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

时间:2023-07-27 16:22:35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1

“四个一”力促市场监测预警

着力一个系统、一个体系、一个制度和一项保障“四个一”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研发应用了“农产品市场价格采集系统”,实现了涵盖全市粮油、蔬菜、肉禽蛋、水果、水产、农资、中药材等7大类100多个品种农产品市场信息的网上采集。按照重庆制定的采集标准和规范、分析、会商和制度,近两年来,共编辑印发《重庆市农产品产销形势分析月报》24期,《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行情分析简报》周分析104期、季度分析8期;收集整理区县市场热点信息427期,上报《农产品市场热点分析》50多期;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监测通报”专栏信息300 条(篇)、电话语音、短(彩)信“市场行情”信息1400万条,制作播放电视节目专题500多期。

发挥信息中介服务作用

进一步改善行政管理,完善工作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提高行政效能,逐步实现了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推动农业行政工作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统计工作在18个区县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成本调查,13个区县开展基点和物价调查,数据采集报送和统计业务取得进展。通过12316三农热线、巴渝新农网,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农业信息服务。

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效果良好

近年来,重庆市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利用3G、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种养大户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十百千”县、乡、村三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实现了网站资源共建共享,示范区县和镇乡网站、村级网页陆续上了线,电子显示屏农业信息形象窗口上了墙,“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展示上了网,农业信息服务直通车进了户,远程诊断软视频服务终端进了村,信息示范服务效果良好,做出了很多特色和亮点。

“金农工程”建设初显成效

项目总投资140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61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89万元。目前基本建成市级农业数据中心和市县两级5大应用数据库,通过项目实施,重庆市、区县、乡镇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场分析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

品牌农产品长效机制建设启动

制定了《重庆市名牌农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并在全国率先制订了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实施细则。组织开展了2011年重庆名牌农产品申报认定工作,共收到70 个申报产品。经组织相关专家层层评选,最后认定26个重庆名牌农产品。进一步充实、完善专家库,目前建有40人评审专家队伍。通过专家队伍建设,逐步把重庆名牌农产品的评选认定工作做得更加客观、科学、权威。按照农业部要求,首次开展了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荐工作,重庆市有7个农产品通过了初审上报。

2012年重点工作

?荩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一是支持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认定为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以及农业部定点市场;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对在建大型市场放宽申报补助、贷款贴息等项目的认定条件;对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冷链物流、终端配送等设施建设提供补贴,或无偿提供设施设备;对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备设施建设予以部分补贴。二是对信息化中心、农产品信息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可由国家统一规格、统一建设,以便实行全国大农产品市场信息联网,资源互补。三是支持并认定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该区域农产品网上交易中心,推行采用订单式农业生产模式,预防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四是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建议扩展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包含的农产品品种。五是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减免垃圾清运处置相关费用。

?荩搭建信息平台,增强对农信息服务能力

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价格、市场流通信息的采集投入,强化纵向上国家与地方,横向上农业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的信息资源共享应用。搭建并开发政府涉农部门资源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开放各部门数据交换接口;建立农村信息化资源目录体系,建立定期农村信息会商、协调和制度,实现“信息源头”涵盖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各领域。建立“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多方共赢”的良性机制。

?荩用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提高服务水平

加大政策性投入,建立农村信息化保障机制。一是建议争取国家财政对农民信息消费补贴的政策。强调“信息补贴”与“粮食直补”的同等重要性,设立重大财政专项开展项目试点,重点从用户数据库平台建设、用户数据采集录入、用户使用信息基本功能费、终端开发及产品设计、宣传发动及效果跟踪等环节予以资金支持。二是建议农业部统一开通12316综合服务平台。农业部牵头、各省市配合,建立与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对接的全国统一开放12316综合服务平台,确保“渠道”畅通。建立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和农业统计资源大型共享数据库,确保“源头”质量;各省市研发建立本地区用户群数据库,负责用户发展和数据管理,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接收终端和信息产品,与当地通信运营商对接,研发多功能、多渠道信息平台,确保“终端”拓展和信息“落地”。三是出台鼓励三家通信运营商打破行业阻隔,开放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的优惠政策。制定政策解决三家通信运营商间的网间畅通问题,实现为农服务热线间的无缝连接,减少资源浪费,增加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四是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重点是对投资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及平台设施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设施蔬菜;质量安全;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070-02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直接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作为整个食物链的起点和基础,农业生产过程不仅是食品污染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易受到污染的薄弱环节。设施蔬菜作为农产品的一个部分,其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方面,很多生产者为了获得较高产量和收益,不得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这些农用化学品的不当使用,造成了食用农产品中污染物残留超标,导致食品污染事件发生,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产者的最终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监管手段落后,导致设施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基于该背景,本文通过对宁夏银川市蔬菜消费者的调查,试图获知银川市消费者对设施蔬菜质量安全的认知状况、态度、安全认证蔬菜的购买行为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研究数据获取方法

调查问卷初稿在参阅大量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消费者对设施蔬菜的购买行为及需求状况、消费者对于设施蔬菜的质量安全认知、消费者对于设施蔬菜品牌认知程度以及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四个主要方面。本研究样本按照不同业态的设施蔬菜购买场所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根据从事设施蔬菜经营的资深业内人士估计,普通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市场份额比为4∶6。个体经营的菜店及新兴的蔬菜直销店按普通超市对待。在实际调研中,按该比例确定不同形态购买场所抽样样本的大小。因此,计划发放的调查问卷200份分布在普通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数量分别为80份和120份。

样本容量及抽样方法确定后,采用正式问卷对银川市三区(金凤区、西夏区、兴庆区)的设施蔬菜购买者直接进行调查,收集原始数据。按研究需要选定具体设施蔬菜购买场所,于不同的时间段在购买场所入口处发放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刚完成设施蔬菜购买的城市居民。按计划,实地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的比例为70%。从回收有效问卷的数量角度分析,在普通超市回收有效问卷62份,占所有回收问卷的比例为44.28%;在农贸市场回收有效问卷78份,占所有回收问卷的比例为55.72%。基本维持了原分配比例。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银川市三区(金凤区、西夏区、兴庆区)的被调查者中女性消费者为大多数,占67.98%;家庭人口为3~4人者居多,占67.5%;由于此次调查对象中中青年消费者基本上各占一半,所以未婚与已婚消费者基本持平,分别占47.9%、52.1%;同时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140名银川消费者中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到了74.3%,而且职业为公务员、工人等身份者占到了72.1%,从侧面反映出银川市的市民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从收入水平来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占绝大多数,所占比例为78.6%,这说明银川市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改善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收入的任务还很艰巨。从总体来看本次调查样本呈正态分布,选收的样本都较有代表性。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消费者对设施蔬菜标准化认识状况分析

(1)根据调查数据可得出,只有15%的消费者知道设施蔬菜的标准区分,23.6%的明确不知道设施蔬菜的标准,而61.4%的消费者不是很清楚。这组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出银川消费者大部分并不了解设施蔬菜的标准。在调查的消费者中有32.1%在超市购买蔬菜,54.3%的消费者在菜市场或个体蔬菜店购买。由于超市中对于设施蔬菜的标准通常会通过标签等方式告知消费者,而菜市场或个体蔬菜店对于设施蔬菜标准的区分还很混乱,导致了大部分在这里购买蔬菜的消费者并不清楚设施蔬菜的标准化。消费者主动去获取的相关方面的知识是很少的,多从卖方获得信息,而政府和企业方面也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或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还没有落到实处。

(2)对于有机蔬菜、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的区分标准,有17.1%的人知道,21.4%的消费者明确不知道,78.6%不清楚。

(3)不论是知道设施标准的消费者,还是在我们的告知下了解设施蔬菜标准的消费者,有3.6%非常相信市场“三种蔬菜的分级标准能确实执行”,35%的消费者有点相信,48.6%的消费者基本不信,12.9%的消费者完全不信。由此可见,消费者对市场上蔬菜的销售还是缺乏信心的,对政府监管与检验不信任。

2.2 消费者对设施蔬菜质量安全的态度

(1)对于“购买农残超标的设施蔬菜”,53.6%非常担心,38.2%有点担心,7.1%不会因为担心而影响购买蔬菜。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消费者非常在乎蔬菜质量安全,并且对现在农残超标有一定的认同。

