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

时间:2022-09-05 01:13:24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1

一、.产生职业倦怠,自主发展专业的积极性不高。

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在短时间内感到过度的负荷和角色冲突的不适应,而这种冲突和不适应又使教师产生了过高的职业压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会满足于现状。同时,他们会用消极、悲观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职业和自身发展。这种不思进取常常会造成教学能力低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有一种低个人成就感,无意也无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即使是“偶有为之”,积极性也不高。

二、.知识结构状态与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史实”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历史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一些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而在新的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三、.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无心实施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这些理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有益处的。但是,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发现:这些理念仅仅是口号而已。因为在课改后,仍有许多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学生的成绩也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不改变,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不改变,又怎么实施呢?

二、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专业化教师就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和途径努力。

一、.通过自主学习激励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新课改后,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因为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师在研究历史教材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与汲取。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把这些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教师就会从中感受到乐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教学反思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历史学科中要真正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必须养成自觉反思的意识,知晓在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并懂得在教学中反思的策略与方法。如:(1)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形式,把当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亮点、疑点、难点、盲点、弱点等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深入反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对策及预期可能生成的结果。(2)在同行会诊中反思。当教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验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师犯经验主义错误、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老化,等等。通过同行会诊,教师能找到教学水平下滑的现象的主要症结所在。(3)在学生反馈中反思。通过学生反馈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信号;通过反思学生,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反思性教学拓展了历史教师的发展空间,让历史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从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三、.通过校本研究带动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作为一门科学,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让历史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帮助他们提高校本教研的意识,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的工作氛围。历史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讨论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使每一位教师都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

校本教研的发展在于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可以把加强校本教研作为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施多项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强化校本教研能够带动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通过教育部门、学校支持推动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外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的发展,除了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外,各教育部门、学校也必须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在中学,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只重视语数外,对于史地等学科关注得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偏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学好语数外,还必须有其他知识的熏陶,其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一个有力途径。所以作为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为中学的历史教学提供各种保障。

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场所。在以往的教研中,我们都关注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了学校对老师发展的影响。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就要积极支持,努力提供各种可能的条件。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教学才能走上一个新的起点。其次,学校要努力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如加强历史教研组建设;组织专题讲座;举办理想课题研究和优质课比赛;构建促进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培训模式等。所以机制保障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2

Zhang Wei;Wang Xiaoyan;Dou Tao; Liu Gang; Guo Hongxi

(永城职业学院,永城 476600)

(Yongcheng Training College,Yongcheng 476600,China)

摘要: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双师型”教师结构队伍建设的严峻现实和问题,提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双师型”教师的有效培养途径与模式。

Abstract: Building a high quality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is an effective way tha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eam forms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also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e harsh reality and problems of present "double qualifiedteachers" structure team construction,effective training methods and pattern which tak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the cor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was put forward.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培养途径与模式 校企合作

Key words: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training method and patter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61-01

0引言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要求,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一职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线工程[1]。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更多地偏重于实践性教学,职业院校教师不论是年轻还是年长,都应具有“双师”素质和能力。[2]

1“双师型”教师结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于市场,结合地方的支柱产业或经济特色,面向生产一线,以强调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要。这正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教师提出了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熟练地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双师型”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2“双师型”队伍建设严峻现实及原因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与内涵中》明确指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合格的比例是50%,而优秀的比例则为70%[3]。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特别是与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如何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初见雏形,但在其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在推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中,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来源结构问题、培养培训问题、职务资格问题、兼职教师问题以及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问题等方面,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3“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与模式

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探讨寻求切实有效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乃当务之急。要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强化转变观念、教师培训、建立创业机制、技能大赛、产学研、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加以努力。

3.1 主要培养途径与模式针对各校不同情况,“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也有所区别,但总体上主要由以下途径:①对现有教师加强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②学校自主进行和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师资培训,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③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④安排教师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⑤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高校、国外进修培训;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优化教师结构;⑦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4]。为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多样化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以下八个方面:校本培训模式;自我生成模式;校企嫁接模式;高校培养模式;院校合作模式;区域合作模式;国际交流模式;综合培训模式[5]。

3.2 校企合作培养途径与模式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题解决最有效的途径:采用“走下去”和“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在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主要优势是:通过合作,专业建设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专业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工作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为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目前“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用有以下途径:①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②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选拔符合兼职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③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兼职;④鼓励教师在企业获得行业资格证书;⑤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工作。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大量实例表明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在企业环境中得到了锻炼,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得到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说明在校企合作教育环境中采取措施加快“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4.2 建议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注意:①需要选择行业技术和管理领先的合作企业,使教师处于先进的培养环境,以便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②教师队伍要实现动态的管理;③要建立健全激发教师知识拓展、获取“双师”资格的奖励机制。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一条捷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对于其他有效的途径,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2].cn.

[3]王旭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58-0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已进入一个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关键转型期,这一转型期是一个要求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展开的重要变革时期。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重头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处在从“学校模式”向“校企合作模式”转变的关键改革过程之中,而这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如要顺利达成最初的设计意愿,最终还是要通过中职学校教师们的实践努力才能得以完成。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所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而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外在表征的“双师型”教师则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些人员既能当教师,又能当师傅;既有学历证书,又有技能证书;既是学科教学引领人,又是技术研发的带头人。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就首次提出了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延续到今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界关于“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讨论仍十分激烈。这一讨论伴随着研究者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所形成的共识也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更深层次的、更富有挑战性的诸如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等值得广大学者们进一步探究与商榷的问题。

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概括地说就是教师都有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职业经历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足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他们希望在自己的专业生涯中顺利成长和发展,从而制定自己专业成长发展之职业计划的实施过程。就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点而言,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之理想路径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建构。

以文化为导向,展开师德教育

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紧扣文化导向这一主旋律,以教师文化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师德教育等途径的不断拓展,努力搭建有利于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想平台。

