。

发展思路

2013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富民”和“生态立县”战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目标,以“设施农牧业+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生产模式,举特色旗、打特色牌、走产业路,树立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理念,夯基础、调结构,推进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进程,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农牧业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建设原则及标准

(一)建设原则

紧紧围绕“以设施农牧业促农牧民群众增收”这一目标,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农民意愿,坚持依靠科技推动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力争实现农牧民群众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目标。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域布局的原则。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菌则菌、宜畜则畜”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坚持质量安全原则,突出区域特色,狠抓优势产业,2013年新建的日光温室重点发展红提葡萄和西葫芦,历年建设的停产的日光温室全部转产种植红提葡萄或西葫芦,扩大西葫芦和红提葡萄种植规模,形成区域产业优势。

二是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原则。结合我镇实际,打破村组界限,全镇上下一盘棋,科学规划设计,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规范建设,沿线沿路,集中为主,散棚为辅,规模集约发展。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主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的原则,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培育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效益示范和宣传扩大生产规模。

四是坚持技术优先,科技支撑原则。以先进适用农业科学技术来保障产业持续发展,加大对农牧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完善镇村两级科技服务体系,以技术的提高发展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五是水、电、路、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跟进的原则。做到日光温室和养畜暖棚建设到哪里,水、电、路、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跟进到哪里,力争建成一座,配套一座,确保设施农牧业尽早充分发挥效益。

(二)建设标准

日光温室建设严格按照《县果蔬菌日光温室建设标准》修建,养畜暖棚和养殖小区按照《县养畜暖棚建设标准》修建(《关于规范日光温室、养殖暖棚建设标准的通知》县委办发[2012]112号)。

建设进度

(1)2013年1月底前,全面分解落实日光温室、养殖暖棚建设任务,完成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2)2013年2-4月底,落实日光温室建设户头、地块,制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项目申报,准备建设材料。

(3)2013年5月份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日光温室、养殖暖棚建设规划放线,全面动工建设。

(4)2013年6-8月,完成80%日光温室墙体,后屋面及养殖暖棚主题建设任务。

(5)2013年9月底,完成设施农牧业扣棚及全部基建任务,根据市场需求,做好种养殖计划,指导农户及时育苗和购买种苗和牲畜。

(6)2013年10月底,完成全部扣棚定植和进畜养殖工作工作,全面投入生产,指导农户抓好生产管理工作。

(7)2013年11-12月,申请市、县检查验收,兑现补助资金。

扶持政策

设施农牧业建设补助按照县委、县政府《县2013年特色产业扶持意见》(县委发[2013]12号)执行。

1.果蔬菌日光温室。当年新建果蔬标准日光温室,按后墙体长度每米补助150元,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每座协调双联惠农贷款2-3万元,政府贴息;对新种植或转产红提葡萄的日光温室无偿提供苗木。

2.食用菌栽培。对新建立体栽培标准菇房按层架实际面积每平方米补助20元,对双孢菇栽培按实际面积每平方米给予4元菌种补助,对金针菇、百灵菇等袋栽食用菌每袋补助0.2元。

3.设施养殖。重点扶持发展养殖场(小区)建设,对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棚面积在700平方米以上,每平方米补助90元,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协调双联惠农贷款,政府贴息;当年新建的分散养殖暖棚,建筑面积在70平米以上,经验收,达到进畜标准的每平方米补助60元。

4.农机具购置。属当年新安装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机、新型保温被的,在享受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基础上,自动卷帘机、保温设备每套补助3000元。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建设设施农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工作责任制,成立设施农业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推动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广泛宣传,全员参与。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镇村组三级干部积极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算账对比,广泛宣传发展设施农牧业的扶持政策、经济效益和增收前景,消除群众的顾虑,坚定他们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自觉自愿积极搭建日光温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三)科技引导,狠抓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创新种植模式,扩大种植品种,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农科教的紧密结合,围绕设施农业,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科技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更多的“土专家”。镇政府将聘请县农技中心、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顾问,对日光温室种植品种、日常管理等各项技术进行指导和培训,镇农科站实行技术服务责任制,及时解决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四)搞好服务,严格考核。在工作中,镇政府将积极争取在相关政策、信息、技术、资金、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村干部和村干部明确任务,各司其职,提供全程服务,并制定考核办法,将分配任务完成情况与年终工作实绩考核相结合,实行奖优罚劣。

预期效益

(一)生态效益

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养殖,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减轻草场压力;新建集中的养殖小区和日光温室,便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设施农牧业的推进作用,有利于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经济效益

今年县上下达设施农牧业任务全部完成后,可新增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可实现产值1500万元以上,通过产业开发,种植业结构调整,可稳步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加快搬迁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设施农业范文3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农业快速发展的根本,而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设施农业经过30多年的长效发展,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人才辈出。如今,设施农业已发展成为由多学科技术综合支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农业生产为核心,以现代化农业设施为措施,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实现了农业高效优质安全生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在设施农业一线生产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技含量的提高

设施农业属于农业的一种,源于传统农业,其生产者90%以上仍是传统农民,大多缺乏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认知,仅凭传统经验操作农事,如此便出现了设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土壤连作障碍、农作物农药超标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给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急需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合作社及企业等进行专业化培训或专业人才的输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软科技含量。此外,目前生产中机械化程度极低,主要以人工为主,设施农业若需长效发展,必须提高机械化程度,在提高标准化生产的同时降低人工成本,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硬科技含量。

2范化生产

设施农业生产的环境可人为控制,因此,合理的调控设施内环境及正确地进行田间管理对于作物丰产尤为关键。然而,目前生产中,往往存在传统经验式管理或是照搬他人,甚至是不同地区的生产方式,缺乏因地制宜的统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的高效发展。对此,急需针对不同的生产区域、生产设施和作物等,制定出相应的生产标准,以供当地参考应用,提高生产效益。

3息闭塞

设施农业属于现代化农业的一种,其建设及初期生产中所需资金投入相对较多,因此,国家在政策、项目上给予支持的力度较大,以促进其发展。然而,很多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及农户,对国家各级政策的了解甚少,很难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故而错过了很多政策或项目支持的时机,只能自筹投入。长此以往,使很多农业生产商最终难以承受,甚至倒闭。此外,各地目前的作物生产呈跟风趋势,如此极易导致价格波动大、供大于求、严重亏本的状态。

4业链不完整

设施农业是一个关联多行业的产业,如种子培育及生产、肥料和基质的生产、设施设备生产、种苗培育等上游产业,以及农产品包装、冷藏运输、深加工、采摘观光等下游产业。目前的设施农业生产,很难在一个地区或片区实现多个产业的集聚或较好的衔接,以确保设施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最大化产值。

二、“新常态”下,农业协会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新常态”下,针对中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点问题,农业协会作为一种链接农业企业、合作社及农户与政府部门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及培训

