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

时间:2022-07-10 22:51:42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1

从研究生导师反馈的情况来看,硕士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差、没有系统化软件设计的概念、在参与科研项目过程中无法自如地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设计、只能编写一些特定的小程序等,这些几乎是计算机类本科毕业生的一个通病。一方面,当前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培养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工程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教学培养现状还未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究其原因,目前的教学环节过多地受到传统思维的约束,许多高校虽然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加强了实践环节的培养,合理地梳理出明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思路,但在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中没有将工程化的思路贯穿始终,使软件工程思想的培养局限在个别课程中,没有形成系统,从而限制了学生工程化素养的养成以及高校教学师资资源的充分发挥。笔者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特点及行业现状,结合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软件人才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全新的软件工程师的系统化培养方案,即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团队现有的资源及在大型科研项目方面成功的经验,形成系统化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和思路,着力于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重点研究如何将软件工程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本科教育培养的始终,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化素养,使毕业生更容易融入社会,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项目驱动的思路充分发挥团队在大型科研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将具体的项目分解到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中,让学生在细节中学习,最终又能宏观统筹集成为一个实际的项目,从而学以致用;最终形成实际工程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思想指导的系统化培养软件人才的基本思路。

2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贯穿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实践,系统化培养学生软件实践能力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我们试图找出其中最直接影响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各门主干课程,将软件工程的思想贯穿其中,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5个阶段(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指导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并着重研究每门课程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该门课程应该承担的具体培养工作。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各门课程之间如何更好地衔接,系统化地构架学生的软件开发知识体系。

3用科研指导专业教学的具体实践

高校科研机构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学生也迫切希望早日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而承担科研项目的骨干力量与学生的教授者之间往往密不可分,甚至是同一批人。这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现有的科研项目正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生动教材。然而,实际的科研项目往往都是相对复杂的大型系统,对初学者来说难以理清头绪。如何按照各门课程的特点将大型科研项目分解、简化成一个个子系统,渗透在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到大型科研项目的开发中,既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也有利于随时采用科研项目实战训练,修正课堂教学方法及方向,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协调,最终达到以培养软件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闭环控制,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1科研项目的开发分解成子系统渗透到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细化各门课程实验环节的开设,形成项目驱动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过程中,我们选取智能工程实验室完成的石化行业大型智能建模优化软件平台作为经典案例。该平台是一个集数据预处理、过程建模、过程优化等多项功能,面向石化行业的智能集成化系统平台。教师首先从功能上对其分解,梳理出数据采集、预处理、输入解析、数据建模、优化算法、数据挖掘等模块,将这些模块渗透到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中,以子系统的形式作为各门课程实践环节中的重要训练项目。下面以数据预处理模块为例,介绍模块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对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初步的处理,并存储到数据库中,这一工作可以放在数据库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等课程中作为实例讲解。由于采集来的数据是真实的工业过程数据,这些数据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仪表故障或者数据传输错误等原因的影响,存在很多噪声数据、冗余数据、缺失数据和不一致数据,因此,需要采用各种算法进行预处理,如记录删除法、均值填充法、中值填充法和K最邻近距离填充法等。这些都可以渗透到算法设计课程中。处理好的数据如何进行存储这部分知识可以渗透到数据库原理课程中讲解。教师根据后续的应用需求向学生介绍选择哪种数据库工具、采用什么样的存储方式、怎样设计数据库等。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涉及程序设计的内容,如均值填充法、中值填充法等相对简单的算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基本算法原理后,进行程序设计的实现。带着这些实际的问题进行课程的学习,显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做好子系统的集成与拼装,用大型项目的科研实践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软件方向的学习进程中,随着各门主干课程学习的完成,各子系统逐个开发出来,这些子系统可以作为后续软件工程系列课程的重要实践内容。例如建模优化平台项目总体上采用了三层结构,这将成为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中重要的典型实例,并以此集成整个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的开设将从理论的层面更系统地对前序课程中渗透的软件工程思想予以科学的总结归纳和提高,同时补充大量前序课程中还未涉及的工程化知识,查漏补缺,为走入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关键问题的解决

在整个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思想的落实是重中之重,需要学院、系部等行政机构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整合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充分协调好教师与教师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组织全系大大小小的相关课程研讨、集体备课多达20余次,大会确定思路,小会细化方案,真正将软件工程的思想落实到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最终保证方案的有效实施。其次,学校组织专门的骨干力量对经典的大型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分解和集成。完成此项工作需要相关人员既熟悉工程项目,又宏观把握整个计算机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全系相关课程教师进行培训和研讨,将正常知识点的教学与工程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从而将实际企业工程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对教学的促进。

5结语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2

29年来,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陇原名师,从刚步入教坛的大学生成长为省级优秀教育专家,她被誉为“学者型、研究型”的老师。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李云霞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高度契合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她的数学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求新:把教学打造成艺术

1985年,李云霞从平凉师范毕业,先分配到华亭二中任教,1992年调入华亭县东华小学。从那时起,她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上潜心研究,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教中研,研中改,改中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从教29年来,她在县内外作教学事迹报告近30次,上过130多节公开示范课,听课人数近3000人。

“李老师的数学课,教学艺术精湛,思路新、方法活、教风实,学生兴趣浓。听她的课,真是一种享受。”凡是听过李云霞数学课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受,教学是艺术,而达到精湛的境界,确属不易。

当有人问李云霞在数学教学上有什么秘诀时,李云霞总会说道:“哪有什么秘诀,只不过咱是吃教育这碗饭的,不尽心教书育人就对不起党和政府,对不起学生和家长。”

为了吃好这碗饭,29年来,李云霞坚持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学习,积累了厚厚的十本大约6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聆听别人的课堂教学960多节。她刻苦钻研,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总结出了“五边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即边讲、边练、边复习、边检测、边补救。该模式也已成为东华小学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在县内外获得极大的反响。

2002年,李云霞探索总结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六个转变,即学生由被动学习向积极参与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转变,学生静听向质疑转变,师生单向交流向师生、生生多向交流转变,从重视结论向重视过程转变,从对旧知识的运用向对新知识的探索转变。“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立即在华亭县教坛上燃起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火光”。

东华小学五年级5班的学生史小彤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李老师的课堂生动入迷,做题时她总会讲解得很明白。”“幽默、有趣、有耐心,还会讲故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叙述自己认识的李老师。

“纵观李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给人留下新的感觉,教学思想新,教学结构新,教学方法新,教学目标新。”东华小学校长路晓明告诉记者,李老师善于继承传统的教学理念,善于借鉴他人的教学模式,但却不被这些所拘泥。

走进李云霞的课堂,艺术的魅力源源不断。她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案,计算机、电视机、录音机、投影仪、小黑板、自制的教具和学具都搬进了她的课堂,几乎每道应用题她都要引导学生用两三个思路来解答,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的培养。

钻研:把课堂转化成实践

2003年,李云霞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文集刊印,她取名为《学步集》。从“学步”开始,在学者型、研究型教师之路上,李云霞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抢先迈开了步伐。

“有一次,一个学生提问一个关于角的分类的问题,大于180°而小于360°的角是什么角?为了寻找答案,我在学校图书室和县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但却一无所获,后来几经转折,终于在华亭一中的数学老师那里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李云霞的教学过程里,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有时候为了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她常常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制定出七八种方案,反复比较推敲,直到满意为止。

高达800多度的深度近视并没有阻碍到她,在搞好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她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甚至是除夕之夜、大年初一,几乎挤出了所有的闲暇时间来作数学研究,多年来她发表教研文章400多篇,相当于华亭县数学老师一年发表教研文章的总和。

李云霞在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解题方法方面的研究,教材方面的研究等教研成果一个又一个地公之于众,让她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中知名度很高的“多产作家”。

“这些教研成果观点新颖,思维独特,不少读者给她写信称数学神探呢。”东华小学政教主任赵彦成说,她的不少成果被载入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先后20多次获得教学论文征文奖,她“趣、实、活、新”的教学风格,深受师生们的尊崇。

2001年3月,李云霞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并拨出研究经费1.5万元。经过潜心研究,“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开花结果,她归纳总结为“四环节五步骤”,即:创设情境、铺垫孕伏――自学点拨、探究新知(设疑自学、讨论释疑、探索学习、点拨诱导、巩固内化)――巩固深化、拓展创新――归纳总结、形成网络。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五环节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李云霞说,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总结与提升,这种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扶掖:帮青年教师成长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李云霞看来,倘若自己是孤零零的,就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只能在风浪里颠簸挣扎,难以前进,她想让更多的老师追求卓越,站在卓越的高度。

“1999年,我被学校推荐到平凉参加义教工程培训班,在培训期间,我承担的是小学数学示范课教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去给各县的教学骨干培训,确实让我好紧张。”然而,她新颖的教学思路,独特的教学风格引起了参加听课领导和老师们的兴趣,她的示范课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1999年9月,她担任高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在全力教好学生的同时,带动、培养和扶掖青年教师成长也成为了她义不容辞的职责。

