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

时间:2022-05-19 12:06:55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1

植树节古诗《种树》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

树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独绕虚斋径,常待小爷柯。幽荫成颇杂,杂木剪还多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

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植树节古诗《种柳戏题诗》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植树节古诗《诸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植树节古诗《观种树》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2

关键词:承德避暑山庄;植物造景;园林艺术

1避暑山庄植物造景的概况

山庄在因山、理水、叠石、植树等方面巧夺天工,因地制宜,精心选材,再现了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园林、绿草如茵的蒙古草原、广袤无垠的东北森林,景景古木浓荫,处处香花异草,意境深远,野趣天成。避暑山庄植物繁多。木本植物共有36科71属141种,以油松为主,其它乔木有椿、桑、枫、柳、榆、槐、侧柏等,观花乔灌木有玫瑰、丁香、连翘、山楂、山桃等。此外,还引进了江南的菱角和兰草、山西五台山的金莲花、兴安岭的草荔枝、盛京的黑葡萄等点缀其间,增添山庄的山野气氛。据笔者考察,避暑山庄中以植物为主题的景观多达18处,如以树木色彩四季变化命名的青枫绿屿;以日光照射,金莲花金彩焕目命名的金莲映日等。避暑山庄组景中山水木石的诗情画意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使人有忘尘世之怀。

2避暑山庄植物造景的特色

2.1天人合一理念,体现自然关

2.1.1植物造景尊重自然。避暑山庄山地森林覆盖,平地榆柳成荫,康熙提出“庄园勿动树勿发”的思想,保留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原始美。山庄西北多山而东南多水。设计者顺应自然,借峰岭的自然地势划分景区,形成各具特色,层次丰富的景观。在西北山区,注意保护天然植被,保留原始的成片松林,人工植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针阔叶混交,以油松为主调的山林景观。在北部平原区,是以杨、柳、榆、槐为主的阔叶林,古木参天,人工造景时宜松则松、宜柳则柳,不破坏自然景致。在东南湖区,种植低矮灌木或小乔木,造就水面漂浮落花的美景。由此可见,避署山庄保持了大自然原始、粗旷的风貌,将自然风景巧妙融汇于园林景观之中。

2.1.2植物造景法天象地。避暑山庄拟仿自然之形态,利用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使园林景观具有绚丽的季相之美。春天梨花竞相开放,轻纱素裹,“微云淡月时情景尤绝”;夏天水滨青萍涌翠,亭亭玉立,荷花朵朵,摇曳生姿,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秋天枫叶,温彩流丹,霞升满山;冬天以青松、白雪为主题,“批把垒玉、蜡瓣舒香”。避暑山庄推崇天人合一理念,使植物与风霜雨雪雾霭云露交相辉映,利用植物的自然属性建立众多景观,创造一年四季景色,引起品评者“喜怒哀乐,感于吾心”的体会。

2.1.3植物造景人造自然。避暑山庄北部是占地近66.7hm2的平原。开阔的草地,奔驰的骏马,嬉戏的麋鹿,配上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空灵与辽阔、恢弘和畅远的草原画卷。为了搞好民族关系,在万树园北部的草坪上散落着数10座精心搭建的蒙古包,使到此会盟的蒙古上层贵族宾至如归。这些蒙古包如白玉镶嵌在碧绿的草坪上,“宛自天开”。乾隆帝赞叹到“绿毯试云何处,最维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

2.2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社会人文关

2.2.1按寓意配置植物。避署山庄借植物寓志,立意高远。如曲水荷香主要以荷花为主,取义洁净无暇,“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水系堤岸种植柳树,柳树象征吉祥,又被文学家赋予了“离情别意”的韵味;静寄山房种植槐树,象征高贵、文化,《全唐诗话》中有“槐花开,举子忙”的诗句;水流云在种植丁香,被佛门称为“西海菩提树”,象征爱情和幸福;松云峡和如意洲种植桃树,象征辟邪、逃凶,此外与爱情相关联,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誉;文园狮子林种植竹,象征清高脱俗、虚心坚韧、高风亮节;松鹤斋遍植油松,饲养仙鹤,松涛声声,鹤鸣阵阵,寓意松鹤延年。拟人化的植物寄托着山庄主人淡雅的情怀、崇高的理想,含意深邃。

2.2.2按诗情配置植物。避暑山庄配置植物景观时“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构筑“诗意”空间。如曲水荷香是一座大型重檐攒尖方亭,亭内有流水潺潺,弯环曲折的石渠,亭外有摇曳生姿的荷花,“荷气参差远益清,兰亭曲水亦虚名”。又如梨花伴月一景,春意黯然时节,皎洁无暇的月光下,簇簇梨花争相开放,散发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一眼望去,洁白的梨花仿佛隆冬时节的皑皑白雪,飘落枝头,异常圣洁清凉。植物景观与古典诗词相互渗透,文因景就,情景交融,为后人留下了追思往昔繁盛之景的凭借。

2.2.3按画理配置植物。避暑山庄根据画理安排风景构图。“松不烦新种,石皆入古图”;“山庄也自寻常看,写入画图故合诗”。这些诗歌说明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因画成景,景作画观。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3

植树节到,你在我心中,就是一棵树。沾湿着雨露,笑成一片绿。我弯下腰,刨开烦恼的土,浇上开心的水,施加富有的肥,扎好健康的桩,只愿你幸福久长!

种下一株相思树,牵挂生根,情意伸枝;植下一棵友情树,感情生长,友谊散叶;栽下一根祝福树,快乐伸展,幸福茂盛;植树节到,愿你植树节快乐!

我的祝福来得早,就像春雨浇小苗;我的祝福来得多,就像过年吃火锅;我的祝福来得巧,就像行路捡大钞;我的祝福来得猛,说多说少你都懂!天天快乐哦!

种上一颗健康树,愿你时时身体棒。种上一颗吉祥树,愿你事事万事吉。种上一颗招财树,愿你富贵又如意。亲,植树节快乐!

植树节到,你在我心中,就是一棵树。沾湿着雨露,笑成一片绿。我弯下腰,刨开烦恼的土,浇上开心的水,施加富有的肥,扎好健康的桩,只愿你幸福久长!

玉皇大帝说:植树节到了,送你一颗神奇的种子。用真诚的心去栽种它,用辛勤的汗水滋润它,用良好的心态培育它。等到枝繁叶茂时,必将心想事成,获得锦绣前程。

种一棵红枫树,愿你“1生鸿运”挡不住;种两棵常青树,愿你“2话不说”走上青云路;种三棵胡杨树,愿你“3羊开泰”幸福永永驻;种四棵橄榄树,愿你“4季平安”享清福;种五棵富裕树,愿你“5福满堂”笑无数。3.12植树节,愿你多多种树,幸福如树。

健康如“常青树”;爱情如“连理树”;事业如“参天大树”。植树节到了,愿:好运吉祥非你莫“树”,幸福开心非你莫“树”,平安快乐非你莫“树”!

把树种在地里,收获一抹绿色。把树种在心里,收获一片关爱;把树种在祝福里,收获一丝温暖。植树节到了,愿你种下好心情!

挖个坑,埋点土,数个12345;植树节,种棵树,清新空气好舒服;动双手,有幸福,劳动创造新财富。植树节快乐!

植树节,愿你种下快乐树,收获开心果;种下平安树,收获如意果;种下希望树,收获成功果;种下摇钱树,收获好运果!

植树节一到,心中要有“树”,财源滚滚摇钱树,事业高涨参天树,爱情甜蜜藤缠树。植树节,愿你千树万树好运来!

种一棵幼苗,种一份快乐,两瓢清水,三铲泥土,四分清风,五缕阳光,六两雨露,七钱星辉,八抹晨曦,九分呵护,十分爱心。种下春的美丽,收获幸福的福荫,采撷一秋硕果,收获一年的惬意。植树节了,种一份祝福,收获你一生的幸福!

