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能交通论文

智能交通论文

时间:2022-10-08 09:14:14

智能交通论文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1

1人工智能技术在飞行流量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飞行流量管理方面,飞行流量管理系统通过与辅助决策系统相结合,构成了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飞行流量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计算飞行流量来避免飞行流量的冲突,进而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航班的排序。从具体的应用情况来看,首先,飞行流量的计算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而这些数据既包含了历史数据,也包含了实时数据。同时,由于这些数据是来自于空域、机场和气象等多个方面的复杂信息,所以系统需要建立相应的飞行流量管理数据库,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而保证飞行流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其次,在进行飞行流量计算时,系统利用了飞行动力学计算原理。根据数据库的信息,系统对飞机的四维飞行轨迹进行了计算,从而可以得知飞机的降落时间和降落地点。这样,系统就可以得出任意航段和交汇点在任意时间的飞行架次,进而列出潜在的飞行流量冲突信息。再者,在得知以上信息后,系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进行航班的排序,进而避免飞行流量的冲突。在排序方面,系统不仅可以实现飞行计划的过程仿真,还可以找出空域资源的“空闲”状态,进而利用该状态,进行航班和起降顺序的调整。而具体的排序原则有两个,一是优先级排序,二是全排列。其中,优先排序是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些航班拟定优先级,然后按照优先顺序进行航班的排序。而优先级的拟定标准有很多,比如飞行任务、机型、机场和时间等因素,都可以成为优先级的拟定标准。全排列原则是对冲突的航班进行全排列,从而根据每一次排列的延误损失,选择损失最小的排序方法。相比较来说,全排序法虽然较为科学,但是系统需要承担的运算量较大,因此会占用系统较多的内存资源。

2人工智能技术在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管理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具有高智能化的特征,从而满足飞行冲突与解脱管理方案自动生成的需要。具体来说,实现这一功能的模块是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辅助决策模块,而该模块是由冲突探测与解脱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组成的。该模块不但可以实现飞行冲突的预测,还可以为管制人员提供飞行冲突调配的决策方案,从而减轻管制人员的压力,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该系统的应用,弥补了人类与机器各自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因人为失误或机械故障而造成的飞行事故。从原理角度来看,系统首先通过分析飞行冲突情况来制定可能的解脱方案,然后根据航空器优先级分类方法和冲突类型判定法等多种规则,进行方案的选择和排除。在这一推理过程中,为了保证系统推理的有效性,系统需要根据大量的规则来进行方案的推理选择。而这些规则,则要被统一存入知识库系统中。这样,管制人员只要在平时做好知识库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就能够保证系统推理的有效性,从而根据系统提供的方案,来进行飞行冲突航班的排序。

3结论

总而言之,采用新技术和新理论实现空中交通的管理,才能促进空运行业的发展。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空中交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使空中交通管理变得相对安全。所以,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得到更为深入和更加广泛的应用,从而满足人类航空事业的需要。因此,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空管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吕罡单位:中国民航云南空中交通管理分局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2

RFID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不需要实际物理接触即可自动完成目标识别的高新技术,具有可靠性高、数据存储量大、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标签内容可读写及高性价比等诸多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工业生产和智能交通等领域。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将能很好地完善城市交通信息感知体系,有着很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路侧设备安装简单、部署范围广,不会有应用“死角”的存在;(2)车载设备只有一张电子标签,不会涉及车辆改装等复杂问题;(3)可以实现车辆定位、车速测量、交通状态判别等多种功能;(4)具有谷歌地图显示、表格显示、文本显示等多样化显示功能;(5)设备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2基于RFID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2.1电源模块

控制器主板可使用12/5V两套供电电源,但AT91RM9200多工作于3.3V,因而,其他的器件在也应为3.3V。电源系统的变换开关为AC/DC型,功率为10瓦,其电压输入在156VCA至265VCA之间,开关电源输出+12V、+5V,其他电源电压则通过三端稳压芯片产生,其中,+5V电源通过两个三端可调稳压芯片LT1085产生+1.8V和+3.3V,从而为ARM处理器及相应的电路供电。LT1085芯片通过选择两个合适的电阻能够输出的电压范围为1.2V至15V,例如+3.3V=1.25V×(1+R322/R323)。

2.2RTC模块

在通讯、干线或者区域协调控制中,交通的控制器还要通过对等的时间点进行同步,为了能够确保时间的同步,需要设计RTC对时间进行校对。RTC既能够提供可以进行编程的实时时钟,还能够在断电之后立刻启动备用电源。

2.3复位电路

AT91RM9200处理器有NRST以及NTRST复位信号,这两种复位信号中,前者用于系统的复位,而后者则用于JTAG/ICE复位,能够对处理器中的ICETAP控制器初始化,从而使得连硬件仿真器在进行初期调试时更为便捷。在所有时间段,复位信号仅仅有一个有效的,都能够让ARM处理复位并且将复位向量指向的地址处开始执行程序。

2.4功率驱动电路

功率驱动电路用以进行大功率交通信号灯的驱动,采用了固态继电器(SSR)。额定电流以及额定电压分别为5A以及400VAC。固态继电器的驱动是直流+5V。外部的C208、R313组成浪涌吸收电路可用来保护固态继电器不受损害。相比于双向可控性,功率驱动电路集成程度更好,稳定性更好,但相应的优点也使得其造价较高,相对而言,价格更为昂贵。

2.5射频信息采集模块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3

关键词:智慧交通;研究视角;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智慧城市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5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交通、安防、政务管理、安全应急、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系统。其中智慧交通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城市交通治理和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归纳近五年智慧交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针对智慧交通研究的成果加以总结评价,指出其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智慧交通研究的发展和促进智慧交通建设的完善。

1 智慧交通的概念

智慧交通系统(Smatr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STS)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是整合能源、环境、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曹小曙、杨文跃等,2015)。目前,我国对STS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标准的定义。王庆滨提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监控数据导入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王庆滨、钟荣华,2015)。然而,陈琨提出,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智能交通是通过非常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以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而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更高阶段(陈琨、杨建国,2014)。智慧交通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与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蔡翠,2013)。智慧交通更强调如何将交通系统全面融合到城市总体发展和建设中,不局限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功能,而是将海量交通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强调系统的实时性、人机交互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张盈盈、陈燕凌等,2014),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化决策分析(李础⑼跗缴等,2014),促进交通向更先进和谐的方向发展(张轮、杨文臣等,2014)。

从上述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智慧交通的概念主要是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包含所应用的技术、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智慧交通所要运用的技术概念理解不清,将不同层次的技术归并在一起,理论知识体系较混乱;二是服务对象不全面,受益主体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智能化、智慧化无严格界定,客观上造成概念混淆。

