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

时间:2022-06-21 13:54:33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学生 大学英语分层次 英语学习水平

一、研究背景

1.研究目的。通过在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6级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管理方向、早教方向、特教方向、高研方向和多媒体方向的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实践,优化完善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模式,提高我校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水平,推进同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研究问题。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半个学期后,A组与B组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提高是否显著?A组与B组学生成绩差异是否显著?

3.研究意义。本研究,拟要解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差异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和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将大学英语教学与高职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真正实现一门教学课程、两级教学目标、两套教学方案及两套评估体系,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满足未来岗位需要。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本次分析的数据是黑幼专354名16高专学前管理方向、早教方向、特教方向、高研方向和多媒体方向的学生,其中参加入学考试292人,占总人数82.5%,参加期末考试347人,占总人数的98%。样本量适中,样本具有代表性,具有时效性。

2.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方法。横向比较法:A组和B组内部将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纵向比较法:将A组和B组成绩进行卡方检验,检验A组和B组学生成绩差异是否显著。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叙述统计。对样本入学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的整体平均数统计结果分别为37.4914和65.3098,其中A组入学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高于整体平均数;B组入学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低于整体平均数。这说明A组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明显高于B组,这是符合当初分层次较次教学设计需要的。

在拟定的《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即A组的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英语专项技能,提高英语三级整体过级率,且为专升本、自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大型考试打好基础。B组的学生能熟练掌握幼儿英语教学活动的教学技能,拥有较好的语音面貌和听力、口语能力,能胜任幼儿园一日常规的英语教学活动。

2. A组与B组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提高是否显著分析。

(1) A组学生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比较分析。为横向比较A组各班入学前和期末考试成绩差异性是否显著,此次采用了成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但在采集的样本中,样本总人数345人,但入学成绩有效样本只有292人,期末成绩有效样本有347人。因此,在进行检验前,对本数据进行筛查,目的是保持两样本观察数目相同。筛查后,A组140人,B组152人,共292人。

在第一配对组,A组各班在期末英语知识运用权重上平均数为0.7519,标准差为0.16601,平均数估计标误差为0.01403,在入学英语知识运用权重上平均数为0.4022,标准差为0.13836,平均数估计标误差为0.01169。期末英语知识运用权重高于入学英语知识运用权重,两个层面的平均数值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还需进一步检验。

在A组各班在三个配对层面上的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结果得知:就英语知识运用权重而言,期末与入学前平均数差异值为0.34971,平均数差异值检验的t值为22.242,df=139,显著性检验概率值p0.000

(2)B组学生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比较分析。在B组各班在三个配对层面上的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结果得知:三组配对显著性检验概率值p均为0.000

3. A组和B组期末成绩差异显著分析。在对A组和B组期末成绩差异显著分析中,采用的是卡方检验。

在A组与B组英语知识运用上,经过交叉表卡方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值为0.0000.05,因此证明A组与B组在阅读方面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在写作方面,过交叉表卡方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值为0.000

四、结论

此项研究表明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取得了预期阶段性成果,A组B组学生在英语学习水平在英语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三方面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为后续课程的训练提供了保障。但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建议以后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词汇的积累与阅读技巧的培养。

参考文献: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2

摘 要 财务预警实证研究是以企业现有财务指标为基础, 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的简便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以制造业为例,采用实证分析法对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沪深两市4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 通过Z计分模型、Zeta模型以及F模型建立财务危机多元分析预警系统进行研究并比较了预警效果。

关键词 财务预警 模型分析法 制造业

一、引言及综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企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众多企业因财务风险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加强财务危机的预防和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之一。财务预警是以企业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资料为基础,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将企业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及时报告给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人, 从而避免企业陷入破产危机。

目前制造业在我国处于支柱地位,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制造业的财务危机的预防和控制更为必要,及时预测制造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建立一套具有制造业特点的财务预警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研究设计

本文选择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板块中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类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选用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Z计分模型,Zeta模型,F模型对我国制造业板块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并深入比较财务预警效果, 得出结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选取能够描述上市企业财务状况的各个方面指标作为财务预警变量,变量的选取主要考虑以下原则:①体现企业偿债能力原则②体现企业获利能力原则③体现企业运营能力原则。

Z计分模型分析时采用的财务指标为:①营运资本/资产总额②留存收益/资产总额③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④股票市价总值/负债总额⑤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Zeta模型分析时采用的财务指标为:①速动比率②营运资金/总资产③固定资产/资本净值④应收帐款周转率⑤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F模型预警所采用的财务指标有:①(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②期末留存收益/资产总额③息税前利润/总负债④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⑤税后净利润+利息+折旧) /平均总资产

三、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上2010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企业板块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类中选出了40家(其中ST公司20家、非ST公司20家)作为研究样本,取样原则如下: 一是同行业;二是同时期;三是规模相似。

本文财务预警分析的指标数据均源自巨潮咨讯网站统计数据以及各上市公司2010年第三季度报表资料。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Z计分模型分析

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Edwards Altman于1968年提出“Z值模型”,其模型结果及参数估计如下:

Z=1.2*X1+1.4*X2+3.3*X3+0.6*X4+0.995*X5

Z―判别函数值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反映偿债能力)

X2―留成收益/资产总额(反映获利能力)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反映获利能力)

X4―股票市价总值/负债总额(反映偿债能力)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反映营运能力)

判别规则:

Z值记分结果如下:

(二)Zeta模型

Zeta 模型是在Z 计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是能够对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模型,其模型结构及各参数如下:

Y=0.35X1+0.67X2-0.57X3+0.29X4+0.55X5

X1=速动比率;X2=营运资金/总资产;X3=固定资产/资本净值

X4=应收帐款周转率X5=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判别规则:分界点为Y=11.5,在分界点以下的企业为危机企业, 以上的为正常企业。

(三)F模型

F模型是对Z计分模型加以改造后建立的预警模型, 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 通过更正指标和扩大样本数对Z 计分模型进行了修正而建立的。F模型结构及各参数如下:

F=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0.1774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期末总资产;X2=期末留存收益/资产总额

X3=息税前利润/总负债;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税后净利润+利息+折旧) /平均总资产

判别规则:

F=0.0274为分界点,当F 0.0274, 表明企业财务状况正常。

三种模型记分结果分别如下:

(四)结果分析以及预警效果比较

在Z值计分模型下得出21家公司财务存在较大风险,5家公司风险不确定,14家公司财务状况较好。

在Zeta模型下,得出35家公司财务状况存在危机,5家无危机。

在F模型下,得出有25家企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财务危机,15家公司财务状况一切正常。

预警效果采用错误率或准确率来衡量, 其中错误率为判别错误的个数与总样本数之比, 判别错误包括第一类和第二类等两类错误, 前者指将财务危机企业判定为非财务危机企业, 后者则指把非财务危机企业判定为财务危机企业。

用三种记分结果对比真实情况后得出预警效果的准确率如下:

由上表可得出以下结论:

1.Zeta值在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评分时准确率明显偏低,并且大多数为第二类错误,即使用Zeta值对制造业公司进行财务预警评估时会将大多数财务状况正常的企业判定为财务状况有问题。

2.利用F值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评分时总的准确率在3个模型中是最高的,但值得注意的是F值的第二类错误率相对于总错误率仍偏高,仍会把一部分的无危机企业判定为有危机的企业,而第一类错误率仅为10%,是相对理想的一个模型。

3.利用Z值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评分时准确率也是较高的,而且它两类的错误比较平均,均为25%。

五、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评分时,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型进行分析。对待ST公司可以使用F值模型,对待普通上市公司则可以选用Z值模型,这样得到的预警效果才与正式情况最相近,产生的各类误判才最小。

但本文的财务预警分析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改进:

1.仅以制造业板块作为研究对象, 数据样本仍相对有限;

2.本文引用的所有财务数据、财务指标都是由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得到的。企业出于各种目的,使财务报表具有一定弹性,往往不能十分准确的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3.本文只运用了三种多变量分析的方法,目的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反映。若能将多变量模型与单变量模型结合起来可以使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更加精确。

4.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是需要大量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的,本文由于篇幅和时间限制所建立的系统样本的数量不够因此模型精度也一定会受到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徐鹿,边.财务预警实证研究比较分析.商业研究.2006(356).

[2]何谐,孙永波,张晓天.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7(5).

[3]马如飞,罗文.模型分析法在财务预警中的实用性研究.财经论坛.2005(6).

[4]刘玮,彭德辉.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方法与模型评析.北方经贸,2008(9).