“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享受自然之美的惬意尽在诗里。花草树木,怡情养性,植树节里,植树就是写最真实的诗,祝朋友诗情画意,幸福快乐享受福荫。

生命如树,四季流光,春剪暖风,夏裁阴凉,秋添色彩,冬恋朝阳;生生不息站立,拼搏顽强生长,自强不息汲取,前程锦绣非常;不为硕果累累,只为成就自己独有辉煌,不为花开多多,只为枝繁叶茂勇敢担当。植树节到了,愿你人生精彩,快乐安康!

鼠年添祥瑞,岁“树”越来越大;喜庆满乾坤,运“树”越来越好;事业登辉煌,路“树”越来越多;安康伴祥和,气“树”越来越妙;吉星当头照,钱“树”越来越高。植树节到,一声祝福送给我的老“树”人,愿你友谊心中有“树”,快乐变无“树”

生活是条路,朋友路旁树,要想路好走,有空就植树,赶路别太急,闲时浇浇树,请客常聚会,给树培培土,问候伴祝福,胜过甘雨露。植树节,莫忘植树哟!

扛起一把“√”铁锹,拎起一颗“¥”树苗,深深植入“~-~”土地,洒上快乐的“☼”,浇灌心灵“♠”雨露,植树节,愿你植入*^@^*,一生无忧

种下梧桐树,引来凤凰翩翩舞;种下摇钱树,大盘小盘落玉珠;种下情意树,喜结连理同船渡;种下幸福树,吉祥花开欢乐谷。植树节,祝你幸福永驻!

在共享网站,我搜到了一粒幸福种子。由开心上传,由健康整理,由好运编辑,烦恼已被严重压缩,快乐可以尽情释放,财富可以无限复制。经我下载后,在植树节发给你,愿你双击出无限美好,拖拽出日日平安,永远存储在幸福的硬盘。植树节快乐!

给心灵腾一块地方,种下美好的梦想,看着幸福慢慢生长,快乐的绿荫笼在身旁,温暖的小窝栖在枝杈,事业的硕果随风飘荡。植树节,愿你收获满满的幸福!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4

[关键词] 威廉·布莱克;泛神论;动植物意象;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1—0111—04

布莱克从幻觉中构建了一整套专属神话体系,其预言式的短诗中充满了神秘主义的不可理喻,尤其是他对于宗教的态度自相矛盾,前后冲突。例如1974年《欧洲:一个预言》中反复出现耶和华的崇高形象,充满智慧的老人在天上望向混沌灰暗的人,目光充满怜悯,大量诗作和版画都明显源于圣经的描述;然而另一方面,布莱克却又常常在诗歌中批评教会和宗教制度,例如《天真与经验之歌·扫烟囱的孩子(二)》中的诗句“因为我显得快活,还唱歌,还跳舞,/他们就以为并没有把我害苦,就跑去赞美了上帝、教士和国王,夸他们拿我们苦难造成了天堂。”这已经明显具有了现实批判的意味。两种极端态度的并行在布莱克后期诗歌《天堂与地狱的婚姻》中变得越来越晦涩而难以解读,但是如果对布莱克早期简单明快的抒情短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进行细读,甄别其中含混的修辞意义就会发现,布莱克诗歌的宗教影响,圆融地统一在一种独特的泛神主义体系中,终其一生也不改其志。

泛神主义最明显的特例就是多神论。威廉·布莱克固然也赞美上帝,但却并不影响他将羔羊和孩子们放在与上帝同样的高度,例如他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羔羊》

《天真之歌》中的《羔羊》,往往与《经验之歌》中的名篇《老虎》形成对比,不仅同为罕见的扬抑格形式,而且以两种不同的动物,描绘了刚刚开始的工业时代的人类精神状态。羔羊、小孩和“他”是诗集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布莱克为这首诗所配的蚀刻画上,画着孩子和一群羔羊,诗歌以孩子和羔羊之间的对话形式展开。孩子和羔羊的意象,实指和虚指并存,也可以认为是天真与宗教的象征;而“他”则是造物主,是上帝,是“创造了你的人”。《羔羊》一诗共分为两节,第一节中,孩子不断追问羊羔:“小羔羊谁创造了你”;第二节中,孩子自问自答地告诉小羊羔,是“他”创造了你。“他”是谁?“他”是作为牧羊人和造物主的上帝;“他”是羔羊,在基督教传说中为洗清人类罪恶而被牺牲的羔羊——基督·耶稣;“他”是小小孩,是一份天真、更是宗教赋予的最高意义。《天真之歌》就是为“天真”所唱的一曲颂歌。

这首诗被称为“预言诗”,诗中大量含混(ambiguity)手法增加了诗行的多重理解。例如开头句“小羔羊谁创造了你”,刻意略去了标点,使原文的断句出现了歧义。原文是“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既可以断句为“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小羔羊,谁创造了你?);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带有定语从句的名词短语“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小羔羊创造了你),暗指上帝就是创造万物的小羔羊。再如第二节第八行“咱俩的名字跟他一样”,原文是 “We are called by his name”。这个句型同样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咱俩的名字跟他一样”,也可以理解为“以他之名,召唤我们”,这是教士们受命去传福音时常说的一句话。再如全诗结尾反复吟唱的“小羔羊上帝保佑你”,原文是“Little Lamb God bless thee”,同样有两种断句方式:“Little Lamb / God bless thee”(小羔羊,上帝保佑你)或者“Little Lamb(Lame) God /bless thee”(小羊羔般的上帝,保佑你呀)。在原文中,为了音调的和谐,句尾的Lamb往往被读成了Lame(原意为“蹩脚的”),形容上帝并非万能。这样一来,结尾句就由原先甜美的祝愿,变成了宗教讽喻。

《羔羊》运用威廉·燕卜荪《含混的七种类型》中的第二种含混,即“上下文引起的多种意义并存,包括词的多义和语法不严密产生的多义”,拓展出两种对立的意义。这是含混作为修辞的本源属性,而且由含混构成的不确定性甚至能够颠覆了原本的力量对比关系。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 : 卢梭、尼采、里尔克和普鲁斯特的比喻语言》,沈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第10页。“当我们一方面研究字面意义,另一方面又研究比喻意义时,我们的研究模式仍然停留在语法层面;但是当我们无法用语法或其他语言学手段来确定两种意义(可能是完全不兼容的两种意义)中的哪一种占主导地位时,我们的研究模式就进入了修辞学层面。” 如此一来,羔羊变成了上帝,上帝便成了羔羊,正如诗中所说的:“他变成了一个小小孩。”于是,小孩、羔羊和上成了神一般的存在,是各自不同而又合为一体的神。千万不可将这三者的关系理解为类似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因为在威廉·布莱克看来,虽然他的诗中大量存在“上帝”或者大写的“他”,但是“谁能在万物中看出无限,他就看到了上帝;谁只在万物中看出分类图解,他就只能看到他自己……万物存在于这个永恒的世界,而与基督教的前世毫无关系。” 威廉·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婚姻》张德明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第40页。这也就是说,布莱克笔下的上帝并不是基督教义中的上帝,而是所有神灵的代称,这是泛神论的基本特征。

如果说《羔羊》中的羔羊、小孩和上帝,都是由天真和经验抽象出来的“道成肉身”,是多神论的具体表现,那么威廉·布莱克更多的短诗则不是塑造抽象的神祗,而是回归泛神论本源的“万物有灵论”,直接从动植物崇拜中寻找精神慰藉和指引,例如“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梁宗岱译)就是著名的范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毒树》这首以植物为题的诗歌。