农业协会成员不乏有高校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的专技人员,他们大多都掌握了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可根据协会成员单位或个人实际生产中所需的技术和问题,适时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活动。此外,也可将研发、引进的新技术、新模式及新品种等优先在协会成员单位进行示范应用,使其具备示范带头的能力,同时可向周边涉农企业及农户辐射推广。

2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设施农业生产

农业协会可根据设施农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技术标准,优化标准体系,完善标准管理,以促进设施农业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深化改革,提升设施农业生产的效益,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5年2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标准化改革问题,并提出:“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选择部分领域开展试点,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在中国标准化发展史上是一种创新,对于改变中国目前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软”“乱”“低”现象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农业协会更应响应国家号召,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搭建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农业协会可根据当地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内外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形势,开发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网络,为协会成员单位及个人提供最新的设施农业行业信息;并针对当地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给出先导性意见,以促进设施农业产业的优质、高效性。

设施农业范文4

1.1主要研究内容

调查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实际的发展现状以及总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市场和周边地区对设施农产品的消化状况,探索一条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提高农民收益实现双赢的发展思路。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通过走访调研和查阅年鉴收集巴润别立镇地区的农业数据,深入到巴润别立镇的各个村实地调研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国内外发表的设施农业相关文章作为参考,整理分析巴润别立镇的设施农业数据。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设施农业、农业政策和现代农业概述的资料,制定了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方案。针对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促进和加速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的发展。

2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发展调查

2.1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为了掌握真实准确的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发展状况,于2011年和2012年到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发展有代表性的行政村做了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选择了4个具有调查可行性并能比较全面的代表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实际情况的行政村进行调查。巴润别立镇地区的设施农业主要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果树为主。现在,全镇的设施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全镇涉农的4个行政村,种植的樱桃番茄品种主要是芒果番茄、圣桃1号、千禧碧娇,产量4000kg/667m2;番茄品种主要有铁甲、金满园、红粉佳人,产量6000kg/667m2;种植的辣椒品种有牛角椒、羊角椒,产量4000kg/667m2,另外,还有一定规模茄子,白萝卜的种植。巴润别立镇的设施农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为当地带来了不小的收益。全镇农业总播种面积为5860hm2,其中玉米种植面积2393hm2,油用向日葵3100hm2,小麦333hm2,其它作物33hm2,粮料总产达到4000万kg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73hm2,其中设施农业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2.2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发展的产业优势与机遇

2.2.1巴润别立镇劳动力资源及价格优势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巴润别立镇地区居住人口相对于周边其他地方比较密集,廉价的劳动力数量比较大,这是该地区开展设施农业的一个很大的内在优势,这种优势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当地的农业生产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农业生产技巧和经验,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合格设施农业生产者,这样在设施农业的生产中就会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基础培训成本,只是需要将比较先进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加以培训。巴润别立镇距阿拉善左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仅30km,距宁夏首府银川只有80km,银巴-高速公路穿越镇区,巴润别立镇各村之间柏油马路相连,交通便捷,完全能够满足农副产品的运进运出。随着旗巴彦浩特“城中村”的改造和产业转移,巴润别立镇已成为全旗“菜篮子”的承接地。在该项目区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不但具有产业优势而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

2.2.2国际贸易总体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国际贸易为巴润别立镇今后农产品的出口创造出了良好的贸易纪律环境。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大大有利于巴润别立镇有效地利用国际设施农业生产资源开拓国际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出口,实现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对引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利用充足的外资改善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产业的资金环境,增大设施农产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中的科技含量,提高设施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一个极其有利的机遇。

2.3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发展的劣势与威胁

2.3.1设施农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实际上在20世纪的90年代,巴润别立镇的设施农业就已经进入起步阶段。派出考察小组到国内许多省市考察学习,得到了一些好的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但是没能很好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设施农业,从而引发了许多的问题,这种不切实际的盲目行为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严重浪费,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经营问题,导致一些先进设备无法在应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这些设备无法创造出高效益,出现了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最后是能耗不断抬高、经营成本持续高涨,无法实现预期的盈利,给后续的先进技术引进和设备升级带来很大的困难。

2.3.2设施农业的质量普遍较低,不能和国际接轨目前,巴润别立镇的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比较快,技术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目前,主要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农资和农机使用和注意事项不能理解,在无公害化生产埋下较大隐患。

2.3.3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问题严重虽然巴润别立镇努力从多方面争取农业科研资金,投入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数目还是不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而且这有限的一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需要有完善的督查考核体系,加大对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的考核力度。在优良品种引进及培育、设施配套、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在春播、夏播及秋播等关键的时间节点,遇到病害及突况没有能力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栽培作业的小型农机具和配套设备装备极不完善,适合用于一家一户设施农业生产的小型农机具稀缺,由于各方面原因专用农机具的自发研制和引进的投入严重不足。设施农业属于精耕细作的农业,整个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低水平的农业机械化,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有的农事操作如整地、播种、灌溉、施肥等作业就不得不全由人工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生产效率也低,而且作业质量还比较差。现有的设施农机具也是一些适应性差、生产效率不高、工作质量差的老型机具。

2.3.4设施农业信息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地区发展的原因,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除了有针对性的信息总量少之外,现有的信息也是一些比较老的信息,实用效果差;获取国内外设施农业栽培管理的新技术、高抗高产新品种的信息能力差,严重弱化了市场供需能力分析预测功能;由于缺乏专业的设备和规范的标准,信息的采集不统一,而且没有系统的指标体系,这就降低了收集到的信息准确性和代表性。利用现有的队伍和装备收集和农业信息,已远不能满足当前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3发展巴润别立镇地区设施农业的对策

根据对巴润别立镇设施农业的现状调查和研究分析,得出巴润别立镇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思路,给出了合理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3.1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机制

涉及设施农业的种植企业和以设施农业为主要生产对象的农户是利益共同体,这是由种植企业的内在经营性质与目的所决定的。创造性的生产企业和农民形成利益的共同体这一新兴的经营运作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帮助设施农业由弱变强,农民由穷变富。股份合作制是目前最具有创新性和大力推行的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已经将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发展到了一个高级形态,农户以自家土地建成的温室大棚、农业机械装备、自身所带的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和农民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从相互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相结合成统一的利益主体,以股权、红利作为主要调节的手段,有机结合形成的农商产业链,成为“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促进设施农业更快更强的发展。目前,农资连锁经营才刚刚起步,需要摸索的发展。农资经营有许多种形式可以采用,巴润别立镇要从自身的地大、生产点分散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适合自己的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引导和批准各类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农资企业加入到农资连锁经营网中。