2 智慧交通研究的重点领域

智慧交通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一是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执行层,如客货、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装备以及智能公路、车辆的运营管理等;二是政府的宏观决策层,如综合统计、规划与设计、建设、市场秩序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票务与支付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和安全应急等。

2.1 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业务

治理超限超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新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科技治理超限超载的6大系统:监督考评监测系统、源头末端监测系统、重点路面监测系统、检测站监测系统、行政执法及电子监察系统、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张新,2014)。

陈向东、杨斌分析了智慧轨道交通中“更透彻的感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敏锐”“快捷”“可靠”“高效”“全面”和“智能”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智慧轨道交通行业运作和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实现“更透彻的感知”(陈向东、杨斌,2012)。曾华觥⒅旎撤继岢隽恕爸腔酃斓澜煌ㄏ低臣芄埂保对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理念、技术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探索和概括(曾华觥⒅旎撤迹2012)。王健通过分析公共交通现状,对智慧巴士系统的运用和推广进行了介绍(王健,2012)。石文先提出了智慧空管系统总体框架,该系统主要由感知层、基础设施网络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组成,并对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石文先、朱新平,2013)。杨静指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地铁,在发挥地铁载客、聚客功能的同时,让乘客在运动中与城市各类信息交流、互动,为乘客呈现运动中的城市全景图,另外实现轨道交通媒体价值增值、转型,是轨道交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杨静,2015)。史晓平、李华光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史晓平、李华光,2015)。

黄敏以深圳为例,提出要以大交通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大监管为主线,以大信息为核心,推动智慧型、效能型、服务型交通运输部门的建设(黄敏,2015)。陆荧洲等对道路监控系统在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陆荧洲等,2015)。

2.2 政府宏观决策层面的研究

智慧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智慧交通顶层规划上,我国主要是独立建设模式和数据大集中模式两种(李吹龋2015)。赵俊钰等提出了一种可落地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思路(赵俊钰、刘芳玉等,2013)。

在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设计上,徐蔓青、张滔、尹克坚、王雅琼等对智慧交通所依托的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进行了研究,谭晓琳、顾慧、梁展凡等对智慧交通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研究,王峰、韩丽、徐波、马士玲等则从物联网角度对智慧交通系统设计进行了探究。

在公共信息服务上,信息安全应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前提(陈楠坪)。目前,我国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针对政府的交通管理系统平台,用户车联网(企业及个人),导航地图、打车软件等APP(企业及个人用户),智能汽车制造(个人及企业级用户)。但是,信息如何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信息服务核心价值(阮晓东)。因此,孙斌提出了利用三维业务模型来促进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刘源设计出“智慧出行”系统架构,并可实现GPS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信息推送与语音播报、动态信息融合实时处理以及车辆协同交互优化,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的水平。张志宇、阮永华提出利用号牌识别技术、RFID电子车牌技术相结合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方案,对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点的布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安全应急管理上,陈龙、樊博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和管理学中相关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智慧城市交通安全监控管理的构架。

3 其他领域的研究

在其他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南宁、镇江、扬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二、三线城市如何推进智慧交通平台的搭建甚少,另外对国外智慧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也还不多。

另外,在对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方面,赵竹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就专业如何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高职课程理论体系和智慧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向。

4 评价和启示

综上所述,近五年,交通运输业界和学术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设计领域:一是交通信息网络平台,如地址匹配技术、车联网技术、交通传感网;二是动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车辆识别系统、行车引导系统、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技术、智能公交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三是静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智能停车场、位置服务等。但对智慧交通建设的相关技术研究未形成鲜明的层次结构。总之,目前对智慧交通概念体系和应用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标准的理论体系。

另外,从研究的领域来看,目前对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关注较多,而对航空、海运交通智慧化管理研究较少;对政府宏观规划与建设、信息服务、交通秩序管理关注较密切,而对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综合统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管理、票务和支付服务、安全应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不多。从人本管理角度,目前对技术应用研究较多,对居民的出行需求、法律环境等的研究甚少。

因此,未来对智慧交通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对智慧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讨,为智慧交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二是加强对智慧交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扩大智慧交通研究视角,关注居民出行需求;四是加强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研究,重视跨学科人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

[2] 王庆滨,钟荣华.智慧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5,(6).

[3] 陈琨,杨建国.智慧交通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4]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

[5] 张盈盈,陈燕凌,关积珍,等.智慧交通的定义、内涵与外延[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

[6] 李矗王平莎,张春辉,等.国内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模式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4,(2).

[7] 张轮,杨文臣,张孟.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J].科学,2014,(66).

[8] 张新.基于智慧交通的治超模式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9] 陈向东,杨斌.智慧轨道交通――更透彻的感知[J].计算机应用,2012,32(5).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4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48-02

南通大学是江苏省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了推进省部共建工作,我校近年来非常重视交通教学和科研,其中,智能交通综合训练中心于2013年被遴选为江苏高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该中心面向交通、计算机和自动化等所有交通主干专业学生,构建以智能交通为工程背景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多个实训平台,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软硬件能力之外,还需要学生熟悉常见的智能交通设备,包括交通流检测器、电子警察、信号机、信号灯等,通过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等相关交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根据智能交通施工规范,将不同设备安装在正确位置上,实现从交通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控制的全过程。这决定了智能交通综合训练中心以培养学生掌握智能交通的核心技能为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所要掌握的软硬件知识不仅比计算机、自动化多,而且比一般交通专业多,对该智能交通方向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亟待构建面向交通主干专业学生的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方向课程群建设。智能交通涉及交通、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学科多门课程,若各门课程之间缺少融合,仅按一门课程独立进行方案设计和建设,容易造成教学和实验内容重复、授课学时紧张以及相关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混乱等现象,从而造成无法培养学生具备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缺憾。为了培养交通系统集成方面应用型人才,以系统的观点充分考虑智能交通多交叉学科的各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共性和特性,合并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内容,本着体系完整、注重广度与深度的结合、注重新知识的溶入、注重前后课程的衔接,对相互衔接的实验内容进行融合,充分体现工程训练的全程性。因此,依托一个实际项目,将多门课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亟待构建相互衔接的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方向课程群。

