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入职合同书

入职合同书

时间:2022-05-31 06:20:59

入职合同书

入职合同书范文1

员工入职合同书范文一

甲方(使用部门)名称:

乙方(受聘人员)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身份证号:

住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经双方平等协商,订立本劳动合同。

一、使用岗位及期限。

甲方聘用乙方在

岗位工作。使用期限为

。即自年

日起至

日止。

二、工作内容。

乙方同意按甲方工作需要,在

岗位工作,履行职责,完成任务。乙方应遵守甲方依法制定的管理制度。

三、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

甲乙双方都必须严格执行甲方有关工作时间。甲方应为乙方提供符合规定的工作条件。乙方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

四、工作报酬。

乙方每月工资为

元。其奖金及工作期间病事假工资的扣发。按照本公司员工手册以及相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五、工作纪律。

甲乙双方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甲方制定各项具体的内部管理制度。乙方应服从甲方的管理。

六、劳动合同变更、终止、解除的条件。

(一)劳动合同确需变更的,双方应协商一致,并按原签订程序变更合同。

(二)劳动合同期满或者甲乙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经双方同意,可续签劳动合同。

(三)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在使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使用条件的;

2、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经批评教育无效,旷工时间连续超过三天的;

3、严重失职、渎职或违法乱纪,对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违反员工手册第七章第三条相关规定的。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1、乙方患病或非因公(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

2、乙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经培训后也不能胜任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甲乙双方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不得依据本条第(四)款的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1、乙方患病或者负伤在医疗期内的;

2、乙方因公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六)乙方在聘期内劳动教养以及被判刑的,劳动合同自行解除。

(七)乙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

(八)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提出解劳动用合同:

1、在使用期内,甲方未支付工资的;

2、甲方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工作报酬的。

(九)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甲乙双方违反合同规定,均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违约内容在第八条中约定。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还应按实际损失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八、双方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九、本合同条款与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相抵触的,以及本合同未尽事宜,均按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

十、本合同依法订立后,双方必须严格履行。

十一、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及人力资源部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章):

签名:

签名:

员工入职合同书范文二

欢迎您加入*****有限公司,在您入职之前请确认以下事宜:

一.您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和关系;

二.

在您以全职身份加入本公司之后,不得做兼职工作或在外自营生意;

三.

不得劝说、拉拢本公司员工离职,在内部散布对公司不利谣言;

四.

遵守公司保密制度:

1、不得将公司文件、培训资料或其它物品交给非公司以外的其他人;

2、非经许可,不得阅读、复制和摘抄公司文件;

3、不得向公司以外其他任何单位、任何人提供公司客户资料;

4、具有属于公司秘密内容的会议和其它活动,不得向外传递和散播;

5、不准在私人交往中泄露公司秘密,不准在公共场所谈论公司秘密,不准通过其它方式传递公司秘密;

6、不得将公司经营战略、经营方向、经营规划、经营项目及经营决策向竞争对手传播;

五.自进入公司工作之日起,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公司工作安排,认真履行职责,自觉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六.在试用期期间,因自身原因确实无法胜任(完成)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要求,公司有权单方面解除雇佣关系;

七.员工必须服从公司领导的安排(包括工作岗位调动);损坏公司财务必须照价赔偿,并接受公司处罚;

八.员工若有造谣生事、敲诈、盗窃、打架、煽动或教唆怠工、停工、罢工、在公司酗酒或、无故抗命或侮辱主管人员,愿接受公司的解雇及有关法律的制裁;

九.新员工试用期为1-3个月,试用期不合格者,可依据劳动法相关规定予以解雇,除结算工资外不作任何其他补偿;

十.试用期间若个人原因要求离职的,必须提前三天向公司人事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离职;

(本人自愿履行以上所有公司相关条款,本合同书适用于试用期员工.)

京柏人事行政部:

入职合同签署人:

签署日期:

签署日期:

员工入职合同书范文三

甲方:

乙方:

身份证号:

根据国家劳动管理规定以及本公司员工聘用办法,甲方聘用乙方为本公司

置业顾问

,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签订本试用合同,共同遵守本协议所列条款。

一、根据甲方的工作安排,聘用乙方在翰林苑项目_置业顾问_工作岗位。在任职期间,根据工作需要和乙方能力,甲方有权对乙方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乙方应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甲方的各项治理规定及制度,并根据甲方工作安排,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甲方合法权益。

二、薪酬,甲乙双方同意按照以下方式结算佣金:

1.

乙方在试用期期间工资待遇为1000元/月,试用期为一个月,如正式录用,公司根据正式员工后的基本工资补齐差额;

2.

经考核后,乙方成为正式员工后的待遇为基本工资1200元,所成交客户佣金处于审批待放款状态,成交单价不得低于公司规定的销售底价,正常按照0.02%计提,结算时扣除10%交房服务费,如乙方参与交房服务,与物业公司参与员工按一定比例分配;

3.

客户成交单价低于公司规定的销售底价,每套佣金下调50%计提

4.

每月绩效300元,绩效按照当月实际完成任务计算,每月未完成任务罚30元/套;当月无业绩扣除全额绩效300元;

5.

餐补每日10元,下乡额外补助10元/日,按照实际出勤天数计算。

三、乙方在任职期内,考勤均由甲方按实际出勤状况和公司考勤制度执行。

四、乙方每月工资由甲方自上班之日起的次月10日发放,若乙方工作不足一个月时,按月工资比例折合实际工作天数计算。若工资发放日恰逢周日或假日,甲方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逐日顺延发放。

五、在任职期内,乙方提出解除本合同时,须提前30个工作日通知甲方,办理离职手续后方可离职,否则未发工资、奖金、佣金等不予发放。

六、乙方如在报到后工作时间不满一月主动提出辞职或者不能胜任工作被甲方解雇,甲方将扣除在工作期内发生的相关费用后,按照实际考勤天数结算工资,不享受其他津贴。乙方在任职期间离职,所领用的劳保用品等物品均按实价从工资中扣除。

七、在任职期内,甲方如认为乙方不能胜任工作或发现乙方应聘材料弄虚作假,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可随时停止试用并予以解雇,基本工资按乙方实际考勤(或计件工资总额),佣金与其他薪酬不予发放;

八、在任职期内,乙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甲方的治理规章制度的;或者故意或严重失职,给甲方利益造成损害的,甲方有权立即予以解雇。乙方应对甲方造成的损失予以全额的赔偿责任。

九、在任职期内,因乙方泄露甲方商业秘密,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或因乙方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甲方保留追究乙方法律责任的权力;。

十、乙方声明,乙方在签署本合同时,已知晓甲方的管理制度并愿意遵守各项事宜。

十一、甲方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甲方的权利

a.有权要求乙方遵守国家法律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b.在任职期间,乙方如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企业规章制度,甲方有权终止合同。乙方的行为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由乙方赔偿,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c.任职期间,乙方由于个人原因所发生的疾病以及伤残等意外事故,乙方自行负责;

2.甲方的义务

a.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b.负责对乙方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及公司规章制度的教和培训;