3.2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对大棚蔬菜产业的管理

各级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农牧民、企业的生产基地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较好的经营管理思路,明确农牧民、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展一支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加强对大棚蔬菜产业的管理。设施农业的发展事关转移转产农牧民的生活生计问题,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力争使这项产业真正成为巴润别立镇惠农富农的新经济增长点。

3.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多主体参与设施农业建设

巴润别立镇政府应出台对土地流转后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从实际的土地使用中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鼓励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大企业离职员工、科研院所的退休人员参与到设施农业建设中。设施农业的前期发展需要比较大的投入,各级金融机构相互协调,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者在信贷上放低门槛,发展规模上有保障。采取政府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植,强化基础服务等措施,吸引广大农民投入到设施农业发展中,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的设施农业,使设施农业成为巴润别立镇的一大支柱产业。

3.4加强生产技术推广,扩大产品的宣传力度

规模化发展设施农业要有大量专业的设施农业人才做支撑,随着全国各地设施农业激增,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现出一个直线上升的趋势,现有人员的数量和人才的培养速度已不能满足。设施农业推广人员要具有热情、责任感等良好职业情操,更重要的是能够开展专业的文化和技能培训。农产品市场是设施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能为设施农业营造出一个快速发展的环境。做好市场销售网络与销售队伍的建设,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以及建立一个以农产品为主的批发市场是十分必要的。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采取网络营销模式,蔬菜企业定要充分利用农产品供需信息平台,借助互联网进行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以及通过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做好品牌的宣传,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扩大蔬菜商品流通范围,促进蔬菜销售。

3.5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设施农业投入

只有充足的前期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发展才能有保障。要建立一个以政府项目投入为引导,以专业户和企业资金注入为主体,以金融机构信贷为支撑,以社会其他投入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多元化投资机制。政府财政要设立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的科研和补贴,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对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的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高标准农业设施,科学种植管理的积极性。

3.6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市场风险

巴润别立镇的设施农业以外向型为主,现在主要是向周边地区销售,要逐步销向全国各地乃至出口到其他国家。目前,巴润别立镇除了制种是订单生产,其他农产品都是农户散卖的,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销售受阻时,农产品就会形成积压,增加设施农业的市场风险,使农民蒙受损失。要降低设施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就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采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的方针。巴润别立镇把自己的优势农产品西瓜、番茄等实施订单生产,既降低了设施农业的市场风险,也可以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健康发展。

4结论

设施农业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良好途径,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挖掘农业增长潜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在基础设施配备、科技服务、品种优化、产品销售、设施主体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夯实基础、培育特色、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构建设施农业发展的综合服务支撑体系,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思路

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以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合理布局,增加投入。根据区域资源条件、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体现区域布局的规模性、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供需季节的均衡性和市场供求的互补性,重点发展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光热自然资源优势,扩大温室、拱棚和露地蔬菜生产规模,形成反季节无公害果蔬产品生产产业带。充分发挥地源优势,以名优特、短平快的农产品为主,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抢占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目标任务

到2010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5万亩,设施农业平均亩产值达到8500元,亩纯收入达到5500元,农民通过设施农业人均收入达到600元。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利用南郊光热自然资源优势,逐步扩大日光节能温室、拱棚和露地蔬菜生产规模,形成反季节无公害果蔬产品生产产业带,建设绿色果蔬生产、食用菌、花卉和高效设施农业大型综合基地,提高南郊冬春季反季节蔬菜的种植规模和水平。以实施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前提,打造无公害、绿色的设施农产品名优品牌,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扶持条件

(一)区(县)全年新增设施总面积在5000亩以上且区(县)有鼓励新建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的,列为市级重点扶持的区(县)予以扶持,要求扶持的新建设施项目,单位区域规模面积在50亩以上。对不足5000亩以上的区(县),对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块,择优以项目的形式予以重点扶持。

(二)以农户和企业为投资和生产经营主体,符合农民意愿,具有较好的经营机制。有或可建立较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营销能力相对较好。要求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好、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能够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能直接为农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

(四)能充分体现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要求新建设施全部配套微灌节水设施,鼓励对已有设施配备微灌节水设施。鼓励投入成本低、生产效益高、资源节约的实用型设施建设。

(五)因地制宜,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生产环境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具有发展设施农业的生产基础,技术、人员、基础条件相对较好。

五、扶持内容

重点扶持设施农业综合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开展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试验,推广科学合理的温室结构模式、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高效茬口配置模式等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围绕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大力开展对农技人员和从业农民的技术培训。

围绕设施农业发展的产前、产后各环节,市级支农资金对不同类型的温室参照相应的标准予以扶持,其中温室按2000元/亩,大棚按1000元/亩的标准补助。

六、扶持资金

市、区(县)和乡(镇)三级人民政府分别拿出专项资金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各部门的扶持资金按照“管理有序、目标统一、合理分工”的原则,通过政策整合,集中资源,形成合力,依据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分别对不同的环节给予扶持。

市发改委、市建委、市农牧局和市财政局重点支持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和设施农业的产前、产后以及公益性配套设施的建设项目;市科技局重点支持科技攻关和关键技术推广等项目;市水务局重点支持设施农业的农田节水设施建设项目;市交通局重点支持设施农业道路建设项目;市电业局重点支持设施农业用电建设项目;金融部门为农户提供设施农业建设小额信贷资金,重点扶持农户、合作组织建设设施农业的主体投入以及产品营销等。

七、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

设施农业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高效型产业,不仅成为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更好地发展设施农业,成立**市设施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各区(县)党委、人民政府,市农牧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水务局、市规划局、市质监局、市气象局、市药监局、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电业局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共同配合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牧局。建立设施农业建设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制定考核制度,各区(县)、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建,形成统筹协调、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制定优惠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区(县)逐年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设施农业配套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措施和设施农业投入补贴政策,吸引和鼓励农户加强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建设,同时建立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申报、实施、管理、监督的工作机制。

市属各部门通过设施农业建设协调联席会议筛选、审定区(县)建设重点,提出扶持意见,并对设施农业建设进行监督、考核。各区(县)要建立设施农业项目统一管理档案,并书面上报市属相关部门。对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情况采取区(县)自查和市级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检查验收。市属相关部门根据区(县)自查和上报情况,对区(县)进行抽查、验收,对完成年初确定的建设内容,达到建设标准的设施农业项目,按照相应的标准给予扶持。

各级农业部门负责做好设施农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指导设施农业生产、管理、销售,协调,组织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等工作。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市财政支持、区(县)财政配套的形式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在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要求区(县)财政以1∶1的比例配套。资金使用要坚持科学、高效、公开、公正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均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保证资金足额到位。在区(县)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区内建棚达标后,从2007年开始对投资者建棚进行补助(注:建成实际占地面积7分地以上的温室给予补助)。新建温室每亩补贴2000元,新建大棚每亩补贴1000元,所有补贴均按市、区(县)财政各承担50%的标准执行。鼓励和支持区内外投资者以多种形式在各区(县)设施农业规划区内建棚。

