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旅游论文

工业旅游论文

时间:2022-03-11 22:04:49

工业旅游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业旅游;多层次;区域性

一、工业旅游的概念及特征

近年来,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工业旅游在国内悄然兴起,并且逐步成为一个新的开发热点。工业旅游是指以现有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它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工人工作生活场景等工业相关因素为主要吸引物,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扩大阅历为主要目的,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工业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广告,参与工业旅游的顾客将成为企业品牌的义务宣传员和免费代言人。工业旅游的开展和推进,对进一步拓展旅游业发展的领域、完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盘活企业无形资产都具有现实意义。工业旅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丰富的知识性

工业旅游的游览对象是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而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先进的设备是科学技术的结晶,独特的工艺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秩序井然的生产线是现代管理技术的合理运用,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优美的环境是企业文化的充分表现。工业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性强、科技含量高。

(二)强烈的依托性

旅游资源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消费只能在旅游目的地进行。工业旅游除像其他旅游项目一样需要依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外,更需依附于工业企业及其周边环境作为其旅游吸引物。如工业企业科技含量的高低、生产设施的先进程度、生产流程的复杂程度和企业自然人文环境等决定了工业旅游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工业旅游的活动形式取决于工业生产的要求。

(三)多重的效益性

工业旅游的开展使工业企业、旅游业、游客和地方经济多方受益,形成多赢的局面。对工业企业来说,不仅得到参观费、直销产品利润等收入,而且宣传了企业品牌,提高了知名度。工业旅游也具有社会效益。对游客来说,工业旅游满足了游客观光、采购、求知等多方面的需求。对地方经济来说,工业旅游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受到工业发展和旅游发展的双重制约

只有当工业与旅游业发展较成熟时,工业旅游才会应运而生。工业是发展工业旅游的基础,旅游业发展得再成熟,没有工业做支撑,工业旅游也无从搞起。旅游业是发展工业旅游的必要条件,工业的高度发达也并不意味着工业旅游就一定兴旺。

二、我国工业旅游的区域分布状况

近年来,开展工业旅游的区域辐射全国,且地域分布呈现出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我国工业旅游景点分布具有广泛性,除了海南、青海、三省为空白外,其他区域均有涉及,地域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如仅浙江一省就占11个,所占比例近10%。将各省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为热点开发省区,包括浙江、河南、辽宁、吉林、安徽、广东、山东、河北、山西等9省;第二层次为一般开发省区,包括黑龙江、江苏、福建、甘肃、四川、北京、广西、湖南、内蒙古、新疆、云南、重庆等12省市;第三层次为冷点开发地区,包括贵州、湖北、江西、宁夏、上海、天津、陕西等7省市。其中9个热点开发省区拥有工业旅游景点35个,占51.4%;12个一般开发省区有景点25个,占36.7%;7个冷点开发省区仅拥有8个,占11.7%。

工业旅游示范点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反映了各地区工业旅游发展程度上的明显差异。总的来看,传统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现代工业基础好、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工业旅游发展比较迅速,发展程度也相对较好,如辽宁、吉林、山东、浙江、广东、北京等地。中东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如山东工业旅游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工业旅游项目集中在大城市的常规,还涌现出不少诸如青啤、海尔等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工业旅游品牌;在北京和上海,工业旅游与都市旅游相映生辉;在东北,工业旅游已成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发展、转型的新亮点;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工业旅游已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在规划建设中的重要选项。而在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的西部地区,工业旅游发展就相对滞后。

三、我国工业旅游的多层次特点

(一)参与工业旅游的企业类型呈多层次分布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经营工业旅游的103家企业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种类涉及23个行业(表1),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以我国500强企业、本行业龙头企业或在行业内部知名度高的企业为主,且呈多层次分布态势。

我国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种类较多,而且经营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种类又集中在饮料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力加工业这6个方面。这几类企业一般都拥有现代化的生产线或美丽的厂区环境;从游客角度出发,一般在工业旅游产品中,消费者对于和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以及平时根本接触不到的产品或领域有强烈的兴趣。

目前,我国工业旅游的发展多依托现代化工业、高科技产业、传统老工业基地或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如首钢、大庆油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青岛海尔、上海通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旅游示范点。而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轻工企业、传统手工业企业在开展工业旅游项目方面则相对薄弱。我国应突破工业旅游资源认识的局限性,加大开发力度,扩大产品种类,打破目前工业旅游被现代工业、高科技产业垄断的局面。

(二)我国工业旅游的三个层次开发模式

从工业旅游产品角度,将其开发模式分为特定产品开发模式、综合性景区模式、综合旅游模式三种。

特定产品开发模式是指以展示特定生产工艺为主的工业旅游模式,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工业旅游都是这样一种开发模式。如沈阳航空博物馆以飞机工业产品及生产过程为主题;鞍钢以钢铁工业产品及生产工艺、场景为主题;青岛啤酒公司以啤酒生产流程、工艺为主题等。

综合性景区模式指将工业旅游景区建造成集吃、住、娱、游、购于一体的多功能的景区。如青岛港组建了由21人组成的规范的旅行社;海尔集团拥有自己的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近100人;长虹集团组建了“长虹之旅”的接待机构,负责游客的吃、住、行、游、娱、购方面的安排。

综合旅游模式指将工业旅游与企业附近的自然、人文旅游景点进行综合开发。如四川泸州老窖集团就是一个例子,它以其现代化的酿酒工艺流程、优雅清新的厂区环境和几百年历史的“天下第一窖”所蕴含的浓郁文化气息吸引着大批游客。

(三)我国工业旅游的产品类型和营销方式呈多元化

由于工业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其为主要吸引物的工业旅游产品也必然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的特征有以下几个:以工业产品为主题;工业产品生产与旅游产品生产同步进行;科普教育功能的地位突出;相对稳定而又有明确的市场。

有的专家提出了六大定位:自然景观型定位、艺术型定位、民族文化型定位、历史型定位、企业成长型定位、地区型定位。吴相利学者通过系统的对比分析和抽象化研究,提出我国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10种模式(表2)。另外,在景点宣传促销方面,不同商家也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如:电视广告宣传,媒体营销、节庆活动、媒体广告促销等。

四、我国工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区域分布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区域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中东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工业旅游已成为众多民营企业首选的规划建设项目;而在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的西部地区,工业旅游发展就相对滞后;部分省份仍为空白。

(二)工业旅游产品单一,产品内容及结构设施有待加强

多数企业旅游产品单一,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及游客兴趣爱好的差异推出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工业旅游的快速发展要求彻底消除企业对旅游资源的障碍,应积极将工业旅游资源推向市场。目前工业旅游项目多数以简单的观光为主,个别企业甚至把由于游客参与带来的成本视为一种负担;许多工业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也不足。