《毒树》出自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经验之歌》,传统上认为它们以具体的自然植物为意象,描绘了抽象的人类罪恶。即“压抑的愤怒”带来的毁灭。《毒树》一诗采用了四音步(杂有三音步)抑扬格、双行押韵的诗歌格律,这种格式往往用于童谣或者基督教赞美诗。“毒树”之名,并非表示“有毒的树”(a poisonous tree),而是和“milk tree”(乳胶树)一样,意指“为提炼毒物而栽培的树”(a tree to produce poison)。诗中描绘了“我”的愤怒幻化成一棵树,所谓的自制和隐忍都是虚伪,“虚假的阳光”和“我的泪水”把这棵树“照耀”和“浇灌”,只为最终结出有毒的苹果,毒死我的仇敌。此诗指向的主题并非愤怒本身,而是对愤怒的压抑,间接瞄准了基督教隐忍之说。布莱克认为这种隐忍,压抑了人性,结果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灾祸。诗歌原名“基督徒的自制”(Christian forbearance),后来才改为“毒树”(A Poison Tree)。这样的传统解读固然解决许多问题,却也无法解释这个故事结局的预言性,无法解释敌人吃了苹果而死去这个结尾的特殊含义,也无法匹配诗中“毒树”和“苹果”的关系。诗歌中,人的行为是逻辑的,可以理解的;而树的发展则是神秘的,不可预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可以用“祈祷”这种仪式作为平行的原型结构来勾画人与树的关系。诗中“我”受了委屈之后,便“怀着疑惧,早早晚晚,/用我的泪水把它浇灌;/我又带着诡诈的微笑,/用虚假的阳光把它照耀。” 威廉·布莱克著,张德明译《毒树》,引自《外国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第1189页。英文原文是“And I water'd it in fears, /Night & morning with my tears; /And I sunned it with my smiles /And with soft deceitful wiles.”张德明的中文翻译中将“in fears”翻译为“疑惧”体现了对于这首诗歌基于一神论的传统解读,以毒树象征嫉妒和仇恨,而“疑惧”就是人类因为道德感或者对于宗教审判的担忧而对内心阴暗面的反省。然而,如果从泛神论的角度来解读就会发现,“in fear”还可以用来表示对神的“敬畏”,“in fear of God”(敬畏上帝)这个短语本来就是牧师用来劝谏教众信服上帝的常用口语词组。从这个意义上来解读,毒树就不再是指一切阴暗的意志,而是成为了和上帝一样的神灵。以植物为神是万物有灵论最为常见的隐喻。诗中的“我”并非“怀着疑惧”而是“怀着敬畏”来浇灌毒树,其中所有表示浇灌的描述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诗行“我怀着疑惧,早早晚晚,/ 用我的泪水把它浇灌;/ 我又带着诡诈的微笑,/ 用虚假的阳光把它照耀”可以解读为:“我”满怀敬畏之心,日日夜夜向小树苗诉说悲伤、分享快乐并以“带有一点点欺瞒”(soft deceitful wiles)的忏悔赢得了神的偏袒,于是毒树的神灵便赐下个“苹果发红光”,帮助“我”消灭了仇敌。这种崇拜模式与原始部落崇拜图腾,祈求自然界的神灵赐与力量,消灭其他部落的敬神仪式原型构成了平行结构。只有从毒物即神灵的意义上来解释“我”与树的关联,诗歌中仇敌吃了苹果死去的结局才不显得突兀。

运用万物有灵论的人类学诗学观来解读毒树的象征意义,诗歌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立体。传统观点仅仅认为这首诗歌批判了隐忍对人性的压抑,但其实诗中同时还流露出反对唯理性论的意味,认为非理性的偏爱和理性的选择一样,都能改变人生命运和社会版图。

如果对诗中的苹果进一步剖析,就会发现其表面上是指圣经中伊甸园禁果(forbidden apple)的传说,即基督教中的人类原罪(sin)的象征,似乎圣经中原罪的根源是人类的自由意志,而在诗中却是人类对负面情绪的压抑。但是“苹果”的意象更有可能指的是《荷马史诗》中 “不和的苹果”(Apple of Discord),象征古希腊多神世界的“众神之争”,而这正是圣经反对得最为激烈的异教学说。事实上,无论《羔羊》中三位一体的假象,还是《毒树》中代表“众神之争”的苹果,都暗示布莱克试图从学理根源上批判基督教制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泛神的、万物有灵的统一存在,教会占据了诸神的伊甸园,而三位一体正是多神论向一神论过渡的特殊形式,这种典型的泛神论发展为一神论从而使人类受到思想束缚的观点,虽然并不为宗教研究学者们所认同,但却是布莱克思想体系中不可撼动的基石,这一点在《爱的花园》中表现得最为明确。

诗歌延续了《经验之歌》常见的宗教主题,质疑教会割裂了世俗与上帝的对话,而不是充当二者之间的沟通的使者,批判了教会对人类心灵的束缚和对追求快乐的灵魂的扼杀。“爱的花园”应该是指伊甸园。诗中显然布莱克并不认为上帝创造了伊甸园;正好相反,伊甸园先于上帝而存在,花园中的树、蛇、花、果原本都是各自的神灵。夏娃听了蛇的宣道,吃掉了代表自由意志的苹果,获得了泛神论中的“神性”,成为了异教徒之后,便被逐出了伊甸园。这首诗歌中用词往往都具有多重意味,例如“教堂”一词,原文是“Chapel”,本身就有两个意思,既是指礼拜堂,又表示殡仪馆,与后文的墓地遥相呼应。问题在于,这是谁的花园?谁的坟墓?原本诸神的花园变成了一神教的伊甸园,而教会制度扼杀“鲜花无数”。尤其是诗中写道“这座教堂把门统统关上/ 门上写着‘禁止’两个大字”(王佐良译)。英文原文是“And the gates of this Chapel were shut,/ And Thou shalt not, writ over the door”其中“Thou shalt not”是指门上的装饰画绘中有“禁止”纹样,是摩西“十诫”的句式。威廉·布莱克诗中多次提到“十诫”对人类灵魂的束缚,《爱的花园》里,“穿黑袍的教士们……还用荆条捆起我的欢乐和欲望”,同样也在《天堂与地狱的婚姻》中化成了尤理生“嫉妒的锁链”3(P19)。

布莱克诗歌的主要中文译者张德明教授在对威廉·布莱克诗歌的研究中提到,布莱克“砸碎……理性的锁链”与“恢复尤理生的重要地位”之间的矛盾,是“因为神话的根本特征正在于它的非理性矛盾。” 张德明:《人类学诗学》,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第339页。这是比较经典的基于一神论观点而对布莱克本人宣称的“砸碎……理性的锁链”的理解。布莱克晚年的长诗《天堂与地狱的婚姻》中深刻地批判了尤理生“只允许一种命令,一种欢乐,一种欲望,/ 一种诅咒,一种重量,一种尺度,/ 一个国王,一个上帝,一种法律。”3(P44)可见他并不是反对有神论,而是反对一神论;砸碎的并不是“理性”,而是“理性的锁链”,或者说是“嫉妒的锁链”,其实质是以更为宽容的泛神主义来反对一神论的专制性,而未必是反理性的。

T·S·艾略特将威廉·布莱克称为“天才诗人”,认为布莱克诗歌中具有“所有伟大的诗歌中所共有的独特性”。布莱克用以建构自我幻觉世界的泛神主义观与以斯宾诺莎“自然即神”或者黑格尔“理性即神”的泛神论并不一样。这两种布莱克时代盛行的泛神论观点都是物质和理性的,而诗人并不像哲学家那样关注什么是神,也并非从神的本质与相中寻找意义,诗歌更关心泛神论对一神论世界观及其制度的突破。可以说,人类学家们基于原始思维而提出的万物有灵论或者“互渗律”是一神论之前的泛神论,而布莱尔式的泛神论则是一神论之后的泛神论。按照列维·斯特劳斯对于神话的归类,泛神论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回顾式的,目的借助遥远的往事建立某种传统的秩序;二是前瞻式的历史,目的是将往事变为一个刚露头的未来的起点”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658页。。布莱克式的泛神论因为其前瞻性而具有了“预言诗”的气质。同时,对其泛神主义观的剖析,也不是为了对于布莱克诗歌提供一种解读方式,而是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在含混中构造多重理解,甚至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中,模糊了对立双方的主从关系。布莱克泛神论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本身,事实上已经具有了解构的萌芽。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5