十二、乙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乙方的权利

a.享有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一切公民权利;

b.享有公司规章制度规定可以享有的福利待遇的权利;

c.任职期间如变更单位,须提前一个月通知甲方,双方协商终止合同;

2.乙方的义务

a.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当地政府规定的公民义务;

b.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员工手册、行为规范,保守甲方商业机密的义务;

c.维护公司的声誉、利益的义务。

十三、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后起生效。

十四、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代表人:

签约日期:

签约日期:

入职合同书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印刷型文献资料;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起步比较晚,其发展也只不过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国际经济接轨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急需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依托其自身独特的办学特点而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基础性教学要件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以文字印刷为载体的文本文献信息资源,第二是随着信息资源环境不断发展变化而应运而生的以电子网络为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下面,笔者从以上两个方面探讨一下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的共同特点是成立时间短、底子薄,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馆藏总量少;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缺少专门技术人才;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不多,专业文献资料老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建立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网络。

1.信息资源的原始积累有限,书刊类信息资源馆藏量少

一些高职院校是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院校或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其图书馆的建馆历史比较短,馆藏缺乏系统积累,图书馆原有馆藏基础较差、内容重复,其品种增加并不多。就纸质文献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有20万册左右,多的也就三四十万册。随着学校专业的变化,相当大一部分已经失去利用价值。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的规定,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生均图书”应为55~75册,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指标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工科、农林院校图书至少应达到生均图书60册,生均年进书量2册的指标。现有的状况远远达不到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指标的要求,特别是与专业技术相关的信息资源不能达到教学要求,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少专门技术人才

图书馆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现有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员在人员数量增加的同时,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表现在人员学历、知识结构不均衡,缺乏现代新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方面的人才,当前高职教育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已摆脱单一的追求图书的馆藏量,更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人才的“短板”现象严重地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发展。

3.信息资源利用率低,文献资料老化

高职院校普遍建校时间短,在图书馆建设方面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的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不能充分依靠高职院校的性质、任务并结合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有些图书馆虽然馆藏图书不少,但相当一部分与教学、科研需求不对口,信息资源难以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课外阅读、课程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主要教学活动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图书馆职能的发挥。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好信息资源建设实用性、职业性、应用性的原则。同时,通过合并组建的高职院校,原有的部分专业文献已经不能适应现有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新的科技文献的日益增长,都加速了图书馆原有科技文献的老化。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校自身的投入。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加,急需大幅度增加文献的数量。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院的大部分资金还是主要用于教学楼和实验室等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对图书馆的基本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有限的建设资金用在图书馆建设上的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文献购置和数字网络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实问题。

5.没有初步形成建立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网络

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础差、数字化建设起步比较晚,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成功办学经验和积累,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行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的尝试。由于需要购进大量的硬件设施和与其相配套的管理软件,同时还需要具备专业管理技能的从业人员,高职院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设备和人员培训,并且建设周期也比较漫长。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图书馆要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这个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着重提高信息资源在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的针对性,围绕院校专业与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基础教育职能,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1.确立科学的发展规划,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汲取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资源建设规划,重点提高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层次,以满足高职院校长期的教学科研发展要求。一方面,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将其纳入整个学校的建设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树立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理念,主动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融入高校图书馆建设中,争取更多的支持。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稳步建设,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才能成为结构合理、实用性强、能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图书管理体系。

2.合理分配信息资源体系,保障重点学科文献需求

一些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是由原来各合并学校的图书馆组成,由于原先各学校图书馆的职能和专业侧重点不同,就必须对图书馆各分馆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在整合完善新旧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必须依据本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需求,及时对馆藏作出科学的预见性判断,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收集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信息资源,兼顾一般学科,形成方向明确的重点馆藏。在形成资源特色的同时,提高馆藏的完备性。建立实物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印刷型文献与各种载体文献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体系。

3.科学合理地配置馆藏,推进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

当今世界正处在网络信息时代,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人们利用文献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它并不是所有读者、所有信息需求者的最佳选择。人们利用文献的主要载体仍是纸质文献,而传统馆藏也还不能完全数字化,这二者之间是优势互补、缺一不可的,因此二者的并存将是长期的。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在充分保证读者对纸质文献需求的同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方向,遵循专业性、实用性的原则,根据图书馆实际需求,合理利用采购经费,适度收藏数字化信息资源,以确保馆藏信息资源结构的合理优化。

4.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各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和完善数字化、网络化图书管理体系

目前,高校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实现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改变长期以来“以书为本、重藏轻用”的观念,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图书馆,以满足师生需求。在服务本校师生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馆际互借以服务于其他院校的师生。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重点学科建设进行资源分工和布局,建立各馆有重点、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手段,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

5.努力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技能

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员也是图书馆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一方面,要采取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加强自动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为图书馆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要采取博采众长的育人理念,立足于培养与自我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地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创造条件,向有历史、有特色的高校学习经验,掌握先进的技能,进而使图书馆的职能更趋于多元化,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技能,满足信息化图书馆的日常管理。

6.确立面向师生、以人为本的图书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高职院校图书馆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在积极发挥图书馆应有教学职能的前提下,应开阔视野,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优势,对师生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把图书馆办成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讲堂。同时,要虚心听取、广泛听取广大师生的合理化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搭建综合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服务。

7.加强各系统图书馆及各信息机构间的合作

合作是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信息资源是整个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网络环境下,各个图书馆都运行在网络平台上,每个图书馆、信息机构都会成为网络整体的一部分,资源共建、共享是合作的新理念。高校图书馆在对信息的组织及管理能力,对读者需求的了解及各种信息资源属性的运用上有明显的优势,这就为双方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方面,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国家图书馆的集群联袂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高层次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能构建起高校图书馆与外界以及各类图书馆之间共建的发展局面,对推动图书馆在教育、科技、信息资源等界面上起到最广泛的接触等有着现实的意义。总之,随着合作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一个基于网络环境下“大行业、大环境、统一规划与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跨系统的图书馆或信息机构的合作将不再是梦想。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所最需要的文献资料信息保障部门,它在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以及树立学校品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概念、内容与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

[2]孙林山.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3,(5).

[3]仇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5,(5).

