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施农业用地

设施农业用地

时间:2022-05-06 21:48:09

设施农业用地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1

关键词:都市型;设施农业用地;土地管理;管控;天津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出现一种现代农业形态——都市型农业,早期始于城郊农业,依托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建立。

都市型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相连,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于一体的高度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形态,不但有助于提升城乡产业结构,保障农民增产增收,而且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净化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营造出清新宜人的生态空间。随着城市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工业化的高度发展,遍布于中心城区周边、新城内部的农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深受城市辐射,与城市共享发达的交通、信息、市场和技术等多方位资源,逐步演变成满足居民体验农业文化、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的农业园。都市型农业其中一种类型设施农业在天津市中心城区周边、新城内分布较广,主要以景观农业、产品农业类型呈现,也包括高科技示范园、旅游休闲观光园区、精品农业园区、特色唯一性农产品培育园等,如天津市西青区蝴蝶兰栽培基地、西青区果园采摘园、宝坻区蔬菜大棚基地。

2.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近况

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建设,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列为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决策。2008年全市种植业设施已建成面积有10.05万亩;2009年全市落实用地面积有15.21万亩;2011年底,新建了40万亩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建设12个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使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0万亩的总体要求。

2.1设施农业用地定义

天津市近年发展起来的设施农业,主要是指通过种植业设施建设,改变自然环境,为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包括温室、塑料大棚、中、小棚、连栋大棚和依托蔬菜大棚种植发展起来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精品农业以及基于现代设施的畜禽养殖、花卉、秧苗培育等农业。

2007年8月10日实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设施农用地(地类代码122)是二级地类,是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2.2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分类

2.2.1根据用途分类

按照设施农业用地主要用途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种植、养殖,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土地。附属设施用地是指为了保证设施农业项目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为农业生产用地服务配备的一定比例的附属设施配套用地,其分为附属设施农用地和附属设施建设用地。

2.2.2根据用地规模分类

按照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分为五类,即用地规模小于100亩、用地规模大于100亩(包含)且小于500亩、用地规模大于500亩(包含)且小于1000亩、用地规模大于1000亩(包含)且小于2000亩、用地规模大于2000亩(包含)。

2.2.3根据建设级别分类

根据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建设级别可以分为四类,即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和一般设施农业用地。

2.2.4根据投资利用主体分类

天津市设施农业土地利用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主要分为农户个体、村集体、企业和联合投资型。土地利用投资主体不同,设施农业用地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来讲,农户个体设施农业用地规模较小,附属设施很少;集体和公司设施农业用地规模较大,附属设施类型多、面积大。

2.3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面临问题

天津市设施农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现状用地规模不算大,但是用地规模增加速度之快,加之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度出现空缺,致使在实际利用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利用和管理面临问题如下。

2.3.1附属设施用地标准缺乏

2007年以来,随着天津市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大量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设施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但众多设施农业园区附属设施用地比较混乱,从附属设施类型到附属设施的规格、规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依据,用地管理时难以掌握。

有的投资商从收益最大化出发,在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的情况下,希望在园区耕地上大量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藏设施,有的甚至希望多建一些休闲娱乐和餐饮服务设施,借设施农业名义违法占地用地案件频频发生,农民土地权益时常受到损害,违背了都市型设施农业的发展初衷。

2.3.2附属设施用地比例过高

必要的附属设施是促进设施农业项目良好运转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比如园区内合理的道路布局、小型停车场、适用的农业物资、设备储放间和操作间。从多区调研发现,项目存在附属设施用地比例较高的问题。经调研,有些园区不包括道路交通等用地,仅建筑形态的设施用地比例就超过项目总用地的5%,个别项目达到10%。

2.3.3附属设施建筑形态与耕地保护的要求不符

目前天津市多数设施农业园区项目是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发展起来的,但一些附属设施包括道路、办公用地、停车场等的建设都采取了水泥硬化的做法,严重破坏了耕地的生产能力,不符合耕地保护的要求。

实际调查发现,多数设施农业园区道路较宽,主路大都在5-6m左右,支路在4m左右,主路普遍采取了水泥硬化的做法。相当一部分综合性设施农业园区都规划了较大规模的联体加工储藏车间、办公用房以及超大停车场和交易场地,有的已建成了较大的永久性建筑,造成耕地浪费和破坏。

3.天津市都市型设施农业用地管控

都市型设施农业是新型农业,依然是农业范畴,其发展仍是以耕地资源生物养育功能的发挥为基础,以体现第一产业为主,同时都市型农业又融入了城市产业的性质,不同于传统的耕地利用方式,需相应配套的停车场、办公用房、休息厅等附属设施用地,这类用地需要很好地管理和控制,否则有逐步转变成建设用地的危险。设施农业用地中的附属设施用地类型是多样化的,不同的设施农业建设规模或等级对于附属设施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设施农业规模和等级对其附属设施用地进行控制。

3.1设施农业用地标准控制

3.1.1设施农业用地主体功能控制

判定附属设施用地是属于建设用地还是设施农用地的标准应该以主体功能进行控制。具体来说,种植用地面积控制在80%以上,园区以一产为主,主体功能用地为一产用地,不破坏耕作层,附属设施服务于一产,不具备独立经营的条件,这样的附属设施可以归结为农用地。

3.1.2附属设施为农用地的规模控制

天津市设施农业用地中附属设施用地为农用地的包括直接服务于种植业的操作间、仓储、厕所、接待等建筑用地,不考虑田坎、沟渠和田间道路。经多地调研,根据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确定出附属设施中设施农用地比例。

表3 设施农业用地中农用地比例

设施农业

用地规模(亩) (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0

附属设施的设施农用地比例 9%

(不鼓励) 8% 6% 4% 2%

备注:1.设施农业园区总附属设施用地规模上限为80亩(含道路),上限指标只能应用于1000亩以上的设 施农业园;2.本表中涉及的设施农业面积为规划规模,其中的子项目区不再单独考核附属设施农用地比例。

3.1.3附属设施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

作为都市型农业的一种主要形态,设施农业必然存在多种形式,建设标准也不近相同,附属设施的建设内容也会存在差异。经实地调研,附属设施建设用地可以分为以下情况。

一是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厕所、接待、初级加工与包装间、餐饮、小型停车场、仓储、销售场所、娱乐休闲。二是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厕所、生态设施用地、小型展示教育用地、接待、小型停车场。三是高标准种植业设施生产基地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仓储、初级加工与包装间、销售场所。四是一般设施农业用地附属设施指沟渠、操作间,大于1000亩的,考虑配备小型停车场和包装、销售场所。

经多地调研分析,根据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确定出附属设施中建设用地比例。

表4 设施农业中建设用地比例

设施农业用地规模(亩) (0,100) [100,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0

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比例 0

(不鼓励) 0.5% 0.75% 0.85% 0.9%

备注:1.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上限为20亩;2. 本表中涉及的设施农业面积为规划规模,其中的子项目区不再单独考虑附属设施农用地比例;3.本表中的建设用地不含园区道路用地。

3.2设施农业用地管控对策及建议

3.2.1设施农业用地投资利用主体的管理对策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兴办设施农业所需用地,建议按农用地进行管理;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联合兴办设施农业所需用地,建议实行分类管理。其中的种植用地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附属设施用地中永久性建(构)筑物,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3.2.2设施农业主体功能用地管理对策

针对设施农业用地主要用途为第一产业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和附属设施用地管理;主要用途为第二或第三产业用地,纳入建设用地管理。

3.2.3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管理对策

对于线状附属设施用地,依据2007年实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如沟、渠、路、田坎等宽度小于2米计入耕地,不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宽度大于2米属于农村道路、沟渠、田坎,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