[5]丁成.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研究.上海财税.2001(5).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3

使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如果企业不但购买了总账管理系统,还购买了供应链管理系统,销售成本结转凭证在存货核算中生成,直接传递到总账管理系统。如果企业只购买了总账管理系统,没有购买供应链管理系统,销售成本结转的凭证要么手工计算后在总账管理系统直接填制,要么利用总账管理系统期末自动转账功能生成。小企业一般都没有购买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好使用销售成本自动转账功能生成记账凭证。该功能按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本月应结转的销售成本,并能自动生成转账凭证。要想既快又准确地生成记账凭证,需要掌握以下三个环节的处理技巧。 一、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设置是结转成本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应该根据企业的业务环境灵活设置会计科目。使用自动转账功能结转销售成本时,要求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及下级科目的结构均相同,而且明细科目要设置成数量核算。餐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较繁多,包括餐费、酒水、香烟、服务等,主营业务成本包括餐费、酒水、香烟等。餐费成本是由原材料账户直接结转至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不能通过期末自动转账生成,而酒水、香烟等商品是由库存商品结转至主营业务成本的,可以通过期末自动转账功能生成。因此,餐饮企业不能按这三个会计科目的一级科目定义结转成本,需要按二级或三级科目定义结转。于是我将餐饮企业的这三个会计科目的明细科目设置成如表1所示。

表1 餐饮企业会计科目表定义以上会计科目时,首先要注意一级和二级会计科目不用定义成数量核算,而三级会计科目,必须定义成数量核算;其次,这三个科目的二级和三级科目的个数应该一致,而且科目的顺序不能颠倒。比如我以上设计的三个科目都有酒水和香烟,都是酒水排第一,香烟排第二。酒水下都有A酒和B 酒,A 酒和B 酒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颠倒的话会导致将A 酒的成本转至B 酒中,将B 酒的成本转至A 酒中。因此,为保证它们的一致性,期初建账时最好采用会计科目成批复制功能设置会计科目。成批复制会计科目的操作方法是:执行[基础设置]/[基础档案]/[财务]/[会计科目]命令,弹出“会计科目”窗口,执行[编辑]/[成批复制]命令,系统弹出“成批复制”对话框,分别输入科目编码“140502”和“500102”,勾选数量核算,如图1所示,单击“确认”按钮,即可生成主营业务收入/酒水的明细科目,按此方法再复制主营业务成本/香烟的明细科目。

图1“成批复制”对话框二、准确填制商品入库和销售的记账凭证采用期末自动转账功能结转销售成本的工作原理是按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户的贷方数量乘以库存商品明细账户的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出库商品的主营业务成本。因此,在当月发生库存商品入库和销售时要准确录入数量、单价和金额(这三项可录入两项,另外一项系统会自动计算)。金额不容易出错,要注意录入数量的准确性,有一笔忘记输入数量或数量输入错误,就会导致月末销售成本结转错误。还要注意如果发生退货业务,库存商品和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方向和正常业务一样,但数量都输入负数,金额用红字。不要用正数录入在相反的方向上。三、分别进行定义结转因为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三项一级会计科目结构不同,所以需按二级会计科目定义结转,如酒水定义结转一次,香烟定义结转一次。期末结转前,首先,将本月的日常业务全部记账,尤其是库存商品的入库和销售业务,如果有漏记账的,会导致计算不准确。其次,必须定义转账凭证,执行[业务工作]/[财务会计]/[总账]/[期末]/[转账定义]/[销售成本结转]命令,系统弹出“销售成本结转设置”对话框,录入库存商品科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商品销售成本科目的编码,如图2所示。单击“确定”按钮,如果系统提示“库存商品科目、商品销售收入科目、商品销售成本科目结构不同”,检查这些科目下的明细科目是否一致,是不是有的科目没设置成数量核算。单击“确定”按钮后,如果系统没有任何提示,说明定义成功。最后再生成凭证,单击[ 总账]/[期末]/[转账生成]命令,系统弹出“转账生成”对话框,单击“销售成本结转”单选按钮,单击“确定”按钮,系统弹出销售成本结转—览表,再单击“确定”按钮,即可生成结转酒水成本的记账凭证,保存即可。

重复上面的操作步骤,定义香烟的科目编码,选择库存商品科目为“140503”,销售商品科目为“500103”,商品销售成本科目为“540103”,生成结转香烟成本的记账凭证。依此类推,将各类商品结转完成。

图2“销售成本结转设置”对话框综上所述,要想通过期末自动转账功能结转销售成本,需要领悟其工作原理和前提条件,从整体精心设计,才能圆满完成结转工作。参考文献:[1]庄蝴蝶,刘玥.会计信息化(第二版)(用友erp—U8V10.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王刚.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4

关键词:试论 初中 数学 期末 较大 成效

俗话说:“编箩编筐全在收口”。经过一个学期的艰苦学习,如何在期末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考出理想的成绩,是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对于很多年轻数学教师来讲, 期末一到, 既喜又忧。喜的是该学期课本内容授完了, 忧的是不知该如何去有效组织复习,才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能使学生的成绩更进一步。如果教师只是对旧知识进行平铺直叙地“炒冷饭”,一方面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使得老师对课堂的纪律和气氛难以调控, 无法使得学生的期末成绩得到大的提高。那么,如何搞好期末复习才能克服以上缺点,取得较大成效呢?笔者愿以自己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提供给同行们借鉴。由于初中生期末复习时间(一般两周左右)紧,复习课程多,且普遍自学能力不强,建议数学期末复习仍以老师主导学生进行复习。

一、做好学生期末复习思想教育

首先,虽然学生在本学期新课学完了,但并不能停下来休息,教育学生制定好期末各课复习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完美收关,以好的成绩向家长、老师汇报。其次,期末复习一般在盛夏或严寒时间进行, 教育学生要有顽强的克服困难的信心或决心。

二、教师要高效组织好期末课堂复习

1.教师要拟订好学生的期末复习计划

教师拟订的期末复习计划不一定要有具体方案,但一定要事先认真规划, 可参考教材章节及学生平时单元测试成绩抓住重、难点,上课时便于做到心中有数.可在前一周内按章节完成重点复习,然后在下一周内进行综合练习与模拟测试.

2.教师要设计好每堂课堂复习课

在每章节复习课上,可先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或讨论本章节教材,记忆相关的重要概念或定义、公式或法则、公理或定理,看看例题或以前做错习题,查漏补缺,温故而知新.然后在余下课堂时间内,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总结、归纳出本章节重点、难点及考点,完成恰当的课内复习题.

3.教师要设计好恰当的课内复习题

教师事先设计的课内复习题要针对每个知识点。 复习课不象新课,最好让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

4.教师要设计好恰当的课外练习题

对课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是有一定深度的题目,同时要注意教学时能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当他们练习遇到困难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数学复习方法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多动手、多动脑.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期末考试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平时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外,期末复习方法也很关键。但复习方法多种多样,每个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

1.可按“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知能并存”的原则,把期末复习分成四个阶段:基础复习;强化能力;查漏补缺;模拟练习。 2.重视基础知识复习。首先拿一半时间对这些基础知识内容一项一项地归纳、整理,真正搞清楚、弄明白;然后侧重能力测试题型的解题思路、技巧的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以求尽善尽美;最后按老师要求认真做几套期末考试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考场规则。此四个阶段,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四位一体,一气呵成。

3.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归纳、总结,找规律,抓特点,和同学一起讨论、研究,不放过每一个疑点,不遗漏每一个重点,不忽视每一个考点。

四、教师要因材施教,重视稳固及格生,特别重点关注潜能生

数学期末复习时,数学教师不但要对所教班级的整体数学学习状况了解,而且要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特点十分熟悉,必要时对学生按数学基础分类管理, 注意因材施教,重视稳固及格生,特别重点关注对潜能生的辅导与帮助.因为潜能生是该班级的潜力所在,是数学成绩提升的希望所在,这是许多年轻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五、紧扣大纲,精心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复习目标。

六、追本求源,系统掌握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考核模式;教学效果

本文以高校本科课程的考核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试点研究等方法,以本科生的需求为导向,探寻优化课程考核方式的途径。

一、数据调查和统计分析

为了解本科生对现状课程考核方式的评价和相关意愿,采取对本科生进行调查的方式,结合应用实际调查RP(Revealed Preference)和意向调查SP(Stated Preference)的方法[1],对吉林大学交通规划与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四个专业,每个专业各抽取4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各占25%。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各项结果。

1. 对目前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

关于被调查学生对目前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44.23%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比较满意,只有11.5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而19.23%的学生对目前的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说明目前本科生的考核方式还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2. 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占比情况

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结果显示,86.54%的大学生目前所选课程的考核方式中,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70%:30%。此结果表明:成绩核算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这也是国内各高校本科教学普遍采取的策略。一些高校还对必修课、选修课的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比作出统一规定,例如必修课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为80%:20%,选修课为70%:30%。而国外高校的本科生成绩构成基本上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或者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设置,某些课程的平时成绩比例甚至高于期末成绩。这种做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考试临近突击复习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全程知识均衡和扎实地掌握。