加快教师文化建设进程 教师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的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中不断汲取社会道德和其他文化因素的营养,经过积淀、整合和提炼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教师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教师的精神信念、价值取向、学术风范和职业道德,调节着教师的职业行为,推动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完善和优化职业行为,促使教师向理想的职业人格和更高的精神境界努力奋进。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通过加快教师文化建设,注重体现教师“双师型”特色等途径,努力形成实践型和创新型的教师文化。具体而言,要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优化教学效果等为宗旨,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等渠道,努力把文化建设深入渗透到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设进程之中,最终有效推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强化教师师德建设观念 师德是每一位教师身为人师的灵魂,也是社会伦理道德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专业技能不仅是每一位称职的教师应具备的支撑技能,而且还是职业技术学校每一位合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而言,这两者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正因为如此,在中职学校师德建设和专业能力建设方面,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倾斜性激励机制,要通过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等的不断制定与完善等渠道来优化各种激励机制,最终促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从自发到自觉地进行师德修养;二是要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之道德风范进行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价,要通过科学评价标准的不断建构等途径来努力保障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师德建设工作科学合理而有序地展开。

以理论为牵引,促成知识更新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知识则是理论建构的有机构成要素。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以理论建设为牵引,不断通过加快教师之知识更新频率等途径,切实促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程。

提升教师理论修养水平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既有数量上不足,更存在质量上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不少青年教师刚从高等院校毕业不久,所习得的知识宽度较狭窄,所掌握的基本教育教学理论较肤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更谈不上有深入的研究。再加上他们在企业厂矿等单位工作一线呆的时间不是很长,甚至有的根本没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故导致他们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策略性经验较少,结果难以达到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所要求的综合能力标准。不仅如此,虽然有些职业技术学校的中(老)年教师来源于生产现场、技术和管理岗位,并且还具备在教学和实际操作岗位上的实践知识,但由于受知识老化等问题的困扰,所掌握的知识远远达不到技术更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各中职学校可通过成人专升本职业技术学历教育师资班、对口专业学历提高班等途径来提升本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最终借此提升各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专业口径广度和专业知识幅度。为有效保障这一培养目标的达成,不仅要求各职业技术学校的年轻教师要努力通过专业实操等途径来切实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更要求各职业技术学校的中老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他们更新知识深度、广度和频度的学习活动,借以帮助他们在对自己所从事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充分了解和自如运用的基础上,随时关注本专业发展的最前沿的知识与信息,以便及时掌握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等信息在企业生产一线和市场运作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拓宽教师理论修养渠道 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水平。其一,要端正态度,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要在充分认识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类型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史为切入点,认真整理和仔细分析建国以来各种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以制度变迁理论为逻辑起点,在科学厘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由此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进而为自己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奠定好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其二,要深入基层,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准。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要不断通过企业一线挂职锻炼、科技进厂等途径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从而使自己能紧跟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流程和实践操作动态,最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动手实操能力。其三,要依托项目,切实提升教学指导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要勇于通过项目任务的达成等形式,以专业典型作品的产出为途径,不断把理论追求与实践验证结合起来,借以不断扩大自己的专业操守知识面并在此基础上切实提升自己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理论所追求的教学相长之夙愿。其四,要优化教学手段,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到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工具和手段不仅可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适切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将知识传播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融合起来,借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鉴于这一事实,我们不妨要求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不断通过自学、业余培训等方式来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并通过在课堂上不断运用等途径来切实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以双赢为目的,实施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和学校的积极配合,故校企双方应以双赢为目的,不断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努力构建有利于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通畅之道。

深化校企合作程度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关注的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育。正因为如此,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要突显实践性教学之特点。这一特点的存在对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策略性教学能力要求较高。而这一较高要求的提出则必然会引起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素质结构的变化。为了有效应对这一素质结构变化的要求,校企合作这一培养模式就应势而出。因为这一模式既可以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又可以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提供适合的实践场所,从而确保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不仅如此,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企业生产实践过程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而让自己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及时更新自己的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操作流程,借以掌握新的企业生产知识和专业发展动态,并最终通过项目达成、问题解决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进而真正成为职业技术学校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在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程度等方式,努力为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完善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方式的多元化是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校企合作方式的完善程度就成为影响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方式。具体而言,首先要让职业技术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在深刻认识传统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自觉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结构要求之标准,以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不断增强自己进行教学改革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其次,要创设一切机会和条件,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不断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工作,借以通过调查研究、专项探讨等渠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在有效掌握最新专业技术和管理规范的过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借以不断把行业和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知识引入课堂,最终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企业工厂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双师”素质。再次,要活化职业技术教育的用人机制,要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职业技术学校兼职教师、返聘一些确有一技之长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充当职业技术学校实习指导教师、选送职业技术学校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专项培训等途径来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后,要通过对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行实习实训类的培训和开展互相切磋技艺类的交流等途径来切实提高职业技术学校课堂教学效果。

以学校为基石,拓展校本培训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特有的发展环境。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考虑到其专业自身所具有的职业性等特征,其专业化发展进程更离不开学校这一特有的发展环境。为此,应以学校为基石,通过深化校本培训等途径,切实推进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健全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我国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内外建立了一些具有企业文化特征和企业工作氛围的诸如校办工厂、实习农场、畅通驾校等集教学实践、科学研发、产业开发、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这些规模宏大、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设施利用率高的实验实训基地给各职业技术学校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国家也在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有益尝试,如北京工贸技师学院(服装设计电器维修)、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制冷机械设备维修)、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磨具制造计算机应用)等大批部级示范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这些实验实训基地与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不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使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基本覆盖应用型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从而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具体而言,一是要对各职业技术学校符合学历要求但缺少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技术类的校本培训;二是要对从企业聘请的员工进行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校本培训;三是要对各职业技术学校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类的校本培训教育。借以提升他们的“双师”素质,最终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优化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对策 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等途径,不断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具体而言,一是要坚决执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校内淘汰机制,并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对各职业技术学校没有具备“双师”素质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针对性淘汰,对具有“双师”素质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专门性的培育,进而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二是要依据“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外聘竞争机制,为各职业技术学校培育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学缘迥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借以保障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

