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

时间:2023-01-31 01:11:54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1

1 播音的时代语言形态和语速

广播新闻播音过程中,根据单位时间内发出的音节数量体现播音的快慢,它属于语言节奏范畴之一,在随着根据播音内容、情感、节奏、对象等变化中,播音语速也在变化,但是在变化过程中是有“度”的,“度”是事物本身质的数量界限,在界限内,质不受量的增减而影响自身的本质,当超过一定范围时,则就产生了质的变化状态。本文针对在新闻媒体界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进行分析。播放的收视率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该栏目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气派的播音风格,体现播音语言形态和适度的语速。在内容和形式中表现的特点是:庄重大气、态度鲜明、逻辑严谨、节奏明快等。为了提高新闻播音的传播质量和效果,对于标志着权威性的重点新闻节目,其新闻播音语言速度的变化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在上个世纪的文革期间,中央台半个小时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大约5700字,平均下来每分钟180字左右,然而到了80年代,每分钟大约播出210字。近几年中,每分钟大约在270字左右,甚至达到300字。因此,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新闻播音的语速也在不断加快。这体现了播音的节奏感。在逐步变化中,突出了“快”字,在语速的不断提高中要结合新闻播音语言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本文将广播新闻播音的语言形态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进行探究。

1.1 朗读式

朗读式播音,在新闻媒体中又称为播读式或者是表情朗读式。该语言形态的特征是:语言规整、吐字清晰、声调高中有强、亲切自然。有助于观众在收听中根据语调以及语法结构很清楚地听到,语言停顿具有明显性。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促进政治、经济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广播新闻语言基本采用宣读式播法。在适应听众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将播音员看成了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语气庄重大方,在合适的语速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例如中央台的资深播音员夏青、方明就是当时的代表。

1.2 报道式

针对日常生活语言特点,报道式播音它吸收和借鉴了朗读式播音中的语言规整以及吐字清晰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独有的语言形态,具体特点表现在:语式稳健、节奏明快、吐字清晰以及语言规整等。在播报过程中,广播播音员自然洒脱,顺耳入心,语句组织“突出”和“带过”巧妙结合,语气基调适度,将“饱满”与“和平”融为一体,提升了播报的影响了。另外在播报速度中,采用适当加快并且稳健,播音员做到松紧有度,整个过程体现了亲切自然,稳健轻巧的表现力,该语言形态在播报过程中,语速在逐渐增快。例如成都新闻广播的《998快讯》就是采用播报的方式,为听众每十五分钟传递本地和国内外重大消息。

1.3 说新闻

新闻媒介中,播音员主持人和听众已形成良好的传播关系,因此,传播的形态也发生了调整和改变,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和交流。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有些广播栏目还设置了和听众在线互动交流的形式,这其实也回归到人际交际语言的形式中,从而产生了说新闻。其基本形态有: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以及地域新闻三种。例如成都新闻广播的《998有报天天读》节目,就是一档以说话的方式读报的栏目。听众还可以打进热线点播要听的新闻,并且和主持人交流发表对报刊新闻的看法。这样的“说新闻”广播栏目其语言表现形式基本采用的是“口语化”,在体现新闻语言简洁并且具有说服力的基础上,体现了消息语体的风格,如此播音员主持人对于语速也能更容易掌握。说新闻的语速相比宣读式、播报式有所提高。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下,广播说新闻节目在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下,就应该多说百姓喜闻乐见的话,多讲百姓能听懂的话,把说的话说得更“接地气”,如此广播节目的影响力和收听率才能提高。

2 新闻播音与语速构建

新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的介入,让整个信息社会急速发展。作为广播新闻节目信息传播最后一关的播音员,在播音主持过程中要根据文稿内涵和外延、听众群等情况合理调配语言和语速,体现时代语言的需要。二者在构建过程中,应具体做到如下几点。

2.1 从新闻内容中把握

广播新闻播报时,播音员要根据稿件内容、深挖主题,确定新闻内容重点,对其进行立意,从而把握播报的尺度。运用鲜明富有特色并且充满激情的语言形态和适当的语速,传播内容丰富的稿件内容,提高新闻的影响力。让听众更容易接受新闻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因此,新闻播音语言形态和语速是新闻内容表现的重点。新闻语言表达要加深听众对新闻内容的认可和易于理解。另外,根据内容播音员要适度情况下,放慢语速,给受众以思考和揣摩的时间。

2.2 具备高强度的听众意识

播音员在播报过程中要结合听众的具体反应,换位思考和感受,真切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情绪等变化。在受到思维的驱动中,创作更具有影响力的有声语言创作,有助于把握好语速,增强观众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2.3 职业技能

播音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表达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方式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播报中准确把握有声语言的语气、语调以及语速等,融入自身的感情,在规范语言形态中,体现播音内容的重点和时效性。做到运用自如,表达和理解统一。

2.4 用“心”创作

播音员的情绪对于听众有着直接的感染力。因此,要求播音员要深挖新闻内容,感受稿件的内容实质和精神品质,在播音主持过程中采用更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适合听众的语速,最终将稿件的精髓体现出来,提升 稿件传播的效果和质量。这样,观众才能够用心去感受,提升播音员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提升传递信息的效果。在符合听众心理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播放语速,体现新闻播放的鲜明性特征。  

3 结论

综上所述,广播新闻播音的时代语言和语速,必须要结合新闻稿件的内容和体裁,做到与稿件内容相协调,语言形态准确,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必须要把握语言表达的“度”调整好语言形态和语速,根据听众心理来满足受众的要求,提升新闻播报的影响力。在体现新闻内容和形式新鲜性的前提下,达到更有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其播音主持的形式完全符合时代广播的要求,促进我国广播新闻媒体事业不断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2

论文关键词:教学语言;凝练;形象;节奏;幽默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以传授知识、介绍经验、交流情感为目的而使用的一种工作语言。它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尺。“教学语言的优劣、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语言的技巧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并影响和制约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准确、严密、富于逻辑性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学语言亦是一门艺术,除准确、严密之外,还需要给学生以美感,吸引学生,优化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的语言艺术能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启迪学生的思维,就能引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愉快地遨游,并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课堂语言表达不得当或者枯燥乏味,甚至令学生昏昏欲睡,那就不应当指责学生的学习兴趣淡薄、课堂听讲不专心,而应反思自己教学水平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美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简洁明晰——凝练美

课堂教学语言应精简凝练,如果语言繁琐拖沓、翻来覆去、面面俱到,则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对概念定理的解释、原理的说明、观点的阐述、事实现象的叙述与描述、知识点的讲解,用词要简洁,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内容,把握住教学重点。