(2)“只要安全蔬菜的质量能保证”,38.6%的消费者愿意接受较高的价格,13.6%不能接受较高的价格,47.8%的消费者不能确定。被测群体收入在1000元下的消费者占38.6%,在1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占61.4%,也就是说在仅能保证基本生活的消费者没有办法接受较高的蔬菜价格即使质量可以保证。这也说明了,在当今社会劣质农产品还能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大批低收入者的存在,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没能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却趁乱通过降低成本牟取暴利。

(3)“对经过检测合格的安全蔬菜价格可以增加的比例”,68.6%可以接受增加10%以下的价格,22.9%可以接受价格增加10%~20%,少数人可以接受20%以上的价格增加幅度。对于价格的增长绝大多数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还是10%以下,这也和宁夏居民整体收入不高有关系。

(4)择购买蔬菜时,判断蔬菜是否安全的指标从重到轻依次为:新鲜程度、安全认证标示(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等)、生产日期、产品的产地、价格、产品品牌、农药残留度、卖方信誉。其中新鲜程度在消费者心中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指标。消费者在购买蔬菜过程中,最直观且最易于识别的指标也是新鲜程度,在菜市场等销售场所,蔬菜缺乏认证、生产日期、产地等标志,消费也只好从新鲜程度上来选择购买蔬菜。这方面也说明了市场缺乏规范性与制度的约束,导致鱼龙混杂,消费者在购买蔬菜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

(5)在对“设施蔬菜在进入市场前是否需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的问题中,有81.2%的消费者认为需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17.1%的消费者认为不需要质量检测,12.9%的消费者不清楚是不是需要进行质量检测。但是绝大多数消费者清醒且明确的认识到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在这81.2%的消费者中又有49%认为需要每批都需要进行检测,51%认为进行市场进行抽检就可以,不需要每批都检测。

2.3 数据分析结论

通过对本次设计银川地区消费者购买设施蔬菜相关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银川市设施蔬菜的销售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消费者多数并不清楚设施蔬菜的标准划分,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第二,消费者对于设施蔬菜的质量安全尤为堪忧,说明蔬菜市场检测标准不健全,检测力度不够,管理还不够严格。

3 建 议

3.1 加强市场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完善设施蔬菜质量检测站的建设,强化设施蔬菜集中产区环境监测、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监测的工作力度,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质量安全认证。要着力创建生产者、经营者信用体系,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实行质量安全的可追溯,通过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推进产品年检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测,逐步建立与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2 规范蔬菜市场,及标准认证

政府在大力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的同时,还应着力规范蔬菜标准化认证,并规范市场,明确区分不同标准的设施蔬菜。

3.3 强化生产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

强化生产监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切入点,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净化设施蔬菜产地环境,使生产过程远离污染,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管农业投入品,尤其化肥与农药的生产、销售、使用,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

3.4 宣传设施蔬菜标准划分与质量安全标准

政府通过一些宣传方式,让消费者了解设施蔬菜不同认证标准,以及质量安全识别,帮助消费者理性选择不同标准蔬菜。

3.5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设施蔬菜

国际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果变化趋势表明,绿色、有机农产品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绿色、有机食品需求快速上升,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然、纯净和健康的主题。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出口,一是迎合国际市场消费趋势,二是发挥我国现有资源优势,三是解决了现有设施蔬菜质量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金发忠.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田宁,黄越,李丽娟.消费者购买设施蔬菜行为研究——宁夏银川市部分消费群体调查与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2011(3):80-83.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问题策略

一、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盲目跟风

农产品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是农产品市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结构调整滞后,生产、技术、加工、流通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的网点、规模、设施等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极不相称,适应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的体系不健全所致。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和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使农户缺少市场信息的指导。这样,生产就很难适应需求的变化,农产品面临严峻的市场问题,也就必然导致农业增产不能增收。

(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装备落后,在大中城市要稍微好些,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包括县乡,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大多简陋陈旧,流通辅助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储藏条件差、能力低。过去,我国农产品十分短缺,仓储设施的建设较少,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出现大量的剩余,这就要通过储藏等方式进行吞吐,调节市场的供应,以缓解农产品的季节性矛盾。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投资以及缺乏引导和管理,我国的农产品储藏设施的建设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三)农产品交易市场不规范,方式单一

农产品流通主体发育缓慢。现在传统的方式主要是一对一式的现货交易,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农民受益有限。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覆盖率低,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如同散兵游勇,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普及,期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形式更少。这种状况造成交易市场运作的效率很低。

(四)农产品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

我国农民虽然在生产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关键在于他们还不能走出去,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目前,农民自己的经销组织较少,这样,农民不仅会失去大量的商业利润,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运销成本,使一些在产地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进入销售地以后价格较高,同时也会发生区域性的供求矛盾。就农产品的营销手段而言,目前是比较落后的。

二、加强农产品流通的有效策略

(一)培育多层次农产品市场,拓宽农产品流通主渠道

目前,我国农产品收购、储藏、运输等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批发市场是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70%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进一步扩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范围和规模,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势在必行。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建设。鼓励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恒温冷藏保鲜库、低温冷冻冷藏库、气调保鲜库等冷藏贮运设备,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全过程的保鲜冷藏。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检测、安全监控、信息、结算、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准公益性设施项目。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分捡、包装等农产品增值加工设施,以及交易厅棚、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

1.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主销市场农产品需求信息库,加强市场信息的采集。积极建设大宗农产品预警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积极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和充分利用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平台、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窗口,扶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连锁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专销区或专柜。

3.积极推动产地与市场对接。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形势,发展订单农业,尤其要推进大宗农产品和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场(市场)地(农产品基地)挂钩”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降低市场风险,增强市场服务功能。通过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扩大农产品消费、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三)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1.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首先要根据产业布局和市场容量,认真做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构建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其次要在巩固农产品市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市场的信息功能、价格形成功能、质量安全功能、客商采购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网上虚拟市场功能。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

2.积极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农产品营销网络。利用大型流通企业营销网络优势。整合资金,支持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

(四)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

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平台和商务网络平台,世界各国和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与供应信息、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农产品主产区的气象信息、主要经销商信息、重要农产品产量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以及预测走向等,强化信息引导生产功能和沟通产销衔接功能,让农民下种时心中有数,产成品适销对路,能够顺利出售,能够卖个好的价格,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农民的增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已由社会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松,邬文兵.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架构.科技导报,2004.

[2]孙民罡,曲雪梅,刘永艳.论我国流通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0).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4

划入原区商贸旅游局有关全区旅游服务管理、市场发展与建设以及再生资源管理的相关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旅游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订本区旅游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统筹协调全区旅游业发展,拟订全区旅游市场开发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全区旅游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和重大推广活动。

(三)组织全区旅游资源的普查、规划、开发和相关保护工作。指导重点旅游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

(四)监测旅游经济运行,负责旅游统计和行业信息;引导休闲度假;协调和指导假日旅游和红色旅游工作。

(五)承担规范全区旅游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责任;规范全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指导全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指导行业组织的业务工作。

(六)组织实施旅游区、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等方面的服务标准;负责全区旅游安全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组织实施旅游应急救援工作。

(七)组织旅游单位等级评定,农家乐(生态旅游)接待单位的审核及挂牌,参与旅游项目的审批工作;负责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旅游行业管理,受理旅游投诉;负责雁塔区旅行社分支机构的备案、管理工作。

(八)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市场建设发展的政策、法规;培育、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做好市场运行的调研工作。

(九)负责全区集贸、农贸市场的改建、新建及规划前期的审核工作;监督检点市场建设的运行情况;指导协调全区市场的改造及提升工作。

(十)培育完善城乡市场体系,指导集贸市场、农贸市场、社区和农村便民市场的发展建设,组织实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十一)建立健全市场供应应急管理机制,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商品供求状况,调查分析商品价格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

(十二)指导全区市场行业体制改革和市场行业协会工作。

(十三)负责全区再生资源行业的监督管理。

(十四)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区旅游局(区市场管理办公室)内设3个行政科室:

(一)党政办公室

负责全局党务政务工作,督促检查工作制度、任务的落实和完成情况;负责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负责文秘、政务信息、机要、保密、档案、工作;负责重要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专业技术职务及相关职业资格的管理工作;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织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的考评及奖惩工作;组织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负责本系统计划生育工作。

(二)旅游发展管理科

统筹协调全区旅游业发展,拟订全区旅游市场开发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全区旅游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和重大推广活动;组织全区旅游资源的普查、规划、开发和相关保护工作;指导重点旅游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组织旅游单位等级评定,农家乐(生态旅游)接待单位的审核及挂牌,参与旅游项目的审批工作;监测旅游经济运行,负责旅游统计和行业信息;引导休闲度假;协调和指导假日旅游和红色旅游工作;承担规范全区旅游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责任;规范全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指导全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旅游区、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等方面的服务标准;负责全区旅游安全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组织实施旅游应急救援工作;负责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指导旅游行业管理、受理旅游投诉;指导辖区旅行社分支机构的备案、管理工作。