入职合同书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双证书”;“双元制”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33?04

全球一些职业教育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积累了丰富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通过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经验,可以为创新我国高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教育管理体制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

一、国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特点和经验

1. 各部门的协同合作

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管理上,教育不再是教育管理部门专属的领地,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及各相关部门也广泛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决策。1986年英国政府与学校的管理机构、教育机构和雇主一起共同制定职业标准,实行统一的国家专业证书(NVQ)和普通国家专业证书(GNVQ)制度,使英国的职业教育出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局面。1995年7月,英国又将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成立了教育与就业部。把教育、培训和就业管理置于同一部门之下,成为继澳大利亚之后第二个把教育和就业由一个中央部门来领导的发达国家[1]。在英国,每隔五年,NVQ标准都会做出更新,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证书就是质量的观念已深入人心[2]。

2. 规范化、具体化的职业教育立法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完善的法律体系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资质、经费、师资、就业准入等方面。在德国,1969年8月4日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最基本、最具权威性的法规,并且是“双元制”的主要法律依据[3]。它分别就职业培训的概念、法律适用的范围、师资与培训企业资格的确立、培训与考核、企业和学徒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及相关监督管理部门职责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和说明。在《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德国还制定了与企业培训相配套的法规,如《手工业条例》《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企业法》《劳动促进法》,以及国家认可的各专业《职业培训条例》,以保证学徒培训的顺利实施。另外,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规定,各州制定了州一级《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对18岁以下,已完成普通义务教育而未进普通高级中学就读的青年实行义务职业教育,原则上不允许一个青年人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就开始职业生涯[4]。一些国家在职业教育法规中还直接规定职业教育经费拨款问题,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做出对职业教育各种相关工作的长期支持和帮助。如《联邦劳动促进法》第50条规定,德国联邦劳动局可向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和设施提供资助或津贴,用于建造和扩建各种跨企业、跨行业的职业教学设施,其目的在于促使各职业教育机构在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方面不断适应劳务市场的变化和职业的技术更新[5]。在英国,1890年颁布的《地方税收法》规定,国家从关税和货物税抽出一部分税金分配给地方当局,用于资助职业教育。1989年在总金额为807000英镑的关税和货物税中,至少有740000英镑用于技术教育[6]。发达国家完善的法律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3. 健全的职业教育评估体系

发达国家采用行政监督的方式,通过评估教育等手段行使教育的行政职能,加强对职业教育评估监督,并建立了一整套评估和监督制度。一是严格规定教师任教资格和考核进修制度。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德国对“双元制”模式下的教师资格有严格任职资格规定,其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而且必须要有接受企业实践或“双元制”教育的经历。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大学师范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常为9-10个学期,学习一门职业教育主修专业,并选修一门辅修专业,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或是硕士结业考试,第二阶段是为期4个学期见习期[7]。见习期结束后,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二次考试,二次国家考试成绩均合格者,取得教师任教资格,成为职业院校的一名教师。二是明确评估的职业标准和评估内容。评估是世界许多国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在英国所有的教育机构对职业教育的评估都依据统一的NVQ(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标准。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部分,内部评估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工作、调研等活动中积累的证据进行评估,外部评估是由颁证机构指派专门的评估人员,采取不同的评估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打分[8]。三是严格毕业证书的颁发条件。德国职业教育的学生很少能按期毕业,淘汰率在30%左右,高等专科学校正规学习时间是8个学期,但实际上学生需要10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毕业文凭。通过严格考核颁发毕业证书,确保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我国“双证书”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双证书”教育管理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即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目前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之间互相独立,各成体系。存在着职业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说起来重要与做起来次要并存等怪现象[9]。

1. “双证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

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变革出现自上而下的态势,具有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的纵向约束特征,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10]。由于采取统一的政策和措施管理教育事业,使高职院校的建设、经费投入、专业设置以及教学都必须遵守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按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使高职学院组织系统不灵活,削弱了与企业、行业、社会的联系,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调动。

2. “双证书”教育不同部门间不协调

不同部门间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协会以及政府其他部门间缺乏沟通与衔接,教育与培训间相互分离。高职学历教育由高职院校承担,高职学院归教育部门管理;职业认证由劳动部门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由劳动部门认可的培训鉴定机构承担。各培训鉴定机构从各自需要出发实施专门培训,并发放各自行业的岗位培训证书。这种以条为主的管理,容易造成条块分割,“证出多门”现象。由于教育行政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处于同一层面,导致现有的各类职业培训证书缺乏有效地沟通与协调,缺乏执行主体的地位,不同颁证部门彼此互不承认对方教学成果,造成教育内容重叠,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同时导致短期培训与职业院校全日制系统教育界限不清。名为共同管理,实际上哪个部门也管理不到位,出现表面上是齐抓共管,实际是齐抓而无法共管。在这样的体制下,谁都可以说话,但谁说的话都可听可不听,协同作战能力不强。

3.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执法不严格

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不严格,主要表现为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是否获得“双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然而在学生实际就业过程中,单位并不看重学生是否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就业准入控制不严。就业准入制度不严,一方面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就业准入法》;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还不完善。我国目前实施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未能包括社会的全部职业[11]。部分领域中职业标准面小且滞后,缺口甚多,而且主要侧重技能型、操作型工作岗位,服务、技术复合型职业岗位、文科管理类学生考证项目较少。目前由于资源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不能适应社会职业迅速发展的趋势。

4. “双证书”教育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双证书”教育仅仅依靠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部门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无论是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的确立,还是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都无法在职业学校的教室和书本上完成,只有从根本上唤起企业的参与意识,借助社会服务平台和企业资源优势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运转。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多表现为高职院校方面的单相思,存在企业不参与或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是想寻求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解决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但企业却没有因此得到国家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5. “双证书”教育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共五章四十条,其体例过于宏观、笼统、比较单薄,从立法技术上看,刚性规范和约束少,倡导性要求多,法律条文只有假定和处理而无法律后果[12]。其中有些内容,特别是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学校和公民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和权利,或规定缺位或不明确或不具体,难以落实。如第二十二条规定:“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举办者应当签订联合办学合同。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组织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的,应当签订委托合同。”职业教育法中尽管规定了行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彼此间是通过委托合同来确定二者间的法律关系。然而,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只有“订单式”培养模式,职业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委托合同,企业和职业学校才受到法律保护。正是由于职业教育法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和职业学校间关系,没有设立限制性和规定性的条款,所以也无法通过立法提供资金的保障。

三、我国“双证书”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没有科学的“双证书”教育运行机制,就不会有好的“双证书”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相求,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制度性保障。

1.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政府要重新界定自己管理者的角色,实施对“双证书”教育的宏观管理。在职责分工上,应建立政府统筹、教育部门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宏观管理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由原来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立法、拨款、政策制定、搭建校企合作建设平台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加强宏观调控、教育督导、分类指导、过程监督、信息服务等功能,尽快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双证书”教育的管理机构,并制定落实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

2. 建立健全“双证书”教育的法律体系

第一,要以《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为法源,借鉴德国、美国等立法经验,尽快制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法律,把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升到专项立法层面,纳入法制管理,支持并指导各地的立法工作,形成国家法律与地方法规相衔接的职业资格证书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第二,要把观念化、抽象化的职业教育立法转化为规范、具体的职业教育立法。政府应该在提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策导向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建立配套政策机制,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经费上的补贴和减免税等方面优惠政策,明确企业在提供学生免费实习、教师进修、设备添置、课程改革等方面承担发展职业教育责任;第三,需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通过立法统一管理,在立法上可借鉴国际社会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为一体的证书制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互通,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证书”教育管理体制;第四,加强经济投入的立法保障。应通过立法明确和细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职责,使政府财政支持具体化。第五,要加大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强化职业资格证职场准入性质,强制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时执行准入制度。对纳入职业准入的行业一定要持证上岗,并把持证上岗与持证的基本收益结合起来,建立培训、考核和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激发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提高“双证书”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认同度。