以发展为导向,修订评价标准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而言,发展更是他们的永恒追求。为此,在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不断修订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标准等途径,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健全以发展为导向的教师评价观 合理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是正确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为此,首先应逐渐打破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之间的界限,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借以形成一整套对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考核和合理评价的实施方案,进而鼓励、鞭策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水平。其次,要建立一套有利于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标准化及评聘制度完善化的评价体系,并以此来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借以充分实现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完善职业技术学校“双师”教师评价标准 为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通过在评价标准建设中突出教师的核心能力等途径来明确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借以建立以能力导向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次要通过在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上侧重双证、双职称之顶层设计的渠道来细化“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借以体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基于这两点考虑,对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可通过国家立法等形式来增强其权威性与执行力。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它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立足岗位、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故我们应积极通过以文化为导向、展开师德教育,以理论为牵引、促成知识更新,以双赢为目的、实施校企合作,以学校为基石、拓展校本培训,以发展为导向、修订评价标准等途径,努力营造一种重知识、重技能的良好发展氛围,借以切实推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最终造就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娴熟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从而有效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玉苗,孙志河,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13).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化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28-02

一、有关专门用途英语和目前英语学习的形势

专门用途英语的英文全称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为ESP。它是英语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ESP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无论是在经济、科技还是文化交流方面都被广泛地使用;其次是因为目前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语言体系特征转到了实际语言的运用,英语的使用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而是更深入更专业的运用;第三是教育心理学对语言学习者中心地位的认同(Hutchinson & Waters1987)。近年来,各种语言学领域发展蓬勃,研究者也众多,如需求分析、体裁分析、语篇分析、修辞学、社会建构主义、交际教学法、语料库语言学等的研究与发展,更为ESP研究的铺开了新的篇章。

目前在我国从小学三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英语,等到了大学期间,如果再只是教授基础英语,已级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要求了,所以才有了越学越失望、越觉得没有意义的感觉。现在许多高校缩短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时间,从两年课程压缩到一年,有些高校甚至规定学生只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就可免修部分或全部大学英语学分。对高校英语教师来说,公共外语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减少甚或消失,对他们的职场也是一个打击,只有考虑将专业和英语相结合才是真正发展之路。如果我们按照12大学科门类开设英语课,即按照哲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继而再细化到一级学科,如物理、化学、光学、力学、材料科学、电学、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海洋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来开设专门用途的英语课程,这就是所谓的专门用途外语,完全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是走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的道路。

二、有关高校教师ESP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调研

公共英语去向何方,是否会在高校逐渐消退,高校英语教师的未来职业之路又如何走下去,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时代的进步对外语的实用性的需求变得更加重要,要想使英语成为能给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后续力量的学科,高校英语教师要转变思路,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要有终生学习的习惯,以应对时代对于英语教师的要求。笔者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英语教师作了份问卷调查。大外教研室共50人,发放问卷50份,实收回50份,调查内容和结果如下:

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是否思考过ESP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目前大外英语教师在大形势下,也不得不考虑未来的发展道路,愿意主动转型的却不多,更多的是被动地接收组织的安排。ESP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被形势所逼,另有小半的教师是为了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也为了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学生。在“ESP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需要补充的方面”,对于相关专业英语之间知识与理论知识有所欠缺,需要花时间去重新学习,而学习的方式最倾向于外出直接参加相关培训,也愿意下企业学习,与校内相关专业教师间相互交流和观摩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但因为目前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教学科研任务又重,主动去补充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动力还是不足。

三、ESP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途径

1.从学科发展角度看,引进毕业生时应注意其研究方向。现在应用型大学引进的都是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应用型大学要对毕业生的专业方向有选择性。引进时要注意其研究方向,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引进有专业英语背景的人才,比如有着教学法、语言学、翻译、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英语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也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互补,对于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有利。

2.从实用性角度看,直接引进专业性强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来补充和完善师资结构。应用型大学可直接引进一些在外资企业、外贸公司、国际旅行社、涉外宾馆等部门从事翻译、外贸业务、英语导游、外宾接待等与英语相关的专业人员。因为他们不但具备英语专业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在英语教学中结合工作实践,将他们的经验、方法以及最新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工作现实。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对相关行业的资格标准相当熟悉,能有效地引进如外销员、导游、报关员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3.按不同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建设英语教师专业化团队。专门英语本身就是就是针对不同行业,因此学校在建设教师教科研团队时,一方面要根据学科的实际情况优化科研力量,先明确各位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方向,构建英语教师专业化团队,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专业英语教学骨干;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到队员的科研能力、课题能力,与专业英语教学能力相结合,培养和造就教科研带头人,从而推动整个英语教师队伍的成长。

总之,ESP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途径有很多,自身的动力是内在发展的需求,但是想要提高ESP教师专业水平,加快ESP专业化发展步伐,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是根本。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非常渴望能有出国培训、国内外访学或获得学位等途径等以便能提高个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改善英语思维水平,这都需要制度和经费的保障。不健全的保障体系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专业与英语的提高得不到支持和保证,也会因此而延缓ESP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和进程。借助于国家大力发展应用型大学的时机,各个学校应该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完善的支持与保障体系,充分调动英语教师ESP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可持续性,从而让英语真正为社会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50年:现状与趋势[J].外语界,2012,(6):90.

[2]王建华,浅谈高职院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51.

[3]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10-14.