(三)市场规划建设科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市场建设发展的政策、法规;培育、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做好市场运行的调研工作;负责全区集贸、农贸市场的改建、新建及规划前期的审核工作;监督检点市场建设的运行情况;指导协调全区集贸、农贸市场的改造及提升工作;培育完善城乡市场体系,指导集贸市场、农贸市场、社区和农村便民市场的发展建设,组织实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立健全市场供应应急管理机制,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商品供求状况,调查分析商品价格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指导全区市场行业体制改革和市场行业协会工作;负责拟订全区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管;负责再生资源行业从业人员有关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工作;负责区商贸企业改制后遗留问题的协调处理工作。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5

论文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中国韩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导作用开发利用信息采集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9年8月中下旬受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邀请,前往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韩国农林水产信息中心、首尔可乐洞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部分信息化村,考察了韩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韩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信息化村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韩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做法

韩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即制定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和改造传统农业。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强。韩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仅1986年一年就投资20亿美元用于通讯设施建设,占当年政府投资总额的7.7%。1989年信息通讯部制定并了通讯市场自由化的多项措施.鼓励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大大促进了通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由韩国三大民营电信企业投资: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民营电信企业建设,政府给予经费补助。目前,韩国所有农村都用上了宽带网.并已实现了全国各地随处上网。二是制定优惠措施扶持农业信息化工作。为方便和鼓励农民上网.韩国制定了优惠措施,农民白天上网的费用比城市便宜30%,晚上比城市便宜51%。并且将农林水产信息网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政府还无偿帮助农民开办网站或主页.在网上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韩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向所有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公益性机构建设。韩国政府始终坚持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政府主导.各级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从中央、道、市郡、邑四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中央一级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院等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项费用均由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经费保障充足。

(二)高度震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

韩国政府于1991年成立了农业观测委员会,开始了农业信息监测工作(图1)。

1999年农村经济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观测信息中心.下设蔬菜、水果和果菜、畜牧和谷物、农业信息化四个观测组,目前监测品种已扩展至5大类、29个细类。农业观测信息中心定期预测信息,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产品购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韩国农业信息监测程序严谨,共分为五个步骤。一是制定监测品种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各品种监测工作计划.观测中心内部审查后报农林水产食品部.经部长审批后组织实施。二是信息调查。既通过农林水产食品部、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生产和市场信息,也采用对样本农户、消费者和运销商户电话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信息。除了采用E—mail、SMS(手机短信息)、电话网络调查等传统方式外,已开始应用卫星监测对水稻生长及灾害情况的信息进行采集。三是信息分析。利用分析模型对农、畜产品进行分析预测,形成内容翔实、分析准确的报告。分析报告经中央专家咨询会议审定后.以地方专家咨询会议的方式充分征求地方专家、农协、经营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修改完善。四是分析报告。韩国农业信息监测分为短期监测、中期监测及长期监测。短期监测主要是预测展望农、畜产品供求价格,预测成果以月报或季报的形式:中期监测主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动向的预测,预测结果以季报形式:长期监测主要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农业展望大会,对国内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向作5~10年的中长期展望,于每年1月下旬。韩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成果定期通过政府网站、E-mail、SMS、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外公开。五是监测应用评价。分析报告l个月后,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第二个年度工作计划。

农业观测委员会十分注重对外有关农产品播种面积、收成、消费、进出口、价格、库存等的监测结果,以抑制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农业观测委员会还可直接向有关社会团体交涉,发出警示,引导和协调产销自律活动。10多年来,农业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仅2007年一年通过农业监测工作就增加了经济效益1lxl06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66.69韩元,2010),占当年农业生产总额的1.1%。

(三)信息化村庄建设成效显著

韩国政府于2001年由农林水产食品部、信息通信部、行政自治部等部门组成信息化村企划团。开始进行信息化村项目建设。自2002年5月首批确定2O多个信息化村示范点以来.信息化村建设在全国迅速推开,截至2008年已建设了358个信息化村。信息化村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速互联网环境建设,铺设光缆,建设安装主机设备的机房,实现宽带网人户。二是建立乡村信息中心,实现与地方行政信息网的连接。三是构建农户网络使用环境,为农户配置电脑。四是成立由村民代表、信息化指导人员、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负责运营、管理村级信息中心和建设电子商务体验网。五是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农业信息化骨干和管理人员。

韩国的信息化村建设在统筹城乡网络基础,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据统计,信息化村的电脑普及率已达67.3%,比建设前增加46.3%,互联网入网率增加了约60%。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2003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村庄网站实现农产品和水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量增加了7.5倍,观光体验网(tour.invil.corn)的销售在2年间实现了17倍的增长。使村级收入和农民收入获得了实质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农村和渔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村和渔村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中国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与发展基础,加速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韩国农业信息化与中国相比,基础好、起步早、成效显著,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对中国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信息服务作为重要的公益性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给予引导和扶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一是制定总体规划。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由农业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整体设计和科学指导,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专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村村通、光纤进村、信息村等基础工程,通过在农村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形成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人格局。是加强农民培训。将农业信息化纳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的培训内容。通过进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认识网络、熟悉网络,掌握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本领.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机构、农技推广体系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各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公益职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充分保障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二)提高信息采集和开发利用水平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开发利用,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保证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还不够宽.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以完善信息采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分析预警水平为关键,以增强信息使用效果为目标,以搞好信息披露与工作为重点.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全面推进“金农”工程建设。以省级以上农业部门为重点,建设农业监测预警信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与科技服务信息3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国内、国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完善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四是提高农业信息监测的准确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构建并不断完善信息分析模型,提高分析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信息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建立健全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途径和办法,采取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电话、农村信息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信息服务站点延伸到基层农村.使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送到基层农民手中。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6

摘要:旨在拉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已在各省市全面实施。本文通过分析“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实施的正负面影响以及制约因素,提出了确保“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有效实施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家电下乡;影响分析;制约因素分析

2007年,商务部、财政部制定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并开始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实行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四大家电下乡的小规模试点。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开始在全国推行,并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等产品也列入家电下乡政策补贴范围。本文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实施进行了分析。

一、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实施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农村消费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出口明显下滑。尤其是家电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得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发展成为必然。我国有9亿农民,占到全国人口的70%,农村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庞大的消费市场。郑凤田认为,“只要农村内需启动,可以换回国家整体经济再快速增长30年”。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农村消费的一个政策手段,通过家电下乡,把农民需要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推向农村市场,可以扩大内需,刺激农民购买的欲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据《中国财富》的测算,连续4年将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农民需求量最大的产品“下乡”,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近4.8亿台,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

(2)有利于消化家电业产能过剩,促进行业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出口国,特别是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家电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出口,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家电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出口受阻,大量产品积压。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不仅能消化家电产业的产能过剩,建立一个面向农村市场的生产、流通体系,还能促进家电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自身抵御危机的能力,找到新的产业发展的立足点。

(3)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

家电下乡的推行可以使农村的家电拥有量大大提高,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还能增加农民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包括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就业信息等等。长期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搜寻信息的成本虚高,严重影响农民的增收。家电下乡能很好的畅通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此外家电下乡的推行还能改善农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也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体现。

2.消极影响

(1)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市场

鉴于“家电下乡”政策带来的巨大商机,一些不法商贩乘机浑水摸鱼,打着“家电下乡”的旗号,搞假冒促销,将收购来的废旧家电,换上新壳后销售给农民。一方面随着现在模具等工艺的发展,造假能力的提高,想从外观上识别翻新家电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获取信息渠道较少,弄不清指定的网点、品牌、型号等情况。同时商家和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农民很难对假冒伪劣产品加以区分,结果导致农村市场很有可能成为垃圾产品的集散地。

(2)家电企业盲目“上马”,供大于求

企业和商家都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他们都想借“家电下乡”的政策大发横财,而且我国国内的企业都缺乏风险预警机制,在政策的引导下,许多企业纷纷“上马”,在短期内盲目的加大生产力度。由于面向的消费群体是农民,这些产品也都是低端产品甚至是将被淘汰的产品。这就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一旦农村市场趋于饱和,就会有大量的产品积压。使得本来是出于缓解家电业产能过剩而制定的政策,反而导致了更多的产品积压。对于家电行业,这无疑是一个潜在的灾难。