对于面状附属设施用地,耕作层未受到破坏且设施高度小于3米的,属于设施农业用地,计入附属设施用地比例。

3.2.4设施农业用地管制规则

设施农业用地需按照规划大纲控制要求,附属设施用地中的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要进行自身平衡,建设用地要走内涵挖潜的道路,设施农用地占用耕地的实施占补平衡,做到耕地质量不降低、数量不减少。

从多个角度设立鼓励政策,制定设施农业用地管制规则。从节约集约利用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在迁村并点、宅基地复垦土地进行设施农业建设;鼓励对非农地和沙坑、土坑、砖瓦厂等废弃地整理利用,用于设施农业发展,对于废弃地利用的设施农业附属设施用地比例可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或耕地中的水、路、林、渠等作为设施农业的附属设施用地;鼓励多个园区合用附属设施,做到附属设施共享,集约用地,节约资源。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鼓励利用新型环保材料和临建材料,进行附属设施建设。从建设措施角度出发,鼓励停车场、广场、路进行方孔砖铺等非硬化措施,房屋采取临建措施,尽量不破坏耕作层。

3.2.5土地规划管理方面的建议

在土地规划管理中,做到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紧密衔接,应用高新空间信息技术手段对设施农业用地及时进行监测;在出台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及附属设施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土地监督检查,对在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土地违法现象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李翠珍,孔祥斌.都市型现代农业用地利用与管理的探讨——以北京市为例.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109-114.

[2]叶军.都市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学报[J],2002,(6):39-46.

[3]http:///doc/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521.

[4]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天津农业科学[J],2010,16(1):5-9.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2

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蓬勃兴起、畜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全国各地掀起了依托高效规模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热潮。江苏省阜宁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仅2011年就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激励等有效措施,新增高效农业用地6.5万亩。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借设施农业为名,滥占耕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现象。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阜宁县在加强设施农用地的审批、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出台政策,加强规范管理为切实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充分征求县农业、环保、林牧渔业、规划、水利等有关部门意见,阜宁县国土资源局草拟了《阜宁县设施农用地管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并由县政府正式出台。明确设施农用地划分范围。设施农用地主要指直接用于畜禽养殖、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具体又可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如畜禽舍、养殖池等)和附属设施用地(如生活管理用房、农村道路等)。同时,严格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用地,均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应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科学编制设施农用地规划。

阜宁县各镇(区)都在农业经济部门的统一组织指导下编制好本辖区的设施农用地规划。设施农用地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村镇规划等有关要求,合理确定设施农用地的规模、布局,严禁设施农用地占用基本农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对农业生产服务的附属设施用地按项目类型实行规模控制,如规模化水产养殖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控制在总用地规模的7%以内。兴建农业设施还应尽量利用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且严禁占用基本农田。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的要求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并做到先补后占。没有条件补充耕地的,可以根据附属设施占用耕地面积,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明确职责,提高审批效率根据《通知》精神,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需要制定一套既合法合规、又便于操作的审批流程,明确部门职责,在申请、申报、审核、批准四个环节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由于设施农业项目大多时效性、季节性较强,阜宁县要求各部门对报送材料的审查、审核都控制在2个工作日内,对报送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当面告知并说明理由。

对于一些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项目,还要求取得林牧渔业和环保部门出具的审查意见。同时,经审批同意实施的设施农业项目,县政府委托县国土部门发放用地批准通知书,以减少中间环节,使设施农业项目尽早实施。自《实施细则》出台以来,全县共审批设施农用地80多宗。加强监管,建立共管机制由于《通知》只对设施农用地的范围界定、管理方式、审核要求等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意见,但对具体的操作模式、实施步骤、格式文本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也缺乏相应配套文件的有效支持,阜宁县国土资源局结合近年来的项目用地办理经验和国土部门工作特点,本着规范管理、资料完备、便于操作的原则,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设施农用地全程监管。强化基层管理职能,为设施农用地管理把好前沿关。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第一线,国土所在设施农用地审批过程中负有实地踏勘、材料收集、初审、验收、巡查等重要职责,在实地踏勘过程中,国土所应做好土地利用现状记录,并邀请镇区农经部门、村建部门、村组代表等一起参加实地踏勘并在《实地踏勘表》上签字盖章确认,以减少设施农业项目报批和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同时,国土所还需要全程参与设施农业项目的施工放点、综合验收、执法巡查等相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严格按批准条件使用土地,发现违法用地的须及时制止和报告。

加强内部沟通协调,不断完善设施农用地报批材料。国土系统内部明确各自职能,不断完善各项报批材料,提高工作效率,地籍、规划、利用、监察等相关科室都应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为设施农用地的报批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持。规划保护科出具设施农业项目1:10000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示意图和审查意见,合理确定设施农用地的规模、布局,不占或少占耕地,且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地政地籍科出具设施农业项目权属地类表和1:5000的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和审查意见,确认附属设施等各类用地的地类和面积,设施农用地经县政府批准后,做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台账登记;土地利用科对设施农用地项目类型进行审核把关,对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按规定实现占补平衡,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报批;监察科对设施农用地定期执法巡查,做好后期的全程跟踪管理。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加强设施农用地全程监督管理。设施农用地申请经县政府批准后,镇区和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加强设施农用地全程管理,确保设施农业规范用地。一是履行施工放样(即把设计图纸上工程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用一定的测量仪器和方法测设到实地)和综合验收程序。

项目建设前,由国土部门牵头,会同项目所在地政府、农业、村建等部门进行施工放样标定界址点后,正式动工建设。整体工程竣工后,由农业生产经营者向农业和国土部门申请验收,项目所在地政府、农业、国土等部门对用地面积、建筑层次、用途进行综合验收,不符合设施农用地批准条件的,按违法用地查处。二是确保设施农业项目到期复垦。设施农用地的生产经营者必须认真履行复垦义务。使用期满后,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续办用地的,在到期前一个月内提出续办申请,符合条件的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不符合条件的,自行组织复耕,在1个月内达到原有土地等级标准和耕作条件,并由县国土部门组织验收,恢复农业耕种。项目所在地政府应督促用地单位或个人认真履行复垦协议。三是建立设施农用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随着设施农用地审批的常态化,国土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巡查力度,发现经营者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擅自改变设施农用地用途及设施农用地到期不复耕等不按规定使用土地行为的,应协调相关部门采取停电、停水、停办营业执照等有效措施,及时制止破坏耕地行为,并明确由镇政府负责拆除、复耕,向经营者收取复耕相关费用,建立起设施农用地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3

关键词: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地位及作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设备也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相应的设施农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工业的进步,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进而导致农作物减产,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农作物不减产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保护环境,这就需要有效的对环境和农业进行调控,进而使设施农业持续有效发展。

1设施农业的概念

及类型设施农业就是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力条件,使农作物抗病增产的新兴农业。从另一方面讲,设施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植物的栽培和水生鱼类植物类的养殖等设施类;二是包括温室、植物工厂等技术类设施工业。因为我国南北跨距较大,气候差距较为显著,所以不同地区,常用的设施农业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气候较为寒冷,天气较为干燥的北方,普遍用地膜覆盖农作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简易覆盖型。西部地区,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昼夜温差较大,一般采用塑料大棚、温室以及微滴灌等一般设施型。而对于距离城镇较近的蔬菜、水果基地,为保证蔬果的新鲜,通常使用塑料薄膜等简易设施对其进行低空覆盖。复杂设施型是最为复杂的一类设施型,同时,也是效益最高的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作物的栽培,其包括如无土栽培、育种工厂化等,另外整个设施也包括通风、加热、降温等多个系统。综上所述,以上四种设施类型为我国各个地区最为常见的设施农业。