3. 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体系

首先,应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指导机构。目前,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在社会上还不规范,又缺少相应立法,势必会制约“双证书”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指导机构,归口劳动部门监督与管理。在该机构的领导下,认真研究我国现行考工标准、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开发新工种,编制各行业各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大纲和考核标准,用国家职业标准来取代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及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用国家证书取代部门证书。与企业和学校一起共同参与职业资格鉴定试题库的建设,参与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过程,在互信的基础上实现统一认证,树立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其次,要规范职业资格考试市场。劳动部门要规范职业资格考试市场,应建立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行业部门参与的职业资格考核体系,行业机构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要规范化,要有专门的法规或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权威的考试条例。同一类证书应指定唯一考证的机构,使证出一门,严禁政府部门牟利。

4. 建立教师遴选、培养培训体系

在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互认的前提下,建立教师遴选和教师培训培养培训体系。一是要设置师资的准入标准和要求,放宽专业课和实习教师的引入标准。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并纳入学院教师流动编制。二是做好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学校要组织从事职业资格证考试教育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培训防止教师知识老化,并对现有知识进行升级,教师在获取各类证书的同时提升自身能力。三是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多深入工矿企业调查研究,可以采取岗位培训、挂职锻炼、下厂锻炼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将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纳入考核,引导并激励教师主动开展社会服务,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四是打破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的身份障碍,建立“校企互通”共同培育师资制度。

5. 深化课程建设,完善“双证书”教育课程体系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国际教育职业分类标准”(简称ISCED),明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内涵,深化“双证书”教育课程建设,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校正规课程。首先,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上要多元化。可以由职业院校的教学单位——学院或系牵头,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及用人单位,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专家参加,同时还应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列入课程的开发主体,建立职业分析委员会,负责进行多层次、多步骤的职业分析,并进行教学分析,研究专业发展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将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考证课程体现在每一个学习领域,建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双证书”课程体系。其次,根据“实际、实用、实践”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要以实践为切入点,淡化抽象的理论讲授,突出实践性教学,严格控制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使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企业顶岗实习一体化,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衔接起来,防止教学过程的脱节和错位。在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中要明确提出学生能力培养达到的具体要求和应采取的有效措施,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推进,使理论在实践中实现升华和融合。

参考文献:

[1] 乐传永.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1(7):57.

[2] Gill Helbyet.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New Work Order:the Case of Advanced 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8,24(1):73.

[3] Clarke,Linda;And Others.Politico-Economic Aspec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Great Britain Compared[J].Zeitschrift Fur Padagogik,1994(3):374-375.

[4] 徐文辉.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经验与启示[D].沈阳:东北大学,2008.

[5]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The Material and Social Standing of Yong People During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M].Berlin Press,1990:78.

[6] Gill Helbyet.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New Work Order:the Case of Advanced 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8,24(1):73-74.

[7] 翟法礼.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概述[J].英才高职论坛,2006(2):18-20.

入职合同书范文4

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依据及基本内涵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从其他行业资格认证中移植而来的,就是在图书馆行业内对从业者实行的准入控制,这将成为广大图书馆员从事图书馆工作的标准、依据和凭证。通过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将日益成为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图书馆招聘、录用馆员的依据。

建立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高,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专业化的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都对图书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提高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为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不断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但由于缺少职业准入制度,长期以来, 图书馆的从业门槛非常低,各种不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大量占

据图书馆的工作岗位,导致图书馆总体服务水平不高,同时给社会造成了图书馆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印象,从而影响到图书馆工作的社会评价,也影响到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我国目前进入图书馆的从业人员较为普遍地存在图书馆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加之图书情报工作人员较少受到系统的在职教育和终生教育,也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难以适应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化的要求。图书馆在社会各业中的实际地位远远低于其理论地位。实行图书馆资格准入制度,全面大幅度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保证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从事图书馆工作,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问题,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

自1994 年国家劳动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文件以后,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在我国许多行业得到广泛推行, 并取得了成功经验。我国众多行业都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如律师、医师、会计师、教师等行业。截止到2006年第二季度,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六批526个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证已基本覆盖国民经济的主要职业。其中涉及图书资料业务人员的职业标准有三个:图书资料馆员、文献修复师、古籍馆员。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推进,图书馆会有越来越多的业务领域如学科馆员和信息咨询员等会纳入国家职业标准。由此看来,建立并实施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势在必行。

4.与国际接轨的客观要求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必然要与世界的图书馆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参加世界图书馆界相应的组织机构,参照世界先进国家图书馆已推行了一百多年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图书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起源于英国, 1885 年,英国图书馆协会受国家委托,举行了第一次专业考试。20 世纪30 年代至50 年代,美国、日本、韩国、前苏联及我国的台湾地区也相继建立并实施了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中美国1925 年颁布了《图书馆学院最低标准》,1951 年又重新进行了修订,规定图书馆学教育限于研究生水平,同时规定图书馆的专业工作必须由专业馆员才能担任。 而日本国会则在1950 年4 月30 日通过第118 号法律(即图书馆法,2001年修订) ,规定司书(图书馆员) 资格考试是日本图书馆员的第一道门槛。考试分为两部分,即公务员考试和专业测试。国会图书馆和国立大学图书馆司书资格考试,要求必须参加二级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综合考试成绩,资格考试极为严格, 最后的录取率为3 %~4 %。

现在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世界各国实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做法和要求尽管各不相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持图书馆的专业地位和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而确保了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稳步向前发展。建立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推动我国图书馆界在专业人才的管理制度上与国际接轨。

我国实行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几点建议

参照世界先进国家已推行了一百多年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目前的实际状况,结合我国实行律师、医生、会计师、审计师、教师等各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做法和经验,我国建立图书馆馆员资格准入制度应注意以下问题:

1.建立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需要法律保障

实施图书馆专业资格认证制度需要法律保障。综观国外的图书馆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其所以能够有效实施,与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作为资格制度的法律保证是分不开的。从国外图书馆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过程来看,都是先通过法律法规制订资格制度的基本纲要,然后再制订具体的实施内容和方法。如果资格制度没有法律依据或者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那么即使建立起资格制度,也是难以实施、发展的。因此,要把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纳入到正在审议阶段的中国图书馆法之中去,以法的形式确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该法应在确定图书馆员的权利、职责的同时,明确规定图书馆员的任职条件和资格。争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认可,将更多深层次的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体系。

2.建立全国的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机构

要使认证工作得以开展,首要工作是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行业协会,以领导和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图书情报职业认证工作。对职业资格认证的基本条件、考核标准、形式以及最终审核和批准等,进行统一制定和统一管理。在世界各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均由图书馆协会来承担。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系统,长期以来因各种因素而无法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文献信息协调组织。目前全国比较权威的图书馆组织机构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因此,笔者建议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以及国内著名的图书馆教育机构承担起行业协会的专业职能和职责,负责文献信息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3.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应结合工作性质制定不同认证标准

按照我国国情,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考虑学历的情况下,结合考试认证比较符合实际。参考国际惯