(四)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市场化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引导设施农业生产者创建产业化经营服务组织,克服盲目性,实现有组织、有计划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的衔接。

(五)引导农民设施农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总结农民合作组织在服务农民、开拓市场等方面的经验,鼓励农户以股份入股的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建立自己的农业生产企业,发展设施农业,建立相应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各农业专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组织行为,促进农民合作组织良性发展。

(六)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设施农业发展。

按照“集中连片,标准统一,设施配套,节本高效”的方针,做好设施农业的全面规划。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设施生产骨干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按照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突出区域特点,构筑设施农业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强设施生产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推广,推行工厂化育苗,加快实现耕作、灌溉、植保、移栽、卷帘等作业的自动化、机械化,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设施农业,以先进的大棚生产技术为依托,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扩张设施大棚规模,以其带动设施农业农机具配套,实现集约化经营。

(七)加强科学化管理水平,实现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现场演示、技术培训等营造发展设施农业的新理念,同时以基地示范为先导,以具体实例为依据,进一步宣传鼓励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宣传设施农业的成功典型和先进经验,推广大棚应用技术,营造设施农业推广的好氛围。二是加强科教兴农和科技培训工作,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专业技术管理培训,如种植技术、土壤管理技术、水肥管理、病虫害及杂草控制等,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三是加强设施大棚及其配套设施的标准化建设。组织专家制定温室大棚的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的标准规范,细化大棚作业机械的操作规范,为设施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设施农业范文6

1存在的问题

1.1与兄弟省份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根据2013年农机化统计数据显示,纳入统计范围的标准化温室面积,福建省为5798.5万平方米,而山东省和江苏省分别为275414.96万平方米和162238.05万平方米,均远远高于福建省。机械设备方面,华东地区除上海市外,精少量播种机福建省几乎没有,而安徽省达31.7万台;节水灌溉类机械福建省拥有量最低,仅1.52万台(套),山东和安徽分别拥有48.96万台(套)和19.97万台(套);畜牧养殖机械福建省拥有量也是最低,仅4.19万台(套),山东和江苏分别拥有19.11万台(套)和13.83万台(套);水产养殖机械福建省拥有量还是最低,仅6.25万台,江苏和浙江分别拥有73.47万台和23.54万台。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水平与华东地区兄弟省份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1.2设施农业装备技术水平较低美国、以色列、荷兰、日本等设施农业装备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装备功能齐全、性能高,大部分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降低人工成本。而在设施大棚方面,福建省大部分还是采用钢架塑料大棚,基本上都没有实现自动化温控。种植植保机械化程度不高,精密播种育苗设备匮乏,灌溉和施肥精确性整体不高。耕作机械在操作灵便性和作业效率等方面还达不到作业要求。在养殖业装备方面,目前大多数的畜禽自动供料供水设备和温控设备技术水平比较低,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1.3土地规模制约发展设施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必须经营规模,目前福建省土地规模小,设施农业多数为分散经营,导致不少设施农业装备无法配套,有的设施农业装备虽然可以使用但由于生产规模过小,存在装备利用率不高、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产业优势。

1.4资金投入整体不足发展设施农业前期资金投入较大,虽然政府近年来加大了财政扶持力度,福建省农业厅还专门成立了设施农业办公室,把设施农业发展列为福建省的农业工作重点,加大了扶持力度,但和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缺口。

2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各级政府对设施农业的重视,设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发展的趋势必然走向高效、集约、规模化。农业装备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设施农业整体水平。

2.1设施园艺装备设施园艺装备方面,温室大棚逐步走向自动智能化,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智能监测与控制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弱以及土壤温湿度,创造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机械设备更加适用设施农业各作业环节的实际需求,向自动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包括高性能翻耕、平地、起垄、作畦等多功能耕整地机械,蔬菜精量播种、移栽、施肥、收获机械,水肥一体化设备,微喷和滴灌灌溉系统,灭虫器和防虫设备,自动化卷帘通风机械,控湿控温设备,设施内运输、自动化分级包装设备、冷藏设备等。

2.2设施畜牧装备畜禽养殖设施往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时监测、收集畜禽健康数据和设施内环境数据,实现设施内控温控湿。发展自动化喂料、饮水、给药、清粪设备,蛋类自动化收集系统。利用畜禽尸体、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集成技术,实现设施畜禽养殖零污染,建设沼气工程和循环利用处理系统,发展绿色环保型现代化畜禽养殖业。

2.3设施水产装备发展智能化设施水产装备,实时监测水体污染指标,通过物理和生物过滤等水处理技术设备作出相应处理措施,实现循环或半循环水产养殖,发展集约化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发展自动化水产养殖机械,主要包括高效节能增氧装置、自动化投饲机械和捕捞设备等。发展水产产地保鲜处理、鲜活水产贮运等装备。

3加快发展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的建议

3.1加快新型设施农业装备研发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开展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力度,自主生产适合本地农业资源禀赋的、先进完善的设施类型及配套设备,重点开发生产专门用于设施农业作业的耕翻、播种、收获、灌溉、施肥、植保、加温、通风、补光、节能等农业机械设备。支持农机企业创建农机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对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由于机构设置等原因,农机部门和农艺部门联合不够紧密,造成农机研发和农艺科研不能得到很好的结合,设施农业装备可以借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农艺融合的成功先例,使设施农业装备和设施农业农艺结合更加紧密。

3.2加强闽台设施农业装备合作强化闽台农机装备合作,加快推进台湾农业机械产业园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农机工业同业公会及农机生产企业在闽创建农机产业园区,开展农机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支持的力度,搭建闽台农机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吸引台湾及省内农机生产企业入驻投资创业,推动闽台农机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3.3加强政府引导,强化部门协作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管理和引导。福建省农业厅已专门设立设施农业办公室,应加快成立设施农业装备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标准和评估办法以及实施意见。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调整、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装备基地规范建设、设施装备技术研发等各个方面。农业(农机)、财政、发展改革委、经贸、林业、水利、金融、保险、国土、工商等相关部门应依照相关职能,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制定加快设施农业装备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相关具体政策措施,促进福建省设施农业装备又好又快发展。