2生态环境建设中,设施农业具有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设施农业既满足了农作物的增量增产,又促进环境的生态平衡,在此基础上,设施农业得到迅猛发展,相应的应用面积也在逐年增加(面积增加主要包括蔬果和花卉)。据相关统计,采用设施农业种植蔬菜已成为蔬菜种植的一种种植趋势,设施蔬菜的栽植面积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随其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也一跃成为设施农业的龙头产业。而这一现象在我国大力提倡退耕还林的西北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现阶段而言,农村人口仍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一些政策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做出调整。

例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新疆阿克苏地区等都在积极相应号召,开展设施农业,进而取代其他农业类型,据调查,近几年,设施农业已一跃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型产业。随着相应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技术的普及,其投资成本逐年降低,经济效益逐年增加。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产也形成一定得规模,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综合以上因素,以温室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得到大面积的应用。从另一方面讲,其也成为农业经济的一个主要组成成分,其发展也极大的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新疆阿克苏为例,从2008年~2014年,六年间温室的数量快速增长(其中蔬果的生产面积最多),农村经济也快速发展,环境也得到相应的改善,真正将持续发展彻底落实。

3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措

施设施农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其在技术上以及环节还没完全成熟,在某些环节中的细节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加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设施农业得到持久性发展,加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是首要任务,当地政府可以用点线面的方式对设施农业进行推广。所谓的点线面,就是在当地划分出一定的土地当做示范田进行示范,然后由小及大,进行推广。当然,以上方式都是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完成的,为此,政府应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对其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进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3.2增强科研力度

科技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要想设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应加大科研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在优良品种的培育及推广方面应加以重视,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除此之外,要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进而使农民能熟练的应用科技进行作业。

4结语

本文对设施农业的概念进行解释及对设施农业的主要类型进行分类,并对设施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详尽的阐明,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05(01):52-55.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4

摘要:介绍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当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分析,查找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前设施农业发展的新形式和新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

编辑整理本文。

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

编辑整理本文。

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3] 刘会想,孙国兴,巩前文.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与趋势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8-22.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5

[关键词] 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一、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着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设想

1.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4)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6

(一)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是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课题组研究,到2009年12月底,我国农村40岁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有近5650万人,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预计2010年至2015年全国农村新增劳动力3000万以上,因此,必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我国耕地稀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但有大批荒山、荒地、荒滩,这些资源利用的潜力巨大。两方面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应发展占用土地较少但劳动技术密集的集约化农业――设施农业,如蔬菜、花卉、水果、畜产品等就是这类产业生产的产品。这类农产品较少受耕地限制、生产率较高、加工附加值较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既可以避免耕地稀缺的劣势,又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二)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现代化必须走高产高效节约土地的道路

设施农业是高效节地、劳动技术密集的农业,它是种养业效益最高的产业,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它不仅是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农业。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课题组典型调查发现,采用设施种植的蔬菜和水果,每亩地产值达3―5万元,设施养殖场的蛋鸡产蛋量可提高33%,奶牛产奶量提高24%。在各地通过采用适用的设施农业技术和设备,就可以把传统种养业改造为高效的农业,在较少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劳动、良种、生物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另外设施农业的产业链较长,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巨大,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2006年的统计,“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加了0.4个百分点,产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吸纳230万人就业,每个农民由此可增收290元。

二、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设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设施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较为普遍采用的模式有简易覆盖型(主要以地膜覆盖为典型代表)、简易设施型(主要包括中小拱棚)、一般设施型(如塑料大棚、加温温室、日光温室以及微滴灌系统等)和工厂化农业。其中以节能日光温室、普通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发展最快。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下,我国设施农业经历了自然发展期、引导发展期,进入21世纪后,已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形成了一批主导特色产业和区域优势产品。据农业部2009年统计,2008年全国设施蔬菜达5020万亩,其中节能日光温室854万亩,塑料大棚1007万亩,设施蔬菜总产值达1.68亿吨,约占全国蔬菜产量的25%,设施农业的年产值达到3000多亿元。根据我们测算,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多达6000万人,加上产前、产后共吸纳农村劳动力达1.2亿人。设施农业已成为我国农村吸纳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尽管近些年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较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一是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设施农业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温、光、水、肥、气等环境因素的调控能力不强。以种植业设施栽培为例,南方地区装备仍以普通竹架、钢架大棚为主,约占种植业设施栽培的90%,日光温室大棚只占10%。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设施农业中均以设施蔬菜为主,约占设施农业纯效益的83%,而一些附加值高的花卉、果树、特种养殖等品种还较少。

(二)设施农业用地矛盾突出

一是土地流转难度大,流转成本比较高。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价格一般在600―1000元之间,最高的达1500元。随着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不少农民对土地流转期望价格过高,土地不愿轻易流转出去。二是设施农业的用地性质没有完全界定明确。一些设施农业项目需要配套仓储、管理用房等辅助建筑或设施,超出《土地法》规定的农业用地界限,尽管地方相关部门对此采取默认的态度,但是检查起来就不符合规定。

(三)相关政策不配套

设施农业需要大量投入,虽然各级财政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资金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依靠农民自身的投入还有一定的困难,由于设施农业的大棚、内部设施等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设施农业运营负担较重,比如电价按照工业用电,不享受农业用电的价格,增加了成本支出。

(四)设施农业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在北方地区新建一个面积1亩的节能日光温室需投资4万元左右(含棚体、棉被、棚膜等投入),再加上水电路配套,需要更多资金,由于农民缺乏建设资金,加上政府扶持资金有限,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少。申请贷款难,社会参与资金不足,造成建棚和生产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与建棚质量。

(五)科技支撑不到位

目前设施农业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养殖等方面,在设施装备、种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适合设施农业生产的耕作、播种、收获、施肥等农业机械缺乏,进口的价格太高,国产的品种较少,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抗御自然风险能力还较弱

在南方地区设施农业中普通钢架大棚和竹木棚占有一定比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一旦遇到台风等恶劣气候,不仅设施破坏严重,而且已经种植的作物也会全部覆没,几年的盈利可能全部赔进去都不够,严重的将导致企业破产、农民返贫。因此,引入农业保险,特别是将设施农业纳入保险范围,农民有着强烈愿望。

三、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建议

(一)推进制订全国设施农业规划

建议农业部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制订有指导性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明确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区域、重点领域和重要项目。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年度实施行动计划,做到有组织保障、有计划导向、有优先领域、有重点项目、有资金保证。

(二)注重科学布局,加强分类指导

从各地资源状况、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能力出发,认真规划布局设施农业,科学确定设施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种类,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不搞“一刀切”、“一哄而上”,结合不同地区实际,设施农业发展应依托优势、突出重点、明确方向。中西部地区应发挥土地规模优势,结合土壤、光照、温度和特点,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瓜果、鲜切花、苗木等产业;东部地区应发挥科技和资金的优势,瞄准大中城市,积极发展受市场欢迎的名特优产品。城郊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应在栽培品种和模式上优化结构、提档升级;有经济实力的地区,应加快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步伐,注重消化吸收、示范推广;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应逐渐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更新,不断提高装备水平、产出效益。

(三)探索多种形式,加快农地流转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为设施农业发展拓展空间。在流转形式上,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土地转包、转让、租赁、托管、互换、入股、抵押等机制,可以合股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努力提高农地资源利用效率。在流转确有困难的地区,应采取示范辐射、大户带动、以地换地等做法,引导农民流转,在切实保障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同时,有效推进设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坚持发动农民、依靠农民,使农民成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一要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收益权。承包者之间的农地经营权或承包权的自主流转,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任何费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的流转,对承包者转出的农地经营权实行招标或出租的所得收入,扣除应缴的各种费税和招标过程中管理费用开支外,返还给转出农地经营权的收益比率不得低于80%。不同地区的农地流转经济补偿标准,原则上每亩每年不得低于前三年的农业平均纯收入。二要推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借鉴广东省和江苏省苏南等地的成功做法,将土地评估价值化入股,使农民能够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让农民得到更多的、持续稳定的报酬。三要优先录用本地农民就业。设施农业企业在招收工人时,有义务优先流转土地的远劳动力,在需要工人数量较大时,应优先使用本地本区域的农村劳动力。四要鼓励农民承包经营设施农业。在农业园区或大棚的招租中,招租方要优先发包给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本地本区域农民,逐步培养一批本地化的设施农业种植大户。