(三)片面注重社会效益,对未来经济发展潜力认识不够

目前开展工业旅游的很多大中型工业的主导产品年产值和利润均达到较高水平,而旅游接待收入在其中仅占很小的比例,他们发展工业旅游主要着眼于宣传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对于因此带来的收入和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四)发展思路缺少规划指导

工业企业开展工业旅游的动机主要在两方面:减轻接待压力,增加经济收入;宣传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提高知名度。但部分工业企业对如何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寻找自身优势的认识分析不够,对把工业旅游办成什么样、形成多大规模等问题缺少研究,对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五、发展我国工业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工业旅游的特点和各地开展工业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工业旅游的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结合区域特点,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我国工业旅游

1.大力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政府、旅行社之间的合作

工业旅游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各地政府应充分认识工业旅游的重要意义,引导企业提高发展工业旅游和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树立企业和产品的良好形象,促进企业社会效益的提高;还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形式。要想更好地开展工业旅游,工业企业还要与旅行社紧密合作,因为旅行社在线路的开发、宣传与市场的推广、客源的组织等方面可以发挥优势;而企业则可以在提供旅游吸引物、商品、纪念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优化、美化环境等方面施展自己的所长。

2.加强企业间联合,打造工业旅游的城市品牌,实现工业旅游的联动效应

要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业旅游共同发展,加强各地企业间联合发展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应该看到,仅仅依靠个别企业的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工业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上,由于工业旅游资源本身的垄断性和地域性,城市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加强企业间联合,有组织有步骤地整合工业旅游资源,高效利用工业旅游的客流资源,形成城市工业旅游的联动效应,并在借助城市文化的共通性的基础上,精心打造工业旅游的城市品牌,形成城市旅游经济中的特色旅游项目。如四川推出了长虹公司、五粮液集团、剑南春集团等景点;青岛在1999年就推出了10个工业旅游项目(如海尔工业游、青啤“琼浆玉液青啤欢迎您”等等);上海把工业旅游作为都市旅游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制定了10条现代工业旅游路线,宝钢、江南造船、大众汽车、上海石化等一批大都在其中;北京推出了首钢、景泰蓝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景点;广州市开辟了“广州工业名企一日游”线路,其中包括珠江钢铁公司、广州本田汽车、珠江钢琴、珠江啤酒集团、广州日报印务中心等著名企业。

(二)把握好我国工业旅游的多层次特点,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1.选择好不同层次工业旅游企业的发展对象

工业旅游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参观游览对象,选择具有特色资源和一定知名品牌的企业发展工业旅游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开发工业旅游的企业须具备以下因素:第一,资源的独特性。如果工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开发为旅游产品后将有更强的竞争力。第二,品牌知名度。名牌企业开发工业旅游的优势十分明显。第三,吸引力程度。产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程度与消费者对其熟悉程度密切相关。第四,区位条件。交通的便利,对于所有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努力使旅游产品多样化

产品的丰富性是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可采取以下措施丰富旅游产品结构。首先,活动安排注意参与性。如在德国斯图加特奔驰汽车公司,游客可以参观公司的总装线,可以穿上工作服拧几颗丝钉,到工人食堂吃午饭,体验奔驰人的生活。其次,增设文化、娱乐设施。工业旅游固然以企业的生产景观为主,但是,在企业内增设相关的文化、娱乐设施,将使整个环境更具吸引力。

3.挖掘不同层次企业的自身资源,开发特色产品

我国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民族特色工业和手工业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依托这类资源开发的工业旅游产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并且蕴含成长为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特色旅游项目的潜力,如景德镇陶瓷、贵州酿酒等便是这类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优秀代表。我国的工业遗产也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如近代民族工业遗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工业建设成就等等都是开发工业旅游的独特资源。

(三)规范服务管理,加强营销宣传,实行可持续发展策略

工业旅游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服务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旅游局《工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标准,逐项对照检查,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质量。建立完整的旅游管理机构,完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体现人本主义,处处为游客着想,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细微化服务。

工业旅游的开发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达到追求近期效益与长远目标的平衡。首先,要综合分析工业旅游资源,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对众多工业企业进行循序渐进式开发。其次,将工业旅游开发为功能性旅游产品。工业旅游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其他许多旅游产品难以替代的,可以考虑将工业旅游开发为教育产品。选择合适的工业企业开辟为各类学生的科普教育基地或实习基地,帮助保持稳定的客源,促进工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芳.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J].人文地理,2004,(19).

[2]何振波.工业旅游开发初探[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1).

[3]孙万真.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8,(5).

[4]冯春萍.我国工业区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3,(2).

第2篇

内容 摘要:城市 工业 旅游 拓展了工业旅游 研究 的主体、客体、形式、内容和意义,同时促进了产业 发展 和城市发展的双赢,形成了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关键词:城市工业旅游 发展模式 新思考 城市工业旅游的内涵 对于工业旅游内涵的认识,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按照不同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形式,如邓海云提出“工业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以工业 企业 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活动范围一般限于工业企业之内。”二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内容,如赵青提出“工业旅游是人们对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参观、 学习 ,加深认识了解的过程。”三是侧重工业旅游的目的,如姚宏提出“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 科学 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四是从供给和需求即市场的角度阐述工业旅游,如戴道平认为“工业旅游,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作为旅游吸引物,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 经济 、 社会 、管理等目标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厦门大学王宝恒对工业旅游的综合性概括,如认为“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并以满足旅游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 可见, 目前 对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工业和旅游业的角度进行的,大多是把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特色产品或是工业企业的一个项目。 当前对工业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把工业旅游的内涵全面而细致地挖掘出来,工业旅游的深层内涵还应包括工业旅游的客体、组织形式、主体目的和意义等方面,因此要继续放大其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从城市发展工业旅游的角度来研究工业旅游,以指导城市工业旅游的发展实践。从城市产业的视角看工业旅游的发展,工业旅游应该是推动城市工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一种活动或工程;从城市发展的视角看,城市工业旅游从经济、文化和 政治 等角度革新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城市工业旅游的客体不仅包括上文定义中提到的与工业企业有关的东西,还有所有的可以整合的工业资源,包括 历史 工业文明,现有工业文化和对未来工业发展的设想。组织形式可以包括商务考察、参观猎奇、学习体验等,开发的主体应该不仅仅是旅游企业、工业企业,还应该有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开发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注重环境效益,追求工业旅游、旅游业、城市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综上 分析 ,城市工业旅游是以城市一切可利用的与工业有关的资源为吸引物,通过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推动和参与,以考察、参观和学习的形式,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因此,工业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侧面,一个始点,而城市工业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一种过程。只有从政府的高度加以宏观组织和调控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工业旅游与一般工业旅游的比较(见表1) [next] 发展 城市 工业 旅游 的意义 城市工业旅游促进城市产业发展 城市工业旅游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城市工业旅游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一种方式,对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具有潜在和现实的意义。同时对于吸纳失业劳动力,缓解突出的 社会 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旅游业每就业一个人,会带动相关产业就业5-7人就业,尤其为工业 企业 创造了更大的 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工业旅游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的距离。使旅游消费者亲眼目睹和体验企业及产品的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对企业产品的可信度。其次,企业可以利用工业旅游的机会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进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推