3. 考核方式构成比例

调查结果表明,出勤情况、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及课堂测验为本科课程考核的主要构成形式,只有极少数课程会采取期中考试、上课发言和课堂分组讨论等考核方式。出勤情况占比较高的原因主要为,目前高校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绝大多数课程均将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获取来源,这种以出勤情况考核平时学习状态的方式值得商榷。除此之外,很多选修课程不组织统一的期末考试,而以出勤情况、课后作业、课堂测验等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主要参考项目,因此出勤情况在学生所选课程的最终成绩中占很大比例。作为比较新兴的考核方式,课堂分组讨论和作报告的成绩构成比例高于期中考试和上课发言,这充分体现了现今本科教育考核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与其他考核方式相比,课堂分组讨论和作报告这两种考核方式更具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能力。

4. 期望的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占比情况

通过采取意向问卷调查方法,课题组也获取了大学生对课程总体考核方式的期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其所选课程的考核方式包含平时测验,其中有42.31%的学生希望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测验+期末考试,32.96%的学生希望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只有平时测验,只有15.38%的学生希望考核成绩仅根据期末考试评判。此结果表明学生有注重平时学习弱化期末考试的倾向。而仅采取期末考试进行最终成绩考核的做法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亟待改进。

统计学生期望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占比情况显示,近一半(48.89%)的大学生认为其所选课程考核方式的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为各占50%左右比较好,28.89%的大学生认为其所选课程考核方式的期末成绩占70%左右、平时成绩占30%左右比较好。与实际平时成绩占比情况相比,平时成绩占比的期望值(50%)远高于实际值(30%),说明如果要满足学生的期望需求,平时测验成绩的占比有待提高。

5. 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

被调查者期望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构成结果显示,学生期望的占比较高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为课后作业(55.56%)、课堂测试(26.67%)和出勤情况(8.89%)。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都选择课后作业作为统计平时成绩的方式,其比例约为课堂测试的两倍,说明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课堂所学直接进行测试不能完全体现其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希望通过在课后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复习等形式,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最后再通过提交作业的方式获取考核分数。

6. 期望的平时测验次数及考试形成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所选课程的平时测验次数为3次比较合理,只有2.22%的学生认为应仅进行1次平时测验。

有46.15%的学生希望期中、期末考试均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28.8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确定该课程的考核形式,只有5.77%的学生选择期中、期末考试均为闭卷形式。可见,学生更喜欢灵活的开卷考试,因为与闭卷形式相比,开卷考试更能检验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掌握的灵活性及其主观发挥的能力。而闭卷考试虽然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记程度,但学生在准备考试前难免要进行强行记忆,不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现行考核方式分析

综合以上各项关于高校本科课程考核方式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总结出目前高校本科考核的几个主要特点:考核形式多样,以出勤情况、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及课堂测验为主;以出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统计依据;以期末成绩作为核定分数的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占比偏低;学校统一规定期末和平时成绩占比,不利于考核形式与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的合理匹配。

学生对考核方式的期望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增加平时成绩在最终考核分值中的占比,全部根据平时测验评定成绩或采取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对于平时测验的考核方式,期望以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考核为主;增加开卷考试比例,或根据课程内容设定开闭卷形式;采取多次平时测验的形式。

可见,目前高校本科生课程考核环节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期末考试和平时测验的占比、平时测验的考核形式和考核次数、考试的开闭卷形式几个方面。考核方式不仅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结果、过程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与责任感。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以单次考核、单一形式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使得考试成绩存在极大的偶然性,不利于全面真实的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2],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使考试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是学习结果。

三、考核模式优化方法

综合考虑本次调查统计所得结论以及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先进做法,总结出优化高校本科课程考核的主要办法如下。

1. 多次多方式全进程考核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占比,采取全进程考核形式,并提高综合能力考核比重。多次多方式全进程考核,即把考核从一次性期末考核分成多次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并设置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具体来说,即将百分制的期末终考分成若干次考试,每次考试设置相应的分值,然后分别将各次考试设置于整个课程的进度中。根据本文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平时考试的次数为3次最为合理,因此,可将百分制的期末终考分成4次不同方式的考核,分别设置于课程进度的1/4、1/2、3/4和期末,考核难度逐级升高。

将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分布到全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也分散了期末考试的压力[3]。此外,平时成绩还可以涵盖课堂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等指标,从而更全面考察出勤和课堂学习效果。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报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针对不同学科、课程的差别化考核方式

统计本次调查所得的不同专业本科生的数据可知,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的学生更趋向于进行实践考核,而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如工商管理)的学生则倾向于偏重理论性的考核形式。可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科学选择差别化的、适应本专业和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例如,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城市公交网络规划课程在内容上侧重于应用规划技术和方法进行实际的公交线网规划和设计,在考核模式方面,该课程应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课堂测验、期末综合考核等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且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两周的针对性课程设计,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数据调研、课外资料查询、公交线路设计和线网评价,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际运用能力。

3. 增加开卷考核比重

虽然闭卷考试的评分比较客观、公正,成绩可以较准确地进行量化,但仅以闭卷考核作为依据评价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难免有失公允。而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考查的知识面广,要求学生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要有比较全面的理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可将开卷形式用于某些侧重于实践和应用的课程的考试中。而对于侧重理论学习的课程,也可以适当在课堂测验中采取开卷形式,这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有所帮助。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高校融资办学风险 类别 指标 防范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扩招,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各项投入明显增加。为缓解资金缺口矛盾,各高校纷纷向银行贷款,融资办学已成为普遍现象。适时适度地举债解决了高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但存在债务负担过重影响学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本金和利息的风险。因此,高校融资办学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加强评估其收益能力和偿债能力,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已迫在眉睫。

二、高校融资办学风险的类别

(一)偿债风险。高校为实现量的扩张而加大校园硬件投资以期获得投资效益,这种加速扩张导致债务上升,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偿债风险。在事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减少人员经费与其它公用经费的支出,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危害学校的办学声誉。负债一旦超过一定限度,超过高校一定期间的承受能力,则发生偿债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贷款利率的上升使高校的利息费用支出增加,而不能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贷款增幅与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对外巨额顺差、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面对宏观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中央银行将不得不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在同样融资规模的条件下,融资的利息率越高,高校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增加了还贷的利息负担。

(三)生源不足的风险。高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学杂费收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凸显,出生人口的减少会导致生源减少,这势必对整个教育市场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将进一步变化,高校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就会凸显作用,部分高校就有可能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问题上面临严重困境,最终导致教育资源闲置,还本付息成为负担。

(四)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或地方对高等教育投入政策方面的变化而导致的贷款风险。政策风险包括贷款政策,如贷款额度有无上限,贷款利率上调;国家金融政策变化,如从严控制贷款,造成高校贷款建设计划项目搁浅;国家对高校招生政策的调整,等等。在国家对高校招生政策的调整方面,2002年教育部就提出,由于教学资源、后勤服务设施都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扩招进入调整期,每年的增长率将控制在5%―10%。由于生源的减少,学校的流动资金也会相应减少,导致现金流短缺。

三、衡量高校融资办学财务风险的指标

(一)学校年末借入款项余额。该指标从绝对量上反映了学校债务风险的高低,余额越大,风险越大。

(二)生均借款额。学费收入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变量,也是高校还贷的主要资金来源。学费的数额取决于学生人数及收费标准,借款额与学生人数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能较好地反映债务风险程度。生均借款额=年末借入款项余额/在校生人数。

(三)资产负债率。该指标越小,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就越高;反之,债权的保障程度越低,债权人面临的风险也越高。根据经验,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以下才能说明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正常。

(四)借入款项占总收入的比率。该比率是指学校年末借入款项余额占当年学校总收入的比率,反映以学校年收入承受债务风险的程度。比率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五)借入款项占总资产的比率。该比率是指学校年末借入款项余额占学校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以学校资产规模筹集资金的程度。比率越大,风险就越大。

(六)支出收入比。该比率是学校本年度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比值。比值大于1,说明学校该年度收不抵支,或用事业基金来弥补,或用贷款来弥补。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学校财务运转越困难,风险就越大。

(七)入款项占教育事业收入的比率。该比率是指学校年末借入款项余额占当年学校教育事业收入的比率。高校的教育事业收入主要来源是财政专户核拨的学费、住宿费收入,这些是还贷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该比率越大,则风险越大。

(八)学校人员性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率。人员性经费支出即人头费支出,刚性很强。该比率反映学校的办学效益的高低,比例越大,效益越低,负债偿还能力越小。学校人员性经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率=(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总收入。

(九)学校货币资金支付能力。该指标是指年末货币资金结存数与全年月均支出额的比值,用来预测高校近期正常的支付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反之,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弱。学校货币资金支付能力=(年末现金+年末银行存款)/月均支出额,其中:月均支出额=全年支出总额/12。

(十)潜在支付能力。该指标是用年末全部货币资金的结存额加上可变现的应收票据、债券投资、借出款,减去借入款项、应缴财政专户和应缴税金的值,与全年月均支出额相比。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货币资金与所有短期可变现资产,扣除短期应支付款后,能满足正常运转的月份数。指标值越大,表明高校的潜在支付能力越强,反之,高校的潜在支付能力越弱。

四、高校应对融资风险的措施

(一)树立风险意识。高校领导层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待风险,用发展的眼光评价风险,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去举债,去贷款。

(二)规范债务管理。负债结构要合理,要尽量使债务分布平衡,长期、中期、短期债务合理搭配。加强债务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控制资金投向投量。

(三)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努力争取政府对学校的更多拨款与投资。借鉴国外的先进与成功的经验,设立教育基金会,接受国内外及各界人士的捐赠。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办学。积极做好助学贷款工作,提高学费的收缴率。

(四)提高资源效益。创建节约型校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盘活现有资产,避免重复建设。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监督,加强内部审计,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减少人员开支,提高人员的积极性。

(五)加强预算管理。要根据学校的实际编制预算,预算项目尽可能细化,考虑尽可能全面。坚持预算的刚性原则,不得随意调整预算。

(六)强化经济责任。实行全员经济责任制,提高经济责任意识。实现经济决策的责任追究制,将经济责任与干部管理相结合。

(七)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顺应形势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程昔武,丁忠明.高校负债融资风险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财贸研究,2009,(6):131-138.