例,我国的图书馆员也应分为专业馆员与非专业馆员两大类,非专业馆员承担事务性和一般流通阅览性工作,学历要求专科以上,可不作资格认证,或只进行最基本的入门认证。专业馆员可分为技术性和专业性两大类:技术性馆员主要承担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硬件的安装、维护、维修与日常管理,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及维护,网络的管理等工作;专业馆员主要承担文献的采访加工,参考咨询,用户教育,信息资源的采集、整合等工作。而专业馆员则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认证。除已实际取得图书馆学或情报学等有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文凭,并基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可以直接录用为专业馆员外,其他人员要想成为专业馆员一律以通过全国统一的图书馆员资格考试为前提条件。

4.图书馆资格认证制度中应包含继续教育内容

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图书馆专业人员加快知识的更新。资格认证制度中应包括继续教育的内容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在继续教育的内容及实施方法上作进一步研究,以确保继续教育在师资、教材、课程安排、在职人员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辅导等方面有章可循,进而使资格证书拥有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5. 实施图书馆专业资格认证制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由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目前在整个图书馆工作系统中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存在一定困难。因此, 制定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可从重点领域和发达地区图书馆开始试行。我们可以先在那些图书馆工作中技术含量、服务水平要求高的领域, 如参考咨询、学科馆员等工作中开始试行,建立“参考馆员”、“学科馆员”等的认证标准,之后,再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在整个系统中逐步推广实施。此外,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与各类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聘任制相衔接,在招收新职工或聘用临时工时,优先录用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提供一个相对时限的过渡期,以保证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6. 在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管理上,采取非终身认证制

非终身认证, 即认证只在规定时间内有效, 如超过这一时间则需要重新认证, 防止工作人员在获得资格后一劳永逸,不思进取的现象,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专业人员的知识适时更新, 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资格证书大致3 ―5 年更换一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图书馆员的素质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

入职合同书范文5

关键词:劳动合同 双倍工资罚则 额外利益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66-01

一、争议简述

北京泛太物流有限公司(称“泛太物流”)诉单晶晶劳动纠纷一案[1]中,双方就泛太物流能否因未签订劳动合同而适用双倍工资罚则发生争议。泛太物流在案中未能提供书面劳动合同作为证据,而单晶晶提供了一份《录用审批表》。二审法院由此总结争议焦点,即《录用申请表》能否视为双方签署书面劳动合同。

二、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一)书面劳动合同的形式要件

法院将《入职审批表》视为劳动合同,认为该表已具备劳动合同基本条款、能够确立双方存有劳动关系,故入职审批表可以视为书面劳动合同。

但笔者认为,录用审批表不等同于劳动合同:其一,入职审批表是用人单位制作的对新员工入职情况的审批文件,制作及审批的过程中,均不需要劳动者参与。而书面劳动合同,系双方磋商达成合意的结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均需参与。其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主张劳动权利的凭证,正常情况下应人手一份,劳动者有权持有并随时查阅。而入职审批表仅仅是用人单位内部文件,由用人单位留存保管,劳动者无权要求持有。

由此可见,《入职审批表》不等同于也不能替代劳动合同。即使《入职审批表》同样记载了劳动合同应具备的内容,也不能称之为具备劳动合同的基本条款,北京市二中院的裁判观点,系对《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中的“劳动合同”进行了类推解释。

在实务中更有甚者,连一般条款都不具备的文件也被视为劳动合同。《江苏省高院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二)》第六条规定:虽然用人单位未与其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如果用人单位能够提供聘任书,证明双方存在劳动权利义务,高级管理人员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双倍工资责任的,不予支持。可鉴,江苏省高院认为处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劳动合同纠纷中,可以将聘任书视为劳动合同。

(二)特定职责的员工考量是否存有恶意

泛太物流诉单晶晶劳动纠纷案中,裁判理由还引用了“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予以双倍工资惩罚”之立法目的。

笔者了解到,境外立法一般都允许劳资双方就劳动合同形式作出选择。但我国《劳动合同法》却规定劳动合同为要式。其意义在于更好地保障劳动者权利,体现了立法的倾斜保护。这种倾斜保护,在举证规则方面体现为由用人单位承担是否签署书面劳动合同的举证责任。这样的规定,确使我国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率大幅提高。

但是,有些劳动者并不属于“弱势一方”,比如公司高管、人事经理本身就负有监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职责。实务中对待这些特殊主体,应综合考量其管理人员地位,有无恶意获取额外利益的故意。

例如在丁涛诉浙江明星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中,审理法院认为丁涛身为公司行政部经理,签订劳动合同相关事务由他自己负责,其自己的劳动合同没有签订说明存有失职行为,故未支持其双倍工资的请求。

三、评析观点

笔者认为,人民法院审理涉双倍工资罚则的劳动争议案件,不能机械地适用法条,既要考量劳动者能否随时取用劳动关系凭证,又要审查劳动者的岗位性质。在泛太物流诉单晶晶的案件中,《入职审批表》的取用规则上属于内部文件,在事实认定方面,不应视之为讼争双方已经签署有书面劳动合同;其次,单晶晶身为人事部门员工,自身负有公司人事档案的保管职责,若因其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劳动合同丢失,或导致公司举证不能。故该类型案件中,需要结合劳动者的职务地位、工作内容从严审查。

入职合同书范文6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职高专 图书馆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252-01

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是高职高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工作也不能一直延续原来的运作模式,应该以创新的视角,去促进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的人性化发展,以最大化的满足教育需求。

1 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特点

图书馆管理工作应该与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相互吻合,成为促进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提高的辅助设施。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渗入到了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去。具体来讲,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特点为:其一,高职高专图书馆特色馆藏构建工作更加迫切,这对于培养专业化人才有着积极作用;其二,高职高专图书馆环境更加需要规划,以保证其与专业职业化的培养目标相互吻合;其三,高职高专服务对象更加需要一个科学,健全的图书馆管理环境,以便其在开展专业学习。

2 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

通过对于多所高职高专学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调查发现,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还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

2.1 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服务意识淡薄

图书馆成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更好给予学生提供资料信息服务,以促进高职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但是现阶段,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服务意识淡薄,从上级到下级都缺乏服务学生的概念。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一下几个环节:其一,图书馆开放时间不统一,存在断断续续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二,图书馆服务渠道相对有限,难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去促进图书馆服务升级,难以给予更多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2 高职高专图书馆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高职高专在图书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普遍的将注意力放在硬件设施上,往往忽视了软件设备。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其一,图书馆馆藏建设力度不足,图书馆数据库数量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其二,图书馆学习环境比较差,基础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常常出现了学生抢座位的情况;其三,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利用不足,仅仅几台查询系统,难以满足高峰期学生的查询需求。

2.3 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制度体系不全

严格来讲,高职高专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教学子系统,同样需要以严格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约束。但是,现实中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过于老怀,在规定学生还书期限,书籍整理归类方面缺乏适应性,难以很好的开展管理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制度体系难以发挥作用,是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的状态。