一、培养学生智能交通系统集成能力的课程群设置

根据交通设备集成企业对智能交通工程项目等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依托一个实际道路上的智能交通集成项目,设置不同应用场景,如:单交叉通控制、干线协调控制、违章抓拍等,构建以熟悉整个智能交通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控制流程为核心的旨在建设专业内多课程大流程管理的项目并付诸实施,即:根据实际项目实施前后顺序,将所需知识点串接起来,整合相关或相近的课程,以智能交通的设备硬件和信息系统集成两条主线为教学重点,围绕智能交通集成系统的方案设计、研发、施工、安装集成和维护,按基础理论类(计算机软件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交通基础理论)、技术类(交通数据采集与处理、交通网络与通信、车辆定位与导航)、实现类(交通控制集成系统)、应用类(智能交通综合实验)为序,分别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课程间相互连接的递进式的课程群体系。

二、基础理论、技术类、实现和应用四类理论课程的具体内容

基础理论类课程涉及计算机软件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交通基础理论三类,其中:计算机软件基础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和数据库三门课程,是通用软件开发的最核心知识;电子技术基础包括电路、数字电路技术、模拟电路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四门课程,是通用集成电路应用开发的灵魂;交通基础理论包括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规划、交通设计四门课,主要用于分析交通现象和规律。技术类课程包括交通数据采集与处理、交通网络与通信、车辆定位与导航,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如何利用软硬件基础知识研发交通设备,如:信号机、交通流检测器、交通警察等,熟练掌握智能交通的数据采集、传输和信息关键技术。交通数据采集与处理侧重如何研究智能交通终端设备,交通网络与通信侧重于将安装道路或车辆上智能交通终端设备、控制中心之间数据传输和通信,车辆定位与导航在城市GIS基础上统计分析交通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实现类课程仅设一门交通控制集成系统,以交叉通控制为例,讲解智能交通系统的总体框架,围绕智能交通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控制,介绍各种交通前端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重点关注其通信协议和二次开发接口,以及如何集交通流检测器、信号机、红绿灯、电子警察于一体。应用类课程也就是智能交通综合实验,针对围绕复杂多变交通环境下实际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如:左右转相位,利用主流厂家的真实设备,围绕智能交通系统的方案规划、施工设计、设备选型、安装、信息集成和运行维护等,训练学生将不同设备安装在正确的道路位置上,实现智能交通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控制。

三、基础理论、技术类、实现和应用四类课程之间关系

基础理论类课程让学生分别掌握软件开发、硬件设计和交通系统分析的最基本知识,通过技术类课程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基础理论类课程所学知识开发智能交通所涉及的相关前端设备,而实现类课程是讲解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的总体框架、前端设备及其集成关键技术。应用类课程相当于案例教学,根据复杂多变的交通场景,从方案规划、施工设计、设备选型、安装和信息集成等出发,利用真实设备集成一个智能交通大系统。因此,四个课程模块是一个层次清晰、递进式的课程群体系。

在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交通基础理论三类,每类基础理论类课程相互独立,但它们自身的各门课之间各自成体系、相互融合。计算机软件基础以开发软件信息系统为线索,开设了高级编程语言、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数据库等课程,是通用软件开发的最核心知识;电子技术基础以单片机应用开发为主线,集成了电路设计、电子元器件、传感器于一体;交通基础理论以城市的交通规划、设计、管理与控制为研究对象,开设了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工程系、交通设计、交通系统分析、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规划等。

技术类课程的三门课是智能交通设备集成的核心技术,相对独立、相互配合。在基础理论类课程基础上,交通数据采集与处理解决如何研发交通前端设备,车辆定位与导航解决移动车载设备与道路交通设备和数据中心的位置信息,而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是交通前端设备和数据中心通信交互的技术保障。

实现和应用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结合实际智能交通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基础理论和技术类为基础,围绕智能交通的方案设计、施工、安装和集成,介绍常见的智能交通前端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这些交通设备的通讯协议和二次开发接口,实现集成一个智能交通大系统,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

四、落实“课程群”的教学实践

首先,修订培养计划。调研相关智能交通企事业单位,邀请专家学者、交通工程师和专任教师、学生共同进行研讨会的方式,围绕智能交通相关岗位的核心能力所需的核心知识,构建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支撑课程和选修课程,确定其教学和实验内容,据此编制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料。

第二,课程整合与优化。分析课程群的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并补充不足的知识点。例如:车辆定位与导航、交通网络与通信这两门课的部分知识重复,补充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部分知识。

第三,课堂教学。围绕实际智能交通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过程,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注意它们之间前后关系,后续知识点则反复利用和提升前面的知识,据此安排各门课的教学计划。例如:交通数据采集与处理将交通和计算机融合在一起。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人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对于21世纪的人才,掌握英语是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英语是一门必学的主要学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是这也是一项长期且困难的任务。那如何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呢?我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了我的英语课堂,以它为理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进行阅读教学。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完善后所提出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所有正常人都拥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在这八种智能方面,人们所拥有的量各不相同,也各有特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教师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如果学生缺少开发智能的机会,不管他具有多大的生理潜能,都不可能促进该智能的发展。因此,我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在八项智能方面特有的优势,利用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优势,激发他们阅读英语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团结合作,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

八种智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下面,我们了解其不同特点和应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一、语言智能组

语言智能是指听、说、读和写的能力,是人们能有效地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观点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人们之间主要是通过语言互相进行交流的。语言和人们的语言智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和语言变化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此,我们抓住学生特点,设计符合语言智能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的练习,促进英语阅读教学。在阅读课上,我常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导入。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四单元的阅读课时,我就请语言智能组的学生讲述一些野生动物的生活小故事和生存现状来导入文章的讲解。在课文讲解完后,我也会要求这个组的学生讲故事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课文。例如,高一必修2第四单元的阅读课快结束时,我就要求学生讲述主人公DAISY的故事来总结这篇文章。我不仅采取讲故事的方法,也会运用课堂讨论、采访和辩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结果证实这类活动使得学生越来越有兴趣,积极参与课堂,也促进了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逻辑数学智能组

逻辑数学智能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运算和逻辑判断推理进行思维的能力。阅读是指凭借逻辑思维,学生理解文章的活动。如果学生有良好的逻辑数学智能,他们就能理解词、句和篇章,判断文章的中心大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够做出合理的推断和结论。在阅读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智能来分析问题,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第二单元The United Kingdom的阅读课文的第一段,我就启发学生通过时间来理解The UK的形成过程。在讲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第一单元Great Scientists的阅读课文时,我就启发学生用分析和排序的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步骤。总之,把推理法、计算法、分析法及排序法等策略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和英语阅读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三、视觉空间智能组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人们能感悟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并用视觉手段和空间概念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阅读过程中出现一些概念性的词汇时,我会借助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也会常用图片和视频来导入课文或者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第三单元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的课文前,我让学生先看了《淘金记》的影片,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更完整的了解,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语言和卓别林的成长。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第三单元A Healthy Life的课文时,我放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和抽烟的弊端。阅读课型是说明文时,我也会采用网络图、流程图和层次结构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线,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之,把图文结合法、图表法、颜色记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策略运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得到训练,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能提高。