[2]王丽萍.普通高校负债办学的现状、成因与风险特点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9,(2):64-67.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成本核算;专业核算法;约当毕业生法

我国高校目前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只计算支出,不计算成本,无法通过核算资料或会计报表直接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成本核算的实践,结合高校经济活动的特征,提出以高校所设专业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成本明细账,归集成本费用和计算高校教育成本专业法核算的方法。本文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专业法核算的进行探讨。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涵及原则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一定时间内为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高校在校学生期间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高校的教育成本从教育服务所耗费的人力资源主要有教师、教辅人员、为教学服务的行政工作人员等。物力资源主要包括日常教学中消耗的物料用品和教学用的固定资产。从价值形态上看,主要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构成。从教育成本的负担者来看,主要由政府、社会、学校和受教育者个人承担,因为教育服务支出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学校自筹与创收、社会捐助和学生的缴费等。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校必须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在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时,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

2.联系性原则。凡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一律不能计入教育成本。为避免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相关性原则相混淆,笔者称之为联系性原则。

3.分类核算原则。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按学校性质分类核算,并逐步过渡到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高校在核算教育成本时,应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核算教育成本。

5.简便性原则。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形成成本核算的基础,成本核算制度若搞得过于冗繁,会增加高校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不便于推广实行。

二、教育成本专业法核算的含义与假设前提

(一)专业法的含义

具体来说,专业法核算教育成本,要按月归集各专业实际教育费用,但由于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每年七、八月份或十二月份才有学生毕业,所以高校的成本计算期为年。一般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若高校学年与公历年度相差较大,也可按学年核算成本;专业法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可以不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每年的七(八)月末或十二月末,采用一定方法分配计算毕业生成本和非毕业生成本。

(二)专业法的假设前提

高校教育成本受高等学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事无巨细地考虑每一因素的影响,则教育成本核算将无法进行。因此,必须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假设前提。

1.权责发生制假设。我国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将本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全部反映在收支报表中,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情况。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义务)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便于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

2.毕业生质量同一假设。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如果考虑毕业生质量等级的差异,这种成本核算很难进行。所以,必须以合格毕业生质量同一为前提,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3.物价相对稳定假设。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灵活多变的,若考虑每一时点的价格变化,成本核算将很难进行,假设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在成本核算期内不发生明显变化,便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4.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假设。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学年通常是每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8月底。而财政拨款及高校会计核算都是采用的公历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它们的时间差异不便于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为了便于准确核算高校的成本,必须假设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专业法核算程序的探讨

专业法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一种基本方法,其成本核算程序如下:

(一)设置有关教育成本核算账户

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的特征和管理的需要,设置“教育成本”、“学生事务费用”、“教育辅助费用”、“教管费用”等总账账户。

1.“教育成本”账户

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各项实习实验费、教材费、资料讲义费等直接费用,以及教育辅助费用、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教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间接费用。教育成本总账可按学生类别、专业设置明细账。“教育成本”账户的借方登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由“研究成本”、“教育辅助费用”、“学生事务费用”、“教管费用”等账户分配转入的费用。贷方登记结转合格毕业生的教育成本,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在校生教育成本或者未完成学业学生的教育成本。

2.“学生事务费用”账户

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费用,如学生活动费、招生就业费、学籍管理费、勤工助学基金净支出等费用项目。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3.“教育辅助费用”账户

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辅教育费用。如教育水电费、教育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维修维护费、劳保用品费、体育维持费、图书资料费、二级学院(专业系)的教学管理费等。该账户每月所汇集的费用,期末应按一定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并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以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4.“教管费用”账户

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管理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及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公安保卫费用、行政办公固定资产折旧与维修维护费用、通讯费、车船费等。该账户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入“教育成本”、“研究成本”等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二)编制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成本费用总账及明细账

依据各项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各项要素费用分配表,如教材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根据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教管费用等总账和明细账。

1.教材、资料费用分配

每学期各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教辅用书、实验、实习资料等费用,可以直接根据各专业学生领用的各种教材或资料的数量及其单价计算分配,记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

2.工资费用的分配。

(1)若某教师在一定期间只从事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则该教师的工资可直接计入该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

(2确定教师给不同类型学生上课的工作量折算系数,简称学生类别系数。设专科生的类别系数为0.95,本科生的类别系数为1,硕士生、博士生的类别系数分别为1.2、1.5。另外,计算教师实际工作量时还应考虑班级系数,如:单班上课班级系数为1,两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4,三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8,四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2.2,等等。

(3)若某教师不仅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还从事科研工作,则其工资费用就应按其实际工作量大小分配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这时首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折算为标准工作量,然后再进行分配。

教师参与立项支助项目的研究,可以按其获得支助经费的多少、项目级别、项目研究期限及本人排名顺序等折算实际工作量。将科研项目每万元支助经费折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假设为A),项目级别系数可设为:校级1,院(处)级0.8,市厅级1.5,省部级2,部级2.5。

(三)计算分配各项间接费用

对于间接费用,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中。高校的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等间接费用可按学生类别、学生人数及各专业学生本学期完成学分比例等计算分配,并转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

1.学生事务费的分配。学生事务费用可按学生人数比例分配。

2.教育辅助费用的分配。

(1)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可按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首先应确定各类学生的类别系数,这里的学生类别系数与工资费用分配中的学生类别系数不一定相同。如:专科生、本科生的类别系数可设为1、研究生(硕士、博士)类别系数可设为1.2。

(2)标准学分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也可按各专业学生所完成的标准学分比例分配。

(四)计算分配各专业毕业生教育成本

每年七月末(八月末或十二月末),根据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成本费用,计算各个专业毕业生应分担的教育成本。各专业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可采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各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人数×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

某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已完成学分数/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完成最低学分数。

某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

某专业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该项目期初余额+该项目本期发生额)/该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某成本项目的金额=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该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各成本项目的金额。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某年级非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该年级非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参考文献:

[1]石金明.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64-194

[2]何小平.基于权责发生制的高校成本核算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10):118-120

[3]王德春.高校教育成本与核算方法[J].中国农业会计,2007(1):18-20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8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专业核算法;约当毕业生法

专业法是以高校所设专业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成本明细账,归集成本费用和计算高校教育成本的方法。专业法必须以权责发生制、物价相对稳定、毕业生质量同一、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等作为假设前提。专业法成本核算期为年,平时每月不需要计算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成本,每年学生毕业当月的月末可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各专业合格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教育成本及各年级学生教育成本。

一、专业法的含义

具体来说,专业法核算教育成本,要按月归集各专业实际教育费用,但由于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每年七、八月份或十二月份才有学生毕业,所以高校的成本计算期为年。一般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若高校学年与公历年度相差较大,也可按学年核算成本;专业法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可以不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每年的七(八)月末或十二月末,采用一定方法分配计算毕业生成本和非毕业生成本。

二、专业法的假设前提

高校教育成本受高等学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事无巨细地考虑每一因素的影响,则教育成本核算将无法进行。因此,必须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假设前提。

(一)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核算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我国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将本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全部反映在收支报表中,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情况。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义务)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个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便于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

(二)毕业生质量同一假设。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好坏,不完全取决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学习好坏不仅受学校教育过程的影响,还受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努力程序的影响,如果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考虑毕业生质量等级的差异,这种成本核算很难进行。所以,必须以合格毕业生质量同一为前提,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三)物价相对稳定假设。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开展教学、管理等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耗费,不仅取决于高校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实物性消耗量,而且还取决于各种消耗的价格水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灵活多变的,若考虑每一时点的价格变化,成本核算将很难进行,假设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在成本核算期内不发生明显变化,便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四)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假设。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学年通常是每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8月底,与公历年度不一致,而高校的经费支出毕竟主要是由财政拨款弥补,而财政拨款及高校会计核算都是采用的公历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会计核算年度与高校学年之间的差异,不便于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为了便于准确核算高校的成本,评价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益,必须假设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