2001年,东华小学进行聘任制试点,从事语文教学的王彩菊老师被聘任到了数学岗。转岗后的王彩菊教学成绩一直处于“低谷”,李云霞便主动当起了王彩菊的老师,帮她备写教案,给她上示范课,并坚持跟踪听课,寻找她教学中出现的症结,对症下药,查漏补缺。

一年后,王彩菊很快“成长”起来,教学成绩开始跃居同级同科前列,并被评为全县的教学新秀,如今又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

“李云霞老师和我亦师亦友,教学中她是我的老师,生活中她是我的朋友。”和王彩菊一样,东华小学的青年教师无一例外地都得到过李云霞的点、传、帮、带。

在李云霞的精心指导下,青年教师张顺斋的《怎样找等量关系?》,杨有庆的《新形势下教师要做到“三变”》等论文都获得了全国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教师杨蕊设计的教案荣获平凉市优秀教案评选一等奖……

一个个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现如今,这些老师都成为了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

五年级数学老师马国保和李云霞的情缘还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我在华亭二中读书时,李老师就带我们班的数学课,她对我影响很大。”马国保谈起,从事数学教学的情缘也在于学生时代李云霞对他的影响,刚开始参加工作那会都不敢“接近”李老师,后来在听课、评课中,遇到不懂的就及时向她请教,再拜她为师,自己在教研教改中成长得很快。

不仅仅是马国保,截至目前,县内外近百名教师都拜李云霞为师,平凉市实验小学、崇信县锦屏小学等县内外近千名教师来东华小学观摩她的课堂教学。她或通过示范课教学,或当面叙谈,或书信交流,或网络沟通,毫不保留地向青年教师传授她的教学思路和理念、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心得和体会,扶掖青年教师的成长让她成为了众多教师的良师益友。

至爱:给学生无私的奉献

“面对成绩我曾激动不已地感慨万千过,回想过去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自己做了大量的工作,上每一节课,我都是一遍又一遍地钻研教案,研究教材,认真思考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过程,尽量减少教学中的失误。”在一次事迹报告会上,李云霞这样坦白自己的心路历程,有时自己也松懈、退缩过,但一想到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面孔,无形之中又让她回到了最好的工作状态。

她常常鼓励年轻老师,上完一节满意的课,看到学生轻松而又愉悦学到知识时,成功的喜悦就是当老师的最大幸福。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李云霞从未因家务琐事和小疾小病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她曾多次说过,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是爱。没有了爱,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则无从谈起,要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而这种爱,必须崇高、无私、纯洁、神圣。

正是因为她对教师“爱”的理解,二十多年来,她都一心扑在教学上,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有一次,她因患重感冒发高烧,大家都劝她休息,可她硬是咬着牙带病给学生上课,结果晕倒在教室里。”教师郝淑萍说道,“李云霞不仅是把教材吃透在心里,把学生也完全装在了心里边。她高度近视,后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但是她能知道第几排第几列坐的是哪个学生,这让所有老师都很佩服,也为她的敬业和爱学生而感动。”

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激励后进,这是李云霞多年来坚守的教育原则。正因为如此,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李云霞总是有办法让他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每逢节假日,李云霞总是要带回两三个“后进生”,给他们义务补课,既管学又管吃。

“李老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后进生’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她对学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从不歧视后进生,不偏袒尖子生,不压抑学生的个性,不扼杀学生的灵性,作业设置强调“低起点、小台阶、缓坡度”,既让学生“吃饱、吃好、吃出味”,又让后进生“吸收、消化、不卡壳”。

2012届有一个被同学戏称为“厚木头”的农村学生厚有福,入学迟,反应慢,李云霞就经常给他补习功课,找他谈心、家访,消除他的思想顾虑,给他赠送衣物、学习用品等。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厚有福在学习上奋起直追,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升到了皇甫学校初中部。

多年来,李云霞所带班级的思品优秀率达100%,先后有30多名学生获省市县“世纪之星”、“陇原好少年”等荣誉称号。

“看到学生们一个个走上成才的道路,甭提心里有多高兴。”李云霞说,“匆匆的教学工作,至今让她对女儿还有点小小的愧疚。女儿的学习退步了,衣服脏了,我总是一推再推,女儿说我偏心,看到她委屈的样子,我心里也不好受。”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3

王岚,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管理硕士,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常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常州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常州市减负增效先进个人,常州市武进区名教师,常州市武进区“三八”红旗手,担任武进区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武进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理事、武进区送培上门指导组组长。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数学教学评优课中获得一、二等奖。三十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出版个人专著《走向发展型教师》。

人生的姿态万千,很多教师选择站立,而我更喜欢行走。行走,让我感受到脚尖离地的高度;行走,让我意识到脚印度量的长度;行走,让我欣喜于超越自我的速度。

遥望理想,跨出第一步

孩提多忘事,但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自封为小老师的我带着同村的孩子一起咿咿呀呀地学习《古井》的情景。至今,“络绎不绝”这个成语的童声共读还时时在我耳中回荡。对于小小教鞭与一方黑板的迷恋,在我小小的心田中生根、萌芽,进而肆意疯长。

江南水乡出生的我,自幼乖巧,内向胆怯,但乖乖女也有执拗的时候。临近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我与父母闹开了,原因就在于毕业志愿的不同选择。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剪影终究让我说服了父母,在志愿书上郑重地填下了常州师范学校(现为“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

于是,我开始有了积淀教育底蕴的第一步。走进《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基础知识》,感受《初等数论》《数学分析》《概率统计》,竞选班长,走进校学生会,利用假期进行义务家教……

师范好多事,但记忆中飞飞扬扬的是三年级时作为实习生的我领着孩子一起朗读课文《黄山奇石》的场景。如今,教本上那红墨水印记的串串问题已然成为了一张久不褪色的山水画。对于小小教本与一方讲台的迷恋,在青春的心绪里渐行渐近。

穿越懵懂,走实每一步

1998年,怀揣着梦想的我从校门走向校门,终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生活。

毕业分配,我选择的是一所新建的农村学校――武进市五一实验学校(武进市2002年成为武进区,五一实验学校现已被撤并)。学校依山傍水,很有些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意蕴。在这样的学校,成长成为一种自觉。新的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充盈着我的教育生活,隔绝着尘世的喧嚣,空课休息时与书为伍,夜深人静时与书为伴。

当年12月,学校安排教龄仅仅3个月的我承担片数学教研活动。而初次试航的我在一片褒奖声中渐渐生发出淡淡的自信。多年后回想起来这样一段经历,真要感谢那些在我成长初期为我加油鼓劲的前辈们。次年5月,我执教了常州市小学数学教学年会的观摩课《三角形的认识》,并有幸获得了常州市教研室原主任汪履平老师的指导。同年,我参加武进市第九轮青年教师观摩活动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参加武进市数学电教评优课再次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从1998年9月到1999年11月,四百多天的时间,我完成了从师范校门到小学校门的自由转身、从师范学生到新手教师的顺利转型。辗转于市(县级)、市级赛课的舞台,我多了几分沉稳、几分成熟,更多了几分自信。得益于师范的数学功底,也受惠于师范的电脑功底,所有的设计我坚持原创,所有的课件我坚持自制。我总是告诉自己:不重复别人,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在武进市五一实验学校,我有幸成为进步最快的教师。因为时刻准备着,所以频频有幸遇垂青。1999年,我开始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此后相继担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教科室副主任、教科室主任。

追寻梦想,书写加速度

如果说人生是一段航程,我常常这样觉得,抵达同样意味着新的开始。不愿享受现实安逸的我,不断自问:我的前路在哪里?我的目标在何方?“更新自我、挑战自我”的声音在我头脑中不断重复。

转眼到了2004年,此时的我已经是有着六年工作经验的成熟教师。而前面的六年中,因为学校师资紧缺,我还曾兼任了三年英语教师。六年的时间,除了主持过一个省级电教课题、发表过零星的论文之外,可以说我对数学教学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经过三年不断请调,2004年8月,我终于如愿来到了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有人问我:坚持调动的原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为发展而来。不前进,就意味着倒退;不思考,就意味着退化。湖塘桥中心小学有着一群沉迷教育、痴迷数学的数学教育人,这深深地吸引着我。

成为湖塘桥中心小学的一员,踏上了数学研究的快车道,幸运的我拥有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第一次。

第一次踏上全国的展示舞台

2005年,全国五省一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在湖塘桥中心小学召开。数学会场以苏教版六上《轴对称图形》为案例进行现场课堂展示并基于课堂进行“教材二度开发的有效策略”的主题对话,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商量后一致同意将执教该课的任务交给我――工作第一年就两次拿了赛课第一名的“传奇人物”。于是,走出“世外桃源”的我第一次有机会踏上了全国的展示舞台。长期在自然、自由状态下生长的我,依旧习惯于独立完成教案、自己制作课件。结合多个版本的教材,我尝试着把静态的文本活化为富有我的个性且适合学生的鲜活的教学实践,在《轴对称图形》的课堂上,我与孩子们一起感受着研究的快乐与成长的惬意。

在主题评议中,苏教版教材副主编、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陈春圣老师这样评价:教者深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就此内容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了筛选与整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出发,融数学、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社会、科学为一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一两个数学概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生活的关注。

第一次走上全国的赛课舞台

2006年4月,“创新杯”全国教学艺术大赛在常州举行。我第一次有机会走上了全国的赛课舞台。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下《平移和旋转》。很多同行都很纳闷我为什么要选择自己从没接触过的三年级新教材。而对于一直很羡慕已经先行一步使用新教材的教师的我来说,有这样可以“越位”的机会当然不愿意放过!