四、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指人们感悟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并用音乐来表达思想感情。每个中学生都具有音乐的潜能。音乐的节奏、旋律、歌词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能使学生在倾听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相关联想。鲁丽萍老师的研究结论就是听歌会促进输入、内化和习得目的语。唱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音、语法,扩大词汇量,加强语感,了解语言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所以,我有时会结合音乐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还能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五单元Music,学生对于音乐都是喜欢甚至是热爱的。在阅读课文前,我用电脑播放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请学生用英语说出他们的类型——Classical、Pop、 Rock、Country music等。之后,播放课文中乐队的音乐和视频来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个乐队的风格和发展。最后我还请学生登台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整堂课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很高。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恰当引入音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发展音乐智能,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五、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们控制身体及用动作和表情表达思想感情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如动作和表情也可以有交流情感和表达思想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并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肢体语言,鼓励学生用多种语言形式(包括肢体语言)来表达看法。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运用口头语言也可以运用手势、眼神、动作和表情等肢体语言来进行文章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身体运动智能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在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都有优势。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的课文时,我先通过我的一些肢体动作来引入到Body language的话题,在读完文章后又请身体运动智能较强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课文中所发生肢体语言的情境当堂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更了解了Body language,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深入理解。还有,在上《百万英镑》和《威尼斯商人》这两篇课文时,我运用文章的戏剧性,把班上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情境。这样的活动使得课堂很活跃,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逻辑、细节和作者深层表达的寓意。

六、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它是八项智能中最重要的一种智能。人在社会上生存离不开人际交往智能,而语言就是为人提供交流交往的方式。因此,英语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英语课堂不仅是师生之间互相影响与互相交流的过程,也是生生之间互相影响与互相交流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交往的环境(如Pair work、 group work,etc.),开展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几乎在每节阅读课上,我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合作学习,共同阅读,商讨,完成阅读任务,最后全班一起合作,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和总结。当然,我有时也会利用游戏法、辩论、竞赛等教学策略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七、自我内省智能

自我内省智能指的是人们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并能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计划并指导他们的人生道路。这种智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我会在英语阅读课上提出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第三单元Healthy Life时,我就请学生讨论如下几个问题:怎么对待学习压力,怎么看待抽烟,怎么平衡学习和休闲,怎样过健康的生活?我希望通过这类问题来引起他们的深思,触动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我又设置如下问题:祖父为什么给James写这封信?祖父怎么帮助James来解决问题的?我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人们能辨认和分类不同的物体并洞察自然。自然观察智能较强的人在观察、反应力、联想力和嗅觉方面具备优势。人是生活在自然界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在课堂上提供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素材,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Global warming 和 Wildlife这两个单元的课文时,我利用了教材中的标题、图表和图片等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描述,预测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内容,并联系实际情况展开小组讨论。我运用自然观察智能帮助学生分辨近义词和反义词、归纳语法及分析文章的结构,我也采取写观察日记、阅读有关动植物、自然界的文章来发展学生自然观察智能,改善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

总之,老师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改进英语阅读教学,让学生全方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世间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智能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发现学生多元智能的优势,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为学生成才插上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陈莉.幼儿人际智能的发展特征及培养[J].早期教育,2002

(6).

[2]Dav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北

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顾鸣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D].上

海师范大学,2012.

[4]何峰.中小学外语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6]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7]鲁丽萍.英语阅读教学与音乐的整介[J].当代教育论坛,2011

(11).

[8]于凤茹.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英语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特点 初中 英语教学 应用

前言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提出“多元智能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再配合我国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论》我们可以得出要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一结论,要依据学生个体之间不同的特点来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沿袭传统模式的英语教学,而改为注重学生自身英语能力的培养。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

将多元智能理论理论与英语差异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最显著的两大特点,一是可以训练学生的认知策略,提高其语言智能能力。在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培养学生将这些能力扩展为交流、讨论、解释、创造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通过采取这种教育模式学生在充分涉猎教材以外的资源前提下,增强了其认知能力及提高语言智能化的发展。另一特点便是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数理智能,外语学科通常被人们当成文科,其实不然,其同样拥有某些数学概念如组合、排序、对称等,而随着数理智能的提高也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外语习得能力与完成教学目标。另外其还具备着人际交往职能以及空间智能等特点。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差异教学策略。在实际的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特定的活动项目及要求把学生分组,也可以按教学任务的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组,或是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自由结组。在实际教学进行过程当中,首先教师要明确实施差异教学策略的核心是弹性分组以达成弹性认知目标,确保每个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

2.语言智能的教学实践。部分学生存在词汇量少或对阅读篇幅稍长的文章产生恐惧心理、缺乏信心,教师应当从阅读材料入手,针对性地设置分层阅读任务以及对阅读技巧的训练以开发学生语言智能为目的来展开差异教学方法。让学生快速阅读了解大意,给学生布置归纳段意的任务,学生找出重点难点。学生整理阅读材料中的优美词句,掌握游泳的语言信息理解并背b,通过对英语语言的累积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以及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3.人际交往智能的教学实践。首先在人际交往智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导入并引入合适话题。让学生学会谈论自己、朋友、家人如何上学及工作。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交流彼此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小组命名或小组竞赛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目标词汇。在上课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得学生的人际智能得到完善提高。

4.空间智能的教学实践。在空间智能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PPT等多媒体软件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直观地提升学生对于空间的认识及层次上的理解,也为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大幅度提升。比如在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句型“Where is...”的时候,首先可以将句型形象地展现给学生:T:Boy and girls,look at the screen,what is it? S:It’s a pencil. T:Where is my pencil? Help to answer. It’s in the desk. 教师通过课件来演变铅笔变化的位置,同时设计“捉迷藏”这样的小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设立虚拟人物“Zip”,在课件中让该人物不断变换位置,让学生利用英语猜测Zip的位置。S1(学生

甲):It’s under the tree. S2:It’s in the house. S3:It’s on the chair.通过学生不断猜测Zip所在位置的过程中,对于英语中的方位词可以掌握的更好,增强学生对于空间上的概念,同时也掌握了本课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句型。课后教师可以把ABC层的学生合理分成三个小组,组内ABC层学生的分配可以按照1:3:2的比例,布置学生进行对句型的互动练习,并在课堂上演练简短对话,这样做巩固了学生对于方位名词的掌握,使其对空间概念逐渐清晰,提高学生空间智能。