第3篇

关键词: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

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第4篇

关键词:旅游一线人员 旅游管理教学 参与

1.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336所,在校生56.65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在校生25.81万人;旅游高等院校693所,在校生30.85万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75所,在校生1256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所,在校生100余人。旅游高等教育用了近30余年的时间,构建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旅游教育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但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理论教学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对旅游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国外研究情况

项目负责人查阅了欧美、日本的相关资料,欧美、日本旅游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很多,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日本,日本大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都能采取社会和企业合作教学的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著名的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管理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门类齐全,发展很好,其各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旅游管理教学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教大学聘请了日本国土交通部(日本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相关官员以及日本交通公社、日本近畿国际旅行社、日本旅行等多家日本大中型旅游相关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担任本科生的教学指导老师,还挑选了一些特别出色的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建立专家库,担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参与旅游管理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这些一线人员处在旅游业一线,触摸着旅游业发展的脉搏,深知现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可以根据旅游业实际情况,很快更新旅游书本理论知识。另外他们在一线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录用人才,为自己所在的旅游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使企业发展长久兴盛不衰。这些也极大的提高了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欧美一些国家也采取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国内研究情况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旅游、教育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知网进行相关论文搜索,共有此类论文1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偏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理论教育强化方面,一方面在强化旅游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但在研究中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引入旅游管理教学中并使之常态化的学者还很少,虽有十数篇此类研究论文,但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差,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的指导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差距等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旅游教学工作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致许多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3.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数据,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数据,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3.1调研对象

本论文实际调查选取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旅游相关院系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研,对日本立教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旅游专业较强的国内大学进行电话访谈、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另外对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然后综合各个方面的考察调研结果得出科学实用的结论。以便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理论教育能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社会急需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

3.2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西安财经学院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在导游实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德发长饺子馆、汉阳陵等地参观实习,也安排学生听他们的讲座,另外还聘请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等酒店营销部、客服部总监来校做讲座,和同学们互动探讨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如面窄,内容不多、时间短、次数少等情况,需要研究解决。

在本论文研究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外聘旅游一线相关政府企业人员的讲课兴趣及其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先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讲座课题和内容,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一些旅游专题讲座,另外配合课表中已有的实习课程,带领学生到旅游相关政府企业参观学习,边参观边听讲解。讲座和实习课程结束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经验教训,最后综合对比,得出一些结论。

在对西安5所相关大学本科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76%的学生认为,就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本身而言,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旅游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要加强和旅游业内联系,充分了解旅游业最新信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为旅游系学生聘请了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及酒店人力资源部、国际旅行社一线外联人员进行了五次讲座,题目分别为“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学生外出赴西安君乐城堡酒店、德发长饺子馆聆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酒店与餐饮管理知识。在校参加讲座学生没有限定在某一年级,三次听讲座人数较多,每次都在110人以上,讲座以后,对听讲座的学生进行口头访谈,对讲座的满意度达到了68%以上,出外现场观摩学习,学习效果满意度更高,达到了76%,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学生也对五次讲座和现场观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聘请人员、讲座频率、讲座涵盖面、讲座时间等提出了较多建议。

4.建议与对策

4.1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4.2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进行的三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1人为硕士,2人为本科,2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4.3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4.4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

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5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系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我校旅游系开设系列讲座。

5.结语

本文就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旅游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 著.刘吉力莉等译. 石

应平审校.现代旅游管理导论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編著.現代観光総論 [M] . 第三版.東京:株式会社 学文社,2008,142.

[3]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的讲话稿[R]中国成为亚

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旅游学刊2001年第1期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

特刊2003年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

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P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2第14卷第6期

第5篇

一、改革的背景

毕业论文既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综合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同时,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其目的应该是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及运用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实际的人才培养环节中却存在着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需要等问题。究其原因,很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针对这一现象和问题,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对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改为旅游线路产品设计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二、改革的目的与意义

(一)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主要的特点是应用。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区别在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比普通本科院校大,而且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行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本身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导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等培养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熟练和外语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管理人才。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由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与企业行业接触的机会少。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时出现理论为主,论文选题比较空泛,既没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毕业论文的实际价值也比较小。而毕业设计则是要求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之时,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习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统一,完成自己的线路设计与营销。

(二)满足社会与企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中也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旅游企业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急需能够直接参与和适应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联系,并且自己动手参与整个线路设计与营销过程,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开拓思维,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更好地锻炼了社会与企业所需的素质与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因为毕业实习监管不严,并没有真正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实习,而是找个相关单位在实习鉴定表上盖章了事。由于没有在旅游企业中的实习经历与前期的准备和训练,再加之现在网络资源与报刊杂志的便利,毕业论文写作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形成空泛之说,既无针对性又无实际价值。另外一种是毕业论文的抄袭和拼凑现象较为严重。毕业论文答辩环节主要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就题论题式的提问,学生通常背一背论文就可以应付,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并无太大帮助。毕业设计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要完成一条旅游线路产品设计与营销,涉及旅游管理专业所学的旅游市场营销、导游业务、旅游社经营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学等核心理论课程,而且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资料分析团队分工运作,再到整条线路的市场宣传与营销,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自动性与积极性。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提高。

三、改革的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思路

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校企合作单位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的鼎力合作之下,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工作与2012年正式启动。本次毕业设计改革以推动学校教学改革进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依托校区合作单位,充分发挥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的优势与能动性,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一体化形式的思路。要求学生以团队方式运作完成以成都出发至周边2-3日游的旅游线路产品设计与营销方案。所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可是观光旅游线路,也可以是专项旅游线路,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而且要求旅游线路产品应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必须是旅行社常规经营线路以外的产品。

(二)实施方案

1.明确目标,统一认识

对我校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最初很多同学与老师不是很能接受。学生觉得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相比,需要实地考察,花费时间与资金。而且是团队运作方式,协调容易出问题。教师方面,有老师认为毕业论文改设计增加了自己的指导工作任务与难度。因此,在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专门成立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改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企业代表、指导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并且与师生进行多次会议与座谈,让大家明确此次改革的目的与意义,统一思想与认识。