如何在教得轻松、学得快乐、考得满意这样的三维目标立体构建中获得多赢呢?我不断思考、不停琢磨。那一阶段,同事们都说我走火入魔了,吃饭时、走路时甚至梦境中,都是平移和旋转。在一次次查阅资料、上网浏览、学生访谈中我触摸到了课堂的真谛――要基于儿童的视野进行学习素材的活化加工。为了还原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扛着摄像机在中华恐龙园拍了整整一天。在赛课现场,我和学生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中华恐龙园游乐场景出发,在生活原型中感受数学,逐步概括、抽象、形成概念,通过概念辨析深化认识。对于教学难点则以卡通人物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三次航船比赛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特征,在自悟中形成技能。

立足数学视角,定位儿童立场,链接学习生活,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获得了评委组专家与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了数学组第一名。《现代快报》以“常州一名师喜获‘十佳’ 生活教学赢得专家赞同”为题进行了报道。

第一次感受“探航”的魅力

如果说教学给了我思想的翅膀,那么“探航”给了我乘风的力量。看着身边的水手一个个乘风破浪,2006年的夏天,我开始有了最初的梦想。重温教育学、心理学,涉猎哲学、教育哲学,走近课堂观察技术,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一样的阅读,不一样的思考;一样的实践,不一样的成长。

于是,开始有了投寄的冲动与等待的煎熬,有了两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多次获得二等奖的幸运,有了和“教海探航”一路相约的幸福。2008年11月,获得“教海探航”一等奖的我作为青年水手代表与特级教师华应龙同课异构,执教《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四上)。2009年5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周卫东同题会课,执教《确定位置》(五上)。2010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蔡宏圣同台上课,执教《认识面积》(三下);2011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庄惠芬同台上课,执教《确定位置》(六下);2012年4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活动中与特级教师许卫兵同台上课,执教《折线统计图》(四下)。

“教海探航”,改变了我的阅读方向,引领我沉浸于课堂,引导我专注于个人的研究方向。在与“教海探航”一路相随的日子里,因为仰望所以勤勉,因为挚爱所以追求。因为每年的“探航”之约,所以有了从零散的思考到系统的研究的蜕变,有了从对教材二度开发的思辨到进行数学课程统整的思维。

于是,我带着学习与思辨一路前行,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追问中寻找前路,《感受小学教学的力量》发表于《人民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的个性化建构中寻找出路,《循三材建设之轨,走品牌涵养之道》发表于《基础教育论坛》;在数学课堂的系列研究中明晰思路,专题研究于各级各类刊物。

专题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我撰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意义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一文收录于小学数学教学网,并被多家教育网站转载。2009年5月,应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林老师的邀请,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次教学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结构中‘长、宽、高’的支撑、体系中‘点、线、面’的结合”的观点得到了与会教师的认可。

专题之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我曾应邀参加江苏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执教《变与不变》,并以“三材开发融通汇合”为主题介绍我对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的认识及具体做法。基于中英课程的比较,我提出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内容的花边走向内容的常态,从形式的花边走向形式的常态,更重要的是要从理念的花边走向理念的常态,分类介绍了常态课堂、领域课堂、拓展课堂的操作策略。我的专题研究成果《经历过程 积累经验 感悟思想》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经历过程感悟思想》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

专题之三:“找规律”教学的实践研究。自2010年开始,我整体聚焦找规律教学,先后执教了《图形覆盖中的规律》《周期现象中的规律》《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搭配中的规律》《探索计算中的规律》等课题,并应邀在陕西等多个省份进行辐射。基于实践撰写的《基于建模思想的找规律教学》发表于《江苏教育》,《从规律发现走向模型建构》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深入,成就深度》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

一路前行,从个体的零敲碎打式的随性研究到群体的主题引领式的科学研究,让我拥有了文化的宽度、行动的力度、思考的厚度。作为学校课题组副组长、核心成员,我校课题组重点研究的三项课题成果分别获得了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和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主持的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思辨与行动、领衔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的评审与通过,让我更加坚定执着地行走在小学数学课程统整研究的道路上。

第一次聚焦教学风格

法国启蒙时期著名博物学家、作家布封说:“风格即人。”尼采说:“风格是一个人的背影。”老舍说:“风格是各种花的特有的光彩与香味。”我认为,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真正走向成熟、走向特色的标志。在与儿童的幸福相遇中,在和数学的激情对话里,我不断体悟着如何读懂学生、读活数学,不断感悟着如何诠释出“我和孩子们”的独特的数学课堂。2011年4月,湖塘桥中心小学为快车道成员举办了教学风格研讨会,作为快车道成员之一的我执教了观摩课,并参加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主持的沙龙。这个契机让我第一次开始系统地思考如何从专注走向专业、从成长走向成熟,提出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的风格追求。

同年12月,我应邀参加了常州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果展示活动,执教《找规律》,并作了题为“课堂研究,永远在路上”的个人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介绍。在会上,我谈道:要以数学立场和儿童立场观照教学,在数学课堂这个广阔的世界里,引领儿童不断丰富感性认识,升华理性认识,情理相生,情智共长,追寻数学之真,感悟数学之善,书写数学之美。回归本真,不忘数学来时路――追寻问题之真、过程之真、研究之真,聚焦真问题,引发真思考,研究真数学,抒发真感悟,拥有真发现,升华真情感;大道至善,只拣儿童多处行――追寻学科之善、儿童之善、学习之善,用学科本质之善吸引学生,以教师人格之善引导学生,以学习过程之善激活学生;融通和美,情理交融真智慧――追寻结构之美、开放之美、理性之美、简洁之美、个性之美、灵动之美、发现之美,用学科之美感染学生,用人性之美打动学生,用思维之美鼓舞学生。

团队长跑,追梦无止步

生命的歌者,让梦想在激情中飞扬;生命的舞者,让绚丽在坚持中绽放;生命的行者,让理想在脚步中丈量。

在一路前行中向往着成长,我唯恐才疏学浅,所以坚持专业学习。函授本科,我往返于常州和南京之间,即使怀孕七八个月也从未缺课。拿到本科证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预想的欣喜,而是更大的知识恐慌。于是,我利用点滴时间自学英语,以超过分数线六十多分的成绩读上了扬州大学的教育硕士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证书。其后,我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进行单科进修,感受着课程与教学的真义;在英国感受异域的课程与教学,思辨着中外教育的异同与发展;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力量研修学习,丰盈着专业成长的底气与勇气。

在不断蜕变中渴望着超越,我唯恐底薄力弱,所以拜师学艺。邀请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担任师傅,期待自己有哲学的视野与自我的思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为学术导师,期待自己有课程的视野和学术的规范;邀请特级教师黄爱华、潘小福、王冬娟等担任实践导师,期待自己有教学的艺术与特色的实践。同时,我主动申请加入常州市小学数学庄惠芬名师工作室,在专题学习与主题研究过程中收获专业成长。与工作室领衔人庄惠芬等合著的《基于建模思想的小学数学教材研读》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公开发行,我参与编写的《魅力数学》也顺利出版。在与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我不断梳理自己的研究主题,不断锤炼个人的教学风格。

在团队长跑中,我一路幸运地不断遇见有着共同追求的教育人。自2009年开始,我四次担任武进区送培上门指导小组的组长,基地学校涉及武进区成章小学、村前小学、周家巷小学、卜弋小学等,培训学员所在校涉及几十所,受益数学教师达两百余人。在历次送培活动中,我先后进行了教材的解读、课堂的观察、技术的指导、专业的导读、课题的引领与论文的培训,与武进区的教师共研数学、同话课堂,参与培训的教师成长迅速。

2013年,我成为了武进区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以“基于课程统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为工作室引领课题,开展了四大领域的统整策略研究,开创了童话体裁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性研究。通过每月一学习、每月一观摩、每月一分享的“三个一”制度,将个人自学、团队共学、学员导学、领衔助学有机结合。课题、课程、课堂一体联动,教学、教研、教育一体提升。在一年中,工作室成员6人次在全国、省、市、区基本功比赛或评优课活动中获奖,2人在常州市五级梯队发展中有新提升,工作室每个成员都在相关杂志发表了课题研究成果。

我多次赴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南等地义务支教,怀揣着对教育的执着、对课堂的热爱、对数学的理解,行走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传播的路上。记得那一年,刚刚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河南支教之旅,打开邮箱已经有一封来自焦作的陈磊老师的邮件:“……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坐在电脑前,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向您倾诉一下。这三天的数学教育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次的学习已经使我不甘心再这样碌碌无为下去了……期待您能给我的专业发展导航。我是如此急切地给您写了这样一封信,希望您不要怪我唐突,请您给我的专业阅读提一些建议。”看到这里,我心中不禁涌上一股暖流,不仅来自被认同,更源于新同行者的加入。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4

【编者按】关于中小学教师是否需要“人人有课题”的争论可以说是不绝于耳。支持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能使学校走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反对者认为,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形式化、功利化、泛研究等问题。如,有些教师在别人的申报表上签个名了事;有些教师只选容易做的,不考虑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些教师选题太大,根本无能力研究。那么,教师到底需不需要“人人有课题”?