要摒除题外话,可有可无的话不说,废话更要避免。教师要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巴,仔细想清楚重复的内容是否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想想这样的重复有无必要,对课堂的进展和学生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或负面影响,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无意识的习惯性重复,还要避免无意义的口头禅,如“这个”、“那个”、“呃”、“是不是呀”、“你们想不想”等等。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用凝练的语言将重点知识表达出来。教师要自觉锤炼语言,使语言尽量简洁明晰。

二、生动贴切——形象美

有些教师上课语言枯燥乏味,很重要的原因是语言贫乏及表达苍白。俄国古典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说明形象的特征:“当你读完了一部优秀作品之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就会像活人一样,以其所有极细微的特征——他的面貌、声音、举止和思想方式——完全显示在你面前;他们永远不可磨灭地印在你的记忆中,使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们。”

课堂教学语言生动、贴切、形象、栩栩如生,能引发联想与想象,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并在其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一点对于文科类课程(尤其是语文课)很重要是众所周知的,而对于理工类课程来说却常常被忽视。人们通常认为理工类课程的教学语言只要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就可以了。其实,生动形象的授课语言对于理工类课程也是相当必要的。这些课程本身就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难学。如果教师能尽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他们的认识与理解,提升教学效果。那么,如何使语言具有形象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1.语言具体直观,用词贴切生动

选择生动贴切的词语进行形象的表述,给学生以具体逼真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语言的刺激,在学生的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印象,以激起他们的再造和创造想象力。教师应多积累词汇,多练习运用,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2.运用举例子、讲故事、修辞手段,如比喻(打比方)、引用等方法

这些方式能使学生对繁复抽象的原理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深入浅出,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例如,教师为了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研究可以得到不同结果。若能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来说明,就会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

数学这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令不少学生感觉枯燥难懂。其实,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可以以生动具体的材料为原型,借用举例、打比方、文学性语言辅助等方法使教学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求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数学中的函数和导数的知识,而这类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中若能结合实际生活(如社会、校园、家庭生活),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相关实例进行教学则易于激发其兴趣,又能深入浅出,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又如在物理、化学等课程中,若多举例子,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事实与物理和化学中的原理紧密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抑扬顿挫,张弛有致——节奏美

语言的抑扬顿挫是指语言具有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停顿转折的变化。恰当而富于变化的语调更能表达说话人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和态度。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学会用15种至20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才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如果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地平铺直叙,只能把学生带入昏昏欲睡的境界,而语速的适度变化、语调的抑扬能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气。教堂教学语言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都是表达教学内容的需要,应对声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度和讲话的速度等进行恰当的处理,使其抑扬顿挫、变化有致、节奏鲜明、富有美感。为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声音高低起伏的变化

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高亢为“扬”,低沉是“抑”。如喜悦时声高,忧伤时低沉,陈述时语调较平缓,表达疑问时语调上扬等,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

2.适当的停顿

教学中的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老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和消化。

3.字音的轻重变化

常采用重音来强调、突出某一内容,在表达不同的感情时字音的轻重也会有所变化。教师应正确运用字音的轻重变化来适应不同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同时也使语言具有一种轻重变化的美感。

4.合理控制语速的缓急

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要和教学内容本身一致,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此外,还要留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语速的快慢,以掌控课堂节奏。

总之,课堂教学语言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变化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掌控语速,使语言抑扬顿挫、张弛有致,富于美感。平静时,语言平缓而清晰;讲述欢快、喜悦或诙谐幽默的情景宜用轻快的语言,声音清楚而不用重力;表现庄重、肃穆、悲痛、沉重或强调、引起注意等有关内容和感情时,则多用沉稳的节奏,语速较缓,音强而有力。这一点,对于语文、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类科目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感情。

四、幽默风趣——和谐美

幽默是一种语言能力,讲话者在谈笑风生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妙趣横生中闪现理性的光芒,听者则在会心的一笑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说话人的思想与主张。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学生大都喜爱有幽默感的教师,而不喜欢语言寡淡无味、表情呆板冷漠的教师。幽默风趣的话语能调节气氛,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还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或者化解尴尬,甚至消除疲劳。

“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在师生融洽和谐的良好教学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使其学习愿望加强、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幽默的教学语言也能产生一种向心力,把学生吸引到教师的身边,从而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幽默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把握好尺度,不可过度,不能使幽默变滑稽;二是幽默的内容和形式要得当,不可庸俗化,幽默不是插科打诨、浅薄贫嘴,甚至低俗油滑。

幽默是一个教师智慧、学识、情趣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它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和过人的机智。教师应加强积累和修炼,使自己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与良好的修养、情趣,心态平和宽厚、温雅豁达,并注意训练和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反应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以便机智灵活地运用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具备自然适度的幽默感。

五、总结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3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一、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二、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

三、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4

一、词汇问题

(一)新单词

日语的词汇可分为和语词汇、汉语词汇、外来语词汇、混种语词汇四类。和语词汇是日本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是最不容易记忆的。尤其对于日语的初学者来说,一段文章中不可能都是学过的单词,肯定会出现新的单词,如何快速准确的理解这些新的单词,成为基础日语阶段的最大问题之一。

(二)“暧昧”的用语

常有人说日语是暧昧的,言外之意就是语言文字本身的意思与实际的意思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いいです”,其字面意思是表示“好”,然而在有些场合配合语气声调和身体姿势还可以表示“不用了”的意思。又比如“すみません”用不同的语气声调和身体姿势可以表示“对不起”“麻烦了”“谢谢”“劳驾”“借过一下”等意思。日语与中文不同,其特点是绕着弯说话,要适应这一点有所不易,对此需做一系列专项练习。近年来的日本语能力考试中有许多这样的题目,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结合上下文正确的理解这些暧昧用语也成为了基础日语阶段课程的一大难题。

(三)中日同形异义词等

日语中,除了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单词的正确发音以外,对于一些中日文之间的同形异义词汇也需要单独解释。比如“大?洹⒄煞颉⒋笳煞颉⑵??、手?、?廴恕钡日庑雌鹄醋置嫔虾椭形牡暮鹤执驶阋谎?的日语汉字词汇,日文意思和中文完全不同,相应的中文意思分别是“够呛儿、结实、没关系、火车、信、情人”。这类同形异义的日文单词有时也会给学生带来困扰。

二、语法问题

日语动词的活用形较多,对于初学者来说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的活用显得更加复杂。而且对于日语的初学者来说,一段文章中不可能都是学过的单词和学过的语法,肯定会出现新的单词和语法,如何快速准确的理解这些新的内容,成为基础日语阶段的另一大难题。

日语的语法难点除了上述的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的活用变形,另一大难点非“敬语”莫属。敬语作为日语的一个特征在日语学习中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也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敬语的表达形式及其复杂,即使掌握了语法形式,也未必能表达准确,主要是因为在日本社会中使用敬语除了上下级的地位之分,也有“内外”之分。