(3)误导农民的消费行为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我国现在的农村并不富裕。大部分地区甚至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民家庭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于日常的食物消费,恩格尔系数极高,家电产品在这些农民的眼中并不是必需品,甚至是奢侈品。在这个时候推出“家电下乡”,会对农民的消费行为产生误导,引导农民超前消费,对于农民来说,这种消费观念的形成是很危险的,因为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民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就是未来的生活、养老、医疗保障。因此在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的时候,诱导农民消费,其实是在透支未来。

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民的消费能力

从农民的消费潜力看,以山西省为例,2008年城乡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电情况如下:

考虑到大约有5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外出、1/3的农村不通自来水以及交通道路等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农村家用电器的需求潜力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再从农民的消费支出来看, 2008年山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609.28元,其中生活消费3097.75元,占总支出的67.21%,在生活消费中,食品支出1206.71元,占生活消费的38.95%(即恩格尔系数),其他支出依次大致是居住486.75元、文化教育368.67元、医疗286元、家庭设备283.46元、衣着276.24元、通讯费用156.78元、其他33.14元。可见农民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仅排在第四位。因此农民的消费能力同样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

2.产品不适合农村市场

由于大部分企业长期以来的营销重点都是城市市场,很少涉及农村市场,对农村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对家电下乡准备不足,推向农村的产品很多都不适合农村的需要。实际上,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城市里很受欢迎的产品在农村可能会受到冷落。比如很多针对城市的家电都带有智能化的功能,在城市很受欢迎,但是农民本身知识水平不高,他们需要的可能是简单易用的产品。而且功能越复杂,发生故障的概率越高,而农村的维修服务又比较落后,因此受冷落是理所当然的。

3.相关手续繁琐

目前“家电下乡”大都是“事后补贴”,购买人先付全款,在购买后30日内,持购买产品的发票及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补贴类家电产品专用标志、购买人储蓄存折(或粮食直补专用存折)等相关材料,到乡镇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审核办公室申报补贴。这种补贴方式需要层层审核,手续繁杂。有的农民买了一件产品,补贴要等一个月以上才能到手。手续的繁琐影响了农民对“家电下乡”的热情,许多农民往往因为手续繁杂放弃了购买计划。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也是限制“家电下乡”实施的重要因素。因为一般的家用电器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例如电视机需要比较稳定的电压和有线电视信号,电冰箱需要不间断的电源供应,洗衣机离不开自来水供应,电脑需要成熟的网络建设等等,但是目前农村这些基础实施还比较落后,电视信号弱、收看效果差、电网老旧、电压不稳定、电费相对较高,自来水普及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除此之外,部分农村不通公路,即便有也由于无人保养路况极差,无形中抬高了家电的物流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家电的下乡。

三、对“家电下乡”的几点建议

1.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购买力

要想真正撬动农村消费市场,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高,给了补贴一样买不起。因此可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特色农业

充分结合当地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选择一些在区域内有相应产业带动能力、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和项目,实施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服务以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2)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要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带动小城镇建设。一方面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3)强化各项支农补贴措施,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额度,竭力保证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提高财政支农的绩效,以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2.让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下乡

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包括两方面,一是产品的价格要适合农村市场,由于农民普遍并不富裕,因此下乡的家电产品农民一定要能够买得起、用得起。豪华型大尺寸液晶电视固然好,可对于农民来说价位太高,能买的起的少之又少。二是产品的功能要适合农村市场,一些拥有不必要的、反而抬高产品价格的功能的产品不适合农村。具体的讲就是要操作简单、功能实用。比如海尔曾经开发出一款既能洗衣服又能洗地瓜的洗衣机,非常适合农村市场,很受农民的欢迎。

3.简化补贴领取的程序

目前,家电下乡产品的补贴一般通过农业银行发放,但是很多乡镇并没有银行的营业网点,农民要想拿到补贴是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极大地削弱了农民购买的积极性,因此今年4月22日,财政部会同商务部等多达11个部委联手了《家电下乡操作细则》,规定从5月1日至7月31日,在内蒙古、辽宁、大连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进行简化补贴程序的改革试点,取消乡镇财政所审核、县财政局兑付环节,改为销售网点代审、乡镇财政所兑付。农民在提出补贴申请的15个工作日内即可拿到补贴。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家电在农村的普及,因此,确保“家电下乡”的顺利开展,必须加大包括农村电网、有线电视、网络宽带、自来水、公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农村基础设施是公共物品,需要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同时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电费、网费的资费要统一,改变城乡资费差距过大的不公平现象。只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得到解决,“家电下乡”政策才能有现实基础,农村的潜在需求才会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财富》,2009,2.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7

[关键词] 内蒙古:农产品批发市场;问题及对策

一、发展内蒙古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意义

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仍有明显差距,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足,尚无法满足日益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可以促进农副产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生产与流通是辩证统一的,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对生产又有反作用,良好的市场流通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阻塞的市场流通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到农产品流通形式来说,表现在商品性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使农产品批发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农副产品生产。由于农产品批发市场辐射面大,价格透明度高,能反映较大范围乃至全国农副产品的市场信息,所以可以有效促进农副产品生产力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西部地区,农业种植条件天然不足,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的流通性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牧民收入。

2.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可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由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的经营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价值规律能充分发挥作用,农产品价格能基本上反映其价值,有助于缩小由历史造成的工农产品“剪刀差”,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同时也满足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在过去,城市蔬菜常年供应品种只有10多种,而现在己增加到成百上千种。有效的增加了城乡居民的食品可选择性,提高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比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物流条件比较落后,尤其是偏远的盟市,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农产品的物流供应不足问题,有效保障城乡人民的农产品的供应,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可以有效的增加就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稳定的顾客群,固定的营业场所,因此为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营平台,与此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提高经营平台的同时自身也需要大量员工参与到市场的各方面的服务与管理当中,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职能需要大量劳动力,而这部分的职位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这对于解决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的管理职能方面,也可以在当地生源的大学生中选取优秀分子,既可以改善市场的管理职能,有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着自治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农牧民涌入城市,一方面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自治区的就业压力。而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典型的服务业行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一方面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大量就业岗位,既可以缓解自治区当前的就业压力,也能够增加居民收入水平。

二、内蒙古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

近年,随着自治区居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过去农产品交易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目前全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历史形成的集贸市场。即由农牧民自发形成、以乡镇、苏木为集中地,辐射周围。目前全区1226个乡镇、苏木,共形成集贸市场1180个,基本覆盖了全区各个乡镇、苏木。二是地方政府培养的有特色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全区有农畜产品批发市场221个,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39个。这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增强当地农畜产品集散辐射功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美通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是经国家立项,内蒙和呼市两级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工程,2006年5月启动,占地面积525亩,投资3亿元,主要经营蔬菜、水果、肉食水产品、粮油、副食和工业食品六个大类,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9年交易额为80.4亿,是目前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基础设施最好、辐射范围最广、标准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大型食品物流中心,各类食品的经营量已经占到呼市地区市场供应量的70%以上。其中水果95%以上,经营的商品覆盖19个省市,带动10万农户种养殖业的发展,交易农副产品辐射呼市地区及周边旗县区、二连浩特、山西、蒙古的乌兰巴托。经过多年的发展,美通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已经成为呼市地区批发市场发展的领头羊。因此通过对美通无公害物流中心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对内蒙古农产品批发市场来说更具有代表性。

1.发展模式。内蒙古美通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的经营设施(包括商用房、交易场地、交易棚厅、道路等)、功能设施(包括冷库、仓库、结算、检测等)、经营管理模式汲取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理念和技术,并且结合了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的实际特点、行业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基础设施:中心绝大部分的农产品交易大厅均是一层建筑,这种建筑特色是在总结过内其他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有利于保护农产品的质量,交易场地、停车场和道路占市场总面积的72%,场内交易场地宽敞明亮,道路顺畅,功能设施齐全,具备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品集散的功能。(2)经营定位:市场主要以农副产品一级批发、仓储物流、冷冻储存和加工配送为主。同时设有二级批发零售大厅,能够满足多层次缴费者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一站式批发购物的新环境。(3)经营管理:彻底改变了传统模式的坐地收租模式,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将批发市场作为一个产业经营,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为商户打造便捷透明高效的经营环境,为消费者创造公平、安全的消费环境。(4)信息管理:引入和研发电算化、信息化服务体系,已经在部分区域实现了商品交易结算的一卡通。对前端商品交易(包括价格、品种、产地等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通过网络和电子屏幕对外,具备了大型批发市场价格形成和信息的功能,提高了市场服务政府、商户、农民和消费者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市场科学管理水平和流通效率。