我以为,当教师就要当“明师”。“明师”者,顾名思义,就是“明白”之师,就是贤明之师——思想开明,明白事理,不固执,不迂腐,宽怀大度,理解人心,尊重人性,通晓教书育人之道,他们因此往往能以通情达理的巧妙手段,把学生“引”向或者“导”向成才的道路。

我还以为,时代呼唤明师。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明师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明师的时代。可以预计,一个明师群起的时代即将到来。

无论是我的亲身经历,还是我了解的一批批成长中的明师,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研究,是明师群起的成长之源。

明师理应做些研究

如果有人问我:“你是怎样由一名普通的师专生成为一名特级教师的?”

我可能会这样回答:“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是进行了教育研究。”

假如我没有进行教育研究,就难以成为走向未来的名师。这些年,我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因为研究,班级管理上了台阶,数学教学成绩显著,数学竞赛获奖颇多,我得到了许多奖励;因为研究,学校管理走向科学化、制度化、人文化,学校得到长足的发展;因为研究,我到了教育局后,能迅速遵循所分管工作的规律和要求,不断占领分管领域的制高点,不断跃上教育发展的新平台。

我以为,教育研究是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

研究,提升精神的高度。我一直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研究200名刚入职的教师,100名为“自然研究型”的,另100名为“自觉研究型”的,20年后,看看这200名教师的发展情况。虽然,我没做成这个实验,但我能想象出结果:多数“自然研究型”的教师,可能成为经师——经验之师,教学娴熟但缺乏新意,职业倦怠感渐生;而多数“自觉研究型”的教师,常教常研,常研常新,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每天的工作。

研究,保持思维的深度。研究与思维密不可分,“研”之久则思必深。坚持研究,思维往往处在活跃状态中。研究与学习是不尽相同的,学习更多的是获取知识,而研究则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思考,是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经验有机结合,也是研究者专业自信的基础。研究型教育工作者,不仅有行动更是有想法、有思维深度的人。

研究,拓展知识的广度。研究者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发现自己“知不足”,于是又继续学习,学习之后继续研究,研究之后又发现新的不足。就这样,从低水平的“不足”,走向低水平的“足”,又从低水平的“足”,走向高水平的“不足”,进而走向高水平的“足”。

研究,追求探索的精度。“精业”,就是以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高效能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仅有敬业精神是不够的。敬业,更要精业,要以精业的态度对待工作,要做就做到最好。研究,是一条通往精业的道路。

研究,改变眼界的角度。研究,让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教育问题,以独特的视角透视教育现象,以理性的探索践行教育工作。想一想,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究竟理解了多少?究竟做到了多少?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我们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当如何去做?新形式、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试验的探索之中,逐步升华与完善。

研究,超越自我的气度。教育名家的成长,是一个追求最优发展、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的发展过程。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目标。只有视今天为落后,不断地反思自己,充实自己,超越自己,追求卓越,追求更好的境界,才可能攀登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目标,达到教育发展的精致化、精品化的境界。靠什么不断超越自我?每个人的路不尽相同,我的路更多的是源于“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且规范的方式

研究有很多方式,但我认为课题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且规范的方式。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来完成的,是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因此,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问题的求证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质。

当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时,教师无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反思与问题同在,反思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对问题的求证。问题的求证成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质规定。课题研究,往往是求证的“利器”。

“科研兴校”意识比较强、科研氛围非常好的学校,可以进行全校性的课题研究,课题分工层次分明,基本上可以实现“人人有课题”。我担任厦门一中校长时,学校的《构建“三型”校园,创设发展平台》课题,全校教职工“人人有份”。且看课题内容、课题目标、课题分工和实施途径。

课题内容

学习型:学习型的管理者;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职员;学习型的学生;学习型的家长。

创新型:办学创新;管理创新;德育创新;教学创新;学习创新;服务创新。

信息型:教育信息化;多方信息源;畅通信息流。

发展平台: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促进社会发展。

课题目标

1. “三型”校园的形成。

学习型:人人为学习之人,处处为学习之所,时时为学习之机;师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创新型:形成学校发展的创新机制;教育恒久远,创新每一天;全员创新、全方位创新;全面提升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应用和简捷应用;全校教职员工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在信息技术内继续领航。

2. 发展平台的形成。

学生发展: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特长学生基础更扎实,特长更显著;着力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综合人才和特色人才。

教师发展:每位教师都有自我发展的目标;大多数教师能实现其阶段发展目标;部分教师超越发展。

学校发展:学校整体水平提升;学校办学规模得到一定发展;学校特色得到社会认同。

社会发展:学校文化影响社区、社会文化;学校发展促进社会各方面发展;校园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课题分工

理论研究:任?摇勇;总体构建:任?摇勇。

学习型校园(大组长A):学习型的管理者(小组长a);学习型的教师(小组长b);学习型的职员(小组长c);学习型的学生(小组长d);学习型的家长(小组长e)。

创新型校园:办学创新;管理创新;德育创新;教学创新;学习创新;服务创新;活动创新。

信息型校园:教育信息化;多方信息源;畅通信息流。

学生发展: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劳。

教师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充分发展;持续发展;专业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学校发展:从外控式发展向自主式发展转变;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同质化发展向特色化发展转变;从简单的经验模仿向创新发展转变;从局部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与经济发展;学校发展与文化发展;学校发展与科技发展;学校发展与城市发展。

实施途径

从学校工作层面展开;从年级工作层面展开;从教研组工作层面展开;从家长工作层面展开;从社会活动层面展开。

“小课题”是“大课题”的序言

就大多数中小学来说,我们建议教师宜先从“小课题”研究做起,“小课题”人人可为。

我们目前所提倡的校本教研,就是引导广大教师直接参与校本层面的课题研究。也就是说,课题研究并不仅仅是那些必须经过立项,然后大规模进行的宏大工程。没有机会参加大的教育科研项目,没关系,可以自己做小课题研究;没有能力研究大的课题,没关系,可以研究小的课题;没有时间进行专项研究,没关系,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另辟蹊径进行研究。常规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可以转化为教育科研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时时为研究之机。

南京市近年来教育科研“突飞猛进”,就是源于他们重视和鼓励“个人课题”的研究,并持之以恒地不断出新。

南京市是这样总结的:所谓“个人课题”,是指教师个人独立承担并得到学校教育科研部门认可的课题。从研究的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从承担者的角度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不受他人的牵制和教育行政的限制,可以接受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从课题的内容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选择,课题内容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切入口比较小,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从研究方法看,“个人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从研究的成果看,“个人课题”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微观的、具体的和适用于个人的。

他们认为,“个人课题”是个人的,具有“独特性”“自由性”“灵活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5

相遇问题是一个经典的行程问题。而行程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难点:行程问题变化多端、数量关系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相遇问题的教学对于研究应用题教学有着典型意义。

仔细了解丁丽名师工作室对相遇问题所做的研究,不难发现,他们主要通过对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分析来展开研究。

这两种思路区别很大。

一种思路(文章中的片段一)强调相遇问题的独特性:有独特的情境,独特的数量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这种设计就强调把相遇问题当成一种独立性很强的数学问题来研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理解问题结构,分析数量关系,得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样的数量关系式,并利用这样的关系解决问题。

另一种思路(文章中的片段二)恰好相反,企图消解相遇问题的独立性,即把相遇问题当成某类有着共同数量关系结构的问题的一个特例来处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具体来说,教师试图引导学生按着波利亚“怎样解题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比较这两种思路,可以看出,工作室的老师们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应该将数学问题模式化到什么程度。没有模式化是不行的。简单地说,我们总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而这种经验往往就是以“碰到这类问题就会分析和解决”为形式而存在的。事实上,我们让学生了解基本数量关系,就是一种模式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并没有对基本数量关系作明确的要求,但《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也可以看做是对一定程度模式化的认可。但过度模式化也是不行的。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把问题分成很多小类,每个小类一个求解模式,学生只需记住和套用。这是不好的倾向。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模式化的度在哪里?具体就相遇问题而言,我们可以把相遇问题当成一种独立的模式的问题,也可以当成是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即不把相遇问题当成专门的模式,而看成是另一基本模式的应用),甚至可以进一步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看成是更基本的乘法的意义的应用(此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和“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是一样的,而相遇问题也和购买相同数量的两种商品算总价的问题是一样的了)。这些在逻辑上都是行得通的,但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把握这种度?丁丽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就是在这方面开展了探索。尽管由于研究设计本身的局限性和这个问题本身的高难度,他们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还没有得到太多有说服力的结论,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所进行的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比如增加对学生的调查(包括访谈)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6