3.4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辐射带动能力明显的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加快发展。支持农机专业户发展成为农机大户,引导农机、种养等专业大户和社会资本、技术等要素,采取机具、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方式创建组织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发展农机合作社联合社,推动农机合作社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协作,提高设施农业装备质量和发展水平。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组织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机合作社倾斜,将发展设施农业装备的农机合作社列为优先对象,示范社在农机购置补贴上给予累加补贴。完善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财政、税务、金融、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3.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研究制定专门的财政、金融、保险等倾斜扶持政策的力度,不断优化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环境。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财政支农资源。各级财政部门要整合农业专项资金,以省级及各地建设的重点产业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为载体,重点扶持设施农业基地及其设施装备的集聚发展,在粮食及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等重点产业重点实施设施、机械成套技术设备集成推广,推动智能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对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财政投入扶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重点扶持先进适用、自主创新的设施农业装备。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拓宽金融支持渠道。支持组建省级合作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农业设施装备购机信贷规模,信贷资金规模随着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逐年增加。优先保障抵押贷款政策落实到位,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适时开展大中型农机具、农机具库棚等设施装备抵押贷款业务,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比照小微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实行风险补偿。每年对积极为发展设施农业装备的企业提供贷款利率优惠的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奖励。3)加大保险扶持力度,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切实把保障设施农业装备政策性保险政策落实到位。开展设施农业装备保险业务,实行参保设施装备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试点地方政府对设施装备的投保人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探索百亩以上蔬菜钢架大棚生产基地保险补贴措施,对承担设施农业保险的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按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给予补助。4)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优先把组织发展设施农业装备的农机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实行贷款税收优惠;支持把设施农业装备中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纳入免征范畴。

4结语

设施农业范文7

机械化在设施农业发展初期,大多数农民对于高科技的农业机械设备处于观望状态,农业机械设备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大中型机械设备比较少,小型的配套设备工作效率极低,再加上农业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机械设备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农业机械化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在最初阶段,是田间机械化刚刚起步的阶段,随着农村合作社制度的建立,施行土地集中制经营,这就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但是当时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能够用于农业的机械化设备极为单一,而且应用范围也比较狭窄,从各方面都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田间机械作业弱化,农业机械化出现了暂时的低谷。随着市场经济的的确立,农业和工业有了相应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机械制造业呈现多元化,机械设备更具有灵活性、适用性,农业机械化真正进入了发展时期。随着规模逐渐扩大,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相继出台,因此,顺应着时展的潮流,适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农业机械设备向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

在农业生产中,有些农作物已经基本实行机械化,而有些农作物,例如经济作物、养殖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小中型机械设备比较多,大型机械设备很少,其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机械设备配套比例较低。同时,经济发达的地区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而这些边远山区机械化程度地低,这也是严重制约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2.2农业机械设备陈旧老化

我国农民都是小规模发展农业,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受季节的限制,农民购买力不足,这些因素致使新型设备缺乏,陈旧老化的设备难以保证作业质量,工作效率低下,技术状况差,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机械设备在设施农业中的发展。

2.3机械设备落后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先进适用的新设备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机械设备比较少,三农政策的实施,要求从原来的粮食生产机械化向设施农业、效益农业转变,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2.4农机管理和服务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技术的发展,使农机队伍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农民的服务和管理意识比较淡薄,随着经营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农业机构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许多高技术含量的智能化机械设备应运而生,因此,掌握相关技术的农机人员很少,为此,必须加强农技人员的素质水平及专业水平。

2.5优化农业政策,加大对农机的投入力度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化政策环境,加大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扶持力度,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农业机械化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个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因此,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投入,要快速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设备,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民购买先进机械设备的资金补贴扶持,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以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三、结束语

设施农业范文8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对于保障沧州市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现在的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沧州市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

2.2人力资本

目前,沧州市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沧州地区冬季多雾也是影响温室采光的一个重要因素。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沧州市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就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沧州地区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4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4.1调整农业结构

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4.2调整品种结构

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4.3调整种植方式

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

4.4调整质量结构

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一是做好宣传,让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二是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5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5.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

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5.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

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

设施农业范文9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设施农业作为改造传统农业、推动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手段,已成为杭州市发展都市型农业不可缺少的一种产业形态[2]。

1.1杭州市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杭州市设施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市区近郊就开始发展棚栽蔬菜。然而早期的设施栽培以竹架大棚为主要类型,以挡雨保温为主要目标,结构简陋,功能单一。随着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杭州市的设施农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面积不断增加、步伐不断加快、档次不断提升、效益不断提高,不仅生产内容已拓展到花卉苗木、草莓菌菇、茶叶水果种植及水产、畜牧养殖等各个领域,并且相应的技术设备也已朝着越冬栽培、避雨栽培、微蓄微灌、实时监控、限位笼、防虫网等高效生产及综合配套方向发展,初步实现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经营集约化、生态良性化的转变,基本保证农产品的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同时,各区、县(市)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及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逐渐发展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设施农业类型,如江干区的大棚蔬菜、建德市的优质草莓、萧山区的生猪养殖、余杭区的温室甲鱼等。据调研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大棚设施栽培面积已达到7867hm2,其中大棚蔬菜4927hm2,大棚水果1907hm2,大棚花卉553hm2,大棚苗木367hm2,其他大棚作物113hm2;畜牧设施规模养殖比例达83.3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内部饲养环节使用设施的比重达到86.73%;水产设施养殖面积达到833hm2;全市设施农业年总产值达60.60亿元。

1.2杭州市设施农业主要类型

设施农业分类方法多样,采用生产上比较通用的分类标准[3-5],以其使用性能作为主要分类原则,以建造(或覆盖)材料作为辅助区分依据,杭州市的设施农业可分为2种基本模式(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及5种主要棚室类型。

1.2.1简易塑料(黑纱)单棚。其为杭州市生产应用多年的简易棚体,包括小拱棚、遮阳棚等类型。小拱棚通常以竹片、竹竿为棚体弓形骨架,其上覆盖塑料薄膜,形成畦面拱棚,适合春季低温季节种植辣椒、大豆、西瓜等蔬菜瓜果。遮阳棚通常以木条、钢筋为棚体支架,以遮阳黑纱为常用覆盖物,类型多样,尺寸不限,适合夏秋强光、高温季节栽培花卉苗木、饲养家禽家畜。

1.2.2单体塑料大棚。单体塑料大棚为杭州市农区广泛应用的主要大棚类型,包括简易竹架大棚、标准钢架大棚及钢竹混合大棚等类型。简易竹架大棚均以竹竿为支撑,具有取材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但使用寿命较短,抗风、抗雪灾性能较差,适宜于蔬菜、瓜果生产。标准钢架大棚主要有2种类型,即622装配式钢架大棚和825提高型钢架大棚。其中,825型钢棚由于增加了棚体高度和棚侧通风窗的宽度,不仅增大了棚内空间,改善了作业环境,更提高了冬季保温性和土地利用率。因此,自2001年以来,825型钢棚已成为杭州市标准钢架大棚的主推类型,常用于种植高杆蔬菜花卉及开展温室水产养殖。钢竹混合大棚结构与简易竹架大棚相同,间隔用钢管和竹竿做拱杆,具有节约钢材、降低造价等特点,适用性、抗灾性及建造成本介于钢架大棚和竹架大棚之间。