2.竞争优势。(1)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农产品市场的经营主体不仅包含普通农户而且也引入了市场的自营队伍。经营市场自营队伍的建设对于农产品市场的管理模式的发展有一个引导作用,使农产品经营由过去的小农经营向企业经营转变,对于整个农产品市场的做大做强有重大作用。通过自营公司,

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市场的商品供给量,增加了市场的收入渠道,另一方可以详细了解市场前沿的真实信息,为市场决策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提高商户群体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市场抗御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2)科学的信息管理。市场以经销商的商品信息、交易信息、采购者信息为信息来源,结合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科学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资源,以触摸屏系统、LED电子显示屏、互联网为载体,开发建立了市场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商品追溯查询系统。客户可以查询了解市场最近有那些新鲜蔬菜,这些蔬菜是否通过农残检测,产地在那里,商户在蔬菜交易大厅的哪个位置等相关信息,既方便了客户采购,又让消费者增强了消费信心,即使有了问题也可以追溯到源头,即使遏制有问题的蔓延。与此同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市场信息部每日报送市场经营农产品价格信息到农业部、商务部价格检测中心、内蒙古和呼市商务、农牧业、物价等部门,为国家及各级政府进行市场供求分析、价格预警、宏观调控提供了真是可靠的一线数据。(3)完善的经营功能,市场全方位的为商户提供服务,为商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如商用房、仓储、冷库、电子商务、物业管理、电子汇款等;同时,本着市场与上午双赢道德原则,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如2010年针对市场上存在存汇款安全和便捷的潜在需求问题,公司责成结算中心与银行协商,引入多家银行汇款业务,由结算中心直接为市场商户提供存款、汇款业务,极大的提高商户现金交易的安全性。同时为方便商户从外地进货,市场利用结算中心强大的资金量与银行合作向商户提供汇款业务,极大方便了商户,得到了商户的一致好评,市场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3.内蒙古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由于内蒙古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起步比较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市场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经济职能权责不清,市场的收入来源单一,服务设施落后等。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美通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的调查,得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体制落后,没有建立起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内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体制落后,仍然延续着带有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组织结构设置落后,无法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美通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最高管理机构是市场管理委员会,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无法调动批发市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市场业务单一,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价值链。现阶段,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业务单一,还只是停留在坐地收租的经营状况,而对于整个农产品交易的价值链方面的经营业务十分缺乏。美通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经营特色是市场自营业务的扩展,这相比较其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而言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是自营业务的发展也只是参与到农产品交易的环节,而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游的特色资源养殖业和下游的农产品加工和零售业仍然没有进行发掘。这不仅限制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收入来源,也不利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抵抗风险的能力。适当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突破口。(3)服务设施落后,尤其是环保设施落后,影响了市场的交易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大都基础设施不完备,存在重视经营设备忽视服务设备,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实际上仅仅只是为农产品交易者提供农产品集中交易的场所。同时,相关服务功能比较单一,缺乏配套的各种设施以及服务。与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农产品分级、加工包装、保鲜、储存、运输、质量认证、销售结算、保险、信息服务等功能都还很不完善。美通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作为自治区最近几年新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同样存在这这样的问题,重视经营设施的建设。服务设施方面的建设与经营设施相比就比较落后,尤其是与废弃物、污水相关的清洁设施更是不足。

三、进一步发展内蒙古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内蒙古农产品市场现状分析以及美通无公害物流中心的调查了解,得知内蒙古农产品批发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去破解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

1.改革现行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机构,建立现代化的经营组织管理机构。遵循投资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组织原则,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的形式进行经营,即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代表负责制,将批发市场进行股份制企业化建设,在国家拥有终极产权(法律产权)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因此,具有法人资格的批发市场企业可以运用法人财产权,从而发挥产权的功能。这是解决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管理方面问题的根本所在,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才能够进一步实施激励和监督制度。

2.逐步拓展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配送服务业,延伸产业价值链,逐渐形成农产品市场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适当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突破口。首先拓展农产品加工业务可以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一方面能够实现农产品市场的收入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最主要的经营特色就是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并没与认识到这点,例如:生态养猪厂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日常损耗的农产品作为原料进行绿色养着,同时,也可以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肉食品的销售业务。其次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作为配送平台,积极拓展零售终端的配送业务,依托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输三大基本功能,批发市场在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进到农民面向市场调整:化农业结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业。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8

[关键词]家庭农场;绿色;规划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行,伴随着对农业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交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顺势而生。汉中勉县高桥沟村属山区贫困村,但是其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在此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业发展新方式

农业和农村、农民正在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农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显现端倪。农业在食物供给、原料保障和新增就业等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乡村的旅游休闲功能日益凸显。乡村休闲旅游是农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不仅具有传统农业生产,还具有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活,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更多渴望多样化的旅游生活,加之交通便捷,城市间一日经济圈的形成,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尤其希望能在自然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在一些水果蔬菜成熟的季节,去往乡村体验农事,呼吸新鲜空气等活动满足了城市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接触,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去往乡村旅游慢慢变成热点,于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可以实现农民多元收入。当前,陕西汉中平原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像城固桔园、汉台葡萄园等。但是其山区家庭农场发展滞后,规划理论并没有跟上建设的步伐,已有的乡村旅游设计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山区家庭农场的规划发展。高桥沟村位于陕西汉中勉县阜川镇西南大山,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当下对于贫困地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无疑是“精准扶贫”。国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提出到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的攻坚计划。

3农业设施规划

当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是靠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像种子改良、灌溉技术和化肥农药的合理利用等;二是靠田间的科学管理,如依据季节变化耕种、施肥。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4.0时代,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始于泰勒科学管理的工业工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业工程方法在服务业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与工业生成有很大的不同,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工业工程管理的经验,结合农业生产的特性,探索工业工程思想方法在农业生产的具体应用。农业设施规划与设计主要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将农业系统的各种设施在给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最优的规划与设计,以求最佳的布置方案,使农业系统投入运行与使用后能达到最小的消耗和最大的产出。农业物流系统分析主要是以农产品生产系统物料的流动过程为分析对象,研究生产系统的平面设计,物流流动网络的分布、运输线路分析、物流改善与管理,以求物流系统最佳设计与运行效益。

4太公寺家庭农场自然条件分析

太公寺家庭农场因太公寺而得名。太公寺历史悠久,相传最初为明代万历年间修建,后经几毁几建,有史料记载太公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复建,规模较大,有泥塑神像十一尊,木雕神像三尊,期间敬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祈福天下太平,民众安康。中不幸又被毁,2015年当地民众自愿投劳投资再次兴建,神殿庄严肃穆,灵威静雅。庙顶正座子牙楼,左右二龙凌空欲飞,吉祥如意,四角安放镇宝兽,寓意守护神庙天长地久,护佑人民幸福太平。太公寺家农场准备建于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其距离勉县县中心30多公里,开车不到半个小时,著名茶叶产区,茶叶叶质细嫩且品位高。高桥沟村建设家庭农场,整体环境质量好。茂密的森林,秀美的山川,亮丽的河水、溪流,遍地野花,随处可见的奇石,其景色特色鲜明,形成较丰富的景观资源,为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市场潜力较大。物产丰富,村内各组水泥路全覆盖,茶园道路逐步完善,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便利。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访谈所掌握的各项当地实际情况,运用SWOT综合分析太公寺家庭农场的各项内外建设条件和环境,将太公寺家庭农场的综合分析总结。

5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指导,坚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以山地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为基础,结合勉县旅游发展战略,农场依托太公寺周边生态环境,以天然林为休闲场所,以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目标市场为导向,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养生、食用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重季相变化,结合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理念,创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食果、冬逍遥”,四季有景可赏,创造优美、舒适而恬静的绿色环境。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打造辐射全县的极具特色风情的生态休闲家庭农场,使其成为当地知名的精品乡村旅游农场。太公寺家庭农场的规划采用生态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高效的搬运物流系统,充分挖掘山区农业、林业资源,形成各功能区有机和谐的结构,提高家庭农场产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高桥沟农业产业化升级,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山区环境下农业和农村可利用的资源很多,有限的规划区域内与无限的规划区域外联动开发。太公寺家庭农场设施规划主要是生产设施规划,它是家庭农场的重要部分,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施。系统布置设计SLP法是以产品、产量、作业路线等因素为基础展开工厂布置的,其中产品、产量是主要因素,布置实施的基础主要是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在家庭农场中,家庭农场的各作业单位作业量反映了物流强度不同,农产品在存储、运输和装卸等物流作用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决定了物流作业线路的不同。