结语: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英语差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元智能化理论可以有效抵消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倦怠以及消极情绪,教师要细致研究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的状态,及时把握对其优势的智能化发掘。希望在广大教育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以期望学生可以全面智能发展为前提,加大力度提升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志丽.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差异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活动单导学 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22-02

基金项目:江苏省陶研会“十二五”重点滚动课题“多元智能理论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与探究”(Z201114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祝芳华(1978―),女,江苏如皋人,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一、“活动单导学”的概念

所谓“活动单导学”就是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继而实现教学目标。“活动单导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核心概念:

第一,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物质操作活动与内在思维活动。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活动为主题,简而言之,通过活动来推动学生的发展为该模式的根本目标之一。第二,活动单,即呈现活动方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相关教学元素的一个平台,为导学的主要途径。活动单通常包含活动方案、课题名称以及活动的名称等相关内容。第三,导学,就是教师借助情境的创设、启迪与点拨、提升与评价等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主要包含导行、导趣及导思。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为其应用的基本策略。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从生活经历或者经验中发现、解决问题,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及空间,继而进一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或单一的文本教材,而是通过探究、实验、调查、资料收集、交流和讨论、访问、操作、反思、体会以及创作等各种活动进行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思想主要包含合作学习理论、结构学习理论、教学工程最优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化理论。其中多元智能理论由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智能均有着自身的特点。在传统教育中,衡量个体智力的标准过于单一,不可将学生的能力全面反映出来,为此,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划分成七种,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音乐旋律智能。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在该教学模式中实施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必然性。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可基于自身智能优势,结合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则是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所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继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进步。下面笔者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就在“活动单导学”模式应用中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详细阐述。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应用

将“活动单导学”模式引入教学,其研究价值之一在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环节,整合课堂资源,强化活动体验,注重思维过程,关注生命成长,催生效率课堂、生命课堂、智慧课堂,促进教学相长”。[1]

(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构建

第一,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同组异质与异组同质的原则,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心理素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评定进行分组;同时还要合理进行分工,使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个性与优点均可得到发挥。

第二,在活动前,教师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第三,基于教师的指导,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以及需求,结合活动方案进行学习,通过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调控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完成自主学习以后,统一组织各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学习结果的交流,将未解决的问题提出,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以及教师的帮助,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小组情况进行巡视,通过对各小组学习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四,待上述任务完成后,由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这不仅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继而进一步提升其学习效率。在展示过程中,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可进行相应的补充与纠正,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二)应用案例

以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为例,通过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单”和“教师导学案”来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在学生“先学”,即在个人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评价和指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呈现特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率明显提升。“先学后教”模式理清了“教”与“学”的关系,明确了课堂必须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以“学情”来定教。正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个体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讲故事比赛的方式来导入该堂课,基于《史记》,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鸿门宴》一文的内容,在限定的三分钟阐述时间内,要求故事内容必须准确且完整,语言必须流畅,可适当辅以表演。在学生讲完故事以后,将课文引出,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听史引向学文。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不仅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使学生通过故事了解相关的历史。

接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本堂课的活动有四项:

第一,旧知识,对重点词语加以解释并自主默写。教师可对文内重要文言现象进行归纳,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第二,对课文进行精读,并深入思辨。同样,这里采取的是自主完成的方式,通过组内交流与合作,再将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最后组间借鉴和质疑。第三,语言的赏析与情感的体会。该活动采取的是自主思考与自主展示的方式,此环节学生的学习是生本的、自发的、充满灵性的。第四,拓展与延伸。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可通过《题乌江亭》《乌江亭》《咏项羽》这三首诗来对项羽这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实践证明,这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8

或许当年对智库行业还不够了解,对类似的讨论也不太在意,印象中笔者还批判了这个词。但2008年底,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总统,重新上台执政。希拉里被任命为国务卿后,立刻就提出了“巧实力(Smart Power)”外交的概念。我一下子反应过来,这不正是两年前那场内部研讨会讨论的新词吗?主讲者当时透露,他们从2004年开始酝酿这个词,用了两三年时间进行战略评估与传播测试。原来都是为了新一届政府外交大战略服务啊。

这段亲历对笔者个人来讲是相当震撼的。看似一个简单的词,却蕴含着重大的对外战略意义与国家发展转型,背后还有一大批美国智库学者长达数年的琢磨、推敲、调研与评估。此间很重要的考量,就是如何在媒体中推广与传播,进而让大众舆论与国际社会更容易接受。这可以算是美国智库重视战略传播的一个典型例证。

中国学者通常以为,美国智库的研究能力超凡,事实上,美国智库的传播能力也非常强。在大多数美国智库看来,研究能力与传播能力同等重要。正如传统基金会副总裁菲利普·特鲁拉克所说:“我们在推销思想上花的钱,绝对和研究上花的一样多。”换句话说,美国一流智库是通过“研究”与“传播”两条腿,共同服务于美国对外大战略。

过去20多年,诸如“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金砖国家”、“G2”、“民主优越论”、“G20”等流行于国际舆论界的政治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由美国智库或通过智库的路径发明,进行全球传播,引领各国思想大讨论,主导国际话语尤其是政治话语的议程设置,推动国际交往的发展进程,最终服务于美国的大战略。

透过这些现象,中国人对智库的理解,恐怕还要深入到全球化传播层面上来。换句话说,大多数智库虽以“研究院”、“研究所”、“研究中心”为后缀,但智库不只是“研究”,也在做“传播”,且更多是全球化传播。

一流美国智库“战略化传播”能力是令人惊叹的。在美国智库,大多都有副总裁级别的人物主管传播与媒体事务,将构建智库影响力与社会形象作为重头来抓。传统基金会创始人埃德温·福伊尔纳说过:“我们的职责就是影响华盛顿的公共政策共同体,尤其是国会,第二是行政部门,第三是国家新闻媒体。”这种传播首先是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即对内吸纳民意,影响舆论;对外联系各国,传播美国价值。

更重要的是,美国智库的传播是基于“全球化参与”的偏好。美国智库在各方面研究中都倾向于注重全球视野,从全球各地招揽精英,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协同创新的能力非常明显。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就在北京、莫斯科等地设点,在全球层面研究、设计与推动美国的全球战略,并将每一个利益链条纵深延展至全球各个角落,保持其经营能力。布鲁金斯学会、卡特中心等也在北京等世界主要城市设分支机构。