三、专业法的核算程序

专业法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一种基本方法,其成本核算程序如下:

(一)设置有关教育成本核算账户。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的特征和管理的需要,设置 “教育成本”、 “学生事务费用”、“教育辅助费用”、“教管费用”等总账账户。

1、“教育成本”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各项实习实验费、教材费、资料讲义费等直接费用,以及教育辅助费用、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教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间接费用。教育成本总账可按学生类别、专业设置明细账。如: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设置教育成本二级明细账,按各专业设置教育成本三级明细账,按成本项目分别设置专栏。

“教育成本”账户的借方登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由“研究成本”、“教育辅助费用”、“学生事务费用”“教管费用”等账户分配转入的费用。贷方登记结转合格毕业生的教育成本,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在校生教育成本或者未完成学业学生的教育成本。

2、“学生事务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费用,如学生活动费、招生就业费、学籍管理费、勤工助学基金净支出等费用项目。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3、“教育辅助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辅助性教育费用。如教育水电费、教育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维修维护费、劳保用品费、体育维持费、图书资料费、二级学院(专业系)的教学管理费等。该账户每月所汇集的费用,期末应按一定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并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以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4、“教管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管理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及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公安保卫费用、行政办公固定资产折旧与维修维护费用、通讯费、车船费等。该账户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入“教育成本”、“研究成本”等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除上述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账户外,在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还可能用到“后勤服务费用”、“累计折旧”、“事业支出”、“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合格毕业生”等账户,由于版面限制不再一一叙述。

(二)编制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成本费用总账及明细账。依据各项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各项要素费用分配表,如教材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根据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教管费用等总账和明细账。

1. 教材、资料费用分配。每学期各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教辅用书、实验、实习资料等费用,可以直接根据各专业学生领用的各种教材或资料的数量及其单价计算分配,记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某专业应负担的教材资料费=∑(该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资料的数量×该教材、资料的单价)。

2. 工资费用的分配。

(1)若某教师在一定期间只从事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则该教师的工资可直接计入该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

(2)若某教师同时从事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学工作,可按教师给各专业、各类型学生上课的实际教学工作量比例分配其工资费用。给不同类别的学生上课,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上每节课教师所实际做的准备工作不同,一般给研究生上课的教师要求知识层次比较高,给本科生上课教师的要求次之,给专科生上课的教师要求更低。所以分配工资费用时,首先要确定给不同类型学生上课的工作量折算系数,简称学生类别系数。设专科生的类别系数为0.95,本科生的类别系数为1,硕士生、博士生的类别系数分别为1.2、1.5。另外,高校教师上课经常两、三个班或更多的班级合班上课,所以计算教师实际工作量时还应考虑班级系数,如:单班上课班级系数为1,两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4,三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8,四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2.2,等等。

教师给某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教师给该专业学生实际上课时数×班级系数×学生类别系数

工资费用分配率=待分配教师工资费用总额/∑(教师给某专业学生实际上课时数×班级系数×学生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工资费用=教师给该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工资费用分配率

(3)若某教师不仅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还从事科研工作,则其工资费用就应按其实际工作量大小分配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这时首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折算为标准工作量,然后再进行分配。

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立项支助项目和立项不支助项目两大类,下面重点介绍教师参加立项支助项目科研工作量的折算方法。

教师参与立项支助项目的研究,可以按其获得支助经费的多少、项目级别、项目研究期限及本人排名顺序等折算实际工作量。将科研项目每万元支助经费折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假设为A),项目级别系数可设为:校级1、院(处)级0.8、市厅级1.5、省部级2、部级2.5。排名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WK=1/{K×[1+1/2+1/3+……+1/N]}

式中:WK——某教师的排名系数;

K——该教师在项目中的排名名次;

N——项目总参加人数。

某教师承担某立项支助项目的科研工作总量=该项目获支助经费(万元)×A×项目级别系数×该教师排名系数

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待分配教师工资费用额/(教师本期教学工作总量+教师本期科研工作总量)

应计入科研成本的工资费用=教师本期科研工作总量×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

应计入某专业学生教育成本的工资费用=教师给该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

(三)计算分配各项间接费用。对于间接费用,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中。高校的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等间接费用可按学生类别、学生人数及各专业学生本学期完成学分比例等计算分配,并转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

1.学生事务费的分配。学生事务费用可按学生人数比例分配。

学生事务费分配率=本期学生事务费总额/∑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学生事务费=该专业在校生人数×学生事务费分配率

2.教育辅助费用的分配。

(1)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可按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由于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等学生类别不同,教育辅助费用的消耗也有所不同,一般研究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分配教育辅助费用时,首先应确定各类学生的类别系数,这里的学生类别系数与工资费用分配中的学生类别系数不一定相同。如:专科生、本科生的类别系数可设为1、研究生(硕士、博士)类别系数可设为1.2。

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本期教育辅助费用实际发生额/∑(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本期该专业在校生人数×类别系数×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

(2)标准学分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也可按各专业学生所完成的标准学分比例分配。

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本期教育辅助费用发生额 / ∑(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各专业学生本期完成的学分数×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本期该专业在校生人数×该专业学生本期完成的学分数×类别系数×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

(四)计算分配各专业毕业生教育成本。每年七月末(八月末或十二月末),根据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成本费用,计算各个专业毕业生应分担的教育成本。各专业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可采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各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人数×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

某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已完成学分数 / 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完成最低学分数

某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

某专业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该项目期初余额+该项目本期发生额)/ 该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某成本项目的金额=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该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各成本项目的金额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某年级非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该年级非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参考文献】

[1] 石金明. 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研究[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 164-194.

[2] 何小平. 基于权责发生制的高校成本核算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5, (10): 118-120.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9

1.老师们的喜爱程度

初中老师和小学老师不同,特别严厉,但我还是很喜欢他们。

我最喜欢数学老师,虽然比较胖,但比较和蔼,讲课不错,行书较好,而且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特别偏向我:讲什么题都直到我听会了为止;有时全班同学的卷子就批我一个人的;快到期末考试时还特地找了一份题让我做,所以,我超级超级喜欢他

第二是英语老师(长得比较丑),她是所有老师中最年轻的一个人,今年刚从大学毕业来任教。她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那天下大雪,她就抽出一节课和我们打雪仗,结果被我们班男同学打成了“落雪鸡“,全身都是雪,俨然是一个雪人。我们班同学都很喜欢她,我同桌阳和我前桌的同桌兴都尽力讨好她。她惟一一个缺点是特别偏向我前面那个人菲(除了英语,其它科目都不好):一天,老师抽查我们单词,菲和我们班几个同学都没背下来。可老师又给了刘津菲一次机会,拼写“甜食”。菲还是现看了一眼课本凭着短时间记忆背下来的,老师都让她坐下来了,可其他人不但不给机会,还要把单词抄六十遍。太不公平了!但英语老师教英语是一流的,每次大考我们班都是级部第一。

第三是地理老师和生物老师,生物老师就不说了,详见第一章第四个故事。地理老师和我关系是期中考试以后好起来的。他知道我是级部第一,也稍微有点好学((*^__^*)嘻嘻,我很谦虚吧),所以几乎节节课都表扬我。不仅在本班表扬,在其他班也疯狂表扬,但这样做的要求是:期末考试的分不能像期中考试那样低。

最后是“老班”、历史老师和政治老师。他们讲课不生动。像政治老师这样的“凶巴婆”是令我们全班同学恨之入骨的。但我对她的印象还行。

3.趣味运动会

今天,要开趣味运动会,我参加的项目是跳大绳,还有一个项目——就是把上会儿的拔河比赛进行下去。

上会儿,我们初一(1)班拔河英勇地进了级部前二,今天,就是决胜负的时候了,一定要把四班比下去!这大概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想法。我们运动员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一局开始了,可恶的是,那个裁判竟让我们班先上南边,原来的美好计划落空了。果然,第一局我们班输了。

第二局开始了,我们大家都想:这回行了。可是,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竟然输了,四班的力气好像很大,而且犯规了:还没开始就往那边拽,裁判不管,可我们报复的时候,裁判就不让我们动,真是的,太偏心了。不就因为四班有主任的女儿吗?

接下来是跳大绳比赛。话不多说,比赛直接开始了。

我们班基本上没有断绳的人,很厉害,可七班更厉害,比我们多多了。哎!白练了那么长时间。

4.婷剪了刘海儿

早上上学时,我正在门口等着开学校大门,突然,一个人不是人,妖不是妖的东西走到了我的面前,她问我:“你看我的刘海儿剪的怎么样?”我紧盯着她,经过五十秒的辨认之后,发现竟是婷!