2.4 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技能,素质,经验,职业精神都达到一定水平的人员去进行,才能保证期有效性。但是,实际上,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人员:选拔机制缺乏,存在随意性;职员图书馆管理培训活动形式化,职业技能不高;图书馆管理人员待遇,薪酬不公平,难以给予其创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

3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策略

上述存在的各种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缺陷,都忽视了尊重学生需求,尊重教师需求,尊重管理员需求的重要性,难以将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做到实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以人为本观念,去改善和调整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现状。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进步。也就是说,图书馆管理工作应该始终讲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做到以人为本。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健全图书馆管理员工作守则体系,保证其以热情,耐心,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去,以最大化的体现出服务于学生的宗旨;其二,建立健全有效的图书馆管理员考核体系,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去,以此去激发图书馆管理员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满足学生需求;其三,积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去,是的图书馆服务内容得以扩展,服务方式得以延伸,服务质量得以提高;其四,从细节入手,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为自己的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图书馆环境,保证学生舒适性的提高;其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管理活动中去,听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需求,以此为切入点,对于图书馆管理进行调整和改善,使得其更加符合学生阅读习惯。

3.2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在图书馆受众中,教师同样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秉持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准则的过程中,同样应该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具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依据其课程需求,合理的将部分书籍纳入到图书馆馆藏中去,为教师的阅读和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其二,积极给予教师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设置相应的教师阅读室,以保证教师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进行备课,学习和深造;其三,可以依据教师的需求,合理的延长教师使用工具书籍的时间,保证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自我学习和完善。

3.3 从图书馆管理员的角度出发

图书馆管理员是保证图书馆管理工作开展的执行者,在图书馆良好学习环境构建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据此,应该告诉重视图书馆管理员的管理工作。具体来讲:首先,给予高职高专图书管理人员合理的待遇和薪酬,将其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去,做到一视同仁,发挥其作为教职工的效能,使得其保持着热情的工作态度;其次,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图书馆管理知识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使得其在此过程中得以发展和进步;最后,积极深入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帮助其解决困难,以便形成更加理想的凝聚力,从而使得其更好的参与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去。

4 结语

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工作事关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益,不容小觑。尤其是现阶段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情况不容乐观,人性化服务意识淡薄,工作管理制度欠缺,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严重影响到了高职高专图书馆效能的发挥。由此,我们应该积极将以人为本的观念纳入其中,构建高职高专图书馆管理体系,以保证高职高专教育环境的优化,使得高职高专教育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蒋炳忠.构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J].卫生职业教育,2007(23):43-44.

[2] 王莉.以人为本在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05(3):76-77.

[3] 林英.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28-129,140.

入职合同书范文7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职业资格证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如何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培养市场真正所需的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现状

1.1 教学观念与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脱节。在高职院校中,“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还严重存在,有些高职院校组织考证是因为“政策要求”或“从众心理”,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高职教育的“双证制”还未进入良性运作状态。“突破学科本位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观念认识上还有待提高,操作层面上的改革还任重道远。学校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致使学生就业困难。

1.2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互脱节。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学校的教学方式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缺乏有机联系,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当前,许多学生在学校取得学历证书后,还必须到指定机构重新培训后再参加社会上的技能考证,这样就容易造成部分知识重复学习,浪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致力于如何保持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本国劳动者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工厂”,许多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都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单一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这种要求。将课程教学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统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需要。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劳动者,而我国目前的劳动者素质状况却十分堪忧。其主要问题一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二是技术工人素质较低且结构不合理,三是技术工人后备力量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主要是岗位培训,而新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复合技能的培训比例很低,一般企业基本只能应付当前生产需要,无力进行后备力量的培养。由于培训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在职培训难以开展,而社会培训机构(包括职业院校等)又无法与企业培训接轨。因而,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是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我国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开始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认证的方式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确认;劳动预备制度则是通过对劳动预备制人员进行职前教育和培训,为劳动者具备职业能力提供保障。这两项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行劳动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有力的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2.3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个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招生数猛烈下滑,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数大减;在招生困难的同时,生源质量也在下降。这与社会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准入制度未能全面、严格地贯彻实施,未经任何训练的大批“打工仔”、“打工妹”涌入城市就是例证;二是受文凭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不被学生、家长以至社会所重视,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等问题;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认同度,同时又有效地衔接各级各类教育,逐步淡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及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之间的界限,满足社会成员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场所,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3 实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措施

3.1 制定并职业资格证书目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要求。为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就要重新调整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方向设置为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三个专业化方向。针对不同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目录。目录中应包含学生毕业时本专业应取得的证书名称、考试鉴定单位、每年考证时间、配套教材、相关考证内容在各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情况及考试鉴定费用,使新生一目了然地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3.2 修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以便使学生顺利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紧紧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重在知识的应用,重在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物流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课程,精讲文化、专业基础课,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标准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四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计划中;并且对现有专业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教材,对教材中冗繁重复、过深过难、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作删减调整,以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所必需且够用的原则来处理教材,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教学方案以及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此外,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应与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及实践考核方式上应为学生获得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在各课程学习完毕,学校应组织短期集中培训,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3.3 加快教师队伍知识更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培养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人员,关键在于专业师资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特别是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将越来越快,职业变动的频率将越来越高,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者,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是关键。因此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必须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板书教学的时代,而更多的应通过“言传身教”,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场地作用,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

3.4 注重建立与充实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注重充实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的设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同时带动专业群的校内实训。通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仓储实务操作能力、保关与商检实操能力、叉车技能操作能力);通过训练取得物流管理类职业资格证书。这部分训练内容又是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所有专业的毕业生能否突出其物流管理业务核心能力的关键。同时,在校外,积极与企业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挂牌的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谢振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员如何选择职业资格证书[J]. 中国储运,2007(8):164—168.

[2] 李伟. 高职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几点构想[J]. 开封大学学报,2005,19(1):65—67.

[3] 刘志娟,陶瑾.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思考[J]. 职教通讯,2007(4):44—45.

[4] 李大卫,吕景泉.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通的探讨[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3):8—10.