由此,农产品及产量、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同样是影响家庭农场布局的重要因素,以农产品类别和物流作业量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为基础,家庭农场的布局应用SLP法是可行的。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在具体应用中,注意把握好物流量分析。2。绘制太公寺家庭农场平面布置可行方案。在农场设施布置的基础上,集立体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四位一体,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挖掘当地民间竹制品手工艺、腊肉作坊工艺、特色米皮、菜豆腐加工技艺、土房建筑技术等宝贵的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把民俗作为贯穿整个太公寺家庭农场运营的特色。走集约化农场的工业化管理模式,建立产、销、加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链条。对农场周边的农民按照工业生产模式集约化管理,建设基于集约化经营工业化农业的新样板。具体运作与管理模式选择“农场+村委会+农户”。高桥沟村委会主要发挥引导性的组织作用,通过与农户充分协商,农户与农场建立松散型用工关系和合作关系,为农场提供劳动力保障及扩大再生产资源。实现农场、农户经营主体的联合,形成新型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并实现共赢,为未来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奠定基础。

6结论

结合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贫困山区实施精准扶贫,发展太公寺家庭农场顺应了当今发展的主流,对于高桥沟村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为例,对山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理论进行实践,在对太公寺家庭农场建设地及周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山区家庭农场规划与运营方案,研究能够密切联系实际问题,所提方案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山区家庭农场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综上,太公寺家庭农场具备良好效益,其规划建设是可行的,发展前景乐观。SLP是一种工业工程系统规划布置的科学技术方法,将工业工程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规模经营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应用,将系统规划布置方法引入到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研究中,是促进山区家庭农场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新理念和新尝试。运用SLP方法对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探索,是需要长期研究并通过具体应用实践不断完善的课题,研究有待成熟。

[参考文献]

[1]玉罕景,杨丽昆,王瑞仙,王惠琼,吉丹妮.家庭农场的建设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技术,2017(08).

[2]肖娥芳.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7(03).

[3]姚晓勇.宜兴家庭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2).

[4]肖娥芳.家庭农场的效率: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01).

[5]王正,邢路生.创意农业旅游项目的设计探索——衡水小树林家庭农场规划与设计解析[J].装饰,2016(12).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9

[关键词]物流成本;农产品;流通模式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016

1 引 言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主要农产品产量较大,农业总产值逐年上升。2014年,全市蔬菜(含菜用瓜)面积186. 2万亩,总产量达385. 7万吨,蔬菜单产达2071公斤/亩,蔬菜保障能力较强。主城区蔬菜自给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高于周边主要城市。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运行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农产品流通信息闭塞,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难以保障农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南通市通州区农产品流通现状及模式

对以南通市通州区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体系进行产业BPA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如图1所示,可知,农产品的产业链主要包括的环节:产前―生产―加工―流通(仓储)―消费。其中,生产、流通和消费是三个最重要的环节。

图1 南通市通州区农产品产业的BPA分析图

在对南通市通州区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体系进行产业BPA分析后,可以得出南通市通州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南通市通州区农产品流通模式

2. 1 面向本地消费为主的基本流通特征

目前,通州区的蔬菜种植规模只能满足本地的需求,农产品对外辐射和集散能力尚未占据主导地位。蔬菜的批发来源地主要以山东寿光、江苏常州凌家塘为主。据实际调研,本地的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海门市苏中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以及如东县天一批发市场的蔬菜批发主要是由山东苍山的批发商从产地山东寿光或者江苏凌家塘批发而来。这在调研的数据统计中约占60%~80%。另外,本地自产的蔬菜经过经纪人在田间收购,直接销往外地。或者,部分由农户组织自行运送至经纪人收购运往本地市场。一些来自浙江的大户以及现代农业园景瑞产业园在本地承包土地,种植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直接供应合作超市,实现农超对接。

2. 2 传统大型批发市场处于流通中心环节

农副产品的本地流通批发主要集中在南通市的三个大型批发中心:南通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海门市苏中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如东县天一批发市场。南通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位于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镇境内,交通便利,在南通市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外来的农副产品主要经过其中转至本地其他市场。海门市苏中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是南通市东部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主要批发农副产品包括生姜、洋葱、大蒜等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来自山东寿光,部分来自南通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3 南通市通州区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3. 1 流通环节过多增加物流成本

分析可得,外地承包的农产品大部分通过大卡车承包运输再销往外地;本地自产的蔬菜经过经纪人在田间收购,直接销往外地。除个别现代产业园是农超对接模式,其他都会经过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销地市场、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这样几个主要环节,其中被多次装卸、仓储、运输,经过多次交易提高了农产品的交易价格和物流成本,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的,同时也造成农产品的大量损失和浪费。

3. 2 运输不当增加物流成本

运输不当包括空载、重复运输、迂回运输、运输工具选择不当等方面。在对各个批发市场的调研中,有以下三类运输不当现象。第一种为当地小农户,是由自己用三轮车运送出售,这种运输容易造成农产品大量损失,且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第二种有固定摊位的批发商,平均1~2天会到山东、江苏等地批发农产品至南通,其中回程货物搭运的程度低,空载现象比较严重。第三种为批发至销地市场的中间商,由于受批发商和销地市场影响,其中重复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较多。

3. 3 流通组织的离散性增加市场不确定性

南通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农业生产单位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偏低,蔬菜的规格、品质差异较大。在对主要的销地批发市场的调研中,存在很多来当地承包农田的外地小农户,自己找销路运输,这些市场主体(农户)及其组织发育迟缓,由于流通组织的离散性既制约了大型农产品产业的产生,降低了流通效率,也使农户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隔离,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3. 4 物流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

在批发市场的调研中,大型批发市场,各个商户均有冷库设备,大部分小型批发市场管理水平较低,综合服务能力差,只有少数市场提供公共冷库供存放鲜活农产品,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的现象严重。在对各大农产品企业,家庭农场的调研中,其农场的信息化改造以及物流技术的引进等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及尚未完善。包括配送信息水平低,信息加工和处理手段落后,竞争力落后。供销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供销环节不畅甚至脱节,信息传递滞后或者错误传递,农产品价格不受到保护,同时物流效率降低,增加物流成本。

此外,南通市部分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有的年久失修,排灌能力得不到保障。全市还有50%以上的耕地未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部分农田灌排、泵站和沟渠设施标准偏低,急需更新改造。

4 提升农产品流通与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4. 1 推进农超对接等新兴模式

农产品消费“超市化”是经济发展消费发展的规律,欧美发达国家60%~90%的农产品通过超市零售,发展中国家的超市化步伐也在加快,如阿根廷约40%的消费品由超市售出,而在中国平均仅有6%的产品是通过超市销售的。[3]农超对接等新兴销售模式,通过和合作超市对接,使农产品从田间经清洁分类、品级分类、保鲜加工环节后直接配送至超市,减少了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中间物流环节,降低了农产品到消费者中间的物流成本,进而减轻了农产品价格受物流成本的影响程度。

4. 2 优化农产品运输方式

由于我国的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和共享程度落后,大部分批发商以及配送企业主要使用自己的运输车辆,车辆的相互利用程度不高,造成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回程货物搭运的程度低,运输车辆空载率高;调研中的批发市场大部分商户在淡季时,车辆利用率不高。为此,可通过充分利用交通运输工具,设计合理的运输路线,来避免重复运输、迂回运输,实现农产品在途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降低农产品在途的浪费和时间,以降低物流成本。

4. 3 完善配送价格管理体系

物流价格属于服务价格,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市场调节法、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三种形式。[4]物流服务以其运输服务网络明显特征,具有自然垄断性,但要分清自然垄断环节和附着在自然垄断环节上的非垄断业务,应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完善配送价格管理体系。通过竞争机制,来使农产品物流配送行业健全发展,以减少物流成本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4. 4 加强物流仓储设施建设

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仓储设施和保鲜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和冷冻设施,减少农产品的在库损耗。在调研中发现在仓储或者运输中,尤其是在果蔬上,冷链的利用率较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是我国冷链利用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肉类冷库建设较多,果蔬冷库建设还比较落后[5],由于在冷链物流上缺乏可供参考与执行并具有广泛约束力的标准,冷链物流的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都难以保证。加强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研究现代化的保鲜技术,能降低农产品在仓储和运输等物流环节上的浪费,以降低物流成本。

4. 5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由于分散农户信息封闭,批发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数量存在不确定性及滞后性,若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会引起农产品价格大范围波动,成交价格的不稳定。信息基础设施欠缺、农业从业者素质普遍不高致使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利用率偏低,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信息误导农民并导致系统可信度降低。而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分散农户、批发商和收购商进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重组,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和质量,降低整个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总成本,避免“田间经纪人”错误引导,形成良性循环。

5 结 论

农产品的价格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分析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来控制物流成本稳定价格,以减少由于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通过上述控制成本途径,能有效降低农产品在库存、运输和管理等方面的物流成本,实现农产品物流优化,稳定农产品价格。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南通蔬菜生产大多以户为单位,生产分散,数量少,品种多,蔬菜的规格、品质差异较大,但农户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建议可创办农协或产销协会等组织,制定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进入市场,将分散的生产组织起来,壮大竞争实力,保护生产者及经营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永平. 农产品价格稳定与物流成本控制的关系[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2):79-80.