很明显,一流的美国智库除了要吸纳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之外,还要囊括高水平的政策公关精英、媒体传播人才、行政管理能人甚至还有会务高手。后者除了协助公共政策的研究与构建之外,还要广泛介入到全球事务中,如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国外精英的拉拢、国际公关联络等国家公共外交事务。这些都构成了美国智库的战略传播力量。

中国智库要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须从国家战略传播的高度去经营本机构的各类事务,在国内影响舆论的走向,设置社会的理性议程,在国际则抢夺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与思想走向世界。这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念创新:

第一,从人才方面看,中国智库必须拥有一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团队。换句话说,除了专业研究之外,还需要其他在社会交往、公共传播上的统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一方面负责建立所在智库与决策层、媒体舆论有效的沟通渠道,增强智库公共话语权,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最终发挥咨政启民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收集社会公众与中央决策的关注点,捕捉真正值得讨论与深化的议题,协助研究人员进行智库化的研究议题,最终推动研究产品的社会影响力与决策咨询力的转化。

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为例,作为一家新建不久的智库,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核心运营团队的履历涵盖党政机关、媒体、智库、外企、公司、银行、海归、网站、证券公司和学术单位等。实践证明,复合型的人才组成,是实现一家智库拥有出众战略传播能力的关键。

第二,从视野上看,中国智库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运营。思想无国界,交流出真知。要建一流的中国智库,必须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甚至在世界各国设立分支机构,举办高端的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获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真实信息,推动决策咨询国际化发展,提升本国思想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需要建立全球化的专家学者网络和跨国团队,智库专家学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能从不同角度提供全方位观点,并通过研究项目来连接。通过项目的广延性,中国智库能够渐渐具有整合资源、汇聚国际智力、拓展研究领域的能力,将厚实的研究基础用于政策的改善与国家的发展。

对于外事审批部门来讲,要推动中国智库的国际交往,就应当升级“外交无小事”的固有认识,不能在外事上抓得太紧,而是应该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智库就各个“小事”灵活进行国际交流,并建立中国整个外事部门与各级智库之间的广泛联络、沟通机制,形成“政府关切——智库反馈——政府再咨询——智库再深究”的良性互动机制。

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邀聘了来自14个国家的前政要、智库学者、社会活跃人士担任“外籍高级研究员”,通过讲座、研讨会、共同研究等方式进行了实质的合作,最终的目标是通过真心实意的合作,为“中国梦”的实现广交国际朋友。

总之,目前中国广泛融入世界,逐渐升级为全球大国。中国智库要想争创一流,也应具备与其全球大国身份相匹配的运作能力。开拓国际化的视野,吸纳最优秀的人才,将智库建设纳入到国家外交大战略的体系中来运作,中国智库一定能为国家大发展添砖加瓦。

清华大学举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

本刊讯2013年11月22日,清华一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举办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来自外交部、文化部、清华大学、传媒大学等机关院校的学者参加会议。

谈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清华大学张利华教授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谐,此外还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和公平。和谐,就是合理、妥当、恰到好处。“阴阳之谓道”,国家、社会以及人体的身心健康都是如此。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秉持和谐的思想,中国外交应当自立自强、尊重他国、反对霸权、永不称霸。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齐勇锋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单向输入,我们直在吸收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文化。如今我们终于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这是个历史性转折。中国文化应避免走向狭隘民族主义,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先进价值观的引@q-重建世界文化新秩序。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9

关键词 智能家电;交互设计;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180-01

本文主要是就智能家电的交互设计思想展开探究与总结,重点是探讨未来智能家电的发展趋势。在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的同时,列举了行业内在智能家电行业的交互设计中有明显企业特色的例子,从而更加有利于本文提出的观点的论证。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设计、灵感的源泉,智能化交互设计的思想就是起源于生活,把生活中一些复杂的操作和动作转变为简单操作就能达到实现既定功能的目的。基于此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原则和实践方法,努力提高机器与机器、及其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就是家电设计交互思想。

1 智能家用电器发展与交互设计

1.1 智能家电概念

在电子集成用用技术得到空前发展之后,我们的家电产品运用集成电路和自己的“大脑”――处理器之后,具有自动监测自身故障、性能,自动控制等自我反馈与调节的能力,这事我们就把它叫做智能家电。信息技术与高端制造是智能家电得以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石。相比于传统的家电产品,智能家用电器在功能上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例如,远程维护、自主识别、反馈调节等。

1.2 交互设计

广义的定义,产品使用者的个人意志能与产品之间实现信息交换,实现某种意义的“沟通”。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约定的指令来传达个人意志,而产品则通过自身的输出系统来给用户提品此时的各种物理常态。交互设计的思想就是努力实现这种人机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更加流畅的信息交流。在产品研发环节中,交互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家电行业组要就是指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

1.3 交互式设计原则

1.3.1 空间合理运用

对空间加以有效的分析,对产品使用位置加以清晰的确定与可行性分析,这是智能家电加厚设计中的原则。不同的家电在不同的环境中影响也不尽相同。在这一分析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地域环境、民俗、家庭成员年龄构成等因素,找出产品的研发重点,进而更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

1.3.2 人的心理需求

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是智能家电交互设计思想体现的最重要的地方。这一过程不仅仅只是实现了信息交流,而且还是一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人对于产品的感知主要是动与静,如何动与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在这里最成功的例子当属苹果手机的问世。

1.3.3 人的生理需求

家电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使人生活的更加舒适。因此家电产品的功能基本都是代替人的劳动或者为人的生活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和便利性,因此满族人的生理需求也就自然成了智能家电产品研发所考虑的重点。

1.4 智能下的交互设计

智能家电产品与传统家电产品之间的区别是自调节的功能从从无到有,从低等到高等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家电产品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传感器与处理器。可以根据自然环境与用户意志而自行调节。更重要的是,当智能家电与互联网连接后,则具备了社交网络的属性。交互设计思想不仅仅只是硬件的交互设计、而且也包含了信息的交互。

目前,家电厂商纷纷推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智能技术不再局限于单品,逐步向家庭整体智能生态系统转化,在这一要求下,交互设计不仅仅只局限于满足单个的家电与居住者完成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且整在朝着信息、数据网络化的目标前进,未来的交互设计必将引入大数据技术,就像如今的手机等移动终端一样,在实现人机之间智能交互的同时也进入了了大数据信息交互的新领域。美的公司新产品开发相关人士表示,美的正在集中优质研发力量投入到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先进控制技术为核心得现代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长虹新产品开发人员也透露,长虹正致力于智能电视空调、冰箱,以及手机、等的开发,最终达到能提供一个整体家庭家电产品的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未来的家电行业将进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时代。