1.2.3连栋塑料大棚。其为杭州市各类农业企业(或园区)近期应用较多的大棚类型。主要以上海农机所设计建造的7430型为代表,棚体空间大、抗灾能力强、遮光率小、土地利用率高,但造价较为昂贵,适合种植产品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档蔬菜、瓜果和花卉。

1.2.4玻璃/PC板连栋温室。其为杭州市部分农业企业(或科研单位)新近引进应用的设施类型,主要是“文洛式”一跨三尖顶类型,使用寿命长久,透光效果良好,便于高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但由于建造所需价格和运行管理费用均较为高昂,所以常用于种苗繁育及高档蔬菜花卉的无土栽培;或用于科研实验的展览展示及生态观光的观赏旅游。

1.2.5现代化养殖箱室。其为杭州市水产、畜禽生产中普遍应用的主要设施类型,包括水产养殖网箱和畜禽养殖室舍等类型。水产养殖网箱一般为框架浮动式,具有节省土地、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机动灵活、效益良好等优点,适用于养殖鱼、虾、黄鳝等水产品。畜禽养殖室舍是在简易围栏、塑料棚舍等饲养设施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集约化、现代化饲养方式。目前,杭州市畜禽养殖室舍在规模化养殖生产过程中已被广泛应用,类型丰富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以封闭型(或开窗型)养殖室舍最为先进,但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均相对较高,适于养殖优质蛋(肉)鸡、高产肉(种)猪等家禽家畜。

2杭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杭州市的设施农业规模日渐加大、布局趋于合理、效益大幅提升,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然而无论是与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先进的省市、地区相比,还是从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杭州市的设施农业总体上还处于完善提升阶段,尚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土地流转难度颇大

设施农业的发展首先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但是由于近期粮价提高、菜价上涨,土地的收益不断增加,不少农民惜地意识也逐渐增强,或不愿将承包土地流转出去,或对土地流转期望价格过高。调研发现,近几年杭州市土地流转的平均年租金约为11250元/hm2,导致土地流转成本加大、难度提高。

2.2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设施农业效益可观,但是前期资金投入极大。尽管各级政府对投资设施农业均有一定额度的补贴补助,但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同时,由于设施农业的棚舍及内部设施、设备等尚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所以向银行贷款等方式受阻,使农民不能顺利发展设施农业。

2.3农业保险缺乏支持

设施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但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特征。因此,广大投资者和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现阶段杭州市的农业保险本身存在保险种类不广、保费收入不高等问题,再加上在开展农业保险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风险、道德风险等原因,阻碍了商业性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致使保险公司没有能力、更不愿意开展风险较大的农业保险业务。

2.4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设施农业的兴起给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推广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杭州市的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发展较快,尤其在大棚栽培、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好的进展,部分科研成果已逐步应用于生产实践。但总体而言,杭州市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相对滞后,不仅设施种类繁杂,而且种养技术粗放,难以实现设施农业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4.1科技含量低。杭州市的设施农业大多采用低投入、低消耗的技术体系,致使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较低水平上徘徊。如设施农业种养品种大多是从常规生产中筛选,通常不能很好地适应设施化生产的特殊环境条件,无法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

2.4.2设施水平低。目前,杭州市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较为低下。据调研统计,80%以上的设施、设备仍以简易型为主,且存在着规范性差、可控性差等问题。首先,各地区搭建的各类棚室,大多为企业(或农民)自建,不管是建筑材料、设计参数,还是结构形式、施工安装,均不尽相同;其次,杭州市大部分的棚室设施是引进国外或仿照国内其他省市的式样构造进行搭建,极少根据杭州市的区域特征而进行广泛筛选或专门设计,因而缺乏必要的适应性支撑,操控性差、利用率低。

2.4.3机械化程度低。杭州市设施农业的配套装备数量较少,在大部分的设施种植示范园区中,播种、育苗、收获等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尤其是应急加温、应急补光设备基本空白,导致杭州市设施农业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同时,由于进口配套设备虽然性能良好但价格昂贵、维修不便,所以大部分设施农业园区购置的

是国内产品。但是国产装备一般存在功能不齐全、质差不耐用等诸多缺点,影响其应有效能的发挥,制约了其推广应用的速度。

2.4.4管理水平低。杭州市大部分的设施农业园区生产管理仍然以经验化、粗放型方式为主,存在能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如在设施栽培过程中,尽管大棚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与露天栽培有很大的差异,并存在冬春高湿寡照、土壤连作障碍、病虫高发易发等诸多因素制约,但在实际生产中,大多还是沿用大田作业的栽培经验和生产技术,产量低、质量差、效益少。

2.4.5相关政策有待配套。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杭州市的设施农业虽然起步较早,但扶持性配套政策制订相对滞后,致使设施农业发展中面临用地指标、融资渠道、技术支撑、购置补贴等各方面的制约,影响工商和社会资本投资设施农业积极性。

3加快杭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推进杭州市设施农业再上新台阶,需要从整体上统筹考虑、综合发展,在加强规划区域布局、建设示范园区;优化种养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出台扶持政策、搞好配套服务;壮大市场主体、鼓励企业创新等系列工作力度,营造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良好氛围的基础上,必须以提高生产效益为目的,以保证产品质量为核心,以科技支撑为先导,以推广应用为手段,切实解决杭州市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努力推进杭州市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1棚室设施的标准化

棚室工程是设施农业的基础。标准钢架大棚、智能玻璃温室、现代养殖畜舍等已成为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的趋势和潮流。因此,应充分依据杭州市的气候状况、环境条件、产业特点、生产习惯,对不同类型的棚室工程进行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生态性的研究和论证,并逐步制订各类棚室设施的建造和安装标准。同时,应加大宣传贯彻力度,扩大推广使用面积,推动杭州市设施农业工程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种养品种的专用化

种养生物是设施农业的核心。故选育高产优质的种养品种是杭州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力推广“稀、奇、特”等优良品种,才能体现设施农业高附加值的优越性,满足城乡居民对农副产品高标准的需求,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应根据杭州市各类设施农业的生产特性,加大种子种苗投入资金,扩大引种规模,尽早选育出专用型、系列化的设施农业种养新品种。

3.3配套装备的区域化

设备装备是设施农业的保证。发达国家设施农业的机具产品应用十分广泛,如在设施栽培中,机械化作业的项目涵盖从耕整到收获的全过程。因此,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加强对设施农业进口配套装备进行本地化改造、研发的基础上,加大对设施农业机具购置的补贴力度,提高杭州市设施农业配套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比例。

3.4生产技术的科学化

生产技术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关键。据相关报道,在荷兰、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已形成完整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并向机械化生产管理、计算机监测调控等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6-8]。因此,应该在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杭州市设施农业科研中心,设计课题、安排资金、联合攻关,研究总结适用于杭州市的种养技术体系及规程。