[2]李群峰,贺宁,杨东援. 物流价格与物流成本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76-77.

[3]赵林度. 零售企业食品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10

关键词: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影响因素;对策

1.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意义和现状

“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业银行对服务三农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为乡镇大中型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农行对农村信贷投放、农电网完善工程、农村通讯设施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农村信息网络和文化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农业银行可为农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以其开展各种金融服务的经验和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可以为农户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转型是否成功。目前来讲,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尚不完善,作为资金供给者的正规金融机构仅仅是农信社而已,而农信社作为合作性金融机构,其资金规模很难满足乡镇大中型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资金需求是必不可少的,针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势在必行。农业银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面对农村金融市场高风险、低收益、弱补偿性的经营条件,实现其“服务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是当前其正确的选择路径

2.外部环境对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约束分析

2.1政治环境的约束分析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后盾作用。就目前而言,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在整个金融领域里属于比较弱势的一部分。要实现通过农信社扶植农村这样一个弱势群体比较集中的市场,以期实现农业的发展,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效果上都不会太理想。

而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银行之一,有能力且有责任扶持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业发展。但是,商业性银行的商业目标与农村金融市场回报状况必然存在矛盾。作为政府应该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政府应该实施多种优惠政策,支持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商业化经营。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杜绝再度出现农业银行施行战略大转移,大力收缩县乡机构的局面。可以说,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适当的政策支持和好的政策环境,才是农业银行在农村金

2.2.当前法律缺失对“信用”的呵护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用缺失,企业和个人逃废债行为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的法律制度缺乏对债权人的有力保护,导致银行债权得不到清偿,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大开了方便之门。这需要通过农行自身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和国家提供法律支持来得以根本解决,通过法律来惩罚违约者来促进农村信用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当前法律并没有将“信用”作为一个特殊对象来呵护的现状需要改变。

2.3农村保险市场支持力薄弱

农业生受限于自然条件,导致了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例如洪涝灾害,禽流感、狂犬病等灾害都会直接影响农业,农户的生产收益很难得到保证,也会给农业银行“三农”方面的贷款带来损害。农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危害性灾难会是成片发生的,需要有风险的分散机制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农户的经营损失和农业银行的违约风险,降低农业贷款死账率,提高农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减少不良贷款数量。

3.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分析

3.1政治环境的支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风险分担作用

针对农业银行这样一个大型商业银行,要想平衡其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之间的矛盾,必然需要国家公共财政给予支持,在以往不良贷款剥离上公共财政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农业生产固有的风险性和预期收益的不稳定性,常常使农业银行在面向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三农的同时承担巨大的风险,由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最终造成巨额亏损,这也是导致农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之一。所以农行在实现其“服务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过程中一定要分两方面管理其业务,国家也要通过区分两方面业务承担其责任,发挥公共财政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农业银行在农业产业化发达地区,所从事的商业性金融业务,由其管理者按市场规律对所经营金融产品进行定价,提供适应当地金融需求的高端金融产品,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共同竞争。另一方面,对于农业银行因从事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所面临亏损的风险,应由政府来负担,并且也尽量保证获得平均利润。

3.2金融产品的设置和人员的任用策略

针对于我国目前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因地制宜的设计金融产品和对工作人员的选拔是必要的。

1.金融产品设计要符合当地市场需求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导致不同的金融需求,农业银行必然要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才能实现“服务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2.对农业银行人员聘用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在用人方面,要改变以往用人制度上崇尚高学历的用人方案,可以减少因为信心不对称产生的为题。早期的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通过民间金融市场进行的,依靠的信贷网络也主要集中于邻里、亲人。这些人对于农村各个农户的信息非常了解,拥有相对完全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贷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人更有利于农业银行在这一地区的业务拓展,而且加之一定的责任制对这类工作人员的约束,为保住现有工作,他们会利用自身在农村中的威信来减少违约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申维娜,孟彦军.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J],当代经济.2009.

[2]夏登峰,彭玉风.关于新时期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调研报告[J],经济论坛.200.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11

一、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疆会议拉开了新疆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也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将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列为部级经济特区,霍尔果斯口岸将被打造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贸易大通道,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这些为新疆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

自2008年始,自治区党委政府分步实施“走出去”、“走进去”开拓市场战略,着力打造农产品外销平台和市场开拓体系,加快了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步伐。针对国内市场区域分布特点,自治区先后重点打造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春、成都6个自治区一级平台,分别辐射华北、华东、华南和港澳台、华中、东北、西南地区。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营销模式逐步创新,激活了市场开拓机制,政府引导、部门负责、市场拉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格局基本形成。

新疆“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树立新疆农产品品牌形象。着力建设好北京、上海、广东等农产品展销平台,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2014年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张春贤书记指出:“要树立全产业链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大棚、储藏保鲜、冷链物流等项目”。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同时,借力“农业援疆”契机,利用“市场援疆”,把援疆机制优势充分用到农产品市场开拓上来。

2.经济资源优势

(1)优质特色的农产品。新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气候,非常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生产出丰富多样的名优特农产品。全区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重点,集中建设了一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六大支柱产业。

(2)发展壮大的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自治区着力打造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有机联结的全产业链,已初步建成了以棉花、粮油为主的传统加工业,以杏、核桃、葡萄、香梨、红枣、石榴、苹果、巴旦木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加工业,以牛奶、牛羊肉、细毛羊、生猪、禽蛋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以番茄红素、枸杞、啤酒花、甜瓜、鹰嘴豆、玫瑰、熏衣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围绕自治区六大主导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了棉花、粮食、畜牧、林果、区域特色农产品和市场流通六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3.华东地区市场优势

(1)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华东地区格局形成。经过连续5年举办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上海展示会,培育和提升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知名品牌,推进区域间产业、资金、技术的有序转移,促进新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2)拥有新疆农产品上海展示直销中心。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有508平方米的农产品常年展示区。每年适时召开特色农产品专题研讨会或论坛。同时,华东市场上有73家新疆企业、近千个营销网点。2009年至今,累计达成签约金额达630多亿元。

(3)搭建新疆农产品华东市场网络销售平台。以新疆农产品展示中心为基点,在杭州、南京、福州、合肥、南昌、济南等发达城市建立新疆农产品展示分中心。形成以批发市场、地州展销点、企业直营店、专营店、店中店、连锁店、电视购物、冷藏物流、前店后厂、网上购物、团购专供等为主的新疆农产品华东市场十大开拓模式,逐渐建立起遍布华东地区的新疆农产品营销网络。

(4)利用援疆机制,发挥援疆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立足新疆,通过与华东地区省市共同联合,全方位开展农业合作,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内引外联”战略,充分利用市场、网络,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和企业主体实力雄厚,通过全面深化合作,共同开拓市场,推动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进程,促进企业更多更好地开创国内外市场。

二.劣势分析

1.运距远,物流成本高

农产品主要通过铁路、公路运输,运输距离长、环节多,周转期长,损耗大,成本高、风险大。

2.物流基础薄弱,物流体系建设不足

新疆物流企业少,规模小,仓储条件差,农产品储藏保鲜能力不足,现代化冷藏储运设备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

3.现代批发市场建设滞后

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少,不能有效集聚疆内特色优势农产品。现有批发市场交易方式落后,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不到位。

4.营销服务相对落后

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不高,以信息传输服务、市场营销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相对落后。