2 智能家用电器人机交互界面研究

2.1 界面的概念

这里的界面指的是人机交互界面。其是人与机器进行交互时,传递信息的媒介。人机交互界面即是输出装置也是输入装置,人机界面可以将机器信息更加丰富形象的展现给用户。

2.2 家电产品界面分类

2.2.1 硬件界面

以前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限制,家电产品的功能比较单一,操作简单。所以家电产品的界面大多采用硬件控制。硬件界面,即实体用户界面,用户在使用产品中接触的界面是以实体物质状态存在的。

2.2.2 软、硬结合的界面

随着现象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家电装上显示屏成为了时展的要求。简单显示技术与硬件相结合应运而生,客户能通过显示屏清楚的了解家电产品的状态,方便其使用硬件设备进行家电控制,但此时的用户还不能直接通过屏幕对家电产品进行控制。

2.2.3 纯软件界面(触摸屏)

通过对显示屏触摸能对家电产品进行控制,但现在的家电数显技术并不高,大部分的数显装置偏向于硬件。大部分数显只是为了显示而显示,在控制上和查阅便利性上并没有很大的突破。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智能家电的要求,未来家电数显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软件化,如手机的LCD屏幕一样,一个屏幕可以操作多个软件。不同的软件对应不同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家电产品的功能也会得到极大丰富。

2.3 家电产品界面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硬件控制技术会越来越广泛的被纯粹软件控制的技术所取代。在纯软件洁界面上,接触式的控制过程也会逐渐被非接触式的控制方法取代,例如语音控制技术等。

3 结论

本文对交互性智能家电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感念、理论上的解释、分析来说明交互设计思想的根本基础与重要性,并展望了了未来智能技术的反战方向。智能家电交互设计是未来的行业大趋势,许多新的概念和挑战都在等着我们去接受与面对。

参考文献

[1]曹阳,刘文静.交互设计在智能家电产品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2):244-245.

[2]曹智.智能家电的交互式设计研究[J].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11).

[3]陈骁雄,张小平.智能家用电器交互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5(4):226.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智能计算;科研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DOIDOI:10.11907/rjdk.16199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180-02

0 引言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教授学生终生受益的技能,充分挖掘学生各项潜能。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是有效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环节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1]。

智能计算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理论与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以及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2-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智能计算》课程。本文以研究生《智能计算》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探讨教学改革,重点分析教学过程中科研素养培养的方法,将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的培养。

1 合理设置课程定位,制定课程教学模式

与本科教学不同,研究生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类(简称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分开授课。笔者所在学校面向学术硕士开设的该课程除了介绍智能计算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面向专业硕士开设的该课程则强调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采用“授课―项目实践―研讨(项目开发交流+学术交流)”的方式。其中,“授课”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授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项目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需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教学内容,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验创新,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研讨”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专业硕士重点交流项目实施的方法和心得,学术硕士重点交流学术前沿。通过多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普遍受到师生好评。

2 注重科研素养培养,构建多元教学方法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智能计算》课程积累了丰厚的学科基础和教学经验。为适应智能制造2025、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形势的发展及要求,立足于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课程组构建了多元化教学模式。

(1)通过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授课教学环节始终。通过课堂问题研讨拓展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前沿领域技术动态方面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探索新领域、新知识的能力。改革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驱动式、问题讨论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2)延伸性平台拓展课堂范围,培养学生科研素养。通过畅通师生交流渠道、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实践反馈拓展课堂广度和深度。教学资源平台包括:①智能计算领域国际杂志和协会资源,如Spring出版的《Swarm Intelligence 》、IEEE 出版的《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等国际学术刊物;②组织学生参加先进制造业、工业自动化、互联网+、智能计算等领域国际会议;③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共享,学生紧密结合自身科研兴趣,积极探索前沿领域。通过课堂延伸,逐步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

(3)通过高水平学科竞赛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努力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业环境;邀请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掌握前沿科技,提升科研素养。

3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智能计算是一门交叉学科,课程主要系统讲授智能计算有关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全面介绍智能计算前沿技术与最新进展。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智能计算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了解智能计算主要应用领域。主要内容包括: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鱼群算法、文化基因算法、量子优化算法、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应用。

(1)进化算法。以教材为主,重点讲解进化计算的基本原理、生物基础、算法框架、基本要素、深度学习的本质优点及其适用领域;从个体编码、群体初始化、个体评价、操作算子和参数选择等方面详细阐述在求解实际问题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4]。同时,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先进算法。

(2)群体智能算法。介绍群体智能算法的生物基础、数学模型和学习机理;重点介绍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要素和实际应用领域。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掌握智能计算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

(3)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应用。介绍群体智能算法在多目标优化问题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互联网+相关领域中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探讨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发展趋势。

智能计算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随着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该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研究先进算法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利用先进算法求解实际问题的技能,并对程序编写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4 教材建设

本课程教材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智能》,该教材有相应的电子教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计算课程教学内容和资料更新快,需不断增加最新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随着先进制造业、工业自动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计算》课程教学中需注重交叉学科知识扩展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5 课程考核

课程考察主要采用以下方式:①小作业。对先进的智能算法进行总结、分析、对比等,撰写综述报告,对先进的智能算法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要求结合智能制造、互联网+的应用进行展望;②大作业。培养学生编程技能,对先进智能算法及应用进行设计与实现,并制作成演示系统;③论文。提供选题,对智能计算领域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6 结语

本文提出以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多元化智能计算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先进智能算法应用技能得到提升,科研论文写作水平也逐步提高,科研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等.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35-37.

[2] 何静媛,陈自郁.研究生计算智能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12):1-3.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全纳教育理论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许采娟(1963-),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教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沙欧(1978=),女,吉林吉林人,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吉林 长春 130032)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全纳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196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91-02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是一个对正在生成中的智能开发的重要理论。它的核心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注重评估个别学生的成就,重视发展学生的潜能,以及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不仅为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多元的切入点,为世界范围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对新时期的高师全纳课堂有着诸多的启示。

全纳教育最初出自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199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宣言指出:“所谓全纳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

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全纳教育,二者都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怎样在多元智能理论下做到全纳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要把高师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全纳教师,因此在高师院校进行全纳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怎样在多元智能理论下实施高师全纳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论的系统化

加德纳认为,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多种能力的组合。他先后提出了言语―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多元化的心智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了解世界,不信奉谁最聪明,而看重谁在哪个领域更聪明。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他的才能并尽情施展。现阶段,最重要的是不要扼杀了学生的潜能,积极的举措是为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多元智能的发现和提出,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我国传统的教学注重老师的作用,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着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注重语言文字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其他智能上的表现,引导学生发挥优势智能,拥有自信,找到自己发展的潜能。