(五)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多元投资

坚持“政府引导、三资开发、农民参与”的方针,多渠道投入设施农业建设。各级政府首先要坚决做到“存量调整、增量倾斜、使用集中”。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打造好设施农业的基础,特别要按照规划统一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创造引资条件。其次,要发挥东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这一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设施农业基地或跨行业投入。推广阳光、超大等龙头企业投资设施农业的做法,积极鼓励工商资本进入设施农业。第三,要鼓励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外出打工创业等先富起来的群体,将积累的资金投向设施农业,发挥农民自种自管自销风险小的优势,扶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参与设施农业投资,扩大民间资本在设施农业上的投资规模。

(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

一是建立设施农业发展基金,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作为设施农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贷款贴息以及建设、生产过程中的其它补助。二是在设施农业基地投资新建温室大棚的单位、个人,从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3-5年土地使用费,承包、租赁温室大棚进行生产的,免征1年土地使用费。三是外来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户,愿在当地落户的可以办理落户手续,子女在入托入学方面可享受优惠。

(七)做好金融服务

农业金融机构每年应从信贷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设施农业发展,特别是在农户小额贷款、中长期贷款方面给予扶持;各商业银行应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尝试农业设施担保和联户担保等形式,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贷款额度。建议开办设施农业保险试点,设施农业保险基金以政府财政补贴、保险公司基金和农户投保费构成,建议政府承担40%,保险公司承担40%,农民承担20%,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给予财政补贴,并实行免税政策。

(八)按照市场需求,搞好产销衔接

鼓励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市场与农户基地联系挂钩,开展设施农业的订单生产,使农副产品减少中间环节直接进入市场或超市。实施农副产品品牌战略,在设施农业形成规模的地区,应共享公用1―2个品牌,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切实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省市县等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技术,建立各类信息网站,及时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尤其是产地、数量、品种、价格等信息,介绍新品种和新技术,着力提高设施农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九)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

在从业人员中选拔事业心强、具有一定经验和水平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采用专项讲座、现场展示和试验示范等形式,加强对农民进行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在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开设设施农业专业,培养从事设施农业的专业人才。加强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发挥好引进研究、示范培训等功能,切实做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7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

,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

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3] 刘会想,孙国兴,巩前文.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与趋势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8-22.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8

1.1农田水利设施的种类及状况

在所调查的村庄中主要的农田水利设施有:电排、灌溉水井、堰塘、河流、水库和硬化的灌溉沟渠。其中超过60%的村庄有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42.18%的村庄有电排,35.60%的村庄有硬化的灌溉沟渠,30%左右的村庄有水库。即同一村庄存在多种农田水利设施,其中,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较为普遍,而水库相对较少。从使用状况看,大约有一到二成左右不能正常使用,其中病险水库比重较高,达到了22.56%,随着新修或新建水库数量的增加,将会有效地改善水库的现有状况;同时,沟渠类水利设施的建设增长较快。

1.2东、中、西部水利设施的分布状况

由于村庄样本数量在我国东、中、西部并不完全相同,故可以通过对比各地区不同水利设施的比重与村庄样本的比重来分析我国现阶段农田水利设施的分布状况,若两者的比重越接近则分布就越均匀,反之则越不均匀。从表1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水利数据还是百村数据,中部地区的水利设施占比均高于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占比,如在水利数据中,中部电排占比51.19%,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占比48.65%,水库占比45.10%,均高于水利数据的中部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44.97%的占比;而在百村数据中,中部电排占比46.08%,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占比44.15%,水库占比48.15%,也均高于百村数据的中部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40.87%的占比。同时还可以发现,西部地区水利设施的占比在电排和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上均低于西部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占比。而东部水利设施的占比则与东部地区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比重相似,故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分布并不均匀,中部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好于东部和西部,西部除水库外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不同地形、地貌水利设施的分布状况

在不同地形、地貌中,水利设施分布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中的比重与不同地形地貌的村庄数量在总样本中的比重来反映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中的分布。两者越接近,则说明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中的分布越均匀,反之则越不均匀。表2中,平原的农田水利设施除水库外,占比均高于平原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35.32%,说明电排、灌溉水井、堰塘或河流是平原地区的主要水利设施,水库则分布较少。而丘陵地区则正好相反,水库的占比为50.62%,不仅高于丘陵村庄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32.94%,而且在被调查的水库中,有一半分布在丘陵,同时,其余水利设施的占比则接近于丘陵村庄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说明丘陵地区以水库为主要水利设施,其他的水利设施也较多。同样,水库在山地的占比为32.10%,高于山地村庄样本在总样本的占比24.60%,其余水利设施的占比则低于山地村庄样本在总样本中的占比,说明水库在山地村庄中分布较多,但其他水利设施较少。高原除水库占比较低外,其余基本和高原村庄样本的占比接近,说明高原水库分布不多,其余设施则与不同地形、地貌水利设施分布的平均水平持平。总体而言,我国水利设施在不同地形、地貌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相对来说,平原、丘陵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较好。总体上,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呈现出多样化和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多样化的农田水利设施提供了较多可供选择的灌溉方式,不同的灌溉方式其灌溉成本是不同的,企业多会倾向于选择灌溉成本较低的方式和区域,如靠近河流、水库等水源地的区域和利用沟渠进行灌溉的方式。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地形的不均匀,如东部、中部的农田水利设施多于、好于西部,平原的农田水利设施好于山地,即我国农田水利条件呈现出不均匀的状态,部分区域水利条件相对较好,部分区域水利条件相对较差。企业在选择合作区域时会基于种植作物对水利条件的要求进行选择,相对来说,水利条件较好的区域较易满足作物的用水要求,而条件较差的区域则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即使是对水利条件要求偏低的作物也需要一定的水利条件。也就是说,基于经济的考虑和作物对水利条件的要求,农田由于具备不同的水利设施和水利条件形成了对企业不同的吸引力。条件好的区域较易吸引外部企业,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条件差的区域则较难吸引企业进入,即农田水利设施的多样化和不均匀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农业产业化的不均衡[3]。

2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状况

2.1灌溉、供给方式和协作程度

农业灌溉方式一方面反映了对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户之间的协作程度和水利设施的供给方式。从表3中,可以看到37.28%的村庄为单户抽水方式,27.22%的村庄为水渠(水塘、水库)放水方式,说明我国大部分农村采用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除此而外,还可以看到村庄采用集体统一灌溉、几户联合灌溉、用水协会灌溉的占比分别为11.24%、15.39%和1.18%,占比都较低。说明农业灌溉存在一定程度的协作,但程度不高,大部分还停留在单家独户的阶段。同时,37.28%的单户抽水方式和11.24%的集体统一灌溉方式,反映了相当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最后一公里”需农户自建,只有少量是一种公共供给方式。

2.2灌溉用水困难程度

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资源,缺水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轻者减产,重者甚至会出现绝收。从表4中可以看到,存在用水困难和没有用水困难的农户占比相同,都为24.04%,说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困难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而地区分组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用水困难占比最高为31.67%,其次为中部,东部情况稍好,但偶尔出现种地用水困难的东部占比最高为64.58%。