名师速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一个艰辛的探索历程,也是一个为共同愿景而相互协同、快乐成长的过程。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到北京市大兴区旧宫实验小学,孙唯校长就是这样一位在探索中快乐前行的教育工作者。一路走来,孙校长在实现教育梦想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令人敬佩。

孙唯校长,1984年参加工作,2000年3月任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1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级教师,哈尔滨市中青年专家。孙校长曾获得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模范教育工作者,黑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是黑龙江省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哈尔滨市教育科研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家培养对象(教育部小学校长第四期高级研究班学员),哈尔滨市首届教育家式培养对象。此外,孙校长还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大常委会常委。2013年,孙校长通过人才引进,调入北京市大兴区,任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第二中心小学校长,现任大兴区旧宫实验小学校长,2014年任北京市大兴区学科带头人, 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荣誉称号,2015年被北京市重新认定为语文学科特级教师。

梦想的实现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学习,放下浮躁开展研究,这种甘于寂寞、坚守梦想与责任的意志是孙唯校长带领一所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这也源于孙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和不断的学习:2006年,参加了全国骨干校长培训班;2011年,被黑龙江省选送到教育部,参加全国第四届校长高级研修班,2013年结业;2007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专攻教育管理专业,完成了全国统招的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业。年已半百还能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孜孜以求地学习,完成近十年的专业化学习和培训,其动力之源就是她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怀,对学生、国家、民族的责任和实现理想化教育的梦想。带着这样的梦想,孙校长不断地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应用于实践,抓住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方式这条主线,达成当一任校长,培养一批名师,成全一代英才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一所学校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13年9月23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展示香滨小学现场会。这次会议既是一个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动员会,又是总结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典型经验的交流会。此次会议组织层面高,影响范围广。会议以香滨小学为典型案例,通过香滨小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探寻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模式,推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典型,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为什么能一夜走红?

任何人或事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香滨小学的成功是多年积淀,是我带领这支团队不懈努力,长期坚持研究的结果。

仰望星空,奠基终生

2000年3月,我接任香滨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提出“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 ”的办学理念,我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为人才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所办的教育既要考虑到人的发展,又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所以我提出了这样的办学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带着对教育的梦想和对学生、国家民族的责任,我找到了用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办学之路。

香滨小学是小学五年制学校,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热爱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以及思维品质方面都有着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优势。时任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的石永明在《哈尔滨市教育“十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建网就是建学校,谁先占领信息技术这个阵地,谁就将领先一个时代。”教育信息化让我们把教育推向制高点,能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助力,这是一个有长远发展眼光的理念。所以,我选择了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能学的智慧,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入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多种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发现问题,构想问题解决方案,选择、优化方案,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结论的思维品质训练正是我们当今倡导的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

脚踏实地,艰苦潜行

为使“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能落地,我带领全校老师从2001年就开始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先后在黑龙江省规划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了“十五”重点课题、“十一五”重点课题和“十二五”重点课题。经过了三个五年的规划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走过了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学技术、用技术、反思技术的价值到用技术支撑学生的学习三个发展历程。

1. 初步尝试期

从2001年我们就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支撑,买电脑、建机房、培训教师。刚开始时,师生都很感兴趣,觉得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逐渐感到搜集、制作课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很快,老师们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又重新回到了原始的教学状态,造成了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2. 反思调整期

在深入剖析了初步尝试期的问题之后,我们找到这样几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实用、好用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不知道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成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申报了省规划办的课题,与东北师大签订了合作项目,引进了同步课堂教学资源,解决了老师们自己学技术、做课件的困扰。在整合点理论指导下,教师理解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要与教学中的整合点对接。从滥用到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从简单代替到用得合理、有效,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 深入研究期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老师们又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感觉引进的资源带有设计者的教学思路,不能完全切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很难实现个性化,这就出现了被动应用的情况;二是缺乏对应用方法系统化的梳理,这就出现了就课论课,资源共享率低,应用方法零散的情况。那段时间,我们充满了困惑。经过近一年的研究,问题终于有了突破,得到这样的结论:要分析学科内部具有相近教与学规律的内容,总结其共性的技术应用方法。然后,制作出一系列专项内容的参数化的小工具,让老师像搭积木似的可以制作出体现个性化的软件来,这样的设计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应用方法规律的形成,不能就方法研究方法,应该从方法的源头开始做起,“因材施教”是因教材、因人才,也就是因学生,所以我带领老师们从学科本体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做起,从2009年开始组织教师梳理教材知识体系,语文、数学(图1)、英语分别按照课例、学科知识类型和话题来梳理。以知识体系分析作为切入点研究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种类,针对不同类型知识设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学习规律,从而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最后对实现条件进行分析,做到多种支撑条件相融合(图2)。例如,概念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就需要形象化。词语教学“涉”字,它是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字用信息技术再现,了解字的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对字的理解。再如,方法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都有其自身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习规律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去支撑。

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大大激发了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热情,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规律为本的教学设计。

柳暗花明,高歌挺进

如果说之前我们对技术的应用大多是支撑教师的教,那么进入2009年,尤其是开展试点工作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何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学生有效地学呢?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讲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意识到技术有很多优势,但如果这时教学模式不创新,那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支撑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习的革命性变化。这就需要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三个维度上进行变革。

为此,我组织老师们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的知识体系分析,在梳理原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学习目标。在只要能想到就能够做到的假设条件下,按照以生为本和尽可能个性化的原则,针对第一个学习目标构思能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学习思路和活动过程,最后挖掘能够实现这些设计的支撑条件,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这一研究模式。

首先按照知识板块详细梳理出知识点分布情况,然后把具有相近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如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与位置内容普遍都具有这样的学习规律。最后,对每一个知识模块进行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智慧学习目标设定、学习方式及困难分析、“理想化”教与学方法预设、实现条件分析。

以四年级的“位置与方向”为例,这是理想的教学设计。一是学习内容分析;二是学习基础、特点、规律及困难分析(图3);三是学习目标设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扩充了智慧学习目标(图4):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四是针对学习目标按照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到的思路设计最佳学习方式,并分析实现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构建出了整节课的数字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逼真的生活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先自主建构解决问题的思路,选择工具自主探索、验证,然后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在小组内回放研讨,接着展示探究过程,交流学习体会,共享集体智慧,最后学生利用丰富便捷的工具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利用反馈交流的平台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及时检测和分析,为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点评与总结提供依据和条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支撑,为教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种数字化环境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自主归纳总结知识并综合加以运用的思维方式。这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教与学革命的显著特征。

追逐梦想,贵在坚持

1. 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

(1)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初见成效

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遵循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各学科教师系统分析知识体系,定位每一个知识的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支撑条件进行重新思考,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模式,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综合加以运用。这种模式的形成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而这种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所形成的思维品质恰恰是支撑学生一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真正使“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通过教育信息化在学校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2)学习方式转变初见端倪

学校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科教学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大多数为多维电子教材和电子平台;教学组织方式上,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教与学的方式上,基本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学习质量得到保障、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智慧得到提升。

(3)教师队伍素养日益提升

当前,学校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培训、自学、互学等活动,使得现代教育观念日益增强,大多数教师已能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80%都可以比较熟练地利用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多媒体、网络、移动环境下的教学活动。

(4)管理信息化日趋完善

在完善学校网站内容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师生建立了班级网站、教师和四五年级学生的个人空间、专题学习系统,结合市、区教育局的研修平台、网络空间使学校的管理正向数字化校园的目标迈进。

2. 工作心得

我们总结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与应用思路: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智慧教学应用模式:问题驱动、发现构想、探索体验、成果分享、综合应用。构建的支撑课堂教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工具支撑环境:多位立体的智能学习场,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教与学工具,数字化资源工具与学习终端,网络平台相关联的一体化环境构建方法等。这些都成为全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我们的经验正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和应用。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7

(2014.07.14―2012.07.16安徽・合肥)

全国第九届初等数学研究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学术交流会于2014年7月14日~7月16日在合肥师范学院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代表98人。

7月14日晚19:30,召开了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大会主席团名单;讨论通过了代表大会日程与议程安排;讨论通过了第九届初等数学研究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学术交流会论文获奖名单;讨论并通过了杨路教授、吴康教授、刘培杰教授、萧振纲教授授予第三届“初等数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讨论并通过了王钦敏老师、秦庆雄老师、苏克义老师、黄丽生老师授予“第五届中青年初等数学研究奖” 荣誉称号。