各位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3.12植树节。

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同学们你们知道倡导植树造林的人是谁吗?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孙中山。辛亥革命后,民国4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

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 庆功栽杨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 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生儿育树 《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等到结婚年龄,20棵树成材了就够结婚费用。为婴儿植树,是当地盛行的风俗。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治病种杏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

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 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 “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写诗护树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 责二十,补栽十棵”。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待森林的破害日益严重,有人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乱砍乱伐,造成森林水土资源大面积的流失。为了防止沙尘暴的侵袭,植树造林犹为重要。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同学们,让我们回顾过去想想未来,它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以及植树造林的意义。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绿化事业做出一点贡献吧!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6

关键词:桃;诗词;观赏特性;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2-0000-00

Abstract: Peach (Amygdalus persica L.) is a widely distributed plant which has been cultivated for a long time. Peach culture is gradually forming in the long history and derived rich cultural symbol. Through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ancient poetry,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peach culture, and sums up peach cultural connotation, including symbols of spring, beautiful women, paradise, good moral characters, exorcising and longevity, frivolous and so on.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value for landscape application of peach in the future, the article discusses application features and arrangements of peach in landscape.

Key words: Prunus persica; Poetry; Aesthetic feature; Landscape design

引言

桃Amygdalus persica L.属于蔷薇科、桃属植物,原产于我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1]。桃的果实可口,是我国重要的水果品种之一。桃花更是绚烂夺目、惹人喜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对桃的认识不断加深,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桃文化。桃从最初的供人食用,逐步发展为供人欣赏、托物言志的文化象征,衍生出了象征春天、女性、长寿、驱邪、美好品德等内涵。桃花是历代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从《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陶渊明笔下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再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描写桃的诗词层出不穷,蔚为大观,也见证了桃文化的时代变迁。梳理诗词中桃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对理解桃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极大的帮助,对桃的景观配置与意境营造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桃文化的发展历程

2.1 先秦时期的桃文化

先秦时期是桃文化的萌芽期。人们对桃最初的认识是从其食用性开始的[2],《国风・魏风・园有桃》记载“园有桃,其实之肴。”桃果可充饥,且味道鲜美,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生产力较低的先秦时期,这是难得的佳果。桃也从野生状态转为栽培,种植于“园”内。《诗经・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对桃的喜爱,并将其当成贵重的礼物赠与他人。《诗经》中描写桃最著名的句子莫过于《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生动地描绘出桃花绽放、果实挂树、枝繁叶茂的情景。此外,还以桃花来赞美新婚女士的娇美,开创了以桃花比喻美人的先河。

先秦时期人们对桃的认识体现在对其花、果、叶等器官的形态特征的细致描述,对其物候特征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夭夭”“灼灼”至今仍是形容桃花的常用词;《诗经》中的桃花也具有比兴作用,奠定了后世桃花与青春、女性的关系。

2.2 魏晋南北朝的桃文化

魏晋南北朝是桃文化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桃的应用更加普遍,除了栽植在果园内,也常用于园林之中,如《咏池边桃》中的“聊逢赏者爱,栖趾傍莲池”,《奉和咏龙门桃花》也写道“旧闻开露井,今见植龙门”。

桃花的审美价值也在这时期形成[3]。萧纲所著的《咏初桃》便是极佳的例子。“初桃丽新彩,照地吐其芳。枝间留紫燕,叶里发轻香。飞花入露井,交干拂华堂。若映窗前柳,悬疑红粉妆”,“初桃”即为刚刚绽放的桃花,“枝间”“叶里”表明了观察的细腻程度,“紫”“红”再到“清香”,则是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欣赏桃花的美,“吐”“飞花”“交干”则是对桃花开花、落花的情景生动形象的表达。沈约的《咏桃》中“风来吹叶动,风去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诅减当春泪,能断思人肠”,对桃花的描写已不着重外貌的刻画,而是见花开花落,触景生情,抒彩浓厚,由重物色描写到抒感,这是桃花审美的重要转变。

这一时期,桃具备了指代美德的寓意。《太宰鲁武公诔》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和《咏怀诗》中的“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皆是以桃指代美德的例子。

社会的动荡不安催生了隐士思想的发展。《桃花源记》奠定了桃花与“乌托邦”的关系,世外桃源一词由此而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世无争,生活安宁祥和。这也说明桃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是美好事物的代表。

2.3 唐朝时期的桃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极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也造就了桃文化的蓬勃发展[4]。桃种植范围更广,培育技术也有进步,在田间山头、街道或寺庙随处可见桃的踪影,赏花之风盛行一时。种桃成了当时的潮流,杜甫《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和白居易《种桃歌》皆是因栽桃而著的诗。

唐朝时期人们对桃花的审美已不局限于桃花本身,而是将其融入整个场景之中。张九龄《山舍南溪小桃花》云“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描绘了山间桃花盛开的状况,凸显出生意盎然的景象;王维的《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描绘了雨天时桃花依旧灿烂夺目的景色,青草葱葱烘托出桃花的艳丽。桃花与其他植物相互对比、烘托,更能体现桃花之美,这类的诗词还有《晚桃花》:“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望人家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这一时期对桃花的色彩不单纯用“红”形容,而是用“霞”“漫”,不拘泥于形态的逼真,而力求展现成片桃花的烂漫妩媚,如吴融《桃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唐朝时期人们对桃的推崇,使桃文化迅速发展,使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水果,而具备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唐朝时期桃的文化内涵已大致成型,可分为以下6类:

表1 唐朝时期桃的文化内涵

象征意义 内涵 代表诗词

1 春天的来临 桃花早春开发,花色娇嫩,艳丽多姿,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周朴《桃花》;杜甫《春水》

2 年轻的女子与爱情 桃花色泽娇红、仪态妖娆,以此比喻美丽的佳人再适合不过 崔护《题都城南庄》;冯待征《虞姬怨》

3 驱邪、长寿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桃木能辟邪[5]。自南北朝以来,道教的发展催生了桃驱邪、长寿的神话象征,到唐朝桃已经是“蟠桃会”上的仙桃,能助人长生不老 张子容《乐城岁日赠孟浩然》;李白《庭前晚花开》

4 青春的逝去与哀怨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早春的桃花固然鲜艳美丽,但盛开的花朵注定会凋落,桃花的凋零也代表美好事物的逝去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白居易《下庄南桃花》

5 思乡、隐逸之情 在《桃花源记》之后,桃花已经成了世外桃源标志 张旭《桃花溪》;刘长卿《时平后春日思归》

6 轻浮不实 桃花花色艳丽,但浮华短促,在春天争奇斗艳,容易让人将其与一些擅于趋炎附势或风流韵事联系在一起 刘禹锡《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卢照邻《长安古意》

2.4 宋朝时期的桃文化

宋朝的桃文化延续了唐朝的内涵,赏桃、咏桃之风依然盛行,桃象征春天、美人、爱情、理想世界等文化寓意也悉数保留。但宋朝受理学的影响,赏花注重“花德”,梅花Armeniaca mume、杨柳Salix babylonica、荷花Nelumbo nucifera受到推崇,而桃花色彩鲜艳、仪态妖娆,容易使人联想到艳俗、轻薄与,因此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如以前。朱熹就在《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中写道“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直言桃李庸俗。辛弃疾《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有“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以桃李的妩媚衬托杨柳的柔情。陆游更是在《雪后寻梅偶得绝句十首》中云“饱知桃李俗到骨,何至与渠争着鞭”,斥责桃李粗俗至极。