2.学生分组,下达任务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64名同学按照8人一组自愿组合的原则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该小组线路产品的总体方案。其余小组成员依次负责旅游线路产品的可行性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构成要素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费用核算与市场报价分析、旅游线路产品的旅游行程、旅游线路产品的市场营销方案、旅游线路产品的途中导游词、以及景点导游词。指导教师对自己负责的小组下达具体的设计任务。每位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工作经历以及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选择任务。

3.实地考察,设计线路

每个小组内部的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围绕以设计成都出发至周边的2-3日的短途旅游线路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旅行经验、实习经验以及相关书籍与网络资源等等,初步拟定出本小组旅游产品线路。然后由组长率队分赴成都周边进行线路的实地考察。在完成实地线路产品踩点、踩线等的实地考察之后,将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然后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分工完成任务,再由小组长提交总体方案。

4.优选线路,统一营销

在8个小组提交定稿以后,学校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旅行社的企业家以及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8条线路根据线路产品的完整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以及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答辩,最后优选出一条旅游线路产品。再根据这条线路产品的营销方案,由64名同学通过我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师大校园旅行社以及校企合作单位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这些平台,共同实施完成该营销方案。

5.组团游览,综合考量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宣传营销结束后,通过师大校园旅行社组团进行游览。而且被选出线路的小组成员具体负责整个旅行团的具体运作与安排,如旅游团的计调工作、导游工作以及市场协调工作等。最后每位同学的毕业设计成绩按照项目评选和营销业绩,以及个人在小组中承担的工作量与任务难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四、改革的启示

第6篇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ourism’s

Experiential Marketing on Tourists’ Cognitive Degree

ZHANG Weia, ZHANG Yinanb

(a. School of Business, Tianjin 300222;

b. School of Zhujia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1811)

Abstract: Aiming at the two problems on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of industrial tourism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experience economy and experiential marketing theories into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tourism,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tourism’s experiential marketing mix including communication, visual and verbal signage, service process, person, spatial environment and combination and tourists’ cognitive degree, verifies it by the empirical study to industri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spots in Tianjin, and finds that advertising and propaganda, event marketing, operating experience, theme slogan and government support have a greater positive impact on tourists’ cognitive degree.

Key words: industrial tourism; experiential marketing; experience economy; tourists’ cognitive degree

工业旅游是在城市与经济演变的背景下,顺应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拓展旅游资源范围,有机结合工业与旅游业而开发出的一种集游览、休闲、怀旧、体验、考察、求知和购物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工业旅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欧洲,半个多世纪以来,工业旅游在一些发达国家方兴未艾,最近十几年在我国也蓬勃兴起。但是,目前我国的工业旅游尚处于成长初期,由于旅游观念与认知的滞后以及相关理论与经验的缺乏,实际效果很不理想,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旅游产品单一,还停留在简单参观的阶段,特色不够鲜明,互动性差,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营销活动很少,市场开发不足,游客局限于商务人士、中老年人和学生等特定群体,人们对工业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从1999年《体验经济》这一著作问世,“体验经济”一词就立刻引起了经济领域的极大关注,并被迅速应用到工业、农业、服务业、旅游业、商贸、餐饮、娱乐等各个行业之中。而由体验经济所衍生出的体验营销理论则为工业旅游所面对的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因应体验经济时代游客对于工业旅游的新需求,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大力创新旅游营销方式,那么工业旅游将成为旅游业新增长点。

1文献综述

1.1工业旅游

1.1.1工业旅游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Mark和Sheila认为,运用工业本身独特的机能,如制造过程、产品特色、发展文化历史等作为旅游元素与吸引力的活动即“工业旅游”[1]。苏萍和蔡庆华总结工业旅游的特征为:独特的观赏性、对旅游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旅游活动的安全性和工业企业生产的保密性、旅游目标市场范围广、旅游消费者素质较高、重游率低、多重收益性、垄断性、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以接待旅游团体为主[2]。基于资源与产品的功能属性,李淼焱将工业旅游划分为文化传承型、综合景观型、现代企业型、艺术品展示型、工业园区型、遗产与博物馆型几种[3]。

1.1.2工业旅游的客源市场

Richards调查工业遗产公园游客的动机与满意度得出:游客高度满意,多为假期旅游者和短途旅行者,且中年人居多,与矿业或矿区所在地有关;游览目的包括让孩子们了解过去、学习或与家人一起享受休闲时光,更多的是寻求一种见多识广的旅游经历而非单纯的观光[4]。从分析旅游者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别是旅游者的动机出发,马文斌等将我国工业旅游的游客分为商务调查型、学习参与型和观光游览型三类,其中商务调查型游客占绝大多数,学习参与型的游客多为在校大学生或中学生,而观光游览型的游客范围较广[5]。

1.1.3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成功因素、评估要素、感知因子

王宝恒分析了工业旅游开发的主体条件(客源数量、结构及特点)、客体条件(企业的硬件和软件)与媒介条件(与旅行社的合作)[6]。李炯华和杨兆萍还提出了地方经济支撑能力和城市发展基础等外部条件[7]。Karen和Bruce认为工业旅游发展需要考虑与当地社区关系、产业形象、活动特色、人才教育与组织经营等因素[8]。台湾学者张益寿则提出产业形象性、主题发展性、环境接纳性、加值利益性、地方特色性、负面影响性、商品消费性、文化探索性、教育功能性、娱乐新奇性与社会流行性11个评估项目[9]。

1.2体验经济、体验营销和旅游体验营销

1.2.1体验经济

早在1970年Toffler就指出,体验业将成为继服务业之后经济发展的支柱[10]。1999年Pine和Gilmore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对此第一次做出较为系统的论述。他们认为,从经济提供品的演进过程(产品―商品―服务―体验)来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四个时代。体验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很个性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记忆的事件,包括娱乐、教育、遁世、审美四种类型。而体验经济被界定为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形态[11]。

1.2.2体验营销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影响深远,其中主要在于企业的营销观念上。Schmitt强调在信息、品牌和通讯革命的背景下,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过时,一个注重为顾客创造全方位体验的营销新概念――“体验营销”应运而生[12]。他阐述了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五种体验类型,称之为战略体验模块,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实施工具――体验媒介,包括传播、视觉和语言标识、产品展示、联合塑造品牌、空间环境、电子媒体以及人员(见表1)。