7月15日上午举行开幕式,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宋乃庆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涂荣豹教授,合肥师范大学汤增产纪委书记出席了开幕式。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顾问和主要负责人杨世明、杨学枝、吴康、刘培杰、萧振刚、杨世国、孙文彩、江嘉秋等出席了开幕式。杨学枝理事长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汤增产书记致欢迎辞,江嘉秋秘书长作了理事会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回顾了第三届理事会近二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了二年来会员在初等数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以及学会今后的工作思路,报告还介绍了学会理事会申请筹备的一些情况。随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开幕式后,全体代表听取了2场高质量学术报告:涂荣豹教授为大会作了《教学生学会思考(新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内容既朴实又深刻,指出数学教育的最大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认识力、教学生学会思考,整个过程条理清晰,论证严谨,案例极具说服力,可操作性强,代表们受益匪浅;宋乃庆教授为大会作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若干争鸣问题》专题讲座,以争鸣为主题,广征博引,指出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若干争鸣问题,开拓了我们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路。

7月15日下午进行了8场10分钟学术报告:杨世明特级教师《初等数学杂谈》,沈文选教授《对教育数学的一些看法》,杨世国教授《三维欧氏空间中广义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吴康副教授《正整数有序分拆积和式计算问题》,刘培杰编审《一道保送生试题的深度解读》,萧振纲教授《数列的广义差分》,台湾蔡坤龙董事长《台湾数学竞赛与初等数学研究》,杨学枝特级教师《浅谈点量》。学会专家的报告内容深刻,意义深远,报告的内容涉及了数学教育、教育数学,初等数学相关领域的许多研究专题,杨学枝和吴康先生的成果都是经历数十年的持续研究,令人感动。紧接着,大会分代数研究小组、几何研究小组、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小组进行了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

7月15日晚,吴康常务副理事长主持召开了正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扩大会议,大家恳谈了学会申报工作;初步商定了2015年暑期在深圳召开第三届第五次理事会议;广东省初等数学学会乐意接受2016年暑期在广州召开全国第十届初数会;会上还酝酿了下一届理事会改选问题;与会人员一致推荐增补郭伟松、唐作明、李世杰、张永芹、杨文龙担任学会副秘书长职务,推荐增补林全文、郑建新、钟进均、郭要红、贺斌、石焕南、张新全、郭小全、杨飞、任迪惠、蔡坤龙、徐胜林担任理事会常务理事职务。还增补了部分理事;会议经研究决定,成立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初等数学研究小丛书”编辑部,由杨学枝理事长任主编,刘培杰副理事长、吴康常务副理事长任副主编,我们欢迎广大初数研究工作者、爱好者积极撰写初等数学研究内容的小本专著。

7月16日上午8:30~10:30,刘培杰副理事长主持大会论文交流,共有16名代表在会上交流了他们的论文成果,他们分别是:杨飞、李常青、郑志宏、童其林、徐胜林、石焕南、王方汉、杨文龙、田开斌、任迪惠、杨世明、白烁星、舒云水、严文兰、何重飞、张永芹。上午10:30~12:00吴康主持大会闭幕式,首先进行自由发言,共有十几个代表在大会发言,有的简要介绍了自己在初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有的就学会工作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会上宣布了全国第九届初等数学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评选结果并颁奖,本次大会共收到全国各省(市)选送的参评论文115篇,经过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初评和复评,共评出87篇论文入选大会交流,75篇获奖,其中一等奖9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50篇;宣布颁发了第三届全国“初等数学研究贡献奖”和“第五届中青年初等数学研究奖”;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秘书长江嘉秋宣读了本次大会记要。

在大会筹备及会议期间合肥师范大学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合肥师范大学师生为大会的顺利召开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常务副理事长吴康再次代表与会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对全体会议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杨学枝理事长宣布全国第九届初等数学研究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学术交流会圆满闭幕。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8

李勤,女,小学高级教师,曾任南京市丹凤街小学教师、中山路小学副教导主任、同仁小学教科室主任,现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教学研究处副主任。全国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和谐教育名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从教19年来,秉承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课堂教学轻松自如、特色鲜明,多次参加江苏省、南京市优质课评比活动,多次获得一等奖。有30多节课堂教学及讲座被中央电教馆、江苏省电教馆、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有数篇论文、课例在《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

小时候,我经常会重复做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拿着教鞭给小朋友们上课。就这样,儿时的梦伴随着我成长。长大了,我成为了一名教师,而儿时的梦,还在延续。

梦中有泪

1993年我加入了教师的行列,当时的我,根本没想过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只觉得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课就心满意足了。走上三尺讲台,上了几天数学课,方才发现在南京晓庄学院三年学习的知识,可以说没有多少用武之地,我常常为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新知而发愁。工作头一年,我就遇上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到校视导。我深知视导的重要性,所以特意用心背熟了教参书上的教案,按部就班地上完了40分钟。心中暗乐:按照教参上的课肯定差不了。谁知当时的区数学教研员刘红老师当着校长的面,严肃地对我说:“课堂上,眼中没学生,自说自话,这样教下去,学生根本学不会,哪像是在上数学课?”那一夜,我的梦是湿的。

梦中有课

刚工作的我犹如蹒跚学步的孩子,稍不留神就会摔倒。值得庆幸的是,正是拥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机会,我慢慢悟出了上课的门道。在1993年到1996年3年中,我多次参加区新教师、数学骨干教师的学习培训。我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一有公开课活动,我都会想尽办法去听、去学,学习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语言,回来后就尝试像他们那样进行教学,看看是否适合,并不断进行调整。对有很深造诣的教育教学专家、学者的课例或讲座,我尤其视若珍宝,如数学特级教师邱学华、黄爱华、吴正宪、孙丽谷、阎勤等老师,他们的课有的沉稳老练,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精辟深刻,有的妙语连珠,令我怦然心动,难以忘怀。当我获知南京市电教馆可以借阅优秀课例录像带时,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借阅了大量的教学录像带回家观摩学习,一遍又一遍地播放、模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实践、反复磨炼,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基本样式:讲台形象——亲切,镇定,自信,神采奕奕;教学思路——脉络分明,条理清晰;语言表达——简洁,生动,幽默;板书——工整,详略得当;黑板画——规范,熟练;解题指导——灵活,富有启发性,讲究多解、巧解。这些基本样式是我教学成长的基础。在梦里,我看到了自己上课的身影。

梦中有思

1997年南京市玄武区“青春杯”赛课是我获得的第一次机遇,促使我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那时,我天天都很晚才离开学校,多次试教磨课,校长、书记亲自把关,听我一遍遍说课。可以说在很短的时间里,我越来越会上课了,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显著提高。不负众望,那次赛课我获得了一等奖,这不仅让我获得了自信,而且激发了我努力前行的决心。1998年参加南京市优质课竞赛,我得到了区数学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大家一起分析、研究教材,从我的个人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修改调整教案,一遍一遍地说课、模拟教学。正因为有这些有经验的老师、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帮助,我的教学越来越有特色了。赛课那天,我与学生很有默契,课上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很好,因而获得了赛课一等奖。2001年有幸参加了省现代小学数学赛课,我的教学再次得到肯定,获得一等奖。2007年我参加南京市赛课,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江苏省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欣喜之余,为准备江苏省赛课而忙碌时,我却陷入了迷茫。那时,每一次试教,都会有特级教师如阎勤、魏洁、王凌等参与听课、评课,他们对我的教学环节和细节处理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可每次修改后再上还是不尽如人意,自己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去淮安参赛前最后一次试教时,区教研员徐宁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课是要有自己的思想的,不同的人听你的课会提出不同的意见,那些意见你可以参考,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席话,点醒了我:好课是有魂的,这个魂就是上课教师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思考。在去淮安的路上,我一直都在想:在《24时记时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究竟需要学什么?《24时记时法》我的教学主张是什么?上课的前一晚,陪同的市、区教研员与我一起过课,我详细叙述了自己对课堂教学每个细节的处理和思考,在多次研讨、商榷、争辩、调整中时针指向了12点。回到房间,我再次将课的教学流程进行了梳理。那晚,梦里只有我的思考。这节带有大家和我自己的思考的课,不仅让我获得了江苏省赛课一等奖,而且还使我对“好课是什么”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梦中有笑

1999年,我参与现代小学数学教材的试点工作。从一年级开始,执教两个班级,一个班使用苏教版教材,一个班使用现代小学数学教材,两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教学的难易等很多方面差异很大。我利用假期提前进行备课,研究两本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内容和教法学法,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象。但从中我收获了思考研究的乐趣和惊喜。在比较和反思中,我提升了理解和把握教材、驾驭课堂和应变的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数学素养。从1999年至2001年,我以两本教材的教学试点为契机,上了50多节公开课,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和反思文章,并在区里多次就两本教材的分析与教学研究向老师们做经验介绍。2001年全国课程改革拉开序幕,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进入试用阶段,我不仅参与了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教师课件设计和学生学件设计,还积极要求参加新教材的实验工作。我深知这份工作的艰辛,因为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我要比其他教师先行1年使用国标本教材,并要在教材实验中不断积累得与失,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思考与专家、老师们交流、分享。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连续6年的教材实验中,我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参加全国、省教材培训活动,认真聆听专家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认真学习全国各地对教材实验的汇报和课例展示,根据任教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特点努力在课堂中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现教材的精髓。6年间,我撰写了几十篇教学案例,这些案例被收录在《教师备课手册》中,供老师们学习参考。正是有了这样的实验体验,才让我对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对教材的把握与再创造也有了独树一帜的认识和见解,在教学中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2007年暑假,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我承担了一年级数学部分课例的拍摄工作。拍摄工作全面启动之前,需要先送审样片,审核通过方可开始。省教研室王林老师出于对我的信任,拍摄我的一节课作为样片送审。样片拍摄工作在南京市江宁区电教中心进行,省教研室王林老师、南京市教研室朱宇辉老师全程陪同。从上午8点开始一直忙碌到晚上7点,我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但偷偷看到王老师脸上露出的笑容,我知道样片得到了他的认可。三天后,传来消息,样片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一致认可,拍摄工作可以全面启动。那一晚,我的梦是甜的。