2.3农田防汛抗旱状态

防汛抗旱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其从一个侧面反映水利设施建设和使用的情况。在170个被调查的农户中,有98个认为其农田能进行有效的防汛抗旱,占比57.65%,有72个认为不能,主要原因有:自然原因,如土地的地势低、山地或丘陵,河水或井水干枯等;设施的原因,如无防汛工程,几乎没有灌溉设备或灌溉设备落后,技术落后等;管理的原因,如防汛措施不到位等,达到总样本的42.35%。由此可见,防汛抗旱及与之相关的水利设施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相当的差距需要弥补。同时,在地区交叉分组中,东部农田的防汛抗旱能力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而西部农田的防汛抗旱能力最差,有将近一半被调查的农户其农田不能有效进行防汛抗旱。综上所述,农田水利设施的总体使用状况是协作程度低、粗放和需自建“最后一公里”,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用水困难和有一定程度的防汛抗旱能力。由于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最后一公里”总体使用状况差不多,故企业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然而,农业现代化必然是以灌溉方式现代化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也必然需要改变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状况,这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过程。从农户的角度来说,土地面积有限,无需对灌溉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有建设状况来看,也很难由政府统一建设现代化的灌溉系统[2],故要发展农业产业化,改变协作程度低、粗放的农田水利设施必须依赖于相关企业。鉴于企业的逐利性,一是应尽可能为企业建设好相应公共服务的农田水利设施,二是给予一定的政策或资金扶持。而用水困难与否和防汛抗旱能力的高低则是企业选择合作区域时考虑的因素,相对来说,防汛抗旱能力是企业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因为对现有灌溉设施的现代化改造,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一定程度缓解用水困难;而对于不具备防汛抗旱能力和防汛抗旱能力较差的农田,一旦发生灾害,则损失非常巨大,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3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和作用发挥状况

3.1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状况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使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快和一定程度的改善。在被调查的185个农户中有38.38%认为农田灌溉和防汛设施有所改善,52.43%认为没有变化,9.19%认为出现了恶化。说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所有加快,但还有相当长的路需要走,当然,这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效果的显现有一定滞后性有关。从地区分组数据看,不同地区农田灌溉和防汛设施的改善程度是不同的,东部地区的改善程度明显好于西部,高出近14%。结合表1进行分析,会发现西部地区本身农田水利设施的基础较差,如果这一轮建设不能跟上,就会进一步拉大和全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的差距。在认为农田灌溉和防汛设施有所改善的70个农户样本中,有68个农户认为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有助于农业增产,其中50%认为增产效果明显,50%认为增产效果一般。也就是说,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总体上有利于农业增产。在地区分组数据中,因水利设施改善带来增产收效明显的占比中,东部高出西部22%,即东部水利设施投资建设的效益好于西部。如果从经济的角度,应加大对东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减少对西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取得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然而,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仅要考虑效率,更要考虑公平和均衡问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3.2农田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

农田水利设施能否发挥作用,是衡量其建设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被调查的184个农户中,51.63%认为村庄水利设施发挥了较大作用;17.39%认为作用较小。说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还不尽如人意。在地区分组数据中,东部地区的村庄水利设施发挥作用大的占比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村庄的占比居于东、西部地区的中间,说明东部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相对于中部、西部能较好的发挥作用,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差一些。从全国抽样的样本情况来看,村庄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投入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管理和水利设施质量问题,即资金、管理和质量问题,其占比分别为30.32%、28.39%和23.22%[4],除此而外,与实际需求不符也是导致村庄农田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其占比相对较低为12.26%。而选择其他选项的农户绝大部分是因为缺乏水利设施。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排序与全国基本一致,依次为资金、管理和质量问题;而中部地区的排序则为管理、资金和质量问题;西部农田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首要原因有两个:资金和质量问题,两者占比相同为28.57%,其次才是管理问题。这说明不同地区水利设施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总体上是相同的,但主次上略有差别,在加强和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时可以适当有所偏重。同时,还可以发现由于质量问题导致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占比中,西部要高出东部和中部近8%,这使得底子本来就薄的西部地区水利设施建设更加令人担忧。总体来说,近几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不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且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基础性条件。但也需要注意到,农田水利设施在改善的同时,也有一些地区出现了恶化,两相抵消,改善幅度有限,在农业产业化不断加速的今天,改善幅度有限的农田水利设施有可能会“拖”农业产业化的后腿。除此而外,新一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改善程度和改善效果上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东部明显好于西部,这意味着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在与东、中部吸引企业的竞争中,进一步处于劣势,农业产业化面临挑战[5]。

4结语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9

1库车县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

随着石油产业的聚集和塔里木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库车经济在突飞猛进的同时,城市人口也在快速增长。为了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促进蔬菜生产,库车县委、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对设施农业生产予以扶持,制定出台了《库车县关于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每年县财政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至2014库车县财政投入设施农业资金达4500万元以上,用于乡镇设施农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资金达1257.2万元,争取浙江宁波援疆设施农业资金500万元,争取中央、自治区、地区设施农业专项资金525万元。截止2014年,全县已建成设施农业基地24个(其中千亩基地2个),设施农业面积达2.8万亩(其中:温室1853座、占地面积8900(666.7m2),大小拱棚占地面积19100(666.7m2)),设施农业蔬菜库车年产量7万吨,全县设施农业效益达7442.3元/666.7m2。库车县设施农业建设及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季节利用率,带动了农户生产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农户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更新。

2存在的问题

库车县设施农业生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当地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效益都有了一定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2.1生产项目繁杂

当前不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户,家中除发展设施农业外,还兼备有粮、棉、果树、畜牧等多种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一是粮棉播种、收获季节又是设施农业管理的关键时期,农事活动错不开,顾此失彼。二是农户从事的生产涉及的学科种类多,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受限。三是造成农民投入分散,使农户各业的投入水平都跟不上生产的实际需要。

2.2设施农业投入不够

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不足,库车县目前设施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高位推动,以集体、财政投入为主,无棚农户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设施农业困难较大。而不少依靠集体力量已种上棚的农户也因经济制约,对底肥、病虫害防治等资金投入不足,措施无法及时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是劳动力投入不足,部分农户由于承包地基本上都盖成了温室,担心会失去土地,则超能力多种植2~3个温棚,不但资金设施投入跟不上,而且劳动力投入也跟不上。

2.3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设施农业是一项科技集成度较高的产业,要求生产者应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但目前由于农户接触设施农业生产的时间短,经营理念落后,缺乏设施农业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加上技术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出现用大田作物管理方式来管理设施农业生产的现象,导致生产中施肥水平低,蘸花、授粉、整枝、绑蔓、疏花疏果等基本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基本病虫害防治还停留在“治”上,缺乏“预防”意识。2.4设施农业生产层次不高一是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二是优质特色设施农业生产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不足,难以形成地方特色蔬菜。三是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和集约化种植模式推广力度不够。

3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

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要通过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设施农业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管理上要求十分精细,客观上决定了设施农业高效生产必须走专业化、专业户的发展道路,全盘抓,全面发展是无法取得高效益的;还要通过宣传使群众明白,进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是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基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的大力实施,进行标准化生产、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是唯一的出路。

3.2整合资源,加大政府投入

设施农业生产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要把财政补助、项目支持、信贷投资、农民投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加强协调沟通,积极争取自治区、地区对设施农业建设的补助和扶持资金。二是落实好县财政对设施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少数民族农民积极参与设施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快速提升设施农业的规模与档次,壮大设施农业产业。

3.3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制

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基层发展设施农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其次,将抓督查与抓落实相结合,以促进会形式,对在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向乡镇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进行通报,指出问题,提出对策,并严抓落实。再次,引导农民对同一品种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拱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倡导规模种植,争取固定的客户和市场。