[4]龚婧,李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6):213-214.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5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作者信息:赵军(1982-),男,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9-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日趋频繁。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过去几十年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到2008年,全国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高等院校超过了700所。[1]商务英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的商务英语教师。

本文拟就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供在职的商务英语教师参考、借鉴。

一、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Perry(1980)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2]。贾爱武(2005)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教师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权威的人[3]。通俗地讲,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从“教书匠”提升为教学方面的“专业人士”[4]。

目前,我国商务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纯语言专业(包括英语文学、语言学、英语教育等),属于专业的英语语言教师;他们主要来自于专业英语教学或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岗位,教学内容多样,工作负担沉重;研究方向主要是英语文学、语言学、翻译等,属于纯学术型教师;他们虽都精通英语语言,可以用英语授课,但对相关商务知识缺乏了解,没有相应的商务工作经历,因此教学中不能对商务知识进行深入讲解,不能做到对商务知识及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专业性。

综合起来,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对矛盾:

(一)英语语言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之间的矛盾

商务英语是一门以应用语言学为主导、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能以英语作为工具、按照商务惯例和程序进行商业交流的专业人士[5]。商务英语教学既是英语语言知识的教授,也是商务专业知识的讲解。目前国内商务英语教师主要存在两类:第一类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他们属于英语语言教学者,擅长英语语言技能的教授,但缺乏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在遇到专业的商务问题时,便难以发挥,进行深入的阐述。这一类教师渴望获得丰富的商务知识。第二类人数较少,他们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对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涉猎;但唯一的不足之处是他们的英语语言功底较差,难以用熟练的英语教授商务英语课程。这一类教师想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功底。

这两类教师遇到的问题一致:难以将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的教授有机的结合,未能有效的实现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之间的矛盾

商务英语教师对教学及科研孰轻孰重的认识存在矛盾。一方面,商务英语教师多是半路出家,在承担商务英语课程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繁重;因此他们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收集、分析教学反馈。另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非常注重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其科研能力作为评判教师水平的依据;而且,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科研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为此,很多教师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压力很大。

这样一来,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任务及科研工作方面的矛盾便凸显了出来,对其教学及科研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专业发展需求与实现手段缺乏的矛盾

2006年,由黑龙江大学进行的全国商务英语教育调查表明:80%受访的商务英语教师认为要想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首先自身就应该是复合型的教师[6]。由此可见,教师对成为复合型教师的期望很高,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很强烈。然而,由于商务英语师资缺乏,商务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负担沉重,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向复合型教师的目标前进;此外,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商务英语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体系,对教师的培训远远不能达到其专业发展需求,不能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当前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以自学为主,缺乏相应的实现手段。

这一矛盾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这一目标的实现,也会严重阻碍商务英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一直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重点。就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而言,不同学者提出了各种建议。Wallace(1991)提出了3 个模式来概括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学徒模式(craft model),新教师像学徒一样观察和模仿有经验的教师(师傅),逐渐积累自己的经验,逐渐提高教学水平;应用科学模式(applied science model),教师学习外语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自己的教学;反思模式(reflective model),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结合理论指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7]。Richards & Farrell(2005)全面研究了职前专业训练结束之后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归纳了语言教师教育和发展的11种策略:教师工作坊(workshop):短期的集中学习活动(研讨式);自我监督(self-monitoring):对自身行为进行观察、评估和管理;教师支持小组(teacher support groups):指教师组成小组,经常碰头并讨论各自的目标、关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和成败的经验;撰写教学日志(teaching journal):教师以书面形式记录课堂观察、反思及教学行为;同伴观察(peer observation):教师相互听课并进行反思;教学档案(teaching portfolios):将教学材料归档;关键事件分析(analyzing critical incidents):分析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或突如其来的事件;案例研究(case analysis):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对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同伴辅导(peer coaching):由一个教师帮助另一个教师或相互帮助;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 :两个或更多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并讨论有关问题;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活动[8]。

结合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商务英语教师实现其专业发展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教师培训,行动研究,专业实践,合作教学。

(一)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Freeman(1989)指出语言教师的知识及技巧可以通过培训获得。

由于职前及职后相关培训的匮乏,在职商务英语教师普遍缺乏商务英语学科知识,这不仅会削弱商务英语教师的课堂权威,而且会直接影响其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商务英语教师缺乏商务英语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对商务英语教学(BE teaching)及普通英语教学(GE teaching)中技巧和方法的差异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在课堂设计、需求分析及课后评价等方面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系列的挑战。由此可见,商务英语教师需要针对性的培训来弥补、提升商务英语知识及教学技巧。

对商务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英语语言培训,旨在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技能,强化其英语语言能力;第二,商务英语学科知识培训,旨在让其了解相关商务知识结构,掌握经济学,管理学,金融,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拓宽商务国际视野;第三,商务英语教学知识培训,旨在输入商务英语教学理论,提高教师商务英语教学技巧及方法,升华其教学素养。

商务英语教师的培训依赖学校,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相关政策支持。培训方式、地点、时间可多样化,如短期的培训班,讲座,进修等,也可以是一年以上的国内外研修,学习等。

(二)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是教师为改善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研究行为[9]。那就是说,教师需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发展。

行动研究是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提高相关领域的知识素养--专业知识;从经验型走向科研型,注重反思与实践—专业能力;从关注教走向学,以学定教—专业品质;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民主与平等—专业品质。使教师更加灵活、开放的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及自尊心,还可以缩小教师期望及自我实现之间的差距,提高其人文素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合格的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即一方面是语言教师,能够胜任语言教授及研究—理论讲授;另一方面,又必须是外贸领域的专家,通晓外贸知识,能够独立处理外贸事务—实际操作。

专业实践是增强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应加强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大教师到外经贸企业专业实践的力度;这样既可以使教师实际了解外经贸企业的运作机制,熟悉外贸领域的业务操作,获得第一手的案例资源,也可以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拓宽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质量。同时也鼓励商务英语教师积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如BEC(Cambridge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外贸业务员证、报关员证等专业证书,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迈进。

(四)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布莱德曼于1989年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同事间不断经过意见交换、感受分享、观念刺激、沟通讨论等方式来完成的,同事间关系的品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在合作教学中,不同背景的商务英语教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引导,共同探索,研究和总结商务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言背景教师扩展其商务知识与技能,商务背景教师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新手学习、借鉴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10]。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可采取全程合作方式及协助合作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有效的探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提高自身素质,服务学生,学校,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准民.商务英语本科培养方案中的几对关系[A].叶兴国.新形势下的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第八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Perry,P.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inspectorate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Eric Hoyle & Jacquetta Megarry(Eds),world yearbook of education 1980: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London: Kogan Page,1980.p.143.