梦中有爱

一名教师,当他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时候,就应该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虽然在从教的开始5年里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基本样式,但我并没有体现自己独有的教学特点,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自2001年起我参加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听了数场有分量的学者、专家的高质量的讲座和报告,与全省骨干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受益匪浅,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丰富、理论素养得到了提升。2002年参加玄武区教科研骨干签约班,在区教科所原副所长黎鹤龄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位名教师,必须要有鲜明的教学风格。我认真学习了区教科所提供的《教学风格论》一书,明确了教学风格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明晰了该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两年的培训中,我不断总结、思考自己的教学,并对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

特点之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对教材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化整为零,合理增删,然后重新组合,使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由因到果的过程结构,使其成为适合学生的知识框架。

特点之二: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根据教学的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能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使用。

特点之三:教学手段较新。较早地把电子计算机引进课堂。在1997年“青春杯”赛课时,我就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受到一致好评。

特点之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教学语言简约、明了、流畅、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对学生有吸引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特点之五:了解学生,与学生零距离。对学生的心理能正确分析、把握,对学生有爱心,很容易博得学生的喜欢,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我把对自己教学特点的总结和想法向黎所长汇报,得到了黎所长的肯定和赞许,并决定专门就我的教学风格召开一次研讨会。研讨会参会者不仅有其他学校的科研骨干,还有我任教学校的校长、部分教师、任教的学生和家长,大家就我的教学风格进行了分析、评价、汇总。大家觉得目前我的教学处在独立性教学向创造性教学的过渡阶段,能摆脱模仿的束缚,较好地独立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驾驭课堂教学的秩序和调控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教学措施富有针对性;能够将别人成功的经验通过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学上主观追求与独立意识比较鲜明,开始树立自己的教学形象。在交流中,我也谈了自己的想法,表示我不会满足于常规性独立教学,将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这场研讨会气氛相当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根据我的综合条件和风格的外在表现,将我的教学风格最终定位在“活泼型”,主要特征为活、情、趣。“活”是指内容活、教法活、形式活、学生活;“情”是指教学有激情、师生有感情、生生有真情;“趣”是指学生有兴趣、过程有乐趣、应用有奇趣。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一名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成熟,也为我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奠定了基石。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特殊性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数学教育者群体,在数学素养方面对该群体的要求应体现出该职业的特殊性,不同于对普通群体的要求,也显著不同于对专业数学工作者群体的要求。服务于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本质出发点。所以,在数学哲学、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等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应严格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将小学数学搞好,即对于小学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能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出发,对教学内容能够做到从数学本质上把握,对小学数学教育内容的有关史料以及具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有更多的了解,对小学数学教材从更高层次上研究和把握。史宁中先生说过:“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感悟到两点。即教学工作的本质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反思。”在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素养方面,并不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特别深刻。其努力的方向应该有以下几点:

首先,怎样将数学的思维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体现出来,帮学生对数学思维方式有初步了解并应用;其次,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们的思维活动做深入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对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改进。将学者们指出的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缺失的有关现象加以避免:对现代数学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尚未真正理解,导致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不能形成,使得少数思维过程、多数思维结果的现象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较少关注数学事实的发现过程、过多关注数学定理、法则以及公式的内容本身,其将数学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反映出来,即“呈现数学事实、接受数学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数学思维活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发展、交往互动”才是现代数学教学所强调的。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具体策略

1.精研教材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数学教学本质越来越成为数学教学的关注点。更加凸显了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要求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并成为一个“瓶颈”制约了对数学教师专业的成长。如今,外界已明确要求尽快提升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而就数学教师本身而言,使自身数学素养提高也是其富有责任感的表现。不过目前存在的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数学素养内涵该如何人手。一个有效且切实可行的途径是以教师的自身研修为主,以日常教学工作需要为依据,即从教学需要出发确定学习内容。内容选择要与现实相符;反过来讲,教师会以所学内容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学习拥有很强的目的性。将搞好小学数学教学与提升教师数学素养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有效的教材研究模式就是“精研教材”。

2.阅读方式

“以自学为主、辅以集中辅导”是我们所提倡的阅读方式。平时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于各自的教学岗位上,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阅读的主要方式应当是自学。难以坚持是自学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所以应以自学为基础,为使自学持续进行。通过书友会、辅导讲座等活动的开展推动、督促自学。例如,可定期让老师们集合在一起。轮流做“导读”,即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除此之外。还可将“书友会”组织起来,选则一些比较合适的书大家共同阅读,一起交流心得,使阅读效率得以大大提高,使老师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3.做到学用结合

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开展数学史与数学思想方法培训时,必须做到学用结合。始终以课堂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对有关理论展开分析。此外,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与自身的教学实际相联系,找到使所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具体方法。最后,为将所学内容反映出来,还应要求教师们做出具体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尹金秀.谈微积分学习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的作用[J].益阳师专学报,2000(5).

[2]徐传胜,李红婷,韩振来.数学史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现路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3]耿青松.小学教师数学文化观的调查与培养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2008-09-01.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10

对于造成一步或两步计算应用题困难的原因,国内早有研究。研究者认为,解一步应用题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类型以及对应用题中时间、空间的叙述不能正确理解;解两步应用题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学好一步应用题和没有掌握好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针对三步以下应用题的困难原因进行了研究。在两所小学的六年级各选取2名最优秀的学生和2名中等偏差学生,采取个别测试的方法,让他们每人分析6个应用题并列出算式(题目附后),要求他们解题时自言自语“出声思维”,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每个题限思考8分钟。

结果列于下表。

表1各题的有关特征及正确人数题类型分数应用题行程应用题归一应用题题号123456步骤数343535优生(4人)340144中下生(4人)100023合计(8人)440167

显然,总的来说,优生的成绩明显高于中下生,但差别最明显的是中等难度的题(第1、2、5题),在最容易的题目上(第6题)正确率都很高,最难问题上(第3、4题)正确率都极低,差异均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优生和中下生都具备了一定的解决应用题的技巧,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上,优生显然具备了更高的解题技巧,但即使是优生,在解决第3、第4这样的题目时,也会显得一筹莫展,正确率极低。这充分暴露了应试教育在思维技能培养上的缺陷。

小学生解答复杂应用题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原先设想,解答步骤越多,难度越大,但本实验的结果证明,无论对于优生和差生来说,第1、2、3、5题(均为三步计算)的难度并不小于第2、4、6题(均为四至五步),步骤多少不是造成复杂应用题困难的主要原因。那么主要原因在哪里?我们请有经验的数学教师(数学教研组长、副校长)就这6个题的“典型程度”打分(每个题的典型程度是指该题在学生教材例题和习题中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结果表明,典型程度和困难程度(正确率)呈高度相关(没有经验的教师“典型程度”评分与困难程度相关系数偏低)。或许这能说明复杂应用题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小学生习惯于在解题时生搬硬套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技巧,因此出现对“不典型”的应用题的束手无策现象。

那么,对于典型程度不高的应用题,小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详细分析了学生解题过程中的“出声思维”的记录,发现至少存在以下四个原因:

一、基本概念并未真正形成或熟练程度不够,所以容易错误

地判断题的类型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中下生身上,下面是一位中下生解第4题的部分思维过程:

……用速度乘以时间,时间怎么求呢?