二、教学策略的多样化

(一)合作教学

1 师生合作教学。全纳教育认为,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困难,这_,尤需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需要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共同进行评量。师生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全纳教育的关键。合作教学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为基础,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劳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基本理论的讲解,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开设达修课,如开设“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语文课程多元解读”“语文教育名家研究”“语文教材分析”等,让学生选择学习,并在之后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师生建立合作关系,为每个学生提供资源和帮助。

2 生生合作教学,全纳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在学习中主张学生个体的习得,学习活动总是在合作与沟通的条件下进行的,共同活动中的信息交换不仅构成了教与学活动相互关系的基础,而且构成了学习者之间合作的基础。当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流围绕着目标加以组织并得到有效指导时,合作学习活动就展开了。上微格课时,可以把学生7-10人分成一个小组,让学生模拟讲课和说课,小组成员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技能训练及教学研究等方面,相互帮助,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资料的获得与利用、教学设计与实践评析等方面进行互动与对话式参与。

3 全员合作教学。全纳教育的理念,强调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自己突出的智能类型,因此全员参与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要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相互合作,即在课堂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三维立体特征。学生在微格教学中,全体都要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佳境。

(二)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全纳教育的重要理念,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以学生良好个性培养为目标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在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的基础上,强调让每一个个体发挥优势智能。实施个性化教学是改变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使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随着全纳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特别是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个性化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实施个性化教育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个性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和全纳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都具有各自的智能和生活环境,学生之间有思维水平、生活经验的差异等,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轨迹、速度和目标。我们要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生活环境,多渠道、发展性地、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智能类型,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分类指导、分流施教为原则,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2 注重个性化活动。全纳教育认为学生的个性会在具体的活动形式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活动是个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高师院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一运动智能;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一节奏智能;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一数理智能;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等。在活动中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熏陶

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教师要经常变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完整的个性。

三、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全纳教育认为不应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关注学生的全面评价。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是多角度的,不仅重视教师的评价,而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重视结果,而且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高师学生的全纳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1 教师评价。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众多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根据讲授的基本理论考查学生是很关键的一步。对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试卷成绩(基本理论),二是微格教学成绩(模拟讲课和说课),三是平时作业成绩(教案和说课稿的编写、课堂导入语的运用、板书的设计等)。在评价中,教师应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通过教育、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全纳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肯定学生发展的长处和优势,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念。

2 学生自评。这是目前比较受重视的评价类型。学生最了解自己,既可使评价信息更准确、全面,也可使评价对象提高评价意识和评价水平。在上微格教学课前,先给学生讲解评分标准,然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评分标准评价自己的讲课和说课,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引导学生确定新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学生自评,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待学习成果的态度。

3 学生互评。这是比较受重视的评价类型,可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上微格课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同一小组的学生相互评价打分,互评中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更加清楚他人和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理解并欣赏他人,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待自己和他人,对培养自我内省智能大有益处。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全纳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态度、学习策略、自信心、自主能力、合作精神等,因此,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学习信息。

如高师学生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时,考核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除基本理论的考核外,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讨论的聚焦点是根据八种多元智能发展程度的自我判断,寻找自己的优势智能。让学生在课前5分钟谈谈对于学到的基本理论的感受――评价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通过微格教学、同学互评、小组讨论等,评价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课文中背景音乐的配备,评价学生的音乐一节奏智能;通过板书设计,评价学生的自然观察者智能等。

(三)评价标准多元化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12

一直以来,学校只重视发展学生在读写两方面的发展,因为传统智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但这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比如建筑师有更好的空间感,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的肢体运作能力更强,而公关人员和销售人员的人际交际能力更强等。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此理论是基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零点项目》,在大量的关于人类潜能的实验研究后,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个体身上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只是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即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评价颇感困惑之时,他的理论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水平现状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国际化的需求和要求也更高,同时也对英语口语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普通大学,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哑巴英语”的现状很令一线老师苦恼。大部分学生不能够用英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不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中的语句,当然也就不能满足毕业后用人单位的英语口语表达要求。综合口语水平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因素。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连续扩招和民办高校逐步兴起并扩大起来,但由于地区差异及分数的影响,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素质较低。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重视扣语法,背单词,根本意识不到口语对将来就业的重要性。再次,中学阶段也只注重学生笔试成绩的提高,很少进行听说能力水平提高的训练。

2.学生心理障碍。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英语目的定位并非是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导致学生们羞于启齿,担心被嘲笑,表现欲不强,而中国的传统理念下,学生们认为自我表现是一种不良行为。英语语言是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越难于开口,口语与交际能力就越难以提高。

3.语言环境匮乏。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者十分重要,然而学生出了课堂,就接触不到外语的语言环境,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

三、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1.准备阶段。将多元智能理论介绍给学生们,让他们对9种智能都有一个充分的理解。由于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长期以来对英语口语也没有什么兴趣,老师可以举一些特殊的例子来动员学生。比如贝多芬的音乐老师曾说他没有成为演奏家的可能,爱因斯坦知道四岁才会说话,爱迪生的老师说他太笨什么都学不会,大家熟知的疯狂英语老师李阳曾在大学一二年级多次补考英语等。通过这些例子鼓励学生们他们不是没有希望,只要通过努力都可以有所成就。让学生将自己突出的某项只能填写在问卷上,然后老师按照学生填写的突出只能给学生分组。

2.具体实施阶段。语言智能突出小组:语言智能是指能够以特殊或者创造性的方式运用语言的能力。每节课让两位同学事先准备3分钟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是自己的印象深刻的经历,小故事,幽默笑话,诗歌等。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一些团组活动,例如辩论,戏剧表演,英语角等,充分提供学生们通过语言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后,布置学生用口语总结自己一天的经历。

空间智能突出小组:空间智能是指能够对事物形成思维模型的能力。面部表情,姿势,目光交流等都能展示老师的教学态度。在制作幻灯片时,老师可以多增加一些图片,改变字体,添加动画等,可以使口语教学更加生动有吸引力。同时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国外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并积极投身到口语练习当中去。音乐智能:音乐智能是指接收,区分,改换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口语课堂上播放一些好听的音乐,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美妙的音乐,还能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将实现设计好的歌词分配给学生去完成,让他们分析并理解歌词。然后亲自教授学生们这些歌曲,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口语课堂更加感兴趣。同时安排必须至少学唱三首英文歌曲。还可以在课堂上尝试其他曲风的音乐形式和其他方式的音乐游戏活动,比如举行英语歌曲比赛。

四、结论