[3]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J].外语界.2005(1).

[4]程晓堂.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5]郭乃照,等.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发展现状与范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59-62.

[6]严明,冯莉.商务英语专业教育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Wallace, M.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8]Richards, J . & T. Farrel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Language Teachers: Strategies for Teacher Learning.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高专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22-03

工学结合模式下,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目标。

一、自我教育途径

自我教育是相对于他人教育而言。学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思想活动特别是自我教育才能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校内教学模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分散在工作岗位上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因为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自始至终跟随学生的整个实训过程,此时,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实训期间每天写见习或实习日记的方式对自己当天的工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解剖、自我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以不断完善自我。同时,通过定期召开实训小组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主要成绩,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成绩,在实习工作中不断学习、比较,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实训中不断纠正错误思想,树立正确观念,进行世界观的改造。

二、他人教育途径

传统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是学校的学工处、院系党总支、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和“两课”教师组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学生有部分时间是在校外进行实训,他人教育的主体除以上所述的主体外,还应包括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实训、实习指导师傅。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学校的学工处、院系党总支、团总支部、辅导员、班主任和“两课”教师负责。学生在校外实训期间,学校可根据各专业实训要求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师傅兼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一起协助他们共同做好育人工作。这种做法效果较好,因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师傅可利用岗位工作的便利,与学生多接触,了解学生在工作中的思想状况,从而知道什么工作环节上的思想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决,由此对实习生在业务上悉心指导、纪律上严格要求,做人方面注意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又懂得如何做人,即所谓的业务工作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三、课堂教学途径

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来看,课堂教学途径主要包括“两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两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按照“三进”要求,进一步加强“两课”的教学管理,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同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应进行改革。就教学内容来说,不应追求学科体系逻辑的严密性,而应遵循教学内容要精、要管用原则,压缩超越高职生接受能力的抽象理论内容,切实从工作岗位需求、学生技能培养要求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如从人际关系的处理、责任心的培养、服从意识与安全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来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就教学空间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将其延伸到企业,延伸到工作岗位和生产一线,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生活和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由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带队教师和活动组织人员共同协作完成。

专业课教学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思想成长的一个环节,专业课老师也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思政工作不仅仅只是政治教师、辅导员、学生部门的事,任何教育者都是道德教育者。”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专业课老师接触的机会最多,这就要求专业课老师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内容,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意义,抓住知识点和教育点的结合处,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此外,专业课老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本人不仅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有崇高的爱业、敬业思想,用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发挥言传身教的功能。

四、文化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途径,是指在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迪,以达到增长知识、培养健康人格,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水平的目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高职高专院校要充分发挥以下几种群体文化的功能。

(一)校园文化

环境影响着受教育对象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因此,学校应创设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在教学楼、图书馆、校园走廊、教室张贴名人名言或宣传标语,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在醒目位置设立校训、雕塑、励志格言,以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其次,通过板报、报刊栏、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等媒介宣传祖国建设的成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展示学生的各种成果, 以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次,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结合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量吸收宣传企业文化,“在校园内模拟某个或某类企业的文化原貌,尽可能将企业的理念、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制度、形象等基本要素移植到校园内,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设计,使学生在校内也可以培养企业文化素质,掌握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职业意识”。缩小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社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二)寝室文化

寝室既是学生学习、生活、开展文体活动最基本的场所,也是一块重要的育人阵地,它应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绿洲。寝室文化是在寝室管理服务、日常生活和文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寝室成员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氛围、室内环境,等等。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寝室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加强寝室文化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育人的特点来规划、设计、营造寝室及周边环境,在宿舍区内创建宣传栏、报刊栏等合理布局打造环境育人的平台。二是将学生的文化活动引入寝室,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宿舍文化评比系列活动,如寝室文化节、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按“家”的理念,把学生寝室建设成为整洁、自律、高雅、向上的人文生活环境。

(三)企业文化

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实习,是作为一个准员工的身份投入工作,企业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也不例外,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与管理。首先,从物质文化上通过品牌塑造方式强化学生对企业品牌价值的认同,激励学生为提升企业品牌而努力工作。其次,通过行为文化层面,强化学生“顾全大局”,主动协作和以顾客满意为目的的“服务观念”。再次,通过制度文化层面,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最后,通过精神文化层面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团队意识和企业价值观。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把价值观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与思维模式不断地传输给企业员工,把学生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企业员工。

五、社会实践途径

社会实践是人们思想品质形成、发展、完善的根本途径,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并使自己的政治觉悟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背景之中,背景则常深刻影响个人的道德决策。个人在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决定总是在团体规范背景或团体决策过程中作出的,并且,个人的道德行为常是这些规范或过程的函数”。工学结合模式下,可通过课程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实践中,结合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具体工作任务和劳动纪律要求开展专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现实生活与工作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劳动观念、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可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去践行大学里所要求和提倡的思想品德、政治修养及行为规范。学生在实训、实习期间要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从中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了解企业精神,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