3.4搞好帮带,提高种植能力

一是外聘专家作为设施农业生产技术顾问,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服务,同时有计划的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指导、帮扶作用的本地少数民族农民设施农业生产土专家,建立库车县设施农业技术队伍。二是整合各种农技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设施农业经营户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培训,通过现场“手把手”指导,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接受系统培训的劳动力,确保他们真正掌握设施农业种植技术。三是加强品种、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重点引进一批适应设施农业生产要求的先进品种和生产管理技术,示范推广到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嫁接、农机耕作、病虫生物防治、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不断提高我县设施农业科技含量。四是定期组织设施农业种植大户或基地负责人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推动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优良的设施农业生产新品种的引进。

3.5抓点带面,培育先进典型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10

[关键词]巴彦淖尔 ; 设施农业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95-02

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人工调控,改变自然环境,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微生物(食用菌)、水产生物以及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的新型农作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改革措施,发展设施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发展目标,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保证食物安全供给,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

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定位之一“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巴彦淖尔市设施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持久动力。2013年底,巴彦淖尔设施农业达到15.21万亩,总收入超过10亿元,已初步形成了以反季节西甜瓜、蔬菜生产及育苗为主,果树、食用菌生产为辅的生产格局,全市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达到110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11%。设施农业发展成为巴市农业焕发生机的重要路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巴市设施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阻力。

一、巴彦淖尔市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巴市设施农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要求不匹配,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仍然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不足, 农民自筹资金困难

近年,巴彦淖尔市设施农业发展速度有所加快,但还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发展缓慢、滞后。原因是建设资金明显不足,政府投入不够,农民自筹资金困难,积极性不高。虽然巴市在发展设施农业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但投入仍是杯水车薪。一亩砖混结构日光节能温室和土打温室的建设投入分别为12万和7万元,但当地政府给予的补贴仅有2―3万和3000元―8000元,如果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话,资金投入缺口更大。“十二五”期间,巴市设施农业计划发展到30万亩,总投资7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补贴18亿元,农民需自筹解决58亿元。而设施农业信贷难度大,贷款周期短、利率高,农户难以承受资金短缺和信贷压力。

(二)设施利用率低,产品数量少

目前巴彦淖尔市设施农业总面积已达到15.21万亩(2013年底统计数字),但投入生产仅占总面积的70%多,2010年―2013年建成的温室有40%以上没有投入生产。即使是投入生产的,利用率也很低,茬口安排不合理,有的一年只在春季进行一茬育苗,导致设施利用率低,设施生产的产品数量少,尤其是蔬菜产品更少。

原因一是农民缺乏设施农业生产经验,茬口安排不合理,一年只在春季进行一茬育苗,导致设施利用率低,产品数量少。而一些远离城镇和交通不便的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也没有种植积极性。目前全市淡季蔬菜实际生产能力5.7万吨,而需求量27万吨,供应缺口70%左右,而且蔬菜品种,结构呈现雷同化。二是地方重建设轻管理、资金技术配套不及时、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种植经验不足。个别乡镇在开始建设设施农业的时候积极性很高,但温室建起后管理技术配套不到位,种植效益不好导致利用率不高。第三,农民对设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河套农民长期种大田,养成“六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四个月耍钱”的懒散怕麻烦的传统。设施农业种植在精力、自由性方面对农民形成约束,导致有的农民排斥;有的农民认为设施农业是政府摊派的任务,基础设施盖起来就算完成任务,温室闲置不用也无人问津;有的农民主要精力投入到大田生产,并未把设施农业生产作为主业,认为只要不闲置就行,从而导致生产水平低、效益不好。

(三)生产水平差距大,总体种植效益偏低

目前巴市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多的年收入五、六万元,低的仅一万元左右,总体情况是种植效益偏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由于科技指导不到位。由于缺乏科技指导,有的农民建温室不留顶风口(如磴口、前旗部分地区);二是生产者素质不高,全市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绝大部分都是粮农转菜农,已经习惯传统生产,对发展瓜菜等高效种植、特色种植和反季节种植经验不足,成熟种植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三是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目前设施农业科技人员短缺,不能满足设施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需要。现全市有设施农业科技人员50多人,农民技术员200多人,而要完成“十二五”末全市设施农业30万亩目标,急需科技人员300人,农民技术员1200人左右。

(四)设施农业建设不规范,缺乏技术标准

各旗县区设施农业建设缺乏统一管理,建设地点和结构缺乏统一规划,建设类型各自为政。全市日光温室设计、建设标准不一,甚至存在随意修改图纸、更换材料的现象,导致日光温室建设质量不过关,存在安全隐患。由于资金的制约,一些农户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省费用,不按标准进行建设,导致部分建成的日光温室使用时间不长就发生倒塌。如五原县胜丰乡2008年新建的菱镁复合材料温室,一亩温室成本投入4--5万元,建设质量严重不能达标,建成一年后就有部分坍塌。

(五)建设主体单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差

巴彦淖尔市目前设施农业建设以农民为主,企业和合作社建设数量较少。据调查,全市企业和合作社建设的日光温室数量仅占全市温室数量的25.76%。在市场经营中,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差。一是因为政府宣传、引导不到位,企业缺乏对设施农业前景的预期和投入热情;二是因为资金、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

(六)政府部门多头管理现象普遍

设施农业涉及到园艺、畜牧、水利等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情况,这从体制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协调有序发展。

二、立足实际,走好设施农业良性发展道路

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挥设施农业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巨大作用,巴彦淖尔市要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入手,走一条设施农业良性发展的道路,逐步实现设施农业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

(一)提高对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和认识提高。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力度,采取科技培训、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设施农业的好处,特别是用成功的典型范例来教育、启发群众,激发农民参与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广大农民能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二)统一建设标准,完善建设申报核准备案制

建设过程中要规范建设模式,统一建设标准并严格执行,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

1.实行申报核准备案制。具体做法是:新建设施农业,在开工建设前由建设主体将建设地点、建设数量、建设模式、建设时间、建设标准、建设指导技术人员、投资规模、土地权属、生产模式、种植技术人员等情况向所在地旗县区农牧业局申报;旗县区农牧业局初审后报市农牧业局核准备案;市农牧业局对申报情况进行实地核查,符合建设条件的下达同意建设通知书,并对申报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各旗县区按同意建设通知书要求组织建设主体进行施工建设。凡不进行申报或未经批准的不允许擅自开工建设。

2.统一建设标准。一是统一日光温室结构标准。巴市日光温室主推半地下冬暖式温室和厚墙体砖钢结构温室、外保温砖钢结构温室、外保温土钢结构温室(含草泥墙)等四种类型。大棚主推无立柱、高度2米以上钢架大棚。各地根据土壤质地、地下水和财力状况等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设施农业建造类型,避免照抄照搬,盲目发展。二是统一建造技术标准。日光温室建造要严格按全市统一制定的节能型日光温室建造标准进行,砖钢结构温室要严格执行工程建筑质量标准。三是统一验收标准。凡经市农牧业局核准同意建设的设施农业,建设过程中各旗县区要定期上报建设工作进度情况。建设峻工后,建设单位应向所在旗县区申请峻工验收,经市、旗县区牧业局组织验收合格、发放峻工验收书后,方可享受各级政府和部门给予的设施农业建设补贴。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日光温室和验收不合格的日光温室不得享受各类补贴和奖励。

(三)增加投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

一是政府财政要有一定数量设施农业生产补贴资金,用于来弥补农民资金短缺。二是政府建立防风险基金,保障农户的利益。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安排一定比例的贴息信贷资金,专门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协调金融部门设立设施农业专项贷款,允许温室做为贷款抵押,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息,简便贷款手续,力争为设施农业建设解决60%以上的贷款支持。四是将国家强农惠农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利、产业化、农村沼气、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资金与设施农业捆绑使用,主要用来解决单个农户难以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五是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设施农业建设,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加强科技支撑