我是全班第一个发现她剪刘海儿的,她到了教室以后,不管是认真看书的、大声喧哗的还是打打闹闹的,都齐刷刷地回过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她竟然还不知好歹,厚着脸皮说:“看什么看,没见过美女啊!”正是这句话,令我们班同学狂吐。

上课的时候,语文老师连课讲的都不大好了,直看着婷,半晌,竟然憋出一句话:“咱们班新来个同学吗?”我们班同学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老师,我是婷。”婷扭捏地说。我们班同学再一次哈哈大笑。几乎笑倒了!

婷的刘海儿,给忙碌的初中生活增添了一些幽默。只要有她的刘海儿,我们班同学就笑声不断。

4.生物模拟测试(2010.2.12星期五写)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们班的同学也难得地安静了下来。课间都在紧张地看书。

上周,可爱的生物老师说的一句话,令我们全班同学都胆战心惊:“下次上课要来次生物模拟测试,考题是去年期末考试题。”“噢,不!”“天哪!完了!”我们班同学叫苦连天。可是生物老师却像没事人一样继续上课。

今天,这节恐怖的课终于来了,生物老师早早来到教室笑眯眯把试卷发下来,我浏览了一遍,发现好难呀!哎,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做了。做完后,我几乎是颤抖着手把卷子交上去的。

哎!不知能得多少分!

等了三天,卷终于发下来了,天哪!我才考了79分!不会吧!一看珩的,86分她简直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生物老师在我卷子上写道:“与想象中差别太大了!要多仔细些了!”

五。一个学期结束了

1、期末考试要换班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要开始了,我好紧张呀!这次我还要拿级部第一,为家长、老师争口气!

听“老班”说,期末考试要换班考试。好奇怪呀!在小学从没这样过!

我觉得换班考试一定很刺激,你想,在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中考试,多么新奇!还可以防止作弊(换班考试是这样的:同桌俩一个留在本班,一个上别的班)。

我们班上8.5班,好期待那一天!

2.期末考试

今天终于期末考试了!

离考试还有10分钟,“老班”让我带领“一班人马”去了8.5班。

他们班纪律好差啊!不分男女,不分胖瘦,不分高矮,都在下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大概是看我们六年级的小同学进去了,才止住了声音。

我挑了第一排最靠门的位置坐了下来。我旁边是个男的,挺高。我就纳闷了:这么高的人,怎么坐第一排?难道是学习不好?又不像,我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开始考试了。先考语文,发下卷来,浏览了一遍试题,好难啊!不用说考上118分,110分都够呛。哎!

特别是有道题(忘了是什么),特别难,学都没学。2分的题(不过后来我才知道,这道题是自读课本上的。

考完语文,我觉得头晕乎乎的,大了一整圈。谁出的题啊!太难太难了!真想把那个人找过来揍一顿。

下一场考政治。只有一张卷,而且太太太太简单了,只有三道材料题和十五道选择题。三道材料题还是我背的特别熟练的。我一定能考一百分!于是,我便飞快地答起题来,才二十分钟就答完了。我觉得时间实在是太漫长了。我只好闭上了眼睛迷糊了。

一会儿,睁开眼一看我向彦借的手表,才过了三分钟。哎!就这样,难熬的一天终于过去了,我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

第二天考数学、地理和英语。我对数学和英语信心百倍,对地理还行。

但不料,我发现数学试卷上有两个没学。怎么办?怎么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当我焦躁不安时,救命稻草来了——老师。这位“神圣”的老师说道:“六年级的同学注意了,把第2小题和第7小题划掉,第二小题换成另一个题。”说着,把新题写到了黑板上。第2小题和第7小题?不就是那两道令我愁眉不展的题吗?太好了

下午考英语,我在考试之前跟英语老师抱怨说:8.5班的大喇叭太不清楚了。可英语老师说,全校的大喇叭都一样。我们只好去了。

也怪,六年级的听力,似乎特别清楚。我很开心。

考完试,英语老师特地问我:“怎么样?”我说很好,听力很清楚。老师笑了笑就走了。

终于考完试了,我感到相当的轻松。

3.发成绩

盼望已久的成绩终于要发了,我好紧张呀!

开始我在办公室里替“老班”给我们班同学写评语,数学老师问我:“你数学考的怎么样?”“很好啊。”我笑着说。办公室里的老师听了都哈哈大笑。.

过了一天以后,数学老师抱着一摞数学卷出来了,他笑着对我说:“不错馨翔,考了满分。”耶!

回到教室以后,正好往下发数学卷和生物卷。受上次生物模拟测试的影响,我很担心。上会儿只有79分,不知这次……

发下卷后,我闭上眼睛,嘴里不住地叫“阿门”,叫了N多遍后,我睁开眼看试卷,分数还可以,90分。

晚上放学时,“老班”告诉我地理考了86分,吓我一大跳,这也太低了吧!我本以为能比期中考试高好多呢!白辜负地理老师的希望了(不过,级部最高才九十二分)。

第二天,其它卷也陆陆续续地发下来了,只差语文和英语了。我本以为政治会考100分,结果才考了84分!怎么可能?!仔细一看卷,我按照课本上一字不差写都能扣八分!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啊!哼(级部最高分又是92)!

至于历史嘛,我只考了89分,开始我都不敢相信,以为那是做梦。可当我拧了一下胳膊后,才知道那是真的。我仔细浏览了一下试卷,发现全是最后一题扣的分。最后一题是十分的题,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谁的功劳大,我竟然扣了六分!加上这六分我就95了!哪个老师批的啊,太过分了!

地理卷发了下来,我发现我不是86分而是87分,经过仔细审查后,我发现有一道两分的题批错了,我是89分!离级部第一只差3分!我太天才了!上次与级部第一差7分!好大的进步啊!我像一只欢乐的小鸟,哼着歌,蹦跳着在教室里逛来逛去。直到我的好姐们薇拍了我一下,我才回过神来

第三天,英语卷将要发下来了,我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它身上了!我的心头似小鹿乱撞,扑通扑通跳个不停。额头上渗满了一层密密的汗珠,冰凉冰凉的。“丁翔翔——”听到英语老师的声音后,我颤抖着腿走上了讲台,闭上了眼睛把卷子拿了下来。我采用“循叙渐进”法。打开卷子,把分数捂住,先露出百位数字“1”。我悬着的心放下来一半,因为分数超过102,寒假英语作业就会减半。又看看十位数字“1”。太好了!我寒假没英语作业了(英语老师说过,英语超过110分没作业)!个位数字已经不重要了,是个“8”全拿开后,发现还有小数部分:“5”。我考了118.5分!

英语成绩还不错,数学成绩很好,生物、地理尚可,其他科目很差!语文我刚开始就说过考砸了,所以我只抱一丁点儿希望,希望的渺茫性=铁树开花。

终于发语文卷了。那时,我正在站在讲台上统计分数,“老班”(语文老师)抱着卷走了过来。正好这时,数学老师过来了,他问“老班”我考得怎么样,能不能是级部第一。“老班”先问他囡楠(期中考试的级部第二,以前我们小学五年级五班的)语文考多少分,数学老师说103。“哈!太好了!馨翔106!”

我语文考106?与我想像中的误差也太大了吧?我满以为再低也下不了110分呢!

我看看试卷,大作文扣三分,小作文扣一分,阅读题扣了若干分,还有选择题扣了两分。天哪!错误好多啊!

4.期末总结大会

星期五,到了期末总结大会的时间了。“老班”先评出各类优秀学生名单(这些人发奖状),然后让我交到政教处。一会儿,大喇叭上吼:“请各班优秀学生,马上到大餐厅参加期末总结大会;请各班优秀学生,马上到大餐厅参加期末总结大会。”于是,我带领“一班人马”,“飞”往了大餐厅。

首先宣布各类优秀学生名单,我是“学习优秀生”。可笑的是,大阳就因为参加了“水果拼盘”比赛,拼了个“水果拼盘”,所以得了个“科技生”,把我们班人笑得前仰后合。

然后宣布期末考试各类优秀学生,我是级部第三,有点差。级部第一是囡楠。她入学考试级部第十五,期中考试级部第二,这次级部第一,都是在一点一点的进步。而且她每次生物都是级部单科状元,上会儿94,这会儿95。级部第二是个四班的,叫什么我忘了,好像是金。

接下来宣布单科状元。我数学一定是单科状元的,可没想到,我语文也是单科状元,106分都能考级部第一?!太爽了!我还是初一级部唯一一个两个单科状的!

数学全级部七个满分!6班占四个,他们班数学老师太厉害了吧?!

文又考了120分,他期中考试也是120分,是我们级部惟一一个两次都考120分的。太厉害了!