六、信息化和网络化途径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较长时间分散在不同的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地域分散很广。同时,老师的数量有限,大部分负责实训、实习的老师还要在校内上其他年级的课程,不能保证每个实训、实习点都安排有老师到企业去进行全程指导,这就给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为此,应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面大、传递迅速、形式多样、信息的海量性和交互性的优势,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网站、QQ、电子信箱、网上聊天室、博客等多种形式,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全覆盖、全天候,为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网上交流平台。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

七、管理途径

管理途径就是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管理育人,即把管理同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中管理,在管理中教育。只管不教,学生缺乏执行规章制度的思想性和自觉性,很容易产生简单的行政命令,把学生管死。只教不管,学生缺乏必要的规范约束,容易放任自流。工学结合模式下,要做好管理育人工作,首先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和企业的管理者在执行规章制度时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坚持原则,只有这样,管理才能起到教育作用,才能以理服人,才能扶正压邪,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有良好(下转第27页)(上接第23页)的职业道德,以自己带头执行规章制度的模范行为,为学生服务的热忱态度,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化。

八、家庭教育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在外学习的时间较长,而学校教育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家庭教育来辅助。首先,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之前,学校应把实训方案及要求以书信的方式告知学生家长,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其次,家长应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实训、实习期间表现,对孩子给予引导。再次,家长应该加强与老师沟通,以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并履行家长的教育义务,对子女进行教育与引导。

总之,工学结合模式下,应充分发挥各种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单纯地重视某一种途径而忽视另一种途径,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丽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罗淑云.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贤超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200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2009LSZ022)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7

摘 要: 教育部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它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

>>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 谈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领雁工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探讨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 新常态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思考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背景下历史教师专业研修分析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 新专业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初探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学反思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基于教学反思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罗浩盛.学校课程改革情况调查报告.百度文库..

[5]李玉华.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反思.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4.

[6]钟诗莲.新课改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备课途径初探[J].文教资料,2012,5.

[7]南国农,杨双学.新世纪信息化教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8]姬瑛洁,赖小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报:高教版,2009.12.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8

关键词:自主学习;职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

基金项目:西安工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英语教师自主职业发展研究》(2013ZXSK39)

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未来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教师质量问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中居于中心地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

一、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特殊性

1.作为语言教学,英语教师除了具备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基础之外,还需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等方面的知识。2.随着中国融入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英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引人关注。3.大学英语教师具有年轻人多、女性多的特点,其专业发展的复杂性更为凸显。

二、大学英语教师及职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从全国目前情况看,高校外语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专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紧迫性。青年教师必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成为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因而,教育改革的成败与青年教师息息相关。高校英语教师年轻化的特征是可塑性明显,其成长具有阶段性、动态性和可预料性。因此,很有必要针对英语教师的实际状况,探讨专业发展,尤其要关注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状况。

2.一线教学的主力军中,女性教师居多。女性教师往往在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结婚生产,在职业刚刚起步或重要起步不久,就会中断。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活里,由于家庭琐事的牵绊,她们很难有离开岗位进修或专职学习的机会。因此,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非常重要。以教学实践为平台,进行教学反思。利用课外时间,加强教学法和理论课的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促使自我职业发展。

3.英语教师由于专业特点,或者课时多,或者常年教授同一门课,很容易形成惯性与惰性,如果没有发展的意识和愿景,教师就会停留在原有水平,教授语言只停留在课堂英语,没有注重自身语言内涵的提升和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

4.在当前的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过于强调外因而忽视内因。大多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过于强调外部因素,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英语教师,其“自主性”这一重要的内因对于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科研水平不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很多人把原因仅仅归结为工作量大、学校的政策等外部原因,很少有人意识到是自我要求不高的原因。

三、自主职业发展的迫切性和意义

促进专业文化自觉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前提,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愿景有利于形成专业文化自觉[3]。在现实状况下,很多教师处于“文化不自觉”中,习惯于教书匠的角色,习惯于接受并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教师就会变得保守,缺乏进取精神。教师自主所涵盖的两个不同层面,即自主性的职业行为与自主性的职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则将教师自主简要地概括为享受无约束无控制的权利[4]。因而,教师自主是教师开展自主教学,不断思考如何全面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的过程;教师自主是教师免于受到他人对其职业行为或职业发展实施控制的权利。在教师自主中,教师在专业上应具备独立操作的素养、对待教学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能不断地进行反思。外语教师自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5],一是教师应当具备教学所需要的自主发展能力: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对英语学科知识、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技能以及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语言教育理论,不断的学习、反思,探索和研究,使自己在教学技能、教学态度和经验上呈现持续的、终身的、动态化的发展;二是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促进学习者自主性所应承担的任务。

四、具体内容和途径

1.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是以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为前提的。只有教师自身想要发展和提高自己, 才会克服种种不利因素, 积极采取措施, 寻找并创造机会去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树立较强的自主发展意识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2.遵循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规律,在不同教龄阶段确立自主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如:初步胜任教学阶段,加强知识储备阶段,教学途径完善发展阶段,以教学促进科研阶段;科研型教学人员阶段。

3.大学英语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已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桎梏,因此,教师要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形成宽阔的知识结构,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开启更为广阔的空间。知识结构应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跨文化知识三个方面。

4.反思教学有助于教师培养自我发展意识、自我观察意识及自我完善能力,是一个反思--实践--反思--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地给教师以启迪和鞭策。反思教学要求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学生的反应等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教师职业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定期阅读最新的专业文献资料,了解最前沿的教学科研动态,使自己永远保持知识的新鲜化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2002(5):35-41.

[2] 陆忆松,邹为诚.教育叙事视角下的英语教师素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68-75.