2.5 元明清时期的桃文化

元明清时期,桃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而趋于稳定,较前朝而言,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所提高。明清文人接受了桃的“妩媚”属性[6],审美心态倾向世俗化。最好的例子是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在诗中,唐寅种植大片桃花,自比桃花仙人,完全沉浸在由桃花所构的繁华世界中,怡然自得。

3 桃在园林中的观赏特性

从历代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国人对桃的栽培与观赏具有悠久的历史,对桃有全面的认识,已从多方面欣赏桃之美。

3.1 桃的美学特征

1)树形优美

桃为落叶小乔木,树形优美、枝干遒劲。枝型除了常见的直枝,有小枝拱形下垂的垂枝桃类,株型矮小、节间很短的寿星桃类,还有树形上宽下窄如扫帚的帚型桃类。桃叶茂盛翠绿,而“紫叶桃花”品种的出现,使桃也成为了一种彩叶植物[7]。

2)花色艳丽

桃花花蕾娇嫩可爱,开花时绚烂夺目、艳如彩霞,花落则是落英缤纷,如诗如画。且桃花具有淡淡的香味,清新淡雅;观赏品种丰富,涵盖了单瓣和重瓣,色彩从粉色、红色、纯白色到各种杂色,常见的观赏品种有碧桃、绯桃、绛桃、千瓣白桃、撒金碧桃等等。

3)果实独特

桃果同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形状和大小各异,有圆形的毛桃、卵形的油桃、扁圆形的蟠桃,色泽变化由淡绿白色至橙黄色,常在向阳面具红晕,独具特色。

3.2 桃的生物学特征

桃生长快,耐旱、耐寒[8],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喜光,不耐荫蔽,忌水涝,根浅忌风,在种植时需确保排水良好,光照充足,避免种植于密林下,并选择背风处。花期一般在3-4月,果期一般在7-8月,桃花盛开时正值早春,花叶同期,但叶稍迟,这就先形成了《桃花》:“千朵浓芳倚树斜,一枝枝缀乱红霞”的景象,后又呈现《桃叶歌》:“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的姿态。

4 桃在园林中的应用

桃文化内涵丰富,诗词歌赋卷帙浩繁,为其园林利用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根据不同内涵,营造不同的景观特色,不仅能切合所需的主题,更能将文化融于景观,提升景观的美学价值。

4.1 桃花造景之美

桃树形优美,花色艳丽,单株或三五株红白相间种植,相映成趣,可展现桃的个体美。这种种植适合小空间,作为近景观赏,山坡、草坪边缘、庭院、水旁都是理想的种植场所。特别是桃与景石搭配,刚健稳重、古朴素雅的景石与婀娜多姿的桃花搭配对比,更显风韵。

桃的群植是更具效果的配置方式。诗词中的桃花源、桃花谷、桃花庵、桃园皆因其成片种植而得名。当春季来临,桃花盛开,处处被绚丽的桃花点缀,放眼望去一片如霞似锦,大有《泛舟观桃花》中“霞照波心锦裹山”的气势,娇艳的桃花展现着春天的活力,展现了桃花的群体美。桃也可在山谷、草坪、风景区等较大的场地进行群植,自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桃花期较短,秋冬季景色较为单调,可通过营造高低起伏的地形增加层次感,并选择花色不同、体量不一、树形有别的桃花增加观赏性,再搭配不同花期的品种,观赏期可从3月延续到5月。

4.2 与水体的搭配

水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桃种植于河岸、湖边、岛上,可使桃花更富生机,渲染浓艳的色彩。每逢落花时节,花瓣飘落湖面,一片片红彩,不失为一道绚丽的景色。当桃花飘落于流动的河面,便是“桃花流水”之景,就如《桃源行》中“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花沿着河流涓涓而来,可增加游览的趣味性。

4.3 与园路的搭配

桃可种植于道路两旁,其中帚型桃树形整齐,枝条直上,种植于道路两侧可起观景作用,也适合运用于公路隔离带;直枝桃株型紧凑,开花繁茂,可种植于园路两侧,景观效果明显。道路的设计宜曲折有致,桃的种植随着园路也有相应的疏密变化,营造曲径通幽的氛围,在拐弯处可增加桃花种植的密度,形成误入桃源的感觉。

4.4 与其他园林植物的搭配

桃与其他植物搭配,相互衬托,可凸显桃花的美感。在选择时,需注意结合桃花的景观特征与生态习性,注意植物间对比与和谐[9]。在色彩搭配上,桃红柳绿的色彩对比相得益彰,是春季独特的景色。《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以竹Bambusa sp.为背景点缀一两株桃,红绿相烘托,更显桃花的艳丽。在形态搭配上,松类Pinus sp.和柏类 Juniperus sp.植物不仅叶色较深可烘托桃花的粉嫩,而且树形高耸,可与桃搭配打破单调,形成高低错落的画面。在花期搭配中,桃与杏Armeniaca vulgaris、李 Prunus salicina也是值得参考的搭配方式,桃、李、杏的花期皆为春季,且桃花红艳,杏李白皙,色彩协调,并有“桃李芬芳”之情。在桃树下,可种植观赏草坪或草本花卉,增加群落的层次感。相搭配的草本需与桃花色彩不同,如蓝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三色堇Viola tricolor、矮牵牛 Petunia hybrida等蓝色系花卉,可与盛开的桃花形成对比。

5 结语

桃文化从先秦的萌芽,魏晋时期的发展,再到唐宋的繁荣,衍生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且桃本身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有广泛的认可度,是园林中不可多得的一种植物。优美的诗词为桃的景观营造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但意境与文化的营造是景观设计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咏桃诗词繁多,是山石、匾额楹联题字绝佳的材料,融文化与景观于一体,可提升文化内涵。桃的文化内涵丰富,象征着春天、爱情、品德、长寿、理想世界,运用桃花来表达此类主题效果理想。

现代景观营造注重视觉感受,但现有形式较为单调,容易忽略文化与意境的体现。在配置桃花时,必须研究桃文化与景观营造的关系,同时兼顾景色与意境的协调,并注意保护文物古迹,达到景与情的融合,方能展现桃之美。

参考文献:

[1]左芬.桃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76-77.

[2]黄丹妹.汉魏六朝咏花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3]渠红岩.先秦时期“桃”的文化形态及原型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2009(1):162-169.

[4]渠红岩.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127.

[5]王焰安.桃文化衍生试论,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3(3):32-36.

[6]邱建国.拗竹与媚桃──明清文人审美心态的外在表征[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2):60-66.

[7]王燕,柳小年,顾振华,等.我国观赏桃花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6):24-26.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7

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激励后人。

治病种杏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 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从此,“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写诗护树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伟人植树

孙中山先生一生十分重视植树造林。1893年,他《上李鸿章书》的政治文献就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1924年他在广州演讲《三民主义》时反复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树,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举行植树式。以后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23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我国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每年3月12日作为植树节还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意义。

我们缅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我们同样深深怀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他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倡导者和带头人。1981年,我国一些地方遭受特大洪灾,邓小平同志专门对林业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最近的洪灾涉及到林业、涉及到森林的过量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也要少砍一点。小平同志还说,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他提议,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三棵或五棵树,要包栽包活,多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在实施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的头一年,小平同志对工作人员说:"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家每人至少要栽三棵树,要包栽包活。"植树节那天,他带领全家人到京西玉泉山种下一株株松柏。之后,不仅在北京,全国各地都先后留下邓小平同志植树的身影。每年植树节,他身体力行,坚持了11个春秋,一直到他85岁高龄,古今中外很少有这样的人。1992年邓小平同志来深圳视察时,曾在深圳仙湖植物园植下一棵榕树。(不好意思,小时侯EASY曾去爬过,不过没地方扶,爬不上)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8