另外,日语中相似的语法很多,比如“は”和“が”的区别;再比如同样是表示移动的方向,就有“へ”和“に”两个助词;表示中文中“必须……”的意思就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なくてはいけない”、“~ないわけにはいかない”等几种表达。这些语法点都是学习者在基础日语的学习阶段的大难题。

三、语音问题

(一)语音语调问题

当两个名词组成一个名词词组,其声调不会按照名词本身发音,而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与中文的词组发音有非常大的差异,刚刚接触这种变化时学生会比较不适应。

(二)语速问题

我们每个人说话的速度都不一样,有快有慢,虽然我们自己说日语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却不能要求别人说话的语速。而且日语的语速普遍要比中文要快。一旦说话者语速过快,会极大影响我们听力理解的效果。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练习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跟着录音不断的模仿,勇敢的跟读,大胆的超越,直到读得跟它一样快,那么语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5

1.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6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与普通用法辨析

1.形式方面。动词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普通用法中,及物动词后跟宾语,不及物动词后不跟宾语;使动用法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跟宾语,有时虽可省略宾语,但一定能够补出。

2.语义方面。在使动用法中,宾语是动词表示动作的施行者,但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容易判断动作的施行者,因而影响到使动用法的判定。因此,判断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要注意区分动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例如:

①交戟之士欲止(之)不纳《鸿门宴》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以上诸例中,“止”“却”按普通动词理解,可以解释为“阻止”“打退”等义,放在句中也基本符合原文意思,但这样动作的施行者就成了主语,与原文实际相反。实际上,“止”的基本义是“停止”,可以引申为“阻止”“中止”等;“却”的基本义是“退”,引申为“打退”“撤退”等。判断一个动词是否用为使动,不能以引申出的意义为依据,必须考查它的基本义。所以,①“欲止(之)不纳”应为“使他停下来不让他进去” ②“却匈奴”意为“使匈奴撤退”。

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辨析

1.从定义来辨析。在使动用法中,谓语动词含有“使”“令”意义,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在难以区别使动和意动时,如果能将句式转变为“主语+使+宾语+谓语动词”,则一般为使动用法。

在意动用法中,谓语动词含有“认为”“以为”意义,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因此,在难以区别使动和意动时,如果能将句式转变为“主语+以+宾语+为+形容词”或“主语+把+宾语+当作+名词”,则一般为意动用法。例如: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

④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刺秦王》

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例③ “臣活之”可转变为“臣+使+之+活”,④“群臣怪之”可转变为“群臣+以+之+为+怪”, ⑤ “吾从而师之”可转变为“吾+把+之+当作+师”,但要注意,通过定义分辨是最直观的方式,但往往需辅助以其他方式加以确认。

2.从词类辨析。在高中文言文中,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范围较大,不仅形容词、名词和数词可以用作使动,而且动词本身亦有使动用法。具体事例前面已经涉及。

而用作意动用法的词类只限于形容词、名词和数词,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一种主观看法,因此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例如:

⑥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阿房宫赋》

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例⑥“迟之”意为“认为他迟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⑦“鉴之”意为“以之为鉴”,名词的意动用法,⑧“一死生”意为“把死生视为一体”,数词的意动用法。

3.从动宾语义关系的特征辨析。在使动句中,主语致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动宾关系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如果是动词作谓语,那么一定是宾语所指直接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如果是名词作谓语,那么一定是宾语所指直接发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或者是宾语直接转变成名词所指的对象,如果是形容词作谓语,那么一定是宾语所指的对象直接向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发生了动态的转变” 例如:

⑨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

⑩驾舆马者,非利足也 《荀子?劝学》

⑾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史记?鸿门宴》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7

关键词: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方言差异;历史发展;语言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4-0104-01

一、问题的提出

重叠问题是汉语研究的典型课题,形容词重叠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有关汉语形容词重叠的研究文献很多,内容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各个层面。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在不同方言区的表现有显著差异,但现有研究要么侧重于在共同语范围内进行考察,要么仅在方言报告中零星涉及,对汉语形容词重叠式进行系统方言比较的研究并不多见,也未见有把形容词重叠式的方言分布和历史演变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是形容词重叠的典型格式,对汉语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方言分布及形成原因进行系统考察,可以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相关特点。

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语言地理学专门用绘制语言地图的方法反映方言的分布境界,从而为语言(方言)间作比较、为语言演变的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语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汉语重叠式的方言差异方面具有优势。此外,大量方言报告的出现为本研究提供了语料支持;石锓考察了形容词重叠式的历史演变过程,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拟运用语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地理分布、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在南北方言中的不同表现,并结合对相关语言现象的历史考察,探究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横向的方言分布与纵向的历史演变之间的关系。

为便于讨论,本文用AA式表示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本文主要讨论三方面内容:第一,AA式的地理分布;第二,南北方言AA式表达小称义的语法手段差异;第三,南北方言AA式作句法成分时与“的”字的共现差异。

本文语料主要来自于历年来出版的方言词典、专著和论文,此外还利用了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系统。

二、AA式重叠的地理分布及分析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AA式使用频率颇高,十分常见。那么,AA式在现代汉语各方言中的分布状况如何?是不是也像普通话中那样普遍?下面首先考察AA式重叠的地理分布,然后结合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其分布原因。

(一)AA式重叠的地理分布

考察方言语料后发现,有些方言只有少数几个形容词可以作AA式重叠,有些方言甚至不存在AA式重叠。下面观察一下具体的分布情况。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方言点的语料较多,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西南官话:昆明话中很少有“大大的、甜甜的、红红的”这一类重叠式,大多数用“A了A”来替代。四川成都话和重庆话中没有普通话用法的AA式形容词重叠。

湘方言:湖南湘乡方言中无AA式重叠。湖南衡阳话中AA式状态词很少,即使有也是比较文气的说法,是受普通话影响的结果,带有书面色彩。

赣方言:安徽宿松方言缺乏北京话中的AA形容词重叠式。

吴方言:吴语中单音节形容词AA式重叠不发达。上海话中极少使用AA式重叠。少数几个单音节形容词似乎可以,例如“大大、小小、红红、白白、慢慢、好好、轻轻”,但这些基本上都是跟北京话共用的形容词,显然是受了北京话的影响,并非上海话固有,比较书面化。苏州话大多数单音节形容词没有AA式重叠的用法。