1.2.3旅游体验营销

体验经济派生出“旅游体验”的概念,谢彦君认为,旅

表1体验营销的实施工具体验媒介形式传播广告、定期目录、宣传单、新闻稿、报告、公共关系等视觉和语言标识名称、标志等产品展示产品设计、包装、品牌吉祥物等联合塑造品牌事件营销、举办或赞助活动、联盟与合作、特许经营等空间环境建筑物、办公室、厂房、公共空间、零售店和柜台等电子媒体网站、电子公告栏、在线聊天室、电子商务、影像等人员销售员、公司代表、客服人员以及其他与公司有关的人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而改变心理水平并调整心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旅游体验[13]。Prentice等从层次、流程、设计好的行为类和本(外)地对旅游体验进行了分类[14]。我国关于体验经济和体验营销理论在旅游业的应用研究近些年越来越多,但这些论文大多以定性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虽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旅游体验”的文献有一定比例,但是基于体验营销理论探讨工业旅游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没有。

2研究设计

2.1理论架构

本文考察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要素对游客认知度的影响程度。这里的体验营销组合,即指Schmitt提出的体验营销的实施工具――体验媒介:传播、视觉和语言标识、产品展示、联合塑造品牌、空间环境、电子媒体以及人员。同时,参考其他学者关于营销组合的观点,如Booms和Bitner提出的服务营销的7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过程、人员和有形展示[15];马丽卿从主题提炼、故事编写、场景设计和体验气氛营造、活动策划和体验过程设计四个方面阐述的海洋科技旅游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16];以及刘德光、徐宁?认为旅游体验营销模式应具备明确主题、建立与顾客的接触、利用旅游纪念品、整合感官刺激、加强体验效果检验以及做好内部营销等诸多要素[17]。另外结合工业旅游的情况,可以得出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策略的组合包括传播、视觉和语言标识、服务流程、人员、空间环境、联合6个维度下共20项因素。

在心理学上,认知(Cognition)被视为是一种知觉、记忆和信息处理的心理过程,通过这种心理过程使人获得对某种事务的认识和了解,凡是知觉、想象、推理、辨认、判断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均属于认知[18]。根据Piaget(1986)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李子超对旅游认知度的研究指出,人们参与休闲活动可视为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同化或调剂作用,目的在于满足某些旅游休闲活动的需求(观光游览、激发兴趣爱好),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反应对所接触或参与的旅游休闲活动形成自我认知[19]。如徐爱萍等关于节庆活动公众认知度的结构模型包括认同度、知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4个认知因子[20]。根据认知的概念与构成,本文将游客认知度划分为知觉度、熟悉度、兴趣度和认同度4个维度。由此建立研究的理论架构,如图1所示。2.2问卷设计与调查

在通过前期文献分析与现实观察得出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的基础上,设计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的调查问卷。此问卷为封闭式的结构型问卷,包括3个部分(工业旅游的体验营销组合、工业旅游的认知度、个人资料)共30个问题。调查问卷中对各项指标的评价采用Likert等距量表的5 分度法,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完全同意。然后以实地发放问卷的方式,在天津市6家工业旅游示范点调查随机选取的游客对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与认知度的评分。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8份,回收率927%,均为有效问卷。

3数据分析

对于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3.1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性别以男性为主,占总样本的633%;年龄20~29岁的占绝对比例,达到773%;学历上游客的受教育水平很高,大专101%,本科745%,研究生97%;职业上学生457%,其次是工商企业界人员以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收入上平均月薪2000元以下482%,2000~4999元410%。由此可见,调查样本的主体为青年学生,也是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的主要目标顾客群。

32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21问卷信度分析

本文问卷调查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的整体信度为0904,说明测量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的20个变量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很高。问卷中各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如表2所示,大多高于07,显示出较高的信度。只有传播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在07以下,但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此外,工业旅游认知度的信度为0807,符合要求。

322问卷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分析

本文调查问卷的设计依循理论架构,参阅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中选择能够完整涵盖所界定研究范围的问题,因此具有很高的内容效度[21]。

本文用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结构的收敛性。量表的KMO值为0906>05,Bartletts’s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0

33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要素对游客认知度的回归分析

以工业旅游体验营销6个维度下的20个变量对游客认知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相关系数R= 0573,决定系数R2 = 0329,表示游客认知度变异中的329%是由这20个变量引起的。Durbin-Watson = 1883接近于2,表明残差序列自相关问题可以忽略不计。F=6289,Sig= 0000

结果显示,广告和宣传品、事件营销、标识、主题口号、操作体验5个变量t检验的显著性Sig操作体验>主题口号>政府支持。

4研究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工业旅游景点实施体验营销策略提出以下建议。

41增强工业旅游的宣传力度

游客对工业旅游的认知度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宣传力度。企业应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其工业旅游,比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户外广告推介;邀请记者、旅游专栏作家以及相关电台、电视台主持人等新闻界参观采访;开展网络营销,建设专门的网站或网页,发布活动信息、接待日程、路线安排等内容。加大工业旅游的广告和宣传力度,培养公众的工业旅游意识,使游客了解工业旅游并激发其兴致。

42开展工业旅游的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并最终促进销售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工业旅游景点要分析目标客源市场,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事件营销方案,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庆典、国内国际会议、大型体育赛事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事件,精心包装策划,积极扩大工业旅游在公众中的认知度。

43制定工业旅游的主题口号

旅游主题口号是对旅游地形象的一种语言凝练,是游客了解旅游地形象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工业旅游主题口号的设计要求主题突出、文字简洁、语辞典雅、寓意贴切,并且准确反映其资源的鲜明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创意性和感召力,从而能够吸引众多潜在的旅游者。

44开发工业旅游的体验产品

根据显著性检验发现,游客对于生产参观、布展陈列这类主要集中在感官和情感层面上被动接受型的传统模式不感兴趣,而知识教学、操作体验这类能激发顾客思考、行动和关联感受的主动探索型的体验模式是游客希望得到的。因此,如何引入体验内容是当前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工业旅游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工业旅游的整体构思和创意投入富有个性的智慧,设计出广泛的互动参与性活动以赢得游客的认同。

第7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快的产业,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调查显示,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为近四千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门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湾同胞4740206人次。入境游客中外国人人数为23938139人。其中,入境举行会议或商务活动的为6434616人,入境观光旅游的为12049859人,探亲访友的为72866人,入境的服务员工为2122858人,其他入境人数为3257940人。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的7%。很显然,旅游业将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报告,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参加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者每年有两亿四千多万。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的文化性、变化性、可持续性和季节性不明显等特点和优点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可以说文化旅游己经成为当前世界旅游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并将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和主流。深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因而成为个性化、知识化时代背景下最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一项旅游产品,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支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中。传统的旅游项目是针对一些城市白领以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人员。这群人的特点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旅游费用。传统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组团出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类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渐出现。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计划,已经成为各个旅行社提高业绩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打开大学生旅游消费这一道大门,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了解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旅游政策,深入探究旅行社生存环境;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主要在在杭高校中做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以给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13]洪燕,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3.23