期末总结大会结束了,我们都回到了教室。

5.放假了

回到教室以后,各科老师都陆续进来布置作业。布置完作业,我们就可以开始为期35天的寒假了,所以我们班同学都特别的兴奋,讨论着假期计划,连老班来了他们都没看见。

但“老班”并不批评他们,因为要放假了嘛,她也很高兴。交代了一点寒假注意事项,布置完作业就匆匆走了。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10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行为表现的管理评价,多数执行的是传统的"扣分制",从根本意义来说,它在一定的时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抓住了班级、学生的"命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儿童的换代更新,我们不难发现往日里孩子们那信任、热情的目光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漠视、平淡,甚至有的还加杂着一丝厌恶和恐惧的目光。如果再大面积地推广"扣分制"管理评价,那么很有可能学生与我们越来越疏远,进而对我们教育者产生厌恶,甚至还会迁移到学习上,造成成绩下降、信心受挫、尊严受损……,从教育和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都将会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在长期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表现,是有一定联系的。但凡是在生理上正常的儿童,它们之间的差距除先天遗传因素外,在同一环境下,也就主要体现在自律能力的差距上。而这种自律能力的培养,应首先激活、唤醒、树立、培养孩子们那种原有的虚荣心、自信心、自尊心……。然而这些的实现,就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激励评价方法,"加分制"便应运而生。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我结合《儿童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创建了今天的"加分制班级评价管理"机制。

二、加分制班级评价管理

1、科学编制

为便于班级管理和各项活动有序开展,班级设正班长、中队长各1人,纪律、卫生、生活、学习、礼仪、劳动副班长6人,文艺、体育、通讯、组织、量化汇总委员各1人;同时把全班40人分成5个大组,10个学习小组,每个大组有纪律、卫生、生活、学各1人;组长由各组组员民主选举产生,组员据情况可以罢免组长。每个小组设学1人;由个人在学习小组中的单元成绩高低决定。星期一至星期五班里设10名督查员,每天2名,督查员4个周一更换。同时,班级卫生岗位执行固定性选择定岗,并打印表格张贴于教室,通过编制,让学生人人有岗位、有职位,人人都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建设中去。让学生在管理中、活动中,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2、加分制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学生规范自我,检查自我,反省教育自我的有力警示牌。也是班级加分制管理评价的基本依据。它分为定项标准和动项标准两部分,具体情况班主任要在班会中解读学习。具体标准如下:

1、一周内不打架、不骂人、不乱给别人起绰号,喊绰、讲话文明加5分

2、每天能按时完成个人负责的卫生工作并保持一周加5分

3、上课积极思考,乐于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不扰乱课堂秩序加5分

4、不破坏公共物品,并能认真地爱惜、保护公共物品加3分

5、积极认真参加校、班内组织的活动者加2分;在活动中获奖者加5分

6、能够按时上课、不旷课、不迟到、有事请假者加2分

7、班干部认真负责,如相应管理范围成绩优异加5——10分

8、拾金不昧、关心热爱班集体,表现突出者加3分

9、主动关心、帮助同学的学习及思想,并使其进步者加10分

10、不偏食、合理、文明就餐者加5分

11、除上述内容,有其它好人好事者一次加2分,重大好人好事加5分,

12、在宿舍内能够按时作息,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扰乱者加5分

13、在班内学习认真、进步明显,进步幅度每超过1个百分点加1分

14、上课举手积极、认真听课、回答问题并多次或得老师的好评者加5分

15、每次测试90分以上者,加5分,100分者加7分。组第一的、人均加5分。

16、每投稿一次者,并且选中发表、刊登者加5分。

备注:

1、周常规定项加分为:50分其它动项加分视学校、班级活动需要另做统计。

2、只要本周没有出现违反条款现象或该项做的比较好,则本周自动加分;否则,相应条款分值不得加分。

3、日检查加分

日检查加分是加分制班级评价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由每天的两名值日督查员,根据当天每位学生行为表现情况,进行反向检查记录,以备值日班长当天夕会总结,更主要的是作为汇总委员每周加分统计时用的一种存根依据。(备有一份张贴墙上含有学生名单的周加分统计表)

4、期末汇总

期末汇总就是由班委会成员统计周加分情况,将每个人各周常规加分与期末各科学习成绩加分合并,求出个人的总积分,并分别进行三项的降序排列。以备班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奖励评定。

5、学生奖励评定

(一) 原则与方法

(1)班级评定本着“公平”“公正”“民主”原则客观量化评比。

(2)评定按班级常规量化总积分和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五科学习成绩各总积分数各占一半。

(3)年终“三好学生”评定对象从加分积分最高的学生依次往下录取。

(二)具体步骤:

(1)汇总每周加分,计算出期末常规量化学生总积分。

(2)用期末常规量化总积分去除以2,分值为“三好学生”评定总分的一部分。

(3)统计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五科学习成绩总分,为“三好学生”评定总分的另一部分。

(4)用期末常规量化总积分加上期末五科学习成绩总分,并按降序排列取名次。

(三)个性积分奖励:

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程度差异性以及内隐于心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激励形式评价学生,只有采取以下带有个性色彩的评价激励形式,才能更好的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高。

(1)结合期末常规量化加分的总积分,针对性的设置“纪律小标兵”“卫生小标兵”“学习小能手”“生活小强人”“助人小标兵”“礼仪小标兵”“行为进步小明星”“优秀班干部”等奖项。各项荣誉可以兼得,但同一荣誉也要分级别。

(2)结合期末五科学习成绩及平时各种测试的进步积分,针对性的设置了各种进步的单项奖。如“优秀学习小标兵”“学习进步小明星”“优秀进步小组”等,各项荣誉可以兼得。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11

关键词:财务指标 加权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 货币时间价值

财务分析主要针对企业财务报表,借助于一系列的财务分析指标,将原始的财务报表数据转换成易于理解的可读性信息,帮助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总结、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与发展趋势,企业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分配等各方面有价值的信息。总体而言,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由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四个重要方面构成。我国的财务指标体系发展到现在,虽然有很大改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分析及对企业整体评价分析的要求,但在财务指标计算方法方面仍存在较大局限性。

一、文献综述

(一)现有文献的研究现状分析

针对目前财务指标体系及具体指标分析中存在的缺陷,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大量的改进建议,比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1.陈俊等学者提出:传统财务指标体系对反映现金流量的指标使用较少。传统指标大都是运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算得来,无法完整地反映企业实际现金运用情况,导致指标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偿债能力及收益质量,从而掩盖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

2.王彦忠等学者认为:传统指标无法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收益质量。偿债能力指标用到的流动资产包含大量应收账款等债权资产以及变现能力较弱的存货,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盈利能力指标中存在诸如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法和会计估计等大量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水平及收益质量。

3.肖斌等学者指出:第一,一些指标的分子分母计算口径不一致。例如“总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的分母是平均资产总额,包括了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但分子仅是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因此该指标在不同时期或企业间缺乏可比性。第二,一些指标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不同时点上资产价值有所不同,而很多指标计算时没有考虑期初期末不同时点货币时间价值。第三,缺乏对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考虑。因为财务数据的形成受到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财务指标分析不能局限于财务数据的分析,而要考虑到企业自身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

4.部分学者认为传统财务分析体系使用财务报表上的数量性资料,很少考虑非货币计量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间的竞争多表现为人才、技术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竞争,而这些非货币性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中缺乏充分的反映。

(二)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

通过查阅近期资料,笔者发现对于传统财务指标分析体系的局限性,财务管理学研究做出了改进。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财务管理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财务管理学》两书中有关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就有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为:第一,指标体系包含了现金流量比率、现金债务比率、资产现金流量回报率等,大大提高了现金流量指标的比重;第二,计算“有形净值债务率”时把无形资产从股东权益中剔除,尽量保证了分子分母计算口径的一致性;第三,增加了现金营运指数、净利润现金含量和主营业务收入现金含量等指标,从而保证了对企业收益质量的分析;第四,增加了对企业短期、长期偿债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注重企业的内外环境;第五,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可以通过结合平衡积分卡,增加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等非财务分析指标,使得企业更加关注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并且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更加关注企业的非财务性指标,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传统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改进方案及策略。但是,它们基本上都停留在指标元素界定和指标体系完善的层面上,而对各个具体指标在计算方法上却无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当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时,一些缺乏时间相关性指标的计算方法会发生改变。因此,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缺乏时间相关性指标的计算方法,运用简均法、加权平均法和动态平均法,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计算出客观反映企业实际状况的财务指标,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对现有财务指标计算方法的改进构想

(一)现有财务指标计算方法的局限性

在财务指标的计算中,尤其是反映企业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指标,要用到“平均”的概念。例如: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平均存货。这些指标的计算有很大相似之处,即分母都是根据“(期初+期末)÷2”计算的简单算术平均值。笔者认为这种简单的计算方法存在三点不足:第一,仅用期初和期末数据,忽略了当年其他月份的实际情况,容易偏离实际。特别当企业的销售存在季节性时,期初期末数据就不具备代表性;第二,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之一,它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这些指标忽略了货币时间价值显然是不合适的;第三,当企业处在特殊时期时,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期初和期末数据更不具有代表性,甚至2008年全年的数据都不具代表性。因为每个企业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各不相同,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所以特殊时期的数据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状况。