徽语:徽州方言绩歙片中形容词重叠式的主要类型是AAB式、ABB式和ABAB式,没有AA式。

江淮官话:湖北英山话没有AA式重叠。

晋语:陕北晋语中无AA式形容词重叠。山西平遥话中AA式重叠数量有限。山西清徐话中AA式不经常使用。

北方官话:河北无极县没有普通话中的AA式重叠;新乐北部、廊坊、河北省南部(例如魏县)有两种AA式重叠,一种与普通话相同,另一种AA式的语义、用法与普通话均不同。AA儿式在河北深泽话中用得不多。

从上面语料可知,南方一些方言要么没有AA式,要么有少数几个AA式,也是受普通话的影响,从共同语中借用而来。通过观察语料可以看出,缺乏AA式的方言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山西、陕北晋语以及河北中南部方言AA式的出现频率也较低。

(二)南方方言表达形容词程度义的语法手段

李宇明指出,所有的词语重叠都与量的变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调量”是词语重叠最基本的语法意义。“刻画度量有多种语言手段,但无疑重叠式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

AA式重叠也不例外,其主要的语法功能是用来“调量”。那么,上述一些缺乏AA式重叠的方言用何种语法手段来实现北方话中形容词重叠式的“调量”功能?下面考察一下这些方言的情况。

客家话:福建连城客家话中单用的形容词成分都不能重叠,可以用“副词+A+a+A”的模式构成增音重叠。

湘方言:普通话中AA式表达的语义,湖南湘乡方言用ABB式表达,例如:“轻摸摸”“凉沁沁”;或者前加程度副词“好”或“多”组成“好(多)A八A”格式,例如:“好高八高”“多高八高”。

衡阳话中经常用“副词+A”的结构表达程度加深。例如:“白白花咖两百块钱。”衡阳话中说成“白花咖两百块钱”。

吴语:上海方言的单音节形容词如果要表现“程度”深,往往采用“副词+A”的方式,而不是采用重叠方式。例如:伊吃得老胖格。//买了一样老小的礼物。

嘉善话用“程度副词十A”或形容词加重叠后缀的方式来表达普通话中AA式的语义,例如“蛮高的个子”“蛮红的脸蛋”,或“高稀稀的个子”“红稀稀的脸蛋”等。

江淮官话:安徽宿松方言中无AA式重叠,XA式和AX式状态形容词比较丰富,XA式如“漆黑、雪白、喷香、稀松”等;AX式如“酸咪哆酸酸的”“乖伤哆乖乖的”“嫩央哆嫩嫩的”等,AX状态形容词与普通话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大体对应。

西南官话:成都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主要有ABB式和BA式。前者如“白卡卡”“嘴渣渣”“活甩甩”等,后者如“溜圆”“梆硬”“滂臭”“纠酸”“焦糊”等。

晋语:山西清徐话常用附加后缀或中缀的方式来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例如“热流流地”“光溜溜地”“小里小气地”“小气烂五地”。

可见上述缺乏AA式重叠的各方言表达形容词程度加深义主要有两种语法手段:一是“副词性成分+A”,二是形容词的其他重叠方式,如ABB式等。前者较为常用。

(三)AA式重叠的历史发展

根据石锓的研究,AA式重叠主要有两类:一是状态形容词的重叠,例如“悠悠”“忡忡”等;一类是性质形容词的重叠,例如“大大的”“红红的”等。前者称为“AA式重言”,在先秦已经大量出现,后者称为“AA式重叠”,到了唐代才系统出现。

单音状态形容词在先秦时期可以单独使用,主要用来描摹事物的状态。但是,先秦时期单独使用的状态形容词数量不多,主要通过重叠、加衬字(“有”“其”“斯”“思”等)和词尾(“然”“若”“如”“尔”“焉”等)来进入句子。其中重叠是增强单音节状态形容词描写性的主要方式。例如:

(1)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例(1)中单音状态词“霏”通过重叠构成AA式重言,作谓语。AA式重言在两汉魏晋时期得到了发展,产生了一批新的重言词。唐宋时期AA式重言使用频率极高,但新产生的AA式重言词已经很少了。同时,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AA式重叠在唐宋时期成系统地、大量出现。例如:

(2)非明非暗朦朦月,不暖不寒慢慢风。(全唐诗・寓言)

(3)余闻高高天象,非维占广阔之名;厚厚地仪,不独称幽元之号。(唐・唐文拾遗)

(4)短短一尺馀,纤纤覆绿草。(五代・祖堂集)

(5)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全唐诗・送王十五判官)

但是总体看来,唐宋时期是AA式重言向AA式重叠过渡的时期,AA式重叠的使用频率还不高。从语法意义方面看,AA式重言主要表示状态,而自唐代始,AA式重叠一方面表示事物的状态,另一方面还出现了表示程度加深的增量义,与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的语义基本相同。

元明清时期是AA式重言的消退期,AA式重叠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从新词的数量上,还是从使用频率上,AA式重叠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就这样,从唐宋至元明清时期,AA式重言逐渐被AA式重叠所取代。

(四)南北方言形容词程度义表达手段差异的形成原因

从上文可知,北方话单音节形容词主要通过重叠这种形态手段加深程度义,南方方言则主要采用“副词性成分+A”加深程度义。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呢?

现代汉语北方话中的AA式重叠主要是性质形容词的重叠,这种重叠式从唐宋时期开始得到发展,元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完全取代了先秦时期AA式重言的地位。南方方言缺乏AA式性质形容词重叠,这说明白唐代以来,南方方言就没有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AA式。唐代性质形容词得到了快速发展,北方话中主要采用AA式这种形态手段表达程度义,南方方言却主要采用句法手段“副词性成分+A”来表达。原因可能是中古以后由于汉语语音系统简化,复音词在北方话中大量出现,并逐渐在词汇系统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南方汉语语音简化的趋势没有北方话显著,因而单音节词得到了更多的保留,导致南方汉语中复音词本来就比北方话少,重叠作为词汇复音节化的途径之一,在南方方言中的使用频率相对就低,这样,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式的发展就失去了彼此之间类推的力量,整体上表现为重叠式不太发达。唐宋时期是AA式重言和AA式重叠交替的重要阶段,AA式重言表示形容词的状态,AA式重叠既可以表示状态,在唐代又产生了程度意义,极有可能在唐宋之前,“副词性成分+A(主要是性质形容词)”这种格式早已存在,用来承载加深形容词程度义的功能,后来随着性质形容词的大量涌现而迅速发展,在南方方言中保留至今。

北方话似有一些例外情况,例如陕北、山西、河北中南部一些方言点AA式重叠要么很少,要么与普通话中的AA式在语义、功能方面不尽相同,这些方言的表现在北方话中显得比较特殊。

山西平遥方言和陕北方言均属晋语,晋语在北方话中的地位比较特殊,存古较多,不足为怪。从移民史来看,河北几个方言点AA式重叠的独特表现也与山西、陕北晋语同出一源,是明代洪武、永乐年间晋东南地区向河北移民导致的结果。