[3] 侯云洁.论高校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三要素[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19-21.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9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基于我国近十年来教师学习背景,对教师的有效学习进行了探析。本文罗列了2004年至2014年学者们对教师学习途径提出的研究方法,以年为单位,统计各方法的篇数,基于中国知网,搜索关键是“教师学习”,进行的统计。最后,总结出几种有效学习途径进行再分析。

关键词:教师学习;学习途径;有效学习

一、近十年我国教师学习的演变概况

在学习型组织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以及课程改革的实施推进,我国有关“教师学习”的话题也开始了研究。有学者把历史上的“教师学习”所出现的形式大致分为:师范教育、教师培训、教师教育。简单来说,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分别代表职前教育、在职教育;教师教育则包括职前、在职、继续教育等各种形式。[1]可以看出教师学习的研究领域在扩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如泰勒所指出,“未来的在职培训,将不被看作是‘造就’教师,而是帮助、支持和鼓励每个教师发展他自己所看重、所希望增加的教学能力。占指导地位的、被普遍认可的精神,将是把学习本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2]

从2004年开始,学者们慢慢倾向对教师学习进行研究探讨,大家更关注于从外部支持和教师自身两方面提出教师学习的途径。本文所指的途径包括外部支持条件研究和内部机制研究的一系列方法与策略。

二、近十年教师学习途径的分析

十年来,关于教师学习的途径方式越来越多,本文罗列了2004年至2012年学者们对教师学习途径提出的研究方法,以年为单位,统计各方法的篇数,基于中国知网,搜索关键是“教师学习”,进行的统计。

表1有关“教师学习”形式的数据统计

在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学习途径的方式越来越多。其中,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由外部支持的研究向内部机制的研究转变,教师的学习正在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的学习;提出了比较新颖的途径,比如生态取向的教师学习和较为流行的移动学习;从数字的显示情况可以发现有关“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很多。在这一系列的途径的提出,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哪些有效的教师学习更加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有效学习途径的总结分析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有效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的有效学习,是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他人经验与自我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教师自我反思是主我对客我的观察与分析,其反身性是指教师以自身作为思考对象;教师的有效学习是一种协同发展的过程。[32]从这里我们看出教师学习的核心点在于“自身”的“造化”。简单地说,不能机械地“硬塞”给教师学习内容,而要“擦亮”教师内需学习的一扇窗,“打开”教师广泛学习的一道门,提供教师一个学习的世界[4]。通过对近十年教师学习途径的分析,进一步提取出几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进行分析。

(一)校本教师教育

所谓“校本”,即“以校为本”的意思。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过去的师范教育可以使教师足以应付终身从事一门课程教学的工作,但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在工作几年之后逐渐走下坡路。[5]这个时候,校本教师教育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们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并有效地进行解决,大大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二)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主要来自于管理学者彼得・圣吉,他在其著作《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五项修炼。在教师中构建学习型组织,是希望老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让学习成为工作新的形式。在学校,则是基于教研组、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团体学习形式。教师在团体学习过程中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围绕特定的专题开展学习,针对部分突出问题进行系统解决。教师彼此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互增友谊,实现尊重与认同。在团体中共同进步,成长,超越自己,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有效学习。

(三)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教师当中,可以基于各种各样的形式组成学习共同体。在文献查找中,发现进十年的有关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在国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要早于国内,而且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地成绩。基于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国家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尤其在内地很多学校,成为了教师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者的重视。全国也开始结合本地情况,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共同体活动。

1.校企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学校(一般是高等学校)和当地的企业联合起来培养人才,学校作为施教主体,提供理论方面的知识传授,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实践的场所。双方的合作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达到真正的学习。

2.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这是U-S(university and school)学习共同体模式,大学专家、教授和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基于合作学习的理念,一方面让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上台阶,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另外一方面大学专家、教授从中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3.在线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基于网络的一种学习共同体。这更多的是要求信息技术的支撑作为先决条件,比如远程培训、在线研讨等,把这些构建成为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跨区域、跨时间、跨空间的平台交流。

4.其他形式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各专业培训式学习共同体,基于教师的各专业组建的学科共同体,以及当地实验学校建立的学习共同体等。

(四)移动学习的研究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为M-learning)是一种利用可移动的便携式装置结合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培养模式。无论在何时、何地,移动学习都能使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成为可能。[4]移动学习也属于在线学习的一种,但是相对在电脑上学习,现在人们更多的则是基于ipad、手机等小型电子产品,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四、教师学习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有些研究者对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但大多还处于呼吁、建议和期望阶段,要想真正解决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真实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以使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能够从观念到方法、由外部到内部向教师学习模式转型。[5]

教师学习在发展过程中,还是依附在职前、职中和职后的培训,教研活动,校本课程等形式中。其实教师学习发展的关键是自主学习,但是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教师学习的自主性是否真正的实现。在一些调研中,也发现阻碍教师学习的因素还有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与精力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以及从自身角度进行学习。所以,教师的有效学习则是在节约教师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真正的达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这种教师有效地学习方式成为了聚焦点,在借鉴国内外好的学习方式,再立足本土文化达到教师学习的目的。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项目,针对教师培养的U-S学习共同体机制研究,编号:XJGRI2013120。

参考文献:

[1]孙福海.关于教师学习的理论与调查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5.5:12

[2]毛齐明.教师学习――从日常话语到研究领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3

[3]孙国华.教师的有效学习与职业生命价值的提升[J],基础教育,2009,4:61-62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10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对教师专业化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素养进行了思考与分析。结论表明:在教师专业

>> 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基于现代体育学力观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 探究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素质要求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几点思考 专业化进程中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 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析体育教师专业化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探析 浅谈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浅谈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职教教师专业化视域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新视域下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探析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师培养探析 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标准及实现途径 对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试论实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推动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3〕杨玲.专业化进程中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J〕.体育学刊,2010,8:73.

〔4〕百度百科・道德情操〔EB/OL〕.http://baike.baidu.

com/view/3226258.htm.

〔5〕黄水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12.6.

〔6〕王晖,王庆祥.基于教师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教

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1.1.