(二)对现有财务指标计算方法的改进构想

鉴于现行指标的计算方法过于简单,容易导致得出的指标偏离实际,本文以“应收账款周转率”为例(其他指标计算过程类似),针对不同情况,分别给出如下建议:

1.当期初数和期末数具有代表性时,采用期初期末加权平均法

当企业运行正常时,企业的生产销售在各个时期较为稳定,“应收账款”的期初期末数能够代表企业的正常水平。但是,由于期初数和期末数对企业当年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对掌握的不同时期的信息资料不能一视同仁,实际上近期信息资料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必然大于远期信息资料。所以期初数和期末数的地位不同,不可直接简单算术平均。为了客观地反映该问题,我们对期初和期末资料进行不同处理,即对期末信息资料给予较大的权数W2,以增大其对指标的影响程度,而对期初信息资料则给予较小的权数W1,以减小其对指标的影响程度,最后计算期初期末的加权平均值。具体W1、W2的值由“德尔菲法”确定,此法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此处不再赘述。

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加权平均余额=期初余额×W1 +期末余额×W2

(1)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加权平均余额

(2)

2.当期初数和期末数不具代表性时,对全年数据进行加权平均

①不同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措施不同。如:企业一年中前10个月的“应收账款”余额都比较大,但企业制度规定年末必须把“应收账款”全部或大部分收回。在这种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母较小,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率虚高的假象。②当企业的销售存在季节性时,“应收账款”余额在一年中分布不均匀,导致期初数与期末数都不具有代表性,从而无法反映企业本年度应收账款的实际情况。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以下是笔者的建议:

①只在期末计算当年12个月(或按季度)的应收账款余额的加权平均数(权数大小由信息资料的远近期分别赋值,远期权数小,近期权数大,采用德尔菲法),然后再计算期末应收账款周转率,使得周转率计算值更贴近企业实际情况。

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加权平均余额= (3)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加权平均余额 (4)

(其中,X1,X2,...,X12分别代表第1月到第12月的应收账款余额,W1, W2,..., W12分别代表每个月对应的权数)

②在当年每个月末(或每个季度末),滚动计算应收账款加权平均数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保证了企业能及时得到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信息,加强事中管理,掌握主动权,而不是在年末计算一次,仅仅事后评价。此法下计算公式类似于(3)和(4)。

3.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而年初余额与年末余额是不同时间点上的货币数值,因此它们不可直接相加减,特别当年初余额较大时,它一年期的时间价值无法忽略。笔者的建议是:

①如果“应收账款”期初期末数据具有代表性,则先把期初余额折算为一年期的终值,再计算这个终值与年末余额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然后再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从而保证期初数和期末数在同一个时点上,才具有可比性。

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期初余额×(F/P,i,1) +期末余额]÷2

(5)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6)

(其中(F/P,i,1)表示年利率为i,期数为1的复利终值系数)

②如果“应收账款”期初期末数不具有代表性,例如企业的销售存在季节性时,先计算每个月(或每个季度)余额的终值,再求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分母,用来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此法下公式类似于(5)和(6)。

4.对处于特殊时期的企业,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仅仅利用2008年的年初年末数据不足以代表企业正常条件下的应收账款水平。此时可以参考历年的应收账款余额,比如2005年、2006年、2007年,然后根据时间远近分别赋予它们权数W1、W2、W3、W4, 其中W1

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加权平均余额= X2005×W1+X2006×W2+X2007×W3+X2008×W4 (7)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加权平均余额 (8)

(其中,X2005、X2006、X2007、X2008分别代表2005年至2008年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

5.在公式: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中,如果企业销售收入在当年12个月里分布不均匀,存在季节性销售,比如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多,后面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很少,当分母考虑的货币的时间价值时,分子也应该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应该计算每个月或每个季度的销售收入的终值,再求和,即为全年的销售收入,从而保证了分子分母的一致性。

三、小结

本文归纳总结了学者对财务指标分析系统及具体指标当中存在的局限性的改进策略,虽然这些局限性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针对指标计算方法的缺陷却无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和动态平均法计算财务指标。新的计算方法克服了传统财务指标在时间上的差异和忽略特殊情况的偏差,同时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使得这些指标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更具有参考价值,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利于决策的依据。同时,按照滚动平均法计算的指标也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服务,加强企业的事中控制的主动权,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俊.企业现行财务指标分析的改进构想[J].会计之友,2006(8):28-29.

[2]王彦忠.浅析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J].中国总会计师,2008(9):70-71.

[3]肖斌,欧晓晖.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及其修正[J].财会月刊,2006(5):17-18.

[4]王文华,章毓育,钱静芳,安宁.财务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03-239.

[5]姚晓民.财务管理学[M].第2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223-243.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12

[关键词] 可持续增长率 股权融资 期初权益 期末权益

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企业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当企业经营效率(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和财务政策(资产负债率和收益留存率)保持不变,并且不打算或不愿意发售新股;此时销售的实际增长率等于可持续增长率。

一、可持续增长率计算公式

1.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可持续增长率

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

2.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可持续增长率

可持续增长率=(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1-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

当然,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增长率和上述四个指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收益留存率)中的三个,另外一个也就可以求解了。

二、股权融资条件下的可持续增长率计算与分析

可持续增长率不意味着企业的增长不可以高于或低于可持续增长率。关键在于管理人员必须预计并且加以解决在公司超过可持续增长率之上的则增长所导致的财务问题。在企业的经营中,限制销售增长的是资产,限制资产增长的是资金(包括负债和股东权益),为此,企业要想实现超常增长,必须有资金的支持。那么,高速增长的资金从哪儿来?对于企业来说,得到资金的途径有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对于权益资金来说,可以是内部留存收益的增加也可以采取股权融资的形式。如果涉及股权融资,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怎样计算呢?

下面通过例题来进行分析。

例如:A企业近两年销售收入超常增长,下表列示了该企业2004年和2005年的有关财务数据(单位:万元)

分析:1.2005年超常增长的销售额=12000×(66.67%-7.37%)=7116(万元)

2.2005年超常增长所需要的资金额=22000-16000×(1+7.37%)=4821(万元)

3.2005年超常增长的资金来源

超常增长增加的负债筹资=(22000-11000)-(16000-8160)×(1+7.37%)=2582(万元)

超常增长增加的留存收益=1180-560×(1+7.37%)=579(万元)

超常增长增加的外部股权融资=4821-2582-579=1660(万元)

4.2005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1)根据期末权益计算

销售净利率=7%;资产周转率=0.9091;权益乘数=2;收益留存率=84.29%

2005年的可持续增长率=(7%×0.9091×2×84.29%)/(1-7%×0.9091×2×84.29%)=12.02%

(2)根据期初权益计算

计算可持续增长率既可以用期末权益计算也可以用期初权益计算,计算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在用期初权益计算,如果企业实现超常增长没有增发新股,用上年年末的股东权益计算是正确的,这个毋庸置疑。如果企业实现超常增长增发新股呢?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的相关实例中以及辅导练习中,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未有提及。

根据期初权益计算,用上年年末的股东权益来做。

销售净利率=7%;资产周转率=0.9091;

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2.6961;收益留存率=84.29%

2005年的可持续增长率=7%×0.9091×2.6961×84.29%=14.46%

用这种方法计算的2005年的可持续增长率14.46%与按期末权益计算的2005年的可持续增长率12.02%就出现了差异。

那么,用上年年末的股东权益加上增发新股数计算的结果又如何呢?

销售净利率=7%;资产周转率=0.9091;

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2.2403;收益留存率=84.29%

2005年的可持续增长率=7%×0.9091×2.2403×84.29%=12.02%

用这种方法计算的2005年的可持续增长率12.02%与按期末权益计算的2005年的可持续增长率相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涉及进行外部股权融资的前提下,其实质是资产负债率也就是权益乘数发生变化,这样只能根据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测算新增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销售额等,并重新测算权益乘数。如果企业要想在2005年实现销售的高速增长,必须提前筹集所需要的资金,在理论研究中假设在生产经营之前必须发行股份。当然,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没有必要在年初时就把所需要的全部资金一次筹集起来,但要早做计划。所以用期初权益计算时,应该用上期期末的股东权益加上本期新增发股份来计算。这样计算,涉及进行外部股权融资时,用期初权益和用期末权益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才是一致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企业要实现超常增长,公司如果可以而且愿意通过发售新股来筹集新的资金,提高公司权益资本的比率则增长过快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同时权益资本比例的提高,也使企业在保证其资本结构最优的前提下,进一步负债融资成为可能,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可以用计划期期末权益来计算,也可以用期初权益来计算,注意这里的期初权益应该用上期末的股东权益加上计划期新增发股份来计算。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M].《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