当然单音节形容词表达程度加深义的两种主要的语法手段――重叠和“副词性成分+A”――在南北方言中的分布并非泾渭分明。南方话也有用AA式重叠表示程度加深义的;北方话也有采用“副词性成分+A”这种语法手段的,例如“雪白”“通红”等,但就频率而言,南北方言的区别仍相当明显。并且南方方言的AA式无论从表达小称义的手段方面,还是与助词“的”的共现方面,与北方话中AA式的区别都相当明显,下文会讨论这些问题。

三、南北方言AA式小称义的表达手段差异及分析

“小称”是指采取语音、词汇或语法手段来表示相对较小的事物或者相对较少的量的一种形式,由此而延伸出喜爱、亲昵的感彩。世界上很多语言都有小称标记。汉语主要采用在词语后面加“儿”“子”“囝”等后缀的方式来表示小称,这些后缀均由表幼体的名词虚化而来。

很多学者都讨论过AA式重叠小称义的来源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四)“儿化”是北方话AA式小称义的主要载体

观察南北方言AA式小称义语法表达手段的地理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南方方言中,最南端的广东方言可采用变调方式表达AA式的小称义,其他南方方言主要采用加词尾的方式表达AA式的小称义,其中“子”尾最为常见;北方方言主要采用儿化的方式表达AA式的小称义,长江以南出现的AA儿应是后期受北方话影响的结果。

王力指出:“南部方言(粤、闽、客)基本上维持着上古汉语的情况,很少或者完全不用词尾‘儿’和‘子’。”

在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上,“儿”与“子”演变为词缀的内部原因及虚化轨迹大体相同,只是发生的时间先后不同,“儿”步“子”的后尘。“子”指小意义淡化与“儿”指小意义出现,这个替代过程最初发生在唐代,儿尾词大范围出现则是在宋代。儿化用于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时间更晚,如上文所述,起源于明代,AA式小称义表达手段的地理分布与它们的历史发展过程相对应:“AA儿”出现较晚,多分布在北方方言中;“AA子”出现较早,分布在南方方言中。

回到普通话AA式的语法意义这个问题上来,可以这样认为,AA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程度的加深,其在某些情况下表示程度减弱义是由A的词汇意义和“儿化”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南方方言采用AA式变调或AA式后面加“子”尾表达程度减弱义,与之对应,北方话用AA式后面加“儿”尾表达程度减弱义。因此,AA式重叠的语法意义与其句法位置关系不大,儿化才是“AA儿”小称义的主要载体。

四、南北方言AA式与“的”字的共现差异及分析

现代汉语普通话AA式作定语、谓语、补语、主语和宾语时必须带“的”。例如:

(12)她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定语)

(13)他心里酸酸的。(谓语)

(14)脸擦得白白的,眉毛画得弯弯的。(补语)

(15)那个红红的多好看。(主语)

(16)我挑一个甜甜的。(宾语)

上面例子中AA式重叠后面的“的”字不能去掉,否则句子不成立。

AA式重叠作状语时可以带“的”,也可以不带。例如:

(17)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当代・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8)桌上一只盛满虎跑泉水的碗,服务员轻轻地把硬币投入碗内。(当代・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这类AA式常见的还有“好好、慢慢、远远、早早、快快、紧紧”等。熙曾经指出,不带“的”的AA式语法功能与副词相当,应该归为副词一类。

由于状语位置上的AA式是否带词尾“的”不能确定,目前笔者搜集到的AA式充当主语、宾语的方言材料还不多,因此下文不讨论状语、主语、宾语位置上的AA式,只讨论定语、谓语、补语位置上AA式的情况,主要比较南北方言中AA式在这三种句法位置上与“的”字的共现规律及差异。

(一)北方方言AA式与“的”字的共现情况

大部分北方方言中的AA式都要带上“的”字才能充当定语、谓语和补语。作者考察的语料有新疆哈密话,甘肃敦煌话,内蒙古呼和浩特汉语方言,北京话,河北廊坊、新乐、唐山、宣化、深泽、魏县话,山西中阳话、大同话、洪洞话、娄烦话,宁夏同心话,山东济南话,河南南阳话、浚县话、禹州话、沈丘话,湖北襄樊话等。这些方言点中的AA式人句时都要带上助词“的”,不再赘述。

(二)南方方言AA式与“的”字的共现情况

下面考察一下南方方言中AA式作定语、谓语和补语时与“的”字的共现情况。

闽方言:AA式在闽方言中可以直接作谓语、定语和补语。例如:

(19)头大大,鼻长长脑袋大大的,鼻子长长的。(谓语)

(20)平平路跋死依平平的路也会摔死人。(定语)

(21)看乌乌摸平平看起来黑黑的,摸过去平平的。(补语)

粤方言:广东阳江话中的AA式经常直接作谓语、补语。例如:

(22)其话又一个佬仔,面长长,黑黑,有四十几岁他说有一男子,脸很长,很黑,有四十来岁。(谓语)

(23)(其)至故意走得快快他就故意跑的快快的。(补语)

也有少数AA式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例如:

(24)我看着一高高个人我看见一个个子高高的人。

客家话:广东梅县话中的AA儿可直接作谓语。例如:

(25)面红红儿脸红红的//叶儿嫩嫩儿叶子嫩嫩儿的

福建连城客家话中AA式可以单独作谓语、补语。例如:

(26)面颊皮厚厚脸皮厚厚的。(谓语)

(27)猪肉切得薄薄,火烧得痕痕把猪肉切得薄薄的,火烧得旺旺的。(补语)

湘语:湖南沅江话中AA式直接做定语修饰名词,沅江话中AA式重叠本来就很少,所以此类用法也不多。例如:绿绿(色)//扁扁(嘴巴)//卷卷(毛)。

湖南江永话中AA式可直接作谓语。[39]例如:嘴大大//额皱皱//裤歪歪。

吴语:浙江嘉善话中,只有一个“鲜”可以构成AA式重叠,直接作定语。例如:鲜鲜鱼//鲜鲜水。

江苏南通话中AA式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例如:小小年纪//圆圆面孔。

胶辽官话:山东莱州话中AA式可以直接作定语。例如:弯弯眉儿//尖尖嘴儿//长长脸//团团瓜。

冀鲁官话:山东淄博话中有两类AA式,一类和普通话的AA用法一样,还有一类可以直接作定语。例如:

(28)长长西瓜不如圆圆西瓜。

(29)她在家门口那棵弯弯树上吊煞死了。

晋语:山西万荣话中的AA式可以直接作定语。例如:生生菜//花花袄//憨憨学生//斜斜眼窝。

中原官话:陕西华县话中的AA式可以直接作定语。例如:

2.结合对AA式重叠相关现象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形容词重叠式在地理分布、语法意义及句法功能等方面表现出的南北差异与其历史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总的规律是较早出现的语言形式倾向于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较晚出现的语言形式倾向于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

3.长江线是汉语方言重要的分界线,其划界作用在形容词重叠式方面表现得十分显著。“长江线”起源于唐代,长江线的形成与当时江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有关,唐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行政界限又定于长江,导致“长江线”作为方言边界线的作用不断地被加强。曹志耘也指出,与历史上中原文化持续南进运动相伴随,北方汉语的特征纷纷向南扩散,但很多特征在遇到长江天险时停顿下来。另一方面,由于政治、文化等原因,南方方言作为相对弱势的方言,其语言特征往往只局限在本地小范围内传播,难以突破长江的阻隔进入北方中原地区。因而,长江自然地成为阻隔南北方言的一条鸿沟。观察《汉语方言地图集》可以发现,汉语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表现出不少“长江线”的南北对立。本文考察的汉语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南北差异从形态学的角度,也支持长江线是汉语方言主要的分界线之一这个假说。

4.晋语中AA式的数量较为有限,晋语部分方言点中AA式可以直接作定语,这些表现与北方话不同,与南方方言一致,这些为晋语的独立分区提供了形态学依据。胶辽官话AA式倾向于直接作句法成分,在北方话中也独具特色,可能因为山东胶东半岛偏居一隅,在方言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外部冲击较小,从而得以保留更多的古汉语形式。本文研究可以为方言分区或分类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8

    1、语言要简洁明快,增强有效性

    简洁的教学语言才是最优美的语言。因为语言的简洁才会使得课堂内容变得生动,不拖沓冗长,不令人乏味,才会使学生从繁冗的教学内容下解脱出来,有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吸收,才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空间。文学家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所以,在一节历史课上,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授课,则会使课堂节奏更加快捷,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内容,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联姻;(5)用汉制;(6)用汉礼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对繁杂的历史知识记得准、记得快、记得牢,而且养成了善于思维的好习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简洁的语言不仅优美明快,而且提高了效率。同样的事情,如果能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既能赢得时间,也能节约能源,还会最大限度地赢得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语言要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

    教学语言是传授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通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思想因所学的历史知识点而活跃起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果教学语言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所取得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在讲解齐国文化时,就可以插话说,如今大家为“中国足球,何时出头”而焦虑,可是在历史上,中国早就因为足球而名震天下了,齐鲁大地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人已在玩“蹴鞠”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因为拓展的知识感到惊喜,还会促使他们深思。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但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象清澈的溪流,浪花翻滚,生动欢快,时时刻刻能碰撞激发出知识的火花,把学生的思维照亮,把课堂的气氛点燃。而刻板、呆板的说教,像一潭死水的课堂语言,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生动的历史课堂语言,不在于追求语言的形式上,而是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这既需要教师强化对语言基本功的提升,也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充分的备课,多方面涉猎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选择出一种适合于历史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语言要诙谐幽默。富于感染力

    教师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课堂沉闷、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极大地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秦汉文化中的“司马迁与《史记》”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说,按照惯例,当朝人一般不记录当朝史,而司马迁却敢于秉笔直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你们说司马迁“猛不猛啊,直接敢说当朝老大的对错”,学生哈哈大笑之时,也牢牢记住了这一重点知识。借助于幽默的语言,会使历史教学变得轻松、快乐,又趣味无穷。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发挥幽默语言的作用,已不仅停留在对内容记忆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内容深度的认识上,恰当、幽默的语言会具有日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增强幽默语言的运用,不失为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4、语言要富于启发。诱导思维拓展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难易适度的问题,通过发挥语言艺术进行激趣,适时提出学生所产生或要解决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拓宽思维,思考展现在面前的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认知能力。例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曹操的军队分别是作战的一方,为什么相距仅八年,会一胜一负截然相反呢?再如,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设置这样的疑问:“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指导意义?”激起学生悬念,引导学生处于当时历史情景中深入思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教师要及时释疑解难,拓展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师,要生动鲜活地再现当年的历史,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至关重要。因此,一个优秀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要博览群书,以掌握丰富的史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和加强自我训练,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才能做一个课堂生动、学生喜欢、教学相长的好教师。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9

【关键词】多媒体,自主快乐,轻松愉快,生动,妙趣横生,声情并茂,创新。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先进作用越来越突出,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已成不争的事实。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音像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点与功能。这些特性和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得以实现。几年来,我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是学生自主快乐学习方面做了一点探讨,下面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妙趣横生

针对目前农村教师普通话水平不高,发音声调不准,上课缺少资料,讲课趣味不浓,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为宗旨,设计一个栏目“快乐学课文”内容包括:快乐学课文、识字、写字、组词造句、词语天地、课文详解、习题解答、认读检测、闯关练习等。快乐学课文,给课文配上普通话水平高的朗读语音,配上针对性比较强的图片、视频、情景动画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情境中学习理解课文。识字:配有图片、标准读音、组词、造句。写字:对课文中要求会读会写的字重点教学,讲解,拼音、笔顺、结构、音序、部首、字义、巧计、书法指导。拼音配有声调校准的读音,笔顺配有真实的毛笔动画示范演示和笔画名称语音。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家长辅导非常方便。组词造句:运用多种形式的动画示范展现每个字的多个组词和造句。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记忆字词。认读:是检查学生当堂学习效果的栏目,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识字卡片,情景动画出示字词句,趣味性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练习设计成闯关练习的形式,根据每课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成师生互动形式别致的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掌握知识。把枯燥无味的练习变成生动有趣的练习。本栏目的朗读语音,全部请普通话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配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课外阅读声情并茂

阅读能力对培养创新性人才,对未来人才的竞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多数地区,多数学校的现状是:1.多数家庭经济困难买不起书,无书可读,2.少数家庭有较多的课外书籍,学生不会选择有目的有目标的去读。3.纯文字的黑白世界学生感到枯燥没兴趣读。4.应试教育指挥下,教师布置的机械重复作业多,学生没时间去读。针对这个现状。我的做法是:1.结合课文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精选课外阅读材料,按科普类、故事类、写作类、其他类,分类筛选,设“科普乐园”、“阅读世界”、“故事大王”“作家摇篮”四个栏目。“科普乐园”:旨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带来许多宝贵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阅读能力,提高文化修养,树立远大的理想,走上求知、探索、发明的道路。“故事大王”:小故事温暖心灵,大道理点醒人生。每册所选故事近百个,它包括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谜语故事、童话故事、人物故事、笑话故事、科幻故事等古今中外的新老故事。内容涵盖了成长的感悟、勤奋、努力、执着、不断进取,追求成熟,学会共处,约束自己和保护自己等诸多与学生成长关系密切的方方面面,哲理精当,寓意深刻,起到良好的熏陶教育作用。“阅读世界”:主要精选与主题有关的名言、格言、谚语、谜语、歇后语、脑筋急转弯、古诗、笑话、对联、新旧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优美词段等本年级学生应该阅读的全部内容。“作家摇篮”:针对每单元的写作要求,给学生配上精美图片,情景视频,音乐动画,让学生看图作文、直观形象,使学生通过观察情景激发联想和想象力,有话可说,有啥可写,再加上具体的手把手的写作指导,和大量的参考性很强的范文示范引导。这些大量的声、图、境、文使学生获取很多信息,使写作变得较容易。