1.加强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增加科技人员数量,并对现有的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一是采取人才储备等方式增加蔬菜、果树、农学专业国民教育大学毕业生,解决设施农业科技人员短缺问题。二是加强设施农业科技培训,争取每年培训100名设施农业科技人员、1000名设施农业农民技术员和10000名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三是从设施农业成熟地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适用技术,带动全市设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四是加强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研究,各级各部门实施的农业科技项目、实用技术研究要向设施农业倾斜。五是逐步建立蔬菜专家系统。实现可视化远程宣传培训、技术咨询、生产指导、病理诊断、相关标准和法规查询等。

2.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加大设施蔬菜和名优稀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建设优质品种、特色品种示范种植基地,全面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积极引进适合多层次、多样化消费的蔬菜品种,发展多元化蔬菜产品,着力发展设施栽培、无土栽培。

3.加强设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整合设施农业技术人才资源,形成市有设施农业办公室,旗县有设施农业服务中心,乡镇有设施农业服务站的三级服务网络,并形成以市、旗县、乡镇科技人员为骨干,以外聘科技人员为补充,以农民技术人员为主体,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服务体系。

(五)做好设施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明确市场定位

各级政府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建设的原则,根据各地的资源特点、传统优势和产品特色,确定设施农业发展总体规模和布局,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明确阶段性发展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抓好落实。依托各地产业基础、区位和经济等优势,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发挥产品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要坚持连片发展、规模发展、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打造设施农业产业带,力争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或“数乡一品”。立足于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谋划设施农业、研究具体措施,特别在资金投入、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市场销售、信息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在设施农业布局上要加大大棚的建设力度,保证一亩温室配套一亩大棚,提高设施用地的利用率。

要明确市场定位,巴彦淖尔市设施农业短期内主要是立足当地市场供应,以满足和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供应为目标。同时要积极开拓区内外市场,不断扩大设施农产品的外销量,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具有河套特色的设施农产品,开拓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市场。到“十二五”末将我市建成自治区西部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六)抓好设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示范基地建设

鼓励建设者采取流转、租赁等形式,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确保设施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实行整村或整社推进,让农民从大田中剥离出来,剩余土地流转承包。借鉴各地发展“一村一品”的成功经验,鼓励发展一乡一业、坚持一个园区、一个区域、在同一个时期种植同一种作物,突出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加强生产的组织和宏观调控,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户连片联合生产、发展订单蔬菜,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

加快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在优势产区集中技术、项目、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高水平、高标准、具有引领作用的蔬菜示范园区。通过推广科学合理的温室结构、茬口安排、嫁接栽培、高垄覆膜、膜下暗灌、病虫害防治、施用有机肥等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建成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使之成为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综合技术组装配套以及农民科技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七)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要通过科技培训、规范和普及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要求进行种植、管理、采收、销售,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坚持品牌兴农战略,加强品牌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河套地区农产品绿色无污染优势,引导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建设主体抓好品牌创建,增强商标意识。坚持走高端市场发展路子,依托独特的绿色农畜产品优势,强化品牌的打造和推广,提升巴市绿色农字号产品的档次和市场占有率。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11

在社会经济增长大趋势下,国家加大扶持力度进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但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各项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缺陷也得以暴露,因此农村建设仍然需被当作为一种长久政策,继续实施下去。从新农村建设过重中, 不难发现,虽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众多,但其起到的整体效果与影响将会远远超过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所无法比拟的,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可增加农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农业经济增长将会为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共通促进。

一、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在其开始实施中就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新农村建设中其中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政治民族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多方 面建设。在农村经济中基础设施建设之所以被称之为基础设施,主要原因在于是基础设施是农村农业各项经济发展的前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对为促进农村全方位发展,建立的各项设施,为促进农村生产的提升,将高新科技引用到农村生产中来,例如自动化播种机, 自动化收割机等等。基础设施还包括,村容村貌建设,统一规划乡村建设,通过设立分类垃圾箱等措施,维持农村生态环境,简言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促进 农村发展,而进行的各项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即使当前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方面可帮助国家积极进行农 村管理,帮助国家疏通管理脉络,另一方面,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建设,可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地位,使得农村发展成为,医疗卫生设备完善、道路畅通、饮水安全、 社会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农村。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依旧占据众多人口比例,因此一旦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出现紊乱,不仅制约着整个新农村建设,还对当 前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近些年,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政策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取得来较大的积极效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发展问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包含众多经济建设,如饮水工程建设,我国地大物博,在1260平方公里国土中,饮用水供水难以涉及到各地区。目前,仍然有很多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缺水状况,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依旧占据众多人口比例,因此一旦农村水体存在安全问题,不仅危害着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饮用水中的毒素还直接致使牲畜体中携带毒素,这些牲畜一旦流向更多地区,将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直接导致医疗系统的瘫痪,致使人心动荡,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秩序,阻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通过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传统发展模式,将现代化发展引入到农村之中,让农民享受到科技创新与技术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提升农村农业经济增长,逐渐缩小贫富差异。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足体现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出现较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种问题如若不引起注意,则将会在发展之中进一步的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 滞后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达到合理化,有其在整体布局上,致使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难以与当地实际发展性相符合。 例如河南省栾川县的“面子工程”,从此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尚未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任何促进作用,还铺浪费,花费了众多建设资 金,这种资金的浪费,将会影响其他建设的发展,进而对农业经济起着制约作用。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进程中,出现众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就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而言,其建设的特殊性导致了其 在运营过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尤其体现在贫困地区,受到建设规划,以及农村当地发展的制约,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上加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做 好先进科技与技术的引用,另外一方面还要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在国家投资建设中,出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农业招商引资的困难,使得农村第 三产业发展不顺,影响农业发展整体形象,既浪费了国家经济资源,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阻碍着农业经济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脱离政府扶持而独立进行,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分地区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将直接影响政策 的实施,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将导致农村建设无法进行拓展,管理方法不到位,致使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从而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造成农村基础建设无法发挥其原本功能,并桎梏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四)机械化难以普及,基础设施建设破坏耕地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各地区农村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其规划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在整体计划之中,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发展机械化,以其为减轻农民负担,造 福农民,但这种计划并没有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有些山区地区农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机械化建设,当地政府投入众多,但这些机械化建设,在实际难 以运行,至此造成经济运行缺失,基础设施资源浪费的现象。有些地区甚至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大力开垦农地,致使周边地区耕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耕地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农业收入,因此这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的不足体现,制约的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阻碍当地农业经济增长。

三、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一)加强技术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统筹全局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加强技术引导,大力扶持新型科技,在国家 政策的扶持下,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合理应用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技术革新创作更多的沟通机遇与条件,不断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从 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

(二)合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

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各地区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各地区积极开展建设中,既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还要做好其后期的管理工 作,在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本文认为,首先要保障按照指导原则规范管理工作,因地制宜的采取管理工作。其次,在管理中,可以按照当地的农业发展情 况进行分类式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建设人员数量,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到每个政府人员身上,明确规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并按照责任制度进行管理,一旦 存在某一环节管理缺陷,可对管理人员进行查找,对管理人员作出处罚或严惩。最后坚持政府的引导,坚持保护农村环境原则,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开展,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防止对耕地以及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汇集多方位建设力量,共同保障农村建设的有效性 。

(三)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足,应切实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开展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从而使其可以推动我国农村建设的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稳步前进。此外应重视非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与生 命力,并根据当地发展状况着重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方向,如道贫困地区的路建设工程,饮水工程等,着重把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最终 达到其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共同促进的作用,保证当地农业各项活动稳定开展,从而调整其农业经济结构,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发展。