第8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 《旅游学》 课程内容重构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针对传统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首次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理论,旨在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和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

工作过程不仅仅指工作的一系列流程和任务,更包括工作实施的条件、环境及情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旅游学》是旅游专业的入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旅游工作过程,围绕旅游工作任务的实施学习相关知识、原理及方法。通过旅游工作过程的解析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构,期望学习内容可以满足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需求;以互动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从容面对新的环境,深层次了解自己的专业并树立自己的目标。

一、传统《旅游学》课程教学困境

《旅游学》作为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要素、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形成。但过去的教学效果表明,学生普遍觉得该课程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涉及层面太多,学习的难度较大,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联系不起来。学生在完成整门课程的学习后,仍然无法理解旅游的是与非,无法理解旅游行业之间的关系,对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时,学生仍然面面相觑,或者回答较片面。这说明传统的《旅游学》课程教学让学生习得的知识可迁移性较差,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形成职业能力。第一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本身具有形象思维认知倾向,当在学习中无法接触企业实际工作情景、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对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时,就往往不知道学习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用,感觉到抽象难以理解,同时不能明确自己需要形成什么样的职业能力进而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第二是传统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体现为偏重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理论概念而忽视现实企业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熏陶。

要解决通过课程教学有效形成职业能力的问题,就必须打破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学科课程模式,以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为出发点,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整合,相应地改进教学方法体系,确立和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旅游学》课程内容重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旅游学》是专业入门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工作环境和职业道德,理解旅游发展始末、旅游概念、旅游要素、旅游工作的基本原理等,使学生具备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它不仅包含工作经验,而且包括有关具体操作的知识及与企业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旅游学》的知识涵盖以下内容:

旅游行业属性知识:第三产业特点,旅游行业特色及行业工作一般技巧。

旅游发展知识:旅游业的前世和今生,旅游业的未来走向。

旅游从业意识:工作意识是工作环境及工作对象改变时的随机反应,旅游工作意识其实是旅游行业的素质要求及道德的外显形式。

旅游工作知识:全面系统地理解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的工作过程,了解旅游行业社会地位、社会环境、行业标准及行业发展动态。

2.能力情感目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旅游学》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法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旅游工作过程,感知旅游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旅游工作者、旅游工作对象、旅游工作方法和旅游工作环境,同时理解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相互关联的旅游职业知识,并将所学与职业实践相联系,从而有效形成旅游职业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旅游学》课程内容重构依据

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重构中,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进行的思考: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

1.旅游行业工作岗位分析。

一般来说,旅游行业工作有三类:技术工作、营销工作和管理工作。具体岗位情况如下:

(1)旅游技术工作

①旅游项目策划:主要从事旅游项目设计、旅游频道规划、旅游项目调研及规划等工作。②旅游网站设计运营:主要从事旅游电子商务网页设计、数据库建设、程序设计、站点管理与技术维护等工作。③旅游行业技术服务:主要从事导游、景点讲解、旅游接待、酒店服务等工作。

(2)旅游营销型工作

①旅游网络营销业务:主要是利用网站为旅游企业开拓网上业务、品牌管理、频道推广、客户服务等工作。②旅游营销:借助各种销售平台,利用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旅行社及酒店的营销拓展。

(3)旅游管理工作

①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利用专业理论为各大景区开拓品牌管理、信息管理、客户管理等工作。②旅行社运营管理:利用专业理论为旅行社开拓品牌管理、信息管理、客户管理等工作。③旅游饭店运营管理:利用专业理论为酒店开拓品牌管理、信息管理、客户管理等工作。

2.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旅游工作环境及社会发展需要,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需具备三种能力,即旅游专业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旅游专业发展能力。

①旅游专业基本技能:这一能力强调旅游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包括专业思维能力、专业知识迁移能力等。②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③旅游专业发展能力:与他人长期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等)、公共关系(与同龄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劳动组织能力、行业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四、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旅游学》课程内容重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旅游行业的典型特点是,服务意识强、专业及综合素养要求高,基于此,在课程内容建构上应把握以下三点:

1.拓展课外实践,以全域旅游视角构筑知识体系。

《旅游学》的传统教学内容侧重专业理论的传授,而没有把实际工作任务纳入教学范畴之中,学生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我们将打破传统的教室和实验室范围,和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开展深入合作,使学生学习与真实的工作对接,根据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旅游工作方式的变革,进一步理清思路,按照全域旅游的需求建立规范的旅游教学规范和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满足社会的时代需求。

2.构建三大课程内容模块。

旅游导向性内容: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内容有旅游相关概念、旅游发展脉络及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导向性内容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旅游形式和旅游工作环境,并形成专业思维;有意识地对社会相关专业问题进行探讨,把理论知识连贯起来并体系化,同时形成问题和新的认知。

旅游相关内容: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核心内容构成:旅行社理论与实践、旅游饭店理论与实践、旅游景区理论与实践,辅助内容构成:旅游历史、旅游地理、旅游民俗、旅游美食等。旅游相关内容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各种知识的补充,深度树立行业意识,并以此形成专业拓展能力,根据工作需求,学生从不同侧面对旅游的发展趋势进行理性分析和综合把握。

旅游情境内容: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旅行社工作情景设计、旅游饭店工作情景设计、不同环境下的旅游线路策划等。在实践中以学生个体及小组为单位,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并针对具体问题讨论问题解决方案,形成专业处理问题能力及沟通协作能力。通过学生间的组织合作,制订计划及工作分配,让学生自己组织实施,教师在下达任务时强调工作的效率、标准化及个性化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及行业应变能力。

3.构建相对灵活的课程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旅游学》的评价主要以试卷考试为主,把理论的检验作为标准,这对学生能力的检测有失偏颇,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时要对考核方法及标准进行及时的修改,今后将由单一的试卷考试转变为:

随机测验与考试并行:在课堂上或者在实践中随机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分析作为测验依据,同时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改变过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方法,注意新情景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旅游学习资料汇总: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例如课外课笔记、旅游信息整编、旅游诗文、旅游动态分析、旅游市场调查报告等,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逐步学会分析行业特点,有利于后续专业的学习。

五、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构,使《旅游学》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不再追求传统学科严谨的结构体系,而是根据行业岗位需求进行内容架构,并根据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列化,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真实的世界,使学生获得更直接的经验以掌握各项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思考和学习,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社会,并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旅游学》课程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我们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产学合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状态,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子龙,汤怀,曾昭江.工作过程导向建设在高职课程结构改革中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09.05.