入职合同书范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专业技能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引言

目前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越来越多,但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的理论架构定位上还不够清晰、不够全面。基于当前高校教育转型,争取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使高校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缩短上岗后的适应期,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出了合格的毕业生和优秀的应用性人才。

2专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问题分析

2.1课程结构没有体现职业资格标准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盲目效仿研究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以追求学历文凭为目的,偏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建立既符合学历教育要求又符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课程体系。学校在组织教学时无法紧扣某个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要求,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不一致。很多院校只是在学科体系基础上对课程门类的增删和取舍,对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体现的不多,没有太大的突破。

2.2课程内容未能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缺乏有机联系。许多学校只是在维持原来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学生另外增开了考证所需的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真正做到“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的院校并不多。由于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部分未能涵盖职业资格证书“应知”的内容,实践教学部分未能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应会”部分要求,导致学生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重复学习,重复考核,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致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考证之间顾此失彼。

2.3实践教学条件不符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标准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课程教学设施不完善,导致专业实践课程停留在认知的表面层次。由于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许多院校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往往是依靠私人关系,实习地点过于分散,不利于老师指导和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专业技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

2.4“双师型”教师比例未达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标准

应用型院校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不能满足专业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需要。有的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由于教师缺少在企业、行业的相关经历和体验,对于真实工作环境中的企业运行和设备性能不很熟悉,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理论联系实践,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3专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问题对策

3.1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

建立符合职业资格要求的课程体系,要打破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应该根据职业技能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开发、重组和调配,淡化抽象的理论讲授,突出实践性教学,删减理论教学中阐述较深且与生产实际结合的不够紧密的部分,将必备的专业知识融入了专业课程。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逐步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确保每完成一个模块学习,都能获得某种能力,各种模块可以自由灵活的组合,不同模块的组合能够满足不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3.2按照职业资格要求,调整课程内容

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对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进行综合化整合,突出核心能力,加强技能培养。教学要以实践为切入点,使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企业顶岗实习一体化,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衔接起来。广泛吸收本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将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实际工作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去。可以把职业资格标准细化,并把这些标准融入到专业技能教育的课程当中,争取一门课程覆盖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或是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对能力的要求分别有几门课程共同完成。

3.3 以校企合作为动力,强化专业实训

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原则,实现了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车间、经营场地和设备进行生产实习,还可以使学生接受到高新技术教育。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也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使专业技术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有了可靠的保证。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和适当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通过建立专任教师定期下企业见习和实践的制度,组织专任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使教师了解专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并能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设立专项培养资金,资助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为教师提供参加相关专业的高层研讨会、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的机会,促使其掌握专业的前沿情况。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契合的教育模式符合社会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求,通过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专业教学内容,实现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完美融合,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入职合同书范文9

【关键词】提高;民办高职;“双证书”率

"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前者直观反映的是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后者则反映的是学生具备某种职业技能的水平。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从中显示出,双证书率在高职院校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我院《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推进工作研究与实践》的科研组成员在前期工作中对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推进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和教师在对双证书的认知程度、制度的宣传和推广、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结合自身的教学环境、实际情况等,进行双证书推进相关的做法的改革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学生毕业取证率调查

我们以12届全部和13届部分毕业生的取证进行了统计,从专业、获取的证书类型、取证率等进行统计,具体如下:

二、主要的做法

双证书想要顺利推广,就必须要取得学生的认同感 。而要取得学生的认同感,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和将来初步的就业情况要有个清晰的认识。经过我们老师和辅导员的多年研究总结以及为学生量身打造贴身的职业规划,已经让钦州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10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比例达95% 。以下就是我们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建筑学院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做法。

(一)双证书制度的思想全面贯彻,以入学教育加主题班会兼专业教师推介的模式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所采用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就是让入学的新生产生挫败感的同时得到优越感 。从而让他们明白双证书的重要性。

以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建筑学院为例,我们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思想贯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按照我们传统高校的思想教育方式,对这一群高考的失败者或者是说想早点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所取得效果微乎其微。在实际的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99%的学生所谈到的将来愿望就是早点出去赚钱。那么我们关于双证书所有的推广活动都会围绕着这一诉求来执行。围绕着这一点,我们会在新生入学的第一月中,利用新生对周围陌生环境不适应以及刚离开熟悉环境的便利因素,在年级大会和主题班会中着重强调高职学生将来所面临的严峻压力,以及各种正规院校所毕业的竞争对手,考虑到新手所能承受压力我们一般会在入学的前三周着重讲上面所述,第四周的时候我们会各班的主题班会中着重强调高职学生就业的优势,而这个优势会紧密的和双证联系在一起,让新生会在迷茫的前景中看到希望。强化他们对取得双证的动力。

(二)课程体系调整,学考结合,以证代考

我们的课程设置基本与证书考核相结合,我们根据证书的考试时间来安排学生的开班时间以及课时,且该类课程的考试就是考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以广西英华国际技术职业学院建筑学院为学生安排每年的施工员、预算员考证安排为例。我们会在新生入学的第四学期末安排学生进行施工员,预算员的考试,而针对考试科目:建筑法规等,我们在专科教学计划中也安排在第四学期教学,以保证我们的课程能和考证紧密的结合到一起 。

(三)完善各种师资和实践条件,增加实训教学,开设专业培训班

作为考证培训的教师,首先要必须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安排教师在职进修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和动手能力,从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紧密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在搞好理论课的同时,突出实习、实训的教学,完善实训设备,强化技能训练并针对相关考证设置专项强化训练。争取构建:“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模式,即课上动手―课后操作―企业实习。使学生掌握本职业(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本工种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取证率。

(四)构建校内鉴定机构以及校外鉴定机构相结合

加大校内鉴定的比例,我们根据部分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构建校内职业鉴定机构,做到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考取各类职业证书。例如: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对于部分校内没有资质完成鉴定的积极与校外鉴定机构联系,通过请进来,带出去等方式进行合作。请进来就是把具有鉴定资质的老师,培训开设到校内,并尽可能在校内进行考试考核,带出去就是按照各类鉴定机构考证鉴定的时间,有组织有安排的到校外进行考证。例如:报关员、导游资格证书,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等。

(五)百花齐放,多种证书共同作用

我院在教学处的统筹下,汇总各开设专业可考的职业证书,确定不同职业(专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时间,并在全部院系进行宣传。而纳入教学计划的鉴定职业(专业)也尽量有一定的宽范性和可选择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参加鉴定的职业证书,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结论

双证书率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提高双证书率是每个高职学校都努力的工作之一,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在通过学生思想、师资、实训设备及其他方法着手,采取了一定有效的手段,在提高了学生的双证书率取得一定的进展。希望广西民办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高玉龙,王文静.浅谈“双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2]编委会.高职高专“双证书”制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及专业教学培养方案集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7).

入职合同书范文10

论文摘要:提出高职开展“双证”沟通的必要性,探讨了高职实施“双证”的相关策略。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重大改革,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学历证书制度相互分离的现象,对传统的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仍然脱节,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也不健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等,而且在高职教育实施“双证”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

1什么是“双证”沟通

“双证”沟通指的是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资格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沟通,其实质就是综合文化水平与职业技术,技能等级的衔接与对应。按照“双证”沟通的思路,对职业技术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实行“一教两证”,即一种教育形式同时颁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社会人员实行“证书折学分”,即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可按照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将职业资格证书折算为学分,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入职业学校修满规定的其他学分,可获得相应的文凭。湖北省教育厅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已公布于2002年8月开始试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推行“双证”之间的互认,对全日制在校学生实行“一教两证”,对社会人员实行“证书换文凭”,凡持有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时限不超过6年的人员,可以按照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将职业资格证书折算为学分,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www.133229.cOm

2“双证”沟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与培训必须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1)“双证”沟通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实行“双证”沟通与衔接,可以帮助我们探寻一种使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密切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2)“双证”沟通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需要。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技术工人素质偏低且结构不合理。另一面,工人技师后备力量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主要是岗位培训,而新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复合技能的培训比例很低,一般企业只能应付当前生产需要,无力进行后备力量的培养,由于培训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在职脱产培训难以开展,而社会培训机构(包括职业学校等)又无法与企业培训接轨。因此,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沟通是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在高职院校实施双证有特定的意义,