古代诗词除了给人带来艺术享受外,还包含着很多科学知识。在理综教学时适当地运用诗词联语作为辅助,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诗词联语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消除杂念,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内容。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来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对寒山寺钟声的产生进行分析,进而引入物体振动发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知识。导入“植物的激素调节”时,先引用这样两首诗,“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宋代刘《黄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然后提出问题,向日葵的花盘为什么总是跟着太阳转?为什么植物的叶片在秋末会脱落?这些现象都与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从而导入新课。

二、运用诗词联语讲解课文知识,可以将抽象的理综理论加以形象化。如讲“物态变化现象”时,引用《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说明露和霜实质上是同一物质(水蒸气),是经过不同物态变化过程而形成的。在讲授“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时,可以引用徐陵的《咏柑》中的“朱实挺江南,苞品擅珍淑”,温度对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柑树适宜种在温暖的南方。讲授“植物的向性运动”时,可引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中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向光性使葵花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三、运用诗词联语解决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难为易。如讲授“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时,引用王安石《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讲授“生物间的捕食关系”时,引用王夫之的《蛛网》:“高低嘉树自成丛,敞进南窗坐好风。屋角一株秋网密,可怜无命致飞虫。”这首诗写了蜘蛛结网捕虫的生活习性,学生读后明确了生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猎取食物,捕食关系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

四、运用诗词联语进行课堂教学小结,使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如在讲完“鸟的多样性”后,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做总结,或引用包含各种鸟类名称的诗句做填充。如“晴空一鹤排云上”“草枯鹰眼疾”“千里莺啼绿映红”“旧时王谢堂前燕”“枯藤老树昏鸦”等。讲完“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后,可运用朱熹的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教育学生不能只谋局部利益,要从整体考虑,顾及长远。

五、运用诗词联语可以在教授理综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如讲授“碳酸钙及与之相关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时,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出,列火焚烧若等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教师借此教育学生要养成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刚正不阿的良好品质。讲授“物质变化”时,可引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教育学生要学习野草的顽强精神,在学习上要刻苦勤奋。引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教育学生懂得只有下苦功夫学习才能成功的道理。

在理综课上运用诗词联语,还要注意不可太多,否则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选用的诗词要易懂易记,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以便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辛集中学)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9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艺术;自然景观。

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园林植物除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气候和防风、庇荫的基本功能外,在园林空间艺术表现中还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

一、植物造景的时空序列节奏与其自然美

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形象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物境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到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去,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绘出春风拂柳如剪刀栽出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动。如苏轼在《冬景》一诗所描述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园林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指一般的总体季相演变)。这种随自然规律而"动"的景色变换使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

二、植物造景的独立景观与表现形式

园林植物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的各具特色的观赏性植物,以它们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自然的声响,沁人的芳香在园林中可以独立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孤植树,是单形体的树木型态与色彩的景观表现形式。一般配植在开阔空间中或视线开朗的山崖坡顶处,往往是所在空间的主景和焦点。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树种,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如广西阳朔的"榕荫古渡"风景点,就是以挺立在田野中的一株占地亩余的大榕树而得名,这株榕树盘根错节、枝干舒展、冠如华盖、浓荫匝地,使人产生向心、依附的心理。黄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苍劲优美,侧枝悬挑在文殊洞顶,如主人招手迎客,是中外知名的风景点。

2、树丛,是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既表现树木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在形态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色彩上有基调、主调与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布局形成明显的空间划属关系,随着观赏视点的变换和植物季相的演变,树丛的群体组合形态,色彩等景象表现也随之变化。我市体育公园的植物配置,较好地采用了这一植物造景的表现手法。

3、花坛,是以草本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集合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花坛的图案纹样或模拟造型,具有工艺美的表现特点。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大门和建筑前广,场上,或主要道路口交叉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和花径形式表现。由于花坛的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如我市砂子岭;广场中心的圆形花坛,以几种有色植物组成几何图案,大块的色彩对比鲜明,形式活泼,使人赏心悦目。

4、树群,是以树木群体美为主的树丛群体的扩展形式。可采用纯林,更宜混交林。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自然式树木群落,具有曲折迂回的林缘线,起伏错落的林冠线和疏密有致的林间层次,立体感强。在大型园林和风景区内可以与密林或防护林带结合构成风景林。树群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雄伟壮观的植物景观。如昭山风景区在大片的马尾松林内混交檫木,林下有长蕊杜鹃、白继木等,初春时节,远望,林冠线上嫩绿的松针衬托着淡黄的檫木花,宛如一幅刚刚渲染过的水彩画;近观,林下火红的杜鹃、雪白的继木花,色彩斑斓令人倍感大自然的亲切。

三、园林植物与其他景观材料的组合

园林植物不仅具有独立的景观表象,还是园林中的山水、建筑、道路及雕塑、喷泉等小品构景的重要组合材料

1、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景观的作用

(1)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的景观有着明显的衬托作用。首先是色彩的衬托,用植物的绿色中性色调衬托以红、白、黄为主的建筑色调,可突出建筑色彩;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衬托用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建筑形体。另外由于建筑的光影反差比绿色植物的光影反差强烈所以在明暗对比中还有以暗衬明的作用。

(2)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有着自然的

隐露作用,"露则浅,隐则深",园林建筑在园林植物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可以形成"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问路鸟先知"的绿色景深和层次,使人产生"览而愈新"欲观全貌而后快的心理追求。同时从建筑内向外观景时,窗前檐下的树干、树叶又可以成为"前景"和"添景"。

(3)植物造景能改善园林建筑的环境质量。以建筑围合的庭院式空间往往建筑与铺装面积较大,游人停留时间较长,由硬质材料产生的日照热辐射和人流集中造成的高温与污浊空气均可被园林植物调节,为建筑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另外,园林建筑在空间组合中作为空间的分隔、过渡、融合等所采用的花墙、花架、漏窗、落地窗等形式都须借助园林植物来装饰和点缀。

2、植物造景对山石水体的作用

"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虽然山石水体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须有植物、建筑'和道路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园林植物覆盖山体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还如同华丽的服装使山体呈现出层林叠翠,"山花红紫树高低"的山地植物景观。丰富的空间层次将山上的建筑和道路掩映在绿荫.之中。在园林中,为求登高之乐或得自然之趣而篑土叠石成山,唐代画家王维说"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植物材料对假山石的重要性,同作画一样,不能忽视。裸露的假山石既无生气,而且四季毫无变化,如点缀一些文苔小草、紫竹伏松,立刻感到添上了生机,如同画家绘石点绿,顿增美感。园林水体也只有与园林植物组合才会有生气。园林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体,还可以丰富水面空间和色彩,是水体和陆地的融合媒介。如湘潭市第二中学小游园中,在规则式水体中放置几株睡莲,片片圆形小叶散飘在水面与红花相映,使平淡规整的水池活泼生动起来。又如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前的池塘水面上种植几处荷花、蒲草,既可增加水面的绿色层次,又有"荷花映日红"的自然野趣。另外,在雨湖公园蜿蜓的湖岸旁斜植垂柳,林木倒映在水中;水面上下两层天,使公园更显得秀丽多姿。

3、植物造景对园林道路的组景作用

园林道路除必要的路,面用硬质材料铺装外,路旁均以树木、草皮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游览小路也以条石或步石铺于草地中,才能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自然式园林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自然式园林化。曲折的道路若无必要的视线遮挡,不能有空间实分,就只有曲折之趣而无通幽之感。虽然可用山岗、建筑物进行分隔,但都不如园林植物灵活机动。而且可以用乔木构"成疏透的空间分隔,也可用乔、灌组合进行封闭性分隔。这也说明园林植物还是障景、框景、漏景的构景材料。