[2]张莹.浅谈如何加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2010.04.

第9篇

一、健全红色旅游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的有效渠道

1、引进专业人才。在专业人才的引进渠道方面,首先应该本着德才兼备、择优录取的原则,可以考虑吸收旅游大专院校优秀毕业生,优先考虑自愿参与到红色旅游队伍中来的人员;其次可以吸收旅游业内有经营管理经验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注意全面考察被吸收人员是否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素质的要求;同时,红色旅游业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在人才引进后,不仅要考虑使用,更要考虑培养,以便更好地留住人才,改善人才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生活环境,给他们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2、培养内部人才。在培养机制方面,应营造有利于红色旅游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出台有利于红色旅游人才成长的具体措施,实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在培养方式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学习、考察学习、网络学习、调研学习等方式,提升红色旅游管理水平。在培养内容方面,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仅要有业务技能和业务水平的培养内容,还要重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因此,红色旅游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要有全面性,旅游培训工作只有将职业道德、理论素养、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红色旅游人才队伍的素质。

3、吸收各类相关的专门人才。红色旅游是由红色和旅游两个属性组成的新概念,这内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与旅游学理论的结合,特别是中国的红色旅游能满足国民的精神需要,也将逐步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这客观上对旅游资源的人力开发提出了综合广泛性的要求。为适应新时期国民素质教育的需要、民族精神培育的需要及当代社会现实的精神需求,从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来讲,需要建筑、地理、园林、历史、文化、民俗、经济、旅游、管理、外语等各领域人才的通力合作,这对确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有效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服务于红色旅游事业,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

二、提升红色旅游品牌的多功能立体化效应

1、发挥红色旅游的政治导向作用。主题鲜明是红色旅游产品的第一个突出特点,集中反映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主题上。因此,如何发挥红色旅游的政治导向作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其次,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再者,旅游从业人员的讲解工作也要到位,红色旅游中的讲解员是否掌握相关的技能,是否能让游客得到深深的感染,对实现红色旅游主题的教育目的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提升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根据文化形态学的理论,红色旅游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形态、精神文化形态和行为文化形态。而精神文化形态是红色历史的观念形态的反映,是红色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传播和展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贯穿于旅游文化三种形态之中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1]因此,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也成为红色旅游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首先,应保护好红色旅游的物质文化;其次,开发多层次的红色旅游产品;再次,深度挖掘红色旅游的精神文化。

3、重视红色旅游的社会价值。红色旅游的社会价值,总的来说是指具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持续健康发展的价值。红色旅游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关乎到革命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具体表现在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的高低、就业率的多少及当地景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等等,还关乎到整个国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红色旅游所承载的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包括和谐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营造红色旅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氛围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它受到社会庞大的环境影响,其中社会舆论所形成的观念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世界、道德取向等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和感染作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表面上似乎没有力量,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社会舆论的力量和影响,是绝不可忽视的。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影响人的气质和社会的风气,形成某种道德的氛围。[2]由此可见,在红色旅游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培育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土壤,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红色旅游中的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1、加强红色影视作品的影响力。“红色影视"是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凡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斗,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都可以视为“红色影视"。由于影视作品具有视听享受的功能,较之阅读静态的红色书籍而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如反映中国革命处在艰难岁月的《井冈山》和《长征》,通过这些作品的渲染,不仅能让人们对历史文化和红色精神有直接的强化刺激作用,还能吸引广大观众前往红色景区的,促进红色旅游的践行,更好地使受教育者在红色旅游活动中感受历史的真实脉络。

2、借助其他各种传媒渠道。除了加强红色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宣传以外,也不能忽视其他传媒渠道来传达丰富的红色经典,如网络媒体、广播、讲座、报刊杂志、文学艺术、诗词歌舞、书法绘画等。特别是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是常见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能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定期举行红色旅游论坛峰会。通过红色旅游论坛峰会,不仅可以解决现实中多头管理的问题,理顺管理体制,还能对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红色旅游中的价值进行有益的探讨和总结,让难以解决的问题获得良好的想法和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从而会更有效地促进红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四、加强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第10篇

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文明创建促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带动文明升级的原则,为全局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大力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事业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现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好理论教育学习

工作中,们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确定了分管领导和具体办事机构及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并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年终考核,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健全了学习、例会、活动等规章制度,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坚持好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组织好每月15日的党员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修养;再是,坚持好业务理论学习,建立了固定学习日制度,制定了年度学习计划,组织干部职工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旅游法律法规、文物法、服务技能、文明礼仪等专业知识进行学习。

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好行业特色文明创建工作

近几年来,根据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体安排,结合旅游行业实际,们组织开展有了多种形式的行业特色文明创建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旅游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对外影响力。首先,制定并印发招商项目册1000余册,并且制定了《区天堂草原项目招商策划》、《区生态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项目招商策划》和《区赛马场项目招商策划》三个项目招商策划书;其次,们与新闻网经济信息频道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影像资料把区最新的旅游资讯及时地介绍给大家;们还通过各种相关刊物、旅游杂志及多家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在对景区进行走访时,们同时邀请各媒体记者进行实地了解。在《华夏纵览》等杂志中,记者们就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们美丽的大青山以及各个旅游景区;另外,区旅游局于今年年初开通了网上订购机票业务,为区区属机关工作人员及人民群众提供了出行便利的同时,也为区的旅游宣传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提高和扩大区大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局紧紧围绕增加游客,提高效益目标和吸引外资方面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工作。“五一”期间,由市政府组织举办的“美丽的眼睛看青城”旅游展示活动在展览馆广场举行,展会期间,区旅游局经过周密筹备,积极组织苁蓉山庄、小井沟生态园、奥淳原生态酒庄园、、太伟度假村及香岛农业科技观光园等旅游项目单位参加了布在为期三天的展会上,共制作和展示精美宣传展版26块,发放各类旅游招商和宣传材料上千册。通过这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区旅游资源,使广大市民对区旅游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认识与了解在旅游旺季局积极组织辖区景点开展宣传活动,举办独具民族特色、形色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如的丁香节、游乐园奇石文化展和美食节等。们积极参与全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宣传区旅游知名度。