所选所有阅读内容紧扣教材,是教材的补充巩固、加深提高、拓展延伸。例如:北师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眼睛”,“科普乐园”栏目我选了:眼睛,人为什么要眨眼睛?为什么眼珠不怕冷?为什么眼皮会跳?眼保健操为什么能增强视力?为什么日光灯照明对眼睛不利?肥皂水跑进眼里怎么办?斯拉姆导弹的“眼睛”长在哪儿?四眼鱼真的有四只眼吗?眼镜先生交朋友,夜间猫眼为什么会发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眼睛里的小精灵。13篇。“故事大王”精选了眼盲心明、用左眼眨出来的书、两盲相诟、三个“近视眼”、随声附和的盲人、因为看一眼而惹祸、照镜子、没看见、长眼睛的小木屋。九个古今中外的故事。关于“眼睛”的名言、谜语、歇后语、谚语更是面面俱到。数量之多。这些针对性强,趣味性浓的阅读资料紧随单元课文之后,使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课内知识去阅读课外资料效率成倍提高。所有内容全部配有针对性强的能起到补充说明帮助理解记忆的图片、动画。全部内容都配有朗读语音,朗读语音都配有优雅动听烘托气氛的音乐,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优美的情境中轻松愉快阅读。学习掌握知识。

三、学习练习趣味化、游戏化

针对学生普遍对枯燥无味机械重复的练习感到厌恶,对玩游戏趣味极浓,甚至废寝忘食的现实。我把课堂练习互动化,课后练习趣味化,单元练习游戏化。课堂练习:根据每堂课的知识点、重难点设计成师生互动的动画练习形式,例如:“生字开花”,我设计一株美丽漂亮的花卉,上面结满了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每个花骨朵上写上生字,当把能与生字组成词语的字拖到花骨朵上时,花骨朵开放变成一朵美丽的鲜花。“松鼠吃松果”、“找朋友”、“手拉手”等十几个动画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选择使用。课后练习:面对各种各样的练习册、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评卷,白纸黑字,枯燥乏味学生在没有强制的压力和逼迫下很难主动去完成它。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我在题型设计上创新,保证题型新颖、有趣,难易程度上,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把这些黑白文字放在美丽漂亮的背景里,配上轻松愉快的音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单元练习游戏化:先把每单元的知识点排队,根据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编织成层次不同,梯度不同的三组题型,每组20个题,然后再制成三个思想性强,趣味性浓的动画游戏。使学生在玩耍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例如:“贝贝救灾”,汶川地震了,司机贝贝开着装有救灾物资的汽车,急着向灾区行驶,可是在标有四个答案的路口,不知去向,请你赶快点击正确答案帮贝贝指明道路。再如“保卫领空”,敌机闯入我国领空,我战士奉命出击,请你赶快点击正确答案,帮击落敌机。学生在正义、爱国精神驱动下,会调动全身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选择正确答案。当看到点击正确答案后,导弹飞向敌机、击中、敌机爆炸坠落的情景时,学生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当看到“答案正确”一次得5分,不断上升的优异成绩时,更是信心百倍,在这种双重成功的情景体验中,学生情绪高涨,激情四溢。“猫捉老鼠”、“青蛙逮蝴蝶”、“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36个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动画游戏,个个形象逼真,妙趣横生。每个游戏20个题,每道题5分,每单元3个游戏覆盖60个知识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这些信息量相当于课本信息量三四十倍,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资料我系统整理,反复实验,设计出一个功能齐全,导航清晰,操作简便包括使用操作说明,目录,单元导航,的操作系统。非常简单实用,一年级学生就可自主学习使用。

这种集课文讲解辅导,课外阅读,写作、练习、测评游戏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形式很受师生欢迎。

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重点。有助于难点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2.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3.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性的认知结构。4.通过对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5.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6.针对性,图文声像大量的信息,给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成为可能。7.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省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效率。每册的信息量相当于教材信息量的三四十倍,一册在手,相当于一本字词句段篇章、一本课文详解、一本百科全书、一本故事大全、一本格言名言、一本谚语、一本古诗、一本歇后语、一本脑筋急转弯、一本写作技巧指导、一本优秀作文选、一本练习册、一本单元期中期末测评卷、一套游戏光盘、一本精美图片册、一盘朗读语音、一盘动听音乐、一盘视频动画的信息总和。为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大语文教学观的教学提供了可能。

英语学科运用多媒体以后,更是妙趣横生,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我的做法是:把静止的纸质教材变成动画的电子教材,使课堂教学情景化。也采取了给语文学科模式相同的阅读,趣味练习,游戏练习的形式,是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控性是学生发音标准规范,克服了WCD的很多不足之处。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10

【关键词】英文报刊 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职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从而使得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在全球经济化浪潮下,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质人才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对此,笔者试图探索英语报刊在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英文报刊特征及作用

英语报刊作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一种重要的窗口,其具有独特的特点,吸引着广大的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丰富,题材比较新颖。在英语报刊中始终遵循时事新闻和专题报道相互结合的方式,并且在报刊中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内容,涵盖文化、政治、体育、外交、娱乐、旅游等,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爱好。同时报刊时刻更新,符合当前90后高职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丰富英语知识。

第二,语言比较通俗易懂。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高效和快速成为生活的主色调。对报刊读者来讲,如何高效、快速的完成英语阅读,成为体现现代人生活的主要方式。对英语报刊来讲,通过一目了然的文章,简单快速的让读者了解其中的信息,因此,“通俗”、“软性”成为英语报刊的主要特点。通过这种简单、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摆脱传统中国式英语学习的方式,形成国外英语思维。

第三,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在英语报刊中通常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从而反应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通过这种久而久之的训练和阅读,可不断提升自身对文化差异的敏锐度,以此培养不同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由此,通过英语报刊的这些特征,可以有效的培养高职学生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了解,并通过丰富的内容吸引自己对英语的注意力,以此更好的促进自己对英语的学习。