〔7〕王立.新课程语境下的教师文化素养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0.2.

〔8〕段宝斌,武雪鹰.终身体育思想下体育教师教育

培养目标的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06.5.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专业化;自我发展途径

2013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甘肃省“国培计划”初中历史学科为期2个月的培训,在培训期间专家的讲座,同行之间的交流,“影子实践”的教研活动,让我从初中历史教学高层设计者的教育理念,中层教研研究者研究的方向与结果,到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几个层面对课改有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

一、时代的进步要求教师队伍专业化

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变革带来的是社会多方位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成为必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技术和设备蜂拥而至,教育的革新成为必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不进步则国家不进步,教师不发展则国家不发展,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之职责,振兴中华之职责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新课改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校本研训机制,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这已经成为普遍的目标指向。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维立体的师训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教师培训搞得如火如荼,从政府部门、教研部门到学校,从领导到专家,或非常重视,或积极努力,或直接参与。教师培训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国家为教师专业发展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但不可忽视的是教师自身的努力起着的巨大作用。

三、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唤教师的自我发展的意识,要求教师首先是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的人,应努力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是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使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得到极大地发挥,也使得实践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可能,并可促使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的形成,成为促进专业发展的新因素。

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教育思想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六个方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素质。教师在心底深处希望通过教育振兴民族、振兴国家,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才能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体现在教育事业上。人生需要事业,教师的事业是教育,教师失去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是教师的悲哀,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教育事业需要成功,不追求教育的成功,教师的思想则是麻木的,缺乏活力的;教育事业需要动力,缺少动力的教育不会走得长远;教育事业需要奉献,充满奉献的教育才是永恒的。

(二)做到“三勤”,从行动上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1.勤读书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读书。

(1)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努力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

(2)有针对性地补充知识储备。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认为通识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是还有那些缺少,有针对性地读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

2.个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行成于思,毁于随。”恩格斯也说过:“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么教师该反思些什么呢?

(1)反思自己的教育品德。想一想自己为什么当老师?是否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如果是被迫从事教育工作,怎么改变这样一种被迫的局面,如果改变不了这样一种现状,为什么不去努力做一个好的老师?……

(2)反思自己的常规教学与要求的差别。每天想一想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完成的较为满意,备课认真吗?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要了吗?教材研究透了吗?与学校要求有哪些差别,自己还需要在哪些工作上还需完善和努力?……

(3)反思自己的教学创新。想一想自己是否对已有的理论知识完全接受,而不是有所质疑?想一想自己是否完全迷信于已有理论,而不是有所创新?想一想自己是否能有更好的办法帮助学生的学习?……

3.勤动笔

(1)制订自我生涯发展规划。教师应制订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对影响专业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因素有效地加以统合,使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顺畅,成功的机会更大。

(2)写教学日志,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研究资源。

(3)写教学反思,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记录。

(4)写读书笔记。

(三)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在职学习与培训是更新、补充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效率高、操作性强的在职培训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它激发了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并通过课程“范式转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专业素养。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四)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范文12

目前,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是培养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据统计,在我国目前一千多所全日制公立大学中,有近九百所学校设置了会计专业,在校大学生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学习会计专业或相近专业。无疑,会计专业成了管理类的热门专业,受到办学机构和学生的追捧。越是这样的热门专业就越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越是要注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不容回避的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未能达到社会的要求,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委以重任。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其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关。因此,如何拓宽我国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是提高我国会计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从各地人才交流会、毕业生招聘会和互联网上的人才需求信息中都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这种普遍要求,即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或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等。很多招聘单位认为,我国会计专业的大学生理论知识基本上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但他们的实践能力普遍很弱。可见,对于会计专业人员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社会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而且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这一环节上,这种实践性教学与新时期要求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等会计人才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二、我国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会计实践教学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启发性、实用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起到亲验实际会计业务、规范基本操作技能的作用。目前我国传统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的模拟实验。

2.校外实习基地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会计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专业,仅仅通过在学校里的模拟试验不能完全满足会计教学的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在校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最终检验的标准还是进入企业中实习的结果,学校内部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就成为我国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在公司、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会计学专业实习基地或者实践创新基地,并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教学评估体系,提高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外专业性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基地的建立,教师可以很方便地组织实习小组(3~5人为宜)定期到企业的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请现场的财务负责人讲解企业或事务所里发生的各项业务。此外还可以邀请实务界精英来校讲学,增加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在会计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发展方向并不相同。有的学校倾向于在事务所建立实习基地,有的学校则倾向于在工业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由于院校的学科背景不同,同样是会计专业其实习基地建设的行业选择也不尽相同。总之,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在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要加大对学生实习方向的选择,尽量使会计学实习基地和今后学生就业的行业联系起来。当然,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这种完善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也一定会随着学校进一步发展而更加完善。

三、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除了上述的一些途径以外,保障措施也尤为重要。保障措施是否有力直接影响会计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好坏,这些保障措施包括:

1.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的多寡和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很多教师从校门到校门,博士毕业或者硕士毕业、发表过一定层次的学术论文,便顺利地当上了会计专业的老师。他们从未从事过实际业务,很难具备相应的能力,无法从事实践课的教学。针对高校教师这种脱离实际的现状,各高校应与会计职业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和交流机制。

2.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考评体系。随着实践性教学的规范与完善,必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用以检验实践性教学的完成效果。实践性教学的途径比较多,内容比较丰富,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考评也应是多样化的。可以从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入手,全面考核学生的簿记能力、核算能力、实际业务的理解能力、处理非常规业务的应变能力等,促进学生熟练技能、提升能力、提高素质。比如对于校内的模拟试验,可以将会计工作过程分为若干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利用考试软件,自动生成考卷以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效率。对于校外实践能力的考核,可以给企业发出调查表,反映学生真实的操作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