(四)加强质量监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质量监管工作至关重要,其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的掌控,可利用电子计算机,定时进行监控与管理。此外这种质量 监督不仅仅来自于建设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也是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广大人民群众最具发表权益。因此,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 选址、动工、建设等各项目,要集合广大农村群众的力量,集思广益倾听群众意见,在政府干预下,大力扶助农村建设,并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打破传统 农村发展局限性,以其不断的提升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设施农业用地范文12

关键词:农业机械农田水利设施损坏原因措施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问题的提出

每年春耕备耕时,各村和农民群众反映农业机械作业损坏水利设施的情况较多,当前农业机械化作业造成农田水利设施损坏的情况较为普遍,水利设施损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农业机械化是今后平湖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如何处理好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水利和农经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加以破解。

2平湖市农田水利设施及农业机械作业现状

2.1全市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及维修养护情况

2012年全市现有行政村106个,耕地面积46万亩。平湖市早在 1999年就利用地下管道进行灌溉,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灌溉地下管道化的县,且在2008年农田排水沟基本实现了硬化,确保了全市农田的高效灌溉和排涝。近几年,平湖市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两区”建设、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及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创新水利科技,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全市陈旧水利设施的改造步伐。截止2011年底,全市建成农田灌溉泵站1714座、地下灌溉渠道3056公里、排水沟2114公里、喷微灌面积7500亩、放水阀门近25万个及其它配套设施等,形成了明排暗灌的农田排灌体系,建成标准农田约35万亩,农田全部实现管道灌溉。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由各镇(街道)和相关村进行建设,投入使用后,各村负责日常的维修养护,维修养护经费也由各村支出。

2.2农机作业情况及管理现状

截止2012年4月,全市农机总动力23.4万千瓦,农机从业人员4655人,其中农机户739户。2009-2011年,平湖市收割机在册数分别为405台、420台、451台,其中在本地正常作业的收割机数量约350台/年(其中一部分收割机参与跨区作业,还有一部分机械老旧无法作业);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分别为92台、115台、137台。2009-2011年,平湖市实现机耕面积分别为45.23万亩、45.76万亩、45.89万亩,其中大中型拖拉机田间作业量分别为14万亩、18万亩、21万亩左右(含翻耕和开沟);机械收割面积分别为44.44万亩、45.76万亩、47.45万亩,其中本地收割机作业量约20万亩/年。

平湖市农机作业采取由市农机站统一管理的方式。通过对全市农机数量开展统计以及在此基础上组织农机安全检查的管理模式,深入全市各镇(街道)对各项农机作业进行安全生产巡回检查,在引导农机正常作业的同时查处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等各类违法违章行为,确保安全生产。

3近年来农业机械作业损坏农田水利设施情况及原因分析

3.1近年来农业机械作业损坏农田水利设施情况

通过采取入村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和下发统计报表等形式,对全市农业机械作业损坏水利设施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掌握的损坏情况大致如下:

(1)损坏类型:农业机械作业损坏的农田水利设施有出水阀门、6寸管、地下管道、排水沟、分水井。

(2)损坏数量: 2009年损坏出水阀门12288个,6寸管11251米,地下管道12558米,排水沟9541米,分水井300个;2010年损坏出水阀门12387个,6寸管11360米,地下管道14093米,排水沟9590米,分水井321个;2011年损坏出水阀门14002个,6寸管12581米,地下管道20240米,排水沟11743米,分水井479个。通过召开座谈会了解和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每年损坏的农田水利设施数量大致相同;农业机械作业损坏农田水利设施的数量占损坏总量的60%~70%;农业机械作业最容易损坏的农田水利设施是出水阀门和6寸管,其中损坏的出水阀门占出水阀门总数的5%;外地作业机械损坏农田水利设施的数量较本地作业机械多。

(3)维修养护的费用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维修费用241.73万元,2010年维修费用239.26万元,2011年维修费用310.64万元,从近三年维修养护的费用来看,2009年和2010年维修的费用大致相同,但2011年的维修费用明显增加,比2010年增加约30%,人工工资和材料费用增长是2011年维修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

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养护费用全部由各村支出,维修养护费用对各村来说是一项很大的开支,对经济基础薄弱的村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经济负担。目前,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养护费用市、镇(街道)两级财政都无专项资金,也没有补助政策。

3.2农业机械作业损坏农田水利设施的原因分析

根据参加座谈会的村代表反映的情况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掌握的情况,农机作业损坏农田水利设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机械操作手维护意识不强

部分农业机械操作手故意损坏水利设施。有些农机操作手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作业过程中争抢速度,操作时不注意观察水利设施的位置,容易发生损坏水利设施的情况,在倒车和转弯时特别容易损坏水利设施。有些机手将出水阀门和6寸管作为下坡口,直接导致水利设施损坏。

部分农业机械操作手损坏水利设施是无意的。收割季节,田间作物和杂草的高度明显高于水利设施,遮挡了水利设施,容易发生损坏水利设施的情况,夜间作业特别容易损坏水利设施。外地农机手因不熟悉当地情况,甚至不了解放水阀门和6寸管是农田灌溉的水利设施,维护意识无从谈起,损坏情况就容易发生。

(2)大多数农户保护意识淡薄

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归集体所有,且损坏由集体出资维修,水利设施损坏农户不承担责任和维修费用,因此,农户保护意识淡薄。有些农户为了自己的利益,扩大种植面积,向机耕路“借地”,以致机耕路越来越狭窄,大中型农业机械只能勉强通行,没有避让水利设施的余地;有些农户将农作物种植到机耕路边,遮挡了机手的视线,造成水利设施损坏。

(3)农机作业管理薄弱

农机作业范围大,流动性大,是管理难度大的主要因素。从农机部门提供的机械收割的面积来看,本地收割机收割面积占45%,外地收割机占55%,一半以上的收割面积由外地收割机收割,对外地农机管理难度更大,农机管理部门目前很难对外地机械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农户雇用农机手进行机械作业,农机进入田间作业,各村无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

(4)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

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存在老化现象。从调查的情况看,损坏的水利设施中因老化发生损坏情况的占10%。平湖市从1999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地下管道等水利设施建设,老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部分农村机耕路不适应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调查中发现,因使用时间长、农户缩小机耕路宽度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原先2~3米的路面宽度,现在只有1.5~2米,如此狭窄的机耕路根本不能满足大型农业机械的通行要求。

4措施和建议

4.1加强教育,提高农机操作手自觉维护意识

农机部门可在安全检查时向农机手发放作业须知,教育农机手在注意安全驾驶、安全操作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农田水利设施的安全;同时可结合农机年检等对农机手加强教育,提高农机操作手自觉维护水利设施安全的意识。

4.2加强宣传,提高农户保护意识

通过人员宣传、发放宣传册等各种宣传方式,增强农户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通过有效的宣传,让农户意识到,保护水利设施是利人利己的。水利设施被损坏农户也要承担部分责任,通过处罚措施来提高农户的保护意识,以保证水利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4.3加强管理,减少水利设施损坏情况

要加强对农业机械作业的管理,需要农机管理部门、村、农户三方联动。

农机部门在对农机手加强教育的同时,可帮助各村与农机手签订协议,明确损坏水利设施所要承担的责任。

各村可在农机作业时段派3~4名巡视员,对机械操作手进行宣传、管理,提醒农机手在作业时注意避让水利设施,尽量减少水利设施损坏;为延长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鼓励放水员养护水利设施,对养护水利设施的放水员予以奖励。

在农机部门和各村对农机手作业进行管理的同时,农户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对农机手的管理活动中来。农户在农机手收割作物前,告知农机手水利设施的位置;在农机手收割作物时,提醒其注意避让水利设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坏情况。

4.4加大投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养护是一项具有社会公益性、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资金投入应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担的原则,建议政府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基金或采取直接补贴水利设施产品的方式,切实减轻各村的经济压力。在政府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水利部门科学规划,优化设计,使农田水利设施的布局、布置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