5.品牌建设滞后,品牌多、小、杂,缺乏规范的产品标准

农产品品牌集中度较低,品牌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内涵缺乏文化支撑。同种农产品出现多个产地和品牌,同地区产品品牌也多达数个。同时,宣传不足,存在外地产品冒充新疆产品等假冒伪劣现象。

三、华东农产品市场开拓

抓住国家支持新疆的利好政策机遇,发挥华东地区援疆机制作用,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立足新疆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以及民族文化优势,依托华东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以重点推进种加销科技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合作、信息交流”多层次合作联动,做大做强华东地区市场,提升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双方经济发展空间,开创全方位合作新格局。

按照“共建基地、培育龙头、提升品牌、拓展市场”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苹果、香梨、葡萄、红枣、核桃、杏等大宗特色林果产品为主。同时,发展以牛肉、羊肉为主的畜产品,兼顾小精特农产品。建立一批高标准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以天山坡经济带、伊犁河谷经济带、库尔勒-焉耆盆地、喀什-阿克苏为中心,建立辐射带动能力强,集基地、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物流园。培育集聚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重点龙头企业,共同打造集收购、加工、储藏、保鲜、运输、销售、配送、监管、服务为一体的贯通国内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把新疆建设成“新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集散地、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

四、政策建议

1.强化协调,加大政策支持

一是充分利用发挥好援疆机制作用,在自治区层面建立和形成促进新疆与华东地区农产品市场开拓协调工作机制。全面协调和指导新疆与华东地区农产品市场工作,分析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吸收商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类社会团体参与各类对接合作。二是完善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对新疆的特殊政策,出台并落实适用两地企业发展的最优惠政策措施,确保新疆与华东地区一系列重点规划建设和重点项目如期投入生产经营。对已有的中央和自治区鼓励农产品出口的财税政策,优先予以落实。同时,加大新建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在财、税、贷、地、电、水等方面给予优惠优先安排。

2.大力整合农产品品牌

一是有效整合农业资源,结合区域产业和产品特色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策略,明确区域品牌定位、挖掘品牌文化内涵,防止相同产品品牌过多杂乱。二是努力塑造“绿色、营养、美味、健康”的新疆农产品品牌核心价值,凸显新疆农产品的原生态、无污染、营养保健等特征。三是把民族传统文化、消费文化和地域文化等融入到农产品品牌诉求中,如新疆少数民族的许多传统食疗文化融入到食品类农产品品牌规划之中。

3.精确定位农产品市场定价

实施差别化策略。总体来说,新疆名优特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针对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专营店的不同消费群体实施不同的定价策略,设计不同的营销组合。有机、绿色、特色保健产品主打高端市场,定位高收入、营养健康意识强和注重生活品质的消费群体,强调产品的营养、安全和方便等;名优特色产品可以主打旅游集贸市场,把农产品促销与旅游购物相结合。

4.提高储运能力

一是加快冷链设施体系建设。政策扶持推动物流企业和加工企业加大冷链设施投入,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县(市)冷藏设施建设,提高已建成的7万余吨果蔬保鲜库容的利用率。二是根据农产品物流需要,在枢纽站点加强中转性质的仓储设施建设,以租赁等方式有效利用相关省市的仓储设施,提高跨省外销的中转仓储水平。三是优化运输网络。发挥好铁路、公路、民航三大运输网络资源。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运输。四是建立和完善分级配送网络,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向目标市场、社区延伸配送。

5.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企业集群

一是发挥华东地区企业在市场建设、物流体系建设、经营管理方式、开拓市场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两地企业通过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品牌经营基础和品牌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企业,并为将其打造成全国性品牌提供政策扶持和经营指导。二是高位推动和鼓励本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允许援疆地区流通型农业企业与新疆本地农业企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加大新疆农产品“走出去”的力度和范围。三是结合自治区实施南疆三地州“短、平、快”劳动密集型项目,发展适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的高成长型、高科技型企业。特别要加快杏热风烘干房制干初加工惠民工程推进,大力推进杏产业大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杏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真正发挥出产业强农富民的作用。

6.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一是针对新疆农产品品牌繁杂、有价无量、有量无货、供应不畅、假冒伪劣等问题,加强管理,建章立制。二是更新完善《新疆特色农副产品指导目录》,逐步建立起农产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三是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科学制定自治区和各地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设立项目库,打造几个以企业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为重点的国内知名品牌。同时,要加强品牌的宣传推介和监管执法,保证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农产品。

7.搭建全方位营销平台网络

一是加强营销人才培训。加强产销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懂技术、懂生产、懂市场,适应现代生产、经营的营销队伍。二是加强对接沟通。积极研究华东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适应发展环境,按照当地规划建设营销网点、布局网点数量、规划营销产品。三是发展连锁经营,搞好产销对接。积极引导连锁经营向多经营领域渗透,从直营连锁向加盟连锁和特许经营发展。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模式,提高连锁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发挥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在营销服务、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两地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网上线下销售网络体系。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12

关键词:农业竞争力;行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化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209

1 辽宁农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近些年辽宁农产品进出贸易发展迅猛,贸易数额和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辽宁省2011年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有接近30亿美元增长,创下新高。农林牧副渔业5大行业增长势头良好,均超过了定基增长率,其中服务业涨势增长迅猛,跟着的是牧业和渔业,农业和林业产值稳中有升。在全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大环境下,辽宁省农产品近些年一直保持顺差,成为全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省份。辽宁农产品出口增长率近些年来波动幅度大,但是仍处于1个不断上涨的态势。

2 辽宁农产品出口行业结构分析

2.1 出口农产品的结构分析

从2004~2010年的7a间,辽宁省主要的农产品出口量浮动幅度较大,呈现不均衡的状态,2008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出口额大幅下降,2009年后,农产品的出口回升。对外出口量最大的是辽宁省优势农产品,这包括稻谷、玉米、油籽和大豆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位处环渤海经济圈,辽宁省的海洋水产品出口竞争优势表现明显。而烤烟、辣椒产品和食用植物油等深加工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差,出口量偏低,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2.2 出口国家分析

辽宁省农产品的出口广阔,市场覆盖6大洲,远销90多个国家及地区,出口集中亚欧和北美洲,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是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

3 提升辽宁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3.1 调整农业生产、出口结构

目前辽宁省的农业结构调整层次低,水平模式低级,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农业经济效益差,农民收入增加空间受限。调整农业生产、出口结构势在必行,具体实施措施有:

要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改进种植业品种,优化栽培种植方式,强化苗种培育,引进优良品种,培植花卉草木等观赏类植物,加强病虫害防治,制定预防机制,减少自然灾害带的种植业损失。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应该丰富养殖品种,合理设定养殖数量,分配产品养殖比例,综合开发水域立体空间。林业发展集中在红松为主的用材林建设和防风防沙林的建设。

要进行区域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立足本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农产业。临海的辽南地区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外型、城郊型的现代农业。林业资源丰富的辽东地区集中发展传统和珍贵野生农产品。耕地资源丰富的辽宁中部和北部地区发展重点是种植优质水稻和玉米,建设全国示范性的商品粮基地。辽西地区农业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退耕还草和退耕还林工作。

绿色贸易壁垒和各种技术性壁垒成为辽宁省农产品出口道路上的阻碍和门槛,出口形势波荡起伏。农产品出口结构挑战的战略重点是开发新兴市场,宏观构思市场布局,实现市场多元化,分散出口集中化带来的风险。

3.2 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

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是维护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的关键途径。突破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绿色壁垒,必须严把产品安全和质量关卡,建立安全控制标准,强化检验检疫方面的监管,完善生产工艺流程,规范农产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从业人员身上。

3.3 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长期以来辽宁省农业分散化经营,科技投入小,生产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集中能力提升空间狭小。因此,辽宁省应该扩大家庭单体农业生产规模,实行家庭联合生产联合经营,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发挥龙头农业企业带头作用,把好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扩散出去,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农产业生产销售一体的生产基地。成立合作组织,转变经营模式,改变发展思路和发展道路,加大资金投入,传统科技改造,和设备更新替换的力度和强度,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推广股份制运营模式,拓宽生产资金筹集渠道,最大限度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4 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做好农民培训

农民是农业经营实施者,农民农业技能水平关系到农业生产水平和管理能力高低,进而影响到整个农业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必须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向农民低利率贷款购买优良农业生产设备,加强对农民科学文化教育和防治病虫害、控制农药施用量以及处理废弃物等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同时,还应该扶持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办学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