3.5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管理人员是设施农业的灵魂。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员来生产操作、运行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设施设备和技术措施的先进性、效益性。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多种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努力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切实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如通过制订相关制度,鼓励科研单位的专家、大专院校的老师定期进行技术指导;还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工商企业投资设施农业,并把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融资渠道引入到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范文10

一、建设任务

年,全旗新增设施农业面积为3200亩,其中日光温室1500亩、塑料大棚1700亩。

二、基本要求

(一)建设标准。以小区建设为主要模式,每个小区占地面积达到50亩以上,单座温室设计建设面积为1亩,结合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按照四位一体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单座大棚设计建设面积也为1亩。

(二)区域化布局,相对集中。总体布局以304国道、306省道沿线和中心城镇为主要发展区域,重点在鲁北镇、黄花山镇、巴彦塔拉苏木、乌日根塔拉农场等九个苏木镇场集中发展。继续坚持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努力将单户的分散经营联结成品种一致、产品一致、上市时间一致的专业化规模生产,形成区域特色,以此吸引客商、占领市场、提高效益、促进增收。

(三)基地和市场同步建设,生产和销售同时发展。基地生产和市场建设、产品销售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使其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解除生产者后顾之忧。

(四)因地制宜,模式多元化。按照“投资成本低、群众能承受、效益最大化”的标准,因地制宜选择建造类型和结构。条件较好的主推“43”型日光温室,以石头(砖、土)墙、氧化镁(钢材)架为主;条件较差的以大、中型塑料暖棚为主。

(五)当年建设,当年生产,注重效益。新建温室和大棚当年生产利用率要达到100%。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销品种,及早投入生产,确保当年见效。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牧民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抓好示范小区、示范户建设,并及时总结推广,用典型实例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组织人员到旗内外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和栽培管理技术,聘请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生产技术指导,促进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

(二)加强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都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主动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全旗设施农业建设顺利实施。各苏木镇场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充分利用荒地、机动地、闲置土地和耕地反租倒包、互换地块、统一征地、有偿流转等形式,协调解决设施农业用地问题,保证设施农业建设用地需求。

(三)强化政策扶持。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是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今年设施农业专项贷款标准为,新建1亩温室贷款1.5万元,新建1亩大棚贷款0.2万元,旗政府对设施农业贷款进行贴息。各地要组织好贷款发放,保证专款专用,贷款采取联户担保的形式进行发放。贷款期满后,由各苏木镇场组织嘎查村协同金融部门收回贷款,不能按期还贷的,从苏木镇场转移支付资金中扣除。新建小区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年末验收合格后,旗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建1座温室补助3000元,建1座大棚补助1000元,并将相关涉农项目资金与设施农业建设结合起来,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

(四)狠抓科技服务。加强科技服务是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保障。为加强设施农业的技术指导,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员2至3人,巡回到各地进行现场生产指导。旗镇两级也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旗级每2000亩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镇级每500亩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设计,使规划科学合理、操作切实可行,确保棚室建设方位合理、采光科学、保温性能好、生产功能强。做好作物品种选定指导工作,结合全旗产业发展,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提高效益。采取现场培训、当场演示操作等形式,围绕设施农业应用各项技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对生产者进行培训,必保每户培养一名明白人,全面提高科技应用的到位率。

(五)搞好产品销售。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从事设施农产品市场营销,发展订单生产,打造设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设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各地要通过建立蔬菜协会,为农牧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帮助解决种什么、卖给谁的问题,确保所生产农产品适销对路,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销售能力,逐步完善销售体系。

设施农业范文11

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实施以来,武威市凉州区设施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反季节蔬菜、奶肉牛、畜禽等设施农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产品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1.71万hm2(其中,日光温室0.72万公顷、养殖暖棚0.99万公顷),设施瓜菜总产量63.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10万吨,设施农业总产值40.94亿元,人均设施农业纯收入可达3643元。

㈡优势产区已经形成

通过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设施农业生产已形成了城郊区精细蔬菜生产区、沿沙区瓜果生产区、北片外向型蔬菜生产区、张义山区人参果生产区、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生产区、沿山沿滩肉羊与肉牛生产基地,建成高坝镇、金羊镇、发放镇、东河乡等一批专业化生产乡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村一品”的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㈢整体生产效益高

日光温室生产栽培技术日益完善,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技术集成应用,多茬口种植模式不断扩大,生产效益不断提高。设施畜牧养殖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五良”综合配套技术,养殖效益明显提升。

㈣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

以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依托,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速测点为载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已基本建立。截至2012年底,已认证蔬菜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产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0.55万公顷,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0.31万公顷;年供苗100万株以上规模的专业化种苗公司8家,全年供应种苗3000多万株,工厂化种苗推广率达18%;认定牛、羊、猪、鸡无公害畜产品产地4个,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25.6万头(只)。武威市凉州区被列为部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示范县,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彩龙“”武尔威“”发放”“天梯山”“柳烟春”“西凉绿”“老土”“憨娃”等十几个地方名优品牌,部分品牌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深受消费者青睐。

㈤产销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武威市凉州区已建成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5个(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关蔬菜市场、发放蔬菜市场、大柳蔬菜市场、黄羊蔬菜市场),年批发各类瓜菜50多万吨;全区共有运销企业、合作社、协会60多家,年运销各类瓜菜30多万吨;运销大户20多家,年运销各类瓜菜20多万吨;从事小批量、季节性短途蔬菜销售的运销户达500多户,设立蔬菜收购点150多个;从事蔬菜收购的经纪人达1000多人,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运销公司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产业协会和运销大户为骨干,运销户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蔬菜收购点和生产农户为基础的上联千变万化大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小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设施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武威市凉州区委、区政府对设施农业建设高度重视,从设施农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到各类具体问题的解决,明确目标,靠实责任,实行区上领导包抓乡镇,部门定点帮扶,乡镇之间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各尽所能,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完善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把设施农业建设考核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之中,定期不定期对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进行动态跟踪检查,实行平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全区通过编印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账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树立宣传典型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设施农业发展上来,实现思想上同心、认识上同步、工作上同力,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㈡强化政策扶持,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通过政府筹资、项目支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日光温室、拱形温室、养殖暖棚建设进行补助。同时,对3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示范点、养殖小区(场)的电力设施配套建设进行扶持。截至2011年底,先后拨付资金3000多万元,对644个设施农业示范点的电力设施进行了扶持配套;二是对日光温室万亩乡镇、千亩园区(村)的基础设施、优质种苗、品牌培育、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以此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农机县补贴项目,对设施农业卷帘机、保温被、微耕机、暖风炉等给予补贴,极大地提高了全区设施农业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水平,目前已推广卷帘机4890台、暖风炉20台、微耕机20台;三是以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农业保险示范县为契机,逐步完善设施农业保险机制,发动和支持农户参与设施农业保险,全面推行设施农业保险,提高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区参保日光温室4400座,收缴保费44万元,政策补贴44万元。政策性能繁母猪、奶牛保险,分别投保69092头、4612头,理赔2920头、260头,理赔金额292万元、78万元。