……不对,把整条水渠看成单位"1"

可以把甲队每天修的米数看成1/35,把乙队修的看成1/38,……知道怎么做了,用35与38的和去除以1/35与1/38的和……

该生起初的思路是对的,可以把“每天挖35米”看成是速度,但由于“总长”不知道,因此无法求“时间”,所以该生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正确思路,开始设想把整条水渠看成单位"1",接下来又错误地把甲队每天修的米数看成1/35。显然,该生头脑中的分数概念关未真正形成,至少分数概念并未达到熟练程度。1/35的真正含义是“每米占全天工作量的1/35”,或者进一步理解为挖1米所需时间是全天时间的1/35,而不能理解成为“每天能完成总工作量的1/35”。由于分数概念未牢固掌握,所以错误地把这个题看成是“工程问题”。

格式塔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尔(M.Weitheimer)早在1959年就发现,学生只要照搬老师的例题,就能运用“底×高”的公式来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问题,但头脑中并未真正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科学概念,所以遇到和老师画的平行四边形不同的奇特的非典型的平行四边形时,就束手无策了。他批评传统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时,学生往往凭生搬硬套就能解决基本概念问题(表现为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而且多数情况下能得到正确答案。这样,教师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机械模仿与不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最根本的措施是改革传统的应用题练习方法,应该用大部分时间练习那些单凭机械模仿不能奏效的习题形式,如根据题意补充已知条件、删除多余条件,自己提出未知条件,依据数学运算式自编应用题,说明在特定题意前提下的一个算式(或一个分数)的意义,等等。

二、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此不能正确

识别题的类型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西蒙(H.A.simon)认为,解决应用题的过程是“模式识别”的过程。例如,当学生识别出眼前的应用题是“相遇问题”,就能调用有关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决眼前的题。因此,识别问题的类型就成了解题的关键。然而,困难的题往往“伪装”得很巧妙,让人难以识别其真面目。例如,第3题,表面上看是个“相向问题”,而实质上是个“相遇的题”。尽管此题只需三步便能计算出来,然而在我们的实验中没有一个学生能正确列出算式。下面是一位“优生”的思维过程:

先求甲车走完AB所用的时间:205÷48,

然后乙车速度乘以这个时间就是乙车所走的路程,205÷48×52,

然后再减205就是甲车……(发现不对),

205减去乙车沿原路返回的路程……不对,怎么做呢……

甲每小时48、乙每小时52……

52×(205÷48)-205……(又发现不对)

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4公里(52-48),

甲车行了几小时?每小时多行4…

205÷4就是乙车行的时间,……乙车返回……

很显然这位“优生”未能识别这个题“实质是相遇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未能形成对这个问题的“整体把握”,只是就单个的句子进行联想或推理。如果画出下面一个示意图,就能从整体上理解题意,并因此很容易识别出题的类型和相应的解题方法。

(附图{图})

由此看来,如何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特别是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答复杂应用题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研究学生把握题目整体数量关系的特点,总结出把握题目整体数量关系的思维技巧并进行专门的训练,第二,必须使这种思维方法“条件化”。所谓条件化,就是指知道这种思维方法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以上述第3题的“画图示”的思维方法为例,优等生应该具备了画图示的能力,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画图示,结果该画图时,却不去画图,从而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该题的题意及数量关系。

三、未能把解题模式抽象成为一种思维策略,所以难以识别

非典型的复杂应用题

国内的一项研究发现,许多能顺利解决下述例1问题的小学生却不能解决例2这样的问题。

例1师傅完成某件工作需6天时间,而徒弟则需要8天才能完成,若师徒二人同时干,需多少天才能完成?

例2妈妈上街买布,她选中了两种布,如果买第一种布,她的钱只够买6米,而买第2种布则可以买8米,现在她决定两种布买相同数量,问两种布各可以买多少米?

这两个题是“同型的题”,为什么解第2个题困难得多呢?这是因为第一个题“典型得多”,一看便知是“工程问题”。但是,一些优生能顺利地解决例2,他们的思维方法是:“如果总体不知道,又要对总体按一定比例进行划分,那么设它为"1"。很显然,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应用题解题模式上升成为一种抽象的思维策略,并且,这种策略已经条件化了,表述为“如果……那么……”,或“当……的时候,就……”。

再以本研究的第4题为例,如果学生头脑中能够将追击问题的解题模式上升为一种更抽象的模式:行程距离之差÷速度之差=行程时间,那么,他们实质上已经掌握了一种思维策略,就很容易识别出第4题的解题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类型或模式,而且要在基本模式熟练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逐步进行思路上的抽象,发展起更抽象,更复杂的“解题模式”(或叫思维策略)。我们提倡教给学生解题后的反思技巧(思路概括的技巧):在遇到困难的新的习题时,解题之后要反思该题和过去见过的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在解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解法还可以用于其它什么场合?这样做,就能确保学生头脑中积累的“思路”越来越多,且概括程度越来越高,真正做到练习效率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断得以提高。遗憾的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寻找习题的正确答案,一旦找到正确答案,思索便停止了。这样的做法,很不利于思路的反思和概括,不利于解决复杂应用题能力的提高。

四、不能进行双向推理,所以难以接通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的关系

可以说所有的习题都是先提供已知条件,然后提出一个未知条件(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来求未知条件的数量或证明未知条件的成立。在解题时,思考的方向分为顺向和逆向推理方式。

顺向推理由于思维方向不明确,容易推导出众多的起干扰作用的中间变量,并且易使学生一旦走上错误的思维方向就迷途难返,本实验中的中下生尤其如此。而逆向推理虽方向明确,始终把未知量作为思维的出发点,但由于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很难接通,也容易造成学生解题失败。

在多数情况下,特别是解难题时,最好采用双向推理。顺向推理可以推导出更多的供选择使用的“已知条件”,逆向推理使我们始终明确思维的方向,双向推理有助于顿悟和灵感的突然出现,能有效地缩短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距离,更有助于我们在心理视野范围内“看穿”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路径。遗憾的是,本实验所选取的被试(不论是差生还是优生)都不具备这种能力。看来,双向推理能力的训练已不能再忽视了。

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小学生解答复杂应用题的能力至少应采取以下三条措施:改革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本概念,并形成基本模式;教学生解决困难问题之后进行思路反思和概括的技巧,抽象出高级的模式;教学生分析题意、整体上理解数量关系的技巧,以确保能识别出高级模式,并调动头脑中有关模式灵活地解决眼前的复杂的题。

附录:测验用题

1.小明读一本课外读物,4天读了总页数的1/4,照这样的速度读了8天后,还剩45页没有读完,这本书有多少页?

2.有一段路,一辆自行车第一天走了全程的1/4,第2天比第一天少走了5千米,还剩20千米没有走完,这段路共有多少千米?

3.A、B两站相距205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站出发,向B站行驶,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乙车到达B站后立即沿原路返回,两车从出发到相遇经过了几小时?

4.甲、乙两队开挖一条水渠,两队从两端同时挖,甲队每天挖35米,乙队每天挖38米,结果在距中点3.75米的地方接通,这条水渠共有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11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全体数学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连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想象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组织攻关教师和教研组长参加处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并参加处研究性学习培训。在各年级组织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全体数学教师集中由黄丽娜陈艳红两位教师二次分学段培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想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施行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各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第六届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

在有限的工夫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级教研组《循环小数》一课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料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施行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特别有用。

近三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真实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十一月中旬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第六届教学节,七位教师分别代表各组讲了课,三节评为优质课,这次公开教学,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六年纪《圆的周长》的想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浸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预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

四年纪《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想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意学习结果,更注意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纪《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老师导演,学生表演,想象了从“相距——缩短——交叉——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伴着工夫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工夫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段小小的表演,如同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意,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想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思路范文12

2009教育教学年终总结

本人能热爱教育事业,能够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有终身从事教育的决心。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能够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意团结同志,与人为善,努力做群众的表率。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工作中,以“激情、思路、办法”为指针,创新工作方法,用“两个转变”反思工作中的得与失,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和水平。

2009年下半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调到教研室工作。新的工作,对于我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次严竣的考验。只有不断学习,及时调整角色,创新工作,才能尽快适应和做好教研员工作。第一,我虚心向领导和区、市其它教研员学习,向书本学习。我深知,教研员工作需要丰富教学理论素养,我给自己订下目标,每天要看两小时的业务书籍,记下自己的工作反思与心得,定期听数学课,坚持参加全区数学集体备课,以便时刻了解全区的教学动态,把握教学的最新信息。第二,创新工作思路。我以往面对的更多是对学生的管理和教学,而现在要组织与指导全区数学教师教学活动与全区课题工作的开展,要求更高,担子更重。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在吴主任和张主任的支持下,我积极向市里各处室课题负责人汇报、了解我区以往的课题申报和开展情况,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管理办法,拟定课题申报指导意见,组织各校进行申报,通过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现已有1个市级课题在我区结题,1个市级课题准备开题,有3个中断的省、市级课题正在争取结题,还有36个课题申报了区级课题,等待区教研室评审;作为市中心组命题成员,我坚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活动,独立完成了全市七年级数学试题的命题工作,并协同市教研室先后督导了两所学校和大市优质课的评委工作,由于自己工作做的扎实,细致,受到了陈老师的好评,又一次提高了开发区在市其他学校的知名度;在全区数学教学上,能积极服从领导安排,先后开展了区集体备课活动、研讨课活动以及送教到校活动,在活动中,我注意把握正确的教学导向,要求集体备课一定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关注备课的质量,重视课堂主阵地;精心选择上课教师,确定研讨专题,与上课教师研讨,形成最佳教案,反复试讲,反复修改,以求收到最佳效果,通过提高课堂实效,来提高教学成绩,在全市统考中,我区数学成绩较好;此外在组织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时,我对参赛教师精心指导,了解评优课的评分标准,与参赛教师深入研究推敲,并且对参赛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哪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在我的指导下,付贵敏老师在全市评优课上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新的一年即将结束,回顾过去,自己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自己的工作方法不够灵活,工作思路不够大胆、细致,工作效率还有待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站在新的起点上,不遗余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