二、合理利用英语报刊教学提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方面还没有充分利用好英语报刊的作用,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并在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词汇、听力等基础为主。因此,如何转变方式,为利用英语报刊奠定基础是思考的关键。对此,笔者认为要利用好英语报刊,还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更新英语教育教学观念。古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通过古人的话可以发现,利用英语报刊教学其首要的出发点是依照英语语言的学习规律,通过改变传统的中国式的英语教学方式,改用西方对英语教学思维,从而更好的让学生用英语的思维学习,提高自己对英语的理解,加快对高职专业英语的学习。

第二,不断优化英语报刊教学内容。利用英文报刊中的新闻内容的时效性、多样性、前瞻性特征,从而使得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不能严格按照大纲进行教学,而是充分的利用英语报刊中的教学资源,并根据这些90后学生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的将英语教学内容展现出来,从而为广大的学生创造一个更加活跃、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采用“文化移情”的方法,主动转换立场,从而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以此让广大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公平、平等的与国外学生进行对话,并融入到英语交流中。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英文报刊通常为每星期一期,内容与形式比较多样。但是从整体来讲,其内容还是不够丰富,同时更新速度很慢。英语报刊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中,还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因此,结合当前的信息化背景,提出通过网络媒体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更多的英语文章,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拓展英语报刊的内涵。

第四,转变教学方法。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往往作为配角。这种方式不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也使得整个课堂变得比较沉闷。因此,在对英语报刊教学中,必须充分变换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吸引高职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如讲到传统节日时,可让学生模仿国外的节日氛围在讲台进行模拟,教师则通过点评的方式指出其中存在的缺点。由此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快速的融入到国外英语应用场景中,更好的理解国外英语生活场景和应用要求。

三、结语

总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英文报刊具有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更新,体现着不同的文化气息。这不仅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为高职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高职教育工作者赖江只有不断充分认识英语报刊的特征,并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并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等,为实现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11

论文摘要:电教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能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教学 作用

从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普及,多媒体逐渐运用于教学活动,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速度、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下面结合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浅淡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激发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声、光、形、色的特点,所展现的信息看得见又听得到,并且形式活泼多样。它能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中开展听、说、读、写的练习,使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同时,电教多媒体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趣味等特点。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猎奇心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二、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在过去,教师上课要备好课,把所讲的内容写在教案中,上课时再用粉笔把要点写在黑板上。学生做笔记,有时内容太多,就要反复擦黑板,这就浪费了很多的教学时间。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这一种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系统,把上课所用的知识投影到大屏幕上,节约了大量时间。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练习,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加大了教学容量,使课堂教学密度增加,从而解决了英语教学中许多重要的问题。把单纯的听觉为主的英语课变为视、听、思结合,动脑、动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优化语法教学

传统的语法教学是许多英语教师头疼的课。教师用粉笔把例句板书在黑板上,费时费力,容量有限。学生也只能机械麻木地记笔记,对教师的讲解根本没时间理解消化,更谈不上对语言的应用,教学内容难以在实质上得以拓展。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变法快、应用广、效率高等特点恰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能将重难点一一呈现,并且任意调用、反复重现,避免了教师对重难点繁琐的板书与讲解。教师可精讲多练,加快课堂节奏,为知识点的操练、巩固腾出时间,加大课堂训练的密度,提高课堂效率。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工具,我们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适当结合,扬长避短,在教学中发挥其辅助作用,大大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形容变化快的成语范文12

那么如何搞好朗读呢?在此 ,我想谈一谈自己几点粗浅认识。

一,确定好感情基调:朗读要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感情基调。这个基调定准,朗读的音律就容易把握了。如《,你在哪里》这首诗的朗读,既不能悲悲切,又不能读得高亢激越,应带着无限怀念,无限赞颂的感情去朗读。

二,力求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腔圆就是读得流利自然,注意标点、停顿、节奏的表达。

三,快慢要适当:朗读太快,容易“吃字”,没有抑扬顿挫,来不及表达感情;太慢,死气沉沉,形成“单字崩”,破坏了文章的语音结构。

朗读速度是由写作体裁形式和思想内容决定的。就体裁来讲,诗歌总比小说,散文读得要慢;就内容来讲,一般紧急、热烈、欢快,兴奋的内容就读得快一些,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朗读的速度快慢应模拟播音员的播音速度进行。

四,停顿要正确:正确的停顿对正确的反映语言逻辑,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作用。停顿不正确,不仅把句子弄得支离破碎造成语言的混乱,甚至会把意思弄反。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一般说来,段落间停顿最长,句子间的停顿较长;段落间的停顿最短,逗号、顿号、分号后面的停顿较短。

五,高低要适度:太高,发出噪音,让人觉得刺耳;太低,让人听不清楚。一般来说,高音响亮,表示兴奋、喜悦、活泼、明快的感情就要读得响亮,低音幽沉,表示沉痛、悲愤、安静、迟疑的感情就要读得幽沉。

六,重读要正确:1、语句重读:①谓语比主语读得较重一些;②宾语比动词读得较重一些(代词作宾语例外);③定语、状语、补语读得稍重一些;④疑问代词和数词比别的词读得重一些。2、逻辑重读:把特殊含义的词语有意重读,以表示强调,叫做逻辑重读,如①今天,我不想看电影。(另外的日子再看)②今天,我不想看电影。(他想看)3、感情重读:即表示强烈的爱憎感情的词语要重读,如农人说:“哦,你就这样的报答我吗?你这该死的,你早就该死了。”(早字重读表达了农人对毒蛇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七,细致地表达语气情态;语气情态是千变万化的。同样是疑问句,都有不同的语气,有的疑而不问,有的反驳、斥责,还有的有讽刺或含有某种言外之意。这些不同的语气状态必须在朗读中确切表达出来。文章真正不具有任何感情的中性语言是没有的,即便是陈述句,也有委婉、肯定、悲伤、轻快、强烈等不同的感彩。这些在朗读准备时都要细细体会。

八,注意语调:语调即说话的声调。语调与语气有直接关系,语气不同,读得抑扬曲直不同。同样的一句话语调就不同。如陈述:你好。(平调,叙述情况)疑问:你好?(升调,礼貌地询问)怀疑:你好!(弯调,讽刺地质问)肯定:你好。(降调,是你好不是他好)。

九、确切地显示表情:朗读时面部表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作品的思想内容、感情、语气、语调、重音等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朗读悼词,表情就庄重、严肃、哀伤、惋惜,甚至痛不欲生;朗读喜报,表情就欢快、赞美、恭喜,喜形于色。总之,作品的感情喜、怒、哀、乐、悲、恐、惊,朗读时在表情上确切地显示出来就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