四、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心旷神怡的物境感受,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即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与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贯穿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园林艺术表现中。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采用比拟、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意志,作为情感的寄托。或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例如:以松柏的苍劲挺拔、蟠虬古拙的形态,抗旱耐寒、常绿延年的生物特性比拟人的坚贞不屈、永葆青春的意志和体魄。正如郑板桥的七绝"咬定青山不放松,主根原在破岩中。千磨百击还坚韧,任凭东南西北风"数千年的审美意识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松柏已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所以不论宫苑寺庙,还是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等以松柏作为寄情寓意的主要表象。同样,以竹比喻人的高风亮节、偃而犹起的崇高品德;以荷花比喻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种种寄情于植物之例不胜枚举。同时,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表现也会使人触景而生情,产生意境的联想。因此,园林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

五、植物造景体现园林特色与地方特色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10

1.高中生物与人文学科教育的联系

在高中阶段,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包括语文、历史、政治、英语和地理等。

1.1与语文的联系

生物现象与文学作品间的联系随处可见,在一些古典诗词、成语中随处可见生物学问题的影子,前人已经作了不少总结,在此仅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1.1.1诗词中的生物学

1.1.1.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毛泽东的诗词《沁收集整理园春.长沙》中的诗句。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异曲同工,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象。这种动人的自然秋景是秋天气温渐渐降低、紫外线照射强烈等外界因素造成的。在低温的作用下,叶绿素逐渐分解,同时叶脉的运输能力逐渐减弱,叶子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糖分不能完全运出叶子,叶子里的糖分越积越多,可溶性原糖多了,就形成了较多的花青素,同时细胞内ph值改变,呈现酸性,使花青素表现出红色,秋天红叶的种类如枫叶黄栌、槭树、柿树等。

秋天,也有些植物叶肉细胞衰老,叶绿素的合成速度低于分解速度,叶绿素含量相对减少,类胡萝卜素分子比较稳定,不容易破坏,所以叶片逐渐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黄色,故而会出现“黄叶地”的景色。如银杏树,每到秋天淡黄色的小扇子型的叶片落在地上,令人不忍踩踏。

1.1.1.2《采桑子·重阳》是新高中语文收录的毛泽东又一首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寥寥数语展现了深秋季节战地的壮丽景象。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也是描写重阳日的菊花。

深秋季节,霜后万木萧瑟,唯独菊花傲霜盛开。菊花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亚灌木花卉。是短日照植物,适应性较强,喜凉,耐寒,生长适温18℃—21℃,最高32℃,最低10℃,虽然水稻、牵牛花、苍耳、大豆等,都是属于短日照植物,但它们不耐低温,中秋前后就成熟枯萎了。

短日照植物是指给予比临界暗期长的连续黑暗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在自然界中,在日照比较短的季节里,花芽才能分化。夏至过后,日照渐短,许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秋季开花的植物多属短日照植物,要使短日照植物,即秋天开花的植物提前开花,就要对它们进行短日照处理。在日照长的季节,进行遮光短日照处理,能促进开花,若长期给予长日照,就抑制开花。利用短日照进行促成栽培的花卉有:菊花、一品红、玉海棠和三角花等。

冬至过后,日照渐长,春夏季开花的植物多属长日照植物,指给与比临界暗光期长的连续光照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春天开花的花卉多为长日照植物,如紫罗兰、蒲包花、天竺葵、瓜叶菊、四季报春、金鱼草、三色堇等,对它们进行长日照处理可提前开花。

利用光照处理能达到鲜花周年供应,不但能美化环境,而且能增加经济效益。

1.1.2成语中的生物学

1.1.2.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语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说像燕子和麻雀这样的小鸟哪里知道鸿鹄的志向,比喻平庸的人不能了解杰出人物的远大抱负。鸿鹄就是天鹅,形状像鹅,体型较大,全身白色,脚和尾都短,脚黑色,有蹼。居住在海滨或湖边,善飞,吃植物、昆虫等,是候鸟。候鸟指随季节而变更栖息地的鸟类,如燕子、杜鹃等春夏来我国繁殖,秋季飞到印度过冬,是夏候鸟;野鸭、大雁、天鹅春季飞到较远而且较冷的地区繁殖,秋季又飞回原地区的鸟类为冬候鸟。留鸟则是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到远方去的鸟,如麻雀、画眉、喜鹊等。

1.1.2.2“良禽择木而栖”,候鸟选择适于自己生活、繁殖的地区栖息,因此,践行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存,保护环境,是我们长期的任务与责任。

1.1.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语出《庄子·山木》,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和刘向《说苑·正谏》。这反映了捕食(食物链)和适应的相对性。螳螂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腿呈镰刀状,活动灵敏自如,能出其不意地捕食昆虫,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然而有时螳螂却顾此失彼,在全神贯注地捕食蝉的同时,没有发现身后的黄雀,而被黄雀捕食,这正是适应相对性的最好体现。此外,螳螂吃蝉,黄雀捕食螳螂,这也反映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属于食物链的一部分。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这句成语隐含的一条食物链就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1.2与历史的联系

1.2.1生命科学发展史

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人整个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积极的意义。重大科学发现过程不仅体现了科学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方法、敏锐的观察思维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进行的艰苦探索,还体现了科学家的个性、爱好,以及观点,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的学术思想上的融合、碰撞和冲突,也反映出社会和学术群体的评价给予的鼓励、包容和压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变异》、《稳态与环境》中引入了很多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同时还增加了较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是很好的进行生命科学史教育的材料。现将部分经典科学实验及所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汇总如下。

必修模块中部分经典实验所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览表

1.2.2历史生物学

时间是生物的发生发展的尺度之一。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有不同的生物出现,结合化石资料,就形成了古生物学,关于生物进化的很多证据就来自于化石、孢粉等;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人类文明诞生以后,如研究近几千年来人口的增长、植被的破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则是历史生物学。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118页“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节,就有关于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情况的图表。

转贴于

1.3与政治的联系

生物与政治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与哲学方面的联系,如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在思维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高中生物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目的时明确指出:“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是:“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生命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首先,生命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本身就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重要前提的,生命科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其次,哲学是对科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一)生命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运动规律;(二)生命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矛盾;(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认识论。

以对立统一规律为例,生命现象中普遍存在着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或称做多样性与共同性等方面的对立统一。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是生命科学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这些自身结构在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激素作用的二重性等现象就是局部的对立而整体上的统一的典型实例。生命世界最常出现的就是在一般规律中的例外,是特殊的个别,因此,在教学中讲解概念、规律时要特别注意概念、原理的外延及适用范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从个别出发,归纳总结,上升到一般,从现象上升到本质,然后必然将一般作用于具体的个别,解决个别的问题。比如,含有性别决定基因的性染色体相对于其他常染色体而言是特殊的,任何杂交遗传都是两性的结合,都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xy染色体的遗传同样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和分离规律,这是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遗传共性。所以,在涉及伴性遗传的现象解题时要分析xy的行为,而不必写常染色体,同理,分析常染色体遗传时尽管也涉及父母亲代,但不必动辄写上xy。

1.4与地理的联系

生物知识与地理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人类的生活需要和生产活动,很早就接触到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如早在公元前300年,“植物学之父”、古希腊theophrastus随军记述了沿途观察到的不同植被和植物,并根据植物的经济用途或生长习性进行了分门别类。我国在公元前11世纪至几世纪的古代著作中,就有关于植物种类和分布的记述,如《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并记载古代汾河下游,山(山地)有枢、栲、漆等树木,隰(低地)有榆、杻、栗等树木,秦岭山地多松树、竹类,还有桑、杞、栲等。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主要研究生物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两门重要的学科。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与地理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环境和生态两个方面,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关于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例外,在地理中还有一个方面体现出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地名,一是很多地名中都包含了生物名称,如宝鸡、榆林、枣庄、龙州、梧州、桐乡、虎牢关、狼牙山,等等;二是一些地名与生物故事有关,如淝水、八公山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有关系;三是许多少数民族或国外的地名原来的意思里有生物的元素,如包头,蒙语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等。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11