三、加快旅游开发建设,通过有效途径,开展好帮扶群众工作

按照全区帮扶工作安排的要求,根据区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特殊情况,们重点编制完成《大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针对村经济现状,利用旅游工作有利条件,进行大量的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旅游开发区已落地的相关旅游项目有12家,分别是:包括太伟度假村、苁蓉山庄、小井沟生态园、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神水梁旅游区、华盛体检休闲中心、奥淳原生态酒庄园、巨华葡萄庄园、香岛生态科技观光园、蒙锡勒马术俱乐部、大窑原始文化博物馆、面铺窑农家乐项目。除面铺窑农家乐整村推进项目资金额为800万元外,其余项目计划投资总额都在千万元以上。其中,苁蓉山庄、太伟度假村、小井沟生态园、素质教育基地已营业外,其余项目处在不同程度建设过程中。在促进大青山生态旅游休闲带的开发和建设的同时,发展旅游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社会整体进步,对优化农村投资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接待户。结合区实际,制定《区“农家乐”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确定发展“农家乐”旅游接待户的方法、步骤和范围,给予优惠政策,结合扶贫项目整体推进面铺窑“农家乐”旅游和香岛农业生态观光度假旅游区项目的实施,在沿山其他村开展“农家乐”旅游接待户的试点工作。发展农业旅游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了全面对接。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开展“农家乐”旅游,不断满足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当前在区开展农家乐旅游已具备基本条件。

近几年来,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较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工作中,们将认真贯彻有关文件要求,持之以恒抓好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打造高素质“旅游人”队伍,树立旅游“窗口”文明形象,为促进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业 产业要素 旅游规划 理论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Www.lw881.com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 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阚如良等.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4,26(5)

第12篇

关键词 双因素理论 导游生存 激励策略

一、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指的是员工对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满足的因素,比如薪酬、地位与福利、工作环境与安全等。保健因素如果得不到满足,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当保健因素得到改善后,无论再做出何种努力都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激励因素指的是促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如晋升机会、挑战性、工作带来的愉悦感等,其强调的是注重工作本身的内容,借此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些因素即使不能够得到满足,员工也不会因此而感到不满意。

二、导游人员的生存现状分析

(一)工资收入水平低

导游人员的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灰色收入。大部分导游收入偏低,尤其工作在一线的导游甚至无底薪。如昆明市75.4%的导游所在旅行社没有出团补贴,82%的旅行社没有给导游底薪,82.7%的旅行社要导游垫付团款,月薪在2000~4000元的占到36.2%,主要收入来源依靠购物佣金的导游占到78.3%。[1]而且随着游客维权意识的增强以及游客的旅游经历越来越丰富,导游的购物回扣等灰色收入正在大幅缩水。

(二)社会保障得不到落实

2013年,国家虽然出台了《旅游法》,规定旅行社应与其聘用的导游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但目前旅行社之间竞争激烈,为了压缩成本,旅行社对导游人员几乎没有“五险一金”。另外,导游员长期从事户外作业,坐车行船,遇到危险的概率比较高。企业不给导游购买人身意外险、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等,不能很好地解决导游人员的后顾之忧。另外,我国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导游人员常常遭遇工伤事故、劳资纠纷等矛盾,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

(三)晋升机制不健全

目前,导游人员的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个等级。其中,初级导游员占的比例较大,高、特级导游员及专家型导游员又严重缺乏。这主要是由于旅游从业中初级和中级导游员的薪酬待遇差别不大,在晋升上也并非以此作为晋升的标准,严重地削弱了导游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缺乏有效培训和足够发展空间

大多数旅行社管理者对导游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对导游人员的培训主要是旅游局组织的年审培训,一些中小旅行社甚至没有系统的导游培训工作。小部分正规的旅行社对导游进行培训,在培训方法和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在很多旅行社,讲究论资排辈,导游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缺乏对导游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导致很少有人会考虑将导游作为终身职业去经营。

(五)工作压力大

导游工作纷繁复杂,集脑力和体力一体,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导游人员常年奔波在外,意外发生率较其他职业高,特别是女导游因为长期出团在外,一年几乎没有几天是在家里度过。另外,导游不仅要照顾好游客,随时注意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还可能随时面临游客的投诉,甚至谩骂、攻击和骚扰。

(六)社会地位不高

导游工作本应该属于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工作,但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确定的职业分类体系,导游被划分在第四大类,属于一般的服务人员,与公共场所服务员同类。另外,现在的人们只要一提到导游,就想到“坑蒙拐骗”。价低质次的旅游消费使其将不满直接发泄到导游身上,加上媒体舆论夸大导游人员的负面形象,给导游员造成很大心理压力,甚至旅行社经营管理者有时也对导游不理解或不屑。

三、双因素理论在导游人员管理中的运用

(一)保健因素的运用

第一,健全薪酬制度。旅行社、旅游主管部门应和导游员结合,根据当地工资收入和消费水平来制定导游的基本工资和带团补贴。要从源头上遏制住旅行社的恶性竞争,可对旅游线路价格进行控制,通过提高旅游品质,引导游客理智消费,增加导游带团补贴,或推行佣金制度,使导游人员的劳动价值真正得到体现,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维护导游人员合法权益。严格按照《旅游法》、《劳动法》等的相关规定,确保导游人员的合法权益。政府应该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执行力度,为导游人员办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保险,费用由旅行社或旅行社与导游按规定比例承担。可以借鉴工会的设置,发展旅行社内部的导游工会,帮助导游解决劳资纠纷、生活困难等问题,积极主动做好导游的维权工作,真正把导游的社会保障落到实处。

第三,引进合理的竞争机制。导游人员的经济收入应与其不同的类别、等级挂钩;晋升应与业务技能、职业贡献、从业年限挂钩,并且逐步量化考核指标,逐步建立体现导游人员服务质量、游客评价等综合因素的职业晋升机制。导游员的职称评定,也应与收入挂钩,引进竞争淘汰机制,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

(二)激励因素的运用

第一,注重培训的有效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旅行社和培训部门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导游的兴趣、特长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多元化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选聘与导游培训目标及课程设置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增加一些缓解工作压力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使导游能够找到工作热情与现实的平衡点,懂得心理自我调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热忱服务。

第二,帮助职业生涯发展,创造有利导游成长的空间。旅行社要保证一支稳定的导游队伍,必须重视导游,并使其内化,对其多一些人文关怀,密切关注导游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质,共同为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让员工清楚看到自己在旅行社工作的发展前途,从而使导游人员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管理,将其个人成长融入企业发展,实现企业和导游双赢。

第三,塑造导游正面形象,增强职业认同感。导游队伍中也有许多是知识渊博、责任心强、尽心尽力为游客服务的。媒体对导游人员应多做正面报道,广泛宣传文花枝一类的典型事迹,让社会对导游工作多一份理解,消除人们对导游的误解,逐步改变导游在人们心目中的不良形象,从而增强导游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进而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作者简介:张B,女,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副教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吴敏娜,女,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周冰,女,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从事工商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光明.基于导游队伍现状调查下的导游人员管理对策研究――以昆明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