㈢完善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区乡两级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育苗公司技术人员的作用,全面实行技术人员包点包棚、驻区入场技术承包责任制,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农民技术员300名,村级防疫员445名,“就地、就近、就便”开展技术服务,培育日光温室科技示范户200户,建立了1个部级蔬菜标准园、5个省级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小区和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0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41个区级日光温室示范点和10个区级畜牧科技示范点,建立乡级日光温室示范点205个、畜牧科技示范点120个。通过培育精品典型示范点、示范户,组织观摩学习,现场示范培训,带动和引导周边农户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模式,推行标准化生产;二是采取乡镇帮乡镇、村组帮村组、农户帮农户、技术人员帮乡镇的技术结对帮扶方式,实行技术“联姻”,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提高种养水平。引进以瑞克斯旺为代表的蔬菜种苗育苗企业8家,年可推广优质种苗3000多万株,育苗企业为农户提供育苗、供苗、服务一条龙服务,推进了日光温室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主要蔬菜品种两三年更新一次;三是围绕设施农业建设与生产,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工程性措施来抓,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的对农口领导干部、村组干部、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开展系统培训。安排不同区域的乡镇,组织村组干部、种养大户,通过开办培训和相互实地观摩,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引导群众算好“效益账、经济账、增收账”,提高了群众参加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㈣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制定下发了《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凉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组织编写了7项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地方标准,已被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布。通过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种植户农药规范使用率100%,温室生产管理建档率100%;二是在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清水乡农产品交易市场、天梯山人参果产业协会、发放蔬菜有限公司、凉州区裕民蔬菜运销专业合作社、武威市隆华蔬菜产贮销专业合作社建立速测点6个,加强对设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三是通过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凉州区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截至目前,全区瓜菜产品中已认证的有机蔬菜1个、绿色食品10个;申请注册了“天梯山”“彩龙“”武尔威”“发放”“祁连”等地方名优农产品商标11个。四是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确保农畜产品安全生产。㈤突出抓好市场营销,健全产业化体系武威市凉州区从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战略、标准化生产、企业扶持等方面研究制定营销策略,加大对运销企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北京农产品流通联络处、蔬菜公司等单位、企业和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建立了西线以乌鲁木齐为主,南线以成都为主,北线以保定为主,东线以北京、哈尔滨为主,周边以兰州、西宁、宁夏为主的二十多个相对稳定的蔬菜外销市场,部分产品已打入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三、存在问题

日光温室建设成本增加,农户建棚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建设规模与数量偏小。土地流转缺乏时间长、规模大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面窄、量小。农艺、农水、农机组装配套的集成节水技术推广仍有薄弱环节,农业装备水平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缺乏带动能力强的主体,流转面窄、量小,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购销关系,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土地流转主体少、实力弱,规模化经营比重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不明显。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建设滞后,带动能力强、社员广泛、利益联结紧密、拥有自主品牌的专业合作社培育不足,对产业拉动作用不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㈠调整优化区域布局

重点沿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沿路沿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完善实施方案,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品”的产业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建设设施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城郊乡镇以日光温室为主,养殖暖棚为辅,日光温室采取添平补齐方式,全覆盖整乡推进。井泉灌区乡镇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日光温室基础较好的乡镇选择重点村组,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山水灌区乡镇以养殖暖棚为主,日光温室为辅,日光温室以现在示范点片为中心,辐射带动扩大规模,重点发展红提葡萄和食用菌。张义山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人产经视点

㈡抓好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围绕《凉州区万亩乡镇、千亩园区发展规划》,以日光温室6个万亩区域化生产基地、18个千亩园区(村)建设为重点,通过强化技术服务、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推广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检测、市场体系建设,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着力提高日光温室效益,全面提升千亩园区(村)日光温室整体水平,建设日光温室产业聚集区。在设施养殖上,按照“走出庭院,人畜分离”的原则,采取互助合作、大户创办和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强化疫情监测,完善消毒防疫制度,提高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㈢推行标准化生产

按照《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集成配套综合生产技术,加强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建立生产管理销售档案,大面积推广卷帘机等机械化设施,指导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力争实现“两个百分百,两个全覆盖”(农药、饲料、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率100%,生产管理建档率100%,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

㈣加大优质种苗(畜)推广

继续扶持清水百利、金帆科技等种苗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售后服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加大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年推广工厂化优质种苗4000万株。依托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加强畜种改良点建设管理,引进优质奶(肉)牛冻精、瘦肉型种猪和肉用种公羊,大力推进黄牛冻配改良、生猪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和绵羊杂交改良,不断提高畜种的生产性能和良种化水平。

㈤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继续实行区级技术人员包乡、乡镇技术人员包村组和示范点、农民技术员包组包棚技术承包责任制,强化技术人员管理考核,指导农户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增产增收潜力,力争每座日光温室(60米棚)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依托“农政通、农富通”等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网络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种养户辐射,定期收集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方面信息。

㈥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设施农业范文12

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理念、新模式的引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传统的治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与挑战。政府必须从原有的理论、思路和模式出发,不断创新,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对水利科技的研究与探讨。

1.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农田抗旱能力。通过对现有的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除险加固,全面增加其蓄水能力;而对于老化失修的机井等灌溉设备,应抓紧修复或更新,以提高抗旱能力。

2.完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快对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建设或改革,对一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进行产权确认,并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在明确所有权的前提下,进一步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向市场化靠拢。

3.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抗旱减灾能力评价的准确性。客观、科学地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旱减灾能力作出评价,避免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治理性干旱,并要对水资源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避免出现建设不合理或用水不合理陕西省柞水县水务局王春生的现象。

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

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时,要针当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状况,科学、合理地估计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突出重点,实现科学合理用水,坚决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在制订建设规划时,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对潜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完整而科学地分析与论证,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建设,避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合理使用水资源。

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多方筹资

1.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各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的有关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的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还要大幅增加地方财政中的水利专项资金,并要全额、合理地应用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去。

2.各地方政区可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并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以达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逐年持续增长的目的,从而加大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力度。

3.全面发展民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在不妨碍国家统一规划、建设,又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调动社会各界的投资积极性,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来进行民营水利建设。

4.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热情与积极性。地方政府应本着“共建、共享”的理念,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鼓励和扶持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让农民自愿参与投资,并把农田水利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投资经营,使之既可以保障农业的灌溉用水,还可以作为一种长远而有效的投资。对此,当地政府可以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