先师手植桧

“老桧依稀记手植,风霜剥蚀苔藓皮,旋纹屈蟠金铁骨,苍鳞怒茁虬龙枝。”这是清代李澄中4句诗赞先师孔子亲手栽的桧树。

据记载:先师手植桧原有3株,金贞礻右二年(公元1214年),孔庙遭兵火,三株桧树无一幸存。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在东庑废墟上新长出了一株桧苗,将此移到今孔庙大成门内石陛东侧,后来长成大树。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被火烧死,仅存枯干。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枯干又遭火难,仅剩树桩,殊不知在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由树桩又发新枝,故曰:“再生桧”。此桧死死生生,几经沧桑,孑然独立,现高20米,粗可合抱,树冠亭亭如帷盖,青茏苍翠。

龙凤树

在孔庙奎文阁东北角,十三碑亭南排东起第三个碑亭南侧,并排生长着一株龙树和一株凤树的柏桧。两株古柏是随着奎文阁始建(公元1018年)而栽植的,有着近千年的历史。龙树向西少微倾科,整个树身状似两条巨龙,由上而下的盘曲着,据说人摸一下龙体吉祥,所以让游客们摸的树皮光滑。

凤树在龙树东侧3米处,树身向西南倾斜,树的长似凤凰,树现已死亡。据传凤追龙,虽说只有3米距离一直没有追上,所以追到死也要向龙倒斜。

宋银杏树

在孔庙东路诗礼堂前左右两边,有两株古老而又繁茂的宋代银杏树,高达20多米,树粗两人合抱不过来。银杏树东雄西雌,千年来,两树相爱,忠贞不渝。雌树千年来在雄树的挚爱下,现仍春华秋实,硕果累累。两棵银杏树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遒劲挺拔,勃勃生机,不愧为树中之王,植物中的活化石。古人有诗赞道:“密叶蟠空拥翠云,深根贯石流琼乳。苍皮皴蚀纹异常,天成篆籀分毫芒。”

唐槐树

在诗礼堂前两株银杏树中间,有一株唐代栽植的槐树。唐槐树历经千年之久,几经沧桑,树干3次干枯,又萌发新枝,可谓青笼苍翠,孑然独立。据说它与孔子的诗礼兴衰有关。

酸枣树

在孔府后堂楼的后五间北侧,有一株怀抱的酸枣树。酸枣树一般自然地生长在山上灌木丛里,不可能长成大树。孔府这株酸枣树是在500年前,孔府衍圣公的夫人小组们爱吃酸枣,所以每年秋天去山上寻摘,非常麻烦,为了方便摘吃,就把酸枣树移植在孔府后堂楼后边。据说当初栽了很多株,只有此树生长茂盛,每年8月,树上红彤彤的全是酸枣果实,是世上罕见独一无二的酸枣树。

五柏抱槐树

在孔府后花园里,有株400余年的松柏树,一树分为五杈枝体,奇怪的是在五杈中间生长出一株槐树,槐树已有40余年,因此,成为孔府后花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被人们称赞为“五君子柏”,也称“五柏抱槐,有诗赞曰”。

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

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

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

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子贡手植楷树

在孔林里生长着上万株古树名木,最为古老和奇异的名树是子贡手植楷树,相传是孔子的大弟子子贡亲自栽植的。原树已在清康熙年间遭雷击起出焚死,现仅存树桩。后人将枯干的树桩刻在石碑上,盖起了方亭加以保护,同时在树桩前立一“子贡手植楷”石碑。据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各移四方奇木来植,子贡从外地将这一楷树苗移植到其师墓旁。孔子众弟子们守墓3年,但只有子贡守墓6年。”子贡在守墓6年期间,像爱护师父一样的爱护这株楷树。楷树是雕刻术艺的好材料。因此,曲阜以楷木为原料雕刻如意、手杖,一直是历代衍圣公向皇家进贡的物品,目前仍然是曲阜传统雕刻艺术的精品。

华表树

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为雕刻龙凤等吉祥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在颜庙复圣殿左前方生长一古柏,相传是唐代修建复圣殿时专门找其华表形状栽植的古柏树。此树虽然老干,但仍像雕刻的双龙盘绕在树干上,上面横插着一树干。在树前立有华表树石刻碑,雕刻了华表柏树图和柏赞诗,但由于年代较久,已隐约不清。

悬空树

孟母林是孟子的父母合葬的地方。孟子之所以能成名,多亏了其母的教诲。2000多年来,“孟母三迁,断机救子”的故事,妇孺皆知传为佳话。在祭祀孟母的享殿南侧,有一排10余株古柏树,奇怪的是裸根半米许,看似悬空,每株树的枝体全是由暴露在外的盘根错节的树根支撑着,虽历经风雨,仍岿然不动,成为孟母林的一道风景线。这是世上罕见的一大奇观。

在孔子故里,古树名木成为一大文化景观,为厚重的儒家文化增添了许多趣味。

关于植树节的小诗范文12

合: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甲:伴随着温暖的春风,新一期的小百花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 )。

乙:我是主持人( )。

甲;XXX,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乙:当然啦,今天不是3月12日植树节吗?

甲:是啊,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也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因此,世界树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定了植树节。

乙:我国的植树节是3月12号。在植树节前后,我国各地要集中进行植树造林行动。

甲:哎,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我国的植树节是怎样来的吗?

乙:这我当然知道经典植树节红领巾广播稿。我查过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

甲: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代名人都很重视这一造福于民、惠荫子孙的事业,并躬亲实践,传为美谈。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楚霸王与桂树》的故事。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 ‘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乙: 我也有一个故事《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甲: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也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

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如印度每年7月第一周为植树节;朝鲜每年3月2日为植 树节;泰国把国庆节定为植树节;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 植树节……

甲:虽然每年都有植树节,可是,几十年来,我国水旱连绵,灾害不断。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的湖泊减少了500多个。著名的洞庭湖以每年64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小。长江流域每年土壤侵蚀量达22.4亿吨,长江正在变成每二条黄河。

乙:这是为什么?这都是乱砍乱伐,使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带来的恶果。

甲:植树有很大的价值,比日说可以绿化祖国,可以改善环境。

乙:说到价值这一词,我也想考你一个问题——一棵树的生态价值到底是多少呢?

甲:这个问题问的好。关于一棵树的生态价值,有位很有名的教授就进行过计算: 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乙:哇,同学们你们听到了吗?这就是一棵树的价值,所以我想说的是“植树造林,你我共同的责任”!

甲:用我们的双手,使绿满家园,爱洒人间;

乙:用我们的汗水,让满园春*,鲜花盛开。下面我们来欣赏诗歌朗诵:

《春天里,我们去植树》(水边的阿狄丽娜 伴奏)

春天里,我们栽下一片片梧桐,

让它们每一片绿叶绽开春的笑靥;

春天里,我们栽下一行行垂柳,

让它们每一根枝条弹奏春的欢乐;

春天里,我们栽下一坡坡洋槐,

让它们洁白的花朵增添春的圣洁;

春天里,我们栽下一洼洼松树,

让它们针状的叶子编织春的蓬勃。

春天里,我们栽下一片片林海把荒山绿化,

春天里,我们栽下一条条林带把风沙阻遏;

春天里,我们栽下一行行绿荫把城市装扮,

春天里,我们栽下一丛丛果林让生活欢悦。

我们栽下春光、栽下鸟语、栽下美好,

我们栽下幸福、栽下欢乐、栽下明天……

我们要对自己说——

快点儿变成绿叶,变成花朵,

快点儿变成丛林,变成桨果,献给我们美丽的祖国……

甲:读了这首诗歌,我真希望绿色,这一生命的颜色,能伴随着和煦的春风不断蔓延……

乙:接下来进入我们本期的校园七彩树时间,在本期节目中大家将会欣赏到的是三年级同学们的佳作,请欣赏——

甲:今天的音乐小屋为大家准备的是非常契合我们现在时间的歌曲,下面请听歌曲《春天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