参加考证获得证书,是对学习者所学知识的综合评价,特别是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的检阅。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教学观点,有利于公平、全面评价各院校学习者对知识掌握应用情况,衡量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

参加考证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锻炼。考证是对所学知识的更高要求,它要求充分理解知识,熟练运用知识。为了考证学生者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更深地学习、实践,有利于提高其自主学习积极性。

3高职“两证”的实施对策

3.1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积极建立和完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招收、录用职工时,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取,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优先录用取得相应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的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者也应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总之,各行各业要全面实行持证上岗,即“先培训后就业”制度,确保职业学校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3.2构建全新的职教证书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证书体系包括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种类型。学历证书由教育部门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由国务院劳动、人事行政部门综合管理。劳动部负责以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鉴定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证书的名称、种类按现行规定执行),人事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证书的核发与管理工作。这种对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多头管理,导致了我国职教证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种类的职教资格证书在内容上缺乏沟通,在认证时,存在互不承认的现象,为此,必须改进职教证书体系。

(1)在职教证书体系内各层级证书内容要求建立相互衔接的关系,以促进人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应以产业不同层级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弱化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界限,建立具有衔接关系的一体化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2)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对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学历证书内容进行整合。在制定职教证书体系不同层级要求时,教育部门与劳动人事部门应进行紧密合作,使不同部门的要求相互协调,互相衔接,避免内容重复。

3.3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资格认证的内容应该体现职业的综合能力。我国技能等级证书按单一工种进行技能鉴定,它不能核定复合型岗位人员的资格,更不能体现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全面能力要求。因此,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要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劳动保障、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要注意发挥和利用职业学校的优势,优先在具备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设立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或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机构。要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的制度,部分教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后,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挥职业教育体系的作用,利用高职教学资源,随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使职业资格证书能够真正起着引导人们朝着获得职业能力的方向发展。

积极推动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职业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使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职业学校要瞄准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切实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4改善考证环境

入职合同书范文1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16号)精神,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下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

二、各地教育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积极推动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职业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使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职业学校要瞄准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切实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各地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要求,研究确定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的具体办法。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应分别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规范的职业名称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类别进行。同时,鼓励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多种职业技能,实现一专多能,拓宽就业渠道。

四、各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规定,积极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职业学校所设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申请参加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核合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对于培养学生复合技能的专业,除考核所需的基本职业理论和技能外,应增加应用能力、核心能力等方面综合能力的考核。

部级重点职业学校以及少数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并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者,可视同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发给相应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五、各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建站的原则,充分发挥和利用职业学校的优势,选择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和督导员的资格培训和管理,严格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的审批程序,加强对鉴定所(站)鉴定日常督导,并实行年检制度。

六、各地人事部门要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适合于职业学校特点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方式。经人事、教育和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估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参加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对职业技术学院和具备条件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实行免试部分科目等政策,逐步实现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专业管理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

七、大力推进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面向城乡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要加强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等综合素质,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同时,要积极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和已经在城市务工的农村青年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学习和培训合格者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对技能鉴定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八、各地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密切配合,进一步发挥职业学校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切实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考核鉴定工作。要在职业学校中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宣传咨询活动,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要进一步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认真把好新生劳动力就业入口关,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九、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20*]19号)要求,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进一步拓宽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入职合同书范文12

1.1学历需求

中职学生毕业后拿中专学历,而企业对技能性人才的学历要求却在不断提升,更多大专生成为一线基层员工。因此,中职学校具有学历提升要求,而高职院校可以以这一需求为基础,奠定双方衔接的平台;在行业还有一批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成为他们晋升的障碍,学校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为行业人员开展人才培养,增加双方合作的互补性。

1.2用人需求

旅游酒店行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希望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通过中高职与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尽早地参与到学校培养里面来,企业加大对学生前期的各项投入,并为学生提供相对宽裕的发展空间和吸引政策,加上学校在职业方面的引导,最终实现双方的共赢。

1.3海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

海南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很早就开始了校企合作的探索,普遍的做法是顶岗实习、人才班、订单班、驻店教学班等一系列模式,要点均是推动校企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推动教学考试改革,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这些经验为三方合作开展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办学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2办学模式

2.1中高职共同监控培养质量

本模式从中职学生刚一入校开始就明确自己未来的去向,中高职双方共同监控其培养质量,当中职毕业时,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合作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遴选,通过考核的学生就可以进入高职对应专业学习。合作专业里的中职生,并不是读完5年书就能拿到高职文凭。需要面临优胜劣汰机制:进入合作专业班级后,要想顺利升入高职,学生必须通过由高职学院牵头、中职院校执行的过程考核。即每学期期末,取专业课程进行统一测试,对学生进行测评。最终多个学期的测评分数折合计入中高职衔接转段考核总分中去。若学生有多门课程测试不及格,将有被淘汰的可能。若没有进入中高职合作专业班级的学生,也有机会转入本班级继续学习。

2.2企业全程参与“3+2”人才培养

“3+2”不同于五年制高职班,是企业全程参与指导,制订中职学段(3年)和高职学段(2年)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经过3年中职学段学习,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资格,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等资质,学生经过高职学段学习,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并获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具体来说,学生中职毕业时,学历暂不发放。对于个别不适合继续学习的学生允许给予一定时间进行试读,若无法坚持将转入中职学校其他专业学习,完成3年学业后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其他的学生升入高职学习后,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高职、中职毕业证书。在管理方面,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由中职学校负责管理,并享受国家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后2年在高职学习并由高职负责管理,享受国家各项资助和奖励政策,在整个5年当中,还应作为企业“准员工”接受企业监督管理,并享受企业各项资助和奖励政策。

2.3“读书+工作,就读=就业”的职业发展渠道

学生进入中职后,就具有了两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课程设置上,企业文化从中职一年级就进入学生学习范围,在既定的学期和时间段里,学生还将赴企业实地参加生产性实训活动,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特别是在中职第三年级和高职的2年里,学生赴企业参加实际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业务开展情况制定并调整,旺季时学生上岗工作,淡季时集中接受教师授课。在这3年里,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领取工资,享受福利待遇,工作业绩和学习成绩纳入企业晋升考核范围,并承诺毕业后在企业服务一定年限。

2.4“进课堂、赴企业、能教书、能生产”的师资提升及激励措施

这种办学模式的另外一大优势是给教师实践和技能提升提供机遇,通过契约形式,确定企业接受教师挂职锻炼、参与横向课题、参编教材,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教师提升效果。作为中高职学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赴企业锻炼的积极性,教师在行业企业锻炼的成绩纳入到业绩考核、奖励和职务聘任等评价指标,教师赴企业参与合作应发放津贴,并保障其合理花费,同时,对校企合作过程中表现突出、做出相应贡献的,受到学院和企业的表彰及奖励。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